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基于CT数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在牙种植方案设计与种植义齿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粟荔;费伟

    近年来,利用基于CT数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 CAD/CAM)种植医师可以精确地制定并模拟治疗方案,对种植体进行定位,从而指导种植义齿修复过程,优点在于其准确性和可预见性。放射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软件是CAD/CAM技术的基础,以往在制定种植方案时,采用二维影像评估牙槽骨骨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种植体在颌骨上的定位不佳以及重要的解剖结构遭到破坏的风险[1]。随着放射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CAD/CAM技术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种植设计软件主要为比利时 Materialise 公司的Simplant和瑞典 NobelBiocare 公司的 Nobel Guide。现将 CAD/CAM软件的技术发展、临床应用、CAD/CAM的优缺点及前景综述如下。

  • 人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南淑良;申锷;胡兵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前列腺癌发病较为隐蔽,就诊时多已发生转移,常丧失手术机会,因此,前列腺癌临床诊治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治的提升往往依赖于基础研究,所以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前列腺癌在体条件下的生长和转移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建立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多方面的研究,比如,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研究,药物和基因治疗效应的研究以及激素刺激后基因水平变化的研究等。

  • 基于乳腺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参数的乳腺癌诊断发展研究

    作者:董敏;马义德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高居女性癌症第一位,亚洲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却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据统计[1-3],全球每年约有120余万妇女患乳腺癌,其发病率已超过肺癌,跃居癌症首位,其死亡率也高达40%以上,其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医疗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准确科学的乳腺癌分析和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 KLF5转录因子对于人类癌症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作者:朱凯;彭波;刘敏

    KLF5,又称为BTEB2[1]和IKLF,属于KLF家族。 KLF5在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中有着广泛的表达。作为一个基本的转录因子,KLF5调控很多重要靶基因如 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 B, PDGFA以及FGF-BP。 KLF5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迁移和分化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变异的SP/KLF( Kruppel样因子)转录因子参与各种人类疾病的发展,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KLF家族几个成员,如KLF2,KLF4,KLF5, KLF6,KLF8,已证实在各种癌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 KLF5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本文主要阐述KLF5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 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辛雪;傅琤琤

    多发性骨髓瘤( MM)是异常浆细胞大量克隆增殖的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在临床表现、遗传学改变、预后等方面存在很大异质性。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继发性染色体改变,如myc重排、del(13q)、del(17p)、del(1p)、amp(1q),本综述将针对MM常见的细胞分子遗传异常进行总结。

  • 纳米碳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宁迩玉;康杰;樊友本

    纳米碳为纳米(10-9 m,nm)级碳颗粒制成的混悬液,颗粒直径150 nm,具有高度的淋巴系统趋向性[1],在恶性肿瘤手术中,于肿块或附近组织内注射纳米碳可使恶性肿瘤的引流淋巴组织黑染,定位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判断肿瘤淋巴转移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淋巴清扫范围,避免淋巴结遗漏或过度清扫。曾有学者[2]将纳米碳用于60例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的对照研究,使用纳米碳组淋巴结清扫数及黑染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纳米碳确有助于显示淋巴结,指导手术医师正确进行淋巴结清扫的作用。纳米碳在乳腺癌[3]、胃癌[4]等中的应用也取得了类似的成功。作为良好的淋巴结示踪剂,纳米碳开始被应用在甲状腺癌手术中[5]。

  • β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作者:胡英;徐蓉;杨珍珍;廖德宁

    近年来随着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亦愈加受到重视,它是一种被证明为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在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方面有其一定的地位,还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第2代以索他洛尔、美托洛尔为代表及第3代以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存在相当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其在心脏神经-电生理方面的影响较传统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全面、安全。一方面,交感兴奋时心肌细胞中的Ca2+、Na+向细胞内的内流增加,K+向细胞外的外流增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而β受体阻滞剂具有全面阻断Ca2+、K+、Na+离子通道的作用,起到了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据统计发现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原因80%为室性心律失常,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重要机制是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 TDR )增大诱发的2相折返性室速、室颤。而β受体阻滞剂又被研究证实是能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药物,故它能起到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及心源性猝死的作用。同时β受体阻滞剂又具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抑制心肌收缩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引发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从治疗原发病上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依折麦布除降脂外的多效性研究进展

    作者:段瑞峰;张基昌;郭晶;刘斌

    依折麦布可与小肠壁上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1( Nie-mann-Pick C1 Like1,NPC1L1)结合,选择性抑制小肠内胆固醇与植物甾醇的吸收。依折麦布单药使用或与他汀类联合使用的降脂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本文主要就依折麦布除降脂外的多效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益生菌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马锋振;杨公利

    胃肠道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通过保持微生态平衡,能产生确切对于胃肠道功能改善的有益非致病性特定活性的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能平衡肠道菌群比例、转化肠内有害物质、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手术、创伤、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因素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如不能及时修复,极可能会发展至肠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作者:张佳慧;袁晋青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使冠心病患者明确获益。目前,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及自发缺血事件的标准指南推荐疗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出现,也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着眼,阐述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 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陈武飞;刘海泉;滑炎卿

    乳腺癌目前已跃升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乳腺癌发病率近1400万人次,死亡人数高达45.9万[1-2]。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4.2%,约为16.9万[3]。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进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乳腺癌约为98.3%,中期乳腺癌约为83.5%,伴有远处转移者则仅为23.3%[4]。所以,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胸部影像学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于超声和钼靶检查,随着CT 功能显像、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近年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又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复习了国内外近期的文献,就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 正常小脑上脚交叉MRI表现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得廷;柳澄

    小脑上脚是小脑纤维中大的传出纤维[1-2],起自小脑的齿状核和间状核,终于红核。在中脑下部水平的汇合交叉即为小脑上脚交叉,属于中脑内部结构中的白质部分,位于大脑脚层面,中脑中线位置,导水管前方[3],被盖中央部分的深色交叉纤维。小脑上脚交叉由背、腹两部分组成。交叉背侧部由小脑上脚内侧2/3纤维组成,在下丘水平越过中线而相互交叉,并且位于内侧纵束腹侧[2]。交叉腹侧部由小脑上脚外侧1/3纤维组成,在脚间核背侧的腹侧被盖中交叉。小脑上脚交叉后分为升、降支[4],降支止于桥脑、延髓内侧网状结构和脑桥被盖网状核[2]。升支分为多条,其中较大的升支分布于中脑和间脑,以红核和丘脑为其主要靶区[2]。

  • 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进展

    作者:李春会;尚剑;韩昕光;毕郑刚

    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 AVN-FH)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血供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1]。股骨头坏死可以是特发或因激素的长期应用、酗酒、创伤、高凝血病、肾性骨病、痛风等因素而导致,其中激素的长期应用和酗酒为主要诱因[2-4]。尤其发生于中青年患者(平均年龄38岁)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如早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在4年内的发生率为80%[5]。虽然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方法有很多,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一种疗效肯定的保头治疗方法。现就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第二心脏发育区在心脏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波;莫绪明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指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对心功能产生了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先天畸形,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6%~0.8%[1]。第二心脏发育区(second heart field,SHF)前体细胞在心脏螺旋成型过程中加入线性心管,参与心脏的右心室和心脏流出道的形成。该细胞异常发育将导致CHD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发现参与调节SHF心脏前体细胞发育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作一系统综述。

  •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佘瑞芳;伏兵;陈皆春

    1970年Kakimoto等[1]首次从人类尿液中分离出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 ADMA );1992年 Val-lance等[2]首次通过在体和离体研究揭示了ADMA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的生物学特性。 ADMA作为一种主要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通过介导NOS活性解耦联或与L-精氨酸竞争NOS 的活性部位,非选择性抑制NOS的三种亚型,减少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进而使NO生物学活性降低。近几年医学研究提出ADMA可能是一个新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并预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病死率[3-6]。现将血浆ADMA的生物学特性、其与脑梗死及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作此综述。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脑缺血后干细胞治疗

    作者:王学颖;余丹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左右[1]。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之高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预防和早期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发现,在人类及其他成年的哺乳动物脑内海马齿状回及室管膜下区等部位广泛存在神经干细胞[2-3]。神经干细胞在生理状态下长期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脑组织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及室管膜下区区域的神经干细胞即会出现增殖、向损伤区域迁徙并且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终修复损伤部位[4-5]。尽管脑缺血损伤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但缺血对神经干细胞的刺激有限,细胞的再生能力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应用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细胞移植治疗面临伦理的拷问、干细胞资源匮乏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而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如何大程度地激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分化,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 Toll样受体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潮;戎瑞明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对免疫应答具有负性调节功能的一类T细胞,在机体自身免疫、移植器官排斥反应、宿主抵御感染以及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机体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 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 , TLR)能够识别病原体的特定结构,介导宿主对入侵病原体产生固有免疫应答并激发适应性免疫应答。新研究表明, TLR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调节Treg抑制免疫应答的功能。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TLR对Treg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NALP3炎性体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贺玲玲;赵东宝

    NALP3炎性体是一类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一样,是固有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重要感受器,广泛参与对病原体上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MP)的识别,同时也可感知内源性危险信号相关分子模式( DAMP ),产生相应的炎症应答反应。近期研究显示, NALP3炎性体与痛风炎症发生密切相关。单钠尿酸盐( MSU)晶体作为一个危险信号能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活化多个过程终导致NALP3炎性体形成,促进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前体转化为成熟的IL-1β,诱导痛风炎症发生。本文就NALP3炎性体的生物学作用、活化调控以及炎性体介导的MSU沉积时固有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作一综述。

  • 三种常见的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和DU145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林艳端;申锷;胡兵

    前列腺癌在西方国家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中,其死亡率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从1991年的2.9/10万男性上升至目前的12.6/10万男性,将成为严重危害我国男性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3]。

  • 孕期维生素D摄入对子代远期健康的影响

    作者:王强;沈影超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除具有经典的调节钙磷平衡和维持骨骼健康的作用外,维生素D还具有广泛的骨外生物学效应,已经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骨骼肌肉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产科疾病等相关[2]。但是孕期维生素D缺乏是否会增加此类疾病的发生尚未完全清楚。目前部分机制得到了阐明,孕期维生素D的摄入影响到子代多个系统的发育[3]。由于器官发育“时间关键窗”的存在,孕期低维生素D摄入不仅仅对胎儿,对分娩以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甚至学龄期都有影响,它通过具体的靶器官和(或)通过改变影响发育的免疫系统对子代远期健康产生影响[3]。在关键的生命阶段,如怀孕和生命早期,维生素D可以认为是影响疾病发病范围的一个关键因素[4]。

  • 缺血后处理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作者:叶冬波;王春阳;倪少滨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肾脏外科手术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包括肾移植术、肾切开取石术、肾动脉分流术或肾实质损伤及肾部分切除术等在内的多种手术均需要阻断肾动脉,这时肾脏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肾脏IRI是导致急性肾衰竭和移植肾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1],是决定肾脏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有效防治肾脏IRI的措施已成为肾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后处理(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oC)是指在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供之前,给予的短暂、数次的再灌注-缺血的处理过程[2],能够有效改善组织器官发生IRI,由Zhao等[3]于2003年首次利用犬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发现。目前已经证实,IPoC在心脏[4]、肾脏[5]、大脑[6]、肝脏[7]等器官IRI中发挥保护作用,尤其对于肾脏IRI, IPoC能够有效减少IRI导致的肾组织细胞凋亡[8],预防肾功能不全[5],降低IRI后炎症因子释放[9]抑制肾纤维化[10]和改善移植肾功能[11]。结合新近研究,笔者现就IPoC对改善肾脏IRI的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 转化医学在肝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

    作者:熊强;邬叶锋;赵登秋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由Zerhouni [1]于2003年在《NIH Roadmap》中正式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在基础与临床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即将基础研究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临床上所需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药物( bench to bed-side)的同时,又将在临床中将发现的问题带入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bedside to bench )。因此,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是架在实验室和临床的一条快速通道。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外科临床的进程。在胃肠、胆、胰等领域,诸如分子靶向治疗,腹腔镜技术及医学影像等的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在临床上的发展。现就转化医学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作以下综述。

  • 围术期应激反应后行为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芹;许华

    麻醉是一种由药物诱导产生的抑制感官知觉的无意识状态,由镇痛和催眠两部分组成。通过逐渐增加麻醉药浓度可产生意识消失,消除疼痛,肌肉松弛以及抑制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自主反应(呼吸、血流动力学、分泌汗腺和激素)。麻醉医师监测患者对伤害性刺激的临床反应并且调整药物剂量达到适当的麻醉深度,目的是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合适的麻醉状态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催眠、镇痛和肌松。 Prys-Roberts推荐采用麻醉深度评估抑制躯体和自主神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Kissin对此进一步阐述,认为不同麻醉药物联合应用产生合适的麻醉状态。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脑电图( EEG )监测麻醉深度,作为衡量镇静催眠的观察指标,同时观察患者对伤害性刺激的临床反应作为衡量镇痛的观察指标。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些临床指标不能可靠评估麻醉深度。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药物灌注治疗进展

    作者:吴意光;刘萃龙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其中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全部膀胱恶性肿瘤的75%~85%,目前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但10%~67%的患者会在TUR-BT术后12个月内复发,24%~84%的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在复发者中16%~25%的肿瘤出现疾病进展,恶性程度增加或向浸润性肿瘤发展[1-3]。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小霞;孙爱宁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瘤的一大类型。 NHL包括B细胞、T细胞及NK细胞来源,其中B细胞来源占绝大多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是B细胞来源的NHL中两大类型。套细胞淋巴瘤占NHL的8%,进展迅速,化疗完全缓解率低,对于其治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世纪人类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其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中的治疗作用也得到了肯定,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上述三种B细胞来源的NHL治疗中的地位作一简单概述。

  • 成骨不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朱艳慧;王晓春;胡朝晖

    成骨不全(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 OI )又称脆骨症( brittle bone disease ),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的先天性疾病,由遗传性中胚层发育障碍造成骨骼脆性增加及胶原蛋白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结缔组织异常性疾病。 OI病变不仅限于骨骼,其他结缔组织如皮肤、筋膜、肌腱、韧带、动脉、角膜等也常被累及,不同个体间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 OI 的发病率为1/20000~1/15000[1],男女发病率相当,为罕见疾病,OI发病的家族性明显。

