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苏芳;解汝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是新近发现的血磷调节因子,通过新发现的血磷调节机制骨-肾内分泌轴发挥其重要作用,来维持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体内血磷平衡。矿物质代谢紊乱及心血管事件作为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CKD患者长期预后并且明显增加CKD患者的死亡率。近来研究显示,高水平的FGF-23可增加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且对CKD患者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作用。

  • 氦氧混合气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陈龙;史源

    氦氧混合气( helium oxygen mixture )是氦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的一种低密度气体。氦氧混合气具有降低气道阻力、减轻呼吸肌疲劳、促进氧合等优点,目前其治疗已被引入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1]、呼吸衰竭[2]、哮喘[3]等疾病。有研究显示,氦氧混合气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4]、间质性肺气肿[5]、呼吸衰竭[6]、气道梗阻[7]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虽然新生儿救治技术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一氧化氮( NO )吸入疗法、高频振荡通气等显著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病情危重,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仍较高。而氦氧混合气的引入可能为上述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放射联合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丽丽;郝建秀;王芹;姜立平;邢志伟;姜恩海;李进

    放射治疗是继手术治疗后应用广泛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长期以来,各种肿瘤的辐射抗性以及放疗过程中造成的肿瘤临近部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一直制约着肿瘤放疗疗效与应用。基因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更加实际的策略,就是与现有治疗手段相结合。基因治疗通过沉默异常细胞信号、DNA修复,促进免疫监视及细胞凋亡等增强辐射敏感性,降低放疗的辐射剂量,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放射损害。另外,辐射诱导基因的成功构建也增强了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可控性。但目前的研究多在细胞水平,而且不同肿瘤的差异较大,本文就放射治疗联合基因治疗在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谷氨酰胺在危重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鹏;李双成;陈凌志

    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高发,危重患者更是重度营养不良、肠道细菌易位、医院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据报道,罹患院内感染的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达到40%以上,其住院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均延长,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医疗费用也明显增加。因此减少危重患者的感染率、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是ICU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谷氨酰胺( Glutamine,Gln)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度应激状态下,机体自身合成的Gln不能满足疾病康复的需要[1],成为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2]。危重症患者的Gln血浆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下降程度提示疾病的预后不良。 Gln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已经证实强化Gln的肠外营养在减少危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现就Gln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荣振;战华;王宁;孙立鹏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胚胎发生、伤口愈合、纤维化、血管化等。 TGF-β存在3种亚型[1],其中TGF-β1的分布遍及全身各大组织系统。在生理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CNS )中TGF-β1含量较少,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肿瘤、炎症、脑积水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 TGF-β1含量会显著增加,说明TGF-β1与CNS的某些疾病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研究TGF-β1在某些CNS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针对CNS中的TGF-β1作一综述。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心肌梗死后干细胞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俊杰;周浩;陈韵岱

    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概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由餐后肠道L型细胞分泌的肠激素相关肽,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控制血糖稳态。人体中内源性GLP-1的血浆半衰期不足2 min,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Ⅳ( dipeptidyl peptidase-Ⅳ, DPPⅣ)迅速降解成无活性物质,因此临床应用受限。研究者相继研发出了GLP-1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来防止GLP-1降解,从而提高其生物学效应。其中以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为代表的新药成品已通过 SFDA 审批进入中国市场。 GLP-1主要通过GLP-1受体(GLP-1 receptor,GLP-1R)发挥生物活性作用。 GLP-1R为G蛋白偶联受体,GLP-1结合GLP-1R后,激活蛋白激酶A ( protein kinase A ,PKA),升高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含量,随即激活受cAMP调节的鸟苷酸交换因子( guaninenucleotide exchan-ging factors,GEFs) Epac家族,从而发挥下游生物作用。 GLP-1R广泛分布于胰岛β细胞、脑、肾、心和胃肠道,而新近研究发现其受体也存在于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有研究表明, GLP-1也可以不依赖GLP-1R途径而发挥作用[1]。近来大量研究表明,GLP-1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存活,均提示GLP-1有较强的心脏保护作用[2]。同时,GLP-1作为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在干细胞参与修复心肌梗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受到关注。其可以通过提高前体细胞的动员数量,促进干细胞分化、定植、存活,强化干细胞旁分泌效应等来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恢复。本文就GLP-1对心肌梗死后干细胞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蛛网膜囊肿继发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坤;徐宝占;初明

    蛛网膜囊肿为颅内少见的先天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无临床症状,囊肿可自发或在轻微头部外伤等诱因下破裂,继发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硬膜下积液、囊内出血等并发症,本文就蛛网膜囊肿继发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肿瘤的免疫编辑与自然选择

    作者:王枭杰;吴文川

    近年来,肿瘤的进展被视为一种微观的生态进化过程。新生肿瘤的形成,除了需克服突变细胞间的互相竞争以争夺空间和资源,互相合作以完成迁徙、形成转移灶,还需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1]。这一系列过程遵循着类似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本文着重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对肿瘤的免疫编辑( cancer im-munoediting)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对比剂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羡颜;刘丹;严励

    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也称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是指在放射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比剂后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急性肾损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2型糖尿病及与之相关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因接受动脉造影和经皮动脉腔内介入治疗而使用对比剂的患者也不断增加。 CIN是使用对比剂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仅次于肾血流灌注减少和肾毒性药物导致的医院获得性肾功能损害的第三大原因[1-4]。CIN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也增加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5-6],已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CIN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帕金森病相关认知损害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李振光;于占彩;董春玉;于永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除黑质纹状体系统变性引起运动障碍症状外,非运动症状如嗅觉缺失、便秘、抑郁、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及认知损害等是帕金森病重要的临床组成部分[1]。帕金森病相关性认知损害包括轻度认知损害、帕金森病伴痴呆两种状态,是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点患病率约为20%~50%[2]。80%的帕金森病患者合并存在认知损害,给患者及看护者带来沉重负担。轻度认知损害在无痴呆帕金森病患者中相当普遍,其发生率高达27%[3]。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转化为痴呆的风险明显增加。某些新发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初诊时便存在轻度认知损害,随年龄增加、病程延伸及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轻度认知损害发生率逐渐升高。轻度认知损害可表现为多认知域损害,非遗忘型单认知域轻度认知损害较遗忘型单认知域轻度认知损害更常见。与路易体痴呆相似,帕金森病相关性认知损害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新皮层及边缘叶皮质神经元内存在路易体,后者是一种富含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胞浆内神经元包涵体。部分帕金森病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重叠,阿尔茨海默病典型的病理改变如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蛋白斑形成可见于部分帕金森病伴痴呆患者,从而使部分帕金森病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鉴别困难。早期识别帕金森病相关性认知损害并进行及时干预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看护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作者:吴莎;华清泉;杨琨;蔡雷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是继神经生长因子之后第二个被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1],是一类分子量为12.3 kD的碱性蛋白质,由11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并含有3对二硫键,在体内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海马及皮层组织中含量高,另外在外周组织如心脏、肺、肌肉中也检测到BDNF的存在。 BDNF不但对多种类型神经元的发育、分化以及神经的生长和再生起着维持和促进作用,而且在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和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9年被克隆以来, BDNF的生物学作用受到国内外广泛的研究[2],并发现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关。

  •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春杰;刘茂东;王斯;李英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osteoblast-specific factor 2)即Perios-tin,为由成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具有促进细胞黏附、迁移等功能。众所周知,基质蛋白除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重建,还是基质蓄积、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及纤维化的主要调节蛋白。近年研究发现,Periostin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肾脏、骨、牙、心血管、肿瘤、瘢痕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冠心病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军锋;贾克刚;刘运德

    冠心病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疾病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特征是脂质和脂肪蓄积在动脉管壁上。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颗粒在血管细胞积累,这种机制可由清道夫受体介导,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就是这样的清道夫受体之一。 LOX-1由一个很短的N-末端胞质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长的C-末端胞外结构域组成。 LOX-1是一个有多元配体的受体,其配体包括ox-LDL、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细胞凋亡/老化细胞和细菌。 LOX-1通过独立网格蛋白内化途径介导了ox-LDL内吞作用,并能够低限度和大限度地与ox-LDL结合,从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1]。本文对近年LOX-1的研究现状中与冠心病损伤机制相关的部分进行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

    作者:张振洲;张晓晓;钟久昌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持续损害心血管系统、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可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脑中风等心脑血管并发症[1-3]。糖尿病的重要特征是胰岛素不足,主要由于胰岛素释放减少或终末器官胰岛素抵抗。业已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重要的效应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激活促炎症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生成及促使胰岛素敏感性下调,导致氧化应激、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发生,其活性异常参与糖尿病的发病[2,4-7]。新近发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是血管紧张素Ⅱ的特异性催化酶,可催化血管紧张素Ⅱ转化为血管紧张素-(1-7),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治疗糖尿病一个新的候选基因[1,8-9]。本文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免疫功能状况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小玲;胡文彬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本病的致病基因ATP7 B已明确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障碍,引起在肝脏的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道排铜障碍,造成铜在体内全身各脏器尤以大脑基底核、肝脏、肾脏及角膜等部位大量沉着,而出现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1]。本病1912年由Samuel A.K.Wilson首先进行详细描述,此后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等都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多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质虚弱,易于合并感染。该病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在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肝豆状核变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状况影响的角度作一综述。

  • 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治疗原则、现状和进展

    作者:于鹏;马进元;朱步东

    大多数转移性结肠癌或直肠癌(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 mCRC)不能治愈,但一些局部复发或转移的mCRC,经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mCRC 的生存,将中位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 , OS )从数月延长至两年以上。

  • 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颖燕;孔黎明;王俊霞;王亚娟

    化脓性脑膜炎,也称为细菌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化脓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至今仍然属于危重症范畴,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其短期并发症包括败血症、休克等,长期并发症包括听力损害、认知缺陷、癫痫和脑水肿[1]。在20世纪初期,血浆治疗将该病病死率降至40%~50%;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氯霉素的应用,进一步将死亡率降低至5%~10%;此后尽管有不同新的抗生素出现,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没有明显下降[2]。在发达国家,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三种常见致病菌所致病死率分别是15.3%、7.5%和3.8%,总病死率低于10%,但是幸存者后遗症的发生率仍没有明显下降,约2.5%~27.7%存在后遗症[2]。目前研究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的存活患儿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听力和视力损害、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运动障碍和惊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患儿会出现学习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来自荷兰的一项回顾性研究[3]表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病死率为21%,存活者中半数出现了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自1949年皮质激素首次被引入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后,除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外,对重症病例开始尝试合并使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是常见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过去十年已经获得了广泛关注,它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后遗症发生率等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适用,故地塞米松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应用引起了多方争议[4]。在此,我们结合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述。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发病机制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刘佳佳;刘卫国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或震颤麻痹( paralysis agitans )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表现为主。近年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特别是抑郁症状愈来愈备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报道其发病率高可达90%[1]。抑郁可加重患者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的损害,加速病情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Parkinson′s disease depres-sion,PDD)的病因尚不明确,诊断和治疗均缺乏特异性。目前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巴胺能、5-羟色胺(5-HT)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等方面。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脑内结构和功能的影像学改变对深入理解PDD患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从PDD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技术( 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 )、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CT)、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五个方面对PDD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 肥胖抑制素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羽;解汝娟

    肥胖抑制素( obestatin )与胃饥饿素( ghrelin )是来自同一基因的多肽激素,是由前胃饥饿素原( pre-proghrelin )经过不同剪切方式形成,表现出多重的生物学作用。它涉及胰岛素分泌、改变睡眠、食欲调节、体重控制以及营养不良等。 Obestatin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能量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影响钙磷代谢、体重指数( BMI)和甲状旁腺激素( PTH)。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矛盾之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DNA微卫星不稳定与胃癌

    作者:叶敏;孙大志;魏品康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高趋势,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一般认为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微卫星不稳定等[1]。自1993年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发现微卫星不稳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以来,MSI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能够检测到,其中在胃癌的发生率大约为14.0%~45.0%,个别达到90.0%[2-4]。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实MSI在胃癌的发生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7]。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对MSI的相关研究,阐述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临床预后预测的意义。

  • 影像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评估

    作者:刘为英;冯建伟;高沁怡;李亚明

    肾动脉狭窄( 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引起难治性高血压(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RVH)和肾功能衰竭(缺血性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有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RAS( ARAS)。临床上表现为高血压的进行性加重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及时治疗可产生多种其他不良后果,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猝死以及脑卒中等,肾功能受损,约12%~18%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可作为主要疗法[1],但透析费用昂贵,且病死率高[2]。 RAS的其他疗法有药物治疗、支架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 RAS患者如能尽早得到诊断及有效治疗,则可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有望获得纠正或痊愈[3]。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判断RAS的程度及了解肾功能状态对临床诊疗计划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肾血流量及肾功能状态做了研究,下面仅就影像技术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对评估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血栓弹力图在评价不同营养状况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杨松涛;孙克冰;吴虹;肖跃飞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 TEG )在诊断营养不良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和20例正常人,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和TEG。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三组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1) MHD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6.6%,营养不良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低于营养正常者(P<0.05)。(2)营养正常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营养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纤维蛋白原升高( P<0.05);与营养正常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TEG反应时间(R值)延长,凝血指数(CI)负值增大,营养不良患者大振幅(MA值)增大(P<0.05)。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比较,MA值增大,CI负值增大( P<0.05)。结论 MHD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凝血功能改变较为复杂,常规凝血功能结合TEG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不同营养状况血透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

