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军;项良碧;陈语;于海龙;任伟剑;郭明明;朴美慧;毕岩;王琪

    目的评价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通过VAS、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显著减少( 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

  • 经Wiltse间隙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项良碧;王琪;陈语;于海龙;毕岩;任伟剑;刘军

    目的 评价采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Wiltse入路组39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 系统治疗;传统入路组3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ODI评分和椎间角度位移(ROM)等进行比较.两组的部分病例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Wiltse入路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的ROM均较术前有所减少(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术后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传统入路组受检18例中有15例多裂肌肌电图见失神经纤颤电位,而Wiltse组受检20例中仅有2例出现类似情况.结论 (1)Dynesys系统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活动性,而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经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腰痛更少等优点.

  • 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创伤性不稳

    作者:朱建平;孙峥;储旭东;陈斌

    目的 探讨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性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26例,患者入院后即予颅骨牵引,完善术前准备后分别行后路Apofix、Vertex固定术,术中保留小关节的完整性,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分别于4、12、24周评价颈椎运动功能.结果 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25例内固定取出后随访10~26个月(平均18个月),颈椎生理功能为优11例,良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80%.结论 选择性地采用非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可以保留上颈椎良好的活动功能.

  • 腰椎退行性疾病ISOBAR动态固定早期临床观察

    作者:李忠海;王诗媛;付强;马辉;唐昊;张秋林

    目的 探讨后路ISOBAR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指征、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自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L4、5)28例,随机分为常规减压加ISOBAR动态固定组(治疗组14例)和传统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对照组14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4.6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对照组术后L4、5及L2~S1节段的ROM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相邻节段L3、4、L5S1的(活动度)ROM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术后各节段和L2~S1的ROM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SOBAR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动态固定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融合技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 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刘丰;王欢;林阳;方煌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2-05收治的3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包括A组14例行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钉5钉固定术,B组19例行经伤椎椎弓根钉6钉固定术.结果 33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比较各组内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CT椎管占位、腰背部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单侧非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 应用Coflex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振林;黄培培;焦海斌;胡学昱;王哲

    目的 探讨棘突间非融合系统(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2-04采用棘突间Coflex系统治疗44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对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VAS、JOA、ODI评分和手术节段的屈伸活动度、椎间隙高度指数(IVS)和Cobb角进行评价.结果 38例获得平均41.7 (24~6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VAS、JOA、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椎板开窗减压伴髓核摘除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指数IVS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椎板开窗减压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oflex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棘突间CoflexTM非融合固定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作者:尹东;梁昌详;王巧民;刘斌;昌耘冰;詹世强;曾时兴

    目的 评价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 对腰椎管狭窄症121例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手术.其中119例行单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2例行双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结果 121例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40.24 min,平均失血量51.43 ml;术前下腰椎JOA评分平均为13.62分,术后为25.06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7.36%,术后为14.33%;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89分,术后为2.01分;术前腿痛VAS疼痛评分平均为8.44分,术后为1.22分.结论 应用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 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

    作者:陈克冰;梁春祥;李浩淼;刘少喻;韩国伟;马伟英

    目的 评价腰椎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置入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和椎间盘后缘高度(PDH)的变化.结果 随访3~44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5.4 min(6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50~350ml).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3±1.0)分,下腰痛JOA评分为(26.3±4.8)分,ODI评分为(23±1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ROM(5.2±3.5)°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手术节段的PDH (8.8±2.5) m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采用棘突间Wallis非融合固定装置手术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腰椎退行性疾病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浩沙强;郭瑞;王志刚;李坤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的研究热点,融合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长期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33~58岁,平均(49.7±3.4)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MRI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腰椎障碍功能指数ODI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0个月,平均(61.1±1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为93%(28/30).ODI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显著下降,疼痛评分VAS也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能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

  • 腰椎Topping-off术式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汪文龙;刘正;吴四军

    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是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患的"金标准".但应用这种经典术式长期随访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假关节形成、活动度下降以及邻近节段退变 (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 等[1-2].随着越来越多非融合技术应用于临床,将两者混搭使用扬长避短,已初显成效.现对腰椎混搭手术 ( hybrid surgery,HS ) 常见的手术方式——Topping-off 术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及相关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 颈前路非融合与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

