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针对吸烟、饮酒和高血压

    作者:张洪

    刚刚完成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人口老龄化将贯穿本世纪我国发展的全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也是世界快.人口的老龄化带来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增加,老年痴呆症无法纠正的危险因素就是年龄,估计年龄在8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症的患病率为11% ~12%,年龄在90岁以上达20% ~ 30%左右.寿命延长带来的是一个全球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痴呆症的潜在流行.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痴呆症发生的风险或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时间,将会给公共和个人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利益.老年痴呆症中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其神经病理学特征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形成.在痴呆症中阿尔茨海默病占60%~70%,血管性痴呆占10% ~ 30%[1].

  • 实体器官移植后肺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进展

    作者:董莘

    实体器官移植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1-2].影像检查在肺部感染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CT检查并不被推荐作为患者的初步评估手段,但是它比平片更敏感、更特异[3].当临床强烈怀疑肺炎,而胸片是正常的或不确定的或非特异性的,必须实施CT检查.CT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伴随异常[如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和(或)脓胸]以及是否有空洞形成.此外,CT扫描可以引导支气管肺泡灌洗或经皮或经支气管肺活检.它还可以发现潜在病变,尤其是在吸收不全的肺炎内发现肿瘤导致的支气管阻塞.在一个特定的临床背景下,CT表现可以影响临床治疗或指示临床怀疑方向[1].

  • 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新证据和新指南

    作者:郑刚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作用.但是,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患者是否获益目前仍有争论.糖尿病本身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应视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二级预防[1].如此推论,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应该获得肯定.临床真实情况是否如此?近期陆续发表的一些研究,用部分临床研究证据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 肾移植体液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建;徐燕杰

    肾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启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根本原因是移植物中表达有受体内所缺少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inMC)、ABO抗原等,受体免疫系统将移植物作为异物而发生的免疫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通常认为,细胞性排斥反应是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直接原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种异体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排斥反应亦能对移植物的丢失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体液免疫排斥的相关研究.

  • CD36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滨;张涌;陈泽涛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代谢紊乱,其显著特征为慢性高血糖,伴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截至2010年,在20~79岁人群中,大约有2.85亿人群患有糖尿病,发病率为6.6%,其中70%的患者居住在中等及低等收入国家.在未来20年内,这个数字将增加50%.如果不能很好地采取预防措施的话,到2030年,糖尿病的版图将扩大到4.38亿人群,发病率达到7.8%.这个巨大的增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癌症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2].

  • 多因子联合调控致病毒性心肌炎炎症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吴利伟;王凤鸣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儿科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1],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超过20%的患儿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移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特异性间质性炎症,常见的病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CVB)[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初期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及继发的自身免疫损伤是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3].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多,给Balb/c雄性小鼠腹腔注射CVB3(Nancy株)病毒液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建模方法之一[4-5].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失语治疗进展

    作者:冯园;肖军

    一、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的概念Ⅰ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公民首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其中卒中后失语发生率为21% ~ 38%[1].

  • 胰腺癌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作者:咸孟飞;马晋平

    胰腺癌在所有消化系统肿瘤中预后差,其死亡率接近于发病率[1],相对于消化系统其他实体瘤,过去的10年中在胰腺癌新的分子和临床标志物研究和新型药物的研制方面显然滞后,缺乏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手段.加之治疗方法有限,明显影响了胰腺癌的预后.本文将简要综述有关胰腺癌近期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分子和临床标志物研究和靶向治疗,特别是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胃肠道癌症研讨会会议上提交的相关临床前研究进展.

  • 老年癫痫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作者:王丹;曾可斌

    老年人指大于或等于65周岁的人,人口统计学显示是增长快的一部分人群[1].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老年人癫痫的发病率高于任何其他年龄组[2-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癫痫患者不断增加.近来学者们对老年癫痫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老年癫痫的研究仍是很匮乏的,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具有复杂与多样性,且大部分为继发性,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外伤、脑肿瘤均可有继发性癫痫发生.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使得老年癫痫的诊断比儿童和青年更加困难.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包括医学上的复杂性,如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药物、存在一些共患病,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例如情感的稳定性和经济上的负担.老年癫痫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共患病需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在减少老年癫痫患者的发作次数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对老年患者认知、睡眠、精神行为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老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老年癫痫病因及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失眠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地位

    作者:蒋颂;陈贵海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流行病学显示30%~ 35%的成人患过失眠[2].失眠通常是一个慢性过程.失眠患者中约30%的人症状会持续一年以上.中重度失眠者一半以上病程会超过2年.每周至少3晚睡眠差且有主观性白昼功能损害的患者,病程会持续2~6年[3].目前临床上失眠的药物治疗还是以对症性措施为主,如使用苯二氮(草)类药、非苯二氮(草)性苯二氮(草)受体激动剂等[4].这些药物并非着眼于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因而不能根本性治愈失眠.深入了解失眠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并找出纠正这些改变的方法将是治愈失眠的基础.

  • 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

    作者:光敏;宋滇平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被认为是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高水平的炎症标记物,多种炎症因子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还被认为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疾病.本文现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IL-18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等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简述如下.

  • 核转录因子κB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琚玲丽;刘惠宁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是1986年Sen等[1]在B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核转录因子,因其能和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特异性结合而得名.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细胞中,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的特定序列的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继往人们着重于NF-κB在炎症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F-κB可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而参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现就NF-κB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 趋化因子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相关炎症免疫与胃食管反流病

    作者:曾以琳;庄则豪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和反流等系列不适和(或)食管黏膜损伤,根据食管黏膜的内镜下病变情况可以分为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以及Barrett食管等不同类型,各种类型的发病机制存在何种差异尚不很明确.尽管反流是GERD的肯定事件,但其如何引起不同程度的食管黏膜组织学改变及复杂的痛觉症状并不十分清楚.

  • 急症气道紧急通气应用现状

    作者:徐继前;陈斌

    急症气道指不能正压通气,如面罩通气困难和经典喉罩通气不足或无效,同时又合并插管困难的气道.紧急通气分为无创和有创措施,二者都能缓解患者急性缺氧.在临床过程中,某些正压通气和插管困难的气道术前评估多属正常,全麻诱导后却发生急性缺氧,此时,紧急通气技术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方法.初的紧急通气技术多是对患者生命的单一抢救,随着对气道管理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开发的无创通气技术与新改进有创通气措施也逐渐用于临床;面对如此繁多的急症气道解决方案,临床医师不可避免地面临选择困难,因此,本文就全麻诱导后的急症气道紧急通气技术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马春燕;王振国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存在于子宫腔以外的部位,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该疾病是良性病变,但其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0% ~ 15%[1],国外认为约10%左右[2],且有明显增高趋势.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及不孕是EMs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很久以来,一些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病情得以缓解,若得根治,则仍需依赖于性腺(卵巢)切除性根治手术,但因患者多年轻,致使性腺切除常难以接受,又因保守治疗复发率高而被列为妇科的难治之症.现就有关EMs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 小耳畸形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吴荣薇;潘博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由于胚胎期第一、二鳃弓及第一鳃沟的发育异常引起的外、中耳畸形,许多患者还同时伴有听力下降、下颌骨和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等.尽管目前有大量研究不断探索其致畸病因,但仍未明确该病的具体致病机制.为对小耳畸形的致病机制做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将小耳畸形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性痴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江红;韩璎

