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晓明;于占革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常见部位膝、髋、肘和收的小关节等。OA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特征。OA主要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及韧带、滑膜和周围肌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A患者数量将逐渐升高。到2020年老年人为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1/4,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一半为OA。我国大于60岁骨关节炎患者约1.3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OA是影响人类健康常见的关节疾患之一。骨关节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一直是骨科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在OA的早期治疗和抑制其发展方向的投入较大,但在过去20年里,药物治疗方面也未取得长足的进步。尽管对关节软骨的生理、生化以及软骨细胞的代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OA 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对其早期诊断与治疗缺乏明确的针对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包括基因遗传性;生物力学因素;软骨营养、代谢异常;软骨细胞凋亡等。现从关节软骨的结构、细胞因子学说、自由基学说、miRNA、STAT3等方面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心死亡捐献供体器官保护中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为;杨志豪

    本文综述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死亡器官捐献(DCD)中的应用,讨论了“不触碰”时间、ECMO置管及开启时机、ECMO灌注温度、肝素化时机、ECMO支持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相关问题。心死亡器官捐献器官获取过程中,ECMO 在改善 DCD 器官的可用性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ECMO 的使用可以使器官热缺血时间明显减少,减少热缺血对器官的损伤。但在伦理、法律、ECMO 管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争议。

  • 嗅觉障碍与脑内病变部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晓娟;徐心

    嗅觉是人类三大重要感觉之一,嗅觉系统以往被认为是惟一不在丘脑转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到皮质的感觉系统,因此人们认为丘脑不参与嗅觉功能。但是近几年有相关报道,丘脑及小脑病变后患者也会出现嗅觉障碍。本文就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作一综述。

  • 甲状腺肿瘤相关性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作者:王薇;段宇;唐伟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除mRNA、tRNA和rRNA以外,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近年研究显示,ncRNA在细菌、真菌和哺乳动物等多种生物体的活动中可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调控作用。此外,ncRNA有希望成为肿瘤诊断的新型标志物。本文介绍了一些与甲状腺肿瘤相关的ncRNA新研究进展,并着重讨论微RNA(miRNA)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甲状腺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

  • 蛋白组学研究中血管内皮细胞膜蛋白的分离与纯化的概述

    作者:夏舜尧;刘赞;修有成

    本文简要介绍了血管内皮细胞膜蛋白的蛋白组学分析中对于膜蛋白的分离和纯化所遇到的技术困难和解决方案。主要从分离、纯化血管内皮细胞膜蛋白的目的,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以及分离、纯化技术的新进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细胞膜及其相关蛋白是细胞内外通道的重要生物学组成部分。膜蛋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基础膜蛋白的分离和提纯是整个实验的成功关键。

  • 胃泌酸调节素对体重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春涛;王志伟;文秀英

    胃泌酸调节素(oxyntomodulin,OXM)是一种天然肽类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原基因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转录后加工的产物之一。新近研究发现, OXM 通过同时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发挥调控食欲、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胰岛素释放及β细胞保护等重要生理作用,体现出良好的体重干预和改善糖耐量效果。本文对 OXM 的来源、结构、代谢等分别作简要介绍,重点综述OXM在干预体重和糖代谢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概况,并讨论OXM及OXM类似物在肥胖和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的应用前景。

  •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在人类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万党;曾今诚;徐军发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是类似于CTLA-4和PD-1的一种共抑制性分子,在负向调控外周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表明:BTLA 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类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明朗。本文以近年来BTLA在人类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为基础,综述BTLA在人类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从中归纳其在人类免疫性疾病中的规律,探讨BTLA在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以BTLA为靶点的人类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 啮齿类动物脑脊液取样技术

    作者:吕田明;潘志勇

    新西兰兔、大鼠等啮齿类动物是脑脊液病理生理学及脑脊液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动物。本文回顾了经不同部位及不同留取方法的脑脊液采集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操作简便、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小、能长时间重复取样的脑脊液取样方法是将来研究的方向。

  • 微卫星不稳定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隆榴花;朱思伟;吴晓静;庞雁

    微卫星不稳定(MSI)是指 DNA 序列中简单重复序列的碱基长度发生变化,其发生主要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失活引起,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途径之一。MSI大概占所有大肠癌的15%,其中3%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有关,其余12%见于散发性结直肠癌。MSI的大肠癌有以下特征:发生部位大多位于右半结肠;分化程度多为低分化,同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类型多为黏液型或者印戒细胞类型。MSI的发现增加了对大肠癌多样性的认识,并且对于患者的相关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启示。

  • 阿尔茨海默病病程中不同受累部位的时间空间特点:病理、影像及临床表现相关性

    作者:纪东旭;尹建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病理改变如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及大量神经元的丢失等在各个脑区的出现是有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在累及不同脑区时,该脑区的功能学及形态学均有每个时期的特征性表现,同时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肺癌放化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丽丹;李东

    随着磁共振(MR)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弥散加权成像(DWI)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体部器官,DWI作为一种功能成像,在肺部病变方面的应用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DWI 在其诊断、鉴别诊断、分型分期、评估疗效和预后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本文综述了 DWI在肺癌方面的应用,着重讨论DWI评估肺癌放化疗效果方面的价值及存在的争议。

  • Resilon/Epiphany Self-Etch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剑梅;陈文霞

    牙胶作为是根管充填的标准充填材料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一个多世纪,但牙胶无黏结性,无法与根管内结构黏结并形成完全的根尖封闭,导致细菌渗漏,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Resilon/Epiphany Self-Etch是一种新的充填材料,研究表明它与根管壁之间发生化学性黏结,形成一体化结构,可降低微渗漏和增强牙根的抗折性。本文就Resilon/Epiphany Self-Etch的组成、理化特性、临床特性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一综述。

  • 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徐浩;杨林

    CT 灌注成像是以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微循环及代谢产物等功能学为特点的检查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方法。该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简洁的对器官组织血流动力学状态做出评价,其在肝脏等实质性器官组织中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对肝癌的血流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CT灌注成像的相关概念、肝癌的诊断以及多种治疗后的CT灌注评价作一综述。

  • 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作者:张久丹;王燕燕;陈晔;许一新;王坚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TDs)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T)及Graves病(GD),均由T淋巴细胞的浸润及B淋巴细胞产生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早期诊治十分必要。本文旨在对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 人乳头瘤病毒多型别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义江;肖长义

    由于检测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子宫颈上皮内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多型别感染(infection with multiple types)呈现明显增高的检出态势。宫颈组织HPV多型别感染的情况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作者就几种不同标本类型--宫颈脱落细胞,宫颈活检组织和宫颈肿瘤,根据研究者采用的不同检测方法--商用检测试剂盒及实验室研究性检测,对不同宫颈病变HPV多型别检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 神经干细胞在基因治疗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旭东;蒋正方

    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研究。本文就神经干细胞在基因治疗胶质瘤方面的优点、缺点,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 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进展

    作者:肖冬冬;卢慕峻

    针对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汇总近5年国内大部分相关文献以及同期国外代表性相关文献。根据这些资料描述和分析重型尿道下裂各种尿道成形术的特点和优缺点。后基于分析结果讨论重型尿道下裂各种尿道成形术的适宜人群。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劣势。国内较常用的是Duckett联合Duplay尿道成形术,其他手术修复方式包括Koyanagi尿道成形术、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游离黏膜瓣尿道成形术和分期修复手术等。学界在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的选择上仍具有争议,尤其是在应该选择一期修复手术还是分期修复手术的问题上,宜根据患者病情条件及术者技术水平慎重选择。

  • 免疫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宇新;姜晓丹;肖志成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以进行性记忆障碍和智能衰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关于 AD 的疾病机制尚不清楚,它的发生主要与两种病理改变有关:Aβ的沉积产生蛋白斑(SP)和tau蛋白变性引起神经纤维缠结(NFT)。目前AD的治疗主要是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及抗免疫炎性、抗氧化剂等对症治疗药物来暂时缓解患者认知功能减退。自1999年,Schenk等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免疫PDAPP转基因小鼠并显著地减少小鼠大脑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以来,大量有关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AD的报道应运而生;2000年,英国首次进行了临床试验(AN1792),但由于6%的患者发生了脑膜脑炎,二期临床试阶段被迫中止。后来关于anti-Aβ单克隆抗体也进行了临床试验,如Bapineuzumab,Solanezumab,但都未观察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改良免疫手段治疗AD的报道相继问世,如研制DNA疫苗,更换佐剂和免疫途径等。本文主要就AD的病理机制及其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康鹏;王双义;肖文林;岳金;薛令法;许尧祥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然发生的、严重的、短暂的刺痛,多发生于单侧;临床上亦有疼痛的性质和特点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这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往往就诊于临床多个学科,其诊断和治疗常无统一的标准,造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混乱,本文对三叉神经痛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Th17与1型糖尿病

    作者:李艳玲;崔焕焕;王坚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选择性易感人群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持续增长,每300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认为其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其发病与Th17密切相关,本文将Th17的相关特征及其介导1型糖尿病发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 糖尿病肾病的内源性保护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崔焕焕;李艳玲;王坚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的内源性保护因素的研究很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内源性保护因素如胰岛素、血红素加氧酶-1、VEGF-A、胰升糖素样肽-1、DPP-4抑制剂、活化蛋白 C 等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的内源性保护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抑郁症患者的记忆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王琦;汪凯

    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记忆力损害的问题,而不同的抑郁症类型和不同的记忆任务中,记忆力损害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对抑郁症患者的记忆障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抑郁症。

  •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乔建梁;张俊晶;孟兴凯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在临床中已成功应用于处理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辅助性肝移植等特殊情况,但其毕竟改变了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能否维持肝脏正常结构及功能、促进肝再生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肝脏双重动脉血供的应用现状及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分子标记物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菲;盛春君;曲伸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甲状腺细针穿刺(TFNA)细胞学检查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TFNA可以明确62%~85%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但约15%~30%的甲状腺结节无法通过TFNA明确良恶性,这不确定的甲状腺结节隐含着恶性的风险,因此目前的临床挑战是如何可靠地区分良性恶性肿瘤,而分子标记物的发展已经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新型测序技术的发展有望在甲状腺结节中进一步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开展。

  • 肝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阮柏;陶开山;高远;党立力;刘卫辉;窦科峰

    肝癌是占全球发病率第5、致死率第3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肝癌患者人数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虽然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大部分肝癌患者被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且针对肝癌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仍有限。近十多年的研究使肿瘤干细胞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生长、耐药、转移和复发等密切相关,使人们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干细胞
  • 去甲基化药物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周华;唐晓文

    肿瘤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去甲基化药物不仅具有抑制甲基化转化酶的作用,有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也显示出它特有的临床价值: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而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本文将综述甲基化药物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领域的应用进展。

  • 酒精过量饮用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模态MRI表现

    作者:南东;刘鹏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酒精是常见的滥用物质之一,并且酒精依赖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酒精会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长期滥用更会导致损伤,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不但导致器质性病变,还会产生意识和精神障碍。我国是酒精消费大国,由其引起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日益凸显。由于酒精滥用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临床表现变化无常,漏诊和误诊时有发生,从而错过了治疗的佳时期。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用的检查方法,对诊断酒精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很大帮助。本文包括了常见的与酒精过量饮用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MRI表现。

  •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因素

    作者:许建萍;肖新华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于进食后由肠道L细胞释放的一种胃肠道激素。咀嚼行为本身可能刺激GLP-1的分泌。该激素可增强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并且可以刺激β细胞再生和增殖。GLP-1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下丘脑的受体起到控制食欲和增强饱感的作用。GLP-1还可以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 脑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文敏;朴翔宇

    脑神经胶质瘤是由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目前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疗法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但生存率极低,在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还有免疫学疗法和疫苗等诸多新兴治疗方法,所以脑神经胶质瘤已经成为神经科学与肿瘤学的研究交叉热点,本文就脑神经胶质瘤的分类学,分子发病机制,多种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

  •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机制及外科策略

    作者:刘权兴;邓旭峰;戴纪刚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食管癌术后一项的常见的并且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术后处于仰卧位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反酸和胃灼热症状,这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将就导致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机制和预防此项并发症的外科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 角膜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戴丹;马英娜;欧阳姗;丛丽丹;王英姿;高维奇

    角膜保持透明性的重要条件是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正常和解剖完整,内皮损伤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年龄,外伤,遗传,代谢遗传,可在相关术后被破坏其组织结构,眼病相关及全身疾病都会影响角膜内皮的生理特性,成人内皮损伤后不能再生,只能靠邻近细胞迁移及扩展,近年来专家和学者对角膜内皮相关研究越发关注,本文就引起角膜内皮损伤的个性因素及相关原理作一综述。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作者:虞思伊;张琦;赵培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目前发达国家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同时,AMD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治疗手段趋于多元化。本文主要对AMD新的治疗方法及其未来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黄斑变性 治疗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

    作者:林遐;吴秉毅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之一,引起较高的移植后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抢先治疗措施的应用,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效果与预后都大为改善。本文将着重对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肾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帅;徐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人体内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RAS 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中,共同参与对靶器官的调节。该系统与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RAS与高血压关系、RAS中多种受体及多种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的关系等方面,对RAS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以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的防治依据提供参考。

  • 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抗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英姿;马瑛娜;欧阳珊;丛丽丹;戴丹;高维奇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降低青光眼眼内压的主要手术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可替代的房水流出通道来降低眼内压,避免术后瘢痕形成是通道建立的关键。免疫抑制剂如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用来对抗滤过术后瘢痕形成由来已久。虽然这些药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不良反应、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近年来,不断有新型抗瘢痕药物被发现,本文就近几年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抗瘢痕药物作一综述。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谷贝贝;肖颂华;刘军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尤其是中国南方常见肿瘤鼻咽癌的常用治疗手段。近年来,由于放疗技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期延长,放疗后并发症尤其放射性脑病日益受到关注。放射性脑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已远远超过肿瘤本身。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概述了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重点讨论了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详细介绍现有以及潜在的治疗措施。

  • 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大群;王忠永

    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是新近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中独立的一类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辅助 B 淋巴细胞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完成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Tfh 标志性表达趋化因子受体5、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L-21、B细胞淋巴瘤分子-6等分子。上述分子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现将近几年来有关 Tfh 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胶质母细胞瘤RTK/PI3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訚亚涛;邱树卫;彭英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它弥漫地浸润性侵袭瘤周组织,而且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受体(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 RTK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信号通路是参与GBM发生发展的核心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RTK/PI3K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 重症肺结核的免疫病理研究进展

