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及研究现况

    作者:倪海燕;何文凤;吕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复杂得多因素疾病。据统计,冠心病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高达10%~15%;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自1951年,Gertler等首次提出血尿酸与冠心病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后,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已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

  • 急性髓系白血病DNA甲基化及治疗进展

    作者:常乃柏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是成人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老年人,发病中位年龄为67岁,在年轻人患病率约2~3/100000人,而在70岁以上人群则升至13~15/100000人。AM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形态学、白血病细胞免疫组化、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异常可以将其区分为不同类型。随着对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血病的预后与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相关。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发现,部分类型的AML疗效得到巨大改善(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但非早幼粒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存率仍很低(40%~45%左右),尤其是老年人AML中位生存<1年,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改善AML疗效的关键。

  • 甲状腺癌病因分析及诊治现状

    作者:张兵;李超;孙荣昊

    甲状腺癌为女性第六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1]。目前,国内外对于甲状腺癌的治疗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不同国家关于甲状腺癌的诊治指南标准也不尽一致,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病因学研究结果及诊治现状予以综述。

  • 血清铁蛋白水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检测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抗抗;吴超

    铁蛋白是铁的主要贮存蛋白,对调节铁的储存代谢和体内平衡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铁蛋白参与体内许多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可以作为铁转运系统转运铁到脑和其他器官[1]、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促进炎症介质表达和肝纤维化[2]等。铁蛋白广泛存在于肝脏当中,其血清学检测水平的变化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铁蛋白在肝脏相关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中的血清检测情况,以期为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现就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SF)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检测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尘肺病大容量肺灌洗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

    作者:赵义芹;曾庆玉;李宝平

    尘肺病诊断标准中规定:尘肺病( pneumoconiosis )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不可逆性的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尘肺病目前的治疗主要采取肺灌洗、病因、药物、临床治疗、中医中药及保健康复医疗、并发症的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4],其中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术( massive whole lung lavage , MWLL)用于治疗尘肺病近年来逐渐发展并受到国内外青睐。

  • 脑胶质瘤极光激酶B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峰;何永生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左右,儿童颅内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肿瘤快速增殖、对脑的侵袭性传播及其所致的脑水肿等病理学特征,导致常规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细胞毒化学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胶质瘤仍难以根治,患者预后极差。针对胶质瘤形成、增殖、侵袭、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物位点的靶向生物治疗已成为现代神经肿瘤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 MicroRNA-222促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斌雅;万小平

    一、microRNA及miR-222概述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长约21~23 nt。一个miRNA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mRNA,可在翻译水平或者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1]。有数据显示,受microRNA转录后调控的基因高达人类总基因的60%[2],而大量研究亦证实,microR-NA对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化及其凋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进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3]。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冰;苗青

    近年来随着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研究的逐渐深入,大量研究及调查发现COPD的临床表现存在极大的异质性,单纯的气流受限程度(即肺功能分级)并不能全面地反映COPD的这种异质性[1],所以 COPD 的表型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COPD的表型定义为“单一疾病或多个疾病综合特征,能够阐明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包括相关临床预后的差异、症状、急性加重、治疗反应、疾病进展速度和死亡”[2]。性别差异作为临床表型之一,其与COPD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也成为现今COPD研究当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各方面关于COPD性别差异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连续心率减速力分析

    作者:牛俊芳;李佳

    心肌梗死患者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危人群,室性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死亡原因的30%。尽管近年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肌缺血和缩小梗死面积,提高了心脏功能和患者的远期存活率,但室性心律失常仍是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识别AMI患者中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 wave alternans,MTWA)、连续心率减速力( 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DRs)是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SCD的具价值的独立的预测指标[1-5]。

  • 内镜金属夹在消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洪战;胡冰

    近些年来,随着消化内镜各种器械和临床医师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镜介入微创治疗被用到临床,内镜设备及其附件的发展亦是日新月异。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临床病死率高达8.0%~13.7%,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急诊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已成为消化道出血治疗的第一选择[1]。此外,内镜金属钛夹的适应证也已从初单纯的局部消化道止血治疗逐步扩展到闭合消化道穿孔、瘘管,固定导管或探针于胃肠道内以及术前标记等,而且配合现有的内镜设备成功开展了较多的内镜微创治疗,例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及经自然腔道透壁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等。现就目前内镜金属夹的临床应用现状和新进展作一综述。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周园媛;王战建

    有研究称,预计至2030年全世界将有3.7亿糖尿病患者[1]。而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首位死因,占据65%[2]。据报道,以胰岛素为主要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中,约33%在50岁时死于心血管疾病[3]。近年的研究显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和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新靶点药物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宋耕;孙彤

    软组织肉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儿童肿瘤的10%。手术一直是局限性原发软组织肉瘤的首选治疗,近20年来随着术前和术后放疗的应用,手术已趋于保守且术后复发率降低,但仍有约40%~50%的患者终会发生远处转移,另有约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已发生转移;化疗药物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但目前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常用的蒽环类药物、异环磷酰胺、顺铂、达卡巴嗪和紫杉醇的有效率一般也仅在20%~40%左右[1],对这些晚期患者的治疗往往陷入困境,近年来问世的新靶点药物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而且相比于其他治疗手段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点。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以及舒尼替尼作为胃肠间质瘤格列卫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外,其他病理类型的软组织肉瘤也可尝试新靶点药物治疗,本文对此作如下综述,希望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慢性鼻-鼻窦炎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崔昕燕;俞晨杰;程雷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国内外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各种诊疗指南和意见书不断完善[1-2]。目前认为,CRS是指鼻窦和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分为CRS 不伴鼻息肉(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 , CRSsNP)和伴鼻息肉(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 CRSwNP)两种临床亚型。 CRS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以及鼻内镜鼻窦手术(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的综合治疗策略。但是,临床上有部分患者经规范化的综合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术腔持续存在感染和迁延性炎症反应,发展为难治性CRS[1-2]。这表明现有的治疗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深入探讨CRSsNP和CRSwN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 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林静;李治国;郝卉杰;石朝阳;冯百岁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涉及肠道内环境(主要是肠道微生物)与易感个体间不恰当的免疫应答[1-2]。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其在维持肠道吸收必需营养物质与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并对其作出应答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3-4]。研究发现,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黏膜四种屏障功能受损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与IBD的关系,有望为治疗IBD 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肠黏膜屏障损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血糖异常、凋亡与心肌梗死

    作者:田晓芳;崔明霞;杨士伟;周玉杰

    细胞凋亡( apoptosis )是指由于内外环境变化或死亡信号触发以及在基因调控下所引起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消除机体内老化和具有潜在性异常生长的细胞,以及保持机体处于稳态(homeostasis)起着重要的作用[1]。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 MI )后心室重塑、心力衰竭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心肌细胞凋亡是MI范围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影响MI面积,而且诱导心肌重构[2]。葡萄糖代谢异常是MI的常见危险因素,对MI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无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均可导致MI的死亡率增加,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尤其是轻、中度低血糖[3-5]。由于细胞凋亡是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损伤和修复的重要细胞学机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细胞凋亡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血糖异常对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牛宗镇;朱煌

    近视是指当眼静止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后聚焦于视网膜感觉细胞层之前,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物像,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现象。近视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1-2],现代社会随着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也越来越高。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局部视网膜调控、巩膜重塑等过程在近视的发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产生一级信号,其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和葡萄膜细胞,使之产生下一级的生化物质(称为二级信使),再作用于巩膜,导致巩膜变薄、细胞外基质( ECM )减少、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小等病理性改变,从而引起眼轴延长和近视性屈光改变,而许多信号通路参与了以上过程的调节。本文就实验研究中发现参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几种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损伤后血管再狭窄

    作者:于云鹏;孙锟

    支架植入与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以迅速扩张血管、改善缺血症状,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再狭窄是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过程,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塑是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金属基质蛋白( MMPs ),作为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水解酶[1-2],广泛参与调节血管重塑和细胞迁移过程,抑制MMPs活性可以显著抑制再狭窄的发生。

  • 顺苯阿曲库铵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伟杰;郭振勇

    顺苯阿曲库铵( Cisatracurium )是中效的、非去极化的、具异喹啉鎓苄酯结构的骨骼肌松弛剂,是阿曲库胺的同分异构体,其肌松作用是后者的3倍,在同等剂量下肌松作用可延长2 min,二者的药效相似,但前者的起效时间晚。顺苯阿曲库铵作用于N型胆碱能受体,在运动终板上与胆碱能受体结合,以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产生竞争性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进而导致骨骼肌松弛。因其肌松作用强、恢复快、无蓄积、无明显组胺释放、心血管反应小等特点,成为麻醉的主要辅助用药。本文综合近年发表的国内外论著,从此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特征,对该药的用药特点和目前的临床应用评述如下。

  • 低氧诱导因子-1α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血脑屏障的关系

    作者:李芸;吴碧华

    Yang等[1]2007~2008年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到9240万,占成年人口的9.7%,1亿4820万人处于前糖尿病状态。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50%以上,血糖升高水平与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直接相关[3]。虽然糖尿病与周围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并增加神经系统事件的风险,然而糖尿病对颅内微血管损害的影响,尤其是破坏血脑屏障的机制并不明确。持续高糖、炎症、应激条件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常是增加的,会造成脑内代谢产物、药物等的蓄积进而造成内环境的紊乱,这可能是脑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由于交换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需要,微血管内血液流速慢,更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脑微血管与血脑屏障关系密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探索高糖缺氧状态下血脑屏障破坏的特点和机制十分必要。在众多发病机制中,目前关于高糖状态下组织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信号通路的改变在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中的作用被提出。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作者:孙丹丹;刚宝芝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的问题成为社会的公共问题,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中常见的类型,近些年的研究对于其病因、病理及生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在临床治疗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药物仅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此,大量的研究正试图去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等方面的特征给予其诊断。

  • 基因甲基化与mTOR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翠翠;李英花

    基因甲基化是引起基因沉默的一种方式,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修饰中一种为重要并且常见的DNA修饰,也是脊椎动物唯一的DNA自然修饰方式。 DNA的高甲基化可以使肿瘤抑制基因以及编码细胞黏附分子和生长调控蛋白的基因失活。在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结构稳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信号传导系统的缺陷和异常活化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已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同时通过干预信号传导途径治疗肿瘤也成为生物治疗的新兴领域。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ein ,mTOR)是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传导通路的枢纽,具有调控翻译起始、转录、蛋白合成和降解,调节细胞的生存、增殖和细胞凋亡等细胞重要生理功能。该信号通路激活程度也是判断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抑制该信号通路已成为肿瘤预防和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2],有研究报道,mTOR通路与多基因甲基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两者的结合有可能为肿瘤患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精子顶体反应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小桥;余波澜;刘见桥;孙筱放

    哺乳动物的顶体是一个膜包裹的溶酶体样细胞器,位于精子核膜与质膜之间,是一个膜结合的帽状结构,其内含多种酶。顶体反应( acrosome reaction ,AR)是精子与卵透明带( zona pellu-cida,ZP)结合之后,精子的顶体破裂,释放一系列的顶体酶的过程。受精是精子与卵子融合,精子将所携带的单倍体遗传物质与卵子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相融合形成双倍体合子的过程[1]。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严格有序的生理过程,不同种类的动物,其受精方式及过程有所不同。人类受精过程包括:(1)精子获能;(2)精子与卵丘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3)精子活动力的改变如超活化;(4)精子与透明带结合、透明带诱发精子顶体反应;(5)精子顶体酶激活;(6)精子穿入透明带;(7)精卵质膜融合;(8)卵子激活;(9)精子染色质解凝;(10)精卵核融合[2]。 AR发生的主要部位是卵丘颗粒细胞间隙及透明带,顶体反应通常是在卵丘细胞团的间隙中启动,在精子穿入ZP时,AR发生的程度更大,速度更快,能使卵子受精的精子,很可能是在卵丘细胞间隙就发生AR的精子[3]。

  • 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

    作者: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

    类癌( Carcinoid源自德语的Karzinoide ),又称类癌瘤,是一组来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90%以上类癌发生于胃肠道,并能分泌多种肽类和生物胺(如5-HT ),引起类癌综合征。人群中消化道类癌发病率约为(1~4)/10万人[1],但因部分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和忽视,所以其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些。消化道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阑尾、小肠、直肠、胃、结肠,消化道外器官依次为肺、支气管、甲状腺、肾上腺、胸腺、卵巢等。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化疗不敏感,但预后相对较好。现将近年来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Roux-en-Y胃转流术减肥和改善2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曾莎莎;廖涌;佘强

    现如今肥胖正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预计到2030年全球成年肥胖者将达到11.2亿[1]。而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80%为超重或肥胖,而肥胖者中10%患有糖尿病。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新选择。1969年,Mason将其他方式的胃旁路手术( gastricbypass , GBP)改进为 Roux-en-Y 胃转流术( Roux-en-Y Gastric Bypass , RYGB),由于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相对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该术式一直为肥胖外科所推崇,也是目前糖尿病外科流行的术式。这里我们主要回顾RYGB减肥和改善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相关的动物模型。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作者:戴哲;朱晓明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近几年科学家对于基因,蛋白质的研究比以往更深入,尤其是蛋白组学研究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SELDI-TOF-MS)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蛋白组学研究手段也开始发展起来。而妇科恶性肿瘤作为女性常见病,对女性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而近几年得以不断应用和发展的 SELDI-TOF-MS技术却因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妇科恶性肿瘤方面有所突破,现就SELDI-TOF-MS技术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篇综述。

  • 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作者:王顺先;马英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属于白细胞介素家族中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自1980年发现后,曾被命名为肝细胞刺激因子(HSF)、干扰素-2(IFN-2)、B细胞分化因子(BCDF)、T细胞替代因子样因子( TRF-LF)、血小板生长素和26 kD蛋白等,经cD-NA分子克隆发现为同一分子,统一命名为IL-6。 IL-6作为多向性细胞因子参与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IL-6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 上皮间质转化与卵巢癌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媛;邱丽华

    卵巢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上皮性卵巢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 ,EOC)是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组织类型,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中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 EOC发病较为隐蔽,缺乏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临床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腹腔内播散和远处转移是EOC的主要转移途径。因此,探索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 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的诊疗进展

    作者:张芃;梁乃新;李单青

    一、概述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涎腺样(salivary gland-type)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病例原发于头颈部唾液腺,占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35%。肺内原发MEC于1952年由Smetana、Liebow 等首次报道,更为罕见。目前关于肺内原发MEC 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或小规模回顾性临床分析,给该病的规范化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试图较为全面的展示肺内原发MEC 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进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 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山;乌云图;乌云格日乐;贾淑芹