    一、原理、特点Ⅰ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特点,揭示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是一个新的非侵入性神经影像工具,能在活体绘制脑的微观结构.其通过在多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从而测量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弥散的程度.DTI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水分子在不均匀介质中的弥散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是由Basser等[1]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弥散为水分子的随机不规则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是一个三维过程.当水分子的弥散运动不受限制时,其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概率相等,这种不受限制沿各个方向运动速率都相等的水分子运动称为弥散张量的各向同性(isotropy).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作者:蔡元真;朱锦宇;朱庆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术中出血较以往大为减少,但围手术期的失血量(perioperative blood loss,POBL)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同时,由于近年来对于TKA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围手术期失血量.因此,如何减少POBL和术后异体血使用越来越引起关注,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

  • 川崎病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刚曦;白海涛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自1961年首先由日本的川崎先生发现以来,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由于川崎病患者体内存在对活化血管内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的循环抗体,能造成组织器官病变尤能引起全身血管炎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改变,心肌梗死,发生猝死.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已做过许多研究,部分结果证实,其发病与感染某些病毒及免疫系统高度活化、调节异常有关.川崎病的诊断目前仍然是以临床表现的几个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为主,而实验室诊断则缺乏特异度和灵敏度都较高的指标,本文对有关川崎病的血清学诊断指标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

    作者:左朝晖;邱晓昕;许若才;林劲冠;朱海珍

    结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女性位于第四位[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结肠癌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和肝肺等转移是主要原因,其中15%~2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现肝转移,25%~ 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切除术后3年内可发生肝转移[2].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佳治疗模式.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 椎间盘退变与再生:胚胎发育中的经验

    作者:肖应权;孙凤;牛祥科;杨汉丰

    多达85%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经受过腰痛折磨,也因此产生了大量医疗保健及相关费用[1].椎间盘退变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2].因定义不明确并且与年龄密切相关,使得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学研究成为了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椎间盘退变也许好被定义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即初椎间盘亚结构内细胞微环境改变通过数十年不断进展终结构破裂、功能受损[3].

  • 索拉菲尼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惠洁;郭卫东

    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治疗的概念,是指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利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配体等,将具有肿瘤杀伤作用的药物或物质选择性地送到靶部位,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靶向治疗将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限定在特定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从而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研究认为,靶向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不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而且毒副作用也显著减少.靶向药物相对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显著的疗效、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1].

  • 原发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的脑静息态MRI研究

    作者:乔鹏飞;牛广明;韩晓东

    目的 应用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及功能连接(FC)等三种技术探讨原发性复杂部分性发作(CPS)癫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40例CPS患者和4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经校正,实际研究对象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37例),运用REST、SPM8软件进行全脑分析,比较基于ReHo、ALFF、FC技术的脑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以上三种技术发现CPS患者内侧颞叶及其周围脑区参与了痫样放电,默认网络和小脑受癫痫活动的破坏和抑制大.结论 在静息状态下,ReHo、ALFF和FC技术对癫痫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它们能监测异常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帮助定位癫痫灶,还有助于癫痫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

  • 吉非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云军;黄毅超;何志江;何宛谦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62.5%和41.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4%vs.46.7%,41.9%vs.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3,P=0.03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67.7%vs.50.0%,35.5%vs.2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9,P=0.178).治疗组的白细胞下降、贫血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皮疹、腹泻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近期疗效及局部控制率,可作为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脑胶质母细胞瘤MR增强形态与Toll样受体9表达水平的影像基因学研究

    作者:范亦龙;江涛;艾林;陈谦;陈绪珠

    目的 研究脑胶质母细胞瘤常规MRI表现与Toll样受体9(TLR9)表达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行术前常规MRI检查,测量肿瘤体积和水肿体积,计算水肿指数,根据病灶强化形态,将肿瘤分为2组:Ⅰ型(环形强化)和Ⅱ型(非环形强化).根据病理标本分析TLR9表达水平,比较高低表达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水肿指数和强化类型间的区别.结果 Ⅰ型强化占胶质母细胞瘤的97.5% (39/40),该型肿瘤的TLR9高表达率为65.22% (15/23),与Ⅱ型强化肿瘤的TLR9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形态是影响TLR9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像学因素(OR=0.068,P=0.022).结论 胶质母细胞肿瘤的强化形态对TLR9表达水平影响较大.TLR9高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倾向于完整的环形强化.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附三年随访资料

    作者:张婉词;李寒;于玲;王世相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学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9年2月在我院进行MHD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年.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MHD患者HCV感染的患病情况、血清学变化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184例MHD患者中HCV抗体和(或)HCV-RNA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10.8%,其中HCV抗体合并HCV-RNA阳性者11例,占55%.(2)在年龄和性别方面,丙型肝炎阳性患者与丙型肝炎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透析龄、输血史和肾移植史方面,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二项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及肾移植史是透析患者并发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随访3年,无1例新发HCV感染.20例合并HCV抗体和(或)HCV-RNA阳性的透析患者有4例转阴,其阴转率为20%.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患病率下降可能与其HCV血清学阴转有关.输血史和肾移植史是透析患者并发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肾透析 肝炎 丙型 慢性
  • 双源CT灌注扫描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柴瑞梅;任克;张智伟;王强;赵宇;赵丽;徐克

    目的 探讨CT灌注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双源CT扫描仪,对104例临床怀疑为胰腺癌或经超声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者进行CT灌注检查.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比较常规增强CT方法及其与CT灌注相结合对于胰腺癌的检出率.结果 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检查证实7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织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Flow),血容量(blood volume,BV),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及Patlak血流量(patlak blood volume,pBV)分别为(68.34±30.06) ml·(100 ml)-1·min-1,(112.75 ±39.57)∶ 1000,(64.14±27.28)0.5 ml· (100 ml)-1·min-1,(56.87 ±32.62)∶1000,均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低(P<0.05).CT灌注方法结合常规增强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98.6%)、特异度(90.3%)、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96.5%)及准确度(96.2%).结论 胰腺CT灌注方法能够定量反映胰腺癌低血供的特点,结合常规增强CT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能力.