    作者:苏瑾文;程小星

    肺部结核菌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免疫病理损伤。继发性肺结核可对肺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病理改变主要有肉芽肿形成、干酪样坏死和空洞、组织纤维化等,使肺结构变形,并对呼吸功能和肺免疫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肺结核免疫病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阐述了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纤维化的结构与形成机制及这些病变在肺结核病程中的意义。目前的抗结核化疗能杀灭并控制结核菌增殖,但难以改善损害的肺结构,只有阐明重症肺结核的免疫病理机制才能更好地用免疫治疗来减轻肺结核病对肺组织的破坏。

  •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胰腺纤维化

    作者:姜婷婷;许小凡;张红

    胰腺星状细胞(PSC)是胰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促进PSC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主要因子。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在PSC活化、进而在胰腺纤维化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就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在胰腺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珊珊;李恩有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目前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方法。脑氧饱和度的降低与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储备能量下降,脑氧平衡更容易被打破,脑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测能够为老年患者围术期提供脑循环监测,有利于麻醉计划的调整,指导术中用药,降低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现对脑氧饱和度监测原理及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Apelin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陈薇;赵晓娟;王楠楠

    胰岛功能缺陷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关键因素。近年研究认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脂肪内分泌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因此,对上述机制进行干预成为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一个热点。脂肪因子Apelin具有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影响心血管功能、抗炎及抗氧化应激等作用。本文就Apelin与糖尿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展开综述。

  • EZH2与神经胶质瘤的现况研究

    作者:王晓雪;王光明;丁跃明;潘云

    EZH2是一种人类基因,与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属于PcG(Polycomb group)蛋白家族,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目前研究认为EZH2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抑制基因,有望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新靶点。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故疗效不尽如人意。研究发现,EZH2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在细胞水平的研究中,利用EZH2基因沉默技术或者EZH2抑制剂可以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因此以EZH2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可能为临床神经胶质瘤治疗开辟新途径。本文就 EZH2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EZH2 靶点
  • 热休克蛋白70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进展

    作者:霍福贵;高萍

    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疾病越来越受关注,它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有关。近年来,与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的热休克70(HSP70)家族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并且其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HSP70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增加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俊伶;杜晓刚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一个早期并发症。过度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可促使CKD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瓣膜及血管钙化,导致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甚至会影响血脂及血压,是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主要有使用饮食控制、含磷螯合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此外,Velcalcetide(AMG 416),一种新发现的长效钙敏感受体激动剂,在有效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新型药物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 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蒲梦君;周京国

    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痛风、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疾病群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IR)是MS的中心环节。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ELOVL6)是ELOVL家族的第6个成员,广泛分布于具有内质网结构的组织细胞中,主要参与C12-16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ELOVL6可通过调节细胞内脂质成分,从而影响胰岛素受体磷酸化,调节部分炎性体,炎性因子活性和炎性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在机体能量代谢平衡,IR、NASH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DNA甲基化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吕鑫;赵翠萍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终末阶段,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DNA 甲基化与心力衰竭存在着相关性,DNA甲基化状态可以逆转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契机。肌浆网Ca2+-ATP酶参与心力衰竭的进程,通过改变肌浆网Ca2+-ATP酶的表达情况可以干预心力衰竭的进程。因此本文就DNA甲基化与心力衰竭研究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其在心力衰竭发病及治疗方面的相关作用机制,并论述肌浆网Ca2+-ATP酶在心力衰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 术前同期放化疗在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杨勇;张红雁

    外科手术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全系膜切除则被广泛的作为标准治疗。术前同期放化疗在肿瘤降期和病理缓解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保肛率,尽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但并没有增加肿瘤相关死亡率,术前同期放化疗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这篇综述用来阐述术前同期放化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

  • 膝骨关节炎中天然免疫和TLR/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金伟;吕杰;俞银贤;马金忠

    膝骨关节炎(O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破损、降解、脱失而导致的关节退行性疾病。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关节炎的发生、进展有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天然免疫系统的参与,其中TLR/NF-κB信号通路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认为,遗传、代谢或机械因素造成关节软骨的初始伤害,导致软骨释放特定的自身抗原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渗透到关节组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前列腺素 E2(PGE2)释放,补体系统被激活,导致软骨降解,关节软骨进一步被破坏。本文回顾在 OA 发病机制中的天然免疫系统和TLR/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

  • 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周焕;刘建国;张剑

    婴幼儿龋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由细菌主导、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它与致龋菌定植、饮食喂养习惯、口腔健康行为等密切相关。婴幼儿龋病的防治一直是口腔保健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婴幼儿龋病防治措施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氟化物 婴幼儿龋病
  • 慢性髂静脉闭塞的治疗进展

    作者:郝清智;郑月宏

    慢性髂静脉闭塞属下肢深静脉闭塞中的局段性病变,发病率高,可导致失用性的静脉性跛行、严重肿胀及溃烂致残,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合理的手术选择至关重要,以建立静脉流出道以获得佳的临床效果。现就手术治疗慢性髂静脉闭塞的新进展及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Beclin1、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孟媛;宋敏;许斌

    目的:研究Beclin1、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在子宫内膜癌中Beclin1与 Bcl-2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石蜡包埋组织中 Beclin1、Bcl-2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eclin1、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癌变过程中Beclin1阳性率逐渐降低和Bcl-2阳性率逐渐升高,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Bec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35.0%、32.3%,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65.0%、83.1%;在子宫内膜癌中二者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子宫肌壁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在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eclin1和Bcl-2表达呈负相关性(rs=-0.302,P=0.014)。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子宫内膜正常组织中Beclin1蛋白表达量(1.047±0.016)高于在子宫内膜癌蛋白表达量(0.132±0.029),在子宫内膜正常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量(0.287±0.052)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蛋白表达量(1.247±0.163)。结论 Beclin1、Bcl-2均参与调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Beclin1、Bcl-2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原因及处理体会

    作者:何书一;卫中庆;戚艾华;黄懿;韶云鹏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KP)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有36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施行TUPKP,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术后继发膀胱大出血,分别经加强膀胱冲洗,充分引流,电切镜下冲洗血凝块并电凝止血及转开放膀胱切开清除血块的止血处理等处理,评价这部分患者的出血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26例继发膀胱大出血,其中术后早期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3例;17例经加强冲洗,充分引流,保守治疗治愈,8例于电切镜下冲洗血凝块并电凝止血出血点后好转,其中1例再次复发出血,行2次镜下冲洗血凝块,1例开放膀胱切开手术清除血块处理。出血易发生在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凝血障碍等患者,也与术中止血不充分及术后管理的失当有关。结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确切止血及术后管理是预防TURKP术后出血的关键;术后及时发现出血并正确处理可避免再次手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 1型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外周血相关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作者:李艳玲;崔焕焕;陈晔;彭丽;王燕燕;王扬天;王坚

    目的:检测1型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胰岛相关抗体及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率及其外周血Th1、Th2、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1型糖尿病合并AITD临床特点,探讨各细胞因子在1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63例,对照组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57例,采集静脉血,检测胰岛相关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及IFN-γ、IL-4、IL-10、IL-17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型糖尿病组 IFN-γ及 IL-17表达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00.95±51.44)pg/ml vs.(340.99±39.47)pg/ml,P<0.01;(26.87±±2.47)pg/ml vs.(19.41±2.80)pg/ml,P<0.01],IL-4及IL-10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21.63±4.22)pg/ml vs.(31.49±2.42)pg/ml,P<0.01;(15.69±3.22)pg/ml vs.(24.13±2.17)pg/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糖尿病任一胰岛相关抗体阳性组,TPO-Ab、TG-Ab、TR-Ab阳性率均高于胰岛相关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细胞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HbA1c水平正相关(r=0.59,P<0.05)。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CD4+T细胞各亚群间平衡失调,Th1/Th2及Th17/Treg平衡失调,向Th1及Th17方向漂移,细胞免疫及IL-17介导的前炎症反应在1型糖尿病起病中发挥主要作用,1型糖尿病胰岛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率,可能具有更高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风险。

  • HIV感染者合并外科疾病484例种类及特点分析

    作者:刘保池;冯铁男;黄朝刚;司炎辉;李垒;张伟伟;姜成华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需要手术的病种分类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84例HIV感染患者(男415例,女69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进一步根据手术种类分为创伤,感染,肿瘤和功能障碍分组,分别比较分析脓毒症和无脓毒症患者的手术前CD4、CD8、CD4/CD8、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结果术后共发生脓毒症188例,死亡8例。脓毒症组的CD4数值,CD4/CD8比值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创伤组29例,占6%,创伤组术后11例发生脓毒症,脓毒症发病率38%,无死亡;感染组227例,占47%,术后96例发生脓毒症,发病率42%,术后3例死于腹腔感染脓毒症;肿瘤组114例,占23.5%,术后52例发生脓毒症,发病率45.6%,术后5例死于脓毒症;功能障碍组114例,占23.5%。术后29例发生脓毒症,发病率25.4%,术后无死亡。结论 HIV 感染者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高,合理围手术期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胃癌发病变化和手术预后分析

    作者:单留群;丁永斌;夏建国;王海宁;张苗;刘德林;吴昌德

    目的:本研究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4年至2003年间收治的1451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组1为1994年至1998年,组2为1999年至2003年),对他们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预后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生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 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胃癌患者中,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加,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提高,位于上部胃的肿瘤从20.6%增加到36.83%。手术相关并发症从5.23%降低到1.43%,组1和组2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49%和0.24%,5年生存率分别为38.4%和53.99%。结论早期诊断、规范的手术治疗,标准的淋巴结清扫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郑旭;马正良;顾小萍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使用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关系。方法拟选入择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Z组,自体血回输29例;FZ组,输注库存血21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及术后2 d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测定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于术前1 d及术后7 d采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视觉词语学习测验、stroop色词命名测验等六项神经心理学测验综合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观察每组患者术后7 d POCD发生率,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术中出入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等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配合完成测试;根据POCD诊断标准,术后7 d,Z组和FZ组分别有11例和5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37.9%和23.8%。统计结果表明:与FZ组比较,Z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胶体输入量较多,且手术时间较长,而术中库存血的输入量明显减少;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2 d的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库存血输入量,但往往提示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时间较长,而这些因素均可能增加患者发生POCD的风险。

  • 龈下菌斑表面抗原对牙龈上皮细胞 IL-1β、MMP-8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芹;孙海鹏;吴亚霖;庄秀妹;王轲;邓飞龙;谢馨

    目的:评价龈下菌斑微生物表面抗原对人牙龈上皮细胞(HGECs)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经γ射线灭活制备表面抗原,按不同浓度稀释分为B、C、D、E、F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刺激人牙龈上皮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β和MMP-8含量,统计分析各组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龈下菌斑表面抗原刺激HGECs 24 h后,两种细胞因子表达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IL-1β和MMP-8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达到峰值后下降。结论γ射线灭活可有效保留龈下菌斑微生物表面抗原;在细菌尚未侵入牙龈上皮细胞时,龈下菌斑表面抗原已促使细胞表达IL-1β和MMP-8,诱导牙周组织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 超声评价糖尿病肾病肾内动脉阻力指数异常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作者:谭茜;张宇虹;毛鑫;苏本利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糖尿病肾病(DN)肾内动脉阻力指数(RI)异常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三组:GFR≥90 ml·min-1·(1.73 m2)-1为A组,60 ml·min-1·(1.73 m2)-1≤GFR<90 ml·min-1·(1.73 m2)-1为B组(25例),GFR<60 ml·min-1·(1.73 m2)-1为C组,同时选取25名健康志愿者为D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同时获得颈动脉血管重构指标:血管重构发生率、重构类型(正重构、负重构、无重构)。结果组间比较 A、B、C、D四组中,RI(F=3.873,P<0.05)及IMT(F=4.3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B、C组RI及IMT均高于D组(P均<0.05),C组高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由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I与IMT呈正相关关系(r=0.48,P<0.05),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r=-0.34,P<0.05);A组、B组、C组血管重构发生率均高于D组(P均<0.05),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P均<0.05)。血管重构类型:A、B、C、D四组中负性重构随GFR降低逐渐递增,但只有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D 组中血管重构类型以无重构为主,A、B、C 组中血管重构类型均以正性重构为主;根据ROC曲线,RI>0.73为判定DN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截断参考值,其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8%。在此参考值之上 IMT 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获取肾内动脉 RI可评价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进展并反映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有重要价值。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作者:刘杰;段琛;贾鑫;贾森皓;葛阳阳;吴忠隐;郭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主动脉夹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受试者。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组)45例,平均年龄(57.62±9.74)岁,其中男35名,女10名;非急性主动脉夹层组(B组)16例,平均年龄(53.88±8.12)岁,其中男12名,女4名,对照组为50例同期体检者(C组),平均年龄(55.62±4.07)岁,其中男41名,女9名。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运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三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17.85±8.65)μmol/L,(22.15±10.45)μmol/L和(12.74±3.32)μmol/L(P<0.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三组分别为57.8%,68.8%和30.0%(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较非HHcy发生AD的风险增加(OR=4.39;95% CI=1.57,12.28;P<0.01)。经相关危险因素调整后,未明显改变相关结果(OR=4.78;95%CI=1.21,18.92;P<0.05)。结论夹层组HHcy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 MiR-12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表型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晋云;江行;卿德科;罗丁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 miR-122和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并分析miR-122与E-cadherin、TGF-β1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5例HCC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miR-122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HCC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E-cadherin、TGF-β1的表达,分析miR-122的表达量与E-cadherin、TGF-β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iR-122在肝癌组织低表达,肝癌组织中miR-122表达量低于其癌旁组织者有41例,表达量相仿或高于其癌旁组织者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HCC组织中TGF-β1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HCC组织中miR-122表达与E-cadherin呈正相关(r=0.827),与TGF-β1表达呈负相关(r=-0.356)。结论 miR-122在HCC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量与肝癌分化程度正相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心脏重构的关系

    作者:黄茵;黄涌泉;薛金方;陈晓波;郭辉;韩君勇;林岫芳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收缩功能正常(LVEF>50%)的EH患者200例为试验组,纳入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上述对象进行血清CysC浓度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对照组上述指标正常,试验组根据血清CysC中位数浓度(1.05 mg/L)分为CysC升高组(98例)及CysC正常组(102例)。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血清CysC浓度明显升高(P<0.05)。CysC升高组的LAD、LVDD、IVS、LVPW、LVMI较CysC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CysC含量与LAD、LVDD、IVS、LVPW、LVMI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381、0.367、0.256、0.350,P<0.05),血清CysC浓度是心脏重构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ysC浓度与心脏重构相关,对高血压心脏重构的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 MRI 硬膜囊区域划分测量和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波;王宸;王运涛;芮云峰;陈辉