  • 洪亮王旭陈求名杨菊先王德刘芳超段雷雷曾敏李胜利贾艳董娜

    作者:洪亮;王旭;陈求名;杨菊先;王德;刘芳超;段雷雷;曾敏;李胜利;贾艳;董娜;李守军

    目的探讨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进行严格血糖干预后,对其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一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连续性病例,对患儿围手术期中采取的血糖严格和传统控制两种方式的比较,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各项早期恢复的指标。结果血糖严格控制组183例患儿,血糖传统控制组258例患儿,年龄分别是12.0(7.0,25.5)个月和13.0(6.0,35.5)个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36)。两组各有2例患儿于住院期间死亡,血糖严格控制组2例患儿死于严重低心排,传统组1例死于低心排,另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两组在住院死亡率上无明显差别(P=0.729)。严格组在住院总天数、小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天数、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上明显低于传统组(P=0.001,<0.001,<0.001)。其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血糖严格控制组中,明显低于血糖传统控制组,发生率分别为32.6%和39.9%(P<0.001)。血糖严格控制组患儿血浆使用量高于血糖传统组(P=0.006),但在红细胞使用上,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308)。结论血糖严格控制组患儿在围手术期整体恢复优于血糖传统控制组,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进一步验证血糖严格控制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恢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及随访。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桥式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作者:谭玉华;孙勇;吴道贫;陈建起

    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桥式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方法采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多表位嵌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生物素标记抗原作为桥接抗原,链霉亲和素标记铕作为示踪物,配制以β-萘甲酰三氟丙酮为主要成分的增强液,自建方法的校准品以国家标准血清物质GBW ( E )090047为溯源,应用桥式双抗原夹心法建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结果自建方法在0.031~4.00 NCU/ml内,相关系数可达0.99;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灵敏度可达0.016 NCU/ml;校准品的效价比在0.90~1.10,平均回收率为101.47%;与相关疾病的抗原或抗体无明显交叉反应,其表观浓度值均小于0.03 NCU/ml;参考值为0.05 NCU/ml;符合国家检定标准的要求;37℃恒温箱烘烤7d后检测性能无明显改变;与同类方法学比对符合性好。结论自建方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线性范围宽,符合率高,能满足临床检测需要。

  •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汉波;彭卓惠;谢文燕;黄斌;杨湘伟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索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发病48 h内入院12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首次300 mg,以后75 mg/d),对照组应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 mg/d),两组连用14 d。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有脑水肿者适当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2 h、第7天、第14天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并于随访3个月时再评估。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用药第8天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梗死灶面积是否扩大或出血。结果治疗后72 h、7 d、14 d,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查头颅CT或MRI,治疗组有1例梗死灶出现点状出血,对照组未见脑出血;两组各1例皮疹;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完成3个月随访者98例,治疗组50例,BI≥75者35例(70.0%),有效率≥18%者40例(80.0%);对照组48例,BI≥75者19例(39.6%),有效率≥18%者21例(43.8%)。治疗组BI≥75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1)。结论早期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明显较标准氯吡格雷更能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未发现安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定量检测结核病患者中多种色氨酸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荧;朱慧;任卫聪;单虎;黄娟;孙照刚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同时测定血清中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犬尿氨酸、喹啉酸、吡啶酸、邻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定量的方法,并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体内色氨酸代谢的变化及其与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利用标准化合物摸索测定条件并建立标准化合物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再对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04例结核病患者血清进行色氨酸、犬尿氨酸、吡啶酸、喹啉酸、邻氨基苯甲酸定量检测,并通过犬尿氨酸/色氨酸比值来评估代谢过程中的酶活性。结果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清浓度和性别、年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核病患者组色氨酸浓度为(41.810±16.539)μmol/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898±10.821)μmol/L,P<0.01]。结核病患者血清犬尿氨酸浓度为(2.341±0.934)μmol/L,显著高于健康组(1.699±0.352)μmol/L;结核病患者血清的喹啉酸含量为(9.141±8.747)μmol/L,较对照组(2.364±1.369)μmol/L显著上升(P<0.01);与健康对照组吡啶酸[(0.121±0.070)μmol/L]和邻氨基苯甲酸[(0.147±0.023)μmol/L]相比,结核病患者组血清吡啶酸、邻氨基苯甲酸浓度并没有明显变化;结核病患者犬尿氨酸/色氨酸比值为(6.28±3.36)%,相比健康人[(3.65±0.83)%]有显著提高(P <0.01)。结论体内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代谢活性的显著增强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有关,并且结核感染还造成色氨酸下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喹啉酸的蓄积现象,由此可能影响结核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 控制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圣芳;王玉差;陈汉民;黄国河;吴国鑫;张义王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脑肿胀患者82例作为治疗组,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院的同类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脱水、抗生素、营养神经、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确诊后立即行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引流管留置时间为4~9 d,平均6.8 d。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并记录颅内感染及外伤性脑积水的情况。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估法判定疗效,并记录每例患者的意识恢复觉醒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的高ICP明显下降( P<0.01),低CPP明显上升( P<0.01)。治疗组未增加颅内感染发生率,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脑肿胀患者应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治疗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力,提高脑灌注压,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并可减少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肝病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赵昌松;张强;成军;袁征;蔡娟;李鑫;徐文良;华文浩

    目的调查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与正常人群作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有肝硬化,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 SI ),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跟骨SI(83.99±11.86)与对照组SI(98.73±13.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患者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I(98.73±13.19)(P<0.001)。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SI有明显降低趋势( 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减少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数据说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合并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逐步升高。

  • 腰椎间盘积气的多层螺旋 CT 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公维云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发病部位、CT表现及其与年龄、性别因素的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68例腰椎检查者、206例313个腰椎间盘积气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按性别、年龄及其发生椎间盘层面进行分组,观察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发生部位、CT表现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868例中206例有椎间盘积气,发生率为23.7%,其中男性、女性发生率分别为21.1%(84/399)和26.0%(122/46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 P=0.087)。 CT表现形态各异,为小泡状、小条状、不规则片状。<30、30~39、40~49、50~59、60~69和≥70岁年龄组的积气发生率依次为0、6.7%(10/150)、12.5%(23/184)、23.7%(55/232)、45.0%(58/129)和68.2%(60/88),各年龄组之间椎间盘积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91.6, P=0.000)。 L5/S1、L4/5、L3/4、L2/3和L1/2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分别为10.8%(94/868)、8.1%(70/868)、6.0%(52/868)、6.6%(57/868)和4.6%(40/868),各椎间盘之间积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9.185,P=0.000)。结论腰椎椎间盘积气发生率约为23.7%,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但男女发生率无差别。腰椎间盘积气发生率从L5/S1到L1/2依次递减。根据椎间盘内气体密度, MSCT可准确判断椎间盘积气。

  • 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诊治肺周围小结节病变

    作者:王述民;许世广;童向东;刘博;李博;徐惟;王阁浜;王通;刘星池

    目的探索达芬奇机器人在肺周围小结节病变诊治中的价值和技术问题。方法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治疗肺周围小结节病变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9~80岁,平均(58.5±9.4)岁。术中切取病变送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病变者行肺叶切除并常规清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手术采用全麻、双腔管气管插管,健侧卧位,胸部垫高,双手屈曲抱枕于头前,折刀位。健侧单肺通气。床旁机械臂系统从患者头上入位。孔位根据病变位置适当调整,腋后线第8肋间为进镜孔,肩胛线第8肋间、腋前线与锁骨中线第5肋间为器械孔。腋中线第7肋间为辅助口。结果术后病理为良性病变10例(炎性假瘤4例,结核或肉芽肿5例,错构瘤1例),恶性病变19例(腺癌15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手术包括楔形切除9例,右肺上叶切除5例,右肺下叶切除8例,右肺中叶切除1例,左肺下叶切除6例。29例均顺利完成机器人手术,肺叶切除平均术中出血15~200 ml(中位数50 ml),无输血。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所有患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带胸腔引流管时间1~15 d [(8.7±3.5)d]。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2~14个月[(5.9±2.7)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肺小结节病变安全、可行,尤其在肺癌根治手术中具有优势,可推荐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

  • 健康中国人嗅觉相关中枢结构 MRI 体积测量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晶;周世昱;伍建林;苗延巍;包如意

    目的探讨MRI测量健康中国人嗅觉相关中枢结构梨状皮质及杏仁核周围皮质( PCA)和眶额叶皮质( OFC)体积可行性及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87例(男∶女=44∶43)右利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年龄20.0~69.9岁,每10岁为一组将其分为五个年龄组。应用Dr.View软件在冠状位T1WI上手工逐层测量并计算PCA和OFC体积。结果各年龄组之间PCA体积无明显差异, OFC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在40岁以前呈相对稳定的规律,自40岁以后开始逐渐缩小。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PCA体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 OFC 体积之间呈负相关(左侧:r =-0.409, P <0.001;右侧:r =-0.369,P<0.001),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右两侧OFC体积均逐渐缩小。结论本研究利用MRI测量提供了健康中国人PCA及OFC体积的正常值范围,并发现OFC体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的规律,为临床检测嗅觉功能异常和诊断相关疾病提供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

  • 用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c-kit 基因突变

    作者:姜国强;赵晓明;王航;李庆阁;鹿全意

    目的用改良的杂交探针结合溶解曲线新方法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c-kit基因17号外显子上基因突变。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v5.00、Tm Utility v1.3等软件设计引物探针,两个阶段探针分别针对D816、N820和N822等突变热点。取患者DNA样品5μl进行PCR扩增及熔解曲线分析,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与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阳性质粒灵敏度试验的结果显示, N820 G的灵敏度为10%,其余突变灵敏度均能达到5%。12例CBF-AML标本中,5例检测为阳性,突变率为41.7%,测序结果与测序检测结果相符。结论新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可用于CBF-AML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季超超;王巍;刘兴国;张东;李之令;吴辉;冯德元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手术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对2001年5月至2012年7月4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联性。结果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27例、黄疸19例、消瘦12例、食欲缺乏4例;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62.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65.9%)和行局部肿物切除术10例(24.4%),其中26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50.5%;行其他术式4例。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的性质( P=0.036),恶性肿瘤的大小( P=0.033)和分期( P=0.010)与预后有关。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部切除术均是延长生存期的可行而有效治疗方法;肿瘤的性质,恶性肿瘤的大小和分期可影响患者预后。

  • 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青玉凤;周京国;杨其彬;谢文光;邢艳

    目的探讨端粒保护蛋白在痛风性关节炎( GA)炎症及免疫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2例GA患者( GA组)及38名健康体检者( N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 TRF1、TRF2、TPP1、POT1、TIN2和hRAP1)、NLRP3炎性体( NLRP3、ASC和Caspase1)及凋亡相关蛋白( BCL2和BAX ) mRNA水平,并且与GA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PP1、POT1及TIN2 mRNA在GA组的表达显著低于NC组(P均<0.05),TRF1、TRF2显著高于NC组(P均<0.05);炎性体成分ASC mRNA在GA组显著高于NC组( P<0.01),NLRP3、Caspase1 mRNA则低于NC组( P均<0.05);hRAP1、BCL2及BAX mRNA在两组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GA患者TRF1 mRNA与ASC,TPP1 mRNA与ASC,TIN2 mRNA与中性粒细胞计数,TRF2 mRNA与GLOB,NLRP3 mRNA与BCL2、BAX mRNA均呈正相关( P均<0.05);而TPP1 mRNA与NLRP3、BCL2、BAX mRNA,TRF2 mRNA与NLRP3 mR-NA,POT1 mRNA与UA、apoA1,TIN2 mRNA与apoA1,TRF2 mRNA与apoA1均呈负相关(P均<0.05);其余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间均无相关性( P均>0.05)。结论端粒保护蛋白相关成分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痛风免疫、炎症及代谢过程。 TPP1、TIN2、TRF1和TRF2同时参与了痛风炎症与免疫调节,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TPP1与NLRP3可能同时参与了痛风促凋亡与抗凋亡平衡的调节;POT1、TIN2和TRF2则可能在痛风患者的尿酸及脂代谢中发挥作用。

