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进展

    作者:郑蓉;张丹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通常也叫桥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位居首位,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发病隐匿,常在体检或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时就诊,或因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瘤手术时证实。目前对桥本病的认识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总结近10年相关文献及个案报道,将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检查特征综述如下。

  •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MRI和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唐远姣;邱逦

    脊柱关节病( spondyloarthropathies ,SpA)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侵犯脊柱、外周关节和关节周围结构的多系统炎性疾病,以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为原型,还包括反应性关节炎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炎性肠病关节炎、幼年发病的脊柱关节炎以及一组未分化的脊柱关节炎。 AS是一类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被认为是一类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 leucocyte antigen-B27,HLA-B27)基因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疾病,近来研究也证实与一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类基因、非MHC基因及微生物感染有关。其主要特征有炎性背痛( inflammatory back pain , IBP)、脊柱运动受限、外周关节炎、肌腱附着端炎和前葡萄膜炎等。首发部位多为骶髂关节,逐渐累及脊柱及四肢关节。随着病情的发展,将造成软骨和骨的破坏,晚期的病理改变将难以修复,终发展为脊柱或外周关节骨性强直、畸形,甚至致残[1-2]。

  •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及组织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凯转;徐延山;南莉

    视网膜是视觉器官中重要的组织结构,其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并且精细,既是光的接受器又是传导器,是形成视觉关键的第一站。光线只有到达结构和功能正常的视网膜,才能形成视觉图像。然而,当光线的强度、光照的时间超过眼组织对视网膜的防护范围,将会造成视网膜的损伤,引起视网膜细胞结构的改变。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光化学损伤后视网膜细胞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继发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帆;乔晓红;佟梦琦;丁成赟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s,DNET)在1988年由法国病理学家Daumas Duport首次报道,当时将其定为一种先天性、主要位于皮层下、多结节、由异质性细胞构成的实体,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并多数伴有癫痫发作[1]。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列入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类,分级为Ⅰ级[2],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600例关于该病的报道,但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患者例数均较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关于该病术后长期的预后情况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就其流行病学、肿瘤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转录调控及中药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世广;单义民;黄建华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PA)轴是机体在应激过程中被激活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CRH)在HPA轴的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地位。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部的CRH神经元能接受和整合多种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信号,终决定是否启动CRH的合成和释放。由于CRH是调节HPA轴功能的关键位点之一,因此CRH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CRH转录调控的研究也能为设计、开发调节 CRH 表达的药物提供基础。CRH是中医药研究中的明星分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各种治疗法则的中药(补肾药、疏肝药等)均能调节CRH的基因表达,为深入推进中医药对CRH基因表达调节的研究,本文对CRH的转录调控及中药对其调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正畸患者龋齿发生倾向及其预防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李盛楠;李晓婷;马超;张丁

    龋病是口腔常见多发病, WHO视其为人类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国外有调查显示5岁、12岁、15岁龋失补牙数平均值各自分别为1.77,2.05,3.19[1]。2010年我国教育部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7岁年龄组乳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55.84%、57.48%、62.10%、62.55%,12岁年龄组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9.80%、18.64%、18.64%、23.85%[2]。国内外形势都非常严峻。

  • 肺多形性癌的诊疗进展

    作者:王冰清;梁乃新;李单青

    一、概述
      肺多形性癌( pleomorphic carcinoma )是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 NSCLC ),即为含有梭形细胞和(或)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腺癌或大细胞癌,或仅含有梭形细胞和巨细胞的癌[1]。早在1981年,WHO对于肺多形性癌就有了初步的分类标准[2],1994年,Fishback首次提出了多形性癌的概念,但因为肺多形性癌的发病率很低,目前针对肺多形性癌的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规模回顾性临床分析,样本量大的仅70例[3]。由于研究结果缺乏基线的一致性,对该病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仍面临较大困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文献,试图全面揭示肺多形性癌的临床、病理、细胞学、分子学等各方面的诊疗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碘制剂和壳聚糖制剂对烧伤创面局部抗感染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亚林;乔新惠

    甲壳素(Chitin)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蟹及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细胞壁中,具有丰富的理化性质和优越的功能活性,它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大分子。经过碱的水解,部分去掉乙酰基得到壳聚糖( Chitosan ),但甲壳素和壳聚糖都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这种溶解性差的特点限制了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各方面的应用。甲壳低聚糖( Chitooligosaccharides )来自壳聚糖的降解,变成低分子量的可溶于水的氨基葡萄糖聚合物,应用广泛。由于它是阳离子聚合物,有抗菌活性及其他很多生物学功能,而备受人们关注。碘是应用100多年的抗菌物质。聚维酮碘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但是利用甲壳低聚糖替换聚维酮与碘络合作抗菌剂,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双重抗菌作用,并促进组织生长。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宋琳;韩睿

    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第三大疾病。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为9.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血栓形成。该病变早期为血管壁内膜损伤、继而内膜中层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增厚,后期是斑块形成。除了经典的危险因素外,现普遍认为基因的多态性在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Ortlepp等[1]认为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 ,VD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是相关的。由于维生素D及其配体被认为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表型,因此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来说,基因多态性可能起到预测作用[2-3]。本文旨在将维生素D、VDR基因对细胞调控、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作一综述。

  • 与GJB2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聋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恩峰;戚本明;潘丽;李之润

    耳聋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是造成终生残疾的主要问题之一。遗传性聋是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的听力障碍[1]。先天性遗传性聋是听力障碍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3‰[2]。在遗传性聋中,非综合征性聋约占70%,其余约30%为综合征性聋。学语前非综合征性聋中,约有80%是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进行遗传,在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进行遗传的语前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约占50%,此基因第一个被鉴定出的编码间隙连接蛋白是Connexin26[3]。目前对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就与GJB2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微小RNA调控

    作者:黄仲英;李尚为

    滋养层细胞是胚胎与母体直接接触的部分,滋养细胞侵入母体蜕膜后,不被母体排斥而快速增殖是妊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滋养细胞有节制地侵入子宫内膜基质也是正常妊娠所必需。滋养层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及胎儿生长受限等病理妊娠。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近年新发现的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可通过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对目的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凋亡以及肿瘤发生等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其表达异常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近来已开始探索miRNA分子在滋养细胞中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本文对这一新兴领域中对于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miRNA调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 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倩倩;周立春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高龄人群中很普遍的现象,其发生往往是未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又可以通过超声简易的获知,因此关于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尤其久远且深入。而近来的研究已经从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结构性研究上升到脑血管储备等功能性研究。脑血管反应性,即脑血管储备,是脑血管远端分支在各种血管舒缩因素刺激下,发生代偿性扩张的能力。是脑血管在低灌注状态下很重要的代偿机制,本文就颈动脉硬化性疾病与脑血管反应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 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作者:庄素莲;牛志宏;冯云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育龄妇女,通过MRI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人群发病率为8%~27%[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为79%[2];在不孕中心就诊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4%[3]。子宫腺肌病引起不孕发病率较高,引起不孕机制不清,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涉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肌层蠕动异常,盆腔及局部微环境的改变等。目前子宫腺肌病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相关的机制有血管形成、免疫异常、凋亡异常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本文就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作一综述。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王云;赵秉浩;张民

    WHO定义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 OP )是一种由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1]。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老年人死亡不可低估的病因,常见骨折类型有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2]。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是目前研究的较为透彻的骨成长因子。但对于BMP-2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影响,尚缺乏系统基础研究。因此,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BMP-2的作用机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何文凤;倪海燕;吕湛

    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一倍,血糖及并发症控制是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血糖波动是进餐、药物和受损胰岛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指围绕血糖均值上、下行双向的急性波动,包括餐后高血糖和多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持续性高血糖相比,波动性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

  • 左心瓣膜手术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张飞;黄磊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 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形成原因多为左心瓣膜病变或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扩大、功能不全和三尖瓣环扩张,从而出现关闭不全,三尖瓣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重度TR如不经治疗会逐渐恶化,导致症状加重,全心衰,甚至死亡[1]。
      合并左心系统病变的TR,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压力与容量超负荷是其发生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结构变化如三尖瓣瓣环扩大,瓣叶牵拉和右心室重构加剧随着TR加重而出现。与晚期发生TR可能性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长女性,巨大左心房,房颤,右心腔的扩大,较高的肺动脉收缩压,二尖瓣疾病从发生到手术时间过长,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和人工瓣膜失功。 TR可能出现在二尖瓣手术后10年或更长时间。根据功能性TR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三尖瓣病变分级、三尖瓣不同成形方法的特点,多可采用外科手术予以矫治。超声心动图包括三维超声技术对于TR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适宜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时机尚需进一步明确。

  • 2012年常见恶性肿瘤治疗及其相关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娟;王志勇;朱步东

    恶性肿瘤治疗进步依赖于针对新药或新方法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下面分述2012年发表的恶性肿瘤治疗、筛查、预后和疗效监测临床研究的重要结果。
      一、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
      1.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能延长体力状况不佳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1]:体力状况不佳者指 ECOG 体力评分2分的晚期NSCLC者。与培美曲塞单药比较,联合化疗提高有效率( overall response rate,ORR)(24% vs.11%);延长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9.1个月 vs.5.6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5.9个月 vs.3.0个月);提高12个月时OS (43%vs.18%;HR 0.57)和PFS(18% vs.4%;HR 0.46)。联合化疗3或4级血液毒性增加:贫血(12%vs.4%),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6%vs.1%),血小板减少(1%vs.0%)。因此,结合其他研究,对于不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靶点的晚期NSCLC能耐受双药化疗者,推荐双药化疗。单药化疗是不能耐受双药化疗者的选择。

  • 维生素D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脓毒症中的作用

    作者:张丽娜;汪建新

    维生素D除经典的调节钙磷平衡和骨代谢方面作用外,近年来发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食物摄入和皮肤暴露于阳光紫外线(290~315 nm)下由7-脱氢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3前体[1]。维生素D3前体经过自发异构化为维生素D3进入循环系统,在肝脏25羟化酶( CYP27A1)的作用下转化为25(OH)D3,而后在肾脏1α羟化酶(CYP27B1)的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1,25(OH)2D3。24羟化酶可将1,25(OH)2D3转化为非活性形式。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属于类固醇激素核受体,1,25(OH)2D3与高亲和力VDR结合后可调节超过900个靶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细胞、不同1,25(OH)2D3给药浓度和不同刺激时间等条件下,所调节的靶基因数量有所不同[2]。研究显示VDR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提示维生素D3在调节免疫应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5]。本文将对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在防治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脓毒症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孔建华;张洁;滑莹莹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老年缺铁性贫血( IDA)的关系及Hp+IDA治疗的佳方法。方法入选107例确诊的老年IDA患者进行Hp检测(13 C-呼气试验及Hp抗体IgG检测),将其分为Hp+及Hp-组,Hp+组IDA患者又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抗Hp治疗,B组给予蔗糖铁+抗Hp治疗,C组仅给予琥珀酸亚铁治疗,Hp-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治疗前、治疗后8周时的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结果治疗2周时B组及Hp-组网织红细胞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A组、C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时4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均高于治疗前(P<0.01),总铁结合力较治疗前下降(P<0.01),A组、B组及Hp-组的血清铁等指标高于C组( P<0.05)。结论 Hp感染可造成或加重机体铁吸收不良,是老年IDA的病因之一,抗Hp治疗有助于提高Hp+IDA患者的临床疗效,是其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对于老年IDA患者蔗糖铁注射液补铁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腺垂体生长激素储备功能的初步评价

    作者:梁丹;郭莹;钟历勇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后腺垂体生长激素储备功能状态。方法采用胰岛素耐受性试验( insulin tolerance test ,ITT)对12例颅咽管瘤术后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行动态腺垂体生长激素储备功能试验。结果本组所有患者ITT各时间点生长激素分泌的水平均低于1 ng/ml,提示本组受试者均存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受试者中4例患者的生长激素水平在ITT试验的各观察时间点波动在0.092~0.199 ng/ml,但仍低于1 ng/ml,其余8例患者生长激素水平在ITT激发后各观察时间点较前4例更低,其中4例患者各观察时间点生长激素水平甚至低于0.05 ng/ml。结论本组颅咽管瘤患者在手术治疗6个月以后均存在严重的腺垂体生长激素储备功能减退。