    乳腺癌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与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欧美较亚洲高;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有一定差距,沿海地区较内陆高。美国癌症学会公布2008年美国女性中,新发乳腺癌182460例,死于乳腺癌40480例,年标化发病率为125.3/10万[1]。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公布2006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发病率第1位及城市地区女性发病率第1位恶性肿瘤均是乳腺癌,年标化发病率为42.02/10万[2]。虽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但近年死亡率在美国呈下降趋势,1988~2003年乳腺癌相对存活率5年为97.6%,10年为93.5%;2004年已有24079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3]。在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现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较早发现、早治疗更重要。乳腺癌的发生是其危险因素(生物学、遗传和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此做一总结分析。

  • MicroRNA-181 a研究进展

    作者:延佳佳;朱晓明

    MicroRNAs(miRNAs,miRs)是一类长度较短的(大约22个碱基)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 miRs及其靶基因序列之间的低互补性使得一个miRs可以与多个的靶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因此miRs在诸多生物学通路和过程当中发挥了多种多样的复合效应。人类大概有50%~60%的蛋白编码基因可能受miRs的调节。本综述主要阐述miR-181 a在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miR-181a的异常表达可引起恶性肿瘤,同时还能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 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尹义国;孙兆良;冯东福

    胶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外伤、脑缺血、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基因遗传病和病毒感染疾病,以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趋化、增殖、分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胶质蛋白成分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特征,随时间变化,其细胞组分及间质成分也会发生结构变化,终形成胶质瘢痕[1]。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作为一种物理和化学屏障抑制损伤轴突修复再生[2],进而抑制神经功能恢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免疫活性和吞噬功能的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应激作用下,小胶质细胞早期迅速活化,分泌多种促炎因子、炎性趋化因子、NO、活性氧、蛋白酶类等多种细胞毒分子刺激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胶质瘢痕形成,同时又分泌多种抑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修复,间接抑制胶质瘢痕形成[3]。因此,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双膦酸盐对乳腺癌骨转移的防治

    作者:郑丽华;赵亚恒;刘运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肿瘤中已位居第二位[1],每年有130万新发患者,大约46.5万死于乳腺癌[2]。尽管手术与辅助治疗不断进步,但是仍不能有效防止乳腺癌复发。晚期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风险高达70%,骨转移增加乳腺癌的死亡率[3],未经过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50%出现骨转移[4]。在骨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是复发的根源,这些细胞来源于骨髓中播散的癌细胞( DTCs )和血液中循环的癌细胞( CTCs )。研究证实骨髓微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骨髓微转移的患者,并且微转移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远期无病生存期都明显缩短。

  • 血尿酸与帕金森病

    作者:刘佳;陈彪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临床上对帕金森发病风险、疾病诊断以及进展预测上尚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标记物。因此寻找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帕金森病生物学标记物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血尿酸非常有可能成为新的帕金森病生物学标记物。本文就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对血尿酸水平在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疾病发生和发展及其他相关性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 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婧;袁晋青

    阿司匹林和P2 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治疗的基石,CAPRIE、CURE、CREDO 等[1-3]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即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低反应性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高反应性者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血小板功能检测显示:表现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良,易发生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死亡等缺血事件;另一部分患者对药物过度反应,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卒中和死亡等出血事件[4-5]。导致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经典P2 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现象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各种临床研究和药物代谢机制的探讨[6]。新型P2 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其强效抗血小板作用在克服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7]。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如何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指导下推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 他汀类药物抗脓毒症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素花;穆心苇;李秀华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其降脂作用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限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含量下降。新近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如:抗炎作用、免疫调节、抗氧化、抗凝血、稳定血管内皮等,此外,尚有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菌作用。

  • Th17+ T细胞、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马丽;霍建民

    Th17+T细胞(T helper type 17 cell)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不同于Th1、Th2细胞的CD4效应性T细胞亚群,其分化受到局部微环境中不同细胞因子的调节,可以清除特定的细胞外病原体起到保护作用,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又可导致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 卵巢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荣海;于成勇;李振光;张道强

    卵巢癌是妇科生殖系统肿瘤中具致死性的癌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育率的降低,卵巢癌之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估计仅2009年就有21550例新发的卵巢癌病例和14600例死亡病例,是美国第五位常见的引起女性癌症死亡的疾病[1]。75%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到临床晚期,而此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由于缺少精确的早期预警症状,在疾病Ⅰ期明确诊断的病例仅占25%[2]。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均处疾病晚期,失去治疗和生存机会。而早期确诊病例其5年生存率则高达85%~90%。与其他实体瘤经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途径不同,卵巢癌系经腹腔转移,症状隐匿,不易被发现。为了改善卵巢癌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早期检测技术尤为重要,目前对卵巢癌的筛查手段主要包括肿瘤标记物、超声或联合检测。

  • 帕金森病的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影像学研究现况与进展

    作者:武成华;范国光;张雷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在我国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大约占1.67%[1]。以往的研究认为PD的运动障碍主要与纹状体对运动皮层的调节受损有关,对运动功能调节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纹状体为主要组成的纹状体-丘脑-皮层( Striato-thalamo-cortical , STC )运动环路中,因为它能够解释包括运动迟缓,肌僵直在内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但是近些年发现以小脑为中心的小脑-丘脑-皮层( Cerebel-lo-thalamo-cortical,CTC)运动环路[2],大脑小脑环路( cerebro-cer-ebellar circuits)[3]等也参与了PD的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改变,并可能为STC环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潜在补偿机制。小脑被认为参与了高级认知活动调节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小脑在PD运动障碍及认知情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基因启动子异常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现状

    作者:许春伟;葛畅;王鲁平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常见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居第三位,美国等发达国家CRC居第二位,我国CR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跃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五位[1]。既往认为几乎所有CRC都来自管状腺瘤( TA)。但据新报道,来自APC基因突变的管状腺瘤占CRC的60%,另外来自CpG岛甲基化表型( CIMP)的结直肠锯齿状腺瘤( SA)占35%左右,剩余5% CRC来自Lynch综合征突变基因[2]。 Makinen等[3]2007年报道10~15%CRC来自结直肠锯齿状病变,而到2011年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发现率明显提高,美国Minnesota大学Snover教授明确提出其中35%CRC来自结直肠锯齿状病变通路。近年来,DNA甲基化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一系列研究表明,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特异性的DNA异常甲基化。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张亚男;王珂

    一、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发展现状
      肺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期间,肺癌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发病率高的肿瘤。1995年,全世界有60万人死于肺癌;2008年,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范围内确诊为肺癌的人数为1.61亿,约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13%,居第一位,而发展中国家约占55%[1]。目前,肺癌的死亡率正以每年1%~5%的速率逐年增长,而这一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肺癌主要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 SCLC )和 NSCLC,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2]。 NSCLC按照组织分型可进一步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肺癌( LCLC )。但是,目前肺癌的组织分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个性化治疗的需求。2004年4~5月,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Science》上几乎同时发表的两篇关于“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预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治疗肺癌敏感性”的文章,吸引了肺癌研究领域所有学者的注意,自此,对于不同组织分型的肺癌可进行进一步的分子分型,从此,转化医学研究的进展,使肺癌治疗向个体化基因靶向治疗迅速过渡。

  • PD-1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紫麟;肖江卫

    免疫系统具有保护机体抵御微生物感染、维持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重要功能,它不仅时刻产生有效免疫应答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清除自身衰老、损伤或突变细胞,同时又适时地终止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耐受,从而避免过激免疫反应损伤,维持免疫系统和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机体通过何种机制维持这一动态平衡,尤其是免疫耐受诱导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负性共刺激信号在免疫耐受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PD-1作为维持免疫耐受的重要负性共刺激调控分子,主要通过对T淋巴细胞及其因子的抑制调控作用,参与免疫耐受的外周维持的精细调节。现将PD-1及其配体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与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综述如下。

  • 帕金森病患者伴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和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扈杨;左丽君;余舒扬;曹辰杰;陈泽颉;王方;张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P-RB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0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患者RBD的状况,采用相关量表完成运动症状(MS)、非运动症状(NMS)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1)10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30例伴发P-RBD(RBDSQ评分≥6分),为P-RBD组,发生率为29.41%,RBDSQ平均分为(8.23±1.89)分;72例不伴P-RBD ( RBDSQ 评分<6分),为NP-RBD组,平均分为(2.21±1.33)分;(2)P-RBD 组和NP-RBD 组除病程[3.50(1.13~6.75)年和2.00(1.00~3.00)年]( P=0.022)外,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起病侧别和临床类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3)P-RBD组H-Y分期明显高于NP-RBD组[2.25(1.89~3.00)期和1.50(1.50~2.50)期]( P=0.022),两组UPDRSⅢ评分无显著差异;P-RBD组异动症( UPDRSⅣ)评分[2.00(0.00~4.75)分]显著高于NP-RBD组[0.00(0.00~1.00)分](P=0.016),剂末现象的个数[0.00(0.00~9.00)个]显著多于NP-RBD组[0.00(0.00~0.00)个](P=0.042);(4)P-RBD组NMS总个数[(11.03±5.95)个]明显多于NP-RBD组[(7.96±5.30)个](P=0.032);P-RBD组MS期后NMS个数[(8.58±5.59)个]明显多于NP-RBD组[(6.08±5.10)个]( P=0.012);两组MS期前NMS个数无显著差异( P>0.05)。 P-RBD组UPDRS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爱泼沃斯瞌睡量表( E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及疲劳评定量表(FS-14)的评分均显著高于 NP-RBD 组[3.50(1.75~6.00)分和2.00(0.00~4.75)分、(17.00±8.98)分和(11.83±10.36)分、(15.45±9.94)分和(10.65±8.85)分、(6.77±4.22)分和(4.49±3.38)分、(9.22±5.68)分和(6.06±4.14)分、(41.42±9.97)分和(34.81±9.46)分、(9.87±3.09)分和(8.01±4.13)分]( P <0.05);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和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RLSRS)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5)病程、H-Y分期、NMS个数及UPDRSⅠ、HAMD、HAMA、SCOPA-AUT、PQSI、ESS以及FS-14评分与RBDSQ 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r 分别为0.256、0.311、0.324、0.306、0.275、0.287、0.409、0.352、0.26和0.243, P <0.05);(6) RBDSQ 评分与 PDQL-39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3,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P-RBD发生率较高,P-RBD组病程更长,病情更重,NMS更多,与部分NMS,包括情绪、总体睡眠质量、日间过度思睡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显著相关,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比较

    作者:王飞;单建林;天林;李放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的选择。方法37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后路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长节段固定融合21例,短节段固定融合16例,应用V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Cobb法测量侧凸角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站立位脊柱全长C7铅垂线测量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3.2年(2~6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显著大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短节段固定融合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术前侧凸角分别为18.5°±3.7°和27.3°±6.2°,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9.7°±3.9°和8.7°±5.6°,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率显著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 P<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1.3°±11.3°和18.8°±10.7°,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31.5°±12.1°和32.6°±11.5°,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35)。术前冠状面失衡分别为(0.8±0.3)cm和(2.8±1.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0.4±0.2)cm和(0.9±0.6)cm,两组矫正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矢状面失衡分别为(3.9±2.5)cm和(6.4±3.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2.3)cm和(3.6±2.5)cm,两组改善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2)。术前ODI评分为64.3±21.4和72.3±15.4,末次随访分别为47.6±26.6和49.8±17.1,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 P=0.19);下腰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3.5±0.6和7.2±0.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0.5和3.5±1.3,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 P<0.01);下肢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8.0±1.3和7.3±1.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1±1.5和2.0±1.2,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仅在恢复患者冠状面平衡及缓解下腰痛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因此,对存在中度及以上下腰痛,侧凸Cobb′s角≥30°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好时应选择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否则应选择短节段固定融合。

  • 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射频消融安全性分析

    作者:钱坤;张毅;支修益;刘宝东;苏雷;李岩;王鸿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进行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263例,选择其中年龄≥70岁的167例作为老年组,<70岁的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情况,运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老年组手术成功率为95.21%,对照组为96.8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共19例(11.38%),对照组并发症5例(5.21%)。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老年组为(2.7±1.3)d,对照组为(2.5±1.1)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行射频消融是安全的治疗手段。

  • 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郑金锋;李慧;刘毅;景洪标

    目的观察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为52岁老年男性,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以梁状和岛状排列为主;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中度嗜酸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CK (+)、CD56(+)、Syn (+)、CgA(+),Inhibin(-)、PLAP(-)、AFP(-)。结论原发于睾丸的神经内分泌癌非常罕见,通常不伴有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睾丸畸胎瘤合并类癌、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多数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 阿立哌唑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黄斌;刘祥;程宇琪;白燕;吴俊瑶;王佳;向波;赵连生;许秀峰;李涛;马小红

    目的探索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的167例中重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阿立哌唑口崩片组作为阳性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用阿立哌唑片剂和阿立哌唑口崩片各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用PANSS减分率判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检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阿立哌唑片剂组的有效率为2.38%和61.91%,阿立哌唑口崩片组的有效率为4.82%和63.86%,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剂型不良反应主要为治疗后2周内,出现头晕、失眠、嗜睡、静坐不能和窦性心动过速等。结论阿立哌唑两种剂型具有同样的疗效与安全性。

  • 肝体积变化率与肝瞬时弹性值对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肝储备功能的价值

    作者:鲁岩;穆毅;蒋力;张珂;黄容海;贾哲;李宝亮;赫嵘;丁振昊;李勤涛;郭立民

    目的探讨以肝体积变化率( R)及肝脏瞬时弹性值( FS)补充Child-Pugh评分所形成的新肝储备评价模型在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11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接受门奇断流术病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以Child-Pugh评分与新评价模型评估肝储备功能,了解两种方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的准确率。结果 Child-Pugh评分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为63.33%,新评价模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为86.49%( P<0.05);Child-Pugh评分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为69.87%,新评价模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为87.67%( P<0.05)。结论联合肝体积变化率与肝瞬时弹性值的新肝储备评价模型能够提高Child-Pugh评分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患者储备功能评估的准确性。

  • 北京部分地区直肠癌与结肠癌、左侧与右侧结肠癌、青年与老年大肠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曲川;张玫;孙立东;牛小羽;蔡玲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部分地区的直肠癌与结肠癌、左侧与右侧结肠癌、青年与老年性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区别。方法回顾性调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2年9月至2012年9月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北京部分地区880例大肠癌患者,分析其直肠癌与结肠癌、左侧与右侧结肠癌、青年与老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直肠癌与结肠癌患者在出现症状时间、肿瘤直径、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手术性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侧与右侧结肠癌患者在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青年与老年大肠癌患者在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化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肠癌与结肠癌、左侧与右侧结肠癌、青年与老年大肠癌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准确了解其临床特征并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对大肠癌诊治的关键。

  •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对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

