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纳米基因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琳涵;崔红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对功能基因的不断探索,基因治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被列入优先科研计划[1]。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如何将所需的功能基因更为有效、安全的导入受体细胞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基因转染载体有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种。病毒型载体的转运能力较强,但其携带基因的大小及数量有限、靶向特异性差,且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2],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3],因此应用受到了较多的限制;非病毒型载体虽然无免疫原性,较为安全,但是其在体内存在不稳定性、转染效率低的缺点尤为突出。由此可见,目前安全、低毒、靶向及转染效率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 心脏肥大的micro-RNA调控

    作者:苏迎;杨水祥

    一、引言
      心力衰竭指心脏不能满足机体血流动力学需要的病理状态,代表了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西方社会,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逐步增加,是老年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左心室肥大,由于肥大的心脏慢性重塑和膨胀导致心脏体积增加而心脏细胞数量不变。心脏肥大是心脏血流动力学压力超负荷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应,它使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节致密重组,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终导致了心脏结构重塑。临床证据表明,持续的心脏肥大是心力衰竭进程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人们花费大量精力来确定引起病理性肥大的信号通路,以便在未来可以合理设计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1]。

  • 机械不同步评价临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进展

    作者:孙茜;李晶洁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于恶性心力衰竭、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宽QRS波群心电图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表明,CRT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运动能力、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有效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1]。在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国际上对CRT适应证的标准达成一致:对于左心射血分数(LVEF)<35%且NYHA Ⅲ~Ⅳ级的窦性心律患者,需QRS波≥120 ms;NYHAⅡ级患者,需QRS波≥150 ms;若为心力衰竭伴房颤者,则QRS波≥130 ms[2]。

  • 多层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作者:苏潇;赵江民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常见原因,其病理机制为:不稳定斑块脱落的栓子阻塞远端脑内血管或造成颈动脉狭窄导致脑组织低灌注。如何在不良事件发生前尽早发现不稳定的斑块,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CT设备和检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ultidetector spiral CT angiography, MDCTA),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日渐增多。

  • 线粒体与2型糖尿病

    作者:李瑞凯;陈洁;吴利平;张华

    线粒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细胞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基因缺陷和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本文现就线粒体与2型糖尿病做一简要综述。

  • 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和治疗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徐胜前;徐建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滑膜衬里细胞的增殖和包括单核细胞核激活的淋巴细胞的浸润导致血管翳的形成,这种血管翳覆盖在关节软骨和骨表面,产生大量的促炎因子并造成软骨和骨基质的破坏。

  • Notch信号通路在软组织肉瘤中的作用

    作者:程向阳;谷文光;佟铁军;李朋;李得见;黄硕;林瑷琪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是较常见的肉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全身各部位。由于肿瘤易转移和病理的多样性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反应差,导致预后效果不佳。软组织肉瘤源于染色体易位和调控组织形态发生的通路异常的间叶组织。Notch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人类头颈部肿瘤、肾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小细胞性肺癌、黑素瘤等中Notch 信号通路起着促癌作用;但其在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皮肤癌起着抑癌作用;同时发现在软组织肉瘤中Notch通路调控能力降低。本研究对Notch 信号通路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软组织肉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胡玲;王瑞婷;柴小青;潘建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技术也在逐渐改进。超声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清晰的解剖图像,特别是外周神经,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超声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麻醉中,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由于小儿解剖结构的特点,对婴儿和低龄儿,超声可探测到脊髓及其周围结构[1]。相比成人,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其价值。本文将对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 脑淀粉样血管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铖;马建芳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种老年人中常见的颅内微血管病变,主要病理特征是以淀粉样物质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在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软脑膜中及小血管的中外膜沉积[1-2]。CA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出血、脑缺血发作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是引起老年人原发性脑叶出血和认知功能减退的常见病因。CAA分为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2种,其中散发性 CAA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较高,与反复自发性脑出血、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AD)、脑梗死等疾病密切相关[2]。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AA的临床检测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外在针对AD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该治疗在改善脑实质Aβ的沉积的同时,却加重了CAA的病变程度,使得AD免疫治疗方案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对CAA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抗氧化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作者:董珂;崔国峰;毕郑刚

    氧化应激已被证实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独应用抗氧化剂或联合应用传统治疗能够改善氧化应激诱导的器官损坏,从而提高治愈率。近年来,大量的实验性研究数据充分证明了抗氧化剂对抗氧化性损伤的作用,其中一些抗氧化剂已被证实同样有利于人类AP的治疗,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抗氧化剂(单独应用或联合传统治疗)可以用于人类AP的治疗。从实验性动物和人类得到的不同结果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导致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有区别的。在AP患者中应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是临床研究的一个方向,为抗氧化剂治疗A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线索。

  • 利拉鲁肽的胰外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者:卢婷婷;马向华;沈捷

    正常人进食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细胞会产生一系列多肽类激素,促进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从而有效调节血糖,其中作用明确的是肠道促胰岛激素。有研究指出,肠道促胰岛激素刺激了约60%餐后胰岛素的分泌[1]。胰升糖素样多肽(glucagon-like peptide,GLP-1)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肠道促胰岛激素。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进食后GLP-1分泌明显减少因而肠道促胰岛激素的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效应明显降低,这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原因之一[2]。但若能外源性地补充GLP-1,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这是GLP-1可以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要基础。但是天然的GLP-1不稳定,可以迅速地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半衰期只有1~2 min,因此限制了天然GLP-1的临床应用。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李程;严超;燕敏

    一、概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是一组异质性肿瘤的统称。这类肿瘤起源于胚胎时期原始消化管(前肠、中肠、后肠)分化而来的器官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于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即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

  • 双酚A与甲状腺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薇;唐伟;段宇

    内分泌干扰素是一种能改变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源性化合物,近几年来,内分泌干扰素,尤其是双酚A(bisphenol A)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已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双酚A初被认为是一种微弱的环境激素,它可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维持自身稳态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来发挥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双酚A有拟雌激素样作用,可对机体造成多方面影响,包括生殖、发育、肿瘤发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等。甲状腺作为人和动物体内大的内分泌器官,在促进机体基础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至关重要。双酚A对甲状腺功能和形态学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1],现就双酚A对甲状腺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BLCA-1、BLCA-4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飞杨;张志凌;吴松;周芳坚;蔡志明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72570例,有15210例患者死于膀胱癌[1]。在我国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同时发病率正在不断的攀升[2]。低、中风险的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一年之后分别有20%、40%的复发率,高风险患者复发率可高达90%[3]。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是治疗的核心。由于膀胱癌的慢性特性及需要长期监测的特点,造成膀胱癌是目前花费贵的肿瘤之一,因而是卫生经济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肿瘤疾病[4]。目前膀胱镜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本身具有侵入创伤性、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变异、活检取材误诊、不易发现早期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缺点[5]。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诊断及监测膀胱肿瘤[6]。并且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可用于替代膀胱镜的肿瘤标志物。目前国内外对核基质蛋白与膀胱肿瘤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 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1,BLCA-1)及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4,BLCA-4)更以其在检测膀胱癌中的高敏感性及特异性,成为膀胱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BLCA-1、BLCA-4在膀胱癌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微小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张晶;邢同京;徐洪涛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2000万例[1],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HBV感染及相关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然而目前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在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等[2-4]。研究发现,部分miRNA在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与HBV感染免疫应答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探讨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归提供了新的方向。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雯雯;王哲海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的新亮点。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即为其中之一。EGFR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于胞外域EFGR的靶向性抗体,其与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EGFR,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促进EGFR内化等一系列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研究可能的疗效预测因素,以便确定哪类患者能从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中获益十分重要。本文就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超声造影剂在心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郑磊;田新桥

    目前,心脏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等技术虽然能为心脏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信息,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被称为超声医学的第三次革命,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可以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断能力。随着UCA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心脏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本文针对UCA的原理、发展以及其在心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黄士波;张铁民;赵宪琪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人们所探知,发现GIST起源于消化道间质细胞Cajal细胞,原癌基因c-kit突变或PDGFRA突变与其发病密切相关,以CD117和CD34等为代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手术完整切除仍为其首选治疗,以甲磺酸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及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成为GIST治疗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让GIST患者看到了另一个春天。本文就GIST目前的认识和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与心源性猝死

    作者:郑小菊;王继征;赵鹏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因心脏自身疾病而导致的猝死,是所有猝死案例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猝死案例的80%以上[1]。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旧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是一种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替代而继发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1996年WHO将其归为心肌病范畴[2]。进一步分析和识别造成ARVC患者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对ARVC相关性SCD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ARVC和SCD的相关性并就此作一综述,以期对ARVC相关性SCD有进一步的了解。

  • 干眼病患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倩文;张仲臣;张佳楠

    干眼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之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广泛普及,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人们在工作生活包括出行等方面用眼的时间、强度明显多于从前,因此眼部不适及干眼症的发生频率愈发变高,于是干眼症等一些眼表疾病便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引起重视。目前国内外关于干眼发生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仍然有限,并且内容尚无统一,故以下主要针对干眼患病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恶性胶质瘤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研究现状

    作者:齐春晓;王宁

    恶性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高度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使得手术无法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因而,术后放化疗成为了胶质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放化疗方案的更新,尤其是近年来替莫唑胺的应用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接受单纯放疗或联合化疗后在治疗区域内出现MRI影像上的水肿及增强范围的扩大,这种影像改变常常被认为是胶质瘤的复发或进展,因此而终止或更改治疗方案。然而,这部分患者中很多都是由放化疗术后的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所致,其影像学改变与胶质瘤复发或进展极其相似,对应用MRI影像判断疾病的进展构成了障碍。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恶性胶质瘤,尤其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放化疗后出现假性进展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C-反应蛋白与HIV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飞立;吴继周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疾病进展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持续的免疫激活导致HIV疾病恶化,而炎症反应在机体免疫激活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被看作免疫功能紊乱的标志物[1-2]。CRP是一种重要的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关于该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传统疾病(非艾滋病人群)如感染、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中,CRP已被用于指导临床诊疗[3]。艾滋病在全球流行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CRP和HIV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就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IL-33/ST2信号通路与胰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欣;梁鲁;姚碧辉;宋磊

    一、IL-33/ST2信号通路
      1. IL-33(interleukin-33):IL-33是2005年新发现的新型IL-1家族成员之一,它的基因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9p24.1),分子量约18000,具有IL-1家族的典型β三叶形特征,在结构上更接近IL-18。

  •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在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邢春燕;徐辉雄;章晶;张一峰;孙丽萍;刘畅;刘琳娜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技术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患者共54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进行术前常规超声(US)及ARFI弹性技术检查, ARFI弹性技术包括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TQ)及声触诊组织成像(VTI)。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超声、ARFI弹性技术及常规超声+VTI/VTQ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及钙化特征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52例患者54个结节中包括恶性结节34个,良性结节20个;34个甲状腺恶性结节中普通超声有3项及以上恶性表现的有27个,少于3项的有7个;而20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有3项及以上恶性表现的有5个,少于3项的有15个(P<0.005)。34个甲状腺恶性结节中,32个结节VTI分级≥Ⅳ级,2个结节VTI分级<Ⅳ级;而20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13个结节VTI分级≥Ⅳ级,7个结节VTI分级<Ⅳ级(P<0.01)。34个甲状腺恶性结节VTQ横向剪切波速度(SWV)值为1.36~9.00 m/s,平均(5.18±3.82)m/s,其中SWV值≥2.87 m/s的结节23个;20个甲状腺良性结节SWV值为0.78~8.15 m/s,平均(4.465±3.685)m/s,其中SWV值≥2.87 m/s的结节6个。甲状腺恶性结节SWV值略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P=0.068)。常规超声、VTI、VTQ及常规超声+VTI/VTQ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比较: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77.7%,单独VTI诊断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35%,准确性为72.2%,而单独VTQ诊断的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70%,准确性为68.5%,联合应用常规超声及VTI/VTQ诊断的敏感性为97.0%,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88.8%。结论 ARFI技术对于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能力并不优于常规超声,但是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水平。