  • 后路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贺健;蒋赞利;吴小涛;王宸;陈辉;尚松;李廷栋;张晓峰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其术中是否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以及植骨的骨质类型分为三组(同种异体骨植骨组、自体骨植骨组、未植骨组),通过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患者受伤后、术后和术后12个月的Frankel分级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4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1~2个级别,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同种异体骨植骨组及未植骨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都显著低于自体骨植骨组( P<0.05);同种异体骨植骨组及自体骨植骨组在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角丢失以及伤椎蛋壳缺损程度的改善都显著优于未植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植骨组及自体骨植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有效地维持伤椎椎体高度、防止椎体后凸畸形及改善伤椎蛋壳缺损。经椎弓根伤椎同种异体骨植入较自体骨植入,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创伤,两者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椎体后凸畸形及蛋壳缺损无显著差异,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治疗方式。

  • miR-216b在肾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余祖虎;陈独群;张强;任瑞;池泽湃;王亚东;李彩玲;秦洁;郭新;崔光辉;周亮;桂耀庭;来永庆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miR-216 b在肾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研究miR-216b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50例经手术切除的配对肾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216b表达量,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其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肾癌组织中miR-216b表达量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组织(P<0.001),其中46例(92%)肾癌标本miR-216b表达下调。肾癌中miR-216b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肾癌组织类型、TNM分期、AJCC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P>0.05)。结论 miR-216 b在肾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肾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 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戴红艳;郑霞;何涛;李晓鲁;王正忠;丁华民

    目的观察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继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为期6个月的运动锻炼,对照组药物治疗同前,并保持平静生活方式。结果通过6个月的运动锻炼,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体重[(69±8)kg vs.(73±8)kg]、收缩压[(137.7±5.8)mm Hg vs.(141.7±6.9)mm Hg]、舒张压[(81.7±4.7)mm Hg vs.(84.9±5.9)mm Hg]下降,血清丙二醛[(6.65±1.4)μmol/L vs.(7.65±1.3)μmol/L]、高敏C反应蛋白[(6.68±1.76)mg/L vs.(7.89±1.23)mg/L]、白细胞介素-6[(10.54±3.27)pg/ml vs.(12.95±4.35)pg/ml]、肿瘤坏死因子-α[(5.48±1.76)pg/dl vs.(7.68±3.26)pg/dl]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92.87±14.8)U/ml vs.(84.56±15.9)U/ml]、一氧化氮[(82.56±11.7)μmol/L vs.(75.92±15.9)μmol/L]含量升高(均P<0.05)。结论运动锻炼能降低高血压患者体重、血压,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及炎症状态。

  • 脑血管储备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明勇;周立春

    目的探讨脑血管储备的改变是否能预测有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方法采用灌注CT和吸入5%CO2方法测定脑血管储备。研究对象为37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平均年龄(58.0±11.9)岁。分为两组:储备下降组(脑血管储备<10%)和储备正常组(脑血管储备≥10%)。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治疗,通过定期门诊或者电话随访。结果脑血管储备下降组17例,脑血管储备正常组20例。在平均56.9个月的随访中,总共有7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均发生于脑血管储备下降侧的脑组织,并且都属于脑血管储备下降组(7/17)。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在脑血管储备下降组和正常组分别是8.7%和0%。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脑血管储备下降组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02,Log-rank法)。结论对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脑血管储备的下降可能预示着未来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抑郁症的调查

    作者:郭会敏;周莉;李颖;邢秀亚;段钟平

    目的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相匹配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调查表采用国际通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 HAMD)。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AMD评分为11.48±9.54,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HAMD评分为10.50±7.33,正常对照 HAMD 评分为5.20±5.35,三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0.001)。教育水平、焦虑、病情的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是抑郁的预测因素。结论 Child-Pugh评分分级较高的肝衰竭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升高,同时睡眠质量不好、焦虑、受教育水平较低与较高的抑郁风险相关。有必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 抗-HCV 联合 TMA 定性检测 HCV-RNA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意义的探讨

    作者:黎嘉敏;何永成;曾劲峰;卢亮;李彤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探讨抗-HCV联合HCV-RNA检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以期获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方法选择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8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国产和进口HCV抗体试剂盒检测抗-HCV,使用TMA法定性检测HCV-RNA,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HCV-RNA,比较不同产品及诊断方法对HCV的检出率,评价ALT变化与HCV-RNA载量的关系,评价抗-HCV S/CO值与HCV-RNA载量的关系。结果国产和进口试剂检测抗-HCV的检出率均为7.1%( P=1.000);TMA法定性检测HCV-RNA的检出率为8.7%,免疫荧光定量PCR法的检出率为5.5%,但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37,P=0.000);HCV-RNA定性检测比检测抗-HCV的检出率高,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31,P=0.000);联合抗-HCV和HCV-RNA定性检测结果HCV阳性共19例,检出率为10.4%,与单独检测抗-H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但与单独定性检测HCV-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 HCV-RNA的载量和ALT的变化无相关性(r=0.189,P=0.536);抗-HCV初筛的S/CO值与HCV-RNA载量无相关性( r=0.174, P=0.569)。结论 HCV-RNA定性检测较抗-HCV检测能缩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检出的窗口期,有利于早期诊断。 HCV-RNA定性检测能较临床现行的HCV-RNA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显著提高HCV感染的检出率。联合抗-HCV和TMA法定性检测HCV-RNA既能缩短HCV感染的“窗口期”,也能显著提高HCV感染的检出率,可避免漏检处于血清转换期或慢性病毒携带或既往感染的“隐性”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LT的变化和HCV载量无明显相关性,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辅助早期诊断HCV感染的作用较小。

  • 经脐双通道腹腔镜手术与小切口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左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雪琴;魏明发

    目的评价经脐双通道腹腔镜手术与小切口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左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首发左侧的腹股沟斜疝患儿经脐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40例(腹腔镜手术组)与小切口开放手术治疗173例(开放手术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精索阴囊肿胀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精索阴囊肿胀情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中术后精索阴囊肿胀病例较少,而开放手术组所需手术时间及总住院费用则较少。开放手术组术后5例复发,余208例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此外,腹腔镜手术组于术中还发现右侧隐匿性疝16例。结论经脐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推广应用于首发于左侧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具有微创、发现隐匿疝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关键词: 腹股沟 儿童 腹腔镜
  • CyclinD1和 nm23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表达的差异及意义

    作者:何川;蔡昱;翟建军;冯碧波;何小金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cyclinD1和nm23的表达水平。其中5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为观察组,50例未接受任何化疗的为对照组。结果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观察组中cyclinD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统计学上有统计学差异( P<0.05)。 nm23在两组间差异不大( P>0.05);cy-clinD1和nm23的阳性表达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免疫组化检测cyclinD1可作为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疗效的评估指标。 nm23不能作为评估指标。

  •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冻融胚胎解冻移植时机选择中的运用价值

    作者:李江涛;曹金丽;程传生;李霞

    目的评价经阴道三维(3D)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指数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对选择冻胚解冻移植( FET)时机的作用。方法对110例行FET的患者移植日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及血流指数进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测定。根据临床妊娠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110例患者中临床妊娠44例,临床妊娠率为40%,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间虽子宫内膜的厚度、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子宫内膜容积<2.0 ml的4例患者,无一例妊娠。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间子宫内膜形态、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S/D、PI、RI低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阴道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形态、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对临床选择FET移植时机有指导价值。

  • 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 CXCR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饶咏梅;祖蓓蓓;刘琳;李美荣;王向党

    目的初步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有血液系统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0名健康对照者、15例SLE非血液系统损害患者,25例SLE血液系统损害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百分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血清SDF-1α浓度水平。结果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4表达百分率及血清SDF-1α浓度水平均明显低于SLE非血液系统损害患者和SLE血液系统损害患者( P<0.05),而SLE非血液系统损害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4表达百分率及血清SDF-1α浓度水平也均明显低于SLE血液系统损害患者( P=0.000)。 SLE血白细胞减少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贫血患者的外周血中SDF-1α、CXCR4表达水平也较SLE非血白细胞减少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贫血患者高。结论 SDF-1α、CXCR4可能在SLE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企业员工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景芳;郭来敬;关丽兰;赵环宇;杨晓莉;刘宪懿;宫立新;周瑾;段亚南

    目的探讨功能社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脂肪肝在功能社区早期的健康管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我院在某公司体检的具有完整资料的健康体检者2386例,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通过性别、年龄分层后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将脂肪肝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对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共检出脂肪肝356例,总患病率为14.9%,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P<0.01);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49岁高达25.2%。(2)各年龄组脂肪肝的检出率均随着体型的变化(正常、超重、肥胖)依次增加(P<0.01)。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比较各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肥胖组各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脂肪肝组的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35.8%vs.6.8%,P<0.001),脂肪肝组超重、肥胖、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增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均<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脂肪肝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舒张压、血尿酸、超重和肥胖, OR值分别为1.299、1.286、1.795、1.376、1.374、5.771、27.206。结论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血尿酸异常是该人群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脂肪肝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彬;丁岩冰;张艳青;王梅;王远志;吴大成;庞磊;吴克艳;卜平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浸润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及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90例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9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内Foxp3和HIF-1α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内Foxp3计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0.93±7.49 vs.4.10±2.03,t=9.19,P<0.01);胃癌组织内HIF-1α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48±3.09 vs.2.87±1.72,t=10.80, P<0.01)。胃癌组织内Foxp3和HIF-1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 =0.661, P <0.001);HIF-1α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5)和肿瘤临床分期(P=0.001)相关,Foxp3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 P=0.012)相关;Foxp3和HIF-1α均低表达的2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Foxp3和HIF-1α均高表达的41例患者( P=0.005)。结论联合检测Foxp3和HIF-1α的表达可有效的预测胃癌预后。

  • 外旋法、手牵足蹬法在治疗急性肩关节前脱位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曹光磊;沈惠良

    目的比较外旋法( External rotation )和手牵足蹬法( Hippocratic )在治疗急性单纯肩关节前脱位中的疗效。方法2011年1~12月,急诊治疗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78例,其中对于符合研究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别入选外旋法和Hippocratic法两组进行闭合复位。手法复位过程中均未使用任何麻醉方式,两次复位不成功即视为失败,改用其他方法或结合全麻进行复位。对于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从受伤到开始复位的间隔时间以及闭合复位时整个操作的持续时间等。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来评估闭合复位过程中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受伤机制和伤后到开始复位的时间间隔上均有可比性。外旋法复位组患者34例,复位成功率91.2%。 Hippocratic法组33例,复位成功率72.7%,统计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在闭合复位操作持续的时间以及患者在复位过程中的自觉疼痛程度上,外旋法均明显优于Hippocratic法,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他病例改用不同方法或者是结合全麻后全部复位成功。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Hippocratic法相比,外旋法在治疗单纯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时更迅速、有效,并且患者自觉的痛苦程度小,这种方法可以由一名医师单独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联合麻醉来实施,更适合于急诊条件下应用。

  • 高位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健;马秀现;孙玉岭;赵云峰;于博凡;赵立

    目的比较高位肠-腔“C”形分流术( UMCS-C)与传统的肠-腔“C”形分流术( MCS-C)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优劣。方法6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UMCS-C组(n=33)和MCS-C组(n=32),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UMCS-C组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花费少于MCS-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UMCS-C和MCS-C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短期结果均满意,UMCS-C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和花费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股骨颈空心螺钉导针植入瞄准器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殷文靖;盛加根;徐海涛;钟宗雨;徐佩君

    目的研制一种辅助股骨颈空心螺钉导针植入的瞄准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制造新型瞄准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有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将其随机分为2组,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试验组术中使用瞄准器,对照组不用。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针次数、第一枚空心钉与股骨颈冠状面中轴线的夹角、第一枚空心钉与股骨颈矢状面中轴线的夹角及空心钉与股骨距近距离。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穿针次数少于对照组,第一枚空心螺钉与股骨颈冠状面和矢状面中轴线的夹角小于对照组,空心钉与股骨距近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该瞄准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辅助穿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先天性肺动脉吊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段雅琦;王建华;丁桂春;刘梅;李丹;李喆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肺动脉吊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T血管成像( CTA)和手术证实的12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12例肺动脉吊带患儿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0例,漏诊2例。诊断正确率为83%。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分叉消失,主肺动脉直接延续为右肺动脉,于右肺动脉发出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2例漏诊患儿中1例是肺动脉吊带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仅诊断出动脉导管未闭;另一例为单纯性肺动脉吊带,因超声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未做出肺动脉吊带的诊断,后行CTA检查,提示肺动脉吊带。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在早期对肺动脉吊带作出诊断,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注意肺动脉分叉处左肺动脉的位置是否异常,多切面检查,减少对本病的漏诊误诊。