  • 左心耳封闭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孟增慧;韩江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严重的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1-3]。 Af患者发生栓塞和脑卒中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升高5倍,绝对风险从每年少于1%至每年20%不等,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是否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源性栓子事件史等临床危险因素[4]。 ACC/AHA/ESC指南一致推荐对Af患者进行脑卒中危险分层( CHADS2评分),并根据分层选择脑卒中预防策略[5]。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ASA)是目前常用的预防Af患者脑卒中的抗血栓药物。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调整至2~3)和ASA可分别使Af患者脑卒中事件降低约60%和20%[6]。尽管如此,在多项国际注册研究中均显示,只有50%~60%的适合患者接受了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7-9]。这主要是因为华法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如抗凝疗效不可预知、治疗窗窄、起效时间长、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存在相互作用、需常规实验室监测INR以及增加严重出血风险等[10]。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大规模研究显示了新型抗凝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在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卒中预防中相比于华法林的优越之处,但是临床实践中大约20%的Af患者有抗凝治疗的相对或绝对禁忌证(例如全身或颅内出血、不依从抗凝治疗、妊娠等)。因此,需要有替代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不适合抗凝治疗或存在出血高风险的Af患者。

  • 生物起搏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云灵;孙勇

    自全埋藏式心脏电子起搏器应用于临床以来,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接踵而来的电极脱落、电池耗竭、心内膜感染等弊端驱动人们寻找新的治疗方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心脏生物起搏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 HCV入胞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震宇;张绍庚;王继涛;孙百军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占世界总人口的3%。大多数感染者迁延为慢性感染,部分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衰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1]。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策略仅对部分基因型有效,且常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对HCV入胞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HCV入胞的各个环节进行阻断和干预,从而使预防和(或)治愈HCV感染成为可能。目前的研究认为细胞表面受体如CD8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Ⅰ,SR-BⅠ)/Cla1、CLDN-1(Claudin-1)和occludin是HCV入胞的必需的受体/复合受体,而LDLR (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DC-SIGN和L-SIGN,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和GAGs参与病毒的吸附和入胞,本文就上述受体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89 SrCl2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机制探讨及应用进展

    作者:张桃;王雪梅;张国建

    中国每年大约有200万癌症新发病例,100万发生骨转移癌。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易发生骨转移,发生率可高达80%以上。大约有65%骨转移患者出现骨痛症状,骨转移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4年[1]。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后可以导致骨相关事件,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缩、高钙血症、需要放射治疗和矫形外科缓解的骨痛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骨转移癌治疗目的就是要减轻骨痛,提高生活质量,控制骨转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部分骨转移灶消失。目前骨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外照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激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及中药治疗。由于其他方法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易导致依赖性、耐药性和副作用较多,外照射放疗对局部病灶的镇痛效果佳但不适于全身范围的大病灶,利用放射性核素89 SrCl2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新的、重要的、可有效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手段,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及影像学进展

    作者:王凯悦;王为珍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认知障碍造成的社会负担日益加重。虽然,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的首位病因,血管性疾病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轻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步成熟。

  • 肿瘤抑制蛋白 FBW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兴光;蒋盼;旷世佳;喻佩;张雁;汪华

    目的检查肿瘤抑制蛋白FBW7在鳞状细胞癌( OSCC)中的表达,初步探究FBW7表达与O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关系。方法收集19例OSCC患者的癌巢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与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FBW7在癌巢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 和Real time RT-PCR技术比较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KV、CTST-1、CTST-2以及正常颊黏膜上皮细胞中FBW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析FBW7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克隆形成能力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和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FBW7蛋白及mRNA在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巢组织(P<0.05),West-ern blot及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FBW7蛋白和mRNA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 FBW7表达较高的舌癌细胞株的克隆形成数目较少,克隆形成能力较弱。结论 FBW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显著降低,与口腔癌细胞系的克隆形成能力呈负相关。

  •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翟齐西;王学梅;李银燕;耿晶;张义侠;刘畅

    目的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技术,探讨其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行外科手术或麦默通治疗的117例女性患者,其中共179个乳腺包块,术前超声常规检查乳腺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血流分级情况,同时超声光散射系统测量总血红蛋白浓度,每种方法分别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组间对乳腺肿物诊断准确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78.9%、78.2%、70.1%和84.3%,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0%、76.2%、64.4%和93.6%,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83.5%、93.4%、78.8%和96.8%。单独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单独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与单独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单独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χ2=7.80,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准确度,对临床诊断乳腺肿块提供了新的辅助诊断方法。

  • 应用 Child-Pugh 评分、吲哚青绿15 min 潴留率、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与肝瞬时弹性值建立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

    作者:贾哲;张珂;蒋力;黄容海;李宝亮;鲁岩;赫嵘;丁振昊;李勤涛;郭立民;穆毅

    目的联合运用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 ICG)试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及肝瞬时弹性值( TE),建立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系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行肝切除的104例患者,术前测定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 min潴留率( ICGR15)、肝细胞ASGPR荧光强度及TE,并使用术后2周Child-Pugh评分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指标,以术后肝功能Child-Push评分为因变量(Y值),以筛选指标为自变量(Xn),建立肝储备功能评估方程。结果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得出ASGPR、Child-Pugh评分、ICGR15与TE是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敏感指标,并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6.3050-0.0543 X1+0.4980 X2+0.1150 X3-0.0637 X4,该模型能够解释术后肝功能85.8%变差,而单独使用Child-Pugh评分仅能解释术后肝功能66.0%变差。结论术前联合应用Child-Pugh评分、ICGR15、ASGPR与TE能够提高Child-Pugh评分评估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产前抗焦虑干预对镇痛分娩效果的影响

    作者:郑剑秋;冯继峰;吕凯敏;周蜀克

    目的探讨产前抗焦虑干预对产时镇痛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足月、单胎、头位、无产科合并症和精神疾病史,在本院例行产检和分娩的初产妇。所有产妇于住院前孕32~36周在产前门诊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法进行焦虑评分,且SAS≥50分。根据是否参加在本院进行镇痛分娩知识培训干预分为两组(每组40例):培训组( T组)和非培训组( N组)。两组产妇入院后镇痛前和胎儿娩出后24 h同样进行SAS焦虑评分。两组镇痛模式相同,于宫口扩张至2~4 cm时行分娩镇痛,经L2~3行脊椎-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7.5μg,硬膜外置管,接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装置,以0.1%罗哌卡因配伍0.5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100 ml行硬膜外镇痛,设定单次剂量6 ml,锁定时间15 min,无背景剂量。记录不同时点SAS焦虑评分、产程中疼痛程度的级别、镇痛总时间、PCEA实际按压次数、PCEA有效按压次数、用药总量,由于镇痛不全求助医务人员的总次数;记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对镇痛满意度。结果 SAS焦虑评分入院后镇痛前、分娩后24 h T组明显低于N组(P<0.01),与入院前比较,T组显著降低(P<0.01),而入院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前后,T组较N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1);PCEA实际按压次数、PCEA有效按压次数、用药总量、由于疼痛不适求助医务人员的总次数T组显著低于N组( P<0.01);镇痛满意度T组较N组明显增高( P<0.01);两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前抗焦虑干预可以减轻产妇住院分娩期间的焦虑程度,提高镇痛效应和满意度,减少镇痛药物的需要量和因疼痛求助医务人员的次数。

  • YKL-40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鑫;王东文;郝海龙

    目的了解YKL-40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旨在探讨YKL-40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的价值。方法收集新诊断且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标本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液标本21例,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液标本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其血清YKL-40浓度。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组、前列腺增生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YKL-40浓度分别为(167.74±59.61)ng/ml,(118.84±25.81)ng/ml,(72.29±15.00)ng/ml,血清YKL-40浓度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 P<0.01),且在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阶段呈高度表达,与Gleason评分无相关性。 YKL-40截断点为120.89 ng/ml时,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1.4%。结论 YKL-40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正常患者,提示检测YKL-40对前列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YKL-40浓度对预测前列腺癌患者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价值,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患者转移的过程。

  • MMP-9及其抑制剂TIMP-1与多发性硬化活动相关性研究

    作者:耿会娟;王雅杰;伊正君;康熙雄

    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及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MP)-1与多发性硬化发病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共分四组:多发性硬化组、神经系统炎性疾病(OIND)组、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IND)组和健康人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MP-9、血清和脑脊液中TIMP-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谱法检测脑脊液中MMP-9水平;以MRI检查为多发性硬化疾病活动性判断标准,分析比较多发性硬化活动组和非活动组MMP-9及TIMP-1水平。结果多发性硬化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NIND组( P<0.05)和健康人群组( P<0.001),血清TIMP-1水平显著低于OIND组( P<0.001)、NIND组( P<0.001)和健康人群组( P<0.001);多发性硬化组脑脊液中MMP-9水平高于NIND组( P<0.05),脑脊液中TIMP-1水平显著低于OIND组( P<0.05);多发性硬化活动期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9/TIMP-1比值分别显著高于非活动期( P均<0.05),活动期血清TIMP-1水平与非活动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及TIMP-1水平对多发性硬化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 速度向量成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缺血局部心肌功能的早期评估

    作者:郑庆昆;饶莉;石芸;黄晓波;曾伟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心室整体功能及缺血心肌局部功能变化,探讨VVI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照狭窄程度将其所供血区域的可分析心肌节段(共416个)分为5组:0级组(68个节段):无冠状动脉狭窄;1级组(89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50%;2级组(21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50%~69%;3级组(199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70%~99%;4级组(39个节段):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所有纳入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级及以上的病变血管并接受了PCI治疗,共放置冠状动脉支架51枚,置入支架的病变血管术后重复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前向血流速度均恢复到TIMI 3级。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VVI技术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舒张早晚期峰值应变率比值(SRe/SRa)及心肌各节段射血分数(SEF),并运用Teichholtz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 FS)。结果(1)所有患者的LVEF和FS与PCI术前相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2)术前组间比较发现,相对于0级组,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所有观察指标均逐渐降低,但舒张期应变率的三个指标在3级组略有上升(P均<0.05)。(3)与术前比较,PCI术后7 d 0级组SRs较术前增高,1级组SRe/SRa增高,3级组SRe、SRa及SRe/SRa增高,但SRs降低( P均<0.05);2级组及4级组PCI术前及术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7 d入选冠心病患者的EF和FS没有明显改变,而VVI技术检测的部分指标在术后7 d有明显改变,VVI技术测量的应变、应变率等指标可应用于评价PCI前后不同程度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邹麓;贾大林;马春燕;刘爽;张妍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ASTEMI)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因首次ASTEMI住院并接受择期PCI治疗的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室壁运动状态将心肌分为梗死组(MI组,n=89)、缺血组( ISCHE组,n=93)及对照组( Con组,n=117)。于术前3 d内及术后1个月行常规超声和TDI检查。测得左心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指标及收缩同步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收缩末内径(LVESD)及收缩末容积(LVESV)缩小[(56.00±2.95)mm vs.(54.42±3.50)mm;(33.83±4.24)mm vs.(31.42±3.82)mm;(45.58±9.40)ml vs.(43.25±9.64)ml;P<0.05];射血分数(LVEF)增加[(56.42±5.93)% vs.(58.92±5.32)%,P<0.01];二尖瓣环收缩期峰速度(S′a)增加[(8.60±2.25)cm/s vs.(11.86±2.66)cm/s,P<0.05];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期峰速度(E/Ea)减小(6.91±1.06 vs.5.52±1.18,P<0.01);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纵向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D有减小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42.37±20.41)ms vs.(37.60±17.07)ms,P>0.05]。 ISCHE组心肌应变(S)增加[(12.73±4.96)% vs.(15.02±4.70)%,P<0.05],但MI组无变化[(11.33±4.99)% vs.(12.56±5.10)%,P>0.05]。结论择期PCI可短期内改善ASTE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和缺血心肌的功能。组织应变成像( SI )可敏感、准确地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

  • 射频消融术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任勇军;赵彩霞;杨林;缪南东;邓进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 RFA)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133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两组:单纯RFA组(72例),行RFA治疗115次;联合治疗组(61例),RFA治疗后再行TACE治疗,其中RFA 93次,TACE 134次。两组治疗结束后第3、6个月复查CT、AFP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1、2、3年生存率。结果单纯组和联合组术后3、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73.61%、90.16%( P<0.05)和63.88%、85.25%( 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术后3、6个月的AFP分别为(953.36±251.77)μg/L、(537.75±102.52)μg/L ( P<0.05)和(591.20±106.81)μg/L、(317.75±62.69)μg/L( 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66.67%、48.61%和95.08%、77.05%、57.38%。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疼痛、转氨酶升高等,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 RFA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与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晓虎;张雷;陈涛;任慧鹏;李静;李莉;任转琴;苟晓光

    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儿颅内出血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与超声检查中的表现,探讨SWI ESWAN序列与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SWAN序列、常规MRI序列及超声对150例新生儿进行检查,比较三者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分布区域及病灶检出个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ESWAN、常规MRI序列及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分别为32.7%、25.3%和22.0%,且均以室管膜下-脑室内( SEH/IVH)出血发生率高。三者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ESWAN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对于出血灶检出个数ESWAN序列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结论 ESWAN序列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作为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必要补充。

  • 社区获得性摩根摩根菌肺部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林存智;邢维聪;任兆强;刘菲;朱新红

    目的提高对摩根摩根菌肺部社区获得性感染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2012年7月痰液中培养分离出摩根摩根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及随访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摩根摩根菌,肺,感染”为检索词,通过万方医学数据库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以“Morganella Morganii,lung abscess, pneumonia/lung”为检索词,通过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结果患者女,57岁,因“发热10 d,咳嗽、咳痰、痰中带血3 d”入院。入院前应用阿奇霉素7 d、头孢呋辛及奥硝唑抗感染治疗2 d。肺CT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近胸膜空洞形成,右肺下叶及左肺上叶前段见多发片状高密度影,左肺下叶可见较大空洞形成。入院后连续3次合格痰培养结果,经菌型鉴定为摩根摩根菌摩根亚种,对舒普深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给予这2种药物治疗5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肺部CT见病灶明显吸收,出院后门诊随访4个月,病灶仅残留少许条索状阴影。在万方医学数据库仅检索到2篇,1篇肺部感染的病例报道,1篇是关于摩根摩根菌肺炎临床诊治体会。 PubMed数据库检索到3篇,1篇是婴儿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2篇为成人感染个案报道。结论摩根摩根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临床上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病例少见,不同于其他肺炎治疗,疗程较长,预后良好。

  • 夜间间歇性低血氧与高血压患者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邵亮;李南方;姚晓光;洪静;周克明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夜间间歇性低血氧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多导睡眠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并根据肝脏超声影像学的诊断结果分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中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低血氧饱和度( LSaO2),分析脂肪肝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脂肪肝组(101例)较非脂肪肝组(67例)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酰转肽酶明显增高(P<0.05),但LSaO2水平明显降低[(79.37±9.19)% vs.(83.12±6.40)%,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LSaO2可能是高血压患者脂肪肝的形成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3.794(95%CI:1.678~8.578),3.378(95% CI:1.464~7.796)。结论高血压患者脂肪肝形成可能与夜间间歇性低血氧有关。

