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亮;张斌;麦海星;陈立军

    我国肾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约30%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存在转移病灶,许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转移。对于转移性肾癌目前常用的放疗、化疗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方法疗效均有限[1-3]。近年来出现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tumor angiogenesis )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有效、特异性高的治疗方式,但超过50%患者口服药物后仍有肿瘤进展。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及发展机制,加强机体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进展

    作者:周鑫;谢海艇;谢凌铎;傅卫

    自1907年德国病理学家Oberndorfer提出类癌(carcinoid)的概念以来,“类癌”一直是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总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不断更新。由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很大不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 前列腺癌免疫治疗进展

    作者:郑国洋;王伟;陈山

    前列腺癌目前是欧美男性发病率高的肿瘤[1]。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检查的广泛使用,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日益西方化等原因,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2008年北京社区居民前列腺癌筛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前列腺癌检出率高达74.1/10万,与欧美国家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相仿[2]。目前国内临床上前列腺癌仍以晚期肿瘤为主。多数采用内分泌治疗,开始效果好,但多数终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并逐渐发展成为伴有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3](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

  •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痛风炎症反应中作用

    作者:殷玲;周京国

    雄激素是一类含有19个碳原子的甾体激素,能促进雄性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其正常状态。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 A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反转录调节蛋白,主要位于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胞核内。雄激素通过与特异的AR结合发挥生理学作用。近年来,痛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95%的痛风患者为男性,提示雄激素在痛风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雄激素及其受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遗传性疾病等领域,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痛风的发病和发展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近年来从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细胞因子、细胞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来对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痛风的关系进行综述,希望对以后痛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 大泡性肺疾病

    作者:董莘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影像学表现为肺内透明区的大泡性肺疾病( bullous lung disease ),其放射学表现容易识别,诊断并不困难。大泡性肺疾病的并发症有破裂、感染、出血和恶性变。当这些并发症出现时,往往使诊断复杂化。所以,在发现大泡性肺疾病的同时,还应重视常见和不常见并发症的诊断。

  •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刘娅;余世界;董卫国

    内质网( ER)是细胞内蛋白折叠修饰组装的场所,由于某种原因使错误折叠蛋白质或未折叠蛋白质在ER内聚集导致稳态失衡、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称为内质网应激( ERS ),当出现ERS时,细胞为了继续存活而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即“未折叠蛋白反应( UPR)”[1]。研究发现,基因敲除UPR中的关键基因能够自发的形成与人类炎症性肠病( IBD)相似的肠道炎症[2]。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对不正确的UPR引起肠道炎症的机制,同时强调内质网应激作为IB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对比剂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懿韧;白海涛

    对比剂肾病(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是临床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病因。在需要院内透析的患者中病死率达36%,2~3年内存活率仅为19%[1]。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发生率不高(<5%)。人口结构的老年化,使近年的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合并发病率增高,导致临床大量的体内对比剂增强诊断及介入性冠状动脉操作由于放射性对比剂所致的肾脏损害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防止或尽量减少此类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发病是一项重要课题。

  • 氧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朱国青;刘秀香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一种病变[1],多见于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是新生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 ROP的发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吸氧、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脑膜炎、惊厥、感染、高碳酸血症、贫血、高胆红素血症、环境光照、维生素缺乏、母体产前应用某些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2-4]。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是ROP三大主要高危因素[5],且吸氧持续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ROP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6]。现就氧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胎球蛋白A在心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刚

    心血管疾病( CVD)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010年CVD造成1300万患者的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5%[1]。寻找和探索新的可用于CVD诊断的标志物和新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胎球蛋白A( fetuin-A, FA)是1944年在牛胎血清分离出来的一种α2-HS-糖蛋白。由于FA具有多重功能特征,因此,FA在正常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FA 能否成为治疗CVD 的一种有前途的新药物? CVD患者血清中FA水平变化与疾病的预后是否相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期陆续发表的研究,用部分动物实验的资料和临床证据初步对其进行了解答和探索。

  • Turner综合征患者临床管理

    作者:陶月红

    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是指表型为女性的患者,丢失一条(或部分)X染色体,并伴有矮身材和性幼稚、不育等卵巢功能衰竭表现。其他常见的畸形有:肘外翻、发际低、小下颌、多发色素痣、第四掌骨短小、高腭弓、颈濮、手足水肿、心血管畸形及肾脏畸形等。发病率约为1∶2500。有研究显示如家庭中已有一个TS患儿,则第二胎TS的发病率为1.4%(高出正常人群35倍)[1]。

  • Periostin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赵晓君;孙传玉

    Periostin又被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初从小鼠的成骨细胞系MC3T3-E1中分离[1]。 Periostin作为细胞黏附蛋白能够促进成骨,此后其同源基因在人类及斑马鱼上也被克隆[2-3]。Periostin在骨外膜、软骨膜、牙周膜、肌肉筋膜、软骨关节面以及关节韧带中高表达。因此,Periostin被认为在形成和维持上述机械应力持续存在的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此外,也有研究证实了Periostin的表达与心脏的发育和心脏疾病密切相关[5-6]。近,有许多研究报道了Periostin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细胞系以及肿瘤实体中高表达。本文将Periostin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马丽

    按传统的观点,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并非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由代谢、生化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目前已知的存在于DN患者的因素所激活的炎症反应在DN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烧伤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特点及防治策略

    作者:魏智艺;程君涛

    感染是烧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创面加深、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1]。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具有多重耐药属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是烧伤创面及全身性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2]。 MRSA是指对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或mecA基因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医院内各个科室的MRSA感染率不尽相同,其中以烧伤科、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的感染率高。通过文献报道可知,由于各科室疾病各具特点,其感染及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 MRSA菌株及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了解烧伤病房MRSA菌株特点及其感染、传播途径,对烧伤科MRSA感染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方案。现根据文献资料对烧伤病房MRSA感染特点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 纳米金材料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钰;李向东;陈万瑛;陈道桢

    纳米金( GNPs)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现被广泛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在医学领域,GNPs材料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其放射增敏作用在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报道。Herold等[1]发现将GNPs颗粒与肿瘤细胞混合或注射至肿瘤组织中,使用光子束照射后,与对照组比较,表明GNPs能够增加生物有效剂量,首次发现了GNPs材料的放射增敏作用。而近年来随着GNPs微粒研究的深入,放射增敏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GNPs在MCF-7乳腺癌细胞系[2]、DU-145前列腺癌细胞系[3]和HeLa宫颈癌细胞系[4]等和一些肿瘤动物模型[5]中均具有放射增敏现象。目前研究表明GNPs这一新型材料相较一些常用的化学增敏剂,如氟尿嘧啶[6]、吉西他滨[7]等,不仅具有良好的放射增敏效果,而且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为肿瘤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提供条件。本文就GNPs材料放射增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Irisin:一种诱导脂肪组织转化的肌因子

    作者:宋立稳;逄力男

    运动可诱导肌肉组织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oactivator-1α, PGC-1α),后者刺激线粒体生物合成、血管生成和肌纤维类型转变,并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肌肉萎缩。为引人注意的是,PGC-1α表达增加常可引起诸多肌肉外的益处。肌肉组织中PGC-1α转基因小鼠的年龄相关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率较低,生存期更长。然而,该机制一直不明确,有学者猜测,PGC-1α的表达可能刺激骨骼肌释放某些特殊因子,从而作用于其他器官[1]。2012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肌因子Irisin,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并且为以肥胖及肥胖代谢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 骶尾部藏毛窦治疗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

    作者:秦宇伯;梁德森;汪大伟

    骶尾部藏毛窦( pilonidal sinus )是藏毛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是指骶尾部臀间裂处软组织内的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反复发作[1]。本病在参与二次世界大战的英美军人中发病率较高,这些人长时间乘坐吉普车,故也称之为“吉普车病”。Mayo首先阐述了这一疾病,Hodges正式提出骶尾部藏毛窦疾病这一名称。本病多见于18至40岁的男性,且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三倍[2]。

  • 维生素D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飞飞;司利钢

    维生素D是一种常见的类固醇激素,在人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Mellanby等通过实验发现鱼肝油可减轻佝偻病动物的症状,后来Mccollum等又发现鱼肝油中富含维生素D[1]。自此揭开了维生素D的神秘面纱,伴随着佝偻病的多发,维生素D成为人们熟知的治疗佝偻病、骨软化症等骨骼系统疾病的方法。维生素D涉及人体1000多个基因的调节。近几十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已不仅仅引起骨骼系统改变,且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密切相关[2]。伴随着哮喘发病率的增高,人们关注到维生素D与哮喘发病关系密切。

  • 椎体强化术治疗不同疼痛类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进展

    作者:杨志东;佘坤源;江晓兵;张顺聪;梁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尤其多见于五十岁以上的女性患者, OVCF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脊椎不稳、脊椎后凸畸形,可能会影响患者肺功能[1-2],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质量[3],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以往OVCF多采用对症综合保守治疗,包括止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支具治疗及长时间的卧床休息等方法,然而长期卧床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者危及患者生命,同时长期制动会使骨质疏松进展、加大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椎体强化术相对于保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能迅速缓解疼痛,稳定伤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方法。现就椎体强化术治疗疼痛性OVCF的研究作一综述。

  • 溶酶体贮积病累及心脏的临床表现

    作者:田庄;郭潇潇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其内含有60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发生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就会导致特定生物分子不能被正常降解,从而贮积在组织细胞内,引发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1]。 LSD 的心脏受累比较常见,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累及心脏的LSD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 表观遗传学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俊锋;刘剑平

    表观遗传学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与DNA序列无关的基因表达调控。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对称性多关节炎,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受损。目前RA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认为跟免疫紊乱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异常与RA的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

    作者:余慧玲;李怀芳

    国际尿控协会(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将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定义为在排除感染及其他病理改变的前提下,出现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通常有尿频和夜尿增多[1],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 OAB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主要有逼尿肌活动增加、桥脑上抑制减少、相关离子通道调节失调以及膀胱上皮信号改变和膀胱间质细胞活动增强[2]。

  • 多普勒超声评估胎儿生长受限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艳红;钱敏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指胎儿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未能达到其潜在所应有的生长速率[1]。 FGR不仅近期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甚至死胎及死产,而且远期能影响儿童及青春期体格和智力发育,并与成人期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及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2-3]。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周围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袁海;金星

    高迁移率族蛋白(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 HMG )是一类低分子非组蛋白染色体核蛋白,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迁移速度快而得名。高迁移率族蛋白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可分为HMGA、HMGB、HMGN三个家族,其中HMGB又可分为HMGB1、HMGB2和HMGB3[1]。 HMGB1在细胞外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肿瘤转移,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轴突生长等多种病理过程,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血管病变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近年来HMGB1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 重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小川;张希龙;李朋玲;蔡培泉;陈志萍;支秀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COPD)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我国新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为12.4%,女性为5.1%[1],可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COPD患者必须忍受与睡眠相关的气道阻力的增加、肋间肌活动的下降及功能残气量( FRC)的下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SAHS)则是一种睡眠期间反复发作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一种疾病,成人中患病率为2%~5%[2]。而COPD合并SAHS则称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OS),是1985年首次由Flenley提出[3],初是用于任何肺部疾病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合并SAHS,后特指COPD合并SAHS,其发病率约为0.5%。近年来关于睡眠对阻塞性肺疾病如COPD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不管两种疾病是否有机制上的联系,患有其中一种疾病则患另一种疾病的概率超过10%[4],OS患者具有更加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肺动脉高压,这些与临床预后有重要关联[4]。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OS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炎性乳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尊宪;张清媛

    炎性乳癌--一种十分罕见且进展迅速的局部进展乳腺癌的表型,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同样引起了研究领域的重视。虽然需要病理上浸润癌的确诊,但主要的诊断依靠临床。由于真皮淋巴入侵( DLI)造成的癌栓堵塞皮肤淋巴管。虽然皮肤活检组织学可以证实DLI,但DLI仍不能作为DLI病理评价[1]。对其广泛认可的定义是由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提出的,即“以弥漫的红斑和水肿但无可触及的相关肿块为特点”[2]。炎性乳癌的发病率因地域差异而变化。在美国,炎性乳癌占新确诊的乳癌的1%~5%,其罕见的发病率使得前瞻性研究很难进行,使得我们所掌握的大部分有关信息来自于回顾性研究,此外,临床诊断标准的主观性也导致了流行病学领域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有很大差异。

  • 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与弥漫型胃癌

    作者:刘群;侯云修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肿瘤,其中弥漫型胃癌( diffuse-type gastric cancer )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确诊时多为晚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弥漫型胃癌的发生却在逐年升高。研究表明,此类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黏膜炎症相关,其发生可能起源于胃黏膜增殖区胃干细胞定居的部位。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黏膜炎症与胃干细胞和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弥漫型胃癌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方面的研究将加深对弥漫型胃癌发生机制的认识,并可能达到弥漫型胃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标。

  • 男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与骨密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喜喜;刘童;徐胜前;沈晓濛;胡琳玮;彭丽萍;徐建华

    目的:研究男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骨密度( BMD)的变化与骨质疏松( OP)的发生情况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24例住院的RA患者(男60例,女264例)和158例正常对照组(男60例,女98例),采用DEXA法测定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2~4部位BMD。结果(1)60例男性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男性对照组( P<0.05)。男性RA患者总体OP发生率31.67%(19/60)明显高于正常男性(8.33%,5/60)(χ2=11.637,P=0.003)。除了大转子区BMD表现为男性RA明显高于女性RA外[(0.77±0.20)g/cm2 vs.(0.66±0.18)g/cm2,t=3.902,P<0.0001],男性和女性RA间其余各部位BMD均无明显差别( P>0.05),男性和女性RA间总的OP发生率无明显差别[(31.67%,19/60) vs.(37.88%,100/264)(P=0.651)]。(2)男性RA患者中无OP组和OP患者组间仅在体质指数(BMI)[(22.58±2.94)kg/m2 vs.(20.09±3.47)kg/m2,t=2.835,P=0.006]和AKP[75.00(30.00)U/L vs.95.50(59.00)U/L,Z=2.920,P=0.003]上有明显不同。(3)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为38.7%(12/31),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24.14%(7/29),组间比较无差别(P=0.225);但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和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在双手Sharp评分上有明显不同[31.00(113.50)vs.8.50(15.25),Z=2.725,P=0.006]。(4)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发现年龄(OR=1.076,P<0.0001,95% CI:1.045~1.109)、Sharp评分( OR=1.013,P<0.0001,95% CI:1.007~1.019)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BMI( OR=0.866,P=0.007,95%CI:0.779~0.962)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BMI ( OR=0.766,P=0.023,95%CI:0.608~0.964)也是男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RA患者各部位BMD明显降低,其OP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4倍,更值得临床重视。其临床影响因素与女性RA明显不同,BMI是男性、女性RA患者OP共同的保护因素。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沫;蔡寒青;刘煜;沈鸿

