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下咽和颈段食管修复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陈曦;程雷

    由于下咽部(喉咽部)位置隐蔽,下咽恶性肿瘤临床早期症状缺乏,难以早期诊断,发现时往往已经处于进展期,甚至侵犯颈段食管,5年生存率仅在15%~47%之间[1]。研究表明,广泛的下咽及颈段食管切除和手术后化放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5年生存率,但是切除以后带来的言语和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修复手术后缺损,重建患者的吞咽和言语功能是头颈外科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 心力衰竭时β3受体在心肺循环中作用

    作者:陈枚洁;崔然;谢冰冰;安慧玲;缪国斌;徐援;王广;李晓红;孙继红;陈哲

    人的心脏存在α和β两大肾上腺素能受体家族,β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是调节心脏功能有力的刺激物。根据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克隆,心肌不仅存在β1、β2受体,新近还发现β3受体[1]。β3受体在心力衰竭时,与心肌收缩力,冠状动脉、心律失常、心肌重构密切相关。本文就心力衰竭时β3受体在心肺循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焕;雷星;王文波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 )是膝关节主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对维持膝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膝部韧带损伤中,以膝关节ACL损伤为常见,国外报道在16~39岁人群中ACL断裂发病率为85/100000[1]。如果治疗不当将导致膝关节不稳而严重影响关节运动功能,并易继发膝关节内软骨退变及半月板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膝关节的病残,从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本文通过综述传统功能重建与近年兴起的解剖重建的各自特点来说明解剖重建在治疗ACL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 内脂素与胰岛素抵抗及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小娟;其木格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可以储备能量,而且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其可以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脂联素、内脂素(visfatin)等。研究表明这些因子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炎性反应等有关,参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内脂素是2005年日本科学家Fukuhara等[1]在研究内脏脂肪时发现的,因此命名为内脂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内脂素可能通过参与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以及促进炎症反应等途径,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该病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 脓毒症与神经内分泌

    作者:李宏山;张玉想

    一般把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称为脓毒症。在美国,每年约有750000人发生脓毒症,在入院治疗的患者中约有2%发生脓毒症。预计到2020年,美国每年发生脓毒症的患者将超过100万[1]。虽然针对重症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采取了许多新的治疗措施[2-7],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此高的病死率使得人们对脓毒症复杂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理论的形成与出现为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契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深入研究其机制有望开辟脓毒症临床干预新途径。

  • 心肌梗死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戴慧蓉;李莉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为冠状动脉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的严重类型,近几年来,全世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1]。虽然在过去50年间,国内外研究者们在确定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且开发了如冠心病监护单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方法,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部分地区有所下降,但其发病率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知之甚少[2]。本文综述过去几年来,心肌梗死遗传学研究进展,从基因水平简要阐明部分心肌梗死可能的发病机制。

  •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黄旭升;蔡艺灵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 )系颅内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破裂后可以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预后不良。其病因迄今尚未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素与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1]。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研究进入分子阶段,确定其发病的基因基础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候选基因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由于其对血管舒缩调节及维持血管张力的重要作用目前受到了重视。本文就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和颅内动脉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 IL-28 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周慧;杨永峰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分别影响着7.18%和3.2%的中国人口。慢性病毒性肝炎带来的肝脏损害将导致肝炎后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前提。干扰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之一。但是,宿主(性别、年龄、肝纤维化程度等)和病毒(病毒活动度、病毒水平等)因素影响着患者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同时,由于治疗本身的无应答、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的高花费都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的疗程及终效果。预测哪些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有较高应答率并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在临床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 前列腺癌临床进展分析

    作者:岳长久;郭卫东;陈晓春

    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 )是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在美国成年男性人群中,前列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肺癌,病死率仅次于肺癌成为首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1-2]。在我国,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预后较差[3]。统计显示大部分的前列腺癌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起病,仅6.2%因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而就诊[4]。自从Huggins和Hodges首先报道了去势能够延缓前列腺癌的进展,手术或者药物去势成为治疗局限晚期前列腺癌和转移及复发前列腺癌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前列腺癌的高度异质性和多灶性生长特性导致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若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惰性”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适时的判断,将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若能对进展比较快的前列腺癌早期给予靶向治疗或放疗等更积极的治疗,将有助于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如何早期准确地预测内分泌治疗后肿瘤的进展,成为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IER5基因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红;丁晓萍;樊凯彬;麻莉

    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临床上大约70%的宫颈癌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放疗作为目前肿瘤治疗成熟的手段,疗效肯定,但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50%在1年内复发,75%~80%在2年内复发,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1]。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宫颈癌都对放疗敏感。所以在放疗前预测放疗敏感性,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观察癌细胞放射反应及判定疗效已成为目前宫颈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要课题[2]。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IER5基因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此种基因放疗的应用前景。

  • 硒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研究进展

    作者:朱琳;郑合明

    硒作为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于1817年被瑞典化学家发现,由于初被认为是毒性物质,直到近数十年随着硒的动物实验及人类研究的增多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实硒是一种重要的膳食成分[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与下列疾病密切相关:(1)克山病,大骨节病,与缺碘有关的地方病;(2)各种癌症;(3)心血管病;(4)补体活化和流行性出血热;(5)男性不育症和妊娠高血压;(6)免疫功能损伤与艾滋病;(7)辐射损伤、重金属中毒与职业病。近些年硒在内分泌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甲状腺内含有多种硒蛋白,甲状腺中的硒含量仅次于肝肾,而每克组织硒含量在甲状腺中高,硒对于维持人类机体和动物的甲状腺激素代谢和合成至关重要。硒元素更是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autoimmune thyroiditis ,AIT)的治疗及延缓病情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将重点阐述硒与AI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研究应用。

  • DDAH/ADMA系统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关系

    作者:杨晶晶;石柔;宋滇平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管内皮受损起关键作用。众所周知,一氧化氮( NO )是重要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之一,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可从多条途径造成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人体内的ADMA主要由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 DDAH)水解代谢失活。本文试就DDAH/ADMA系统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关系做一简要探讨。

  • 肠造瘘术的分类、应用及其并发症

    作者:罗特东;陈创奇;易小江;杨纨

    肠造瘘术是胃肠外科疾病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尤其在急诊手术时。初是源于18世纪肠道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术后的临时性胃肠道改道[1]。熟练地掌握肠造瘘术的技术及适应证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 脓毒症时氯胺酮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朦朦;鲍红光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衍生物,属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1965年, Domino首次将其应用于临床,并且由于其镇痛效果确切,呼吸抑制轻微,循环轻度兴奋,为临床麻醉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氯胺酮除了具有传统的麻醉作用外,对机体兼有生物活性作用,例如:抗炎,脑保护,解除支气管痉挛,超前镇痛等。尤其对机体严重创伤的患者,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脑外伤等,具有独特的保护作用[1]。但是,氯胺酮的抗炎及其他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确切,可能涉及NMDA受体、单胺类受体、阿片类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电压门控通道等[2]。

  • 血栓素A2受体及基因多态性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毅;卢钟娇;陈生弟

    目前排名全球前三的非传染性疾病(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中,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病例数均已超过肿瘤,在30~70岁人群中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首位死因,占总死亡的41%。然而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人们正在不懈地探索其病因,Markus[1]指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当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致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生成减少,同时受损的内皮细胞与血小板黏附刺激血小板形成大量的血栓素 A2(thromboxane A2,TXA2),破坏体内TXA2与PGI2的动态平衡,引起血栓前状态,甚至继发血栓形成[2];而血栓素 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XA2R)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否具有相关性也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为了及时发现脑梗死的易感人群、尽早有效的给予干预治疗和提高患者的预后,有必要对TXA2R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作进一步的聚焦。本文将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良性气道狭窄治疗后再狭窄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作者:苏柱泉;李时悦

    良性气道狭窄经治疗后,由于肉芽增生或纤维瘢痕形成膜性狭窄环导致管腔明显狭窄并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定义为再狭窄。随着呼吸介入治疗的发展,目前良性气道狭窄主要以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球囊扩张、冷冻、激光、支架植入以及短距离放射治疗)为主,其近期总成功率达87%[1],但有文献报道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可高达40%~70%[2]。常规介入治疗方法短期均可达到明显的效果,但远期随着局部组织不断增生、修复及瘢痕的形成可导致再狭窄,需要反复多次治疗且疗效不佳,这是困扰呼吸介入技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对良性气道狭窄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原因研究并不多,由于良性瘢痕性气道狭窄的病理特点与皮肤的增生性瘢痕极为相似[3],本文联合并参照皮肤瘢痕复发的因素及特点,就良性气道狭窄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 镇静剂与止痛剂在ICU中的应用

    作者:王磊;俞凤

    镇静与止痛治疗是ICU 中危重患者,尤其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治疗的重要部分,可使患者减轻疼痛,减少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耐受气管插管,抑制呼吸中枢的驱动力,使机械通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减少意外脱管或管道的移位。但由于所有镇静剂都有潜在的危害性,过度镇静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 天数,增加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1]。如何更好地合理应用镇静止痛剂,规避或减少其在使用中的风险,是摆在ICU 医师面前的课题。本文就镇静与止痛剂在ICU 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肝纤维化中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

    作者:汤雯;姜春燕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向肝硬化进展的共同通路,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积聚以及瘢痕形成。肝脏中各种细胞均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进展。目前认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发生时ECM 的主要来源,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1]。本文对肝纤维化形成中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进行简要综述。

  • 胞外固态基质蛋白影响肝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董银英;王洁;崔杰峰

    肝癌侵袭转移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原发癌细胞脱落,基质降解、间质浸润,组织特异趋化,血管侵入、转运,癌细胞捕获、逸出,靶器官选择,转移部位继发生长增殖等主要病理环节。细胞外基质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面临的第一道屏障,脱落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黏附及其运动是侵袭转移始动环节早期事件[1],以往肝癌侵袭转移研究多聚焦于癌细胞黏附、运动、细胞骨架等自身病理特征改变,对作为肿瘤组织侵袭屏障、肿瘤细胞三维结构支撑及运动力学支撑的细胞外固态基质蛋白的调控重视不够。近年来,其他实体肿瘤与肝癌研究证据均显示,细胞外固态基质不仅是肿瘤生长的一种被动结构支撑,更是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组成,参与癌侵袭转移过程调控[2]。

  • Th1/Th2、Treg/Th17漂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红菊;王蕾;李润智;张梦贺;赵地;张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和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或裂隙。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存在着免疫的激活。研究[1]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能启动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应答。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还存在着免疫球蛋白、补体,还发现有补体的激活。这些提示免疫反应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也与斑块的易损性相关,这与ACS发病也有重要的关系。调节免疫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辅助性T细胞( helper T cells ,Th)漂移与ACS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珍;于春水

    人体皮肤是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器官,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生理屏障。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外界不利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进入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人体表皮及真皮内水分及脂类等物质的丢失从而维持其皮肤屏障功能的稳定。表皮中角质层在皮肤屏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生都与皮肤屏障功能的稳定有关。因此,皮肤屏障功能一直以来都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十分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在Toll样受体通路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骆娟;邹福兰;梁小明;陈昌辉

    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 ,TLR)信号通路是哺乳动物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 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IRAK)是TLR信号通路中关键的连接因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IRAK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靶点。现就IRAK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TLR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原发性痛风患者326例血尿酸、胱抑素 C和脂代谢特点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青玉凤;刘晶;周京国;潘舒月;张梦云;蒲梦君;殷玲;黄翠平;张全波

    目的了解原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 sUA)、血脂及血浆胱抑素C( CysC)的代谢特点,探讨痛风患者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检测326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GA)患者和210例健康体检者sUA、CysC、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并完善血细胞计数,详细收集痛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sUA、CysC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痛风组sUA、CysC、hsCRP、WBC、中性粒细胞( GR)、体重指数、TG、TC、VLDL、apoB100、血糖、肌酐和尿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0.01),而淋巴细胞、HD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痛风组sUA与年龄、WBC、TG、VLDL、肌酐及CysC 呈显著正相关( r=0.24、0.27、0.27、0.33、0.25、0.21, P均<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r=-0.16,P<0.01);痛风组CysC与WBC、GR、单核细胞计数、apoA1、血糖、肌酐、尿素、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26、0.20、0.31、0.22、0.46、0.67、0.63、0.33,P均<0.05),与TC、LDL-C呈显著负相关( r=-0.25、-0.27,P均<0.01)。结论痛风患者血脂异常特点符合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的典型特征。痛风患者易出现脂代谢紊乱、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与高尿酸血症致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血管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CysC可能可作为痛风早期肾功能损害及慢性炎症的判定指标。