  • percheron动脉梗死二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德华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复习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急性起病,以突发意识障碍,双瞳孔不等大为主要表现;文献有报道以嗜睡、反应迟钝、精神改变、眼睑下垂、复视、视物模糊等起病的,很少有运动及感觉障碍;其影像学改变有显著特点,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多数明显好转,以栓塞可能性大。结论临床遇到突发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不等大、智能障碍等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要考虑percheron动脉梗死,percheron动脉梗死累及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有或无中脑病变;颅脑CT示双侧丘脑、中脑低密度改变,脑MRI检查见双侧丘脑、中脑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中脑信号呈“V”字征表现,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主要根据典型临床和MRI表现。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二维结构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亚峰;赵彩明;薛枫;钱晓东;程绪杰;杨向军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7 d、术后6个月心脏二维结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62例行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缺血后适应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再灌注后8 min内不作任何干预,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后1 min内以4~6 atm低压充盈球囊,阻断血流1 min,然后收缩球囊,开放血流1 min,反复4次。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二维结构和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评价参数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特征包括“罪犯血管”、缺血时间、临床用药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2)术后7 d,后适应组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LVEF、WMSI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后适应组LVEF显著提高[(56.35±8.44)%vs.(51.19±11.22)%,P<0.05],WMSI显著下降(1.20±0.09 vs.1.44±0.10,P<0.01),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比较,对照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55.64±7.42)mm vs.(51.60±6.19)mm,P<0.05],WMSI增加(1.44±0.10 vs.1.33±0.12,P<0.01),LVEF下降,但无显著差异;后适应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118.62±20.84)ml vs.(106.21±24.40)ml,P<0.05],心输出量增加[(4.25±0.78)L/min vs.(3.87±0.66)L/min,P<0.05],WMSI下降(1.20±0.09 vs.1.28±0.10, P<0.01),LVEF较前提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后适应能改善再灌注术后6个月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然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进一步肯定其有益作用。

  • 儿童获得性气管食管瘘内科保守治疗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小波;陈德晖;苏柱泉;王颖治;李时悦

    目的:了解儿童获得性气管食管瘘(TEF)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2例在我院保守治疗的儿童获得性TEF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1个月和1岁1个月,均为误吞纽扣电池后出现TEF。2例患者均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予胃肠减压及空肠营养支持,分别经过约5个月及8个月2例患者TEF均完全愈合。以“儿童,气管食管瘘,获得性”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检索中文文献(1982年至2012年),未见有儿童获得性TEF保守治疗的报道,以相同的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英文文献共有37篇关于儿童获得性TEF的文献,其中仅有7篇文献报道了7例采用保守治疗。结论儿童误吞电池容易导致获得性TEF;当患者不能耐受手术且瘘口较小,特别是瘘口≤10 mm时,内科保守治疗可作为初始治疗的选择,一旦选择保守治疗应密切随访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HER-2、P53、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尹志永;王兴波;陈丽娜;任士俊;赵金;杨大勇

    目的:探讨黏附因子CD44、C-erbB-2基因(HER-2)、抑癌基因突变型P53(M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0例NSCLC及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相关基因在NSCLC及良性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NSCLC中相关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相关基因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检测出CD44、HER-2、MtP53、VEGF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5%、45%、50%、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44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HER-2与年龄、淋巴结分期有关(P<0.05);MtP53与性别、吸烟史、淋巴结分期、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VEGF与病理类型、淋巴结、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CD44、HER-2、MtP53、VEGF基因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 CD44、HER-2、MtP53、VEGF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CD44、HER-2、MtP53、VEGF阳性表达者预后差,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参考指标。

  • 男性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作者:巩卫;蒋丽娟;任奕;王玮;袁关利;常乐

    目的:评估重度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的152例OSAHS男性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中文版(MoCA)检查。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轻(n=56)、中(n=36)、重(n=60)三组。结果重度男性OSAHS患者MMSE总分(26.63±2.687)明显低于轻度(28.07±2.271)、中度(27.94±2.042)OSAHS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重度男性 OSAHS 患者 MoCA 总分(24.65±2.943)明显低于轻(26.27±2.875)、中度(26.28±2.5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重度组记忆和延迟回忆(2.37±1.33)、注意(5.08±1.06)得分明显低于轻度组(2.95±1.51;5.63±0.66)以及中度组(2.91±1.39;5.58±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OSAHS患者的MMSE总分、MoCA总分分别与年龄、吸烟指数、累计饮酒量、AHI指数、低通气指数(HI)、暂停指数(AI)、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LT90%)呈负相关,与受教育年限、夜间低血氧饱和度(SaO2 min)、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 ave)呈正相关。结论重度男性 OSAHS 患者较轻、中度 OSAHS 男性患者认知功能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记忆和延迟记忆、注意等方面的损害;MoCA、MMSE 总分与患者的吸烟、饮酒习惯以及PSG检测结果密切相关。

  •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早期改变

    作者:仇萍;姚丙南;吉越英;韩世琴;李建新;王爱国

    目的:采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TMAD)检测长期右心室起搏(RVAP)对左心室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的影响,为左心室早期心功能受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入选行DDDR模式起搏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为RVAP,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根据起搏器程控检查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Cum%VP)。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术前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DDDR组LVEF、NT-proBNP无显著改变(P>0.05),然而其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l均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DDDR组术后TAS-POST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Dglobal与Cum%VP显著负相关(r=-0.646,P=0.000)。结论长期RVAP左心室纵向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以及同步性减低,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长期RVAP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作者:马杰;杨明;韩凌;赵燕;徐源;揭秉章

    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颈动脉斑块(CP)的发生率,探讨Hp感染与T2DM患者CP的相关性以及CP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95例T2DM患者进行13碳尿素呼气试验(13C-UBT)以评估Hp感染与否,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并进一步将试验组分为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了解各组颈动脉斑块(CP)情况,同时测定各组患者HCY、LDL、Fbg、TC、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Hp感染组其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大于Hp感染阴性组(P<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Hs-CR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是T2DM患者发生CP的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程度对CP检出率无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T2DM患者可能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这一结果与HCY、LDL、Fbg、TC水平无关;Hp感染是T2DM患者发生CP的危险因素;Hp感染的严重程度对T2DM患者的C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 Narcotrend监测下观察七氟烷和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高玉洁;鲍红光;韩流;张列亮

    目的:研究在Narcotrend指数(NTI)指导下,七氟醚与丙泊酚分别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中,比较二者用于日间手术的优越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门诊行无痛人流术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20~40岁,体重40~70 kg。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每组50例,手术期间分别通过七氟烷以及丙泊酚维持,采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将NTI控制在56~65,术中采用OAA/S镇静评分反映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到达不同评分的 NTI 值和时间,同时记录整个过程对应的心率(HR)、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计算两组参数的相应系数。结果两组患者入睡和终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过程中扩宫口时,丙泊酚组的 HR和MAP要明显高于七氟烷组。结论七氟烷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丙泊酚,而两者在麻醉维持有效性和安全性及苏醒时间上无明显差别。

  • 组织弥散定量技术评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组织硬度价值初探

    作者:王艺颖;宁春平;房世保;王建红;孙咏梅;牛晓燕

    目的:探讨组织弥散定量技术中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AREA%)对不同功能状态桥本甲状腺炎(HT)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07例经临床确诊的HT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HT甲亢组、HT甲功正常组、HT甲减组,另选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经常规超声扫查后,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测量感兴趣区域的 AREA%,进行组间和组内差异性比较并进一步分析 AREA%与 HT 病程的相关性。结果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AREA%为(13.54±6.56)%,对照组AREA%为(3.4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 甲亢组、HT 甲功正常组、HT 甲减组的AREA%分别为(7.55±3.91)%、(11.41±3.91)%,(19.22±5.28)%,各组间AREA%有统计学差异(P<0.05)。AREA%与不同功能状态HT的相关系数r=0.851(P=0.001)。结论 HT患者不同甲功时期甲状腺硬度不同,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能够较敏感地发现并无创、定量评估这种差异。

  • 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的精子顶体反应率、顶体酶总活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结局的关系研究

    作者:郭小桥;余波澜;周华;司沙沙;曹定娅;刘见桥;孙筱放

    目的:研究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精子顶体反应率、顶体酶总活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关系,初步探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酶总活性预测男性生育力及IVF结局的价值,比较这两种检验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钙离子载体A23187在体外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采用改良Kennedy法检测精子顶体酶总活性。研究IVF-ET治疗150周期患者及各亚组中男方的精子顶体反应率、顶体酶总活性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活动率及体外受精率的关系。分析IVF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顶体反应率、顶体酶总活性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应用ROC曲线拟定顶体反应率、顶体酶总活性预测IVF妊娠结局的阈值。结果150例样本中,精子顶体反应率与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数、IVF受精率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20,0.018,0.084,0.054,P均>0.05;顶体反应率与畸形精子指数呈负相关,r=-0.183,P=0.025。顶体酶总活性与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172,0.306,0.222,P均<0.05;顶体酶总活性与畸形精子指数、IVF受精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7,0.039,P均>0.05。精液正常组(85例)、畸精症组(44例)、弱精症组(6例)的顶体反应率与IVF受精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39,0.185,-0.725,P均>0.05。精液正常组、畸精症组、弱精症组的顶体酶总活性与IVF受精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57,-0.156,-0.319, P均>0.05。妊娠组的顶体反应率为(23.65±16.60)%,比未妊娠组的[(17.96±11.00)%]高,P=0.02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妊娠组的顶体酶总活性为(78.84±38.52)μIU/106,比未妊娠组的[(64.72±31.67)μIU/106]的高,P=0.0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顶体反应率预测IVF妊娠结局的阈值为17.85%,灵敏度为0.550,特异度为0.549;顶体酶总活性预测IVF妊娠结局的阈值为59.84 IU/106精子,灵敏度为0.662,特异度为0.570。结论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的精子顶体反应预测男性生育力及IVF结局的价值低;精子顶体酶总活性可能是预测男性生育力的良好指标之一,但预测IVF结局的价值低;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的精子顶体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不比顶体酶总活性的高。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长河;许青宗;华娜;迟相林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CHF)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伴重度OSAHS患者43例。随机分两组:接受nCPAP及常规药物治疗者23例为治疗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者20例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血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长低通气时间、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血压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AHI、长低通气时间、LVDd、BNP显著降低(P<0.05);夜间SaO2、LVEF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AHI、长低通气时间、夜间平均SaO2、LVDd、LVEF无显著变化(P>0.05),BNP亦显著下降(P<0.05)。血压下降程度与BNP下降程度呈正相关趋势。结论对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伴重度OSAHS患者,nCPAP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血压,改善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心功能。

  • 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睡眠质量和就医行为分析

    作者:刘静;刘彬彬;贾林;江舒曼;黄耀星;许鸣;王胜炳

    目的:阐明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临床特征、睡眠质量和就医行为。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设计(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2001969),以问卷形式对广东地区三家医院难治性 IBS 和非难治性 IBS 患者的常见症状、症状严重程度(IBS-SSS)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就医行为指标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601例IBS中,难治性IBS占142例(23.63%)。难治性IBS组的IBS-SSS总分、症状严重程度为中度和重度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难治性IBS组(t=7.358,P=0.000;χ2=10.513,P=0.001;χ2=14.309,P=0.000)。难治性IBS组腹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难治性IBS组(χ2=5.733,P=0.017)。难治性IBS组PSQI总分及总分>5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难治性IBS组(t=6.131,P=0.000;χ2=34.310, P=0.000)。难治性IBS组的就诊次数、肠镜次数、年均直接医疗费用均显著高于非难治性IBS组(t=12.516, P=0.000;t=6.407,P=0.000;t=9.932,P=0.000)。结论难治性IBS患者的症状严重,睡眠质量差,就诊和肠镜检查次数多,临床耗费大,值得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 缬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单核细胞受体γ的影响

    作者:陈福生;罗莘;欧阳淑其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接受PCI的2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缬沙坦160 mg(146例)和40 mg(146例)每日口服。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测定血清MCP-1和PPAR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CP-1与PPARγ。随访6个月266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两组MCP-1水平术后24 h升高(均P<0.01),术后7 d低于术后24 h(P<0.01),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低于术前(P<0.01),高剂量组下降更显著(P<0.01)。(2)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 h升高(P<0.01),术后7 d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一步升高(P<0.01),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3)两组 MCP-1/PPARγ比值术后24 h升高(P<0.01),术后7 d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下降(P<0.01),高剂量组较低剂组下降更显著(P<0.01)。(4)支架再狭窄率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 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缬沙坦促进MCP-1、MCP-1/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缬沙坦升高PPARγ,抑制介入术后炎症反应,防治支架再狭窄。