  • 万古霉素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宁波;马宇洁;黄进;刘涛;刘磊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万古霉素治疗时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原因.方法 5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脓毒症患者,初始使用万古霉素2 g/d,分4次给药,5个半衰期后监测万古霉素谷、峰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万古霉素使用剂量,记录7d内万古霉素使用总剂量.检查记录使用万古霉素前及治疗7d后C反应蛋白(CRP)、高体温,记录治疗7d中脑钠肽(BN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平均值.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万古霉素每日使用剂量.万古霉素治疗7d中根据48 h SCr增加超过26.4μmol/L确定为AKI,并分组为AKI组(n=28)和非AKI组(n=23),比较两组之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乳酸、CRP、BNP、CVP、当日高体温的差异.结果 使用万古霉素5个半衰期后所有患者平均谷浓度(9.18 ±6.15) μg/ml,峰浓度(25.73 ±20.30) μg/ml,调整剂量5d后平均谷浓度(10.26±5.10)μg/ml,峰浓度(23.52±6.83) μg/ml.A组与B组之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CRP、BNP、CVP、乳酸、高与低体温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适当剂量万古霉素治疗脓毒血症时AKI的发生与否可能与感染控制效果及患者血容量是否充足有关.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脂联素和内皮祖细胞水平与斑块活化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钙干预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晓燕;郭文静;韩淑芳;张红明;谈红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脂联素(APN)及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探讨APN及EPCs与斑块活化的关系;并用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探索其调脂之外的内皮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1例]及健康对照组者24例:ELISA法测定外周血APN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EPCs(CD34 +/CD309+)的水平.冠心病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钙两周后,复查外周血中APN及EPCs水平.结果 (1)ACS患者外周血中APN及EPCs水平均低于S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SAP患者外周血中AP及EPCs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外周血中APN与EPCs水平呈正相关(r=0.865,P<0.01);(4)应用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后,ACS患者及SAP患者外周血中EPCs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斑块不稳定程度的加重,APN及EPCs的水平逐渐下降,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功能状态紊乱,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切除术预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小龙;杨军;丁飞虎;逯忠堂;姚英民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LC)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并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03年5月到2010年3月手术治疗的358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8例PLC患者中,大肝癌和巨大肝癌患者占70.39%(252例),伴门静脉癌栓者占12.29%(44例),伴胆管癌栓者3.07%(11例).行左半肝切除术者43例,右半肝切除术者28例,肝叶切除术者47例,右肝脏肿瘤区段切除术者186例,左肝肿瘤区段切除者46例,左、右肝肿瘤区段同时切除术者8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5.3%、50.6%、26.4%,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31.7%、16.8%.结论 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肿瘤的切缘情况对患者的术后生存影响显著.

  • 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糖水平与对比剂肾病的关系

    作者:覃雪清;刘勇;陈世群;谭宁;甘富东;周颖玲;陈纪言;陈玉怡;陈丽玲

    目的 评价未确诊糖尿病的慢性肾病(CKD)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血糖水平与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331例行PCI术的未确诊糖尿病(指无糖尿病或入院前已存在糖尿病但未经诊断和治疗)肌酐清除率在15 ~ 60 ml/min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根据PCI术前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6.1 mmol/L,6.1~ 7.8 mmol/L,7.9 ~ 11.0 mmol/L和≥11.1 mmol/L四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CI术前血糖水平与其他重要危险因素.CIN定义为对比剂接触后48 ~ 72 h内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0.5 mg/dl.结果 CIN发生率随PCI术前血糖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四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CIN发生率分别为:5.0%,9.0%,11.6%和30.0% (P=0.004).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前高血糖明显增加患者CIN的发生风险[与<6.1 mmol/L组相比,三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OR(95%CI)分别为1.91(0.65 ~5.64),2.42(0.72 ~8.12),11.31(2.13 ~60.03)]和6个月死亡率[与<6.1 mmol/L组相比,三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OR(95% CI)分别为2.23(2.29 ~17.22),9.52(1.53 ~59.21),40.13(4.71 ~342.29)].结论 未确诊糖尿病并CKD的ACS患者PCI术前血糖水平与CIN及6个月死亡率密切相关,控制术前血糖水平可能会降低CIN及死亡风险.

  • 老年糖尿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血浆脂联素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翟文亮;王晶;秦俭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时血浆脂联素(APN)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35例观察对象,根据有无急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分为4组:非糖尿病心力衰竭组(A组)31例;糖尿病心力衰竭组(B组)43例,非糖尿病对照组(C组)30例,糖尿病对照组(D组)31例.入院即刻检测APN、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缓解时间及随访30 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 AHF时,B组肺部哕音≥50%的患者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比例、LgNTproBNP、治疗时间>24h比例、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心脏射血分数(EF)值明显降低(P<0.01).(2)A组、B组、C组、D组APN浓度分别为:(21.27±4.36) μg/L,(18.31 ±4.17) μg/L,(14.27±2.54) μg/L,(11.49±1.09) 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组APN> 18.31 μg/L的患者中有66.7%治疗时间>24h,30 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1.5%.(4)AHF患者APN浓度与LgNTproBNP呈正相关(A组r =0.693,B组r=0.575,P均<0.01).结论 (1)合并糖尿病的老年AHF患者心力衰竭程度重、治疗反应差,死亡率高,30 d内心血管事件多发.(2)AHF患者血浆APN浓度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APN代偿性升高能力受到抑制.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及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谢榆;汪悦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于江苏省中医院住院的71例pSS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n=47)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24),比较两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71例pSS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47例(66.2%).出现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或)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者27例(38.0%),其中7例(9.8%)出现了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或)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但甲状腺功能正常.p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与pSS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相比,前者更易出现眼干、乏力,C4、IgM水平较低,更易出现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nRNP抗体,更易出现肺间质病变,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S患者出现眼干、乏力、C4降低及nRNP阳性时,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的pSS患者应排查肺间质病变.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运动的研究

    作者:武俊;夏稻子;张弘飞;林萍;李磊;张东明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变化规律,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短轴径向运动的影响.方法 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MVR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算各平面不同节段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结果 MVR组术前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增高(P<0.05);MVR组术后2周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部分节段较正常组减低(P<0.05);MVR组术后1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心肌RS均显著增加,显著高于术后2周组(P<0.05),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与正常组及术后2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VR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减低,MVR组术后1年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显著改善;人工机械瓣对二尖瓣环局部的心肌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 H1受体拮抗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评价

    作者:孙丽群;王品发;刘新庭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及三联疗法抗Hp治疗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109例经14 C-UBT检测Hp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5例,予口服西替利嗪片1个月并加抗Hp三联疗法2周;B组54例,仅予西替利嗪片口服1个月;C组为Hp阴性对照组50例,予西替利嗪片口服1个月.观察各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及联合抗Hp治疗前后IL-4、TNF-α、IgE的血清水平,比较各组的疗效,分析Hp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单用西替利嗪,Hp阳性组有效率低于Hp阴性,联合三联疗法后能明显提高有效率,且能降低IL-4、TNF-α、IgE的血清水平.结论 Hp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密切,联合三联疗法可通过降低IL-4、TNF-α、IgE的血清水平而有助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教文;孙建平;高延霞;李娜;张倩倩;李旸;王玉琦

    目的 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合并肾损害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0例AASV合并肾损害患者作为肾损害组,7例AASV且尿检正常患者作为非肾损害组,30例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HMGB1水平,并对HMGB1水平与AASV肾损害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伯明翰血管炎活动积分(BVAS)、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肾损害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肾损害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非肾损害组(P<0.05);(3)非肾损害组血清HMGB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ASV肾损害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BVAS积分、CRP、ESR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4、0.689、0.707,P均<0.05).结论 (1)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ASV肾损害的发病过程.(2)血清HMGB1能反映AASV合并肾损害患者疾病活动性,可作为血管炎活动血清学临床监测指标.