    目的:采用区域划分法将腰椎MRI中硬膜囊划分为三个区域,测量其面积,且评估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LSC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本项目共有LSCS病例资料126例,自愿完成VAS、ODI问卷和行走距离调查,且行腰椎MRI检查,T2WI横断面影像中,测量整个硬膜囊的面积,然后将硬膜囊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分别测量这三个区域的面积。组间和组内差异用方差分析,所有影像学测量数据和患者基本资料用Spearman检验(rs值表示),和VAS、ODI、行走距离关系用Pearson检验(r值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rs值和r值绝对值越接近1,关联性越强。结果所有测量数据的组间和组内均无差异(P>0.05),整个硬膜囊面积、硬膜囊中间部分面积与VAS、ODI评分均无意义(P>0.05),左侧硬膜囊的面积与腰疼VAS评分(r=-0.397)、ODI评分(r=-0.404)有一定的关联(P<0.05),右侧硬膜囊面积和腰疼VAS评分(r=-0.422)、腿疼VAS评分(r=-0.392)、ODI评分(r=-0.423)、行走距离(r=-0.393)均有一定的关联(P<0.05),当左右两侧硬膜囊面积在0~25 mm2区间,和 ODI联系变得更加紧密(r=-0.621,-0.625;P<0.05)。结论区域划分测量法可以提高影像学和LSCS临床关联性,腰椎MRI中整个硬膜囊面积无明显LSCS临床相关性,硬膜囊左右两侧区域和LSCS临床之间有紧密联系。

  • VEGF、VEGFR-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作者:王建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细胞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和VEGFR-1在NSCLC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部分癌旁组织及5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和VEGFR-1的表达。采用 Log-rank test检测生存率间的差异。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多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40例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33例,占82.5%;VEGFR-1阳性表达35例,占87.5%。VEGF和VEGFR-1在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NSCLC组织中VEGF和VEGFR-1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4428,P<0.01)。VEGF和VEGFR-1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转移均无显著相关(P>0.05)。病理类型和临床病理分期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影响NSCLC术后生存时间,而VEGF、VEGFR-1的表达等其他特征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影响NSCLC术后生存时间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VEGF和VEGFR-1在NSCLC细胞胞浆中表达,VEGF可通过VEGFR-1直接作用于NSCLC细胞。VEGF和VEGFR-1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生物学性质和预后无明显相关。

  • 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改进胸壁分离方法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飞;吴一武;梁建深;翁泽滨;杨志伟

    目的:对比腔镜甲状腺手术中改进胸壁分离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行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分为改进组(35例)与传统组(35例),改进组采用充分利用Trocar长度,经各切口建立隧道会师于胸壁上部空间的方法,传统组采用扇形分离至胸壁上部空间的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改进组与传统组相比,胸壁皮下剥离面积缩小了31.37%,改进组中72 h内引流量、胸前皮瓣区皮肤淤斑发生率、术后疼痛等指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过性声嘶、低钙性抽搐等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乳径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时,采用改进胸壁分离方法可提高临床效果。

  • OATP1B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关联研究

    作者:李灵敏;陈磊;陈文生

    目的: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人群中,OATP1B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遗传易感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用Taqman基因分型法对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患者OATP1B1基因388A>G、521T>C位点进行分型,并统计分析OATP1B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380例服用抗结核药物患者纳入研究,对其进行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经检验达H-W平衡。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组195例,未导致肝损害组185例,在筛选出的2个多肽位点中(388A>G,521T>C),521T>C位点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有相关(P=0.04),进一步排除年龄因素后,该位点仍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具有相关性(P=0.02)。结论 OATP1B1基因521T>C位点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存在相关性,其可能成为抗结核药肝损害风险预测的候选基因。

  • 日间小剂量递增腹膜透析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应用研究

    作者:龚蓉;皮婧静;全大勇;佘宁兰;梁柱;舒英;李迎春

    目的:研究并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非卧床腹膜透析不同透析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残肾功能较好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透析模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日间小剂量递增组(26例),透析液总量每日4.5~8 L,夜间不留腹;持续标准透析剂量组(24例),每日透析液量8 L,夜间留腹,比较两组研究开始与终点的营养指标、血生化指标、透析充分性、残肾功能、胱抑素 C。结果两组患者至观察终点血浆白蛋白、24 h尿量、残肾功能、胱抑素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K+、血P3+、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4 h超滤量、透析充分性指标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Kt/V)、每周总肌苷清除率(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后1个月内导管堵管、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每日透析液总量和透析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残肾功能较好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置管后早期采用日间小剂量递增式腹膜透析可使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并且不增加早期导管堵管与渗漏;(2)初期应用小剂量递增式腹膜透析可减少残肾功能的丢失,并维持相对较好的营养状况。(3)与持续标准剂量组比较,小剂量递增式腹膜透析可减少腹膜透析初期透析液的用量。

  • 2型糖尿病患者血25-羟维生素D水平的改变及其对血糖与骨量的影响

    作者:许桂平;张尧;马文杰;何顺梅;吕朝阳;薛孟娟;高键;于明香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改变对血糖与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62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测得的血25(OH)D进行季节校正后纳入分析。以血25(OH)D等于50 nmol/L为界将患者分为25(OH)D缺乏组[25(OH)D<50 nmol/L]及25(OH)D非缺乏组[25(OH)D≥50 nmol/L]两组,观察两组之间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空腹胰岛素(FINS)]及骨代谢指标[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的差异。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25(OH)D的平均水平低于50 nmol/L,而且女性较男性更低(P<0.001);(2)维生素D缺乏组血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01)。FPG、HbA1c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维生素D缺乏组PTH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低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钙磷乘积及ALP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胰岛素抵抗、骨量流失可能与血25(OH)D水平降低有关。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含量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郭艳玲;勾秀丽;靳海龙;操敏;杨丽梅;班武娟;时广利;刘洋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及其编码基因(IL-1RN)多态性及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探讨IL-1Ra应用于临床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9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30例健康对照的IL-1RN 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对9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YFRA21-1、CEA、SCC以及IL-1Ra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对其中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及周边正常肺组织中 IL-1Ra 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IL-1RN*2在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IL-1Ra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1R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其中,鳞癌患者组织中IL-1Ra含量为(302700±41250)pg/g,血清中IL-1Ra含量为(488.9±62.2)pg/ml。鳞癌患者组织及血清中IL-1Ra含量显著高于腺癌(P<0.01)。IL-1Ra 与 CEA、SCC 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接近。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鳞癌患者IL-1Ra浓度显著增高,提示IL-1Ra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鳞癌临床诊断的检测指标。

  •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作者:覃庆洪;莫钦国;郑志祥;匡志鹏

    目的:探讨CYP1A1遗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以6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30例汉族、30例壮族)及15例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取肝癌组织和非肝癌患者肝组织标本提取DNA,用PCR-RFLP法检测CYP1A1基因多态性及基因突变分布频率。结果(1)肝癌组和对照组CYP1A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8.3%(23/60)、6.67%(1/15)(P=0.041,OR为3.824)。(2)汉族肝癌和壮族肝癌患者 CYP1A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6.7%(11/30)、40.0%(12/30)(P=0.791)。结论(1)CYP1A1基因突变更易发生肝癌,其危险性是CYP1A1基因未突变者发生肝癌的3.824倍。(2) CYP1A1基因型在汉族、壮族肝癌患者中分布无明显差异。

  • 甲状腺激素的应用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作用的随机研究

    作者:陈群清;莫文魁;陈丽萍;李少彬;闫玉生;吴源周

    目的:观察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应用甲状腺激素(优甲乐)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作用,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172例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n=86)和对照组(n=86),治疗组术前一周开始每日口服50μg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至术晨;检测术前、术晨、术后2 h、术后第1天、第3天血甲状腺激素T3水平,并观察术后2h至3d的心律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内两组患者均处于低T3综合征状态,但术后3天内治疗组的T3水平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2 h,3 d的复律率分别是64.0%vs.44.2%(P=0.009),37.2%vs.20.9%(P=0.019)。结论风心病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前短期服用优甲乐可有效提高血T3水平,并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房颤的复律水平,为心脏术后早期心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640层容积CT 4D-DSA技术评价肝动脉解剖变异及肝癌供血血管类型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波;张迪;李怡萱;夏军;许英浩;秦海燕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 4D-DSA技术评价肝动脉解剖变异及肝癌供血动脉类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640层容积CT4D-DSA技术处理的31例拟诊或确诊肝癌患者4D血管图像,并结合横轴位容积图像观察分析。结果除2例图像质量不符合诊断要求外,29例中肝动脉解剖变异MichelsⅠ型21例(79.31%),Ⅸ型6例(20.67%),Michels未描述分型2例(22.22%);规则性肝动脉供血肝癌18例(75%),其中存在寄生动脉供血3例,变异型肝动脉供血肝癌5例(25%)。动门静脉双供血4例(17.39%);结论640层容积CT 4D-DSA技术有助于全面评价肝动脉解剖变异及肝癌供血动脉类型。

  • 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浩;陈文豪;王正;赵达君;易定华

    目的应用厄贝沙坦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观察与单独应用厄贝沙坦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Ⅱ~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对照组在控制病因、休息和控制水钠摄入的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75~150 mg/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20 mg,2次/d)。随访60 d,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药量,评估病患临床表现变化,心率、血压、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D、LVES、LVEF)以及血清中脑尿钠肽(BNP)的水平,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 d后,试验组较之对照组,心功能分级明显提升,心率、血压以及运动耐量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以及血清 BNP 水平明显恢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比单独应用厄贝沙坦的疗效更加明显。

  •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赵慧;肖莉;杜妍;沈洋;张罡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救治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百草枯中毒病例6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死亡48例,存活18例;男26例,女40例。分析患者服药剂量、洗胃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患者的预后关系,然后采用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筛选出有效指标,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在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口服剂量、血白细胞计数、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向前逐步分析后,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死亡风险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时间段的APACHEⅡ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价相关程度不同。对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口服剂量联合APACHEⅡ评分进行曲线下面积分析,其各自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0.945、0.957。结论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可作为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口服剂量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预后评价更有意义。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 非那雄胺减少前列腺电切术中出血的研究

    作者:杨宁强;尚攀峰;葛华

    目的:探讨术前服用非那雄胺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随机对96例住院行TURP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23例服用非那雄胺3个月;B组32例服用非那雄胺1个月;C组20例服用非那雄胺及坦索罗辛3个月;D组21例未服用任何前列腺增生症方面的药。术中计算失血量,术后检测前列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 MV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中出血量及MV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组比较,A、B、C组术中出血量和前列腺MV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服用非那雄胺1个月以上再行电切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 基于微创理念下超声刀混合痔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旭;王元钊;周惠芬;叶妮;王轶;赵璟

    目的:探讨在微创理念指导下超声刀混合痔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98例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刀混合痔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电刀进行传统Milligan-Morgan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继发性出血比例、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第1d创面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Milligan-Morgan手术患者(P<0.001)。结论基于微创理念下超声刀混合痔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出血少、愈合快等优点。

  • 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三年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静;王胜朝;胡轶;杨文晔;李骏;田甜;童娟;刘芸;王娟娟;李刚

    目的:调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三年的预防效果,分析窝沟封闭涂膜保留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设计,按含氟与不含氟封闭剂、粘结剂使用与否、不同职称医师分组对7~9岁儿童2979颗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1、3年后通过分层、随机或整群抽样方法复查窝沟封闭涂膜保留率,同时检查第一恒磨牙龋齿发生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窝沟封闭剂1年复查:总涂膜保留率为87.9%,涂膜保留率与操作者类别相关,与封闭材料及涂粘结剂与否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窝沟封闭剂3年复查:与未行窝沟封闭组相比,窝沟封闭显著降低第一恒磨牙窝沟面、光滑面龋齿发生牙面数(P<0.05),龋补牙面降低率为36.1%;窝沟封闭3年含氟封闭剂组光滑面龋发生数明显低于不含氟封闭剂组。结论窝沟封闭能有效预防龋齿发生,含氟封闭剂可能对光滑面龋有一定预防作用;加强技术培训、熟练操作有助于提高窝沟封闭防龋效果。

  • 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睿瑶;姚兰;夏文芳;张迪;邹捍东;周青山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系统在ICU多发伤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ICU中的118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入院后分别进行MEW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 MEWS 评分和 APACHEⅡ评分的差别,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对两种评分方法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组 MEWS 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WS 评分和 APACHEⅡ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936和0.926,两种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较强预测价值。以死亡为预测目标时,MEWS 的佳截断点分值为8,APACHEⅡ评分佳截断点为19。结论 MEWS 评分对多发伤患者预后判断与 APACHEⅡ评分具有同等预测价值,但 MEWS 评分比APACHEⅡ评分操作更简易,获取数据方便,节省时间及费用,故在多发伤患者入院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值得推广应用。

  • 两种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扬;蓝涛;杨欣建;郭伟壮;钱文彬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3岁。根据Meyerding分型,I型17例,II型28例,III型2例。其中PLIF组的25例,PLF组的22例。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进行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PLIF组(186.64±30.33)min,PLF组(154.48±42.27)min;平均出血量:PLIF组(543.24±72.24)ml, PLF组(423.67±54.3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PLIF组滑脱率(8.4±5.1)%,椎间隙高度(0.312±0.039)%,椎间孔面积(0.169±0.023)%;PLF组滑脱率(14.3±6.2)%,椎间隙高度(0.233±0.041)%,椎间孔面积(0.138±0.025)%,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PLF组JOA、VAS评分术后均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术后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LIF和PL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取得了相当疗效,与PLIF相比,PL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更好,而PLIF在维持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以及矫正滑脱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伍琼;洪李锋;罗松辉;胡良焱

    目的:研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对来院体检的54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采空腹静脉血查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CHOL)、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行糖耐量(OGTT)检测,测身高及体重,计算体重指数,相关回归分析血清TSH水平与血脂水平、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根据是否患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体重指数及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曲线拟合结果提示所有模型均显示TSH与血脂组分有相关性,偏相关分析提示TSH与CHOL、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显著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SH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P<0.05),根据TSH水平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CHOL、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的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TSH水平与血脂组分CHOL、LDL-C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高血压发病亦相关,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不密切。

  • microRNA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石晓凤;韦小未;朱建兵;徐芒华;张宗棨;张俊峰

    目的:探讨miR-126,miR-130a,miR-222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9例(45例轻度组、34例重度组),冠状动脉阴性对照组24例,收集两组样本临床资料;运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样本血浆miR-126、miR-130a、miR-222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脂蛋白a相关性,评估血浆miR-126、miR-130a、miR-222在冠心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浆miR-126和miR-222的表达水平降低和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0.08倍和4.2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30a 表达水平降低,是对照组的0.3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改良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冠心病轻度组与重度组miR-126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15倍及0.004倍,miR-22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77倍及7.3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iR-126、miR-222表达水平变化与改良Gensini评分相关。(3)冠心病组中患者 Lpa 与 miR-126、miR-130a、miR-222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miR-126、miR-222表达水平较冠状动脉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表达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2012年新发急性髓性白血病初步分析

