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CCL17/CCR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巧直;董宁宁;孟欣颖;王涛;马健;孙昕;周长宏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 CC 趋化因子17(CCL17)及 CC 趋化因子受体4(CCR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55例(男41例,女14例,中位年龄62岁),健康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中位年龄为61岁),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CCL17、CCR4在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并根据显微镜视野中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评分阐明胃癌组织中 CCL17、CCR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 CCL17和 CCR4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两者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胃癌组织中 CCL17及 CCR4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两者均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无关。结论 CCL17及 CCR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状况研究

    作者:郭媛;张杰;张春刚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状况。方法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100例(102眼)和同期非糖尿病眼底病变的100例患者(10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手术及术后护理。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6周和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视力和眼底检查,于术前和术后6周进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记录两组的黄斑水肿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黄斑中心凹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6周的 FFA 糖尿病黄斑水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患黄斑水肿的人数多于对照组,术后患者视力的恢复也不及对照组。

  •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矫治陈旧性面中部骨折所致颌骨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雷;肖金刚;孙黎波;夏德林;张力;周航宇;张磊

    目的:探讨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在矫治陈旧性面中部骨折所致颌骨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面中部骨折所致颌骨畸形的患者,通过螺旋 CT 及三维重建、模型外科分析、咬导板制作等准备,术中采用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对本组病例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面部畸形及咬关系的恢复情况,分析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对颌骨畸形以及咬关系的矫治效果。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39例的面部形态和咬关系恢复良好,有3例患者术后咬关系欠佳,经正畸治疗后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是治疗陈旧性面中部骨折所致颌骨畸形的有效方法,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复合结构变化特点的超声研究

    作者:姜新魁;陈晓峰;李静;李江涛

    目的: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TEE)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分析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二尖瓣几何形态学参数在静息及负荷状态时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 MVQ 技术对25例缺血性心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组进行检查,应用 MVQ 软件测量并分析对照组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在静息及使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二尖瓣环及瓣叶几何形态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正常对照组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相对稳定,并不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而发生明显变化;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二尖瓣环及瓣叶空间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瓣环结构的构型变化及由其产生的二尖瓣瓣叶对合参数的变化;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结论小剂量负荷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减少依赖于左心功能相对增加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二尖瓣的帆状穹窿构型变化在保证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64排 CT 胸部低剂量扫描极限的探讨

    作者:张微晗

    目的:探讨64排CT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肺部疾病检查中辐射剂量降低的极限。方法前瞻性选取150例2014年6~7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接受64排128层肺癌筛查者及慢性病复查者,所有受检者身高在165~175 cm,18 kg/m2≤BMI≤26 kg/m2,平均44岁。将受检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扫描参数:A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50 mAs;B组:管电压80 kV,管电流30 mAs;C组: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 mAs。扫描完成后采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4-4对各组图像进行重建,从客观噪声、CT值及主观图像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估。主观图像质量主要评估肺窗质量,采用3段式,第三胸椎棘突以上层面为上段,双肺下叶底段支气管分叉以下层面为下段,上段与下段之间的部分为中段。从每段图像里面选出一帧存在肺纹理或病理改变的图像进行评估,评价每帧图像纹理或病变的边缘清晰度。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3分制方法评价。纵隔窗比较其客观噪声及CT值。结果上段及下段图像中,各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段图像中,各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分别增加噪声约38.57%、103.58%,3组图像之间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69.77%、84.88%。结论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根据扫描位置不同设置不同扫描条件能把有效辐射剂量降到低。

  •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柯群刚;黄继超;郝占伟;余仔军;朱双九;樊祥山

    目的:探讨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确定直肠癌局部切除的适应人群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肿瘤外科住院行根治性手术的 T1~2期的原发性直肠癌且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82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直径、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 分期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 分期为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将上述原因纳入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中,结果表明肿瘤的分化程度、T 分期为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的分化程度与 T 分期是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分化程度较高 T1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局部切除术。

  •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静止期与炎性期红细胞CR1数量及黏附活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晓燕;辛绍杰;胡瑾华;陈琰;陈婧;肖珑;童晶晶;关崇丹;严立龙;王海滨

    目的:明确 CR1在 HBV 慢性感染患者炎性期与静止期外周血红细胞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HBV 慢性感染不同人群外周血红细胞 CR1(ECR1)的表达量;应用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测定方法检测 ECR1分子黏附活性:以5个或以上红细胞黏附1个肿瘤细胞为一个结合单位,计算黏附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静止期患者 ECR1表达量及黏附活性均较炎症活动期患者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止期明显高于活动期(P<0.05)。结论 ECR1表达量及黏附活性在 HBV 感染所致慢性肝病患者炎症活动期下降;ECR1与炎性活动可能有密切关系。

  • 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芳;黄薇;闫慧娴;欧小虹;李茂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37例。对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1)237例入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0例(占33.6%)。(2)与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相比,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的年龄更大(P<0.05),糖尿病病程更久(P<0.01),空腹血糖较对照组高(P<0.01),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较对照组升高(P<0.01),但是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3)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及总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清总胆红素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益的标记物。