  • 经腹腔腹膜前“二合一”网片腹股沟疝修补术免预防性抗菌药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亮;潘乃梁

    目的 临床观察经腹腔腹膜前“二合一”网片腹股沟疝修补术免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203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实施经腹腔腹膜前“二合一”网片腹股沟疝修补,前瞻性方法按一定条件筛选出56例,围手术期免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结果 203例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1年,中位时间6个月,未发生术后伤口及补片感染.结论 部分患者在实施经腹腔膜前“二合一”网片腹股沟疝修补术免预防性抗菌药安全、可靠,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

  • 结肠癌性肠梗阻的磁共振征象分析

    作者:李晶;刘文娟;王任水;曲林涛

    目的 探讨结肠癌性肠梗阻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磁共振成像特征.结果 42例癌性肠梗阻近侧扩张肠管内多合并积粪,且梗阻移行段多呈“肩样征”.59.5% (25/42)合并回盲瓣的开放,92.9% (39/42)合并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结论 结肠癌性肠梗阻磁共振表现较具特征,多合并积粪且梗阻程度较重.

  • 肝脏肿瘤中的金标移位统计与风险探讨

    作者:徐慧军;李玉;张素静

    目的 统计射波刀治疗肝脏肿瘤的过程中发生金标移位的概率,并分析金标移位带来的风险.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射波刀共治疗437例肝脏肿瘤患者,年龄小21岁,大78岁.在患者肝脏内共植入1586颗金标,少植入2颗,多植入9颗,平均植入3.63颗.分别统计治疗前和治疗中金标的移位病例数和金标数量,根据金标追踪原理探讨移位带来的风险.结果 在治疗前和治疗中金标都可能发生移位,共计有62例患者73颗金标发生移位.治疗前有27例患者34颗金标发生移位,治疗中35例患者39颗金标发生移位.结论 金标移位发生在治疗前,不会带来风险,但可能会引起照射精度的下降,可以通过再次植入金标来解决;在治疗中发生移位,可能会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无论金标移位发生在治疗前,还是在治疗中,都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治疗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受到影响.

  •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下全麻气管插管

    作者:姜远旭;陶明哲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芬太尼在无肌松药情况下全麻气管插管的条件.方法 择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芬太尼0.2 μg/kg、维库溴铵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B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0.2 μ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 min、5 min记录心率、血压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计算心率和血压变异系数.根据面罩通气难易程度、下颌松弛程度、声带位置、患者对插管和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时的反应来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 A组心率变异系数小于B组(P<0.05),B组血压变异系数小于A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BIS均低于给药前(P<0.05),组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A组声带位置、患者对插管和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时的反应优于B组(P<0.05),面罩通气、下颌松弛两组没有明显区别(P>0.05).B组插管总的优良率低于A组(P<0.05).结论 无肌松药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芬太尼气管插管基本能满足插管条件.

  • 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观察低温下兔肾脏改变

    作者:陈文英;曹军英;张筠;刘玉蕾;李志宏;闻宝杰

    目的 应用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定量技术探讨兔肾脏回声强度的数字化定量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只新西兰大兔子,建立兔低温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分别置于自身室温及-10℃,-15℃中放置规定时间(分别为4h和8h),室温组(作为对照组),4h、-10 ℃组,8h、-10 ℃组,4h、-15℃组和8h、-15℃组,进行肾的二维超声及记录特定区域的回声强度,二维超声观察肾脏的回声,定量分析肾脏回声强度的改变.结果 低温条件下兔肾脏皮质、髓质及集合系统的回声强度均比室温的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条件下,不同温度,相同的时间肾脏的皮质、髓质、集合系统的回声强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温度,不同的时间回声强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这种定量技术观察低温条件下兔肾脏回声强度的改变,为临床早期预测低温条件下肾功能变化提供了一个影像学信息作为参考资料.

  • 肺康复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芳;朱广婷

    目的 探讨肺康复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RA-ILD患者33例,其中男4例,女29例,随机分为两组:肺康复训练组16例(A组)、常规治疗组17例(B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两组均用常规的慢作用药物治疗RA,A组又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肺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个月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测定,并对疼痛和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肺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通气量(MV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2、4个月治疗后,结果发现肺康复训练组(A组)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B组)明显提高(P<0.05),且随锻炼时间延长、强度增加改善尤为显著,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2、4个月上述指标好转,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和生活能力评分两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ILD患者恢复期给予渐进式肺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RA-ILD患者心肺功能,增强患者的体能,还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因此,在RA治疗的基础上加呼吸功能训练是RA-ILD恢复期患者既经济又理想的治疗手段,肺功能检查是疗效动态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 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互补价值

    作者:李剑明;史蓉芳;张立仁;李婷;董智;徐冬生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与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互补价值.方法 收集589例同期行MPI和CTCA的患者资料,其中56例具备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根据MPI或CTCA结果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计算各组中CTCA或MPI阳性或阴性所占的百分比;以CAG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MPI或CTC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PI阳性组中CTCA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72.5%、27.5%;MPI阴性组中CTCA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27.3%、72.7%.CTCA阳性组中MPI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29.4%、70.6%;CTCA阴性组中MPI阳性或阴性者分别占5.6%、94.4%.MPI与CTC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8%和90.0%、74.1%和84.6%、78.6%和87.5%,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I和CTCA对冠心病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冠心病诊断和评价中提供不同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互补信息.

  • IL-8及其受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吉荣;武传星

    目的 探讨IL-8及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检测血清中IL-8表达水平,RT-PCR检测IL-8 mRNA及受体CXCR1、CXCR2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IL-8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IL-8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RT-PCR肝癌组织中IL-8mRNA及其受体CXCR1、CXCR2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免疫组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8表达均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且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 IL-8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其受体CXCR1、CXCR2 mRNA的表达也相应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新指标及其治疗的新靶点.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及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徐伟;李晓宏;刘利娜;吉文庆;余洪松;蓝荣芳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及不同起搏部位,包括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在南京鼓楼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依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OT组及RVA组.起搏器植入12个月时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记录的心律失常数据及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共入组了96例患者,RVA组及RVOT组各48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VC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依据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VP< 10%组、VP 11%~89%组及VP >90%组.在RVOT组及RVA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VHR及PVC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结果,RVA组及RVOT组的VHR无统计学差异(VP< 10%组,P=0.2;VP 11%~89%组,P=0.3;VP >90%组,P=0.2),但RVA组的PVC在各起搏比例组的发生均明显高于RVOT组(VP< 10%组,P=0.01;VP 11% ~89%组,P=0.04;VP >90%组,P=0.0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PVC及VHR发生率减少,RVA组PVC的发生率高于RVOT组.