    作者:顾龙;肖芸;吕晓楠;叶辉铭;刘祝君;曾骥孟

    目的: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年来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情况与趋势,从中了解本地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初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亚型及疗效的差异。结果新发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男女比例相当,无差异,25至59岁的中青年为高发病人群,其中35至39岁年龄段高发,75到79岁出现老年人发病小高峰;M2、M3、M5是发病人数多的三个亚型,且在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组的发病比例有显著差异;2005~2012年新增患者人数具有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2年本院新发急性髓性白血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段新发病例疗效差异显著可能与疾病亚型相关。

  • 心包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斑块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莘;秦崇;时文伟;敖国昆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心包脂肪组织(PAT)体积与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组成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597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 CCTA 检查的患者(男1090例,女507例,年龄35~71岁)。其中382例发现存在动脉斑块。我们比较了冠心病和斑块组成[存在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多支病变和梗阻性狭窄]与无冠心病者的PAT体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P、NCP、MP及多支血管病变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分别为(211.4±93.6)cm3、(233.2±95.0)cm3、(257.3±82.1)cm3及(261.5±101.7)cm3 vs.(173.7±98.1) cm3,P值分别为0.012、0.008、0.004及0.002]。存在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279.2±99.81)cm3 vs.(173.7±98.1)cm3,P<0.001]。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P<0.001)。结论存在冠状动脉斑块、CP、NCP、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患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PAT体积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丽华;宁春平;房世保;王建红;孙咏梅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探索不同切面对甲状腺VTQ值的影响。方法应用VTQ技术对210例共240枚甲状腺结节进行检测,分别进行横切面和纵切面扫查,记录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横向剪切波速度(SWV)。利用ROC曲线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VTQ技术的诊断价值并确定诊断界值,并采用Z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横、纵切面甲状腺良性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SWV平均值分别为(2.34±1.41)m/s、(1.95±0.47)m/s 和(2.41±1.36)m/s、(2.07±0.41)m/s,恶性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SWV平均值分别为(4.97±2.97)m/s、(1.97±0.50)m/s和(5.02±2.94)m/s、(2.09±0.46)m/s。恶性结节的SWV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恶性结节与其周边甲状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良性结节与其周边甲状腺组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横、纵切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42,以2.61 m/s诊断界值点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5%、76.3%,特异度为77.6%、80.6%。结论 VTQ技术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甲状腺组织的硬度,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横、纵扫查切面不是甲状腺结节VTQ弹性成像的影响因素。

  • 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丽;刘定义;青晓艳

    目的:评价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胃癌病例按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及亚叶酸钙治疗,完成2周期化疗,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近期疗效,且通过评价肿瘤疼痛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情况。结果60例病例均完成2周化疗。(1)近期疗效:试验组30例,2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2例进展,客观有效率为43.3%;对照组30例,1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4例进展,客观有效率为40.0%。两组近期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受益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2周期化疗后评价临床受益,试验组30例,21例受益,9例未受益,临床受益率为70.0%;对照组30例,12例受益,18例未受益,临床受益率为40.0%,试验组临床受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相当,但试验组临床受益率优于对照组。

  • 围术期口服辛伐他汀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炎症因子与认知执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陶俊;华平;杨淞然;刘剑扬;杨艳旗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口服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成人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神经损伤标记物及认知、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1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于围手术期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晚(术前口服>5 d,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C组口服安慰剂。分别于术前、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术前、术后6~72 h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浓度,术前、术后6~24 h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IL-8)浓度;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5天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评估,使用 Mattis 痴呆评定量表的主动与持续部分进行执行功能评估,并同时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情绪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数据,术前、术后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别。S组术后6 h、12 h血浆NSE、S100β浓度及术后6 h、12 h、24 h血浆IL-6浓度低于C组(P<0.05);S组术后认知、执行功能评估得分高于C组(P<0.05),S组术后3例(12.5%)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CD),C 组术后7例(29.17%)发生 PO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围手术期口服辛伐他汀可减少体外循环后血浆炎症因子的浓度,降低POCD发生,改善患者执行功能。

  • 不同临床分期卵巢浆液性癌的miRNA表达谱分析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昕晨;于晓棠;毕铁;丁艳芳;赵瑾瑶;贾婷婷;姜继勇;王波;崔世英

    目的:筛选在卵巢癌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microRNA(miRNA),检测关键 miRNA 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联系,找出与卵巢浆液性癌预后相关的 miRNA。方法 miRNA 芯片技术分别检测6例Ⅰ期浆液性癌,4例Ⅲ期浆液性癌的 miRNA 表达谱差异。统计分析,从中挑选4个 miRNA,miR-510、miR-509-5p、miR-508-3p、miR-483-5p,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在16例Ⅰ期浆液性癌、35例Ⅲ期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对比分析。收集验证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将miRNA实时定量PCR结果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别统计各mi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NA芯片技术分析了768个miRNA在Ⅰ期和Ⅲ期的表达谱,其中26个miRNA在两组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差别在两倍以上。对比Ⅰ期,Ⅲ期中6个miRNA上调,20个miRNA下调。实时定量PCR结果与miRNA芯片结果一致,显示miR-510、miR-509-5p、miR-508-3p在Ⅰ期卵巢癌标本中显著高于Ⅲ期浆液性癌,miR-483在Ⅰ期中表达显著低于Ⅲ期浆液性卵巢癌。但4个miRNA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生存分析发现miR-510、miR-509-5p二者与预后有关,高表达组的预后显著优于低表达组。结论 miRNA参与卵巢浆液性癌的发展,miR-510及miR-509-5p可能在卵巢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 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意义

    作者:武霄云;陈双;赵芳;哈力达;郝建萍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在初诊未输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不同亚型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3例初诊MD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量SF,观察MDS患者SF的水平及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的关系。随访58例患者,根据SF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SF<500 ng/ml组与SF≥500 ng/ml组),比较两组向白血病转化和生存时间。结果 MDS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DS各亚型间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MDS患者SF与细胞外铁呈显著正相关(P<0.05),按IPSS分组相对低危组与相对高危组间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随访患者中14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两组向白血病转化率分别为22.58%和25.93%,向白血病转化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0(7,14)个月和5(2,7)个月,两组间向白血病转化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未输血 MDS患者存在铁过载,SF可作为监测MDS患者铁负荷的指标之一,其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显像技术对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的评价

    作者:刘晓强;礼广森;孙艳红;毕文君;王远征;田艳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显像技术对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A组(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5例。B组(酒精性心肌病组)39例,每日啤酒≥4瓶或饮白酒≥150 g,每周6~7 d,10年以上,饮酒量符合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对两组进行常规超声及2DSI参数测定。结果与A组比较,B组常规超声参数(LVDd、LVDs、IVSTd、IWTd、LVEF和E/A,P均<0.01)明显减低,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的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左心室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应变及舒张功能参数 E/A 值明显减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DSI 技术可对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扭转运动进行准确评估。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变化及性别差异

    作者:高金颖;陈忠云;李珊珊;谷洁;韩艳;刘岚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其亚型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并探讨脂联素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中国汉族ACI患者160例和80例非ACI对照,按TOAST分型对 ACI 进行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1)病例组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88±1.91)mg/L vs.(7.56±2.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CI 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水平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组居中,心源性栓塞(CE)组水平高[(5.25±1.60)mg/L vs.(6.05±2.07)mg/L vs.(7.17±1.71)m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对照组中,男性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7.01±2.09)mg/L vs.(8.22±2.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I组中,并未发现存在性别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是ACI,尤其是LAA、SAA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ACI的一个危险因素;在ACI组中脂联素水平未发现性别差异;LAA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其他ACI亚型低。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对比研究

    作者:许胜;俞文隆;张永杰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WPD)后胃排空延迟(DG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内连续收治的105例壶腹周围占位手术病例,均由同一手术治疗组完成,其中53例行PPPD,52例行SWPD。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DGE发病率和临床转归特点。结果与SWPD组相比,PPPD组术后DGE发生率为32.1%,显著高于SWPD组的13.5%,有统计学差异(P=0.023),但PPPD组术后DGE症状相对较轻,术后DGE持续时间短于SWPD组。结论 PPPD术后DGE发生率较SWPD高,但症状相对较轻,恢复较快,提示两者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需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治术后DGE。

  • 健康体检人员4123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情况分析

    作者:常广;田京利;于宝成;张婧环;刘艳如;温晓华;刘娟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硬化检出情况,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41234例人员颈动脉硬化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颈动脉硬化检出率、斑块性质之间的差异及斑块易发部位。结果41234例受检者中,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10735例,总检出率为26.03%。其中男性硬化检出人数8175例,占全部受检男性的28.40%;女性硬化检出人数2560例,占全部受检女性的20.5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检出年龄早于女性,检出率随年龄段增长而增加;女性稳定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斑块
  • 昂丹司琼防治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不同原因恶心呕吐临床观察

    作者:张邓新;王向兵;季永;高烨

    目的:观察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及术后不同原因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择期及急诊剖宫产手术患者2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昂丹司琼组,每组140例;昂丹司琼组在夹闭脐静脉即刻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 m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 ml,观察术中、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昂丹司琼组不但术中恶心呕吐总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饱胃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而且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也显著下降(P<0.05),使用PCEA患者中、重度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昂丹司琼可有效防治饱胃患者的术中恶心呕吐,同时可有效减少PCEA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 左心房折叠与射频消融治疗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灵波;王学宁;张忠杰;王栋

    目的:对比左心房折叠(LAP)与射频消融(RFA)对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38例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左心房内径>100 mm,心胸比(C/T)>0.8]患者,随机分为三组:LAP组16例(二尖瓣置换+LAP)、RFA组10例(二尖瓣置换+RFA)和对照组12例(二尖瓣置换)。观察术中、后临床指标,并随访3~40个月,比较三组术后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改善及窦性心律恢复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对照组2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肺部感染,RFA组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LAP组体外循环时间、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低心排综合征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RF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 ICU 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资料相比较,三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P组(P<0.01)、RFA组(P<0.05)、对照组(P<0.05)]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三组患者C/T均明显缩小(P<0.01);NYHA 心功能分级示术后三组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三组 LVEF 均明显升高[LAP组(P<0.01)、RFA组(P<0.05)、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 LAP组在左心房内径(P<0.01)、C/T(P<0.05)、NYHA分级(P<0.05)以及LVEF(P<0.05)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而 RFA 组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率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的3~40个月中,1例失访,1例于2年后死于脑卒中,其余患者心脏大小、C/T以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患者,LAP术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安全、高效,优于RFA术,而RFA术并没有明显提高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率,需慎重选择。LAP联合RFA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与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苏江利;刘玉;夏章勇;杨霞峰;曲怀谦;陈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 h、3 d、7 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 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 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 C 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 某地区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张小平;陈建平;张中平

    目的:对江苏常州地区功能性胃肠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三级抽样法对常州2323例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龄、性别、心理状态、患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常州地区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54.5%,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患病率19.7%,肠易激综合7.6%,功能性腹胀9.4%,功能性便秘3.8%,功能性腹泻9.2%,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其他胃肠病4.9%;不同性别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患病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50~59岁年龄患病率为高,为67.5%;功能性胃肠病与无功能性胃肠病者中,焦虑、抑郁情绪障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62,22.562,P<0.05)。结论江苏常州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以50~59岁为高危人群,不良情绪对发病有影响。

  • STAT3和CyclinD1在口腔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家友

    目的:探讨STAT3和CyclinD1在口腔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72例,其中术前未化疗组34例,术前静脉化疗组38例,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并分析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未化疗组相比,术前化疗可以明显降低高分化口腔鳞癌中STAT3和CyclinD1的阳性率;STAT3和CyclinD1表达情况与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部位及临床分期(T1、T2)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瘤体大小及T3期无关(P>0.05)。结论术前化疗可以降低高分化口腔鳞癌中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进而减少淋巴结的转移和改善预后。

  • 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崔焕焕;叶小珍;李艳玲;卢斌;彭丽;许一新;王燕燕;王扬天;柏晓勇;王坚

    目的:对比霉酚酸酯等不同的免疫抑制药物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寻求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的有效手段。方法共115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被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例),B组患者采用雷公藤多甙(TⅡ,45例)治疗,C 组患者采用霉酚酸酯(MMF,40例)治疗,疗程12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判断采用改良Given-Wilson 积分指数系统,设定积分下降或上升≥3分为好转或恶化,<3分为无变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同时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或左旋甲状腺素片以调节甲状腺功能。结果12周末,糖皮质激素组30例中15例(50%)好转,15例(50%)无变化;TⅡ组29例(64.4%)好转,16例(35.6%)无变化;MMF组36例(90.0%)好转,4例(10.0%)无变化。TⅡ组和糖皮质激素组相比,好转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MMF组的好转率高于TⅡ组和糖皮质激素组(P<0.05)。所有115例患者均未出现眼部症状的恶化。各组治疗后的积分值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MF组、TⅡ组、糖皮质激素组。霉酚酸酯组3例(7.5%)出现轻度转氨酶异常;TⅡ组4例(8.9%)出现轻度月经异常,1例(2.2%)出现皮疹;糖皮质激素组2例(6.7%)出现轻度月经异常,1例(3.3%)出现体重增加,2例(6.7%)出现胃部不适,1例(3.3%)出现轻度转氨酶异常。结论新型免疫抑制药MMF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疗效似乎优于TⅡ及糖皮质激素,且副作用较少;小剂量TⅡ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相仿,但患者的耐受性较好且副作用更少。

  • 骨化三醇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周静;王晋平;周孝德;杨栋;张佳红;王慧娟;雷尚文;李子佳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86例RA合并O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1)和治疗组(n=105)。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骨化三醇,两组治疗各进行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补体(C)及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肝肾功能等指标及骨密度(BM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IgG水平下降[(2.56±3.04)g/L vs.(2.52±1.98)g/L, t=1.01,P<0.05],C3[(0.37±0.12)g/L vs.(0.29±0.29)g/L,t=2.04,P<0.05]、C4[(0.17±0.04)g/L vs.(0.1±0.06)g/L,t=3.54,P<0.05]水平升高;治疗组降低炎症指标的效果明显[PLT:(96±10)×109/L vs.(59±5)×109/L,t=2.52,P<0.05;ESR:(51.2±1.7)mm/1 h vs.(32.3±1.1)mm/1 h,t=2.35, P<0.05;CRP:(51.5±1.3)mg/L vs.(39.4±1.1)mg/L,t=1.78,P<0.05;RF:(102±16) IU/ml vs.(90±20)IU/ml,t=2.31,P<0.05];治疗组增加ALP[(-42±7)U/L vs.(-9±6)U/L,t=2.27,P<0.05],改善BMD[腰椎:(0.400±0.014)g/cm2 vs.(0.030±0.015)g/cm2,t=2.78,P<0.05;髋部:(0.386±0.025) g/cm2 vs.(0.017±0.015)g/cm2,t=3.45,P<0.05]。结论常规剂量骨化三醇联合抗风湿药治疗RA合并糖皮质激素性OP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及间隙连接蛋白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意义