  •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杨帆;陈贤翔;吴火林;郭美金;陈媛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 患者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8例(21%),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39.5%),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39.5%),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结合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其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8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5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5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依据病灶有无包膜情况,病理诊断Ⅰ型为非包膜内型FVPTC(8/38,21%),Ⅱ、Ⅲ型为包膜内型FVPTC(30/38,79%),以上两者的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等超声特征的显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淋巴结累及等超声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PTC 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的不同与其病理亚型密切相关。

  • 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作者:季国;王祥民;石培民;岑建农;孙爱宁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并与同期MLL基因重排阴性AML患者进行比较。方法观察随访51例MLL基因重排阳性AML病例(非M3型),分析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CR率、复发率、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移植效果等,并与同期随机选择的51例MLL基因重排阴性AML病例(非M3型)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MLL基因重排阳性患者WBC数、LDH、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FAB分型中M4/M5比例明显增高(P<0.05)。(2) MLL基因重排阳性 AML组单核系统的表面标志 CD14、CD64、CD15和 CD11b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MLL 基因重排阳性 AML 患者总缓解率51.0%,复发率42.3%。而对照组总缓解率72.5%,复发率18.9%。MLL基因重排阳性AML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缓解率低,易复发(P<0.05);至随访截止时MLL基因重排阳性AML患者OS为32.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LL基因重排阳性AML患者中,单纯化疗患者3年 OS率为26.7%,移植患者3年 OS率为60.0%,可见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提高了OS率(P<0.05)。结论 MLL基因重排阳性AML在AML-M4/M5中发生率高,化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其生存率。

  • 肾癌组织中PCDH10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岳根全;徐奔;张莲;刘倩伶;王璐;张骞;陈光富

    目的:检测PCDH10基因在肾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PCDH10基因在5株肾癌细胞系和47例肾癌组织样本中的甲基化情况,同时分析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进行统计研究。结果5株肾癌细胞系中有2株检出PCDH10基因甲基化,比率为40%;47例肾癌样本中有31例检出PCDH10基因甲基化,比率为66.0%,6例癌旁组织中有1例检出PCDH10基因甲基化,比率为16.7%。PCDH10基因出现甲基化的患者与未出现甲基化的患者相比,二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病理核分级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Ⅰ期肾癌与Ⅱ~Ⅲ期肾癌之间PCDH10基因甲基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DH10基因在肾癌组织中甲基化程度较高,高分期的肾癌可能具有更高的PCDH10基因甲基化率,提示PCDH10基因甲基化可能与肾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膀胱镜及逆行造影检查在泌尿生殖窦畸形患儿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吕逸清;谢华;徐伟珏;朱珍;黄轶晨;吕志宝;陈方

    目的:评价膀胱镜及逆行造影检查在泌尿生殖窦(UGS)畸形患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例应用膀胱镜及逆行造影检查的UG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儿中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9例,男性假两性畸形5例,单纯UGS汇合8例,一穴肛畸形7例。膀胱镜检查结果:1例双侧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共同通道,3例可见精阜样结构,1例双阴道双子宫畸形以及2例直肠阴道瘘。2例阴道开口距离膀胱颈部<15 mm,共同通道>3 cm者1例,<1 cm者8例。9例阴道长度<2 cm。根据检查结果,2例行阴道游离拖出成形术;8例行后切开及皮瓣翻转术;其余19例患儿均接受了泌尿生殖窦整体游离拖出成形术,其中7例一穴肛患儿同时进行了直肠游离拖出肛门成形手术。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目前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UGS畸形的患儿,术前进行膀胱镜及逆行造影的检查有助于为诊治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外科医师可据此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对于降低手术风险难度及改善患儿的预后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 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杨旭;王元钊;叶妮;王轶;赵璟;张苏闽;方健;周惠芬

    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对C-IB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C-IBS患者进行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ELISA法),将82例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予以口服乳果糖+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对照组41例:口服乳果糖;观察该方案干预后患者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便质、腹痛等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比较其对C-IBS患者的疗效。结果98例C-IBS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83.67%,不耐受食物位于前3位依次为蛋黄蛋白、牛奶、鳕鱼;完成研究并完整记录者62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84.62%(22/26),对照组57.14%(20/35),除对照组患者的排便不尽感外,患者其余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对C-IBS患者的症状缓解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治C-IBS提供参考。

  • 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作者:潘闻;鲍旭丽;王金环;李红霞;渠亚超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慢性丙型肝炎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氟伐地汀;用药后4、12、24、36、48周及停药后12周、24周复查病毒RNA定量。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合并高LDL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vs.46.7%,85.1%vs.63.3%,81.5%vs.53.3%,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利于提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 以颈部囊性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扁桃体鳞状细胞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何惠华;刘汉忠;李蓓;杨继洲

    目的:探讨以颈部囊性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例以颈部囊性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HPV基因分型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酷似颈部淋巴结核,病理组织学与鳃裂癌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p16阳性,P53(+),Ki-67指数约20%,HPV 基因分型HPV16型阳性。结论扁桃体鳞状细胞癌以首发颈部囊性转移性包块症状者少见,其临床需要与颈部淋巴结核及鳃裂癌鉴别,避免误诊。

  • 肺癌四肢骨转移20例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程冬冬;杨庆诚;胡涂;张智长

    目的:探讨肺癌四肢骨转移手术治疗方法、术后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及生存率。方法2006~2010年我科收治肺癌四肢骨转移病例20例。骨转移癌部位中股骨11例,肱骨3例,尺骨4例,髂骨1例,指骨1例。20例患者均行瘤段切除保肢重建术,其中人工关节置换11例,瘤段切除灭活回植4例,同种异体骨重建3例,单纯切除2例。结果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4.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7.56±1.43,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为2.31±0.95,术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P<0.05)。术前生活质量平均为27.93±8.6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平均为58.42±15.31,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术后 MSTS评分范围13~28分,平均为20.16±4.38。结论肺癌骨转移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肢体功能,但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肝细胞癌MR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长义;杨林;陈红;熊义富;张喜荣;刘辉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肿瘤血管生成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 HCC 46例,术前均接受 GE SIGNO EXCITE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常规MRI扫描采用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 T1加权(T1 weighted image,T1WI),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st recovery fast spin echo,FRFSE)T2加权(T2 weighted image,T2W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 shot fast spin echo,SSFSE)T2WI序列。MRI增强扫描:使用美国Medrad公司磁共振专用双管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射MR对比剂GD-DTPA,浓度为0.5 mmol/ml,剂量为0.2 mmol/kg,速率为3.0 ml/s。在MRI图像上分析病灶的大小、边缘、瘤内坏死、侵袭转移,并测量病灶对比噪声比(Lesion-to-liver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增强各期的对比增强指数(Contrast enhancement index,CEI)。使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on法检测46例HCC及14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HCC中VEGF阳性率73.9%(34/46), MVD的变化范围为5.0~93.0,平均值35.3±2.8;14例癌旁肝组织中VEGF阳性率28.6%(4/14),癌旁肝组织MVD的变化范围为10.0~61.0,平均值23.7±3.2。癌组织MVD值及VEGF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MVD值及VEGF表达率。VEGF表达阳性组肝癌MVD值40.5±3.2,阴性组20.7±3.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5 cm和<5 cm两组肿瘤组织MVD值无显著性差异,但≥5 cm的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5 cm组;有无瘤内坏死组癌组织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边缘欠清组的MVD高于边缘清晰组,但VEGF阳性表达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有侵袭组的MVD高于无侵袭组,但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T1加权CNR有显著性差异,T2加权CNR无差异;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动脉期及门脉期CEI有显著性差异,延迟期CEI无差异。T1加权及T2加权CNR与MVD之间均无相关性;动脉期及门脉期CEI与MVD之间呈正相关,延迟期CEI与MVD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肿瘤MVD值与VEGF表达与其MRI特征相关。MVD与VEGF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2002~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原发性胃癌发病及生存情况分析

    作者:韩雪;赵佳;黄辰曦;谢梦;丁一波;马立业;张宏伟;曹广文

    目的:阐明上海市杨浦区2002~2012年期间胃癌发病和生存情况。方法系统整理上海市肿瘤登记和管理系统中的杨浦区户籍人群胃癌病例和手术治疗信息,应用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分析胃癌患者发病的时间趋势,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的计算,组间生存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2年报道胃癌新发病例4853例,其中男3150例。男性粗发病率为50.60/10万;女性为29.55/10万。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0.52/10万,显著高于女性的13.91/10万(U=136.14,P<0.01)。在此期间胃癌发病水平未显著变化(APC=0.06)。男性40岁、女性4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上升。因胃癌死亡4093例,其中男性死亡2645例。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43.36/10万;女性为24.90/10万。标化死亡率男性为18.46/10万,显著高于女性的11.18/10万(U=116.72,P<0.01)。男性50岁、女性55岁之后胃癌死亡率明显上升。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375年。接受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是5.126年,非手术组为0.690年。胃癌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43.8%、37.6%、33.8%和30.9%。手术治疗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78.01%、65.26%、58.29%、54.09%和50.29%,显著高于非手术组42.74%、30.45%、24.73%、21.29%和18.96%(P<0.001)。结论上海市杨浦区男性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母血中抗磷脂抗体及血栓前状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黎燕;韩志萍;王芳;苏放明

    目的:研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血的抗磷脂抗体及血栓前状态等标志物变化,寻找敏感、有效的指标预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方法收集需住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共7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2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8例。同时随机选取30例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的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病。住院时检测:血常规、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糖耐量、24 h尿蛋白定量;凝血四项、栓溶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抗心磷脂抗体(ACA)-IgM、IgG及抗β2-GPI抗体定量等生化指标。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明显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正常妊娠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抗磷脂抗体定量与血栓前状态的严重程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变化预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进一步可通过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鉴别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 Bartter综合征和Gitelman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阳池娇;曹筱佩;符娟;肖海鹏;廖志红;李延兵

    目的:分析比较Bartter综合征(BS)和Gitelman综合征(G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BS(n=15)和GS(n=11)患者共26例。结果 BS多表现不同程度的乏力或双下肢乏力(14/15),GS常表现乏力并伴肢端麻木或抽搐;我们的资料表明BS较GS有更严重的低血钾(P<0.05);而GS血镁低、尿钙尿肌酐比值明显下降;两组肾素活性、血醛固酮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经补钾或联合吲哚美辛、螺内酯等药物治疗后血钾均可上升;随访患者均仅长期补钾治疗,症状消失,血钾均未恢复正常。结论与BS相比,GS更常表现肢端麻木或抽搐,低血钾程度轻,而尿钙尿肌酐比值明显下降;单纯长期补钾治疗可消除症状,但不能达到治疗目标。

  • 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二尖瓣置换术心脏破裂中的应用

    作者:沈如华;严中亚;吴一军;卢中;雷虹;朱正艳;孙云;郑理

    目的:报道应用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二尖瓣替换(MVR)术后并发左心后壁破裂(LVR)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1999~2013年我院行单纯或合并其他瓣膜置换1212例,术中并发LVR 3例。发生率为0.25%。均采取体外循环下进行修补。先拆除二尖瓣,采用心内间断褥式缝合加心外间断褥式缝合修补破裂口,然后应用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黏贴心包片覆盖破口位置。术者按压一会黏贴的自体心包补片,使之黏贴确实。结果3例LVR均抢救成功。体外循环(CPB)时间为(286±60) min,首次体外循环阻断时间为(85±13)min,再次体外循环阻断时间(115±12)min。24 h引流量为2410 ml、550 ml、1100 ml。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低血压,经给予输血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未见室壁瘤的发生。结论采用医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黏贴心包片覆盖修补后破裂口的方法可以提高左心室破裂的抢救成功率。