  • 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临床观察

    作者:张熙洋;丁明超;雷蕾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本文对我院老年急性白血病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糖尿病20例,未合并糖尿病21例,观察糖尿病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并发症、临床转归等.结果 糖尿病组出现多饮、多食、消瘦2例(10.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5.0%),低血糖症3例(15.0%),感染19例(95.0%),完全缓解4例(20.0%),死亡14例(70.0%),而非糖尿病组出现感染8例(38.1%),死亡4例(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缺少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易发生感染,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 甲钴胺联合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作者:戴迅毅;尹兴平;杨莉佳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甲钴胺和多塞平片口服,外用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多塞平片和外用利多卡因喷雾剂,共4周.在治疗的第2、4周和停止治疗4周后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睡眠质量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积分均有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第8周时VAS积分明显低于第4周,而对照组中尽管第8周的VAS积分有下降,但和第4周无明显差别.(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睡眠质量积分有所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停止治疗4周后随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甲钴胺联合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迅速持久地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症状,安全可靠.

  • 普萘洛尔治疗球后区血管瘤一例疗效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杰;孟箭

    血管瘤属于先天发育畸形,常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头颈颌面部,故可直接影响患儿面容美观及功能[1].虽然85% ~ 90%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而影响患儿及家长心理,影响患儿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2].而临床上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颇多,如口服激素、普萘洛尔,硬化剂注射,平阳霉素注射等[3-4].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宫立众;韩晓博;李莉;孟宇宏;沈建良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是由Issacson和Wright于1983年首先提出[1],起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征和病理学改变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MALT淋巴瘤约占NHL的5%,多见于胃肠道、甲状腺、乳腺、肺、皮肤、睾丸等,原发于颅内的临床罕见,我们遇到1例,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全身PET/CT检查、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明确诊断,结合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 血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

    作者:李雅琴;王维展;刘倩;王璞;马国营

    乳酸是体内葡萄糖代谢的产物之一,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1].但在病情得以控制后体内的乳酸可很快降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体内严重缺氧,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乳酸产生增加,严重者肝肾功能受损乳酸排泄功能减低.因此测定患者体内血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可准确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并对患者预后作出有效评估.

  • 3D高分辨率MR增强减影探测脑转移瘤可行性和重复性研究

    作者:段阳;杨本强;丁世斌;刘文源;马红丽;孟繁晨;赖树盛;刘宇

    在脑转移瘤的综合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对脑转移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形态的准确评价至关重要[1-3],尤其当病灶数目多时,临床和影像科医师常面对耗时和遗漏的问题,探索出一种能使放射科和临床医师快速而准确发现脑转移瘤变化特点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上通过增大对比剂分子量和增加对比剂剂量等方法提高病灶的信号强度,达到提高脑转移瘤检出和诊断率,但是受到对比剂顺应性和适应证等方面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4-6].随着MR技术进步,3D MR减影可以提高很多病变的探测和诊断[7-9];但是3D MR减影提高脑转移瘤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报道不多.在不同对比剂量3D MR图像及其减影上,本研究比较三种情况下(两个读者间、同一读者不同次和读者与组间)放射科医师对病灶数目、信号强度及解读时间的差异,探讨3DCE MR减影技术探测脑转移瘤可行性和重复性.

  • 内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经验

    作者:闫勇;戴睿武;汤礼军;汪涛;张丙印;庞勇

    我科自1980年将内镜技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治疗,至2009年1月,经人体生理通道和"人造"微通道共治疗4631例,效果良好.本文回顾总结内镜技术应用的经验、教训,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631例,男2113例,女2518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42.4岁.肝内胆管结石2872例,胆总管结石1759例.全组病例内镜治疗前均通过超声、CT、MRCP和胆道造影明确诊断.2.设备:Olympus纤维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及取石网套、活检钳等附件.2000年开始使用康迪公司生产TNS2003T型体内冲击波胆道碎石仪.

  • 妊娠合并巨大腹膜神经纤维瘤误诊一例

    作者:赖婷;汪俊涛;陆安伟

    患者女,27岁,因停经4个多月,腹痛伴发现下腹部包块2个月于2012年1月13日入院.患者孕前1个月体检提示子宫、双侧附件无异常,孕2个月发现右下腹部包块,且包块逐渐增大.患者既往体健,无智力低下、癫痫等发作史.G3P1,3年前足月剖宫产一女婴,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无异常.入院时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无异常,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子宫底平脐,子宫右前方扪及一大小约15 cm×6 cm×5 cm的包块,质硬,表面光滑,轻压痛,固定,子宫与包块界限不清.

  • Ⅰ型主动脉夹层并发心肌缺血、心室电风暴一例

    作者:陈红磊;王均志;祝斌

    患者男,32岁,发现高血压病5年,血压平时在160/100 mm Hg左右,未服用过降压药治疗,因突发胸闷2h来诊.患者于2012年2月25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气短,可平卧,无胸痛,持续不缓解,于0.5h后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Ⅰ、aVL、V2 ~ V6导联ST段压低>0.2 mV,T波倒置、宽大畸形,QT间期>0.56 s,急查心肌酶、肌钙蛋白T为正常范围,于发病1.5h转来我院急诊科,查体:BP 135/80 mm Hg(左上肢)、120/70 mm Hg(右上肢),神志清,平卧位,双肺中下野可闻及湿哕音,心率96次/min,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哈气样舒张期杂音.

  • 胸腔镜下食管囊肿切除一例

    作者:冯士云;陆天宇;崔有斌

    患者男,13岁,因出现急性吞咽困难半个月、呕吐伴咳嗽1周入院.病程中,患者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症状,无咳血、呼吸困难,无胸部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胸部CT(图1 B):食管中下段右侧壁增厚,大层面4.6 cm ×3.2 cm,其内密度均匀,边缘较清晰,CT值为32 HU,增强后无强化.钡透(图2A)示:食管中下段卵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随吞咽呼吸动作活动度欠佳.食管超声内镜(图1A):距门齿约30~ 32 cm(齿状线距门齿约34 cm)食管右壁偏前壁侧见一黏膜隆起、表面光滑性肿物,超声扫描肿物无回声,层次受压,无法分辨起源,内部回声均匀,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切面大小为34 mm×33 mm.

  • Hoffmann综合征一例

    作者:谭庆晶;季兴

    患者男,29岁.主因"面部浮肿1年,四肢僵硬、乏力、言语不清2个月"于2011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浮肿,病情进行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四肢肌肉僵硬、饱满感,肢体逐渐增粗,伴活动后肌肉酸胀、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以双上臂及双大腿尤为明显,反复握拳后手指不能迅速松开,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食欲减退,但体重增加.无眼睑下垂、饮水呛咳,无肌肉发红、疼痛,无肉跳、肌萎缩等,病程中不伴发热,无皮疹、关节疼痛.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5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 mm Hg.颜面部浮肿.四肢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皮温正常.甲状腺Ⅰ度肿大,未触及结节,无压痛,未闻及杂音.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四肢远端非凹陷性水肿.

  • 跟腱断裂术前深静脉血栓一例

    作者:孙宁;张权

    患者男,39岁,2011年7月23日因"扭伤致左足跟疼痛8h"入院,患者打羽毛球跳起落地时扭伤左足跟部,急诊诊断为"跟腱断裂(左)",入院时查体示左足跟部中度肿胀,大腿以及小腿无明显肿胀,入院查D-二聚体定量为76μg/L.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自服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好,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肿瘤以及肝炎等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入院后给予制动、对症治疗,入院后无明显的小腿肿胀体征,2011年7月27日,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示:左小腿肌间静脉可见局限性管腔增宽,宽约0.5 cm,内可见实性低回声,不能压闭,无血流信号充盈,提示为左小腿肌间静脉血栓,随即7月28日血管造影示左腘静脉血栓,跟腱修复术前给予经皮穿刺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患者跟腱术后恢复良好,于8月16日顺利取出滤器.