  • 经会阴前列腺24针穿刺法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磊;张彤;孟繁林

    目的评价不同穿刺方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5例患者施行前列腺穿刺的临床资料。经直肠穿刺组( A组)110例,经会阴12针穿刺组( B组)144例,经会阴24针穿刺组(C组)221例,对比三组在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上的阳性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组患者阳性针数的分布情况。结果 PSA<10.0μg/L的患者中,C组的阳性率(34.2%)明显高于A组(10.8%)和B组(13.0%);PSA 10.0~60.0μg/L和PSA>60.0μg/L的患者中,三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肉眼血尿、发热、血便等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 P<0.05)。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24针穿刺法不但诊断正确率高,而且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早期前列腺癌诊断方法。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超声检查对卵巢成熟型畸胎瘤诊断的意义

    作者:韩秀霞;赵运立;张峰;孙霞;曹燕华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超声检查在卵巢成熟型畸胎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卵巢成熟型畸胎瘤手术患者422例。分析血清CA199、CA125、CA724、CEA、AFP在该患者中的表达以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422例成熟型畸胎瘤患者中,测定CA199者230例,118例>27 U/ml,阳性率为51.30%(118/230)。测定CA125者364例,79例>35 U/ml,除外56例伴有明确可以引起CA125升高疾病(如早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盆腔炎等)的患者,阳性率6.32%(23/364)。测定CA724者63例,2例>6.9 U/ml,阳性率3.17%(2/63)。测定CEA者159例及AFP者142例,所有检测数值均在正常范围。(2)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有323例术前诊断且术后证实卵巢成熟型畸胎瘤,符合率76.54%(323/422)。(3)CA199阳性组畸胎瘤平均直径为(7.92±2.19)cm,大于阴性组[(4.86±1.6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双侧畸胎瘤CA199阳性率大于单侧CA199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结论卵巢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越大,CA199阳性率越高;双侧肿瘤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侧。推测CA199在卵巢成熟型畸胎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结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伴焦虑、抑郁的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多导睡眠图分析

    作者:陈杰;仇福成;沈扬;王丽平;张俊;冬雪川;黄萍;张纯;李涛;杜晨;古雅兰;马芙蓉

    目的探讨伴有焦虑、抑郁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本研究对25例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其中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患者15例( A组),不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10例(B组)。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青光眼病史长短、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单纯失眠、失眠并打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指标平均值均高于B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有96%存在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紊乱,与B组相比,A组总睡眠时间明显减少(P<0.05),有效睡眠时间(%)缩短(P<0.05),醒觉时间增加(P<0.05)。结论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更易出现睡眠结构紊乱。多导睡眠图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 宫腔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婷婷;汪翔;岳超敏;张靖;黄睿;梁晓燕;方丛

    目的探讨移植日胚胎移植前宫腔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治疗作用,寻找提高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率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601周期,其中206周期为试验组,395周期为对照组,试验组在胚胎移植日、胚胎移植前宫腔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IU,对照组无此项操作。结果患者的基本助孕信息在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移植第3天胚胎与第5天胚胎新鲜周期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5%vs.34%,51.22%vs.38.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移植第3天胚胎与第5天胚胎冷冻复苏周期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5% vs.27.27%,47.25% vs.4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移植日胚胎移植前宫腔内注射500 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提高新鲜周期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率的趋势,冷冻周期没有提高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妊娠率。

  • 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沈丹;曹萍;李睿;韩艳萍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 FFA)水平,探讨FFA在老年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 IR)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28例,按照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合并胰岛素抵抗组(IR组)156例和无胰岛素抵抗组(非IR组)72例;并选择同期住院的非高血压患者125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 FINS)、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FFA,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和HOMA-IR。结果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构成、BMI、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WHR、FBG、FINS、FFA和HOMA-IR在高血压病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高血压IR组的血清FINS、TG、FFA 和 HOMA-IR 均显著高于非 IR 组( P <0.05或 P <0.01);并且, IR 组的冠心病(51.3%)和脑梗死(36.5%)患病率显著高于非 IR组(分别为34.8%和18.1%)(均为 P<0.05或P <0.01)。相对风险比分别为1.979(95% CI:1.110~3.527)和2.907(95% CI:1.463~5.774)。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中,血清FFA与SBP,WC,WHR,FINS,TG,Ln(HOMA-IR)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348,0.518,0.355,0.345,0.411)(均为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WHR和TG是影响血清FF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R与老年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血清FFA浓度升高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和IR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作为高血压病合并IR的生化标志。检测FFA对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IR的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 MRI 评估

    作者:张嫣;王颀;郭庆禄;张江宇;陈园园;欧娟婷;张安秦;韩晓蓉

    目的利用BI-RADS MRI探讨MR检查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乳腺专用磁共振AURORA-MR检查61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根据BI-RADS-MRI分析其影像征象包括形态学特征、强化曲线及分类评估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61例病理性乳头溢液MR检查发现62个病灶,术后恶性病灶16个,包括导管原位癌(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12个,DCIS伴黏液腺癌1个及浸润性导管癌(IDC)3个,术前均为BI-RADS 4~5级评估,恶性检出率100%;良性病变共46个,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IP)伴不典型增生(ADH)15个,IP 10个,多发IP 7个,导管上皮乳头瘤样增生12个及纤维囊性乳腺病2个,术前MR评估BI-RADS 1~3级31个,BI-RADS 4~5级15个,良性诊断符合率为67.4%,MRI高估的病变包括交界性质病变IP伴ADH 8个,多发IP 4个,IP 2个和导管上皮乳头瘤样增生1个。增强图像的形态学特征仅段样强化对鉴别良恶性有意义,阳性预测值达73.3%,其易出现在恶性病变中(68.8% vs.8.7%,P<0.05);内部强化特征以成群结节样强化对提示恶性有意义(56.3%vs.10.9%,P<0.05),其阳性预测值为64.3%;内部点状强化更易出现在良性病变中(6.3% vs.37.0%,P<0.05)。恶性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常见为流出型,其在良恶性病灶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56.3%vs.17.4%,P<0.05),阳性预测值为52.4%。结论恶性乳头溢液在MRI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MR检查为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长期无创性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娟;卢春霞;施亚娟

    目的探讨长期无创性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 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合并缺血性心脏病( IH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确诊为OSAHS合并IHD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治疗组在传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整夜的CPAP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内科治疗手段。在治疗前和治疗一年后,监测两组患者全夜多导睡眠图( PSG)、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脉搏血氧饱和度(MinSpO2)、氧饱和度(SpO2)<90%占睡眠时间比、心电图中ST段下降和T波改变和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监测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一年后,与B组相比,A组的AHI、MinSpO2、SpO2<90%占睡眠时间的改善率显著,ST段下降和T波改变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 P<0.01)。结论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长期无创性持续CPAP治疗OSAHS合并IHD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嵌顿混合痔两种手术序贯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李霖;王佳雷;梁万强

    目的比较急性嵌顿混合痔两种手术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行外剥内扎术( MMH)+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序贯治疗;对照组40例,行PPH+MMH序贯治疗,术后对WBC(术前、术后第1、5天)、IL-6水平(术前、术后第1、3、5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疼痛、肛门水肿、肛缘皮赘残留、肛门狭窄、痔复发率观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术中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后手术创伤性、痔感染性炎性反应( WBC、IL-6)、肛门狭窄、术后肛门疼痛均无差异性改变;但术后肛缘水肿、肛缘皮赘残留和痔复发率的近、远期疗效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两种手术序贯术式均能有效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但MMH+PPH序贯术式疗效更为显著,通过对MMH+PPH序贯治疗术中辅助性手段的灵活运用,更能完善和提升该术式的效能。

    关键词: 序贯治疗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余旭东;黄文才;杨文忠;范光明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特点以及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方法对3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做MRI检查,另选14例(28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均进行了轴、冠状位SE T1WI、FSE T2WI、T2WI/FS及DWI的MRI检查,研究其在常规MR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测量和比较病变及正常股骨头的ADC平均值。结果(1)30例患者(共42个病变股骨头)与14例健康志愿者(28个正常股骨头)在b=600 s/mm2时,ADC平均值作比较,分别为:(1.05±0.12)×10-3 mm2/s,(0.46±0.09)×10-3 mm2/s,经t 检验表明,二组相互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 DWI成像可为评价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ADC值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和正常股骨头进行有效地鉴别,ADC值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扩散特性进行有效量化。

  •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吴向坤;刘永西;鲜文峰;王刘玉;严丽华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优越性。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2例(68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37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对照组25例(31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骨折率、术后假体脱出、深静脉血栓、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结果试验组病例切口长度、失血量(术中、术后)、术后假体脱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例在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骨折、深静脉血栓、术后平均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优良率满意等优点。

  •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治疗影响

    作者:赵雪生;高燕;宋青;王静;滕玥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 AOPP )的疗效。方法将107例AOPP患者并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洗胃、导泻、解毒药物及血液灌流等规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死亡率、入住急诊监护室( EICU)的时间、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血乳酸值、TNF-α、血液灌流持续时间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EICU停留时间更短( P<0.05),治疗组的血乳酸值、TNF-α有明显下降,血液灌流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t=1.731,P=0.1175),治疗组的SIRS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810, P=0.0003)。结论在应用血液灌流治疗AOPP,血必净注射液能缩短患者病程并有效抑制患者伤后过度的炎症反应,更早减轻临床症状,利于病情恢复。

  • CRKL、PgP不同表达情况与白血病细胞耐药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绍华;马华;杨宪勇;刘爱华

    目的探讨CRKL高表达与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和在耐药中的作用,为临床观察和判定预后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PgP、CRKL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MTT技术体外观察两种蛋白表达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根据CRKL、PgP的表达,有4种情况:(1)两者均表达即双阳性CRKL+/PgP+,共17例;(2) CRKL+/PgP-,共13例;(3) CRKL-/PgP+,共18例;(4)两者均不表达即双阴性CRKL-/PgP-,共11例。 CRKL、PgP表达与DNR对细胞抑制率的关系结果表明CRKL-/PgP+组与CRKL-/PgP-组比较,P<0.01;CRKL+/PgP-组与CRKL-/PgP-组比较,P<0.01;CRKL+/PgP-组与CRKL-/PgP+组比较,P>0.05,CRKL+/PgP-组与CRKL+/PgP+组比较,P<0.01;CRKL-/PgP+与CRKL+/PgP+组比较,P<0.01。结论当两种蛋白表达均为阴性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柔红霉素)敏感性高;而两者之一表达时肿瘤细胞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耐药;当两者同时阳性时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明显增强,说明当两者同时表达时肿瘤细胞可以出现耐药的叠加作用。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晚期血脂水平变化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因素

    作者:王素梅;唐卉;熊俊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晚期血脂水平变化及包括其他妊娠相关因素在内的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妇女(正常组)和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组)各40例,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 ( apoB),详细记录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妊娠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结果两组孕妇血清TC、HDL-C、apoA1、LP( 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TG分别为(3.12±1.33)mmol/L和(4.00±2.32)mmol/L,LDL-C分别为(3.11±0.99)mmol/L和(3.58±0.97)mmol/L, LDL-C/HDL-C分别为1.50±0.55和1.84±0.57,apoB分别为(1.00±0.22) g/L和(1.10±0.22) 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apoA1/apoB (1.77±0.56)比正常组显著降低(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妊娠前体重、血TG水平正相关(P<0.05),而与LP(a)呈负相关( P<0.05)。结论妊娠期存在以TG升高为特点的高脂血症,和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着更为严重的血脂代谢异常,并因此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所以对妊娠后妇女进行严密的血脂监测和必要的饮食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段衍超;张志瑢;刘艳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探讨Treg细胞和TGF-β1在IT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集25例新诊断的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Treg细胞比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TGF-β1浓度。结果25例ITP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的比例为(1.67±0.7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4±1.49)%,治疗后为(2.52±1.15)%(P均<0.01),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ITP治疗后完全反应组Treg细胞高于有效组和无效组( P均<0.01);治疗前血清TGF-β1的浓度[(627.7±72.8) ng/L]低于治疗后[(1141.5±125.6) ng/L]和正常对照组[(931.6±95.4) ng/L]( P均<0.05),治疗后明显上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ITP患者Treg细胞与TGF-β1无相关性( P>0.05)。结论 Treg细胞和TGF-β1与ITP的发病及转归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增加Treg细胞数量和TGF-β1的浓度。

  • 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标准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相关性

    作者:李磊;袁飞远;冷彦飞

    目的研究桡动脉内膜-中层膜厚度( RIMT)与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2~8月于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行标准内瘘成形术的60例终末期肾脏病( ESRD)患者,术前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记录术肢RIMT等血管指标,术后第8周回访并评价内瘘是否成熟,根据内瘘是否成熟分为内瘘成熟组和内瘘失功组,计算总体内瘘早期失功率并分析内瘘早期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中,内瘘成熟组48例,内瘘失功组12例,内瘘早期失功率20%。内瘘失功组RIMT、总胆固醇浓度高于内瘘成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头静脉直径小于内瘘成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桡动脉内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IMT的增厚、头静脉直径及总胆固醇浓度与AVF的早期失功密切相关,根据术前血管彩色超声结果选择恰当的手术病例及手术位置行AVF术可降低内瘘的早期失功率。