    作者:缪国斌;安慧玲;杨君;刘淼冰;张建军;佟子川;魏妤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 )测定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510例患者,根据年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分为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组(老年心力衰竭组)、老年非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NT-proBNP水平,评价NT-proBNP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的价值;同时对老年心力衰竭组患者随访,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再住院及死亡等事件,评价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价值。结果老年心力衰竭组患者为172例,老年非心力衰竭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为170例,三组患者 NT-proBNP 水平有显著差异[(6986.6±104.6) pg/ml vs.(824.2±6.2)pg/ml vs.(266.4±9.4)pg/ml,P<0.01]。其中老年心力衰竭组中158例患者平均随访(166.0±38.6)d,心源性再住院组及心源性死亡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再发事件组,分别为(5281.6±70.2) pg/ml、(7886.2±146.3)pg/ml及(2646.8±58.4)pg/m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NT-proBNP(回归系数:0.992;P =0.005)、治疗后 NT-proBNP 下降速率(回归系数:0.966;P =0.002)和心房颤动(回归系数:0.884;P=0.005)、室性心动过速(回归系数:0.924;P=0.005)是心源性死亡、再住院患者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NT-proBNP检测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显著的临床价值,NT-proBNP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预后预测价值好。 log NT-proBNP、治疗后NT-proBNP下降速率、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再住院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 国产缬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蒋蕾;孙明晓;李慧;汪耀;迟家敏

    目的研究国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类药物穗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WHO的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尿常规蛋白阴性的患者166例,年龄35~70岁,男90例,女7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37例,按是否使用穗悦治疗分为穗悦组与非穗悦组,血压正常者29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每月测定血压,测定基线及治疗1年、2年时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8 h尿蛋白排泄率(UAE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基线时穗悦组与非穗悦组及对照组比较,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肝肾功能、血糖、8 h UAER无显著差异( P>0.05)。(2)基线时穗悦组高血压病程较长,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非穗悦组显著增高( P<0.05);治疗1年及2年时,穗悦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收缩压仍稍高于非穗悦组与对照组,舒张压与非穗悦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非穗悦组仅2年时舒张压有显著下降(P<0.05)。(3)基线时颈动脉IMT在穗悦组与非穗悦组间无明显差异,较对照组稍增厚;治疗1年及2年时,穗悦组与非穗悦组比较颈动脉IMT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组仍稍增厚(P<0.05)。(4)基线时8 h UAER穗悦组与非穗悦组比较,穗悦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2年时穗悦组8 h UAER有显著下降( P<0.05)。结论穗悦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尿常规蛋白阴性的患者中,能有效降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可能对动脉硬化有一定保护作用。

  • 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在肺癌诊断和监控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时君;徐风亮;许祯杰;吴鹏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和监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肺癌患者(观察组)治疗(手术或放化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并与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作对照,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SCC-Ag、CEA和NSE在肺癌诊断、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型和治疗监控中的价值。结果(1)肺癌组患者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 P<0.01);(2)肺癌组治疗后其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肺癌中晚期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组患者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较早期组、无转移组、无复发组明显增高( P<0.01);(4) SCC-Ag、CEA和NSE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0.34%、52.59%、49.14%;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高达96.55%,与各单项检测诊断肺癌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 SCC-Ag对肺鳞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CEA对肺腺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NSE对肺小细胞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SCC-Ag、CEA和NSE水平与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及预后相关,联合动态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和治疗有效性及疾病复发的监控指标,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重构的320排 CT 研究

    作者:董莘;秦崇;时文伟;敖国昆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 CCTA )斑块特征和血管重构的预后价值。方法经320排CCTA检查的368例冠心病患者被随访18~28个月,平均(23±5.5)个月。研究终点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心源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CCTA分析包括钙化斑块( 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正性重构(PR)、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 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 RI>1.10为PR, RI<0.95为负性重构( NR)。 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368例1231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包括CP 155个节段(12.6%)、NCP 543个节段(44.1%)、MP 533个节段(43.3%)、梗阻性斑块188个节段(15.3%)、PR 145个节段(11.8%)、偏心性斑块1033个(83.9%)。随访期间,21例(5.6%)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显示MP,与未并发冠状动脉不良事件斑块比较,梗阻性斑块、PR、偏心性斑块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病率高(分别是74.9% vs.42.8%, P=0.021;95.2% vs.13.9%, P<0.001;95.2% vs.10.3%,P<0.001;95.2% vs.83.7%,P=0.0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梗阻性斑块[HR=5.25(95%CI,2.17~12.69),P<0.001]和PR[HR=5.55(95% CI,2.10~14.70),P<0.001]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梗阻性斑块和PR,独立于其他CCTA高危因素,强烈暗示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

  • 崇明地区中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常娟;秦纪平;茅宇烽;李蓉;黄花;张翀

    目的研究崇明地区中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崇明地区城桥镇城乡交界的社区40~70岁常住居民1358人,进行慢性肾脏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采集相关数据。对于被调查者如出现下列情况:尿蛋白阳性、镜下血尿、血肌酐≥110 mmol/L、血尿酸男≥0.42μmol/L、女≥0.36μmol/L,3个月后至医院复查。结果在1092例资料完整的居民中,白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分别10.7%、2.2%、1.0%。该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2%,知晓率为17.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性别、年龄为慢性肾脏病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在上海崇明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3.2%,知晓率为17.3%。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性别、年龄为慢性肾脏病独立影响因素。

  • FOCUS 超声刀与常规手术在低位肛瘘瘘管切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韩钢;李恒爽;杨维国;问明亚;叶晋生

    目的对比研究低位肛瘘瘘管切开术中FOCUS超声刀与常规手术的应用。方法采集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收治的行低位肛瘘瘘管切开术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FOCUS超声刀组)69例和对照组(常规手术)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7.2±6.3) min和(49.6±8.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9,P=0.001),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5.3±5.7)ml和(39.6±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7,P=0.001);二组术后出血、延迟愈合、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53)。结论应用超声刀行痔切除术可以明显地减少手术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尿肾损伤分子-1与血胱蛋白酶抑制剂 C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作者:袁朝伟;杨茂君;周雪琴;黄炜;徐勇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及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依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以及糖尿病大量蛋白尿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各组清晨清洁中段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中尿KIM-1浓度。血清中Cystatin C浓度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尿KIM-1在糖尿病各组中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但糖尿病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Cystatin C水平在糖尿病各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尿KIM-1与血Cystatin C均与UACR呈正相关(r=0.427、0.726,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008、-0.791,仅血Cystatin C的P<0.05)。结论尿KIM-1对糖尿病尿蛋白出现之前的早期肾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血Cys-tatin C不仅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对糖尿病肾病损伤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

    作者:刘焱;郭君;郭德颖;王新楠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内部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5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椎动脉常规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对49个粥样硬化斑块行超声造影,观察超声造影时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造影增强模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表现与斑块回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超声造影过程中清晰显示中内膜厚度并显示出常规超声未发现的9个斑块;对于诊断颈动脉、椎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间、常规超声与DSA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49个斑块中有35个超声造影表现为弱增强,增强模式以自外膜向中心增强为主,占54%(19/35),其中低回声斑块占53%(10/19);其次是自内膜及外膜向中心增强,占31%(11/35);自内膜向中心增强少,占14%(5/35)。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组增强率分别为93%、71%、81%,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27%( P<0.05)。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颈动脉斑块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可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形式,并能够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特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了有效方法。

  • 山东地区260例男性不育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敬龙;吴莉莉;饶伟强;郑林;周红;张贵玲;李自光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男性不育人群与 Y 染色体无精子因子( AZF )微缺失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染色体G带检测方法对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筛选出Y染色体整体形态偏小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患者分为少精症患者A组(130例)和无精症患者B组(13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C组(20例)及空白对照组D组。采用多重PCR扩增检测技术对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进行AZF微基因检测。结果从检测出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260例中,共检出54例Y染色体AZF微缺失,C组无AZF基因缺失,与A、B组比较,AZF a,b,c总缺失率明显低于A、B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可能是造成男性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胃癌患者血清 microRNA-192和 microRNA-21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良平;龙思泽;高采平

    目的探讨血清miR-192、miR-215作为胃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29例术前胃癌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并提取总RNA,反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miR-192、miR-215相对表达量,收集胃癌患者的详细临床病理资料,比较miR-192、miR-215在胃癌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 AUC)计算miR-192、miR-215检测及其联合应用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miR-192、miR-215表达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升高8.87倍( P=0.002)和4.14倍( P=0.037)。在不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的胃癌患者之间比较,血清中miR-192、miR-215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92、miR-215检测及其二者联合应用于胃癌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833(95%CI:0.793~0.993,P<0.001)、0.724(95% CI:0.555~0.894,P=0.002)、0.893(95%CI:0.699~0.966,P=0.037),敏感性分别为75.9%、62.1%、75.9%,特异性分别为90.0%、88.3%、92.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miR-192和miR-215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形成或发展有关。 miR-192、miR-215检测及其联合应用,对胃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这两种血清miRNA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标记物。

  •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不同大小乳腺实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姚明华;吴蓉;马方;徐光;谢娟

    目的评估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 VTQ)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尤其是对于不同大小的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集的163例患者的186个乳腺实性肿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和弹性超声( ARFI )的检查。根据肿块的大小将病例分为三组,分别测量三组肿块以及同一深度正常乳腺组织的剪切波( SWV )值,并计算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剪切波比值(SWV ratio)。以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的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分别做出三组的工作者受试曲线( 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结果良性乳腺肿块和恶性乳腺肿块的剪切波平均数值分别为(2.33±0.86)m/s和(4.33±2.29)m/s,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周围的乳腺组织的剪切波比值分别为1.57±0.70和3.19±1.84,两者间同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诊断肿块良恶性的剪切波数值的佳截断值为3.30 m/s,剪切波比值佳截断值为2.16。 AUC显示对于直径小于10 mm的肿块,剪切波速度比值的诊断价值较剪切波速的诊断价值高。结论 VTQ技术能够定量的提供肿块的弹性值,与常规超声相结合,能够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价值。

  • 持续性血液净化改善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心脏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峻;范阜东;张杰;葛敏;陈涛;王东进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净化( CBP )对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严重心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BP组,对照组仅应用常规方法(扩容、纠酸、使用多种正性肌力药物),而CBP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CBP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心肾功能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 CBP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手术相关数据、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参数、心肾功能和炎症反应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72 h后两组在左心房压(LA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CBP可显著改善心脏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指标中虽然心腔大小的改善在两组中并不明显( P>0.05),但CB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CBP组的B型尿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治疗72 h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CBP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脏做功,减轻炎症反应,为治疗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严重心功能衰竭提供了新的方法。

  • 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志杰;张洪义;冯志强;何晓军;黄子明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技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且不能外科手术切除患者,行透视下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并常规留置金属胆道支架及胆道外引流管,观察手术并发症及黄疸缓解情况并密切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并留置金属胆道支架及胆道外引流管。术后未出现胆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胆管炎,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7 d黄疸缓解率为65%(13/20);5例患者在术后因晚期肿瘤严重消耗死亡,余患者均存活;3例患者在术后5~6个月黄疸复发,再次行腔内射频治疗后好转;总体1个月支架通。率100%(20/20),3个月支架通。率100%(20/20),6个月支架通。率85%(17/20);1个月存活率100%(20/20),3个月存活率95%(19/20),6个月存活率75%(15/20)。结论作为一种新式的姑息治疗手段,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对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初步疗效令人满意,但尚需大量样本的随机性及前瞻性研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 IL-6的关系

    作者:迟晓文;张薇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分析,了解瘦素在COPD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同时通过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瘦素与乏氧、二氧化碳潴留、气道阻力的相关性,了解瘦素与COPD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因COPD急性加重,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男性患者60例,年龄(68.4±7.8)岁,并排除肿瘤、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且经过呼吸内科10~15 d治疗后均进入稳定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瘦素及IL-6的水平,分析瘦素和IL-6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性及二者的相关性。并在患者急性加重期时做动脉血气分析和肺通气功能试验,分别做瘦素与PaCO2、PaO2、SaO2、FEV1、FEV1/FVC的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差异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线性相关分析法(Pearson法)。结果(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4.41±1.18)ng/ml]高于治疗后[(2.53±0.70)n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2)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血清IL-6水平[(516.49±81.47)pg/ml]高于治疗后[(317.79±37.47)p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598,P<0.001),而经治疗进入稳定期后二者无相关性(r=-0.120,P>0.05);(4)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01),与血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01),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r=-0.656,P<0.001);(5)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肺通气功能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0.620,P<0.001),与FEV1/FVC无相关性( r=-0.210,P>0.05)。结论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和IL-6水平较稳定期时均显著升高,且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瘦素可能成为COPD加重期时的炎性标记物;瘦素与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的二氧化碳潴留、乏氧、气道阻力均有密切关系,因此瘦素可能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意义。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床旁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段雅琦;丁桂春;黄晓玲;崔丽丽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0~28 d的287例高危患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采用Sonosite公司的Turbo床旁彩色超声诊断仪经前囟分别作冠状切面、矢状切面以及经颞窗横切面连续扫描检查,并动态观察其颅内病变的变化。结果(1)287例患儿中发生颅内出血者65例,患病率22.6%,其中,230例早产患儿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病率27.4%,57例足月患儿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病率0.04%;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14.87, P<0.01)。(2)在颅内出血的患儿中,发生室管膜下出血27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例),占41.5%,脑室内出血31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1例),占47.7%,脑实质出血7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0例),占10.8%。所有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的病例都经CT检查证实。室管膜下出血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前角外下方有局灶性的强回声,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增宽,脑室内出现除脉络丛外的不均质回声,脑实质出血的声像图早期表现为脑实质内强回声或较高回声团块,血块吸收后可出现无回声的脑空洞。(3)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s)[(29.2±1.75)cm/s]、舒张期流速(Vd)[(10.8±1.00)cm/s]较正常新生儿减低[Vs:(37.8±1.99)cm/s,Vd:(17.5±1.58)cm/s,P<0.01],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3±0.02)较正常对照组(0.54±0.03)增高(P<0.01)。结论采取经前囟冠状切面、矢状切面、经颞窗横切面超声检查可满足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定位诊断的需求,床旁超声可动态监测颅内出血变化与治疗效果,且无放射损伤,可重复检查,可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 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水平与小细胞肺癌复发的关系

    作者:胡范彬;胡爱民;高远;李杰;张同梅;时广利;李宝兰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检测结果与小细胞肺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发现小细胞肺癌患者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NSE、Pro-GRP水平,阳性分界值分别为15 ng/ml和80 pg/ml。结果70例小细胞肺癌复发患者,血清Pro-GRP阳性32例,阳性率为45.7%;血清NSE阳性19例,阳性率为27.1%;二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29);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58.6%。单独脑部复发13例,其他脑外单部位复发和多部位复发57例,血清 Pro-GRP 阳性分别为2例和30例,阳性率分别为15.4%和52.6%,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918,P=0.015)。结论单项血清Pro-GRP检测诊断小细胞肺癌复发比单项血清NSE检测更有优势,联合检测更能起到诊断小细胞肺癌复发的辅助作用。小细胞肺癌脑部单器官复发血清Pro-GRP阳性率低,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证实。

