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燕龙;韩成龙

    椎间盘退变所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骨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展,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用细胞移植的生物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人们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可以用于临床,以修复重建退变的椎间盘,给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笔者就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进展进行综述。

  • 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朱敬森;胡海燕;任兆强;邢维聪;林存智

    胸腔积液临床上非常多见,但病因的鉴别一直是临床上重视的问题。在国内主要是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除了胸液的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外,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胸液的鉴别诊断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如酶学、蛋白、核酸及细胞因子等。本文将从酶学、细胞因子、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 肺康复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

    作者:郭彤;徐玉华;苗深文;孙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由于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促使人们不断探索一种更好、更经济的治疗方法。而肺康复作为COPD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多得到重视。2011年由美国医师学会(A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发布 COPD稳定期诊断和处理指南中对于肺康复对COPD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降低住院率等予以进一步的肯定。同时,大量研究提示COPD存在系统性炎症,是可导致COPD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本文探讨肺康复与COPD患者系统性炎症的关系,就有关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 心脏电重构的影响及意义进展

    作者:赵晟;杨水祥

    欧美心血管病死亡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心源性猝死的比重却持续上升。据估计美国每年约发生350000起心源性猝死事件。心源性猝死常见的病因为源于心脏重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断进展,这种心脏重构包括复杂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常继发于心肌损伤,其中以冠状动脉疾病多见。心脏重构常为一种对于功能性或结构性应激原的适应性反应,这些改变初代偿并维持了心脏功能,但随之可能转变为非适应性改变,引起进行性泵功能衰竭和(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 脐血源干细胞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作者:陈勇伟;王坚

    一、脐血干细胞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
      (一)脐血干细胞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脐血是指足月胎儿娩出后,经结扎脐带后引流收集到的残存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脐血干细胞是脐带血中富含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祖细胞。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所需的目的细胞或组织。目前发现脐血干细胞中主要是脐血源造血干细胞(CB-HSCs)和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 CB-MSCs ),另外还有极少量的脐血源无限制成体细胞(USSC)、脐血源内皮祖细胞(CB-EPCs)等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早期干/祖细胞[1]。

  • 自噬在胰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新;任辉明;赵平;杨俊均;黄华明;吕洋;谢飞

    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降解过程,它早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现象后提出的[1]。自噬发生时,细胞将部分蛋白质和细胞器通过双层膜的扁平杯状分隔膜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自噬体再转运至溶酶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以降解其包裹的内容物,从而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2]。然而,过度激活细胞自噬水平会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AuCD),因此自噬也被称为是Ⅱ型程序性死亡[3]。自噬参与了细胞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起到调节细胞生存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自噬与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抑制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激活自噬后可通过自噬性死亡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而另一方面,当外界存在各种代谢压力或应激性刺激时,肿瘤细胞又可通过自噬起到维持生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模式及其相关机制已成为当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自噬与胰腺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肺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基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展

    作者:廖嘉煦;杨汉丰;肖应全;孙凤;牛翔科

    肺小细胞肺癌占支气管源性肺癌总数的15%[1]。肺小细胞肺癌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正确的分期与患者的预后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弥漫性肺小细胞肺癌是不可治愈的,但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在美国退伍军人肺癌研究组分期系统和新肺癌TNM分期系统基础上回顾该疾病的放射学、基因学、病理学、临床表现等,后讨论肺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进展。

  • 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董海荣;艳青;赵静;尹利达;苏秀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异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和一些器官的损伤。SLE一般多发于女性,患病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9∶,1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1]。SLE的发病率和全球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差距[2]。在不同的种族和地理人群中,SLE的发病率也是不同的。非洲血统的美国人SLE的发病率是欧洲血统人群的4倍。种族和遗传异质性可能是SLE临床表现复杂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定位易感基因,为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好的工具。而从遗传结构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方面来阐述SLE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 细胞移植治疗视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国辉;杨西涛;冯东福

    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如视神经减压或药物的效果尚不理想。如何大限度地修复患者损伤的视神经,以期达到功能重建,对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细胞替代的视神经-视网膜修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作者:尹志强;王文波;金昊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我国老年人髋部骨折具有发生率高(约为37%)[1],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高的特点[2]。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一侧髋部骨折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概率也升高,据不同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6%~16%不等[3-4]。第一次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是15.9%,对侧再发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4.1%[5]。如何早期预防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的骨折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以便更好地预防再发对侧髋关节骨折,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 结核与肾脏疾病

    作者:韩蕊;叶志斌

    结核与肾脏病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首先,结核菌感染本身能够导致各种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其次,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利福平(rifampicin,RFP)等药物可引起肾脏损害;再次,肾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较正常人群易感结核,合并结核或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均能使原有的肾脏病进展加重。本文就结核感染以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发病机制、诊断依据以及治疗预后等作一综述。

  •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国;王春江;崔洋

    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属植物姜黄、莪术、郁金和石菖蒲等中药中提取的单体。大量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药物。它具有抗癌广谱、不良反应小的优点,近被肿瘤学家们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第3代抗癌化疗药。体内外研究表明姜黄素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姜黄素对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癌、肺癌、肾癌、胃癌及乳腺癌。本文就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作如下综述。

  • microRNA在肾细胞癌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捷;张旭

    肾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在过去20年里发病率有所升高[1],且肿瘤存在一种明显变小的趋势,这一现象称之为分期移行,但是这一流行病学变化的原因目前仍然不为所知[2]。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近半数的肾细胞癌为偶然发现。对于肾内的局限性肿瘤,通常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但是由于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小肾癌具有早期转移的风险,近30%的手术患者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另外,约2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转移[3],而目前对肿瘤播散和复发的风险判定仅依赖于肿瘤分期、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等预测因素[4-6]。对于转移性肾细胞癌,传统的放化疗收效甚微,一些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如西罗莫司(Rapamycin)和依维莫司(Everolimus)是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ing of rapamycin,mTOR)激酶的抑制剂,苏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阿伐他汀(Avastin)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IgG1型单克隆抗体,均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7],虽然这些药物被证明能改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或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等临床终点,但是它们的效力有限,而且反应持续的时间通常很短。因此,寻找一种敏感的生物学标记物,能够早期诊断肾细胞癌;并能判断患者预后,早期发现复发,做出较好的风险评估以便于为患者筛选更具侵袭性的肿瘤的治疗方案,指导个体化治疗;或在分子水平成为新型药物的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微小RNA (microRNA,miRNA)可能将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旨在讨论miRNA在肾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学标记物的可能性,并概述这些小分子片段如何能够终充当治疗的靶标。

  • SHARPIN的研究进展

    作者:赖义明;郭正辉;黄海

    人类线性泛素链相关蛋白SHARPIN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大脑、心脏和睾丸等器官细胞的胞质内,可通过线性泛素化调节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等途径对机体产生多种生理效应,特别是在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SHARPIN与肿瘤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发现在多种肿瘤中 SHARPIN 表达均升高,但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SHARPIN的分子结构、与机体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展开综述,并对SHARPIN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儿童克罗恩病诊疗的进展

    作者:张晓青;顾红英;武庆斌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上升,克罗恩病为慢性疾病,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该病的临床症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及减轻慢性病的心理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克罗恩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齐春晓;王宁

    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由于部分垂体瘤呈侵袭性生长,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生长特性,可以向下侵及鞍底骨质和硬膜,甚至长入蝶窦;向鞍旁侵袭海绵窦压迫其内走行的神经与血管,甚至对颈内动脉形成包绕;向上突破鞍膈侵及前颅底或第三脑室,向两侧侵及颞叶。正是由于侵袭性垂体瘤的这些生长特性,使得单一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综合性治疗尤显重要。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 脑锌稳态与急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清;赵立卫;熊金升;邵斌;梁鹏

    锌离子是急性脑损伤后导致神经损伤的重要毒性阳离子。脑损伤后,锌离子通过跨突触易位和(或)胞内的锌离子动员大量聚集在突触后神经元。锌离子的易位和动员能导致活性氧簇产生及扰乱代谢酶的活性,终通过自噬、凋亡和坏死等途径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通过调节细胞内和细胞外锌离子水平能够作为急性脑损伤后重要治疗靶点。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新靶点c-Met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扬;于忠和

    一、简介
      分子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具有革命性意义。近几年来,关于NSCLC先天及后天致瘤因素的研究发展迅速[1-6],针对基因突变(先天致瘤因素)的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抑制剂则为临床提供了化疗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7]。近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EML4-ALK(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易位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idant species 1,ROS1)易位的发现,针对这些突变的靶向治疗已经被证明在存在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中是非常有效的[8-9]。目前,肿瘤细胞的分子亚型已经成为肺癌的一种新的分型标准[10]。在众多分子亚型靶点中,受体 MET 蛋白其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非常重要的。c-Met基因位于染色体7q21~q31,常常在NSCLC中通过基因扩增或突变发生过表达现象,尤其是在sema区或者JM区[11]。其产物MET蛋白活化后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转移等发生发展过程。MET 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MET蛋白与HGF结合;(2)c-Met基因出现扩增或过表达;(3)c-Met基因突变;(4)MET蛋白分解减少。

  •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临床对比研究进展

    作者:姚懿;袁晋青

    血小板在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抗血小板药物通过阻断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对降低心血管事件起到了极大作用,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基石。从1988年FDA批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到1991年首个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的使用,再到1997年氯吡格雷的用于临床,抗血小板药物走过了数十年的变迁,目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却能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作用,即不同的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因此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为瞩目的当属普拉格雷及替格瑞洛。本文旨在阐述近几年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临床研究。

  • 干扰素-α诱发的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方洁;姜崴

    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脏损害,还通常合并自身免疫损伤及肝外病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临床常用于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的治疗。干扰素-α是临床常用的干扰素中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诱发机体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炎。干扰素诱发的甲状腺炎(interferon induced thyroiditis,IIT)是其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的副作用,IIT的发生可以迫使治疗的中断,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延迟诊断,或产生一些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对IIT在分类、发病机制、治疗转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徐东宝;李小龙;李健;钟海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局部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病理性囊性膨出,常见于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过程十分复杂,通常认为与遗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环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1]。近年来,随着动物模型的建立,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及3D数字减影技术的应用,颅内动脉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现在动脉瘤的形成机制、血流方向及形式的判断、相关实验、临床数据的搜集和统计等方面都有不断发展,因此,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中的机制及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 卵巢癌的病因假说及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邵婷;陈秀玮

    卵巢癌是发病率第二位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但其病死率在妇科肿瘤中居于首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万人被诊断为卵巢癌,12.5万人死于此病[1]。由于卵巢肿瘤临床病理类型繁多,起病隐匿,扩散快,疗效不佳,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法,因而卵巢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 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雪君;何燕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重性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4‰[1],欧洲、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平均患病率分别为5.0‰、4.2‰与3.7‰[2]。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55%~0.98%[3-8]。精神分裂症极易复发,对疾病的预后转归带来不好的结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有些研究表明一年内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未复发者花费的3~4倍[9-10]。为了认识精神分裂症复发的规律,国内外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 子痫前期阴道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分析

    作者:丁文婧;滕银成

    一、子痫前期分娩方式现状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疾病,严重危害母胎健康,是导致母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子痫前期导致母体的并发症包括子痫、溶血、肝酶升高、HELLP综合征,肝肾功能衰竭,胎盘早剥、肺水肿,DIC、颅内出血等。子痫前期孕妇若经积极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终止妊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1]。根据新指南规定[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若无剖宫产指征,原则上考虑阴道试产(Ⅱ-2B)。如果不能短时间内经阴道分娩、病情有加重趋势,可考虑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但是指南中未对阴道试产的时机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等作具体说明,目前缺少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因此关于子痫前期孕妇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赵越;王晓羽;潘永惠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事件相关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卒中患者的20%~50%。PSD不但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降低康复治疗效果,还可通过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死亡率高达非PSD患者的3~4倍[1]。关于PSD的研究早已备受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能更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建立有效、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文对以往PSD模型的建立及进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未来动物模型研究展望。

