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注听障宝宝的语言康复

    作者:颜华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高达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2000万.年老失聪是常见的现象,但是这些患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的一部分是从小甚至从出生时开始就没有听见过声音的.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大限度地避免;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康复,大程度的恢复;关注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大程度的帮助.

  • 学龄前:儿童弱视的佳治疗期

    作者:颜华

    很多家长认为,弱视应等到上学后再治疗,那时孩子也懂事了,治疗起来容易配合,其实这是错误的.莫贻误治愈弱视的佳时期弱视不治疗是很难自然痊愈的,弱视不仅要治,而且要及时治.弱视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相关研究表明.0~6岁为弱视佳治疗期,因为儿童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是在6岁前,但过小的儿童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无法保证治疗效果,而3~5岁的孩子配合程度较好,治疗效果也较好,80%~90%都可治愈.因此,弱视的佳治疗年龄是3~5岁,这时期正处于视觉发育的重要阶段,只要去除造成弱视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与训练,视力及双眼视功能都能恢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属于学龄前儿童,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上有条件每天去医院接受治疗,这也是治疗效果的一个保证.

  • 孩子癫痫发作 家长该做什么

    作者:周戬平

    如果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孩子罹患了“癫痫”,家长可能会出现焦、抑郁、无助、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正常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甚至人际关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孩子病情以外,对癫痫病认识的偏差或治疗的误解常常是导致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

  • 解读宝宝“大便书”

    作者:林惠芳;郭素华

    虽然很多小孩因为年龄小不能像成人一样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不适,但是,其实只要足够细心地观察,家长都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生理状态,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孩子的健康状况.比如宝宝的便便.你是否对换下的尿片不屑一顾,看都不看卷起来就像抛篮球一样抛进垃圾桶?其实这被您不屑一顾的宝宝粪便却暗藏着宝宝健康的重要密码.细心的家长完全可以通过它的性状、气味和颜色等,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宝宝身体的“小秘密”.所以,家长不妨学学如何通过观察宝宝的便便,识辨宝宝的健康.

  • 孩子睡觉打鼾也是病

    作者:李延忠

    今天是我的专家门诊时间.8点一上班就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接诊由两个焦虑家长领着一个孩子的就诊群.他们来看的病症几乎都是睡觉时打呼噜,张嘴喘气.一天下来接诊的75位患者中有26位是打鼾的患儿,从3岁的幼儿到13岁的少年.整整一天,我在不停地回答着家长的问题,耐心地解释着打鼾的危害性和治疗的必要性.一天的门诊下来,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打鼾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这种误解很容易导致的情况就是延迟治疗.睡眠是人的本能,假如孩子因为睡眠而影响了人生,那才真是叫做输在了起跑线上.

  • 顺产为啥要侧切?

    作者:彭澎

    首先说说什么是“侧切”.侧切的全称是“会阴侧切”,指的是在分娩的时候,医生主动在产妇的会阴部位用特殊的剪刀剪开一个口子,等分娩结束后又重新缝上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准妈妈而言,侧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后会阴的不适;对于医生或助产士而言,侧切增加了接生的时间和缝合的操作.如此看来,侧切是件两不讨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经常还要做侧切呢?不做侧切行不行?医生干嘛要自找麻烦来这么一剪刀呢?

  • 养护骨骼的金点子

    作者:王玉梅

    让我们先来看几组关于男性骨骼健康的数字:新统计显示,国内处于骨骼亚健康状态的男子已达到3500多万之众,男性平均身高有逐年降低之势;以56岁至60岁年龄段男性为例,据1997年监测,身高的低值仅比21岁至25岁年龄段平均下降3.89厘米;到了仅隔短短4年的2001年,身高下降值就达到4.9厘米,可谓触目惊心;苏州80岁以上老人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已超过90%,几乎九成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骨质疏松症.

  • “三高”是你吃出来的

    作者:熊苗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俗称“三高”),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疾病,大多数“三高”人士尤其是年轻的“三高”人士,往往是吃出来的.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有效,药物治疗是治表的必要手段,而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改变饮食习惯等营养干预手段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高”病症的基础.

  • 靠直觉吃饭

    作者:吕贤明

    随着人们健康和苗条的追求,我们对饮食的挑剔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肥胖居高不下,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像糖尿病、心脏病持续增高.许多营养学家和健康专家在提醒和告诫我们:多听听我们自己肠胃的意见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靠直觉安排饮食就是饿了吃,饱了停,要把生理需求和情绪暗示分开,"肠胃是自己无可替代的专家,任何其他人也不能决定你要吃什么,何时吃的."

  • 吃素一定可以减肥吗

    作者:孙丽红

    现在随着我国超重、肥胖人群的剧增,如何通过饮食保持合理的体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肉类食物由于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越来越不被推崇,随之而来的是素食主义、素食文化正在悄然兴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素食也成为一种时尚的标签,受到城市白领和成功人士的青睐.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身边多了个素食朋友.很多人认为素食健康,而且低碳环保.有朋友咨询我:吃素可以减肥吗?关于这一问题,之前也有不少朋友咨询过我,在此,与大家做一探讨.吃素者一定消瘦吗?

  • 妊娠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作者:汪明芳

    很多孕妇在产检时,有一项检查是糖筛,具体就是检查前要空腹12小时,然后将葡萄糖粉50克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喝,隔一小时后测血糖,看数值有没有超标.这项检查是为了尽早检测出孕妇是否有妊娠糖尿病.那什么是妊娠糖尿病呢?什么是妊娠糖尿病?有什么特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指妊娠后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降低,高龄产妇的增多,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 豆豆的恐惧感正常吗?