  • 大脑动脉环动脉瘤640层 CT 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胡卫东;张锟;申云霞;梁文彬;谢尚煌;朱记超;石小峰;范义

    目的通过对CT血管成像(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两种检查手段比较来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并分析640层螺旋CTA对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进行CTA与DSA检查,从瘤体个数、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等方面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结果(1) DSA组共发现58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0例,单发30例,16个(27.6%)<3 mm,21个(36.2%)3~5 mm,15个(25.9%)5~10 mm,6个(10.3%)>10 mm。 CTA组共发现55个动脉瘤,漏诊3个动脉瘤均为<3 mm;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0.05,说明两者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 r=0.53~0.99;说明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瘤体大小>10 mm两者间相关关系强( r=0.99)。(2) DSA发现瘤体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5.2%),颈内动脉18个(31.0%),大脑后动脉3个(5.2%),前交通动脉20个(34.5%),后交通动脉14个(24.1%),CTA漏诊前交通动脉2个及颈内动脉1个;P=0.061,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0,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3) DSA发现瘤体为囊状32个(55.2%),梭形18个(31.0%),舟状及蜿蜒状各4个(6.9%),CTA漏诊1个囊状及2个梭形瘤体,P=0.072,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7,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4)性别分布(复式条图)显示动脉瘤发生女性多于男性,男12例(30%),女28例(70%),年龄38~72岁,平均(54.28±8.94)岁,表明老年人好发动脉瘤。 P =0.919,两者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与DSA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疑似病例的动脉瘤筛查并为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GR 亚型α和β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

    作者:林雪彩;孙红英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亚型α和β在口腔扁平苔藓( oral li-chen planus ,OLP)中的表达特点,探讨GR与OLP发生及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GR亚型α和β在32例OLP患者(斑纹型18例,糜烂型14例)局部病损口腔黏膜和12例健康口腔黏膜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Rα/GRβ比值的差异。结果 GRα和GRβ均主要表达于OLP角质形成细胞。 OLP病变口腔黏膜中GR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 P=0.000),GRα/GRβ比值下降( P=0.000),而GRβmRN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7)。 GRαmRNA、GRβmRNA及GRα/GRβ比值在斑纹型和糜烂型OLP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263,P=0.729,P=0.150)。结论 OLP中GR主要表达于局部病损区的角质形成细胞,GR亚型表达改变可能与OLP局部病损的发生有关。此外,GR亚型的表达水平可能与OLP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

  • 心理痛苦温度计在消化道肿瘤及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戴菲;史海涛;师阿盟;程妍;赵菊辉

    目的评估心理痛苦温度计在消化道肿瘤及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应用,了解中国消化道肿瘤及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157例和功能性胃肠病患者23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心理痛苦温度计及其相关问题列表进行问卷筛查,通过统计学描述分析显著心理痛苦的检出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显著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心理痛苦与相关问题的相关性。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为4.84±2.77,以中度痛苦为主,占到43.9%,有显著心理痛苦(即得分≥4分)的占68.5%。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为3.60±2.72,以轻度痛苦为主,占到47.9%,有显著心理痛苦的占43.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收入情况影响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P<0.05)。而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仅在年龄及文化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消化道肿瘤及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痛苦相关问题得分高的两项为身体问题及情绪问题。消化道肿瘤及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痛苦得分与相关问题总分及其身体问题、情绪问题、实际问题及交往问题呈正相关。结论心理痛苦温度计不仅可反映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同样适用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能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痛苦的程度及原因,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乳腺良、恶性疾病与血清雌、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

    作者:徐红;赵峰霞;杨凯平;杜倩倩;赵恩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各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282例乳腺疾病及100例健康女性术前血清雌二醇、孕酮,术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乳腺疾病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分析血清雌孕激素及受体与乳腺疾病的关系。结果血雌、孕激素含量在乳腺各组疾病中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年龄<40岁组中血雌二醇含量在乳腺增生症患者中较高,年龄≥40岁组雌二醇、孕酮激素含量在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雌孕激素含量高及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在乳腺癌患者中较明显,乳腺各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较高组和同时其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及强阳性的患者标本观察,发现乳腺癌雌二醇水平及ER、PR阳性及强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在乳腺癌患者中较显著,乳腺各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较高组和同时其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及强阳性的患者发现乳腺癌明显高于其他组,在临床上指导早期发现及治疗乳腺癌有重要参考意义。

  • 白细胞VCS参数及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闫晓华

    目的探讨白细胞VCS参数及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sTRAIL)水平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Hp阳性慢性胃炎109例、Hp阴性慢性胃炎91例及健康对照者100例,使用 Beckman 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仪 VCS 技术分析白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TRAIL浓度。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组淋巴细胞计数(LY)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而WBC、中性粒细胞比率( NE%)、NE、LY%、单核细胞比率( MO%)及MO参数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NV-SD)、淋巴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LV-SD)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Hp阳性胃炎组三种参数值高于Hp阴性胃炎组,Hp阴性胃炎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平均体积( MMV)和单核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MMV-SD)比较Hp阳性胃炎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Hp阴性胃炎组(P均<0.05);三组间中性粒细胞传导性平均值(MN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性粒细胞光散射平均值(MNS)和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比较,Hp阴性胃炎组与Hp阳性胃炎组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而Hp阴性胃炎组、Hp阳性胃炎组均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均<0.05);Hp阳性胃炎组血清sTRAI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Hp阴性胃炎组( P均<0.05)。结论联合白细胞VCS参数及血清sTRAIL浓度对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有一定价值。

  • 伽玛刀治疗9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苏娜;齐宇红;邵秋菊;胡静;吴淑娟;梁军

    目的探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急性放射性损伤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唐都医院放疗科自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因确诊为胰腺癌但无法手术而接受伽玛刀治疗的患者,其中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者90例。50%剂量曲线覆盖靶体积PTV,剂量为DT 3.0~3.5 Gy,8~10次。放疗后随访。结果放疗后3个月评价,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53例,稳定11例,进展4例。总有效(CR+PR)率83.3%(75/90)。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37%,中位生存期为15.5个月。急性放射损伤主要是1~2级的消化道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消失。结论伽玛刀立体定向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3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董玺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与对照组(70.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1周后和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有显著改善(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下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近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常丽丽;杨慧君;梁勇;王敬玲;王莉;周晓娜;张淑梅

    目的观察晚期消化道肿瘤经内镜化疗缓释粒子植入术后近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67例化疗粒子植入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LISA 方法检测细胞因子。76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消化道肿瘤患者粒子植入术前CD3+、CD4+、CD4+/CD8+及NK细胞明显减少[(53.56±6.25)%、(26.59±4.43)%、0.67±0.48、(21.27±3.22)% vs.(70.34±3.26)%、(43.09±4.57)%、1.72±0.91、(37.08±5.90)%,P<0.01];CD8+明显增多[(39.26±4.81)%,P<0.01]。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IL-2、IL-12水平明显降低[(192.37±35.24)ng/L、(38.43±11.68)ng/L, P<0.01];IL-6、IL-8、IL-10、TNF-α水平明显增高[(79.89±45.27) ng/L、(148.25±64.12) ng/L、(79.54±14.76)ng/ml、(289.23±71.45)pg/ml,P<0.01];植入术后1个月,CD3+、CD4+、CD4+/CD8+及NK细胞、IL-2、IL-12水平虽低于正常健康者,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5.98±0.19)%、(30.25±0.46)%、0.90±0.24、(23.56±2.81)%、(234.12±28.69)ng/L、(56.98±15.37)ng/L,P<0.01];CD8+、IL-6、IL-8、IL-10、TNF-α水平虽高于正常健康者,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3.45±0.39)%、(56.32±15.67) ng/L、(112.34±44.45) ng/L、(68.42±9.75)ng/ml、(243.58±23.64)pg/ml,P<0.01]。结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经内镜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改善。

  • 脑电双频指数介导下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用于宫颈锥切手术的比较

    作者:张高峰;王彬;尹曾;王明山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下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宫颈锥切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即S组(七氟醚组)和P组(丙泊酚组)。在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后,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及氧流量或者丙泊酚用量使BIS值降至并维持在40~50行宫颈锥切手术。记录诱导前( T0)、BIS降至50时( T1)、手术后1 min( T2)、手术后10 min(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等。结果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P组短于S组( P<0.05)。两组患者T1时MAP、HR、RR较T0时明显下降,P组下降更显著( P<0.05)。结论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各有优点,在相同镇静深度下,均能安全有效用于宫颈锥切手术。

  • 非小细胞肺癌中ING4和XIA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丰立;李王平;南岩东

    目的研究ING4和XIAP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联系。方法采用RT-PCR实验技术检测ING4和XIAP基因mRNA在5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1)ING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 XIAP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与其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ING4 mRNA的表达和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分化情况有关( P<0.05),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分组都无关( P>0.05);XIAP mRNA的表达只和癌组织分化及分期有关( P<0.05),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P>0.05)。结论 ING4和XIAP mRNA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联系紧密;且ING4和XIAP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组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分化程度有关,预示着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与转移有一定关系。

  • 干细胞标记物CK15和Nestin在皮肤附属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周晓秋;孙莉;高虹;董艳光;耿振宏;游云天;王东关;孙希印;李新功

    目的探讨干细胞标记物CK15和Nestin在皮肤附属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11例皮肤附属器肿瘤病例,Eli Vo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15和Nestin,观察各例肿瘤CK和Nestin的表达情况,重点观察阳性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对照观察正常皮肤组织。结果113例毛分化肿瘤均显示CK15阳性,多数类型的毛分化肿瘤也不同程度的表达Nestin,其阳性位置多在形成毛角化区域。13例皮脂腺分化肿瘤,其基底样增殖细胞表达CK15,不表达或极少表达Nestin。85例汗腺肿瘤CK15和Nestin表达各不相同,具有阳性表达的不同肿瘤,阳性表达部位也各有特点。乳头状汗腺腺瘤中顶泌汗腺分化区域CK15、Nestin阴性,部分恶性肿瘤CK15、Nestin表达缺乏规律性。结论毛囊干细胞标记物CK15是毛分化、皮脂腺分化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在这些肿瘤的表达方式可以作为肿瘤成分分化特点的参考。多数汗腺分化肿瘤的CK15、Nestin表达形式具有其分化方向正常组织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但是否能作为鉴别顶泌汗腺分化的肿瘤与外泌汗腺分化的肿瘤依据还需要深入研究。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动力学变化及酸暴露的关系

    作者:鹿博;吴明波;张海燕;张葆;周甜;郭永高;吴萍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食管动力学变化及酸暴露三者相互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患者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8岁,分为NERD组12例和RE组53例,RE组按洛杉矶分级标准分为A、B、C、D组,选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 B~D组LESP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ERD组(P<0.05),RE各组食管括约肌上10 cm压力、食管收缩幅度、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对照组和NER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ESP、食管收缩幅度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负相关(r=-0.41,-0.48,P<0.05)。 NERD组和RE各组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DeMeester评分、酸暴露率和反流周期数均显著低于NERD组( P<0.05),A组合计反流时间、食管酸清除时间、长反流时间与NERD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DeMeester评分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0.56,P<0.05)。酸暴露组食管收缩幅度和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非酸暴露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GERD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及酸暴露有关,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是主要机制。

  • 三种碎石方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叶超平;覃宝笋;尹三省;陈杲

    目的比较气压弹道、钬激光、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在负压吸引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负压吸引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146例病例资料,分别用气压弹道、钬激光、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比较上述三种碎石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手术时间(90.70±6.54)min,较气压弹道碎石组(151.50±14.35)min、钬激光碎石组(161.80±15.63)min明显减少( t=3.885,t=4.225,P<0.01),三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8.0%、69.4%、70.2%,经卡方检验,气压弹道碎石组与钬激光碎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30),而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碎石组分别与气压弹道碎石组、钬激光碎石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24;χ2=4.683,P=0.030);三组术后高热发生率分别为2.0%、16.3%、14.9%,气压弹道碎石组与钬激光碎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847),而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碎石组分别与气压弹道碎石组、钬激光碎石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13;χ2=5.322,P=0.021)。结论负压吸引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采用钬激光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可明显提高结石的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 特发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丁洪基;刘春燕;王灿

    目的探讨特发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LI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特发性LIP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特发性LIP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咳嗽和呼吸困难;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不透明影及血管周围囊腔;病理形态以肺间质多克隆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弥漫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为主要特征。结论特发性LIP很罕见,诊断时要注意与滤泡性细支气管炎、过敏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及黏膜相关性淋巴瘤进行鉴别。

  • 头孢替唑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65例分析

    作者:郑惠兴;王学群;赖耀宏

    目的探讨头孢替唑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AIVE )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AIV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头孢替唑钠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沉(ESR)变化;评估生存质量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血清PCT、CRP水平及ESR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替唑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AIVE患者的机体炎症,提高生存质量,疗效安全可靠。

  • 伐昔洛韦预防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治疗相关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作者:田颖;刘爱军;陈文明

    目的观察伐昔洛韦预防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的治疗过程中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53例MM初治患者均接受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治疗(硼替佐米1.3 mg/m2,沙利度胺100 mg qn,地塞米松20 mg,第1~4天)。随机选取26例患者给予应用伐昔洛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经口服给药,至硼替佐米化疗3~4个疗程后停药。其余27例患者未接受伐昔洛韦预防治疗。结果26例接受伐昔洛韦预防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生带状疱疹。27例未预防患者中有5例出现带状疱疹。两组患者治疗反应率相似,加用伐昔洛韦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乏力。结论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MM存在较高的疱疹病毒感染风险,伐昔洛韦可有效预防疱疹病毒的发生,且对原发疾病治疗反应率无影响,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 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张世刚;邓贵锋;王习春;向静红;李言飞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剖宫产术后瑞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的可行性。方法在此项双盲、对照研究中,60例择期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隙联合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健康初产妇,采用针内针技术注射腰麻药12 mg等比重布比卡因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氯胺酮0.15 mg/kg。试验组( A,n=30)持续输注氯胺酮2μg· kg -1· min-1至术后48 h。对照组(B,n=30)应用相同体积和速率的生理盐水。术毕给予瑞芬太尼(20μg/ml)PCA,负荷剂量2 ml,持续背景量2 ml/h,指令剂量1 ml,锁定时间5 min。结果氯胺酮显著改善剖宫产术后休息期和活动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P<0.01)。 A组瑞芬太尼累计需求量(1482±278)μg明显低于B组(2023.5±460)μg(P<0.01)。在术后第1个24 h,患者总体满意度得到改善(P<0.01)。这两种药物并不影响母乳喂养,所有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均>35分。结论瑞芬太尼PCA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低剂量的氯胺酮可降低其累计消耗量,而不影响母乳喂养和NBNA评分。