    目的:本课题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通过对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脂质运载蛋白-2的检测,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与血脂代谢间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方法给药方法:两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1500 mg,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成两组:二甲双胍联合GLP-1组(GL)24例,二甲双胍联合生理盐水组( NS)24例,共给药16周。试验中随访体重指数、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载脂蛋白-2。试验前3周为导入期,均注射生理盐水1 ml,皮下注射;第4~7周GL组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5μg,每日2次;第8~16周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10μg,每日2次。结果(1)两组体重、体重指数、糖化血红均降低( P<0.05)。(2)GL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2明显降低(P<0.05),NS组无明显降低(P>0.05)。(3)GL组转氨酶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联合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均可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及糖化血红蛋白。 GLP-1可更加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质运载蛋白-2的水平。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洁;王战建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浓度按照四分位数间距分为A、B、C、D四组,比较四组间一般临床指标及肾脏功能相关指标。结果随血尿酸水平增加,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四组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升高,其中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血尿酸、年龄、胰岛素敏感指数纳入回归方程,血尿酸对白蛋白尿影响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脏损害相关,血尿酸水平的监测可为临床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早期防治及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研究

    作者:张洁;赵兴胜;景兰;史萌萌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n=50)、高血压病组(n=50)、抑郁症组(n=50)、健康对照组(n=50)的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的FT3浓度明显低于高血压病组、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36, P=0.041, P=0.000)。四组中低T3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35.0%、22.0%、12.0%、4.0%,且差异有显著性(χ2=10.821, P=0.010)。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的血清FT3浓度与高血压病分级、汉密顿(HAMD)量表总分均呈负相关(P=0.000,P=0.013)。控制HAMD量表总分时,其FT3浓度与高血压病分级的偏相关系数为-0.584,P=0.000。控制高血压病分级时,其FT3浓度与HAMD量表总分的偏相关系数为-0.365,P=0.044。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血清FT3浓度明显下降,更易发生低T3综合征,且其FT3浓度与高血压病分级、HAMD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FT3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解偶联蛋白2启动子-866 G/A 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儿童肥胖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海冬;常久利;桑艳梅;闫洁;朱逞;倪桂臣

    目的:研究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启动子-866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儿童肥胖病遗传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选取2010年1~9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且无血缘关系的儿童肥胖病患者220例。对照组选自无血缘关系的成年健康献血员220例。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UCP2基因启动子-866G/A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采用PCR-RFLP法,并选取部分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UCP2基因启动子-866A等位基因在中国肥胖病儿童中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近,无统计学差异(44.8% vs.46.4%,χ2=0.224,P=0.685)。(2)GG、GA和AA基因型在患者频率分布为34.5%、41.4%及24.1%;在对照组中的分布为27.3%、52.7%及20.0%,三者在患者与对照中的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包含等位基因A的基因型AA和GA基因型频率之和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65.5%vs.72.7%,P=0.122)。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肥胖病男童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尚无显著性差异( P=0.05),在女童中亦无显著性差异( P=0.512)。结论 UCP2基因启动子-866 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儿童肥胖病遗传发病机制未见显著相关性。 UCP2基因启动子-866 G/A多态性与肥胖病的遗传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人种差异。

  • GPⅠa基因C807T及P2Y1基因A1622G二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耿磊;李永霞;杨开超;周敏杰;封启明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基因C870T及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基因A1622G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在本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入选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190例,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病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对GPⅠa基因C807T及P2Y1基因A1622G的基因位点进行直接测序法检测,然后进行基因频率的对比,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807、G1622与AR的关联性。结果55例(29%)患者存在AR,其GPⅠa基因C807T的T等位基因频率及TC+TT基因型的频率(χ2=12.848,P<0.05及χ2=6.138,P<0.05)和P2Y1基因 A1622G 的 G等位基因频率及 AG +GG基因型的频率(χ2=8.527,P<0.05及χ2=5.346,P<0.05)均显著高于AS组。 Logistic回归分析GPⅠa T807和P2Y1G1622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显著相关(OR=4.36,95%可信区间为2.86~9.38,P<0.05;OR=3.76,95%可信区间为2.87~10.52,P<0.05)。结论 GPⅠa基因807C>T以及P2Y1基因1622A>G变异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有关。

  • 应用多量表分析幼儿孤独症特点

    作者:王冰;贾飞勇;杜琳;李洪华;冯俊燕;段小燕;姜慧轶

    目的: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修正版(M-CHAT-R)分析孤独症幼儿(3岁以内)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并比较三种量表对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孤独症幼儿20例用ABC、CARS及M-CHAT-R进行评估,另设非孤独症幼儿20例进行对照。结果20例孤独症幼儿中ABC得分≥68共3例,53≤得分<68共7例,得分<53共10例,阳性诊断率为50%;CARS得分≥37共5例,30≤得分<37共8例,得分<30共7例,阳性诊断率为65%;M-CHAT-R阳性例数为19例,诊断阳性率为95%。对照组三个量表阳性例数均为0。三个量表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ABC:50%,100%,0.5;CARS:65%,100%,0.65;M-CHAT-R:95%,100%,0.95。结论 ABC及CARS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特异度好,灵敏度及可靠性不高,但有助于分析孤独症临床特征,为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M-CHAT-R是M-CHAT改良版,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可靠性均较高,作为常规筛查有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阿司匹林剂量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获得性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作者:吴文波;吴明营;周自强;齐弘炜;崔华楠;王妍军;赵建刚;陈楠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早期(14 d内)100 mg/d和200 mg/d阿司匹林治疗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INHAA)及获得性阿司匹林抵抗( AR)的发生率,探讨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对术后早期获得性A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选取行OPCAB术的患者60例,按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200 mg组、阿司匹林100 mg组,分别于停药前(Ta)、手术前(Tb)、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6 h(T1)、第5天(T2)、第14天(T3)进行TEG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术后T1、T2时200 mg组 INHAA显著高于100 mg 组( P <0.05), T3时两组差异不显著( P>0.05)。 T1时AR发生率200 mg组显著低于100 mg组(P<0.05),T2、T3时AR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OPCAB术后早期(14 d内)200 mg/d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增加INHAA,减少获得性AR的发生率,有益于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

  • 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周洁;王艳芬;丁永玲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标记和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回肠末端。组织学上,病变位于黏膜下,周界不清,明显浸润性生长,见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主要呈弥漫片状、巢状排列,其间散在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分布疏密不均。肿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呈短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透亮或略嗜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100,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i-67增殖指数约20%。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内未见典型黑色素小体和神经内分泌颗粒,破骨样巨细胞则具有组织细胞分化。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于术后21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对该肿瘤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如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伴破骨样巨细胞的平滑肌肉瘤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等鉴别。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婧;陈忠云;徐志伟;李珊珊;刘兴建;吴子明;杨旭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诊断和治疗,观察复位后的有效率、并发症和复发率,以协助临床医生准确的诊治。方法对100例已确诊为BPPV的患者的病程、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观察不同类型的BPPV的潜伏期、眼震类型及持续时间,并给予相应的耳石复位法( CRP )治疗,对于3次复位效果不好的患者采用 Brandt-Daroff 习服法练习,随访3个月。结果100例BPPV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68例,年龄23~78岁,病程2 h至半年。后半规管BPPV占65%,其中右侧后半规管管结石占39%,左侧后半规管管结石占24%,右侧后半规管嵴帽结石1%,双侧后半规管结石1%。水平半规管BPPV占31%,其中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占13%,左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占9%,右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4%,左侧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5%。混合半规管BPPV占4%,其中右后半规管结石合并右水平半规管结石2%,左水平半规管合并左后半规管1%,左水平半规管合并右后半规管1%。3个月后随访有效率96%,复发率5%。结论 BPPV的诊断和治疗依赖于病史和其临床特征,CRP是治疗BP-PV有效的方法。

  • 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洪钰锟;迟路湘;李起栋;周继光

    目的:观察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支架治疗2004年1月到2010年6月解放军第171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4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34例。年龄18~56(26.7±19.3)岁。分析其结果及平均57.6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 ESR )、C反应蛋白( CRP )、CTA、MRA、血管造影等随访资料。结果43例患者造影共发现86处病变,并对其中5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在5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2处,颈动脉12处,肾动脉17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5处。随访期间有11例患者共15处病变血管发生再狭窄,病例再狭窄率25.6%,病变节段再狭窄率25.9%,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再狭窄组的CRP、ESR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 P<0.05)。再狭窄组置入支架后残余狭窄率比非再狭窄组高( P<0.01)。结论支架置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期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CRP、ESR升高,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率高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 实时三维超声评估儿童法洛四联症术后近期室间隔矛盾运动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思娟;陈国珍;吴兰平;张玉奇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近期室间隔矛盾运动(PSM)的发生率及对术前后左心容积变化及收缩功能的影响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此类患者PSM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实时三维超声( RT3DE)定量评估47例TOF患儿术前及术后2~3 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L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根据三维全容积图像切割后的心尖四腔切面和短轴切面对PSM进行定性评估,对比分析合并PSM组和非合并PSM组患儿手术前后容积变化情况及术后左心收缩功能,结合手术因素、右心室相关病变及传导束病变等临床资料探讨 PSM 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对比术前情况,术后2~3 d 47例TOF患儿LVEDVI无显著性变化( P=0.694), LVESVI有所增加( P<0.001),而LVEF显著下降( 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25例患儿术后LVEDVI增大,而22例患儿术后LVEDVI减小,同时47例TOF患儿中有21例合并PSM(44.7%),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PSM的存在与患儿术后LVEDVI减小密切相关(χ2=20.34,P<0.001)。合并PSM的患儿术后2~3 d LVEF测值相比非合并者低( P=0.021);TOF根治术后近期患儿PSM的产生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的长短( P=0.753)及术后合并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性并不大,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合并PSM患儿同时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概率更大(χ2=4.309,P=0.038)。结论 TOF患儿术后近期室间隔矛盾运动的发生率较高(44.7%)并显著影响患儿术后左心容积变化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此异常运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关。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85例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作者:邸丽;笪宇威;王敏;卢岩;陈海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 PM)和皮肌炎( DM)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房收治的DM或PM确诊病例85例,对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男33例(38.8%),女52例(61.2%), PM 30例(35.3%), DM 41例(48.2%),合并肿瘤的PM/DM 5例(5.9%),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的9例(10.6%)。随访一年死亡8例(9.4%),三年死亡15例(17.6%),五年死亡20例(23.5%)。死亡的20例中DM患者8例,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的5例,PM患者5例,合并肿瘤的PM/DM 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有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合并肿瘤及间质性肺病。结论 PM/DM患者五年死亡率较高(23.5%),影响预后的因素有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合并肿瘤及间质性肺病。

  • 肺癌患者1168例首程诊治临床分析

    作者:邵倩;任爱军;张伟;李奉祥;王素贞;王伟;张英杰;李建彬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首次诊治的临床症状、就诊时间、分期、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68例首次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诊治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中男828例、女340例;大年龄88岁,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60.16岁,中位年龄60岁。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胸闷、憋喘、发热及肺外症状。就诊时间:短3 d,长24个月,平均时间2.29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病理或细胞学类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及其他类型癌分别为621例(53.2%)、337例(28.8%)、143例(12.2%)、18例(1.5%)、49例(4.2%);临床分期Ⅰ、Ⅱ、ⅢA、ⅢB、Ⅳ分别为46例(3.9%)、85例(7.3%)、270例(23.0%)、228例(19.6%)、539例(46.1%)。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2.4%,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44.9%、15.8%;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N分期、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症状不典型,就诊时间较晚,就诊时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N分期、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二甲双胍治疗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抵抗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的影响

    作者:徐倩;张方华;许爱梅;王秀秀;姚民秀

    目的:检测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人群经单用二甲双胍治疗前后抵抗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预防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人56例及健康对照50例,经饮食及运动治疗1周后给予二甲双胍1500 mg/d,治疗3个月,给药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抵抗素、IGF-Ⅰ、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的C反应蛋白(sCRP),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治疗前后的比较及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糖化血红蛋白、抵抗素、IGF-Ⅰ、IL-6和sCRP 明显下降( 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抵抗素、IL-6和sCRP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 r=0.95,0.89,0.78,P<0.01),是后者的独立影响因素(β=1.91,0.148,1.6,P=0.000);空腹胰岛素与IGF-Ⅰ呈正相关(r=0.91,P<0.01),是IGF-Ⅰ的独立影响因素(β=4.30,P=0.000)。结论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后可能通过降低抵抗素及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了血清胰岛素和IGF-Ⅰ的水平。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PAIgG 及其与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敏;胡清;孙明瑾;曾玉琴;蔡俊玮;郑雪娜;李雪锋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6例SLE患者(病例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和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水平;采用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表达率。分析患者血清PAIgG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t=-8.125,P<0.01),而 PAIgG 水平, GMP-140水平, PAC-1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5.264、-3.244、-2.331, P <0.05)。相关性研究表明,病例组患者 PAIgG 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 r=-0.223,P<0.01),而与GMP-140浓度及PAC-1表达率水平呈正相关性( r=0.532,P<0.05;r=0.614, P<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血清抗血小板抗体PAIgG水平显著增加,血小板数量下降。 PAIgG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力增加有关。

  • 基于静息和任务状态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及其相关网络连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作者:任华;张云亭;张权;沈建华;张新军;任奎;唐玉凤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及其相关网络连接是否存在异常及脑功能连接对执行表现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在静息和2-back任务状态下检测14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名正常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将前额叶内侧皮层( MPFC,BA10)作为种子点,应用SPM2、AFNI及Matlab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分别对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2-back任务和静息状态行组内和组间两个水平的统计分析,统计阈值概率设定为P=0.005(未校正)。结果正常对照组在静息状态时,与MPFC正相关的功能连接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丘脑前核、双额上回内侧( BA6)、右胼胝体下部(伏隔核)( BA34)及小脑蚓部等,患者组主要分布在双前额叶内侧回(BA9/10);正常对照组在2-back任务时,与MPFC负相关的功能连接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丘脑背侧、双侧运动前区外侧( BA6)、左顶下小叶/楔前叶( BA7)、右侧小脑半球,患者组主要分布在右侧小脑半球、左顶上小叶/楔前叶( BA7)、左额上回( BA6)。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正确率高于患者组[(89.89±8.05)%vs.(78.30±8.76)%,P=0.01],其执行正确率与左侧丘脑背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r=-0.52,P=0.04)。结论丘脑前核和背侧部在功能上分属不同系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时左侧丘脑前核-右侧伏隔核功能连接减低,2-back任务时左侧丘脑背侧部与前额叶、顶叶-小脑的功能连接减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 热性惊厥与伴海马硬化的癫痫