  •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对比分析

    作者:罗康宁;刘衍民;辉清;李昊

    目的研究经皮肝胆管镜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8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经皮肝胆管镜取石术(经皮肝组),55例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腹腔镜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取净率和并发症,探讨两种术式的特点及适应证的选择。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经皮肝组患者的肝胆管手术史和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比例较腹腔镜组高(88.9%vs.49.1%,χ2=12.199,P<0.05;88.9%vs.36.4%,χ2=20.093,P<0.05);经皮肝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组[(119.13±49.9)min vs.(159.71±60.0)min,t=2.370,P<0.05];腹腔镜组取净率和住院时间优于经皮肝组[92.7%vs.77.8%,χ2=3.890,P<0.05;(13.49±5.5)d vs.(16.63±7.0)d,t=2.077,P<0.05];经皮肝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与腹腔镜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 vs.9.1%,χ2=2.688,P>0.05;(24.21±42.7)ml vs.(34.28±44.0)ml,t=0.873,P>0.05]。结论经皮肝胆管镜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均可行、安全、有效,但适应证有区别,经皮肝胆管镜对有肝胆管手术史、肝内外胆管复发或残余结石的患者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的关系

    作者:孙广政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 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 HPV)亚型及HPV DNA载量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关系。方法 CA患者80例为CA组和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外周血 Treg、Th17细胞比例, Foxp3 mRNA、ROR-γt mRNA 表达量及 HPV 亚型和 HPV DNA 载量。结果 CA组和正常对照组及初发组和复发组外周血 Treg、Th17细胞比例和 Treg/Th17、Foxp3 mRNA 及ROR-γt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周血Foxp3 mRNA与ROR-γt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 P<0.05)。不同HPV亚型组和不同HPV DNA载量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Th17、Foxp3 mRNA及ROR-γt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周血HPV DNA载量分别与Treg、Treg/Th17呈正相关( P<0.05),与Th17呈负相关( P<0.05)。结论 CA患者HPV感染可诱导Treg细胞活化增殖,Treg/Th17失衡抑制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可能在尖锐湿疣发病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 利扎曲普坦与舒马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春驰;董艳娟;贺昕;何跃

    目的对偏头痛患者分别采用利扎曲普坦及舒马普坦治疗,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n=58)服用利扎曲普坦,对照组( n=58)服用舒马普坦。在用药后0.5h、1.0h、1.5h、2.0h、4.0h对各组患者进行观察,分别记录服药后不同时间的镇痛效果以及偏头痛相关症状。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0.5h、1.0h、1.5h、2.0h、4.0h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29.3%、53.4%、65.5%、84.5%、94.8%,服药后4 h内镇痛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P<0.05);对伴随症状的观察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恶心症状均明显缓解,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和8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利扎曲普坦可在短时间内起效,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优于舒马普坦,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相关症状。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脑脊液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宋新文;申保生;王宏伟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含量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40例单纯手足口病和2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 TNF-α、NSE 进行检测。结果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组脑脊液和血清TNF-α、NSE水平高于单纯手足口病组和对照组( P<0.01),且患儿脑脊液TNF-α、NSE与血清TNF-α、NSE含量呈正相关( r=0.75, r=0.83, P<0.01)。单纯手足口病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且脑脊液TNF-α与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 r=0.71, P<0.01);而NSE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脑脊液及血清TNF-α、NSE水平检测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NSE对手足口病患者是否合并脑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两镜联合胆管取石术技巧探讨

    作者:胡昇庠;王崇高;江秋生;胡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行胆管取石的手术技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择期行两镜联合行胆管取石术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两镜下完成,32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例行胆囊切除和胆囊管途径胆管取石一期缝合术,1例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手术时间(116.3±37.3) min;术中出血(85.3±55.5) ml;术后住院时间(9.5±3.0)d;术后发生胆瘘1例,T管胆汁引流量异常1例,平均随访23个月(1~48个月),术后无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病例。结论术前的影像学评估,手术中精细操作及手术经验的积累,两镜联合胆管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辉;姜红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监测及耐药状况进行调查,指导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住患儿的血液、痰液、气管导管、中心静脉置管、脑脊液等进行细菌培养+药敏检测的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测1614份标本,分离出菌株172例,阳性检出率10.66%。革兰阳性球菌78例,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0例,屎肠球菌6例;革兰阴性杆菌72例,其中大肠埃希菌25例,肺炎克雷伯菌14例。革兰阳性杆菌1例。真菌21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5例。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3例,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例,鲍氏不动杆菌7例。检出的病原菌来自血液71例,痰液50例,气管导管23例,中心静脉置管8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具多重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似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大于40%,对碳青霉烯类仍敏感;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呈多重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大于80%;检出的真菌对氟康唑100%敏感。结论耐甲氧苯青霉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为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病原菌,并呈多重耐药现象。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拟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可根据经验选用氟康唑。

  • 小LEEP联合射频治疗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初步探讨

    作者:杨树君;赵晓利;韩燕;陈铭;李娟

    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筛查CIN的发现率有所增高,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CIN的治疗常常应用局部切除的办法,尤其是以往CINⅡ或Ⅲ的治疗方法常常是行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破坏性手术。此方式,对于未生育者更是难以接受。为此,我院近年对年轻妇女CIN,应用小 LEEP 联合射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比较DWI与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差异

    作者:朱凤婷;钟锦双;许桂晓;谢传淼

    MRI已经成为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其优点为无创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任意方向直接切层,然而常规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癌检出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导致很多的误诊漏诊。本研究将DWI与动态增强扫描相结合,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 颊侧路径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月岚;朱静晓;孙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是临床上常碰到的小手术,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风险高。由于牙根多向远中或近中弯曲,且颊侧骨板厚而硬骨阻力大,为减少断根,使手术快而安全,我们采用颊侧骨板为支点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现报道如下。

  • 膝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时机

    作者:韩长旭;王婧娟;任逸众;贾岩波;孔令跃;额尔敦图

    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包括了关节稳定结构的各种软组织损伤,当前后交叉韧带和至少1条侧副韧带复合撕裂后,膝关节表现为极不稳定,即出现膝关节脱位[1]。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脱位应该多考虑其复杂性,自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我们采用关节镜和有限开放手术治疗35例膝关节脱位患者,31例得到随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C1 Jefferson骨折的数字化设计及意义

    作者:陈宣煌;林海滨;张国栋;吴长福;蔡涵华;朱俊腾

    枕颈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C1 Jefferson骨折具有一定风险,其骨折的三维重建及复位有助于了解伤情,虚拟内固定过程有助于选择、处理内固定钢板,从而制订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缩短手术进程,减少手术风险。目前CT重建骨折三维模型在技术上已颇为成熟,但影像医师只能提供固定角度的三维重建图像,对于动态的三维模型的只能在CT工作站上观察,不能进行骨折虚拟复位以及三维测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骨科医师的需要。得益于电脑硬件、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个人电脑已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完成骨骼三维重建工作,利用软件不但可以重建复杂骨折三维模型,尚可进行骨折块的复位,设计数字钢板、螺钉并完成虚拟内固定,乃至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虚拟状态下的骨折复位、内固定将为现实手术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极大避免术中的误判和遗漏。作者按照AO分类标准[1]在1具颈椎标本上制作成功上颈椎C1 Jefferson骨折模型,并将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软件中对骨折模型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Cervifix系统及螺钉,并进行虚拟内固定,效果良好。这种方法亦可为其他部位复杂骨折参考。本文对方法学上的实践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 胃癌急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奥曲肽止血效果观察

    作者:章兴灿;何兰兰;张小玉;夏天;温天明;徐康;张朵;钟国成

    上消化道出血是胃癌患者常见的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出血是指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出血量>800 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1]。由于胃癌患者常伴有癌性溃疡,故一旦发生急性出血,往往出血量大且难以修复而导致病情急剧恶化,致死率高。因此,了解胃癌急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并在尽早抢救的基础上给予确实有效的止血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108例发生急性出血的胃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同时观察奥曲肽在出血急救中的止血疗效,现将结果初步报道如下。

  • MRI不同序列对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病变的价值探讨

    作者:黄健威;宋亭;钟熹;刘祎;陈永露

    膝关节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是骨性关节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起病缓慢且逐渐加重,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易被忽视,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1-2]。 MRI具备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能力,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是目前膝关节检查中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3]。有研究表明,早期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与软骨分子水平的炎症引起软骨损伤密切相关[4-5],因此寻求一种能显示早期软骨损伤的成像序列对于早期骨关节炎的诊断是很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20例临床WOM-AC指数诊断为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单侧膝关节T2WI-SPAIR、PDW-SPAIR及3D-FFE-WATS三个序列MRI扫描,分析它们在显示软骨病变能力的价值,为诊断早期的骨关节炎提供充足的临床诊断依据。

  • 新生儿乳糜胸诊断和治疗六例

    作者:余玲玲;朱雪萍;肖志辉;丁晓春;冯星

    新生儿乳糜胸是新生儿呼吸窘迫鉴别诊断中极少见的疾病,但却是新生儿期胸腔积液致呼吸窘迫常见的原因[1],其发病率约为出生婴儿的1/10000,在NICU患者中占1/2000[2]。由于此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营养、免疫障碍,是一种可威胁生命的疾病。病死率高达20%~50%,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和及时适当治疗。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将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间诊治的6例新生儿乳糜胸病例综合报道如下。

  • 8 p11骨髓增殖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红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珍;张龑莉;房佰俊;周健;林全德;符粤文;喻凤宽;宋永平

    骨髓增殖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主要生物学特征是骨髓粒系高度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和高危发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及短期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BCR/ABL 融合基因阴性,染色体核型异常累及8p11。2008年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骨髓增殖综合征命名为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唱1(FGFR1)异常的骨髓和淋巴瘤[1]。为提高对骨髓增殖综合征的认识,现报道1例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红细胞白血病,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 直肠癌根治术后一周降结肠坏死一例

    作者:葛金辉;周忠祥;刘鸿章

    患者女,72岁。于2012-10-24因“直肠癌、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无肝脏等远处转移,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及肝肾疾病;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行肠道准备和阴道准备。手术中见:肿瘤位于直肠盆底腹膜返折水平上2~3 cm,可见浆膜反应,行腹腔镜辅助下Dixon′s手术,术中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先解剖暴露肠系膜下动脉( IMA)根部,清扫根部淋巴结并于根部断扎IMA及其伴行静脉,结肠左动脉主干以远去除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同时清扫淋巴结,然后分离切除标本,肿瘤近端结肠切缘距离肿瘤约12 cm,肿瘤远端直肠切缘距离肿瘤约4.5 cm,连同原发灶、肠系膜及区域内淋巴结一并切除,直肠部位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术中操作轻柔,降结肠-直肠行端-端吻合后张力不高。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理报告:直肠黏液腺癌浸及浆膜,中央淋巴结(1/4),中间淋巴结(2/5),肠旁淋巴结(2/7),直肠系膜及肠管上、下切缘(-)。患者术后转ICU病房进行治疗,术后第3天排气,肠鸣音恢复良好,心脏情况尚好,无肺、腹腔内及切口感染表现,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内,至术后第5天患者自觉良好,少量饮清水后无不适。于术后第7天4∶50患者突然出现腹痛伴发热,腹腔引流管可见粪水样肠内容物引出,考虑术后肠瘘,急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降结肠中-远段肠管缺血表现伴游离缘多处小瘘口,并有肠内容物流出,冲洗腹腔后检查降结肠系膜保留符合要求,肠旁动脉充盈差,考虑降结肠慢性缺血坏死,即行“降结肠切除、直肠残端闭合及横结肠造瘘术及充分腹腔引流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渐平稳,继续行相应抗炎对症支持处理。术后第16天顺利出院。术后4周返院行化疗治疗前复查腹部彩超发现肠系膜上动脉( SMA )硬化伴有起始部狭窄,造瘘口黏膜色泽尚可,愈合良好。

  • 胃神经鞘瘤二例

    作者:唐广山;胡丽丽;李建东

    例1:患者女,50岁,无明显诱因呕吐咖啡样液体1次,大便隐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胃窦部炎症,急诊胃镜提示胃黏膜多发出血点,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因再次呕吐咖啡样液体入院,否认有肝炎、肝硬化及特殊用药史。上腹部CT见胃底部胃壁内见39 mm ×30 mm ×28 mm的圆形软组织块影,密度均匀,凸向胃腔内生长,边界清、光滑。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图1~4);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33 HU、38 HU、43 HU,CT诊断为胃底部间质瘤。入院手术治疗,术中见胃底部隆起型肿块,大小约42 mm ×30 mm ×27 mm,质硬,有包膜,病灶表面胃黏膜散在斑点状出血灶,行肿瘤切除术及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胃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瘤细胞S-100(+),SMA散(+),CD34(-),CD117(-),Des (-), Ki67<596+;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消化道出血。