  •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合DNA倍体分析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戴一菲;张平安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FNAC)结合DNA倍体分析在乳腺肿块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肿块患者76例,病理医生进行细针穿刺,制成薄片2张。1张经瑞氏染色,用于细胞学检查;另1张经Feulgen染色行细胞DNA倍体检测。每例均进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76例乳腺肿块经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34例为良性病变,42例为乳腺癌。 FNAC 的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82.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0.3%。 DNA倍体分析检测的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2.1%、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88.9%。二者联合后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79.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1%,阴性预测值为93.1%。结论穿刺细胞学检查结合DNA倍体分析能为乳腺肿块患者和临床争取早期确定肿块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血压变异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

    作者:秦琳;周其达;邹锡良;潘晓帆;华键;韩杨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尿激酶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共有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患者入选,溶栓后24 h内监测BP,并于24 h、72 h、7 d分别复查头颅CT,按是否发生脑出血,分为no-HT组(54例,87.1%)和HT组(8例,12.9%)。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将与溶栓后引起HT相关的参数( 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 r=1.35,P<0.01)、溶栓前NIHSS评分( r=1.1,P<0.01)及SBPsv(r=1.95,P<0.001)、SBPsvmax(r=2.23,P<0.001)、DBPsv(r=2.44,P<0.001)及DBPsvmax(r=3.30,P<0.001)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结论血压变异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维持有效灌注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维持稳定的血压。

  • 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影响因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李卫红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 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 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 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 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 r=0.294,0.384)( 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 ECLIA法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方毅;龙亚红;左向华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第三代TRAb试剂盒,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680例初诊Graves病患者、134例桥本甲状腺炎(HT)并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和55例正常人的血清TRAb水平。结果(1)初诊Graves病患者TRAb阳性率100%,HT甲状腺功能减低组TRAb阳性率2.2%,健康对照组TRAb全部阴性。(2)初诊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在各种滴度水平均有分布,142例患者TRAb在1.75~5 IU/L范围内,157例患者TRAb在5~10 IU/L范围内,183例患者TRAb 在10~20 IU/L范围内,117例患者TRAb在20~30 IU/L范围内,81例患者TRAb>30 IU/L。(3)初诊Graves 病患者血清TRAb的水平明显升高(中位数12.70 IU/L),而桥本甲状腺炎组TRAb的水平接近正常(中位数1.89 IU/L),健康对照组的TRAb的水平正常(中位数0.92 IU/L);两两比较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与桥本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和桥本甲状腺功能减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CLIA法检测的TRAb主要为甲状腺刺激性抗体,是Graves病的非常敏感的特异性参数,TRAb检测对鉴别诊断Graves病和HT甲状腺功能减低有重要意义。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深度增强成像测量正常人群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作者:杜兆东;胡丽婷;王海韬;付浴东;赵桂秋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仪深度增强成像( EDI)模式检测我国正常人群视网膜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探讨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形态特点。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名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20~30岁(含)、30~40岁(含)、40~50岁(含)、50~60岁(含)、60岁以上各40人,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均为1∶1。应用海德堡SPECTRALIS-OCT EDI模式行黄斑区扫描,分别测量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黄斑中心凹中心(即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边缘(距中心小凹175μm)、旁中心凹区边缘(距中心小凹675μm)三个部位下的脉络膜厚度。统计学分析正常人群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测量部位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95.83±32.01)μm、(292.92±33.88)μ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2,P=0.53)。各年龄阶段人群(从低龄到高龄)的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平均值分别为:(319.95±33.67)μm、(306.52±30.38)μm、(293.11±32.45)μm、(279.23±27.09)μm、(261.86±24.62)μm,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20,P<0.01)。黄斑中心小凹下、黄斑中心凹边缘下和旁中心凹区边缘下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5.71±29.33)μm、(293.26±26.58)μm、(274.97±27.33)μm,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00,P<0.01)。旁中心凹区边缘下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四个方位平均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70,P<0.01),其中鼻侧旁中心凹区边缘的脉络膜厚度小于其他三个方位(q颞上=2.13,P>0.05;q颞鼻=10.71,P<0.01;q颞下=3.26,P>0.05;q上鼻=8.58,P<0.01;q上下=1.13,P>0.05;q鼻下=7.45,P<0.01)。结论 EDI OCT能清晰显示脉络膜结构特点。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呈负相关,黄斑鼻侧脉络膜厚度较薄。

  •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对勃起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策正;刘玉强;袁明振;张磊;邵光峰;管勇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钬激光剜除术( HoLEP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 )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IIEF-5问卷调查50例BPH患者术前及术后勃起功能的变化,采用RigiScan对该50例BPH患者进行术前、术后6 d及术后6个月夜间阴茎胀大试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IIEF-5调查问卷分析术前勃起功能障碍( ED)发生率为84%,术后6个月ED发生率为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PT检测显示术前器质性ED发生率为68%,术后6个月ED发生率为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术后第6天ED发生率为58%,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BPH患者ED发生率较高,HoLEP对患者ED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 老年人大肠穿孔与坏死29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小可;李鸷;陈龙宇;葛华;唐岱

    老年人大肠穿孔与坏死是腹部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多数患者病情危重。引起本病的原因多,术前误诊率高,病情发展迅速,发病急、并发腹膜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高。本文就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60岁以上大肠穿孔与坏死2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进行总结,为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提供帮助。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靶控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

    作者:张世刚;邓贵锋;王习春;谭青青;李敬平

    急性高血容量稀释( acute hypervolaemic hemodilution ,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otrolled hypotension,CHT)的临床意义在于:血液保护作用,改善手术视野,减少神经血管损伤,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而改善心功能[1-4]。由Wellcome实验室研发的顺式阿曲库铵( cistracurium)是阿曲库铵的1R顺-1′R 顺式异构体,77%经Hoffmann消除代谢,几乎不释放组胺,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影响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非去极化肌松药[3]。本研究观察脊柱手术中6%羟乙基淀粉( HES 200/0.5)氯化钠注射液AHH联合瑞芬太尼CHT,对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 腹膜增厚性疾病的超声引导下活检与超声图像分析

    作者:宣之东;康林;崔艳华;李蕾

    腹膜不仅面积大,而且是分布复杂的浆膜。它对脏器起连接和固定作用,也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的出入处及盆腹腔疾患的播散途径。腹膜是由间皮和深面的结缔组织构成。各种原因引起上皮细胞受损或缺失,结缔组织层可以形成黏连,当病变累及到腹膜时,病理上可以表现为腹膜增厚、水肿及结节形成。常规检查对明确腹膜增厚性疾病的病因存在一定困难。目前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膜穿刺活检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常用的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37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膜穿刺活检术患者的超声表现及病理诊断结果,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膜穿刺活检对腹膜增厚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假性高钾血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佳岱;朱华渊;伏媛;谌廷妹;李建勇;刘澎

    我院于2012年8月诊断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假性高钾血症1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原发性膀胱绒毛状腺瘤继发癌变伴黏液腺癌一例诊治经验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伟桂;刘志;郑奇传;童贤周;储旭;蒋堃

    原发性膀胱绒毛状腺瘤临床罕见,国内外报道至今不足百例,现将1例同时含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癌及黏液腺癌三种混合肿瘤成分病例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梁颖;张艳兰;赵文理;孔令军;王薇;郭爱连;何海龙;季正华;黄益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 Pre-ALL)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引发的三系造血不良,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但以单纯一系造血不良为其表现者却较为罕见,近,我科收治1例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RCA )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 应用介入栓塞技术救治血流动力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作者:康德;欧阳林;陈桂喜;陈功雷;石聪辉;吴燕生;纪旭;郑志鹏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伤,其死亡率高达40%~60%[1]。早期难以控制的失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休克,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2-3],临床处理棘手,需要早期积极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干预治疗。在排除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导致的持续失血后,对于仍有持续存在难以纠正或不断进展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笔者发现,传统的骨盆外固定减少骨折断端的出血、盆腔填塞减少盆腔静脉及静脉丛出血等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有效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因此尝试早期明确诊断后,在同步抗休克、扩容、监护、生命支持治疗基础上,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进入介入室,应用介入栓塞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及钢丝圈作为栓塞材料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栓塞出血责任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利用此手术方法救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4例,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巨大侧脑室体部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王延召;杜建新;单永治;徐建堃;魏宇魁;林庆堂;徐庚

    侧脑室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起源于脑室壁和脑室内组织,后者起源于邻近脑组织并长入或侵入侧脑室[1]。侧脑室内肿瘤部位可大致分为体部、三角区及颞角。目前手术入路并没有标准化,但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副损伤。在此主要讨论侧脑室体部巨大肿瘤(直径>4.5 cm)手术策略选择及相关并发症。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五例

    作者:杨华强;李红;胡明均;李玉玲;鲍红霞;吕晓娟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allo-HSCT)现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的治疗,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cGVHD)仍是al-lo-HSCT后晚期非复发性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移植后疗效及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cGVHD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但据报道该治疗仅对约1/2的患者有效。本研究中,5例激素耐药性cGVHD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应用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卵巢类固醇肿瘤三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荧宸;龙腾飞;谢梅青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是罕见的卵巢肿瘤,占卵巢肿瘤的0.1%[1],初因发现组织中含有大量脂质而被命名为“脂质细胞瘤”[2],后发现其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特性而更名为类固醇细胞瘤[3]。2003年WHO将其划分为间质细胞瘤、间质黄体瘤及非特异性类同醇细胞瘤3种类型[4]。目前认为该肿瘤来源于黄素化的卵巢间质细胞、卵巢门细胞或肾上腺皮质残迹等[3]。临床常表现为高雄激素体征。本文通过对2009~201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收治的3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 股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漏诊分析和治疗

    作者:朱新红;黄飞;陶德刚;赖爱宁;郭龙;王佳孜;陈冰

    股骨中、下段骨折伴同侧股骨近端骨折(股骨颈、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是临床较少见的节段性股骨骨折,属于复杂股骨骨折[1],其发生率占股骨干骨折的2.3%~9%[2],漏诊率也较高,因多为高能量损伤[3],常常合并有多发伤,病情危重,临床医生往往重视主要病情的抢救,特别是急诊开放伤时,往往忽略隐性没有移位或很小移位的、在X线片不易发现的股骨近端骨折,现随着高能量损伤病例的不断增加,本组病例也在渐多,目前在诊治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仍在探讨的问题[4]。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0例股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现对这类损伤诊治进行探讨。

  • 椎管内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孙锦章;赵兵;李德坤;仰鹏志;郭致飞;沈杰

    患者男,28岁,系“胸痛1年余,下肢麻木无力2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加重,多在活动时发作,每次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检查治疗,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腹部及双下肢、足底麻木,表现为痛温觉减退,触觉尚可,具体麻木发展方向,描述不清。外院MRI检查发现椎管内多发占位,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有轻度二便障碍,表现为小便难解,大便不易控制。查体:神志清,颈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黑痣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约5-级,肌张力稍高,双侧乳头水平以下至足底,痛温觉减退,粗触觉尚可,右侧重于左侧,腹壁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提肛反射未引出,双膝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全脊髓MRI:T2~T3( T3为主)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见一稍短T1、短T2信号肿块,大小约2 cm ×1.8 cm,脊髓受压明显,T10水平髓内可见一等T1、长T2信号占位,大小约0.9 cm ×1.0 cm,C3/4,C4/5椎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改变, L4/5椎间盘膨出。术前诊断:胸椎管内多发占位(T2~3,T10),脊膜瘤可能,神经纤维瘤待排除;颈腰椎间盘膨出。完善术前准备后,全麻下行“胸椎管后正中入路T2~3椎管内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暴露、切除T2、T3棘突,见肿瘤弥漫性生长,T3椎板、硬脊膜及蛛网膜均黑染,边界不清,肿瘤主体位于T3硬脊膜下,脊髓偏左侧,黑色,与硬脊膜黏连紧密,质地韧,血供一般,大小约2 cm ×1.5 cm,脊髓受压移位明显,显微镜下全切肿瘤,一并切除受累硬脊膜,取人工硬膜修补缝合硬脊膜,手术过程顺利,术中诊断考虑椎管内黑色素瘤。术后患者胸痛缓解,下肢麻木改善,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肋弓以下痛温觉仍减退,触觉、深感觉存在。复查MRI示T2~3椎管内病灶切除满意,脊髓受压解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随后进一步行头MRI及ECT检查发现右颞叶、左小脑半球结节状类圆形占位,病灶较小,胸腹腔脏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图1~4)。患者无明显头痛、头晕,无胸腹部疼痛不适。背部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后出院,外院进一步放化疗。

  • 腰椎术后迟发大出血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邵高升;张学利

    患者男,72岁,2012年5月5日主因“腰痛、左腿放射性痛伴左足下垂8个月,加重半年”收入院。入院查体:T:36.6℃;P:78次/min;R:18次/min;BP:130/80 mm Hg。心、肺、腹(-)。骨科情况:自动体位,腰椎活动略受限。左侧鞍区、左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足背、足底外侧痛觉减退。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髂腰肌:右侧5级,左侧3级;股四头肌:右:4级,左:3级;胫前肌:右4级,左0级;伸拇长肌:右4级,左0级;屈拇长肌:右4级,左3级;腓骨长短肌:右4级,左2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双侧(-);腰背伸试验:(+)。 Babinski征:双侧(-)。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病毒筛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凝四项:FIB 5.41 g/L;D-二聚体:1.29 mg/L。肝炎常规示:HBsAb (+),HBeAb(+),HBcAb(+)。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7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双下肢静脉彩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腰椎动态位平片:腰3/4存在失稳倾向。腰椎核磁:腰椎管广泛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以腰4/5、腰5/骶1为著。术前请血管外科会诊,为防止腰椎手术术中或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行双下肢静脉造影,发现右腓肠静脉显影减少,左腓肠静脉分支减少,遂予以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无特殊不适。腰椎内固定手术前诊断:(1)腰椎管狭窄症;(2)腰椎间盘突出;(3)马尾神经综合征;(4)足下垂;(5)糖尿病(2型);(6)高血压病(2级、高危层);(7)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行腰椎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返回病房,即测血压110/70 mm Hg,脉搏76次/min,神志清醒。予以一级护理、补液、神经脱水、对症治疗。手术后7h患者出现全身冷汗,心率加快,桡动脉脉搏细数,颈动脉搏动弱,血压降低,尿量少,伤口引流约350 ml。值班医生予以更换尿管,仍无尿。急测血常规:WBC 30.3×109/L, RBC 3.96×1012/L, Hb 127 g/L,HCT 39.1%。于23∶56急测血气分析,乳酸18 mmol/L, pH 6.766,PO2149 mm Hg,实际碳酸氢盐4.8 mmol/L,标准碳酸氢盐5.0 mmol/L,期间予以持续补液、输血,患者休克症状好转,但酸中毒严重,转ICU病房继续治疗。术后12 h左右患者出现伤口引流大量流血,半小时内达到1000 ml,急查血常规回报:WBC 32.69×109/L,RBC 2.92×1012/L,Hb 93 g/L,HCT 29%,血凝四项:PT 41.8 s,FIB<0.6 g/L,D-二聚体>20 mg/L,予以凝血因子Ⅶ、纤维蛋白原输入,并伤口加压,患者伤口引流出血速度明显降低,休克得到纠正。此后继续予以纠正酸碱平衡、恢复凝血功能治疗。由于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并双下肢水肿,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在重症监护室主任及医生讨论病例后认为术后止血工作已完成,针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行透析治疗。治疗3周后患者肾功能情况逐渐恢复,转回我科继续治疗。治疗一个半月后,患者肾功能已经恢复正常。