  • 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邓锡伟;谭健锹;牛云茜;刘红;吴宝群;谭冠昶;段丽芳;吕敏莹

    目的探讨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CRSD )治疗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例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实施CRSD,随访1~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和用药情况及肌酐水平,术后行CT扫描检查肾动脉。结果在随访1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23.3±4.9)mm Hg/(73±6.2)mm Hg vs.(161.6±28.2)mm Hg/(85.8±5.6)mm Hg,P<0.05];在随访3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26.8±2.7)mmHg/(71.2±4.8)mm Hg vs.(161.6±28.2)mm Hg/(85.8±5.6) mm Hg,P<0.05];在随访6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18.7±3.9) mm Hg/(72.8±3.6) mm Hg vs.(161.6±28.2)mm Hg/(85.8±5.6)mm Hg,P<0.05],控制血压的疗效仍然存在,并未见严重低血压出现。在随访6个月时,患者的降压药种类,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2.5±0.4)种 vs.(4.3±0.8)种,P<0.05],其中硝苯地平剂量明显减少(30 mg vs.60 mg,P<0.05)。术后随访未见肾动脉以及肾功能异常。结论 CRSD对治疗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介入方法简单,在临床上值得谨慎地开展。

  •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韵向东;安丽萍;王旭;吴萌;夏亚一

    目的比较研究关节镜下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与切开手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11年9月分别行上述两种手术治疗的65例胫骨髁间嵴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关节切开手术组32例,关节镜手术组33例。术前行X线拍片,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进行X线拍片和Lysholm关节评分。依据Meyers&McKeever和Zaricznyj分型标准,65例骨折中,Ⅱ型20例,Ⅲ型29例,Ⅳ型16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24~43个月)。两组患者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6~12周,平均8周,均获得良好骨性愈合。 Lysholm评分在Ⅱ型、Ⅲ型骨折中关节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在3个月和6个月期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在术后随访的12个月和36个月期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对于Ⅳ型骨折,两组均有膝前疼痛和伸膝活动障碍,Lysholm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关节镜下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远期疗效较传统手术优越,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Ⅳ型骨折,两组均有膝前疼痛和伸膝活动障碍。

  • 血管鞘内解剖法在胃癌 D2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龚航军;韩刚;王以东;曹羽

    目的比较血管鞘内、外解剖法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10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采用血管鞘内解剖法行胃癌D2根治性切除的88例患者( VLND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间接受同一手术组治疗的81例胃癌患者中,采用血管鞘外解剖法行胃癌D2根治术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分析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结果 VLND组根治性切除率达87.13%(88/101),对照组根治性切除率77.78%(63/81),VLND组根治性切除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VLND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量为25.2枚,明显高于对照组(19.32枚, P<0.05);VLND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1例和68例得到平均3年的随访,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83%和48.72%,3年存活率分别为75.61%和56.4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Ⅱ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血管鞘内解剖法符合现代肿瘤手术学的R0根治原则,循鞘内分离,切除血管周围融合淋巴结以及鞘内(上)可能残留的癌组织,可明显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是安全、可靠亦是可行的淋巴结清扫技术。

  • 趋化因子受体 CXCR7在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和蜕膜基质细胞的表达

    作者:周雯慧;任亮;刘越;张元珍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的表达特征。方法收集人早孕期绒毛与蜕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趋化因子受体CXCR7及CXCR4在母-胎界面的表达情况;分别分离培养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CXCR7和CXCR4在两种细胞的表达。结果人早孕期绒毛与蜕膜组织及体外分离培养的人早孕期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均可观察到特异性CXCR7和CXCR4阳性染色,但两种细胞CXCR7染色强度(平均光密度值)均略低于CXCR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共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7和CXCR4,提示CXCR7可能在母-胎免疫微环境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 MGMT 蛋白和 NF-κB 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程建杰;赵妤;李正金;田林波;王敏;毕磊;邵泽涛;潘云

    目的探讨MGMT和NF-κ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和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MGMT和NF-κB在42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石蜡标本中的表达,运用MSP方法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1) MGMT在低级别组胶质瘤中的表达率为73.7%;在高级别组中其表达率为21.7%。(2) NF-κB在低级别组胶质瘤中的表达率为52.6%,在高级别组中的表达率为60.9%。(3)42例胶质瘤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50%,其中MGMT蛋白阳性的胶质瘤,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26.3%;MGMT蛋白表达阴性的胶质瘤,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69.6%;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4) MGMT与NF-κB两者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MGMT蛋白表达随胶质瘤的级别增高而下降,NF-κB与MGMT与胶质瘤级别无相关性。

  • 快速输入4℃生理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初步研究

    作者:姜德华;王晓猛;王博;孙飞

    目的应用4℃生理盐水(30 ml/kg)快速输入诱导亚低温,观察其降温效果、安全性及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5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5)和常规组(n=25),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在治疗前及诱导后1 h,监测体温、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颅内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糖、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等变化。伤后6个月根据GOS分级评分判定疗效。结果诱导亚低温1 h后患者体温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H值升高(均P<0.05),PaO2降低(P<0.05),血钾、血糖降低(均P<0.05),氯化物升高(P<0.01)。亚低温组颅内压在治疗1d、2d、3d、4d与同期常规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伤后6个月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快速输入4℃生理盐水(30 ml/kg)诱导亚低温是一种安全、有效、迅速的降温方法。亚低温治疗能够改善重型颅脑外伤的预后。

  • PAR-2、EGFR 和 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成;高广荣;李达;蒋会勇;李瑾;张雪峰

    目的探讨PAR-2、EGFR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中PAR-2、EGFR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PAR-2表达与EGFR、Ki67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42例(52.5%) PAR-2表达阳性,44例(55%) Ki67表达阳性,39例(48.8%)EGFR表达阳性;PAR-2和EGFR蛋白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的胞膜和胞质中,而Ki67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上;PAR-2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远隔转移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但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AR-2的表达与EGFR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AR-2、EGFR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增殖和进展相关。

  •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儿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意义

    作者:徐燕霞;张鸿彦;张剑白;付忠伍;杜萍;孙妍;王璐

    目的分别对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总渗透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PICU)的187例患者,依据其入院时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总渗透压的测定值分别进行分组,计算病死率,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血浆胶体渗透压以20 mm Hg (即1.2 mOsm/kg H2 O)为界分为两组。总渗透压以260 mOsm/kg H2 O与283 mOsm/kg H2 O为界分为三组。结果低胶体渗透压患儿与正常胶体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高(62.3%vs.20.9%,P<0.01);而在总渗透压分析中,低总渗透压患儿与正常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1.82%vs.27.35%,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患儿预后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血浆 儿童 住院 预后
  • 组织多普勒 Tei 指数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功能

    作者:刘丽;夏稻子;朱宁;宣健媛;杨冰冰;李阳;孙明亮;邓玉姣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室扭转、解旋运动、心功能。方法4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分别采集心尖四腔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左心室短轴心底水平及心尖水平二维图像,进入STI系统测量计算左心室Tei指数、峰值旋转角度、峰值扭转角度、等容舒张解旋率,并统计分析。结果术后Tei指数下降(0.44±0.06 vs.0.6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扭转角度(15.80°±5.58°vs.10.08°±5.67°,P<0.05)、等容舒张解旋率升高(0.44±0.04 vs.0.24±0.03,P<0.05)。心底水平侧壁,心尖水平前室间隔、侧壁、后壁、后室间隔左心室局部旋转运动较术前增强( 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改善了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较敏感地评价心功能。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与年龄、血清ALT、HBV DNA、HBeAg 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春娜;夏瑾瑜;周耀勇;黄珊凤

    目的探讨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年龄、血清ALT、HBV DNA、HBeAg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已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的3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年龄≥40岁或<40岁、ALT≥80 IU/L或<80 IU/L、HBV DNA≥107拷贝/ml或<107拷贝/ml、HBeAg阳性或阴性各分为两组,分别探讨两组间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0~1、G2、G3、G4和纤维化分期S0~1、S2、S3、S4的关系,通过χ2检验,从四个方面分析各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年龄大小和不同HBV-DNA水平两方面,两组间肝脏纤维化分期存在统计学差异( P值分别为0.000和0.001),炎症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的ALT水平和HBeAg阳性与否方面,两组间肝脏炎症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 P值分别为0.000和0.044),纤维化分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年龄、HBV DNA 水平与肝脏病理的纤维化分期相关;ALT 水平、HBeAg阳性和肝脏病理的炎症分级相关。

  • 多层螺旋 CT 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建雄;温晓琴;朱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0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1例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多层螺旋CT 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资料,总结受侵血管与未受侵血管的图像情况。结果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180°以及>180°对颈部血管受侵判断的准确度均明显高于<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综合敏感度、特异度考虑以90°~180°组对颈部血管受侵诊断价值高;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时受侵血管率(10/18)明显多于角度<90°时(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对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横断面扫描图像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180°、多平面重建图像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有助于作出颈部血管受侵诊断。

  • 淋巴靶向化疗对结肠癌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的观察

    作者:吕国庆;肖荷芳;李剑;李冠;何立锐;李亮;刘铮;肖平

    目的探讨纳米炭为载体的淋巴靶向化疗对结肠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术前通过CT判断有或可能有淋巴转移的45例结肠癌病例随机分为:淋巴化疗组23例,术前72~48 h在纤维结肠镜下,将纳米炭-氟尿嘧啶( CNP-5-FU)混合液多点注射于距肿瘤边缘约1.0 cm的正常结肠黏膜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整理切除标本,淋巴结分组,将取到的淋巴结分成2份,深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对照组22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和标本整理,淋巴结保存同淋巴化疗组。术后对两组有淋巴转移的病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 TUNEL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淋巴化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36±2.89)%和(1.40±0.40)%,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2.84±3.14)%和(13.25±2.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载药纳米炭能够靶向性进入淋巴结内,有效诱导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对淋巴结转移灶具有直接治疗作用。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治疗前后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胜莹;曹建彪;范公忍;任永强;韩聚强;李国安;郭汉斌;龚丽娟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治疗前后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含量,初步探讨其在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9例HCC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对照组30名健康者血清中GPC3的表达,其中30例HCC患者经射频治疗,对射频治疗前与治疗后1 d、5 d、30 d血清中GPC3含量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HCC患者射频治疗后GPC3表达水平波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对比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HCC患者射频治疗后不同时间点GPC3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快速复发患者GPC3含量有显著升高波动( P<0.01)。结论 GPC3含量在HCC中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特异性好,与AFP表达无明显相关性,联合诊断更有利于提高HCC的诊断敏感性,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阶段GPC3均有不同程度降低,GPC3浓度的变化与快速复发有关,在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 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在创伤性额眶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翔宇;何黎升;田磊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外科( CAS)在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创伤性额眶骨折及愈合畸形整复手术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Mimics 11.0软件对15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创伤性额眶骨折及愈合畸形患者进行术前模拟设计包括:Dicom数据的软件导入,预制截骨导板,定位导板,计算机模拟匹配,预制植入物通过CAD技术等。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对比及统计学分析,验证计算机辅助外科在该类型整复手术中的效果与可行性。结果15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骨外形及面貌恢复,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结论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 CAS)在创伤性路面骨畸形整复中的应用,确保了整复精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30株对氟喹诺酮类及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敏感性的分析