    关键词: 痛风 尿酸 脂类 胱抑素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晓军;李杰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EGFR)在多种肺部肿瘤中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肺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G-FR基因突变酶切富集PCR法对患者血浆游离核酸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以及外显子-21 L858 R发生突变。对血浆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吸烟史、TNM分期、病理类型以及吉非替尼治疗客观有效率与疾病无进展等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1)本组60例患者血浆标本共检测出EGFR基因发生突变数为29例,突变率为48.3%,且血浆EGFR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肺腺癌患者中(P<0.01);(2)血浆中EGFR水平与肺部良性病变EGFR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且肺鳞癌、肺腺鳞癌患者血浆中的EGFR水平与肺腺癌血浆中的EGF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本组34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之中,血浆EGFR基因突变呈阳性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与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均要明显优于血浆EGFR的基因突变阴性患者( P<0.01)。结论 EGFR基因在多种肺部肿瘤中的突变率接近50%,且血浆游离核酸酶切富集PCR法能够灵敏而特异地对EGFR基因出现突变的情况进行检测,且基因突变检测呈阳性患者对吉非替尼的反应率要显著地高于野生型患者。

  • 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元豫;张杰;李坤

    目的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15.2 cm,平均(8.6±6.1) 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 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社区门诊处方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沈德蕾;张瑛;赵超;梁会凤;裔昭兰;李效伟;吕利雄

    目的了解社区门诊苯二氮卓艹类药物( BZDs )使用现状及用药人群特征。方法2012年1月至6月对上海某社区门诊处方BZDs的失眠居民进行自编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及简易焦虑及抑郁症状筛查问卷调查。结果281例BZDs用药者中,首次处方原因为医师建议占35.2%,自行配药占64.8%,大多数(92.9%)未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偶尔或短期服药16.7%,长期间断服药33.8%,长期连续服药49.5%,其中>65岁以上和AIS评分≥12分的失眠人群中长期连续服药的比例高( P<0.01);用药人群有抑郁、焦虑倾向的比例分别为65.5%、9.6%,在>65岁以上失眠人群中抑郁和焦虑评分以及在AIS评分≥12分和长期连续服药的失眠人群抑郁评分增高尤为明显( P<0.01)。结论社区门诊BZDs的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用药人群抑郁、焦虑倾向的比例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 肥胖三种诊断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胡滨;梁惠文;赵辉;刘颖;冷松;孙广慧

    目的探讨肥胖3种诊断指标:体质指数( BMI)、腰臀比( WHR)和体脂肪含量( BF%)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283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身高、体重、WHR、BF%、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肝功能、肝炎相关指标检查,同时行腹部超声检查。分别分析BMI、WHR和BF%3种肥胖诊断指标发生NAFLD的危险度( OR)。采用Logistic回归描述各肥胖诊断指标与NAFLD的关联性。计算不同性别BMI、WHR和BF%预测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NAFLD组BMI、WHR和BF%水平高于非NAFLD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HR和BF%发生NAFLD的风险OR分别为8.40(95%CI 4.17~16.92)、8.25(95% CI 2.89~23.54)和7.97(95% CI 2.41~26.35)。无论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与否,BMI或WHR与BF%联合时NAFLD发病风险均明显高于单纯BMI或单纯WHR。女性BF%、BMI和WHR判定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95%CI 0.594~0.879)、0.829(95%CI 0.713~0.945)和0.828(95% CI 0.749~0.907)。男性分别为0.781(95% CI 0.711~0.850)、0.780(95%CI 0.710~0.858)和0.730(95%CI 0.655~0.806)。结论 BMI、WHR和BF%均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或WHR联合BF%发生NAFLD风险均增加,男性BF%对NAFLD的发生具有较好预测能力。

  •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皇甫竞坤;闫杰;王艳斌;谢雯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2007~2008年北京市东城区和通州区各4个居委会20岁以上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随机配对的原则,排除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的患者。入选NAFLD组435例,平均年龄(45.0±11.4)岁,对照组442例,平均年龄(44.7±11.6)岁,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抽空腹血测定肝肾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空腹血糖( FBG)、血脂、空腹胰岛素( FINS)和脂联素;计算体重指数(BMI)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脂联素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FLD的危险因素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NAFLD组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尿酸较非NAFLD组高( P均<0.05),而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则较对照组低( P均<0.05)。(2)血清脂联素与BMI、HO-MA-IR、腰臀比、血糖、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尿酸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075,-0.13,-0.185,-0.49,-0.137,-0.008,-0.041,-0.133,P均<0.05)。(3)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变量包括:腰臀比、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LDL-C、HDL-C、尿酸、ALT、血糖、FINS、HOMA-IR、脂联素。结果显示 BMI、HOMA-IR、脂联素是 NAFLD 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回归方程 P =1/[1+e-(-8.734+0.281BMI+0.409HOMA-IR-0.198脂联素)]。结论 NAFLD患者的特征是体重增加,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含量减少。其中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下降与NAFLD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

  •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美佳;袁如玉;闫哲慧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 UA )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的关系。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已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301例,根据baPWV值,将其分为两组:baPWV正常组( baPWV<1400 cm/s)94例,baPWV升高组( baPWV≥1400 cm/s)207例,完成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的检测,探讨冠心病患者baPWV增加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率、身高、体重及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baPWV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UA水平(OR值分别为1.084、2.197、2.283、1.219,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UA水平是baPWV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晓;杨敏;王天;付睿;曾小峰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对北京同仁医院112例RA患者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社会背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发生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RA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55.4%(62/112)。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阳性、应用DMARDs、泼尼松使用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病程、DAS28评分、HA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DAS28评分、HAQ评分为RA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抑郁症发病率高。疾病活动度高、关节残疾重、家庭年收入低等因素可能与RA发生抑郁症相关。明确易患因素有助于尽早发现抑郁状态,并对确诊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适当的、个体化的治疗。

  • 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 HDAC1表达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差异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姜小花;关凤军;董晨;彭倩倩

    目的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去乙酰化转移酶1(HDAC1)的表达水平,探讨HDAC1在PNS患儿糖皮质激素( GC)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PN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对GC的疗效分成两组: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25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29例,SRNS组根据临床治疗分为未用环磷酰胺(CTX)组16例以及CTX冲击5疗程组13例2个亚组;另选取1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取血分离淋巴细胞,分别应用Western blot 及RT-PCR法检测HDAC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均有HDAC1的表达;GC治疗前, SRNS组HDAC1蛋白(0.4224±0.0084)及mRNA (0.5596±0.009)表达均低于SSNS组(0.6755±0.0105,0.7682±0.0003)及正常对照组(0.5067±0.0145,0.6703±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NS组HDAC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治疗6周时,SRNS组HDAC1蛋白(0.3536±0.0041)及mRNA(0.5587±0.0008)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SS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SNS组HDAC1蛋白(0.6385±0.0074)及 mRNA (0.7633±0.0007)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0.5067±0.0145,0.6703±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X组HDAC1蛋白(0.4965±0.0153)及mRNA(0.6766±0.0010)表达低于SSNS组,但高于SR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各组对应的各指标G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GC反应PNS患儿有HDAC1表达差异;GC治疗可能影响HDAC1的表达;CTX应用可干预HDAC1表达。

  • 四川省肿瘤医院2002至2011年全身麻醉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徐义全;青晓艳;樊晋川;张兵;唐育民;李晓霞;王影;李超

    目的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行全麻手术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及病理学特征,为西部地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全麻手术、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0年间,我院收治手术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共552例,男144例,女408例,比例约为1∶2.8;其中乳头状癌480例(86.96%);滤泡状癌19例(3.44%);髓样癌25例(4.52%);低或未分化癌16例(2.90%);淋巴瘤8例(1.45%);鳞癌4例(0.72%)。(2)淋巴结转移者314例(56.88%),男、女淋巴结转移分别为92例(63.89%)、222例(5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 P =0.048)。<45岁和≥45岁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73例(56.35%)、141例(5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3)男性≥45岁患者淋巴结转移者60例(71.43%),与男性<45岁淋巴结转移者[32例(53.33%)(χ2=4.97,P=0.026)],女性<45岁淋巴结转移者[140例(51.09%)(χ2=5.70, P=0.017)],女性≥45岁淋巴结转移者[82例(50.93%)(χ2=9.52,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这10年的研究中,499例(90.40%)甲状腺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于非甲状腺滤泡细胞者少见,女性患者数明显多于男性。2002年至2008年,本院收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增长缓慢,近三年增长明显。淋巴结转移率男性大于女性,男性≥45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与男性<45岁、女性<45岁和≥45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岁和≥45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随机双盲三模拟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非布索坦降低痛风患者高尿酸水平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丽英;赵燕;郑毅;李小霞;张晓;徐建华;吴华香;胡绍先;赵荫环;张风肖;周彬;苏厚恒;肖征宇;孙瑞华;王国春

    目的研究比较非布索坦与别嘌醇降低痛风( GOUT)患者血尿酸( SUA)水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6例痛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非布索坦40 mg组(40 mg,每日1次),非布索坦组80 mg组(80 mg,每日1次)和别嘌醇对照组(100 mg,每日3次),疗程2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24周末血尿酸水平降低到360μmol/L以下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2周末血尿酸水平降低到360μmol/L以下的患者比例,24周治疗前后血尿酸下降的水平和痛风发作的次数。结果非布索坦40 mg组、非布索坦80 mg组、别嘌醇组三组意向性分析集( ITT )分析受试者末次访视SUA≤360μmol/L 的达标率分别为49.06%、65.38%、43.67%,三组疗后24周SUA降低到360μmol/L以下的受试者达标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具体为非布索坦40 mg组与非布索坦80 mg组、非布索坦80 mg组与别嘌醇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索坦40 mg组与别嘌醇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索坦40 mg组等效于别嘌醇组;非布索坦80 mg组优效于别嘌醇组,且也优效于非布索坦40 mg组。非布索坦长期用于降尿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地区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陈刚;杜坤;于露;杨梅;王官蔚;张芹;田福运;刘玲

    目的对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现况调查分析,探讨地区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普查了解杨家坪地区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流行状况。在普查基础上随机抽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2.9%,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1.0%,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4.8%,男性与女性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239,P<0.001)。糖尿病患病率为4.5%,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3.0%,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为6.0%,男性与女性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777, P<0.001)。回归分析显示BMI ( OR=3.865)、高血压家族史( OR=3.093)、年龄( OR=3.531)是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辛辣食物( OR=0.271)可能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糖尿病家族史(OR=3.737)、BMI(OR=3.187)、年龄(OR=2.555)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地区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MI、高血压家族史、年龄是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辛辣食物可能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糖尿病家族史、BMI、年龄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结果,可为杨家坪社区全科医生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原发性失眠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改变的研究

    作者:黄艳;夏兰;陈贵海

    目的探索原发性失眠( PI)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失眠程度的关系。方法患者分为PI组和抑郁伴失眠( DCI )组。设健康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DRS-17)分别评价失眠和抑郁严重度,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三组间血清中TNF-α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 F=926.74,P<0.001)。两两比较分析显示两失眠组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但PI组低于DCI组( 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NF-α含量与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及HAMD-17分呈正相关( P均<0.001)。结论 PI患者日间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与失眠程度、日间功能损害相关。

  • 多激素平行测定法的建立及其在垂体腺瘤筛查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国军;吕虹;马瑞敏;杜亚梅;王谦;康熙雄