  • 中枢性尿崩症合并干燥综合征一例

    作者:邬月琴;薛晔霞

    患者男,54岁,满族,农民,包头市萨拉齐镇人,眼于、口干、多饮、多尿1年,每日夜尿4~5次,偶感近端指间关节疼痛、乏力,食欲尚可.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无头部外伤史及手术史.吸烟30余年,40支/d,饮白酒30余年,3两/d.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60 mm Hg,神清合作,皮肤、口舌干燥,甲状腺未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哕音,心率78次/min,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关节无红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腹膜后、肾周脓肿误诊为消化道穿孔一例

    作者:刘泽锋;于金海;何亮;所剑

    患者女,57岁,入院前2h进食后出现突发性腹痛,疼痛位于剑突下,呈持续性剧痛,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行腹部X线检查回报:左侧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肠腔内气体不多,未见液气平面.急诊科以"消化道穿孔"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10次/min,血压85/53 mm Hg,既往:自述患布氏杆菌病3年.入院后急检血常规回报:白细胞1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9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57×109/L.尿常规回报:白细胞计数5203.30/μl,白细胞936.6/HPF,上皮细胞计数153.50/μl,上皮细胞27.60/HPF.初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在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打开腹膜后见大量白色黏稠、脓性液体渗出,吸引器吸出腹腔内液体,探查肝胆、脾脏未见异常,胃十二指肠前壁无异常,小肠及结肠表面未探及异常,打开胃结肠韧带,发现胃后壁无明显异常.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合并横纹肌溶解一例

    作者:许建萍;李玉秀;伍学焱;邢小平;肖新华

    患者男,69岁,因多尿、多饮、多食5年,意识模糊2d于2010年4月12日入院.5年前患者出现"三多"的症状,每日饮水量约3000 ml,尿量与饮水量相当,每日主食0.5 kg斤余,无体重下降,自觉视物模糊,双手足麻木,测空腹血糖13 mmol/L,诊为"糖尿病",间断服用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药治疗,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12 mmol/L,餐后2h血糖17 mmol/L左右,未饮食控制及规律监测血糖.入院前3个月患者出现纳差、恶心、乏力,双下肢浮肿,1个月前到外院就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具体不详),改用预混人胰岛素70/30 22 U bid皮下注射,未监测血糖;6d前因纳差加重到外院住院查血钠(Na) 175.4 mmol/L、血钾(K)2.63 mmol/L、血肌酐(Cr) 206 μmol/L、尿素氮(BUN)12.59 mmol/L、血糖(GLU)25 mmol/L;尿常规:比重≤1.005、pH5.5、蛋白0.15 g/L、红细胞++,给予利尿剂对症治疗,效果不佳.5d前因转院停用胰岛素.

  • 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一例

    作者:梁育飞;姜红玉

    患者女,69岁.主因右肩痛半年,右上腹痛2个月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肩部疼痛,呈持续性,无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无受限.当地行肩部检查未见异常.2个月前出现右上腹间断性疼痛,与呼吸无明显关系,右侧卧位或进食后腹痛稍加重,伴食欲缺乏及消瘦,无反酸胃灼热,无发热及黄疸,排便后腹痛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有石棉接触史45年,有高血压病史.

  • 蜡油样骨病99m Tc-MDP SPECT/CT显像一例

    作者:顾凯凯;邱忠领;罗全勇;陈立波;袁志斌;朱瑞森

    患者男,54岁.不明原因右下肢疼痛,间歇性不规则发作20余年,右髋、右膝关节活动受限并进行性加重3个月入院;劳累后加重.查体:患者发育良好,头、颈、胸、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正常;双下肢等长,未见明显肌萎缩,间歇性跛行明显;右下肢局部皮肤粗糙,触诊发现胫前及股前皮肤局部表面高低不平,坚硬如石,压痛不明显,浮髌试验阴性;右侧膝关节屈曲度较左侧差约20°;神经系统查体阴性.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右侧耻骨、股骨中段及远段、胫骨中段可见局限性放射性异常浓聚,其余骨骼显像剂分布未见明显异常(图1).

  • 幼儿先天性肺发育不全一例

    作者:张莉;王川;刘馨

    患儿男,1岁6个月;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于家中(旧法接生),出生后无窒息史,出生体重不详,母乳喂养至1岁.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因发热伴咳嗽1d入院;既往体健,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未曾行胸片检查.平素哭闹时可出现口鼻周轻度发绀,未曾就诊.此次发病以发热为主,入院时偶有咳嗽,入院当夜咳嗽逐渐加重,精神萎靡,哭闹明显.查体:体温38.7℃,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血氧饱和度80%.精神萎靡,颜面、口鼻周轻度发绀,咽部中度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中度充血,未见脓性分泌物附着.吸气性三凹征阴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运动和呼吸频率正常,语颤未检查.

  • 肠道血管瘤致肠梗阻二例

    作者:雷俊悦;黄秋林;曹超;张小丽;王艳

    例1:患者男,61岁,因突发下腹疼痛就诊,以"肠梗阻"收入院.入院体查: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紧,左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肛门指检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3.59×109/L,N 83.2%,HB100 g/L;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肠梗阻",CT(图1)示降结肠软组织团块影,考虑结肠肿瘤并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肿块位于降结肠近脾曲,大小约8 cm×7 cm×6 cm,浸出浆膜,质地较韧,部分被大网膜包裹,部分与外侧壁腹膜相黏连,全空肠+回肠极度扩张,内容大量液、气体,肠壁表面可见散在斑片状出血点,肠壁高度水肿.行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造瘘术(图2).术后病理报告:降结肠血管瘤并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图3).

  • 妊娠期子宫颈病理改变误诊一例

    作者:杜晖俐;明晓翠;张培谊

    患者女,36岁.2012年6月单位体检阴道镜检查提示:外阴正常,阴道内见脓性分泌物,宫颈重度糜烂,宫颈口见坏死性赘生物伴接触性出血.超声提示: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考虑纵隔子宫可能;左侧子宫内早期妊娠.临床诊断: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细胞学检查:镜下见核大、深染的明显异型的鳞状细胞(图1),提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巨检:(1)送检宫颈组织,灰白色组织四块(3点、6点、9点、12点),大小均为0.5 cm ×0.5 cm×0.5 cm;(2)另送褐色宫颈息肉组织一块,大小0.6 cm×0.6 cm×0.5 cm.