    作者:刘一典;桂徐蔚;景玲杰;郝晓晖;姚岚;韩敏;陈晋;唐神结

    目的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和(或)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6~9月采用Bactec-MGIT 960检测的3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检测其对氟喹诺酮类及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的药敏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3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氟喹诺酮类和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共21株(70%)。单药耐药依次为:氧氟沙星耐药19株(63.33%),莫西沙星耐药13株(耐药率43.33%),左氧氟沙星耐药10株(耐药率33.33%),阿米卡星耐药9株(耐药率30%),卷曲霉素少(26.67%)。氧氟沙星耐药率高于左氧氟沙星耐药和三种氟喹诺酮类药同时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氟喹诺酮类任意耐药及两种注射类药物任意耐药共8株[即广泛耐药结核病( XDR-TB)]。氟喹诺酮类任意耐药及两种注射类药物敏感为11株,氟喹诺酮类均敏感及两种注射类药物任意耐药为2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耐多药结核病( MDR-TB)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也是早期XDR-TB菌株的耐药主要形式。因此,氧氟沙星不建议作为MDR-TB的治疗用药。而MDR-TB临床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敏感性较好,推荐可用于MDR-TB的首选药物。

  • 顺铂与长春瑞滨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竞;刘峰;黄登笑;姜斌

    目的探讨顺铂与长春瑞滨联用( NP方案)在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451例Ⅰ、Ⅱ、Ⅲa期NSCLC根治术后患者接受或不接受NP方案辅助化疗并随访5年。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 OS)及无病生存期( DFS)进行评估,并记录化疗的不良反应。分层分析评估影响OS期和DFS期的潜在因素。结果化疗组86.7%患者至少完成4个疗程的治疗。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期显着长于观察组( P<0.001)。相比观察组,2年和5年的生存率提高3.8%[危险比(HR)=0.674,95%可信区间(CI)0.554~0.820,P<0.0001]和13.0%(HR=0.732,95%CI 0.579~0.926,P=0.009)。4年的DFS改善2.1%(HR=0.327,95% CI 0.214~0.500,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分型,病理分期等因素能影响化疗组患者的预后,而非性别和吸烟状况。多数患者有产生Ⅰ~Ⅲ级的药物不良反应,但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NP方案作为NSCLC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在中国NSCLC患者中是有效且可以被耐受的。

  • 帕瑞昔布联合地佐辛抑制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术后痛觉超敏

    作者:孙建刚;吕国义

    目的观察单独给予地佐辛或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对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拟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5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Ⅰ组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给予芬太尼1μg/kg,Ⅲ组和Ⅳ组分别给予地佐辛5 mg和10 mg,Ⅴ组给予地佐辛5 mg联合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比较苏醒期五组患者的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amsay)和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嗜睡、恶心、呕吐等)。记录自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Ⅱ组、Ⅳ组和Ⅴ组患者躁动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Ⅳ组和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Ⅰ组、Ⅲ组和Ⅴ组( P<0.05)。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五组比较,Ⅱ组和Ⅳ组稍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联合地佐辛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复合全麻术后痛觉超敏,效果满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

  • 卵泡抑素、MUC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录民;杨瑞光;姚健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 FS)和黏蛋白MUC1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例乳腺疾病入院患者的血清样本,其中乳腺癌40例,乳腺良性疾病20例,分别采用ELISA法和CanAgMUC1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中FS和MUC1含量。结果在4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FS和MUC1的血清含量分别为(3.75±1.32)ng/ml和(37.63±23.22)U/ml,FS和MUC1的阳性率分别为32.50%和4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乳腺癌患者FS和MUC1血清含量和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1或P<0.05)。结论 FS、MUC1与肿瘤发生、发展、生物学特征以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 EGFR 基因与血清 CEA 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口服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价值

    作者:袁帅飞;张涛;单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与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一线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一线口服吉非替尼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ARMS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CEA水平,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上述患者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血清CEA水平与其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晚期NSCLC患者的EGFR突变阳性率与性别、病理类型及血清CEA水平具有相关性,即女性、腺癌、血清CEA≥5 ng/ml的患者突变率高(χ2值分别为4.413、4.956、4.070,P值分别为0.36、0.026、0.044)。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血清CEA水平的增高EGFR突变率随之增高(χ2=6.246,P=0.040)。 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EGFR突变情况、吸烟史及血清CEA水平与一线口服吉非替尼的晚期 NSCLC 患者的远期疗效具有相关性( RR =2.631、0.421、1.850, P =0.002、0.028、0.004),且EGFR突变阳性、无吸烟史、血清 CEA≥5 ng/ml 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明显延长( P <0.05)。结论血清CEA水平不仅是NSCLC患者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指标之一,而且可以作为预测晚期NSCLC患者服用吉非替尼的疗效指标。

  • 妊娠晚期血清25羟维生素 D3与胰岛素抵抗及骨代谢相关研究

    作者:黄文卿;范玲;刘韬;张巍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yvitaminD3,25-(OH)D3]对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及骨代谢影响。方法60例妊娠晚期妇女,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除外]。检测血清25-(OH)D3、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碱性磷酸酶(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 BALP )、钙( Ca )及磷( P )水平。结果25-( OH ) D3水平中位数为29.30 nmol/L,处于不足状态。与FBG[(4.51±0.54)mmol/L]、FINS(中位数为12.88 mU/L)、IR(中位数为2.6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79,P=0.004;r=-0.351,P=0.008;r=-0.321,P=0.016);与PTH(中位数为31.22 pg/ml)、BALP[(26.71±10.37)μg/L]也呈负相关关系(r=-0.525,P=0.000;r=-0.373, P=0.004);与血Ca[(2.14±0.10)mmol/L]、血P(中位数为1.41 mmol/L)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有无GDM进行分组,GDM组血清25-( OH) D3(中位数为25.02 n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位数为31.74 nmol/L)(Z=-2.317,P=0.021);GDM组FBG[(4.77±0.63)mmol/L]、FINS(中位数为17.47 mU/L)、IR(中位数为3.27)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2;P=0.002;P=0.011);BALP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42)。两组血清中PTH、Ca以及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25-( OH) D3水平与IR呈负相关,且处于不足状态;其中GDM妇女25-( OH) D3水平又明显低于非GDM妇女;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同时也导致了妊娠晚期妇女骨代谢改变。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左前降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庆;郑瑜;杨慧芳;郑丽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RT-3DE对LAD病变的AMI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LAD供血节段的容积和功能进行测定,比较其术后与术前的差异,估测LAD的通.情况。结果术后与术前的比较:术后1周各LAD供血节段的收缩末容积( ESV )、舒张末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各LAD供血节段EF升高、ESV减小(P<0.05),估测LAD通.性良好,该结果得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RT-3DE通过定量测定支架置入前后LAD供血相应节段的容积和功能的改变,能够评价支架放置后LAD的通.情况,可应用于这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无创性随访。

  • 胸腺瘤术前 CT 分期与术后 Masaoka 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国兵;屈艳娟;胡慧娟;周素军;袁玉峰;杨桂芳

    目的探讨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比较105例胸腺瘤患者术前CT特征、临床特点及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结果病变CT分期与Masaoka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包括病灶大小( P=0.028)、形态( P<0.001)、密度( P=0.002)、包膜完整性( P<0.001)以及周边组织受累情况( P<0.001)。通过CT发现34.78%Masaoka Ⅰ期病灶<5 cm,而仅有8.70% MasaokaⅠ期病灶≥10 cm;相反,仅有16.67%的Masaoka Ⅳ期病灶<5 cm,而有37.50%Masaoka Ⅳ期病灶≥10 cm。Masaoka Ⅰ期和Ⅱ期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Masaoka Ⅲ期和Ⅳ期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Ⅲ期(80.00%)和Ⅳ期(87.50%)侵袭性肿块明显多于Ⅰ期(0%)和Ⅱ期(40.00%)。Masaoka Ⅰ期与CT Ⅰ期病灶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分期( Kappa=0.884)。重症肌无力发生率在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无差异。结论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 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贾英华;李淑敏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初治的2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的准确性。结果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符合率为88.3%,其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4.8%,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55.6%。其诊断肿瘤组织学分级( grade, G)的符合率仅为66.0%,尤其诊断为G1的符合率(52.6%)显著低于诊断为G2(71.2%)和G3(82.5%)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 vs.G2,P=0.018,G1 vs.G3,P=0.0015);有47.4%的G1患者术后病理升为G2或G3,且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 G1→G2→G3)其术后的手术病理分期(≥Ⅱ期)升高的风险从12.5%增加到25.8%和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2, P =0.0372)。分段诊刮病理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度为65.9%,其假阳性率高达40.7%。结论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符合率较高,尤其是诊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高达94.8%,而诊断Ⅱ型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宫颈受侵的符合率偏低,特别是诊刮病理为低级别( G1)的子宫内膜癌,有近半数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G2或G3。

  • 血清和胆汁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水平在胆管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英峰;张明明;沈洋;张洪战;胡冰

    目的检测患者血清、胆汁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科29例胆管癌患者和20例良性狭窄患者的血清和胆汁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胆汁MMP-7表达水平,分析它们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血清MMP-7表达胆管癌组[(5.42±0.30)ng/ml]高于良性组[(4.28±0.19)n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以4.88 ng/ml(AUC 0.722,95%CI 0.580~0.865)为界值,血清MMP-7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为65.5%、特异性为80.0%。胆汁MMP-7表达胆管癌组[(10.05±0.69)ng/ml]高于良性组[(8.26±0.443)n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以8.32 ng/ml(AUC 0.713,95% CI 0.564~0.862)为界值,胆汁MMP-7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为75.9%、特异性为65.0%。血清、胆汁MMP-7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胆汁MMP-7可以作为诊断胆管癌的标记物,且对鉴别胆管癌和胆道良性病变有一定的意义。

  • 牛奶过敏儿童接受百白破疫苗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冯伟;刘光辉

    目的调查牛奶过敏患儿及无牛奶过敏的过敏性疾病患儿,接受百白破疫苗( DPTs)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情况,为免疫接种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2~84月龄的牛奶过敏患儿(试验组),相同年龄的无牛奶过敏的过敏体质患儿(对照组)。所有患儿通过询问病史、牛奶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牛奶特异性IgE检测和(或)牛奶口服激发试验来证实是否有牛奶过敏。通过现场调查问卷及电话问卷随访的方式调查患儿过敏性疾病病史、用药史及使用百白破疫苗的情况,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240例患儿中有4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其中33例(13.8%)为非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20例(8.3%)为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对照组663例患儿中有10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其中92例(13.9%)为非变态性不良反应,53例(8.0%)为变态性不良反应;两组间变态性、非变态性及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反应,予以对症处理即可缓解,不需要其他特殊处理或住院治疗。结论牛奶过敏不增加百白破疫苗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p130 Cas 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爱琳;邓博雅;苗原;柏兴华;李光

    目的探讨p130Cas 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30 Cas在80例卵巢上皮性癌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130Cas 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73.75% vs.10.00%,P<0.00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FIGOⅢ期患者p130Cas 阳性表达率高于FIGO分期Ⅰ+Ⅱ患者(84.6%vs.56.8%,P=0.005);p130Cas高表达的患者有更差的卵巢癌特异性5年累计生存率(P=0.002),经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P=0.036)。结论 p130 Cas高表达可能促进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并与其更晚的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

  • 人心脏干细胞提取技术的研究

    作者:侯红;吕安林;邢玉洁;达晶;侯兆蕾;艾世宜;马晓磊;邱翠婷

    目的研究体外分离、培养人左心耳c-kit +( CD117)心脏干细胞( c-kit+CSCs )的技术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心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药物筛选和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心脏手术中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接种培养、传代后进行流式细胞表面标志鉴定和无菌分选。结果通过单纯的酶消化方法可以成功地从人左心耳组织中分离出单个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为经典的心脏干细胞表型---c-kit+,多次传代后 c-kit+持续高表达,无菌分选后可获得高纯度的 c-kit+心脏干细胞。结论本研究技术可从人左心耳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阳性率较高的c-kit+心脏干细胞,无菌分选后可获得高纯度的c-kit+心脏干细胞,进一步培养短期内可获得大量的用于实验和临床的c-kit+心脏干细胞。