  • 结核致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矫正一例

    作者:张宸

    患者男,35岁,两年前因腰部不适经X线检查发现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现畸形加重并出现双下肢疼痛1月余,为矫正畸形,改善腿部症状入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血压125/80 mm Hg,体重65 kg。肺部无异常,心前区无隆起。患者站姿异常,正常步态脊柱胸腰段侧弯后凸畸形,无叩痛及压痛,无骶棘肌痉挛,脊柱活动度减少。神经系统感觉正常,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病理反射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10×1012/L,白细胞6.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血沉:13 mm/1 h;X线、CT检查示:脊柱结核性侧弯后凸畸形。见图1。入院后诊断:脊柱结核性侧弯后凸畸形,脊髓损伤并双下肢不全瘫。

  •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产前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程艳红;钱敏;邢锦;冯向东

    30岁初产妇,唐氏筛查正常,未做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查,妊娠早期血HCG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妊娠22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盘局部回声减低,内略呈网格样改变,范围69 mm ×60 mm ×33 mm,与正常胎盘间分界较清晰,CDFI该区域内未见明显血流分布(图1);妊娠中晚期超声复查,胎盘异常回声区仍可见,边界欠清晰。妊娠32周超声显示脐带胎盘附着处局部脐静脉明显扩张,走行迂曲,随孕周增加进一步增宽,至妊娠39周宽处内径约27 mm,可在部分管腔内观察到中高回声结构(图2)。该孕妇于妊娠40周娩出一活女婴,其出生体重、外观、一般状况及内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胎盘病理检查:胎盘增大,脐带偏心附着,根部及部分绒毛膜血管迂曲扩张(图3),管腔内见灰白色物质及凝血,母面局部见范围约120 mm ×50 mm ×23 mm灰白色区域;镜检:脐根部扩张血管内见血栓形成,胎盘局部灰白色区域为无绒毛血管区,部分干绒毛扩大并含疏松结缔组织和池样结构,未见滋养细胞增生(图4,5)。病理诊断:胎盘间叶发育不良( placental mesenchymal dysplasia ,PMD)伴血栓形成。

  • 巨大左心房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一例

    作者:陈小芳;武忠;王东进

    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胸闷气喘12年,加重半年”于2013年1月7日入院,患者1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未予规范诊治,后上述症状多次发作,感冒及天气寒冷时加重,予强心、利尿处理后好转,近半年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稍活动即感胸闷气喘,伴乏力、双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5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入我科住院3次。查体:血压122/72 mm Hg,两肺呼吸音低,两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前区抬举感,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点位于左锁骨中线外侧2 cm,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尖区可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肋下两横指,双下肢明显水肿。第一次入院血气分析:PH 7.49,PaCO273.5 mm Hg,PaO260.7 mm Hg;第二次入院血气分析:PH 7.414,PaCO257.9 mm Hg,PaO250.8 mm Hg,心电图示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全心腔扩大,重度肺动脉高压, EF 45%;左心房内径增大,心尖四腔心切面11.8 cm ×11.7 cm,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8.62 cm,LAD(左心房内径)9.66 cm,LVD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6.58 cm;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75。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NYHA),心律失常,心房颤动,Ⅱ型呼吸衰竭。入院后予吸氧、强心、利尿、营养心肌,嘱患者吹气球改善肺功能等处理后症状缓解,下肢水肿消退,2013-1-17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左心房折叠术,手术时间5 h 45 min,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主动脉阻断137 min,术后第一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五天转出监护室,复查血气分析示:PH 7.393, PaCO258.0 mm Hg, PaO2135.3 mm Hg;心电图示:房颤,平均心室率78次/min;复查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脏较术前明显减小;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人工机械二尖瓣轻中度反流,LVDd 7.2 cm,LAD 6.78 cm。术后第11天出院。

  • 伴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烟雾病一例

    作者:刘泗宝;李振

    患者女,49岁,因“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7 d,加重1 d”于2012年12月1日入院。患者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下肢抬举无力,右手活动笨拙,说话不清楚,未在意。昨日无力症状加重,右手持物易掉落,右下肢行走拖曳。无头痛、面部麻木、饮水呛咳。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此类病史。入院查体:BP 130/80 mm Hg,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张力略低、肌力Ⅳ级,偏瘫步态,右侧病理征阳性, NIHSS评分4分,余查体未见异常。颅脑MRI示:左侧丘脑、双侧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经颅多普勒示:双侧MCA、ACA、TICA及LPCA、RSCA狭窄,BA、LVA、RPCA代偿性血流速度增快。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90%重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均不同程度狭窄,其颅底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形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的M1段远端位置可见一扩张的、脆弱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长约6 mm,宽约3.2 mm),造影剂明显滞留。诊断:烟雾病;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本例患者拒绝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予以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丹参活血化瘀及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并指导康复锻炼,3周后患者肌力、语言恢复正常。

  • 脓毒症误诊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二例

    作者:刘奉琴;孙正芸;靳有鹏;于永慧;王玉林

    例1,患儿女,1个月18 d,因“皮肤黄染45 d,发热1 d”于2012年7月25日入院。患儿自45 d前(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未予特殊处理,1 d 前发热,体温高38℃。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5 kg,Apgar评分不详。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巩膜明显黄染,舌面部及牙龈可见白色附着物,不易拭去。腹膨隆,触之软,肝肋下4 cm、剑下1 cm、质略韧,脾肋下约4 cm、质略韧,会阴部水肿,腹股沟可触及豆粒大小淋巴结。辅助检查:(1) TCB 19.3 mg/dl;(2)血常规:WBC 16.21×109/L;RBC 2.48×1012/L;HGB 73 g/L;PLT 29×109/L;N%81.4%;ret%4.59%;(3) CRP 121.30 mg/L;PCT >100.0 ng/ml;(4)凝血功能:D-dimer 899.00μg/L;PT 38.8 s;APTT 144.7 s;TT 25.1 s;Fib 0.86 g/L;(5)肝功能生化:AST 180 U/L;ALT 73 U/L;ALP 242 U/L;GGT 7.5 U/L;ADH 31.00 U/L;TBA 1449.39μmol/L;ALB 27.8 g/L;GLO 11.4 g/L;TBIL 454.04μmol/L;DBIL 300.77μmol/L;Ca2+1.90 mmol/L;K+2.60 mmol/L;CO2CP 9.7 mmol/L;(6)心肌梗死三项:超敏cTNT 152.90 pg/ml;CKMB-ms 5.26 ng/ml;BNP>35000.00 pg/ml;(7)腹部超声:腹水;腹水检查符合渗出液表现,培养(-);(8)血培养:产酸克雷伯菌;(9)EBV、TORCH阴性。考虑诊断:(1)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损害;(2)胆汁淤积性黄疸;(3)支气管肺炎;(4)鹅口疮。

  • 低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不典型CT、MRI表现一例

    作者:黄海波;杨建均;卢素洁;覃静

    患者男,48岁,因右中腹部包块伴腹痛、腹胀20 d于2012年7月23日入院。查体:右中腹部可扪及包块,边界清楚,质硬,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7.5×109/L,红细胞4.22×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3 g/L,血小板293×109/L;尿沉渣定性+尿液分析:红细胞30/μl ( N),白细胞53.20/μl ( N),比重1.020( N);免疫: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定量测定均正常,糖类抗原(CA19-9)定量200.032 IU/ml(H)。尿液脱落细胞学3次检查未见癌细胞。超声提示右肾增大,肾内结构不清,肾盏分离扩张,大部分盏壁上见团样低回声附着,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中上段管腔内见弱回声充填。 CDTI提示左肾灌注良好,右肾血流灌注欠佳,上述团样回声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诊断为右肾增大并积水、输尿管占位。 CT及CTA示右肾体积增大,沿肾实质可见片状、结节状病变, CT值约42 HU,大约10.3 cm ×9.5 cm ×5.9 cm,伴散在钙化,右输尿管中上段增粗伴腔内软组织影,远端结石,近段积水扩张,增强病灶轻度强化,CT值约56 HU,内示增多穿行血管影,由同侧肾动脉供血,右肾动脉萎缩、边缘欠规则(图1~4),CT诊断为右肾及输尿管占位性病变,不除外恶性肿瘤及炎性肉芽肿等。 MRI示右肾轮廓增大,沿实质生长可见厚度不等实性病灶(与左肾正常实质对比呈稍长T1等T2),输尿管中上段可见柱状类似信号伴下端结石致近端积水扩张(图5~9),增强扫描实性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中晚期病变边缘线样强化提示包膜尚完整,DWI( b=600 s/mm2)呈略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定量ADC值降低(图10,11),MRI诊断右肾及输尿管恶性肿瘤伴肾输尿管积水、结石,未明显侵犯周围组织。手术所见:右肾和周围组织无黏连,肾盂、上段输尿管扩张,输尿管腔内实性肿物。肾盂吸出陈旧血液500 ml,肾动脉萎缩;完整切除右肾、输尿管及出口处膀胱组织。大体病理:全肾组织大小17.0 cm ×11.0 cm ×12.0 cm,输尿管约22 cm,切开见全肾肿物,切面灰白、质中,输尿管肾盂膨隆,内有坏死组织,输尿管切开可见8.5 cm ×3.0 cm ×2.0 cm大小肿物,累及全层,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免疫组化(图12~15):CK7(+), CK20(-), Ki-67(+),CD10局部(+),ViIIin(+),VIM(+)。病理诊断:右肾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浸润性)。全肾浸润,局部向被膜生长但未伸入脂肪组织;输尿管可见浸润浆膜层。

  • 胎盘植入并发医源性子宫穿孔一例

    作者:王灵芝;王渠源;卢雪红;田庚

    患者女,34岁,孕2产1,因孕31+5周引产分娩后3 h,胎盘未娩出于2013年1月20日入院。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6月12日,患者8 d前出现胎膜早破,在家自行观察2 d,于1月16日在某医院行利凡诺引产术,于1月20日阴道分娩一男性死婴,30 min后胎盘仍未娩出,经静滴缩宫素及手取胎盘仍未娩出,阴道流血少许,考虑胎盘黏连待排除胎盘植入,继续给予缩宫素静点,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4/70 mm 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专科检查:子宫底平脐,收缩良好,无压痛,阴道流血少量。超声提示:子宫前位,15.8 cm ×10.4 cm ×10.0 cm,宫腔偏右侧见11.9 cm ×8.4 cm不均质稍强回声,子宫肌层薄处0.3 cm,CDFI:未见异常。初步诊断:2胎1产不全流产,胎盘残留。入院后给予促进子宫收缩,口服米非司酮,预防感染等治疗,1月23日20时左右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多于平素月经量,值班医生给予缩宫素静点,钳取出少量胎盘组织,阴道流血停止。于1月24日9时再次行钳取胎盘术,钳取出少量胎盘、胎膜组织,考虑患者为胎盘黏连严重或胎盘植入,继续对症治疗。于1月24日下午出现发热,高达39.5℃。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4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6.4%,红细胞计数3.15×1012/L,血红蛋白含量102 g/L,血小板计数144.0×109/L。考虑胎盘残留引起感染,给予拜复乐抗感染治疗。为尽快控制感染于1月28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再次行钳取胎盘术,术中发现胎盘取出困难,钳出少量胎盘组织,并送病理。术后患者体温一直维持在39℃左右,腹部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子宫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2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6%,红细胞计数1.94×1012/L,血红蛋白含量61 g/L,红细胞压积18.1%,血小板计数197.0×109/L。患者血常规较高,考虑感染导致。血红蛋白下降明显,考虑钳刮术中出血所致,给予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经全科医生讨论,行MRI检查示:(1)宫腔内占位性病变;(2)盆腔积液。妇产科超声示:宫腔内见胎盘组织,不除外胎盘植入,子宫后壁可见一6 cm ×5 cm低回声区,不除外子宫穿孔,于1月31日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进入腹腔,见腹腔内有暗红色血及血块约300 ml,有臭味,子宫后壁近下段见约5.5 cm ×5 cm的子宫穿孔,穿孔处有暗红色血块附着,将子宫挽出腹腔,清除血块后取子宫后壁长约6 cm纵切口,进入宫腔见:残留胎盘组织占据宫腔,与子宫肌层致密结合,界线不清,分离困难。术中诊断:胎盘植入,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切除子宫送病理检查,术中输红细胞悬液4单位,血浆400 ml。术后病理回报:子宫肌壁内见胎盘组织,绒毛有退化变性及坏死,并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符合胎盘植入。血培养加药敏培养结果显示:粪肠球菌,术后给予拜复乐抗感染,纠正贫血、补液等治疗,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第6天痊愈出院。

  • 单腔起搏治疗长短周期引发室速室颤一例

    作者:谢建;周明;梁珊珊;党书毅;李军;王莉莉

    患者女,65岁,因“反复晕厥1 d”于2013年2月22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后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约38次/min,心肌酶CKMB及肌钙蛋白I均明显升高,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源性晕厥。予以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心室率维持在54次/min左右,后复查心电图仍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律,未见ST段动态变化。复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进行性升高,完善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发作。入院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当时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予以胸外按压后很快转为室性逸搏,但监护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故予以利多卡因静脉泵入,室性心律失常未见明显减少,且反复出现晕厥。行hol-ter监测示室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多形性室速,并可见2次短阵室颤,上述室性心律失常均在长短周期后发生(图1,2)。患者于入院第5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大致正常冠状动脉,同时植入临时起搏器,设定起搏心率70次/min。返回病房后心电监护未见室早、室速,患者未再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术后复查hol-ter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善,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于住院第10天植入VVI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分,伤口拆线后病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诉晕厥发作,复查holter未见室性心律失常。