    作者:胡湘蜀;费凌霞;李花;张佩琪;陈俏;伍新颜;周锦华;朱丹;沈鼎烈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海马硬化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热性惊厥与海马硬化的关系。方法507例癫痫患者由MRI证实伴海马硬化。根据儿童期是否出现热性惊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热性惊厥组( FS+组)和无热性惊厥组( FS-组),进一步将FS+组分为1岁以内亚组和1~5岁亚组。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和两亚组在性别、非热性发作起始年龄、热性惊厥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海马硬化出现的单双侧以及是否实施癫痫手术等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507例患者中,热性惊厥史阳性者88例,占17.4%。癫痫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组明显低于FS-组[(10.5±6.4)岁vs.(15.7±10.8)岁,P=0.000]。实施手术治疗的比例FS+组稍多于FS-组[37例(42.0%)vs.135例(32.2%),P=0.051]。 FS+组和FS-组及FS+亚组在性别、海马硬化的单双侧等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FS+亚组在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是否实施手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FS+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药物治疗者[(8.1±4.4)年vs.(7.1±6.9)年,P=0.009]。手术治疗随访者中92.3%达EngelⅠ级。结论伴海马硬化的癫痫患者中儿童期出现热性惊厥史者,出现癫痫非热性发作的平均起病年龄明显早于无热性惊厥史的海马硬化癫痫患者;这部分患者可能进行癫痫手术治疗的预后更好。

  •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贠琳;徐瑞;张莉;李国华;黄帅;姚玉才;李佳旻;闫素华

    目的:评价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内皮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71例,同期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以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和硝酸甘油引起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作为内皮功能的检测指标。另外检测入选人群的内中膜厚度(IMT)、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肝(Cr)、尿酸(UA)、血糖(Glu)、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并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结果(1)两组间 FMD、NMD、IMT、收缩压( SBP )、舒张压(DBP)、Cr、UA、Glu、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hs-CRP、UAER的对数(LgUA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FMD%与 SBP ( r =-0.442, P =0.000)、IMT ( r =-0.217, P =0.040)、Glu ( r =-0.356,P=0.001)、TC ( r=-0.381, P=0.000)、LDL ( r=-0.267, P=0.011)、hs-CRP ( r=-0.234, P=0.026)、LgUAER(r=-0.596,P =0.000)呈负相关;△NMD%与年龄(r =-0.207,P =0.049)、SBP(r =-0.271,P=0.009)、IMT(r=-0.296,P=0.004)、Glu(r=-0.220,P=0.036)、LgUAER(r=-0.311,P=0.003)呈负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FMD 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UAER、TC (调整的 R2=0.329, P =0.027);NMD的主要危险因素是UAER、年龄(调整的R2=0.076,P=0.044)。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内皮功能减低,UAER、TC、年龄是其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 胶样型结直肠癌4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永鹏;陈悦;马思平;张庆彤;刘放;宋纯

    目的:探讨胶样型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胶样型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胶样型结直肠癌诊断较普通结直肠癌困难,首次确诊率仅为46.3%;41例患者中有40例进行了原发灶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大于普通结直肠癌根治术;组织病理学以黏液腺癌为主,有小部分印戒细胞癌;36例获随访患者,18例术后复发转移终导致死亡,1、3年生存率分别为83%、56%,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4个月。结论胶样型结直肠癌病变不典型,诊断困难,预后差,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首选。

  • 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作者:汪钰;王学东;刘京锋;金荣;刘宏伟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心房颤动( AF)患者血清尿酸( UA)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95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合并AF者61例。排除标准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肾脏功能衰竭、炎症以及正在应用影响UA代谢(利尿剂除外)药物的患者。记录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特征、实验室检查和经胸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结果,并对这些数据与AF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年限、血清UA、血肌酐、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后壁厚度以及室间隔厚度在AF患者明显高于非AF患者( P<0.05或P<0.01),AF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非AF患者(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仅UA成为与AF发生有关的独立变量(OR:1.014,95% CI:1.009~1.019,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AF的出现与血清UA水平增加有关,机制可能是血清UA水平升高介导了炎症激活和氧化应激程度增强。

  • 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3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恶性判断中的作用

    作者:何广宁;吴永定;叶永康;钟惟德

    目的:探讨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3(PRDX3)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恶性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蛋白组学对比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RDX3基因结合蛋白差异表达程度,免疫组化验证,结合PRDX3免疫组化评分和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蛋白组学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PRDX3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是上调的,上调达1.68倍( P=0.01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PRDX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癌旁组织( P=0.035)。 PRDX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 P=0.028)有关;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 P=0.641)和肿瘤转移( P=0.21)无明显相关;而与Gleason评分( P=0.040)、临床分期( P=0.024)和病理分期( P=0.041)有关。结论 PRDX3的表达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恶性程度相关,可结合ROS水平对前列腺癌疑似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用于骨肿瘤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牛晓辉;杨勇昆;张清;郝林;丁易;徐海荣

    目的:评价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效果,并与异体松质骨作比较。方法整理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我院使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异体松质骨植骨的两组病例各62例。两组病例在治疗时间、年龄、性别、病种、病灶部位、植骨量和随访时间等方面均匹配良好。通过影像学和临床随访,评估并比较植骨的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分析影响人工骨愈合的因素。结果羟基磷灰石的初步愈合率为62.9%,异体骨的初步愈合率为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羟基磷灰石的平均初步愈合时间为(13.3±7.5)个月,异体骨平均初步愈合时间为(8.8±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性别( P=0.369)、年龄( P=0.290)、病灶部位( P=0.704)、病种( P=0.994)和植骨量( P=0.348)均不是影响羟基磷灰石愈合情况的显著因素。羟基磷灰石组与异体骨组患者术后MSTS平均分分别为(28.8±1.8)分和(29.0±1.5)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450)。结论羟基磷灰石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术后功能满意,但愈合率和愈合速度均低于异体骨。

  • 甲状腺腺瘤患者miR-146b的表达及与BRAF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明;于春晓

    目的:检测miRNA-146在甲状腺癌( 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BRAF基因突变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甲状腺癌组织、40例正常组织中miRNA-146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根据染色程度和阳性细胞数进行综合评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对甲状腺癌中BRAF突变进行检测,同时分析miRNA-146表达水平与BRAF突变之间的相关性。对TC患者作1~2年的随访,以观察其生存期。结果40例TC患者中,13例患者miRNA-146呈阳性(32.5%),27例患者呈阴性(67.5%);30例正常受试者miRNA-146呈阳性(90.0%),10例患者呈阴性(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08,P=0.000);TC患者miRNA-146的阳性表达与TC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是否发生肿瘤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BRAF突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P<0.05);miRNA-146阴性与阳性患者中,总体生存期未发现显著差异( P=0.425)。结论 miRNA-146在TC组织中呈低表达,与BRAF突变、TC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 经阴道超声造影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易;刘莹;郭存丽;程文

    目的: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特征,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经诊断性刮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Ⅰ期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变部位对比剂的灌注特点,应用ACQ软件分别以病灶和未受累肌层为感兴趣区做时间-强度曲线,配对比较曲线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1)病灶部位开始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早于子宫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9%(39/47)病灶增强早于未受累肌层,68.1%(32/47)病灶早于肌层消退。(2)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灌注强度特点:病灶在动脉期呈现不均匀增强为63.8%(30/47),呈现高增强为80.9%(38/47),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显示病灶与未受累肌层相比,AT(s)到达时间早、TTP(S)达峰时间早、PI(dB)峰值强度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3)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结果比较,超声造影检查的总符合率为74.5%(35/47),经一致性检验, Kappa=0.516( P<0.01),提示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结果之间存在中等程度一致性。结论经阴道超声造影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生长部位、形态和范围能够显示得更加清晰,且对比剂灌注增强和消退有显著特点,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帮助。

  • 可溶性受体 CD163在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中的意义及临床分析

    作者:崔咏望;赵明奇;李丰;卫平;曾华松

    目的:探讨可溶性受体CD163在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早期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活动期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患儿33例,将其作为观察组,缓解期30例患儿为观察2组,另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测定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CD163水平。观察两组患儿CD163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患儿CD163与免疫T细胞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可溶性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与CRP、FER、ESR、WBC、IgE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P<0.05)。结论 CD163是诊断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较有价值的指标,可为病情活动期进展提供依据。

  • 科研人员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周志阳;郭来敬;姚涛;何文理;陈素燕;杨德彦;刘晓雪

    目的:探讨科研人员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科研人员的早期健康管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某科研单位具有完整资料的科研工作者445名,根据腹部超声结果分出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通过性别、年龄分层后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将脂肪肝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对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共检出脂肪肝73例,总患病率为16.4%,男性与女性患病率接近分别为17.0%与15.0%( P>0.05);男、女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49岁高达22.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年龄组脂肪肝的患病率均随着体型的变化(正常、超重、肥胖)依次增加( P<0.01)。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各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BMI、血压、血脂、FBG、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均<0.01)。(4)脂肪肝组的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43.8% vs.6.5%,P<0.001),脂肪肝组超重、肥胖、血压、FBG、甘油三酯( TG )等增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 P均<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脂肪肝危险因素包括性别、血脂异常、UA、超重、肥胖和血压分级(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Ⅰ级、高血压Ⅱ级),OR值分别为3.445、7.264、1.008、5.642、8.710、(2.228、3.496、3.885)。结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尿酸水平增高是科研人员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脂肪肝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层黏连蛋白α2缺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一例 LAMA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朱艳慧;喻长顺;王晓春;朱庆义;胡朝晖

    目的:对一例层黏连蛋白α2缺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MDC1A)患儿LAMA2基因突变( c.7147C>T/p.Arg2383X、c.6513_6515delTGT/p.2172delVal)进行报道和分析。方法提取一例MDC1A患儿与其父母的外周血DNA,PCR扩增LAMA2基因的全部6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基因测序。结果检测到先证者LAMA2基因的多种突变,其中c.7147 C>T(杂合)为无义突变(p.Arg2383X);另一个突变c.6513_6515delTGT(杂合)引起编码产物缺失单个氨基酸残基(p.2172delVal),其余突变均发生于多态性位点或内含子区,仅有较小可能影响LAMA2基因的功能。先证者母亲被检出携带了c.6513_6515delTGT杂合突变;父亲被检出携带了c.7147C>T杂合突变。结论先证者一个LAMA2等位基因发生c.7147 C>T杂合突变,另一个等位基因发生c.6513_6515 delTGT杂合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均位于编码蛋白laminin-2的G区域,突变导致G区域功能丧失,引起MDC1A的表现型。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 apelin 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心;尚丽新;肖玲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 GDM)患者血清中apelin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产科门诊妊娠24~28周孕妇232人,进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GDM的57例孕妇为GDM组,正常妊娠孕妇17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清apelin水平,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 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的差异、分析血清apelin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结果 GDM组血清apelin[(361.62±28.19)ng/L]、TG[(2.78±0.33)mmol/L]、LDL-C [(2.86±0.44)mmol/L]、apoA[(1.66±0.10)g/L]、FPG[(5.85±0.75)mmol/L]、2 h PG[(8.52±1.07) mmol/L]、FINS[(17.63±1.49)mU/L]和HOMA-IR(4.59±0.74)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apelin[(319.45±24.28)ng/L,P<0.01]、TG[(2.67±0.26)mmol/L,P<0.05]、LDL-C[(2.66±0.38)mmol/L,P<0.01]、apoA [(0.79±0.06)g/L,P<0.01]、FPG[(4.28±0.37)mmol/L,P<0.01]、2 h PG[(6.87±0.69)mmol/L,P<0.01]、FINS[(12.37±0.98)mU/L,P<0.01]和HOMA-IR(2.35±0.27,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GDM孕妇血清apelin 与LDL-C、FPG、FINS及HOMA-IR呈正相关( r=0.345, P<0.01;r=0.526, P <0.01;r=0.425,P<0.01;r=0.344,P<0.01)。结论 GDM孕妇血清apelin水平增高;血清apelin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

    作者:徐瑞;礼广森;单国鑫;郭丽娟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酒精性心肌病男性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正常成年男性30例设为对照组,Simpson法获取两组常规参数: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p容积(LAVp)、左心房小容积(LAVmin)、左心房大直径(LAMD),并计算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 LAAEF)。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左心房间隔、侧壁的心缩期组织运动速度Ssia、Slat ,心室舒张早期组织运动速度Esia、Elat ,心室舒张晚期组织运动速度Asia、Alat。比较两组各参数并衡量心室舒张晚期房间隔、左心房侧壁组织运动速度与LAAEF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AVmax、LAVp、LAVmin、LAMD及LAAEF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心房组织运动速度Ssia、Slat、Esia、Elat减低,Asia、Alat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心房间隔组织运动速度Asia与LAAEF相关性显著(r=0.52,P<0.01),左心房侧壁组织运动速度Alat与LAAEF相关性显著(r=0.59,P<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能够方便准确评估酒精性心肌病左心房功能变化情况。

  • 经阴道超声造影在宫颈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王英娈;王燕杰;王秀芬;杨春晓;常洪波;张海鹏;郑力鹏;董磊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造影( TVS-CEUS)技术在宫颈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宫颈癌患者的TVS-CEUS术前检查图像,未受累的宫颈、肌层及内膜作为对照,分析宫颈癌瘤体的造影声像图,评估局部病灶的性质、大小范围及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与正常肌层对比分析宫颈癌病灶TVS-CEUS的时间-增强曲线( TIC)形态及参数。结果 TVS-CEUS较常规TVS更能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界,获得的病灶大小的测值更接近病理结果。正常子宫肌层与宫颈造影增强模式相同, TIC曲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内膜的增强时间稍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造影增强及消退早于正常肌层,增强强度高于正常肌层,其增强模式为“早进早退”,不同分期的宫颈癌造影增强模式不同。宫颈癌病灶的TIC曲线参数造影剂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时间(ET)、增强强度(EI)、上升斜率(RSR)、半洗出时间(HWOT)、下降早期斜率(HW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对宫颈癌诊断能力较强的参数为RSR,界值为1.96 dB/s,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6%,Youden指数为97.6%。结论 TVS-CEUS在宫颈癌术前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嗅觉障碍与认知障碍关系的探讨

    作者:徐心;刘兴梅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临床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在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且入院后病情无继续加重,具备嗅觉查体结果及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的患者41例为病例组,同期在岗的医护人员、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及进修医生、住院患者的健康家属中自愿接受嗅觉及神经心理学测试的41例为对照组。全部入组者均具备标准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检测结果;均接受临床嗅觉查体。查体采用参照临床神经病学检查法及标准的嗅觉心理物理测试法而自行设计的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程序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入组标准者82例,病例组41例,男14例,女27例;对照组41例,男12例,女29例,两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年龄病例组(58.20±9.29)岁,对照组(53.46±8.82)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两组年龄分别划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后,两组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病例组全部头MRI结果均报告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单发或多发,部分伴有陈旧性病灶。(3)六种不同的气味下病例组及对照组左右侧鼻孔嗅觉功能比较无差异( P>0.05)。(4)两组MoCA得分有差异( P<0.05),对照组 MoCA 分值高于研究组。(5)病例组嗅觉识别阈值与 MoCA 得分存在负相关( r=-0.350,P<0.05),即嗅觉识别阈值越高者MoCA得分越低;对照组嗅觉识别阈值与MoCA得分无相关性(P>0.05)。(6)病例组MoCA值与年龄无相关(P>0.05);对照组MoC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2,P<0.05),即随着年龄的增长MoCA值降低;将全部入组者合并观察其MoCA值与年龄存在负相关( r=-0.309, P<0.05)。(7)两组嗅觉识别阈与年龄呈正相关性(病例组r=0.563,P<0.05;对照组r=0.541,P<0.05),即随年龄的增加嗅阈增高;将全部入组者合并观察,其嗅觉识别阈与年龄亦存在正相关( r =0.578, 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即使头MRI仅显示腔隙性梗死其认知功能较正常人亦差。无论是脑梗死患者还是正常人,随着认知功能的减退嗅觉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功能及认知功能均有所下降。我们的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 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劳立峰;沈建雄;翁习生;邱贵兴