  • 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失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徐昭宁;杨旭;田少奇;胡百强;孙康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 TKR)时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对术后失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因骨性关节炎( OA)入院并拟行单侧TKR的患者187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男30例,女66例)为TKR术中切除滑膜,对照组(男18例,女73例)为TKR术中保留滑膜。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两组术后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术后输血率、引流量、隐性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3 d及4周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术后4周及12个月时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 KSS)、术后12个月浮髌试验阳性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2),两组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术后输血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3 d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 h、3 d及4周后平均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周平均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平均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浮髌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TKR治疗OA时,术中行滑膜切除与保留滑膜相比,在患肢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方面无任何优势,只增加了术后出血及延长了手术时间。

  • 应用打压植骨与大块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志;王明明;杨锡明

    目的探讨应用大块植骨与打压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将72例Schatzker分型为Ⅱ型及Ⅲ型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植骨时先填入少量松质骨颗粒后再用大块植骨(全层自体髂骨块)支撑,对照组打压植骨。对比两组间关节面塌陷≥2 mm、≥3 mm、轴向对位不良>5°的患者例数,R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延迟愈合、不愈合、二次植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面塌陷≥2 mm的研究组患者有3例,对照组患者10例,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42);塌陷≥3 mm的研究组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4例;轴向对位不良>5°的研究组患者(n=0)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n=3)。 R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中疗效优的研究组患者(n=24)明显较对照组患者(n=17)多,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42);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4.3%)高于对照组患者(86.5%)。两组间各有一例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延迟愈合,无骨不愈合,均无二次植骨的情况发生。结论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为Ⅱ型及Ⅲ型的患者采用植骨时先填入少量松质骨颗粒后再用大块植骨(全层自体髂骨块)支撑与打压植骨相比,有更低的高度丢失率及更好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是可行的有效办法。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作者:汪雁博;傅向华;谷新顺;王学超;刘晨;耿巍;李伟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的发病12 h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连续病例,根据发病24 h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MVA组)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非MVA组)。观察终点为发生于发病24 h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入院前后的治疗情况,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stepwise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因素。结果20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连续病例入选本研究,其中非MVA组186例患者,MVA组23例患者。 MVA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心肌梗死面积、CK-MB峰值以及心肌梗死面积与血钾比值( IS/[ K])明显高于非MVA组( P<0.05)。 MAV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MVA组(P=0.001)。应用逐步多元回归进行分析,IS/[K]是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01)。应用ROC曲线判断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佳截点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815(95% CI 0.739~0.892,P<0.0001),并根据ROC曲线判断截点值为2.93,其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9.9%。结论心肌梗死面积、入院时血钾水平和随机血糖水平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IS/[ K]比值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孟庆阳;戚超;刘凯;孙兴磊;于腾波

    目的观察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关节外科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微创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与同期收治的11例行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患者(开放式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骨性融合率和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为1年。术后6个月的骨性融合率微创组显著高于开放式组(P<0.05),术后1年的骨性融合率两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踝-后足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1年时微创组踝-后足评分显著优于开放式组( 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早期骨性融合率和减轻疼痛疗效要优于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但纠正踝关节畸形的能力不如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二者术后1年的骨性融合率无差异。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亚楠;李时乐;韦美玉;倪燕萍;徐延敏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 D (25-OH-D )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的关系。方法入选符合国际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患者15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 ACS组81例,其中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测定。结果 ACS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225.78±38.48)ng/L vs.(325.00±42.74)ng/L,(339.69±35.30)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9.75±31.53)ng/L vs.(231.97±44.04)ng/L, 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25-OH-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 ACS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563.36±48.18) ng/L vs.(341.39±46.23) ng/L,(330.03±48.06)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8.88±29.34)ng/L vs.(526.95±34.56)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25-OH-D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可能与参与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在AC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菲;宋静慧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及其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s ,GnRH-R)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与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在位、异位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包头市包钢职工医院来源的42例EM,34例AM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经石蜡包埋制备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nRH及GnRH-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AM与EM组的在位内膜中, GnRH和GnRH-R持续表达。(2)EM组的异位内膜GnRH和GnRH-R的阳性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异位内膜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AM组异位内膜GnRH和GnRH-R的阳性率低于在位内膜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M组在位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AM、EM及对照组的GnRH和GnRH-R在月经周期在位内膜的表达均为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对异位内膜的种植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GnRH类似物及GnRH拮抗剂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参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家英;朱红;周智华;孙莹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参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2例患者172个甲状腺肿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肿块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 SR比值),绘制ROC曲线图,确定区分甲状腺肿块良恶性应变率参数的临界点。结果172个病灶中良性肿块65个,SR比值平均为2.32±0.19;恶性肿块107个,SR比值平均为8.79±0.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根据良恶性肿块的SR比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97±0.028,分析得出良恶性结节的SR比值临界点为3.01,其对应敏感性为95.59%,特异性为88.63%,约登指数为0.8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参数可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依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陶瓷-陶瓷假体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中期临床疗效随访研究

    作者:徐勤;贾铭;史占军;肖军;王健;张赟

    目的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17.3)个月(36~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73分)提升为(92.9±6.6)分(67~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 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作者:袁家英;朱红;周智华;孙莹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对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进行不同类型的微创介入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同期CT/MRI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可靠性。结果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动脉早期呈现球状包裹、弥漫性或轻度的增强,门脉期对比剂迅速廊清。与同期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可使肝脏正常组织显影,对于不同类型的肝肿瘤,在不同时间分别显示造影增强,在肝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提高了肝肿瘤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结论超声造影可以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且更适用于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 非小细胞肺癌中 ZEB-2的表达与 E-cadherin和 N-cadherin 的关系及对侵袭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爱琳;王振华;曹红一;王业林;柏兴华;李光

    目的探讨锌指增强子结合蛋白-2( ZE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ZEB-2、E-cadherin和N-cadherin在143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ZEB-2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ZE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1.0%(73/143);ZEB-2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r=-0.235,P=0.005),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 r=0.222,P=0.008);此外,ZEB-2在肺鳞癌中比在肺腺癌中有更高的表达(70.5%vs.42.4%,P=0.002);在TNM Ⅲ~Ⅳ期中比在Ⅰ~Ⅱ期中有更高的表达(61.3%vs.46.9%,P=0.032);而且ZEB-2阳性表达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P=0.003,多因素P=0.048)。结论 ZE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引起E-cadherin表达下调和N-cadher-in表达上调,导致肿瘤侵袭能力增强,终导致预后不良。

  • 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疗效分析

    作者:袁平;毛梓青;辛晓春;刘定安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和优越性。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36例54足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的足拇外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年负重位X线片拇外翻角( 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 IMA)的变化,同时进行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 AOFAS)。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6个月(12~22个月)。足拇外翻畸形全部矫正,没有畸形复发。患者术前HVA平均为(35.38±5.21)°,术后为(13.41±2.14)°(P<0.01);术前IMA平均为(17.32±2.13)°,术后为(8.28±1.89)°(P<0.01);术前AOFAS平均为(46.23±9.14)分,术后为(81.36±11.27)分(P<0.01)。结论 Scarf截骨术对于矫正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效果显著。

  • 糖调节受损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的研究

    作者:郑信华;池莲祥;刘香萍;许旭昀;冼碧霞;何承春;汪小娟

    目的探讨不同糖调节状态的β细胞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1)对我院2007年健康体检的在职干部,选取正常糖耐量(NGT)122例、空腹血糖受损(IFG)39例、糖耐量减低(IGT)6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72例,共4组不同糖调节状态人群。(2)检测空腹及糖负荷后30 min和2 h的血糖(PG)、血浆胰岛素(FIns)。(3)采用HOMA-IR评价IR,HOMA-β及ΔI30/ΔG30分别评价基础状态下及糖负荷后的早时相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NGT、IFG、IGT和糖尿病组HOMA-IR依次增高,分别为:1.52(0.96~2.37)、1.62(1.17~2.60)、1.65(1.22~2.82)、3.12(1.50~4.41);而ΔI30/ΔG30逐渐降低,分别为:16.42(10.13~22.71) mU/mmol、9.45(5.65~15.74) mU/mmol、7.36(5.73~19.13) mU/mmol、3.86(2.13~5.96) mU/mmol。HOMA-β按NGT、IFG、IGT、糖尿病逐渐降低,分别为:72.74(42.7~111.8) mU/mmol、65.72(52.5~124.0)mU/mmol、50.39(21.2~77.5)mU/mmol、39.10(26.7~63.2)mU/mmol;4组人群HOMA-IR、HOMA-β及ΔI30/ΔG30均差异显著( P<0.0001)。 HOMA-IR: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5),而其他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0.05)。 HOMA-β:IGT组明显低于IFG及NGT组( P<0.05)。ΔI30/ΔG30:糖尿病组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 P<0.05)。结论 IFG患者空腹血糖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基础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糖负荷后的糖调节能力可能主要与IR、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

  •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军;项良碧;陈语;于海龙;任伟剑;郭明明;朴美慧;毕岩;王琪

    目的评价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通过VAS、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显著减少( 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

  • 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杨宝;朱海波;倪明;贾旺;关树森;贾桂军

    目的探讨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全切7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10例症状均有好转,术后均获得随访,均行放射治疗。随访期为8~60个月,平均32个月。7例恢复良好,1例远处转移,3例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蝶鞍区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少见,常表现为视力、视野、眼球运动障碍,术前较难与脑膜瘤鉴别,需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易复发和向颅外转移。虽然蝶鞍区解剖结构复杂,但手术全切联合术后放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 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镇静效果比较

    作者:夏婧;王世端;黄辉;江岩;徐红梅;栾奇

    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有许多优点,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且对全身影响小,也有利于术后恢复。但侧卧位的不适感和手术器械操作引起的噪音和体位移动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和恐惧。因此,给予适度的镇静显得尤为重要。异丙酚因起效迅速、可控性强,常被用于硬膜外麻醉中的辅助镇静,但对呼吸循环的抑制较为明显[1],尤其对老年患者风险更大。右美托咪定为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用于阻滞麻醉的辅助镇静显示了较好的效果[2-3],但对于老年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与异丙酚的比较,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的可行性。

  •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临床研究

    作者:邹文焘;张家雄;蔡晓菁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手术,以往主要手术方法包括挤切法、剥离法、CO2激光切除法、超声刀切除法、电凝辅助切除法等。随着等离子消融技术在外科手术的逐步开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较广泛应用于各种腔镜外科手术。由于扁桃体切除术后咽痛明显,影响患者吞咽功能如进食、饮水等,约2周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因此临床上一直探讨何种手术方法能更安全地提高手术效率,更好地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减轻患者手术痛苦,使创面尽快恢复。我科于2011年尝试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系统进行扁桃体切除术,并与同期常规扁桃体剥离术比较,前者效果优于后者,现总结如下。

  • 一起血液病区单增李斯特菌病的爆发并文献复习

    作者:范芸;胡云建;艾效曼;宁尚勇;程玮;李江涛;常乃柏

    李斯特菌是一类较小的短棒状革兰阳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健康人粪便中的携带率为0.6%~16%,70%的人可短期带菌。该菌可污染奶制品、肉类、水产品和新鲜蔬菜,并通过人的摄入引发感染甚至爆发,称为李斯特菌病( listeriosis/listeria disease ,LD)。李斯特菌分为7类,其中对人致病的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亦称产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近30年来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对LD报道较多,其临床病死率高达20%~30%[1],部分发生在移植病房,与患者免疫缺陷状态有关,并已有抗生素耐药的报道。目前,国际上对单增李斯特菌非常重视,将其列为20世纪90年代食品四大致病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毒梭菌、亲水气单胞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之一,并建立了全球监测网。我国对李斯特菌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方面,临床报道较少,多为散发个案[2-3]。我院血液肿瘤病房2009年2月余内检出3例单增李斯特菌败血症,其中1例尚合并脑膜炎,且集中于2个房间内,是为爆发,3个月后同一男病房内再次检出1例败血症,考虑为环境接触所致。为提高对LD的认识,我们回顾分析了这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孤立性梅克尔憩室翻转伴不同部位血管畸形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史炯;吴鸿雁;周强;孟凡青;王益华