  • 小腿皮肤疣状癌累及胫腓骨一例

    作者:王魁;侯明伟

    患者男,64岁.右小腿溃烂经久不愈10年余入院.患者于10年前右小腿烧伤,自行在家草药外敷,创面一直未愈合.近1年半来,右小腿溃烂范围明显增大,局部反复红肿加重、溢脓,有恶臭,不伴寒战发热.查体:T 36.5℃,R 20次/min,P 75次/min,BP 103/72 mm Hg,右侧腹股沟触及3个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约5 cm×3 cm、2 cm×1.5 cm、1.5 cm×1.5 cm,质偏硬,活动欠佳,无明显压痛.专科情况:右小腿中下段内侧、外侧、前侧可见范围约22 cm×34 cm溃烂创面,浸润近3/4小腿周径.创面组织隆起,呈菜花状,污秽色晦暗,有恶臭,触之易出血,边缘界尚清.CT检查示(图1A,1B):右胫骨下段骨质破坏,范围约为6 cm,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其内可见肿瘤骨,腓骨下段骨皮质增厚、毛糙.CT诊断为胫腓骨恶性骨肿瘤.入院后在局麻下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溃疡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图1C):(右小腿皮肤)疣状癌;腹股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超声诊断乙状结肠癌侵犯膀胱一例

    作者:尹佳园;李辉

    患者男,57岁,以脓血便、左下腹部不适半年,尿频、尿急、血尿1个月,于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每天排尿次数15 ~ 20次,尿液茶色或血红色,尿液气味臭,每次大便黏稠,呈黑褐色.直肠指诊:未触及肿物,指套无血染.超声检查所见:双肾、输尿管及前列腺扫查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差,于膀胱左侧壁及顶部可见范围约6.9cm×2.0 cm×5.0 cm的中强回声团块,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整,内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气体样点状强回声,基底部较宽,与周围组织回声界线不清,该团块不随体位改变移动,CDFI示其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膀胱腔内可见多个细小点状回声漂浮;左下腹部可见范围约8.2 cm ×7.4 cm×9.1 cm的低回声团块,轮廓欠清,边缘欠规整,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气体样强回声,CDFI示其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该团块突向膀胱左侧壁,与膀胱左侧壁团块关系密切,左下腹部周围肠管管壁局限性增厚,呈假肾征,厚处约1.1 cm(图1~3).

  • 腹部γ刀治疗致胃巨大溃疡顽固不愈一例

    作者:郭秀兰;牛海静

    患者男,54岁,因"肝癌术后1年,上腹痛7个月"入院.1年前发现肝内胆管癌行左半肝切除术,术后2个月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遂在北京某医院实施γ刀治疗,共治疗15次.其后2个月出现上腹痛,空腹时加剧,夜间不能入睡,纳差.当时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巨大溃疡"(图1);病理提示:溃疡并见大量霉菌(该患者在肝切除术前曾作胃镜检查无溃疡,当时胃镜报告提示"非萎缩性胃炎").因此诊断为:放射性胃炎.给予抗溃疡治疗,黏膜保护剂(铋剂或卡尔萨或胃膜素口服),制酸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流质饮食,并加用制霉菌素及微生态制剂.

  •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龙波;于荣国;王凌;郑璇;龚书榕;叶勇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在大鼠血、脑组织和脑脊液中药代动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78只清洁型SD大鼠,尾静脉单次注射利奈唑胺54 mg/k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脑组织和脑脊液中利奈唑胺的药物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注射后0~19h,利奈唑胺在大鼠的血、脑组织和脑脊液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31.39、5.11、23.97 μg/m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67、2.42、1.99 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分别为134.55、28.23、136.43 h·μg/ml,血脑屏障穿透率为76.36%.结论 利奈唑胺能很好地进入脑脊液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穿透性.

  • 雌激素对结肠癌肝转移细胞增殖与凋亡及MMP-9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涛;张诗琳;杨鹤鸣;杨建武;赵燕;李晓鸥;王平;张宏文;李成林;崔彦

    目的 研究雌二醇(E2)对结肠癌肝转移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及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裸鼠,随机分为四组(n=6):雄性组、雌性组、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并雌激素注射组.培养MCA-38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制成单细胞悬液,采用门静脉注射法构建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转移灶中PCNA和Caspase-3表达,计算肿瘤细胞增殖率(CPI)和凋亡率(CAI),Western blot 法检测转移灶中MMP-9表达量.结果 (1)雄性组细胞的CPI高(0.912±0.023),其次为卵巢切除组(0.876±0.031).雄性组与雌性组之间的CPI差异(=7.30,P<0.05)以及卵巢切除组与卵巢切除注射雌激素组之间的CPI差异(t=2.74,P<0.05)有统计学意义.(2)雌性组肿瘤细胞的CAI高(0.064±0.010),其他各组依次为卵巢切除注射雌激素组(0.049 ±0.007)、雄性组(0.038 ±0.003)和卵巢切除组(0.023±0.011).雄性组与雌性组之间的CAI差异(t=4.72,P<0.05)以及卵巢切除组与卵巢切除注射雌激素组之间的CAI差异(t=5.872,P<0.05)有统计学意义.(3)雄性组肝转移灶MMP-9表达量高(0.62±0.05),其他各组依次为卵巢切除组(0.49±0.03)、雌性组(0.36±0.03)和卵巢切除注射雌激素组(0.28±0.04).雄性组与雌性组之间的MMP-9表达量差异(t=8.462,P<0.05)、卵巢切除组与卵巢切除注射E2组之间的MMP-9表达量差异(t=7.620,P<0.05)以及雌性组与卵巢切除组之间的MMP-9表达量差异(t=5.32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细胞凋亡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有关,转移灶细胞增殖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有关,MMP-9可能参与其调控机制.

  • TGF-β1多肽疫苗抗肝纤维化的鉴定

    作者:翟嵩;党双锁;李亚萍;贾晓黎;王媛;王秀芳;王文俊;李梅

    目的 鉴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优势抗原表位偶联钥孔戚血蓝素(KLH)蛋白人工合成多肽疫苗对SD大鼠的免疫原性,并探讨对SD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抑制效应.方法 人工合成TGF-β1优势抗原表位多肽偶联KLH蛋白后,作为多肽疫苗免疫SD大鼠.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佐剂对照组、造模组(CCl4诱导)、多肽疫苗组,每组各10只,采用CCl4复合因素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多肽疫苗组动物第1、14、28天连续三次每次腹股沟处及腋窝处多点注射50 μg 0.5ml乳剂(相同体积的弗氏佐剂加合成肽),此后每隔7d免疫一次无任何佐剂的合成肽(50 μg0.5 ml水剂),共免疫10周;造模组及多肽疫苗组自第3周起首次皮下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2 ml/kg,以后每周2次背部皮下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1.5 ml/kg、30%乙醇6 ml/kg隔日灌胃并给予高脂饮食连续造模8周.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时给予相同剂量的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佐剂对照组大鼠同期给予注射用水加弗氏佐剂0.5ml乳剂.第10周处死所有大鼠,ELISA检测血清TGF-β1抗体、肝纤维化指标(HA、Ⅳ-C),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TBIL、ALB和GLB,碱水解法检测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 TGF-β1多肽疫苗可以诱导SD大鼠产生一定量的抗TGF-β1抗体,但是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肽疫苗组生化指标ALT、AST、TBIL与造模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血清HA、Ⅳ-C含量及肝脏Hyp含量与造模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HE、VG染色可见多肽疫苗组较造模组肝组织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TGF-β1多肽疫苗可以诱导SD大鼠产生一定量的抗TGF-β1中和抗体,且可能具有保肝作用,但其干预治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较差,有待进一步研究.