  • 乳腺癌 Raf-1和 Ki67表达及新辅助化疗前后变化研究

    作者:胥阳;王丽宁;李晗;王觉;蔡辉

    目的探讨Raf-1和Ki67在乳腺癌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并研究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186例乳腺癌病理组织中的Raf-1和Ki67的阳性表达情况,其中包括68例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组织标本。结果乳腺癌组织中Raf-1和Ki67的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和病理分期、临床分期等有关( P<0.001);新辅助化疗后Raf-1和Ki67的阳性表达较新辅助化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Raf-1和Ki67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值与化疗疗效明显相关( P<0.001),新辅助化疗效果越好,Raf-1蛋白和Ki67下降越明显。结论 Raf-1和Ki67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影响Raf-1和Ki67的表达,新辅助化疗后应重新检测Raf-1和Ki67的表达,为后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指导。

  • 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史永平;宗明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为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了14个可能对胆囊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病理学因素,采用 Kplan-Meier 分析对确定的单因素进行生存率的描述,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K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切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在胆囊中位置(颈、体、底部)、组织学分化、术中失血、术前黄疸为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 P<0.05);进一步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根治性切除、淋巴结转移、肿瘤在胆囊中位置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度分别为1.841、1.852、0.568( P=0.003、0.002、0.002)。结论胆囊癌是胆道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此项研究发现根治性切除、淋巴结转移、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为胆囊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胆囊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黄疸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但是若选择合适的病例,存在黄疸并不是手术切除的绝对禁忌证(当总切除是可以实现R0)。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征;安帅;沈惠良;刘利民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寻求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343例。完整收集围手术期患者资料并计算失血量。比较和分析各因素与失血量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失血的主要因素。结果3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男140例,女203例。平均年龄(78.76±6.97)岁。失血量范围305~692 ml,平均(482.8±43.6)ml。经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8),高血压(P=0.036),糖尿病(P=0.027),脑血管病及病史(P=0.013),骨折类型( P=0.025),手术时间( P=0.038)是影响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潜在危险因素。另外,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显性出血量( P<0.001),≥75岁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75岁患者( P=0.026),急诊手术的显性失血量多于择期手术( P=0.037)。结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期间,应特别注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定期检测血色素变化,并合理调节合并症的治疗,术中控制血压、细致缝合等措施有可能对于减少失血量有积极作用。

  • 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丽敏;马小燕;潘云祥;张海春;张佳立;安思微

    目的探讨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声像特征,提高超声对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腹部囊性包块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192例,分析不同孕周、不同来源囊性包块的声像特征、发生部位及动态变化,对照产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前超声诊断与产后结果符合175例,其中肝脏来源10例,胆道来源8例,肠道来源39例,肾实质来源32例,泌尿系梗阻来源41例,生殖系统来源38例,其他来源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1%(175/192)。首次超声检查发现包块的时间主要集中于18~32周之间,中位孕周为25周。18周以前以巨膀胱多见,晚孕期以卵巢囊肿、低位消化道梗阻和输尿管扩张为主。产前超声误诊17例,误诊率为8.9%。产前超声对肠道来源的囊性包块误诊率较高,为5.7%,对生殖系统及其他来源误诊率较低,均为0.5%。结论超声依据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发生部位、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情况、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与孕周的关系等情况判断囊性包块的来源,对胎儿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口服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王蕴慧;李玲;梁立阳;刘玉昆;张建平

    目的观察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5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二甲双胍组,在妊娠中晚期口服二甲双胍(格华止)1.0~1.5 g/d,与同时期相匹配的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4例作为胰岛素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二甲双胍组与胰岛素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妊娠高血压疾病(10.71%与9.26%)、早产(14.29%与27.78%)、羊水过多(7.14%与5.56%)、巨大胎儿(8.93%与10.20%)及胎儿生长受限(3.57%与1.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94±0.66)kg 与(2.92±0.71)kg]、新生儿低血糖(4.92%与5.17%)、新生儿黄疸(16.39%与15.52%)及新生儿转儿科(19.67%与18.97%)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现新生儿畸形。追踪观察二甲双胍组婴幼儿体格智力发育情况,现长为5岁,体格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妊娠中晚期口服二甲双胍降糖效果平稳,未观察到二甲双胍对母亲、新生儿及婴幼儿有不良影响。

  • 核磁共振与关节镜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病变诊断的比较

    作者:郭冬梅;陈国强;张红卫;黎志峰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 MRI)在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及MRI检查均高度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106例,进一步行关节镜检查确诊,分析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 Kappa 值。结果与关节镜金标准结果对比,MRI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种类包括关节积液、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软骨和骨侵蚀、周围软组织病变等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0.91%、88.10%、66.67%、97.37%、91.51%和0.712,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4.74%、83.91%、56.25%、98.48%、85.85%和0.687,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的MRI分级与关节镜分级的符合率为99.06%,Kappa值为0.654,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可准确判断病变种类和软骨损伤的程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 探讨MTHF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人群唇腭裂发病的关系

    作者:刘奕杉;凌彬;刘涛;杨利;别力克孜·卡德尔;龚忠诚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新疆地区部分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NSCL/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试验组为新疆地区NSCL/P患儿44例(维吾尔族12例,汉族32例);对照组为非唇腭裂患儿62例(维吾尔族26例,汉族36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PCR-RFLP)对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新疆地区汉族NSCL/P的MTHFR 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χ2=0.30,P>0.05);维吾尔族NSCL/P的MTHFR C677 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而MTHFR A1298 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 P <0.01)。结论新疆地区汉族 MTHFR 基因 C677 T 和A1298 C位点多态性可能与NSCL/P的发生无关;维吾尔族MTHFR基因C677 T位点多态性与NSCL/P的发生可能无关,而A1298 C位点多态性与NSCL/P的发生相关,可能是NSCL/P发病的易感因素。

  • 帕金森病伴发认知障碍患者非运动症状特点的研究

    作者:孙莉;余舒扬;黄曦妍;刘卓;左丽君;曹辰杰;扈杨;王方;陈泽颉;张巍

    目的采用多种帕金森病量表,研究帕金森病伴发认知障碍( PD-CI )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NMS)的特点。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212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帕金森病不伴认知障碍( PD-NCI )组、帕金森病伴发轻度认知障碍( PD-MCI )组及帕金森病伴发痴呆( PDD)组。采用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 NMSQ)统计NMS的个数和发生率;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Ⅰ部分( UPDRS-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RLSRS)及疲劳量表(FS-14)等评估NMS;对PD-CI患者的MoCA评分与相关NMS的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PD-NCI、PD-MCI和PDD组NMS的总个数依次明显增多[(7.42±3.57)个、(11.24±5.43)个和(15.79±4.58)个,P<0.05];运动症状(MS)期前NMS个数无明显差异(P>0.05);MS期后NMS个数依次明显增多( P <0.05)。(2) PD-NCI、PD-MCI 和 PDD 组 NMS 的发生率依次明显增高的是幻觉(7.31%、15.18%和38.89%, P<0.05);PD-MCI和PDD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D-NCI组( P<0.05),但PD-MCI和PDD组无明显差别( P>0.05)的NMS包括白天思睡(15.85%、35.71%和27.78%)、入睡困难(36.59%、59.82%和66.67%)、不宁腿综合征(15.85%、46.43%和50.00%)及体位性头晕(18.23%、33.04%和44.44%);发生率在PDD组明显升高的NMS是焦虑(9.76%、13.39%和27.78%)(P<0.05);发生率在PDD组明显降低的NMS包括便后未排空感(32.93%、28.57%和11.11%)和尿急(47.56%、46.43%和27.78%)(P<0.05)。(3)PD-NCI、PD-MCI和PDD组评分依次明显升高的NMS包括精神及情绪总体状况[UPDRS-Ⅰ评分:(2.54±0.92)分、(3.55±0.78)分和(5.61±1.42)分]、睡眠质量[PSQI 评分:(10.21±4.32)分、(16.34±5.24)分和(20.02±7.19)分]和自主神经症状[SCOPA-AUT评分:(32.73±6.44)分、(45.24±7.33)分和(54.32±7.58)分(P<0.05)];PD-MCI和PDD组的评分明显高于PD-NCI组(P<0.05),但PD-MCI和PDD组无明显差别(P>0.05)的NMS为白天嗜睡[ESS评分:(3.20±1.76)分、(6.01±3.95)分和(8.01±3.32)分];评分与PDD有关的NMS包括焦虑[HAMA评分:(10.98±4.92)分、(12.04±5.32)分和(15.17±6.72)分]、不宁腿综合征[RLSRS评分:(11.61±4.73)分、(14.67±6.24)分和(23.20±10.47)分]和抑郁[HAMD评分:(11.78±4.35)分、(13.08±5.21)分和(15.00±5.94)分(P<0.05)]。(4)PD-CI患者的MoCA评分与UPDRS-I、PSQI、SCOPA-AUT及ESS的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 P<0.05)。结论帕金森病伴发认知障碍患者NMS的个数多、发生率高;精神及情绪总体状况、睡眠障碍(总体睡眠质量和白天思睡)、自主神经症状、不宁腿综合征、焦虑及抑郁症状突出;认知障碍严重的患者精神情绪总体状况、睡眠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越重。

  • 甲型H1N1流感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部CT及肺功能随访研究

    作者:刘景院;徐云良;孙燕;王玉光;焦以庆;向攀;张伟

    目的研究甲型H1 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院后1年的肺功能和肺部影像学改变,探讨长期肺部病变与住院期间病情的关系。方法建立24例甲型H1 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访队列,在出院后1年[(12±1)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胸部高分辨CT检查,回顾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严重程度、机械通气参数及肺部影像特点,分析长期改变与患者急性期病情的关系、随访期胸部CT与肺功能异常的关系。结果24例患者恢复期存在胸部CT异常者11例,其中网格样改变者11例、磨玻璃样改变者3例、局部肺气肿3例。恢复期肺功能障碍常见,13例(54.2%)仍有肺功能异常,其中8例(33.3%)存在弥散功能障碍,5例(25.8%)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3例(12.5%)存在混合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限制性),7例(29.2%)存在通气储备功能下降。胸部CT异常者中肺功能异常明显高于胸部CT正常者( P<0.05)。结论甲型H1 N1流感危重症患者出院1年后,胸部CT异常和肺功能障碍仍较为常见,应重视对此类患者进行胸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以指导长期治疗。

  •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Nissen)对胃食管反流合并喉咽反流的影响

    作者:张云峰;李建业;于磊;柯冀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镜下Nissen手术对于胃食管反流( GERD)合并喉咽反流( LPR)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并接受腹腔镜下Nissen手术的36例胃食管反流合并LPR患者,对其临床症状、手术方式、24 h pH监测、频闪喉镜等资料进行归纳,与同期36例仅接受制酸剂治疗的患者做比较。结果与单纯服药组患者相比,进行腹腔镜下Nissen手术患者术后喉咽部pH值、反流症状指标(RSI)、反流后果计分(RFS)、嗓音障碍指标(VH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腹腔镜下Nissen手术可有效控制LPR患者酸反流,改善喉咽局部的长期慢性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继发病变的产生。

  • 一种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亚型:散发性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立伟;雷革胜

    目的探讨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治的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为青年女性,隐袭起病,进行性进展。初期表现为选择性累及颜面、肩胛带肌群和上肢近端肌群,早期血浆肌肉酶谱正常,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检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与肌营养不良性面肩肱型肌萎缩临床上极为类似,应早期进行电生理和肌肉活检检查协助确诊。

  • 结直肠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姜忠彩;梁国栋;刘爱军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中出现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147例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嗜铬素( CgA)、突触素( Sy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伴与不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147例结直肠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22例(15.0%)。其中CgA阳性15例,Syn阳性12例,CgA与Syn同时阳性为5例。其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瘤栓检出率均高于不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的结直肠癌( 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患者较不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的患者组织学分化更低,且更易发生淋巴结及脉管转移,预后较差。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可能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分析

    作者:张健;龚少娟;宋卫华;梁培广;王磊;蔡轩;徐爱民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25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TACE治疗的患者资料并做生存分析。结果12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0±0.96)个月,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6%、18.5%。肿瘤和癌栓的有效率分别为56.0%和42.4%。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甲胎蛋白含量、肿瘤直径、TACE次数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TACE次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不同程度的门静脉癌栓均有效,肿瘤直径<100 mm和TACE次数≥3次的患者预后较好。

  • OSTA 指数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中的意义

    作者:彭丽萍;徐胜前;刘童;马喜喜;胡琳玮;徐建华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OSTA指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32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详细记录年龄、身高、体重并计算出其体重指数( BMI)和OSTA指数,同时详细记录疾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采用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以同期15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1)327例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00%(121/3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2%(22/158)(χ2=37.132,P<0.0001)。(2)根据OSTA指数结果将类风湿关节炎组和对照组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组各部位骨密度在三组间比较有明显不同,均表现为低风险组骨密度更高,高风险组骨密度更低;低、中和高风险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23.61%(51/216)、57.69%(45/78)和80.77%(21/26)(χ2=52.541,P<0.0001)。(3)类风湿关节炎组中年龄与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 P<0.0001);BMI与股骨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呈正直线相关( P<0.05);OSTA指数与股骨Neck、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直线相关( P<0.0001);其中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以OSTA指数高。(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中,不同OSTA组间在病程(H=12.159,P=0.002)、HAQ(F=3.123,P=0.045)、ESR(F=3.405,P=0.034)、CRP(H=6.578,P=0.037)的比较上均明显不同,表现为低风险组患者具有更低的疾病活动性和更轻的骨侵蚀改变。(5) 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发现:Sharp评分( OR=1.013,P<0.0001,95%CI 1.007~1.018)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 OR=0.753,P<0.0001,95%CI 0.677~0.839)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 OSTA指数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正直线相关,其相关性较年龄或BMI更强,且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并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秦英;罗敏娜;唐露;魏友霞;赵新汉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 CPT-11)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及生存状况。方法135例病理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腺癌患者接受了伊立替康350 mg/m2,静脉滴注90 min,第1天;卡培他滨1000 mg/m2,第1~14天,2次/d,口服;每3周为一周期,至少6周期方案治疗。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并进行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35例患者疗效及毒副反应可评价。其中CR 0例, PR 63例(46.7%),SD 42例(31.1%),PD 30例(22.2%),总有效率(CR+PR)46.7%,临床获益率(CR+PR+SD)77.8%。化疗中主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可耐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95%CI:6.8~1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95% CI:16.5~19.5个月)。统计1年生存率57.8%(78/135),2年生存率31.1%(42/135),3年生存率21.5%(29/135)。生存分析显示KPS评分、肿瘤转移部位多少及化疗后的近期疗效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能耐受,给药方便,能一定程度改善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