    梅克尔憩室是常见的小肠畸形,常见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梗阻和套叠等并发症,梅克尔憩室翻转是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如无明确症状术前常不易诊断。小肠血管畸形也是常见的小肠出血原因,随着手术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多数引发出血的小肠血管畸形破裂可以得到救治。2010年收治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初步检查及对症治疗后手术探查,手术切除病变小肠,病理检查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CD31、CD34抗体表达,终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破裂伴发无症状梅克尔憩室翻转。本文回顾此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此特殊情况的认识。

  • 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佳;胡兵;胡滨;陈磊

    近几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欧美国家已跃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几年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2]。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是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随着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临床穿刺数不断增加。目前提高病灶的检出,减少穿刺痛苦正成为临床超声关注的热点。但前列腺癌发病具有特殊性,其病灶通常多发,且等回声病灶并不少见,同时有学者研究指出增加系统穿刺的穿刺点数对病灶的检出率帮助并不大[3],因此寻求新的影像学方法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性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就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

  • 尿液亚硝酸盐和白细胞检测在尿路感染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方芳;李小改;喻明霞;涂建成

    尿路感染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常见感染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其中约有70%~80%因无症状而忽略不治,是导致发展成为严重肾病的原因之一。无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很高,18%的妇女有潜在性尿路感染[1]。虽然定量的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但从尿液标本留取到获取检验报告需要48 h,而且大部分结果为阴性,造成了一定财力、物力的浪费。尿液常规分析中的亚硝酸盐和白细胞的检测被认为是判断尿路感染的常用指标,为了探讨其尿路感染筛查中的意义,为临床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尿路感染过筛试验,本文对怀疑有尿路感染的患者取中段尿做尿常规分析及尿定量细菌培养分析。

  • 现代角膜塑形术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幸宜春;胡明生;王炜;刘玮;杨健

    角膜塑形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高科技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矫治近视的方法,现将我们于2011年8月以来开展角膜塑形技术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68例136眼,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9~23岁,其中9~17岁56例,18~23岁12例。按屈光度等效球镜分为三组:Ι组≤-2.00 D 46眼;Ⅱ组-4.00~-2.25 D 68眼;Ⅲ组-6.00~-4.25 D 22眼。顺规散光-1.75~-0.25 D,角膜中央平K值40.0~45.5 D。

  • 产前超声在胎儿出生缺陷诊断中的应用和漏诊病例分析

    作者:赵文静;邓博雅;刘艳君;李平;宛伟娜;王学梅

    出生缺陷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亦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缺陷儿出生率约为4%~6%,每年有80万~100万缺陷儿出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超声检查简便、有效、无创、可重复,已被公认为产前筛查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出生缺陷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及如何提高检出率。

  • 腹腔镜和开放手术行双侧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勇建;吴意光;高雪松;欧阳昀;赵豫波;徐衍盛;刘萃龙

    精索静脉曲张是泌尿外科常见病,血液反流和集聚在精索静脉内可出现阴囊的坠胀不适、睾丸疼痛等临床症状,其大的危害在于影响睾丸功能可导致男性不育。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两种方法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自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共447例,患者因临床症状(阴囊坠胀不适或伴有睾丸疼痛)、体检或婚后不育进一步检查发现精索静脉曲张而就诊,其中单侧319例、双侧128例,没有单独的右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共有98例列入研究(除外失随访的30例),腹腔镜组51例,开放手术组47例。

  • 手术治疗有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立海;杜晓健;吴俊;张淑艳

    跟骨是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损伤,大部分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跟骨骨折有明显上升趋势,跟骨损伤的程度也不断加重。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我们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开放复位,可塑形钛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94例。并在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随访功能情况,疗效满意。

  • 脐带血铅水平与婴儿神经行为及微量元素的关联

    作者:孟庆禾;邓晋红;李琳;孔庆浩;李世光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的重金属元素,由于妊娠期铅暴露可造成胎儿出生后近期及远期的危害,因此,子宫内铅暴露较出生后铅暴露对儿童的发育影响更为重要[1-3]。为了探讨脐带血铅水平对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及其与相关元素的关系,我们以脐带血铅水平为铅暴露指标,探索能对婴儿发育产生影响的脐血铅水平与婴儿精神发育指数( MDI )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PDI)两发育指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 基于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技术检测长期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赵军凤;钱林学;张宏;胡向东

    据2010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发布全球成人烟草使用情况调查中国部分显示,中国吸烟总人数约占全球吸烟总数的30%,居世界各国之首。吸烟是诱发中国日益流行的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间有重要联系[1-3]。有学者指出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因素[4],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之前[5],被认为可预测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及心脏病等的发生[6-7],故准确地对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作出评价,判断吸烟者是否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可为临床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本课题应用基于血管壁回声跟踪( ET)技术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FMD)技术对长期吸烟者肱动脉进行检测,探讨长期吸烟对人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介入治疗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运用价值

    作者:袁福建;陈辉全;张守林;谢树标;朱志诚

    肝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 CHL )是来源于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7.4%,占肝良性肿瘤的84%,以女性居多,临床上将其直径>5 cm的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 CHL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肿瘤大者,可出现上腹部肿块、腹痛、腹胀等症状。部分肝血管瘤生长快,位置表浅可有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出血的危险,一旦出血,死亡率高达70%以上[2],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并发症较多。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动脉栓塞已成为治疗CHL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3]。笔者对近7年来18例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运用平阳霉素加碘油及适量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变化

    作者:郑玉丽;李春梅;王雷;宫海滨

    顽固性高血压,又称为难治性高血压[1],是指经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充分合理的三种药物包括利尿剂的合理治疗,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仍未能降至目标血压。顽固性高血压与应用一到三种药物能够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更有可能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2]。因此,对顽固性高血压进行正确评估和治疗是目前高血压管理的难点。对于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 PWV )增加引起的大动脉损害常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PWV是检测动脉硬化的指标之一,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硬化的无创、简单、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方法,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3]。欧洲高血压指南于2007年将PWV纳入常规的高血压监控指标,并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和靶器官损害评价指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也将PWV作为靶器官损害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群,血压控制不满意,目前,国内外关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损害的情况研究尚不足。因此,该研究以患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作为观察对象,对CFPWV进行测定,试分析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减弱,动脉僵硬度增加的情况。

  • 地佐辛与曲马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寒战效果比较

    作者:卢光奎;张卉颖;吴皎卿;何绮月;余奇劲

    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在围术期时有寒战情况发生,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1]。曲马多是目前治疗围术期患者寒战较为有效的药物,而地佐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镇痛药,常用于围术期的镇痛[2]。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拟比较地佐辛和曲马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寒战的效果。

  • 盐酸戊乙奎醚对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循环及肺顺应性的影响

    作者:刘爱杰;袁莉;柳国强;王世端;袁梦吟;刘陕岭;夏婧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长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雾化吸入,已证实具有支气管扩张改善肺顺应性的作用,安全有效[1-2]。长托宁术前应用可有效抑制腺体分泌,而且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也是理想的术前用药。脊柱后路的手术多数需要在俯卧位下进行,手术患者体位的变动也可导致肺顺应性的改变,这类手术中长托宁单次静脉注射对呼吸力学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静脉注射对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和循环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 四肢严重创伤患者截肢时机的正确选择27例病例分析

    作者:程昌志;李贵谦;何少康;林舟丹

    四肢严重创伤患者伤情紧急、伤势严重,需紧急合理救治,否则容易导致病情迅速加重,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增高[1-2]。我们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四肢严重创伤病员中27例不同部位肢体截肢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该类伤员的佳截肢时机,报道如下。

  • 综合性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其分析

    作者:杨夏;吴宏伟;李振光;刘金凤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 HI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围产期缺血缺氧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够引起患儿语言、听力及智力损害、癫痫、脑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庭生活。近年来,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在治疗HIE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得到患儿及家庭的广泛认可,笔者对本院收治的HIE患儿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明显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乙胺丁醇致药物热一例

    作者:吴迪;余薇;王鸿翔;翁丽珍;李学玲;陈晓红;刘坦业

    患者男,50岁,咳嗽、咳痰4个月余。入院前4个月余出现咳嗽,咳少许黄白痰,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45 d,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肺结核”,施以利福平( RFP, R )、异烟肼(INH,H)、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四药联合方案(2HRZE/4HRE)。抗结核治疗45 d后出现全身皮疹、瘙痒、“肝功能损伤”、发热,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予抗过敏、保肝等治疗后稍好转并转诊我院。入院查体:T 36.2℃,神志清楚,消瘦外观,双肺呼吸音清。血常规:白细胞5.52×109/L;嗜酸粒细胞0.52×109/L;胸部CT:右肺继发性肺结核并右肺上叶空洞形成。右上叶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肺组织肉芽肿炎伴小灶性坏死,符合结核”。诊断明确,予试验性治疗。服HE当天始连续高热3 d,高体温达39.8℃,停药后热退,再次加用小剂量EMB 0.25 g口服,当天再次出现发热,停用EMB后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之后停用EMB,予INH 0.3 g每天1次口服治疗,患者一直未再有发热出现,观察1周均无发热,认定发热是由于EMB药物反应所致。

  • 静脉窦狭窄引起良性颅高压一例

    作者:侯宝军;李淑婷;李思颉;曾宪伟;季泰令;吉训明

    患者男,42岁,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肢体抽搐10个月,再次发作于2012年1月12日第三次住院。患者于2011年3月18日突发意识不清、肢体抽搐,持续约2 min,自行恢复意识,醒后不能回忆发病当时情况,偶有头痛,无头晕恶心呕吐,无双眼视物模糊,于3月19日作磁共振检查,报告为脑灰白质分布正常、界面清晰,两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少量点状长T2长T1信号,DWI序列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病灶。脑室系统形态信号未见异常,脑池脑沟未见增宽,中线结构居中(图1),意见为脑卒中、癫痫发作。同日做视频脑电图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波幅存在。住院后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为320 mm H2 O。经头部核磁静脉成像( MRV)+强化检查,诊断为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
      窄(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 ),给予脱水降颅压等治疗,颅高压情况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体检:双侧视盘无水肿,国际标准视力检查双眼视力1.0。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深浅感觉无异常。行MRV、全脑DSA检查,发现“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见图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12×109/L,红细胞计数4.73×1012/L,血小板计数191×109/L,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1 IU/L,肌酸激酶403 IU/L,高于正常值。

  • 以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男性抗磷脂综合征一例

    作者:李海亮;董瑞国;程言博;郭明风

    患者男,18岁,因“反复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1周”于2012年8月27日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偏身不自主活动,表现为步态笨拙,持物易跌落,言语欠清晰,上述症状不能受自我意识控制,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后减轻。
      其他相关病史:有发作性双下肢水肿病史1年,共发作3次,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未予正规治疗。
      入院查体:神清,言语欠清晰。双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走路步态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左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检查阳性。