  • 新生物标记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识别与预后中的作用

    作者:许浩军;于宗良;谷惠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产生破裂、触发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或中断,导致严重心肌缺血、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1]。ACS可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生物标记物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定、降低疾病死亡率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3]。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新的生物标记物,如sCD40L、MMP-9、MPO、PIGF、IMA、PAPP-A等在ACS的识别与预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超声血管损毁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雨;申锷;白文坤;胡兵

    超声血管损毁术(Angiotripsy)是用超声波破坏靶组织的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的连续性中断,暴露血管内皮下组织,引起凝血机制的激活,从而导致血栓形成,阻断局部组织血供,致组织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机制主要与超声空化有关,空化作用为液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也即空化核,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荡、扩大、收缩至内爆等一系列的动力学过程[1]。在气泡内爆的瞬间,气泡内聚集的能量迅速释放,致使局部呈现出发光、5000 K以上的高温、107 Pa以上的高压、冲击波和射流等极端的物理条件[1]。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内源性空化核不丰富,所以空化阈高,需要在峰值负压较高的情况下(如高强度聚焦超声)才能有效激发超声空化效应,如果峰值负压较低,则肿瘤血管不能够彻底破坏。但是微泡作为外源性空化核,增加了生物体血液内空化核的密度,降低了空化阈值,所以在低峰值负压的超声波作用下也能发生空化效应[2]。

  • 宝石能谱CT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叶伦;叶奕兰;冉艮龙;熊巧;李敏;方宏洋

    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CT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发展的方向主要体现在成像速度上进步。直至2005年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具有双能量减影功能的双源CT,使得CT的发展方向逐步转入到多参数、功能成像。而2009年GE公司推出的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采用宝石作为全新一代探测器,利用单一球管进行瞬时(<0.5 ms时间能量分辨率)实现高低双能(80 kVp和140 kVp)切换,产生双能数据,实现数据空间能谱解析,同时提供物质密度图像、单能量图像,实现物质分离。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索峰;于台飞

    1994年,Basser等[1]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概念,它可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结构,探测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并利用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基于DTI上的一种新的可视化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DTI及DTT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预后评估、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

  • E-cadherin、Surviv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张运贵;黄咏梅;张树民;杨传龙;薛强

    目的:探讨E-cadherin及Survivin在不同临床病理学类型胃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生、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为胃癌诊治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E-cadherin、Surviv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胃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均<0.01)。(2)胃癌组织 E-cadherin 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或0.01),Survivin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或0.01)。(3)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和Survivin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r=-0.504, P<0.01)。结论(1)E-cadherin、Survivin 表达异常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检测早期胃癌的一个生物学标志。(2)E-cadherin、Survivin在胃癌中表达异常可导致胃癌细胞更具侵袭性,易于转移,可作为预测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指标。(3)在胃癌中,E-cadherin与Survivins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 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生存预后分析

    作者:李益飞;郭剑明;徐磊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骨痛为首发症状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统计分析年龄、穿刺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Gleason评分、有无转移及骨转移数目、临床分期、碱性磷酸酶等对患者整体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至2010年51例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或骨转移瘤病理证实。骨转移通过静脉注射555~925 MBq 99mTc-MDP后通过SPECT/CT采集分析证实,部分行骨转移肿瘤切除或骨穿刺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接受大限度的雄激素阻断的内分泌治疗(手术去势或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氟他胺50 mg/d,比卡鲁胺50 mg/d)。结果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率较高,为92.2%(47/51),骨盆、腰椎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1.5%、29.0%。中位随访时间为32.1个月,至随访结束有20例患者死亡,中位整体生存期为24.4个月。患者年龄(≥71岁vs.<71岁)与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23.1个月vs.29.1个月,P=0.0169);穿刺前PSA值(≤100 ng/ml vs.>100 ng/ml)与生存预后无相关性(36.7个月vs.19.4个月,P=0.1797);Gleason评分(2~6,7,8~10)与整体生存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62.4个月vs.35.1个月 vs.12.5个月,P=0.0173),骨转移数目(<6个vs.≥6个)与患者整体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36.1个月vs.4.4个月,P=0.0144);仅有骨转移及骨转移伴有精囊侵犯、肺、淋巴等转移与患者整体生存有相关性(25.7个月vs.4.4个月,P=0.0304);临床分期(≤T2 vs.≥T3)与患者生存预后具有相关性(62.4个月vs.23.1个月,P=0.0257);碱性磷酸酶(正常vs.升高)与整体生存期明显相关(37.0个月vs.19.0个月,P=0.0151)。一线治疗生化复发的时间为(17.6±8.3)个月,一线治疗失败后予更换成比卡鲁胺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54.5%(24/44)。结论对于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骨转移的数目、脏器、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碱性磷酸酶、Gleason评分能预测患者的整体的生存预后(P<0.05)。MAB 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线治疗生化复发后二线内分泌治疗部分患者仍可获益。

  • 正常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三维超声测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时博;任卫东;李士星;张尧;鞠浩;冯舒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测量正常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初步确定其参考值范围。方法入选标准:(1)年龄1个月至6岁;(2)无肾脏疾病史,其他辅助检查证实无泌尿系统疾病;(3)所有儿童均为正常足月产。采用Philips公司的IU22三维超声诊断仪测量501例1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7岁,中位年龄:2.8岁)学龄前儿童双侧肾脏大小,观察肾脏形态,记录性别、年龄及超声测量数据(肾脏长径、宽径及肾脏体积)。结果501例儿童中,467例双侧肾脏体积显示清晰,显示率为93.21%。(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有关(左侧:t=31.808,P<0.001;右侧:t=31.869, P<0.001);(2)直线相关(Spearman)分析显示年龄与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左侧:r=0.831,P<0.001;右侧:r=0.832,P<0.001);(3)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左侧大于右侧(t=13.989,P<0.001);(4)单样本k-s检验分析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左侧:Z=0.157,P>0.05;右侧:Z=0.139,P>0.05),用均数±标准差( x ± s )确定参考值范围。结论学龄前儿童肾脏体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本研究初步得出正常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双侧肾脏体积参考值范围,超出此范围之外应视为异常。

  • 痛风患者载脂蛋白C-Ⅲ启动子C-482T和T-455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脂代谢紊乱

    作者:刁玉荃;王颜刚

    目的:通过研究痛风患者载脂蛋白C-Ⅲ(ApoC-Ⅲ)启动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甘油三酯(HTG)血症之间的关系,探讨该基因变异与痛风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测定中国山东地区300例痛风患者及300例健康人群中的ApoC-Ⅲ启动子的两个位点C-482T和T-455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测定两组人群的血脂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痛风组较对照组TG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1)。455位点的CC、CT和TT基因型在痛风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3.0%、24.0%、53.0%和30.3%、13.3%、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1);455位点等位基因 C 的分布频率在痛风组和对照组中49.5%和58.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9.78,P<0.01);482位点的CC、CT和TT基因型在痛风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8.0%、23.0%、49.0%和16.0%、33.7%、50.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1);482位点等位基因T的分布频率在痛风组和对照组中47.5%和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P<0.01)。结论 ApoC-Ⅲ启动子的455和48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痛风患者的HTG发病有关。

  •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朱方;张全安;郑勤;徐瀚峰

    目的:评价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9例,其中一线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19例(联合组),单用mFOLFOX6方案化疗20例(化疗组),具体方案为:西妥昔单抗首次400 mg/m2,静脉滴注120 min,后续每周250 mg/m2,静脉滴注60 min,每周给药1次或500 mg/m2,首次静脉滴注120 min,之后每次滴注60 min,每2周给药1次;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第1天,LV 400 mg/m2,第1天,5-FU 400 mg/m2,静推,第1天,2400 mg/m2,持续静注46 h,2周为一周期;化疗组仅接受上述mFOLFOX6方案化疗。结果全组3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联合组获得CR 2例(10.5%),PR 11例(57.9%),SD 4例(21.1%),PD 2例(10.5%), RR为68.4%,DCR为89.5%。化疗组获得CR为0例,PR 6例(30.0%),SD 8例(40.0%),PD 6例(30.0%), RR为30.0%,DCR为70.0%。两组缓解率R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中位PFS分别为10.4个月、6.3个月,联合组优于化疗组;获得R0肝转移灶切除者两组分别为36.8% vs.10.0%(P=0.047),手术者PFS分别为12.6个月、15.6个月,均优于未获得手术机会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恶心呕吐、神经毒性及血液学毒性,均可耐受。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缓解率及更高的肝切除率,获得R0肝转移灶切除的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疾病无进展时间,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结合带的超微结构变化及Cx43表达

    作者:贾喜菲;宋静慧;萨日娜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结合带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变化与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肌瘤(增生期16例,分泌期14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增生期14例,分泌期16例)切除子宫者各30例为试验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切除子宫者30例为对照组(增生期15例,分泌期15例),通过透视电镜观察三组中无诊刮术史、无剖宫产术史、无子宫手术史者各4例的子宫结合带、内膜及试验组肌瘤部位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在各组子宫结合带、内膜及试验组肌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与子宫肌瘤组在子宫结合带均表现为平滑肌细胞、核增大,异染色质增多,染色质边移,提示两者子宫结合带处的肌细胞功能减退,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中核膜可见增长的密斑,明显扩张的粗面内质网、肿胀的线粒体及空泡化现象。肥大细胞在两组中均多与平滑肌细胞相邻,而在肌瘤部位细胞少而小,部分细胞无完整胞膜,周围可见脱出的高密度颗粒,其中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中肥大细胞形态各异,数目增多,多数有完整胞膜,见高密度颗粒,且细胞周围见较多胶原纤维分布。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密集、增粗,线粒体增大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等改变在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更明显。(2)子宫肌瘤组及对照组中Cx43在子宫内膜层及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增生期均高于分泌期(P<0.05);而Cx43在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中增生期与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层及子宫结合带中却无差异(P>0.05);在两试验组中肌瘤部位的增生期与分泌期均无差异;两试验组中Cx43表达趋势为子宫内膜<子宫结合带<肌瘤部位(P<0.05),对照组中子宫结合带也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子宫肌瘤组及对照组中Cx43表达在子宫内膜层及子宫结合带的同期比较均无差异,且均明显高于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P<0.05)。结论(1)子宫肌瘤部位活跃的超微结构改变及Cx43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2)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组的子宫结合带部位肌细胞功能减退及Cx43低表达以及子宫内膜细胞功能旺盛、侵袭力增强、易迁移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有关。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在防治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王培;凌秀凤;李秀玲;卢莹;苏雁;张娟;赵纯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在预防和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IVF-ET助孕,HCG日血清雌二醇(E2)>4000 pg/ml且获卵数≥20个而取消新鲜胚胎移植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3)予临床常规处理;拮抗剂组(n=21)在此基础上加用醋酸西曲瑞克0.25 mg,每日一次,共7 d。检测血清E2水平,计算OHSS、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血清E2水平均逐步下降,而拮抗剂组治疗后第3、5、7天血清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拮抗剂组未出现OHSS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2.9%vs.13.0%,P=0.027),而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vs.69.6%,P=0.001)。结论 GnRH拮抗剂可以降低OHSS的发生比率、减少轻度向中重度OHSS发展。GnRH拮抗剂是预防和治疗IVF-ET中OHSS的有效措施之一。

  • 颅内深部小型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李明昌;陈谦学;王军民;陈华云;冀保卫;吴立权

