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帕金森病患者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曹辰杰;余舒扬;左丽君;陈泽颉;孙莉;黄曦妍;刘卓;扈杨;王方;张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其他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患者243例,记录人口学资料,采用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价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疲劳量表(FS-1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L-39),并与SCOPA-AUT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243例帕金森病患者SCOPA-AUT评分为(36.6±8.0)(23~67)分;与起病年龄[平均(59.8±10.1)岁)]及病程[平均(3.8±4.0)年]呈显著正相关(r=0.248,P=0.000;r=0.234, P=0.000)。(2)自主神经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高(83.5%),其中便秘常见(56.4%),其后依次为排尿障碍(79.0%)、性功能障碍(78.6%)、心血管功能障碍(48.6%)及体温调节障碍(47.3%)。(3)SCOPA-AUT评分与UPDRSⅢ评分[(25.9±13.2)分]和H-Y分期[(2.0±0.8)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0,P=0.000;r=0.425,P=0.000)。(4)有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分别为169例和154例,HAMD、HADA评分与SCOPA-AUT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00;r=0.490,P=0.000)。(5)帕金森病不伴认知障碍(PD-NCI)组、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PD-MCI)组和帕金森病伴痴呆(PDD)组SCOPA-AUT评分依次明显增高[(34.8±7.3)分、(37.9±8.0)分和(38.5±8.7)分,P=0.011]。(6)有睡眠障碍患者169例,SCOPA-AUT评分与PSQ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8,P=0.000)。(7)有疲劳患者215例,SCOPA-AUT评分与FS-14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00)。(8)ADL评分为(35.3±13.6)分,与 SCOPA-AUT 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1,P=0.000);PDQL-39评分为(134.1±26.6)分,与SCOPA-AU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00)。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症状多样,与起病年龄、病程、运动症状及认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疲劳等非运动症状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结核性膀胱挛缩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湛海伦;周祥福;杨飞;李腾成;孙其鹏;蔡佳荣;王喻

    目的:提高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结核性膀胱挛缩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临床应用。结果患者术后尿急及腰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造影提示膀胱形态良好,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流动力学复查膀胱容量达410 ml,大逼尿肌压力降至8.5 cm H2O。结论结核性膀胱挛缩是膀胱扩大术的适应证,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改善挛缩膀胱症状和肾功能。

  •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胼胝体(区)磁共振弥散特征与认知功能障碍(损害)的相关关系

    作者:王双坤;袁俊亮;顾华;郭晓娟;彭朋;刘敏;胡文立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在胼胝体部位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27例LA患者和23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神经心理测验,并采集DTI数据,测量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受损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并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LA患者在MoCA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20.1±4.5)分和(26.0±1.1)分,t=10.01,P<0.05]。LA患者还表现为Stroop色词干扰测验B[(68.3±15.0)s和(42.9±4.8)s,t=8.02,P<0.05]、Stroop色词干扰测验C[(150.2±43.6)s和(64.7±9.1)s,t=7.70,P<0.05]、连线测验 A[(71.6±14.7)s 和(32.0±6.9)s,t=10.82,P<0.05]、连线测验 B[(120.4±17.8)s和(83.0±6.3)s,t=10.00,P<0.05]、数字符号测验成绩[(24.8±6.5)个和(37.1±4.6)个,t=7.19,P<0.05]显著差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LA组胼胝体膝部(0.751±0.133和0.883±0.035,t=10.31, P<0.05)及压部(0.851±0.076和0.927±0.047,t=8.09,P<0.05)FA值较对照组降低,胼胝体膝部/压部ADC值[(0.818±0.148)×10-3 mm2/s和(0.677±0.038)×10-3 mm2/s,t=9.10,P<0.05/(0.828±0.078)×10-3 mm2/s 和(0.611±0.051)×10-3 mm2/s,t=4.61,P<0.05]较对照组增加,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得出,LA患者在胼胝体膝部FA值与连线测验B成绩呈负相关(r=-0.475,P=0.022),与数字符号测验成绩呈正相关(r=0.694,P<0.001)。LA患者在胼胝体膝部ADC值与MoCA评分(r=-0.477,P=0.021)和数字符号测验成绩呈负相关(r=-0.607,P=0.002)。LA患者在胼胝体压部FA值与Stroop色词干扰测验B成绩呈负相关(r=-0.416,P=0.048)。结论 LA患者存在显著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执行功能障碍。DTI技术可反映LA患者胼胝体白质损害,且这种白质损害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乔青;丁立刚;王靖;牛红霞;华伟

    目的:寻找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根据术后QRS时限是否缩短,将80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左心室电极植入理想靶静脉的比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有关变量对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能力。结果术后 QRS 缩短组男性比例小(21/40 vs.31/40,P=0.020),术前QRS时限更长[(186.3±24.9)ms vs.(157.0±26.9)ms,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0,OR=0.218)、术前QRS时限(P=0.000,OR=1.050)为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术前QRS时限≥170 ms预测术后QRS时限缩短的敏感性为0.750,特异性为0.800。结论性别、术前QRS时限为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或术前QRS时限≥170 ms的患者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更多出现QRS时限的缩短。

  • 诱导剂联合美罗培南筛查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张彭;徐宏亮;褚美玲;任微;于静波;杨婧;薛文成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联合多种抑制剂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产碳青霉烯酶类型的可行性。方法共收集可疑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87株。采用美罗培南加多种抑制剂包括3-氨基苯硼酸(APBA),二吡啶羧酸(DPA),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和氯唑西林(cloxacillin)等试验来检测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的可能类型;以耐药基因PCR扩增、测序结果作为标准来判断上述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临床常用的改良Hodge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87株试验菌中,经PCR扩增证实产KPC的菌株40株,待测序确认6株;无VIM、IMP等基因型;改良Hodge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表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6%;美罗培南和APBA联合检测KPC表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美罗培南和DPA联合检测MBL表型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7.5%;美罗培南和EDTA联合检测MBL表型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8%。结论改良 Hodge 试验敏感性好,特异性不高,只能作为碳青霉烯酶的初步筛选。美罗培南加抑制剂的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尤其是APBA检测KPC方法,临床上可以考虑该方法作为经济、准确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方法推广。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Ⅲ级缺血的预测和预后价值

    作者:钟静;黄为;徐标;陈亮;李声娜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级缺血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价值。方法入选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2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n=198)和Ⅲ级缺血组(B组,n=114),住院期间记录一般临床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降率(STR)和院内死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低、而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大(P<0.05);A组患者PCI术后STR>50%较B组显著增加(53.54%和30.70%,P<0.05)。2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52%vs.6.14%,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院内死亡率与Ⅲ级缺血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1.189,P<0.05)。结论年龄大、低EF值、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且Ⅲ级缺血对患者心肌灌注不良和院内死亡率有预测价值。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亚临床型皮质醇增多症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探讨

    作者:张开颜;刘春晓;郑嘉欣;李伟;吴准;邢金春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亚临床型皮质醇增多症(即醛固酮/皮质醇共分泌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提高醛固酮/皮质醇共分泌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中单纯性醛固酮腺瘤8例,合并亚临床型皮质醇增多症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腺瘤及瘤旁组织类固醇合成限速酶编码基因(CYP11B1和CYP11B2)的表达情况。结果醛固酮/皮质醇共分泌瘤的大直径[(3.48±1.51)cm]大于单纯醛固酮腺瘤[(1.61±0.3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2,P=0.006);醛固酮/皮质醇共分泌瘤患者血钾水平[(4.00±0.29)mmol/L]高于单纯醛固酮腺瘤[(3.15±0.7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0,P=0.032)。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亚临床型皮质醇增多症并不少见,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

  • 帕金森病伴发幻觉与非运动症状关系的研究

    作者:陈泽颉;曹辰杰;余舒扬;左丽君;扈杨;王方;张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幻觉的发生率及与非运动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105例病程为10年以内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中第2项症状的“有无”分为有幻觉组和无幻觉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完成多种非运动症状的评价。结果(1)105例帕金森病患者幻觉的发生率为11.4%;(2)有幻觉组病程[(4.08±2.47)年]长于无幻觉组[(2.56±2.24)年],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2),两组性别、年龄及起病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有幻觉组H-Y分期及UPDRS Ⅲ评分[(2.63±1.13)期,(38.58±18.10)分]明显高于无幻觉组[(1.90±0.69)期,(25.07±14.32)分](P<0.05);(3)有幻觉组与无幻觉组抑郁、焦虑、疲劳、睡眠障碍、日间思睡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91.7%vs.60.2%,66.7%vs.30.1%,100.0%vs.66.3%,100.0%vs.62.4%,66.7%vs.34.4%,42.8%vs.10.7%,P<0.05),有幻觉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明显低于无幻觉组(20.5分vs.24.0分,P<0.05),有幻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疲劳量表(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的评分和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中症状的个数均明显高于无幻觉组(23.0分vs.10.0分,17.5分vs.7.0分,10.0分vs.8.0分,10.0分vs.6.0分,7.5分vs.4.0分,14.0个vs.8.0个),其中有幻觉组实际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低于无幻觉组[(5.96±1.95)h vs.(6.92±1.39)h,(76.04±16.04)%vs.(85.52±14.38)%,P<0.05],有幻觉组消化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的个数明显多于无幻觉组(P<0.05);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无显著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ehn-Yahr分期(OR=2.996,P<0.05)和HAMD(OR=1.096,P<0.01)是帕金森病伴发幻觉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10年内的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幻觉的发病率为11.4%,与Hoehn-Yahr分期及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疲劳、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密切相关。

  • 血清HBsAg和HBV DNA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判别评价

    作者:张占卿;陆伟;王雁冰;周新兰;黄丹;丁荣蓉;沈芳;冯艳玲

    目的:构建基于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HBsAg/HBV DNA比值判别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评价Fisher判别函数判别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效能。方法472例经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HBeAg阳性279例,HBeAg阴性193例。血清HBsAg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病理学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HBV DNA、HBsAg/HBV DNA分别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P<0.01)。根据Bayes 逐步判别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级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只有血清HBsAg和HBsAg/HBV DNA,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期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有血清HBsAg、HBV DNA和HBV DNA。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5.8%、51.1%、59.1%,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95.5%、0.0%、5.7%;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36.4%、34.9%、21.6%、57.9%,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86.7%、29.4%、0.0%、0.0%。结论基于血清HBsAg和基于血清HBsAg、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分别对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有重要的判别价值;基于HBsAg/HBV DNA比值和基于血清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对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1和分期S1有重要的判别价值。

  • 术后持续吸烟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预后的影响:5年随访研究

    作者:陈虹;罗建春;熊妮

    目的:旨在评价术后持续吸烟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中心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成功行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的115例吸烟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吸烟情况分为非吸烟组,术后持续吸烟组和术后戒烟组,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比较各组间患者MACE发生情况(死亡,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术后持续吸烟组患者较年轻,并存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手术史(PTCA,PTA)发生率较低(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术后戒烟组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和再干预风险[再次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较非吸烟组无明显差异;术后持续吸烟组患者的再次干预风险较非吸烟组(Hazard Ratio=5.8,95%CI 1.2~18.9,P=0.030)和戒烟组(95%CI 1.96~12.26,P=0.001)显著升高。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持续吸烟的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再次干预的风险高,戒烟有利于改善预后。

  • 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31例随访

    作者:张顺聪;邢润麟;梁德;江晓兵;杨志东;叶林强;于淼

    目的:评价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采用带侧孔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钉道强化术治疗的31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25例,年龄55~85岁,平均(72.42±5.76)岁。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双能X线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23.66)min,出血量100~450 ml,平均(196.77±65.75)ml;术中无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无严重骨水泥渗漏。术后复查X线片、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对称。随访6~12个月,平均(10±1.79)个月,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均得到改善,疼痛VAS评分术前6.89±1.83、术后6个月随访为2.89±0.60、末次随访为2.33±1.01;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DI功能障碍评分术前为0.63±0.25、术后6个月为0.27±0.06、末次随访为0.23±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JOA 评分术前为10.01±5.77、术后6个月随访为18.03±1.66、末次随访为18.22±1.30;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功能(PF)术前为24.42±6.87、术后6个月随访为47.50±8.04、末次随访为86.51±2.39;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理职能(RP)术前为2.81±7.58、术后6个月为24.82±9.33、末次随访为86.72±4.36;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躯体疼痛(BP)术前为28.92±10.00、术后6个月为44.70±15.45、末次随访为75.39±12.38,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会功能(SF)术前为33.18±7.63、术后6个月为43.57±4.23、末次随访为73.81±7.36;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复查 X 线片示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脱。结论应用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对伴发骨质疏松的椎体行钉道强化固定,能够有效增强螺钉的把持力,早期恢复患者活动能力,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 Bcl-6与Blimp-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余文庆;徐洪涛;邢同京;肖丽

    目的:探讨CD4+T细胞Bcl-6与Blimp-1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法从中分选出 CD4+T 细胞,半定量 PCR 法检测CD4+T细胞中Bcl-6与Blimp-1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cl-6 mRNA表达升高,Blimp-1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Bcl-6与Blimp-1转录因子的表达存在明显异常,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异常免疫应答有关。

  • 硫化氢/胱硫醚-γ-裂解酶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

    作者:王新国;丁虹;刘惠敏;刘寿荣

    目的:观察硫化氢(H2S)/胱硫醚-γ-裂解酶(CSE)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以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肝炎组,21例肝损害治疗后正常者的非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肝穿刺获得两组肝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CSE表达。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两组肝细胞,分别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HGF)50μg/L、CSE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PPG)2 mmol/L+HGF 50μg/L、H2S供体NaHS 1 mmol/L+HGF 50μg/L刺激24 h,用MTT法观察两组细胞增殖变化。结果肝炎组肝组织CSE平均光密度值为0.5019±0.103,对照组为1.691±0.513,肝炎组CSE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低(P<0.05)。HGF刺激后,肝炎组肝细胞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加CSE抑制剂PPG后,吸光度值增加更明显(P<0.05);加NaHS后,两组细胞吸光度均减弱(P<0.05)。结论 H2S/CSE具有抑制肝细胞增殖作用,减少内源性H2S将有利于肝再生。

  • 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海燕;温盛霖;康庄;岳计辉;王宏

    目的:应用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研究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方法以30例双相障碍Ⅱ型患者为研究组,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Stroop色词测验、连线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韦氏记忆测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患者入院时收集其临床特征,包括发作次数、病程、精神病性症状、家族史,并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在韦氏记忆测试中,除再认和背数外,患者在其他分测试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在Stroop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上,患者的各项因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受损(P<0.05),在连线测试上,患者耗时长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者在小学连线B测试中的错误数多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发作次数和视觉再生、背数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的完成分类数负相关(P<0.05);HAMD评分和视觉再认、触觉及记忆商数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注意、执行和记忆功能。患者发作次数多、抑郁程度严重,记忆功能受损越明显;发作次数还与执行功能受损有关。

  • 三种非球面单焦点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作者:冀海轮;肖伟;赵芳;赵岱新;濮伟

    目的:研究三种非球面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在佳矫正视力及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非球面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90眼)。术前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25例,30眼)植入疏水性染黄色丙烯酸酯人工晶体;B组(28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及C组(24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表面肝素处理人工晶体。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均行佳矫正视力检查及明视无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各组之间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明视无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标准化后的对比敏感度值:lgCS)显示三组患者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P均>0.05)。结论上述三种人工晶体植入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由于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因此植入染黄色滤过蓝光的人工晶状体是可取的。

  • 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李彪;周涛龙;赵强;吴同果;韦建瑞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 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 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 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 /L,(11.8±5.4)mg /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 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冰;李雪萍;林强;杨婷;周俊;程凯;张颖冬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后增加一般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erg 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平衡
  • 低胆固醇血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杨燕;张玫;和芳;李邦一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于我科住院的患者76例(其中大出血35例、非大出血41例),并统计因消化性溃疡于我科住院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大出血组、非大出血组血清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含量。将所有出血患者分为低胆固醇血症组与正常胆固醇组,比较两组再出血率以及ROCKALL评分,以观察血清总胆固醇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LD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01),且大出血患者明显低于非大出血者(P<0.05);而甘油三酯水平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和正常胆固醇组相比,低胆固醇血症者再出血率明显升高(P<0.001)、ROCKALL评分明显增加(P<0.001)。且低胆固醇血症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比例增加(P<0.05)。结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LDL 水平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呈负相关;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越低,表示患者预后越差。

  •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吴黎敏;张国烈;林庆凡;张劲帆;李航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并与开腹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分析临床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的124例患者,并与同期行开腹手术的146例患者对比。结果12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3例。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程稍长(224 min vs.202 min),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中平均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恢复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手术组(均 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 D2根治手术安全、可行,能够达到甚至优于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是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可靠治疗手段。

  •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娟;王火强;刘进军;赵龙

    目的:探讨18F-FDG 符合线路显像在肺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肺癌根治性术后随访期间临床可疑复发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治疗资料、可疑复发表现、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结果、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肺癌术后复发59例,终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证实肺癌术后复发53例,1例炎性肉芽组织,1例肺内纤维组织增生,1例慢性炎症改变,1例肺脓肿,1例放射性肺炎,1例肺部真菌感染。FDG显像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的22例患者中,2例肺内转移,1例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黏液腺癌,1例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其余17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异常。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肺癌术后复发灵敏度为91.4%(53/58),特异性为73.9%(17/23),准确性为86.4%(70/81),阳性预测值为89.8%(53/59),阴性预测值为77.3%(17/22)。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术后复发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320排动态容积CT节段性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

    作者:张国明;李晓燕;孙钢;刘娟;孙青;李理;王启蒙

    目的:整体钙化积分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斑块负荷的评价和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本研究探讨冠状动脉CT中节段性钙化积分对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87例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320排DVCT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选取节段性钙化积分>0的所有病变,节段性钙化积分<80者为轻度钙化组,80~200为中度钙化组,>200为重度钙化组。从上述三个分组中,选出各组接受介入治疗的病变进行亚组分析。对三组病变的位置、主要斑块形态、钙化比例和介入治疗等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度钙化组多见于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病变狭窄程度较轻,主要斑块多为条块型和结节型,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相符度较低(P<0.05)。治疗亚组分析显示严重钙化组预扩张和后扩张球囊球囊使用比例较高,且扩张压力较大,支架释放压力较大(P<0.05),但支架内径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节段性钙化积分,可较好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冠状动脉CT狭窄程度判断和介入治疗器械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XELOX 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进展期胃癌疗效观察