    目的:评估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9年3月脊柱中心收治的脊柱侧凸患者908例,其中重度脊柱侧凸60例(主弯Cobb角≥100°)。根据侧凸严重度、肺功能受限程度及手术路径,对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度侧凸与轻中度脊柱侧凸相比较,两组在Cobb角、FVC、FVCR、FEV1、FEV1R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908例脊柱侧凸矫形术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是5.07%,60例重度脊柱侧凸矫形术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是15.0%。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呼吸衰竭,肺不张,血胸,气胸,低氧血症,再次机械通气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前肺功能受限轻度组(2.52%)、中度组(5.0%)和重度组(19.6%)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是否开胸手术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无相关性,但是胸廓成形术显著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P<0.001,OR=20)。结论重度侧凸患者肺功能明显受限,重度肺功能受限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各种肺部并发症,胸廓成形术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 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

    作者:张思功;卢昕;田小兰;陈芳;王艳;杨文芳;张寅丽;周航;杨阚波;袁凯;王国春

    目的:研究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多发性肌炎( PM)/皮肌炎( DM)诊断标准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4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辐射状酶扩散法测定血浆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seⅠ)活性,并与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DNaseⅠ活性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DNaseⅠ和微球菌核酸酶( MNase),进一步分析DNaseⅠ活性受损的原因。结果 DNaseⅠ活性在PM/DM组为(0.3353±0.1894)U/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5441±0.2536)U/ml,P<0.0001]。36例DNaseⅠ活性显著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重组DNaseⅠ后,11例患者的血浆不能明显恢复DNaseⅠ活性,而添加MNase后,患者血浆对底物dsDNA的降解完全恢复,说明这些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关性分析提示DNaseⅠ活性与血清球蛋白( r=0.366, P=0.005)和IgG ( r=0.322, P=0.012)呈正相关。结论 PM/DM患者血浆DNaseⅠ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部分PM/DM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DNaseⅠ的活性受损可能在PM/D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LR3信号途径的影响

    作者:李永伟;柯千山;杨跃武;王拥泽;卢建溪

    目的:研究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TLR3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检测异甘草酸镁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PolyI:C和异甘草酸镁加入PBMC培养液,半定量PCR检测TLR3信号途径中的TLR3、TRIF( Toll样受体接头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β1(IFNβ1)的表达。结果异甘草酸镁对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型,800、400、200、100、50、25、12.5和6.25μg/ml八组的抑制率分别为58%,52%,40%,30%,23%,17%,8%,6%,除12.5和6.25μg/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RT-PCR结果显示IFNβ1在200μg/ml异甘草酸镁组和空白对照组表达分别为14.6±2.43,9.79±3.02,P=0.0003;TNFα在200μg/ml组、100μg/ml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59±1.67,13.3±2.07,15.7±1.59,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LR3和TRIF在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异甘草酸镁可能促进单个核细胞产生干扰素,同时又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转录,这可能是该药的抗炎、免疫调节机制之一。

  • 左乙拉西坦在癫痫应用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时丽丽;苗玲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在癫痫患者中的疗效、耐受性,并分析患者停药原因及左乙拉西坦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开始服用左乙拉西坦的癫痫患者资料。观察这些患者服用左乙拉西坦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分析疗效预测因素时,先做单因素分析,再行多因素 Spearman 相关分析,后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为75.8%,总完全缓解率为41.1%。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114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停药,2例因不能耐受服药后出现的精神不良反应,6例因为疗效欠佳停药,1例患者因为发作未完全控制及经济原因停药。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为精神行为不良反应,1例服药后易得上呼吸道感染,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服药后2个月出现化脓性脑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是左乙拉西坦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病程越短的患者服用左乙拉西坦后获益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左乙拉西坦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但用药过程需注意精神行为不良反应。患者停药主要的原因为药物疗效欠佳。病程为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病程越短的患者服用左乙拉西坦后获益的可能性越大。

  • 脊柱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岳志丰;陈继营;柴伟

    目的:探讨并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10月间行脊柱手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31例患者,选择同期入选行脊柱手术但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0例作为匹配对照,对比两组患者生物学特征、吸烟酗酒史、凝血状况、下肢血管状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临床处置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前凝血四项检查结果构成、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量构成、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2)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与术后发生DVT具有统计学关联( P<0.05)。结论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是脊柱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治疗并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 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网膜素-1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娟;文重远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Vaspin )及网膜素-1(Omen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肥胖儿童作为观察组,对其采取有氧运动减肥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以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aspin、Omentin-1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和腰臀比(WHR)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肥胖儿童体重、BMI、WC、HC、WHR及血清Vaspin、TG、TC、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5), Omentin-1及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儿童体重、BMI、WC、HC、WHR及血清Vaspin、TG、TC、LDL-C水平显著降低( P<0.05),Omentin-1及HDL-C水平显著升高(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BMI指数、WC、WHR、TG呈正相关( P<0.05);而Omentin-1与BMI指数、WC、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 P<0.05)。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血清Vaspin、Omentin-1水平异常;有氧运动可以显著调节二者水平,减轻体重。

  • 无缝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邵毅;余静;高桂平;余瑶;杨继玲;裴重刚;涂萍;李亨辉

    目的:探讨无缝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estemcells,BMMSCs)羊膜移植在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36只(72眼),制作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第7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无缝线BMMSCs羊膜移植术组,对照组进行单纯羊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后1、2、3、7、14、28d观察眼压情况、角膜新生血管、角膜透明度、前房反应及泪液分泌情况,术后1周和1个月每组各处死3只兔,摘除眼球,12眼(两组各6眼)作病理切片检查,HE染色观察比较炎症细胞和角膜上皮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裂隙灯检查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在组间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术后1个月泪液分泌、角膜新生血管和透明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NV=5.692,tCT=6.316,tST=9.197,P均<0.05),HE显示两组角膜上皮数有显著性差异(t=7.287,P<0.05),炎症细胞数也有显著性差异(t=9.178,P<0.05)。结论无缝线BMMSCs羊膜移植应用于兔角膜新生血管中炎症反应小,泪液分泌影响少,角膜透明度高。

  • 胸壁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致胸廓出口综合征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付圣灵;徐沁孜;廖永德;付向宁

    目的:探讨罕见疾病钙化性纤维性假瘤( CF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1例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胸壁CFP,并复习相关文献,系统归纳CF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要点。结果 CFP患者X线片上显示为软组织中含大量钙化点或钙化带;显微镜下见大量胶原纤维,少量纤维细胞,散在钙化小体,内有数量不等的毛细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表达Vimentin为其主要的分子特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结论 CFP是一种生长缓慢、病理特征独特罕见软组织肿瘤,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好。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潘金林;吴耀俊;岳菊三;聂黎明;林翼金

    目的:探讨经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tery hypertention ,PA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MHD患者82例,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心脏结构和功能,收集同期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有无PAH分为PAH组和无PAH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例患者存在PAH,发生率43.90%,其中轻度24例(66.67%),中度11例(30.56%),重度1例(2.77%)。 PAH组年龄、LAD、IVSTd、LVPWT、LVH、LVMI、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均高于无PAH组( P<0.05或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AD、LVPWT、LVMI、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与是PAH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MHD患者并发PAH并不少见,心脏结构改变及瓣膜反流在PAH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 缬沙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

    作者:荆萌萌;胡屏;陈霞;孙蔚倩;张冉;孙静;吴佳君;徐旭东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60例、晚期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早期干预组疗程前12周给予缬沙坦80 mg/d,疗程后12周加至160 mg/d;晚期干预组治疗前12周不给药,后12周给予缬沙坦80 mg/d;分别在治疗前、12周、24周时观察各组患者血压、肾功能及血、尿 TGF-β1水平的变化。结果(1)缬沙坦治疗组(早、期干预组)血、尿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肾功能有显著改善(P<0.01);(2)早期干预组,血、尿TGF-β1水平较晚期干预组明显下降(P<0.05),肾功能明显改善(P<0.05),该作用具有缬沙坦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缬沙坦可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TGF-β1水平,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可能与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TGF-β1合成和分泌有关。

  • 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的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赵建法;陈升东;乔莉霞;崔红霞

    目的:观察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 PPD)的近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同期PPD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盐酸美金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第10周和第16周的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6周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例数。结果治疗第4周、第10周和第16周两组患者MMSE评分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6周日常生活能力完全完成与依靠帮助完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完成和部分完成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不影响正常治疗。结论在PDD患者常规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用盐酸美金刚口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 七氟醚、丙泊酚及氯胺酮麻醉诱导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邢宏萍;王俊锡;刘景如;侯伟;柳新华;曹定睿

    目的:利用七氟醚快速有效的药理特性,通过与丙泊酚、氯胺酮两种药物比较,探讨其在婴儿唇裂修复术麻醉诱导中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择期口腔颌面外科唇裂手术患儿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12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七氟醚组( S组)、氯胺酮组( K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S组:七氟醚(6%)+氧气(6 L/min)+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K组:氯胺酮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P组:丙泊酚3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给药3 min后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观察患儿意识消失速度: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肢动、呼吸道分泌物及喉痉挛等躯体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诱导过程中P组与S组比较意识消失速度相当(P>0.05),K组与S组、P组比较,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 P<0.01);K组和P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且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喉痉挛或肢动等不良反应。两组与S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浓度七氟醚麻醉诱导方便迅速、呼吸道刺激小,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婴儿麻醉诱导的理想方法。

  • 婴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及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探讨

    作者:姜毅;李昕

    目的:探讨婴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岁以内非感染性腹泻婴儿,经大便常规、临床症状、轮状病毒检测后除外感染性腹泻,作为腹泻组,选同期无腹泻因其他疾病就诊的婴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大便常规、大便pH、尿半乳糖测定。对两组体重、喂养情况、大便pH、尿半乳糖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入选腹泻组58例,对照组45例。腹泻组多数年龄<3个月(71.21%)。腹泻平均持续时间18.2 d,腹泻病程>14 d共23例(39.66%)。腹泻组82.75%是母乳喂养,对照组57.78%是配方奶喂养,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体重比较:将体重按所处体重百分位进行分组,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体重比较,两组入组时体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3)大便pH测定:腹泻组大便pH值平均5.17,其中pH<5.5占68.96%。对照组大便pH值平均5.78,pH<5.5占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半乳糖测定:腹泻组尿半乳糖测定阳性3例(阳性率5.17%),可诊断乳糖不耐受;对照组尿半乳糖测定均为阴性。结论婴儿非感染性腹泻以年龄3个月以内小婴儿和母乳喂养儿多见,大便多为酸性,体重多在正常范围内;迁延性腹泻(病程>14 d)约占40%,病因中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占5.17%,多数病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 2009~2011年昆明儿童医院小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作者:吴茜;肖曙芳;李斌;倪林仙;黄海林

    目的:了解近三年来小儿败血症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28142例急性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血培养标本按微生物血培养检验常规进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共检出8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94株、革兰阴性菌153株、真菌11株。前五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首位,其次为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其次为非发酵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各年龄组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位。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高度耐药,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呈多重耐药,耐药率高;沙门菌对三代头孢高度敏感;非发酵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62.9%,对其他常用抗菌素较敏感。未检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结论近三年本地区小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假单胞菌、克雷伯菌。病原菌对常用抗菌素呈多重耐药现状。

  • 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

    作者:蒲梦君;周京国;青玉凤;谢文光;邱亚;张梦云;潘舒月

    目的:通过对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及痛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血脂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痛风合并糖尿病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痛风患者共215例,分为痛风血糖正常组(177例,A组)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组(57例,B组),分别搜集其临床资料及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年龄、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尿酸水平、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低于A组[(1.00±0.32)mmol/L vs.(1.13±0.37)mmol/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年龄(r=0.125,P<0.05)、体重指数(r=0.218,P<0.01)、总胆固醇(r=0.200,P<0.01)、极低密度脂蛋白(r=0.274,P<0.01)、血糖( r=0.162,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 r=0.186, P<0.05);而血糖水平与年龄( r=0.155,P<0.05)、体重指数( r=0.160, P<0.01)、腰臀比( r=0.203, P<0.01)、动脉收缩压及动脉舒张压(r=0.204,P<0.01;r=0.157,P<0.05)、总胆固醇(r=0.283,P<0.01)、甘油三酯(r=0.234,P<0.01)、极低密度脂蛋白(r=0.299,P<0.01)、载脂蛋白B100(r=0.170,P<0.01)、血尿酸(r=0.162,P<0.01)、胱抑素C(r=0.200,P<0.05)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36,P<0.05)呈负相关。结论痛风合并糖尿病者较痛风不合并糖尿病者血脂代谢更紊乱,腹型肥胖及血压升高更明显,增龄,肥胖,总胆固醇增高、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痛风患者可能是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阴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付瑶;邢萍;张彧;洪金玲;李楠;吴长君

    目的:评估阴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妇科患者共92例,行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及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宫颈组织图像进行采集、评分,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宫颈良、恶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特点。结果(1)正常宫颈、宫颈良性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组间弹性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者与宫颈癌组弹性图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宫颈、宫颈良性病变、CIN弹性评分多为1~3分,宫颈癌弹性评分多为4~5分;(3)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为59.4%,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4%;(4)两名医师分别对弹性图像评分的Kappa值为0.82,一致性较高。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为宫颈癌的诊断提供了方便、无创的新方法,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是诊断宫颈癌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与二维超声相结合可提高超声对宫颈癌的诊断率,但对于宫颈原位癌和早期镜下浸润癌诊断价值有限。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分析

    作者:易忠;周学继;王斌

    永存左上腔静脉(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又称永存左上腔,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式体内除颤器( ICD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 )等介入手术的增多,术中时常会遇到永存左上腔的患者。如果对该解剖变异不了解,不仅可能增加X线曝光时间,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我们报道一例严重扭曲永存左上腔患者成功植入双腔ICD病例,并对永存左上腔临床特点及电极导线植入操作方法作一概述。

  • 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晓莉;贾飞勇;姜慧轶;王冰;杜琳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综合康复训练[2]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PT)是脑瘫治疗的基础,对于约占脑瘫60%~70%的痉挛型脑瘫,PT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1]。但患儿能保持直立体位后,对平衡及协调能力的需求增加,故如何提高这部分患儿的立位平衡能力是随后临床工作中的重点[3]。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创立于1972年,多应用于感觉统合失常、自闭症、注意力缺陷、精神发育迟滞等患儿的康复训练[4-10],但近几年也开始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11],并不断研究其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 GMFM )对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有无显著性差异,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中起到的作用。