  • 罕见全身泛发神经纤维瘤病一例

    作者:苗万坡;马耀增;贾富鑫;张茂峰;李鲲鹏;任磊;王真真

    患者男,54岁,因全身多发肿物50余年伴腰骶部肿物局部溃疡半月余,于2012-10-8入院,患者自幼出现全身多发肿物,随年龄增长渐增多增大,既往患者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未行特殊处理。此次为解决腰骶部一肿物局部皮肤溃疡不愈合故来院住院,目的是仅行该溃疡肿物切除术。家族史:父亲、弟弟均患有神经纤维瘤病。查体:体温37.2℃,精神差,营养差,全身皮肤多发肿物,大小不等,于背部、胸腹部较密集,大者直径约10 cm,色红润,蒂部较细,触之柔软,站立位时下垂明显。另于腰骶部一肿物局部皮肤溃疡(图1),可见炎性渗
      出,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腰骶部MRI检查示:(1)腰骶部皮下多发占位,考虑神经纤维瘤病伴液化、坏死;(2) L4~5、L5~S1椎间盘膨出。经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考虑全身多发神经纤维瘤病(图2),建议腰骶部占位病变局部切除并送病检。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2-10-10行“腰骶部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蒂部未见异常管道与脊柱相通,界限清,蒂部可见滋养肿物之血管,术后剖开肿物,可见均质似鱼肉样组织,但质韧。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图3)。本例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未行免疫组化检测,于术后1周伤口愈合良好后出院。

  • 先天性短食管伴右侧胸腔胃畸形一例

    作者:李娟;郑雷;李永亮;何伟华

    患者男,8个月。症状:出生后吃奶时溢奶,症状逐渐加重,现呕吐频繁,呕吐胃内容物,卧位加重。体格检查:右下肺呼吸音弱,其他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 X线检查:胸部仰卧前后位拍片右肺底下方可见一气泡影,立位透视右肺下野及心影后见一气泡影,位于膈上,其内无液平面,双膈下均无胃泡影。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食管短而宽,约于T5
      水平食管与贲门相连,贲门较宽,黏膜较粗。随着喝入钡剂,右肺下野气泡影消失,逐渐显示胃黏膜,完全位于右侧胸腔且位置固定,胃大弯缘转向右,胃小弯缘向左,十二指肠经膈肌中部相当于食管裂孔处进入腹腔。钡剂排空后,小肠显影良好,未见梗阻征象(图1)。诊断:先天性短食管伴右侧胸腔胃,胃扭转。

  •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一例

    作者:董莘

    患者女,34岁。因咳嗽,咳痰3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痰多为白色黏痰。自述活动后有哮喘发作,但无夜间呼吸困难。既往无哮喘家族病史和吸烟史。查体结果显示,听诊除双肺野散在哮鸣音,无其他异常。肺功能检查: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2.20 L,大肺活量(FVC)=2.98 L,呼气流速峰值(PEFR)=
      160 L/min。吸入沙丁胺醇20μg后,FEV1提高了10%。多个常见的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超声显示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大。胸部X线、血液分析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哮喘,建议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以及口服孟鲁斯特钠分散片治疗。患者定时复诊,症状时轻时重。1年后,再次复查肺功
      能检查:FEV1=12 L,FVC=2.65 L,PEFR=85 L/min,流量环显示呼气平台,提示大气道阻塞性病变。弥漫甲状腺肿被认为是责任病灶。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前常规X线胸片(图1)意外发现隆突水平气管内肿物。随后行CT检查(图2),纵隔窗示气管右侧壁可见直径约1.7 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以气管壁为中心,向内和向外生长(图2A)。肺窗示肿块向气管腔内生成,导致气管狭窄(图2B)。冠状位重建肺窗(图2C)示肿块中央位于气管腔内,偏于右侧。矢状为重建中间窗(图2D)示肿块大部分位于气管腔内,小部分位于管腔外,而呈跨壁生长。仿真气管镜(图3)示一个广基肿物占据大部分气管腔。患者择期行经右胸气管切开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奇静脉上方,气管下段,直径约1.5 cm大小,表面光滑,大部分位于气管下段隆突水平以上,少部分突入右主支气管,基底部宽约1.0 cm,切除大部分肿瘤,少量残留处用电刀烧灼。术中冰冻病理回报:黏液腺来源腺瘤,不除外低度恶性。手术病理(图4)显示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核分裂象,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线管状、筛状,腔内见大量黏液性物质,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Vim(+)、PCNA(+)及p53(+)。病理诊断气管腺样囊性癌。

  • 他克莫司治疗肝移植伴银屑病一例

    作者:夏念信;邱宝安;黄东东;祝建勇

    患者男,40岁,体重65 kg,1996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颈部多发皮损,色艳,鳞屑多,结合活检病理,空军总医院皮肤科确诊为银屑病;此后持续服用中药结合物理疗法治疗银屑病,疗效不佳,至2007年底皮损范围逐渐扩展至全身;肝移植前患者银屑病病情始终处于进行期,即新发皮损多,炎症重,鳞屑较厚,同形反应等表现。1997年5月患者体检发现感染HBV,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9月突然出现肝功能异常和大量腹水,外院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治疗腹水消退,肝功能Child-Pugh B;2009年2月再次出现腹水及肝性脑病,MELD评分30,治疗缓解后患者排队等待供肝行原位肝移植术。2009年6月26日,我院成功为患者实施原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采用他克莫司+骁悉免疫抑制治疗,静脉注射HBIg维持血有效抗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半年内给予他克莫司8~10 mg/d,血药浓度12~15 ng/L,肝肾功能维护良好,无明显免疫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期间银屑病病情也得到良好控制,处于消退和静止期,即全身皮损减少,炎症轻,色淡,鳞屑少。2010年2月,他克莫司剂量调至4 mg/d,不足1个月银屑病病情又逐渐步入进行期;增加并维持他克莫司剂量至8~10 mg/d时,银屑病病情又得到良好控制(消退和静止期)。2011年8月始,患者间歇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16 ng/L,肝肾功能良好;因患者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2012年初调整他克莫司剂量至4~6 mg/d,药物不良反应缓解,供肝功能良好,但银屑病病情又逐渐步入进行期(图1,2)。2012年4月始,调整并维持他克莫司剂量至2~4 mg/d,血药浓度4~6 ng/L,肝肾功能良好;同时联用中医中药及中医针刺耳背放血治疗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病情逐渐获得缓解,目前处于消退及静止期(图3)。

  • 横纹肌内骨化型结节性筋膜炎一例

    作者:祝晓春;王金花;田玉英

    患者女,64岁,于2012年3月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肿物1周来就诊,超声显示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伴侧壁声影,块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肌纤维瘤,临床采取局部手术切除肿物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黄褐色肌组织一块,总体积5.5 cm ×3 cm ×2 cm,表面带少许脂肪,切面为肌组织、呈结节状,无明显包膜,局部可见黏液样区及少许出血。镜检:横纹肌组织内见长梭形
      成纤维细胞增生,排列无一定方向,呈浸润性生长(图1)。细胞大小不一,界不清,胞质淡红,核呈卵圆形,深染,有的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局部呈漩涡状排列。其间可见有黏液样基质与胶原玻璃样变区,并可见成片的骨化生(图2)。免疫组化结果:SMA(+),actin(-),Ki67(-)。病理诊断:(左大腿内侧)横纹肌内骨化型结节性筋膜炎。

  • 以右肺中叶占位为表现的石棉沉积症一例

    作者:史炯;王益华;吴鸿雁;蔡后荣;孟凡青

    患者男,60岁。因进行性咳嗽、咳痰2个月,于2010年10月入院治疗。患者无明显诱因干咳伴少量泡沫痰,无其他明显症状。查体:体温36.3℃,呼吸20次/min。双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肝脾未触及肿大,无结核等病史。病程中无发热、盗汗、咯血、腹痛、呕吐及胸痛等症状,饮食及二便基本正常。院外CT表现:右肺中叶见大片高密度影,面积4.5 cm ×2.5 cm,边缘毛糙,密度不均匀,未见确切侵袭征象;左肺下叶背段胸膜增厚、钙化,病变周围肺组织未见确切异常(图1)。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未见明显新生物,支气管活检和刷片均未见恶性细胞。临床诊断:右肺中叶占位性病变,肺癌待排除。术中发现病变位于右肺中叶近胸膜处,呈不规则形灰黄色结节,大小4 cm ×3.5 cm ×3 cm,切面灰白灰黄,质软,中央部分呈囊性,与周围组织界欠清。行右肺中叶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炎症性病变。术后临床诊断:右肺炎性假瘤。

  • 肋骨骨旁骨肉瘤一例

    作者:赵海南;姚伟武;杨世埙

    患者男,40岁,于2012年4月单位常规体检,查胸部CT发现右侧第9后肋不规则突起,考虑为肋骨良性肿瘤可能大,未予特殊治疗。病程中无胸痛,无发热,无胸部皮肤破溃,无咯血,无痰血,无咳黄脓痰,本院门诊于2012年5月16日拟“右侧第9肋骨病变”收治入院。体格检查:胸廓对称,胸壁未见曲张静脉,未见手术瘢痕,胸壁无隆起、红肿、压痛,未及包块,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

    作者:丁坤;王永梅;邹志强;孙婧

    患者男,21岁,既往有癫痫病史10余年,平时有大发作,曾长期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发病前1个月换用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镇痫片、香草醛片治疗。发病3~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不愿活动,伴有厌食、尿少、尿黄,似浓茶水色。在当地卫生院检查肝功能异常,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半天前到外院就诊,因发热、尿少,怀疑出血热,转来我院,门诊以发热、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于2012年4月12日收入院。

  • NOB1影响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洪亮;李平;赵兵

    目的利用RNA干扰( RNAi)在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中沉默NOB1基因的表达,探讨NOB1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NOB1基因的短发卡( shRNA )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并感染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OB1在恶性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 MTT)比色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情况;同时利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NOB1基因对U251和U87-M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NOB1基因在人胶质瘤U251、U87-MG细胞系中均明显高表达。 NOB1-shRNA慢病毒能有效感染胶质瘤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后U251和U87-MG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U251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在 G0/G1停滞,而且细胞出现显著性凋亡;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NOB1在人胶质瘤U251和U87-MG细胞中高表达;降低NOB1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NOB1基因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癌基因的调节作用。

  • 全反式维甲酸对卵巢上皮腺癌细胞株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爽;汤锋;刘琦;吴元赭;霍红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 )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 COC2)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体外培养的COC2,采用直接细胞计数法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细胞密度情况;利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细胞结构变化。结果 ATRA能够抑制COC2增殖,在1~20μmol/L之间,具有浓度依赖性,在30μmol/L时几乎未见存活细胞;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到使用ATRA处理后,细胞形态及结构受到破坏。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 COC2)有抑制作用。

  • TGF-β1和 VEGF 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跟腱断裂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伍亮;熊小龙;相大勇;倪国新;余斌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大鼠跟腱断裂模型中表达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探讨PRP对跟腱断裂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6只,分为3组:空白组、PRP组、贫血小板血浆( PPP)组,每组12只,剩余10只用于PRP的制备。每组大鼠均行双后肢跟腱横段术,术后给予PRP、PPP及空白干预。术后第1、2、3、4周每组分别处死3只大鼠对跟腱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在跟腱愈合过程前2周中,VEGF、TGF-β1的表达在PRP组中显著高于PPP组和空白组( P<0.05),第3、4周两者的表达在PRP组下降,空白组及PPP组第3、4周两者表达未见明显下降;术后1~4周, PRP组TGF-β1的表达与PPP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周,PRP组VEGF的表达与PPP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4周PPP组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PRP可以促进VEGF、TGF-β1的提前表达加速跟腱的愈合过程。

  • 帕瑞昔布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 A549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刘晨辉;鲍红光;葛亚力;王书奎;王晓亮;沈妍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A549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 C 组),10μmol/L 帕瑞昔布( P1组)、40μmol/L帕瑞昔布组( P2组)和160μmol/L帕瑞昔布组( P3组)。 C组细胞常规培养,P1、P2和P3组细胞分别用终浓度为10μmol/L、40μmol/L和160μmol/L的帕瑞昔布处理A549细胞24 h。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p-AKT、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P1、P2和P3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依次增高(P<0.05),P1、P2和P3组细胞的迁移距离依次降低( P<0.05),P1、P2和P3组细胞p-AKT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 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帕瑞昔布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抑制p-AKT和survivin的表达。