    作者:龚龙波;吕孝鹏;孟良;夏红;谢志远;徐玉振

    目的:评价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组、开放、非随机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47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ⅢA、ⅢB、ⅢC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XELOX方案化疗2~3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评估可否手术治疗。结果14例化疗2疗程后手术,23例化疗3疗程后手术,10例病情进展更换化疗方案,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9例,总有效率55.32%。临床受益率为78.72%。不同病理类型胃癌(高、中分化腺癌对比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对化疗的临床受益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作用为白细胞降低及恶心、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结论 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Ⅲ期进展期胃癌,毒副作用较小,能提高部分患者手术治疗疗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分析

    作者:赖晋智;刘永太;田庄;徐东;王迁;李梦涛;曾小峰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肺动脉高压(SLE-APAH)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以及二者对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的反应。方法入选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临床诊断SLE-APAH和IPAH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右心导管检查(RHC)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并于雾化吸入20μg伊洛前列素后复查RHC及TTE。结果58例患者中SLE-APAH患者40例,均为女性,年龄(33.6±7.9)岁;IPAH患者18例,女性15例,年龄(37.6±12.2)岁。两组患者RHC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血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以及TTE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SLE-APAH患者相比,IPAH患者右房、右心室增大及右心室壁增厚更为显著(P<0.05),两组超声所测右心室功能(右心室心肌工作指数,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无区别(P>0.05)。30例SLE-APAH患者及10例IPAH患者完成雾化吸入20μg伊洛前列素,两组患者在吸入伊洛前列素后mPAP及PVR均明显降低,CO、PCWP及TTE所测前述右心室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IPAH患者与SLE-APAH患者相比右心增大及右心室增厚更为明显,提示IPAH患者右心重构更为严重;吸入伊洛前列素可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的mPAP及PVR,但CO及右心室功能无改善。

  • 经颅超声检测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回声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关系的研究

    作者:曹辰杰;余舒扬;左丽君;李辰;扈杨;王方;陈泽颉;张巍

    目的:采用经颅超声(TCS)技术检测帕金森病患者黑质(SN)回声的变化及其与运动症状(MS)及非运动症状(NMS)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122例帕金森病患者和46名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者,记录人口学资料。(2)采用经颅超声技术检测帕金森病患者SN回声强度、面积及高回声面积/中脑面积(S/M)比值,将SN回声强度Ⅰ、Ⅱ级为正常(PDSN-组),≥Ⅲ级为异常(PDSN+组)。(3)采用Hoehn-Yahr分期、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于开期评价MS。(4)采用以下量表评价NMS: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NMSQ)、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疲劳量表(FS-14)及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RLSRS)。(5)分析帕金森病患者SN回声的变化与MS及NMS的关系。结果(1)122例帕金森病患者SN回声Ⅰ~Ⅴ级分别为0、31、57、32及2例,SN+组91例(74.6%),SN-组31例(25.4%);40例对照者(6例因颞窗条件不佳而无法探测)分别为11、26、3、0及0例,SN+组3例(7.5%),SN-组37例(92.5%),帕金森病组SN高回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帕金森病组SN不同回声级别患者高回声面积、高回声面积/中脑面积比值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2)男性PDSN+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70.33%vs.29.67%, P<0.05),PDSN+组年龄及发病年龄均明显高于 PDSN-组[(62.0±9.6)岁 vs.(54.3±11.1)岁,(57.9±11.0)岁vs.(51.1±10.9)岁,P<0.05]。(3)PDSN+组H-Y分期明显高于PDSN-组[(2.06±0.77)期 vs.(1.68±0.63)期,P<0.05];UPDRSⅢ震颤评分明显高于PDSN-组[(2(1~5)分vs.4(2~8)分,P<0.05];PDSN+组91例患者中的72例(79.1%)起病侧别位于高回声的对侧(单侧SN出现高回声)或更大面积高回声的对侧(双侧 SN 出现高回声),19例(20.9%)起病侧别位于高回声的同侧(单侧 SN出现高回声)或更大面积高回声的同侧(双侧SN出现高回声)。(4)PDSN+组MoCA评分明显低于PDSN-组[(20.1±5.4)分vs.(22.7±5.8)分,P<0.05],伴发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DSN-组(63.74%vs.32.26%,P<0.05);PDSN+组SCOPA-AUT评分明显高于PDSN-组[(36.8±9.0)分vs.(33.5±7.7)分,P<0.05];两组其他NMS的发生率及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颅超声技术检测帕金森病患者SN高回声的发生率高,SN回声强度、高回声面积及S/M比值均可反映SN回声的变化;男性、年龄及发病年龄大的帕金森病患者SN高回声的发生率更高;帕金森病伴SN高回声患者起病多在高回声对侧,H-Y分期更重,震颤明显,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症状明显。

  • 0至24月龄儿童鼓室声导抗测试研究

    作者:商莹莹;倪道凤;徐春晓;赵翠霞;李奉蓉;张志勇;高志强

    目的:分析0~24月龄婴幼儿鼓室声导抗测试的结果,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结果比较,以评价高频和低频鼓室声导抗测试对于诊断该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对98例(196耳)0~24月龄婴幼儿(0~6月龄、7~12月龄、13~24月龄组分别有63、22、13例)进行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ABR测试和DPOAE测试,对其中25例(50耳)7~24月龄婴幼儿同时进行了226 Hz鼓室声导抗测试。结果在0~6月龄、7~12月龄、13~24月龄婴幼儿中,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无峰组ABR波Ⅰ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85.2%、89.3%、89.5%,有峰组分别为32.6%、43.8%、40.0%;DPOAE正常率无峰组分别为3.4%、3.6%、0,有峰组分别为47.4%、50.0%、33.3%;且0~12月龄段各参数无峰组与有峰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12月龄、13~24个月龄婴幼儿中,226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异常组ABR波Ⅰ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8.6%、86.7%,正常组分别为100%、57.1%;DPOAE正常率异常组分别为14.3%、0%,正常组分别为16.7%、25%。在7~12月龄、13~24月龄婴幼儿中,226 Hz与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的一致率分别为57.7%、73.1%。结论在0~24月龄婴幼儿中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对于诊断婴幼儿中耳功能障碍有意义。在7~24月龄婴幼儿中,226 Hz 鼓室声导抗测试诊断中耳功能障碍的准确性较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差,在13~24月龄婴幼儿中的准确性较7~12月龄中好。因此,建议7~24月龄婴幼儿声导抗测试同时用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

  • 肝脏原发淋巴瘤八例的诊治

    作者:徐海峰;蒋婉岚;卢欣;杜顺达;徐意瑶;赵海涛;迟天毅;桑新亭;毛一雷;钟守先;黄洁夫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例特点和治疗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2年收治的8例肝脏原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病例特点和治疗预后情况。本组8例患者,年龄12~66岁,平均35.6岁;男3例,女5例;均无肝炎病史;腹痛,肝脾大,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4例患者提示弥漫性肝大,3例患者肝脏多发病灶,1例为单发病灶。结果本组患者5例接受经皮肝穿刺,3例接受手术而获得病理结果,5例患者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为少见的小B细胞淋巴瘤,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预后资料的5例患者生存期1.5~61个月,中位生存期23.9个月。结论肝脏原发淋巴瘤为少见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不典型,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此类疾病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作者:常中飞;王茂强;刘凤永;段峰;宋鹏;王志军

    目的:分析96例肝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放射治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96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放射治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37.5%、12.5%。姑息治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7%、3.6%。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灶放疗、肝内原发肿瘤大小、血清ALP、ECOG评分、骨转移时间、骨转移伴其他肝外转移、肝内病灶控制情况及肝内病灶治疗方式是影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肝内原发肿瘤大小、骨转移伴其他肝外转移、骨转移灶放疗及肝内病灶治疗方式是影响HCC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放射治疗对于肝癌单发骨转移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并配合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文武;陈曦;解方为;余宗阳;陈朗;陈雄;欧阳学农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并配合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恶性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腹腔内恩度联合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后热疗)和对照组(腹腔内氟尿嘧啶单药灌注后热疗)。治疗前均先尽量排尽腹水,治疗组在腹腔内注入氟尿嘧啶1.0 g和恩度60 mg,每周3次(d1、d4、d7)。连续3次为1周期,间隔1周时间进行下一周期治疗。对照组除不加入恩度外,其余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在腔内治疗后30 min 行深部热疗,热疗温度为43℃以上,每次45~60 min。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治疗,第2周期治疗结束后,按照WHO腹水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KPS)变化评价生活质量(QOL),按照NCICTC 3.0版分级标准评价毒性反应。结果在可评价的60例患者中,治疗组客观有效率78.8%(26/33),对照组48.1%(13/27),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17)。治疗组获生活质量改善25例(75.8%),对照组获生活质量改善11例(40.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明显增加毒副反应,全组患者耐受良好,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100 d和4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恩度联合氟尿嘧啶腹腔灌注的给药模式并配合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腹水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毒副反应均可耐受,可成为治疗恶性腹水的新手段之一,也可为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降低他莫西芬引起的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

    作者:傅韵;蒋蓓琦;武羿;王奕静;成小林;李正东;庄志刚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与他莫西芬引起的子宫内膜病变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经病理学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后服用他莫西芬的30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放置LNG-IUS前后的子宫内膜组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PAX-2、Ki-67和K-ras的表达情况,并在放置LNG-IUS后3、6、12个月行超声随访患者放环前后的子宫内膜情况。结果(1)相比放置LNG-IUS前的子宫内膜厚度[(12.55±2.52)mm],放置LNG-IUS后子宫内膜3个月[(10.30±1.90)mm,t=12.795,P=0.000]、6个月[(9.10±1.25)mm,t=7.384,P=0.000]、12个月[(7.30±0.87)mm,t=9.769,P=0.000]均受到明显抑制;(2)通过对子宫内膜行定量PCR检测发现相较放环前的表达,随着放置LNG-IUS时间延长,PTEN逐渐增高:在放环6个月及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2.401,P=0.023;t=-5.579,P=0.031);K-ras的表达逐渐降低:在放环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7.064,P=0.019);Ki-67的表达逐渐降低:在放置6个月及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4.615, P=0.044;t=6.817,P=0.021);而PAX2的表达虽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亦发现随着放置LNG-IUS的时间延长,PTEN表达增强,在放环6个月及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8.928,P=0.012;t=-4.489,P=0.046);K-ras表达降低:在放环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7.965,P=0.015);Ki-67的表达降低:在放置6个月及12个月时出现统计学差异(t=15.600,P=0.004;t=7.730,P=0.016),而PAX-2的表达未及明显改变(P>0.05)。结论 LNG-IUS能降低他莫西芬引起的子宫内膜病变。

  • 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脑氧代谢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毕燕琳;王彬;张高峰;王玲;丛丽;尹曾;孙晓鹏;时飞;王明山

    目的:评价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CSGB)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脑氧代谢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2月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年龄75~85岁,性别不限,体重50~70 kg。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n=30):对照组(C组)、单次星状神经结节阻滞(SGB)组(D组)和CSGB组(S组)。C组无处理,D组于麻醉前仅注射0.2%罗哌卡因5 ml,行右侧SGB,S组于麻醉前行右侧连续SGB,注射0.2%罗哌卡因5 ml后,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2 ml/h,持续时间48 h;3组术后常规治疗。记录右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即刻(T1)、SGB后20 min(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术毕(T4)时采集桡动脉和右侧颈内静脉球部血,测血气分析,计算脑血流量/脑氧耗比(CBF/CMRO2)、脑氧耗/脑糖耗比值(CMRO2/CMRGlu)及乳酸生成量(ADVL);记录上述各时间点HR、SpO2、MAP。术前、术后3 d、7 d采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查,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S组CBF/CMRO2升高、CMRO2/CMRGlu升高、ADVL降低(P<0.05);与D组比较,S组T3~T4 CBF/CMRO2升高、CMRO2/CMRGlu升高、ADVL降低(P<0.05);与T1比较,T2~T3时D组、S组CBF/CMRO2升高、CMRO2/CMRGlu升高、ADVL降低,T4时S组CBF/CMRO2升高、CMRO2/CMRGlu升高、ADVL降低(P<0.05)。结论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脑氧代谢,从而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上颌骨及面中份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张韬;史也;邵晓琳;赵继志;陈永宁;余立江;石钿印;马超

    目的:探讨上颌骨及面中份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方法选取2004至2012年因上颌骨及面中份缺损行组织瓣重建患者22例。共使用组织瓣26块,其中游离组织瓣20块,带蒂组织瓣6块;包括前臂皮瓣14块,股前外侧肌皮瓣2块,腹直肌2块,腓骨肌皮瓣2块,颊脂体瓣2块,胸大肌皮瓣、咽上缩肌瓣、颊肌黏膜瓣及腭瓣各1块。结果26块组织瓣中1例前臂因血管栓塞失败,余组织瓣均完全成活。患者术后进食及语音功能良好。结论应用游离及局部组织瓣可较好修复上颌骨及面中份的缺损和功能。局部组织瓣仅适用中小型缺损的重建;大型上颌骨及面中份缺损宜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和增殖诱导配体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敏燕;周凡;刘景华;张晓琳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 B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水平,探讨BAFF、APRIL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2月1日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7例(43例次)MM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BAFF和APRIL的浓度。并分析其水平在不同性别、不同分期、不同免疫分型及不同疗效时MM患者中的差异,分析BAFF和APRIL水平之间及与肿瘤负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MM患者BAFF和APRIL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分期及不同免疫分型之间对比,BAFF及APR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MM 患者不同疗效时,初治组和无效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与无效组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AFF、APRIL水平与白蛋白含量之间呈负相关(P<0.05);BAFF、APRIL水平与骨髓浆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APRIL水平与肌酐含量之间呈正相关(P<0.05);BAFF水平与APRIL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1)BAFF、APRIL在正常B淋巴细胞和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都表达,但在MM高表达。(2)MM患者疗效不同时,初治和无效组 BAFF、APRIL 表达水平普遍更高。(3)BAFF、APRIL 水平可作为评估MM肿瘤负荷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 马来酸曲美布汀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损伤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白熙;郝建宇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损伤发病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自2012年6至12月收治的拟施行ERCP患者72例。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曲美布汀组(n=36)和对照组(n=36)。术前60 min两组患者分别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200 mg及安慰剂(维生素C 0.2 g)。观察 ERCP 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腹痛黄疸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马来酸曲美布汀组血清淀粉酶低于对照组,术后2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72例中,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EP)发生率为6.94%(5例),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6.4%(19例)。其中,胰腺炎的发生率,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低于对照组(5.6%vs.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7, P=0.134)。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低于对照组(19.4%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6,P=0.025)。马来酸曲美布汀组 ERCP 术后腹痛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8)。马来酸曲美布汀组ERCP术后直接胆红素(DBIL)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RCP术前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对降低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有益;并能辅助减轻腹痛。马来酸曲美布汀药物安全性好。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纪捷;张静敏;吴王飞;李青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16和Ki-67在子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SCC)和鳞状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探讨 EGFR 在宫颈 SCC 发生中的作用及在 CIN 诊断和分级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25例低级别CIN、25例高级别CIN和20例SCC中EGFR、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宫颈炎中EGFR表达阴性或仅少数基底层细胞阳性,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EGFR在上皮层中的表达上移且阳性率增高。EGFR区分慢性宫颈炎和低级别CIN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2%、100%、100%和47.6%,与P16和Ki-6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GFR区分低级别CIN和高级别CIN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64%、88%、84.2%和71%,敏感性和NPV均低于P16和Ki-67,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2;P=0.018;P=0.008)。特异性(88%)和 PPV(84.2%)均高于 P16和Ki-67,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P=0.702;P=0.725;P=1.000)。EGFR/P16联合检测在区分慢性宫颈炎和低级别CIN以及低级别CIN和高级别CIN中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GFR在宫颈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EGFR与P16或Ki-67联合检测对宫颈CIN的诊断和分级有一定帮助。

  • 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

    作者:董培鸿;周竹山;董尚波

    目的:探讨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12年采用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对72例远端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行一期尿道成形术的资料,总结其术后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5 min,术后随访6~12个月,7例出现尿瘘,尿瘘率为9.7%,3例出现尿道狭窄,狭窄率为4.2%。尿瘘及尿道狭窄者经再次手术修复成功。结论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特别适用于远端型尿道下裂。

  • 18F-FDG PET/CT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化疗后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王相成;王雪梅;白侠;周伟娜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疗效评估及提示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NHL患者的PET/CT影像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化疗后2个疗程时进行PET/CT检查。通过ROI技术获得高T/N值,将高T/N值和高T/N下降百分率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对两组进行EFS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76例NHL患者中有24例达到完全缓解(CR),28例达部分缓解(PR),14例处于稳定(SD)状态,10例进展(PD),25例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前后测得结内和结外病灶SUV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2)。NHL患者淋巴瘤病灶高T/N值分别在3~29.8,与国际预后指标(IPI)(IPI<2,IPI≥2)相关(P=0.01);T/N低值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好(P=0.018),2个疗程化疗前后高T/N下降百分率≥68.8%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P=0.012)。结论18F-FDG PET/CT对NHL的疗效评估及提示预后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临床早期判断疗效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 超声联合X线定位球囊扩张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

    作者:田建国;濮建明;李建国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X线定位球囊扩张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超声、X线联合定位下使用球囊扩张法建立工作通道的58例肾结石病例,评估通道建立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58例患者均一次成功建立皮肾通道,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6.21%(50/58)。建立通道时间10~25 min,平均15 min。无输血病例。无输尿管导管、导丝及扩张器穿破输尿管和集合系统并发症。结论在超声联合X线定位下经皮肾穿刺,使用球囊扩张操作通道是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容易掌握并且较少放射暴露的方法。

  • 超声引导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的比较

    作者:韩流;高玉洁;斯妍娜;鲍红光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vertical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VIB)麻醉效能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Ⅰ组在超声定位臂丛后束一次性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Ⅱ组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后束一次性给予0.5%罗哌卡因40 ml。评估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并观察是否有气胸、血管和神经损伤。结果两组患者臂丛完全阻滞成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93.67%vs.98.33%,P=0.364)。Ⅰ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5或 P<0.01)。Ⅰ组臂丛阻滞中血管损伤显著少于Ⅱ组(P﹤0.05)。结论与VIB相比,超声引导下行紧贴锁骨下臂丛阻滞虽未显著提高阻滞成功率,但可显著缩短麻醉操作和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可有效地避免气胸和血管损伤的发生。