  • 地佐辛与氟比洛芬酯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镇痛中作用的比较

    作者:徐学武;李青波;刘骥;王宝宁;苗玉良

    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后镇痛是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因为其特殊的不良反应使得用药剂量受到限制,必须通过配伍其他种类药物以获得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1],但与其他药物的佳组合剂量并无明确定论。地佐辛是一种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的限制低于阿片类药物。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具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无中枢抑制作用等优点[2]。本文比较研究了地佐辛与氟比洛芬酯分别配伍舒芬太尼和昂丹司琼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 鼻咽癌与晕厥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汪汉;王引利;李锦;刘汉雄;曹溢;蔡琳

    晕厥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一过性广泛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继而又完全恢复的一组临床表现。主要有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及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三大类[1]。头颈部肿瘤可能是晕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世界屡有报道[2-3]。鼻咽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以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及江西多发。目前,全世界有数十例鼻咽癌合晕厥的病例报道[4-19],但总体来看,鼻咽癌合并晕厥并不常见,病因并不清楚,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也不确定。本文通过详细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查找鼻咽癌合并晕厥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已经发现的1例患者,评价鼻咽癌合并晕厥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等问题。

  • 125 I植入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兴;孟箭

    颈部恶性肿瘤通常采用手术联合放疗治疗,但某些由于全身原因而难以耐受手术、肿瘤较大无法切除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放疗则成为抑制晚期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主要手段,外放疗往往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限制其使用。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组织间近距离放疗范畴,据文献报道,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通过进一步研究,尼妥珠单抗能够通过与放疗联合应用提高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2]。但其是否能提高放射性粒子对于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敏感性,目前临床尚未见报道。我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125 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1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结果如下。

  • 320排CT头颈部CTA低辐射剂量检查初探

    作者:牛娟琴;韩月东;郝晓东;杨晓萍;叶建军;罗樱;成满平

    随着多排螺旋CT问世,CTA因为其准确,快速,无创并且适合全身各个部分任何组织及器官的血管成像,对指导临床治疗机及预后评价不可或缺,DSCTA剪影技术更是明显提高了三维剪影图像质量,大大缩短了三维后处理时间,但是较大的辐射剂量及血管周围骨质结构影响是美中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常规管电压及降低管电压扫描情况下头颈部CTA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降低管电压头颈部CTA可行性。

  • 鞘内注射药物神经修复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

    作者:陈琳;黄红云;左焕琮

    2012年3~6月笔者采用鞘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1),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4例,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17例

    作者:杨建军;杨关天;周翔

    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及肾结石方面,输尿管软镜结合钬激光碎石技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 )及经皮肾镜碎石术( PCNL)相比,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微创等优点,现已成为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3]。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应用德国铂立( PolyDiagnost Company ,Germany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配合科医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1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成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并发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燕;白海;王存邦;赵强

    EB病毒( EBV)是一种嗜人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人群的感染率在90%以上,大部分原发感染无临床症状,部分青少年表现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极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或复发性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伴有血清中各种EBV相关抗体异常,成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1]。依据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EBV 分为2大类[2],一类为慢性EBV 感染,预后较好,另一类为严重的EBV,可并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现将1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死亡的病例做一汇总。

  • 结肠镜检查并发贲门黏膜撕裂及食管血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沈洪章;沈忱;伏亦伟;朱家沂;高明军

    结肠镜检查是消化科常用检查手段之一,同一患者结肠镜检查同时出现贲门黏膜撕裂及食管血肿两个并发症罕见报道。我科开展结肠镜检查30余年出现1例该并发症,现分析报道如下。

  • 帝氏内镜、直接喉镜、光棒对off-pump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作者:吴瑶;骆璇;王喆妍;张晓坤

    帝氏内镜结合光棒和可视喉镜的优点,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可塑性,提供即时可视的气道和喉头解剖结构,可引导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操作简单、活动度大、可视性好,对张口度要求低,对患者的刺激性小。冠心病患者麻醉诱导要求平稳,尤其是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患者,气管插管更需要轻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越小越好。同时,我们也希望off-pump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能尽早拔除气管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本试验观察帝氏内镜、直接喉镜、光棒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决定哪种插管方式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更合适。

  • TPF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老年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肖寒;申小苏;方乃青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国各类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居第4位[1]。由于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就诊患者60%已达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以化疗、放疗为主的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食管癌局部肿瘤的发展,减少远处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食管癌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随着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紫杉醇( Paclitaxel,PTX)是目前治疗食管癌有效药物之一,单药有效率32%,联合化疗中多与顺铂(DDP)、氟尿嘧啶(5-Fu)联用,有效率67%~77%[2]。老年食管癌患者因年纪大、合并有基础疾病,往往难以耐受手术创伤,因此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更为谨慎,采用副作用较轻的联合化疗以及放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采用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序贯放疗治疗的32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老年食管鳞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宫内外同时妊娠合并右侧宫角妊娠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蔡晶;杨菁;李洁;郭悦

    宫内外同时妊娠是指宫内妊娠和异位妊娠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理情况,宫内妊娠合并宫角妊娠即是其中一种。随着促排卵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明显升高,达到152/10万,已不再是罕见疾病[1]。因宫内外同时妊娠同时合并宫内妊娠,易导致误诊影响预后。宫内外同时妊娠治疗主要是以大程度减少对宫内妊娠影响的同时,去除异位妊娠病灶,然而,手术对宫内妊娠的影响不可避免。目前对宫内外同时妊娠的诊断、治疗及宫内妊娠的影响仍面临巨大挑战。伴随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对宫内外同时妊娠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一定经验。现在将我院收治的一例病例报道如下,目的是为了分析宫内宫外同时妊娠风险因素,及时作出诊断,取得优的治疗效果。

  • 麻黄碱生理盐水预防产妇硬膜外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幸吉娟;黄琼燕;朱云峰;劳诚毅;刘珍玉

    腰硬联合麻醉因麻醉效果确切,便于加深麻醉和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剖宫产术。产妇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可达10%~20%[1-2]。有报道认为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可以预防硬膜外血管损伤[1,3]。本研究比较了含小剂量麻黄碱生理盐水与不含麻黄碱生理盐水预注预防硬膜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

  • 小细胞肺癌伴低钠血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朱军;翁鸢;蔡铭;段超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部肿瘤,其临床上可表现为由低钠血症导致的临床症状就诊,如头晕乏力、食欲缺乏及恶性呕吐等。因其首发症状可表现为非呼吸道症状,因而可导致临床误诊误治。小细胞肺癌伴低钠血症是由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所致,简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 ,SIADH)。本文就我院目前收治的1例小细胞肺癌伴SIADH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途径及结合文献资料作一分析总结。

  • 早期和晚期卵巢癌患者初次手术后外周血Th1/Th2和Tc1/Tc2亚群表达的研究

    作者:季芳;季雯婷;邱丽华;王树军;王颖;狄文

    上皮性卵巢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 ,EOC)居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极易发生侵袭和转移,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肿瘤晚期阶段(Ⅲ期或Ⅳ期),5年生存率仅在30%左右。而早期卵巢癌(Ⅰ期和Ⅱ期)患者则预后好,五年生存率可达70%~90%。目前认为,减少卵巢癌复发、提高预后的一个策略是在手术和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这一标准一线治疗的基础上后再应用巩固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有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其在卵巢癌巩固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尚不明确。

  • 结节性硬化病合并双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作者:施刚;侯宇川;陈帅奇

    患者男,22岁,因“突发右上腹痛、发热1 d”由急诊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8.5℃,神志淡漠,查体欠合作,智力障碍。面部见对称性淡褐色蜡状丘疹。眼底检查未见渗出及血管畸形,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右侧可触及约15 cm ×10 cm大小肿块,边界不清,质硬,触痛阳性。血常规:WBC 16.88×109/L;肾功能正常;肾脏CT(图1,2):右肾形态不规整,失去正常肾脏结构,被团块样、条片样密度增高影替代,病变与右肾上腺及右侧输尿管分界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左肾体积不大,中下部实质内可见不规则形团块样混杂密度影,大小约3.7 cm ×2.9 cm,边界不清,其内并可见小点样钙化影,向内凸入肾盂,向外凸出肾轮廓外。患者自幼癫痫病史,2007年因发现“右肾肿瘤”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母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伴结节性硬化病(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为TSC合并双侧RAML。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阑尾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作者:王文利;孙双凤;刘忠传;郑晓晖;陈文婧;刘洁;张萍娟

    患者男,64岁,反复右下腹痛1月余,呈阵发性闷痛。专科情况:腹平软,右下腹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阴性,腰大肌试验阴性。 CT扫描(平扫+增强)提示:阑尾增粗、管壁增厚,盲肠壁增厚,性质多考虑为慢性阑尾炎及慢性盲肠炎。阑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回盲瓣显示呈等长型(图1),应用解剖参照法[1]确定回盲部后进而确定阑尾(图2),右下腹阑尾较短,呈一盲管状低回区,位于盲肠内旁弯曲走向12点,大小约3.3 cm ×1.1 cm,根部段外周径约4.1 cm,膨大处靠近末端、外周径约5.6 cm(图3),管腔无明显内容物,黏膜回声增强增厚,管壁弥漫性不均匀性增厚,根部处局部增厚明显,中间层肌层低回声厚处约0.4 cm(图4),彩色血流信号无增多,邻近盲肠壁相对增厚(图5),未见明显的彩色血流信号,阑尾壁与盲肠壁分界欠清,靠近阑尾末端局部见结节状高回声(图6),范围约1.5 cm ×1.1 cm ×1.0 cm,边界隐约可见,内部回声略欠均,周边无黏连,局部见细小分支状血流信号,流速曲线图未能满意显示,周边肠管未见梗阻与扩张,肠周未见片状无回声区。

  • 食管癌合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例

    作者:刘宇;苏立稳;张凯

    患者男,70岁,因“间断吞咽不.、呕吐1个月余”于2012年7月5日由门诊收住我科。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反复于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为当时所进食物,间断伴胸骨后、上腹部胀满隐痛、呃逆嗳气,症状逐渐加重,于20 d前开始间断排黑便,体重共下降约5 kg。患者既往无长期饮酒史、未到过疫区,无长期服药史;其父亲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去世。查体:T 36.5℃, P 80次/min, R 18次/min, BP 100/60 mm Hg。巩膜轻度黄染,胸骨后、上腹部压痛,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2×109/L,RBC 3.2×1012/L,Hb 88 g/L,PLT 77×109/L。便常规:黑便;便潜血:阳性;肝功能:ALB 32.6 g/L, GLO 32.2 g/L, TBIL 53.3μmol/L, DBIL 24.3μmol/L, IBIL 29μmol/L, AL 84 U/L, AST 92 U/L, GGT 471 U/L;乙型肝炎五项:HBsAg、HBeAb、HBcAb 均阳性;HBV DNA 3.5×103/L;凝血功能:PT 22.7 s,APTT 49 s,纤维蛋白原:1.8 g/L;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均阴性;ANA、AMA等均阴性。心电图、胸部正位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食管下段局部密度较实、管腔扩张。上腹部超声:慢性肝损害,门静脉增宽(内径约1.6 cm),腹水,胆囊炎;上腹部CT:肝硬化,肝周少量积液,胆囊炎并胆汁淤积。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中段局限性狭窄。胃镜:食管肿物(距门齿32 cm以下管腔狭窄),镜身通过有阻力,无法进入胃腔,可见不规则肿物向腔内生长,质硬、脆、易出血,取活检3块;病理:(食管黏膜)慢性炎症,鳞状细胞增生,灶性细胞异性。患者入院后嘱其禁食水,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止血、降门脉压、保肝、利尿、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为进一步明确病情,换用经鼻胃镜检查:食管肿物(取活检4块),食管静脉曲张并出血,食管炎,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见图1~2。病理:(食管黏膜)(中段)鳞状上皮细胞癌。诊断明确:食管癌(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静脉曲张并出血、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等。因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是食管狭窄扩张得禁忌证,为避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及危重并发症的发生,未行食管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治疗;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C级、血小板较低、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进食管癌切除术;故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出院时病情尚稳定,胸骨后、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小便基本正常,停止排黑便,移动浊音阴性,双下肢水肿消失。病情稳定后出院。向家属交代病情,预计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上述症状可能再次复发。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毛敏;周芸;王清华

    患者男,21岁,3年前出现心慌、怕热、多汗、手抖,查甲状腺功能示: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增高,促甲状腺激素( TSH)降低,于2010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口服甲巯咪唑、心得安等治疗,后因疗效不佳于1年前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012年6月15日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21日、22日先后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我院,行尿液检查示蛋白分别为+++、++;2012年6月25日复查甲状腺功能示:TSH明显降低,T3、T4显著升高,7月2日因水肿进行性加重就诊于我院门诊,行相关检查后收住我科,患者本次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一般,自感尿量减少,具体不详,大便正常。查体:体温36.2℃,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7/10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背部皮肤可见散在色素脱失斑块。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水肿。血常规:WBC 2.71×109/L↓,Hb 94 g/L↓,RBC 3.23×1012/L↓,PLT 200×109/L;肝、肾功能:ALT 24.6 IU/L,AST 34.9 IU/L, ALB 29.8 g/L↓,Scr 62.5μmol/L,BUN 5.07 mmol/L;免疫系列:IgA 3.20 g/L,IgG 9.45 g/L,IgM 0.89 g/L,补体C30.50 g/L↓,补体C40.02 g/L↓;甲状腺功能系列:TSH 0.08μIU/ml↓, T38.37 ng/ml↑, T4355.1 ng/ml↑, FT316.5 pmol/L↑, FT477.8 pmol/L↑;ENA系列:抗-dsDNA弱阳性,抗Scl-70弱阳性,抗核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弱阳性。尿常规:潜血++,蛋白++,相差显微镜红细胞数24~28/HP,变形占75%~85%;蛋白定量2.56 g/24 h(尿量1900 ml)。肾穿刺活检示:光镜下肾穿刺组织可见23个肾小球,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包细胞浸润及核碎形成。系膜区、内皮下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球上皮颗粒及空泡变性,灶状萎缩。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轻度增厚。结合免疫荧光切片:可见5个肾小球,IgA(+),IgG(+),IgM(++),C3(++),FRA(++), C1q(++)沿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颗粒状沉积。电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节段性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区、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突节段性融合,肾小管、肾间质无特殊病变。结合临床,符合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狼疮性肾炎,AI=6, CI=2(图1)。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误诊一例

    作者:顾生旺;刘欢;蒋兆荣;刘泽红;王武明;曹海英;於更晶

    患者女,38岁,已婚,农民,1个月前发现左颈部肿块,于当地医院静滴青霉素、左氧氟沙星9 d,肿块无缩小;2013-02-02至某院,颈部超声:左颈多发实性肿块,大2.6 cm ×1.7 cm。2013-02-05我院门诊查血白细胞15.17×109/L,血小板312×109/L,血红蛋白118 g/L,血沉72 mm/1 h;左颈包块穿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考虑淋巴结结核可能大。门诊拟“左颈淋巴结核”收入科,发病来有咳嗽,无咳痰,无发热,饮食、睡眠可。