    作者:萨日娜;宋静慧

    目的:探讨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特点及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切除子宫30例和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卵巢良性肿瘤切除子宫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从组织学及分子水平探讨Cx4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情况,并同时各取2例做透视电镜,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在正常对照组子宫结合带中 Cx43表达与对照组子宫内膜一样,增生期高于分泌期(0.1540±0.0164,0.1407±0.0179;P<0.0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结合带中,Cx43表达在增生期、分泌期无差异(0.1147±0.0213,0.1162±0.0139;P>0.05),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中,细胞间间隙远,细胞核及密斑未见增大,细胞未见明显增大,但核扭曲变形,细胞器较多,腺上皮细胞呈桥粒连接,且微绒毛较丰富,肥大细胞形态异常,且与肌细胞相邻;以上所有的特点在两组的子宫结合带处更显著。结论子宫结合带中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Cx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减少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

  • PED/PEA-1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高磊;何若冲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PED/PEA-15在胃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联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间行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胃癌手术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组织、40例相应癌旁组织及40例相应肿瘤旁正常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 PED/PEA-15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染色强度进行评价,三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行×列无序列联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67),PED/PEA-15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分析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凋亡抑制蛋白PED/PEA-15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0%(28/40),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5%(10/40)、13%(5/40),胃癌组织中 PED/PEA-15表达较癌旁组织、肿瘤旁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5)。PED/PEA-15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 PED/PEA-15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且有望成为胃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吗啡、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脊髓-硬膜外联合麻醉的ED50与ED95

    作者:吴莉;解雅英

    目的:确定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吗啡、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脊髓-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的50%和95%患者镇痛有效的左旋布比卡因剂量(ED50与ED95)。方法选择单胎、足月择期进行剖产手术患者125例,年龄19~45岁,体重60~90 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五组(n=25)。拟采用CSE下行剖宫产手术,于L3~L4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射左旋布比卡因6.0、8.0、10.0、12.0和14.0 mg,同时每组复合吗啡100μg、舒芬太尼2.5μg注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切皮即刻患者疼痛程度;采用Probit法计算ED50、ED95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125例研究对象中,105例研究对象在15 min内达到T6感觉阻滞平面获得满意麻醉效果;20例15 min内未达到T6感觉阻滞平面的研究对象分别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后获得满意麻醉效果。各组麻醉总体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随着左旋布比卡因剂量的增加阻滞效果明显的特点。左旋布比卡因的 ED50为6.1 mg,95%CI 2.5~7.8;ED95为13.1 mg,95%CI 11.3~18.6。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吗啡100μg、舒芬太尼2.5μg用于剖宫产CSE的ED50为6.1 mg,ED95为13.1 mg。

  • 数字视网膜照相系统与前房角镜在前房角分级检查中的作用比较

    作者:钟琼蕾;周龙芳;李涛;杨红

    目的:探讨数字视网膜照相系统(RetCam3)在前房角分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RetCam3及前房角镜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浅前房患者30例(52眼)、正常人15例(26眼)行房角检查,采用Scheie方法对房角进行分级,以前房角镜检查结果为参照,比较两种方法在房角分级检查中的优劣。结果将前房角镜检查结果作为参照,RetCam3对宽角及Ⅰ级房角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度48.3%,对Ⅱ级房角诊断的灵敏度33.3%,特异度97.2%,对可关闭房角诊断的灵敏度43.5%,特异度100%。RetCam3判定的房角分级较房角镜对房角分级的判定偏低。结论 RetCam3可准确判定正常房角及Ⅰ级房角,对于Ⅱ级房角、可关闭房角,如房角未粘连,RetCam3判定的房角分级可能偏低,其在房角分级检查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血浆中 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解长银;臧晓娟;魏红;武荣;范广来;吕艳关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和4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22例、重度18例)胎盘组织中TGF-β1的蛋白定位和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TGF-β1水平。结果(1)TGF-β1蛋白主要定位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主要表达部位为细胞质。(2)轻、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重度子痫前患者均高于轻度组(P<0.05)。(3)轻、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重度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4)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 TGF-β1的表达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血压变异性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作者:李韶南;李广镰;黄慧芳;陈平安;刘震;雷晓明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评价CCS与BPV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首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治疗的466例UAP患者,入选患者均在PCI术前接受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量CCS及血压变异系数(CV),入选病例按CCS分为CCS≤100,CCS 101~400和CCS>400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PCI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术后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入院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CCS>400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高于其他两组(13.2±2.2 vs.12.4±2.2 vs.11.8±1.7;10.8±1.5 vs.10.3±1.5 vs.9.7±1.0,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表现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B2/C 型病变比例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显著升高(47.6%vs.29.1%vs.18.3%;45.0%vs.27.3%vs.15.7%;56.8±16.9 vs.52.8±13.6 vs.36.7±17.1;P<0.05);并且CCS与SBP-CV呈正相关(r=0.322,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8%vs.84.2%vs.77.2%,Log rank 8.044,P=0.005),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CS>400及SBP-CV是UAP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CS>400组患者较CCS≤100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4.741倍(RR=4.741,P<0.01)。结论 CCS较高的UAP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压变异性,并且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CCS及24 h SBP-CV对接受PCI治疗的UAP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 慢性肾疾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评价

    作者:董莘;时文伟;秦崇;敖国昆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慢性肾疾病(CKD)患者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比较了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73例CKD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的男性]和73例肾功能正常(NRF)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的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斑块、斑块负荷、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NRF者比较,CKD患者单支病变发生率低(24.7%vs.45.2%,P=0.041),而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61.6%vs.6.9%,P<0.001),存在斑块发病率高(86.3%vs.52%,P=0.025);CKD患者的斑块负荷明显增高(2.81±3.61 vs.0.76±0.87, P<0.001);其CP和MP发病率高(分别为53.4%vs.15.1%,P<0.001,39.7%vs.13.7%,P=0.036),而NCP发病率相似(24.7%vs.26.0%,P=0.868);另外,CKD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梗阻性狭窄(50.7%vs.15.1%,P=0.01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D患者有着明显高的斑块负荷[5.77(95%CI 2.95~14.38),P<0.001]和明显高的多支病变和CP发病率[危害比分别为7.47(95%CI 3.11~16.17), P<0.001和5.82(95%CI 2.98~15.61),P<0.001]。结论 CKD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CP百分率明显高于NRF者,预示着有更高的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横断面研究

    作者:庞琳娜;徐连那;刘颖;马风云;李朴;董红宇

    目的:调查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并探讨骨流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调查102例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RA患者及经年龄、性别匹配的47例对照人群腰椎、前臂、股骨颈、全髋关节四个部位的 BMD,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用药情况。根据病程分为早期RA组(≤6个月)及非早期RA组(>6个月),比较对照组、总RA患者、早期RA、非早期RA各部位BMD 的变化情况及各组间骨质疏松症、骨量低下的发病率,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早期RA患者ESR、DAS28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使用量等明显高于非早期RA患者组,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率等则显著低于病史长者(P<0.05)。(2)除对照组与早期RA患者OP率、骨量低下率和早期RA与非早期RA患者OP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RA总体及非早期RA患者各部位BM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而早期RA与对照组相比,仅前臂BMD下降明显;两组RA患者除前臂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部位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程、绝经年限、ESR、CRP、活性维生素D及骨吸收抑制剂的应用与各部位BMD变化相关,DAS28与股骨颈、髋关节BMD变化相关,而糖皮质激素、DMARDs使用等因素与BMD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开始于四肢骨逐渐发展至全身,疾病活动度和关节功能障碍造成的活动障碍等是骨流失的危险因素,应用骨营养剂及骨吸收抑制剂能有效防治骨破坏。

  •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友;李倩倩;崔理立;马国达;李克深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17基因启动子区的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295例对照组人群,以位于ADAM17基因启动子区的rs12692386和rs1524668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SnapShot的分型技术检测ADAM17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ADAM17 rs12692386位点和rs152466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的亚组分类后,ADAM17 rs12692386和rs1524668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携带 ADAM17多态正常基因型和突变基因型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AM17基因rs12692386和rs152466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无关。

  • 血管超声与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沈德娟;孙骏;叶靖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68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血管超声及CTA检查,共计272个节段,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血管超声与CTA对颈动脉狭窄检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和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70%的判断符合率分别为83.5%、80.6%、87.5%及79.7%、75.0%、83.3%,超声和CTA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判断符合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和CTA对共同检出的163条血管狭窄率计算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血管超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70%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87.5%、95.7%及91.4%、83.3%、94.7%,2种方法判断≥70%颈动脉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0.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与MSCTA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颈动脉的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

  • 胃癌局部微环境中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铭;李济宇;欧敬民;朱松明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瘤旁、正常胃壁组织(瘤旁7~8 cm)Treg细胞和多种免疫细胞密度及功能状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例胃癌手术患者肿瘤、瘤旁1 cm、瘤旁正常胃壁组织中Treg细胞和多种免疫细胞密度及功能状况,利用多种统计学方法,了解 Treg 细胞与多种免疫细胞间的关系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胃癌肿瘤中Treg细胞和CD3、CD4、CD8、NK细胞、DC阳性细胞的平均浸润数目高于正常胃壁组织(P≤0.05),而肿瘤与瘤旁1 cm之间的免疫细胞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肿瘤组织中CD8、NK细胞、DC 阳性细胞低浸润组较之高浸润组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总生存期无明显影响。(3)在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低浸润组较之高浸润组在TNM分期高低(P>0.001),肿瘤复发转移(P=0.048)和生存情况(P=0.021)有统计学差异。Cox单因素(P=0.012)和多因素生存分析(P=0.0035)提示Treg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胃癌肿瘤局部聚集着比正常组织内更多的各类免疫细胞,其中CD8、NK细胞、DC细胞在肿瘤局部更高的浸润度可以减少区域淋巴结转移,但对患者终预后无影响;真正对胃癌预后生存有影响的是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的浸润情况。它可以作为胃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

  •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多囊肝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常中飞;袁凯;王茂强;刘凤永;段峰;阎洁羽

    目的:评价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多囊肝(PLD)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有严重症状的PLD患者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患者女19例,男4例,年龄36.0~68.0岁,平均(49.3±3.4)岁。所有患者在TAE前后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TAE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此后每间隔半年复查CT。结果23例患者共行27次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3~58个月),2例无效,可供评价疗效者21例,有效率为91.2%。术前患者平均腹围为(105.7±8.1)cm,术后患者平均腹围为(95.2±6.7)cm,术前术后平均腹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平均腹围开始缩小时间(8.0±3.5)个月,症状改善时间(7.1±2.2)个月;栓塞后综合征多在栓塞术后7 d内缓解,在术后第6天及长期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TAE治疗多囊肝,长期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初诊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喻平;邓武权;张军霞;陈兵

    目的:探讨初诊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和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体检中心高血压患者260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高血压组(OHT)(132例)和非肥胖高血压组(HT)(128例),6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观察3组尿酸水平,比较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探讨人体测量参数、血压、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OHT组HUA患病率明显高于HT组(43.94%vs.13.27%, P<0.05)。OHT组和HT组尿酸、HOMA-IR明显高于NC组,OHT组尿酸、HOMA-IR明显高于HT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尿酸与体重、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LDL-C、FINS、HOMA-IR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显示,性别、BMI、舒张压、甘油三酯、HDL-C是尿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体内出现明显高尿酸血症并伴胰岛素抵抗,随体质指数增加,血尿酸水平增高,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推测血尿酸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抵抗参与肥胖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 CD7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神经浸润的关系

    作者:黄耀星;贾林;王康玮;杜洪;孙小娟;余丹纯

    目的:探讨 CD74在胰腺癌(PC)中的表达及与神经浸润(PNI)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PC组织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74的表达,分析CD74与PNI及其他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不表达CD74,62例PC中CD74的阳性率为72.6%(45/62),PNI的发生率为52%(32/62);伴PNI患者的CD74阳性率为84%(27/32),显著高于不伴PNI者的60%(18/30);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者的CD74阳性率为82%(32/39),高于无炎症细胞浸润的57%(13/23)(P<0.05);CD74表达在性别、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74在PC中高表达,与肿瘤PNI及炎症细胞浸润有关,可能为PNI治疗的新靶点。

  • 白血病患儿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李佳丽;曾东风;李杰平;罗乐;张勇;张曦;陈幸华;孔佩艳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于重庆市新桥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7例1岁零1个月至18岁儿童白血病患者初诊时血液标本以及第一个化疗疗程后完全缓解期2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全血标本,选择同期入院门诊查体的健康儿童,以年龄,性别匹配作1∶1对照;分析3组儿童全血中铜、锌、钙、镉、镁、铅、铁7种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47例白血病患儿初诊时全血微量元素锌、镁、铁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铜锌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初诊白血病患儿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白血病的类型无关。26例白血病患儿缓解期全血微量元素中锌、镁、铁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铜、铜锌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缓解期全血微量元素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但铁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初诊时体内一些微量元素含量发生紊乱,失去平衡。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到缓解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逐步恢复正常,重建平衡。

  • HC可视喉镜配伍硬质支气管镜于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

    作者:郝润中;周日华;敖强

    目的:观察 HC可视喉镜配伍硬质支气管镜在患者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2年40例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分为HC可视喉镜组(H组)和HC可视喉镜配伍硬质支气管镜组(Y组),每组20例,术前1 d评估患者的插管条件及气道情况Mallampati分级均为3~4级,患者入室后常规全身麻醉诱导,之后分别使用HC可视喉镜和HC可视喉镜配伍硬质支气管镜完成气管插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后患者气道反应及患者清醒后及术后第二天主诉咽痛、咽部不适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后患者气道压、患者清醒后及术后第2天主诉咽痛、咽部不适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Y组明显优于H组。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单独使用HC可视喉镜组相比,HC可视喉镜配伍硬质支气管镜组于存在困难气道患者插管时间及一次性成功率明显提高,并明显减轻了患者插管时的气道反应及对咽喉部的损伤。

  •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愿;宋洁;张晓东;李辉

    目的:观察并比较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与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尿毒症脑病(UE)患者神经毒素水平的影响及对UE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血液净化中心MHD合并UE患者51例,随机分为C组(CBP组,26例)及H组(HD组,25例),观察时间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症状缓解率及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变化。结果治疗后C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治疗后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未下降(P>0.05),且治疗后C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H组(P<0.05)。C组2周内UE症状缓解率为96.1%,而H组2周内UE症状缓解率仅为48.0%,两组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P可有效降低UE患者神经毒素即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提高该类患者2周内UE临床症状缓解率,效果优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IL-10和调节性T细胞上LAIR-1的表达