  • 上海地区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后的舌侧弓形的对比分析

    作者:徐佳瑛;蔡中

    目的:比较上海地区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后的舌侧弓形的特点。方法测量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和不拔牙正畸矫治后模型(各30副)得出牙弓的宽度和长度,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将测量结果输入MATLAB 6.1和Plotviewer软件分别拟合出拔牙和不拔牙牙弓的标准舌侧弓形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不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磨牙区舌侧牙弓宽度和深度不拔牙组均大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讨论上海地区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后的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不拔牙组深。

    关键词: 正畸学 舌侧弓形
  •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舒桂华;徐翔;严语;蔡闫闫;侯玮玮;朱玲玲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CK-MB)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先天性梅毒新生儿78例,分为症状组(38例)、无症状组(40例);另选取本院39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对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39例的患儿同时进行CK-MB和hs-CRP测定,并作对比分析。结果(1)先天性梅毒症状组、无症状组心肌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89%、32.50%(P<0.05);无症状组、症状组血清CK-MB阳性率均分别低于同组hs-CRP阳性率(30.00%<60.00%、52.63%<89.47%);症状组血清CK-MB阳性率、hs-CRP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先天性梅毒无症状组、症状组血清 CK-MB、hs-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症状组血清CK-MB、hs-CRP水平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可发生心肌损害;早期联合检测超敏 CK-MB、hs-CRP 对了解病情及其心脏损害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保留尿管期逼尿肌压力测定简化方法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林;杨书文;景园园;王充;苗晓林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保留尿管期逼尿肌压力测定简化方法(保留尿管尿动力学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及可信性。方法83例前列腺增生症伴急性尿潴留患者分别先行保留尿管尿动力学检查,之后再行常规尿道置测压管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为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检查操作时间,收集数据并分析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保留尿管尿动力学检查,检查时间平均为(8.33±1.20)min,大逼尿肌压力平均为(75.82±21.55)cm H2O。常规膀胱测压管尿道插管尿动力学检查,检查时间平均为(32.45±5.12) min,大逼尿肌压力平均为(71.77±26.61)cm H2O。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在检查时间上保留尿管组明显低于常规检查组(t=41.786,P<0.01),而在大逼尿肌压力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1.076,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伴急性尿潴留患者行保留尿管尿动力学检查在检查时间上明显低于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在大逼尿肌压力上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列腺增生症伴急性尿潴留患者行保留尿管尿动力学检查具有可行性并值得临床推广。

  • 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超峰;陈大伟;冷俊;朱松明;费哲为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3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SDF-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血清SDF-1水平:结直肠癌患者(n=53)[(6803.5±1454.2)pg/ml;3275.1~9621.6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20)[(5447.6±1028.6)pg/ml;4156.7~6922.3 pg/ml](P<0.01),发生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n=24)[(7545.2±1138.7)pg/ml;3575.2~9621.6 pg/ml]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n=29)[(6125.3±1391.4)pg/ml;3275.1~8734.5 pg/ml](P<0.01)。结论 SDF-1可能是预测或检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重要标志物。

  • 神经发育疗法对脑瘫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神经重塑的影响

    作者:陶维元;卢祖能;文芳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NDT)对脑瘫患儿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神经重塑的影响。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ABC-ELISA法)分别检测NDT治疗前后脑瘫组血清TGF-β1的水平,同时在NDT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脑瘫组NDT治疗前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脑瘫对照组(P<0.01),脑瘫组NDT治疗后血清TGF-β1明显高于治疗前和脑瘫对照组(P<0.01);脑瘫组NDT治疗前GMFM-88项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后(P<0.01);脑瘫组NDT治疗后≤三岁脑瘫组GMFM-88项提高值明显高于>三岁脑瘫组。结论 TGF-β1水平和GMFM能够更加全面客观评价NDT疗效,为脑瘫早期干预和神经康复计划提供依据和治疗方案。

  • 骨髓显像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韩艳秋;武瑾;任燕珍

    目的:探讨骨髓显像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临床确诊的35例AA患者进行骨髓显像,并根据其骨髓活性水平进行分级、分型,评价AA患者骨髓活跃程度,同时分析个体化治疗前后骨髓显像各型分布的差异,以及与2年后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32例患者骨髓活性水平2级以下,表现为外周和(或)中央骨髓的放射性分布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前35例AA患者中荒芜型2例、抑制型4例、灶Ⅰ型11例、灶Ⅱ型14例、正常型4例,治疗后荒芜型1例、抑制型1例、灶Ⅰ型7例、灶Ⅱ型9例、正常型17例,治疗前后各型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治疗后正常型增加。随访2年,缓解19例、明显进步10例、无效5例、死亡1例,各型间缓解率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其中荒芜型、抑制型差,正常型佳,灶Ⅰ型、灶Ⅱ型居中。结论骨髓显像可以反映AA患者全身骨髓功能状况,对AA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给予左甲状腺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作者:孟繁杰;李燕书;王海刚;曹斌

    目的:通过观察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在不同时间给予替代治疗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s-TSH)水平的变化,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开始替代治疗时间的佳时机。方法将98例经病理证实的因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患者,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n=48)和试验组(n=50),对照组予术后1个月开始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于术后第3天、第5天、第9天、第14天及每个月检测血清s-TSH水平,比较两组s-TSH值的变化。结果术后第5天开始,对照组s-TS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s-TSH水平更早并且平稳地达到替代治疗的效果(P均<0.05)。结论因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第5天s-TSH开始升高,术后第1天给予左甲状腺素,能早期并且平稳的达到s-TSH平稳的时间。

  • 食管黏膜下肿瘤经超声小探头测量大径与内镜下套扎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文炜;王瑞玲;夏鹏;李雪

    目的:探索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大径范围。方法对我科7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并测量其大径,采用内镜下套扎治疗及切开活检;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壁层来源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大径与套扎成功率。结果61例套扎成功,大径≤10 mm组套扎成功率优于大径>10 mm组(P<0.05);20例黏膜肌层肿瘤大径≤12 mm及20例固有肌层肿瘤大径≤10 mm时套扎均成功,17例黏膜下层肿瘤大径≤14 mm时,除外1例类癌追加手术外均成功;脂肪瘤套扎成功平均大径大于间质瘤、平滑肌瘤(P<0.05)。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与肿瘤的大径、类型及层次来源有关;超声小探头对食管黏膜下肿瘤大径的测量可预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成功率。

  • 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35例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冯红萍;姜雪强;刘彦威;王婉;孙艳君;钟基大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护肝支持治疗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片0.5 mg口服,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4周、24周、48周、96周、144周的生存例数和生存患者的肝功能(TBIL、ALT、AST、ALB)、PTA、AFP、HBV-DNA定量。结果在术后96周、144周治疗组患者生存率85.71%(30/35)、77.14%(27/35),对照组为50.00%(15/30)、43.33%(13/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HBV-DNA水平为(7.48±3.25) log10 copies/ml,24周时35例全部 HBV-DNA<500 copies/ml。对照组30例治疗前HBV-DNA水平(6.94±3.67)log10 copies/ml,治疗后4周、24周、48周、96周、144周生存患者HBV-DNA水平分别为(6.75±3.87)、(6.94±3.67)、(7.01±2.98)、(5.78±4.17)、(5.74±3.52)log10 copies/ml,无一例<500 copies/ml。在术后4周时对照组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24周后生存患者肝功能基本稳定。治疗组肝功能未见明显波动。ALB、PTA、AFP 值术后两组生存患者之间基本相同。结论恩替卡韦能快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减少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缪从庆;孟信龙;樊爱娟;陈英姿;杜鹏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同期住院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患者以及100例无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有残余尿、既往是否有尿路感染病史等指标。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否有残余尿以及既往尿路感染病史在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余指标在两组之间无差别。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是否有残余尿以及既往尿路感染病史是影响无症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与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否有残余尿以及既往尿路感染病史等因素有关。而对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存在残余尿以及既往有尿路感染病史患者更易出现无症状尿路感染,应定期查尿常规,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性尿路感染,选择适当治疗,改善预后。

  •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高艳超;王岩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7例,按病程分为三组,A组(病程小于5年)51例,B组(病程5~10年)13例,C组(病程大于10年)13例,均给予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其置泵前后各组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午餐后血糖、晚餐后血糖、基础C肽、1 h C肽、2 h C肽、3 h C肽、基础胰岛素、1 h胰岛素、2 h胰岛素、3 h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2)分析 HOMA-β与所需胰岛素用量、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BMI、HbA1c、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午餐后血糖、晚餐后血糖、基础C肽、1 h C肽、2 h C肽、3 h C肽、基础胰岛素、1 h胰岛素、2 h胰岛素、3 h胰岛素、TC、TG、HDL-C、LDL-C间的相关性。结果(1)A组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空腹血糖及各餐后血糖,HOMA-IR较前明显下降,空腹C肽、餐后1 h、2 h、3 h C肽,餐后1 h、2 h、3 h胰岛素,HOMA-β较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B组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空腹血糖及各餐后血糖,HOMA-IR明显较前下降,空腹、餐后1 h、2 h、3 h C肽,餐后3 h胰岛素,HOMA-β较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C组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空腹血糖及各餐后血糖明显较前下降,餐后2 h、3 h C肽分泌较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4)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ΔHOMA-β与体重、BMI、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ΔHOMA-β与体重、早餐后血糖、晚餐后血糖、HbA1c、尿 A/C 呈明显正相关,与病程、身高、午餐后血糖呈明显负相关。结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理想的方法,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小,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 精子顶体形态分析在体外受精方式选择中的作用

    作者:武婧;于晓伟;王轩;于洋;刘睿智;王瑞雪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形态对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结局的影响,为不孕夫妇行辅助生殖治疗前选择合适的助孕方式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95对不孕夫妇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其中73对行常规IVF助孕,22对夫妇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助孕。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检测精液常规;用Diff-Quik染色法分析精子形态及顶体形态,计算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畸形精子指数(teratozoospermia index,TZI)、顶体指数(acrosome index,AI)和顶体完整率(percentage of intact acrosome, PIA)。结果(1)IVF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间精子形态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子形态参数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3)在不同助孕方式组间,AI、PIA 以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子形态参数与IVF妊娠结局无独立相关关系(P≥0.05);但AI是影响助孕方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助孕方式选择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AI 和 PIA的cut-off值分别为1.4%、17%和31%。结论顶体形态分析可作为评价精子受精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助孕方式选择上AI比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更有参考价值。

  • 术后液体平衡干预对重症继发性腹膜炎患者术后的影响

    作者:闫东红;刘松杰;张观朝;李会朋;陈智年;徐兵;张桂凌

    目的:探讨术后液体平衡干预对继发性腹膜炎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急诊入院的重症继发性腹膜炎患者(APACHⅡ评分>8分)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了干预措施,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以3.5%高渗盐水,及利尿剂对液体平衡进行干预,对干预组及对照组出入量负平衡出现时间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干预组出现液体负平衡量时间为术后(3.77±0.90)d,对照组为(4.78±1.09)d。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APACHEⅡ评分:术日、术后第1、2天无统计学差异。第3天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术后1周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术后3 d,干预组术后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区感染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干预重症继发性腹膜炎术后患者液体平衡,可早日出现液体负平衡,不增加术后近期切口及术区感染率,对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也无明显影响,但可能降低其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 Ⅱ评分)。

  • 胰岛素泵餐前胰岛素双波输注模式的应用

    作者:宋向欣;陈园;王燕;马艳荣

    胰岛素泵(insulin pump,IP)在短期内使血糖迅速达标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报道陆续发表后[1-2],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其他降糖方案相比,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上都更具优势[3-10],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胰岛素泵除了可以设定24 h分段基础率以外,它还有一些不同的餐前追加量输注模式,例如单波(Single-wave bolus,SW)输注和双波(dual-wave bolus,DW)输注。SW即餐前一次性给予皮下胰岛素追加量;DW 则是将总量分解为两部分,即一部分以SW 的形式给予,紧接着再给予“方波”(给定胰岛素在设定时间段内平均给予),形式上,DW相当于“SW”联合“方波”。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作者:郑雪娜;李红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关节,导致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疾病。既往认为 RA 对血液系统主要的损害表现为贫血,近年来有报道发现有 RA患者体内凝血因子FⅧ抗体滴度增高,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RA患者同时合并凝血因子FⅧ、FⅨ水平降低仍较罕见。现将我院收治一例RA合并多种凝血因子水平降低的病例作一报道。

  • 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作者:钟文娟;张振东;胡丽丽;尹燕军;邱峰;张战民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临床上比较少见,全球每年发病率约为2.5~5例/10万,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1]。小肠NET是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其早期缺乏相关特异性临床表现,易造成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消化内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诊断率有所升高[2],但相关临床病例报道仍然较少,其影像学、病理学等特征缺乏统一标准。本文收集了24例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内镜结果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报道如下。

  •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作者:樊云清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静脉高压症和IVC高压症两大综合征[1],据报道在BCS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合并IVC血栓[2]。BCS合并IVC血栓形成常造成患者腹胀、腹痛甚至出现呕血、双下肢疼痛、肿胀、肢体坏死,IVC急性血栓的脱落是造成致死性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BCS合并IVC血栓的急慢性判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收集我院介入放射科25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在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这方面研究国内外均少见报道。

  • 小细胞肺癌胃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恩五;徐柳汀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2月余”于2012年2月22日入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外院曾行抗结核治疗6个月,症状未见改善,吸烟史20支/d×20年。入院后行PET/CT(2012-02-23)(图1):(1)左肺中央型肺癌,伴左肺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左后胸膜局限性增厚、黏连,左侧胸腔少量积液;(2)左纵隔(4、5、7组)多发淋巴结转移;(3)胃底大弯侧胃壁不规则增厚伴带血异常增高,考虑胃癌可能性大,建议胃镜检查。胃镜检查(2012-02-25)(图2):胃体近胃底大弯侧见一盘状隆起直径约1.5 cm,中央部溃烂,考虑胃癌。病理结果:组织挤压变形,符合低分化腺癌。肿瘤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52.23μg/L,癌胚抗原1.66μg/L,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0.4μg/L。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左上肺活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化:CK(+),CK20(-),Villin(-),NSE(+),Syn(+),CgA(-), CK5/6(-),CD56(+),CK7(-),Vim(-),P53(-), P63(-),Ki67阳性率约95%(图3)。请病理科再次复读胃镜病理片及加行免疫组化后,补充病理诊断为:(胃体活检)黏膜固有层及炎性渗出坏死组织中见挤压变形的异型细胞,免疫组化异型细胞CK(+),CK20(-),Villin(-),S-100(-),Syn(+),CgA(+),NSE(+),TTF-1(+), Ki67阳性率约95%。结合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及肺活检的组织学形态,病变为神经内分泌癌,较符合肺小细胞癌累及(图4)。行EP方案化疗,治疗后患者咳嗽、胸痛症状改善。复查胸部X线片(2012-03-29):左下肺大片模糊影较前明显减少(图5),行第2疗程EP方案化疗,后患者于家中突发大咯血死亡。

  • 妊娠期乳腺脓肿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杨颖;胡崇珠;王恩庆;马宁;徐东宏;李欢

    乳腺脓肿、导管内乳头状瘤均为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但两者合并发生于妊娠期者,至今未见报道。通过回顾我科收治的1例妊娠期乳腺脓肿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结合文献,探讨诊治经验。

  • 分阶段策略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Ⅲ度、Ⅳ度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顾翔;陈优民;陈林;赵乐

    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其骨折脱位是创伤骨科常见的骨折脱位之一。踝关节骨折脱位临床上多采用Lange-HanSen分型(以下简称L-H分型),其主要作用是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以及便于病例的统计和结果的比较[1]。对于踝关节L-H分型中的旋前-外旋型(以下简称PE型)Ⅲ度、Ⅳ度骨折,闭合复位困难,后遗症发生率高,常须行手术治疗,其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及韧带修复,建立稳定性以此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2]。因踝关节骨折波及关节面,通常软组织损伤重,局部肿胀明显,处理的难度大,预后不佳,是临床治疗的难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取分阶段策略治疗软组织肿胀明显的43例踝关节L-H,PE型Ⅲ度、Ⅳ度骨折,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胃浆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薛亮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是原发骨髓造血系统外的恶性单克隆浆细胞病变,约占全身浆细胞瘤3%~4%[1]。大约有90%发生在头颈部,尤其是上呼吸道,包括会厌、鼻咽部和扁桃体等。而发生于胃肠道的浆细胞瘤则非常罕见[2-3],国内外多见于个案报道。现报道我院收治1例胃浆细胞瘤(gastric plasmacytoma)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多发性骨髓瘤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特征表现与临床价值

    作者:郑磊;谢来平;罗朝学;厉红民;黄定德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骨髓瘤骨病是MM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患者常伴有不明原因的骨痛。MM 骨显像通常表现为骨骼多灶性放射性浓聚或稀疏,类似于多发性骨转移瘤,两者常常不易鉴别。本研究欲通过回顾性分析73例MM患者99mTc-MDP骨显像表现,总结MM骨骼病灶的分布与形态等骨显像影像特征,并初步评价其在MM诊断与骨损害探查中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符合率。

  • 小波指数在颅脑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应用

    作者:卢海洋;王恩杰;焦希平;池萍;王保国

    麻醉深度监测是一种实时、持续、无创的监测方法。小波指数(wavelet index,WLI)是用小波分析的方法计算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变化,得出一个0~100的指数值,从而表示麻醉深度。相关研究表明小波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具有良好的一致性[1-3]。但是,小波指数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仍缺乏临床数据。本研究拟前瞻性观察小波指数在神经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的数值变化,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乳腺肌上皮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铁山;南润玲;谷化平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C)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涎腺,发生于乳腺的十分罕见,国内外文献仅有少数报道。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乳腺肌上皮癌患者的诊疗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及治疗。