  • 胎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1水平在子痫前期的作用研究

    作者:吕艳关;臧晓娟;范广来;武荣;刘石;魏红

    目的探讨胎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和血清、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的水平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和5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22例、重度28例)胎盘组织中HIF-1α的蛋白定位和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以及尿液中VEGF、sFlt-1水平。结果(1)轻、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2)两组血清及尿液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sFlt-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3)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与血清、尿液中VEGF 水平呈负相关( P<0.01)、与sFlt-1水平呈正相关( P<0.01)。结论 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sFlt-1参与了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并且与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持续植物状态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汪文胜;成丽娜;倪莹莹;李松涛;赵春梅;邓丽霞;陈楷哲;欧阳兵;林翰波;王颖

    目的研究持续植物状态( PVS)患者磁共振波谱分析( MRS)影像学特征,分析MRS对PVS预后判断能力。方法对病例组( PVS患者28例)治疗前行MRS检查,测定丘脑、基底节NAA/Cr、Cho/Cr、NAA/Cho的比值,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比差异,对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治疗后PVS总疗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丘脑、基底节可视损伤区MRS表现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表观正常区MRS表现与对照组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且该差异性导致丘脑NAA/Cr、NAA/Cho比值以及基底节NAA/Cr比值与PVS总疗效评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MRS在PVS预后中的作用具有非常好的价值和潜力,丘脑表观正常区及NAA/Cr比值可作为较好的感兴趣区及判断指标。

  • 盐酸舍曲林治疗早泄伴抑郁症状患者阴茎勃起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段启新;刘凌琪;吴天鹏;杨嗣星;易晓春;许明伟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治疗早泄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68例早泄伴抑郁症状的门诊患者,予以盐酸舍曲林50 mg, qd,连续服用4周后,采用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 CIP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评价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47例早泄患者有效(69.1%),平均射精潜伏期延长[治疗前(0.85±0.22)min,治疗后(6.36±0.24)min,P<0.05],患者性生活满意度增加(治疗前1.3±0.23,治疗后4.2±0.15,P<0.05),配偶性生活满意度增加(治疗前1.5±0.13,治疗后4.1±0.16,P<0.05)。63例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改善(92.6%),HAMD评分降低(治疗前21.5±2.3,治疗后11.4±1.6,P<0.05)。但有4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阴茎勃起功能障碍(64.7%), IIEF-5评分降低(治疗前23.0±2.1,治疗后15.2±4.5,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治疗早泄伴抑郁症状患者疗效确切,但可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远期影响尚需更深入地研究。

  •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耐药性分析

    作者:周丽;孔祥永;张万巧;孔令凯;封志纯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主要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及降低耐药菌株产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NICU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27例血培养阳性并且诊断为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并且诊断为败血症者占总收治的3.44%,227例中出生胎龄≥37周126例,出生胎龄33~36+6周40例,出生胎龄≤32+6周61例;发病时以反应差、黄疸、呼吸暂停、发热或体温不升、皮肤淤斑/点、纳差多见。共培养出病原菌32种,革兰阳性菌13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革兰阴性菌74例,肺炎克雷白杆菌29株,大肠埃希菌12株;真菌14株,以早产儿院内感染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对呋喃妥因、利福平、喹奴普汀敏感性高,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性达90%以上,对红霉素耐药率达8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除丁胺卡那外的常使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其余革兰阴性菌对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敏感性均较高,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且不同胎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不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仍是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的病原菌,耐药性普遍,临床医生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改良肩关节锻炼对锁骨中段骨折术后疗效的研究

    作者:孙大连;熊发明;吴冰;何成文;许宁宁

    目的评价改良肩关节锻炼对锁骨中段骨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对67例锁骨中段骨折(RobinsonⅡ)均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平均年龄(36.4±10.8)岁,其中改良肩关节锻炼法(改良组)38例,传统肩关节锻炼法(对照组)29例。观测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 and Murkey 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5±5.8)个月,改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P <0.05)。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2%)明显高于改良组(2.6%)( P<0.05),术后1、2个月改良组肩关节功能(92.03±4.49;93.68±3.60)与传统组(88.6±65.72;91.07±4.9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肩关节功能(95.21±4.15)与传统组(96.21±2.6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改良肩关节的锻炼法可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骨折术后的并发症,有利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俊杰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80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内固定失败、肩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复查内固定失败12例(15%),内固定成功68例(85%),年龄(OR=1.763,P<0.05)、AO分型C型(OR=2.185,P<0.05)、术前骨密度(OR=1.823,P<0.05)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68例患者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70分52例,<70分16例,优良率76.47%,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 OR=0.354,P<0.05)、AO分型C型( OR=0.263,P<0.05)是肩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发症内固定相关组和非内固定相关组不同年龄段、Neer分型和AO分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高龄、AO分型C型、术前低骨密度会影响内固定效果,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及AO分型C型对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

  • 微创技术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陈雨;袁锋;黄伟杰;罗涛

    目的评估采用微创技术锁定钢板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采用微创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76例,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61~88岁,平均71.8岁。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0例,三部分骨折37例,四部分骨折19例。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采用Constant-Murley( CMS)评分和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 ASES)评分进行随访并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结果70例获随访,6例失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6.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1周。术后6个月CMS评分为67.5±8.4,ASES评分为61.3±11.4,优良率58.6%;术后12个月CMS评分为84.7±7.6,ASES评分为86.5±8.7,优良率71.4%。术后12个月CMS评分、ASES评分及优良率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采用微创技术锁定钢板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确切,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 理想体重潮气量设置对老年人机械通气中肺炎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朱蔚琳;黄中华;张学刚;何并文;黄爱兰;李锋;胡彦艳;秦丹丹

    目的研究理想体重潮气量与临床传统实际体重潮气量设置方法对老年人术中肺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老年患者(年龄≥60岁)腹部手术共106例,90例入选为研究对象:ASAⅠ~Ⅱ级,年龄60~81岁,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预计手术时间>3 h。潮气量按8 ml/kg实际体重设置。通气频率均从12次/min开始调整,使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保持在正常范围(35~45 mm Hg)。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并维持在正常范围。测量并记录实际体重、理想体重(PBW)、体重指数(BMI)及理想体重潮气量;在机械通气5 min及3 h两个时点检测气管液中炎性因子IL-8、IL-6水平。结果女性患者中,实际体重较理想体重明显增加( t=4.42,P=0.000);按实际体重设置潮气量(8 ml/kg实际体重),其对应的理想体重潮气量[(9.7±1.8)ml/kg PBW]明显增加(t=6.39,P=0.000);超重患者(BMI≥25 kg/m2)共31例(女18例,男13例),其实际体重较相对应的理想体重明显增加(t=5.93,P=0.000),理想体重潮气量[(10.5±1.6)ml/kg PBW]较非超重患者显著增加( t=4.63,P=0.000);女性较男性气管液IL-8、IL-6浓度上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2、0.03);超重患者( BMI≥25 kg/m2)与非超重患者( BMI<25 kg/m2)比较,气管液IL-8、IL-6浓度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6、0.002)。结论在老年患者麻醉期间机械通气中,体重和性别是潮气量设置重要影响因素,按理想体重设置潮气量将能减少实际体重潮气量造成的高容量通气及所引起的肺炎性损伤。

  • 三维超声特征性表现:汇聚征与乳腺癌预后指标的关系

    作者:徐光;吴蓉;马方;郭乐杭;邢春燕;姚明华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的特征性表现:汇聚征在乳腺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220个乳腺肿块在三维超声图像中汇聚征出现比例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的大小及病理类型这三个重要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汇聚征在小肿块中出现比例较高,在肿块直径≤2 cm组和2~5 cm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肿瘤汇聚征出现比例高于腋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两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浸润性癌汇聚征出现比例高于非浸润性癌,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三维超声汇聚征在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与手动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结果比较

    作者:程澍洁;杨波;朱绘绘

    目的比较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 QIMT)与手动法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的结果差别。方法分别以QIMT和手动法对1109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左右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IMT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差别显著性检验,同时以相关分析法分析两法IMT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QIMT测量的均数低于手动测量的均数,左右侧均数差值分别为91μm和93μm,两种方法测量颈动脉IMT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别(左右侧t值分别为24.066和23.788,P均<0.01),QIMT组IMT均数与年龄的直线趋势吻合性和相关系数( QIMT左右r值分别为0.997和0.993,手动法左右r值分别为0.989和0.985)优于手动组。结论 QIMT测量颈动脉IMT的精度优于手动测量法,两法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别,因此在用IMT作为评价指标时应注意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值进行校正。

  • 磷酸肌酸治疗胸部肿瘤放疗致心脏损伤疗效分析

    作者:俸艳英;阳志军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 creatine phosphate , CP )治疗胸部恶性肿瘤放疗致心脏损伤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在放射治疗基础上加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纯放疗,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观察血清心肌标志物( CK、CK-MB、cTnI)水平及心电图改变。结果两组放疗前心肌标志物水平相似,放疗结束后治疗组CK、CK-MB、cTnI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 P<0.01);治疗组放疗前后心肌标志物变化不明显( P>0.05),对照组放疗后心肌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磷酸肌酸钠能够降低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致的心脏损害作用。

  • 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俞长君;林强;周俊;张会慧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产LUNAR)和定量超声检查仪( DBM Sonic 1200)联合测定45例单侧偏瘫患者(男28例、女17例)骨密度,对比两侧桡骨、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变化。结果偏瘫后遗症期患侧桡骨骨密度和超声波传导速度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和超声声速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呈现规律性及阶段性变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侧上肢骨质丢失明显,应加强上臂康复功能训练以减少骨钙丢失。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骨密度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呼吸与吞咽功能的早期干预治疗研究

    作者:陈俊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后的早期干预治疗2年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明显吞咽困难的患者分为临床干预管理组32例和未干预组31例。干预组在用力肺活量(FVC)<75%时接受了无创正压通气(NPPV),其中存在吞咽困难者同时进行鼻饲及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治疗,干预1年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ALSFRS-R量表评分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ALSFRS-R评分降低的幅度较未干预组患者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生存率下降较未干预组慢,干预组的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吞咽困难后早期干预管理,可以延缓病情的快速进展,提高生存时间和质量。

  • 改良式Brricker回肠膀胱术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曾星;胡志全;王志华;李恒;庄乾元;叶章群

    目的探讨根治性改良式Bricker 回肠膀胱术( BUD )早期并发症相关的手术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总结52例行改良式BUD的膀胱癌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90 d),对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进行分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改良BUD术膀胱癌患者发生并发症共30例(57.7%),其中轻中度并发症发生率为36.5%(19/52),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1/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23)、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P=0.015)、美国麻醉学评分( ASA)( P=0.017)、手术时间( P=0.033)和术后早期轻中度并发症显著相关;年龄( P=0.009)、CCI (P=0.015)、ASA(P=0.022)和重度术后早期并发症显著相关。结论 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可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年龄、CCI、ASA和重度术后早期并发症呈显著性相关。

  • 男性化型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一例的临床分析与基因研究

    作者:张倩;梁军;王玉;卞文;乔洁;刘炳丽;刘威;潘春明;宋怀东

    目的分析一例男性化型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明确其21-羟化酶(21-hydroxy-lase,CYP)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例男性化型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外周血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亚克隆,并将产物割胶纯化后进行测序,对CYP21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并在192例正常人中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该患者内含子B上2333位点C→A,同时由于真假基因融合,导致了CYP21A2基因编码区第1外显子1793T→C(L39L),1813T→C(L45L),1817T→C(Y47H)。结论经基因检测证实患者第1外显子存在Y47 H突变,该突变类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丰富了CYP21 A2基因突变数据库,同时从分子遗传学方面证实了对患者的诊断。

  • 纤维支气管镜、Shikani喉镜与Macintosh喉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对比应用

    作者:苑进革;李书合;王新波;陈永学;缪芸;赵广平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型喉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Mallampatis分级Ⅲ~Ⅳ级。随机分为三组( n=20):纤维支气管镜组( FOB组)、Shikani喉镜组( S组)和Macintosh喉镜组( M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纤维支气管镜、Shikani 喉镜或Macintosh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记录完成气管插管的时间、插管次数、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口咽部和牙齿有无损伤。结果 FOB组20例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S组20例患者中19例一次插管成功,1例二次插管成功;M组20例患者中,15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患者二次插管成功,另1例患者两次插管失败后,改用Macintosh型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成功。 M组插管时间(72±36)s较S组(37±15)s和FOB组(39±10)s显著延长( P<0.01)。 M组插管后5例出现咽喉部少量渗血,FOB组和S组各有1例咽喉部渗血。三组均无门齿损伤情况发生。 M组较FOB组和S组插管时及插管后1、3min心率、血压和二重变异指数明显增加( P<0.05或P<0.01)。结论在困难气管插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和Shikani喉镜均具有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等优点。

  • BISAP评分系统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冒朋飞;唐文

    目的验证BISAP评分系统作为一个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评判急性胰腺炎( AP)轻重程度的评分系统,在临床上能否代替传统的评分系统。方法收自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入住我院消化科的100例AP患者,分别按BISAP、APACHEⅡ及Ranson相关指标要求进行评分,并得出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 AUC)比较BISAP评分与其他各评分系统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100例患者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6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5例,MAP组和SAP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SAP患者的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均明显大于MAP患者。根据佳约登指数计算出BISAP预测SAP的cut-off值为2,BISAP的评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84.6%、72.2%、85.9%,SAP、MAP患者在年龄及血尿素氮分值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预测SAP的AUC值分别为:0.854(95% CI 0.769~0.916)、0.902(95% CI 0.826~0.952)、0.907(95%CI 0.832~0.956),三个评分系统评价SAP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ISAP评分系统作为一个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评判AP轻重程度的评分系统,在临床上可以代替传统的胰腺炎评分系统。

  • 连续性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

    作者:魏玉婷;李宓;罗杏英;周文英;杜艺;柯剑婷

    目的探讨单次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12 h;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0例。治疗组分别于治疗的前后采静脉血5 ml,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ELA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CVVH组患者治疗前后sVCAM-1、sICAM-1、vWF、MMP-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V-VH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而血清vWF、MMP-9浓度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P>0.05)。结论 MOD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CVVH治疗能减少MODS患者体内的部分血管内皮损伤因子,可能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邓宁;矫昌勋;李元耿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 PFNA-Ⅱ)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88例老年EvansⅢ~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评价骨折愈合及内植物稳定性,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康复情况,相关因素均采用单因素分析,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85例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内固定失败10例(11.76%),余7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功能较好64例(85.33%),功能欠佳11例(14.67%)。多因素分析年龄≥70岁、肥胖、术中复位欠佳及TAD<25 mm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年龄和术后畸形是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结论 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年龄、体质量、术中复位、TAD及术后畸形对疗效有显著影响。