    目的建立激素抗体组合微阵列检测方法,为垂体腺瘤患者及无症状高风险人群提供血清学早期筛查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对微阵列芯片制备条件进行摸索,选择出泌乳素、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的单克隆抗体作为芯片反应时的佳制备条件及检测体系后,将其合理组合固定在固相载体的表面而制备出低密度激素抗体蛋白微阵列,建立激素抗体组合微阵列芯片检测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精密度和交叉反应进行初步评价,比较其与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相关性。结果成功确定了激素抗体组合微阵列的制作条件,包括选择琼脂糖凝胶玻片作为点样载体,确定3种激素抗体包被浓度、点样缓冲液、固定时间等;优化了反应体系中的各种条件;得出了多种激素抗体组合微阵列检测方法从制作到反应结果分析的完整体系。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多种激素抗体组合微阵列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评价,该方法学的建立不仅为临床激素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也为以后将更多的相关检测项目纳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 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亚峰;马小静;王静静;袁媛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同步显像( TSI )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同步化治疗( CRT)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CRT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于CRT术前3 d、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观察 CRT 前后不同起搏参数时各指标变化。结果 CRT治疗后左心室发生逆重构,其中术后3个月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小于术前(P<0.01,P<0.05),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增加,二尖瓣反流量减少,LVEF 明显提高(P<0.01),重度延迟节段数减少,节段数量由术前的3.1±1.3减少至6个月的1.5±1.4(P<0.01),左心室起搏电极所在节段的达峰时间有的回复到正常范围,收缩峰值速度亦有改善,但仍没有到正常水平,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由术前的(139±33)ms缩短至(110±4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和TSI技术是预测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参与CRT全程的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

  • 五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

    作者:刘恩益;刘玉平;启琴;苗国栋;曾俏梅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强迫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及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04例强迫症患者的5-HTTLPR基因的多态性;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 WCST )、连线试验A和B测评所有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BOCS)评估患者的强迫症状。结果不同基因型( S/S,S/L,L/L)组间强迫症患者的WCST测试、连线测试无显著性差异( P>0.05);并且三个基因型组间强迫症状总分、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5-HTTLPR基因多态性作为强迫症临床症状或认知功能损害的候选基因。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与血压波动的关系探讨

    作者:尚云霄;王明晓;蒋秀梅;董卫红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 PIWG)与透析前及透析后血压波动的关系。方法共纳入规律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每周3次透析,18岁及以上成年患者72例,男39例(54.17%),女33例,平均年龄(64.38±13.28)(29~82)岁,平均透析龄(4.12±4.28)(0.5~20)年。测定MHD患者透析前体重,计算超滤量(UF)(透析前体重-前次透析后体重)及PIWG[(透析前体重-前次透析后体重)/干体重×100%]。测定患者透析前血压、透析中每小时血压及透析后血压,并计算收缩压(SBP)差值(dSBP)(透析前SBP-透析后SBP)。收集4周内,共计942例次血液透析治疗,筛选795组完整有效数据。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干体重为(62.83±11.84)kg,平均超滤量为(3.01±0.85)L,平均PIWG为4.85%±1.24%。透析前SBP (151.20±23.63) mm Hg,透析后SBP(146.27±26.58)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关分析显示,PIWG与透析前SBP ( P=0.038)及dSBP ( P<0.001)呈正相关,而与透析后SBP呈负相关(P<0.001)。透析间期体重每增长1%,则透析前SBP增加1.72 mm Hg(P=0.038,95%CI 0.093~3.347),透析后 SBP 下降4.278 mm Hg ( P <0.001,95% CI -6.076~-2.477), dSBP 增加5.998 mm Hg ( P<0.001,95%CI 4.166~7.830)。结论 PIWG与透析前SBP及dSBP呈正相关,与透析后SBP呈负相关。容量负荷的变化对SBP的影响比舒张压大。

  • 应用邻近皮瓣Ⅰ期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

    作者:李超;熊建;王少新;刘坤;王薇;李春华;刘吉峰;孙荣昊;李晓霞

    目的探讨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合理选用邻近皮瓣Ⅰ期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63例患者颜面部皮肤肿瘤在切除后,采用邻近皮瓣Ⅰ期修复皮肤缺损。有8种皮瓣被成功的设计和应用。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有155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缺损愈合满意,瘢痕隐匿,无明显面部畸形及色差。5例患者术后皮瓣远端表皮出现坏死。应用多的是旋转皮瓣,其次是滑行推进皮瓣。结论合理设计的邻近皮瓣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可获满意疗效和美容效果。

  • 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超;金振晓;易蔚;姜博;易定华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麻醉后体外循环之前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0.5 mg/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在体外循环常规预充液中加入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1 mg/kg,对照组44例体外循环之前静脉滴入250 ml生理盐水,体外循环预充液不做处理。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3)、体外循环结束后6 h(T4)、体外循环结束后12 h(T5)、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6)、体外循环结束后48 h(T7)7个时间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损伤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结果术后住院死亡2例(两组各1例),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并发症的发生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实验室检查中,体外循环开始后出现血清S-100β和NSE浓度的升高,且在T7之前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应用可以减少体外循环造成的血清S-100β和NSE浓度的升高,对患者的脑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干扰素α诱发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发生惊厥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志强;张鸿飞;董漪;钟彦伟;陈大为;王丽旻;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目的了解应用干扰素α( IFNα)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CHB)发生惊厥的诱因后果及处理方法。方法随访观察了解放军第302医院近10年使用IFNα治疗CHB后发生惊厥的病例,分析其发生的诱因,发作的方式,发作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对预后和疗效的影响。结果在2659例使用IFNα的CHB患儿中共有60例发生了惊厥,其发生原因多为IFNα所产生的发热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热性惊厥。用干扰素不发热者无惊厥发生。发生惊厥后,通过镇静、止惊等处理后恢复较好。没有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影响IFNα的继续使用,亦不影响CHB的预后和疗效。结论 IFNα治疗CHB儿童发生惊厥是可防、可控的。

  • 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膝关节病变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孙天闻;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膝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膝关节病变行全膝关节置换联合髌骨成形术的全部病例,共10例(18膝)。其中男9例(17膝)、女1例(1膝),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5分(32~65分),膝关节运动范围平均为17.5°(0~60°),术前HSS疼痛评分平均为8分(5~15分),屈曲挛缩畸形30.8°(5°~65°),比较分析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运动范围、疼痛评分等差异。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7.5个月(2~60个月),术后HSS评分为(84.0±10.3)分( t=-8.507, P<0.01)、HSS疼痛评分为24.5±3.2分( t=-11.645,P<0.01)、膝关节运动范围为82.1°±14.4°( t=-7.477,P<0.01)、屈曲挛缩畸形为11.3°±14.2°(t=0.014,P<0.05),膝关节HSS评分、运动范围、疼痛评分、屈曲挛缩畸形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联合髌骨成形术是有效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白细胞介素-21在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雅迪;赵铖;郑乐婷;尤欣;刘博;米存东;陈战瑞;雷玲

    目的研究狼疮肾炎( LN)患者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1( IL-21)的表达特点,为探讨IL-21在LN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临床病理学证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LN患者及5例健康对照组肾脏组织中IL-2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L-21阳性细胞主要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在肾小球中无表达;LN肾组织中IL-2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5),且病变较严重的Ⅲ型、Ⅳ型LN尤为明显,Ⅲ型+Ⅳ型与Ⅰ型+Ⅱ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L-2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水平随LN小管肾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r=0.548,P<0.01);肾脏组织中IL-21表达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病理活动性指数、病理慢性指数呈正相关( r=0.418、0.326、0.450、0.518、0.415,P均<0.05),与血清补体C3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LN肾组织中IL-21表达增加与肾脏病变程度和病理类型及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LN活动及严重程度的指标,在LN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俸瑞发;宫晓洁;柏璐;秦琴;黄玥;张珊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和肿瘤细胞增殖抗原Ki67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IF-1α和Ki67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HIF-1α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2008至2010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治疗后存档并留有病理标本的70例乳腺癌、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快捷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组织中HIF-1α和Ki67的表达情况,研究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缺氧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70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55/70)和88.6%(62/70),其癌旁组织中HIF-1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32/70)和11.4%(8/70),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0(0/10),Ki67的表达率均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但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肿块大小、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HIF-1α与Ki67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P<0.05),在癌旁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未见明显相关( 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HIF-1α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恶性程度相关,提示HIF-1α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HIF-1α和Ki67二者表达强度呈明显正相关,提示缺氧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但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刘茂;陈剑;刘天民;伍卫;黄丹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 TBIL)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8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记录其TBIL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按Gensini积分( GS)高低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病变组;纳入58例同期行CAG阴性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TBIL 水平较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分别高18.9%( P=0.01)、27.6%( P =0.001);轻度病变组TBIL水平较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分别高17.1%( P=0.028)、26.0%( P=0.002);左前降支(LAD)受累组TBIL低于LAD未受累组[(11.99±4.14)μmol/L vs.(13.28±5.06)μmol/L,P<0.05];TBIL与GS呈负相关( r=-0.341,P<0.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受累部位相关,TBIL越低,GS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LAD受累者TBIL较LAD未受累者低;TBIL对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 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预防作用的临床评价

    作者:付靖;李靖若;王燕;张临风;辛静;张莹莹;李淑兰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对比分析,探讨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即刻外接壁负压持续吸引,24 h后改为每2 h一次( q2 h)间断壁负压吸引;试验B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24 h后外接壁负压q2 h间断吸引;对照C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外接普通负压鼓引流,比较三组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影响。结果三种不同术后引流方式对皮下积液发生率(χ2=12.834,P<0.05)、置管天数(χ2=14.064,P<0.05)及皮下积液累及范围(χ2=12.468,P<0.05)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12.624,P<0.05),置管天数缩短(χ2=11.665,P<0.05),积液累及范围减小(χ2=11.25,P<0.05);与间断壁负压吸引组( B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4.114,P<0.05),置管天数(χ2=1.127,P>0.05)及积液累及范围(χ2=2.222,P>0.05)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较间断壁负压吸引及传统吸引方式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临床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 超声造影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砚之;徐晓红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71例患者的83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 VTQ)检查,根据超声造影相关指标和病灶剪切波速度(SWV),对病灶良、恶性进行判断。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07%、92.59%、91.57%;良、恶性病灶的SWV值分别为(1.42±0.3) m/s和(2.76±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WV值=1.79 m/s为临界点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0.36%、92.59%、84.34%;超声造影联合VTQ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43%、85.19%、92.77%。结论超声造影和VTQ技术均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有诊断价值,二者从不同方面反映病灶特征,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联合应用时能提高诊断率。

  • 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李忠心;陈向东;李新

    目的观察小剂量环孢素A( CsA)联合小剂量强的松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与足量强的松的比较。方法6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均经肾活检病理检查证实,前瞻性非随机观察18个月以上。治疗组( n=41):小剂量CsA联合小剂量强的松,其中难治性肾病综合征8例,强的松0.5 mg· kg -1· d-1+CsA 2.5 mg· kg-1· d-1,强的松大剂量30 mg/d,连服2~3个月后每隔2~4周强的松、CsA在原剂量基础上交替递减10%或持续应用原剂量。对照组( n=26):足量强的松组,强的松1.0 mg · kg-1· d-1,强的松大剂量60 mg/d,连服2~3个月后每隔2~4周在原剂量基础上递减10%。其中10例联合环磷酰胺( CTX)治疗,CTX 0.8 g·次-1·月-1,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或口服0.1 g/d,CTX总量6.0~8.0 g。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3、6、9、12、18个月24 h尿蛋白定量( MTP)、肝功能( TP、ALB、ALT)、肾功能( Cr、UA)、血糖、血脂( TC、LDL)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TP及AL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 P<0.01),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别为80.5%和84.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组12个月时完全缓解率有升高趋势( P<0.01),但18个月后又降至正常,28例显效患者18个月后停CsA随访3年中有5例(17.9%)复发,复发后再次治疗仍然有效。治疗组不良反应:齿龈增生1例,血压升高4例,血尿酸升高6例,停药后或用药均可控制。结论与足量强的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比较,小剂量CsA联合小剂量强的松具有等同疗效,又可减少CsA及激素毒副作用,为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了一个比较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 急性肝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宁;常丽丽;张静;马天;张淑梅;张军霞;封永芳;张学丛