    目的:探讨颅内深部小型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颅内深部小型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畸形位于基底节区6例,丘脑-基底节区4例,小脑上蚓部2例;采用Onyx或NBCA进行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7例(58.3%),次全栓塞3例(25%),部分栓塞2例(16.7%),残余畸形者行伽玛刀治疗,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颅内深部小型动静脉畸形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栓塞率和畸形血管构筑、供血动脉多少以及血管条件相关。

  • p130 cas通过抑制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促进非小细胞肺癌侵袭的研究

    作者:徐晓晗;姜贵洋;张秀鹏;苗原

    目的:探讨p130 ca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的关系及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30 cas在145例非小细胞肺癌配对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通过siRNA技术在肺癌细胞系中下调p130 cas的表达,观察E-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的变化及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p130 cas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上调(P<0.001),并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下调相关(P=0.001和P=0.0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下调p130 cas的表达可以使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上调,而且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下调p130 cas的表达可以使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结论 p130 cas在肺癌中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 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放疗后肿瘤分期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作者:张鑫;李耀平;冯毅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放疗对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肿瘤分期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到山西省肿瘤医院肛门结直肠外科住院的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57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直肠指检、螺旋 CT、盆腔 MRI、直肠腔内超声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证实为进展期直肠癌,并按AJCC标准进行TNM分期(Ⅱ期21例、Ⅲ期33例、Ⅳ期3例),术前接受了新辅助化放疗(化疗方案为FOLFOX6、放疗总剂量为40 Gy,2 Gy/次),化放疗结束后,遵循TME原则行手术治疗。结果(1)新辅助治疗后,Ⅱ期21例患者中3例降为T0N0M0,10例降为Ⅰ期;Ⅲ期33例患者中14例降为Ⅰ期、11例降为Ⅱ期,Ⅳ期3例患者中1例降为Ⅲ期,总的降期率为68.4%;T分期38例(66.7%)下降;N 分期25例(69.4%)下降,新辅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肿瘤明显降期,差异显著,分别为(χ2=46.83,P<0.001;χ2=43.5,P<0.001;χ2=23.49,P<0.001)。(2)新辅助治疗后57例患者CEA、CA19-9、CA24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CA724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3)新辅助治疗后局部肿瘤浸润及转移淋巴结有不同程度减轻;肿瘤平均直径由治疗前的4.3缩小为2.1 cm。(4)2例患者因化放疗期间毒副作用而终止术前治疗,未进行手术。(5)保肛率为82.7%(43/52),且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术前经新辅助治疗对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明显降期,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临床和病理缓解率增加,提高了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婴儿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23例术后早期结果分析

    作者:仇黎生;周春霞;刘锦纷;蔡及明

    目的:探讨婴儿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23例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婴儿型ALCAPA患者得到手术治疗,年龄82~360 d,体重4.5~9.5 kg。左心室射血分数(EF 值)23%~45%,临床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合并二尖瓣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8例,中-重度反流7例。手术中将左冠状动脉从肺动脉游离后,直接将左冠状动脉移植到升主动脉4例,用部分肺动脉干和主动脉壁或心包片作左冠状动脉延伸与升主动脉吻合16例,应用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方法)3例。5例合并二尖瓣重度反流者同期作瓣环环缩整形。术毕3例安装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结果术毕经食道超声检查,左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左心室明显增大,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轻-中度12例,轻度9例。18例患者(包括3例术中安装LVAD者),经治疗在循环稳定后出院。死亡5例(死亡率21.7%),1例在术后48 h发生室颤,经心肺复苏后入手术室安置LVAD,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分别在术后12 h、32 h和48 h因突发心室颤动猝死。1例术后72 h二尖瓣反流加重,并出现多脏器衰竭而死亡。18例出院者术后随访2~5年,左冠状动脉血流均通畅。1例Takeuchi方法术后4年因肺动脉干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再次手术。超声提示二尖瓣轻度反流7例,轻-中度反流9例,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EF值47%~65%,活动良好。结论婴儿型ALCAPA远期预后良好,但术后早期死亡率较高。即使有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措施,术后仍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早期确诊并尽早手术以免EF值明显下降,全面评估心功能并及时安置LVAD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CT能谱成像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评估结肠癌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田士峰;刘爱连;汪禾青;刘静红;刘义军;孙美玉;李烨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技术替代常规平扫对结肠癌进行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40例,均行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增强的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GSI)扫描,通过对三期增强图像进行碘-水基物质分离,生成相应的VNC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四组平扫图像(常规平扫及三期VNC)分别进行5分制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两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并对四组图像的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测量四组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四组图像组间两两比较;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分别计算四组图像显示病灶对浆膜侵犯情况的准确率,并以卡方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常规平扫图像为标准,分别计算三组VNC图像对病灶周围肿大淋巴结显示的准确率,并以百分数做对比分析。结果两位医师对四组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均>0.700);常规平扫、动脉期VNC、静脉期VNC三组图像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衡期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分别为0.51、0.87、0.75、0.49,动脉期VNC、静脉期VNC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均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衡期VNC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三组VNC图像显示的病灶对浆膜面侵袭情况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VNC图像对病灶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的显示以常规平扫为标准,其准确率均为100%。结论动脉期VNC及静脉期VNC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无区别,且二者显示结肠癌病灶较常规平扫更加清晰,对浆膜侵犯的评估与病灶周围肿大淋巴结的显示与常规平扫无差异,可以取代常规平扫用于结肠癌的评估。

  • 扶正利肺汤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TLRs及MyD88 mRNA表达研究

    作者:林闽加;李红强;程婷婷;许淑敏;张斗霞;白建文

    目的:观察扶正利肺汤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oll样受体(TLRs)2、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 表达及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以老年肺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n=38,抗生素治疗组B,n=32)和对照者C组(n=25)作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提取中性粒细胞mRNA,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TLR2,TLR4及MyD88 mR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观察临床表现。结果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有基础的TLR2、TLR4和MyD88 mRNA表达和外周血TNF-α、IL-6产生,分别是0.812±0.227,0.021±0.017,0.948±0.082和(9.520±3.009)pg/ml,(28.820±8.172)pg/ml;而老年肺炎(A组、B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A组分别是1.096±0.181,0.039±0.023,1.031±0.088和(25.810±6.737)pg/ml,(65.660±21.296)pg/ml;B组分别是1.061±0.226,0.037±0.022,1.029±0.072和(26.160±7.349)pg/ml,(65.960±19.586)pg/ml,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使TLR2、TLR4和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治疗后TLR2 mRNA和TLR4 mRNA降低趋势更明显,P均<0.10;两组(A组、B组)治疗后TNF-α和IL-6浓度均显著下降, TNF-α分别为(15.050±3.925)pg/ml,(16.250±3.320)pg/ml,IL-6分别为(39.900±1.634)pg/ml,(40.610±1.836)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4.254、3.816、3.734、4.007,P=0.002、0.004、0.005、0.003;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P=0.372);但A组发热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8,P=0.001);肺部炎症吸收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9, P=0.042);同时抗生素治疗时间亦缩短,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003,P=0.008)。结论中性粒细胞TLR2、TLR4-MyD88信号传导通路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虽然扶正利肺汤单独治疗尚不能影响患者中性粒细胞TLR2、TLR4-Myd88 mRNA的表达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但在改善症状、肺部炎症吸收及减少抗生素使用均有益处,提示合理有效抗生素治疗协同扶正利肺汤治疗可能是老年人肺炎治疗新的启示。

  • 后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经验总结

    作者:岳根全;罗程;王胤奎;徐奔;张骞;陈光富

    目的:报道12例后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纳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共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2.3岁(13~34岁),平均病程为1.1个月。术前通过泌尿系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明确病变程度、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了解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后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漏尿、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时间为43.9 min(35~55 min),术中预计失血量为12.4 ml(5~20 ml),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平均为2.9 d(1~4 d),术后首日引流量平均为41.7 ml(20~75 ml),术后留置尿管天数平均为4.3 d(2~7 d),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9.5 d(6~13 d),12例患者均于术后6周拔除双J管。术后3个月复查IVP显示输尿管扩张管径明显缩小、平均约0.55 cm,术前有症状者均完全缓解。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具有可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访显示手术效果良好,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我们推荐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 海藻酸钠微球蛋白栓塞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磊;肖天利;李灵敏;龙庆林;汪荣泉;陈文生;彭贵勇;房殿春

    目的:探讨使用海藻酸钠微球蛋白进行脾脏部分栓塞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以海藻酸钠微球蛋白进行脾脏部分栓塞治疗,平均随访(38.2±15.7)个月(1~60个月),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观察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前后血细胞的变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判断治疗1年后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量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平均每位患者的栓塞面积约50%~70%,治疗后WBC和PLT数量迅速增高,1~2周后到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仍较治疗前高。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发热和轻微胸痛,8个患者体温超过39℃,1例患者发生脾窝脓肿,1例患者出现反应性胸水。栓塞面积的比例与术后1年的 PLT 和WBC数量呈正相关。结论以海藻酸钠微球蛋白作为一种栓塞剂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钢缆螺钉固定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李立平;李元

    目的:分析钢缆螺钉固定系统(Cable Pin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方法对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56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采用Cable Pin系统(Cable Pin组,31例)及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张力带组,25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达到骨性愈合。Cable Pin组手术时间少于传统张力带组,而且其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张力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Cable Pin组优良率为93.5%,传统张力带组优良率为84%,但两种方法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able 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心功能阶段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12、Apelin13的表达研究

    作者:唐关敏;汪世军;胡惠林;朱良枫;陈浩;王华伟;徐文博;祝玉娟;王志勇;金丹丹;丁韧烨

    目的:研究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12和Apelin13的水平,探索Apelin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相关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CHF患者186例,分为心衰早期组86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心衰晚期组10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另选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对照组。CHF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体检时抽取空腹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浆Apelin12和Apelin13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VIDd及EF,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CHF患者Apelin12、Apelin13总体平均值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衰早期组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和心衰晚期组(P<0.01),心衰晚期组低于对照组(P<0.05),晚期心衰组随心功能的下降Apelin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同心功能阶段CHF患者Apelin12、Apelin13表达与EF呈正相关(P<0.05),而与LVIDd、NT-proBNP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心功能阶段且未经治疗的 CHF 患者血浆Apelin12、Apelin13水平有明显差异,心衰早期Apelin明显升高,心衰晚期则明显下降并且低于对照组,在早、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Apelin表达的差异可能是适应心脏功能改变的结果;检测血浆Apelin12、Apelin13水平可作为一种观察CHF心功能状况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常规超声检查阴性的前列腺癌外腺区灌注特征

    作者:徐光;吴蓉;徐辉雄;郭乐杭;姚明华;王帅;谢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软件SonoLiver CAP对常规超声检查阴性的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4.00 ng/ml)而常规超声检查阴性的患者在穿刺前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前列腺大横切面下双侧外腺区的灌注模式,并对双侧外腺利用 SonoLiver CAP软件做灌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比较双侧外腺的造影参数差异。结果82例患者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患者33例,前列腺增生者49例。双侧外腺区均穿刺阳性的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双侧外腺超声造影各参数比较(IMAX、RT、TTP和mTT)未见显著差异;Gleason评分<7的单侧外腺区穿刺阳性的前列腺癌,双侧外腺超声造影各参数间(IMAX、RT、TTP和mTT)未见显著差异;Gleason评分=7的单侧外腺穿刺阳性的前列腺癌,癌灶侧外腺RT和TTP均显著低于对侧正常外腺区,IMAX和mTT双侧外腺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采用SonoLiver CAP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对常规超声检查阴性的前列腺癌,能更好地反映前列腺癌双侧外腺区灌注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沉默Tiam1基因对直肠癌LYVE-1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晓平;邓伟;谢荣臻;曾祥福