  • 集束化毒物清除治疗中-重度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王金春;李艳辉;周艳;韩秀玲

    目的回顾性分析116例中-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集束化毒物清除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血液净化组45例,肠道净化组15例,集束化毒物清除组20例。观察1、3、5、7 d脏器功能改变及预后情况,比较脏器损伤程度、生存时间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集束化毒物清除组脏器损伤程度、病死率较其余三组明显改善,生存时间较常规治疗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集束化毒物清除组生存时间与血液净化组、肠道净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肠道净化组脏器损伤程度较常规治疗组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时间、病死率在其余三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集束化毒物清除治疗可保护中-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脏器功能,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对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甄书青;李建华;金明;陈永学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对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胸外科手术全麻患者70例,年龄51~76岁,体重51.2~81 kg,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常规麻醉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D组)。于入室、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切皮开始后5 min、苏醒时、拔管即刻( T0~5)时记录MAP、HR、SpO2;并于各时点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检测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D组MAP、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入室时儿茶酚胺浓度比较,D组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可显著降低胸科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0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张丽;陈道文;林兴建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方法对6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等客观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有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症状。影像学既可表现为出血也可表现为缺血,49例(49/54)头颅MRV检查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7例患者头颅DSA检查均示一处或多处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示不良。脑脊液多压力升高,脑电图可有轻度异常。予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痛是其主要表现,影像学MRV及DSA检查有助于该病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 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探讨

    作者:余慧青;马惠文;田玲;杨列军;王东林;毛德强;戴勤弼

    目的通过对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性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观察,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入院48 h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分别于入院1、3、5、7和14 d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患者3、5、7、14 d 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他检测节点差异不明显(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重症颅脑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并且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抑制治疗起始剂量的研究

    作者:李燕书;何柳佳;孟繁杰;张立献;王海刚

    结节性甲状腺肿( nodular goiter ,NG)是甲状腺多发、良性病变,为甲状腺肿的后期表现形式。近年来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其术后的复发率一直是外科手术的关注点,经过临床不断探索之后,如今国内已形成一种共识,术后予左甲状腺素钠片行抑制治疗可预防其复发。术后使患者血清TSH水平早期平稳达到部分抑制,是临床医师的追求,但有关抑制治疗的起始剂量没有相关报道。本资料通过观察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手术后给予不同起始剂量的抑制治疗,探讨术后TSH抑制治疗的佳起始剂量。

  • 并发结肠膀胱瘘四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瀚;李峰;韦羽;邓玮;辛林健;王胜;张清桂;苗树

    结肠膀胱瘘指膀胱与结肠发生异常通道,临床上较罕见。主要病因包括肠憩室病,恶性肿瘤和克罗恩病,其他较少见的病因包括外伤、医源性创伤及膀胱癌等[1]。

  • 多相分化恶性间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秋洁;张盛忠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的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以胸膜常见,腹膜次之,心包及睾丸鞘膜也有报道[1]。腹膜恶性间皮瘤约占恶性间皮瘤的20%~40%[2],一般表现为腹膜弥漫的增厚或者多发的小结节,很少表现为孤立的大肿物[2]。恶性间皮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7岁,男性多于女性。学者普遍认为本病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不能切除者可行减瘤术,术后行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

  • 新诊断标准对妊娠期糖尿病分娩结局的研究

    作者:刘艳伶

    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又称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很大,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应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妊娠的分娩结局不同,降低母婴风险,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

  • 血液病75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艳平;王静波;田敏

    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针对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各类血液病、淋巴瘤等的临床诊断,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白血病诊断标准MICM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特异性染色体畸变常和特定的白血病亚型相联系。染色体核型是血液病有价值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染色体畸变可作为监测疾病缓解和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本实验室积累了75例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均进行了染色体检测,结合临床诊断及预后,对染色体核型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加以分析。

  • 改进型改良超滤用于成人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效果观察

    作者:秦明峰

    成人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内建立了丰富的侧支循环,且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1],手术病死率为4%~12%[2-4],体外循环( CPB)期间应用血液超滤技术,可改善重要脏器功能。赵曙光等[5]报道了改进后的改良超滤法,其超滤效果较改良超滤法更改善,术后红细胞比容( Hct )提高更明显,我们将此法用于成人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脾血管瘤手术指征探讨

    作者:覃新干;黄源;林进令;慕光川

    脾血管瘤虽为脾脏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但仍十分少见。受到病例数少的限制,目前我们对脾血管瘤的诊断并不难,但选择何种方法治疗说法不一,对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HUSNI[1]建议对于所有存在症状及有自发破裂倾向的患者均应行脾切除术。但大部分脾血管瘤患者瘤体较小且无临床表现,目前很少有研究述及对于多大的血管瘤该行手术治疗[2]。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脾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深入了解脾血管瘤的特性,为解决脾血管瘤手术指征提供的理论依据。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50例经验

    作者:杨布和;徐明月;万涛;史宪杰;刘珍;何蕾;梁雨荣;陈明易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多表现为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的囊性扩张或两者并存。本病发病率亚洲国家明显高于欧美等国家,其中女性发病率远大于男性,两者比例约为(3~4)∶1[1]。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2-3],大多数学者认为胆胰管汇合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主要病因之一,近研究也发现,大多数胆总管囊肿患者存在胰胆管汇流异常。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婴幼儿,患儿多表现为腹痛、黄疸及腹部包块,但近25%的病例在成年期才被首次确认[4],成人胆总管囊肿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纳差等症状,也有患者为体检时无意中发现,但大部分患者主诉为腹痛[5]。随着年龄的增长,胆总管囊肿的癌变率亦升高,且胆总管囊肿可引起胆管炎、胆结石、胆管梗阻等并发症,故早期发现及治疗是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现将我院收治的成人胆总管囊肿50例资料报道如下。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一例

    作者:胡宗风;聂时南

    患者男,58岁,因“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6 d,左侧肢体乏力2 d,突发抽搐2 h”于2012年9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2年9月6日骑车不慎跌倒,当晚出现持续腹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有低血压、意识淡漠等失血性休克表现,行腹部CT检查提示脾脏破裂,予以输血、输液纠正休克的同时,手术切除脾脏。9月9日患者突发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行头颅CT检查提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患者9月11日突发四肢肢体抽搐,短暂意识丧失,遂至本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9/82 mm Hg。神志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左偏,自动睁眼,回答欠清,遵嘱运动。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柔软,脐左侧可见手术切口,未拆线,无明显渗出,无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减弱。脊柱四肢无畸形,左侧巴氏征阳性,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上肢肌力0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2012-09-11):白细胞11.9×109/L,血小板424×109/L,血小板比积0.41 pg/L,血红蛋白108×109/L,红细胞计数3.46×109/L,C 反应蛋白51 mg/L;生化:血钾4.6 mmol/L,血钠141 mmol/L,总蛋白60.5 g/L,白蛋白36.1 g/L,磷酸肌酸激酶511 U/L;复查血常规(2012-09-12):血小板562×109/L;血常规(2012-09-18):血小板830×109/L;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头颅MR平扫+增强提示:(1)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急性梗死;(2)双侧额叶皮层下白质内多发缺血灶。见图1。患者入院后诊断分析: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有休克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脾脏挫裂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治疗后2 d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及MRI明确提示有急性多发性脑梗死,诱发继发性癫痫。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考虑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并发急性脑梗死。终诊断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继发性癫痫,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0.1g/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静滴,前列地尔10μg、2次/d静推,改善微循环;以及疏血通活血化瘀、丙戊酸钠抗癫痫等药物治疗,住院时间8 d,左侧下肢肌力由3级改善为4级,左上肢肌力无改善,住院期间癫痫未再发作,腹部手术切口给予换药,愈合良好。出院后继续予以抗血小板、预防癫痫发作等,定期随访。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剖宫产瘢痕妊娠误诊一例

    作者:刘顺华;董淑君

    患者女,33岁,因人流术后阴道大量流血0.5 h于2012-10-07入院。患者以往月经不规律(3~5)/(30~60)d。婚后多年未孕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2009年9月患者因婚后7年不孕在我省某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于2010年6月在当地卫生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末次月经2012-08-08,剖宫产术后2年再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停经30多天检查提示早孕,并予黄体酮保胎治疗,期间无腹痛及阴道流血。停经56 d时当地卫生院复查超声示宫内见一5.6 cm ×2.0 cm的无回声,未及明显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提示胚胎发育不良。2d前开始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遂在当地卫生院行人工流产术。当地医师述术中吸出物中见绒毛组织,手术中出血多,色鲜红,给予缩宫素等促宫缩药物治疗,效果差,考虑不全流产,因当地医院条件差,遂转我院治疗。转院前估计出血约1000 ml。入院查体:T 36.5℃,P 102次/min,R 26次/min,BP 100/60 mm Hg,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入院后追问病史后考虑剖宫产瘢痕妊娠可能,阴道检查见宫颈口出血汹涌,急诊超声见子宫下段瘢痕处混合回声,肌层连续性中断。考虑子宫破裂可能。遂交代病情,备血,急诊行全麻下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下段膀胱返折腹膜处有约5 cm ×4 cm大小的隆起,表面呈紫黑色,打开膀胱返折腹膜有大量陈旧性血块及新鲜血涌出。下推膀胱返折腹膜,见子宫有长约5 cm的破裂口,破裂口边缘不规则,散在大量活动性出血点。清理血块组织、钳夹残端、局部缝扎止血、清理宫腔,见大量血块组织,仅见少量蜕膜组织,未见绒毛组织。修理子宫破裂口残端后,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2-0可吸收线包埋。探查腹腔无异常后关腹。术前、术中估计出血约2000 ml,术中输浓缩红细胞6 U,血浆1000 ml。术中、术后生命征稳定。术后7d痊愈出院。术后第4天查血HCG 2884 U/L,术后2周复查无阴道流血,查HCG 51 U/L,妇科超声无异常。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致膀胱炎一例

    作者:刘洁;张萍娟;王文利;陈文婧

    患者女,10岁,间断右下腹痛1年,尿频尿痛2 d无发热。既往1年前曾患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查体: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闭孔内肌试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2×109/L,N 89.6%,尿常规检查正常,尿培养阴性。超声检查:双肾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输尿管无扩张,膀胱充盈,膀胱壁增厚,厚处约0.8 cm,壁上局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膀胱右上旁肠周黏连状、分界欠清;右下腹回盲部超声回盲瓣可见呈等短型(图1),回盲瓣旁见阑尾开口,阑尾呈管状低回声,范围约6.9 cm ×1.3 cm,盲端未能确定,根部段无明显扩张,中末段膨大(图2),腔内见透声略差的无回声区,张力不大,阑尾壁增厚,可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周边网膜集聚黏连,末段局部直接与膀胱壁黏连,探头挤压时两者无明显分离(图3)。超声诊断:阑尾增大(结合病史符合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改变)、阑尾末段与膀胱壁黏连致膀胱炎改变。下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右下腹阑尾周围脓肿伴盆腔炎、盆腔积液,膀胱壁略增厚,膀胱炎需考虑。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所见:阑尾长约7.0 cm,中段粪石嵌顿,远端肿胀,直径约1.2 cm,表面附脓苔,与周围网膜及盆腔腹壁黏连,根部直径约0.6 cm。末段回肠及回盲部结肠未发现明显异常。术中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黏连分解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7 d超声波复查,未见腹水,膀胱壁厚约0.27 cm (适度充盈),厚度均匀,肾输尿管膀胱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

  • 糖尿病肾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一例

    作者:周艳花;闫顺章;刘洁

    患者女,68岁,因食欲不振2个月,水肿10 d,胸闷、憋气2 d于2012年9月14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食欲不振,伴全身无力,近10 d水肿,有时发热,体温38℃左右,2 d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憋气,无咳嗽。既往有糖尿病14年,应用胰岛素治疗6年,平时血糖控制尚可。4个月前确诊为白内障,当时查尿蛋白+,肾功能未查。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13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不振,结膜苍白,眼睑水肿。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不大,心率132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不大,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好。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82.6%,淋巴细胞7.6%,红细胞2.9×1012/L,血红蛋白78.1 g/L,血小板506×109/L。红细胞沉降率83 mm/1 h。尿常规:蛋白+++,隐血+++。糖化血红蛋白4.9%。血生化:血糖3.8 mmol/L,谷丙转氨酶16 U/L,谷草转氨酶21 U/L,总蛋白71.6 g/L,白蛋白36.9 g/L,球蛋白34.7 g/L,尿素30.9 mmol/L,肌酐511μmol/L,尿酸409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2 mmol/L,胆固醇3.8 mmol/L,甘油三酯1.26 mmol/L,钾5.2 mmol/L,钠139 mmol/L,氯106 mmol/L,钙2.36 mmol/L,磷1.28 mmol/L。ANA(-),E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艾滋病抗体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部X线片:双肺散在斑片状模糊阴影,心影增大。胸部CT(图1):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侧胸腔及心包积液,考虑间质性肺炎、肺水肿。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肺炎,高血压,贫血,系统性血管炎?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利尿、降压、胰岛素等治疗,患者反复胸闷、憋气,严重时端坐呼吸。因患者肾功能损害明显,血小板明显增高,血沉快,尿蛋白及隐血均阳性,考虑合并继发性肾病,系统性血管炎可能性大,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检查,结果示:免疫荧光法:p-ANCA(+),c-ANC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抗髓过氧化酶(MPO)(+),抗丝氨酸蛋白酶3(PR3)(-)。入院第3天开始给予激素治疗,甲泼尼龙40 mg,静脉点滴,每日1次,1周后患者胸闷、憋气症状逐渐减轻,食欲好转,双肺斑片状阴影逐渐消退(图2),血肌酐呈下降趋势。10月16日血肌酐降至337μmol/L。病情稳定后行肾活检,结果示(图3,4):肾穿刺可见11个肾小球,6个纤维性新月体形成,2个肾小球硬化,肾间质弥漫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基底膜裸露、增厚,小血管管壁增厚、分层、断裂,入球小动脉坏死、内膜水肿,管腔狭窄。免疫荧光:IgG(-),IgA(-)、IgM(-)、C3(-)、C1q(-)。根据各项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肾病,ANCA相关性血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应用环磷酰胺1 g,每月1次冲击治疗,已连续治疗3个周期,同时应用胰岛素、降压、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综合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血肌酐维持在300μmol/L左右,血红蛋白上升到105 g/L,尿蛋白++,隐血++,红细胞沉降率26 mm/1 h,一般情况好转。目前已随访5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 不完全型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一例