  • 幼年皮肌炎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倩涵;封其华;程江;王丽峰;闵月;宋晓翔;邹敏

    患儿男,15岁,因“双眼睑浮肿伴乏力10 d”入院。1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眼睑浮肿伴四肢乏力感,左侧大腿尤甚,正常活动不受限,病初未予重视,自行服用消炎药(具体不详),效果欠佳,浮肿及乏力感渐加重,1周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2.05×109/L,红细胞4.7×1012/L,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83×109/L;生化全套:谷草转氨酶141.4 U/L,谷丙转氨酶70.4 U/L,乳酸脱氢酶743.6 U/L,磷酸肌酸激酶3325.4 U/L;尿常规蛋白(+),微量白蛋白>150 mg/L。遂转入我院。

  • 右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一例

    作者:王维;赵夏平;刘鑫;于晓辉

    患者男,49岁,主因持续性全腹痛伴便血1 d入院。于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痛,以右下腹为主,呈阵发性绞痛,不能忍受,伴恶心、呕吐、腹泻,开始为黄色稀水样便,后为鲜红色血便,带血凝块,便后腹痛无缓解,就诊于外院,考虑“下消化道出血”,予以“止血、止痛、抗感染”等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解鲜红色血便十余次,每次量约100~300 ml,遂转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痛苦面容,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为著,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活跃(6次/min)。

  •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转氨酶升高一例

    作者:耿守孟;王少春;贺东勇;尹磊;张晓英;徐海沧;宫兴基

    患者男,76岁,因停止肛门排气、排便3 d,加重伴腹胀4 h于2010年1月17日入我院普外科。查体:P 102次/min,BP 84/45 mm Hg,双肺呼吸音清,腹强直呈板状,压痛、反跳痛阳性,拟诊为“休克、急腹症”。抗休克治疗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诊断为:乙状结肠癌、乙状结肠穿孔,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造瘘术。1月20日因呼吸急促、大汗,血氧饱和度低转入ICU科。入科后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7.5℃,呼吸28次/min,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左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紧急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插管时声门处可见痰阻,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患者呼吸困难缓解,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100%。查血常规:WBC 15.8×109/L,NE%97.0%,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正常,白蛋白32.9 g/L,心肌酶、肾功能正常,动脉血气示:pH 7.35,PCO229 mm Hg,PO256 mm Hg,床头胸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影。诊断为:肺部感染、急性Ⅰ型呼吸衰竭,给予抗感染(美罗培南)、化痰(氨溴索)、平喘(多索茶碱)、改善循环(参芪扶正)等治疗。次日发现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行头部MR检查提示右侧巨大听神经瘤,为加强痰液引流、防止气管插管相关性肺炎于1月27日行气管切开术并停止机械通气。1月30日痰培养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根据药敏结果停用美罗培南,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舒普深3.0 g/d,q6 h)继续治疗,2月19日因转氨酶骤升停用舒普深并加用保肝药物,转氨酶逐渐下降于3月3日基本降至正常。3月4日患者再次出现痰量增多,为黄色黏稠痰,体温高达39℃,查血常规 WBC 14.6×109/L, NE%89.0%,行肺部CT见双下肺片状影合并少量胸腔积液,考虑患者感染加重并行痰培养检查。3月7日痰培养结果回报鲍曼不动杆菌阳性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再次应用舒普深(舒普深3.0 g/d,q6 h),同时联合应用肝水解肽、复方甘草酸苷、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更换药物后患者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前有所下降,痰量逐渐减少,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反复体检胸片提示斑片状影逐渐吸收。3月12日舒普深减量(舒普深3.0 g/d,q12 h),并于3月16日停用舒普深,舒普深减量及停用后患者转氨酶逐渐下降,4月1日患者基本康复、出院。

  • 掌骨软骨肉瘤一例

    作者:王凡

    患者男,61岁。右手外伤后局部肿块30年余,肿块迅速增大4个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体:右手手背第二掌骨处有一质硬肿块,约5 cm ×5 cm大小,活动度差,局部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右食指活动稍受限,血运及感觉尚好,其他四指血运及活动良好。 X线片(图1)及MRI示:右手第二掌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灶,部分骨皮质显示不清,病变累及软组织,部分区域骨皮质有绒毛状骨结构样高密度至软组织内,并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磁共振病变呈等 T1(与肌肉信号等),长 T2信号。

  • 头部带状疱疹并发脑炎、脑血管炎一例

    作者:李阳;胡长林;李小凤;冷志;古浠伶;陈维福

    患者男,80岁。因头部疱疹伴头痛13 d,意识模糊5 h于2010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病初左侧额、颞部出现散在疱疹,伴左侧头部针刺样、间歇性疼痛,无恶心呕吐。当地医院给予头孢类抗生素、维生素C、胸腺五肽、止痛药等治疗后,头痛好转。9d 后左侧额、顶、颞部疱疹增多,并蔓延至左侧眼睑,出现左侧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头痛加剧,头痛时血压:150/95 mm Hg (1 mm Hg=0.133 kPa),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后血压下降至120/70 mm Hg,血压下降后头痛好转。1 d前家属觉患者病情未见好转,故入当地区医院治疗,5 h前发现患者精神差、懒言、反应迟钝、行走不稳,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故转入我院。病程中偶有低热。既往20余天前,曾有双下肢水肿,检查尿蛋白(+++)。入院体检:血压112/70 mm Hg,心率126次/min,SpO298%,呼吸20次/min。急性重病容,左侧额、颞、顶部及左侧眼部大量疱疹,左侧额部散在疱疹,面部浮肿。嗜睡,压眶无反应,颈抵抗不明显,左侧瞳孔检查困难,右侧瞳孔直径0.2 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克氏征阴性。心率126次/min,节律齐,未及杂音,双飞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鼾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 左乳复发叶状囊肉瘤切除Ⅰ期扩张器植入术一例

    作者:张颖;刘杰;田艳涛;刘鸿章

    患者女,22岁,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双乳较小肿物,未重视,因左乳肿物进行性增大于4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双乳不对称,左乳外上象限可及直径约15 cm相对活动性差、质硬、边界不清肿物,右乳可触及直径约2 cm ×1 cm ×1 cm活动性、质韧、边界清肿物,即行双侧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左侧乳腺肿物为叶状肿瘤Ⅲ级,右乳肿物为纤维腺瘤。术后2个月即出现左乳肿物复发,因肿物进行性增大而被迫就诊于我院。体检:坐位下双乳不对称,左乳增大伴有浅静脉明显充盈,左乳腺3点位可见陈旧性切口瘢痕,左侧乳房明显隆起,乳头无凹陷,可及肿块直径约7 cm ×7 cm ×5 cm,似由多个肿块融合而成,表面不平,与周围皮肤及胸肌无明显黏连,腋窝可触及散在活动性肿大淋巴结。

  • 出血性肾囊肿疑似为肾肿瘤一例

    作者:骆磊;王文杰;董大海;孙立江;杨晓坤;张桂铭

    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肾占位6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慢性阑尾炎病史。查体:T 35.5℃,BP 170/100 mm Hg,心肺未闻及异常,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无异常隆起及叩压痛。泌尿系彩超示左肾上极见一4.1 cm ×4.2 cm ×4.0 cm不均质回声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提示左肾实性占位;下腹部平扫CT示左肾外可见大截面约为46.9 mm ×37.3 mm稍高密度影,参考CT值约54 HU,部分与肾实质相连,边缘较清(图1);下腹部动态增强CT 示左肾后外侧见大截面约46.9 mm ×37.3 mm的稍高密度影,病变小部分与肾实质关系密切,左肾后缘整体呈受压改变,病变边缘较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病变内强化不明显,考虑左肾后外侧占位,肾脏来源肿瘤可能性大(图2)。

  • 宫腹腔镜联合超声诊治Robert子宫一例

    作者:于文;赵卫红;冯力民;王明;李文君

    患者女,26岁,因“痛经11年,加重2年,伴月经量减少”于2012年10月19日收入院。患者初潮15岁,既往月经规律,经期7 d,周期30 d,经量中,痛经不重,无需药物处理。2年前孕早期行药物流产术1次,术后月经量减少为原来的1/4,持续2 d,色黑,流出不.,伴下腹坠痛,休息后无缓解。经期结束后仍间断腹痛,需口服止痛片缓解。1年前在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左侧肌壁间囊肿。1个月前我院超声检查提示:双子宫?左宫腔内积血(陈旧性)(图1),左附件区囊性包块:巧克力囊肿可能性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型;阴道:.;穹窿:空虚;宫颈:光,举痛、摇摆痛不明显;子宫:前位,横径较宽,质中,活动可,无压痛;附件: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未及包块。超声:双子宫?左宫内积血(陈旧性),左附件区囊性包块:巧克力囊肿可能性大。泌尿系超声:双肾、膀胱、输尿管未见异常。

  • 未定型肺曲霉病一例

    作者:陈晨;孙辉明;徐小勇;赵蓓蕾

    患者女,44岁,既往体健,无曲霉暴露史。因反复咳嗽、咳痰20个月于2010年4月13日入院。自2008年8月起经常咳嗽,咳少许黄脓痰,活动后咳嗽加重,无发热、盗汗、消瘦、胸闷、喘息等症状,外院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平喘、抗细菌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2009年5月,患者咳嗽加重,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高密度影(图1),考虑结核可能,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g/d、利福平0.45 g/d和乙胺丁醇0.75 g/d)约3个月,患者自觉咳嗽有所好转,改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抗结核治疗。2009年11月复查胸部CT病灶无明显变化,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并于2010年1月改为间隔一日服药。2010年4月13日来我院复查胸部CT示右上肺病灶有所增大(图2)。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90次/min,血压127/68 mm Hg,呼吸18次/min。心肺无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4×109/L,中性粒细胞67%,嗜酸粒细胞6%,血G试验4 pg/ml、GM试验0.3、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T 淋巴细胞( CD3+)36%, T 抑制杀伤细胞(CD8+)8%,T辅助诱导细胞(CD4+)27%,T辅助/T抑制3.38, IgE 90.4 IU/ml。

  • 妊娠晚期单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作者:王伟伟;王润生;郑波;杜善双

    患者女,25岁。因左眼突发视力下降伴上方固定性暗影5 d于2012年2月9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上方固定性暗影,无其他不适,因患者已怀孕36+1周,故未诊治。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3 d前行剖宫产术,术后为诊治眼病就诊于我院。患者妊娠期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既往体健。入院时血压120/70 mm Hg (1 mm Hg =0.133 kPa)。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3.50 DS矫正至1.0,左眼微弱光感,光定位上方异常,矫正视力不提高。右眼眼压11.0 mm Hg,左眼眼压10.8 mm 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左眼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 KP)阴性,前房深,房水闪辉阴性,瞳孔圆,直径4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虹膜纹理清晰,无前后黏连,晶状体透明。散瞳眼底检查可见左眼视乳头边界不清(图1),轻度隆起,色淡,视乳头周围视网膜轻度水肿,视网膜血管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右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视野检查(2012年2月4日,患者左眼视力0.1):左眼与生理盲点相连上半视野缺损,右眼视野未见异常(图2)。视觉诱发电位( VEP)检查显示,左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 ) P100波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右眼F-VEP P100波振幅和潜伏期均在正常范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图2)显示,左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 ART)12 s,造影早期视乳头低荧光,静脉期视乳头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乳头呈边界不清的高荧光,右眼未见异常。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提示患者为Ⅱ级视杯(视杯底部高于视乳头周围神经上皮层水平)。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升高,6.03 g/L (正常值为2~4 g/L);甘油三酯升高,2.39 mmol/L (正常值0~1.71 mmol/L)。诊断:(1)左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2)双眼屈光不正;(3)高脂血症;(4)剖宫产术后。入院后请产科会诊,患者剖宫产切口愈合良好,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遂给予甲泼尼龙5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后改为泼尼松60 mg口服,同时给予能量合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降纤酶静脉滴注,复方樟柳碱2 ml左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1次/d。治疗1周后左眼视力提高至眼前指数,2周后提高至0.15。出院2周后复诊,左眼矫正视力0.8,眼压12.2 mm Hg。