  • 环境类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小鼠隐睾模型的建立及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贺厚光;韩从辉;张文达;王建;刘颖;王力秀;吕茜

    目的探究环境类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诱导建立小鼠隐睾模型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8周龄的BALB/c怀孕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DBP低剂量诱导组( n=10), DBP中剂量诱导组(n=10),DBP高剂量诱导组(n=10),在怀孕的第12天开始实验组填喂DBP,剂量分别为100 mg· kg-1· d-1、300 mg· kg -1· d-1、500 mg· kg-1· d-1,对照组填喂100 mg· kg -1· d-1的玉米油,计算新生小鼠睾丸到膀胱颈的距离与肾下极到膀胱颈距离的比值,并取睾丸组织检测NO合酶( NOS)活性和Caspase-3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经DBP诱导后,小鼠睾丸到膀胱颈的距离与睾丸到肾下极距离的比值随着DBP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大( P<0.05);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NOS活性分别为(0.37±0.12)nmol· min-1· g-1、(0.59±0.09)nmol· min-1· g-1、(0.98±0.11)nmol· min-1· g-1、(1.35±0.07) nmol· min-1· g-1,且随着剂量的增加 NOS 活性显著增加( 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aspase-3蛋白活化程度分别为1.31±0.36、01.89±0.68、2.71±0.39,且随着剂量的增加Caspase-3蛋白活化程度显著加强( P<0.05)。结论环境类雌激素DBP能够明显诱导小鼠隐睾模型的建立,并显著改变睾丸组织的NOS活性和Caspase-3活化程度。

  • 硫辛酸干预急性百草枯中毒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金飞;权伟合;向小卫;雷明慧;苗丽霞;付元元;谢莹;韩继媛

    目的探讨硫辛酸( LA)干预急性百草枯( PQ)中毒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prage-Dawley大鼠144只(2月龄,体重200~260 g),随机分正常组(A组,24只)和实验组(120只)。 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给予PQ 50 mg/kg灌胃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建立模型后依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五组:PQ组( B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只;LA大剂量组( C组,腹腔注射LA 100 mg· kg -1· d-1)24只;LA中剂量组(D组,腹腔注射LA 60 mg· kg -1· d-1)24只;LA小剂量组(E组,腹腔注射LA 30 mg· kg-1· d-1)24只;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组( F组,腹腔注射GSH 200 mg· kg-1· d-1)24只。各组再按测试点不同分为4个亚组,6只1笼,分别饲养(以苦味酸染色随机编号:颈后部1、右前腿2、左前腿3、右后腿4、左后腿5、尾部6)。在第1、7、14及28天测试点取此组肺组织检测NO、NOS、TGF-β1水平;取大鼠动脉血3 ml测定NF-κB水平。结果(1)各实验组肺组织NO、NOS、NF-κB在第7天时达到峰值,第14、28天时下降但仍高于A组,其中B组升高显著,B组与各个干预组在第1、7、14、28天各个观察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F组与C组各个观察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D组、E组某些观察点偶有差异,差异不明显。(2)动脉血TGF-β1水平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B组升高显著,B组与LA各剂量组和F组各个检测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F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组与D组在第7、14、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组与E组在第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观察点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LA能减轻PQ诱导的肺纤维化,机制可能是其独特的抗氧化作用,一方面抑制NF-κB活性,通过NF-κB-NOS-NO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一方面降低TGF-β1表达,减轻肺纤维化。 LA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脂溶性能抑制细胞膜上的自由基,水溶性能与细胞液接触,可清除线粒体来源的自由基,减轻肺纤维化,改善肺功能。

  • 贝那普利改善糖尿病大鼠心功能的机制探讨

    作者:曹建雷;熊世熙;龚斐;王海蓉;干学东;吴晓燕;卫银芝;汪瀚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心功能的变化,探讨贝那普利对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糖尿病模型组(n=20),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n=10)和贝那普利治疗组(n=10)。治疗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 kg-1· d-1灌胃,糖尿病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9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SP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Fas蛋白表达率,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AngⅡ的含量明显增多(4340.67±348.37 vs.5367.43±498.28,P<0.01),Fas蛋白表达率明显升高[(1.87±0.73)% vs.(35.68±0.79)%,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对比,贝那普利治疗组可显著降低AngⅡ含量,降低Fas 蛋白表达[5367.43±498.28 vs.4501.50±129.33,P<0.01;(35.68±0.79)%vs.(28.00±0.63)%,P<0.05];应用贝那普利治疗后,可有效改善心功能( 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贝那普利则可通过降低AngⅡ、Fas蛋白表达改善心功能。

  • 钴对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P2X4受体介导的ATP-激活电流的调制

    作者:聂永莉;张玉芹;徐珍;彭芳

    目的研究钴对P2X4受体介导的ATP-激活电流(IATP)的调制作用。方法应用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细胞外液加CoCl2对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的大鼠颈上神经节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调制作用。结果0.1~30μmol/L浓度范围的钴离子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呈明显的增强效应,钴浓度越高, IATP幅值越大,0.1μmol/L、0.3μmol/L、1μmol/L、3μmol/L、10μmol/L、30μmol/L的钴离子使IATP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12.1±4.6,30.4±5.1,49.3±6.8,70.9±7.2,104.2±16.7,145.8±20.1(P<0.01);IATP的量-效曲线在钴离子的作用下向左上移位;应用1μmol/L钴离子加ATP的混合液同时灌流细胞,可导致ATP的EC50从(15.6±1.9)μmol/L降低到(8.1±0.6)μmol/L(P<0.01);即使是高浓度的钴,仍然对IATP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当ATP浓度不变,钳制电位变化(-140~60 mV)时,钴离子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增强作用无明显变化。结论钴对P2X4受体介导的IATP的增强效应呈浓度依赖性而非电压依赖性。钴与通道蛋白胞外环的作用位点可能与锌和镉不同。

  • 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性能测试研究

    作者:周永新;冯靖;梅运清;黄海涛;李元玲;邵杰;王永武

    目的研制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新型瓣膜支架),探讨其体外流体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方法根据猪主动脉根部形状制作支架的磨具,采用镍钛合金丝和牛心包研制新型瓣膜支架,以瓣膜体外加速疲劳寿命测试仪对其进行体外加速疲劳实验(n=5)。取5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离体升主动脉,通过连接体外流体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测试该新型瓣膜支架疲劳实验前后的流体力学参数(静态泄漏、瓣周漏、有效开口面积等),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疲劳实验后新型瓣膜支架大体观察表现良好。该新型瓣膜支架在主动脉瓣上植入后均牢靠固定,无明显移位,均有轻度的静态泄漏和瓣周漏,在闭合定常流循环下流量为4 L/min时瓣口面积已大于1.5 cm2。疲劳实验前后对比各项参数整体比较变化不明显( 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瓣中和瓣后流场基本保持层流。结论采用镍钛合金丝和牛心包研制的新型瓣膜支架耐久性良好,主动脉瓣上置入后均能牢靠固定,有轻度的静态泄漏和瓣周漏及较大的有效开口面积,瓣中和瓣后流场保持层流。

  • P38 MAPK 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成软骨响应中的作用

    作者:程百祥;张旻;杜静;陈慧;李轶杰;陈永进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成软骨响应中作用。方法将含有抗坏血酸培养基构建的兔BMSCs细胞膜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加压组(静态液压加载装置给予细胞膜片120 kPa、1 h/d、连续4 d的压力刺激),采用Western blot及real time-PCR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real time-PCR技术检测成软骨基因的表达。结果兔BMSCs传代后细胞生长状态稳定,呈梭形;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观察到矿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165±0.035)比较,压力刺激下兔BMSCs细胞膜片中P38MAPK蛋白表达量(0.820±0.108)显著升高(P<0.05),同时real time-PCR结果表明:加压组兔BMSCs 细胞膜片中 P38MAPK 的 mRNA 表达量(0.651±0.105)高于对照组(0.166±0.046)(P<0.05),且成软骨基因(Sox-9、Aggrecan及Col-Ⅱ)的mRNA表达量(3.323±0.729、0.901±0.162、1.151±0.1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541±0.121、0.335±0.094、0.466±0.158)( P <0.05)。结论 P38MAPK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BMSCs膜片成软骨响应中起正调节作用。

  • 高表达 miR-17-92的 L1210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黄晓;许亚梅;石凤芹;张冬梅;王珍珍;张雅月;饶恩于;孙波;赵勇

    目的以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系为基础,构建稳定高表达miR-17-92的细胞系。方法采用核转法,将miR-17-92的过表达质粒MSCV-LMP-miR-17-92、对照质粒MSCV-LMP转导入L1210细胞系;利用含嘌呤霉素选择、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筛选阳性克隆并检测转染效率;并用qPCR技术验证构建的阳性细胞系中的靶标miRNA表达水平,验证miR-17-92相对过表达比例。结果成功将MSCV-LMP-miR-17-92、MSCV-LMP转入L1210细胞系,转染效率较高,利用含嘌呤霉素的培养基筛选核转后的细胞,阳性率达到99%以上,miR-17-92簇中的靶标miRNA表达量持续。结论通过核转仪转染法成功将MSCV-LMP-miR-17-92、MSCV-LMP(对照质粒)转入L1210细胞系,并通过长期药物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平台。

  • 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关于手术指征的争议

    作者:梁华茂;熊光武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统计,25~34岁患宫颈癌的人数增加了77%,育龄期妇女发病率占宫颈癌的10%~15%。宫颈癌也是目前我国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例如上海市25~34岁和35~44岁年龄组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由1984~1986年的0.24/10万和0.14/10万上升到1996~1999年的1.79/10万和2.33/10万。由于很大一部分早期宫颈癌患者尚未生育,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成为宫颈癌治疗中一种新选择,也是近年来宫颈癌治疗的新趋势。

  • 微创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丽姿;赵琳

    1983年英国Wickham 首先提出了微创外科的概念。“现代微创”并非只是小切口,而是应该具有全新的理念,就是指在进行医学干预过程中,保持机体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小的组织损伤、轻的炎症反应、理想的瘢痕愈合并且达到好的医疗效果[1]。妇科微创不仅包括宫腔镜、腹腔镜、各种介入治疗及经阴道的手术,还包括小切口的各种手术。宫腹腔镜技术使妇科诊断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将治疗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宫腹腔镜技术构建了妇科微创的平台,逐渐成为妇科肿瘤微创治疗的主流。

  • 卵巢上皮性癌诊治的再思考

    作者:刘琦;张秦

    尽管近年来有关卵巢上皮性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好消息层出不穷,如对初次、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认识及共识,对一线、铂敏感复发时的二线化疗方案的相对统一,联合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在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化疗( GOG218、ICON7)、铂敏感复发的化疗(OCEAN)及铂不敏感的化疗(AURELIA)中的阳性临床试验的出现,使我们对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及预后前景充满信心。但毋庸置疑的是,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5年生存率始终改善不明显,原因何在?审视过去数十年对卵巢上皮性癌的工作,我们是否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细细思考?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及对策

    作者:高艳娥;杨梅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常见的性传播病毒[1],寄生于人类鳞状上皮,为双链环状小DNA病毒,有严格的嗜上皮性。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除可引起主要性病尖锐湿疣外,尚在数种人类癌症如宫颈癌、肛门及肛周癌、外阴癌、阴茎癌和食管癌等的成因中起重要作用。生殖道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早由德国病毒学家Harold zur Haus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已明确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的明确致病因素,使宫颈癌成为目前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中惟一可能通过接种疫苗、摒弃不洁性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等手段来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乃至彻底根除的恶性肿瘤。 Harold zur Hausen也因此重大发现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卵巢上皮癌术后卵巢内分泌功能的重建

    作者:朱根海

    卵巢上皮癌患者发病年龄大多数发生于40~60岁,但仍有8%的患者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卵巢上皮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受严格的条件限制,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绝经前的患者即使是早期在术后也将永久失去卵巢内分泌功能,这种卵巢功能的缺失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或代谢综合征[1],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方法用于卵巢上皮癌术后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恢复与重建,这是卵巢恶性肿瘤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现将已有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叙述,以期能寻找到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办法解决卵巢上皮癌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缺失的问题。