    作者:赵莉;王培福;田西菊;史波娟

    患者男,45岁,汉族,主因“反复交替发作口角歪斜39年,口角左偏1 d”2009年3月26日入院。此次入院为第4次。先后于1964年、1971年、1987年3次出现交替性面瘫,前2次发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第3次发病经治疗后遗留有左眼闭目无力,口角右偏。此次发病为1周前出现咽痛、鼻塞、流涕。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于入院前1d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口角流涎,口干,味觉减退,右耳后疼痛,右耳听声音过响,右眼流泪,双眼不能闭合,右侧为重而入院。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欠流利,嗅觉正常。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角膜直接反射迟钝,左侧直接角膜反射减弱。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面部感觉正常。左侧额纹变浅,右侧额纹消失,双眼闭合无力,右侧重,鼓腮、吹口哨不能,双侧鼻唇沟变浅,以右侧明显。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可见皱襞舌。双耳听力减退,右耳重听。软腭上提正常,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转头耸肩有利,伸舌居中。普内科查体:体温36.8℃,血压126/72 mm Hg,右侧上唇部可见有散在疱疹,皮肤、黏膜无黄染,颌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约0.5 cm ×10 cm,表面光滑、质软、活动度好。右侧乳突压痛。双侧呼吸音清晰,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余无阳性体征。血、尿、便常规、生化均正常。腹部超声、头颅CT显示双侧苍白球钙化。经过给予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B12等药物对症治疗,并辅助针灸理疗14 d后,右侧闭目、口角左侧歪斜及听力均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出院。

  • 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眶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李子明;刘倚河;刘舜辉

    孕妇20岁,孕1产0,停经24+2周。产前来我院行超声胎儿畸形筛查。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59 mm,头围224 mm,腹围196 mm,股骨长43 mm,肱骨长39 mm,瞬时胎心率159次/min,胎盘厚度23 mm,羊水深47 mm。脐动脉:Vmax 0.46 m/s,Vmin 0.18 m/s,PI 0.98,RI 0.62,S/D 2.7。胎儿颜面部扫查,灰阶超声见右眼眶周颞侧皮下探及一大小约14 mm ×10 mm ×11 mm的混合回声,其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透声差,无回声内可见团块状中等回声及粗点状强回声(图1);三维超声显示胎儿右侧眶周颞侧有一明显的隆起物(图2)。超声诊断:单活胎;胎儿右眼眶周颞侧皮下囊性包块,考虑皮样囊肿可能。因孕妇强烈要求中止妊娠,遂引产娩出一男婴,后取右侧眶周包块组织送检,病理诊断:右眼眶周皮样囊肿(图3)。

  • 颈内静脉瓣病变致颈内静脉扩张一例

    作者:关正宇;张妍;马春燕;王永槐;唐力;杨军

    患者女,48岁,1年前发现右侧颈部包块,无明显不适感,咳嗽时包块增大。右侧颈内静脉超声显示:平静呼吸时:右侧颈内静脉近段内径9.6 mm,中段内径14.8 mm,远段内径8.5 mm。Valsalva动作时:右侧颈内静脉内径增宽,近段内径10.3 mm,中段内径21.2 mm,远段内径10.0 mm。右侧颈内静脉近段静脉瓣增厚,活动僵硬,开放受限,该处血流回流速度增快达160 cm/s,静脉瓣反流,反流峰速约130 cm/s。中段内径扩张,近段内径正常范围,管壁随呼吸有明显变化,管腔内未见确切血栓样回声,彩色血流充盈良好,静脉频谱形态正常。超声结果:右侧颈内静脉近段静脉瓣病变(图1),右侧颈内静脉近段静脉瓣处血流速度加快伴反流(图2),右侧颈内静脉中段扩张(图3)。

  •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三例

    作者:祁建勤;张红红;凌昱;崔继华;吴建敏

    例1,患儿女,1岁,生长迟缓,发育落后就诊。患儿G1 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2 kg(低于第三百分位),身长不详,无窒息史;母孕期无特殊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无类似家族史。既往常感冒,发热。现会独坐,不会站立,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查体:体重5 kg (-6.52 SD ),身长61 cm (-5.48 SD)。面容特殊,头发浓密,浓眉,连眉,睫毛长而卷曲,长人中,鼻孔朝前,耳位低,哭声小,音低调,躯干皮肤多毛,心脏听诊未闻及明显杂音,肺部听诊及腹部触诊无异常发现,四肢短,通贯掌,肘不能伸直,小腿较细,足小,拇趾与二趾重叠(图1),外生殖器无异常。辅助检查:染色体核型46,XX;头颅CT正常,脑电图为θ波增多。3岁时随访,头围43.5 cm(-4.5SD),身长78 cm(-4.91SD),体重8.6 kg(-4.44SD),2岁半才会走路,会叫爸妈,能认部分物品,现仍不会说两个词以上的话。 IQ平均值48。

  • 替罗非班导致急性血小板重度减少一例

    作者:穆晓光;刘怀霖;李春生;张杰;宋红星

    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胸闷半年,加重伴压榨样胸痛一周于2012年5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无血液病、药物过敏史和外伤手术史。入院体检:血压100/60 mm Hg,神智清楚,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颈反流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V3导联病理性Q波, 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前壁、前间隔运动幅度低平, EF:45%。血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已恢复正常。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亚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200×109/L),肝肾功能,凝血时间均正常。拟于2012年5月21日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口服阿司匹林(先给300 mg负荷量,后100 mg/d),氯吡格雷(先给300 mg负荷量,后75 mg/d )及阿托伐他汀(20 mg/d),于2012年5月21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75%。右冠状动脉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70%,于前降支近、中段分别置入2枚EXCEL支架(3.5 mm ×18 mm和3.0 mm ×33 mm)。术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7000 IU),为防止PCI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0.15μg· kg-1· min-1,静脉泵入。于手术后18 h,出现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痰中带血,急查血白细胞15.31×109/L、红细胞4.26×1012/L、血红蛋白129 g/L、血小板1.3×109/L。立即停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仍继续使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未使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8 h后再次复查血白细胞16.01×109/L、红细胞4.19×1012/L、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1.1×109/L。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未见异常。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24 h内即出现血小板迅速下降,考虑替罗非班所致。为避免出血事件发生,连续3d分别输注血小板1U/d、地塞米松10 mg/d。治疗第3、4天复查血小板分别上升至38.2×109/L和71×109/L;术后5 d检测血小板表面相关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正常。第6天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19×109/L;第8天复查血白细胞8.40×109/L、红细胞4.46×1012/L、血红蛋白132 g/L、血小板上升至205×109/L,恢复正常。出院后,坚持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随访至今,患者无不适主诉,复查血小板计数正常。

  • 左乳黏液性纤维肉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张伟;张本林;朱红波

    患者女,57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0年余”入院,患者1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有一花生米大小的包块,活动度欠佳,无乳头凹陷及溢液,近3年肿物增大明显,质硬,形状不规则,活动度欠佳,伴压痛,肿物表面皮肤菲薄。因肿瘤巨大,遂使用腹部探头扫查,彩超示:左乳形态失常,皮下见范围约86 mm ×61 mm的低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内部回声欠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图1)。 CDFI:左乳低回声团内见分枝状粗大血流信号(图2),测得其中一支PSV:41.8 cm/s,RI 0.78。超声提示:左乳实性占位性病变,分叶状纤维腺瘤?患者入院4d后行手术治疗,术中快速病理示:左乳恶性肿瘤,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乳黏液性纤维肉瘤(图3)。

  • 极晚期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后冠状动脉瘤伴血栓事件三例

    作者:韩雅君;田志强;赵平

    例1,患者男,60岁。6年余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于前降支置入Firebird 3.0 mm ×23 mm支架一枚。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后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 6个月后停药。近5年来一直未服用任何药物,无不适,吸烟10支/d。62个月后突发心前区疼痛2 h来急诊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 ST段抬高,急诊溶栓治疗ST段回落,10 d后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支架处冠状动脉瘤,支架段内可见血栓影,前降支血流TIMI 2级(图1)。给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随访18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发生。

  • 卒中样化脓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张受涛;蒋苏

    患者男,57岁。因“上腹痛伴腰背部放射痛6 h”于2012-05-15,22∶00住我院普外科。病前无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感染史。住院后急查血常规:WBC 13.4×109/L、N 91.6%。经抑酸、止痛腹痛完全缓解。2年前患者确诊“十二指肠乳头癌”,当时在我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术后继发“糖尿病”,多次住院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入院次日约6∶30患者在吃早餐时突发言语不清,右手筷子落地,无肢体抽动。急查快速血糖8.6 mmol/L,神经内科急会诊,查体:神志清晰,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轻瘫试验右上肢阳性,颈有抵抗,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急查头颅CT:脑白质变性、老年脑。予拜阿司匹林200 mg口服。1 h后患者意识模糊,烦躁,完全不语。3 h后查头MRI平扫+钆喷酸葡胺增强:双侧半卵圆区、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广泛软脑膜线状强化(图1)。入院次日16∶00转入神经科查体:意识模糊,不语,躁动,体检不合作。颅神经检查双瞳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均可见自发动作,轻瘫试验右上肢阳性,双侧病理征阴性。痛觉刺激有回避。颈项强直,双侧克氏征可疑阳性。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胰岛素控制血糖及对症等治疗。患者夜间更加烦躁。入院第三天患者嗜睡。下午测体温37.6℃,给予头孢他啶2.0 g及20%甘露醇150 ml治疗,于6~7h后患者意识转清,可与家人对话。以后头孢他啶2.0 g静脉滴注,2次/d,共1个月,停用更昔洛韦。2012-05-18脑脊液常规:压力27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乳白色微浑,有核细胞数2630×106/L,单核百分数28%、多核百分数72%,潘氏试验(+++);生化:葡萄糖4.46 mmol/L (同时快速血糖19 mmol/L)、氯125.1 mmol/L、微量总蛋白0.897 g/L。脑脊液墨汁染色未查见新型隐球菌,抗酸染色未查见抗酸杆菌,革兰染色未查见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肿瘤标记物CEA 8.15 ng/ml,稍偏高,AFP、CA19-9、CA72-4、细胞角蛋白19片段、NSE正常。狼疮全套阴性。2012-05-20患者自觉头痛明显。2012-05-29复查脑脊液常规:压力210 mm H2 O,无色、透明,有核细胞数12×106/L,单核百分数30%、多核百分数70%,潘氏试验+;生化:葡萄糖4.25 mmol/L (同时快速血糖为9.6 mmol/L )、氯125.5 mmol/L、微量总蛋白0.274 g/L;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2012-06-02无明显不适主诉。2012-06-12再次复查脑脊液常规:压力160 mm H2 O,无色、透明,有核细胞数3×106/L,潘氏试验(+);生化:葡萄糖5.93 mmol/L(同时快速血糖12 mmol/L)、氯131 mmol/L、微量总蛋白0.193 g/L;脑脊液培养阴性。2012-06-16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病情未见复发。

  • 门诊大体检发现飞行人员嗅沟脑膜瘤一例

    作者:田瑞琴;姚博;徐强;白博;王东;韩冬

    患者男,37岁,空中预警员,飞行时间560 h。健康疗养入院,各科做年度大体检结果一切正常。体检结束后突然主诉同事反映自己“嗅觉不灵敏1年”,平时体健,无任何其他不适,否认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病史。查体:一般情况佳,思维及情感正常,神清语明,双侧嗅觉功能稍差,无视力、视野、听觉障碍,无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头颅X线片(图1)显示:颅前窝底处有许多呈沙粒状集中成团的钙化点,副鼻窦腔未见异常。头颅MRI(图2,3)显示:双额叶下、前颅窝底及嗅沟内长一类圆形体4.3 cm ×4.7 cm ×5.0 cm,边界清楚,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病灶呈宽基底紧贴颅前窝底,周围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水肿影,双侧侧脑室前角略受压、变形,脑中线结构居中。诊断为前颅窝底嗅沟脑膜瘤。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检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相关规定,经中心健康鉴定委员会集体讨论,下暂时飞行不合格结论,建议送体系医院进一步治疗。1个月后,该患者接受开颅手术。病检(图4)结果:嗅沟脑膜瘤7.5 cm ×5.5 cm ×3.0 cm,上皮型,WHOⅠ级。术后患者除嗅觉无改善外其余情况良好,询问家族中无脑膜瘤病史。术后随访1年半,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头颅MRI复检(图5)为嗅沟脑膜瘤术后改变。根据康复疗养效果及相关规定,体系医院下飞行不合格结论。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例

    作者:章平升;王义;周杨

    例1:孕妇,23岁。孕1产0,孕39周。临产前来我院超声检查发现心脏增大,胎心专项检查: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胸比>1/2,心尖指向左下,左侧心房左右径13 mm,右侧心房左右径21 mm,房间隔中下部可见一9 mm连续中断。下腔静脉引流入右侧心房,部分肝静脉引流入左侧心房。左侧房室瓣形态活动尚正常,右侧房室瓣位置可见一纤维状强回声,未见明显瓣膜。左侧心室左右径24 mm,右侧心室较小,呈一残腔,左右径为6 mm。心底部仅见一根大动脉从左心室发出,其内径为11 mm,向上形成一动脉弓并折转向下延续为腹主动脉。其起始段后壁发出一内径为5 mm管状无回声,远端分布于胎儿肺组织(图1,2)。胎儿腹壁完整,肝脏占据整个上腹部,脾脏未显示。超声提示:胎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畸形:(1)水平肝,无脾综合征可能;(2)房间隔缺损;(3)三尖瓣闭锁并单心室(右心室发育不良);(4)永存动脉干(Ⅰ型)。1 d后在我院顺产娩下一男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完全证实。3d后患儿在喂奶过程中突然死亡。

  • 肝小静脉闭塞症典型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方基满

    患者男,37岁,因“上腹部胀20 d”入院,一个月前有服用“土三七”史,近二十天出现腹胀。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心脏及肾脏疾病、肺结核等病史。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 ALT )226.0 U /L、谷草转氨酶( AST )167.8 U /L、碱性磷酸酶( ALP )174.9 U /L、γ-谷氨酰转肽酶(GGT)78.3 U/L;总胆红素(TBIL)38.8μmol/L、直接胆红素( DBIL )15.1μmol/L、间接胆红素( IBIL)23.7μmol/L、总蛋白( TP )53.3 g/L、白蛋白( ALB )29.7 g/L;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抗体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27.3 s、国际正常化比值(凝血活酶时间)(PT-INR)2.36;肝癌相关抗原( AFP )1.69 ng/ml。腹腔穿刺抽出液体,黄色微浑,镜检RBC +++、WBC 3~5/HP,WBC 0.5×109/L,李凡他试验(+),TP 18.3 g/L、ALB 13.2 g/L。腹水病理:大量RBC背景中见一些炎性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未见肿瘤细胞。腹水培养48 h无细菌生长。超声检查示:(1)肝体积增大,肝静脉变细(图1A,1B),考虑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可能,请结合临床;(2)肝静脉壁周围肝实质回声减低,门静脉流速减低(图1C,1D);(3)胆囊壁弥漫性增厚5 mm(图1A);(4)大量胸腔积液(图1A)。 MRI示:(1)肝段下腔静脉及肝内静脉狭窄,以肝内静脉为甚,考虑布加综合征可能大,请结合临床;(2)肝脏形态饱满;(3)胆囊充盈欠佳,胆囊壁水肿;(4)胰脾未见明显异常;(5)腹腔及双侧胸腔中-大量积液。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经临床护肝、利尿、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终考虑肝小静脉闭塞症( 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 ,HVOD)。