    目的观察急性肝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异常的病理机制。方法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内一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就诊的急性肝炎患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健康志愿者35名,男20名,女15名。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24 h、早餐前后各1 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心率变异分析,测定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急性肝炎组24 h总体自主神经功能活动异常,表现为交感神经活跃,SDNNindex(60.07±13.54 vs.77.82±19.74),ULF(269785.9±19774.27 vs.316798.1±3342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弱,RMSSD(38.92±12.25 vs.24.63±8.46),HF(329951.9±189775.89 vs.261198.79±11636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迷走平衡失调(0.96±0.53 vs.2.0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与餐后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SDNNindex为77.29±20.54 vs.205.92±78.66,迷走神经功能减弱,RMSSD为34.59±11.29 vs.31.09±9.87。结论急性肝炎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与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障碍有关。

  • 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君毅;宋延彬;胡涛;王汝涛;夏陈海;黄卫东;赵晓莉;陶凌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西京医院因冠心病行PCI术患者208例,记录术前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基础血肌酐、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值;根据Gensini积分系统将研究对象分为Gensini≤60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Gensini>60组(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进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研究。根据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60 ml· min-1·(1.73 m2)-1组为肾功能轻度减退,eGFR<60 ml· min-1·(1.73 m2)-1组为肾功能中重度减退,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Gensini积分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1)Gensini≤60组和Gensini >60组相比在年龄(≥70岁)、性别、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HDL、血肌酐、基础心功能( BNP、LVEF值≤45%)和eGFR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eGFR<60 ml· min-1·(1.73 m2)-1组和eGFR≥60 ml· min-1·(1.73 m2)-1组相比在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腰臀比、空腹血糖、HDL、血肌酐、Hs-CRP、白蛋白、基础心功能( BNP、LVEF)和Gensini积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GFR<60 ml· min-1·(1.73 m2)-1组和eGFR≥60 ml· min-1·(1.73 m2)-1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明显加重(Gensini>60例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3支病变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 Gensini积分与eGFR之间呈负相关( r=-0.374, 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在进行冠心病的治疗中需加强对肾功能减退的关注。

  • 单纯肾囊肿恶变四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文营;张道新;吕文成;田野;杜林栋

    目的探讨单纯肾囊肿恶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单纯肾囊肿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4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肾囊肿( BosniakⅠ),超声或CT提示单纯肾囊肿病变,随访5~9年后囊肿体积增大2例,无变化1例,体积缩小1例,超声提示囊内结节或分隔,CT提示囊肿内可强化结节或分隔。结果4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Ⅰ~Ⅱ级1例,Ⅰ级2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分期均为T1。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单纯肾囊肿有恶变可能,对于有特性变化的囊肿,无论其体积是否改变,尤其单纯囊肿中出现可强化结节或可强化分隔达Bosniak Ⅲ甚至Bosniak Ⅳ时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

    关键词: 囊肿 恶变
  •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何蓉;严洁;肖志辉

    目的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 )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8~2011年我院收治的VLBWI根据喂养时机和方法不同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状况、住院时间和体格发育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胀、胃出血、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5.4%vs.24%,5.4% vs.22.5%,3.6% vs.20%);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缩短及足量肠内喂养的日龄明显缩短[(10.4±4.0)d vs.(12.7±5.3)d,50(10,75)h vs.64(40,86)h,(28.7±13.7)d vs.(34.6±14.2)d]。观察组生后第7、14天的奶量和第7天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45.9(14.4,64.4)ml· kg -1· d-1 vs.27.8(0,56.6)ml· kg-1· d-1,73.6(55.2,114.7)ml· kg-1· d-1 vs.48.5(30.6,89.7)ml· kg-1· d-1,(1361±163)g vs.(1287±168)g,P<0.05]。两组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体重下降的百分比、出院时体重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低体重日龄、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3(2,5)d vs.5(3,7) d,(41.9±12.8)d vs.(48.1±16.0)d,P<0.05]。两组出生时小于胎龄儿(SGA)与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组出院时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出生时SGA的比例(70%vs.40%,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和并发症。

  • CD1 a和CD1 b分子表达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孙家兴;王丽娜;朱新红;王海荣;林存智

    目的分析CD1 a和CD1 b分子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阳性表达,探讨其在胸腔积液中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病例67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31例,恶性肿瘤病例36例。分别留取胸腔积液10 ml及其外周血2 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a和CD1b的阳性表达。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和恶性胸腔积液组外周血中CD1 a和CD1 b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核性胸膜炎和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中CD1a和CD1b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外周血( P<0.01);恶性胸腔积液中CD1a和CD1 b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 P<0.05)。若以CD1 a和CD1 b的80%阳性表达为临界值,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和62%,约登指数为49%。结论 CD1 a和CD1 b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 太原市2490名中学生视力对比敏感度现况调查

    作者:王晋峰;王春芳;王芳;刘永庆

    目的了解太原市中学生近视及视觉质量现况,为制定预防近视相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0月对山西省太原市师院附中在校学生进行对比敏感度视力普查。结果共普查2490人,高中877人,初中1613人。初中生近视患病率75.14%;高中生近视患病率84.49%。学生近视患病率随学龄增长而增加。女生近视患病率(80.30%)高于男生(76.49%)。学生总体视觉质量评判结果为:良好180人(7.23%),早期预警266人(10.68%),强力预警63人(2.53%),差1981人(79.56%)。其中视功能可能受损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早期预警10.68%,强力预警2.53%)。评判结果为良好、早期预警、强力预警的学生所占比例随学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果为差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随学龄增加而逐渐上升。结论中学生近视率高,学龄和性别是影响近视率的重要因素。对比敏感度视力普查是发现和预防近视的重要方法。

  • 盆底肌体操锻炼改善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妇女普适性和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

    作者:孙春燕;侯丹;李巨;白田妹;贺佳

    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多以尿急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尿频、夜尿症状,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可给患者带来明确的精神、心理、情绪压力,影响她们融入社会及参与交往,严重损害着她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一些研究[1-3]发现盆底肌群肌力锻炼可以改善SUI妇女盆底器官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本文近期观察了一组中、老年SUI妇女参加盆底肌体操锻炼前后的普适性和特异性两种生活质量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 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效果研究

    作者:张亮;张宪;周伟;郑江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紊乱常见的原因之一。关节镜手术成为半月板损伤治疗首选。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术后膝关节常有疼痛,甚至较术前更重,因而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快速改善关节功能成为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治疗的一个难题。我运动损伤科对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4例(123膝)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不予特殊干预,B组给予注射玻璃酸钠,探讨玻璃酸钠对半月板损伤术后疼痛缓解,膝关节功能改善方面的作用。

  • 北京地区妊娠早期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筛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莹;徐春;夏义欣;安军;陈琳;张颖莹

    在妊娠期间,由于雌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分泌增加、肾脏对碘的清除率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母体甲状腺功能相关的激素呈现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妊娠早期,血清hCG增加,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 TSH)分泌,使TSH在妊娠早期明显下降。母亲轻微的甲状腺激素缺乏如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对妊娠结果和后代神经系统发育产生重大影响[1-2]。除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外,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未控制,也会增加妊娠合并症,严重影响妊娠结局。然而迄今为止,对妊娠期甲状腺疾病仍未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对1000例妊娠8~12周的孕妇进行TSH筛查,因暂无本地区妊娠特异性TSH参考值,故按ATA指南规定的相关指标参考值和诊断标准,比较和总结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特点,寻找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行的甲状腺功能筛查方法。

  • 单孔法胸腔镜同期双侧T4+T5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腋汗症11例分析

    作者:严英光;陈艾江;王雁冰;马新刚;贾翠轻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而腋汗症大多与手汗症并存被一并治疗,但对于单纯的腋汗症或以腋汗症为主的多汗症的胸腔镜手术治疗,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少见。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全麻单孔法利用10 mm带操作孔胸腔镜对11例原发性腋汗症患者行同期双侧T4+T5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作者:宁新荣

    肾绞痛经常由输尿管结石引起,而输尿管镜碎石(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URL)和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是当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手段[1]。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重要方法。我院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的22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钬激光与ESWL 治疗,其中钬激光碎石术117例,体外冲击波碎石110例,现总结如下。

  • 寰枢椎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及注意事项

    作者:贺永雄;刘斌;张连生;王东升;包昌盛;东家茂;刘聪;玉海;刘宝江;彭云生;王永东

    由于寰枢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其毗邻重要的脊髓、神经和血管,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对于寰枢椎手术的方式、方法仍在进行不断的探讨、研究和改进。随着手术技术和内植物的更新加强了手术固定的强度和有效性,但因融合也造成颈椎活动度的丢失。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实现优化治疗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 卵巢肿瘤细胞DNA倍体和S期细胞比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蔡元菊;黄文波;马占忠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目前死亡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指征,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约70%~80%的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5年存活率仅为20%~30%,而早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可达90%[1]。因此,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水平,争取有利的治疗时机,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流式细胞技术( FCM)检测肿瘤组织DNA倍体和S期细胞比率(SPF)在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 颅内动脉瘤232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尹平;唐文国;郑达吉;易朝君;杨静;李巧玲;罗治会;王良平;庞璐;乔雪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仍不完全清楚,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被认为是确诊动脉瘤的必行检查。随着近几年来医学影像的飞速发展, CTA、MRA、介入等影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不仅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还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提供了重大帮助。

  • 磁共振成像在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郭莉莉;柏根基;陶维静;张辉;王德杭

    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都是由胚胎滋养细胞变化而来,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侵袭性葡萄胎的 MRI 诊断研究进展[1-2]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选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MRI在葡萄胎与侵袭性葡萄胎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葡萄胎与侵袭性葡萄胎患者的MRI资料,研究MRI表现,探讨其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和rmtB基因调查分析

    作者:杨艳兵;李从荣;何紫琪;余华;李娟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全球性的机会性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可引起肺部、泌尿道、血液、皮肤和软组织等感染。因其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倾向,有的分离时即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2]。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患者多患有各种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多进行有创诊疗方法,因此,ICU 是耐药菌孳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3-4]。本文就ICU 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 的分布进行探讨。

  • 帕瑞昔布钠预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医疗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屈江波;陈建平;郭张华;高文燕;韩蕾;刘艳芳;邓亚南;王晓鹏;陈丽;牟晓杰;郭书云

    目前妇科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畸胎瘤等)的发病率在中青年妇女中逐年上升,这种手术多采用腹腔镜肿瘤剔除或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但是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情绪易波动,手术疼痛及外周环境干扰使其产生术后失眠(睡眠剥夺现象),从而导致身体不适感影响其医疗舒适度[1]。因此,如何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尽快恢复、提高患者围术期的医疗舒适感是医患双方均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帕瑞昔布钠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而围手术期应用该药是否能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预先应用帕瑞昔布钠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医疗舒适度的影响。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涛;吕伟;王争明;张建华;赵玮;王国经;张宇;周丁华

    近年来,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 HIFU)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利用超声波的可视性、组织穿透性和聚焦性等物理特征,通过加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从体外定位,直接破坏体内深部的肿瘤组织,而对邻近正常组织的影响较小[1]。由于HIFU有别于现有治疗方式的种种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之初为引人注目的一项创新技术[2]。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对19例肝癌肝移植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施行HIFU消融治疗,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现报道如下。

  •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作者:李守红;郭晓华;石尖兵;陈兵;胡晓青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 primary splenic lymphoma ,PSL)是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国内外关于其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见,对其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CT和MRI影像学两方面着手分析其特征,旨在提高脾脏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 双心关注综合性干预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应用

    作者:李建华;杨颖;赵晨梅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慢病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2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胡大一教授首先提出“双心关注理论”:一方面关注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在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社区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综合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机体导致的胰岛功能进行性减退或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一旦患病,患者需终身服药。若控制不满意,常引发多种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病之后,患者常经历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有些患者可能产生过度焦虑、紧张,不能坚持规范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将“双心关注理论”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相结合,在观察组实施综合性干预1年,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2型糖尿病俱乐部、家庭保健员等,旨在探讨双心关注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社区2型糖尿病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出血量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吴文海

    脑出血存在原发和继发的颅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过氧化反应、免疫反应等生物效应参与对神经系统的破坏,造成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损害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是敏感的急性反应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是神经细胞标志性酶,能反映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本研究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NSE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出血量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下肢小面积Ⅳ度烧伤中的应用