  •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伴发POEMS综合征一例

    作者:冯跃;李巍;梁晓梅;张澍田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全身淋巴结肿大14年,双下肢麻木伴体重明显减轻2个月于2012年10月入院。患者自1998年起即发现左颈部有一约2 cm ×3 cm的无痛光滑肿物,未予诊治,其后该肿物逐渐长大、并可扪及颈部及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无痛肿物,大肿块达7 cm ×6 cm(图1,2)。曾于2006年、2009年在我院行颈部肿物切除活检,病理(图3)示: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混合型),诊断Castleman病,但患者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2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消瘦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麻木,入院时需拄拐助行,起病以来患者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8 kg。查体:可见患者皮肤黝黑,双手、双足掌侧与背侧皮肤交界处黑白分界明显。双侧颈部及双腋下、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以左侧颈部明显,肿大淋巴结融合成片,大小为1.0 cm ×1.0 cm,无压痛。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脏触诊无肿大,脾脏触诊可及肿大肋下2指,双下肢无水肿。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痛触觉无异常,左足、左足趾背屈、跖屈肌力Ⅲ~Ⅳ级,右足、右足趾不能背屈、跖屈,双下肢腱反射减低,余查体未见异常。入院辅助检查结果显示:PLT 362×109/L,Hb、WBC等均未见明显升高及降低;T366.99 ng/dl (86.3~171.4 ng/dl ), FT32.15 ng/dl (2.68~4.25 ng/dl ), TSH 7.20μIU/ml (0.53~6.05μIU/ml);血浆蛋白电泳:IgA 452 mg/dl(69~385 mg/dl),血λ轻链2.24 g/L(0.9~2.1 g/L),24 h 尿蛋白定量0.33 g (0~0.15 g);血清病毒检测(定性PCR法)示EBV、HHV-8等病毒均为阴性;血清神经免疫蛋白系列显示脑脊液及血液寡克隆区带阴性、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脊液IgG鞘内合成率、脑脊液及血液髓鞘碱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自身抗体、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均不同程度增高;全身骨扫描示:右侧肩胛下角、右侧骶髂关节骨代谢异常;肌电图示双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累及感觉、运动神经。腹部增强CT示肠系膜间隙内、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小淋巴结、脾大;胸部增强CT示:双腋下多发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图4)仍示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混合型)。终诊断为“POEMS综合征、多中心型Castleman 病”。目前患者转入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欲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 米卡芬净诱发溶血二例

    作者:王志清;朱文艳;张艳;高华强

    例1男,40岁。因血尿4 d于2012年6月14日入院。查血常规WBC 2.5×109/L,Hb 117 g/L,PLT 19×109/L,幼稚细胞35%。当天即行骨穿检查,骨髓细胞学提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之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95%),PML/RARa融合基因FISH测定:阳性95%。自形态学确诊为APL起予维A酸联合亚砷酸化疗,并间断加用柔红霉素化疗。6月25日起出现发热,体温在38.5℃左右,伴有咳嗽、咳白痰,两次痰培养示少量念珠菌,予莫西沙星、氟康唑抗感染治疗。6月29日至7月5日无发热,7月4日复查血常规:WBC 14×109/L,N 95.6%,Hb 84 g/L,PLT 34×109/L,RET 0.96%。7月6日再次发热,体温在38.0℃左右,痰培养提示曲霉菌生长,肺CT提示:两肺炎性病变(点斑状模糊影),临床考虑肺部曲霉菌感染,7月6日将氟康唑改为米卡芬净抗感染,同时将莫西沙星降级为依替米星。7月7日起患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Ret )逐步上升(高至10.33%)、血红蛋白(HGB)水平进行性下降(图1)。7月21日骨髓涂片提示完全缓解之骨髓象。 Coobms、Hams试验及尿Rous试验阴性。肝功能: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正常范围,乳酸脱氢酶302 U/L(偏高)。复查肺CT提示炎症已大部分吸收,予停用米卡芬净,并用地塞米松控制溶血。8月6日查Ret降至5.04%,提示溶血逐步得到控制。在后来的半年多随访中,患者溶血未再复发,血红蛋白逐步升至正常。

  • 胆囊癌下颌骨转移一例

    作者:王倩;唐维平;程君涛

    患者女,53岁,于2012年6月因右下颌肿痛就诊当地口腔诊所,诊断为冠周炎,经“消炎”等处理后拔除47、48牙齿,症状无明显缓解,但未进一步诊治。于2012年8月因右上腹胀痛,就诊我院肝胆外科,查腹部CT示:胆囊占位性病变。 MRI增强:考虑胆囊癌并累及肝脏。入院后行胆囊癌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图1A):镜下见癌细胞呈不规则腺腔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并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胆囊、肝)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全层。送检3枚淋巴结其中1枚转移。免疫组化:癌细胞CK8(+), CK18(+), CK19(+), CK7(+), Hepa-1(-),CEA(+),Ki-67约40%(+)。术后病情平稳,切口愈合后出院,期间仍反复出现右下颌肿痛不适,未重视未诊治。后因右下颌肿痛逐渐加剧伴张口受限于10月18日就诊我科。查体见:颜面部不对称,右下颌明显膨隆,肿物位于右下颌骨靠近下颌角,大小约5.0 cm ×3.5 cm;右面部放射性疼痛,右下唇麻木,中度张口受限,口内47、48牙缺失,口内右侧磨牙后区软组织肿痛其余未见异常,颌下及颈部无异常淋巴结。全景片提示:右下颌骨恶性肿瘤可能。行下颌骨CT平扫及骨三维(图2):右下颌骨占位病变,可见周围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胀,提示恶性肿瘤。头颅、胸部、上腹部、盆腔CT平扫未见异常。于10月23日行右下颌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结果:疑右下颌骨转移性腺癌,癌组织浸及骨组织。术后病理结果(图1B):镜下见癌细胞呈腺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送检右颌下淋巴结2枚其中1枚转移。

  • 100 min心肺复苏结合急诊静脉溶栓抢救心源性猝死一例

    作者:张涛;孙晶;李章君;吴迪;刘志祥

    患者男,57岁,晨起跑步时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大汗,约30 min后胸闷加重,突发意识丧失,伴有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呕吐,无咳嗽、咳痰、咯血,家属呼救。约6∶30“120”救护车至现场予胸外按压及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治疗,心跳有一过性恢复后又消失。6∶55入我院急诊时患者心电图为一直线,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予持续性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出现心室颤动,予200 J非同步电除颤后转为室性逸搏心律,继予心外按压及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多巴胺升压治疗,后患者反复出现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次予电除颤,并予胺碘酮、利多卡因药物转复治疗。患者可短暂恢复为窦性心律,但难以持续。7∶55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5导联ST段抬高0.1~0.2 mV,TnT 133 ng/ml,MYO 675 ng/ml,D-二聚体3.9μg/ml, BNP <5 pg/ml。血气分析示:pH 7.127, PO2524.4 mm Hg,PCO254 mm Hg,SpO299.9%,BE-11.2 mmol/L,乳酸9.4 mmol/L,HCO318 mmol/L,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9∶02在家属积极配合并签字同意条件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15 mg静脉推注,其后35 mg静滴30 min),患者心率稳定为窦性心律,多巴胺泵入时血压升至135/80 mm Hg,意识未恢复,昏迷状,痛刺激有反应。10∶00以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收入监护病房。患者入院后仍处于昏迷状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逐渐减量至停用。予波利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安卓抗凝,立普妥稳定斑块。患者胃管内可引流少量咖啡状物,考虑消化道出血,予以禁食及奥美拉唑抑酸护胃治疗,同时予以胺碘酮泵入维持窦性心律。入院当日下午患者曾有双眼发作性向左上方凝视,心率、血压尚稳定.神经内科会诊考虑为左半球病变或脑干病变,行头颅CT检查未见脑出血。考虑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未成功,存在缺氧性脑病。其后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合并发热伴气管插管内痰量增加,加用舒普深、拜复乐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等治疗后,患者心率、血压相对稳定,消化道出血渐停止,加用福辛普利、美托洛尔改善心肌重构治疗。入院第7天夜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气管插管内可吸出大量黄黏痰,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抗感染方案调整为舒普深联合利奈奎胺、氟康唑,并行床旁支气管镜下吸痰。入院第8天行气管切开,加强呼吸管理。入院第10天患者PCO2渐恢复正常,呼吸机支持下循环功能稳定,痰量减少,体温正常,但由于神智未恢复,住院24 d后转高压氧舱进行脑康复治疗。出院诊断:心源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室颤动、窦性停搏、窦性逸搏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Ⅱ级( Killip分级)、代谢性酸中毒、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卵巢早衰治疗后自然受孕一例

    作者:黄雪坤;黄永汉;尚慧玲

    患者女,23岁,G0P0,2年前结婚,无避孕,因月经稀发一年,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12岁月经初潮,既往月经规则,一年前出现月经周期延长至2~3个月,需服黄体酮后月经来潮。现停经3个月,用黄体酮后无月经来潮,性激素6项:E260.28 ng/L,FSH 95.21 IU/L,LH 66.13 IU/L,P 1.89μg/L,PRL 13.16 ng/ml和T 1.37 nmol/L,间隔一个月复查提示FSH和LH均升高。超声提示子宫形态细小,未除外幼稚子宫(33 mm ×23 mm ×27 mm)(图1)。染色体检查提示46XX 9qh(+)。拟诊:卵巢早衰。予补佳乐、安宫黄体酮周期序贯疗法5个月,复查性激素 E2163.14 ng/L, FSH 4.83 IU/L, LH 6.75 IU/L, P 0.54μg/L,PRL 17.41 ng/ml和T 0.94 nmol/L;阴道超声提示内膜厚0.7 cm,左侧卵巢2.1 cm ×1.5 cm ×2.1 cm,右侧卵巢1.8 cm ×1.9 cm ×2.0 cm,双侧卵巢均可见1~2个窦卵泡,未见优势卵泡,继续监测卵泡发育,月经第14天右侧卵巢可见一个1.3 cm ×1.4 cm的卵泡,月经第16天监测已消失,月经第21天查血 E2196.53 ng/L, FSH 3.00 IU/L, LH 2.75 IU/L, P 11.34μg/L,予黄体酮胶囊口服。月经第31天月经未复潮,查性激素E2350.02 ng/L,P 25.10μg/L,HCG 1453.0 IU/L,考虑早孕,予安胎治疗,定期监测HCG,2012年11月30日宫内妊娠12周,超声示胎儿存活(图2)。

  • 血液透析患者肘部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舒勇;王勤;李靖;胡威;孙丹宁;孙道冬

    患者男,54岁,因“维持性血透2年、左手包块进行性增大半年”于2013年3月23日入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终末期肾病,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左手动脉瘤”。半年前患者以左手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时,穿刺肘部正中静脉作为回路端时,透析中出现肿胀,按压后,换用右手为静脉回路端,继续进行透析治疗,透析后按压完好,3d后再次透析时,发现左手肘部见1.0 cm ×1.0 cm包块,张力高,无搏动,无杂音,无疼痛,考虑血肿形成,医嘱予以压迫,但患者未引起重视。1个月后发现包块进行性增大,达到鸽蛋大小,张力高,无搏动,无杂音,考虑外伤性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仍未引起重视,3个月后出现左手动静脉内瘘闭塞,再次进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及右手动静脉端侧吻合造瘘术,术后以右手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治疗。其左手肘部进行性增大(图1),达10 cm ×10 cm,入院前1周自行到多家三甲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均表示手术风险较大而婉拒。入院后行彩色超声(图2)检查示:假性动脉瘤,12 cm ×10 cm ×5 cm大小,内腔约3 cm ×3 cm ×3 cm,外层考虑机化的血凝块,来源于肱动脉,尺动脉血流完好,桡动脉内瘘近端无血流(端端吻合,远端被扎断,尺动脉经动脉弓供血)。术前考虑假性动脉瘤破坏肱动脉壁,甚至分层,准备人造血管进行桥接。术前患者拒绝行DSA 造影,术中发现假性动脉瘤来源桡动脉,破口仅0.2 cm(图3,4),予以8-0无损伤血管缝线修补缝合,术后恢复好,未复发。

  • 阑尾黏液囊肿二例

    作者:许锋;蒋建龙

    病例1:患者女,3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余”入院。查体:T 36.7℃,急性痛苦病容,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未闻及气过水声。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阴性。辅助检查:腹部超声示:右下腹腹腔内混合回声团块;血常规示:白细胞9.9×109/L, N 86.8%。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术中见:腹盆腔少量渗液,阑尾位于盲肠前位,近根部扭曲,明显充血水肿,头体部呈囊肿样改变,大小约7 cm ×4 cm,张力高,局部表面呈黄白色,考虑阑尾黏液囊肿伴急性炎症,遂行阑尾切除术。剖视标本见:囊肿腔内充满灰黄色黏冻状物(大体标本见图1)。术后病理示:(阑尾)黏液囊肿伴周围化脓性炎及巨细胞反应(图2)。术后予抗炎、补液治疗,住院8d后顺利出院。

  • 同期同侧异叶双原发性肺癌一例

    作者:董兵;刘晓隗;刘学;鲍捷

    患者女,59岁。吸烟30余年,20支/d,间断咳嗽、咳痰5余年,发现左下肺肿物2周。 CT检查发现左肺下叶有一类圆形结节影,大小约1.9 cm ×1.7 cm,边缘毛糙,可见棘状突起及细小毛刺,周围可见胸膜凹陷征,密度均匀(图1);左肺上叶大小约0.4 cm ×0.5 cm磨玻璃样小结节(图2),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无积液。入院后完善检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术中见左肺下叶有一肿物,大小约2.0 cm,左肺上叶有一肿物,大小约0.5 cm,行左肺下叶切除、左肺上叶楔形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切除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示:(1)左肺下叶中低分化腺癌,肿块大小2 cm ×1.5 cm ×1.2 cm,免疫组化为TTF-1(+++)、CK7(+++)、EGFR (+++)、P53(+)、Her-2(-)、CK5/6(-)、Ki-67+5%(图3);(2)左肺上叶细支气管肺泡癌,肿块大小0.7 cm ×0.5 cm,免疫组化为TTF-1(+++)、CK7(+++)、EGFR(++++)、P53(+++)、Her-2(-)、Ki-67+2%(图4);(3)肺门淋巴结0/2,主动脉弓下淋巴结0/1,4L组淋巴结0/4,隆突下淋巴结0/2,上叶支气管旁淋巴结0/4,下叶支气管旁淋巴结4/14。 TNM分期:Ⅱa期。术后常规行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定期复查3年,未见明显转移征象。

  • 胸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王伟;张哲峰;马洪喜;崔有斌

    患者女,55岁,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瘤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10年,无重症肌无力病史,无手术、外伤史。胸部CT显示前纵隔胸腺区见一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大层面大小约2.0 cm ×1.8 cm,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后似呈不均匀性强化(图1)。术前诊断:胸腺瘤。全麻下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术中胸腺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异常血管与胸腺沟通,在切除胸腺标本中发现一大小约2.0 cm ×1.8 cm病变,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呈分叶状。病理报告显示胸腺海绵状血管瘤,内有血栓形成(图2)。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无临床症状,无肿瘤复发。