  • 重视阴道上皮内瘤变的诊治,进一步提高女性生殖道健康水平

    作者:董晶;汪清;郑瑞莲;陈敏;隋龙

    阴道上皮内瘤变(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VaIN)是阴道浸润癌的癌前病变,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阴道鳞状上皮原位癌。 VaIN是一种少见的癌前病变,大约占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瘤变的1%[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VaIN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CIN)患者约大10岁[2],平均发病年龄在35~55岁,年龄小16岁,大87岁[3-5]。

  • 卵巢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恒;张晓霞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的发病率位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后,而死亡率一直居于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8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晚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不到30%,而早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表明卵巢癌的生存率随着分期不同而明显不同。卵巢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卵巢癌的诊断包括症状学、查体、肿瘤标记物、影像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

  • 围绝经期与卵巢癌

    作者:石红

    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e )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一般是指40岁左右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与临床表现,至停经后12个月内。围绝经期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是恶性肿瘤,其次是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

  • 无气腹腹腔镜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颖佳;李斌

    腹腔镜手术因其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创伤较小等优点,已经成为妇科常见的手术方式。其中气腹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并且CO2气腹可导致相关并发症,尤其合并心肺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无气腹腹腔镜技术正在成为腹腔镜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 子宫颈癌腹腔镜保留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模式程序选择及技巧

    作者:梁志清

    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广泛子宫切除术( radical hysterectomy )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式,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仍是目前经典的手方术式。但由于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导致术中损伤了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 pelvic autonomic nerve ),使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多年来妇科肿瘤医师一直努力寻找一种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的外科手术技术。因此,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应运而生,自其出现以来,已经成为当今妇科肿瘤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保留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的探索始于开腹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

  • 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

    作者:张蓓;焦艳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 )是子宫内膜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我国发病率占第四位,死亡率居第六位。该病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妇女。50~6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70%的患者诊断时已绝经,20%诊断时为绝经前,40岁以下的约占5%[1]。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目前治疗方案仍以手术为主,同时根据个体情况,单用或联合应用放疗、化疗、激素及生物治疗等手段[2]。

  •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的诊治现状

    作者:熊正爱;王智亮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 diffuse uterine leiomyoma-tosis)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子宫平滑肌瘤,主要特点是子宫肌层密布难以计数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肌瘤直径从亚毫米级(<1 mm)至3 cm不等,瘤体间相互融合,子宫对称性增大,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过多和不孕[1-3]。该病全球散发,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中英文)约54例,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十分有限,常被误诊为普通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多选择肌瘤切除术,导致大出血、剔除不净、副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短时期内很快复发,手术也不能解决患者的不孕问题[4]。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术和放射治疗

    作者:尚丽新;王心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其组织来源均为胎盘滋养细胞[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相对少见,但潜在破坏性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初采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术后病死率超过90%。自从发现有效化疗药物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尤其是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对化疗非常敏感,治愈率可达100%,高危者治愈率也可达86%[2]。化疗是目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和放射治疗仅为辅助治疗方法。但是在出现化疗耐药和有转移灶患者的治疗中,手术和放射治疗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而且能降低复发率。因此,手术和放射治疗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仍不容忽视。

  • 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处理

    作者:张丙忠;张莘;林仲秋

    一、发病率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平均新发病例大约493000人,其中由于超过40%以上的病例是发生在生育年龄阶段,因此子宫颈癌合并妊娠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偶然见到,虽然发病率较低。子宫颈癌合并妊娠缺乏统一的定义,目前国外学者多数认为妊娠期和产后6个月内发现的宫颈癌和非孕期有所不同,建议将其命名为妊娠相关性宫颈癌,因此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子宫颈癌妊娠的参考。宫颈癌妊娠的发病率国内缺少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外各家报道不一,韩国报道为1/(1200~10000),法国为(1.6~10.6)/10000,荷兰为0.05%,美国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1.5~12)/100000,虽然有些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发病率波动在(1~5)/10000左右[1-2]。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余勇飞;魏衡;周瑞;刘晓利;郭珍立;许康;杜继臣

    目的系统评价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pringer、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6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共181例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93例为去骨瓣减压术,88例为内科治疗),其中发病48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82例和内科治疗患者74例。 Meta分析结果表明:发病48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年后随访mRS>3分( OR=0.42,95%CI 0.20~0.89)、mRS>4分( OR=0.12,95% CI 0.06~0.25)及死亡人数( OR=0.10,95% CI 0.05~0.21)均少于内科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能够降低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治疗1年后随访的重度残疾和死亡人数,手术时间在发病48 h以内效果好,但具体佳时间窗仍不确切。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种较好方式。

  • 曲安奈德胆管洗脱支架的制作

    作者:张明明;张洪战;沈洋;张英峰;胡冰

    目的制作一种新型可以缓释曲安奈德的胆道支架,观察带药支架药物释放的规律。方法将曲安奈德和聚( DL-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粉末以20%的带药浓度溶于两者的共同溶剂四氢呋喃(THF)中,并将6 Fr胆道引流管浸剪成数个50 mm段泡于上述溶剂中,10 min后取出真空烘干,常温避光保存。通过测重计算支架所载曲安奈德的质量;采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pH 7.4)将曲安奈德稀释为系列标准液,对240 nm紫外分光峰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将曲安奈德支架放入8 ml PBS中,置于37℃的恒温摇床中持续浸泡48 h,然后换新鲜的PBS重复浸泡,直至第40天。以标准PBS液为对照组,对第1~40天留取的浸出液进行色谱分析,计算曲安奈德在浸出液中的浓度。结果称量测得平均每根支架上曲安奈德的负载量为510μg,单位面积的载药量为1.63μg/mm2。曲安奈德均能从支架表面持续释放,前5 d浓度波动在6.32~8.78μg /ml,前5 d共释放曲安奈德180.61μg,占总释放量的47.23%,之后浓度平稳波动在1.85~3.51μg/ml,第23天后开始降低,第33天的洗脱浓度为0.53μg/ml,随后即不可测得。结论用PLGA作为药物载体能成功制备曲安奈德药物胆道洗脱支架;体外研究表明该药物洗脱支架可持续稳定释放曲安奈德超过30 d。

  • 结核性宫腔黏连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周凤琼;刘玉环;夏恩兰;宋冬梅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结核引起的宫腔黏连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行宫腔镜宫腔黏连分离术( TCRA)的患者36例,均为子宫内膜结核所致的宫腔黏连。平均年龄(31±3.14)岁(24~38岁)。原发不孕35例(97.2%),继发不孕1例(2.8%)。原发闭经8例(22.2%),继发闭经3例(8.3%),月经量减少25例(69.4%)。30例既往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诊治史,中度黏连19例(52.8%),重度黏连17例(47.2%),25例入院前曾行TCRA 1~4次。 TCRA术后均给予大剂量雌激素连续或周期性辅助治疗,观察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月经及妊娠状况。结果随访6~42个月,4例失访。32例术后3个月复查,14例(43.8%)宫腔形态恢复正常,18例(56.2%)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再次黏连,其中8例(25%)再行TCRA术。术后6个月仅19例月经改善(59.4%),其中5例闭经患者(占闭经患者45.5%)恢复少量月经,另14例经量较术前稍多。20例试妊娠,均未成功,7例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共18次,妊娠2次,但均于孕早期流产。结论结核性宫腔黏连经过TCRA及相关辅助治疗后预后差,内膜生长不良,妊娠困难,应尽早行IVF-ET。预防及尽早治疗子宫内膜结核非常重要。

  •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例讨论并文献复习

    作者:邓衍部;刘有理;贺道兴;王义文

    病历摘要
      患者男,25岁,于2012年08月15日因腹泻、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3~4次/d,黄色稀水样便,无脓血,便前脐周发作性绞痛,便后缓解,伴畏寒、发热,发热无规律性,体温高达40℃,无夜间盗汗。1个月前出现脓血便,抗炎治疗症状无缓解,20 d前外院肠镜见回肠末端、全结肠溃疡,左半结肠明显,考虑克罗恩病,静滴甲基强的松龙及抗生素,口服柳氮磺胺吡啶( SASP)、症状明显缓解。但4 d前又出现发热,高达40℃,大便4~5次/d,伴黏液、脓血便,为求进一步诊治,拟“克罗恩病?”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食欲较差,体重减轻10 kg。患者2007年有肛周脓肿手术史。查体:T 40℃, P 96次/min,R 20次/min,BP 110/60 mm Hg,神志清,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54×109/L, N 81.0%, Hb 118 g/L, PLT 151×109,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白细胞5~6/HP,隐血(+)。生化全套:白蛋白29.4 g/L,余正常。 ESR:28 mm/1 h(0~15 mm/1 h)。 CRP:92.3 mg/L(0~8 mg/L)。 HIV抗体、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均正常。大便培养(两次)、血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均阴性。 X线胸片、全腹CT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立位平片:部分升结肠及横结肠充气影。超声:肝脏回声欠均匀,胆囊壁增厚、腹腔积液(大前后径达8.13 cm)。上中消化道钡餐:回肠末端肠腔显示不规则,小肠克罗恩病可能。应用激素后,在入院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但患者出现明显咽痛,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咽后壁、梨状窝大片火山口样溃疡(图1),取局部组织块行病理检查。胃镜见食道上段、下段多发散黏膜糜烂、溃疡,溃疡边界清(图2),溃疡周有结节隆起(图3),内镜超声所见:病变处黏膜全层增厚,层次不清(图4),部分区域可见黏膜缺损。肠镜:回肠末端处黏膜充血,偶见小溃疡,回盲瓣变形,全结肠可见散在糜烂、溃疡及增生样改变,溃疡间黏膜水肿,肠皱襞消失(图5)。在入院第10天、在应用激素的情况下,又出现发热,T 38.5℃,伴有黏液、脓血便。 Hb下降至81 g/L。肠镜活检病理提示有炎症性改变,未发现特异性病变。食管黏膜病理示可见部分区域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现象。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现提请讨论。

  • 韦格纳肉芽肿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分析

    作者:李彤;赵京阳;张荣丽;马丽君;林青;许媛

    韦格纳肉芽肿( Wegenerps granulomatosis ,W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以中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受累为主的肉芽肿性或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以血管壁坏死性炎症为特征[1]。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以呼吸道、肺、肾、皮肤受累较为多见,亦可累及消化道,但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罕有报道,现报道WG合并消化道大出血1例。
      病例介绍
      患者男,78岁,因直肠癌术后5年,呕血、黑便3周于2012年4月14日以消化道出血入住我院肿瘤外科。患者5年前因直肠癌行直肠癌切除术(Dixon)术后化疗6周期并定期复查,无复发转移征象。既往病史:30年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高血压病、冠心病20余年,糖尿病8年,WG确诊2个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

  • 喘憋、胸闷一例

    作者:马建新;陈东;杜大勇;宋成运;李运田;许玉韵

    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反复咳喘、胸闷1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4个月,于2012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0年前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憋、胸闷,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6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出现活动后气喘、胸闷,曾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间断药物治疗效果差。2013年3月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气喘,伴双下肢水肿,尤以活动后及夜间为重,不能平卧。再次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功能提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TPA )提示肺动脉栓塞,诊断为“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思力华、舒力迭”吸入、“呋塞米”利尿、“华法林”抗凝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但活动耐量较前明显下降,步行20 m即有气喘症状。为进一步治疗,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动脉栓塞”收治我科。入院查体:BP 100/80 mm Hg,R 20次/min,血氧饱和度( SaO2)92%~94%(未吸氧),口唇无发绀,可见颈静脉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6次/min,节律规整,A2<P2,P2增强,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无传导;剑突下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既往吸烟40余年,平均20支/d,已戒烟1年。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