    作者:牛锦程;徐庆连;刘子祥;王帅

    众所周知,电击伤、化学烧伤、热压伤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小面积Ⅳ度烧伤及皮肤撕脱伤、慢性溃疡、糖尿病足等是烧伤科较常见的难治性创面,也是一直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所谓Ⅳ度烧伤,根据四度五分法就是在Ⅲ度创面的基础上,伴有深部组织的外露,包括肌肉、骨骼甚至内脏器官等[1]。而下肢小面积Ⅳ度创面成为较常见的难治性创面,也与下肢所具有的特点有关。现回顾分析我科在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治疗的难治性创面20例,与2009年及以前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如清创植皮术、清创后皮瓣转移覆盖术、常规换药后的肉芽植皮术等)治疗的患者20例进行比较,探讨VSD在深度难治性创面的治疗中,优势何在。报道如下。

  • 对氨基水杨酸钠不同静脉给药时间对利福平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郝晓晖;张晓庆;姚岚;刘一典;唐神结

    自20世纪70年代利福平广泛应用于治疗结核病开始,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出现下降。随着利福平静脉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重症肺结核及重症疾病合并结核感染病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但结核病化疗方案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静脉联合用药治疗重症肺结核及耐药结核方案的研究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临床医师多选择静脉应用异烟肼联合对氨基水杨酸、氨基糖苷类、利福平等药物。据文献相关报道对氨基水杨酸会影响利福平口服制剂的吸收,使后者有效血药浓度降低[1]。对于二者是否存在肝肠循环影响血药浓度等,各地观点不同,存在争议,我们将通过研究静脉给予利福平后不同时间静滴对氨基水杨酸,观察后者不同时间给药对利福平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喙锁韧带钙化一例

    作者:王林;李翠萍;初培罡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肩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2 h入院。查体:左肩部肿胀明显,左锁骨远端向上翘起,压痛明显,左肩锁关节处“琴键征”(+)。局部皮肤无明显淤血、淤斑。左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受限。 X线片示(图1):左侧肩锁关节间隙较对侧明显增宽、喙锁间隙增宽。提示:左侧肩锁关节脱位。入院诊断:左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术前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行左侧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修复术,术中见:左锁骨远端翘起、脱位,按压呈“琴键征”,未见明显骨折,肩锁关节囊撕裂,左喙锁韧带自其中部完全撕裂,肩锁韧带与锁骨肩峰端完全撕脱,肩锁及喙锁间隙明显增宽。于喙锁韧带两断端分别预留缝线备用,于锁骨远端安装锁骨钩板(下称CHP),探查见肩锁关节复位良好,钩板及螺钉固定满意。将预留于喙锁韧带两断端的缝线拉近并打结将其修复。于锁骨肩峰端钻孔后将肩锁韧带缝合、固定至满意,留置引流管,冲洗术野,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应用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3 d;患肢悬吊制动3周;保持切口敷料干洁,定时换药,术后12 d切口拆线并出院。复查X线见(图2):左肩关节对位良好,内固定物在位。术后UCLA评分:27分。患者于术后6个月再次入院,查体:左肩关节无畸形,左肩锁关节处“琴键征”(-),左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较对侧有所受限。 UCLA评分:24分。 X线片示(图3):左肩关节对应良好,内固定物在位,左喙锁韧带钙化。患者入院后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行左侧肩关内固定物切开取出术,手术顺利。术后X线及CT示(图4~6):左肩关节对应良好,左喙锁韧带钙化。查体:患者左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活动较对侧受限(图7)。 UCLA评分:24分。

  • 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致腰大肌脓肿一例

    作者:魏新亮;张秀刚;徐延峰

    患者男,56岁,主因发热20余天,腹胀5 d入院。患者缘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0℃,伴畏寒,间断咳嗽、咯白痰,伴纳差、食欲不振,无恶心、呕吐,近5d来出现腹胀,为全腹胀满,进食后加重,伴腰背疼痛,并发现右腰部包块,局部皮温高,按压时疼痛。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腹部平坦,软,右侧腹可见隆起型肿物约10 cm ×10 cm,质软,有触痛,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5.93×109/L,中性粒细胞95.7%,淋巴细胞2.8%,血小板253×109/L,红细胞3.57×1012/L;生化:尿素氮7.9 mmol/L,钠131.0 mmol/L,血糖6.6 mmol/L,白蛋白31 g/L;凝血常规正常;乙型肝炎六项及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血培养阴性;腹部平片示右、中腹部肠管胀气较多,肠管略扩张。胸部、全腹、盆腔平扫CT(图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改变,肠系膜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腰大肌、竖脊肌及侧腹壁肌群广泛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界较光滑,腰脊部皮下脂肪渗出样密度增高,内部可见分隔样结构,较大腔约9.2 cm ×9.8 cm,周围肠管受推举样移位。考虑腰大肌脓肿可能性大,予以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炎及抑制胃酸、支持等治疗,效果不佳,予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抽出液为微黄脓性液,置管引流,并行腹腔淋巴结穿刺活检,应用引流术后当天体温下降至正常,后未再发热。引流液常规:脓细胞满视野,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阴性,细菌培养阴性。5 d后行全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图2):脓肿引流术后,可见引流管,脓腔体积明显缩小,内部可见积气,边缘不规则,局部可见不均匀强化密度影,腹腔及腹膜后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活检回报: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D20(+), CD3、CD45RO(-/+),CD5(-),CD19a少数细胞(+),CD5、CD10、CyclinD1、CD21(-),Ki-67<1%(+)。考虑到脓肿可能为淋巴瘤结外表现,行超声引导下脓肿壁穿刺活检,病理回报: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D20(+),CD3(++),CD5(-),CD19a少数细胞(+), CD5、CD10、CyclinD1、CD21(-), Ki-67<2%(+)。诊断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累及腰大肌并脓肿形成,患者拒绝行骨髓穿刺并拒绝行化疗,症状缓解后出院。患者于1年后因腹胀、腹泻再次入院治疗,查体:消瘦,腹部膨隆,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复查全腹、盆腔平扫CT(图3)肠管胀气,肌肉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淋巴结肿大较前无明显变化。经治疗好转后自动出院。

  • 新生儿Dandy-Walker综合征并多发畸形一例

    作者:张晓荣;马永亮;李冠玉;麻小娟;周小娟

    患儿女,生后7 h。因呻吟吐沫1 h于2010年3月26日就诊。母亲2胎2产。足月剖宫产,羊水过多,生后无窒息,出生后吃奶吸吮力差,少哭少动,偶有呼吸深快。无呛奶史。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检查:反应稍差,呼吸34次/min,伴呼吸呻吟吐沫,偶有呼吸深快,无缺氧征,前囟3.0 cm ×3.0 cm,平软,颅缝无裂开,后囟0.5 cm ×0.5 cm。下牙龈呈锯齿状,上牙龈左右两侧各有一个1 cm左右的缺如,且与颊黏膜黏连,舌正中有一直径0.5 cm大小的球形息肉,色略苍白,表面光滑质中等。双肺呼吸音粗,心腹无异常。左手拇指并指多1指畸形,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并指畸形。四肢肌张力正常,吸吮反射弱,拥抱反射不完全。入院后拍胸部 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1)新生儿湿肺;(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左手拇指并指多1指畸形,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并指畸形。入院后予防治感染、止血、补液治疗。入院后8 h呻吟吐沫消失,第3天吃奶吸吮力好,吃奶量10 ml·(3 h)-1·次-1,无呕吐,睡眠多,睁眼少,四肢活动少。 CT扫描:小脑蚓部缺如,第四脑室及枕大池扩大,胼胝体体部发育不良,透明隔缺如,侧脑室与前纵裂池相通,边缘见脑灰质结构。左侧大脑半球额顶叶无明显脑沟。印象:(1)考虑Dandy-Walker 畸形;(2)胼胝体发育不全;(3)透明隔缺如;(4)脑裂畸形。患儿母亲孕期检查晚期胎儿超声仅提示羊水过多,孕期无宫内感染依据,家族中无此病患者。因预后差,家属放弃治疗。

  • Kounis综合征致心源性休克一例

    作者:常快乐;于军;白玲强;李永慧

    患者女,37岁,公务员,BMI 18 kg/m2,主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半年,加重5h”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骨后疼痛,每次持续5~10 min不等,无反射痛,发作时间在下午及夜间,上午无发作,休息可缓解。在各大医院就诊,查心电图(图1)、超声心动图、胸片均未见异常,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间断服奥美拉唑肠溶片,病情无明显变化。1个月前患者胸痛加重,几乎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1点均会出现发作性疼痛,与活动无关,无放射痛,每次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可自行缓解。晚上疼痛影响休息时口服奥美拉唑片治疗,可缓解并入睡。入院前3d前因劳累出现胸痛发作频繁,伴有冷汗,每天2~3次,每次10 min至1 h,以晚饭后及睡前发作为多。5 h前患者出现胸痛加重,伴有头晕、冷汗、胸闷、气短,故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及家族史,无烟酒等特殊不良嗜好,有支气管哮喘病史10余年,近4年长期吸入舒利迭1喷/d,病情控制良好。患者半年前因月经量少,不规律,每月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月经量可,规律。入院查体:T 36.8℃, P 78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入科心电图检查(图2)提示:窦性心律,67次/min, V1~V3导联ST段抬高, V4~V6导联T波倒置,双支对称。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钙蛋白 I:11.62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210 mmol/L;肌红蛋白:124 mmol/L;BNP:1046 ng/ml。肾功能,电解质,血凝全套未见异常。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治疗,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各30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遂即给予尿激酶200 U静脉溶栓,溶栓0.5 h及1 h心电图同前无明显改变,溶栓1.5 h,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灰,大汗淋漓,血压70/30 mm Hg,即刻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3次/min,意识不清。立即给予阿托品静推,遂即出现室速,室颤,经除颤3次(200 J)后恢复窦律,心率130~160次/min。抢救1 h,患者意识恢复,伴有胸闷、气短,面色苍灰、四肢厥冷。在大剂量升压药物持续静滴下,患者仍反复出现低血压,共使用多巴胺3120 mg,去甲肾上腺素2 mg,间羟胺160 mg,多巴酚丁胺1640 mg。抢救10 h后,血压在升压药物多巴胺200 mg、多巴酚丁胺100 mg,微量泵持续泵入下,维持在(90~100)/(60~70) mm Hg。抢救12 h后,患者血压维持平稳。14 h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咯粉红色泡沫痰,给予呋塞米利尿,硝普钠扩管等纠正心衰治疗3d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胸片检查提示:双肺纹理增粗,增重模糊,内中带有小片中模糊影,心影大小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少量积液,左心室侧壁运动幅度减低,二尖瓣及三尖瓣少量反流, EF 值51%。住院期间患者发作性胸痛3次,每次5~10 min,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可缓解,发作时心电图(图3)提示:V1~V3导联呈QS型,V4~V6导联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胸痛缓解后又变为倒置。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硝酸异山梨酯、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等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平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均未见明显异常(图4),右冠可见痉挛(图5~7,三幅冠状动脉造影图所见狭窄程度的变化,从严重狭窄逐渐减少至消失,为冠状动脉痉挛表现)。患者入院前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0.52×109/L,住院期间复查嗜酸粒细胞5.1×109/L,出院前再次复查嗜酸粒细胞0.53×109/L, IgE 大于200 IU/ml提示滴度极高。复查自身免疫性抗体、抗核抗体及抗双链DN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均未见异常,查雌孕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在此前服药基础上,停用氯吡格雷,给予地尔硫卓艹、曲美他嗪药物口服,并建议患者停用黄体酮胶囊。出院诊断:Kounis综合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Killip 4级。院外患者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病情平稳,无发作性胸痛。随访2个月,月经规律,量可。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三腔起搏器麻醉处理一例