  • 老年晚期乳腺癌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一例

    作者:符琳琳;杨玲

    患者女,83岁,以发现右上肢肿胀2周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肿胀,伴有右上肢无力、皮温下降,后逐渐出现颜颈部及左侧上肢水肿,于我院门诊行上肢血管超声提示:(1)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2)右锁骨下静脉近段急性血栓形成;予以低分子肝素0.6 ml,q12 h皮下注射同时联合口服华法林3 mg/d治疗近2周症状无改善,复查上肢血管超声提示血栓再通;但双上肢、颜面部及颈部肿胀较前加重,并出现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遂于2012-05-03就诊于我科;既往右乳腺恶性肿瘤25年,曾于外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曾行放化疗(具体不详,放疗已足量),2007年5月发现右侧胸壁肿物,于我院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免疫组化:C-erbB2(+++), ER (+++), PR (+), nm23(+++),VEGF(+++),PCNA(+++);遂于同年10月就诊于外院,于该院诊断为乳腺癌复发合并肺内、胸膜转移,2007-10-26胸腔内注射顺铂+紫杉醇,2007-12-10开始行全身化疗,方案为紫杉醇+赫赛汀,共计4个疗程;术后一直口服“来曲唑”,2011年4月发现骨转移(骨ECT证实);电解质紊乱病史1年,血钠低106 mmol/L,血氯低73 mmol/L,一直口服盐胶囊,效果差;高血压病2级病史10年,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60 mm Hg,身高1.56 m,体重43 kg,体表面积1.45 m2,PS评分3分。痛苦表情,营养中等,半卧位。颜面部、颈部水肿,分别于左侧腋下、左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约2 cm ×3 cm、质硬,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无压痛。左胸壁触及大小约2 cm ×3 cm肿物、质韧,颈软,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壁及双上肢水肿,前胸壁可见迂曲扩张静脉,血流方向向下,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未及包块,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上肢水肿,右侧肘窝上缘10 cm处周径32 cm,肘窝下缘10 cm处周径28 cm;左侧肘窝上缘10 cm处周径26 cm,肘窝下缘10 cm处周径21 cm。入院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Hb 100 g/L左右,余大致正常;血生化:血钠、氯持续偏低,血钠低109 mmol/L,血氯低73.2 mmol/L;肝肾功能均正常;胸部CT(2012-05-04):(1)右乳术后改变可能。(2)右侧胸膜转移可能性大,双肺多发结节(直径约22 mm),不除外肺内转移。(3)左腋窝、纵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者35 mm ×27 mm),考虑纵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4)肝右叶团块及结节,转移瘤可能。(5)左侧第12后肋骨、右侧第10后肋骨异常改变,性质待定。(6)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左心室稍增大。见图1。综合以上特点,考虑该患者入院诊断为:(1)左乳腺癌Ⅳ期-肺转移;左腋窝淋巴、双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壁及胸膜转移;骨转移,肝转移;(2)肿瘤并发症:①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②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电解质紊乱---低钠、氯血症;(3)高血压2级。

  • 继发性腹腔妊娠二例

    作者:张兰;陈慧

    例1,女,22岁,已婚,G2P1,因“停经59 d,阴道流血12 d,腹痛3 d”于2010年1月由急诊入科。入科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 Hg,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平坦,肌肉稍紧,左下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专科检查:外阴血染,发育正常,已婚经产型,阴道内见较多暗红色血性物,无异味,宫颈表面光滑,正常大小,宫颈抬举痛阳性,可见少量凝血块堵塞宫颈口,子宫前位,体积正常,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约8 ml暗红色不凝血,左侧附件区稍增厚,触痛明显,右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入科后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盆腔内暗红色积血及凝血块共约300 ml,子宫前位,基本正常大小,质中,右侧输卵管黏连固定于盆壁,局部无破口及出血,仅近宫角约长2 cm左右结构正常,左侧输卵管长约11 cm,未见破裂口,伞端未见出血。左侧圆韧带近盆壁处可见一直径约4 cm的绒毛及包裹一长约1.5 cm的成型胎儿的胎囊,双侧卵巢外观未见明显异常,肠管与左侧圆韧带致密黏连。术后病理提示:(左侧盆腔)结合临床,符合盆腔妊娠。患者术后恢复好,治愈出院。超声图见图1。

  • 子宫内膜癌合并肺鳞癌肝转移重复癌一例

    作者:王宁;赵军;魏燕;张兰梅

    患者女,62岁,G2/P2,既往月经规律,绝经6年,因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3个月于2012年6月11日10∶00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好,患糖尿病1年,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1.6 cm,局部界欠清,回声不均,周边见散在血流信号。血常规、生化及各肿瘤标记指标均正常。2012年6月12日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术中见子宫内膜增厚,白色、息肉样增生,局部内膜呈豆渣样,组织糟脆,可见血管,刮出内膜样组织送检,病理结果回报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肺CT检查示:左肺上叶占位,约26 mm ×33 mm;肝内被膜下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 CT引导下行肺占位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报为:鳞状细胞癌。超声引导下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图1~3)回报为:鳞状细胞癌,考虑为肺癌肝转移。诊断:重复癌:(1)子宫内膜腺癌;(2)肺鳞癌肝转移。

  • 伴有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马德隆畸形一例

    作者:冯小彦;李广峰;杨震;姜庆军

    患者女,25岁,主因双侧腕关节畸形伴功能障碍15年,近期出现疼痛、无力,左髋关节脱位24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双腕膨大,向背侧弯曲,尺骨茎突突出,前臂较短而弯曲,腕背伸、旋后、尺偏受限,桡偏尚无明显受限,掌屈活动度增加,腕痛,无力,无肿胀。无外伤史,无兄弟,父母及妹妹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X线检查:双侧桡骨变短,略呈弓形弯曲,右侧尺骨长约21.2 cm,桡骨长约18.9 cm,左侧尺骨长约21.4 cm,桡骨长约19.8 cm。桡骨远端尺侧发育不全,桡骨面向尺侧倾斜,与尺骨长轴夹角右侧约35°、左侧约42°,双侧近排腕骨失去正常弧度,以月骨为顶呈楔形排列,月骨顶端超过尺骨远端水平线右侧约6 mm、左侧约2 mm。尺桡骨远端分离,尺骨远端向后半脱位状,桡骨骨窝与尺骨长轴之间夹角右侧约48°、左侧约52°,手骨和腕骨向前移位,如刺刀状改变,右侧月骨掌侧缘距尺骨中轴的垂直距离右侧约21 mm、左侧约23 mm(图1,2)。右侧髋臼窝未发育,右侧股骨头向上移位,右侧申通线不连续,右侧股骨头与右侧髂骨翼形成假关节(图3)。诊断:马德隆畸形( Madelung′s ;deformity);右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 磷霉素钠治疗多种抗生素致过敏反应的新生儿败血症一例

    作者:李敬娴;王玲;张月萍

    患儿女,11 d,主因发热5 h于2012年7月21日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40周,足月顺产,羊水清亮, Apgar 评分1 min、5 min、10 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3550 g,入院前有不洁喂养史(将母乳置于冰箱6 h),5 h 前出现发热,高体温39.2℃。父母无特殊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0℃,脉搏140次/min,呼吸45次/min,体重3360 g,血压58 mm Hg,反应差,颜面发青,肤色苍白,全身发花,末梢循环差,全身皮肤无黄染,头围34 cm,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稍胀,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0.622, CRP 233.0 mg/L;血培养:大肠埃希菌;肝肾功能无异常。诊断: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结果报告前经验性使用头孢曲松钠(上海罗氏,皮试阴性)抗感染,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使用头孢曲松钠第3天,患儿体温正常,精神、肤色、奶量、腹胀均好转,但患儿四肢躯干反复出现片状红斑,边界清,可自行消退。入院第4天,因不除外头孢曲松钠过敏,根据药敏结果改为美罗培南(日本住友,皮试阴性)抗感染治疗,期间全身各处间断出现皮肤片状红斑,偶见风团,均可自行消退,但与用抗生素无明显时间相关性;美罗培南使用第3天,患儿再次发热,体温37.9℃,同时伴有水样腹泻(轮状病毒阴性),7~9次/d;美罗培南使用第4天,输注美罗培南半小时,患儿突然出现全身大面积红斑,烦躁,心率、呼吸增快,立即停用美罗培南,给予地塞米松0.75 mg,1 h后全身皮疹消退。因皮疹及腹泻原因停用抗生素5 d,期间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0.2 mg· kg-1· d-1)及丙种球蛋白治疗3 d,患儿体温正常,未再出现皮疹。入院第7天复查CRP 5.77 mg/L,血培养阴性,计划安排出院。停用抗生素第6天,患儿再次发热,体温38.4℃,前囟增大,张力增高,复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5.1×109/L,中性粒细胞55.4%,淋巴细胞38.3%, CRP 119.0 mg/L,PCT 2.03 ng/ml,血培养:大肠埃希菌。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各项化验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根据前次药敏试验结果给予亚胺培南(默沙东,皮试阴性)抗感染,同时给予甘露醇、丙种球蛋白、血浆对症支持治疗。亚胺培南使用第3天,泵入亚胺培南10 min,患儿再次出现全身大面积斑片样红色皮疹,伴有风团,心率、呼吸增快,立即停用亚胺培南,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静注,1 h后皮疹消退。请我院临床药师会诊后,给予磷霉素钠(皮试阴性)抗感染治疗,共14 d (50 mg · kg-1·次-1,6 h一次),期间患儿体温正常,前囟张力正常,未再出现皮疹。磷霉素抗感染2周,复查血常规、CRP、PCT、血培养均为阴性,治愈出院。

  • 微小 RNA29调节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滕建曦;刘国庆;孔亮亮;黎庆锋;孔连宝

    目的探讨微小RNA29(miR-29)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6只雄性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对照组,n=8)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n=8)。通过比较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变化以及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鉴定模型;采用定时定量PCR法( real time PCR )比较两组肝脏组织的miR-29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肝脏组织中miR-29的潜在靶向抑制基因A2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I组ALT和AST明显升高( P<0.01),肝组织呈现明显的IRI病理改变;IRI组肝脏miR-29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约20%( P<0.05),而A20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小鼠肝脏IRI后miR-29显著下降,伴随A20的表达上调,miR-29的降低可能通过对靶基因A20的负调控减弱IRI,从而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 H22腹水瘤小鼠腹膜血管电镜形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高文斌;黄剑辉;张晓晨;韩佩妍;刘思思;王武龙;邹瑞;王刚;吕金燕;曹阳;王若雨;方今女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YH-16,恩度)对H22腹水瘤小鼠腹膜血管超微电镜结构形态的影响,为Endostar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提供病理形态学依据,进一步探讨恶性腹腔积液形成的机制。方法应用H22肝癌细胞系建立小鼠腹水瘤模型,4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0.9%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Endostar组(5 mg/kg)、中剂量Endostar组(10 mg/kg)和高剂量Endostar组(15 mg/kg)。小鼠腹腔积液长出后隔日腹腔注射实验药物共3次,停药1 d后每天随机处死小鼠2只/组,取出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各组小鼠腹膜血管超微结构形态学改变。结果电镜下:与生理盐水组相比,3个剂量Endostar组可见毛细血管壁增厚,部分趋于正常,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核较小,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细胞内线粒体水肿明显减轻,并可见较多正常线粒体。结论应用Endostar后,H22腹水瘤小鼠腹膜血管超微结构会发生形态学改变,此种改变为Endostar 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提供了病理形态学依据。

  • 羧胺三唑对脂多糖诱导的 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朱蕾;陈玮;孙瑞雪;于晓丽;郭磊;罗丽丰;武丹威;李娟;叶菜英;张德昌

    目的研究羧胺三唑对脂多糖诱导的 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脂多糖(1μg/ml)刺激生长良好的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并用不同浓度羧胺三唑处理。 CCK-8法检测羧胺三唑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羧胺三唑在2.5~4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脂多糖可以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和NO(P<0.01),10、20、40μmol/L的羧胺三唑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和NO的水平( P<0.05和P<0.01),20、40μmol/L的羧胺三唑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L-1β的释放( P<0.01)。结论羧胺三唑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与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NO有关。

  • 特异性小干扰 RNA 靶向沉默 RIP1基因表达对人大肠癌 Lovo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谭诗云;游红霞;周燕红

    目的探讨 RNA 干扰沉默 RIP1基因表达对人大肠癌 Lovo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人大肠癌Lovo细胞常规分为空白对照、阴性对照组和实验转染组。体外化学合成RIP1基因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Hegene介导转染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特异性siRNA对RIP1基因在mRNA水平上沉默效果;转染后采用噻唑蓝( MrI′r)比色法检测siR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周期法检测siRN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试验体外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成功转染RIP1 siRNA的大肠癌Lovo细胞,RT-PCR显示RIP1 mRNA和蛋白表达在相应的癌细胞中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明显抑制( P <0.05);G0~G1期细胞[(54.68±1.54)%]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48.48±1.96)%]和空白对照组[(43.92±1.68)%];RNA干扰明显抑制Lovo细胞迁移力和侵袭力(21±2.731 vs.43±2.064)。结论 RIP1 siRNA可有效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RIP1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RIP1 siRNA能有效调控Lovo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 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预处理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