  • 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供区一例

    作者:谷云峰;苏日宝;王秀会;陈福生;李军;唐艳波

    患者男,20岁,因“旋转的机器绞压伤致右拇指疼痛出血功能障碍约3 h”于2009年9月10日急诊入院(温州手足外科医院)。查体:右拇指第一掌骨以远组织毁损,失去拇指外形,虎口及鱼际皮肤大部分缺损,创口出血,创面污染严重,掌指关节活动受限。右手X线片显示右手第一掌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拇指指骨大部分骨质缺失,骨折移位明显(图1A)。因此,右手拇指完全毁损以至于无再植条件(图1B)。

  • 咽峡炎链球菌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例

    作者:巩艳玲;王恒琨;王仁欣;郑晓涛;张文峰

    患者女,63岁,因“右侧下颌后牙区疼痛10 d,颌下区肿痛5 d”于2012年10月13日来诊。患者10 d出现右下颌后牙区疼痛,锐痛,夜间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耳颞部,口服头孢克洛、甲硝唑无明显疗效。5d前出现右侧颌下区肿痛,于当地医院静滴头孢哌酮、替硝唑无明显疗效。现肿痛加重,张口受限,影响进食,来诊,门诊检查后,以“右颌下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感染”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6年,服用二甲双胍0.5 g,每日两次治疗。专科检查:右侧颌下区、下颌体部、耳颞部肿胀明显,边界不清,按压痛明显,未扪及明显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稍红,皮温略高。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20.1×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18.3×109/L、淋巴细胞总数0.9×109/L、单核细胞总数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2%、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压积26.2%;肝肾功:血糖:15.8 mmol/L、总蛋白51.4 g/L、白蛋白16.8 g/L、总胆红素6.4μmmol/L、直接胆红素2.8μmmol/L、碱性磷酸酶143 U/L;尿常规:酮体(+++)、尿糖(+)。 CT示:右侧下颌角至颞肌区弥漫性肿胀,可见大量液体低密度影像,气管旁亦可见肿胀区。入院后行“右面部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颌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见大量灰白色脓性分泌物,留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留置引流管3根。术后经验性给予头孢曲松钠、奥硝唑等抗感染治疗,并给予人血白蛋白补充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降糖,塞莱昔布止痛等处理。3d后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咽峡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敏感,克林霉素、红霉素、莫西沙星耐药。10 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再次行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正常菌群生长。但引流区仍有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继续抗感染治疗10 d,引流口未见明显分泌物,于2012年11月5日出院。

  • 卵巢无性细胞瘤手术联合化疗后受孕一例

    作者:黄雪坤;黄娟华;贺玲;刘建霞;黄永汉

    患者女,27岁,因未避孕性生活正常1年未孕,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6年前因发现左卵巢无性细胞瘤Ⅰc期行左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术后予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化疗后查性激素:雌二醇(E2)32.06 nmol/L,尿促卵泡素(FSH)55.22 IU/L,黄体生成素(LH)39.81 IU/L,糖类抗原125(CA125)5.61 kU/L。因未婚无生育要求未作特殊治疗。化疗后1年月经来潮,但月经量少。6年来一直在肿瘤专科随诊,肿瘤无转移及复发倾向。现因婚后1年未避孕性生活正常仍未孕,来我院就诊,月经第五天查性激素E245.10 nmol/L,FSH 9.81 IU/L,LH 7.58 IU/L,予监测排卵两个月,右侧卵巢窦卵泡约3~4个,卵巢大小约25 mm ×21 mm ×15 mm,左侧显示不清(左侧附件已切除)。连续监测排卵2个月,提示右侧卵巢可见优势卵泡发育,长至1.3 cm左右排卵,黄体期检查孕激素( P)值提示黄体功能不全。第三周期月经第5天检查性激素正常,遂予他莫昔芬5 mg Bid口服后,于月经第10天始监测排卵,月经第14天卵泡长至20 mm ×16 mm,查血E2321.36 nmol/L,LH 13.73 IU/L,P 0.51μg/L,指导同房,第16天监测卵泡已排。黄体中期查血E2174.05 nmol/L,P 29.59μg/L,月经第33天查血E2412.90 nmol/L,P 22.5μg/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31.3 IU/L,予HCG、黄体酮安胎治疗。孕6周超声提示,后位子宫,形态增大,宫腔内见一孕囊,大小为15 mm ×10 mm ×14 mm,囊内可见卵黄囊及胚芽回声,胚芽长径约3 mm,可见心管搏动,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右侧卵巢内可见一不均质等回声区,大小约23 mm ×20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显示,周边可见环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宫内孕约6周,胚芽存活。右侧卵巢异常回声,考虑黄体可能,建议复查。继续安胎治疗,孕13周超声显示,头颅骨呈强回声环,脑中线居中,双顶径22 mm,顶臀长度(CRL)66 mm,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1.3 mm,胎心搏动165次/min,节律整;大羊水暗区43 mm,漂浮物,后壁胎盘,0级钙化,脐带于胎盘边缘插入;脊柱、四肢肢芽仅可见;胎儿胸腹壁未见明显缺损,胃泡可见,未见胸腹水;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球拍样胎盘。提示宫内妊娠,单胎存活(约13周)(建议产前咨询)。附患者孕4~11周血中E2、P和HCG值变化(表1)。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骨梗死一例

    作者:刘暘;张志静

    患者女,36岁,因“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13年,左膝关节剧痛1周”入院。患者于2000年因间断发热,体温高达39.0℃,伴食欲不振,面部红斑,左下肢发紫、肿胀、疼痛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给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结果回报:抗核抗体1∶1280(+),斑点型,抗双链 DNA 抗体138 IU/ml,抗Sm抗体(+),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补体C30.6 g/L, C4正常,胆固醇5.56 mmol/L,甘油三酯3.1 mmol/L,免疫球蛋白IgG、A、M均正常,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示:左下肢腘静脉血栓。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脱发明显并间断口腔溃疡,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左下肢腘静脉血栓,高脂血症,给予强的松50 mg 口服,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及血塞通等活血治疗,至患者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好转后,强的松逐渐减量并维持5 mg/d,环磷酰胺改为每次100 mg,隔日一次口服。2005年患者因左髋关节疼痛伴行走困难,行左髋关节核磁检查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图1),自行停药复发一次,2008年因劳累过度复发一次。2009年患者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以上楼为著,伴下蹲困难,X线检查示:双膝关节间隙不对称,内侧变窄,髁间隆突骨质增生(图2),间断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灌注治疗。2010年患者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给予经皮静脉内滤网植入术。入院前1周,患者诉左膝关节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即行左膝关节核磁检查示:左股骨髁及股骨下段多发片状长T1、长T2及混杂T1、混杂T2信号,为骨梗死表现(图3)。给予血栓通粉针450 mg/d,鹿瓜多肽16 mg/d,静脉滴注14 d后,改为口服肾骨颗粒,锌钙特及灯银脑通治疗,1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左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后停药,因患者经济困难未再次行MRI检查。

  • 膝关节翻修术中腘动脉损伤一例

    作者:张震祥;朱伟;朱礼贤;李庆嵩

    患者女,67岁,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一年因假体力线不良行膝关节翻修术。术前足背动脉可触及,术中使用止血带。

  • 先天性胸壁囊性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郭文炜;曾志勇

    患儿女,出生20 d,因“右胸壁下包块20 d”入院。系G1P1,孕41+5周,顺产娩出。生后即发现右前胸壁下可触及一约鸽蛋大小包块,行体表肿物彩超检查提示:右胸前皮下多房囊性包块,考虑淋巴管水囊肿,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当时家属未引起重视,右前胸壁包块渐增大至鸡蛋大小,无发热、呕吐、腹泻、四肢抽搐等不适,奶量尚可。入院查体:神清,面色尚红润,右前胸壁可见一大小约7 cm ×8 cm包块,质软,与周围皮肤无粘连,皮肤颜色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生前3个月胎儿彩超检查提示:胎儿右上腹壁液性占位;生后2h新生儿体表肿物彩超:右胸前皮下多房囊性包块。入院胸壁体表肿物彩超:右侧胸壁多房浑浊肿块,考虑囊性肿块伴囊内出血可能。胸部CT三期增强+三维重建示:右胸壁皮下占位,考虑淋巴水囊瘤(图1);行肿块穿刺术抽出黄色透明液体,提示为淋巴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3×109/L;予以抗感染(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治疗3 d,白细胞计数正常后转入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标本提示:囊状水瘤,检出淋巴结6枚呈反应性增生(图2)。

  • 中耳炎合并静脉窦血栓及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及分析一例

    作者:张欢;郭晨诗;商秀丽

    患者男,35岁,因“头痛、口角歪斜5个月,吞咽困难1个月,胆脂瘤术后声嘶12 d”为主诉,于2013年3月5日入院。患者2012年10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左耳周围疼痛,头痛为持续性跳痛,2012年11月左右开始出现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及口角右偏,2012-12-31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颅脑MRI+C (2013-01-04)显示左侧中耳区域见多发团片状长T1、T2信号影,冠位示左侧乳突亦见多发小囊状长T2信号影,外耳道黏膜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的黏膜明显强化(图1),提示左侧中耳炎症可能大,左侧乳突炎,左侧外耳道改变。诊断为“左外耳道肿物,左侧周围性面瘫”。用头孢曲松抗炎5d后头痛及面瘫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013年2月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2013-02-19于我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左外耳道肿物,左慢性中耳炎,左外耳道炎,左周围性面瘫,多组颅神经麻痹”,2013-02-22行左鼓室探查、成形术治疗,术中病理示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图2),提示慢性炎症性病变。于术后第2天(2013-02-23)出现头痛及吞咽困难加重、声音嘶哑。颅底3D-CT(2013-02-27)显示颅底鼓骨质未见确切异常,左侧外耳道内见混杂密度影填充,内见片状低密度影,左侧外耳道狭窄,左侧骨室旁骨皮质变薄,鼓室、骨窦扩大,听小骨及半规管局部骨质欠连续(图3),提示左耳术后,鼻咽后壁左侧软组织增厚,考虑左耳炎症向内蔓延所致。患者病来无发热,无耳部流脓,无视物成双,无肢体活动不灵,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入院体检:意识清楚,智能正常,声音嘶哑,构音不良,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面部痛温觉全部减退,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张口右偏,咽反射左侧减弱,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余脑神经及四肢运动、共济、反射、感觉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颈抵抗阴性,克氏征阴性。腰穿(2013-03-06):脑脊液呈直线喷出(未测压),总蛋白543 mg/L (正常值120~600 mg/L ),氯111 mmol/L(正常值120~132 mmol/L),葡萄糖3.8 mmol/L(正常值2.2~3.9 mmol/L),细胞数0(正常值0~8),未见隐球菌及结核菌。血常规(2013-03-05):白细胞16.25×109/L,粒细胞比率82.5%,余肾功能、尿常规、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系列等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C(2013-03-07)左侧中耳至鼻咽部可见条带状等T1稍长T2信号影,左侧乳突、硬膜窦、脑膜亦见长T2信号改变,FLAIR序列上述病灶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脑膜、中颅窝底、小脑后外侧面脑膜明显强化、增厚,矢状位图像左侧横窦转折处管腔内见低信号充盈缺损,呈“空三角征”(图4),提示左侧中耳炎病变可能大,左侧鼻咽部、乳突、邻近脑膜受累改变,左侧横窦转折处可疑静脉窦血栓形成。颅脑MRI+MRV+C(2013-03-11)显示左侧中耳至鼻咽部可见条带状等T1稍长T2信号影,左侧乳突、硬膜窦、脑膜亦见长T2信号改变,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上述病灶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脑膜、中颅窝底、小脑后外侧面脑膜明显强化、增厚,矢状位图像左侧横窦转折处管腔内见低信号充盈缺损,呈“空三角征”,左侧横窦转折处、乙状窦远段及左侧颈内静脉未显(图5),提示左侧中耳炎病变可能大,左侧鼻咽部、乳突、邻近脑膜受累改变。左侧横窦转折处、乙状窦远端及左侧颈内静脉未显影。诊断为:中耳炎术后,静脉窦血栓形成(左侧乙状窦、左侧颈内静脉),多组颅神经受累(硬膜炎引起可能性大)。该例患者主要以激素冲击及抗凝、抗炎治疗为主。

  • 腹腔镜切除双胆囊畸形一例

    作者:曾天才;蔡庆和;陈先祥

    患者女,45岁,因突发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 d入院。体格检查提示: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坦,腹部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 Murphy 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8×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89.2%。彩色超声提示胆囊增大,壁增厚、毛糙,内见多发结石回声,较大3.9 cm,后伴声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术前其他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积极抗感染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于2013年2月28日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腹腔内未见明显积液。胆囊约11 cm ×4 cm,胆囊壁稍水肿,张力较高,手术先分离解剖Calot三角,见两个粗细相当管样结构自胆囊壶腹部一并向肝外胆管远端走行,长约6 mm,分别汇入胆总管,继续向上分离出肝总管见直径约5 mm,胆囊动脉在肝总管前方两并行管道中进入胆囊。胆囊动脉钛夹夹闭后自胆囊底部逆行剥离胆囊至颈部,术中未再见明显管道。后离断胆囊动脉及双胆囊管,胆囊床电凝止血。术后解剖胆囊证实为双胆囊,中央有一完整分隔,大小分别为7 cm ×4 cm及6 cm ×4 cm,壁厚3 mm,各胆囊内均有多枚胆固醇样结石,胆囊管直径约5 mm(图1~2)。手术历时60 min,术后病检报告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符合双胆囊改变。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3月4日出院。

  • 同期多原发肺癌一例

    作者:陈野野;黄诚;李单青

    患者男,71岁,咳嗽、咳白痰2月余就诊,病程中偶有痰中带血丝,无发热、胸痛等不适。胸部CT提示:病变1(图1)为左下肺背段一近叶裂处片状不规则磨玻璃病灶,大小1.9 cm ×1.7 cm,中心可见少许软组织密度灶,边缘多发毛刺,可见胸膜牵拉,纵隔窗不可见;病变2(图2)为左下肺近肺门处一椭圆形结节灶,2.0 cm ×1.6 cm ×1.8 cm,界清,边缘可见少许毛刺,平扫CT值42 HU,增强后55 HU。临床上炎症病变及肿瘤均不除外,建议随诊,遂予以云南白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 酸诱导酸敏感离子通道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内 Ca2+运动的影响