  • survivin基因沉默对“三阴”乳腺癌细胞株中caspase3和caspase7基因的影响

    作者:许鸿雁;高爽;庄庆媛;罗速

    目的 探讨“三阴”乳腺癌细胞中沉默survivin基因对抑癌基因caspase3和caspase7的影响.方法 针对survivin基因设计干扰片段并与真核表达载体pGCsilencerTMU6/Neo/GFP进行连接,之后转染“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通过RT-PCR鉴定survivin基因mRNA水平沉默效果;用RT-PCR检测沉默survivin基因对caspase3和caspase7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survivin基因沉默可引起MDA-MB-231细胞凋亡;caspase3和caspase7表达升高,灰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8).结论 (1)RNAi技术沉默MDA-MB-231细胞中survivin基因,达到了对其表达的抑制效果;(2)survivin基因沉默可上调caspase3和caspase7的表达;(3) survivin基因沉默可引起细胞凋亡;(4) survivin基因可作为“三阴”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白细胞介素-10对抗增殖蛋白在小鼠肠纤维化中表达的影响

    作者:袁晨;陈维雄;欧洋肖;张靖;陈尼维;朱金水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在小鼠肠纤维化进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IL-10基因敲除(IL-10KO)小鼠作肠纤维化模型.将30只IL-10KO小鼠随机分组,分别建立肠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和IL-10治疗组(治疗组),另取18只野生型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造模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于第12、14、16周各处死6只小鼠,治疗组于第12周开始腹腔内注射IL-10,3次/周,于第14、16周各处死6只.采用HE染色及Masson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损伤和纤维化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肠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如胶原蛋白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rohibitin和NF-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的表达,采用定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Prohibitin蛋白表达.结果 14、16周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胶原面积比均较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16周治疗组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14、16周治疗组小鼠胶原面积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16周治疗组小鼠胶原面积比较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4、16周模型组Prohib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少于正常组(P<0.05),纤维化时间越长,表达量越低;模型组胶原蛋白Ⅰ、TGF-β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Prohibitin的蛋白表达与纤维化指数呈高度负相关(r=-0.6332,P<0.01).结论 IL-10可通过提高Prohibitin表达量达到抑制肠纤维化的进展,从而在肠纤维化模型小鼠中起到抗炎及抗纤维化的作用,为IL-10治疗炎症性肠病肠纤维化的机制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 miR-223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梁丽萍;邓云;吴兴中;朱骥;李绮雯;章真

    目的 观察miR-223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PLL3.7-miR-223和PLL3.7-miR-EV质粒转染SW480细胞,Real-time PCR检测转染24h后miR-223的表达变化,CCK-8试剂盒检测转染12、24、48 h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48 h后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GF-1R、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转染24 h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PLL3.7-miR-223转染组miR-223的表达量(6.55±2.04)较PLL3.7-miR-EV(以其miR-223的表达量为1)明显上调(P<0.01).与对照EV组相比,SW480细胞在转染miR-223后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在G1期发生阻滞[(61.61±4.02)%vs.(35.99±1.62)%],凋亡增加明显[(67.43±4.75)%vs.(44.23±3.11)%],均P<0.01,并且能够降低生长相关蛋白IGF-1R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的表达.结论 miR-223可以通过调节IGF-1R和AKT的表达影响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

  •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

    作者:李亭;贺志军

    随着移植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领域安全而有效的应用,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率和移植物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器官移植被称为"21世纪医学之巅".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移植术式,是指腹部3个或3个以上器官的联合移植.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始于1960年,由美国的Starzl和Kraupp等完成[1],1983年Starzl等完成了世界首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移植器官包括肝、胰、胃、小肠[2].目前临床上开展的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大多以小肠移植为基础,主要包括肝脏、小肠,经典术式有肝、肠联合移植和肝、胰、胃、肠联合移植.

  • 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张洪宪;赵磊;马潞林

    自1954年完成首例临床成功的肾移植以来,肾移植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理想的肾脏替代疗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的近期存活率提高很快,国内各大肾移植中心1年移植肾存活率已普遍超过95%,但是肾移植的远期存活情况仍然很不乐观.要提高肾移植的远期存活率,牵涉到很多环节,其中受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由于严重的供体器官短缺,受体在肾移植前需要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受者的全身情况恶化,重新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 有关移植肾切除的几项问题

    作者:纪志刚

    移植肾切除术是一项难度较大、具有一定风险的手术,文献报道移植肾切除占移植总数的比例为4.5%~84.4%[1-2],并发症发生率为4.3% ~ 82.1%[3-4].Johnston等[5]根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统计了1995至2003年间19 107例移植肾失功的患者,其中移植后1年内失功的移植肾切除率为56%,1年后失功的切除率为27%,术后90d内死亡率约为5%.移植肾切除作为处理失功移植肾的一种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

  • 肾移植手术麻醉的进展

    作者:宋琳琳;王东信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首选治疗.与透析相比,肾移植能为患者提供更高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1].有研究观察了ESRD患者的年死亡率,全部透析患者为16.1%,在透析下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为6.3%,而接受了肾移植的患者为3.8%[2].由于等待肾移植患者与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方面相当,以上的数据说明肾移植使患者的年死亡率降低了40%.研究还显示肾移植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0年,而在透析下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为10年[2].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

    作者:李瑞东;王正昕

    尽管过去五十余年中肝移植技术日臻完善,各种强效免疫抑制剂相继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的成功率和术后存活时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如何维持肝移植受者合适的免疫状态,避免免疫抑制过度增加机会性感染、药物毒性和肿瘤发生的风险或免疫抑制不足造成排斥反应的发生,仍然是移植术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肝移植受者对于免疫抑制剂的反应个体差异性大,而且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与免疫抑制效力之间并无线性相关性[1-2],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个体化调整缺乏有效的参考.量化评估肝移植受者的免疫功能是指导免疫抑制剂个体化应用的基础,本文以此为中心进行讨论.

  • 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的防治策略

    作者:郑虹;吴迪

    肝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器官移植领域的特殊事件.大量临床实践证实,肿瘤复发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防治肿瘤复发已成为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关键.一、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的制定及选择选择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相当程度上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肿瘤复发概率,术后预期5年生存率不低于50%已成为制定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的基本共识.各国在肝癌背景疾病、病例构成及供体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混乱而不统一、且普遍缺乏循证依据.

  •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

    作者:解利平;王宏勤

    目的 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图书馆、CNKI、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1)共纳入24个符合要求的研究,包括脑AVM患者2397例.(2) 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全切率或完全栓塞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40.63(24.20,68.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优良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1.37(0.8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死亡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96(0.50,1.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病残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56(0.32,0.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再出血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18(0.04,0.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能保持较高的全切率及较低的再出血率,并且与单纯血管内栓塞治疗相比术后病残率低.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