  •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

    作者:高萌;姜涛;欧阳艳艳;张晓萍;车成业;王文营;周占宇;赵桂秋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效果。方法对116例116眼严重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全部患者的晶状体均在外伤中丢失或因混浊、脱位/半脱位而在本次手术中切除,术后观察患者眼部情况,包括视力、眼压、角膜、瞳孔、晶体、视网膜情况等,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全部严重眼外伤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术后眼球均得以保留;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P<0.01);一过性眼压增高为硅油填充后的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大多好转;术前角膜裂伤或角巩膜裂伤、巨大异物通过角膜/角巩膜缘入眼者共68眼(58.6%),术后均不同程度形成角膜白斑;26例患者在Ⅱ期或Ⅲ期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或行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术后人工晶体均位置正,未发现晶体脱位现象;术后视网膜均平伏,但有14例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均再行玻璃体切割术、剥膜、视网膜切开、重水、眼内激光光凝、巩膜外冷凝、视网膜复位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6例取出硅油,视网膜均平伏,另外8例为硅油依赖眼。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疗效确切,保留眼球效果较好;但视力预后相对较差;视力预后较差的因素包括:眼球破裂伤、角膜/角巩膜/巩膜裂伤≥6 mm、严重的玻璃体积血、严重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嵌顿、视网膜缺损、视网膜前/下增殖、眼球内巨大异物(异物直径≥5 mm)、严重的眼内炎、脉络膜损伤等。其中重要的是视网膜黄斑区的损伤或/及角膜瘢痕的形成。晶体的伤情对视力预后影响不大。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73例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作者:高杲;李丹;江红;臧国庆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73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组织病理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检测血清 HBVDNA 定量。结果7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 G03例(4.10%),G128例(38.36%),G235例(47.94%),G36例(8.22%),G41例(1.37%),S011例(15.07%),S130例(41.10%),S223例(31.51%),S38例(10.96%),S41例(1.37%)。按年龄分组,≥40岁年龄组肝脏炎症程度重于<4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2,P=0.04)。两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0岁年龄组S2~4占53.4%,<40岁年龄组以下年龄组S2~4仅占37.2%。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012,P=0.918及r=-0.149, P=0.208)。结论绝大多数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有一定程度的炎症改变,伴或不伴有肝脏纤维化。对慢性HBV携带者,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者,建议行肝穿刺活检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伍小臻;李慧;宫琳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根管内封药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逆行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开髓拔髓治疗,治疗组根管内封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照组根管内封甲醛甲酚,治疗后第3天记录疼痛缓解时间、牙齿松动度、叩痛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牙齿松动度、叩痛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小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根管内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急性期逆行性牙髓炎,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机械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在自体透析用血管通路中的应用

    作者:冷晓妍;吴江;高丹慧;仇晶

    目的:评价机械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后建立自体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成形术的通畅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5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透析行首次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成形术患者,根据手术中头静脉内径的测量,将30例头静脉内径≥2.5 mm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4例头静脉内径<2.5 mm,应用液化扩张或3 F Forgarty球囊等机械扩张头静脉内径>2.5 mm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术后观察内瘘通畅情况及透析时血流量。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5例内瘘失败,实验组3例,对照组2例。术后3周后应用内瘘进行透析,49例患者随访6个月。6个月后通畅率对照组,实验组分别96%,88%。结论机械扩张小口径头静脉使其直径≥2.5 mm后,再行内瘘成形术,可得到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高危风险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游华斌;邹国友;徐凤娟;郭宁飞;文华超

    目的:观察老年高风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经皮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前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风险评估,P3级以上为高危患者,共计56例患者进行了麻醉下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单边外固定治疗。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死亡数,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时间为20~50 min,平均(25.5±10.5)min。手术中出血量5~25 ml,平均少于10 ml,术中无输血。随防6个月至3.5年,平均(1.5±0.45)年。所有患者3个月随访时骨折愈合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拆除外固定支架。2例患者出现轻度髋内翻,1例患者出现螺钉切割股骨颈。后随访髋关节Harris优良率为81.5%,非手术原因死亡3例。结论经皮复位+单边外固定是治疗老年高危风险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重建成像在颌骨埋伏牙治疗评估前的临床应用

    作者:曹伟;胡春艾;刘华;夏平;王涛;赵宝忠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DCT)容积扫描重建成像对颌骨埋伏牙在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拟诊为多生、埋伏牙患者行64排螺旋CT(MDCT)轴面容积扫描,层厚0.9 mm,50%重叠重建成像,使用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法(SSD),容积成像(VR)、容积密度投影(VIP)、表面大密度投影法(SMIP)和多层面重建法(MPR)六种方式重建图像,比较不同方法重建的图像,选择优成像组合。结果6种重建图像中SSD、VR、VIP和SMIP成像能立体地显示上颌骨内埋伏牙形态、位置,以VR立体效果佳,SSD的分辨率较差,VIP和SMIP能显示牙齿在颌骨的位置和牙根,MIP 图像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显示率高,对埋伏牙内部结构的密度差异显示好,但空间位置较差;MPR对示牙根显示优。结论 VR、VIP、SMIP及MPR四种重建成像能准确显示上颌埋伏牙的空间位置,形态及牙根发育状况,可作为颌骨埋伏牙CT定位的首选成像方式。

  • 氧减指数在判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低氧程度的作用分析

    作者:林镝;李旭;田莉;李朋

    目的:了解氧减指数与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低氧血症严重程度的关系和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小儿呼吸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通过对57例3~6岁OSAHS患儿的PSG监测数据分析,将反映低氧血症的三个指标:低血氧饱和度(LSaO2)、低血氧饱和度持续的时间、≥3%氧减指数(≥3% ODI)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AHI轻、中、重三组的LSaO2、低血氧饱和度持续的时间、≥3%ODI进行组间两两对比。结果 AHI与≥3%ODI和低血氧饱和度持续的时间有相关性(r=0.686,0.643,P<0.05);而与LSaO2无相关性(r=0.174,P>0.05)。AHI轻、中、重三组的≥3% ODI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三组的LSaO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儿童OSAHS严重程度目前仍以AHI为主要判断指标,≥3%ODI在辅助判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符合儿童睡眠时呼吸事件的特点。

  • 一氧化碳中毒所致肺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李珍;黄晓峰;任东青

    目的:通过制备特殊染毒设备、直接观察一氧化碳(CO)中毒引起肺部病变的情况。方法设计制作生物效应反应舱(染毒柜),将60只成年健康BABL/c小鼠随机分为CO中毒组(即500、2000、4000、8000 ppm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即刻组和染毒后14 d组,各6只。在染毒后,观察动物中毒情况,分别取肺组织、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染毒后,小鼠出现明显中毒行为。急性中毒小鼠肺组织外观呈暗红色,充血,水肿及出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内支气管周围有多量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泡水肿,腔内见浆液渗出物,部分有透明膜形成,局部肺组织萎缩,周边有代偿性肺气肿,同一肺叶病变有不一致性,部分支气管腔内也可见大量渗出物。不同剂量组之间,肺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慢性期,小鼠肺组织损伤逐渐恢复,外观基本正常,组织病理学改变恢复正常,部分出现轻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论成功制备了 CO 染毒柜设备,并直接观察了CO中毒所致肺组织病理变化。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

    作者:尹华;赵银必;周忠华;刘俊;张文超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其中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固定(A组),33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压力固定器固定(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l周、3、6、12、24个月应用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摄X片比较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对两组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A 组比较,B 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压力固定器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

    作者:何亚峰;马小静;金晶;陶凉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外科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病例24例,均应用超声心动图、64排CT检查确诊先天性单纯冠状动脉瘘,排除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和冠状动脉瘤。本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均无显著临床表现,因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行超声心动图确诊冠状动脉瘘后入院。瘘口直径3~12 mm,平均4.5 mm,入院后行64排CT检查,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瘘口部位及毗邻情况,均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即全麻、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切口长度小于4 cm。围手术期及随访均无死亡病例。结果24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成功行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瘘结扎或褥式带垫片缝扎。其中瘘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22例,左冠状动脉2例;瘘口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分别为5例,11例,2例和6例,TEE监测术后与术前对照显示原有冠状动脉瘘瘘入心腔处的异常分流信号消失,观察心肌各室壁无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功能无减低,二、三尖瓣原有反流减轻、甚至消失。手术无死亡,无转正中切口或中途改行体外循环病例。随访3个月至4年,复查超声及心电图均无心肌缺血、残余漏等并发症。结论 TEE 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中能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及入口,保障手术安全且能即刻评价术后疗效,在外科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治疗冠状动脉瘘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 联合术中超声的硬质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的治疗体会

    作者:李霖;王佳雷;韦皓棠

    目的:探讨联合术中超声的硬质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胆囊多发性结石42例,其中,术前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合并胆囊颈、管结石3例。全组保胆取石术中再次联合超声辅检,实时、全面、准确显露胆囊颈、管结构和结石情况,引导硬质胆道镜进行针对性的取石。结果全组病例术中联合超声辅检,再次确诊合并胆囊颈、管结石18例。其中,嵌顿性胆囊颈、管结石12例。全组手术均成功,取净胆囊结石;术中由于取石网篮及结石致胆囊颈、管黏膜摩擦损伤出血8例,均经电凝棒予以止血。术后1~3个月复诊,均无胆囊残留性结石、继发性胆瘘、急性胆囊炎和胆道梗阻病例。结论保胆取石治疗中联合术中超声辅检,更能实时、准确和全面了解结石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确保取净结石,降低残石率。

  • 咪达唑仑对人H441细胞上皮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作者:崔湧;于同;葛鑫;聂宏光

    目的:咪达唑仑是一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本实验旨在探讨咪达唑仑与上皮钠通道电流之间的关系,明确咪达唑仑是否能够通过改变肺泡上皮 Na+转运而影响肺泡液体的清除。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测定H441细胞全细胞电流,阿米洛利敏感性电流用总电流值减去阿米洛利可抑制的电流差值算得。结果应用0~100μmol/L咪达唑仑灌流后,阿米洛利敏感性电流剂量依赖性下降,由剂量效应曲线计算出IC50值为1.3μmol/L。结论临床上对合并肺脏损害的病人应用咪达唑仑时应考虑其可能对肺脏液体清除作用的影响。

  • 四家综合性医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曹敬荣;叶丽艳;胡云建;陈海;闫中强;艾晓曼;王培昌;沈定霞

    目的:分析四家综合性医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医院用Vitek 2 compact、质谱等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的血培养阳性分离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分析采用 WHONET 5.6软件。结果5036株不重复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53.7%,革兰阴性菌占40.6%,真菌占5.7%。四年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总检出率居首位(32.9%),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5.3%)、金黄色葡萄球菌(8.2%)、肺炎克雷伯菌(7.1%)、真菌(5.7%)、屎肠球菌(4.9%)、鲍曼不动杆菌(4.6%)和铜绿假单胞菌(3.6%)。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高,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分布有别于北京的三家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总检出率分别为58.1%和80.4%,其中三亚人民医院二者检出率低分别为47.4%和59.9%。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分别为8.5%和2.8%,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62.6%和50.0%,二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0.8%和1.1%、8.6%。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5.9%、31.5%和82.5%、79.5%。四年中真菌分离株数明显增加,布鲁杆菌、放射根瘤菌、猪伤寒沙门菌等少见细菌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结论血培养阳性标本检出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随地域、时间而不同,血培养标本中真菌和少见细菌分离率上升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加强血液标本病原菌检测和监测。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王强;徐莉;李庆国;王东进

    相比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具有保留完善的左心室结构和较好的左心室功能、较小的血栓形成概率,较高的生活质量等优点。二尖瓣腱索断裂、退行性病变、barlow综合征等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效果已经为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术技术要求更高,其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国内较少报道。本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我中心行二尖瓣成形的患者近中期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进一步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 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雷珠单抗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李鸿翎;李秀英;姚莉;曾云;何金梅;曹恒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于虹膜表面及前房角形成新生血管或新生血管膜导致小梁网阻塞和周边虹膜前黏连,引起眼压升高,根本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缺血、缺氧或炎症而引起的难治性青光眼。临床多见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很难控制眼压且致盲率极高的青光眼,传统方法常常难以奏效。我们根据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程度,采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雷珠单抗(LUCENTIS)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子彦;王国平;徐瑞琴;张敏;郭铁军;李殿霞;陆小云

    过敏性紫癜(henoe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常见的全身微血管变态反应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病程易迁延、反复。有研究发现,儿童患者存在出凝血功能异常[1],成人患者HSP的发病机制与儿童类似,其出凝血功能方面的变化尚未明确。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它在抑制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2]。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分布于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质膜蛋白,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蛋白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中起重要作用。TM脱落到血浆中形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在许多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中如糖尿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血浆sTM水平增高[3]。为探讨成人HSP疾病过程中出凝血状态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HSP临床病理生理改变,我们测定了成人HSP患者血浆TFPI和sTM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俯卧位置入Supreme喉罩在脊柱外科腰椎胸椎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张媛;严进军;李艳辉;杨希革;王班;麻海春

    一次性双管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supreme,SLM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声门上型呼吸道管理工具。它既保留食管引流型喉罩(LMA Proseal,PLMA)较高的口咽漏气压(OLP),又增加了使用便利性和通气的可靠性[1]。目前,气管内插管是俯卧位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方法。通常是患者行仰卧位麻醉诱导插管后再将患者置于俯卧位。麻醉后翻身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而且翻身后患者体位调整较为困难。本文探讨患者在麻醉前自行俯卧位,头侧偏向一侧进行全麻诱导置入喉罩,以喉罩行机械通气的可行性,为此类患者的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的同时,减少患者更换体位的次数以及减少人工调整体位的机会。