  • α地中海贫血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一例

    作者:蒲梦君;周京国;青玉凤;殷玲

    患者男,45岁。1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第三掌指关节肿痛,逐渐累及双手多个掌指及指间关节、双腕、双肘关节、双足多个趾指关节、双踝关节、双膝关节及颈椎寰枢关节,肿痛对称性,伴晨僵及功能障碍,曾在华西医院等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关节肿痛时患者常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即停药,病情反反复复,逐步出现双腕关节不能掌屈背伸,双肘关节不能伸直,病程中患者无口干眼干,无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皮疹、双手遇冷变色等,无尿血及黑便史;近亲中无类似疾病史,幼年时母亲病逝,父亲2年前脑血管意外逝世,一妹轻度贫血,两子女均健康。为进一步治疗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睑结膜轻度苍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双肾区无叩痛;双手第2~4掌指关节、第2~3指间关节、双腕关节、双肘关节、双膝关节肿胀压痛,双腕关节掌屈背伸受限,双肘关节伸直受限,双手指尺侧偏移。辅查: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红细胞5.37×109/L,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比积0.287(参考值0.35~0.5),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53.3 fl (参考值80~10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15.9 pg(参考值26~34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299 g/L (参考值300~390 g/L),红细胞沉降率58 mm/1 h,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正常,球蛋白47.1 g/L,肾功能正常;大便隐血阴性,尿胆原,尿胆红素均阴性;维生素B12及叶酸含量正常,血清铁蛋白不高,促红细胞生成素70.29 mIU/ml (参考值2.59~18.5 mIU/ml),免疫球蛋白G(IgG):21.00 g/L(参考值7.5~16 g/L),补体C3,C4均位于正常参考值低限,Igκ轻链14.6 g/L(参考值6.29~13 g/L),Igλ轻链13.7 g/L(参考值3.13~7.23 g/L),类风湿因子正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00 U/ml, C 反应蛋白21.3 mg/L,心电图、胸部X线片正常;双手X线片:左肱骨外髁囊状骨质吸收,边缘毛糙,双手腕各骨骨质疏松,右2~5掌骨基底部及部分腕骨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关节间隙无狭窄;腹部超声:脾大;双手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骨髓穿刺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占33%,并可见较多靶形红细胞,细胞内铁0.28,细胞外铁(++),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查提示:血红蛋白H病(--/-α)。诊断为:(1)α地中海贫血(中间型);(2)RA。予以甲氨蝶呤10 mg每周一次,来氟米特10 mg bid,白芍总苷0.6 g tid,控制RA病情,并予以改善循环,补钙等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消失,复查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正常,血红蛋白90 g/L,于2012年11月30日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口服上述药物,关节偶有肿痛,活动轻度受限,随访至今患者贫血无加重,无黄疸,能耐受一般体力活动。

  • 以惊厥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一例

    作者:张立霞;房有福

    患儿男,12 d,因“嗜睡2 d,抽搐1次”收入院。患儿入院前2d无诱因出现嗜睡,进乳减少,无发热、咳喘,无尖叫、呕吐,皮肤无出血点,今晨起突发抽搐1次,发作时双眼睑颤动,口角抽动,阵发性口周发青,四肢抽动,无尿便失禁,持续约4 min自行缓解,发作后患儿入睡。其母26岁,初次妊娠,孕期体健,足月自然分娩,产程顺利,无窒息史,母乳喂养。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体检:T 36.8℃,P 136次/min,R 32次/min,体重3.5 kg,嗜睡,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前囟张力正常,双瞳孔等大形圆,直径3 mm,光反射正常,颈抵抗不明显,心肺(-);腹软,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张力减低,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化验检查:血常规WBC 15.99×109/L,N 24.1%,L 40.4%,PLT 430×109/L,血糖6.3 mmol/L,血清钠、钾、钙、镁均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正常;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IgM (-),血气分析示:pH 7.184,HCO3-9.2 mmol/L,BE -22 mmol/L。脑电图示双侧额部不典型慢波, MRI示分水岭及髓质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初诊为“惊厥原因待诊、新生儿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颅内感染?”,入院后给予吸氧、镇静、碳酸氢钠纠酸,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患儿仍有间断抽搐,血细菌培养示无菌生长,脑脊液检查正常,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艾滋病、支原体检测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性酸中毒呈进行性加重,考虑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查血氨,经GC/MS尿有机酸测定大量甲基丙二酸,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应用左旋肉碱纠正酸中毒,肌注维生素B121 mg/d,治疗2 d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放弃治疗出院。2周后随访患儿已死亡。

  • 小肠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作者:余强;张金坤

    患者男,34岁,因黑便11月余就诊。患者10月余前曾因黑便20余天伴头昏、乏力而于外院诊治,病程中约每天解柏油样便一次,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门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角溃疡、食道下段炎症、HP+,诊断为胃角溃疡伴出血,予以“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制酸治疗后大便转黄出院。3月余前因乏力不适而再次于该院诊治,查大便隐血(+++),血常规:血红蛋白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8.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8.9 pg,胃镜:胃角溃疡瘢痕、胃窦糜烂、贲门糜烂;胃镜活检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呈腺瘤样增生;胶囊内镜:小肠出血(血管畸形可能);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1)右下腹及盆腔内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第4组小肠来源的淋巴瘤可能,累及肠系膜;(2)空肠上段小点状强化灶;诊断考虑:小肠出血,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行小肠CT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及部分回肠弥漫性病变伴肠系膜增厚,拟脉管瘤可能大,不典型淋巴瘤不除外。小肠MR: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异常信号,拟诊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镜:空回肠交界以下20 cm处黏膜表面广泛小片状和颗粒状白色扁平隆起样改变,累及肠腔四周,病灶肠段及以上肠段可见少量咖啡样液体,考虑:回肠上段淋巴管瘤可能(图1)。小肠活检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伴淋巴管扩张。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13岁时因下腹部疼痛8h余于苏州某院就诊,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发现腹腔内有8 cm ×8 cm ×5 cm囊肿3~4个,每个囊肿又由无数小囊组成,互不相通,术后病理报告示:腹腔囊肿、多数扩张淋巴管、纤维脂肪组织、少许平滑肌另见炎症细胞浸润,考虑诊断: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入院后诊断考虑:小肠出血,盆腔淋巴管瘤,给予输血等对症处理后,患者转南京进一步诊治。患者于南京某三甲医院行腹部CT:盆腔占位,考虑脂肪肉瘤可能大,肿瘤侵犯并包绕盆腔回肠;盆腔少量积液。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出血。小肠镜:插入距回盲部上约200 cm后退镜观察,距回盲瓣约30 cm以内末端回肠多发小息肉样隆起,诊断考虑为末端回肠淋巴滤泡样增生。手术中见:小肠中段可见一处肠袢内系膜明显肿大,质软,系膜表面见少量出血点。术后病理肉眼:肠管25 cm,距一侧切缘11 cm肠黏膜从状乳头状突起,切面灰黄质嫩,肠壁外系膜处见一切面呈蜂窝状物直径7.5 cm。镜检病理诊断考虑:(1)小肠黏膜下脉管瘤(以淋巴管瘤为主),小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小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瘤样增生(图2)。术后该病例确诊:小肠淋巴管瘤。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间隙痛风石一例

    作者:吴根发;王灿斌;孙琦;刘继春

    患者男,59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年余”收入我科。“痛风”病史10余年,曾口服中药治疗(具体治疗不详),1年前症状明显加重,曾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专科查体:步态跛行,腹股沟区压痛,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L4~L5椎间隙左侧压痛,轻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侧阳性,右侧阴性。双下肢皮肤感觉无减退,左拇背伸肌肌力、屈趾肌肌力4级,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腰椎正侧片示:腰椎曲度减少(图1)。腰椎MRI提示:L4~S1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图2)。实验室检查:血尿酸476μmol/L。以“(1)腰椎间盘突出症;(2)痛风”收入我科治疗。

  • 维吾尔新生儿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先天性白血病一例

    作者:王丽;谢军;付玉华;俞荣;王叙颖

    新生儿,男,维吾尔族,2011年2月15日在某院新法接生,2胎2产,孕40周顺产,出生时体重、羊水、阿氏评分不详,胎盘完整钙化,脐带正常。患儿1d前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无咳痰,并伴有呼吸急促,拒奶,2011年2月17日为明确诊断收入某院就诊,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1-三体综合征收住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呼吸暂停、抽搐等异常症状,大小便正常,出生2h后开始喂奶,混合喂养,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已种,胎儿期情况良好,母亲孕期体健,2孕2产,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体温:36.6℃,脉搏143次/min,呼吸60次/min,头围31 cm,胸围30 cm,身长47 cm,体重2270 g。一般情况:足月儿貌,姿势略松软,面色发灰,反应弱,神智清,无呻吟,无三凹征;皮肤:颜色发灰,硬肿无,皮疹无,出血点无,弹性可,花纹无,水肿无,黄疸范围无,程度无,色泽无;头部:头颅外形:短小,前囟大小1.5 cm ×1.5 cm,紧张度无,后囟大小0.5 cm ×0.5 cm。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发灰,弹性可,特殊面容,前囟平坦,头围小,形圆,短头,枕扁平,脸圆扁,眼裂小,外上斜,眼球突出,内眦赘皮,鼻梁低平,眼距宽,嘴小,腭狭窄而短,耳小,耳廓上缘折叠,颈短、宽,颈周皮肤松弛。手宽,手指短,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量湿性啰音,心率143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后未闻及杂音,腹平坦、软,脐部无红肿,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各大关节活动自如,肌张力减弱,新生儿原始反射减弱,肝肋下2 cm,剑突下2 cm,质地软,脾肋下1 cm,质地软;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引出不全。2月18日查肝功能和心肌酶:AST 244 U/L,TBIL 109μmol/L,DBIL 7.1μmol/L,IBIL 101.9μmol/L,TP 48 g/L,ALB 30.3 g/L,GLO 17.7 g/L,CK 2492 U/L,CKMB 440 U/L,LDH 5544 U/L,HBDH 595 U/L,血常规:WBC 138.91×109/L,RBC 4.11×1012/L,Hb ;154 g/L,PLT 69×109/L,白细胞不分类,血涂片瑞-吉姆萨染色显微镜手工分类:原始及幼稚细胞占82%,中性分叶粒细胞8%,淋巴细胞10%,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心内膜缺损B型,房间隔缺损(继发孔、中央型)。2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172×109/L,RBC 3.74×1012/L,Hb 139 g/L,PLT 274×109/L,白细胞不分类,血涂片显微镜手工分类:原始及幼稚细胞占84%,中性分叶粒细胞4%,淋巴细胞12%,电话告知新生儿科医生血常规及涂片分类结果,2月20日再次复查血常规:WBC 208×109/L,RBC 3.49×1012/L,Hb 128 g/L,PLT 238×109/L,白细胞仍不分类,当日自右胫骨取骨髓进行检验。

  • 结肠造瘘口术后造瘘口周围癌一例

    作者:袁林;姜云翰;曹志新

    患者男,26岁,以“结肠造瘘口术后25年,发现造瘘口旁新生物半年”于2012-03-28入院。患者于1987年因臀部烧伤后行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后(具体不详),于2012年9月无明显诱因发现造瘘口旁绿豆大小新生物,淡红色,约1个月前新生物间断出现针刺样疼痛,触之时有鲜红色出血,无明显腹痛、发热等不适,来我院诊治,既往体健。

  • 槲皮素、虎杖苷和染料木素抗氧化作用及其对 UVB 致 HaCaT 细胞损伤的保护研究

    作者:张迪;王剑波;李文凡;许波

    目的考察槲皮素、虎杖苷、染料木素的抗氧化能力及对中波紫外线( UVB)致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 HaCaT )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药,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羟基(· OH)自由基清除实验,测定槲皮素、虎杖苷、染料木素不同浓度的抗氧化能力。体外培养HaCaT细胞,与槲皮素、虎杖苷、染料木素100μmol/L共抚育30 mim后,以30 mJ/cm2 UVB直接照射细胞,12 h后收集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和硫代巴比妥酸( TBA)法分别检测TNF-α、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果槲皮素、虎杖苷、染料木素对DPPH和· OH自由基都具有一定的清除力,其清除能力的大小为染料木素<虎杖苷<槲皮素。 UVB辐射对HaCaT细胞造成明显损伤,三种药物作用于HaCaT细胞,与单纯UVB辐射对照组相比,经UVB辐射后各给药组的细胞活性明显增高( P<0.05),TNF-α分泌减少(P<0.05),MDA含量降低(P<0.05),SOD活力增强(P<0.05)。结论三种药物能抑制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促进细胞存活增殖,对UVB辐射损伤的HaCaT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清除体内自由基,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是这些药物抑制UVB辐射诱导HaCaT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活体犬脾动脉损伤的超声造影与增强 CT评价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媛媛;王晓菲;张国明;董磊;梁萍;沈红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活体犬中不同内径脾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制造内径<1 mm ( A级)和1 mm<内径<2 mm脾动脉( B级)损伤模型后,分别行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检查,并比较两者对创伤的显示率。结果(1)随着脾损伤内径的增大,血流速度、血流量相应的增高;(2)超声造影能够显示不同内径脾动脉损伤,并出现流沙样或涌泉样活动性出血及供血区低增强或无增强等相应改变;(3)在A级损伤,超声造影显示率显著高于增强CT(100%vs.90.3%,P<0.05),在B级损伤与增强CT显示率相似(100%vs.100%,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小内径脾动脉损伤诊断价值优于增强CT,对大内径脾动脉损伤显示率与增强CT相似。

  • 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与内脂素的关系

    作者:魏元元;张绍维;王巍;李鹏飞;张玉敏;罗雨葳;赵文州

    目的研究内脂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 GLUT4)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组)、高脂饲料组(H组)、普通饲料糖尿病模型组(N+S组)及高脂饲料糖尿病模型组(H+S组)。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造模成功8周后,两组糖尿病大鼠再分别随机分出一组为V+N+S组和V+H+S组,腹腔注射内脂素重组蛋白。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GLUT4 mRNA表达,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GLUT4和PI3K蛋白表达。结果 N+S组与N组、H+S组与H组大鼠骨骼肌GLUT4 mRNA,GLUT4和PI3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明显减低( P<0.05)。 V+N+S组与N+S组、V+H+S组与H+S组比较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内脂素可能通过增加PI3K的蛋白表达影响GLUT4的基因表达,导致其蛋白表达增加,从而降低血糖。

  • MiR-195对人脑胶质瘤细胞 U251和 SHG-44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慕伟;苗旺;刘晓东;范益民;王新星;王宏勤;李晋虎

    目的探讨 miR-195过表达对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和 SHG-44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miR-195 mimics转染至U251和SHG-44细胞,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前后miR-195的表达水平;用CCK-8法评价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胶质瘤细胞转染miR-195 mimics后,发现U251细胞和SHG-44细胞中miR-195的表达分别为5.93±0.43和6.43±0.48,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增高约6倍左右。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95 mimics后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减少。结论过表达miR-195可以阻滞胶质瘤细胞周期进展,从而抑制其增殖,为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C-myc 参与β-Catenin 介导的肺腺癌 A549/DDP细胞的化疗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泳岐;高原;郝凤霞;谢玲玲;李庆昌;邱雪杉;王恩华