    作者:袁凤来;李霞;金成;姜东林;何庆龙;苏强

    目的: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与酸诱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关节软骨细胞Ca2+运动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分为正常组( n=6)和AA模型组( n=6)。模型组大鼠制备AA模型,体外培养AA关节软骨细胞,应用Ca2+荧光指示剂Fluo-3/AM孵育培养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有、无细胞外液以及PCTX对细胞外pH 6.0酸作用所致AA关节软骨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动态及Ca2+浓度([ Ca2+] i )变化。结果在无细胞外钙环境中,酸未引起AA关节软骨细胞Ca2+变化,平均荧光值为45.63±16.38。而在胞外液有Ca2+的情况下,pH 6.0可引起AA关节软骨细胞Ca2+短暂性升高(149.56±25.39),与无钙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PCTX对pH 6.0诱导AA关节软骨细胞Ca2+内流明显抑制作用(60.85±28.73,P<0.01)。结论 ASICs参与酸诱导的经AA关节软骨细胞Ca2+内流,可能与关节软骨破坏有关。

  • 热损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宋晖;石有振;俞为荣;傅秀军;胡逸萍;方勇;姚敏;王莹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热损伤后氧化应激及前列腺素E2( PGE2)分泌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热损伤模型后分为损伤组、DPI预处理组、NAC预处理组三组,以未受热损伤细胞作为对照组。 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探针法及化学发光法观察细胞内活性氧( ROS)含量和NADPH氧化酶( Nox)活性变化,EIA检测上清液中PGE2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的Nox亚型的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热损伤后Nox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热损伤明显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热损伤后即刻细胞内ROS含量和Nox活性明显升高,在4 h后二者均抵达峰值,而DPI预处理组ROS含量和Nox酶活性明显低于损伤组( P<0.01或P<0.05);热损伤后细胞分泌PGE2明显增高( P<0.01),而DPI预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损伤组( P<0.01)。 RT-PCR结果提示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Nox1、Nox3和Nox4三种亚型,三者表达量无明显差异( 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热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ox1的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热损伤可明显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并诱导Nox活性升高和Nox1蛋白表达增高,从而使细胞内ROS量升高,进一步引起PGE2分泌增多。

  • α-亚麻酸抑制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韩淑芳;李晓燕;张薇;王四旺;钱伟;崔瑞;张国明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上,观察α-亚麻酸对高糖致凋亡效应的影响,探讨其发挥细胞内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分为4组:(1)对照组(低糖处理组,NG组);(2)高糖处理组(HG组);(3)高糖+α-亚麻酸处理组(HG+ALA组);(4)高糖+α-亚麻酸+3-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阻断剂LY294002处理组(HG+ALA+LY组)。各组在培养终点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 AI);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NO及· O2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内皮细胞Akt的磷酸化程度。结果(1)HG组、HG+ALA组及HG+ALA+LY组AI较NG组明显升高;HG+ALA组AI较HG组明显降低;HG+ALA+LY组AI较HG+ALA组明显升高(P均<0.01);(2)HG组、HG+ALA组及HG+ALA+LY组培养液NO水平较NG组明显降低,HG+ALA组培养液NO水平较HG组明显升高,HG+ALA+LY组培养液NO水平较HG+ALA组明显降低( P<0.01);而各组培养液中· O2的水平则呈相反变化;(3)HG+ALA组细胞磷酸化的Akt蛋白(pAkt)表达较HG组明显升高(P<0.05);HG+ALA+LY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较HG+ALA组明显降低。结论α-亚麻酸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该效应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内蛋白激酶B( Akt)磷酸化激活来实现,并通过调整内皮细胞的NO/· O2生成平衡,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 NF-κB 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富智;黄苏;莫绪明;李文美

    目的:探讨NF-κB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 IPC )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NF抑制剂组(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即PDTC组);假手术组(S组)。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测定肝脏的湿干比( W/D);经HE切片染色后,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肝组织中的TNF-α和NF-κB表达。结果 I/R组大鼠血清肝酶学指标( AST、ALT、LDH)和肝脏的组织形态学都显示较S组大鼠有明显的肝脏损伤。同时肝组织W/D比值和TNF-α的阳性表达比及NF-κB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免疫印迹中的表达亦均明显高于S组( P<0.01)。 IPC组和PDTC组大鼠肝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同时TNF-α和NF-κB在两种检测方法中的表达亦均明显低于I/R组( P<0.05)。结论 NF-κB在肝I/R损伤的发生机制中是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上的重要转录因子,对I/R损伤的炎症反应起介导作用;NF-κB的活化被抑制是肝IPC保护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是临床肝保护有意义的新途径。

  •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屏障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任卫英;沈继平;潘刚;罗蔓;胡予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1(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高脂模型组,分别于造模的12周、16周检查肝指数(肝湿重/体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肝组织匀浆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光镜下观察末端回肠黏膜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16周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肝指数[(6.3±0.18)% vs.(5.8±0.12)%]、血清 ALT [(68.61±12.12) U/L vs.(25.10±9.06)U/L]、血 TG[(1.30±0.14)mmol/L vs.(0.72±0.06)mmol/L]和肝组织匀浆 MDA 水平[(6.02±0.92)μmol/g vs.(2.15±0.66)μmol/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匀浆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12±1.88)U/g vs.(10.52±2.2)U/g,P<0.01];模型组大鼠末端回肠黏膜形态和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但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6周模型组大鼠小肠ZO-1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皆显著下降(0.65±0.12 vs.1.08±0.08;0.62±0.08 vs.0.95±0.10, P <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减退可能与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异常有关。

  • 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对骨再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明海;洪洋;甘少磊;冯庆玲;吴俊国;钱光;耿雷;董有海

    目的:将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注入骨延长区,观察血管形成及骨再生的情况,揭示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和成骨的关系。方法以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 NHAC)/藻酸盐水凝胶为载体,复合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构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将其注入肢体延长动物模型骨延长区,以空白对照组、注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组为对照,通过组织学切片、毛细血管计数、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观察血管化及骨生成情况。结果毛细血管计数显示第3周:A组4.8±9.1,B组7.4±9.2,C组10.7±8.5;第6周:A组15.1±7.2,B组19.3±15.8,C组31.5±18.2,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计数值高,血管化明显优于其他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显示第3周:A组4.52±7.31,B组10.20±9.65, C组21.33±16.4;第6周:A组22.56±8.76, B组41.95±16.27, C组58.36±11.39,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值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C组>B组>A组,C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大。结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牵拉成骨,可促进骨延长区血管化及骨生成,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

  • 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PI3 K/AKT/FOXO3 a/Bim 通路的影响

    作者:唐荣;张丙宏;李中英;凌伟

    目的:观察肠三叶因子( ITF)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模型中对叉头蛋白O3a (FOXO3a)与促凋亡蛋白(Bim)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I3K/AKT/FOXO3a/Bim通路发挥作用。方法建立NEC模型,新生鼠被分为5组( A、B、C、D、E),即NEC+生理盐水、NEC+ITF、NEC+Wortmannin、NEC+ITF+Wortmannin和正常对照组,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FOXO3a、Bim蛋白含量。结果 A组肠黏膜水肿充血,绒毛倒伏,结构紊乱,病理评分中位积分3分;B组病变明显减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1分;FOXO3a蛋白在B组较其他四组显著升高(P<0.01),A组较E组略高(P<0.05),C组与E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1),A、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im在C组表达高,A较B、E组显著升高( P <0.01), A、D 及 B、E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TF 治疗 NEC 可能通过PI3K/AKT/FOXO3a/Bim通路保护损伤肠组织。

  • 新生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作者:刘敬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 CLS)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致大量血浆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以低蛋白血症、低血压、急性肾缺血和全身高度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延误诊治常发展致多脏器衰竭和严重内环境紊乱。近年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 新生儿急性肾损伤

    作者:卢宏柱

    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e )是危重症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研究较少,但新生儿急性肾损伤还是很常见的。而且新生儿急性肾损伤死亡率高,远期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性也较高[1-2],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急性肾损伤发病率更高。近年来,新生儿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

  • 儿童重症肺炎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

    作者:张建华;李艳华

    肺炎是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肺炎分为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前者症状轻、无并发症、预后好;后者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常可危及儿童生命,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 新生儿危重病诊治中的热点问题

    作者:冯琪

    近50余年来,新生儿医学飞速发展,对正常新生儿的管理更加系统化,筛查、管理日趋完善;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更多地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既关注当前的治疗效果及结局,也更加注意对远期身心健康的影响。

  • 妊娠及新生儿期李斯特菌病

    作者:张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 monocytogenes )可以引起局灶性感染、败血症、脑膜炎、流产、死胎,甚至导致死亡,被称为李斯特菌病( listeriosis )。虽然李斯特菌病在人类并不多见[(0.1~10)/100万],但被认为是严重的经食物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围生期李斯特菌感染开始被临床关注,因其不仅导致妊娠期感染、流产、胎死宫内,更导致新生儿死亡。

  • 从遗传角度看儿科脓毒性休克

    作者:尹晓娟;曲雯雯

    尽管产生了有效的抗生素和疫苗、形成了基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支持模式和制定了规范的治疗指南,但儿科脓毒性休克仍然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1-2]。由于脓毒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长期以来的挑战性疾病,迫使学者们采用遗传和基因组学方法研究此综合征,应用遗传和基因组学识别新的通路和治疗目标、发现败血症相关性生物学标志物以及鉴定脓毒性休克子类[3]。现已确证几种广泛参与炎症、免疫以及凝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基因多态性,具有这些多态性的儿童具有患败血症或影响该病预后的易感性。大量研究表明,脑膜炎球菌菌血症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启动子区和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发病相关联。儿科脓毒性休克的表达谱研究证实,补充锌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8的活性是治疗败血症的潜在新方法。着重于发现败血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是影响儿科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有力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就儿科败血症和脓毒性休克中的基因关联研究、基因组表达谱以及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予以介绍,以拓宽大家对儿科脓毒性休克发病遗传机制的认识。

  •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作者:檀卫平;蓝丹

    一、概述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弥漫性肺泡损伤是ARDS的病理学特征,肺泡毛细血管屏障严重受损,继发高通透性间质性水肿及肺泡水肿,并在肺泡表面形成透明膜,可进展为肺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儿童 ARDS 的发生率为(2.2~6)/10万,在PICU住院患儿中ARDS的发生率为(7~42)/1000, ARDS 的住院病死率约为20%~80%[1-2]。由于各地PICU技术水平不均,基层资源短缺,我国ARDS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本文就儿童ARDS的治疗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瑞

    先天性心脏病占我国出生婴儿的6‰~8‰,是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虽然产前诊断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仍然是儿科医师特别关注的问题。复杂危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如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梗阻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处理是这些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存关键。不幸的是这些危及生命的心脏疾患在生后早期可能没有明确的特征,大多数临床表现和体征不是特异的,从而导致及时的早期诊断困难。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早期考虑这些疾患,对决策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但生后数小时至数天,由于动脉导管的收缩,这些婴儿会出现严重酸中毒、休克、发绀甚至死亡。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分为导管依赖型体循环和导管依赖型肺循环,从病理生理上两种疾患大不相同,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和心脏畸形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毫无疑问,早期的发现常常被视为医学急诊,但是应当与生后异常代谢紊乱、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其他肺疾患鉴别。掌握新生儿时期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降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死亡率和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述几种在新生儿期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新举措

    作者:王礼周;吴夏萍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是机械通气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定义为患儿经历机械通气至少48 h后发生的肺炎。一旦胸片有新的浸润影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脓性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其中之一表现者即应临床考虑发生VAP。

  •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夏正坤;高春林

    溶血尿毒综合征(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三联征为特点的疾病,是儿童期常见的导致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之一。

  •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症治疗进展

    作者:郑景浩;刘玉洁

    近年来的外科治疗发展很快,很多诊治观点和治疗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0.7%~1.0%),我国每年约有10万至15万新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其中存在部分患儿因病情复杂,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危重状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夭折。随着外科技术以及急诊手术理念的转变、医生以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度以及家庭对病患儿童的期待值的提高,对于“新生儿、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概念”在我院得以实行,并在多中心的合作中得以实现。

  •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几点认识

    作者:郑华城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小儿危重症之一,能造成不可逆脑损害,甚至威胁生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减轻其危害。随着神经电生理、基因检测、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近来在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均有新的认识,分以下几方面叙述。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严莎莎;赵德育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童重症肺炎,其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1]。如何早期将重症肺炎患儿识别出来,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这是临床工作者在治疗重症肺炎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国有关儿童肺炎的防治指南不断推出,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管理指南已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指南为临床肺炎诊治建立了规范,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本文就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重症肺炎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刘丽;鲁继荣;程航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哮喘急性发作是儿科的急症,也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对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流程已做了很详细的描述,但多数儿科医生在处理哮喘急性发作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儿童哮喘急性发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述及如下。

  • 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肖钢明;王姝彦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新生儿期尤其是生后第1周内的发病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下降[1]。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8~5)/1000。小于30周的早产儿发病率更高,大约3.9%,而大于30周的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5%[2]。尽管新生儿惊厥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新生儿惊厥发作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以后的认知、行为障碍或癫痫合并症[3]。新生儿惊厥很少是原发性的,多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因此需要立即处理。

  • 如何更好地发挥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对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救治作用

    作者:王旭

    体外生命支持系统( ECLS )主要用于正性肌力药物难以纠治的顽固性低心排和心源性休克,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1-2]。与成人不同,造成小儿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心脏手术后的循环衰竭以及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目前临床上小儿应用较多的机械辅助设备主要包括:(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体外膜肺氧合(ECMO);(3)心室辅助装置( VAD)三种。但对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及植入性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ECMO仍然是目前儿科重症医学领域救治心源性休克的主要的机械辅助手段。

  • 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治疗食管鳞癌的Meta分析

    作者:蒋俊;权循凤;张丽;汪义纯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甘氨双唑钠对食管鳞癌放疗增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系统,收集有关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与单纯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RCT,总计776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相比,近期疗效前者高于后者( OR=3.945,95%CI=2.495~6.239;P=0.000);远期疗效两组相近(1年生存率:OR=1.487,95% CI=0.816~2.711;P=0.195;2年生存率:OR=1.413,95% CI=0.680~2.937;P=0.354);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反应:OR=0.682,95% CI=0.063~7.414;P=0.753;血液学毒性:OR=1.228,95%CI=0.520~2.899;P=0.640)。结论现有研究表明,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治疗较单纯放疗能进一步提高食管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好,远期疗效的评价有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Meta分析

    作者:王勇;张晶晶;李珊;阮翊

    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方法检索1975年至2013年3月公开发表的所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及系统评价。结果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7项,共2220例患者;共有15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76%。其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1115例,有5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75%;对照组1105例,有9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75%。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48%( OR 0.52,95%CI 0.37~0.73,P=0.0002)。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 一种简便提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作者:张校通;王翔;申重阳;赵令卉;王小燕;张清友;尹珊珊;陈静娴;张蓉;郑榆坤

    目的:评价淋巴细胞分离管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提取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实验组使用淋巴细胞分离管法进行分离,对照组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进行分离,之后将两组方法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成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细胞,比较用两种方法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及其在之后的诱导、培养过程中的细胞数量、活率等指标是否有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活率及密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此后的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的数量、活率以及免疫表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淋巴细胞分离管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不影响细胞的得率以及随后的诱导、培养,并且能够节省时间。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