  •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

    作者:罗樱;叶建军;杨晓萍;牛娟琴;任方远;郝晓东;韩月东

    卵泡膜细胞瘤(ovarian thecoma,OT)是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组织的一类少见肿瘤,占卵巢肿瘤的0.5%~1%[1],于1932年由Loeffer和Priesel第一次报道,并发现该肿瘤内包含了卵泡膜细胞、黄体素细胞和不同数量的成纤维细胞[2-3]。由于MRI成像上对于卵泡膜细胞成分和成纤维细胞成分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信号特征,易与其他病混淆,总结该病变MRI表现对提高该肿瘤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正确率具有重大意义。

  • 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合并大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俊雄;王海燕;谭漫红

    门脉高压性结肠病(portal hypertensive colopathy,PHC)是指在门脉高压症的基础上出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和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量增加、动静脉短路等血管的变化的疾病,通常患者是无症状的,偶尔有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但PHC导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极为少见,现我们报道1例继发于血吸虫感染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肠病导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爱英;张世新;吕铁钢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明确病变的程度及正确制订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是有创检查,费用昂贵。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64-SCTCA)具有可在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整个心脏的无间隙薄层扫描,扫描速度快、无创、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新型检查对冠脉病变的定位及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如何、能否取代CCA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亦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对79例患者同期行64-SCTCA和CCA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 儿童功能性尿失禁的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效果与随访

    作者:朱小江;马耿;郭云飞

    功能性尿失禁以学龄期儿童为常见,总的发生率为1.8%~4.9%[1]。除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外,功能性尿失禁患儿发生反复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比例可达60%和15%[2-3]。多种药物对治疗儿童功能性尿失禁有效,其中以抗胆碱能药物为常用。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共诊治130例儿童功能性尿失禁患儿,对其进行临床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探讨儿童功能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 鼻咽癌放疗诱发下颌骨黏液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解龙川;徐晓明;袁玲玲;江广斌

    患者男,56岁,因“鼻咽癌放疗术后3年余伴左下颌牙龈肿物1月余”入院,患者于3年前曾因鼻咽癌行放射治疗,放射剂量为70 Gy,1个月前患者发现左下颌磨牙颊侧出现外生性肿物,近1个月来生长加速。专科检查:患者左侧颊部彭隆,口内可见左下颌34至磨牙后垫区域及对应前庭沟有一类椭圆形肿物,约3.0 cm×2.0 cm,质地较软,表面红白相间,边界较清楚,左下颌37松动明显。CT扫描示:左下颌角区域骨质破坏,边缘不清,并颊部肿块,边界较清楚,约2.3 cm×2.0 cm,肿瘤内部不均质强化。见图1。

  • 增殖性脓皮病二例

    作者:宋维旭;赵晓云;魏翠萍;颉玉胜;李慧;刘卉

    例1,女,11岁。因双足红肿、糜烂伴臭味1年于2011年6月7日就诊。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双足十趾指甲相继发黑变色,左足背出现红肿、疼痛,不久右足踇趾红肿、脓疱,伴疼痛、肿胀,就诊当地医院行双足放射线检查、皮肤及骨膜活检术,均未见异常。按甲沟炎、足癣伴感染抗感染治疗数天,未见明显效果。后自行刺破排脓,很快形成溃疡、结痂,痂下见脓性分泌物溢出,伴腥臭味。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专科查体:双足趾甲发黑、增厚,右足踇趾远端破溃、糜烂,骨缺损外露,表面覆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及颗粒状坏死组织,伴恶臭味,压痛明显;左足第二趾红肿明显,左足背部肿胀隆起,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图1)。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WBC 11.36×109/L,嗜酸粒细胞15.71%,尿液分析、肝、肾功能正常。血清RPR、TPHA、HIV均阴性, PPD试验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慢性增殖性皮炎。双足正斜位片示:(1)左足第1跖骨骨骺端骨感染;(2)右足第1远节趾骨远端周围软组织感染并骨质吸收(图2)。分泌物真菌涂片:无真菌生长,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抗酸染色未发现抗酸杆菌,细菌培养及药敏示:摩根菌阳性,头孢类药物敏感。入院后给予泼尼松片10 mg 3次/d口服,头孢他啶1 g静脉滴注1次/d,丹参注射液活血化淤静滴治疗,转移因子皮下注射调节免疫,局部中药马齿苋、黄柏湿敷,每日过氧化氢冲洗换药,微波照射及派瑞松霜外涂治疗1个月,溃疡面愈合结痂,臭味消失。后转我院骨科行右足踇趾残端整修术,术后予活血、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1周后出院。随访1年余,病情再未复发。

  • 北京市输入性恶性疟一例

    作者:胡中杰;刘颖;梁连春;吕福东;仇丽霞;聂巍;范作鹏;梁珊

    患者男,48岁,主因“发热7 d,尿黄5 d,头痛、腹痛、腹泻2 d”于2011年12月11日22∶00入院。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高体温39.8℃,头痛明显,但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自服退热药物(具体不详)后体温渐降至38℃左右,头痛可明显缓解。5 d前出现尿黄,进行性加重。2 d前出现全腹胀痛不适,腹泻,黑色稀便,每天5~8次,无里急后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发热、腹痛原因待查;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待除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未见明显缓解,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流行病史: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尼日利亚务工。否认肝炎接触史,否认乙肝疫苗接种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传染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性病史。对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过敏症状及严重性不详。个人史:出生于河北省,无放射线或毒物接触史,无吸烟及饮酒史,无不洁性生活史。婚育史:已婚,配偶体健,育1子。家族史无特殊。

  • 原发性心脏浆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张波;朱明霞;窦小峰

    患者男,56岁,因“干咳伴胸闷半个月”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有轻度胸闷,平卧时咳嗽加重,夜间偶有阵发性呼吸困难,于外院予以抗炎、止咳等处理后,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双下肢水肿,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50/118 mm Hg,心率123次/min,律齐;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叩诊、听诊未见异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侧扩大,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颈部及腹股沟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未见异常,抗“O”(-),类风湿因子(-),HIV(-)。乳酸脱氢酶(LDH)933 U/L,α-羟丁酸脱氧酶(α-HBDH)733 U/L。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

  • 直肠异物二例

    作者:许锋;王天游

    病例1,患者男,37岁,因“直肠异物1 h 余”入院。患者1 h余前自己将一塑料瓶(具体不详)塞入肛门,无法取出,无明显腹痛等不适。查体:T 37.0℃,一般可,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肌抵抗;肛检:距肛缘约10 cm处可触及一圆柱形异物下缘,退出指套少许血染。临床诊断:直肠异物。考虑到异物较大、位置较深,自行排出可能性小,遂决定行经肛门直肠异物取出术。腰麻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术野、铺巾,液状石蜡润滑后逐渐扩肛至肛门可容四指,予肛门镜窥视,拉钩牵开暴露直肠,距肛缘约12 cm处见一圆柱形塑料瓶底部,直径约3 cm,表面光滑,反复予卵圆钳钳夹,均未能取出异物。台上请消化内科尝试肠镜直视下取异物,肠镜示:距肛缘约13 cm处见一圆柱形塑料瓶底部,直径约3 cm,表面光滑,视野局限,异物长度无法看清,予取异物钳尝试钳夹失败,考虑异物位置较深且不易钳夹,与患者沟通后行经腹联合肛门直肠异物取出术。改全身麻醉,取下腹正中纵切口长约10 cm,逐层切开进腹,见腹腔内无明显渗液,乙状结肠、腹膜返折以上直肠未见明显穿孔,直肠内可触及一异物,一手挤压直肠向下推送异物,一手自肛门内承接并向肛缘方向小心拉出,完整取出一塑料瓶,长约12 cm(图1A),底部直径约3 cm(图1B)。术后予补液等治疗,住院9 d后顺利出院。

  • 骶尾椎前间隙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张强;郝晓东;韩月东;刘光耀

    患者女,41岁,体检超声发现子宫后方一大小约9.3 cm×8.3 cm低回声包块,界限清,形态尚规则,有完整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骶尾前间隙见一薄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7 HU,大小约8.2 cm×9.7 cm,子宫、直肠受压移位(图1)。MRI 检查:骶尾椎前间隙见一类圆形长T1长T2占位,D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大小约9.0 cm ×7.4 cm,T2WI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小条片状低信号(图2~4)。手术所见:子宫后方骶尾椎前间隙见一大小约10 cm×10 cm 囊性占位,子宫受压前移,直肠、乙状结肠向左后方移位,病变质软,界限清,形态尚规则,有完整包膜,术中穿刺抽出淡黄色豆腐渣样糊状物约500 ml。病理所见:已剖灰白色囊性组织一块,大小约5.0 cm×4.2 cm×1.4 cm,囊内为油脂样物,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病理诊断:表皮样囊肿(图5)。

  • 梅毒性视神经网膜炎一例

    作者:李艳平;亓程鹏;张海宁;郑宗家

    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障碍4 d于2011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4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显著性下降,伴眼前黑影飘动,无眼痛、头痛、恶心及畏光、流泪等不适。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全身重大疾病史及药物史,全身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均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04,眼压:右眼15.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3.0 mm 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前节检查正常。散瞳后眼底检查显示:右眼未见异常(图1),左眼视盘边界不清,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比例正常,黄斑区见围绕黄斑中心环形的淡黄色改变,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显(图2)。视野检查:左眼生理盲点扩大,中心暗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55 s时视盘着染,呈弥散性,渐进性强荧光,与视盘相比后极部出现环形较淡的荧光增强(图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晚期后极部出现点片状不规则持续弱荧光(图4)。OCT检查显示:黄斑部视细胞IS/OS部分缺失(图5),色素上皮层三维立体图像显示左眼视细胞大部分缺失(图6)。血常规、尿常规、结合菌素试验及胸透检查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23.5 mm/1 h,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抗HIV 阴性,建议患者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从而排除神经梅毒,患者拒绝。诊断为左眼梅毒性视神经网膜炎。治疗:(1)驱梅治疗,请皮肤性病科会诊后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一次。(2)激素治疗,醋酸泼尼松片60 mg,晨起顿服,1周后逐渐减量。左眼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2 ml。(3)口服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两周后患者左眼视力恢复至0.2,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 减低剂量预处理联合亲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作者:解琳娜;周芳;于新宇;宋晓晨

    患儿男,10岁,2008年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乏力,伴发热、鼻出血1次,就诊时查血常规:WBC 5×109/L,Hb 68 g/L, PLT 24×109/L。骨髓检查示:增生减低,粒系、红系增生减低,成熟淋巴细胞构成比偏高,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偶见。非造血细胞比值升高。染色体为46,XY。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均正常。自身抗核抗体谱、CD系列、Ig系列、Coomb's试验均阴性,骨髓小巨核酶标示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提示增生减低。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口服环孢素治疗半年,无效,自行改为中药治疗,仍无效。2012年3月就诊我院时查血常规:WBC 2.4×109/L,N 0.45×109/L,Hb 68 g/L,网织红细胞16×109/L,PLT 18×109/L,T细胞亚群:CD418.4%,CD4/CD80.5;骨髓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红系增生低下,未见巨核细胞,可见浆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团。诊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与其弟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其弟出生时脐血保留,因供者年幼,无法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拟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1)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3 mg·kg-1·d-1×5 d,前6 d至前2 d),环磷酰胺(CTX 50 mg·kg-1·d-1×2 d,前3 d至前2 d)。(2)脐血干细胞输注:d0脐血35.4 ml输注,MNC 4.2×107/kg, CD 34+0.9×105/kg。(3)并发症的预防:采用环孢素(CSA)3 mg/kg,前1 d始,谷浓度维持在150~250 ng/ml,短疗程甲氨蝶呤(MTX 15 mg/m2,+1 d,10 mg/m2,+3 d、+6 d)。移植过程顺利,术后+16 d,患儿血常规 WBC 1.71×109/L,N 1.25×109/L,Hb 67g/L,PLT 8×109/L,PCR-STR示:供者细胞5.2%。术后27 d,WBC 2.24×109/L,N 1.25×109/L,Hb 51 g/L,PLT 30×109/L。74 d血常规:WBC 4.88×109/L,Hb 113 g/L, PLT 133×109/L,PCR-STR:供者细胞74.6%。患者达完全缓解,继续口服环孢素治疗。136 d,PCR-STR示:供者细胞75.5%,且患者血型已完全转换为供者型。脐血移植术后12个月,患者血常规WBC 5.04×109/L,Hb 112 g/L,PLT 151×109/L,PCR-STR提示完全供者型。患者目前患者脐血移植术后已18月余,情况良好,复查WBC 5.2×109/L,Hb 117 g/L,PLT 165×109/L,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症状。患者血常规完全正常,随访1年6个月未复发,提示基本治愈[1]。

  • 低钾血症诱发Brugada综合征猝死一例

    作者:李长江;刘敏;尹作民;王敬东;孙鹏鹏;肖华;颜廷立

    患者男,33岁,于下午工作中突然出现呼吸浅慢,意识丧失,约8 min后送至附近医院急诊室,途中其同事给予胸外按压,至急诊室后立即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图示室颤,给予360 J电除颤2次,抢救30 min心跳、呼吸恢复,当时心电图无典型BrS样改变(图1A)。抢救过程中化验血钾2.1 mmol/L,给予静脉补钾治疗。意识不清,呈深昏迷,频繁癫痫大发作样抽搐,复苏成功5 h后转入我院重症监护室,给予密达唑仑镇静治疗控制抽搐发作。复苏后7 h心电图呈典型BrSⅠ型穹窿样改变(图1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时血钾2.9 mmol/L。复苏后15 h血钾4.8 mmol/L,抽搐停止,19 h后心电图BrS样表现不典型(图1C)。患者逐渐好转,呈痴呆状,对人、时间等均不能辨识,经高压氧治疗2 d后意识清晰,智力基本恢复正常。颅脑CT、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器质性改变,考虑为 BrS低钾血症诱发室颤猝死,患者转院行电生理检查安装植入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

  • 乳头状颅咽管瘤继发垂体脓肿一例

    作者:王孜;姜英;冯逢;姚勇;王任直;幸兵

    患者男,55岁,因“反复头痛、呕吐3个月,双颞侧视野偏盲1周”于2012年6月3日就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个月前突发头痛、高热(高体温39.2℃)、乏力,伴喷射性呕吐,平均每天发作10至20次。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膜炎,予抗炎、抗病毒等对症处理,症状逐渐缓解。此后上述症状仍间断反复,每次均予以对症处理。1周前患者出现双颞侧偏盲,伴烦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达6 L。外院行腰椎穿刺检查提示脑脊液蛋白:1140 mg/L(参考值:150~400 mg/L);脑脊液IgG:70.3 mg/L(参考值:10~40 mg/L)。我院查甲状腺功能:血清TSH 1.589 mU/L(参考值:2~10 mU/L),血清FT45.03 pmol/L(参考值:10.3~25.8 pmol/L),提示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血清ACTH(晨8点)4.33 pmol/L(参考值:2.2~17.6 pmol/L),血清皮质醇5.52 nmol/L(参考值:138~635 nmol/L)。MRI提示鞍区占位,大小2.43 cm×1.88 cm×1.21 cm,T1WI等信号, T2WI高信号,显环形强化,伴囊壁和瘤腔内结节征。病变向鞍上生长,挤压视交叉上移(图1)。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考虑垂体脓肿诊断明确。2012年6月17日于全麻下行经鼻蝶入路鞍区脓肿切除术。术中见鞍底骨质破坏,鞍底硬脑膜张力略高。切开硬膜后,有黄色脓液涌出(图2)。脓壁及脓腔内可见颗粒样突起。脓壁及颗粒物送病理,脓液送病原学培养。术后病理提示为乳头状颅咽管瘤,周围伴大量炎性渗出物包裹(图3)。脓液病原学培养为阴性。予患者静脉用头孢他啶2周,并予左甲状腺素100μg/d,可的松20 mg/晨+10 mg/夜,DDAVP 0.05 mg/d的激素替代治疗。患者多饮、多尿症状好转。术后随访1年,继续予激素替代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好,复查MRI未提示肿瘤或感染复发。

  • 阴茎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一例

    作者:姜明东;王准;吴涛;赵鹏;田晶;牛远杰

    患者男,80岁,主因“阴茎冠状沟无痛性肿物2年,体积增大,近2个月偶有隐痛伴排尿困难,用力挤压阴茎后排尿通畅”入院。查体见阴茎成人型,包茎,于阴茎冠状沟上缘背侧触及一约5 cm×3 cm椭圆形肿物,质地稍硬、活动欠佳、边界清楚、无痛。皮肤表面无破溃,尿道口无红肿,无分泌物,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血、尿、便常规正常。超声检查示双侧腹股沟未探及肿大淋巴结,阴茎龟头部见4.2 cm×3.7 cm×3.2 cm低回声实性肿物(图1)。胸部X线摄片正常,腹部盆腔 CT 扫描未见腹膜后及盆腔肿大淋巴结。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阴茎全切术,随访38个月局部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病理检查:巨检:阴茎冠状沟背侧灰白色椭圆形5.2 cm×3 cm×2 cm结节,与包皮界限清楚,侵及阴茎海绵体。切面呈灰白色夹杂少许棕褐色,均质、实性。镜检:该肿瘤具有高分化肉瘤的特点,由成簇交错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界限尚清楚,胞质嗜酸性,核大深染,呈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瘤组织中散在分布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图2~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sson(+)、MSA(+)。病理诊断:阴茎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 结节性脂膜炎肺部受累一例

    作者:谢飞;程德云

    患者女,57岁,因胸痛伴发热2月余,于2011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胸部疼痛,伴高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外院CT示左肺上叶前段片状密度增高影伴空洞,左侧胸膜增厚,双侧胸腔积液,考虑感染,结核待排,予以抗结核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既往经病理学证据确诊结节性脂膜炎,长期服用泼尼松维持治疗,症状控制可。皮下结节活检病理诊断示:真皮浅层纤维组织增生,皮下脂肪较多炎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并可见灶性出血。此次入院后辅助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7.2%,降钙素原4.53 ng/ml,C-反应蛋白140.00 mg/L,继续予以万迅和克倍宁联合抗感染治疗,症状仍无明显缓解。结合患者病史,考虑结节性脂膜炎肺部受累,2011年10月12日加用甲强龙40 mg qd后,症状开始缓解,体温渐趋平稳,8 d后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变较前好转,但患者咳嗽、咳痰、胸痛及气紧等症状控制仍欠佳,2011年10月27日加用甲强龙80 mg qd后,患者体温趋于正常,临床症状明显缓解,6 d后复查胸部CT明显较前好转。综合临床症状、既往确诊结节性脂膜炎病史、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肺部受累。影像学变化见图1~3。