    目的:探讨沉默Tiam1基因对直肠癌LYVE-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直肠癌组织中Tiaml和Racl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体外培养人直肠腺癌细胞HR-8348、Colo320、HCT-8,RT-PCR筛选高表达Tiam1的细胞株。构建Tiam1 RNA干扰载体,经酶切鉴定后转染细胞株。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干扰Tiam1基因后LYVE-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iam1和 Rac1蛋白可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它们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性别、癌肿大小无关(P>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细胞株 HR-8348中 Tiam1的表达强。Tiam1基因干扰后Rac1、LYVE-1蛋白表达水平较干扰前表达有所减弱,尤以LYVE-1蛋白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m1参与直肠癌LYVE-1表达的调节,推测Tiam1通过Rac1影响LYVE-1的表达,诱导直肠癌淋巴管新生,促进淋巴结转移。

  • 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构建及信度评价研究

    作者:李运明;顾建文;张虎军;杨孝光;谭艳;郑驰;许贲;张楠楠;蔡峰;张立

    目的:构建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并评价模型信度,为脂肪肝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工具。方法采用国人健康风险评估问卷(CHRAQ)收集数据,按照主流计分方法,参考脂肪肝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构建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采用克兰巴赫α系数、Spearman-Brown系数、重测信度评价模型信度。结果选取CHRAQ中17个项目,构建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得分满足正态分布(Z=1.126,P=0.158)。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的克兰巴赫α系数、Spearman-Brown系数、重复测量信度分别为0.679、0.819、0.883(P<0.001)。结论借鉴健康风险模型主流计分方法和经典信度评价方法,构建的脂肪肝健康风险模型得分分布特性较好,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在脂肪肝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近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杨晓伟;张君毅;易甫;刘洪波;王海昌;李成祥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治疗中使用替格瑞洛对于近中期心脏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ACS并成功完成PCI手术的患者15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n=80),替格瑞洛治疗组(n=79)。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标准剂量(75 mg,1次/d,口服)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术前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标准剂量(90 mg,2次/d,口服)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24 h的肝肾功能(ALT、Cr)、心肌酶谱(CK-MB、cTnI)、血小板P2Y12反应单位(PRU)等资料。对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资料、临床用药及 PCI 数据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4 h血浆ALT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537),替格瑞洛组血浆Cr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0.045),血浆CK-MB、cTn I、P2Y12反应单位值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患者术后6个月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42)。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降低我国人群中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减少近中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NF-κB和TGF-β1与左心室舒张功能衰竭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博;朱平先;刘强;刘宇;彭立军;刘光金;江秋兰;罗清芬

    目的:探讨左心室舒张功能衰竭(DHF)患者外周血NF-κB、血清TGF-β1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DHF患者(实验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 NF-κB 和血清 TGF-β1的表达水平。利用心脏超声检测结果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平均室壁应力(MWS)。结果 DHF患者NF-κB、TGF-β1水平和LVMI、MW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1);DHF患者NF-κB、TGF-β1水平与反应心室重构的指标 LVMI、MWS 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F-κB、TGF-β1水平与LVMI均呈独立正相关(P<0.01)。结论 DHF患者NF-κB、TGF-β1水平增加,与DHF患者心室重构严重程度呈独立、显著的相关性。

  • 退行性变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左心房逆向重塑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於文达;范阜东;张杰;王东进

    目的:左心房内径(LAD)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产生左心房逆向重塑。拟探讨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左心房逆向重塑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并经筛选的111例退行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早期超声数据。男67例,女44例,平均年龄(47±18)岁。70例行二尖瓣成形,4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依据年龄, LAD与人体表面积的比值(LADi),术前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型,手术类型,术前心律和有无人工瓣环植入等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LADi改变[术前(2.83±0.64)cm/m2 vs.术后(2.32±0.51)cm/m2,P<0.001]。术后LAD改变[术前(4.94±0.96)cm vs.术后(4.06±0.83)cm,P<0.001]。左心房逆向重塑更明显地体现在<50岁的病例中(LADi改变程度:-26.56%±12.92% vs.-20.95%±13.01%,P=0.025)以及术前LADi≥2.6 cm/m2的病例(LADi改变程度:-29.16%±11.37%vs.-17.57%±12.51%,P<0.001)。术后LADi改变程度的关联指标为术前LADi(P<0.001),术前LAD(P=0.007),体表面积(P<0.001),术前LVEF(P=0.015)和年龄(P=0.030)。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术前LADi,体表面积和术前LVEF是术后左心房逆向重塑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术前 LADi 是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左心房逆向重塑的重要预测因子,年轻患者和术前LAD较大的患者术后左心房逆向重塑更为显著。

  • CDH11基因在肾细胞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岳根全;张莲;徐奔;刘倩伶;王璐;张骞;陈光富

    目的:检测CDH11基因启动子在肾癌中的甲基化情况,并分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CDH11基因在5株肾细胞癌细胞系、1株正常肾细胞系、46例肾细胞癌组织、23例癌旁肾组织,以及10例非肾实质肿瘤正常肾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将甲基化情况与患者临床资料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H11在5株肾癌细胞系中,有3株出现甲基化,甲基化率为60%;在人正常肾细胞系中未检测到甲基化。CDH11在肾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45.7%(21/46),显著高于癌旁肾组织(26.1%,6/23)及非肾实质肿瘤正常肾组织(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各分期间及各分级间,癌组织中CDH1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肾癌与右侧肾癌相比,癌组织 CDH1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肾癌患者与女性肾癌患者相比,肾癌组织中CDH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细胞癌组织中CDH1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及非肾实质肿瘤正常肾组织,且癌组织中 CDH11基因甲基化率与临床病理资料如肿瘤分期及分级无显著相关性,提示CDH11基因甲基化是肾细胞癌发生中的早期频发事件,可能是肾细胞癌独特的基因甲基化谱成员之一,并在肾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上发挥作用。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余敏;肖志辉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分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高危因素特点及相应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入住本院NICU的91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用以比较NEC不同分期即疑似、确诊及死亡病例的相对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特点。结果91例 NEC 患儿中,Ⅰ期(疑似)患儿21例(23.07%),Ⅱ期患儿48例(52.74%),Ⅲ期患儿22例(包括手术患儿9例)(24.17%)。其中死亡患儿17例,病死率为18.68%。死亡病例中74%患儿在NEC发生后7 d内死亡,包括足月儿及早产儿。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小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是 NEC 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P<0.05),其次,死亡病例患儿诊断前、后多需辅助机械通气(P<0.01)、禁食时间短(P<0.05)、抗生素治疗时间短(P<0.01)。死亡患儿多合并呼吸暂停、短肠综合征、腹膜炎、DIC、神经系统后遗症(均 P<0.05),提示死亡 NEC 患儿多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结论 NEC死亡率高,进展快,易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死亡迅速。死亡原因主要与不成熟、低体重、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 前列腺腺癌中Beclin-1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芹;顾学文;田秀春;王翠梅

    目的:探讨 Beclin-1和 Bcl-2在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PV-6000法检测76例前列腺腺癌和40例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Beclin-1和Bcl-2的表达。结果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Beclin-1、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39.5%;在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Beclin-1、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2.5%。Beclin-1、Bcl-2的表达在前列腺腺癌中与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有明显差异(P均<0.01);同时两者的表达与前列腺腺癌组织的Gleason评分分级有相关性,Gleason评分越高,Beclin-1的表达越弱,而Bcl-2的表达越强(P<0.05);Beclin-1在前列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Bcl-2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r=-0.235,P<0.05)。结论 Beclin-1和Bcl-2与前列腺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预测患者预后。

  • Medpor整复爆裂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方红丽;谭佳;许雪亮;杨婧

    目的:研究人体整形的新型高分子材料-Medpor(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整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特点。方法对31例患者均行高分辨率眼眶CT扫描和三维重建、了解眼眶骨折的部位、大小;用Hertel突眼计测量眼球内陷度数;Lancaster红绿灯测量法分析复视情况。以Medpor作为手术整复材料,并进行6~22个月随访。结果术前31例患者随访6个月及以上,其中:26例患者眼球内陷,20例患者眼球内陷完全矫正(76.92%),6例患者好转(23.08%);术前23例伴有复视患者,18例复视完全矫正(78.26%),5例复视好转(21.74%);术前20例患者眼球运动受限,12例恢复正常(60%),8例好转(40%)。结论 Medpor作为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整形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术后支撑能力强、稳定性高、易于固定、填充量可选的特点,并可以根据骨折范围、眼球内陷程度对材料进行热处理后修剪成型,用于眼眶骨折的整复,能有效的矫正中重度眼球内陷,复视明显的患者。

  • 家庭功能、健康危险行为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作者:谢红涛;王琦;孙莉;周丹;贾颖婕;王祖承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健康危险行为等因素共同对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上海市某区两所全日制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950名学生进行自杀意念流行现况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有无生活事件,是否吸烟、近1年内多次饮酒、网瘾、是否受到过伤害(欺负与被欺负、自伤等)等健康危险行为;用Beck抑郁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等进行评估。结果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性别(OR=1.455)、抑郁(OR=3.445)、焦虑(OR=1.048)、有无生活事件(OR=1.794)、网瘾(OR=2.208)、近半年内是否受伤害(OR=1.660)为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功能中总的功能(OR=0.453)、沟通(OR=0.766)、情感介入(OR=0.383)可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有必要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积极参与,对易感人群开展早期心理干预的预防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减少自杀行为发生。

  • 无关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唐湘凤;栾佐;吴南海;章波;王凯;杜宏

    目的:探讨无关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疗效问题。方法给2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儿,包括家族性和难治复发型各1例,分别进行了无关外周和脐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采用足叶乙甙+马利兰+氟达拉滨+抗胸腺免疫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案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片+甲氨蝶呤,于0d分别回输无关外周干和脐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20.7×108/kg和5.7×107/kg,CD34+细胞分别为14.49×106/kg和2.9×105/kg。结果中性粒细胞植入天数(ANC≥0.5×109/L)分别为+15 d和+14 d,血小板植入天数(PLT≥20×109/L)分别+13 d和+22 d,供者完全嵌合天数分别为+23 d和+44 d,两例均出现Ⅰ~Ⅲ度急性GVHD,均控制,接受无关脐血的1例出现CMV血症,EBV转阴天数分别+27 d和+180 d。随访时间分别是9个月和7个月,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未发生慢性 GVHD,现无病存活。结论无关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家族性和难治复发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根本措施。