    作者:毛宁方;赵颖川;倪海健;李明;王传锋;吴云刚;白玉树;朱晓东;石志才

    目的:评价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联合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28例颈椎病患者,手术涉及二个椎间隙19例,涉及三个椎间隙9例,置换和融合为相邻间隙24例,非相邻间隙4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85min;出血量50~300ml,平均1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步好转.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经过14~39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内置人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功能良好.术前JOA评分为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3.8分,平均改善率为52.2%;术前NDI评分为38.5分,末次随访时为22.3分,较术前显明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接Odom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4例,良8例,尚可5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可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减可少固定融合节段.

  •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章凯;王建华;艾福志;许俊杰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 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的设计及体外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俭涛;张峰;李宇欢;牛斌斌;高正超;王一斌;梁辉;闻志靖;贺西京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重建腰椎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并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从而为人工腰椎假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体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26个新鲜山羊腰椎标本行薄层CT检查以排除存在脊柱畸形、骨折的标本,其中2个标本因椎体骨折被排除,24个标本纳入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山羊腰椎拟手术区解剖参数进行采集(对L4椎体及邻近的椎间盘进行解剖测量)以及可动假体模型优化设计,根据24个标本的腰椎解剖参数将假体大小设计成5种规格,并利用3D打印与机械加工技术将其制作而成.将24个标本随机分为生理、融合与非融合3组,每组8个,术前行骨密度检查.生理组标本不进行手术操作,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标本行L4椎体及邻近椎间盘部分切除,融合组标本置入钛笼、钛板,非融合组标本置入山羊腰椎复合体(假体置入在L4).术后所有标本行影像学检查以判断假体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然后对3组标本在4Nm的载荷下进行生物力学活动度测试以评估可动假体的活动度及稳定性.结果:3组标本骨密度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山羊L4椎体的前、中、后高分别为38.8±2.7mm、39.7±2.1mm、40.9±1.1mm;其上、中、下平面正中矢状径与正中冠状径分别为16.5±0.8mm、12.5±2.0mm、16.6±0.5mm与22.9±2.6mm、14.3±1.3mm、23.6±2.9mm;L3/4与L4/5椎间隙前、中、后高分别为4.9±1.0mm、3.0±0.5mm、1.9±1.0mm与5.0±0.4mm、3.6±0.9mm、2.4±0.9mm.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由椎体部件与椎间盘部件构成,两者通过防脱球窝关节连接.术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假体位置异常及脊髓受压.与融合组相比,非融合组标本能显著保留L3/4和L4/5的运动范围、降低L2/3的运动范围(P<0.05);与生理组相比,非融合组各椎间隙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山羊腰椎解剖结构设计的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不但可重建手术节段的椎体高度与稳定性,而且能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

  • 利用翻译偶联实现广谱抗病毒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

    作者:邢伶越;谢德健;叶丙雨;张章;李平;沈文龙;师明磊;张彦;赵志虎

    目的:以具有广泛助溶活性的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为辅助蛋白,利用翻译偶联,构建一种新型非融合可溶原核表达载体,实现广谱抗病毒蛋白RA在大肠杆菌中的非融合可溶表达。方法以PCR方法从酵母基因组中克隆SUMO蛋白基因smt3并进行定点突变,去除其中的EcoRⅠ酶切位点,获得同义突变体mSUMO。通过翻译偶联Linker序列的设计、合成,构建以mSUMO蛋白为辅助蛋白的翻译偶联表达载体pTIG-mSUMO。 PCR扩增获得带有相应酶切位点的广谱抗病毒蛋白 RA 的基因,将其克隆至 pTIG-mSUMO中,获得表达载体pTIG-mSUMO/RA,实现RA在大肠杆菌中的非融合可溶性表达。结果 IPTG诱导蛋白表达以后,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目的蛋白R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可溶比例约占50%。结论以优化后的SUMO为辅助蛋白,成功构建了一种非融合的可溶原核表达载体pTIG-mSUMO,实现了R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非融合可溶表达,既提高了表达水平,也提高了可溶性。 pTIG-mSUMO作为一种可溶的非融合表达载体,在实现外源蛋白的高效可溶表达方面,很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后路椎管减压联合非融合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41例