  • SPECT肾动态显像误诊肾囊肿为重度肾积水一例

    作者:肖帮儒;汪长银;孙少华;文兵;江凌龙

    患者男,67岁。因双侧腰部间断胀痛1个月收入院。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不伴血尿,不伴全身冷汗,无畏寒、发热等,高血压病史15年。体检:体温36.1℃,心率8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3/96 mm Hg;肾区无叩击痛,各输尿管点无压痛,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SPECT肾动态显像的主要结果显示:右肾血流灌注缺损;右肾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呈囊性核素分布缺损区;右肾功能重度受损,右肾内侧可见部分功能性皮质显影;考虑为右肾重度积水(图1A~1F)。CT血管造影与泌尿系造影否定了单纯的右肾重度积水的结论,其结果显示:左肾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右肾下组肾盏内小结石;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大小约5 mm×9 mm;右肾盂积水;右肾较大的囊肿(图2)。通过PACS系统调阅了CT泌尿系造影结果后,SPECT室重新核片并加做了延迟显像。延迟显像可见,右输尿管上段、右肾盂示踪剂明显滞留,右肾较大的囊性病灶内未见放射性的示踪剂进入,结果诊断为右肾较大的囊肿并右输尿管上段、右肾盂积水(图1G)。外科医师经腹腔镜对患者执行了右肾切除术,病理学报告为右肾囊肿,慢性肾盂肾炎伴肾皮质萎缩并右肾盂积水(图3)。CT泌尿系造影、SPECT延迟显像与终的病理结果均证实了右肾囊肿的存在。

  • 猪霍乱沙门菌败血症死亡一例

    作者:李璐;胥婕

    患者男,87岁,主因“双下肢无力1个月,间断发热10 d”收入神经内科住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行走时出现双下肢无力,当时可站立,不能继续迈步,休息后无缓解,不伴上肢异常,给予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但仍反复。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寒战,体温高达40℃,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静脉注射共3 d,次日体温即恢复正常,3 d前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至37.6℃,后自行降至正常。患者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致不能独自站立,并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不佳,睡眠一般,大便干燥,体重下降2 kg左右。

  • 开放性肺结核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克柔念珠菌感染一例

    作者:李妍;赵俊英

    患者女,89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痒2月余就诊。2月余前,患者胸腹部出现少量红色丘疹伴痒,右颊部胶布固定吸氧管处出现红斑、水疱、红色糜烂面。随后全身泛发水肿性红斑、水疱、糜烂面,伴大量渗出,以颈周、双腋下等间擦部位为著。既往肺结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肾脏病Ⅲ期、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长期住院并交替使用特治星、复方阿莫西林、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塞兰欣、舒普深、拉氧头孢、拜复乐、磷霉素、美平、泰能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查体:呼之有反应,精神弱。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鸣音。全身广泛水肿性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血疱,松弛,疱壁厚,疱液澄清或为血性液,融合成片。尼氏征(-)。部分水疱、血疱已破,露出红色糜烂面,可见游离疱壁。部分皮损表面暗红色、黑色结痂(图1,2)。X线胸片:左肺胸廓变形,肋间隙变窄,双上肺结节病灶。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3次痰涂片均发现抗酸杆菌(+)~(++++)。PPD检查(++++)。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图3),水疱内为纤维素构成的网架,其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图4)。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及C3表皮侧荧光。3次皮肤真菌培养(颈、腋下糜烂面):均为克柔假丝酵母菌,药敏: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敏感。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克柔念珠菌感染、开放性肺结核。治疗:给予静脉点滴地塞米松5 mg qd,红斑处外用卤米松软膏,糜烂面处外用1∶2000黄连素液+庆大霉素混合液邮票贴敷。部分红斑、糜烂面基础上出现黑色结痂。遂于颈及腋下行皮肤真菌培养,为克柔假丝酵母菌。根据真菌培养药敏结果考虑给予伏立康唑及米诺环素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使用。1个月后患者死于肺结核、肺部感染、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 肺腺癌合并硬化性血管瘤伴异时性直肠癌一例

    作者:刘晓梅;陈桂秋;闻春艳;左凤祥

    患者女,73岁,已婚,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发热。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肺癌,来我院要求手术。既往9年前行直肠癌根治术。否认吸烟及家族史。入院常规检查CT:左下肺后部,可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约3.5 cm ×3.2 cm,边缘模糊、毛刺状。左肺下叶周边部,有一个约0.5 cm的不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内有钙化。病理检查:送检左肺下叶10 cm×10 cm×4.5 cm,距气管切缘2.0 cm,肺组织内可见一3.5 cm×3 cm×2.8 cm灰白区肿物,界限较清楚,切开灰白质硬。另距此肿物5.0 cm处,肺周围近脏层胸膜0.1 cm处可见一直径0.5 cm 的灰白肿物,界略清,切开灰白,质硬。镜下特点:大肿物组织切片:癌组织呈腺管状排列,浸润性生长,部分沿肺泡上皮贴壁生长,可见黏液,为高分化腺癌改变(图1,2)。免疫组化:CK7(+)、CK20(-)、Villin(-)、TTF-1(+)、CDX-2(-),支持肺原发性腺癌。小肿物组织切片:实性细胞区与硬化区相混,似混合瘤样结构,实性细胞区为一片圆形或类圆形细胞组成,呈片状分布,其内可见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被覆立方上皮细胞。间质为玻变纤维组织。硬化区见一片致密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散在钙化组织位于其中。出血区具有较大的充满血液的血管腔组成,内衬内皮细胞,可见陈旧性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改变。免疫组化:表面上皮细胞 CK(-)、Syn(-)、Vimentin(-)、CgA (-)、TTF-1(+)、间质内的细胞CK(-)、Syn(-)、Vimenin(+)、CgA(-)、TTF-1(+)。病理诊断:肺高分化腺癌合并硬化性血管瘤(图3,4)。

  • 肺淋巴管肌瘤病一例

    作者:顾颖;卢慧宇;林雯

    患者女,43岁。近2年来因咳嗽、间断咯血多次在我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伴咯血”,予止血、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咳嗽、咯血症状反复发作,近1个月出现胸闷气急,于2012-12-3再次住院。入院体检:T 37.0℃,P 80次/min,R 26次/min,BP 120/80 mm Hg,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胸廓对称,两肺呼吸运动对称,语颤相等,叩诊两肺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低,两肺未能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 P2>A2,各瓣膜区未能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骨关节及神经反射均正常。既往史无特殊、不嗜烟酒。胸部 CT 示双肺野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囊状透亮区,囊壁均较薄,右下肺膨胀不全,右侧胸腔积液(图1)。胸水检查提示为乳糜胸。肺功能检查:VC占预计值44.8%,FEV1占预计值32.3%,FEV1/FVC占预计值58%,DLCO占预计值37%。胸腔镜下作右肺活检,活检病理:肺组织静脉管壁平滑肌样细胞增生,淋巴管和小静脉血管扩张充血,腔内中量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病理诊断:肺淋巴管肌瘤病。免疫组化示:肺组织中异常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HMB45(+)、SMA(+)、ER(+)和PR(++)。入院后给予甲羟孕酮600 mg每月一次肌内注射,治疗3个月,胸闷症状缓解,仍间断少量痰中带血。

  • 狼疮性肾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一例

    作者:闫顺章;袁红英

    患者男,29岁,58因“关节疼痛10 d”入院。既往天气寒冷时经常手指麻木、疼痛,经常患口腔溃疡。查体:T 37.2℃,P 80次/min,R 18次/min,BP 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全身皮肤未见明显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水肿,睑结膜略苍白,右侧颊黏膜可见2处约2 mm×2 mm大小溃疡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min,心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水肿。入院后完善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6×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96×109/L;尿常规示潜血+++,蛋白++;生化示总蛋白52 g/L,白蛋白27 g/L,血肌酐72μmol/L,胆固醇7.1 mmol/L,甘油三酯2.17 mmol/L,钙2.17 mmol/L,磷1.5 mmol/L;红细胞沉降率65 mm/1 h,抗链“O”20 IU/ml,类风湿因子6 IU/ml,C反应蛋白9.5 mg/L;免疫学指标:IgG 7.1 g/L,IgA 2.11 g/L,IgM 0.9 g/L,C30.11 g/L,C40.65 g/L,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SS-A阴性,SS-B阴性,乙型肝炎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g (±),HBcAb(±),24 h尿蛋白定量5.17 g,双肾大小形态正常。乙肝病毒DNA<1.00×103 copies/ml,尿红细胞位相:镜下血尿,红细胞40~50/HP,变形红细胞>70%。行肾活检病理示:免疫荧光:共6个肾小球,IgA(+++),IgG(+++), IgM(++),C3(+++),F(++),C1q(+++),沿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颗粒样沉积。HBsAg(+),HBsAb(-)。光镜:共30个球,1个肾小球性硬化,其余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形成“双规征”,系膜区弥漫性增殖,增生程度轻重不一,系膜基质增生,部分肾小球伴内皮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及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可见细胞坏死、核碎裂,微血栓形成,Masson染色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系膜区、内皮下,部分形成白金耳样结构,6个肾小球球囊黏连。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肾间质灶状萎缩,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小动脉管壁大致正常。结论: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Ⅳ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给予甲强龙500 mg qd×3 d,后改为甲强龙40 mg qd,骁悉1.0 g bid,拉米夫定0.1 g qd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甲强龙改为泼尼松50 mg,每2周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ESR、ANA、ds-DNA,24 h尿蛋白定量。8周后泼尼松规律减量,12周后复查血常规、血白蛋白正常,24 h尿蛋白定量2.3 g/L,红细胞沉降率22 mm/1 h,ANA 1∶100, ds-DNA阴性。

  •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术后复发阴囊Paget病一例

    作者:齐晓光;胡毅;汪进良;尹航

    患者男,76岁,主因“阴囊湿疹癌术后2年余,发现局部复发6月余”入院。患者于2011年10月发现阴囊表面有湿疹,且逐渐增大,后行穿刺诊断为阴囊湿疹样癌,2011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阴囊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符合阴囊乳腺外Paget's病,伴真皮及皮下组织低分化腺癌(肿瘤结节大小1.8 cm×1.8 cm×1.0 cm,皮肤病变范围6.0 cm×8.0 cm)(上、下、有切缘)表皮中可见Paget肿瘤细胞侵犯。左切缘未见肿瘤。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 Ki-67(+20%);因切缘仍有肿瘤浸润,2011年11月8日再次行扩大切除术。2012年2月开始在我院行腹股沟区域淋巴结放疗,共放疗25次,每次2 Gy,每周5次,总量50 Gy。2012年8月22日在我院行PET/CT:阴囊湿疹样癌术后;阴囊手术局部异常高代谢改变;两侧腹股沟及髂内淋巴结异常浓聚,不除外转移可能,考虑复发。入院基线检查:2012-8-3超声检查所见: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3 cm×1.2 cm×1.1 cm,左侧腹股沟区髂血管旁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5 cm×1.2 cm×1.2 cm(图1),故于2012-9-2、2012-9-25、2012-10-18、2012-11-9行第1~4周期化疗,具体用药:多西他赛注射液(安万特公司;0.5 ml:20 m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JX20020332)60 mg,静脉滴注,第1、8天;替吉奥胶囊[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20 mg(以替加氟计);生产批号:121002]40 mg,口服,每日两次,第1~14天;2012-12-5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5 cm×0.4 cm,边界清楚,皮髓质结构欠清, 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7 cm×0.6 cm;疗效评价SD;于2012-12-3、2012-12-25行第5~6周期化疗,方案同前;2013-1-6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图2),但结合患者肿瘤标记物等仍偏高,综合疗效评价PR;结合患者年龄及既往治疗史,故于2013-1-22给予替吉奥维持治疗至今。随访至今约4个月未见明确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期间2013-3-6、2013-5-10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均示: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图3)。

  •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余薇;李天林;陈晓红;陈丽珠;蔡霖

    患者男,50岁,入院前3年余出现咳嗽、咳痰、腹胀,活动后气促,稍感乏力,偶有低热、盗汗,无咯血。当时在外院抗感染无效,在行剖腹探查术,病理诊断“腹膜结核”,诊断为“腹膜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左上肺涂(-)初治”,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及“泼尼松”抑制腹腔黏连处理。治疗2个月后患者症状好转,左上肺阴影稍吸收,后未复查X线胸片,继续予“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10个月。患者反复咳嗽、咳痰转我院。入院2个月前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外院病理活检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查体:双颌下及腹股沟触及多粒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双肺呼吸音减低,闻及广泛湿性啰音。血常规:Hb 87 g/L;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超声:腹部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达41 mm×30 mm,腹腔少量积液,肝脾未见肿大。胸部CT见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双侧各叶段支气管管腔未见明显异常。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诊断:肺黏膜相关淋巴瘤(图2,3)。

  • 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合并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姚炳华;金英姬;张亚明;李君召;陈蓉;孙昊

    患儿男,12岁,因进行性四肢肌无力10余年,胸闷1周于2013年4月16日入院。患儿系第二胎足月顺产,有一姐健康。患儿1岁内发育未见异常,但1岁后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3岁后仍行走缓慢,不能奔跑,易摔跤,上楼梯困难。近1周患儿出现胸闷,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小便稍减少。查体:体温36.5℃,脉搏132次/min,呼吸22次/min,体重32 kg,血压108/6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呼吸平稳。面部下肢无水肿,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左侧胸廓稍隆起,心前区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32次/min,未闻及杂音。肝脏肋下2 cm,质软。四肢近端、躯干、颈部肌稍萎缩,双下肢腓肠肌肌容积增大,质硬。四肢近端肌力Ⅵ级,远端Ⅴ-级,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阴性。鸭步,Gower征(+),膝反射减弱,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109/L,N 0.735,L 0.213, Hb 135 g/L。血生化:谷草转氨酶80 U/L,肌酸激酶(CK)3760 U/L、CK同工酶99 U/L、乳酸脱氢酶838 U/L、谷丙转氨酶123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cTnI、cTnT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超声心动图:EF 25%,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中度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肌电图检查:左胫前肌、左股四头肌、右三角肌肌源性损害。左肱二头肌肌活检(组织学检查、酶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纤维出现肥大、萎缩、坏死、再生、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符合肌营养不良病理学特点,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阴性,提示抗肌萎缩蛋白病,特别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血液送检(外院)基因分析提示: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与重复。诊断:(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2)心力衰竭。给予磷酸肌酸钠、泼尼松、地高辛、卡托普利、螺内酯、氢氯噻嗪、吸氧、按摩等综合治疗。

  • 孕产妇合并肺栓塞二例

    作者:杨嘉琳;蓝绮云

    例1,女,31岁,因“停经25周,乏力伴气促1周”于2012-10-28入院。患者既往于2008年发现血压升高,但未予治疗,入院前其血压高达230/150 mm Hg,合并肾功能损害(尿毒症期)。2012-10-31在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术后一直卧床休息,无自诉下肢胀痛、麻木等不适。2012-11-1,16∶00患者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至80%~85%,立即转ICU治疗。转入后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可升至100%,血 D-二聚体23.59 mg/L,血降钙素原42.17 ng/ml,血B型钠尿肽>35000 pg/ml。2012-11-4胸部X线片见图1。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增大、右心房增大,中度肺高压;心电图、双下肢血管超声、支气管纤维镜均未见异常。因考虑为“急性肺栓塞”,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2012-11-6,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1)脓毒性休克;(2)肺栓塞;(3)充血性心力衰竭;(4)缺血缺氧性脑病;(5)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6)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缺血缺氧性肝损害;(9)高乳酸血症;(10)高钾血症;(11)瘢痕子宫;(12)孕3产1孕25周剖宫产术后。

  • 肛周基底细胞癌误诊为肛周脓肿一例

    作者:翟敏;张永安;汪蓉;张旗;徐慧磊

    患者男,61岁,因“肛旁肿胀疼痛2周”于2013-02-18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肛旁肿胀疼痛,自行在家服用镇痛药后效不显,后疼痛持续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建议手术治疗,拟“肛周脓肿”收治入院。平素无乏力、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史,大便日行一次,质软成形,无黏液脓血便史。体检:神清,语利,颜面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无苍白,心肺无异常。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腹部移动性浊音(-)。专科检查:取截石位,6~7点位肛缘隆起一肿块,大小约2 cm×3 cm,皮色暗,质硬,局部压痛明显,肤温高,肛指检查:可扪及6点位肛缘至齿线处饱满,直肠内未扪及其他肿块、溃疡、新生物等,指套无染血。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9×109/L, N:77.51%,RBC:4.39×1012/L,Hb:143 g/L。出凝血时间:PT:14.00 s,APTT:52.20 s。肝肾功能正常,血糖:5.4 mmol/L。尿便常规正常。肛周超声提示:肛周6~7点位见一液性暗区,周围血供丰富,提示:肛周脓肿。术前诊断:肛周脓肿。后在腰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于6~7点位脓肿突起处作一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流出暗红色脓液约5 ml,钝性分离脓腔间隔,发现脓腔内6~7点位近齿线处有大量坏死组织,呈灰白色(当时术者主观感觉肉芽组织异常),取脓腔壁各处坏死组织及边缘处组织送病检,甲硝唑冲洗脓腔,创面止血,凡士林纱条填塞,加压包扎。术后病理回报:组织示坏死背景,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散片状,重度异型,考虑恶性肿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免疫组化病理示:(肛周)基底细胞样癌。Vim (-),HMB-45(-),CK18(+),SYn(-),CgA(-), CK17(-),LCA(-)。向家属交代病情,建议尽早行扩大根治切除,家属及患者意见不统一,放弃进一步治疗,出院。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致急性肾功能损害一例