    目的探讨C-myc与β-Catenin介导的肺腺癌A549/DDP的耐药相关性。方法 MTT细胞毒实验比较A549与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在顺铂作用前、后β-catenin及C-myc在肺腺癌A549及A549/DDP中的蛋白表达及免疫荧光定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的顺铂作用下两株细胞以及A549/DDP转染C-myc siRNA前后的凋亡和周期变化。结果 MTT细胞毒实验结果显示顺铂对A549和A549/DDP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5.769±0.24)μmol/L和(28.373±0.96)μmol/L,与A549细胞比较. A549/DDP顺铂耐药4.92倍。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β-Catenin 及C-myc蛋白在A549/DDP细胞的表达较A549高,顺铂作用48 h后A549细胞的β-catenin及C-myc表达较顺铂作用前下调( P=0.007), A549/DDP细胞的β-catenin及C-myc表达较顺铂作用前上调( P=0.006);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顺铂作用48 h后A549及A549/DDP细胞的β-Catenin由膜/质/核表达转为质/核表达,C-myc表达由浆/核表达转为核表达。流式结果显示随着顺铂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成剂量依赖性增加。 A549/DDP中转染C-myc siRNA 48 h后引起细胞S期阻滞,G0/G1期细胞积聚,凋亡率增加(P=0.013),IC50值明显下降(P=0.009)。结论β-catenin的下游靶基因C-myc在调节A549/DDP的耐药性中起到一定作用,C-myc siRNA可以提高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紫杉醇联合miR-200a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杜平;申发娟;丛宁宁;康春生;王涛;张庆瑜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应用 miR-200 a 对胃癌 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50 nmol/L紫杉醇单独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或联合应用脂质体转染miR-200 a模拟物(miR-200a mimi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分布,克隆形成试验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通过以上实验比较单独应用紫杉醇与联合应用miR-200 a对胃癌细胞增值侵袭能力影响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流式细胞凋亡检测表明50 nmol/L紫杉醇联合应用 miR-200a 细胞早期凋亡率高于单独用药组[(22.79±0.43)% vs.(11.76±0.64)%,P<0.05],联合组阻滞于G2/M期细胞比例(63.74±1.76)%高于单独应用紫杉醇组的(51.75±2.01)%,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联合用药组克隆形成率与紫杉醇组相比[(4.03±0.25)%vs.(7.80±0.30)%]显著降低(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联合用药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目少于紫杉醇组(22.00±2.00 vs.56.33±5.13,P<0.01);细胞划痕试验表明在划痕后48 h,联合组细胞迁移水平与单独用药组迁移率已有显著降低[21.43±2.34)% vs.(54.26±2.49)%, P <0.01]。结论紫杉醇联合应用miR-200 a能增加紫杉醇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为今后胃癌的化疗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Wortmannin 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CA1区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袁敏;唐静;刘斌

    目的探讨Wortmannin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CA1区的自噬及凋亡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Wortmannin组。每组又随机分为1周、2周、4周、8周和12周5个亚组(n=10)。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学习记忆障碍,海马CA1区Beclin-1阳性表达在1周开始增多,4周达到高峰,8周开始下降,到12周仍增多;Caspase-3阳性表达在1周开始增多,2周达到高峰;4周开始下降,到12周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Wortmannin组学习记忆障碍明显改善,海马CA1区Beclin-1及Caspase-3阳性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Wortmannin可能通过减轻自噬及凋亡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增强和调节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这可能为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一个靶点。

  • 槐耳浸膏对骨肉瘤 MG63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崔洋;刘伟东;史进;孟红梅

    目的探讨槐耳浸膏对体外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槐耳浸膏(0、1.0 mg/ml、2.0 mg/ml和4.0 m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骨肉瘤MG63细胞24 h、48 h和72 h。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方法( CCK-8法),测定槐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槐耳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槐耳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槐耳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2.0 mg/ml和4.0 mg/ml浓度的槐耳作用于骨肉瘤MG63细胞24 h、48 h、72 h后可以抑制细胞的活力( P均<0.01);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槐耳可以将大鼠MG63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 P均<0.01),可以促进大鼠MG63细胞凋亡( P均<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槐耳可以抑制MG63细胞的迁移能力( P均<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槐耳可以抑制MG63细胞的侵袭能力( P均<0.01)。结论槐耳可以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小鼠海马脑片和海马-内嗅皮层联合脑片癫痫样放电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石叶军;陆钦池;宫新伟;龚海庆;张溥明;梁培基

    目的探索离体条件下无镁人工脑脊液( ACSF )诱导的成年小鼠海马脑片和海马-内嗅皮层联合脑片的不同癫痫样放电模式。方法分别制备两种脑片模型,使用无镁ACSF诱导脑片产生癫痫样放电,并用多电极阵列记录脑片不同区域神经元的放电情况。在两种脑片模型上诱导出稳定的癫痫样放电后,分析不同类型癫痫样放电模式的时空特性。结果无镁ACSF诱导海马脑片产生间期放电,间期放电频率为(11.6±2.4)次/min,平均放电持续时间为149.0~202.6 ms。无镁ACSF诱导海马-内嗅皮层联合脑片产生间期和发作期放电交替出现的模式,间期放电的频率为(12.9±3.3)次/min,平均放电持续时间为181.3~223.7 ms。发作期放电的频率为(0.26±0.07)次/min,平均放电持续时间为14.3~14.5 s。结论在海马-内嗅皮层联合脑片的网络水平研究癫痫问题,不仅能诱导产生稳定的间期放电,而且可以观察到发作期放电,因此海马-内嗅皮层联合脑片是一种研究癫痫的理想模型。

  • 大剂量睾酮致小鼠下尿路梗阻继发早期肾病的特点及其蛋白质组学的观察

    作者:孙伟桂;王宏志;米振国

    目的研究大剂量睾酮对小鼠尿路梗阻的影响及其特点。方法 SPF级BLAB/c雄性小鼠45只,体重(20±2) g,完全随机分为A、B和C组,每组15只。 B组和C组经皮向腹腔内分别注射丙酸睾酮0.25 mg和1.25 mg,A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每天1次,连续20 d。第21 d所有小鼠处死并收集血和尿标本,检测肾功能、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SELDI-TOF-MS蛋白质谱分析,并解剖观测小鼠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及尿道等全尿路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单纯下尿路梗阻模型。 C组在下尿路梗阻加重基础上出现双输尿管扩张和双肾轻度积水,BUN及Cr(P<0.05)均有升高趋势,但BUN无统计学差异。且蛋白尿阳性,血VEGF升至(9.67±2.67)pg/ml(P<0.01),具有下尿路梗阻继发早期梗阻性肾病特点。此外,C组血清检出11个异常血清蛋白,包括6个蛋白高表达(959.4、5855.1、7519.3、11840.8、15074.8、15880.3 Da),5个蛋白低表达(3496.0、3748.5、4434.0、6057.1、9150.5 Da)。不仅SELDI图形波峰与临床梗阻性肾病相似,且高表达的11840.8 Da和15074.8 Da经鉴定分别为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β2微球蛋白和血红蛋白家族,而低表达的4434.0 Da和9150.5 Da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患者相符。结论大剂量睾酮可诱导小鼠严重下尿路梗阻,并继发双侧早期梗阻性肾病的方法简易快速有效,且与临床患者在病因机制、血清学和蛋白组学等方面有一些类似特点,具有一定的继续研究和探讨价值。

  •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中肠三叶因子对 PI3 K/AKT/GSK-3β通路影响及意义

    作者:李中英;张丙宏;唐荣;凌伟

    目的利用PI3K特异性阻滞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阻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观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以及给予肠三叶因子( ITF)、Wortmannin后GSK-3β与CyclinD1水平,明确ITF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否通过PI3K/AKT以及其下游分子GSK-3β与CyclinD1。方法50只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A、B、C、D、E 5组,制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 A组造模后每只给予生理盐水0.2 ml,B组造模后每只给予ITF 0.2 mg,C组造模后每只给予Wortmannin 0.1 mg/kg,D组造模后每只分别给予Wortmannin 0.1 mg/kg和ITF 0.2 mg,E组为正常对照组。第4天处死后解剖并取回盲部近端1~2 cm肠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其余肠道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GSK-3β及CyclinD1水平。结果造模后A、B、C、D组大鼠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活动度下降,排黏液稀便甚至血便、腹胀等情况,死后解剖发现胃肠胀气、充血。 E组外观表现及肠道变化基本正常。病理检验示A组肠道组织损伤较严重,黏膜绒毛有较多坏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3分;B组病变明显减轻,顶端绒毛少量塌陷、坏死,中位积分为1.5分;C组病变较A组较重,绒毛几乎全部脱落,黏膜坏死严重,中位积分为3.5分;D组中位积分为3分,E组基本无病变,中位积分为0。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PI3 K/AKT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分子GSK-3β与CyclinD1的调控作用,ITF通过激活PI3K/AKT可能使GSK-3β失活下调随后上调CyclinD1的水平,从而减少新生Wistar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肠道损伤。

  • 医源性出血问题

    作者:王书杰

    临床工作中,有些治疗措施(手术操作或药物)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止凝血功能(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功能),造成临床出血或血栓栓塞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称之为医源性凝血病( Iatrogenic coagulop-athy)。“医源性凝血病”这一概念由作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首次提出,它包括医源性出血和医源性血栓形成两个问题。本文重点讨论医源性出血问题,目的在于引起我们临床医师的重视,在医疗工作中尽可能降低医疗风险。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沈群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是一种高致死、高风险的临床急症,及早诊断并启动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 PEX )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脏受累等。发病机制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金属蛋白裂解酶 AD-AMTS13严重缺乏、血管内皮细胞VWF释放异常、血小板异常活化等有关。临床分为遗传性 TTP ( ADAMTS 1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下降或缺乏)和获得性TTP[1]。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现状和进展

    作者:胡钧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的一个特殊亚型,约占成人AML 的10%~15%。不同于其他肿瘤, APL的发病率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说明其发生受制于基因水平。 APL患者通常具有特殊的t(15,17)染色体易位,从而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形成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的形成导致了白细胞成熟障碍分化阻滞,终导致APL的发生。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赵瑜;周颖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属于结外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一种特殊类型,占颅脑肿瘤的1%~6%,在NHL中不足1%。其中96%以上为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其中常见的亚型,而T细胞淋巴瘤和低度恶性淋巴瘤仅占1%~4%。由于发病时病变仅存在于脑实质(少数可发生于脑脊膜或眼后),病变取材困难,影像学特征性缺乏特异性,因此诊断有一定难度,而治疗也不靠手术,因此临床医生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李庆山;周铭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其特点是疾病凶险、病死率极高,直到20世纪70年代,SAA几乎是致死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很难及时找到HLA相合的同胞或者非血缘关系的供者而失去移植机会,但是在21世纪初,通过强效免疫抑制治疗( IST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疗效大大改善。本文对HSCT治疗SAA的成果进行回顾,以期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有所帮助。

  • 正确认识流式细胞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岳保红;孙晓莉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在近代单克隆抗体技术、激光技术、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高通量、可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多种参数的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 mini-cal residual disease ,MRD)监测、造血干细胞计数、细胞内成分测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FCM技术逐渐向大中型医疗机构推进和普及,按照WHO 2008年出版的新的血液肿瘤的分类方法,一些血液肿瘤的终确诊必须要明确其病变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发育阶段,这就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对FCM技术的内涵有深入的认识,特别要熟悉在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确、客观理解FCM技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

  •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徐建民

    广西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区,调查显示,广西人群中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20%,远远高于有关省份及港台地区(广东11.6%、香港8.4%、台湾5.5%、四川4.1%、江西2.7%),在壮族聚居地更为高发,如南宁、百色、崇左等壮族人口聚集地区地中海贫血携带率高达26%左右,壮族中地中海贫血患儿也多,是广西危害大的遗传性疾病[1]。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其出生缺陷、人口质量负荷对建立小康社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等的重大问题。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常于妊娠晚期死亡,同时给孕妇带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后果。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于生后3~6个月出现慢性进行性贫血、肝脾肿大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需终生依赖输血及除铁治疗。按规范方案治疗,一例1岁左右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平均一年的输血和除铁治疗费用约5万元,而随着患儿体重增加,治疗费用也会增多,规范的终生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以上。如果不能规范治疗,死亡率极高。而且,当夫妻双方都是基因携带者时,有1/4的机会生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地中海贫血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临床上尚难以根治。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图谱》书讯

    作者: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图谱》由美国著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专家Litwin教授撰写,中文版由邓勇志、李保等医师翻译,著名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刘迎龙教授审校,原书作者为中文版作序,大16开,铜版纸全彩色印刷,全书488页,98.7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199元。

  •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 《麻醉决策》书讯

    作者: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贾东林、王军教授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基金资助的麻醉学专著《麻醉决策》近期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采用简明的阐述配合直观的流程图这一新颖的形式,对复杂的麻醉决策过程进行了清晰的诠释。新版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系统阐述临床麻醉中的关键问题,包括麻醉前评估、术前麻醉管理、复苏、专科麻醉、术后管理等内容。本书对资深麻醉专家的临床决策技巧进行了深入解读,其独一无二的编排形式可以帮助医师快速找到所需知识。

  • 2031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欢迎投稿、订阅

    作者:北京市复兴路28号《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辑部

  •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作者:

    关键词: 订阅 感染 炎症
  • 《中华烧伤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医院《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 烧伤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 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张雷波;陈始明;孔勇刚;丁永军;陶泽璋

    目的评价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SCI、Pubmed、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万方、中国知网中关于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检索到2012年1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采用Jadad修订版的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进行Meta分析,比较地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总的症状评分、总的鼻部症状评分、总的非鼻部症状评分、单一鼻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结果共纳入9个RCT。地氯雷他定(5 mg/d)可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可降低患者总的症状评分、总的鼻部症状评分、总的非鼻部症状评分及部分单一的鼻部症状评分。地氯雷他定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总的生活质量评分(P均<0.05)。地氯雷他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5 mg/d)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

  • 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Meta分析

    作者:费贤树;曾谊;林云霞;宋梅梅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Biosis,纳入比较母牛分枝杆菌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Meta分析结果显示,微卡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胸水吸收情况[ RR=1.12,95% CI (1.07.1.17),P<0.001],胸膜增厚情况[RR=0.28,95% CI(0.18,0.43),P<0.001]1年期复发率[RR=1.12,95%CI(1.05,1.19),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报道与微卡临床应用相关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母牛分枝杆菌用于辅助治疗结核胸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为获得更佳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关于肌钙蛋白升高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专家共识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

    由美国心脏病学院带领的7个专业团体发布了一项共识性声明,帮助医生们了解何时进行肌钙蛋白( Tn)检测及怎样解释检测结果。这一共识文件引用了近完成的心肌梗死( MI )第三次通用定义,确定了确诊MI所要达到的心肌Tn ( cTn )水平。这份由52位专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完成的文件,确定了Tn是检测急性MI佳生物标志物,并确定了在不同临床情况下, Tn达到何种阈值水平即可判定为阳性。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