    作者:张立荟;李言君;于平;付爱丽;薛江楠;马晓喆

    目的:研究LAIR-1和IL-10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为OLP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AIR-1在口腔扁平苔藓(n=22)和健康人(n=22)外周血Treg上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口腔扁平苔藓外周血CD4+Foxp3+Treg上LAIR-1阳性率高于健康人,血浆中IL-10的水平亦高于健康人(P<0.05)。结论 LAIR-1和IL-10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上调,提示两者可能在OLP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 经尿道前列腺单侧叶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

    作者:尚攀峰;王志平;侯子珍;杨宁强;葛华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单侧叶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对38例有手术适应证、前列腺在50 g以上,合并有严重心、肺、肾疾患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之一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从7~11点完全切除前列腺一侧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同时切除中叶),深达外科包膜,对侧叶不进行电切治疗。结果切除前列腺增生组织23~55(35.82±6.90)g,手术时间25~50(35.89±7.23)min,术中估计失血量30~220(74.74±48.53)ml,术后6、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需要输血及电切综合征发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单侧叶电切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降低了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解除梗阻,疗效确切,是治疗合并有心、肺、肾疾患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有效方法。

  • 胸腺素α1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29例临床分析

    作者:章前标;范磊

    目的:研究分析胸腺素α1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方案基本相同的同时,治疗组29例采用胸腺素α1治疗(1.6 mg皮下注射,每周3次×24周)并获取相关临床资料(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四项、HCV-RNA定量),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胸腺素α1治疗24周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好转以及HCV-RNA阴转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胸腺素α1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能有效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关。

  • 锁定加压钢板及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吴佳俊;朱越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术后锁定加压钢板及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269例骨折术后取锁定加压钢板及锁定螺钉患者。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螺钉类型、内固定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钢板及螺钉均予以取出,其中包括305块锁定加压钢板及1807枚锁定螺钉。入组患者中男154例,女115例,年龄分布为15~62岁,平均(45.4±5.01)岁。内固定成功取出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7.4±5.65)岁,取出困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33.6±4.44)岁,经 U 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内固定植入时间为12~62个月,平均(16.8±6.69)个月。内固定成功取出的患者内固定植入时间平均为(18.9±6.85)个月,取出困难的患者内固定植入时间平均年龄为(14.5±5.43)个月,经U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5 mm及5.0 mm螺钉共计1759枚,其中3.5 mm螺钉中85枚取出困难(8.82%),5.0 mm螺钉中19枚取出困难(2.39%),经卡方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螺钉位于骨干的有954枚,其中69枚出现取出困难(7.23%),位于干骺端的有853枚,其中21枚出现取出困难(2.46%),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及锁定螺钉取出困难与患者年龄、内固定植入时间、螺钉型号及植入部位相关。临床上对于年轻的骨干部位骨折的患者,若需取出近期植入的3.5 mm锁定加压钢板时需特别注意。

  • 口服喹诺酮类药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定群调研队列研究

    作者:邹美南;魏俊婷;王霞灵;陈军

    目的:评价5种喹诺酮类药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定群调研队列研究。方法将315例带有291株支原体衣原体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随机分为5组,莫西沙星组(65例)口服400 mg qd、加替沙星组(65例)口服400 mg qd、左氧氟沙星组(65例)口服200 mg bid、氧氟沙星组(60例)口服200 mg bid、环丙沙星(60例)口服200 mg bid。疗程均为7~14 d,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研究。结果5组临床总有效率队列:莫西沙星(96.92%)>加替沙星(92.31%)>左氧氟沙星(70.77%)>氧氟沙星(51.67%)>环丙沙星(50.00%);其细菌学疗效队列:莫西沙星(95.08%)>加替沙星(91.67%)>左氧氟沙星(71.19%)>氧氟沙星(53.57%)>环丙沙星(50.91%)。5组均为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安全有效,仍是经验治疗的抗菌药物。

  •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入路及修复重建

    作者:曾先捷;邓腾;陈海南;莫立根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术后修复重建方法并降低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分析33例(5例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接受外科治疗的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81.8%),近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颅内感染、脑膨出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2%(6/33)。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10年,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56.3%,5例良性肿瘤均无瘤生存。结论各种手术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但颅面联合手术入路优点相对较多;术后颅底缺损的修复重建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 不同药物对初诊精神分裂患者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

    作者:贾继敏;张玉胜

    目的:对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初诊精神分裂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76例初诊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奥氮平组,每组各88例,分别采用齐拉西酮和奥氮平治疗6周治疗后对其体质量和糖脂代谢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治疗前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齐拉西酮组患者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奥氮平组患者(P<0.05),且齐拉西酮组患者坐立不安的表现明显多于奥氮平组,而在嗜睡表现上则明显少于奥氮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患者相比奥氮平其具有对糖脂代谢影响小,疗效好的特点,建议临床治疗将齐拉西酮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易误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陆梦茹;罗云;李敬伟;赵辉;徐运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13年4月误诊的1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误诊的原因。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有15例早期误诊,误诊率为25%,分别误诊为: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颅内占位病变1例,血管性头痛1例。结论 CVST 患者临床表现多变,影像学改变不典型,早期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疑诊病例及早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炜;洪永青;孟自力;邵长周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33水平的变化,探讨IL-33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中-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分为吸烟组18例,不吸烟组12例。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 COPD 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血清 IL-33、IL-8、TNF-α的含量,比较COPD急性加重患者治疗前后IL-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IL-8、TNF-α的相关性。结果 COPD急性加重患者治疗前血清IL-33水平为(240±2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289±46)ng/L]明显高于非吸烟组[(202±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 患者治疗后 IL-33水平为(118±87)ng/L,低于治疗前的(240±26)ng/L,且吸烟组为(140±32)ng/L,仍高于非吸烟组的(108±2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L-8及TNF-α变化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33与IL-8(r=0.88,P<0.05),TNF-α(r=0.79,P<0.05)呈正相关。结论 IL-33在COPD急性加重过程中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吸烟可能增强COPD患者体内IL-33的表达。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脂代谢及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分析

    作者:周波;杨皖菁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脂代谢及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分析,探究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于OSAHS患者脂代谢及血清瘦素的影响效果。方法测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前后32例OSAHS患者的基础代谢水平、血清瘦素含量以及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的变化,并且测量其基础代谢情况,对其进行统计,与22名健康人的基础代谢、脂代谢水平和血清瘦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前后,基础代谢水平有所好转,OSAHS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接近于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治疗前患者的脂代谢异常,其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在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逐渐由异常或偏高转而恢复正常。结论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OSAHS患者脂代谢异常情况,有助于降低血清瘦素的含量,使患者身体恢复,对其脂代谢和血清瘦素水平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为OSAHS患者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人体各系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因素考察

    作者:刘伟明;张天镇;王刚

    目的:探讨常见抗肿瘤药物对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以抗肿瘤药物进行化疗的73例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并分别从皮肤、消化、循环、神经及血液5个系统进行归类总结。结果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占本院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29.1%(73/251),居于首位;其中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为常见(41例,56.2%),其次为消化系统(33例,45.2%)、皮肤系统(24例,32.9%)、循环系统(11例,15.1%)和神经系统(8例,11.0%)。本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10种药物,以铂类为主(37例,50.7%),顺铂居于首位(21例,28.8%),奥沙利铂次之(16例,21.9%);其次为阿糖胞苷(13例,17.8%)、甲氨蝶呤(8例,11.0%)、替尼泊苷(6例,6.85%)、卡铂(3例,4.11%)、氟尿嘧啶(2例,2.74%)、利妥昔单抗(2例,2.74%)、环磷酰胺(1例,1.37%)及丝裂霉素(1例,1.37%)。此外,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以高龄(35例,47.9%)和静脉滴注给药(52例,71.2%)居多,患者年龄及用药途径均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与频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毒副作用严重,应重视用药评估和实时监督工作,为实现个体化合理用药打下基础。

  • 热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充填效果的研究

    作者:步江;尼娜;聂彬;包旭英;郭静;侯军衡

    目的:利用染料渗入实验测量根尖微渗漏方法评价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对C形根管充填后根尖封闭能力,并观察热牙胶充填技术治疗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疗效,从而为临床运用热牙胶根管充填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40个为 C形根管的离体下颌第二磨牙,ProTaper镍钛锉预备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个。实验组使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以常规冷侧压技术作为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根尖微渗漏实验,用根管显微镜和游标卡尺测量每个根管染料渗透长度,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热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对C形根管的封闭能力。(2)将40例下颌第二磨牙需做根管治疗并被诊断为C形根管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20例。Protaper镍钛锉预备后,实验组使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常规冷侧压技术作为对照组。3个月后复查,拍摄X线片并结合临床以及患者的主观症状检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热牙胶充填组根管根充后的渗透长度小于常规组,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牙胶充填组根管根充时间远远短于常规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牙胶充填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牙胶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能,根充后根尖封闭能力优于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高温牙胶热塑注射法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术后反应少,疗效明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C形根管充填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 巨大乳腺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贺祎;张忠磊;贺赟;宋晓雨;陈炫龙;刘慧

    乳腺巨大肿瘤临床并不罕见,常见有纤维腺瘤、叶状肿瘤、泌乳腺瘤等,由于肿瘤巨大,皮肤紧绷,触诊不满意,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对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经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巨大肿瘤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 合并HIV/AIDS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的探讨

    作者:蒋良双;吴邦贵;钟明;龚胜;岳冀;李曦;吴桂辉;何盛华;蔡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as , HIV )的患者与患艾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患者(以下简称HIV/AIDS)越来越多,而随着抗艾滋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合并有外科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需要胸外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就随之增多;此类胸外科患者自身合并有HIV/AIDS疾患,其手术不同于普通胸外科患者,他们的围术期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为明确这一点,现将我院胸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合并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一例

    作者:王逸君;薛俊霞;李平;王颖杰;夏廷毅

    患者男,29岁。因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 sinonasal teratocarcinosarcoma,SNTCS)术后20 d,左颌下淋巴结肿大10余天,于2013年2月18日入院。患者2012年12月受轻度撞击鼻外伤,此后鼻腔间断少量血性分泌物,当地医院CT检查示左侧鼻骨骨折,副鼻窦炎。2013年1月30日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鼻骨骨折中发现左侧鼻腔灰白色息肉样新生物,行新生物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检查示(左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其中含分化差的上皮成分,横纹肌肉瘤成分,原始神经成分。免疫组化:CD56(+),CK7(+),CgA(+),Syn(+), Desmin(+),Myoglobin(-),LCA(-),MyoD1(-)。确诊为左侧SNTCS。2013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左侧颌下可触及两枚肿大的淋巴结,大小约2 cm×2 cm,质硬,活动度差,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嗅觉试验左侧嗅觉减弱,右侧嗅觉正常。头颈部CT示左侧筛窦内软组织结节,大小约1.5 cm×1.0 cm×1.0 cm,密度较均匀(图1)。胸部CT示右侧第4侧肋骨转移瘤(图2)。PET/CT检查示左侧鼻腔外侧壁前上方及鼻中隔前部两处高代谢肿瘤残留病灶,大小分别为1.7 cm×1.5 cm×0.9 cm、1.5 cm ×0.8 cm,伴左侧咽旁间隙、颈4椎体水平左侧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及双侧颌下多发淋巴结,右侧第4侧肋溶骨性骨转移瘤;躯体其余部位未见典型恶性肿瘤样高代谢病灶;左侧筛窦黏膜增厚。诊断为SNTCS;骨继发性恶性肿瘤;双颈部、左颌下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于2013年2月28日始行各病灶的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 therapy),具体计划为Plan-1:CTV1a/CTV1/GTV1鼻腔残留肿物54 Gy/60 Gy/70 Gy/30 f/5周;CTV2a/CTV2/GTV2左颌下及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54 Gy/60 Gy/70 Gy/30 f/5周;Plan-2:CTV3/GTV3右侧第4侧肋骨转移灶60 Gy/70 Gy/20 f/4周。放疗过程中联合小剂量顺铂化疗30 mg/周,共3次。现随访半年,病情基本稳定(图3)。

  • 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一例

    作者:陈涛;贾世青;赖英静;黄善能

    患者男,36岁,因“发现脊柱畸形24年,双下肢渐进性麻痛5年”入院。患者出生时,合并有头颅增大颅面变形,无四肢脊柱畸形,四肢活动功能正常。12岁时有从二米多高处跌下外伤史,伤后左臀部和胸背部疼痛,在当地医院行保守治疗,疼痛消失,但左髋部畸形,活动受限。后逐渐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未接受任何质量。5年前出现双下肢放射痛,伴间歇性跛行,步态不稳、易摔跤。症状逐渐加重,近一年不能站立行走,但大小便能正常控制。无潮热盗汗史,无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体温:37℃,脉搏8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8 mm Hg,心肺查无特殊。专科检查:头颅面部畸形,颅围增大;左髋内翻畸形,左下肢短缩3 cm;脊柱侧后凸畸形,无咖啡样斑,无毛窦或窦道,无结节肿块,脊柱无压痛,活动受限,较僵直,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鞍区皮肤感觉正常,双侧股四头肌肌力4级,足背伸肌力4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未引出,双膝反射、踝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征(+)。外观(图1):剃刀背畸形;脊柱影像学(图2):脊柱侧后凸畸形;骨盆DR(图3):骨盆和左侧股骨上段多个囊性变,囊状区透亮,界限清晰,骨皮质膨胀;头颅、脊柱CT(图4):颅骨脊柱椎体多发性囊性变,骨皮质变薄,囊内有粗的骨小梁,囊性病变周围有硬化;因患者脊柱畸形和双下肢放射痛严重,不能配合行磁共振检查。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569.2 U/L(增高)。诊断:(1)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并不全性瘫痪;(2)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因患者经济原因,未行手术治疗。

  • IL-24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移植瘤生长抑制及侵袭力的影响

    作者:张甜甜;王朝霞;马才媛;李莉

    目的:研究IL-24基因联合顺铂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宫颈癌Siha细胞裸鼠肿瘤模型;根据治疗方案将动物模型分为6组:PBS组、pDC316空质粒组、IL-24组(pDC316-hIL-24质粒)、半量顺铂(2.5 mg/kg)组、全量顺铂(5 mg/kg)组和联合组(pDC316-hIL-24质粒联合半量顺铂)。实验中,通过比较各组移植瘤体积和动物体重变化,评价IL-24基因联合顺铂的抑瘤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应用PCR法检测移植瘤中IL-24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移植瘤中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质粒pDC316-hIL-24成功转染移植瘤细胞并表达;联合组治疗后移植瘤体积(613.1±44.5)mm3,与全量顺铂组治疗后肿瘤体积(281.4±114.9)mm3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下调β-catenin(β-catenin/β-actin 为0.55±0.02)和上调 E-cadherin (E-cadherin/β-actin为1.37±0.17)的表达效果明显。结论 IL-24基因联合半量顺铂治疗能达到全量顺铂的抑瘤效果,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IL-24基因可通过下调β-catenin和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Siha肿瘤细胞侵袭能力;联合治疗比单独使用IL-24或顺铂能更大程度地抑制Siha细胞的侵袭力。