  • 干燥综合征重叠多发性肌炎一例

    作者:刘凤;任立敏

    患者女,60岁,主因“间断多关节肿痛10余年,加重伴近端肌无力、口眼干1年”于2011年11月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无诱因间断出现双膝、双肩、双腕关节肿痛,晨僵约1 h,自行“放血”疗法后关节症状完全好转。4年前多关节肿痛反复,拟诊类风湿关节炎,服用甲氨蝶呤5 mg/周及消炎镇痛药物,症状缓解。1年前再次出现双膝、踝及腕关节肿痛,伴四肢近端肌无力,以下肢为著,表现为双肩上举费力,行走及蹲起困难,需旁人协助,当时给予封闭治疗,关节肿痛减轻,同期渐出现口干、眼干及多个牙齿小片状脱落,未重视。6个月前因四肢近端肌无力进一步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查ANA+,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白蛋白低,肌酸激酶升高,诊断“多发性肌炎?”,应用激素治疗后肌无力及关节疼痛症状缓解。1个月前自行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肌无力明显加重,伴口干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发病以来无反复腮腺肿大,无皮疹,无脱发,无口腔溃疡,无光过敏,无雷诺现象,无胸闷气短。精神、食欲及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近1年体重下降10 kg。既往有左肾结石病史3年;2年前当地医院发现右肾萎缩;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脑出血”,曾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

  • 大腿内侧血肿术前漏诊血友病一例

    作者:张文举;郭树章

    患者男,20岁,战士。因发现左大腿内侧包块2月余入院。2个月前因行军事训练后发现左大腿内侧出现一包块,略有疼痛。当时就诊于该部队卫生所,考虑“血肿”,建议休息。休息后包块无明显缩小,逐渐形成一质硬包块,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淤斑,左大腿中上段内侧可见6 cm ×8 cm包块,局部皮肤正常,皮温不高,质硬,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未触及波动感。血常规正常,凝血四项APTT:59 s (正常值20~40 s),超声提示:左大腿中上段内侧肌层内可见一大小约7 cm ×8 cm混合性低回声区,考虑血肿?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发现大腿内侧肌层内有一7 cm ×8 cm包块,质软,连同包膜将包块完整切除后打开包块,见大量血凝块并部分液化,严格止血后逐层缝合伤口,并放置引流片,加压包扎。术后第3天大腿肿胀明显,局部张力高,伤口敷料渗血较多,考虑术后血肿,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局部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创面内大量血凝块,彻底清除血凝块后严格止血,用明胶海绵填塞创腔,严密缝合并放置引流管。术后引流管每日引流量约150 ml,敷料渗血仍较多。反复追问下患者透露在10年前有自发性胃出血难止病史,其舅舅及哥哥均存在出血难止病史,故临床上高度怀疑“血友病”。立即抽血送检凝血因子,同时不待结果回报即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Ⅷ因子制剂、冷沉淀并加强抗感染治疗。凝血因子回报FⅧ:15%(正常值77.3%~128.7%), vWF抗原、FⅨ及FⅪ均在正常范围。复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7 s,继续补充凝血因子,并定期监测Ⅷ因子使其水平控制在80%左右,经治疗后伤口引流量逐渐减少,创面渗血消失,伤口愈合良好后出院返回部队。出院诊断:血友病性左大腿内侧血肿。

  • 卵巢转移性癌误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一例

    作者:尹善德;王明凯

    患者女,21岁,未婚,有性生活史,因“自觉腹部膨隆1个月,突发下腹疼痛7 h”于2009-9-17的17∶00急诊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初潮12岁,(6~7)d/30 d,量中,痛经(+),近1个月自觉腹部逐渐膨隆,伴上腹部闷胀不适,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排便习惯改变及黑便,曾就诊于消化内科,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7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下腹部坠痛,腹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并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改变体位疼痛稍减轻,无放射痛,无发热、寒战。入院查体:T 37.6℃, P 120次/min,BP 125/75 mm Hg。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腹部明显,肠鸣音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未见异常;宫颈光,举痛(+);因腹肌紧张,子宫、附件触诊不满意。经阴道彩超:子宫前位,大小4.1 cm ×4.0 cm ×2.8 cm,形态规则,实质回声均匀;宫腔线清,内膜厚0.5 cm,均匀;左卵巢3.0 cm ×1.3 cm,右附件囊实性包块,13.5 cm ×11.2 cm ×10.5 cm,界尚清,囊壁稍厚,血流较丰富,RI 0.44,实性部分较少,呈分叶状,内见血流信号,RI 0.37,囊性部分内见数条粗细不等光带部分成网格状,见血流信号为动脉;盆腔液体2.7 cm,内见稍密集细弱光点。入院初步诊断:右侧卵巢肿瘤蒂扭转?破裂?因患者腹痛持续不缓解且难以忍受,故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前位常大,右卵巢囊实性肿瘤,直径约12 cm,与部分大网膜黏连,肿瘤蒂部扭转360°,局部破裂(图1,2);左侧卵巢大小正常,表面散在结节;直肠窝腹膜可见散在米粒大小结节,盆腔血性腹水约300 ml。留取腹水送细胞学检测,切除左侧卵巢表面结节送病理,切除右侧附件,置取物袋取出,见肿瘤部分为实性,质脆,鱼肉样。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右侧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性大”。因患者为Rh阴性AB血型,血库难以短时间夜间备血,术前已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若术中冰冻提示为恶性或交界性肿瘤,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待终病理回报后再次行卵巢肿瘤全面分期手术,故终止手术。术前留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CA125276(0~35) U/ml, CEA 15.46(0~3) ng/ml, CA125/CEA 17.8;CA19939.9(0~37)U/ml,AFP 1.12(0~9) ng/ml。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右卵巢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图3),腹水未见癌细胞,送检左侧卵巢表面结节为良性组织。充分肠道准备并备血,1周后二次开腹行全面分期手术。术中探查腹盆腔:子宫直肠窝及盆壁可见散在米粒大小结节,升结肠近肝曲处触及大小为5 cm ×4 cm包块,质硬,与肠系膜包裹黏连,子宫表面、左侧附件及大网膜外观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膈肌表面光滑。考虑右半结肠肿瘤卵巢转移可能,行全子宫+左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请普外科协助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病理:(1)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标本:升结肠覃伞型中分化管状腺癌(图4),部分区域呈低分化腺癌分化,癌组织侵及浆膜外,回肠及结肠切缘未见癌;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16);慢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炎,未见癌。(2)全子宫、左附件、大网膜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标本:增殖期子宫内膜,慢性宫颈炎伴鳞状上皮化生;左侧卵巢及输卵管未见显著病变,左侧输卵管系膜囊肿;送检大网膜组织其内可见多个癌结节,大者直径0.5 cm;腹主动脉旁淋巴结(0/5)、左盆腔淋巴结(0/15)、右盆腔淋巴结(0/11)、骶前淋巴结(0/8),均未见癌转移;卵巢动静脉未见癌栓。复习前次病理切片后得出终结论:升结肠管状腺癌,伴肠系膜淋巴结、大网膜及右侧附件转移。后诊断为:(1)升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晚期;(2)右卵巢转移性腺癌伴扭转破裂。转普外科以FOLFOX4(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化疗8次,但化疗结束后仅半年左右即出现全身广泛转移。

  • 双侧胫骨结节Ⅲ型骨折一例

    作者:王立新;李伟;陈大为

    患者男,16岁,主因突然站立抢跑致双膝疼痛、肿胀伴功能障碍1 h,于2012年9月28日入院。入院查体:双膝部肿胀,髌下方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感,且有点状皮肤擦伤区,伸屈不能,无血管神经损伤的体征,X线片显示,双侧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髌骨上移。 CT平扫及三维成像检查显示,双侧胫骨结节撕脱,撕脱骨块翻转,骨折区波及关节面。

  • 荷包牡丹碱对人胃癌 SGC-7901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作者:汪诗卉;陈剑群;董秋菊;熊轩轩;高之峰;韩红霞

    目的探讨荷包牡丹碱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荷包牡丹碱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不同的时间之后,SGC-7901细胞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的生长抑制;流式细胞仪方法显示:荷包牡丹碱可以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行Hoechest33258染色可见细胞核出现固缩、边集,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现象;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药物作用后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3表达升高, Bcl-2/Bax比例失调。结论荷包牡丹碱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其凋亡,其作用可能与Bcl-2/Bax降低导致Caspase-3活化有关。

  • 奥美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 Ang(1-7)/Mas受体的影响

    作者:张婕;霍丽娟;王晋江;武淑君;贾慧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ARB)奥美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其Mas受体的影响。方法制备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同时应用奥美沙坦灌胃,共60 d。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ng(1-7)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Mas 受体蛋白表达,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Mas 受体mRNA水平。结果奥美沙坦可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增加肝组织中Ang(1-7)含量[模型组(142.90±16.16)ng/g,奥美沙坦组(193.50±19.41)ng/g,P<0.05],增加Mas受体蛋白表达(模型组0.41±0.12,奥美沙坦组0.66±0.11,P<0.05)及Mas mRNA水平(模型组2.08±0.64,奥美沙坦组3.67±0.68,P<0.05)。结论奥美沙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ng(1-7)/Mas受体表达增加有关。

  • 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量化分析

    作者:陈帅奇;王艳波;侯宇川;胡敬海;王晓庆;王春喜

    目的建立简单高效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探讨引入TA( tumor area )参数来量化分析评价肿瘤发展。方法应用多聚赖氨酸预处理C57BL/6小鼠膀胱,建立MB49小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实验组予以丝裂霉素灌注,对照组予以PBS灌注,检验模型在药物实验中的可靠性。取小鼠膀胱组织标本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利用肿瘤面积占膀胱总体面积百分数TA来评价肿瘤发展。结果多聚赖氨酸预处理膀胱黏膜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成瘤率接近100%,肿瘤生长基本模拟了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丝裂霉素灌注能显著降低膀胱重量及TA。结论多聚赖氨酸预处理小鼠膀胱可建立简单高效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基本模拟了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TA可对膀胱肿瘤进行准确量化分析。

  • 蝎毒增殖多肽对X射线辐射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周美汛;刘亚敏;孔天翰;董伟华

    目的观察蝎毒增殖多肽(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proliferation peptide ,BmKpp)对X射线辐射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rBMSCs,体外扩增传代,取第3代至第8代细胞为实验对象。流式细胞术对rBMSCs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后,将细胞设为非辐射组( IR-组)和辐射组( IR+组,总剂量为8.0 Gy、标称剂量率300 MU/min的X射线照射)。 CCK-8法检测BmKpp对各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的增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第3代或第8代rBMSCs 的细胞表型均为:CD29+/CD90+/CD34-/CD45-。在BmKpp对X射线辐射后rBMSCs作用的低有效浓度筛选的实验中,BmKpp 8μg/ml处理组的吸光度( A值)显著高于辐射对照组( P<0.01);BmKpp(8μg/ml)有促进辐射后的rBMSCs增殖的作用,尤以辐射后第8天、第16天、第18天和第20天效果为明显,其A值与对照组的相比,P均<0.05;BmKpp(8μg/ml)未能显著促进非辐射rBMSCs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BmKpp能促进辐射后的rBMSCs的增殖,从而发挥其促进辐射后造血功能的恢复作用。

  • 探讨肝再生磷酸酶3在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作用

    作者:郭兆刚;刘少壮;于垂恭;孙晓雪

    目的研究肝再生磷酸酶3(PRL-3)在胶质瘤细胞SHG-44中作用。方法采用siRNA干涉的方法下调SHG-44中PRL-3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涉效果,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以观察下调PRL-3对SHG-44细胞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提示siRNA能够下调PRL-3在SHG-44细胞中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调PRL-3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下调PRL-3的表达可以促进SHG-44细胞G1期阻滞,S期减少,凋亡增加。结论下调PRL-3能够明显抑制SHG-44细胞的增殖,PRL-3很可能成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姜黄素对肝癌细胞Bel7402、QGY7703增殖凋亡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赵琳琳;陈剑群;徐学军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Bel7402、QGY7703生长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可能分子学机制。方法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 Bel7402、QGY77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 法检测姜黄素对Wnt通路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PCR法检测下游靶基因c-myc、VEGF、cyclinD1 mRNA在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后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 MTT实验显示:经浓度为5、10、20、40、8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48 h后,肝癌细胞Bel7402、QGY7703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抑制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浓度越大,增殖抑制率越明显,呈剂量依赖性( r=0.9626,r=0.9720)。 FCM分析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r=0.9646,r=0.9949)。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姜黄素作用48 h后的Bel7402和QGY7703细胞,其胞质β-catenin蛋白含量低于阴性对照组,除10μmol/L浓度组外,20、40、80μmol/L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浓度越大,胞质β-catenin蛋白含量越少,呈剂量依赖性( r=-0.9594,r=-0.9488)。 PCR结果显示:经姜黄素作用后的肝癌细胞,c-myc、VEGF、cyclinD1 mRNA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均有所减少( 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下调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羧胺三唑对肺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作者:朱灵芝;陈晨;罗丽丰;鞠瑞;武丹威;郭磊;朱蕾;李娟;叶菜英;张德昌

    目的观察羧胺三唑对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自噬的影响,探究自噬调节在羧胺三唑抗肿瘤增殖作用中的角色。方法 SRB法测定羧胺三唑对A549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Logit软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羧胺三唑给药48 h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羧胺三唑给药24 h后LC3-Ⅱ蛋白水平;EGFP-LC3质粒转染观察细胞自噬泡斑点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实验观察细胞自噬超微结构;采用溶酶体蛋白酶抑制剂评价羧胺三唑对自噬潮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MDC荧光染料观察细胞自噬溶酶体水平;流式细胞术结合MDC染色检测羧胺三唑对细胞自噬溶酶体的增加百分率。结果羧胺三唑剂量依赖性地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72 h的IC50=(13.81±1.15)μmol/L,83 h的IC50=(5.86±1.06)μmol/L。羧胺三唑40μmol/L诱导A549细胞凋亡率为(18.7±1.9)%,P<0.01。羧胺三唑能增加A549细胞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细胞EGFP+-LC3亮点数目。电镜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羧胺三唑作用24 h引起A549细胞自噬泡增多。在溶酶体蛋白酶抑制剂E64 d/pepstatinA存在下,羧胺三唑作用24 h未进一步升高LC3-Ⅱ蛋白水平。羧胺三唑作用A549细胞24 h显著增强自噬溶酶体水平( P<0.05)。结论羧胺三唑能够抑制A549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549细胞自噬体的降解有关。