    作者:吴长毅;李群;王军

    患者女,43岁,体重71 kg,身高155 cm,因劳累性胸闷3年,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个月入院。查体:心率( HR )90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全室壁较薄,左心室内径69.2 mm,左心室舒张末容量306.1 ml,左心室射血分数26.6%,二尖瓣及三尖瓣重度反流,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Ⅳ级。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给氧、改善营养等多种综合性治疗,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该患者术前1周在局麻下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时冠状静脉窦导线安装失败,拟在全麻开胸明视条件下将导线植入左心室心外膜下。术前30 min给予东莨菪碱0.3 mg静脉注射。麻醉期间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ABP)、HR、中心静脉压( CV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尿量等指标。患者麻醉诱导前ABP 116/70 mm Hg(1 mm Hg=0.133 kPa),HR 92次/min。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0.3 mg、咪达唑仑5 mg,氯胺酮50 mg,维库溴铵10 m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VT)8 ml/kg,呼吸(RR)14次/min]。麻醉诱导后ABP 92/57 mm Hg,HR 95次/min。麻醉维持为输注丙泊酚(2~3 mg· kg-1· h-1),吸入0.5%~1%异氟醚及间断注射维库溴铵(2 mg)。诱导后即输注多巴胺(4μg· kg -1· min-1)。术中患者监测指标稳定,尿量350 ml,手术时间98 min。术毕带气管导管入SICU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4 h停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增至36.6%,心功能改善至Ⅱ~Ⅲ级;起搏后心电图示双心室起搏器工作良好,左束支传导阻滞被纠正,各导联QRS时限120 ms。

  • 病理诊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例

    作者:咸建春;李阳;杨秀珍;耿爱文;赵燕

    患者女,52岁,因“乏力、发作性上腹部疼痛1周”于2010年10月22日入院。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常感乏力,食欲尚可,伴发作性上腹痛,每次发作约1h可自行缓解,伴恶心,有时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恶寒发热。既往体质尚可,5年前有因“胆囊炎、胆囊结石”而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史。体检:体温37.4℃,血压140/90 mm Hg,BMI 78 kg/(1.53 m)2=33.3 kg/m2。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3.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1.41×109/L(0.36),血小板(PLT)270×109/L。总胆红素(TB)14.2μmol/L,直接胆红素( DB)4.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73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67 U/L,碱性磷酸酶(ALP)289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536 U/L,白蛋白/球蛋白( A/G)=44.9/44.7=1.0,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阴性。

  • 环指骨软骨瘤合并脂肪瘤治疗一例

    作者:李翠萍;魏开斌;初培罡

    患者男,52岁,因“发现右环指肿物40年,增大、畸形伴活动受限4年余”于2012年4月入院。现病史:患者自诉于40年前发现右环指背侧1肿物,约黄豆大小,无明显异常感觉,亦未行诊治。患者自诉于4年前发现右环指肿物无明显诱因开始逐渐生长、增大,右环指畸形伴活动受限,曾于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现要求入院行手术治疗。

  • 误诊为寻常疣的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罗丽敏;刘劲松;刘菡;朱正鹏;李军

    患者女,66岁,因右足跟起疹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右足跟发现一约米粒大小肤色扁平丘疹,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无破溃,当时未在意,未作治疗,皮疹渐增大至黄豆大小,且颜色稍有加深,曾于1年余前在本院外科门诊按寻常疣予局部冷冻治疗2次,后皮疹渐平伏,然未完全消退。诉1个月来皮疹渐增大呈钱币大小,并右足跟处瘙痒,自行抓破后局部伴有疼痛,反复搔抓刺激后中央渐出现一约花生仁大溃疡,伴有脓液、渗液流出而来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查体:T 36.5℃, P 72次/min, R 18次/min, BP 135/72 mm Hg。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腹体检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图1):右足跟见一约1 cm ×1.5 cm大淡褐色斑块,边缘轻度增厚,角化过度,中央可见一约花生仁大深在性溃疡,基底不平,边界欠齐,少许脓液、渗液,轻压痛。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1.34 g/L;肝功能:乳酸脱氢酶317 U/L;血脂:甘油三酯2.1 mmol/L,载脂蛋白a 387 mg/L;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补体、乙型肝炎三对、红细胞沉降率无明显异常。 ECT示未见肿瘤骨转移典型征象。心电图、X线胸片及肝、胆、脾、胰、双肾超声和双腹股沟淋巴结超声无异常。入院后行右足跟皮损组织病理(图2):表皮角化过度伴增生活跃,局部溃疡形成,其下可见非典型色素痣,部分区细胞异型性显著,分裂指数较高(50%)。免疫组化结果:Ki-67阳性率50%(图3),PCNA(+++),CKH(-),HMB45(+)(图4),S-100(+)(图5),melan-A(+)(图6),P16(-)。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患者于腰麻下行右足跟恶性黑色素瘤姑息性切除术+植皮术+右大腿取皮术,给予切除右足跟部外生赘物及直径约3 cm皮下组织,并于右大腿外侧取同等大小全厚皮片。右大腿外侧做转移皮瓣覆盖。将所取皮肤予以打薄,植于足跟创面处。术后患者给予抗感染及皮损局部处理。经积极处理后患者病情控制出院,出院后随访1年患者病情无复发。

  • 活体巨大肠系膜下动脉瘤一例

    作者:钟井松;陈君坤

    患者男,64岁,以左下腹不适3 d为主诉入院。入院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压130/85 mm Hg;体格检查发现中、下腹部搏动性包块。既往病史:患者10年前患高血压,一直口服降压药;家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患者行中、下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及腹腔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CTA表现为肠系膜下动脉近段见梭形瘤样扩张,大小约4 cm ×6 cm ×8 cm,瘤体近端肠管壁钙化斑伴管腔狭窄,瘤体以远肠管均匀增粗冗长,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区肠管及系膜轻度肿胀缺血改变;右肾动脉近段梭形膨胀,远段血管未见异常(图1~3)。64层CT诊断:肠系膜下动脉瘤,伴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肠系膜下动脉增粗冗长伴左半结肠及系膜缺血改变。术中所见:肠系膜下动脉近端长段(大小约7 cm ×9 cm)瘤样扩张,其内充满鲜红血液,瘤壁少许附壁血栓形成;术中行动脉瘤瘤体切除并行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重建术。术后半年内多次随访,患者自诉除了时有血压升高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仍然坚持口服降压药。

  • 小肠转移性鳞癌伴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作者:王艳芝;彭丽华;杨云生

    患者男,77岁,主因“腹痛5 d”入院,患者于2011年8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全腹持续性胀痛,以下腹为重,进食后加重,无排气,有排便,1次/d,黄色稀便,无发热、恶心、呕吐。8月18日腹痛加重,就诊我院急诊科,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6×109/L,中性粒细胞91.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2.9%,嗜酸粒细胞0.1%,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计数345×109/L;立位腹部X线平片提示肠梗阻;腹部超声提示:(1)轻度脂肪肝;(2)胆囊壁胆固醇沉着;(3)腹水。既往史:患者2006年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011年3月诊断阴茎癌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图1):阴茎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右下腹可见一长约5 cm手术瘢痕,腹软,上腹部、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无振水声,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全腹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出现排气,但仍有明显腹胀,伴发热,高38.9℃,且血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高达111.25×109/L,未见幼稚细胞。腹部CT增强(图2,3):肠梗阻;右下腹部小肠管壁软组织肿块伴不均匀强化,大小约5.4 cm ×5.5 cm;腹膜及肠系膜增厚;腹腔积液。骨髓涂片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86%,以成熟阶段细胞为主,红系占7.6%,巨核细胞未见产板型,考虑感染骨髓象。活检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幼稚前体细胞少见,红系增生略偏低,巨核细胞可见,结合涂片考虑为反应性改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积分增高。期间予以广谱抗生素治疗,病情无好转,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为明确病因,于8月28日行剖腹探查见大量淡黄色腹水,吸净腹水,见小肠积气明显,回盲部同右下腹壁黏连,大网膜水肿,质硬,覆盖回盲部,分离黏连后,见小肠系膜部分高度水肿,表覆黄白色分泌物,回肠距回盲部约50 cm处可见一肿瘤,约5 cm ×4 cm,侵破浆膜,同周围系膜黏连,质地糟碎,已破溃,肿瘤内容物流出,清除内容物,纱垫保护肠管漏口。继续探查肝、胆、胰、脾脏无异常,腹腔内多处覆盖黄白色分泌物。后行小肠部分切除+回肠近端远端造瘘术。术后病理(图4,5):小肠、小肠系膜低分化癌伴广泛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alretinin (-), CD34(-), CK7(-), LCA(-), p63(-), PSA (-), vimentin (-), CD117(-), CK (+),actin(pan)(-),CK5(+)。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支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符合转移。本例考虑为阴茎癌小肠转移。术后3d因“腹腔出血”再次行剖腹探查+止血+宫纱填塞+回肠造瘘术。术后病情一度好转,白细胞计数有所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后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9月16日抢救无效死亡。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5.0 Gy 照射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程程;张鹏程;邢志伟;沈秀;王小春;赵欣然;李进;郝建秀;吴红英;曹永珍;姜恩海

    目的本文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 )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以6~8周龄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经137 Cs-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通过体重、脏器系数、外周血常规(WBC、RBC、Hb、PLT)、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DNA含量、脾结节数( 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受照小鼠血液、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不同给药组对辐射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组的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各组;与单纯IR组比较,联合组的胸腺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系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的WBC(P<0.05)、RBC(P<0.05)、Hb(P<0.01)、PLT(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BMNC、骨髓DNA含量、CFU-S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 KGF联合G-CSF对辐射损伤小鼠有一定疗效。

  •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调控对体外腭突器官培养中腭突融合机制的研究

    作者:肖文林;周容;肖江;薛令法

    目的应用RNA干扰( RNAi)技术,明确干扰素调节因子6(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 IRF6)基因表达下调对小鼠腭突融合机制的影响。方法取妊娠(gestation day)13.5 d的小鼠胚胎腭突20对,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的腭突;实验组:IRF6沉默的腭突。两组腭突培养48 h后扫描电镜检测IRF6基因下调后胚胎腭中缝处以及腭突表面的表面形态变化;TUNEL技术检测腭突中嵴上皮( MEE )细胞凋亡。结果在对照组,腭中嵴细胞在腭突融合后发生凋亡,腭突间充质融合;实验组IRF6基因表达下调,腭中嵴细胞也出现部分凋亡,但两侧间充质细胞未完全融合。结论 IRF6基因下调抑制了腭突中嵴上皮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IRF6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唇腭裂发生相关的病理学基础。

  • 精子获能时间及精卵共孵育时间对小鼠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作者:段彪;杜海燕;张荣

    目的本文通过两种方法探讨了精子的代谢产物对小鼠的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优化操作程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精子体外获能时间的不同决定了精子代谢产物的不同,将精子获能时间分为4组,分别为0.5、1、2和4 h,接着进行体外受精,精卵共孵育的受精时间均为5 h,获能液和受精液均为G-IVF+5%人血清白蛋白(HSA)。(2)受精时间的不同决定了精子的代谢产物对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不同,将受精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5、2、5、8和12 h,而精子的获能时间均为1 h。不同组合受精后的胚胎经洗涤后放入卵裂液G1中培养48 h。然后转入囊胚培养液G2中继续培养至囊胚期。结果第一种方法中精子的获能时间为1 h时,卵母细胞的受精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获能时间为4 h,受精率显著下降( P<0.01)。胚胎在8细胞率、囊胚率、孵化囊胚率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种方法中受精时间为0.5 h时,卵母细胞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他各组之间的受精率差异不明显;而对于胚胎发育率,12 h组的胚胎在8细胞率和囊胚率方面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在孵化囊胚率方面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应选择合适的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时间,以达到减少氧化性损伤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和提高胚胎发育潜能的目的。

  • TRPV4对 HeLa 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李孝琼;陈莉;王昌梅

    目的观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4( TRPV4)与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宫颈癌HeLa细胞系,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La细胞中TRPV4的表达量;并分别用TR-PV4阻滞剂RN1734干预体外培养HeLa细胞,通过细胞计数法、LDH检测及流式细胞技术观察TRPV4通道调控对HeLa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W12细胞系相比,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TRPV4呈高表达。 TRPV4阻滞剂干预48和72 h后,HeLa细胞增殖较未干预组降低( P<0.05);而TRPV4阻滞剂干预24 h和48 h时,处于S期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处于G0/G1期细胞的百分率则明显高于未干预组( P<0.05)。结论 TRPV4抑制可以阻滞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进展。