  •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苏毅鹏;董晓梦;胡耀芝;王媛;耿延磊;陈金波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世界范围均有感染病例报道,其中以地中海及中东地区较为多见。而在我国其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根据布氏杆菌病典型症状、体征及疫区居留史或病畜接触史,可较易做出诊断。然而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较为少见,约占布氏杆菌病的10%[2],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现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病例报道如下,并对相关文献回顾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认识。

  • 成人原发多发性痛风并巨大痛风石一例

    作者:李亭;王军;柳英;何平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多关节肿痛20年,加重伴多关节畸形10年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足跟部肿痛,后逐渐加重,发展至踝、膝、腕、指、肘关节等。患者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予降尿酸、对症处理、低嘌呤饮食,病情无明显好转,且进行性加重,10年前双足、双手等部位出现多个结节、肿块(痛风石),曾行6次痛风石取出术。患者一直间断服用降尿酸药物,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双足、踝、双手、腕活动明显受限,需依靠拐杖行走。不伴尿频、尿急、心悸、肢体震颤等。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血压控制不佳;曾患有肾结石。家族史无特殊。专科检查:T 36.5℃, P 84次/min,R 20次/min,BP 165/110 mm Hg。双侧耳郭散在多个大小约0.1 cm痛风石,双手、足、肘等部位散在分布痛风石,约0.5~5 cm 大小。双足、手畸形,活动受限,双膝关节以下重度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生化:尿素8.08 mmol/L,肌酐96μmol/L,尿酸647μmol/L;血脂:总胆固醇5.75 mmol/L,甘油三酯4.1 mmol/L。X线表现(图1~3):双侧肘关节、腕关节各骨、双手部分指骨及掌骨、双足趾骨、跗骨及踝关节各骨均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关节间隙变窄;邻近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膝关节骨质增生,双侧髌前软组织区及髌上囊区见稍高密度肿块影。患者拒绝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故给予患者降尿酸,控制血压、降血脂及对症处理,患者症状略有改善后即自动出院。出院时嘱其坚持低热量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戒酒,每日多饮水,注意控制血压、血脂。

  • Peutz-Jeghers 综合征致多发肠套叠一例

    作者:刘明霞;房星宇;唐志全

    患者女,23岁,已婚,汉族,因间断腹胀、腹痛3周,加重伴黑便1周入院,伴有恶心、呕吐。1周前腹胀、腹痛加重,伴少量暗红色果冻样血便,肠鸣亢进;5d前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黏连性肠梗阻,予胃肠减压、灌肠、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有轻微缓解。病来体重下降约5 kg。查体:体型消瘦,睑结膜稍苍白,口腔黏膜及嘴唇可见黑色素斑;腹部稍胀,未见肠型,下腹部双侧压痛,可触及膨胀肠管,无反跳痛,莫非征(-),肠鸣音活跃8~10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外院电子胃、肠镜:小肠多发息肉。入院后查大便潜血阳性,血常规:WBC 17.7×109/L、N 75%,CRP 2.4 mg/dl,肝功能:TP 36 g/L、Alb 21 g/L。腹部X线片符合小肠梗阻表现。腹盆CT平扫+增强表现(图1~3):肠套叠并小肠梗阻,腹腔积液;符合小肠多发息肉表现。入院后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甘油灌肠通便,泮托拉唑抑酸,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行套叠肠段切除+肠吻合术。套叠肠段的回肠、空肠腔内多发息肉,分别达7 cm和5 cm。病理诊断(图4~5):多发性P-J息肉,伴肠套叠。

  • 肉瘤型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例

    作者:郭恒强;李成明;赵静;王丽萍

    患者男,46岁,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胸痛,伴发热、胸闷、咳嗽,咳少量白痰,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石棉接触史。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血压120/70 mm H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腋窝区触痛,未触及明显肿物,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肿瘤筛查阴性。影像学检查:64排螺旋CT扫描示左侧胸膜广泛不均匀性增厚,超过1 cm,病变局部邻近胸膜下线低密度影消失,左侧膈肌升高,心包和左侧膈下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缘见分叶,脾脏受压向下移位(图1),CT诊断左侧恶性胸膜间皮瘤。左侧胸膜肿物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肉瘤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图2)。

  • 姐弟多发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二例

    作者:贾江坤;申权;郑腾昊;薛焕洲

    例1,女,26岁,以“间断性腹泻伴呕吐1年,加重1周余”为主诉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间断性腹泻,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等症状。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1个月前,患者腹泻呕吐加重,随来我院就诊。上腹部CT示:胰腺占位,考虑胰腺内分泌肿瘤。现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以“胰腺占位:胰腺内分泌肿瘤?”收入我科。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差,体重减轻。既往体健,对青霉素过敏。月经正常,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术前彩超示:胰腺:胰头18 mm,胰体13 mm,胰尾12 mm,腺内回声均匀,紧邻下腔静脉前方胰头钩突内侧可见一大小约28.4 mm×19.7 mm不均质低回声,实性占位。术后彩超示:胰腺:胰头16 mm,胰体9 mm,胰尾11 mm,腺内回声均匀,稍强。术后病理诊断示:(胰头)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胰岛细胞瘤,免疫组化提示除外胰岛素瘤和高血糖素瘤的VIP瘤。见图1。

  • 尺骨三枚茎突副骨一例

    作者:毛毳;董国庆;朱永波;刘国红;索红娜

    患者男,55岁,建筑工地农民工。左腕间隙性疼痛2年,现加剧3个月来院就诊。既往无外伤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腕内侧肿胀,皮肤色泽正常,尺骨茎突处压痛明显,各手指伸屈正常,腕部旋转功能下降。其他部位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左腕关节正侧位片显示:左尺骨茎突处有三枚大小不等的骨结构(图1),有完整皮质,其内见正常小梁结构。小骨与尺骨茎突之间有1 mm宽的间隙,左尺骨茎突明显小于右侧。CT三维重建显示三枚骨块紧密集拢,但相互独立(图2)。影像学诊断:(1)左侧茎突副骨可能性大。(2)陈旧性骨折不能排除。手术所见:茎突处深筋膜增厚、水肿,切开时流出少量浅黄色液体。尺骨茎突浅而小,茎突上未见附着的韧带。三枚小骨之间有少量纤维软骨组织,远端被尺侧副韧带附着,内侧与三角软骨连接。近端骨面毛糙,是通过软骨组织与茎突相结合,有清晰的关节面,不可移动。术后证实三枚小骨为尺骨茎突副骨。术后切口无感染,Ⅰ期愈合。3个月后复查:腕关节尺侧轻度酸痛,旋转及握力功能下降。半年后电话随访腕关节酸痛消失,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恢复正常。

  • 泌乳性腺瘤伴乳汁淤积一例

    作者:叶玉梅;李娜

    患者女,22岁。产后4月余,发现左乳肿块伴疼痛3月余。患者产后20 d发现左乳肿块约2 cm,并有轻微胀痛,无发热等伴随症状,当地医院拟诊为“乳腺炎”,予“阿莫西林”、补液等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肿块继续增大,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乳呈球形外观,较右乳明显增大,无红肿,囊性感,轻微触痛,挤压左乳头有乳汁溢出,左腋窝及左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双侧乳腺声像图改变,符合哺乳期,左侧乳腺液稠有囊块,考虑脓肿可能,双侧腋下可见淋巴结显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考虑为乳汁淤积可能,在静脉麻醉下行切开引流术,术中证实为乳汁淤积,吸出大量乳汁样液体约650 ml,腔隙基底部见炎性腺体样组织约3 cm,充血水肿明显,切除一小块行活检,液体部分行细菌培养,部分行结核菌培养,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冲洗空腔,置双套管引流冲洗,术后予“头孢呋辛、甲硝唑”抗感染治疗,“补佳乐”回奶,因回奶效果不佳改服溴隐亭。但术后病理示:(左乳)泌乳性腺瘤。引流管中一直有乳汁流出,故术后第9天行第二次手术,术中见肿块增大明显约6.0 cm×4.0 cm,边界清楚,分叶状,破裂口有白色乳汁样分泌物,肿块与基底部有黏连,但能钝性分离,完整切除肿块。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见图1~4。

  • 胆囊结核并胆囊结石一例

    作者:韩鹏;刘云霞;曲阳春;张孟超;郭建男

    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部“不适伴疼痛”10年入院。该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钝痛,并向右侧腰背部放射,无发热、黄疸,无腹胀及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胆囊结石”。10年间上述症状呈间断性发作,自服药物,症状偶有缓解。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皮肤巩膜黄染,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Murphy征”阴性。胸部正位片示:左肺上野可见点状钙化灶,考虑陈旧性肺结核可能性大。CT平扫:肝脏未见确切异常。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环形高密度影(图1),边缘清晰,CT值为153 HU,胆囊壁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胆囊增大,胆囊内病灶动静脉期呈环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周围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胆囊壁局部增厚,呈不均匀强化(图2,3)。CT平扫+增强结论: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不除外胆囊癌。临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呈灰白色,胆囊壁严重水肿,与周围网膜组织严重黏连,仅见胆囊底;胆囊壁硬韧,其内可触及多枚类圆形结石,几乎充满整个胆囊腔,故行胆囊切除。胆囊床处肝实质质韧,边界欠清楚,十二指肠球部与胆囊壁紧密黏连,部分肠壁质韧,常规胆囊穿刺,抽出灰白色脓性液体约5 ml。切除部分胆囊壁送检,大体标本描述:胆囊壁厚约0.6 cm,胆囊底部囊壁内形成脓腔,可见灰白色脓性液体溢出。术中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回报:(囊壁)肉芽肿性炎症。术后病理诊断:(胆囊)肉芽肿性炎症,局部见干酪样坏死及钙化;抗酸染色阳性,支持为结核(图4)。

  • 超声诊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

    作者:郭建男;曲胜明;宋军;史纪文;朱惠铭

    患者女,41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腘窝肿物,肿物位于腘窝上部,约鸡蛋大小,不伴触痛,后肿物逐渐增大,当地医院彩超提示腘窝囊肿。我院门诊以“左侧腘窝囊肿”收入院。视诊:左膝部明显肿胀,左右膝关节无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完整,左侧腘窝上部触及7 cm×5 cm肿物,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腘窝内侧可触及8 cm×5 cm肿物,质韧,活动度可。本院彩超提示:左膝关节髌上囊、髌下囊及内外侧滑囊部滑膜不均匀增厚,内透声差,见多发宽带样分隔;左腘窝上部见6.8 cm×4.6 cm 囊实混合回声,边界尚清,内无明显血流(图1),左腘窝略偏内侧见9.3 cm×3.6 cm囊实混合回声,边界尚清,内边缘实性部见少许血流信号(图2),腘动脉深面见4.4 cm×1.9 cm同样性质囊实混合回声,似可见与关节腔相通(图3)。患者行关节镜下左膝关节清理术,左侧腘窝囊肿清除术,术中见髌上囊及关节腔内大量增生红色条絮状物,并于腘窝周围切除囊肿两枚。病理诊断:(1)左侧腘窝两处囊肿,符合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左侧腘动脉深面囊肿,为坏死组织。

  • 颌下腺结核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郑磊;李秀云;黄湖;田新桥

    患者男,30岁,1个半月前在家无意中发现左颌下有一肿块,约花生米大小,当时未予重视,后发现肿块进行性增大,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于左侧颌下可触及一肿块,约2 cm×2 cm大小,无压痛,活动度尚可,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左侧颈部可扪及数个肿大淋巴结,无压痛,活动度良好。