  • 虚拟现实系统中岩骨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比较研究

    作者:汤可;袁小东;周敬安;周青;刘策;赵亚群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 人造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苏存华;韩庆奇;谈梦伟;王军;陆方林;韩林;徐志云

    目的测试人造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正常狗模型中进行主动脉弓部重建的可行性。方法支架系统由主体支架和两个分支支架共同构成。挑选10只成年德国牧羊犬作为手术置入支架的对象。通过术后短期内的恢复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实验结果。结果手术支架在所有实验动物中均能顺利置入,手术成功率为90%。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分别为(83.9±8.56)min和(11.1±2.42)min。术后存活实验动物6个月内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支架在位,形态正常,管腔通.。结论应用我们的新型支架结合手术方式进行正常犬主动脉弓部重建是安全可行的。如果用来治疗急性A型夹层患者,对比传统手术和腔内隔绝技术我们的新技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 2类多巴胺受体激活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与 MAPK 通路的关系

    作者:高君;魏璨;陈爱东;李梅秀;邵洪江;彭雪;柳磊;徐长庆;李鸿珠

    目的观察2类多巴胺受体( DR2)激活对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通过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C group),缺血-再灌注组(I/R group),10μmol/L Bromocriptine (DR2激动剂)组(Bro group),10μmol/L Haloperidol(DR2抑制剂)组(Hal group)。 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促凋亡因子( caspase-3、caspase-9)和抑凋亡因子( Bcl-2)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PK通路相关因子p-ERK、p-p38及p-JNK活性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凋亡细胞增加,p-p38、p-JNK、促凋亡因子及抑凋亡因子表达均增加,唯有p-ERK蛋白表达减少;与I/R组比较,Bro可减轻心肌细胞凋亡,下调促凋亡因子的蛋白表达和p-p38、p-JNK的活性,上调抑凋亡因子的蛋白表达和p-ERK活性;Hal则对上述指标影响不明显。结论 DR2的激活可抑制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MAPK通路相关。

  • 雌二醇对 NZB/wF1狼疮鼠脾脏树突状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姜波;杨希;孙凌云;侯亚义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对体外雌激素的反应性是否异常,探索雌激素调控DC参与SLE发病的机制。方法红细胞裂解法收集SLE模型鼠---NZB/wF1雌鼠及BALB/c雌鼠的脾脏单个核细胞,抗小鼠CD11 c单抗标记磁珠纯化DC,以无酚红RPMI-1640及葡聚糖-活性炭处理的新生牛血清体外培养 DC,加入不同浓度10-8 mol/L,10-7 mol/L,10-6 mol/L的雌二醇(E2)体外处理24 h,RT-PCR检测DC胞内ER的mRNA水平。结果两种小鼠脾DC均表达ERα,但不表达ERβ;NZB/wF1雌鼠脾DC的ERα基础表达显著高于同周龄的BALB/c雌鼠(0 mol/L组P<0.05);低浓度10-8 mol/L E2显著增加两种鼠脾DC的ERα表达(NZB/wF1鼠P<0.05, BALB/c鼠P<0.05),中浓度10-7 mol/L ( NZB/wF1鼠P<0.05, BALB/c鼠P<0.05)和高浓度10-6 mol/L (NZB/wF1鼠P<0.05,BALB/c鼠P<0.05)E2显著降低两种鼠脾DC的ERα表达。结论 ER表达在狼疮鼠中存在明显异常,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其受体调控作用不同,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调控DC的ER参与SLE发病。

  • 助孕方对着床障碍模型小鼠胞饮突及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余楠;杨菁;徐望明;方健叶;郭悦

    目的观察中药助孕方对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小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胞饮突及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8周龄昆明小鼠,交配后,将妊娠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着床障碍组、着床障碍+中药组和中药组四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小鼠在妊娠第4天晚22时(第1时间点,T1)和妊娠第5天上午10时(第2时间点,T2),共两个时间点子宫内膜胞饮突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 Time-PCR技术观察各组小鼠着床窗期LIF的原位表达和其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T1时子宫内膜表面表达大量发育中的胞饮突, T2时表达大量发育完全的胞饮突,与正常组相比,着床障碍组表达受抑制,着床障碍+中药组胞饮突的表达接近于正常组;着床障碍组小鼠着床窗期的LI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较正常组有明显的降低(0.23±0.02 vs.0.40±0.07,P<0.05),着床障碍+中药组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0.39±0.02 vs.0.23±0.02,P<0.05),接近正常组水平。在上述指标中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中药助孕方能使着床窗期着床障碍模型的胞饮突表达同步并增加子宫内膜LIF的表达,改善小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 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作者:陶凌;刘毅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心血管的危急重症。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的趋势。我国对42家医院1980、1990、2000年3个时段住院病历所作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因心力衰竭住院约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18%。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3%,60 d病死率为9.6%,3年和5年病死率分别高达30%和60%。因此,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及医疗压力。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及开发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但是尽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财力终得到能够降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药物仍寥寥无几。从以米力农为代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到以左西孟旦为代表的新型钙增敏剂,这些药物虽然能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但并不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近年来,重组人脑利钠肽曾经让我们看到了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曙光,但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ASCEND-HF试验的结果再次让我们失望。本研究发现,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奈西利肽( Nesiritide )并未给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额外临床获益。尽管在研制、开发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药物的过程中经历众多的挫折、走了无数弯路,但是科学家们仍然坚持不懈。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布的多个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新药物的有效性评价,传统老药的优化应用等)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黄岚;王江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终末阶段,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心力衰竭的防治堪称心血管病研究领域后的“战场”。尽管近年来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心力衰竭死亡人数仍然逐年升高,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亟待寻求新的突破,为推动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 2013 ACC 介入治疗新进展

    作者:李艳芳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第62届科学年会( ACC )于3月9~11日在美国旧金山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公布了5项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对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介绍如下。

  •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张睿;曾智

    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升高[1],已成为老年患者入院的首要原因。尽管目前有许多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但在现实世界中对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仍然不尽如人意,其发病率、死亡率及再入院率仍然较高[2]。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许多国家施行心力衰竭疾病管理项目(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DMP)以对心力衰竭疾病进行干预,绝大多数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显示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是有效的,主要为降低死亡率、再入院率,减少费用支出以及潜在的生存质量改善[3-6]。

  • 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目前的定位及选择

    作者:张源明;梁平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有490万心力衰竭患者,并且每年有40万~70万新患者,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为1.5%~2.0%,而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在过去40年中,由于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心力衰竭是主要心血管病中发病率显著增加的惟一的病症,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心力衰竭死亡率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率。

  • 2013年美国 ACC/HRS/AHA 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合理使用共识的解读

    作者:贾静静;董颖雪;高连君

    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技术的发展及日益规范化,其逐渐成为心力衰竭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治疗选择。基于2008 ACC/AHA/HRS 器械植入指南[1]、2009年 ACC/AHA 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2]、2012 ACCF/AHA/HRS 心律失常治器械治疗更新[3]的基础上,对于医师和患者面临的许多临床情况,既往的指南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详尽的描述。为了更好地把握心血管介入操作的合理应用标准,2013年ACC联合HRS等8个学会组织等对三百余种现实临床情景下这些装置植入的适合程度提供了分级评估,其目标是提高医师和患者的决策水平并改善预后。本文主要仅针对心力衰竭患者CRT/CRT-D植入的合理使用标准进行解读。

  • 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补充说明

    作者:沈节艳;孙灵跃

    右心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症候,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佳,任何原因导致心脏和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右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均可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是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之一。

  • 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作者:张永珍;周元祎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对2008年《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呈现出许多特点和亮点[1]。

  • 松弛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刚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心衰人群日益庞大,对心衰的管理也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过去20年,对心衰管理有了较大进展。但心衰患者预后仍很差,大多数治疗不令人满意。此外,超过90%的急性心衰患者都伴有呼吸困难,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呼吸困难来就诊。因此,改善呼吸困难是心衰治疗中一个重要而又与临床紧密相关的靶目标[1]。机体内的松弛素( Relaxin)主要来源于衰竭的心脏,与心衰密切相关。此外,松弛素能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增加肾血流量以及对抗许多源于机体自身但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却有害的反应。由于松弛素的上述特征,近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松弛素是否可以作为心衰患者的一个预后标志物?松弛素能否成为一个有希望的心衰治疗药物?近期陆续发表的研究,用部分临床证据初步对其进行了解答和探索。

  •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五届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通知

    作者: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 《中华烧伤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烧伤
  • 2013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 关于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

    作者:卢海霖;王宇;邑晓东;李淳德

    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手术并发症,从而了解各种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此外还对各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方法文献搜索:本研究使用PUBMED及EMBASE两个文献数据库。搜索词为“Neuromuscular scoliosis” and “ complication”。时间限定为1997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查询到992个结果。进而根据题目及进行手工筛选,依据收录及排除标准终收录69个研究。收录标准:关于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术后并发症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排除标准:所列并发症与手术无关;随访时间少于1年;手术时患者年龄低于10岁。本研究采用random-effects meta-analytic model进行并发症发生率的评估。 Cochrane Q及I2用以评估各研究间的不匀质性。结果共38个研究报道了呼吸并发症发生率,总样本量为7731例患者,所报道呼吸并发症主要为肺炎、气胸、胸腔积液、肺不张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22.41%。共34个研究报道了神经损伤发生率,总样本量为7390例患者,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3.06%。共59个研究报道了感染的发生率,总样本量为14128例患者,所报道感染主要包括浅表感染、深部感染、褥疮及尿路感染,感染的总体发生率为10.93%。共53个研究报道了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总样本量为7650例患者,所报道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内固定物位置不良、感染、压迫皮肤、断裂及松动等,总体发生率为12.53%。共33个研究报道了植骨未融合的发生率,总样本量为2196例患者,总体发生率为1.88%。结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充分的评估营养状况及心肺功能,评价各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术中尽量使用神经监护、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出血量,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及护理,以期尽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 益生菌对小年龄儿童湿疹治疗SCORAD指数的Meta分析

    作者:金蓉;李艳华;王美怡;陈凌;吴良霞;张建华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益生菌对小年龄儿童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文献数据库,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有5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计528例湿疹病例进入Meta分析。纳入分析的5项研究的异质性检验具有临床和统计学上的同质性( P=0.18,I2=36%),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对小年龄儿童湿疹治疗前后SCORAD指数均数的合并统计值及95%的可信区间为1.71(1.17~2.2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益生菌并不能明显降低湿疹患儿的SCORAD指数。结论益生菌治疗小年龄儿童湿疹无明显疗效。

  • 雄激素对改善卵巢低反应患者中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

    作者:张露;明蕾;潘颖;李春燕

    目的系统评价雄激素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治疗周期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 Library、CENTRAL、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比较联合应用雄激素与不联合应用雄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治疗周期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独立研究员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并通过RevMan 5.1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计393例患者,其中6例中途退出。3项随机对照试验是控制性超促排卵前使用经皮肤吸收的睾酮,共227例患者;2项随机对照试验是控制性超促排卵前服用脱氢表雄酮( 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共166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体外受精术前联用雄激素,与对照组相比在临床妊娠率[OR=2.1,95%CI(1.21,3.65)]、活产率[OR=2.57,95% CI(1.09,6.06)]、促性腺激素总量[ MD =-529.69,95% CI (-663.86,-395.53)]及促性腺激素刺激天数[ MD =-0.6,95%CI(-0.94,-0.27)]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CG日E2水平及内膜厚度,周期取消率,MⅡ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雄激素能有效改善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性,减少促性腺激素用量及天数,同时可提高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由于各试验纳入人群不完全一致,雄激素的使用剂量、给药方法和持续时间不同,且患者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性等,因此,对雄激素辅助超促排卵改善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作用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冷冻联合 iCIK 细胞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T 细胞免疫效应分析

    作者:蒋盼;旷世佳;刘兴光;肖栋涛;杨菁;张雁;汪华

    目的冷冻手术联合过继细胞免疫可能提供一种新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冷冻联合改良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improved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CIK)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免疫变化和临床疗效,探讨外周血来源的iCIK细胞辅助冷冻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学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009年10月以来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应用iCIK辅助冷冻手术治疗的5例Ⅲ期以上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定期复诊研究,分析iCIK辅助冷冻手术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和体外T细胞激活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患者治接受冷冻手术9次,iCIK细胞免疫治疗43次。本研究对冷冻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激活的比较研究显示冷冻治疗显著增加了CD3+T细胞,CD3+CD4+Th细胞及CD3+CD8+CTL的细胞比例,提高了IL2, IFN-γ,TNF-α等Th1细胞因子的分泌。 iCIK治疗前后的T细胞激活检测显示了类似的结果,表明这两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激活( P<0.05)。这些患者外周血免疫分析显示iCIK辅助冷冻治疗显著地提高了血液中T,Th及CTL细胞比例和Th1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Treg细胞比例,进一步提供了iCIK辅助冷冻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证据。临床随访资料显示冷冻手术结合iCIK治疗5名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中,除一例患者生存9个月以外,4例患者目前均存活,且生存期分别为41+、39+、39+和31+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冷冻结合iCIK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素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T细胞免疫状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

  • 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体外繁殖人巨细胞病毒

    作者:谢斌华;王波;丁俊彩;胡兢晶;郭媛媛;苏海浩

    目的体外快速繁殖人巨细胞病毒( HCMV)。方法用试剂盒抽提、纯化重组HCMV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以重组HCMV细菌人工染色体(BAC-HCMV)为模板扩增UL82基因,酶切后连接至pcDNA载体,构建pcDNA-pp71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宿主菌,抽提及鉴定重组质粒。通过电穿孔技术将BAC-HCMV与鉴定成功的pcDNA-pp71重组质粒共转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通过多重PCR法及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绿色荧光蛋白等方法鉴定培养后获得的HCMV。结果(1)获得pcDNA-pp71重组质粒,经PCR及双酶切后,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进一步测序鉴定成功。(2) BAC-HCMV与pcDNA-pp71共转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效应,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绿色荧光。(3)以培养出的病毒DNA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获得两条与预期大小相符的条带,鉴定HCMV体外繁殖成功。结论应用BAC技术成功在体外快速繁殖HC-MV,为HCMV研究提供实验材料,也为进一步研究HCMV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