  • 藻蓝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曹觅;黄星原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BALB/c小鼠,雄性,4周龄,随机分成4组:A组空白对照(n=15);B组病毒对照(n=20);C组维生素C对照(n=20);D组藻蓝蛋白干预( n=20)。于病毒接种第15天处死小鼠取心脏,光镜检查心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心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结果(1)藻蓝蛋白组和维生素C组较病毒组生存率提高,病理改变减轻,IGF-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藻蓝蛋白组和维生素C组比较,后者生存率、病理改变及IGF-1表达低于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藻蓝蛋白可以影响IGF-1表达,减轻心肌病理损伤,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多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力的研究

    作者:章烨;朱寿兴;申小苏;邬晓敏;时宏珍;史央

    目的观察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负载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能力。方法采集HLA-A2+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Mo)与外周淋巴细胞( PBL);将Mo诱导成DC后负载PSA多肽,用其反复致敏PBL(三次);ELISA法检测致敏细胞上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MTT法检测致敏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18例HLA-A2+晚期前列腺癌患者DC平均得率为(9.86±0.75)×106(每100 ml外周血),CD11c+HLA-DR+率为(92.79±3.42)%,其中CD80+率为(86.65±6.12)%,CD83+率为(83.54±5.22)%,CD86+率为(98.70±0.77)%。 PBLs致敏三次后,平均增殖(15.3±2.1)倍;致敏第21天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L-2(1897.8±143.9)pg/ml,IL-12(493.4±43.2)pg/ml,IFN-γ(2107.2±222.7)pg/ml,TNF-α(509.9±32.9)pg/ml,明显高于未致敏组(P<0.05),IL-10(213.1±19.9)p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负载多肽PSA的T2细胞株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SA混合多肽负载的DC体外能有效地诱导特异性CTL,刺激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为治疗型前列腺癌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 PRL-3对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 RhoA活性调控的研究

    作者:刘楠;王力宁;姜奕;张清富;邱雪杉

    目的探讨肝再生磷酸酶-3( PRL-3)对人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高低转移能力不同的4种肺癌细胞及HBE细胞PRL-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A549细胞、 HBE细胞中PRL-3的定位。 PRL-3特异性小干扰RNA( siRNA)转染高转移肺癌细胞株A549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癌细胞PRL-3和mDia1 mRNA及蛋白表达,MTT、迁移试验和Transwell检测肺癌细胞系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 G-LISA 方法检测RhoA 活性。结果肺癌细胞系( A549,CI-H661) PRL-3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HBE细胞。 A549细胞系中PRL-3定位于细胞质,而HBE细胞系中PRL-3则定位于细胞核周围。 PRL-3 siRNA能够显著下调A549细胞PR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引起RhoA活性降低及其下游作用物 mDia1的表达降低, 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降低( P <0.01)。结论 PRL-3的表达与肺癌细胞系的迁移侵袭能力有关,PRL-3可能通过调控RhoA活性及mDia1表达促进肺癌细胞迁移侵袭。

  • 聚乙二醇修饰甲硫氨酸脑啡肽静脉注射时对热板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

    作者:郑丽丽;王冲;文曙;赵铁华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脑啡肽( MEK)经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 PEG)修饰对热板致痛小鼠镇痛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尾静脉注射31μmol/kg MEK-Cys-NH2、mPEG2000和mPEG5000修饰MEK-Cys-NH2,测定55℃热板致痛小鼠给药前和给药后15、30、60、120 min的痛阈值;以给药前后痛阈值的差值数据比较各受试物给药前后、给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分析镇痛效果。结果尾静脉注射mPEG5000修饰MEK-Cys-NH2镇痛表现有强于并长于MEK-Cys-NH2和mPEG2000修饰MEK-Cys-NH2趋势,在给药后120 min时痛阈值高于MEK-Cys-NH2和阳性对照药吗啡( P<0.0)。结论适当相对分子质量PEG修饰MEK可提高镇痛强度和药效维持时间,对改善其成药性具有积极意义。

  • 低位直肠癌经肛尾介入直肠系膜内注射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新辅助化疗实验研究

    作者:彭洪云;李凯;方路

    目的研究体外经肛尾介入骶前间隙进针,直肠系膜内注射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对直肠癌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建立人直肠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将荷瘤鼠27只随机分为A、B、C 3组。移植后第35天,A组给予直肠系膜内注射5-Fu缓释剂5μl,1 mg/kg;B组给予直肠系膜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C组经腹腔注射5-Fu 缓释剂,1 mg/kg。化疗48 h 后处死裸鼠,测定肿瘤细胞凋亡系数( AI )。结果 A组肿瘤细胞的AI为(9.09±2.86)%、明显高于B组[(1.07±0.43)%]和C组[(4.0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B组直肠系膜未见出血、细胞溶解、坏死。结论直肠系膜内注射5-Fu缓释剂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该途径方便、安全、实用、易推广。

  • 解酒药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航天;陈学颖;范凡;刘湘玮;王聪;申程;马鑫;朱洪;孙爱军;葛均波

    目的通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解酒药对缺血再灌注( IR )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IR+生理盐水对照组、IR+解酒药组、IR+解酒药+cyanamide (乙醛脱氢酶2抑制剂,氨基氰,CH2N2)组。伊文思蓝和TTC染色评估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区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分析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hop含量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12含量变化。结果解酒药减轻心肌梗死面积,而cyanamide的加入部分抵消了解酒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IR+生理盐水对照组:(57.72±6.52)%;IR+解酒药组:(35.59±5.77)%;IR+解酒药+cyanamide组:(46.83±5.96)%;IR+生理盐水对照组vs.IR+解酒药组,P<0.01;IR+生理盐水对照组vs.IR+解酒药+cyanamide组,P<0.01;IR+解酒药组vs.IR+解酒药+cyanamide组,P<0.01]。 Grp78、Chop、Caspase12蛋白水平于IR+生理盐水对照组、IR+解酒药组、IR+解酒药+cyanamide 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解酒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抑制ALDH2后此作用消失,但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调控ALDH2参与的内质网应激而实现的。

  • 心力衰竭大鼠增龄过程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异常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哲;安慧玲;陈枚洁;方向阳;张志勇;沈雁英;刘淼冰;张麟;缪国斌

    目的本研究探讨随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大鼠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3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主动脉弓缩窄术制备大鼠心衰模型。雄性Wistar大鼠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分别于术后0、9周测定四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SP)、左心室收缩末压(LVEDP)、左心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 max)和左心室压力大下降速度(dp/dt min);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组织β3AR mRNA的表达。结果9周后, LVEDP:老年心衰组>青年心衰组>假手术组(均为P<0.01);相反,四组比较LVESP、dp/dt max和dp/dt min,老年心衰组<青年心衰组<假手术组(均为P<0.01)。β3 AR mRNA表达随年龄及心衰程度加重而增高,老年心衰组(1.32±0.04)>青年心衰组(1.15±0.04)>老年假手术组(0.92±0.12)>青年假手术组(0.78±0.11)(均为P<0.01)。结论心衰大鼠随年龄增长心肌β3AR表达明显增高;心衰加重,β3AR的表达与年龄及左心室功能高度相关。

  • 骨内注射骨内膜细胞和其他注射骨髓细胞方法诱导同种异体皮片存活的比较

    作者:陈晨;陈建武;苏映军;杨阳;郭树忠

    目的比较骨内注射骨内膜骨髓细胞( EBMCs )和注射中央冲出骨髓细胞( CBMCs )(骨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两种方法)对诱导同种异体皮片存活时间的差异,比较细胞移植前后CMBC及EBMC的表达的变化及两者的差异。方法通过联合低剂量的照射(4.8 Gy)、早期使用雷帕霉素( Rapa)预处理受体小鼠(C57BL/6)后,以骨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方法输注供体来源(Balb/c)的不同组群(EBMCs或者CBMCs)的细胞,4周后给予受体异体全厚皮片移植,并观察皮片存活情况,绘制皮片存活曲线;从移植前后不同的细胞组群(EBMCs或者CBMCs)中提取m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与造血干细胞迁移(CXCL-12等)和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Foxp3,IL-10,TGF-β等)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骨内注射EBMCs平均存活21.5 d,较静脉注射和骨内注射CBMCs(分别平均存活18 d和15 d)可以更好地诱导同种异体皮片的存活;荧光定量PCR显示未处理小鼠骨髓中EBMC较CBMC中CXCL-12及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 IL-10, Foxp3等)明显升高;经过放射及骨内注射预处理4周后,CBMC和EBMC的IL-10表达较预处理前均升高, CBMC中Foxp3表达增高,EBMC中CXCL-12、Foxp3及N-cadherin表达均降低。结论骨内注射EBMCs可以较骨内注射及静脉注射CBMCs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 乌司他丁对重度烫伤大鼠全麻中肺组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段霞光;王凌峰

    目的探讨重度烫伤后麻醉时乌司他丁预处理对机械通气造成的肺组织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只,全麻组30只,乌司他丁组30只。建立大鼠重度烫伤模型后,对照组不进行机械通气,全麻组和乌司他丁组机械通气1 h(乌司他丁组通气前接受乌司他丁预处理)。通过观察肺组织大体标本,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学改变,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改变,评估肺系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的表达水平来检测重度烫伤后,乌司他丁对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结果对照组和全麻组大鼠两肺明显水肿,可见出血灶,切面疏松、肿胀;乌司他丁组大鼠两肺充血水肿相对温和。 HE染色可见乌司他丁组肺组织病变轻于全麻组。电镜下:对照组和全麻组肺组织细胞器破坏严重;乌司他丁组相应改变较轻。对比肺系数发现乌司他丁组肺系数与全麻组相比显著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乌司他丁预处理后肺组织表达TNF-α、IL-2、IFN-γ的强度较全麻组显著降低。结论乌司他丁对重度烫伤大鼠全麻时机械通气所导致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乌司他丁降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的表达水平有关。

  • 两种不同后处理措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静;程桥;刘毅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联合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近端缺血后处理组(Ⅲ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Ⅳ组)、联合处理组(Ⅴ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测定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值为0、(55.29±16.34)%、(36.07±14.76)%、(37.23±15.13)%和(21.15±10.92)%;与Ⅰ组相比,其余四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TNF-α水平及MDA含量均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均P<0.01);Ⅲ、Ⅳ、Ⅴ组SOD 活性高于Ⅱ组,其余指标均低于Ⅱ组(均P<0.05);Ⅲ、Ⅳ组SOD活性低于Ⅴ组,其余指标均高于Ⅴ组(均P<0.05);Ⅲ组与Ⅳ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联合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效果优于单独一种方法。

  •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B1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丽;鲍红光;张勇;刘晨辉;张蕊

    目的研究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 CORM-2)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150只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 组)、脓毒症模型组( CLP组)和CORM-2组( n=50),分别于术后6、12、24、48、72 h处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中HMGB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 HMGB1 mRNA 的表达水平;凝胶阻滞电泳分析技术( EMSA )检测肺组织 STAT3的DNA结合活性;同时检测肺组织丙二醛( MDA )含量和湿/干重比( W/D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与C 组比较,CLP、CORM-2组大鼠肺组织HMGB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TAT3的 DNA 结合活性表达升高,肺组织匀浆中MDA 含量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和 W/D 升高;与 CLP 组比较,CORM-2组大鼠肺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STAT3的DNA结合活性表达降低,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和W/D 降低。结论 CORM-2能够下调肺组织HMGB1表达,减轻脓毒症性肺损伤。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昆;李彤;钟根深;段东印;李合华;宋志秀;李莉

    目的对比不同移植方式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激活,确定佳移植途径。方法正常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动脉、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每组15只,各实验组移植数量相同的hUC-MSCs,对照组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移植后1、3、7 d,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BrdU、Nestin的表达。结果对照组BrdU无表达,实验组hUC-MSC在脑内均有BrdU细胞表达,不同途径在1 d、3 d、7 d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蛛网膜下腔途径表达明显;不同途径随时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0.05)。 Nestin在各组均有细胞表达,分别在1 d、3 d、7 d三个时间点组所测结果与各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 P均<0.001),蛛网膜下腔途径表达明显;对照组不同途径随时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各实验组随时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结论 hUC-MSCs可能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有激活作用,并对神经细胞具营养作用;hUC-MSCs经静脉、动脉、蛛网膜下腔三种途径移植,蛛网膜下腔入路可能是有效的途径。