  • 胎儿腹内段脐静脉扩张一例

    作者:杨磊

    孕妇28岁,孕1产0,末次月经2012年9月20日,平素月经规则,无不良孕产史。孕妇产前血尿常规,肝功能、唐氏筛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孕妇于2013年5月2日孕32周来我院行四维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所见,胎儿双顶径8.2 cm,股骨长6.1 cm,大羊水深度4.7 cm,胎儿下腹部正中膀胱上方可见一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大小约1.73 cm×1.67 cm,边界清晰,其内透声好(图1)。此无回声区一端贴近腹壁,与腹部入脐处脐血管相连,一端与肝内静脉相连(图2)。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呈湍流(图3),PW:其内为静脉血流频谱,大血流速度35.3 cm/s(图4)。超声诊断:(1)宫内晚孕单活胎,头位;(2)胎儿下腹部囊状无回声,考虑胎儿腹内段脐静脉局限性扩张,脐动脉两条,脐动、静脉血流频谱未见明显异常,胎儿发育未见异常。该患者于2013年6月9日行彩超复查,脐静脉扩张范围约1.76 cm×1.74 cm,与上次比较未见明显扩张。未行特殊处理。孕妇于40周顺产一女婴,产后3 d复查彩超:胎儿腹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胎儿体格发育良好,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未见异常。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所致精神障碍一例

    作者:郭馨文;温金峰;金俊;王德民;汪文胜

    患者男,15岁,患者5年前发育良好。5年前开始学习成绩差,记忆力下降,既往学会的技能逐渐丧失,至2011年2月就诊为止,患者不能写自己的名字,不能顺利数数到10;同时患者说话出现构音不清,全身皮肤开始变黑。3年前患者出现行走时四肢不协调,逐渐地患者上下楼梯均需他人扶助。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凭空闻声、视物、自言自语自笑等精神症状。既往体健,否认有过敏史;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生长发育无异常,起病前学习成绩佳;二系三代家族无精神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精神检查见患者意识清晰,接触显被动,注意力欠集中,认知活动检查获幻听、幻视,未引出牵连观念、被害体验,思维结构松散,脸部表情平淡,情感反应不协调,记忆力、计算力、综合分析能力及一般常识与同年龄青少年相比明显偏低,无自知力。入院后查:韦氏智力:言语智商为42,操作智商为34,全量表智商为33。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枕、顶、颞叶白质区示大片状、斑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FLAIR序列呈高信号为主,部分呈稍低信号,病灶通过胼胝体压部及体后部两侧相连续并累及双侧丘脑、内囊后肢及双侧放射冠区,呈“蝶翼状”分布,病变向下累及中脑。增强扫描双侧枕、顶及颞叶白质内异常信号影边缘示多发弧形或斑点状异常强化影,余病变内未见明显强化。幕上脑沟、脑裂轻度增宽,加深。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159 ng/L,皮质醇(COR)96.8 nmol/L。入院后予以“利培酮2 ml/d”治疗一周,凭空闻声、视物、自言自语症状消失,其余症状未见有明显改善。

  • 内镜黏膜下开窗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瘤一例

    作者:王志勇;付金龙;吴建良;孙丽伟;郭赟;马菊妹;胡娇娣;张圣姣

    患者男,56岁,因上腹胀痛1月余,2013年5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大弯有一直径约0.6 cm×0.8 cm 黏膜下肿瘤,黏膜表面光滑;超声胃镜进一步检查示该肿瘤呈低回声改变,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约0.6 cm×0.8 cm,初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手术在内镜室进行,常规胃镜术前准备,术前予山莨菪碱10 mg,地西泮10 mg 静脉推注,术中胃镜下见食管大弯侧距门齿37 cm处黏膜下隆起,冲洗食管后予肿瘤基底处注射含靛胭脂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用Olympus Hook刀横向切开肿瘤表面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长度约0.8 cm,后肿瘤暴露,用圈套器从基底套住肿瘤,圈套器收紧后放松再收紧,达到充分套住肿瘤,上提使肿瘤从黏膜下开窗处完整暴露,行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肿瘤完整切除,钛夹闭合创面,将肿瘤自口腔取出并送组织病理检查,肿瘤表面完整,直径约0.6 cm×0.8 cm。术后病理诊断示食管平滑肌瘤。术后禁食24 h,术后2 d进食流质,第3天患者出院随诊(图1~7)。

  • 以肺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李梅华;钟小宁;何志义;张建全

    患者男,50岁,因“发热、咳嗽3周”于2012-2-28入院,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5℃,发热多于晚上7点后开始,持续至次日,体温有时可自行降至正常,伴畏寒,夜间盗汗,咳嗽,咳少量黄色脓痰,无咳大量脓臭痰,无胸闷、气促、咯血、胸痛,无头痛、全身酸痛不适,关节疼痛等。到当地医院就诊住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9×109/L,中性粒细胞1.07×109/L,胸水常规:白细胞12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占78%,生化白蛋白20.2 g/L,腺苷脱氨酶53 U/L,铁蛋白1500 g/L,胸水找到少量核异质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正常。诊断考虑:(1)肺部感染(结核?阻塞性肺炎?);(2)左侧胸腔积液(结核性?癌性?);(3)肺癌?(4)2型糖尿病;(5)高血压病2级,先后予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症状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左侧胸腔积液查因(结核性?肺癌?)”收住院。病后精神、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既往有糖尿病10年,一直服消渴丸、双胍片,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住院开始予胰岛素降血糖治疗,血糖控制可。有高血压病史。体格检查:T 39.5℃,P 100次/min,R 21次/min,BP 130/70 mm Hg。神清,皮肤黏膜无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肺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右肺语音传导及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脏肋下5 cm可触及,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缘钝,无压痛,脾脏未触及。余心脏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76.9%,淋巴细胞20.9%,红细胞4.16×1012/L,血红蛋白111.7 g/L,血小板107.9×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尿酮体(++)。血气分析:pH 7.486,PCO228.8 mm Hg,PO259.1 mm Hg。肝功能:总胆红素25μmol/L,直接胆红素15.8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6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3 U/L,白蛋白21.2 g/L,球蛋白23.1 g/L。自身抗体谱:阴性。肾功能:正常。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245 U/L,乳酸脱氢酶(LD)613 U/L,余正常。胸水常规检查:黄色微浊,内有凝块,李凡他++,细胞无法计数,胸水生化:蛋白测定23.8 g/L,腺苷脱氨酶53 U/L,葡萄糖12.5 mmol/L,乳酸脱氢酶1598 U/L。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4.20 ng/ml,甲胎蛋白1.76 ng/ml,CA19916.26 U/ml,CA125211.40 U/ml。细胞免疫功能:总T细胞:80.2;CD4+ T细胞:52.3;CD8+ T细胞:25;CD4/CD8:2.09;NK:3.38。血清铁蛋白:>2000 ng/ml;B12:>2000 pg/ml。三次血培养结果均阴性,血找疟原虫阴性,肥达试验阴性。颈部、腋窝、腹股沟超声:双侧颈部大血管旁,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多发低回声团(淋巴结声像,大小1.1 cm×0.3 cm~1.4 cm×0.4 cm)。胸部超声:右侧胸腔下部内探及一片状肺实变组织,范围约10.6 cm×7.8 cm,实变肺组织内探及多个低回声区,较大约3.8 cm×2.9 cm,边欠清,形态尚规则。其前方可探及液性暗区,内透声尚可。腹部超声:肝脏右上界锁骨中线第6肋间,右肋下平脐,右肋下斜径15.2 cm,表面欠光滑,脾门厚4.3 cm,肋下未探及,双肾实质回声稍增强声像,腹主动脉旁未探及肿块。全身PET/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下叶实变,见葡萄糖代谢增高,SUV大值7.6。余肺叶,肺门,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结构异常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灶。肝脏密度普遍降低,平均CT值44.5 HU。脾脏增大,相当于9个肋单元。余全身淋巴结颈部,锁骨上窝,腹腔,腹股沟淋巴结未见肿大及葡萄糖代谢增高,全身脏器头颅,骨,胰腺,双肾,肾上腺未见结构异常及葡萄糖代谢异常。胸部CT平扫+增强:右肺下叶见片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其内部见支气管充气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片状强化,病灶内血管丰富,强化明显。余各肺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异常强化灶。气管,支气管通畅,肺门,纵隔结构清楚,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心包膜见浅弧形水样密度影,双侧胸膜无增厚,两侧胸膜腔见弧形水样密度影,右侧为著,深处约为3.8 cm。诊断意见:(1)考虑右下肺炎症并两侧胸腔积液,建议治疗后复查排除肺结核;(2)心包少量积液(图1A~1D)。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病理:骨髓腔内黄红骨髓之比约为5∶5,各系造血细胞均存在,无异型性、无纤维化。片内未见肿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各肺叶、肺段管腔通畅,未见明显狭窄,未见新生物,黏膜充血、水肿,镜下炎症改变。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病理:右下肺后基底段支气管壁大片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细胞有异型,支气管黏膜片状坏死,管壁结构破坏,坏死组织中和周围有多边形大细胞散在浸润,形态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查其表达CK(-),VIM(+),Syn(-),CD3(+),Ki6显示异型细胞具有增殖活性,特殊染色未见真菌,抗酸染色(±)。诊断意见:目前免疫组化结果未能确定异型细胞组织来源,需要考虑间叶和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上皮来源亦未能除外(图2A,2B)。进一步作超声引导下行右胸膜肺组织穿刺病理显示:镜下为淋巴造血组织恶性肿瘤,瘤细胞散在,略呈巢状分布,有怪异型核。免疫组化结果:CD3(+)、CD2(+)、CD56(-)、CD79a(-)、Syn(-)、CgA (-)、Ki-67阳性率约65%,CK(-)、CK7(-)、TTF-1(-)、MC(-)、CK5(-)、Car(-)、CK8(-)、SMA (-)、EMA(-)。符合T细胞淋巴瘤。考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图3A,3B)。临床确诊为T细胞淋巴瘤。拟予CHOP方案化疗,患者因经济原因带方案回当地医院治疗。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浸润一例

    作者:冯媛;李丹;李小青

    患儿女,5岁,因“咳嗽半个月”于2013年5月入院。患儿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无气喘、呼吸困难,无发热,在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3 d,效果不佳,行胸部CT示:右肺下叶局限性肺气肿伴含气囊形成,右肺中上叶、左肺斑片状高密度影,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右侧叶间胸膜增厚;纵隔、气管、心影向左侧偏移,左心饱满(图1)。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双肺肺炎”收住入院。既往史:患儿生后6个月时因反复抽搐(表现形式为:四肢强直抖动,伴有面色改变,无口吐泡沫,无大、小便失禁,持续约1 min左右,自行缓解精神反应差)、躯干部条索状色素脱失斑,在我院神经科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给予口服抗癫痫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1岁时因呼吸道感染后抽搐1次(表现形式同前),后未再抽搐。1年前家属开始自行减停药物,近2个月未服用药物。4年前出现左眼睑下侧丘疹样增生,色红,增长缓慢,之后逐渐出现双侧面颊部、鼻唇沟附近粉红色密集、散在的丘疹,大小不一,对称分布。患儿系抱养儿故家族史不详。现患儿5岁,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可说简单词句,运动功能与正常儿童相同,尚未上幼儿园。入院时查体:T 37.0℃,P 95次/min,R 25次/min,BP 90/60 mm Hg,体重14 kg。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红润,躯干部可见3~4个条索状色素脱失斑,左眼睑下方可见一约0.5 cm×1.0 cm红色赘生物,鼻唇沟周围可见数个针尖大小至米粒大小皮疹,颜色同皮肤(图2),鼻翼无煽动。颈软,气管左移,胸廓无畸形,三凹征阴性,呼吸稍促,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右肺叩诊过清音,右肺呼吸音低,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界大小正常,心音有力,心率110~12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脏肋下3 cm,质中,无压痛,脾脏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左足部第2趾甲缘处可见1约绿豆大小瘤状赘生物(图2)。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眼科会诊示:(1)左下眼睑皮脂腺瘤;(2)右眼视网膜肿瘤?腹部超声示:右肾下极囊性回声区,肝脏轻度增大。腹部CT示:肾脏囊肿(图3)。头颅CT: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钙化(图4)。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均正常,既往脑电脑异常(未见结果,具体不详),本次入院查2h脑电图示:正常脑电图。入院后给予头孢甲肟抗感染治疗,咳嗽较前稍好转,家长因经济困难自动要求出院。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尖端扭转室速一例