  • 腹腔镜下子宫峡部断端会师吻合一例

    作者:翟敬芳;徐梅;高建武;张蓓;李妍雨

    患者女,23岁,未婚,因“月经未来潮,规律性下腹痛7年,加重1年”于2013-4-18入院。本病例特点:患者月经未来潮,近7年来患者开始出现间断性下腹痛,约1~2个月发作一次,伴腰酸,行彩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近1年来腹痛频繁,约15~30 d发作一次,疼痛呈持续性下腹胀痛,能自行缓解,偶有服用芬必得来缓解,3d前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呈持续性胀痛,门诊拟“生殖道畸形?”收住。追问病史,患者5岁时有骨盆外伤及会阴撕裂伤手术史。体格检查: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 Hg,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步入病房,查体配合。全身皮肤黏膜无黄疸、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无压痛。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妇科检查:外阴:大小阴唇发育正常,处女膜完整,尿道开口于阴道上壁近出口处黏膜,尿道开口于阴道口内?处女膜是否完整?于阴道上壁出口处隐约可见黏膜凹陷瘢痕,肛腹诊:宫体前位,如孕2+月大小,活动欠佳,压痛明显,双侧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于子宫后方可扪及直径约8 cm大小边界尚清包块,活动差,轻压痛。辅助检查:我院彩超检查示:双侧输卵管积液,宫腔积液声像;子宫后方包裹性积液,大小约83 mm×48 mm。CA12599.17 U/ml。我院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膀胱顶部受压,骨盆倾斜。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入院诊断:(1)子宫峡部断裂?(2)经血潴留?(3)卵巢巧克力囊肿?(4)生殖器发育畸形?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3-4-22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陈旧性子宫颈峡部横断裂伤会师+双侧输卵管造口及通液+子宫内膜异位灶电灼术,术中探查见子宫如孕2+月大小,质地不均,表面见多处紫蓝色结节,子宫表面见弥漫泡状及膜状渗出,膀胱子宫陷凹处腹膜似有疤痕,陷凹变浅,双侧输卵管积液扭曲呈腊肠状,粗直径3 cm,与同侧卵巢粘连于子宫后壁及直肠前壁,分离粘连,暴露双侧输卵管伞部,予双侧输卵管伞部造口,术前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阴道窥开见宫颈稍小,发育尚正常,探针前位方向探入,仅探及3.0 cm处即感到阻力较大,在腔镜监护下于探针顶端薄处切开,分离探针周围组织见宫颈肌层组织,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推膀胱,充分游离子宫体下段,见下段组织,切除一薄层宫体下部断端盲端达黏膜层,见到陈旧性经血流出,在腔镜下下压宫体,再次探针加压向盆腔方向探入并突破上段宫颈残端,用扩宫棒依次扩张宫颈达7号,改用16号气囊导尿管子宫颈探入,在腔镜下将导尿管自子宫体下部断端插入宫腔,气囊充气,自导尿管向宫腔注入加有美蓝的生理盐水,见双侧输卵管伞部先有积血排出,后有美蓝液体溢出。间断缝合宫颈及宫体下部,连续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电灼宫体部子宫内膜异位结节。术毕宫腔置导尿管一根,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予以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切口拆线愈合佳,术后1周拔除宫腔内尿管出院,出院诊断:陈旧性子宫峡部横断伤,经血潴留,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双侧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粘连。术后予人工周期(补佳乐+黄体酮胶囊)2个月,月经来潮,术后1个月月经来潮后予输卵管通液示:通畅。现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无腹痛,月经规律,复查彩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 替吉奥联合腹腔灌注顺铂、香菇多糖及热疗对晚期胃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作者:安贞兰;章岳山;张叶萍;姚新明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腹腔灌注顺铂、香菇多糖及热疗对晚期胃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选择49例Ⅳ期胃癌合并癌性腹水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采用口服+腹腔化疗及腹腔灌注香菇多糖+热疗的方法,B组较A组腹腔灌注少用香菇多糖,仅用顺铂(DDP)。而C组不采用热疗,仅采用口服+腹腔化疗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随访三组患者1年的生存率。结果 A组中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6.84%vs.29.41%、15.38%,26.32%vs.17.65%、15.38%;χ2=4.448, P=0.035),肿瘤控制率(DCR)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89.47%vs.64.71%、53.85%,χ2=5.013, 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A组患者1年生存率73.6%,B组患者1年生存率70.5%,C组患者69.2%,三组生存曲线不具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χ2=0.981, P=0.687)。结论采用口服替吉奥并联合腹腔灌注顺铂、香菇多糖及热疗的治疗方案对胃癌合并癌性腹水患者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短期生存率高,在严格控制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可用于临床治疗胃癌晚期合并癌性腹水的患者。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志红;郭剑;袁宝石;刘岚

    目的:研究航天系统职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参加航天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的航天系统职工3486例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Hp 感染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的相关性。结果 Hp既往感染组、现症感染组及阴性组之间年龄、LDL、HDL、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BMI)、T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节性别、年龄、BMI等影响因素后,提示LDL、HDL与Hp现症感染相关。结论 Hp现症感染可导致或加重血脂代谢紊乱,表现为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

  • 二维跨壁纵向应变率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

    作者:张妍;马春燕;刘爽;邹麓;王永槐;关正宇;杨军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检测心肌跨壁纵向应变率(LSR)参数来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超STI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正常心肌组、轻度狭窄心肌组、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测量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endo)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率(LSRs-endo)、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LSRe-endo)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LSRa-endo)及心外膜下(subepicardial,epi)心肌纵向应变率(LSRs-epi、LSRe-epi、LSRa-epi),分别计算跨壁应变率LSRs-mural、LSRe-mural及LSRa-mural。4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心肌组与轻度狭窄心肌组各参数无明显差异;(2)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LSRs-endo、LSRs-epi、LSRe-endo、LSRe-epi及LSRa-endo与正常心肌组比均减低(P<0.001);重度狭窄心肌组LSRa-epi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1)。(3)中度狭窄心肌组LSRe-mural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时心肌功能已损伤,二维跨壁纵向应变率能够早期检测心肌功能改变。

  •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茗;李元海;万宗明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后腹腔镜下行肾脏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A组),每组20例。GA组患者给予常规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术后行PCA。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待硬膜外阻滞平面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同GA组),气管内插管,术中以丙泊酚持续静脉泵注及间断硬膜外追加罗哌卡因维持麻醉,并根据手术需要间断静注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术后行 PCE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拔管时间、全麻药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并行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烦躁的发生率。结果 T0时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T1,T2及T3时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亦明显高于GEA组同时间点指标值(P<0.05)。GEA 组全麻药物用量明显少于 GA 组(P<0.05)。GEA 组患者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A组(P<0.05)。阿托品、麻黄碱的用药情况差异无意义(P>0.05)。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术后镇痛12 h、24 h VAS评分GEA组低于GA组(P<0.05)。术后12 h、24 h烦躁的发生率GEA 组低于GA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可减轻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缩短拔管时间,且术后镇痛更加完善,同时降低术后烦躁的发生率。

  • 儿童睾丸卵黄囊瘤Ⅰ期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黄立渠;田军;孙宁;张潍平

    目的:总结临床诊断睾丸卵黄囊瘤Ⅰ期病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改进其诊治方案,提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2年至2011年收治临床小儿睾丸卵黄囊瘤Ⅰ期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监测 AFP、腹部超声及胸片等,随访其预后。结果临床表现均为患侧无痛性睾丸增大,质硬,AFP值增高,具体数值为135.68~15874.00 ng/ml,超声(或CT)未见腹膜后及盆腔转移灶及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均为Ⅰ期,给予精索高位离断瘤睾切除术,术后定期监测 AFP、胸片、腹部超声(或CT)。入组睾丸卵黄囊瘤Ⅰ期25例患儿获随访17例,随访率为68%。17例随访患儿中16例健康存活,其中术后4周AFP降至正常者11例,术后6周AFP降至正常者3例,术后6周AFP降低后再次升高,化疗后健康存活者2例;另1例术后4周AFP仍明显高于正常,CT提示腹膜后转移,终放弃治疗者。结论小儿睾丸卵黄囊瘤多因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硬,较对侧增大明显,较容易早期发现,结合 AFP 明显增高、胸片及腹部超声(或 CT)等,临床分期多为Ⅰ期,手术方案为高位精索离断瘤睾切除术即可,无需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及常规化疗。术后需定期复查AFP、胸片、腹部超声等,对于术后4周AFP尚未降至正常且未及明显转移征象患儿可暂缓化疗,2周后再次复查AFP,对于术后6周AFP仍未降至正常的高危患儿需进行化疗。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后出现急性肺损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英慧;赵晶;王丽茹;彭中宜;董霞;张晨瑶;付新佳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目前尚无可以完全治愈MM 的有效方法,但随着硼替佐米(Btz)、来那度胺等新药的应用及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MM患者的缓解率及总生存明显提高[1]。其中,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治疗,是目前MM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推荐用于一线治疗MM,对于进展性或复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总有效率亦可达60.5%[2]。另外,硼替佐米治疗MM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乏力、腹泻、便秘、血小板和粒细胞减少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且容易耐受[2-3]。但随着硼替佐米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如心脏衰竭、肝功能衰竭、急性肺损伤(ALI)等相继有报道,且死亡率极高,应引起重视。本院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ALI 1例,现报道如下,以示借鉴。

  • 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长期增高一例

    作者:刘诗琴;方芳;胡旸;陈雪;陈艳;龚艺文;朱平

    患者女,48岁,体检发现外周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4年余。患者自2009年体检发现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白细胞总数不高。血常规:WBC 4.8×109/L,淋巴细胞0.531,Hb 125 g/L, PLT 274×109/L。患者4年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总数大致正常,血红蛋白稍有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绝对值始终升高。2012年8月转入我院血液科就诊时,无自觉症状。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 预防性镇痛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伟;庞登戈;冯继峰;吕凯敏;郑剑秋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B组、S组和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成功后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丁哌卡因1.5 ml,S组同时复合舒芬太尼5μg。B、S两组行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C 组不行术后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术后6 h、24 h、28 h患者安静、活动时疼痛程度以及B、S组术后镇痛期间镇痛泵按压次数。于麻醉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第1天晨7时(T2)、第2天晨7时(T3)各时点检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结果 B、S两组VAS评分各时点均低于C组(P<0.05);活动时,S组患者术后6 h的VAS低于B组(P<0.05);术后24 h内PCA按压次数S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与T0时相比,C组的FIB在T2、T3时显著升高(P<0.05);B、S 两组,T1~T3时与 T0时相比,PT、APTT、TT 均延长(P<0.05),T2、T3时 FIB降低(P<0.05);与C组相比,B、S两组在T2、T3时点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或降低(P<0.05);T2时,S组PT、APTT、TT较B组明显延长(P<0.05);FIB在T2、T3时点S组较B组降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与术后患者 PCEA 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并能更好地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高凝状态。

  • 儿童罕见斜坡颅咽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文博;于洪泉;王育波;曲丽梅;杨世强;张显峰

    颅咽管瘤为颅内较少见的原发性肿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由于颅咽管瘤常毗邻非常重要的神经结构,如下丘脑、垂体柄、视神经及三脑室底部等,在治疗中可能加重上述结构的功能损害,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因此称其为恶性效果的良性肿瘤[3]。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鞍上多见,少数在鞍内,或者鞍内、鞍上同时发生,也可偶见于鞍下鼻咽部、第三脑室内等,而累及斜坡的极为罕见。在此笔者报道1例儿童罕见巨大斜坡颅咽管瘤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 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门静脉血栓一例

    作者:张慕星;沈佳庆;许春芳

    患者女,54岁,2013年2月1日晚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持续性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查血淀粉酶5620 U/L,腹部 CT 示:急性胰腺炎,胰腺大量炎性渗出。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抑酶、解痉、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腹痛无缓解,并于2月5日起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急,遂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其余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入院时查体:T 38.5℃,P 96次/min,R 23次/min,BP 145/90 mm Hg,神志嗜睡,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肠鸣音2次/min,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反跳痛可疑,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可见中度水肿。实验室检查:WBC 20.15×109/L,NE 18.82×109/L, AST 47 U/L,ALT 53 U/L,Scr 471μmol/L,Ca 1.68 mmol/L, Glu 9.6 mmol/L;PaCO238 mm Hg,pH 7.4,PaO282 mm Hg;S-MAY:702.1 U/L。患者 APACHEⅡ评分10,入院诊断: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急性肾损伤。入院后予禁食、面罩吸氧,胃肠减压,亚胺培南抗感染,埃索美拉唑抑酸,生长抑素抑酶,硫酸镁解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等治疗。2月11日患者出现高热,心率增快,间歇烦躁,小便量少及腹水增加等症状,查CT(图1)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改变,伴有周围假性囊肿。腹、盆腔少量积液,胆囊多发结石,双侧胸腔中量积液,双下肺膨胀不全,双下肺感染。予床边血透置管,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VVH模式);腹腔及胸腔置管引流术;并调整抗生素为亚胺培南联合利奈唑胺。患者腹痛好转,无发热,小便量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WBC 5.7×109/L,NE 3.48×109/L;ALT 37 U/L,AST 21 U/L;Scr 73μmol/L。3月13日复查腹部超声(图2):胰腺异常回声,考虑胰腺炎超声改变,门静脉矢状部内异常回声,考虑血栓,大小约25 mm×22 mm,肝囊肿,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上段轻度扩张,腹腔少量积液,脾脏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当日出院,进行每半月一次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血栓逐渐减小,且并未出现门静脉高压等相关临床症状。6月17日复查超声(图3)见血栓基本消失,期间未行溶栓治疗。