    作者:杨春露;季鹏;夏庆福

    腰椎管狭窄症(LSS)[1]是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老年人多发,脊柱退行性病变为主要致病因素.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技术的进展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外科手术治疗越来越被广泛接受[2].针对老年LSS患者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等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满足简单、有效且安全的要求.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们采取后路椎管减压联合非融合固定术治疗老年LSS 41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结合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沛霖;张紫娟;梅伟;王庆德;郭润栋;杜彩霞

    目的 评估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结合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早期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对2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Dynesys内固定术结合椎管减压术.结果 随访(26.3±7.5)个月(15~32)个月,VAS评分:术前(6.20±1.44)分,术后(0.90±0.91)分;ODI为(59.42±12.96)%,术后(10.46±5.11)%.无螺钉套管松动、断裂.结论 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结合减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面取得良好的早期疗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

  • 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蒋毅;宋华伟;王东;杨明连

    目的 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应用JOABPEQ调查问卷对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5个方面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术前JOABPEQ量表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增高(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JOABPEQ调查问卷在多个方面能良好地表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作为评价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效果的标准.

  • Dynesys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评价

    作者:张浩沙强;宁凯;王雷;王志刚;李坤;车立新;王飞

    目的 通过分析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结果,总结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病例得出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2008-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3~58岁,平均41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核磁检查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JOA和ODI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得到12~90个月随访,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80.0%,ODI指数从术前(42.864 ±5.528)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438 ±2.649),疼痛评分VAS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适应征选择正确则具有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显著优点,突显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在改善腰腿疼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 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黄恺;丁亮华;孔繁林;高磊;黄智慧;张爱梁

    目的 探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完整随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伤椎前缘高度比(VHI)、椎体后凸角(VKA)、矢状面Cobb角(RK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失败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手术时间95 ~ 150 min,平均118.5 min;术中出血量300 ~ 800 ml,平均465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平均术前VAS评分8.3(6~10)分,术后2.3(0~7)分,术后3个月1.6(0~4)分,末次随访1.2(0~3)分.受伤前所有患者均能够工作,在后一次随访中,平均ODI为21.6%.VHI由术前的(58.70±12.33)%恢复至术后的(86.64±9.76)%,末次随访时为(82.37±8.16)%,平均纠正伤椎高度丢失4.27%;VKA由术前的(16.32±6.21)°恢复至术后的(3.32±5.42)°,末次随访时为(6.45±6.74)°,平均纠正后凸角丢失3.13°;RKA 由术前的(25.65±8.67)°恢复至术后的(7.66±6.74)°,末次随访时为(8.32±6.73)°,平均纠正Cobb角丢失0.66°.VAS评分、ODI、VHI、VKA、RK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 Pillar伤椎内植入增强了脊柱前、中柱的应力载荷,避免了为防止内固定失败而进行的后路植骨融合,保留了人体动态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并且内固定取出后仍可维持椎体高度.

  • 减压非融合动态稳定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效果

    作者:付海平;王飞

    目的 探讨减压非融合动态稳定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入院的189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将其中66例DLS患者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非融合动态稳定组(n=34)和融合组(n=32),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患者接受施行减压手术和Dynesys系统非融合稳定手术,融合组患者接受融合手术.统计分析术前一般资料、固定节段,术中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评价术后疗效(骶骨角、胸椎后凸角和活动度等)、统计相关并发症.结果 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患者施行了64个节段的减压与非融合稳定手术,而融合组患者实施了67个节段的融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下地活动时间,融合组均大于非融合动态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末次随访骶骨角、胸椎后凸角、L3/4椎间活动度的均数均大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末次随访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及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术前融合组(P<0.05).结论 椎管狭窄伴轻至中度脊柱侧凸(角度<30°)的中老年患者,施行非融合减压稳定技术比融合固定临床疗效更优.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