    作者:周风华;丛丽

    患者老年女性,62岁,以“摔倒后一过性意识不清、后颈部疼痛2 d,复视3 h”于2013年4月1日入住神经内科。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房颤动病史,2年前曾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三尖瓣瓣环环缩术,术后恢复良好,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平时口服华法林钠片2.5 mg qd、地高辛片0.25 mg qd,INR约2~2.4,静息心率在60~70次/min。患者入院前2d坐摩托车与人相撞时摔倒,未伤及头部,当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持续约1 min好转,感后颈部疼痛,不敢转颈,恶心,未呕吐,未治疗,病情持续存在。入院前3h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无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头晕,无言语笨拙,无吞咽困难,无发热,未治疗,来诊。门诊行头颅CT示头颅大小形态正常;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干左侧环池内见高密度影充填;中线结构居中;印象: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图1)。血凝:PT 30.3 s,INR 2.63。入院查体:血压124/71 mm 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8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机械瓣膜音。脉搏短绌。神经系统:意识清,精神不振,言语流利,智能正常。双眼可见水平眼震,余颅神经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完成顺利,病理征(-)。颈部稍有抵抗感。无偏身痛觉减退。入院第二天辅助检查:血常规、D二聚体、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脑钠肽正常。空腹血糖7.2 mmol/L。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大劳累(图2)。头颈部CTA检查提示符合脑动脉硬化性改变,未发现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图3)。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位置固定、功能正常。未见赘生物。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假腱索。患者入院诊断明确,给予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降颅压,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降血糖,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氨基己酸注射液、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止血,奥拉西坦改善脑代谢等治疗,患者后颈部疼痛、复视症状缓解。于2013年4月4日上午08时30分,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随即意识不清,面色苍白,伴出汗,双上肢屈曲,四肢肌张力增高,症状持续约30 s好转,神志转清,自述无胸痛、胸闷,无二便失禁,测血压140/70 mm Hg。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急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图4)。急查血糖6.5 mmol/L。急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正常,未予特殊处理。于当天18时40分患者再次出现阵发性意识不清,伴四肢肌张力高,口吐白沫,出汗较多,口唇紫绀,小便失禁。心电监护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约20 s左右肌张力恢复正常,停止口吐白沫,能睁眼,问话不语,数分钟后恢复言语,四肢活动灵活。询问其述无头痛、心悸、胸痛,测血压150/90 mm Hg左右。之后患者反复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每次均持续20~30 s自行缓解。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ST-T异常,QT间期延长(图5)。综合其病情,目前考虑脑心综合征,故转入心内科治疗。给予利多卡因、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泵入、补钾等处理后,患者意识丧失发作一次,心电监护仍示尖端扭转室速,持续时间超过30 s,给予非同步电复律后神志转清,未再发作。之后患者病情稳定,头部症状逐渐消失。1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消失。

  • CT诊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气肿性膀胱炎一例

    作者:张波;田为中;窦小峰;卜新华

    患者女,81岁,因阵发性腹痛3 d入院,入院时患者无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6%;尿常规:尿隐血(+),尿红细胞12~16/HP,尿白细胞25~30/HP,尿葡萄糖(-);血糖:4.6 mmol/L。患者患脑梗死10余年,长期卧床,且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像学检查:CT定位像示盆腔内膀胱影明显增大,周围见透亮气体影环绕,边缘不整齐,呈气抱球样改变(图1);CT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示膀胱内宽大气液平面,膀胱壁增厚,内外缘毛糙,内缘见多发小溃疡,呈锯齿状,膀胱壁内见多发泡状气体影,连成串珠状(图2~4);CT 增强扫描清晰分辨出气体位于膀胱壁内,膀胱周围组织结构显示更清晰(图5)。结合临床病史及CT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气肿性膀胱炎。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虹膜新生血管大鼠房水中的含量变化

    作者:郭春燕;崇晓霞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虹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iris,NVI)大鼠模型房水中的含量变化。方法将清洁级健康10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40眼),乙醚吸入法全身麻醉大鼠,实验1组:经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实验2组: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氪激光光凝Wistar大鼠全部视网膜分支静脉;实验3组:氪激光光凝Wistar大鼠全部视网膜分支静脉;实验4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利用虹膜荧光造影(iri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IFA)对各实验组大鼠进行鉴定,对NVI动物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采用Miller方法进行分级,对大鼠NVI形成前1天及模型复制后3、7、10、14、21、30 d分别抽取房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房水中VEGF、HGF的含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不同时间组房水中VEGF、HGF 含量变化,并分析两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单纯应用孟加拉玫瑰红尾部静脉注射和单纯激光的方法不能使大鼠产生视网膜缺血,用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光敏剂+氪激光光凝法可诱导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成功制作NVI动物模型。 NVI模型复制前1 d房水中VEGF和HGF的浓度分别为(15.58±5.85)pg/ml和(22.84±6.75)pg/ml,复制后3、7、10、14、21、30 d二者浓度分别为(17.30±4.80)、(31.83±9.90)、(36.89±11.73)、(57.34±18.55)、(112.03±46.41)、(106.93±52.89)pg/ml和(24.58±7.18)、(36.47±11.28)、(46.27±13.11)、(59.25±15.47)、(90.71±29.91)、(102.08±34.82)pg/ml;VEGF和HGF与NVI形成呈正相关,但二者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大鼠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其房水中VEGF、HGF含量成正相关,二者在虹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188Re直接法标记CD45单抗及其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作者:郑文莉;李贵平;黄宝丹;杜丽;黄凯

    目的:利用188Re直接法标记CD45单抗,探讨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性。方法应用2-巯基乙醇(2-ME)还原CD45单抗分子中的二硫键形成巯基;以氯化亚锡作为188Re的还原剂,葡庚糖酸钠为中间弱配体,188Re直接标记CD45单抗;PD-10层析柱分离纯化,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与放化纯;鉴定188Re-CD45单抗的体外稳定性;研究188Re-CD45单抗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性。结果188Re-CD45单抗的标记率平均为(85.25±2.63)%,PD-10柱纯化后的放化纯为(92.54±3.56)%,比活度平均为(2.06±0.07)TBq/mmol;室温下放置24 h,188Re-CD45单抗放化纯为(64.33±1.53)%;在鼠血清和生理盐水中37℃下孵育24 h后,其放化纯仍有(64.2±3.77)%和(56.7±4.16)%。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188Re-CD45单抗主要分布于肾脏和肝脏,其次是肺脏、骨骼和血液。结论188Re直接法标记CD45单抗的方法简单易行,标记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188Re-CD45单抗静脉注射后,体内放射性主要经肾脏排泄,并在肝脏有较高的浓聚,符合标记抗体的体内分布规律。

  • 一种新型具有内皮祖细胞捕获能力的冠状动脉支架涂层材料体外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李倩;蔡丹;刁鸿英;刘建根;张基昌;鲁洋;李莹;宋春莉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材料表面RGD修饰PEG-PLA-PGL共聚物涂层体外血液相容性,为该聚合物作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裸钢片、PEG-PLA-PGL聚合物涂层钢片为对照组,通过体外溶血实验、血小板吸附数量测定、抗凝血时间测定及蛋白吸附评价RGD修饰PEG-PLA-PGL共聚物(PEG-PLA-PGL/RGD)涂层钢片的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裸钢片、PEG-PLA-PGL组、PEG-PLA-PGL/RGD组三组钢片溶血率均<5%,无溶血作用;与标本血比较,三组钢片APTT均表现出明显差异(P=0.047、0.044、0.036),均能改善标本血抗凝血性能;PEG-PLA-PGL涂层与裸钢片相比,在各项所测指标中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接枝 RGD 后 PEG-PLA-PGL/RGD 涂层在血小板吸附及白蛋白吸附方面优于裸钢片,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4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裸钢片的血液相容性。结论与裸钢片相比,RGD在聚合物表面的接枝提高了其血液相容性,PEG-PLA-PGL/RGD有望成为广阔发展前景的EPC捕获支架生物活性涂层材料。

  • 硫酸吲哚酚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峻岭;姜盛花;段颖欣;韩英

    目的:观察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钙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培养的 VSMC 分别加入100μmol/L、300μmol/L和500μmol/L IS,每组再分别加入10μmol/L辛伐他汀。应用甲σ-酚肽络合酮法检测细胞内的钙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S 300μmol/L组含钙量[(10.96±3.05)mg/g 蛋白 vs.(7.52±1.51)mg/g 蛋白,P<0.05]和 IS 500μmol/L 组含钙量[(14.34±4.31)mg/g蛋白vs.(7.52±1.51)mg/g蛋白,P<0.01]均明显增高。与同浓度IS组相比,辛伐他汀10μmol/L+IS 300μmol/L组和辛伐他汀10μmol/L+IS 500μmol/L组含钙量均明显降低[(7.46±1.86) mg/g蛋白vs.(10.96±3.05)mg/g蛋白;(8.83±2.76)mg/g蛋白vs.(14.34±4.31)mg/g蛋白,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IS 300μmol/L组(2.52±0.47 vs.1.54±0.23,P<0.01)和IS 500μmol/L组上清液MDA含量(2.72±0.53 vs.1.54±0.23,P<0.01)均明显增高。与同浓度IS组相比,辛伐他汀10μmol/L+IS 300μmol/L组和辛伐他汀10μmol/L+IS 500μmol/L 组上清液 MDA 含量均明显降低(1.54±0.39 vs.2.52±0.47,1.60±0.39 vs.2.72±0.53,均P<0.01)。大鼠VSMC的含钙量与MDA呈正相关关系(r=0.59,P<0.01)。结论 IS可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大鼠VSMC钙化,其作用可能与IS增加VSMC的氧化应激有关,辛伐他汀可抑制此作用。

  • T 型分叉中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涂层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宋春莉;刘建根;刁鸿英;蔡丹;鲁洋;张基昌;李倩;李莹

    目的:研究T型分叉血管对RGD肽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在涂层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PEG-PLA-PGL)表面黏附稳定性的影响。为该材料作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材料(PEG-PLA-PGL)分为两组:RGD组(表面共价接枝人工合成的RGD三肽)、对照组(共聚物组),然后在两组材料表面种植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EC,并在固定常流条件下观察比较在T型管不同位置、不同流速下RGD肽对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作用4 h后,在共聚物组及RGD组T型管分叉前(A)、分叉后(B)、分叉(C)三处位置上EC细胞残余率在大流速(0.8 m/s)下分别为(14.98±1.45)%vs.(17.38±2.52)%、(10.06±2.12)%vs.(14.25±2.03)%、(11.08±2.18)%vs.(13.27±1.89)%。发现三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共聚物表面结合RGD后,细胞残余率明显增加。但是无论在对照组还是在RGD组,T型分叉前A位置EC细胞残余率都要比分叉及分叉处的细胞残余率高(P<0.05)。结论 RGD可以提高EC在共聚物材料表面的黏附稳定性,但是T型分叉对EC的黏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 曲古抑霉素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程冬冬;杨庆诚;胡涂;张智长

    目的:探讨曲古抑霉素A(TS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TSA处理骨肉瘤MG-63、U2OS细胞48 h,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TSA处理48 h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对骨肉瘤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TSA对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SA对骨肉瘤细胞GSK3β、pGSK3β蛋白的影响。结果 TSA 处理后,骨肉瘤细胞细胞质减少,失去细胞连接;不同细胞系对TSA的敏感程度不同,与MG-63细胞相比,U2OS细胞更加敏感。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TSA可以使细胞G2/M期增加,G1期和S期减少,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TSA可以明显降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SA并不改变GSK3β的表达,但可以降低pGSK3β的表达(P<0.05)。结论 TSA可以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能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pGSK3β蛋白表达发挥作用的。

  • QD800对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志刚;曹雨庵;杨凯

    目的:研究近红外量子点(QD800)对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的生长、成瘤、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1)QD800对Tca8113细胞标记后6 h、12 h、24 h、3 d、5 d、7 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标记率及平均荧光强度。(2)用浓度为10 nmol/L的QD800标记的Tca8113细胞及未标记的Tca8113细胞行裸鼠皮下成瘤,观察QD800对Tca8113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QD800对Tca811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QD800对Tca8113细胞标记后6 h、12 h、24 h、3 d、5 d、7 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标记率分别为92.30%、77.07%、67.36%、49.59%、15.25%、8.37%,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11.23、187.63、113.08、100.47、85.86、47.28。(2)Tca8113/QD800组和Tca8113组在皮下接种24 d后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22±0.12)g、(1.25±0.16)g。(3)Tca8113/QD800和Tca8113体内成瘤24 d后细胞的平均增殖指数为(48.21±1.13)%、(47.25±1.27)%,平均凋亡指数为(11.33±0.65)%、(10.66±0.57)%。结论用近红外量子点QD800标记Tca8113细胞后不影响其生长、成瘤、增殖及凋亡能力。