  • 18F-FDG PET/CT显像辅助诊断结核性脊髓脊膜炎一例

    作者:李林;秦朝军

    患者男,26岁,因双下肢进行性麻木、乏力半月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针刺感,需搀扶走路,伴大小便费力,无低热、盗汗。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时患者已不能行走。门诊以“脊管病变”收入院。个人史:患者于2005年因头部外伤行手术治疗。无结核相关病史。入院时检查:运动系统检查:双下肢肌张力稍低,双下肢肌力Ⅰ+级,腱反射:双膝反射、踝反射、趾反射减弱。感觉系统检查:L1水平以下痛觉减退,深感觉、复合感觉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检查:Lasegue征、Kerning征均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检查:眼观血性混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20%。脑脊液生化:葡萄糖3.70 mmol/L,氯114.1 mmol/L,蛋白23015.0 mg/L。影像学检查:(1)胸部CT、骨盆平片均未见异常。胸椎MRI检查示:T9~12椎体水平椎管内见条索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提示脊髓炎(图1)。腰椎MRI示:L1水平椎管见低信号完全堵塞,考虑蛋白渗出可能性大。(2)18F-FDG PET/CT检查:T11~S1段脊髓、脊膜葡萄糖代谢均匀增高,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6.6。诊断:T11~S1椎体脊髓、脊膜炎(图2,3)。综合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影像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予抗结核、营养神经治疗,病情稍得到控制后患者不愿继续治疗并出院。后随访患者未继续配合治疗并于1个月后死亡。

  • 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雷;陆丽娟;顾丽莉;张中军;邹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多发于中老年患者,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的发病率可高达50%~70%,PHN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疱疹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目前除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外尚无满意的方法可以预防PHN的发生。HZ的治疗除了早期正规地抗病毒、激素、免疫增强剂和镇痛治疗外,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臭氧大自血疗法[1-3]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我们将臭氧大自血疗法用于HZ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肾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五例分析

    作者:张祖杰;王欢;张家欣;吴小盈;俞玲;陈慧

    目的:探讨肾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其相关并发症治疗的影响。方法对5例肾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例1为右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术(PRAS)后血压恢复正常2年;例2和例3为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PRAS术后血压明显降低,但1例出现了再发脑梗死;例4为腹主动脉缩窄合并双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反复肺水肿,经锁骨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症状好转出院;例5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经皮介入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血压波动及夜间睡眠呼吸暂停次数明显改善。结论关注肾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 高频超声对不同大小乳腺病灶的诊断比较及分析

    作者:徐梅;陈静;魏兰萍

    目的:评价超声对不同大小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乳腺病灶行高频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测量病灶大径的不同分为3组,即1组:<1 cm(24例);2组:1~2 cm(31例);3组:>2 cm(21例),依据病理结果,将不同大小病灶组的超声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1 cm组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64.7%和66.7%;1~2 cm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88.2%和87.1%;在>2 cm组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77.8%和90.5%。超声对大径≥1 cm(包括1~2 cm和>2 cm)与<1 cm的乳腺病灶在诊断良恶性方面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径为1~2 cm和>2 cm组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乳腺病灶诊断的准确率与病灶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超声对大径为1~2 cm、>2 cm的病灶均较对<1 cm的乳腺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而超声对大径为1~2 cm和>2 cm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明显差别。

  • 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应用

    作者:徐晓莉;张逸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主要免疫学特征是由于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器官的损伤而致病。因此寻找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对SLE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意义[2]。随着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对抗核抗体(antibody to nuclear antigen,ANA)、抗双链 DNA抗体( ds-deoxyribonucleic acid , ds-DNA )、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AnuA)及抗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等自身抗体的检测已经应用于临床检查,并对SLE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通过分析120例 SLE 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探讨ANA 及其与其他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 SLE 诊断的意义,以期为SLE的临床诊治提供实践依据。

  • 两种术式下髓核摘除对椎旁肌肉损伤及近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罗万荣;易伟宏;杨大志;黄曹;王敏;王尔天;刘东宁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患者随机分成为22例微创组(MED)及15例开放组,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外周血中CK浓度,测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VAS及ODI评分。结果微创组及开放组比较,外周血CK浓度升高幅度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皮肤切口小,术前及术后VAS、OD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随访4~13个月,平均(7±0.8)个月,均未再发腰腿痛症状。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在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能够达到开放手术的目的,具有对于椎旁肌肉组织损伤小、手术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较好的方法。

  • 放射治疗对骨转移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郭信伟;叶宏勋;周绍兵;尹小祥;刘阳晨

    目的:探讨姑息性放疗对骨转移患者疼痛及其他常见症状的影响。方法57例骨转移患者在接受姑息性放疗前1周内及放疗开始后的第1、2、4、8周分别利用ESAS评估以下九条临床症状:疼痛,乏力,恶心,抑郁,焦虑,嗜睡,食欲低下,自我幸福感和气急;记录各时间点的症状分值,用方差分析及 Friedman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57例骨转移患者中,至末次随访时间,疼痛、焦虑、嗜睡、食欲低下及自我幸福感五大症状在放疗后得到了明显改善,ESAS 评分较前显著降低(均 P<0.001),恶心、抑郁、气急三大症状在放疗后改善不明显,ESAS评分较前无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821、0.108、0.220),而乏力是唯一恶化的症状,ESAS评分较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姑息性放疗能有效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焦虑、嗜睡、食欲低下及自我幸福感五大常见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二次腮腺炎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网络会诊

    作者:曹兴午;白文俊;罗世芳;齐来增;乔博义;王爱民;施长春;钱海华

    流行性腮腺炎伴发睾丸炎,文献报道大约10%~30%[1],但实际超过这个数字[2]。本文就一例2次发病并VC网络会诊及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
      患者男,27岁。主诉:欲生育2年而未育。现病史:自述未避孕未分居2年,其妻未孕。性功能正常,性生活3次/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查为无精症。曾于16岁及24岁两次患过腮腺炎,伴睾丸肿大。既往2次腮腺炎睾丸炎病史;否认乙型肝炎、结核史;无棉籽油食用史;无生殖器外伤及有毒有害放射物质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个人无特殊嗜好。其父有高血脂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第二性征正常,阴茎发育正常,包皮过长。阴囊收缩正常,双侧睾丸体积偏小,左右均约5#,质地偏软。附睾如常,输精管如常。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李晓红;朱绚丽;张桃华;陈玲玲;洪玉萍;陆欢;官兵

    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良性的分化良好的交感神经系统肿瘤。节细胞神经瘤主要发生于大的交感神经干,发生部位包括颅底、颈部、纵隔、后腹膜和肾上腺等[1-4]。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可发生于所有年龄组,但主要发生于60岁以前[1-2]。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常常无临床症状并且激素沉默。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出现临床症状时,这些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与肿瘤大小和临近器官、组织结构受压部位有关[1]。由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极为罕见,常常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1,3]。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重要的鉴别诊断是神经母细胞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该肿瘤的唯一诊断标准。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常在CT/MRI扫描和腹腔镜检查偶然发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在常规病理检查中发现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T/MRI,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详细观察分析。

  • 前列地尔预防对比剂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羡颜;刘丹;王川;杨川;李芳萍;王晓艺;郭颖;李焱;严励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预防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的作用。方法糖尿病行下肢动脉腔内诊治术的29例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6天血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IN发生率分别为0和13.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肌酐水平在术前及术后第1、3、6天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在术后第1天轻度下降,在术后第3天和第6天逐渐上升(P均>0.05)。两组间血胱抑素C水平在术前及术后第1、3、6天均无差异。治疗组患者血胱抑素C水平与术前(1.17±0.37)mg/L相比较,其术后第1和3天分别下降为(1.06±0.26)mg/L和(1.10±0.27)mg/L(P均<0.05),但术后第6天回升为(1.23±0.42)mg/L (P>0.05);对照组患者血胱抑素 C 水平与术前(1.15±0.35)mg/L 相比较,其术后第1天下降为(1.04±0.30)mg/L(P<0.05),但术后第3和6天分别回升为(1.17±0.42)mg/L和(1.24±0.41)mg/L(P均>0.05)。结论 Lipo-PGE1联合围手术期水化可能有预防 CIN 发生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对比剂后其肾功能恢复延迟,需要延长观察肾功能恢复的时间。

  • 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监测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敏;门贺伟;杨龙;刘蕾;于立新;刘一禾

    目的:探讨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监测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8例原位肝移植受体移植肝恢复再灌注前(无肝期)及恢复再灌注后15 min、1 h、3 h、6 h、9 h、12 h、1 d、3 d、5 d、7 d时间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L-FABP的水平,与常规肝功能指标(ALT和AST)做比较。结果移植肝脏再灌注15 min后血清L-FABP开始升高,1 h时达到高峰,术后3 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血清L-FABP水平达到高峰及降至正常的时间明显早于常规肝功能指标(ALT、AST),平均峰值幅度也明显高于肝功能指标。而且血清L-FABP的水平变化与开放血流3 h肝脏损伤的病理改变更趋于一致。结论与常规肝功能指标(ALT、AST)相比,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监测移植术后肝功能更为敏感的指标,能及时监测肝损伤的发生及终止。

  • 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黏液瘤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冰;陈昕;马春燕;李楠;程艳彬;韩舒;白洋;杨军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超声特点及新的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黏液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2例心房黏液瘤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并按附着部位分型,术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中,典型黏液瘤占78.02%,不典型黏液瘤占21.98%。14例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漏诊或显示不佳的情况下,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显示清晰。心房黏液瘤形态偶见长条形,瘤体内可见钙化样、纤维化样强回声,囊状无回声,偶可见血流信号。不典型黏液瘤复发率明显高于典型黏液瘤(P<0.05)。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是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心房黏液瘤的主要检查手段,当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心房黏液瘤较好的辅助检查方法。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宋春莉;李莹;刁鸿英;刘建根;蔡丹;李倩;杨雁鹏

    患者女,30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5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h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向左侧肩部放散,伴大汗,并呕吐胃内容物1次。既往:关节痛病史3年,无畸形及活动障碍,未正规诊治;脱发病史2年;近2年月经不规律。入院查体:T 36.0℃, P 90次/min,R 20次/min,BP 130/80 mm Hg。口腔有两处溃疡,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略弱,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红细胞3.56×1012/L,血红蛋白128 g/L,血小板156×109/L;尿常规:蛋白(++),白细胞(+)。心肌酶:CK 786 U/L、CK-MB 74 U/L、LDH 328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306 U/L,肌钙蛋白2.7 ng/dl;总胆固醇5.52 mmol/L,甘油三酯1.50 mmol/L;红细胞沉降率90 mm/1 h。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不偏,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超声信息动态:各房室大小正常,室壁运动欠协调。各瓣膜无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58%。入院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泵功能Ⅰ级、血脂异常血症。入院后给予吸氧、抗凝、改善循环、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对症支持治疗。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冠状动脉走形及血流正常,右冠状动脉中段闭塞,行PCI:对右冠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顺利,结果满意。PCI后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Ⅱ、Ⅲ、AVF导联抬高的ST-T明显回落。PCI后患者胸痛消失,亦无其他不适表现,生命指标正常。分析患者病情:其为年轻女性,无冠心病家族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但其有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月经异常病史,目前有急性血栓形成要高度警惕存在结缔组织疾病等可能,遂行相关检查。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检查结果回报:抗核抗体( ANA )187 U/ml、抗双链DNA ( dsDNA )抗体156.0 IU/ml、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G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M抗体(+);类风湿因子200 IU/ml;补体C359.70 mg/dl。补充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同时待除外狼疮性肾炎,待病情允许后行肾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急性心梗PCI后常规系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激素(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随访:2个月后复查。患者无急性血栓再次形成表现。未见激素不良反应。关节疼痛症状较前减轻,脱发表现明显减少,月经恢复正常。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抗核抗体(ANA)125 U/ml、抗双链DNA(dsDNA)抗体118.0 IU/ml、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G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M抗体(+);补体C3、C4正常。目前仍在随访中。