    作者:高华强;王志清;朱文艳;周晔;张艳;华海应

    患者女,78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1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头晕,跌倒在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胸闷心悸,无肢体麻木、乏力、意识障碍、昏厥等症状。送来我院急诊,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Ⅱ期”进行诊治收住我院急诊科。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高,有幼稚细胞”,请血液科会诊后考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遂转入我院血液科。患者患病以来无咳嗽、发热,无牙龈出血及便血,食欲减退,大小便无异常。有高血压病史数十年,平时血压控制不详。既往有糖耐量异常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5次/min,呼吸75次/min,血压146/85 mm Hg。体型较胖,神志清,精神较软。全身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颜面不肿,口角无歪斜。颈软,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脏相对浊音界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指,不超过中线,无触痛。莫菲氏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脑CT:脑萎缩。心电图:ST段改变。血常规:血红蛋白(Hb):107 g/L,血小板计数(PLT):1457×109/L,白细胞(WBC):57.3×109/L;原粒:2.0%,早幼粒:3.0%,中幼粒:9.0%,晚幼粒:8.0%,嗜酸粒细胞2%,嗜碱粒细胞32%。入院诊断:(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加速期;(2)椎基动脉供血不足;(3)高血压病Ⅱ期;(4)糖耐量异常。入院后查血生化:乳酸脱氢酶:704 U/L,谷氨酰转肽酶:80 U/L,α-羟丁酸脱氢酶:615 U/L,β2-微球蛋白:6.3 mg/L,胱抑素C:2.1 mg/L,尿素氮:5.51 mmol/L,肌酐:93.6μmol/L,超敏C-反应蛋白:44.8 mg/L,葡萄糖:7.38 mmol/L,余均正常。贫血项目测定未见异常。血免疫球蛋白检测:补体C3:0.66 g/L,C4:0.12 g/L,κ-轻链:13.9 g/L,余均正常。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调节性T细胞:6.31%,NK样T细胞:0.92%,NK淋巴细胞9.13%,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0.01,辅助性T细胞:0.25%,抑制性T细胞17.98%,总B细胞:4.20%,总T细胞:61.17%。自身免疫性抗体:抗核抗体:70.3 U/ml,抗SSA阳性,余正常。肿瘤指标CA15-3:25.37 U/ml,余均正常。血NAP积分:4分。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4.88,原粒细胞3.5%,早幼粒细胞16%,嗜酸、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超声:胆囊结石,脾脏中度肿大,肝胰未见明显占位。右肾小结石,余泌尿系统无异常。入院后先予羟基脲控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别嘌醇防治尿酸性肾病,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治疗。1周后染色体报告:46,XX,t(9;22)(q34;q11)[10],多重PCR:BCR-ABL融合基因阳性,BCR-ABL定量PCR:12148 copies/10000 ablcopies。白血病免疫分型:分析2.5%的幼稚细胞群体,为髓系表达,另见4.8%的嗜碱粒细胞和71.5%的粒系成熟障碍。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因患者年老,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给予伊马替尼600 mg每天口服。10 d后患者出现颜面及下肢水肿,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复查肾功能:β2-微球蛋白:6.4 mg/L,尿素氮:11.07 mmol/L,肌酐:200.7μmol/L,胱抑素C:2.6 mg/L。血常规:WBC 4.8×109/L, N 48%,Hb 90 g/L,PLT 839×109/L。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遂停用伊马替尼,加用利尿剂等。再经过11 d后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血常规:WBC 5.6×109/L,N 75%,Hb 89 g/L,PLT 263×109/L,幼稚细胞未见。患者已处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予伊马替尼300 mg每天口服。因无明显不适,4 d后伊马替尼加量至400 mg每天口服。2 d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少量水样物,伴上腹部阵发性隐痛。查肾功能:β2-微球蛋白:6.1 mg/L,尿素氮:11.87 mmol/L,肌酐:197.8μmol/L,胱抑素C:2.3 mg/L,尿酸:449.2μmol/L。再次停用伊马替尼。再过9 d后复查肾功能:β2-微球蛋白:3.4 mg/L,尿素氮:6.07 mmol/L,肌酐:95.1μmol/L,胱抑素C:2.0 mg/L,尿酸:401.2μmol/L。肾功能又恢复正常。患者目前病情平稳,出院后门诊随访。

  • 带状疱疹少见及特殊类型三例

    作者:安志斌

    例1,女,48岁,1周前自感右耳廓及耳周阵发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并感觉面部不适故而就诊。皮肤科检查见右耳周及颌面部轻度肿胀,局部敏感伴有压痛,外耳道及耳廓外侧耳垂下方可见水疱疹及黄色渗出液(图1),同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示齿口角偏向对侧,无耳鸣及听力障碍,临床诊断为右耳带状疱疹合并面神经瘫痪(Ramsay-Hunt 综合征),给予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口服,泼尼松10 mg每日3次口服,局部针灸理疗,治疗5 d后,患者述女儿患水痘,自行停止服药,到外院行针灸治疗1年后随访,患者右侧面瘫未能恢复,伴面肌萎缩,面肌不自主抽搐。

  • 颈4至胸1椎管内脊髓前方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赵忠赢;石英爱;白杨;王世强;张丽红;洪新雨;许海洋;李蕴潜;赵刚

    患儿男,21个月,因右下肢活动不灵1个月,加重7 d,于2011年8月30日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 mm,对光反射灵敏,粗测视力视野大致正常。左侧下肢体肌力Ⅲ级,右侧下肢体肌力Ⅴ级,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上肢肌张力减弱,左下肢肌张力增高,右下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活动度下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深浅感觉未见异常,伸舌居中,双侧巴氏征阴性,颈软,时有尿失禁,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磁共振胸椎平扫:颈段椎管内见片状液体样信号影,压迫局部颈髓,局部颈髓变细、向后紧贴椎管后缘。颈椎MRI平扫加增强:约颈4至胸1椎体水平椎管内脊髓前方见条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压脂像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异常强化,邻近脊髓受压变细、后移(图1)。入院诊断颈4至胸1椎管内脊髓前方支气管源性囊肿,给予完善术前准备,未见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给予手术治疗:患者入手术室,全麻生效后,采用颈背部后正中切口,术中见肿瘤在脊髓腹侧面可见囊肿,包膜完整,与脊髓腹侧轻度黏连,将囊肿壁切开,见囊液呈淡黄色透明,量约5 ml,将囊液释放后硬膜张力明显下降,搏动恢复,将颈4、5水平硬膜纵行切开,在脊髓腹侧面发现囊肿,与脊髓腹侧轻度黏连,镜下分别经头端及尾端两处硬膜切开处游离囊肿壁与脊髓的黏连,将所见囊肿壁全部切除。术后诊断肠原性囊肿,术后给予脱水、预防感染、止血、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患者没有新增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复查核磁显示肿瘤全切(图2),术后病理回报:送检纤维囊壁样组织,内衬单层及复层柱状上皮,符合支气管源性囊肿(图3)。术后37 d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后患者神经恢复良好,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及后遗症。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目前肢体活动良好,未见肿瘤复发。

  • 结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逸;张继;田为中

    患者男,64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腹胀及反酸、嗳气、食欲缺乏、体重减轻。体格检查:腹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蠕动波,上腹部轻度压痛,无肌卫、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无肠梗阻征象。CT检查(图1)示降结肠区域见软组织影增厚、呈囊实性改变的肿块影,边缘较光整,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MRI检查(图2)示降结肠局部管壁增厚,局部似见囊状改变, 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术中所见肿瘤位于降结肠中段,大小约8 cm×5 cm×4 cm,突破浆膜,近端结肠稍扩张,远端肠管塌陷,肠系膜根部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图3)。

  • 肺隔离症误诊肺结核一例

    作者:柳明亮;宋帅;崔永;胡健;王天佑;常栋

    患者女,17岁,因“检查发现左下肺阴影1.5年”于2012年3月12日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发热,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炎,抗感染治疗1周无好转,转至该省人民医院,胸部CT平扫检查提示“肺部感染”,继续抗炎2周,症状稍缓解,后就诊于北京某部队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回当地医院行抗结核治疗5个月,复查胸部CT平扫病灶未见变化,转至该省胸科医院行 CT 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提示“炎性肺组织”,未见肉芽肿病变,遂停止抗结核治疗。1周前再次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病灶较前增大,就诊我院。入院后完善胸部增强 CT 检查见左肺下叶斑片状实性密度灶,增强后见胸主动脉发出分支供应病变区域,血管宽处约1.1 cm(图1)。初步诊断:左肺隔离症。隔离肺与正常肺组织之间未见胸膜,异常供血血管一小分支走行向下(图2)。行血管造影,提示该分支供应膈肌,未供应膈下脏器。行剖胸探查、异常血管根部离断、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诊断:左肺下叶肺隔离症。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年无异常。

  • 肝肉瘤样癌一例

    作者:张继;田为中;王秀兰;陈锦华;陈小云

    患者女,60岁,上腹部胀痛1月余入院,无明显寒战、发热,无恶心、呕吐,既往无肝病病史。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3.63 ng/ml,癌胚抗原(CEA)1.52 ng/ml,糖类抗原(CA15-3)7.74 KU/L均正常,糖类抗原CA12554.79 KU/L稍升高(正常值<35.00 KU/L)。外院超声示肝内见大小约11.0 cm×17.3 cm×18.6 cm巨大囊实性病灶,与右肾分界不清。 MRI表现:肝脏右叶及右肾外侧缘区见巨大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灶,大小约12.2 cm×14.5 cm×18.7 cm,T1WI低信号为主,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内局部呈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实质部分、分隔强化,下腔静脉、门静脉右支、肝内部分胆管受压推移;右肾局部受压变形向内侧推移,外侧缘肾实质与病灶分界不清,诊断为肝右叶恶性肿瘤累及右肾(图1)。根据影像学资料判断患者无法手术切除,故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术中取得3条软组织送病理科。病理学检查:镜下肿瘤组织由数量不等的肝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构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或短梭形,胞质丰富嗜伊红染色,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癌细胞 CK(Pan)(+)、CK19(+)、Viementin ;(+)、S100(-)、SMA(-)、Desmin(-)、Caldesmon (-)。病理学诊断为肝肉瘤样癌(图2)。

  •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眼色素膜炎综合征误诊三例

    作者:孙德珍;赵建荣

    患者1,女,41岁,无诱因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当地县医院以胃病治疗效果差。做超声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行手术治疗前常规化验发现肾功能异常而转入我科。否认肾脏疾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关节痛、皮疹、光过敏及口腔溃疡。无中草药服用史。尿量1000~2000 ml/d,辅助检查:Hb 97 g/L,Cr 339μmol/L,BUN 9.5 mmol/L, CO2结合力(CO2Cp)17 mmol/L,尿 Pr(+),尿 GLU(+++),尿WBC 10~12/HP,尿密度1.005~1.010,红细胞沉降率(ESR)100 mm/1 h,血糖4.27 mmol/L。球蛋白(GLB)39.1 g/L,γ球蛋白25.3%。血IgG 20 g/L,血补体C30.86 g/L,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850 g/L,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尿ALB及IgG增高,狼疮五项及ANCA阴性。肾彩色超声:左肾45 mm×107 mm,右肾45 mm×106 mm。临床诊断: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给予喹诺酮类药物抗炎,活血化瘀,口服吸附剂及大黄导泻治疗。2周后症状无缓解,复查Cr 388μmol/L,BUN 15.3 mmol/L,CO2Cp 17 mmol/L,尿Pr(+),尿GLU(++),Hb 95 g/L,而且无诱因出现双眼红,痒,痛,畏光流泪。眼科会诊:双眼慢性色素膜炎。追问该患者在发病前4个月也有过一次类似右眼病发作,用氯霉素及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后好转而未引起注意。结合该患者在肾衰竭发生前4个月及在肾衰竭发生后均有眼部症状,不明原因非少尿型肾功能障碍,贫血,ESR快,蛋白尿,肾性糖尿,血、尿β2-MG、尿ALB及IgG、血γ球蛋白、血IgG、血CIC、增高。血补体C3减低,双肾不小等特点,考虑该患者急性肾衰竭,TINU综合征可能性大。因患者不同意肾穿刺而未行肾活检。立即给0.1%地塞米松点眼,15 min一次。甲泼尼龙40 mg/d静脉滴注,qd。第2天眼部症状消失。1周后复查:Hb 104 g/L,Cr 176μmol/L,BUN 7.5 mmol/L,CO2Cp 27 mmol/L,尿Pr(-),尿GLU(-),ESR 19 mm/1 h,GLB 30 g/L,γ球蛋白17%。治疗改为口服泼尼松40 mg/d,渐减量,1年后复查化验指标全部正常。停药2年无复发。

  • 星形细胞瘤MRI误诊为脑脓肿一例

    作者:王龙龙;王警建;赵清;吴敏娟

    患者男,66岁,因头疼、发热1周入院。1周前出现头痛、恶心,低热,不伴有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既往史。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T 39.0℃,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部无压痛,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白细胞11.7×109/L,中性粒细胞80%;术前行两次腰椎穿刺,第一次脑脊液清凉,第二次微黄,两次细胞计数及蛋白均明显增高。临床给予抗感染、脱水、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感头痛,无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头颅MRI:病灶位于右侧额叶,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成高信号,其内局部呈等低信号(图1~3);周边水肿明显,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强化壁厚薄不均匀,其中心呈等信号,并右侧脑室前角室管膜下可见强化(图4)。14 d后复查:右侧额叶病灶范围较前增大,右侧室管膜下强化范围较前明显增大,并跨越胼胝体向对侧发展(图5~8);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脑脓肿,术后病理报告为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图9)。

  • 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作者:付玉华;俞荣;王丽

    患者男,46岁,维吾尔族,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缺乏,伴有进食后腹胀感,恶心,无呕吐,偶有头晕不适,无尿痛、尿急、排尿困难,无牙龈出血,无呕血,黑便,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未给予重视,未到医院就诊,在家休息后上述症状未好转,后患者逐渐出现活动后心慌、胸闷憋气等不适,背部、肩胛部及腰骶部疼痛不适,上肢活动受限,不能弯腰,于2010年10月6日收住院,入院诊断:骨痛原因待查,多发性骨髓瘤?2009年8月,患者腰部扭动后诱发剧烈疼痛,自觉呈钝痛,位于腰骶部,持续性,弯腰加剧,平卧时减轻,以后一直平卧,起床便觉疼痛加剧。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30/80 mm Hg,病程中神志清,精神欠佳,皮肤巩膜无黄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肋骨无压痛,双肺(-),心脏(-),肝脾肿大,骶尾部皮肤发红,面部隆起,包块约6 cm×6 cm压痛不明显,质地较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4.83×109/L, RBC 2.13×1012/L,Hb 66 g/L,PLT 133×109/L,ERS>140 mm/1 h,β2-MG 2.16 mg/dl,大小便常规、大便潜血、血黏度、凝血象、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CA153、CA199、CA125、CA242均正常,多次查ALP、CRE、BUN、LDH、HBDH升高。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1880 mg/dl(751~1560 mg/dl),IgA 14.1 mg/dl(82~453 mg/dl),IgM 25.6 mg/dl(46~304 mg/dl),本周蛋白测定:尿本周蛋白阳性,尿液轻链定量:λ轻链2410 mg/dl,血清轻链定量:λ轻链2560 mg/dl,κ轻链91.8 mg/dl,全身及局部骨显像提示:左前肋3、5~10和右3~10,胸椎12,腰椎2~4,多发病理骨折。骨髓活检提示:骨髓组织中有大量浆细胞呈灶状分布,符合MM。骨髓细胞形态(2010年10月11日):增生活跃,转移癌细胞88%,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胞质呈灰蓝色,胞核呈圆形,染色质较粗糙,分布不均,部分癌细胞有一明显蓝色核仁,粒红两系明显受抑,巨核细胞可见,血小板易见。血片:白细胞数正常,偶见中晚幼粒及破溃转移癌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未见缗钱状排列,血小板单个易见,提示骨髓转移癌,建议查原发肿瘤。临床综合病历资料及辅助检查,主要考虑多发性骨髓瘤,于2010年10月16日给予VAD方案化疗1个疗程,12月10日给予MP方案化疗。2011年1月10日血常规:Hb 74 g/L,RBC 2.31×1012/L,WBC 3.67×109/L, PLT 128×109/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几乎全为骨髓瘤细胞,占96%,呈现白血病样变,并伴极多破溃骨髓瘤细胞,瘤细胞形态大小极悬殊,小者似淋巴样浆细胞,大者似巨核细胞,并见较多双核、多核瘤细胞及瘤细胞岛,粒红两系极度受抑,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正常。通过复习第一次骨髓片(图1A),结论为瘤细胞呈堆状分布,多在片尾,双核瘤细胞多见,该细胞分化差,形态似转移癌。结合第二次骨髓象(图1B)及临床特征,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IgG-λ型。随后,该患者拒绝继续化疗,出院。

  • 腺病毒介导NDRG2基因和rhTRAIL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协同作用

    作者:崔潇义;高磊;李瑞晓;汤磊;严奉奇;张瑞;于磊;袁建林;武国军

    目的:观察携带NDRG2基因的腺病毒(Ad-NDRG2)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rhTRAIL)联合给药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抗肿瘤增效作用。方法以Ad-NDRG2感染体外培养的PC-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DRG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和MTT实验分析Ad-NDRG2给药后PC-3细胞对TRAIL敏感性的变化。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Ad-NDRG2与TRAIL联合给药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病毒感染单位为40MOI时的感染效率可达100%。Ad-NDRG2感染后PC-3细胞中NDRG2和p2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CyclinD1表达减少。Ad-NDRG2协同浓度10-7 ng/ml以上rhTRAIL作用48 h,可增强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抑制率≥37.5%)和诱导凋亡作用(凋亡率≥35.4%)。动物实验表明:rhTRAIL 组,Ad-NDRG2组,Ad-NDRG2与 rhTRAIL 联合给药组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32.6%、30.1%和54.7%,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为0.86。结论腺病毒介导NDRG2基因感染细胞后,可增强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在体内及体外对rhTRAIL的敏感性。

  • 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PAO-JP2型菌株QS毒力因子的作用

    作者:左鹏;王爱利;王正云;胡琼洁;邵冰;熊维宁;熊盛道

    目的:观察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LFchimera)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PAO-JP2型菌株QS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以PAO1和PAO-JP2为试验菌株,分为A、B、C、D四组。A组:未作任何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B组:LFchimera(1μmol/L)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C组:未作任何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D组:LFchimera(1μmol/L)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分别测定毒力因子绿脓菌素(氯仿萃取法)、弹性蛋白酶(弹性蛋白-刚果红法)、胞外蛋白水解酶(偶氮酪蛋白法)。结果和A组各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表达(7.03±0.14、0.149±0.009、0.808±0.038)比较,B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的表达(3.07±0.13、0.046±0.004、0.325±0.02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菌株各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表达(0.76±0.04、0.015±0.003、0.054±0.006)和D组(0.74±0.05、0.014±0.002、0.053±0.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Fchimera可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减弱其相关毒力因子的活性,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 ski基因干扰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郭斌;刘晓娟;王莉;范钦华