    作者:王顺先;许可

    目的探讨不同输出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输出强度分为空白对照组、25%输出强度( MO)组、50%MO组、75%MO组、100%MO及125%MO组,各组大鼠经0.5 Hz、相应输出强度的rTMS预处理后,将其制作成氯化锂-匹鲁卡品急性癫痫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在注射匹鲁卡品后90 min内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及发作行为学表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刺激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25% MO组、50% MO组及125% MO组比较,75% MO组和100% MO组潜伏期延长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5% MO组、50% MO组及125%MO组大鼠痫性发作级别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75% MO组和100% MO组发作级别较空白对照组、25% MO组、50% MO组及125% MO组大鼠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25%~125%MO的低频rTMS预处理均可有效延长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并且75% MO和100%MO低频rTMS的抗癫痫作用更显著。

  • 外源性 Ghrelin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排空能力的影响

    作者:石庆龙;刘大川;胡长正;徐乐辰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时,外源性 Ghrelin 对大鼠胃肠排空动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n=24)、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24)和Ghrelin干预组(G组,n=24)。其中SO组开腹后仅轻翻胰腺,SAP组和G组大鼠应用牛胆酸钠行胰胆管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 G组大鼠于制模前30 min给予Ghrelin 10 nmol/kg腹腔注射,SA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制模后6、12和24 h分批剖腹,剖腹前60 min给予胃管注入蓝葡聚糖2000( BD2000)。剖腹后测定胃内BD2000的吸光度(OD)和其在小肠内的推进比。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M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与同时点SAP组相比,G组血AMY、TNF-α、IL-6的含量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在各时点, G组大鼠胃内BD2000 OD明显低于SAP组(6 h:0.21±0.01 vs.0.24±0.01,P<0.05;12 h:0.28±0.01 vs.0.34±0.02,P<0.05;24 h:0.31±0.01 vs.0.38±0.02,P<0.0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G组大鼠的小肠推进比较同时点SAP组明显增加[6 h:(59.33±5.5)%vs.(55.46±1.38)%, P <0.05;12 h:(56.50±3.61)% vs.(49.83±2.56)%, P <0.05;24 h:(45.21±3.83)% vs.(39.83±2.63)%,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外源性Ghreli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AP大鼠胃的排空和小肠内容物的推进,从而改善SAP大鼠胃肠道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Ghrelin抑制炎性反应的强度有关。

  • 超声造影动态观察正常实验犬前列腺射频消融灶的转归

    作者:李佳;胡兵;胡滨;陈磊;朱家安;衣晓蕾;陈捷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动态观察正常实验犬前列腺射频消融灶范围及消融灶演变的可行性。方法10条雄性实验犬随机分为消融术后一周组和一个月组,每组5条。对每条犬的前列腺一侧叶行射频消融。射频术后一个月组犬,在处死前对另一侧叶行射频消融,该侧消融灶作为射频消融即刻组。定期对实验犬行经直肠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同时采用超声造影测量消融灶体积。观察超声造影对前列腺消融灶的评价效果,并与终的大体病理测量结果比较。结果射频消融后即刻、一周和一个月超声造影评价消融灶体积分别为(0.77±0.34) cm3、(1.11±0.61) cm3和(0.19±0.09) cm3。相应时期病理测量体积分别为(0.85±0.28)cm3、(0.96±0.31)cm3和(0.20±0.06)cm3。超声造影在各个时期均能准确评价消融灶的范围,其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消融灶及周边组织的血流分布情况。结论超声造影能反映前列腺射频消融灶的范围并能动态显示消融灶血流灌注的变化。

  • 卵巢癌细胞中 ERK1/2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姚娇;葛书霞;丁朝霞;陈爱平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相关凋亡蛋白的关系。方法用MTT检测17β-E2对细胞的增殖情况,用MEK1/2通路抑制剂U0126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细胞后,RT-PCR检测细胞ERK1 mRNA、ERK2 mRNA、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浓度为10-6 mol/L 17β-E2作用1 h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5.7±0.23)%],与对照组[(3.5±0.45)%]相比,P=0.000。 ERK1/2在卵巢癌中高表达,随着U0126处理细胞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 ERK1的表达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0.176、0.009、0.002、0.000;ERK2的表达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0.010、0.000、0.000、0.000;caspase-3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 P值分别为1.000、0.290、0.090、0.003。结论 ERK1/2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抑制ERK1/2的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

  • miR-27a 通过调控 Sprouty2促进胰腺癌细胞 PANC-1的生长

    作者:马怡晖;于双妮;赵武干;陈杰

    目的探讨miR-27 a在胰腺癌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应用RT-PCR检测胰腺癌组织中miR-27a的表达水平;应用CCK-8生长曲线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27a对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能力的影响;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 Western blot 筛选 miR-27a 的靶基因。结果(1)相比较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中miR-27a表达显著上调;(2)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内源性miR-27a能够显著下调癌细胞的生长活性;(3)miR-27a能够直接调控Sprouty2基因3′UTR中的MRE序列;(4)抑制PANC-1细胞内源性miR-27a能够显著上调Sprouty2蛋白35%。结论 miR-27通过调控胰腺癌细胞PANC-1中Sprouty2蛋白表达发挥癌基因功能。

  • 减阻剂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伤二次打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苗玉良;时文珠;刘艳;方伟武;钟京;郭文治;刘骥;吕砚

    目的观察减阻剂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伤二次打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331±29)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在30 min内自颈动脉放血完成失血性休克,终的指标为平均动脉压(40±5) mm Hg,然后静脉给予内毒素10 mg/kg,休克30 min后开始液体复苏。复苏时间为5 min,随后继续观察180 min。 A组为对照组,静脉给予3.5 ml/kg的生理盐水;B组使用内含0.4 mg/ml的透明质酸和0.05 mg /ml聚氧化乙烯作为减阻剂的等量生理盐水复苏;C组复苏液为内含芦荟提取物0.05 mg/ml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A、B、C三组的生存率分别为20%、60%和65%。 A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10浓度均明显增加。与A组相比,减阻剂干预组( B和C组) TNF-α和IL-1水平显著降低( P<0.01),同时IL-10水平明显增加( P<0.01)。但B组和C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中,减阻剂可提高大鼠生存率,此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浓度和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发挥的。

  • β-七叶皂苷钠对高压电损伤后早期大鼠的内皮保护作用

    作者:温丰平;吴良绍;鄢建新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在大鼠高压电损伤早期中的细胞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β-七叶皂苷钠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分别制成下肢高压电损伤模型后即刻静脉注射β-七叶皂苷钠(β-七叶皂苷钠组)及等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每组于伤后1h及6h各开胸处死5只大鼠,大体观察后取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及电镜观察细胞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伤后β-七叶皂苷钠组及生理盐水组肢体均见不同程度肿胀及局部坏死。β-七叶皂苷钠组血管栓塞及内皮病变较生理盐水组轻。结论β-七叶皂苷钠对高压电损伤大鼠具有细胞内皮保护作用。

  • 心房颤动相关卒中预防:口服抗凝治疗究竟有多难

    作者:郑赟赟;王宇卉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4~5倍[1]。不接受抗血栓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缺血性卒中风险为5%[2],并随年龄而增加,风险从50~59岁的1.5%增加到80~89岁的23.5%[3]。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致残风险更高且更易复发[4],因而其预防尤为重要。

  • 脑出血的血肿远隔效应

    作者:吕田明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不仅能够直接损伤血肿周围组织,还可导致远离血肿的远隔部位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害,称之为血肿远隔效应。很早以前,临床实践就已经发现有许多脑出血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用原发病灶解释,说明患者出现了远隔部位脑组织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缺血性损害[1-5]。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组织的脑血流可较长时间处于较低状态,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5]。脑出血后不仅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缺血性损害,在远离血肿的同侧大脑皮层,甚至对侧大脑半球、小脑、海马等远隔部位也存在广泛的低灌注、脑水肿和脑组织损害[6-10]。血肿远隔效应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明确血肿远隔效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对临床脑出血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颈内动脉闭塞

    作者:张芹;张拥波;王洪坤

    颈内动脉闭塞(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1-2]。有研究显示15%大血管所致的卒中可能是由颈内动脉闭塞所致[3]。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可使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2]。一项回顾性人群研究显示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发病率为6/10万[3]。颈内动脉闭塞临床多样性与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代偿和血管闭塞的特征等有关。因此,深入了解颈内动脉闭塞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衰老与老年痴呆症

    作者:苗懿德

    1994年,国际老年痴呆协会在英国爱丁堡第十次会议上确定了每年的9月21日为世界老年痴呆日。这个决定警示了老年痴呆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愈发严重。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560万痴呆患者,而每年新增痴呆患者则高达770万例。这意味着:每4 s就会出现一例新增患者。更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第四位杀手”。有关部门推测,到2050年,如果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全球痴呆症病例将超过一亿,为目前数量的3倍。

  • 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重建研究

    作者:蔡艺灵

    近20年来,随着显微外科以及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重建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动脉内接触溶栓、脑动脉内机械取栓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等治疗技术,现作简要介绍。

  • 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之认识

    作者:柯开富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发展,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关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却是喜忧参半。先前欧洲的3项研究(EVA-3S试验[1]、SPACE 试验[2]、ICSS 试验[3]),倾向于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而来自北美的近2项研究( SAPPHIRE研究[4]和CREST研究[5]),由于其研究对象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提出关于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范围较宽松。本文在对这5个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来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的观点作一表述。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作者:孙智善;孟然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中老年人多发,是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是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很难逆转,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近,美国有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合理预防,脑卒中发生率将减少31%、平均寿命将增加1.3年、生活质量也较目前提高[2]。因此,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至关重要。一级预防是对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脑卒中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教育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及家族遗传性等)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及缺乏体育活动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推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卢旺盛;惠瑞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的处理是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者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自然史、外科手术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做了大量的相关性研究,但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因此,我们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风险因素以及外科治疗利弊的相关文献,以期形成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相对正规的、系列化的治疗建议。

  • 进一步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认识

    作者:李树合;张志文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第2大致死病因。在我国,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的第2位致死性疾病,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人,死于脑卒中者约15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80%[1]。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理基础是脑动脉血管管腔的急性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导致脑部区域性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从而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身心与经济负担[2唱3],是目前导致我国部分国民因病返贫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努力提高其防治水平,无论对医学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 恩度联合 GP 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余婷婷;徐细明;陈彪

    目的评价恩度联合GP化疗方案与单用GP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了2002~2012年有关恩度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其中符合标准的中文文献共6篇,样本量275例,用RevMan 5.1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恩度联合GP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OR总有效率=2.17(95%CI 1.31~3.60),P=0.003;OR疾病控制率=2.52(95%CI 1.34~4.74),P=0.004。不良反应的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恩度联合GP方案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用GP化疗方案。

  • 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冯丽芝;周青山

    目的系统评价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CI、EMBASE、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获得研究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Rev-Man 5.1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有关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Meta分析3个主要结局的结果显示:乌司他丁加常规治疗(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为30.13%,对照组MODS的发生率为47.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OR=0.48,95% CI:0.30,0.76)。乌司他丁治疗组病死率(22.88%)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33.77%),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OR=0.57,95%CI:0.34,0.95)。乌司他丁治疗组血清IL-6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WMD=-35.43,95%CI:-51.28,-19.58)。结论乌司他丁在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MODS发生率、病死率及血清IL-6水平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但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尚需开展和设计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做进一步验证。

  • 鼻中隔缝合对比鼻腔填塞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Meta分析

    作者:戴梦源;陈始明;陶泽璋;陈晨;李曼

    目的评价鼻中隔缝合对比鼻腔填塞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近十年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鼻中隔矫正术后行鼻中隔缝合或鼻腔填塞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查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57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缝合组798例,填塞组780例。 Meta分析结果表明缝合组较填塞组术后疼痛感减轻,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OR=0.11,95% CI (0.01,0.89), P<0.01],但尚不能证实填塞组与缝合组术后出血、黏连、鼻中隔血肿及鼻中隔穿孔的发生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用鼻中隔缝合技术的总体疗效优于鼻腔填塞,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替代传统鼻腔填塞的一线治疗方案。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与低位前切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刘德锋;孟翔凌

    目的评价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APR)和低位前切保肛术( LA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低位前切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中文和外文文献,将文献中提取的数据按照其对应的术式分别纳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 APR组)和低位前切保肛术组( LAR组),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5年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16项(3568例),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项。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和低位前切保肛术组并发症发生率( OR=1.48,95% CI:0.96~2.29;P>0.05)、病死率( OR=2.08,95%CI:0.88~4.87;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 OR=0.67,95%CI:0.57~0.79;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位前切保肛术组的5年生存率均优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结论低位前切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吕田明

    目的探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脑桥出血患者。入颅穿刺部位取血肿同侧枕外粗隆上3 cm、旁开3 cm。血肿穿刺针到达小脑幕后先用克氏针刺破小脑幕,再继续穿刺进入血肿腔,并抽吸、引流血肿。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死亡。30 d病死率为20%,GOS-E评分平均为3分。结论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