  • 胃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丁洪基;李敏青;刘春燕;王灿;王贵珍;隋中媛

    患者男,74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咽下困难半个月于2009年9月4日入院。查体: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腹平软,无压痛,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上消化道钡餐示:胃底小弯侧占位性病变,累及贲门,大小约10 cm×9.5 cm,考虑胃癌可能性大。CT显示:胃小弯侧胃壁增厚,厚约2.7 cm,浆膜面脂肪间隙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符合胃占位并浆膜面多发淋巴结转移。胃镜见胃体小弯及贲门部有一直径约9 cm的形态不规则黏膜缺损区,表面覆污苔,质脆,易出血,边界不清,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活检病理诊断:考虑为恶性淋巴瘤。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传染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亦无化学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有烟酒嗜好50年,每日吸烟约20支,饮酒约2两。2009年9月12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近端胃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胃体小弯侧,累及贲门。面积约10 cm×8 cm,菜花状,质硬。周围可扪及质硬淋巴结多个。病理检查:切除的近端胃大部,大弯长18.5 cm,小弯长10 cm,食管下端长1 cm,沿大弯剪开,于胃体小弯侧,距上切线1 cm,下切线2 cm处,见一体积为14 cm ×9 cm×2 cm的蕈伞型肿物,其中央有大片出血坏死区,呈灰红色及暗红色,粗糙不平(图1)。肿物切面呈灰白色及灰红色,部分区域质硬,部分区域质软,边界不清。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多个。镜下观察:肿瘤表面有大片出血坏死区,深部有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出血坏死灶。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除个别细胞较大外,多数细胞体积较小,似淋巴样细胞或核略偏一端,似浆细胞样细胞,但比小淋巴细胞大2倍以上。核染色质均细,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平均每个高倍视野大约4个核分裂象。瘤细胞弥散分布,排列紧密,大多位于黏膜下层和肌层中(图2),少数位于黏膜层,局部可见菊形团样结构(图3)。免疫表型:Syn(图4)及vimentin(图5)弥漫强阳性表达,CgA(图6)和CD117灶状弱阳性表达,CK、EMA、S-100、Actin、CD45RO、CD20、CD68、CD38、CD138、MPO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病理诊断:(胃体小弯)蕈伞型神经内分泌癌(14 cm×9 cm×2 cm),侵达外膜,脉管中查见癌栓,切线及大网膜组织未查见癌,周围淋巴结16/17查见癌。随访:患者术后曾用卡铂加多西他赛治疗5个周期,随访47个月,身体良好无复发。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汪悠悠;贾宁;彭莉;张慧涛;朱晔;郑晶;朱伟平;张桦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抗炎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R)组、IRI组和EPO组,每组12只。于再灌注2 h、6 h、12 h、24 h各时相点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 IRI组血BUN、Scr水平和肾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并出现明显的肾脏病理改变;肾组织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于再灌注12 h达到峰值,24 h表达减弱。而在EPO组,BUN、Scr和 TNF-α水平显著低于 IRI 组(P<0.05),在各时相点的肾脏病理改变与同期 IRI 组比较明显减轻, p-p38MAPK表达在各时相点较IRI组明显减弱。结论 EPO可显著改善IRI造成的肾脏病理和肾功能异常,其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38MAPK活化、降低TNF-α水平、减轻炎性损伤有关。

  • 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作者:何良勇;莫文魁;陈群清;闫玉生;童健;蒙华;张富丽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为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基础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54只兔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等分成A、B1、B2三组,A组为非脑栓塞CPB组(n=18),B1、B2组统归于B大组,即脑栓塞CPB组,B1组为脑栓塞24 h后CPB组(n=18),B2组为脑栓塞一周后CPB组(n=18)。经眶上缘入路,直视下电凝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建立兔大脑中动脉脑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并分别于脑栓塞24 h、1周进行MRI检查,观察各组脑栓塞情况。胸骨正中切口,升主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CPB,从而建立脑栓塞急性期CPB模型。观察各组建模成功率,并于CPB后2 h进行MRI检查观察脑部情况。结果 B1、B2两组兔MCAO术后存活率100%,24 h、1周后MRI检查均见相应供血区域的异常高信号;在建立CPB模型成功率方面,A组(94.4%)与B大组(80.5%)无显著差异(χ2=1.83,0.10<P<0.25);B1组(72.2%)与B2组(88.9%)也无显著差异(P=0.402,P>0.05)。在CPB术后2 h,A、B两组MRI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灶或新发栓塞灶。结论采用眶上缘入路及模拟临床实际建立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具有成功率高、稳定、可行的特点,是进行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相关脏器损伤机制研究和对其进行干预的较理想模型。兔脑栓塞急性期进行体外循环后未见脑组织出血及新发栓塞灶。

  • TLR4/NF-κB通路在深低温停循环逆行脑灌注技术脑保护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梁孟亚;唐志贤;陈光献;荣健;戴刚;吴钟凯

    目的:研究TLR4/NF-κB通路是否参与深低温停循环逆行脑灌注的脑保护机制。方法五指山小型猪共10头,随机分成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组,n=5)与深低温停循环逆行脑灌注组(RCP组,n=5)。建立体外循环后,DHCA组降温至18℃后停循环40 min,RCP组停循环后经上腔静脉以10 ml/kg流量逆行脑灌注40 min。定期抽血检测血清IL-6水平。复灌180 min后处死动物取脑皮质组织行HE染色,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皮质TLR4,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脑皮质HE染色显示DHCA组较RCP组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在复灌60 min,复灌120 min及复灌180 min三个时点RCP的IL-6水平均显著低于DHCA组(t=7.314,P<0.01;t=5.172,P<0.01;t=4.676,P<0.01)。复灌180 min后RCP组脑皮质中TLR4水平明显低于DHCA组(t=10.212,P<0.001)。复灌180 min后RCP组脑皮质中NF-κB/p65水平明显低于DHCA组(t=3.344,P=0.011)。结论 RCP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是RCP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C3胞外酶抑制乙醇诱导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

    作者:佟静;王颖;王炳元

    目的:探讨RhoA特异性抑制剂C3胞外酶对乙醇诱导的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过程中的抑制作用。方法予乙醇及C3胞外酶作用肠上皮细胞屏障后,测定跨上皮细胞电阻值(TEER),分析肠上皮细胞屏障的通透性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跨膜蛋白occludin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和分布。结果予C3胞外酶预处理后,可显著抑制乙醇诱导的TEER值降低及occludin(S/IS)比值的增加,同时可部分恢复细胞膜上occludin的表达。结论 RhoA特异性抑制剂C3胞外酶可抑制乙醇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增加的过程。

  • Lipostabil注射溶脂主要成分对脂肪溶解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铮;黄萍;杨阳;岳波;肖鹏涛;马恒

    目的:实验探讨Lipostabil药物主要成分对脂肪溶解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用5%磷脂酰胆碱(PC)、4.75%脱氧胆酸盐(DC)及Lipostabil(Li),分别作用于脂肪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不同时间脂肪细胞增殖活性,酶法检测培养液三酸甘油酯(TC)含量评价脂肪细胞溶解程度。将12只Hartley纯白豚鼠,随机分为PC、DC、Li及对照组4组,分别注射不同溶脂剂和生理盐水0.5 ml于豚鼠不同部位的脂肪层中,于不同时间点切取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三种溶脂剂对脂肪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降解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脂肪细胞溶解作用明显,TC含量分别为PC组(4.18±0.94)mmol/L、DC组(3.92±0.74)mmol/L、Lipostabil组(4.26±0.8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92±0.14)mmol/L (P<0.05);豚鼠体内实验表明三种溶脂剂对脂肪组织有明显溶解作用,注射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淋巴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性融合减少。结论 Lipostabil主要成分对脂肪细胞溶解均有一定的作用,联合优于单种溶脂剂,均对脂肪组织不具有特异性,临床局部注射溶脂应持谨慎态度。

  • IL-10、TGF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彭勇;田云鸿;张健;胡韬;马海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情况。方法将IL-10和TGFβ1修饰的imDC在肝移植前输注入受体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IL-12水平,排斥反应情况等。结果联合转染组术后3 d和7 d血清IL-12水平低,显著低于mDC组和对照组(P<0.01);术后3、7、10 d联合转染组汇管区细胞凋亡明显,其次为IL-10转染组和TGFβ1转染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mDC组、imDC组(P<0.01);联合转染组的急性排斥反应轻,其次为TGFβ1转染组和IL-10转染组,mDC组和对照组严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3、7、10 d,mDC组和对照组的肝功能差,联合转染组的肝功能好,其次为IL-10转染组和TGFβ1转染组。结论采用IL-10和TGFβ1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能够诱导大鼠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 高迁移率簇蛋白1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及意义

    作者:韩璐荣;李戍军;周荷英;韩宁;何显力;包国强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簇蛋白1(HMGB1)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假手术组(n=36),仅行开关腹手术,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阻断;B组:IRI组(n=36),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复灌;C组:IRI+HMGB1抗体干预组(n=36),术前1 h给予HMGB1抗体200μg/kg腹腔注射。与B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小肠IRI模型。分别在复灌3、6、12、24、48、72 h后检测血清及小肠组织内HMGB1水平,同时测小肠上皮损伤程度、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结果正常大鼠有少量HMGB1表达,IRI可致HMGB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复灌3 h后HMGB1表达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24 h及48 h时逐渐下降,72 h内基本降至缺血前水平。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与HMGB1变化一致。复灌3 h时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完全脱落,绒毛高度明显降低;6 h时部分固有膜崩解;12 h时肠黏膜绒毛两边上皮细胞成块脱落;24 h出现肠黏膜再生;48 h时肠黏增生膜更加明显,绒毛高度进一步增加;再灌注72 h时肠黏膜绒毛高度明显增加、接近正常。给予HMGB1抗体干预治疗后,肠损伤程度、血清中IL-6及TNF-α较IRI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大鼠小肠IRI能致大鼠HMGB1表达显著增高,HMGB1水平与肠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这提示HMGB1在小肠 IRI 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 HMGB1水平可作为预测和评估小肠 IRI 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抑制HMGB1表达可能为防治小肠IRI开辟新的防治途径。

  • 浅蓝菌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许乐乐;许春芳

    目的:研究脂肪酸合酶(FAS)抑制剂浅蓝菌素(Cer)对胰腺癌BXPC-3细胞体外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2.5、5、10、20、40μg/ml)Cer 处理BXPC-3,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CK8)检测OD值,计算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的抑制率,并计算Cer IC50;取Cer浓度为0、5、10、20μg/ml处理BXPC-3细胞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及AnnexinⅤ/PI早期凋亡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FAS mRNA、Bcl-2 mRNA、Ba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Cer可明显抑制BXPC-3细胞的生长,并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强(P<0.05)。(2)BXPC-3细胞经Cer作用48 h后,细胞周期S期比例上升,G2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细胞有明显凋亡,以早期凋亡为主。(3)BXPC-3细胞经Cer作用48 h后,FAS mRNA、Bcl-2 m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降,Bax mRNA呈浓度依赖性上升,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er作用于BXPC-3细胞48 h可使细胞中的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 以时间、浓度依赖方式抑制胰腺癌 BXPC-3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应用高频超声引导制作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