    目的: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ski的siRNA分子片段,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抑制ski表达,观察其对hRPE细胞增生和迁移等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3对针对人ski mRNA(NM_003036)中910、1912和389靶位的siRNAs,以脂质体方法转染hRPE细胞,运用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ki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然后利用MTT法和Transwell模型检测转染ski-siRNA的hRPE细胞增生活力和迁移能力等生物学功能方面指标的变化。结果 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证实3条ski-siRNA转染48 h后,均不同程度降低了hRPE细胞中ski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其中siRNA-C的干扰效果强,与阴性对照相比抑制率达到45%左右,被用于后续生物学功能实验的转染。转染ski-siRNA后2~6 d hRPE细胞的增生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NC组相比,在培养12 h和24 h时,siRNA-C转染hRPE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 siRNA-C (389)是可以高效、特异地沉默hRPE细胞中ski基因。靶向ski基因的siRNA转染可以有效地抑制hRPE细胞增生,但可能促进细胞迁移。ski对hRPE增生和迁移调控可能是PVR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 血管内皮细胞对肝癌干细胞样细胞增殖及成瘤的影响

    作者:易善永;南克俊;阮静;张丽娟;柯洋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对肝癌干细胞样细胞增殖及成瘤的影响,并初步了解血管微环境对肝癌干细胞样细胞作用。方法用磁珠分选技术分选MHCC97H细胞株中的肝癌干细胞样细胞,将其分别接种到普通软琼脂和内皮细胞条件软琼脂中,观察集落形成情况;将其与血管内皮细胞混合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形成情况。结果肝癌干细胞样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和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集落形成率分别为:(14.25±2.94)% vs.(33.49±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分别为(1442.73±67.51)mm3 vs.(862.93±135.12)mm3;(1.45±0.15)g vs.(0.91±0.19)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43)。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干细胞血管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在体外培养时能够促进肝癌干细胞样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而且在体内也能促进其移植瘤的生长。

  • 应用不同引物检测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点突变对结果判定的影响

    作者:张健源;程君;任卫聪;刘毅;赵雁林;孙勇;王伟;李传友

    目的:探讨以PCR-SSCP技术为基础,应用不同引物检测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点突变以及固定/终止液的组成对判定结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2对引物,经PCR-SSCP检测,利用银染显色的方法显现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点突变的DNA单链位移。结果对比标准株H37Rv及H37Ra gyrA基因的单链带位置,在被测试的89株菌株中发生位置变化的;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10μg/ml的分别有4株与14株,约占89株检测总数的4.49%和87.5%,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介于≥2且≤10μg/ml之间的26株中,有与标准株gyrA基因的单链带位置发生改变的分别有20株与7株,约占89株检测总数的22.47%和7.87%;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2μg/ml的47株中分别有2株与11株,约占89株检测总数的2.25%和12.36%。用含5.0%乙醇和4.5‰冰醋酸配比的固定/终止液可为利用银染法显现核酸凝胶分离DNA提供温和的反应环境,操作过程方便,观测效果较为理想。结论应用不同引物检测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点突变会对结果的判定产生影响,采用含5.0%乙醇、4.5‰冰醋酸的固定/终止液可为应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核酸检测的银染着色法提供温和的反应环境,并产生清晰可辨的被检测标本的DNA单链条带。

  • 海分枝杆菌菌壁蛋白组特性及对Wistar大鼠致病免疫学特征研究

    作者:林存智;王芳芳;曹艺巍;李海健;张华;李金凤;朱新红

    目的:探讨海分枝杆菌菌壁蛋白组特性及对Wistar大鼠致病免疫学特征,提高对海分枝杆菌致病机制的认识。方法(1)将临床分离的海分枝杆菌经过培养7~10 d后,挑取培养的菌落,加入到0.9%氯化钠液体中,离心、PBS 冲洗、超声破碎制备菌壁蛋白。将制备好的样品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凝胶图像分析。(2)应用McFarland比浊法,制备菌液,估计所配制的细菌剂量浓度。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5只,数字随机法分成3组:实验组A和B、对照组,每组15只。取菌液0.1 ml(浓度:3×108 cfu/ml)经尾静脉注射感染A组,腹腔注射感染B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0.1 ml液体。感染第4周后抽取尾静脉血液1 ml,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清中sIL-2R、TNF-α和IFN-γ表达。结果(1)海分枝杆菌菌壁蛋白分子质量处于10~100 kD,PI值主要分布于4.5~6.0之间,在pH 4.5~5.5之间蛋白点分布比较密集,主要集中在偏酸性侧。(2)实验组A和B大鼠血清中sIL-2R、TNF-α和IFN-γ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A和B之间,t =1.39~1.91, P=0.065~0.174),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对照组比较, t=5.98~24.08,P<0.05;B 组与对照组比较,t=3.79~27.62,P<0.05)。结论海分枝杆菌菌壁致病性蛋白在10~100 kD之间,Wistar大鼠全身感染4周后可引起白细胞介素表达增强。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作者:单泓;李建斌;刘敏;戚正;王姣杰;韩小改;梁会涛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将120只大鼠随机分成BMSCs移植组、模型组,每组各60只;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神经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突触的变化并应用Simple-PCI图像分析系统,选定测量参数计算突触数量,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区宽度及突触间隙;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组织中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hank1、Nestin的表达;利用Berderson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透射电镜观察,BMSCs移植组脑出血灶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突触数量为16.27±2.14,神经突触界面曲率为1.57±0.04,突触后致密区为68.32±10.54,突触间隙为14.65±1.5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及模型组Shank1表达分别为:75.82±10.65、14.33±1.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及模型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68.87±7.46、12.64±0.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 可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组织修复,增强神经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应加强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隐源性肿瘤的筛查

    作者:许建英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在恶性肿瘤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VTE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1],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其中恶性肿瘤使PTE发病率增加4倍[2]。在西方和美国,VTE位列循环障碍性疾病的第三位,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据估计死亡患者中约20%合并肿瘤,并且合并 VTE的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是不合并 VTE肿瘤患者的3倍以上[3-5]。然而目前临床医师对恶性肿瘤相关PTE的重视程度不均一,尤其是对PTE作为肿瘤患者首发症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本文通过阐述 PTE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分析相关临床研究,提高临床医师对PTE合并恶性肿瘤的警惕性,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PTE患者隐源性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断治疗以防误诊、漏诊。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朱光发;习昕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主要的血栓来源,通常 PTE 和 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PTE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肺栓塞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从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到严重心源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猝死。研究表明,PTE有关的高病死率只见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 PTE,而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病死率很低。2008年以来欧美相继发布了PTE和VTE诊疗指南[1-3]更加强调对PTE进行危险分层和治疗。为了加深对新指南的理解,本文对急性PTE危险分层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物的临床应用、急性PTE复发风险评估和佳抗凝时间确定等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供临床医师参考。

  • 肺栓塞常见诊治误区

    作者:吴炳祥;孙娜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也是公认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其常见的类型,主要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PE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三高一有效”:(1)误诊漏诊率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以上的PE被误诊,而仅7%的PE患者得到及时诊治;(2)再栓塞发生率高,约1/3的PE患者可发生再栓塞;(3)死亡率高,但治疗有效:未治者死亡率达25%~30%,而有效治疗后死亡率可降为2%~8%。PE的高致死率为医疗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临床实践中PE误诊、漏诊或者诊断不及时者时有发生,且多数PE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特别是溶栓和抗凝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比比皆是。故本文结合我中心经验,对PE诊治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加以阐述。

  • 冠心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诊治策略

    作者:熊长明;胡恩慈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开始在发展中国家蔓延,成为世界第一位死亡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发生率仅次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是第三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sis embolism,PTE),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P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和表现往往与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类似,临床工作中极易漏诊和误诊;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合并DVT。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PTE也不少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有关冠心病合并PTE的个案报道[2-3],但因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导致临床误诊和漏诊,延误了治疗。PTE 和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均属于血栓性疾病,但因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表现不同,导致的结局事件亦不相同,因此两种疾病的处理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多不同之处。当患者同时并存两种疾病时,无疑增加了诊断和处理的难度。提高冠心病合并PTE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肺栓塞的诊治

    作者:刘蕾;马壮

    肺栓塞(PE)是来自全身静脉系统或右心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的栓子种类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瘤栓和感染性栓子等,其中99%是血栓性质的,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PTE),PTE是PE常见类型[1]。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PTE是少见病,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PTE呈现出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VTE认识,规范VT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 肺栓塞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刘双

    肺血栓栓塞症,常称为肺栓塞(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是一种发病凶险的致死性心肺疾病。近年来在肺栓塞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对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肺栓塞从少见病被认识到是多发常见病。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肺栓塞的诊断呈十几倍增长,主要是与医师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由血栓阻塞血管所引发的静脉血栓事件[1-2]。据估计,静脉血栓栓塞是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的第三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3]。在六个主要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英国)中,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估计超过75万例[4],而在美国,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则超过90万例[5]。数据显示,在未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呈现出累积性的增高,发生率可从发病1年后的11%增至发病10年后的40%[6]。来自六个欧洲国家的数字显示,静脉栓塞性事件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交通意外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 肺血栓栓塞症的二次溶栓治疗

    作者:蒋军广;黄永杰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子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在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和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较高,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的流行病学发病率一直在(23~69)/10万人之间[1-2],其中约有1/3的患者出现有症状的急性肺栓塞,2/3的患者为深静脉血栓形成[3]。根据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0%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诊断后的1~3个月内死亡[4-5]。在美国,约有1%的住院患者死于急性肺栓塞,所有住院患者死亡中约有10%与急性肺栓塞有关[6-8]。随着肺血栓栓塞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其住院病死率逐年下降[9-12],其中溶栓治疗功不可没。当做出肺栓塞的诊断后,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应和吸氧、静脉液体支持一起实施。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表的有关大面积、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处理意见[13],对于无溶栓禁忌证者应积极溶栓治疗。欧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改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早期生存率。鉴于高危肺血栓栓塞患者高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现有指南和大多数专家与临床医师共识认为对于高危及部分中危患者应积极给予溶栓治疗[14-15]。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高危患者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肺栓塞死亡率和栓塞的再发[16]。Arcasoy 等[17]通过对近40年来文献综合分析,发现对肺栓塞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后患者病死率、血栓复发率都较单纯抗凝治疗有明显改善。而对于肺血栓栓塞症的二次溶栓治疗目前争议较大,有关文献报道较少,且无大样本临床研究,国内外肺栓塞诊治指南对二次溶栓的指证、时间及方法等也无明确规定。

  • 肺血栓栓塞症全面防治中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罗华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治疗,是PTE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循证医学已经证实PTE患者经过充分抗凝总死亡率可以从30%下降到2%~8%,合理的药物使用及和规范化抗凝能够改善预后。目前治疗深静脉血栓和PTE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间接Ⅹa 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也逐步加入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队伍。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图谱》书讯

    作者: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图谱》由美国著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专家Litwin教授撰写,中文版由邓勇志、李保等医师翻译,著名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刘迎龙教授审校,原书作者为中文版作序,大16开,铜版纸全彩色印刷,全书488页,98.7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199元。

  •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连续型电子期刊(ISSN:2095-2260;CN:11-9317/R),季刊,杂志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承办,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出版。杂志以DVD-ROM为载体,以多媒体形式报道心血管外科专业科研成果,实施相关专业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本刊以中高级心血管外科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外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心血管外科临床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五届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通知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3-04-04-148(国)“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拟于2013年10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
      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脊髓脊柱领域知名专家王振宇教授、刘忠军教授、王超教授、孙宇教授、王少波教授、谢京城教授、刘彬教授、李振东教授、马长城教授等共同参与授课。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手术演示互动等全面介绍复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脊髓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脊髓手术后脊柱稳定性问题及相关的内固定技术、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寰枢椎疾病外科治疗以及与神经外科相关的椎管狭窄、颈椎病等脊髓脊柱外科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与新方法。诚挚邀请神经外科和骨科医生参加此次学习班,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期限招学员20名,录取以报名先后排序,学习班结束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Ⅰ类8学分。

  • 《麻醉决策》书讯

    作者: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贾东林、王军教授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基金资助的麻醉学专著《麻醉决策》近期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采用简明的阐述配合直观的流程图这一新颖的形式,对复杂的麻醉决策过程进行了清晰的诠释。新版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系统阐述临床麻醉中的关键问题,包括麻醉前评估、术前麻醉管理、复苏、专科麻醉、术后管理等内容。本书对资深麻醉专家的临床决策技巧进行了深入解读,其独一无二的编排形式可以帮助医师快速找到所需知识。

  •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3年征订通知

    作者:

    创刊于1984年的《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系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ISSN 1006-3617,CN 31-1879/R, CODEN HYZYAZ)。本刊已连续多次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等著名国际数据库所收录。

  • 欢迎订阅《国际儿科学杂志》

    作者:《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儿科学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曾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三等奖。主要栏目有综述、述评、论著等。报道内容涉及儿科各专业,是国内专门介绍国内外儿科学界新进展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综述为本刊特色栏目,均为国内医学院校、科研单位、研究所、教学医院的研究生导师及高年资临床医生撰写,所刊文章基本代表国内外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儿科学术发展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儿科学疾病诊治新进展,为儿科科研人员确定科研课题提供前沿的参考信息。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脑科疾病与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类科技期刊,2011年3月正式创刊ISSN 2095-123X CN 11-9309/R。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脑科疾病研究与康复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进展,介绍世界脑科研究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脑科疾病与康复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本刊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在一起,其可视性强,信息量大。本刊除有评述、论著、综述等传统栏目外,还设有专家视频讲座、手术演示及病案讨论等视频栏目。本刊为双月刊,以多媒体光盘(CD-ROM)附纸质导读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 CD133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谈瑶曦;陈波;许伟;吴剑卿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CD133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NKI,纳入公开发表涉及CD133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 12.0统计学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取文献15篇(英文7篇、中文8篇),11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CD133表达在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oled OR=0.782,95%CI=0.435~1.406,P=0.411)。CD133表达在腺癌与非腺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oled OR=0.97,95%CI=0.71~1.33, P=0.86)。CD133表达在肺癌低分化与高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ed OR=1.66,95%CI=1.15~2.40, P=0.006);CD133表达在肺癌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ed OR=2.98,95%CI=2.04~4.35,P<0.001)。结论 CD133阳性与肺癌组织低分化相关,且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高。

  • 脑缺血性疾病治疗进展

    作者:王学颖;余丹

    脑缺血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之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脑缺血性疾病指脑组织血供障碍引起的相应区域的缺血、缺氧,引发脑组织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生化等变化,终造成脑组织的损害及相应组织区域功能的缺失。脑缺血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及终结局均为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因此,目前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目标也在于恢复血供、氧供,阻断脑缺血后的一系列级联反应,从而维持脑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及限制脑缺血后病理变化的治疗措施。

  • Camkkβ的病理生理作用

    作者:李颖;王明山;陈怀龙;刘孝洁

    Camkkβ是一种激活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激酶(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属于众多钙调蛋白激酶中的一员,可以激活CaMKⅠ、CaMKⅣ及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Camkkβ在特定细胞中表达,因此它涉及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的调节,与能量平衡的调节、肥胖、葡萄糖稳态、造血过程以及癌症有关。本文就Camkkβ的作用进行综述,并讨论Camkkβ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

  • 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国峰;潘琦;毕郑刚;付春江;袁绍辉;孙佳冰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VNFH),是骨科领域常见且难治的疾病。幼儿的股骨头骨骼尚未发育成熟,表现与成人不同,称为Perthes病(Legg-Calve-Perthes disease,LCPD)。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及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将ONFH定义为: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和骨髓成分死亡以及伴随其后的组织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引起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1]。目前治疗ONFH的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尽管这些方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然而目前尚无疗效确切、普遍适用各时期的治疗方法出现。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一种自然病程和疾病的进展能够模拟 ONFH患者关节塌陷的动物模型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系统的比较治疗效果[2]。

  •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周慧;张惠卿;牛广明

    膝关节损伤是指发生在车祸、摔伤、扭伤、登山、过度锻炼及长期疲劳性慢性损伤中所引起的膝关节不适的疾病。一般包括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骨挫伤等。如果不准确诊断延误治疗将会导致骨性关节炎、行走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关节寿命,为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1]。

  • 糖尿病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洪波;李龙;张书明;梁峰;崔周军;张学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简称肝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因第3位,每年新发病56.4万例,死亡54.9万例,总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5%[1]。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农村中则为第1位[2]。在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肝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4]。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以及近研究发现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5]等,但是仍有15%~50%的肝癌患者未能找出明确的病因[6-7],这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的肝癌发病危险因素。近年来人们发现糖尿病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认为糖尿病可能是肝癌的一个独立或协同致病因子。笔者下面就糖尿病与肝癌发生、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脑卒中神经修复治疗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凤春;郑磊;袁栋才

    脑卒中后大脑皮层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从而触发机体内源性神经修复[1]。神经修复治疗利用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发生重塑的潜质,通过药物或细胞治疗等刺激并增强机体内源性神经修复、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细胞重塑和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2]。目前,神经修复治疗已在基础研究中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且积累了很多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但在临床应用前,仍需循证医学验证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以确保神经修复治疗的效果利大于弊[1]。

  • 慢性腱病的临床治疗进展

    作者:成心锟;马良彧;芮云峰

    慢性腱病,也称肌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是骨科、康复、运动医学和老年医学的常见病。在跑步运动员中为常见,好发于膝部、踝部以及腓骨的肌腱部位。在篮、排球运动员中,膝部肌腱病的患病率已经分别达到了32%和45%[1]。有统计表明,超过30%的运动损伤源于慢性腱病[2]。在中国,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慢性腱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临床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研究者的关注。