  • STAT3反义寡核苷酸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辐射增敏的研究

    作者:祝宝让;杨武威;李静;蔡建明;孙顶;崔建国

    目的:探讨STAT3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辐射增敏的影响,为提高恶性肿瘤的辐射敏感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建立裸鼠体内肺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待瘤体直径>0.5 cm后,瘤内多点注射STAT3 ASODN,给药剂量:15 mg/kg,1次/d,连续2周,给药后2 h联合γ射线局部照射总剂量20 Gy,每次2 Gy,每周5次,连续2周,照射剂量率0.75 Gy/min,定期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记录存活情况,估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总生存期;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内STAT3蛋白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肿瘤组织内 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反义(antisense,AS)+照射(irradiation,IR)组肿瘤体积治疗第8天开始明显小于其余各组肿瘤体积(P<0.05);AS+IR组的抑瘤率为68.4%,高于IR组与AS组的之和;AS+IR组的平均总生存期为(28.38±0.96)d,明显高于IR组及无义(nonsense,NS)+IR组(P<0.005);STAT3蛋白及其下游Bcl-xL、CyclinD1蛋白表达变化明显下降, 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也降低。结论 STAT3反义寡核酸能够增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辐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放疗增敏剂临床应用开发前景。

  • 胰高糖素样肽1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谷丽平;薛英杰

    目的:探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对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组培养,正常葡萄糖组(NG,葡萄糖浓度5.5 mmol/L),高葡萄糖组(HG,葡萄糖浓度33 mmol/L),高糖加GLP-1干预组(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浓度分别为1、10、20 nmol/L,分别记为C1、C2、C3组),于培养24 h,48 h和72 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结果48 h后高糖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GLP-1干预后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以中剂量为明显(0.6±0.11 vs.0.47±0.09,P<0.05),72 h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高糖培养48 h细胞分泌VEGF明显减少[(101.72±6.82) ng/ml vs.(184.66±14.06 ng/ml),P<0.05],GLP-1干预后VEGF水平明显增加(P<0.05),尤其是中剂量组,72 h结果相似。结论 GLP-1能促进细胞分泌VEGF从而改善高糖导致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 siRNA 干扰的 DKK1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伊诺;华文浩;付丽华;周明书;许仲婷;李振华;许艳丽

    目的:探讨DKK1 siRNA干扰的DKK1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瞬时转染DKK1 siRNA至培养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DKK1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活性β-catenin、MMP14表达情况。结果转染DKK1 siRNA至Ishikawa细胞使细胞中DKK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21.00%(t=3.05,P<0.05), DKK1蛋白表达降低39.35%(t=40.97,P<0.01)。侵袭实验中DKK1 RNAi组的细胞均数140.8±4.733,高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均数123.7±6.700,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13.82%。迁移实验中DKK1 RNAi组细胞均数(152.0±3.528)高于空白对照组(130.6±4.061),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16.39%。DKK1 siRNA处理后,细胞中活性β-catenin、MMP14荧光增强,提示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DKK1具有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DKK1这一作用过程。DKK1不失为抑制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有效治疗靶点。

  • CD36介导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

    作者:彭隽;贾汝汉;党建中;兰天飙;任星峰

    目的:研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是否表达 CD36抗原,并探讨高糖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CD36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系膜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C组,普通培养基,含5.6 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M组,24.2 mmol/L甘露醇+普通培养基(含5.6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组,30 mmol/L高糖MEM培养基)、CD36受体封闭高糖组(A组,30 mmol/L高糖MEM培养基+anti-CD36)。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CD36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CD36抗原,其中高糖组在24 h CD36mRNA表达水平高;对照组(C)与甘露醇组(M)早晚期凋亡率、CD36抗原、促凋亡基因Bax及抑凋亡基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组肾小球系膜细胞早晚期凋亡率、CD36抗原和促凋亡基因 Bax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凋亡基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6受体封闭高糖组CD36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高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早晚期凋亡率、促凋亡基因Bax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凋亡基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高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CD36抗原,且高糖可以诱导CD36的表达,CD36抗原参与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凋亡。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春燕;王振国;万广志;赵爱华;梁玉梅;宋晶莹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探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手段。方法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恩度高剂量组(2 mg·kg-1·d-1)、恩度低剂量组(1 mg·kg-1·d-1)。用药治疗2周后,测量异位病灶体积变化,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正常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恩度治疗组大鼠异位内膜体积缩小,血清中VEGF含量降低,内膜组织中VEGF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正常免疫状态大鼠(Wistar大鼠)异位内膜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病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恩度高剂量组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更明显。

  • HPV38E6/E7对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鹏飞;杨阳;徐亚楠;范巍;马翠玲

    目的:明确 HPV38E6/E7感染对 HaCaT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 pGCMV和pGCMV-HPV38E6/E7质粒,建立HaCaT稳定转染细胞系并进行鉴定;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HPV38E6/E7的HaCaT细胞增殖明显增加,S期细胞增多,凋亡减少,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38E6/E7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可能是β-HPV引起非黑素瘤性皮肤癌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 基于迈克尔加成反应构建抗血小板黏附的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复合支架

    作者:周建良;丁静丽;聂彬恩;胡时栋;朱志刚;徐建军

    目的:对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DPAV)进行聚乙二醇(PEG)改性,构建血液相容性好的复合支架(PEG-DPAV)。方法基于固相有机合成理论对去细胞瓣进行巯基化修饰利用巯基-丙烯酸酯发生的迈克尔加成反应,使引入到 DPAV 中的巯基与4-arm-PEG-acrylate 中的丙烯酸酯共价结合,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对PEG化的DPAV进行表征。复合支架血小板黏附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 CCK-8法检测复合支架浸提液对大鼠内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 PEG-DPAV ATR-FTIR光谱:除出现DPAV特征峰外还出现PEG特征信号峰:1100,1342,C-O,-C-H2振动峰,证明DPAV成功接枝上PEG。复合支架和DPAV毒性评级均0级,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内皮细胞经含浸提液的培养液培养后形态良好,增殖旺盛,复合支架表面血小板黏附数量较少,无聚集。结论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成功将PEG交联到DPAV上,反应条件温和,改性效果确切。复合支架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无细胞毒性,适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构建。

  • 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微粒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靶向光热作用

    作者:李忠军;邓跃飞;庞家栋;张黎明

    目的:观察在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激光照射下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NGO-Tf-FITC )微粒对脑胶质瘤 U251细胞的靶向光热作用。方法将已成功制备的单层纳米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NGO)偶联靶向分子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及荧光分子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的功能化NGO-Tf-FITC微粒,与U251脑胶质瘤细胞孵育培养,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判定其细胞毒性,并在808 nm NIR 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杀伤效果。结果按0.1、1.0、3.0和5.0 mg/ml浓度NGO-Tf-FITC分4组与U251细胞孵育,48 h后酶标仪测吸光度值分别为0.747±0.031、0.732±0.043、0.698±0.051和0.682±0.039,空白组为0.759±0.052,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GO-Tf-FITC组、NGO-FITC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和死亡指数分别为(73.6±3.41)%、(52.6±2.66)%和(51.2±2.93)%,NGO-Tf-FITC组分别与NGO-FITC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O-FITC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化NGO-Tf-FITC微粒细胞毒性低,且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具有显著靶向光热杀灭作用。

  • GK 大鼠旷置不同长度小肠胃旁路术模型的建立

    作者:周玉龙;韩晓东;狄建忠;张弘玮;杜贻豹;李昆;张频

    目的:应用 GK 大鼠建立旷置不同长度小肠的 Roux-en-Y 胃旁路术(RYGBP)动物模型。方法50只GK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实施旷置不同长度小肠的胃旁路术式。A组:假手术组,无肠段旷置;B组:旷置十二指肠;C组:旷置十二指肠+近端1/5空肠;D组:旷置十二指肠+近端1/3空肠;E组:旷置十二指肠+近端1/2空肠。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比较各组大鼠术前、术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共死亡3只大鼠,余各组大鼠长期健康存活,全组大鼠手术存活率94%。除假手术组外,余各组空腹血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RYGBP对GK大鼠具有确切的改善糖代谢的作用,通过GK大鼠建立旷置不同长度小肠的RYGBP动物模型是可行的,可用于长期观察及相关检测研究,有助于胃旁路术机制研究、小肠旷置长度与降糖效果研究及手术远期效果的观察。

  • 苦参碱对房颤犬心房肌胶原合成及TNF-α、TGF-β1和CTGF的影响

    作者:戴友平;李七一;张曙光;吴佳佳;王惠敏;朱萱萱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犬心房颤动(房颤)心房肌组织中胶原合成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比格犬10只采用快速右心室起搏造房颤模型,随机分成房颤组和房颤+苦参碱组各5只。采用天狼星红染色,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以测定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右心房TNF-α、TGF-β1和CTGF的蛋白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TNF-α、TGF-β1和CTGF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结果与房颤组相比,房颤+苦参碱组纤维化程度降低,CVF 明显下降(P<0.05),TNF-α、TGF-β1和 CTGF 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且TNF-α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抑制TNF-α、TGF-β1和CTGF的表达,抑制房颤心房肌胶原合成,改善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

  • 蛋白质非酶糖化在丙酮醛促进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敏感性增加中的作用

    作者:姚雪莉;王瑾;杨啸;张炜芳;赵焕新;焦向英;刘慧荣;王晓樑

    目的:观察蛋白质非酶糖化是否会增加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敏感性。方法常规培养H9C2细胞,分别给予PBS(对照组)、丙酮醛(200μmol/L)、丙酮醛(200μmol/L)+氨基胍(100μmol/L)孵育6 d后接受缺氧/复氧处理,以MTT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微量酶活性测试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变化,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细胞终末糖化晚期产物(AGEs)表达。结果缺氧/复氧降低细胞存活率,增加心肌细胞MDA含量和LDH释放;而丙酮醛处理6 d的心肌细胞的AGEs含量明显增加,并对缺氧/复氧损伤的敏感性增加,与PBS孵育细胞经缺氧/复氧处理后相比, MDA含量和LDH释放显著上升,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MGO引起的上述变化可以被糖化抑制剂氨基胍部分阻断(P<0.05)。结论蛋白质非酶糖化是糖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醛增加心肌细胞对缺氧/复氧损伤敏感性的重要机制。

  • 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抑制剂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

    作者:苗也;陈晖;李敏;李虹伟

    目的: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腺病毒介导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抑制剂(βARKct),观察其对神经内分泌激素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体重250 g左右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形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周后形成心力衰竭: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空腺病毒载体,治疗组心力衰竭大鼠尾静脉注射腺病毒介导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抑制剂(Ad-βARKct);另一组为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空腺病毒载体。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儿茶酚胺和NT-ProBNP水平以及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儿茶酚胺水平、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βARK1)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 NT-ProBNP 水平降低(P<0.01),血儿茶酚胺水平降低而心肌组织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均P<0.01),βARK1 mRNA水平降低(P<0.01)且βARK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β肾上腺素受体mRNA水平升高(P<0.01)。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Ad-βARKct可以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及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传导。

  • 银杏叶提取物单体成分对血小板磷酸二酯酶3活性的作用研究

    作者:谭萍;郝勇;刘雁;彭凯润;丁素菊

    目的:体外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各主要单体成分对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3活性的影响,明确银杏叶提取物抑制血小板PDE3的确切成分。方法收集分离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的健康志愿者的血小板,观察各种浓度的银杏黄酮单体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和银杏内酯单体成分银杏内酯 A、B、C、J 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及血小板 PDE3亚型活性的影响,设不加药物、加同等体积药物溶剂为空白对照。结果1μmol/L、10μmol/L、100μmol/L的槲皮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47.30±13.80)%、(49.00±11.00)%、(45.90±9.88)%,对 PAF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45.00±15.41)%、(52.10±14.24)%、(50.00±14.38)%,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浓度的山柰酚、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B、C、J对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均有抑制作用。1、10、100μmol/L的槲皮素作用后血小板PDE3活性分别为(1163.02±523.52) pmol·(mg protein)-1·min-1、(930.98±324.09)pmol·(mg protein)-1·min-1、(820.70±283.14)pmol·(mg protein)-1·min-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浓度的山柰酚、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B、C、J组的PDE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B、C、J各药物组内分别对两种诱聚剂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进行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槲皮素作用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及PDE3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PDE3活性均无相关性(r=0.263,r=-0.013,P均>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中各单体成分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槲皮素具抑制血小板PDE3活性作用,其他单体对血小板PDE3活性无影响。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对心力衰竭大鼠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

    作者:曾芳;赵强;王淑香;李彪;吴同果

    目的:探讨选择性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BRL-37344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左心房心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 Wistar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和CHF组(n=18),采用主动脉缩窄法建立CHF大鼠模型。CHF组大鼠再分为CHF对照组和BRL组(经尾静脉注射BRL-373440.4 nmol/kg,每周2次,共4周)。酶解法分离得到大鼠左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左心房肌细胞Ikur(以电流密度pA/pF表示)。结果当指令电压为+60 mV 时,三组心房肌细胞 Ikur电流密度大,分别为(12.07±2.35)pA/pF、(8.15±1.14) pA/pF、(4.81±1.25)pA/pF。当指令电压在0~+60 mV时,CHF对照组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较Sham组明显减弱(P<0.05或<0.01);指令电压在-30~+60 mV,BRL 组大鼠心房肌细胞 IKur显著低于CHF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BRL-37344激动β3-AR显著抑制了CHF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

  • 二硫化二砷诱导LY8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探讨

    作者:王玲;李华伟;郭冬梅;白观臣;滕清良

    目的:探讨二硫化二砷诱导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株 LY8凋亡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二硫化二砷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Y8共培养。采用CCK-8方法测定细胞活性;AnnexinⅤ-PI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在蛋白水平测定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着二硫化二砷浓度的增高,细胞活性越低,细胞凋亡率越高;随着二硫化二砷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越低,细胞凋亡率也越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二硫化二砷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Bax/BCL-2的比例升高并伴随着Bax断裂。结论二硫化二砷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 LY8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线粒体通路相关,并伴随着Bax断裂。

  • 苦参碱对AngⅡ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戴友平;李七一;吴佳佳;王惠敏;朱萱萱;张曙光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以AngⅡ诱导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0.25~1.0 mmol/L浓度的Mat作用24 h后,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检测Mat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羟脯氨酸测定胶原合成量;ELISA 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变化。结果 Mat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P<0.01),并显著抑制AT1-R和CTGF的表达(P<0.01)。结论 Mat能够显著降低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AT1-R和CTGF的含量,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增加,发挥出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 Y-盒结合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史建红;王伟森;步玉辉;崔乃鹏;王娅南;马振峰;秦岩;陈保平