    作者:宋英茜;陶冶;杨光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引导注射药物制作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家兔22只,苯巴比妥钠经耳缘静脉麻醉,在超声引导下对坐骨神经进行穿刺并注射庆大霉素,术后在不同时间点随机处死2只家兔,观察实验侧坐骨神经改变。结果大体标本可见注药神经表面逐渐灰暗、无光泽,充血程度、走行僵硬程度、与周围组织黏连程度逐渐加重。镜下观察可见神经内外膜出血充血明显,炎细胞浸润,局部神经轴突消失,神经纤维结构破坏。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穿刺坐骨神经是制作坐骨神经注射损伤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 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张曼;王蓉;原永芳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通过50% CCl4/花生油溶液(1 ml/kg)灌胃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低剂量组在建模同时每天腹腔注射丹参Ⅱa 磺酸钠注射液5 ml/kg,高剂量组在建模同时每天腹腔注射丹参Ⅱa磺酸钠注射液15 ml/kg。6周后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肝脏重量/体重比;运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肝纤维化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构,降低血清中TBIL、ALT、AST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给药组上调大鼠肝脏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及恢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关系

    作者:郭建美;孙楠;仲少敏;陶荣;吴艳

    目的:探讨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及采用保湿或封包手段恢复屏障功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定植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使用胶带反复黏贴SKH-1无毛小鼠背部皮肤制造皮肤屏障功能急性损伤模型。将36只小鼠分为对照组、破坏屏障组、接种金葡菌组、破坏+接种金葡菌组、破坏+封包+接种金葡菌组(后简称:封包组)以及破坏+保湿+接种金葡菌组(后简称:保湿组)6组。后四组在接种金葡菌24 h后收集局部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计数。在屏障功能破坏前、破坏后即刻、封包/保湿后、接种金葡菌后4 h、24 h分别检测小鼠屏障功能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胶带反复黏贴后即刻,pH值、TEWL和基线相比明显升高(P<0.05),24 h角质层含水量低于基线,pH值和TEWL仍高于基线水平(P<0.05)。封包1 h可降低皮肤表面pH值和TEWL(P<0.05);保湿4 h可降低pH值(P<0.05),TEWL有所下降,但和破坏屏障组同一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接种金葡菌后24 h,接种组仅有少量的金葡菌生长;破坏+接种组的金葡菌定植量远高于接种组(P<0.05);封包组和保湿组金葡菌定植的数量与破坏+接种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在屏障功能破坏的小鼠皮肤上接种金葡菌会延缓pH值和TEWL的恢复,和破坏屏障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封包和保湿可以消除接种金葡菌抑制屏障功能恢复的作用。结论屏障功能破坏会促进金葡菌的定植,封包和保湿可以促进急性屏障功能破坏的恢复并减少金葡菌的定植,金葡菌定植后会延缓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封包和保湿可以消除接种金葡菌抑制屏障功能恢复的作用。

  • 聚己内酯/丝素蛋白复合支架与人永生化尿路上皮细胞系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哲;吴稼晟;张明;赵阳;周娟;李伟;王忠;孙康;卢慕峻

    目的:探讨人永生化尿路上皮细胞系(immortalized human bladder urothelium cell line) SV-HUC-1在聚己内酯/丝素蛋白[Poly(ε-caprolactone)/silk fibroin,PCL/SF]支架中的生长情况,为进一步体内组织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制备疏松多孔的PCL/SF支架材料,SV-HUC-1传代扩增后,接种在PCL/SF上,体外培养7 d后取材,观察SV-HUC-1和PCL/SF的复合情况。结果 SV-HUC-1呈“多角形”、“铺路石”样,以克隆团形式生长。HE染色显示PCL/SF支架上的SV-HUC-1经过体外培养7 d后即可形成沿支架表面排列的复层上皮结构,部分SV-HUC-1渗透到PCL/SF的空隙内。扫描电镜显示细胞材料复合良好。结论 PCL/SF能支持SV-HUC-1良好的生长,该支架可以作为载体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膀胱修复的研究。

  • 肾癌旁组织高表达内皮祖细胞与肿瘤浸润相关

    作者:赵炎;于澎;贾瑞鹏;吴然;吴剑平;朱佳庚;葛余正

    目的:检测肾癌旁组织中 CD34+/Flk-1+内皮祖细胞(EPCs)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肾癌浸润性生长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建立裸鼠原位肾癌模型,建模成功后第7、12、17、21天分别处死8只裸鼠,收取癌旁组织,对照组同时间收取相应部位肾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癌旁组织中EPCs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配体Flk-1表达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旁组织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肿瘤形成12、17、21 d,癌旁EPCs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各时间段癌旁VEGF表达递增(P<0.01),但均低于对照组(P<0.01)。Flk-1表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P<0.01)。癌旁MVD表达与VEGF一致,整体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EPCs 在肾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参与癌旁血管新生,可能与肾癌的浸润性生长相关。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作者:姜允琦;王会仁;董健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矿密度减低和骨微结构破坏,致使骨骼强度降低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该病非常隐匿,有些患者直到由于一些轻微外伤导致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时才得知自己患上此病。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包括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压缩性骨折为多见。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是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个体生活质量。OVCFs会造成慢性腰背痛,脊柱后凸畸形和身高变矮,从而限制患者的活动,甚至导致残疾。一旦发生椎体骨折,则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将提高5倍[1]。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第1年的死亡率为20%。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OVCFs发生是身体健康开始走下坡的标志。因此,临床上我们要重视OVCFs的治疗;OVCFs处理不当易发展成后凸畸形,压迫脊髓神经,造成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处理有其特殊性,应与年轻人区别。

  •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立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具有优越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1-2],近年来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使部分颈椎疾患的治疗效果得以提高。但下颈椎椎弓根在解剖学上具特殊性,与颈脊髓、椎动脉及颈神经根相毗邻,手术风险及难度均较大。不少学者对计算机导航技术引导下的置钉及徒手置钉技术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计算机导航系统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稳定性差;而由于颈椎椎弓根钉的徒手臵钉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也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重点介绍徒手置钉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

  • 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

    作者:冯建民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的疾病,至疾病的中晚期,由于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这类患者,如果经保守治疗无效,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证实,TKA术后15年以上随访的假体留存率超过90%[1-4]。但是,在做TKA的患者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并不需要做全膝置换。

  •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蒋亮东;何爱咏

    一、引言
      外伤所致的股骨颈骨折属于高能量型骨折,对局部破坏较大,特别是头下型及经股骨颈型骨折,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原因。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严重股骨颈骨折可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以防止股骨头坏死导致的严重后果,疗效满意,也易于接受。但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关节置换手术后期存在一定问题,亦不能为患者所接受。

  • 单纯左心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宽QRS波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耿金;张荣林;马树人

    目的:比较单纯左心室起搏(LVP)和双心室起搏(BVP)在窦性心律合并宽QRS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至2013年6月发表的比较LVP与BVP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对其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结果7项研究终入组,包括742例心力衰竭合并宽QRS波的患者。Meta分析显示LVP和BVP在左心室射血分数(WMD -0.54,95%CI -1.80~0.73,P=0.4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WMD 1.39,95%CI -8.96~11.74,P=0.79)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WMD 1.42,95%CI -0.38~3.23,P=0.12)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窦性心律、宽QRS波的心力衰竭患者,LVP在左心室功能及心肌逆重构方面可取得与BVP相当的治疗效果。

  • 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李丽丽;李红星;彭肖肖;申汉威;李俊卿;汪立刚;杨孔宾

    目的:以荟萃分析的方式系统评价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放化疗疗效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综合系统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项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132例患者,其中放化疗组564例,单纯放疗组568例。本次研究的两个主要结局指标显示,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明显增加无事件生存期(EFS)[HR=0.83,95%CI (0.69,0.99),P=0.03],而对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R=0.86,95% CI(0.50,1.49),P=0.60]。结论本次 Meta 分析表明: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EFS,但对OS无明显作用。“三明治”式化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的EFS,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两者引起患者的血液系统并发症的风险相似,而对于高危险组患者的术后放化疗的疗效判定仍需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吸入糖皮质激素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储昭乐;彭美芳;李章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预防作用。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有关吸入糖皮质激素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总样本量为719例,其中吸入激素治疗组361例,对照组3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入激素不能减少再发喘息的发生率(RR=1.02,95%CI:0.89~1.17,P=0.742),也不能减少再住院率(RR=1.09,95%CI:0.74~1.59,P=0.672)、激素使用率(RR=0.95,95%CI:0.76~1.17,P=0.612)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率(RR=1.05,95%CI:0.81~1.36,P=0.7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的RCT 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报道。结论现有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吸入糖皮质激素能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的发生,但结论的可靠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 131I 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Meta分析

    作者:秦淑兰;邱柳芸;刘小华;蔡霞;何伟平;张美英

    目的:综合评价碘放射性同位素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效果。方法全面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主要入选标准包括:(1)随机对照研究;(2)所有受试者明确诊断为甲亢;(3)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131I治疗或ATD;(4)随访时间至少为18个月。结果入选16篇文献,其中131I组2666例,抗甲状腺药物组2556例。与ATD相比,131I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甲亢的治愈率(合并OR=4.25,95%置信区间为2.59~6.97;P<0.00001),但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合并OR=2.65,95%置信区间为1.91~3.66;P<0.00001)。此外,针对治疗前已有突眼的患者,虽然两种治疗方式对突眼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合并OR=1.35,95%置信区间为0.93~1.96;P=0.12),但是,治疗后新发生突眼患者数131I组高于ATD组(合并OR=1.61,95%置信区间为1.33~1.95;P<0.00001)。结论与ATD相比,131I治疗甲亢更有效,但是其甲减及突眼的发生率更高。

  • XPD75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黄晓;张秋明;钟鉴宏;韦良宏;翁国庆;邹勇芳;龚文锋

    目的:探讨XPD75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RC)患病风险关系。方法检索CNKI、CBM、VIP、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搜集有关XPD Lys751 Gln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及对照组XPD Lys751 Gln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 RevMan 5.14软件对原始数据合并分析,计算合并 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13个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3411例,对照55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Gln/Gln基因型与结直肠癌之间无关联性(P>0.05);亚组分析:混合人群组,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洲人组:Gln/Gln vs. Lys/Lys,OR=2.27,95%CI=0.96~5.37,I2=72%,P=0.06;Lys/Gln+Gln/Gln vs. Lys/Lys,OR=1.17,95%CI=1.00~1.37,I2=0%,P=0.04;Gln-allele vs. Lys-allele,OR=1.17,95% CI=1.02~1.33,I2=0%,P=0.02。结论 XPD751 Gln/Gln基因分型可能增加亚洲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尚需更大样本、设计更严谨的研究加以证实。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作者:原振龑;闫涵;李琴;刘文婷;曹邦伟

    目的:系统评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28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评价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腹泻的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应用 Meta 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1.7计算合并的OR值及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3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OR=6.08,95%CI:4.35~8.50;P<0.00001)。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OR=1.85,95% CI:1.26~2.70;P=0.002)。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3~4级腹泻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4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98,95%CI:1.36~2.88;P=0.0004);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41,95%CI:1.11~1.79;P=0.005)。结论 UGT1A1*28多态性能够预测伊立替康所致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的风险;具有UGT1A1*28纯合或者杂合突变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均高于野生型。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