  • 光动力疗法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军辉;李夏;成静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多种眼底疾病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临床多见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疗法、手术疗法等,但都不能彻底治愈CNV,需要重复多次治疗,使治疗费用增加及并发症增多。近年来,联合治疗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目的是减少复发,减少相关并发症。目前,已经有所谓“三重疗法”,甚至“四重疗法”出现,前者即PDT联合抗VEGF和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药,后者再加上玻璃体切除术,以增加玻璃体注药的容积和药物的渗透性。但由于玻璃体切除手术损伤太大,故三重疗法临床应用相对较多。尤其是包括PDT、抗VEGF及糖皮质激素在内的三联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光动力特异性封闭CNV,但诱导VEGF和其他炎性因子的释放,联合抗VEGF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则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协同作用。从而减少光动力或玻璃体腔注药的治疗次数,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提高视功能。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戴斌;王德盛;张勇;周亮;刘杰;孙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家族的研究是当今细胞生物领域的热点,日益受到重视。IGFs家族由IGF及其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组成。IGFs家族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它们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IGFs在结构上与胰岛素稍微不同,它包含一个额外的结构域,这可能是它与胰岛素在肿瘤中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的原因[1]。在细胞水平,IGFBP被证明调节细胞分化、生长和凋亡[2]。IGFBP通过与IGFs相结合来调节其生物活性,并以结合物的形式释放在人体器官[3],也可以通过非依赖性机制抑制或促进IGF的作用。近,IGFs家族显示出它在中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向[1]。现对IGFs在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长旭;任逸众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5000~100000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重建手术[1]。依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单束重建ACL具有80%~90%的优良率,然而仍有大约10%~20%的患者持续存在膝关节疼痛和不稳定[2],其中一少部分患者手术失败需要行ACL翻修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是手术操作不当,尤其是胫骨或股骨骨道位置不佳[3-4]。

  • 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

    作者:孟曙庆;张洪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6%~1.1%,其中60%~70%的患者在服用抗痫药物时仍会发作,导致一部分患者自行停止药物治疗[1]。目前我国约600万以上的癫痫患者,每年新发癫痫患者65万~70万,大约25%为难治性癫痫。虽然目前癫痫的诊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数量却在日益增多。广义难治性癫痫是指使用目前的抗癫痫药物(AEDs)规范治疗,不能终止其发作或已被临床证实是难治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国外对难治性癫痫的描述有不同的名称如“Chronic Epilepsy”,“Refractory Epilepsy”,“Intractable Epilepsy”,“Drug resistant Epilepsy”,“Drug non-responsive Epilepsy”,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难治性癫痫具有慢性、顽固性、难处理性、药物抵抗性以及药物不敏感性的特征。国外定义难治性癫痫通常是指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AEDs治疗,患者无满意效果,癫痫的发作仍不能缓解[2]。国内提出的难治性癫痫诊断纳入标准,要求同时满足以下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为难治性癫痫[3]:应用适当的AEDs正规治疗且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频繁的癫痫发作每月至少4次以上;观察2年以上癫痫发作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外颅内占位及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肛肠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作者:安少雄;黄斌

    自从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之后,微创外科已经成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微创观念和微创外科技术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今外科的主流,逐步日趋成熟,贯穿在对伤、病外科治疗的全过程[1]。近年来,微创观念和微创外科技术逐步引入肛肠外科领域,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师的欢迎。本文拟对近年来几种常见肛肠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 外膜肌成纤维细胞介导的血管重塑研究进展

    作者:胡远程;万圣云

    血管壁具有有序的层状结构,按其形态可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外膜是位于血管外层的组成结构,其结构非常复杂,含有许多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及致密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等)。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膜认识仅停留在支撑血管,为神经纤维和滋养血管提供支架等。然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证明,损伤外膜引起内膜和中膜的病理性改变与损伤内膜引起的改变相似,并且外膜在血管损伤早期也可引起内膜及中膜的重塑[1]。其中,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是血管重塑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在损伤修复[2]和组织纤维化[3-4]的过程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更在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抗生素应用进展

    作者:杨帆;霍建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急性加重增加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肺功能的减退,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至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疾病死亡原因。因此,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如何合理治疗,成为了当务之急。临床上广泛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否使用抗生素,及何时应用抗生素,目前仍存在不少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新近发表的文献,就有关AECOPD抗菌治疗的问题作一简述。

  • 脊柱结核外科诊疗进展

    作者:郝志强;刘志斌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与关节结核,占50%左右。近年来随着HIV感染的增加及人口流动性增大,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适时的手术干预已被达成广泛的共识,但目前对手术时机的选择、适应证的掌握、病灶清除范围及内固定的植入等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Meig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立青;吴升平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属于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其特点是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等。Meige综合征临床较少见,极易导致误诊误治,笔者综合国内外一些文献对本病加以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降脂新进展

    作者:唐晓芳;袁晋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新概念,它包括心源性猝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目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ACS,是导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策略的进展已经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仍有许多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许多临床研究充分证明[1-4],心血管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这些他汀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获益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2001年发表的NCEP ATPⅢ[5]提出了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调脂治疗的概念。2004年NCEP ATPIII补充报告[6]中,进一步建议将高危患者的LDL-C降低至<2.6 mmol/L,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极高危患者可降低至<1.8 mmol/L,从而明确提出了冠心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需要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概念。

  • 局部进展期胃癌联合脏器切除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华;左朝晖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个全球性的疾病,据统计2008年新增胃癌989600例,死亡738000例,在男性中居肿瘤相关性死亡的第3位,在女性中为第5位[1]。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提高胃癌长期生存率有效的方法,然而临床上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对于侵犯周围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彻底切除受累的脏器以及足够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根本的措施。以往多数学者对侵犯周围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采取联合脏器切除有所顾虑,主要原因是手术适应证不明确、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以及远期效果不理想。然而随着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以及术后辅助化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不断改进,胃癌联合脏器切除的开展越来越广泛,而且根治性手术的实际效果也得到了肯定,目前文献报道多趋向于采取积极的态度[2-3]。本文就胃癌联合脏器切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食管反流病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丽琼;张靖;朱金水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GERD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在欧美国家的患病率达到10%~20%,在亚洲地区的患病率为5%,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疾病之一。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的机制及治疗

    作者:周巧巧;汤锋

    70%~8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透析前血压升高[1],并且难以较好地控制。高血压与MHD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倍[2]。MHD患者高血压发生的因素较多,特别是间断机体容量的变化使得其血压的变化很复杂[3]。另外,MHD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同普通人群不同,正常的昼夜节律消失,每个透析周期都会经历容量波动[4],致使MHD患者的血压更加难以控制。本文旨在阐述MHD患者的血压节律及可能机制和治疗方案。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部超声研究进展

    作者:闫丹丹;张丹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 ALI/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的ALI被定义为 ARDS[1]。ALI/ARDS 是临床常见危重症,根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提出的诊断标准,ALI 发病率为每年18/10万, ARDS为(13~23)/10万。发病率显著增高。尽管其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 ARDS病死率仍高达29%~42%[2]。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胸部超声检查的价值已被重新评估,它在发现不同的肺疾病和胸膜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鉴于床边胸片的低敏感性和转运危重患者到放射科的困难性,胸部超声对评估有胸部疾病的危重患者非常重要,可以为ALI/ARDS患者的肺部改变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LI/ARDS的诊断标准和肺部超声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在恶性肿瘤间质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青晓艳;徐义全;刘定义;朱丽;李超

    恶性肿瘤的进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假说由Folkman首次提出,后期研究显示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是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1]。微血管及淋巴管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了充足养分并带走了代谢产物,也为其转移提供了通道,引起肿瘤细胞的迅速增殖和远处转移。如何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向,因此,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靶向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新的治疗策略。但目前尚缺乏有效针对恶性肿瘤抗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治疗的靶向因子。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这种细胞因子对其受体、细胞的影响以及在血管生成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针对Ang-2的抗肿瘤治疗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Ang家族在恶性肿瘤间质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研究意义进行综述。

  • 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同步化运动的评价作用

    作者:王丹丹;陈明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非药物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CHF和心室差异性传导;经循证医学证实,CRT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1]。CRT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的研究热点。尽管大部分患者已从CRT中获益,但仍有约30%的患者经临床组合评分(CCS)显示未从CRT中获益或效果不明显[2-3]。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选择适合CRT的患者仍欠缺佳参数指标;对心脏运动同步性的评价以及CRT响应的定义,尚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故寻找CHF患者术前CRT响应的佳预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响应作一综述。

  • 儿童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静;詹学

    结核病是全世界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是人类单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1年全球约有870万新发结核感染病例,其中13%合并HIV感染,140万例死于结核病;儿童患者约有50万例,6.4万例死于结核病[1]。淋巴结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4.0%~5.1%,占肺外结核的20.3%~50.0%,传染途径多为淋巴血行播散,可累及多组淋巴结,多见于颈、腋下、腹股沟及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结核通常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肿大、而无结核病全身的症状及体征,因此其诊断有赖于对该病的高度的临床警觉性及实验室、病理学检查[2]。目前多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检查、组织学检查等作出诊断。WHO(2009年)提出的儿童淋巴结结核推荐治疗方案同肺结核治疗方案,即2HRZE/4HR[3]:2个月的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强化治疗,随后4个月的异烟肼(H)、利福平(R)巩固治疗。

  • 白癜风、斑秃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周田田;张海萍

    白癜风是一种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症,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黑素细胞自毁、免疫发病和细胞因子因素等学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 AITD)是由甲状腺自身抗体以甲状腺为靶器官,引发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甲状腺细胞的破坏或改变甲状腺细胞的代谢状态,使患者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发现血清中存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或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受体抗体(TSH receptor antibodies,TRAb)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无症状性甲状腺炎和产后甲状腺炎)和Graves病。近年来关于白癜风与AITD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病因尚不清楚,学者们认为斑秃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和环境激发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伴发甲状腺疾病也开始受到重视。本文就国内外对白癜风、斑秃合并AITD的研究进行综述。

  • 去甲基化治疗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进展

    作者:郭婷婷;杨明珍

    目前恶性血液病治疗以化疗为主,化疗药物的耐药导致疾病复发仍为治疗中的大难题,并且化疗对骨髓及其他脏器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NA高甲基化在恶性血液病中广泛存在,且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人们以此作为治疗的靶点,研究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并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 C-erbB2与PDCD4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娅;佟秀琴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卵巢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生殖系统第三位,而死亡率居第一位。其原因包括卵巢解剖部位较隐蔽、早期缺乏临床症状、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铂类为主的联合治疗,但其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无较大改观,现研究表明卵巢癌的发生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密不可分,而PI3K/AKT/mTOR通路作为c-erbB2与PDCD4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将C-erbB2与PDCD4在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指端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

    作者:周佳鑫;沈华军;魏鹏;王扬剑;陈薇薇;梅劲;余雅玲;唐茂林

    在急诊创伤中,手外伤所占的比例在15.0%~28.6%[1],指端软组织缺损是手外伤的一种常见损伤,对此类损伤治疗原则为尽量保持手指长度,指腹饱满和良好的外形,指腹要有良好的感觉。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很多,现对近年以来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顾芳;赵淑芹;张宸豪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opamine)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纹状体内多巴胺大量减少;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和步态异常等[1]。首选药物治疗,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药物疗效逐渐减退而出现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电生理技术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已成为其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介绍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情况及进展,以对临床提供帮助。

  • 新型抗凝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申晨;张振刚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卒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房颤可使卒中发生的风险至少增高4~5倍[1]。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目前是房颤患者应用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患者的依从性。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经过多项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历练,在临床上逐渐获得了认可,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派沙班、依度沙班。下面就新型抗凝药物从循证医学到指南推荐作一综述。

  • 起源于主动脉窦内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作者:李子莉;胡喜田

    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起源于主动脉脉瓣环上延伸的心室肌,需要在主动脉窦内消融,占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17%~21%[1-2]。大部分在左冠窦消融,其次是右冠窦,然后是右冠窦和左冠窦之间,无冠窦很少见。国内外进行小样本射频消融治疗初步经验表明:成功消融的疗效较好,且没有显著的并发症[3-6]。潜在的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备受关注。本文就起源于主动脉窦内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缝隙连接在颅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有厚;吴一芳;王飞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是细胞间特化的直接提供信息和物质交流的连接结构,通过电、化学偶联对细胞生长、发育和增殖等发挥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细胞间快速信息沟通的活动中,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担当重要角色,目前认为是实现细胞间直接通讯的惟一途径。它是细胞间普遍存在的连接方式,介导相邻细胞间电偶联以及小分子物质之间的胞间转移,这种信息和物质的转移被称为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1]。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骨形态发生蛋白-7干预的研究

    作者:张瑞;戴春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高糖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DN)、干细胞移植组(MSC)。非糖尿病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MSCs 经体外培养、鉴定、Brdu 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到 MSC 大鼠体内(6×106个/ml),于移植细胞后7 d、14 d、21 d测定大鼠血糖、24 h尿总蛋白、血肌酐、尿素氮,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BMP-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MSC组及DN组血糖、24 h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均显著升高(P<0.05);与DN组比较,MSC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比较,DN组肾组织BMP-7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DN组比较,MSC组肾组织BMP-7表达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NC组(P<0.05)。结论 MSCs可以显著升高BMP-7蛋白的表达,减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进展。

  • 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联合药物后适应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谈红;张国明;李晓燕;王禹;许琳;孙媛媛;陈杰

    目的:探讨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能否模拟机械后适应通过ERK途径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R/I)、后适应(Post,再灌注/缺血时间为20/20 s×4)、乳酸(Lac,微量注射器心肌注射乳酸)、低剂量依达拉奉(Eda,微量注射器心肌注射低剂量依达拉奉)和乳酸+依达拉奉组(Lac+Eda,微量注射器心肌注射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6组。测定再灌注10 min后右心房血浆pH值,并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检测心肌组织MDA和SOD含量(1 h后),心肌组织中磷酸化ERK1/2(P- ERK)和胞质中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6 h后),动脉血心肌酶含量和检测梗死周边心肌凋亡(24 h后)。结果与Post组相比,再灌注10 min后Lac+Eda组右心房血浆pH值相似(P>0.05),再灌注1 h后Lac+Eda组MDA和SOD含量相似(P>0.05)。Lac+Eda组较R/I组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细胞凋亡和坏死,同时伴随P-ERK显著升高和Cyt-c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Post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Lac和Eda组在上述指标方面较R/I组部分改善,但与Post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局部注射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联合使用可较好模拟机械后适应,通过ERK途径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 三七皂苷 R1对过氧化氢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鑫;林永文;郑爱华;黄义平;张振华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保护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免于过氧化氢诱导的凋亡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胶质细胞24 h建立凋亡模型,加入10μmol/L、50μmol/L及100μmol/L 三七皂苷 R1预处理胶质细胞24 h 后与200μmol/L 过氧化氢共同作用24 h,通过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凋亡率和检测Caspase-3的活性水平。利用实时定量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BAX与BCL2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并检测各组的STAT3蛋白表达量及其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过氧化氢诱导凋亡24 h后,对照组胶质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上升,加三七皂苷 R1处理后凋亡率及 Caspase-3活性下降,其中50μmol/L 浓度组与100μmol/L 浓度组的凋亡率与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相对于对照组,加入三七皂苷R1处理后BAX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升。STAT3蛋白表达量在经过氧化氢处理后蛋白表达无变化,其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升,加入三七皂苷R1处理后STAT3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三七皂苷R1能通过恢复凋亡相关基因BAX与BCL2的平衡,保护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免于过氧化氢诱导的凋亡作用,但其相关机制可能与STAT3信号通路无关。

  • 转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脐血干细胞制备嵌合体小鼠的研究

    作者:段彪;杜海燕;张荣

    目的:本研究通过囊胚腔显微注射转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脐血干细胞的方法制备嵌合体小鼠,以期为研究成体干细胞的体内分化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得到的表达绿色荧光的小鼠脐血干细胞用于囊胚腔显微注射。然后进行胚胎移植,出生的嵌合体小鼠首先进行毛色嵌合的观察,再对各组织进行基因组DNA和RNA水平的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阳性小鼠的组织中绿色荧光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分离出的脐血干细胞,经流式检测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为80.25%。经显微注射和胚胎移植,共出生5只小鼠,均为白色,没有发生毛色嵌合。分别取心肌、肝、肺、皮肤、腿肌和脂肪共6种组织对EGFP基因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有2只小鼠的腿肌和脂肪组织显示阳性,其他组织和其他3只小鼠的6种组织均为阴性。将这2只小鼠的腿肌和脂肪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2只嵌合小鼠腿肌和脂肪组织的平均嵌合率分别为9.87%和5.78%。结论来自成体的脐血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分化成腿部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细胞。

  • 高脂饮食喂养对大鼠脂肪组织中TLR4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曹艳丽;暴素青;范雨鑫;白淑亭;单忠艳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喂养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 TLR4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0只SPF级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n=10)和高脂饮食组(HFD,n=10)。检测每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HOMA-IR;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TLR4、TRAF6、IKKβ、TNF-α、IL-6的表达。结果(1)与NC组相比,HFD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4.64±0.66)mIU/L vs.(31.71±3.61)mIU/L,P=0.005];HOMA-IR值升高(分别为3.40±0.15 vs.7.59±0.99,P=0.008);两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HFD组脂肪组织中TLR4、TRAF6、TNF-α及IL-6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NC组的1.85倍(P=0.002)、1.72倍(P=0.031)、3.82倍(P=0.045)及3.17倍(P=0.003)。(3)HFD 组大鼠炎症因子TLR4、IKKβ及TNF-α蛋白水平亦明显升高,分别为NC组的1.62倍(P=0.000)、1.77倍(P=0.003)及3.02倍(P=0.002)。结论高脂饮食可通过介导TLR4炎症信号通路活化,使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升高,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 宫内节育器避孕大鼠经阴道造模避孕率和行为学评价的研究

    作者:彭召云;师伟;李自发;梁娜;岳恒学

    目的:探索经阴道建立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大鼠模型的造模效果。方法以100只 SD已生育大鼠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经阴道组、开腹组、经阴道假手术组、开腹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再随机设立亚组1(合笼)、亚组2(不合笼),10只/亚组。亚组1于造模后第22天开腹观察大鼠避孕率和胚胎计数;亚组2于造模后第3、10、16天,观察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状态,并进行旷场实验。结果经阴道与开腹放置IUD,避孕率均为100%,且对侧宫腔内胚胎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较之开腹造模,经阴道造模对大鼠的一般状况影响小。经阴道造模前后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修饰次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造模大鼠能为 IUD 节育副反应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