    目的:检测Y-盒结合蛋白1(YB-1)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9月至11月期间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均为术后石蜡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组织中 YB-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YB-1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无表达或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0%,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B-1在Ⅰ期乳腺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显著低于Ⅱ期乳腺癌组织(2.6±1.511 vs.4.2±1.182, P<0.05)。YB-1在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2.8±1.15 vs.5.1±0.74,P<0.05)。结论 YB-1乳腺癌中表达上调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 热休克蛋白70过表达对骨骼肌细胞内 ATP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磊;王尊;刘跃飞;顾一煌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过表达对骨骼肌细胞(C2C12)内ATP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重组pTRE2hyg-Hsp70质粒,稳定转染C2C12细胞系,建立Hsp70过表达的C2C12细胞系。分别在转染后细胞培养的不同时间点(0 d,3 d,7 d),检测细胞内ATP的水平。结果 Hsp70过表达的C2C12细胞系在培养的3 d,7 d,细胞内ATP的水平分别达到(14.5±2.87)nmol/mg蛋白质、(15.3±3.12)nmol/mg 蛋白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 Hsp70过表达的骨骼肌细胞可以提高细胞内的ATP水平,提示Hsp70对骨骼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 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慢病毒载体标记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陈常辉;余方圆

    目的:通过对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系统的构建,感染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以获得稳定表达GFP的兔SMSC。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兔SMSC,通过Lipofectamine2000转染法将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四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产生慢病毒,收集、浓缩后进行滴度测定,对培养好的兔SMSC进行慢病毒感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第三代慢病毒四载体转染293FT细胞72 h可见到很强的GFP表达,收集、浓缩后测得病毒滴度为4.0×108 TU/ml,感染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约90%的兔SMSC标记上GFP基因。结论通过Lipofectamine2000转染法成功构建了第三代慢病毒高效率载体系统,且对兔SMSC感染效果良好,为以后兔SMSC的体内示踪标记奠定了基础。

  • 外周血黏蛋白分子-3 mRNA表达量预测克罗恩病病情程度的意义

    作者:吴冲;孙华文;曾放;刘顺;吴红学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在不同病情程度的克罗恩病(CD)小鼠模型建模前后的差异性表达及机制,寻找CD的新型血液标志物。方法80只小鼠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经肛门灌肠建立克罗恩小鼠疾病模型,分为4组,高浓度组(n=10),中浓度组(n=50),低浓度组(n=10),对照组(n=10),中浓度组于给药前、给药第2天,给药第7天,给药第14天,给药第21天5个时间点随机取10只小鼠,其余各浓度组以及对照组于造模后14 d取小鼠外周血行RT-PCR实验测定Tim-3 mRNA的含量,同时ELISA实验测定外周血中IL-4以及INF-γ的含量,取小鼠结肠切片后行HE染色,了解Tim-3 mRNA含量与其他各指标的关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的CD模型,造模药物浓度越高,小鼠的病理学评分越高,病情越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内,Tim-3 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14 d后表达量趋于平稳。平稳期,外周血中Tim-3 mRNA的表达量在高浓度2,4,6-三硝基苯磺酸组(2.12±0.24),中浓度组(1.68±0.18),低浓度组(1.37±0.12)以及正常对照组中(1.00±0.00)的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Tim-3的含量在CD小鼠模型起病急性期渐进性增加,给药7 d后趋于稳定,稳定期的Tim-3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CD病情程度的预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

  • Uqcrc1的 RNA 干扰片段筛选及其对 H9C2心肌细胞耐受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作者:吴潇潇;李洪;易婷婷;杨天德

    目的:筛选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 Uqcrc1)高效的 RNA 干扰片段,探讨 Uqcrc1基因沉默对大鼠 H9C2心肌细胞耐受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影响。方法制备三种针对Uqcrc1的RNA干扰片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Uqcrc1 RNA干扰片段转染后Uqcr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中筛选出有效的RNA干扰片段及转染浓度,采用MTT法和LDH试剂盒分别检测H/R损伤后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和LDH漏出率。结果靶序列为CCGUUGCUGUAGCUAACAAdTdT的siUqcrc1片段对Uqcrc1 mRNA的抑制作用明显,在转染浓度为200 nmol/L时对Uqcrc1蛋白表达抑制明显。靶向Uqcrc1的RNA干扰片段转染降低了H9C2心肌细胞耐受H/R损伤的能力。与阴性对照组相比,Uqcrc1基因沉默组H9C2心肌细胞H/R损伤后的存活率显著降低,LDH漏出率升高(P<0.01)。结论 Uqcrc1在心肌细胞耐受H/R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可能是心肌保护的又一个关键靶点。

  • 黄连素对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张曲;王金凤;马建新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前列腺癌LNCaP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移植瘤平均体积增至约125 mm3时,将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药物组(5 mg/kg黄连素)、单纯照射组(8 Gy)、药物+照射组(5 mg/kg黄连素+8 Gy)。36 d后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并对移植瘤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照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为(505.0±110.7)mm3,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1384.2±182.0)mm3和单纯照射组(1119.7±248.2)mm3(P<0.05),其抑制率达(74.5±4.4)%。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药物+照射组移植瘤组织中 HIF-1α、VEGF 蛋白表达水平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P 均<0.0001)。结论黄连素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IF-1α、VEGF途径有关。

  • IL-1β对小鼠软骨细胞中 c-myc 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宁;龙迪;孟晓娜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IL-1β对软骨细胞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IL-1β在骨关节炎软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并寻找有效治疗骨关节炎的方法。方法选用20只C57BL/6小鼠,体外进行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分为4组:A 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含10% FBS 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培养;B、C、D组为IL-1β处理组,分别用含有1、10和100 ng/ml IL-1β的常规培养基培养,12 h后进行实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观察各组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细胞24 h后开始贴壁,呈圆形或多角形,传至第4代、第5代细胞体积变大,逐渐成为梭形,甲苯胺蓝染色为软骨细胞内见蓝紫色异染颗粒。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浓度IL-1β处理组软骨细胞 c-myc 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浓度 IL-1β处理组软骨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实验体外分离小鼠关节软骨,可成功获得高纯度,且传至3代以内活性率超过90%的软骨细胞;IL-1β可以按照剂量依赖方式上调软骨细胞c-myc蛋白的表达,同时增加软骨细胞凋亡率,说明IL-1β可能通过c-myc蛋白诱导软骨细胞凋亡。

  • 调控端粒酶线粒体转位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颜婧;李力力;陈代兴;周源;杨歆;凌贤龙

    目的:端粒酶线粒体转位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肝细胞Shp-2表达;靶向定位线粒体mito-hTERT慢病毒载体上调肝细胞线粒体hTERT表达;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端粒酶hTERT线粒体转位;免疫荧光技术测定caspase-3活化状态;采用WST-8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耐药状态;Mito-Sox 探针染色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Q-PCR 检测线粒体 DNA (mtDNA)氧化损伤频率。结果(1)增强外源性线粒TERT表达后,肝癌细胞对于CDDP、5-FU、DOX耐受性增强,并且能减少药物应激导致的凋亡激活过程;(2)抑制 Shp-2表达导致 CDDP 刺激下HepG2-ShShp-2细胞线粒体TERT表达增加;(3)HepG2-ShShp-2细胞对CDDP和5-FU的耐药性增加, RI分别为2.094和1.863;(4)HepG2-ShShp-2细胞线粒体ROS生成减少、mtDNA氧化损伤水平降低。结论线粒体hTERT转位可能导致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加;线粒体hTERT通过降低ROS生成和mtDNA氧化损伤水平,保护线粒体功能并减少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激活,参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过程中软骨标志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彦强;刘正;吕鹏飞;张光武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生物学特征,分析成软骨诱导过程中软骨标志基因的表达,探索分化的佳时间,为其以后应用于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UCMSCs并使用特定的诱导培养基对第3代UCMSCs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培养并染色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软骨诱导0、3、7、14、21 d后SOX9、COL2A1、ACAN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UCMSCs经过体外培养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UCMSCs经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后油红O、茜素红、阿利新蓝染色分别呈阳性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UCMSCs低表达CD34、CD45,高表达CD44、CD105。成软骨标志基因SOX9、COL2A1 mRNA的表达在诱导14 d达到高水平,ACAN的mRNA的表达在诱导7 d达到高水平。结论 UCMSCs体外传代培养3代后依然可以保持干细胞的特性,其体外诱导成软骨的佳时间为14 d。

  • 两种骨替代材料复合用于上颌前牙拔牙位点即刻保存的可行性

    作者:王艳;李淑慧;尼加提·吐尔逊;张晓倩;吴佩玲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上颌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成三组,拔除上颌左右第二切牙后,A组植入PRF+CHA,B组植入CHA,C组为空白对照,4周、12周分别处死3只犬,取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组织学观察,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骨密度来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游标卡尺测量:统计学分析所有时间点上三组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存在差异,且A组差值小(P<0.05);大体观察: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B组<C组,12周A组牙槽嵴丰满度优于B组和C组;CT值显示不同愈合时期A组拔牙创CT差值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B组和C组,12周A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PRF+CHA应用于上颌前牙位点保存中可以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拔牙位点保存的目的。

  •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治疗新靶点:免疫细胞中介的炎症反应

    作者:卢芮伊;周欣;姬文婕;李玉明

    心肌梗死是引起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心肌梗死后缺血区心肌的功能丧失可通过Laplace定律以心室腔的扩大为代价,维持射血分数;但长时间室壁应力的增加势必引起心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出现[1]。目前的临床治疗主要通过早期再灌注治疗减少梗死面积,同时降低左心室负荷,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然而抗血小板药物和介入治疗并不能避免心肌梗死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了免疫系统参与心肌梗死后炎症和组织修复过程。通过研究免疫细胞探索心肌梗死炎症和组织修复的机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以其为靶点的治疗则可能成为未来临床治疗的潜在亮点。在此,笔者就心肌梗死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组织修复的进展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作一简述。

  • 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斌;史永锋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成人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2%,而年龄≥70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可达到≥10%[1]。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明显高于南方。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与我国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2]。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并发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占总死亡率的40%~50%[2]。

  • 木犀草素对心力衰竭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东野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现代流行病,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结局,CHF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提高CHF的防治水平势在必行。

  • 再灌注时代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策略

    作者:顾晓龙;向定成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日趋成熟。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可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PPCI比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和缩小梗死面积。然而,即使成功开通IRA,急性心力衰竭(AHF)仍然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1-2],可能原因:(1)PCI前心肌梗死面积过大,而PCI对已经坏死的心肌细胞并无作用;(2)PCI术中或术后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或者冠状动脉血流正常但心肌灌注不良;(3)再灌注损伤加重心肌顿抑或坏死,也可以因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加重心功能损害。因此,即使在再灌注时代,AMI并发AHF仍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 心力衰竭结构性与功能性治疗相结合的优化策略

    作者:吕安林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寿命。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心力衰竭的认知水平也逐渐提高,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但是这些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还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心力衰竭[1],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必要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和临床医学两个方面探讨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疗[2]。

  • 依据新指南盘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清;葛均波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公布了2010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而2013版中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也将在2014年正式公布。各个指南虽然在语言表述或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整合,然后作出了不同推荐水平和证据级别的推荐,对进一步规范心力衰竭的诊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HFnEF)作为心力衰竭的一种分型日益受到关注,各个指南对其均有阐述,认识也趋于一致,而近几年心力衰竭领域的研究也不乏有关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新的临床试验公布,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此类心力衰竭作出准确的解读以寻求优化的处理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抗凝管理

    作者:秦明照;王宁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欧美国家≥65岁人群患病率约为7.2%,≥80岁者达5.0%~15.0%,而40~50岁人群只有0.5%[1]。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5岁的房颤患者有526万人[2]。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其中60~69岁人群中AF患病率为1.3%,70~79岁为3.1%,≥80岁为7.5%[3]。

  • 导板导航在复杂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强;赵昌松;袁征;蔡娟;李鑫

    目的:探讨导航导板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复杂腰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7例患者:严重退行性腰椎脊柱侧弯4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其中HIV阳性患者2例。应用三维CT断层扫描腰椎,保存数据为DICOM格式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进行病变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根据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制作椎弓根导航导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同时随机抽取未做脊柱模型的7例严重腰椎患者作对照研究。结果7例患者按计划成功完成了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效果满意,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的形状和测量结果完全一致,椎弓根导航导板效果良好,术后X 线和CT复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正确。结论快速成型脊柱模型椎弓根导板导航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技术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手术经验,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或避免手术中透视,为严重腰椎疾病手术中准确、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手段。

  • 帕金森病相关LRRK2的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刘骏;曹园;邹海强

    一、介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大约1%~2%的65岁或以上的人群。其临床表型以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及影响认知功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为主要特征。探究帕金森病遗传因素的研究至今已确认了6种基因,即α-突触核蛋白(SNCA),帕金蛋白抗体(PARK2),PTEN诱导激酶1(PINK1),DJ-1癌基因(DJ-1),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 LRRK2)和13A2型ATP酶基因(ATP13A2)。特别是LRRK2基因已成为解释帕金森病病理机制的一个重大因素,在北非阿拉伯人群中多达41%的偶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具有该基因突变。虽然目前已知LRRK2是帕金森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基因,但其蛋白产物LRRK2的作用尚不明了。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列出了在LRRK2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发现,如致病性突变,奠基者效应,关联表型和基因检测等问题。

  • 老年人的吞咽障碍和吸入性肺炎

    作者:李敏;曹园;邹海强

    一、背景介绍
      对于住在社区或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而言,吸入性肺炎为一种流行且严重的疾病。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 disease,AD)及年逾80的老年人中,吸入性肺炎是肺炎中为常见的原因。通常在发病的早期,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都会伴发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或无。AD 或血管性痴呆的老年患者可保留吃饭的能力,但记不住的是包括咀嚼和吞咽在内所需的自发性步骤。

  • 帕金森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卧位高血压的机制及处理意见

    作者:何颜结;邹海强

    一、介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被人们所认识,然而在近几十年,大量数据表明,PD也导致许多非运动性症状,如痴呆、慢性便秘、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慢性疲劳、日间嗜睡、直立耐受不能等。在临床上,这些非运动性症状可以是主要症状,甚至在某些病例中比运动障碍更能成为诊断依据。临床上,交感去神经支配在所有去神经支配中明显早发,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轻微的异常症状进行辨别,如在进行瓦尔萨尔瓦试验( Valsalva maneuver)后,阶段Ⅳ血压升高值的降低。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