    作者:史宇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意识到,大部分心理问题和情感困惑都能追溯到儿时的安全体验.然而,对于儿童来说,安全感的获得完全依靠被动索取.于是,年轻的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例如时刻陪伴在孩子周围,孩子有需要立刻满足从不拖延.这样做真的能够让孩子获得大程度的安全感,从而避免产生恐惧吗?豆豆的妈妈很困惑,因为她对豆豆不仅做到了时刻陪伴,第一时间满足孩子需要,甚至还推迟了一年送豆豆去幼儿园,可是,现在豆豆的胆子特别小.可以说别的小朋友害怕的豆豆会害怕,如怕黑、怕打雷;别人不怕的豆豆也会害怕,例如怕所有不熟悉的人以及陌生的场所.有一次,豆豆到小朋友家做客,阿姨递给她糖吃,她怯怯地不敢自己伸手拿,而是用力拖拽妈妈的手让妈妈帮忙接过来.妈妈很不理解女儿为何会胆怯,怎样才能够完全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呢?

  • 巢空心莫空

    作者:徐东

    张大爷老伴去世有两年了.张大爷身子骨还可以,但没什么爱好,仍自己单独过,有时自己做点饭,或在外面买点吃的勉强凑活了.近半年,张大爷不知怎的总想起老伴,心情逐渐不好起来,总是郁闷、沮丧,感到孤寂、愁容不展、焦虑不安、长吁短叹、不思饮食,睡眠也不好,有时会哭泣、自责,自觉活着没意思,甚至想伤害自己.空巢: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方式鸟儿长大翅膀硬,飞走他乡谋自活.不管人们愿意与否,过去家庭成员共同劳作的方式、祖孙同堂一起生活的情景似乎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预计至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

  • 不选对的只选适合的

    作者:李玲

    阿Ken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现代社会给这种症状提供了一个专有名词: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症,也叫选择困难症,患此症的人面对选择更愿意“视而不见”,或者采用逃避的方式等待选择事件过去.尤其当可供选择的项目大于一的时候,这类人容易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于是,到后还是无从选择,久而久之对选择就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 为什么“呵呵”会伤人?

    作者:李梦茹

    汉语言博大精深,拟声词何其之多,在日常的网络聊天里,我们常用“哈哈”、“嘻嘻”、“嘿嘿”表达心情,均能令双方皆大欢喜,但唯有一个词是大家公认的“冷场利器”——那就是“呵呵”.在网友评出的年度伤人聊天词汇中,“呵呵”名列第一.网友们表示这个词意味深长,能让人憋出内伤,甚至有人这么评价“呵呵”——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就是用来以大的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的热情——一个词的杀伤力,竟然可以大到如此程度!

  • “真人秀”满足了谁

    作者:马晓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真人秀节目满足了观众的各种心理欲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真人秀节目满足了了观众的窥视欲.“窥视癖”这一心理学术语是精神分析中术语“窥淫癖”的变形.尽管窥视癖具体指的是指单纯的看作快感源泉的性变态心理现象,但是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窥视癖并非纯粹的变态心理行为,人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的窥视欲望.变态与常态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对每个具体的个人而言,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

  • “玄之又玄”的催眠

    作者:吕艳朋

    前阵上映的电影《催眠大师》运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并且做了艺术上的夸张,相信一定让很多观众产生了迷惑和不解,让人感觉玄之又玄,虚之又虚.催眠深度的六个等级首先科普一下催眠的几个深度,广泛接受的划分方法是将催眠程度分为六个等级:第一级催眠深度:小肌群受到暗示被操控,如暗示被催眠对象眼皮睁不开或嘴唇张不开,被催眠者受到暗示无法睁开.被催眠者不感觉被催眠,觉得完全清醒,这阶段已经可以做到减肥、戒烟等心理治疗了.

  • 致“选择恐惧症”:没有完全正确的选择

    作者:格格

    当需要对一件事做出选择、判断的时候,会经常性地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做不出决定,反反复复,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纠结在哪里的时候就遇到了"选择困难",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的"症状",有许多人调侃为"选择恐惧症候群".追求完美惹了祸这些人在面对选择时感到恐惧与不知所措,并非不可理解,有几种原因可以造成这种矛盾心态:首先,追求完美惹了祸.当一个人面对选择的时候容易犹豫,很可能是内心乐于追求完美,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点强迫也有点小极端.喜爱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赋予一个选择更多的意义,他们会思考各种可能性,苛求自己找到理想的方案,但是如果真有一个完美的选择,那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追悔莫及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错过与失落?越是希望能够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越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 在家,你为什么不说话?

    作者:吴正言;刘兰兰

    “我是不是你疼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沉默不说……”面对至亲至爱,激情似乎燃成灰烬,惟以淡漠示人.心理专家指出, “下班后的习惯性沉默”虽还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由于无法忍受伴侣常年沉默“冷暴力”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以及缺少与家长沟通交流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已是心理治疗中的常客.“下班沉默症”给家庭造成的巨大创伤,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 孩子常惹事赖谁?

    作者:史宇

    2013年2月,一则有关名人之子涉嫌轮奸的消息在网络疯传.此事很快得到警方证实,并且一时间成为了新年开年以来第一条爆炸性新闻,被关注的程度远超过即将到来的元宵节晚会.不仅国内媒体频繁报道,美国《惠芬顿邮报》、葡萄牙《公众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都以《将军之子涉嫌轮奸》作出了相关报道,大多数都刊登在了亚洲版面的醒目位置.

10668 条记录 1/534 页 « 12345678...5335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