  • 溶血磷脂酸上调CXCL12-CXCR4生物轴促进卵巢癌细胞转移的研究

    作者:王辉;胡坤;于冬梅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ysophesphatidie acid,LPA)通过上调CXCL12-CXCR4的表达来促进卵巢癌的转移。方法培养卵巢癌细胞株 CAOV3和 SKOV3,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两种细胞膜上的CXCR4蛋白表达。不同浓度的LPA刺激卵巢癌细胞,分别作用不同的时间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膜上 CXCR4的表达变化,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CXCL12的变化。并建立卵巢癌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及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瘤组织中的CXCR4的表达变化。结果卵巢癌细胞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CXCR4蛋白表达,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LPA刺激细胞后,CXCR4和CXCL1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无LPA组处理组明显升高,LPA处理组中移植瘤组织的CXCR4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LPA可以诱导卵巢癌细胞分泌CXCL12和CXCR4,因此LPA可以通过上调CXCL12-CXCR4生物轴的作用来促进卵巢癌的转移。

  • 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艾丽;曾彬;程新耀;严斐斐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上清液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HO-1腺病毒或对照GFP腺病毒转染MSCs,Western blot检测HO-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O-1-MSCs、GFP-MSCs、MSCs的凋亡;ELISA和RT-PCR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 HO-1-MSCs 细胞因子的分泌。收集 HO-1-MSCs、GFP-MSCs 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培养上清液,于结扎冠状动脉1 h后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区边缘,注射Control Medium为对照组。注射4 d后检测心功能变化,4周后取梗死区边缘心肌行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 HO-1转染的 MSCs可以稳定高效地表达HO-1蛋白(P=0.01),HO-1-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凋亡率显著低于GFP-MSCs和MSCs(P=0.01),且其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GF、bFGF、TGF-β、VEGF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2);注射4 d后发现HO-1-MSCs上清液治疗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4周后HO-1-MSCs上清液治疗组胶原面积明显减少(P<0.01),且梗死区微血管数量也增加。结论 HO-1-MSCs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减少胶原沉积以及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心功能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 塞来昔布对骨关节炎大鼠疼痛评分和SP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颖;常新;刘存明;范薇;刘奕;张钧

    目的:探讨佐剂性诱导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SP表达变化,及其与痛觉评分的相关性和塞来昔布的干预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组10只)、B组(正常+塞来昔布组10只)、C组(骨关节炎组10只)、D组(骨关节炎+塞来昔布组10只),C和D组予以左膝和尾部皮内分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骨关节炎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塞来昔布对于血浆和脊髓背根神经节内SP含量的影响,采用痛觉评分分析塞来昔布对骨关节炎后疼痛行为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和B组),骨关节炎大鼠模型(C和D组)脊髓和脊髓背根神经节内SP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 SP 含量与疼痛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83,P<0.01;r=0.61,P<0.01);并且塞来昔布治疗组(D组)SP含量较C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SP在骨关节炎痛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塞来昔布抑制SP的合成或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 ERK1/2信号通路在高糖诱导的HK-2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赵建荣;许珊珊

    目的:观察高糖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活化在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从而探讨延缓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ERK1/2通路抑制剂PD98059+高糖组和高渗组,处理72 h后收集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α-SMA、CK18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ERK1/2、总ERK1/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正常对照组胞质有大量CK18蛋白阳性表达,而α-SMA蛋白表达呈阴性;高糖组胞质中可见大量α-SMA蛋白强阳性染色,而CK18蛋白呈阴性表达;经PD98059处理后,CK18表达较高糖组染色深,而α-SMA表达较高糖组染色浅;高渗组胞质中CK18呈阳性表达,α-SMA表达呈阴性。(2)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总ERK1/2表达,p-ERK1/2蛋白仅有微量表达;经高糖刺激48 h后,总ERK1/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使用PD98059处理后,总ERK1/2的变化不大,但p-ERK1/2蛋白的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高渗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ERK1/2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高糖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过程,阻断 ERKl/2可部分抑制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进而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 不同浓度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王洁;刘颖;王雷;宫海滨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铜氧化LDL法制备ox-LDL,分为1μg/ml、2.5μg/ml、5μg/ml、7.5μg/ml、10μg/ml 5个浓度组和PBS对照组。LDL亦分为相应浓度组。测定培养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μg/ml ox-LDL组心肌细胞培养24 h、5μg/ml ox-LDL组培养8 h、10μg/ml ox-LDL组培养4 h,心肌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LDL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随着ox-LDL作用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结论 ox-LDL的浓度和作用的时间与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 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飞飞;党懿;李英肖;秦晨;齐晓勇

    目的:观察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即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CCM)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对照组、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左心室后壁刺激组。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每天刺激6 h,连续刺激7 d。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及左心室后壁刺激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心脏重量、心脏重量指数下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QTcd各组之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绝对不应期电刺激能够增强缺血性心力衰竭兔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且并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3-AB对脓毒症大鼠PARP-1、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连双;赵伟;刘同慎;王秀秀;范秀琴;路青忠;撒焕兰;李珊珊;王希锋

    目的:探讨PARP-1抑制剂3-AB对脓毒症大鼠大脑皮层PARP-1、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3-AB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存活至48 h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PARP-1、Bcl-2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PARP-1、Bcl-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脑组织PARP-1阳性细胞灰度值、血清中OD值均较假手术组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cl-2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模型组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灰度值、血清中的OD值均较假手术组降低,3-AB治疗后其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 PARP-1抑制剂3-AB可上调脓毒症大鼠大脑组织Bcl-2的表达,对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高雯;束永前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以来,我国肺癌的死亡率成为高于肝癌、胃癌、食管癌以及肠癌的肿瘤死因的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由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所以内科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有关NSCLC的个体化诊治是研究的热点,包含了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铂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为NSCLC带来了一定的临床获益,但在晚期患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有效率仅为30%左右,疾病控制率65%左右,中位生存时间仅延长了6个月左右,约35%的患者没有从化疗中获益,且承受了化疗相关的毒性反应,这些提示我们在晚期NSCLC治疗中,无论是疗效还是毒性反应,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4]。即使是具有相同临床病理特征的NSCLC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个体也会导致不同的治疗结果和预后,所以基于临床分期和病理诊断的预后和疗效评判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医疗的需求,而传统血清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也缺乏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作用极其有限。这些都再次提醒我们NSCLC是一类分子水平上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因此,基于分子差异的个体化诊治是其治疗的方向。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不仅能先于其他手段而早期诊断,还能精准的预测患者的预后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指导医师依据分子分型制定特异性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从而大程度改善生存。近十年来,肿瘤耐药机制以及基于肿瘤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至今临床上仍缺乏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个体化诊疗的标志物和基于分子机制的有效干预策略。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

    作者:陈小东

    以铂类为基础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培美曲塞)是目前临床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根据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的结果,不同的一线方案在总体生存率及有效率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1-2],但铂类联合培美曲塞对腺癌患者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案。临床上一般推荐患者接受4周期的化疗,如果患者有效且可耐受,可延长至6周期。然而,大部分患者在4~6周期化疗结束后,很快出现疾病进展。而二线治疗方案尽管可改善总体生存时间(OS),减轻临床症状,然而由于疾病进展迅速,体能状态(PS)评分下降明显,仅有不到50%的患者能接受有效的二线治疗。因此,维持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新进展

    作者:佟宏峰

    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应用到肺癌的治疗已有接近20年的时间,目前VA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已成为治疗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方式之一,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已被广泛接受,并且近些年一些系统性回顾以及临床大样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VATS能够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获得不亚于开胸手术的预后效果[1-2]。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优化

    作者:刘书盈

    近年来,以铂类为基础的细胞毒性化疗成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特别是与新一代化疗药物联合,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缓解率(RR)达15%~36%,无进展生存期(PFS)达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达8~10个月,但其疗效已达平台,很难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对肿瘤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众多促进肿瘤生长发育的基因、蛋白分子等被发现,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因此,靶向治疗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热点和方向。目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anti-VEGF)贝伐单抗等已应用于临床。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初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挽救性治疗,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甚至很不理想。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及胸腔镜微创手术

    作者:仲晨曦;方文涛

    肺癌是全世界恶性肿瘤致死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0%。NSCLC患者的预后和分期密切相关,Ⅰ期5年生存率达70%左右,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早期NSCLC首选的治疗方法,胸腔镜手术已普及,临床Ⅰ期的周围型 NSCLC 是 VATS佳适应证,其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不劣于传统开胸手术[1]。

  • 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付军科

    一、概述
      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在1910年初采用硬直膀胱镜以裸眼观察分离胸膜黏连,从而制造人工气胸用以治疗肺结核及肺表面和胸膜疾病诊断,开创了腔镜用于胸部疾病的先河。但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腔镜在胸部疾病方面主要是局部性的应用,到后来基本被放弃临床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电视辅助胸腔镜和腔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出现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胸腔镜外科才出现蓬勃发展,随着腔镜成像系统和腔镜手术器械的不断革新、胸外科医生观念转变及腔镜下操作技能的熟练、手术方式和操作流程的改进、微创手术指征的不断扩展、患者对微创手术的逐渐接受,胸腔镜手术逐渐普及并成为现代胸外科的主流。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的策略

    作者:罗龙;蒋君霞;姚和瑞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估计,2013年美国肺癌新发患者数将达到228190例,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而且,肺癌导致相关死亡人数达到159480例,居各种癌症死亡人数首位[1]。在我国,新的统计数据表也明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第一位均是肺癌[2]。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欢迎投稿、订阅

    作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是由解放军总医院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02年6月,双月刊,由王士雯院士任总编辑,国内多学科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脑科疾病与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类科技期刊,2011年3月正式创刊ISSN 2095-123X CN 11-9309/R。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脑科疾病研究与康复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进展,介绍世界脑科研究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脑科疾病与康复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本刊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在一起,其可视性强,信息量大。本刊除有评述、论著、综述等传统栏目外,还设有专家视频讲座、手术演示及病案讨论等视频栏目。本刊为双月刊,以多媒体光盘(CD-ROM)附纸质导读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作者: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连续型电子期刊(ISSN:2095-2260;CN:11-9317/R),季刊,杂志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承办,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出版。杂志以DVD-ROM为载体,以多媒体形式报道心血管外科专业科研成果,实施相关专业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本刊以中高级心血管外科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外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心血管外科临床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 2013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是一本反映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科学研究成果,探索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现代应用,为本领域前沿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研讨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新技术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以来,我刊先后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ELSEVIER网络版期刊、ScienceDirect英文全文数据库期刊及10余家知名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始终保持较前位的排名(2009年影响因子0.641,曾在55个本领域同类期刊中的学科排名第5位);杂志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三等奖;承担过刊载科技部等14部委主办“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9个学术分会推荐的优秀论文任务;2010年杂志社还收到了来自美国NIH等国外研究机构学者的来函,自荐愿意承担审稿和英文审译工作,说明杂志已受到国际学术界一定关注。

  • 欢迎订阅《国际儿科学杂志》

    作者:《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儿科学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曾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三等奖。主要栏目有综述、述评、论著等。报道内容涉及儿科各专业,是国内专门介绍国内外儿科学界新进展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综述为本刊特色栏目,均为国内医学院校、科研单位、研究所、教学医院的研究生导师及高年资临床医生撰写,所刊文章基本代表国内外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儿科学术发展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儿科学疾病诊治新进展,为儿科科研人员确定科研课题提供前沿的参考信息。

  • 《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手册》书讯

    作者:

    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刘军教授主编的《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手册》,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3年11月6日正式出版并全国发行。

  • 两种减压术式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苏新文;郝解贺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后颅窝减压术(FMD)与后颅窝减压加小脑扁桃体切除术(FMD+CTR)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取所需文献,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然后数据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有7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短期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采用M-H法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示P=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发热率比较,各研究无异质性(P=0.35,I2=10%),其合并效应量RR(95% CI)值为0.54(0.31,0.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术后随访平均3年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各研究无异质性(P=0.11, I2=41%),Peto法合并效应量OR(95%CI)值为0.51(0.35,0.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两组术后随访平均3.5年以上的空洞消失及基本消失百分率比较,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22,I2=30%),其合并效应量OR(95%CI)值为0.21(0.12,0.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后颅窝减压加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组远期临床症状改善及空洞缩小情况较后FMD组好,其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FMD组相比无差异,而其术后发热率较FMD组高。

  • 面肌痉挛发病机制新假说

    作者:夏磊;窦宁宁;王永南;周秋梦;焦伟;朱晋;仲骏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以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而东方人发病率居高[1],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 exit zone)受到压迫[2-4],这已被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的良好疗效所证实[5-6],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明。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