  • 白藜芦醇促进 Keap1蛋白降解的可能机制研究

    作者:王前;闫继红;吴波;孙海梅;杨姝;周德山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经典抗氧化信号通路Keap1-Nrf2-ARE中关键蛋白Keap1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培养MDA-MB-231细胞利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5μmol/L和20μmol/L)处理24和48 h,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Keap1蛋白和其调控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变化。结合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溶酶体酶抑制剂氯喹的应用,进一步研究白藜芦醇降解Keap1蛋白的可能途径。结果白藜芦醇明显降低MDA-MB-231细胞内Keap1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的倾向性;加入MG-132和氯喹并不影响白藜芦醇的作用。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明显促进Keap1蛋白降解,进而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应激的能力;而导致Keap1蛋白降解的途径有可能不依赖于泛素-蛋白酶体和溶酶体通路,详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熊轩轩;吴克俭;费素娟;汪诗卉;韩红霞;王云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可能与调节Treg及Th17细胞有关。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 TNBS )诱导建立UC大鼠模型,体外培养扩增雄性SD大鼠MSCs,建立空白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模型组,仅用TNBS灌肠(3 ml/kg);MSCsⅠ组,MSCsⅡ组和MSCsⅢ组分别用TNBS(3 ml/kg),3 d后,MSCsⅠ组给予尾静脉注射低剂量MSCs(1×105),MSCsⅡ组给予尾静脉注射中剂量MSCs(1×106),MSCsⅢ组给予尾静脉注射高剂量MSCs(1×107)。计算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 DAI)、大体形态评分( GMS)和结肠组织学病理评分( HDS),并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观察MSCs对UC大鼠Treg/Th17的影响。结果 DAI、GMS和HDS在模型组中高于空白对照组,Treg细胞在UC大鼠模型中表达下调,Th17细胞在模型组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s治疗组DAI、GMS和HDS降低,且MSCsⅡ组低于MSCsⅠ组与MSCsⅢ组,结肠组织与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上调, MSCsⅡ组高于MSCsⅠ组与MSCs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5,641.00,P<0.05);Th17细胞表达下降, MSCsⅡ组低于MSCsⅠ组与MSCs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5,318.80,P<0.05)。结论 MSCs通过对UC大鼠Treg、Th17的影响,对UC大鼠起到治疗作用。

  • microRNA-181b 影响 U87胶质瘤细胞干细胞对替莫唑胺化疗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平;赵兵;吴德俊;王少华;李德坤;江涛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miR-181 b慢病毒载体感染U87胶质瘤干细胞模型后,检测其对TMZ化疗耐受性的变化,并探讨miR-181 b对于恶性脑胶质瘤( GBM )辅助化学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miR-181 b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U87胶质瘤干细胞,提高miR-181 b在U87胶质瘤干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通过RT-PCR、二次神经球形成实验、琼脂糖集落形成实验、MTT实验来分析miR-181 b对于 U87胶质瘤干细胞在TMZ化疗耐受性方面的作用。结果 miR-181 b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U87胶质瘤干细胞后,U87胶质瘤干细胞中的miR-181b明显上调,而且U87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miR-181b可以加强TMZ抑制U87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的作用。结论 miR-181b可以加强TMZ抑制U87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miR-181b可能对于提高U87胶质瘤干细胞对TMZ的敏感性,降低化疗耐受性起到一定作用。

  • 脂联素在 HepG2细胞中改善葡萄糖摄取的实验研究

    作者:耿东华;张国峰;王勇;周勇;刘源;刘金钢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HepG2细胞中改善葡萄糖摄取的机制。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脂联素干预对HepG2细胞中脂联素受体2(AdipoR2)表达的影响,进而应用siRNA沉默HepG2细胞AdipoR2,观察脂联素通过上调AdipoR2表达对HepG2细胞糖摄取的影响。结果脂联素浓度为50μg/ml时,干预HepG2细胞后使AMPK和GLUT2 mRNA上调,而使PEPCK和G6Pase mRNA下调(P<0.05),siRNA沉默AdipoR2后, PEPCK和G6Pase mRNA显著上调,AMPK和GLUT2 mRNA显著下调(P<0.05)。结论脂联素可以通过增加HepG2细胞AdipoR2的表达,上调细胞内的AMPK表达,增加GLUT2数量,降低PEPCK和G6Pase表达水平,改善细胞葡萄糖摄取。

  • NSBP1调节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作者:蒋宁;李晓石;陈靖;常文亮;王娟;周利群;牛远杰

    目的探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人核小体结合蛋白1(NSBP1)基因沉默对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凋亡和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慢病毒lentivirus-shRNA-NSBP1转染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敲减NSBP1蛋白后细胞中cyclinB1与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证实NSBP1表达水平的降低,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96 h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2.6%。同时随着NSBP1表达水平的降低, cyclinB1和BCL-2的蛋白的表达也降低。结论 NSBP1-RNAi-lentivirus 重组慢病毒能有效抑制DU145细胞的生长,NSBP1可能通过调控cyclinB1、BCL-2基因的变化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 风湿病与内分泌疾病

    作者:韩捷

    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性早已得到医学界的肯定,目前已知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发展,而免疫系统也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各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神经通路、激素、细胞因子、神经多肽和趋化因子等来介导。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分别合成并释放这些分子,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反过来刺激或抑制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活性,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并在多种内分泌及风湿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讨论内分泌疾病中的免疫问题、风湿病中伴发的内分泌疾病、激素水平变化等问题。

  • 风湿免疫病与复发性流产

    作者:张建平;聂晓露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相关疾病,免疫紊乱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一些自身抗体的存在能够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生。血液中存在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故本文旨在说明风湿免疫病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 风湿性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

    作者:李晓琳;鲁静

    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病因多样,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病变累及多种脏器。风湿性疾病常常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皮肌炎/多肌炎( PM/DM)和系统性硬化病( SSc )等均可有呼吸系统受累。风湿性疾病伴发呼吸系统受累多种多样,如间质性肺疾病( ILD )、肺实质浸润、弥漫性肺泡出血、细支气管炎、肺血管疾病、胸膜病变等。近年由于风湿病学的迅猛发展,风湿性疾病早期诊断与规范性治疗,风湿性疾病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加之肺功能、高分辨率断层扫描( HRCT )、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F)技术的发展,关于风湿性疾病的肺受累的报道明显增多,尤其以ILD为著。

  • 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作者:许韩师

    风湿免疫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任何脏器,血液系统是常受累的系统之一。虽然从理论上讲各种风湿免疫病均可累及血液系统,但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和类风湿关节炎( RA )。风湿免疫病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复杂多样,常见的是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三种类型。相对于肾脏等主要脏器,目前风湿免疫科医师对风湿免疫病的血液系统损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要重视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特别要更广泛地开展骨髓病理和免疫病理方面的检查。

  • 应重视结缔组织病合并感染

    作者:郑晓娟;赵金霞;刘湘源

    结缔组织病(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患者常易并发感染,感染不仅严重影响CT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故风湿科医师需引起足够重视。

  • 风湿病与骨质疏松:日益关注的话题

    作者:周惠琼

    风湿病是累及骨骼、肌肉及其附件和软组织的一类疾病,也称结缔组织病,它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肌肉、肌腱、骨骼、血管的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可同时伴有多器官的受累。由于风湿病本身的特点和它所造成的关节、骨骼等功能的受损,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及骨折。本文就风湿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作一介绍。

  • 痛风及其多系统损害

    作者:周京国

    尿酸是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以维持体内动态平衡。正常人血尿酸浓度为男性150~350μmol/L,女性100~300μmol/L,尿酸生成增多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均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 HUA,血尿酸浓度男性>420μmol/L (7.0 mg/dl ),女性>357μmol/L(6.0 mg/dl)]。 HUA是痛风发生的生化基础。痛风是HUA后尿酸盐( monosodium urate ,MSU)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 风湿性疾病与妊娠

    作者:杨闵;刘毅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自身免疫为发病基础,可造成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主要累及人群为育龄期女性,多数有生育需求,有些风湿免疫病,如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甚至以异常妊娠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风湿性疾病患者妊娠及围产期管理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风湿免疫性疾病与妊娠关系密切,二者间相互影响因疾病不同而不尽相同,大部分机制尚未明确。疾病本身大多不影响患者受孕,但部分患者异常妊娠比例增高。临床医师有必要了解常见风湿性疾病与妊娠相关问题,以指导患者平衡生育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 干燥综合征的血液系统损害与治疗对策

    作者:汤建平

    干燥综合征(Sj迸gren′s syndrome,SS)曾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自身免疫性上皮炎、Mikulicz病,是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浸润破坏唾液腺、泪腺、消化腺、肾小管等腺上皮组织引起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干、龋齿、眼干、关节肿痛、皮肤紫癜,后期易引起内脏的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酸中毒、周围神经损害,部分患者继发免疫低下宿主肺炎、呼吸衰竭而死亡。国际SS 临床合作联盟( SICCA )近对1927例注册患者统计发现, SS的腺体外损害主要在免疫系统与血液系统[1]。 SS血液三系损害的程度与SS病情轻重、疾病预后有关,并与形成淋巴瘤的风险度有关[2]。

  • 自身免疫病的血液学异常

    作者:李尚珠;乔卓青;胡依民

    自身免疫病是一类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机体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性疾病,常累及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病也常以血液系统受损为首发症状出现,缺乏典型的皮肤、关节、肌肉、肾脏等损害的表现,常需要与血液病进行鉴别诊断。在自身免疫的疾病进程中,均可发生一系或多系血液学改变,一旦出现血液学改变也往往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与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 Meta 分析

    作者:肖二龙;丁慧;鲁骋洲;李永前;王志平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体外冲击波碎石与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后,采用 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510例患者。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碎石组与输尿管镜组在随访期末结石完全清除率[OR=1.03,95%CI(0.59,1.80),P=0.92]及首次碎石成功率[OR=0.42,95%CI(0.13,1.36), P=0.15]并没有显著差异,体外冲击波碎石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SMD=-2.21,95% CI (-2.82,-1.61),P<0.00001]和手术时间[ SMD=-1.37,95%CI(-2.34,-0.40),P=0.005];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相关并发症低于输尿管镜组[OR=0.15,95% CI(0.02,0.93),P=0.04]。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由于纳入的文献较少,需要大样本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无 TriPort 的单孔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

    作者:张道新;丰琅;李军

    目的探讨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后腹膜腔无TriPort的单孔根治性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0例肾细胞癌患者,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32~68岁,平均47.5岁。癌肿大径3.5~6.4 cm,平均5.2 cm。癌肿位于肾上极2例,中极5例,下极3例。在腋中线髂嵴上3~4 cm做直径长约3 cm的半圆形切口,应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无TriPort的单孔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6 min。出血量约100~200 ml,平均150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4 d,平均住院时间7~9 d,所有患者术后未使用镇痛药物。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后腹膜腔无TriPort的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安全有效,不仅具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还可以减少手术费用及手术创伤,并具有一定美容效果。

  •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差异的Meta分析

    作者:李丽红;张国军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酶法与苦味酸法对血清肌酐在不同水平段的测定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在国内发表的有关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对照研究的文章,采用 RevMan 5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9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包含有2545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依血清肌酐水平,将数据分为低(<130μmol/L)、中(130~500μmol/L)、高(>500μmol/L)三组。当血清肌酐浓度低于130μmol/L时,酶法所测血清肌酐值小于苦味酸法测定结果[WMD=-29.44,95% CI(-32.76,-26.13)],当血清肌酐浓度介于130~500μmol/L时,酶法所测血清肌酐值小于苦味酸法测定结果[ WMD=-11.80,95% CI (-19.09,-4.52)],当血清肌酐浓度高于500μmol/L时,酶法所测血清肌酐值大于苦味酸法测定结果[ WMD=31.88,95%CI(11.44,52.32)]。结论根据目前证据可认为:当血清肌酐浓度低于500μmol/L时,酶法测定结果低于苦味酸法;当血清肌酐浓度高于500μmol/L时,酶法测定结果高于苦味酸法。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