  • 碎裂 QRS 波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方雪花;余清;苏伟;高德全;张伟

    目的:探讨碎裂 QRS 波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急诊介入术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62例,根据入院时是否存在 fQRS 波分为 fQRS 组和 N-fQRS 组,通过观察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对比2组间的差异。结果362例患者 fQRS 组132例,N-fQRS 组230例,fQRS 发生率36.46%,fQRS组较 N-fQRS 组心肌酶升高、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提示 fQRS 组比 N-fQRS 组更多见前降支、多支血管病变者(53.8% vs 38.7%,50.8% vs 33.9%,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P=0.001),左心室室壁瘤(P=0.001)和住院期间恶心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P<0.05),心功能 Killip 3~4级发生率高(P=0.001),但心源性死亡两组未见异常(P=0.132)。结论 fQRS 波可以协助判断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病变以及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可作为预测住院期期预后的一个心电学指标。

  • 胰腺肿瘤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巍巍;解祥军;耿长新;孙昕;战淑慧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分子(EMMPRIN)在胰腺肿瘤组织、血清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RT-PCR、免疫组化以及ELISA方法检测50例胰腺导管细胞癌(PDCA)、2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PMN)、10例浆液性囊腺瘤(SCN)、10例黏液性囊腺瘤(MCN)、1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NET)患者肿瘤组织、10例健康对照组胰腺组织及血清中EMMPRIN的表达,分析EMMPR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胰腺各组肿瘤组织中EMMPRIN mRNA水平明显增高,即PDCA[(4148.14±1825.36)copies/μl,P=0.000]、NET[(4654.23±2168.48)copies/μl,P=0.000]、IPMN[(3332.54±1837.47)copies/μl,P=0.000]、SCN[(3328.66±1618.36)copies/μl,P=0.000]及MCN[(2275.27±1019.40)copies/μl,P=0.000]是正常胰腺组织[(649.90±408.22)copies/μl]的4.3~7.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标本血清中EMMPRIN蛋白在PDCA[(5.53±4.14)ng/100μl, P=0.000]、IPMN[(3.28±2.77)ng/100μl,P=0.001]、NET[(5.48±4.21)ng/100μl,P=0.002]、SCN[(1.13±0.49)ng/100μl,P=0.007]、MCN[(2.77±4.24)ng/100μl,P=0.00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3±0.18)ng/10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MPRIN在肿瘤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与胰腺导管细胞癌的分期有关(χ2组织=0.278,P=0.041;χ2血清=0.424,P=0.001),伴有神经浸润患者较无神经浸润患者血清中EMMPRIN表达增加(χ2血清=4.728,P=0.03),EMMPRIN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EMMPRIN在各种胰腺肿瘤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可能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 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李祥;姚碧;倪良春;李庆臣;马黎明;刘高利

    目的:研究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3例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一般治疗,然后再给予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治疗。观察患者在术中的情况,包括死亡情况、病死率、住院时间,在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对患者的随访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4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4.65%(2/43),住院时间为(18.32±8.2)d。在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中没有肾功能不全、偏瘫、截瘫现象出现,在3年期间总的死亡率为4.65%(2/43),其总体死亡率较低。结论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其疗效良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中期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二尖瓣置换患者体外循环前后左心功能及脑钠素的变化

    作者:张淑贤;史宏伟;葛亚力;魏海燕

    目的:对需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患者,初步研究体外循环(CPB)停机前后左心室功能及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年龄30~73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且需择期在CPB下行MVR的患者,以静脉麻醉诱导及维持,分别记录锯胸骨前(T1)、停CPB后5 min(T2)、停CPB后60 min(T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监测上述时点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组织速度(E)的比值(E/E’)。检测T1、T3、术后12 h(T4)时的血中BNP浓度。结果 MAP在T2时[(64.4±9.4)mmHg]比T1时[(71.6±8.4)mmHg]明显下降(P<0.05),与T2相比,T3时[(73.7±7.2)mmHg]明显升高(P<0.01);CVP在T2时[(8.3±2.9)cmH2O]比T1时[(6.3±2.7)cmH2O]明显升高(P<0.05),T3时[(10.9±2.5)cmH2O]升高更加明显(P<0.01),T3时比T2时明显升高(P<0.01);SVRI在T2时[(1340±400)dyn?s?m2/cm5]比T1时[(1685±241)dyn?s?m2/cm5]明显下降(P<0.01),T3时[(1448±231) dyn?s?m2/cm5]仍然下降(P<0.05);血中BNP浓度与T1时[247.77(164.78,328.94)pg/ml]相比, T4时[341.33(224.68,445.9)pg/ml]升高(P<0.05),与T3时[184.01(135.53,259.92)pg/ml]相比, T4时亦升高明显(P<0.01)。结论对于CPB下行MVR患者,围术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性心力衰竭,CPB停机早期体循环阻力明显下降,BNP水平与舒张功能减退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伴血脂异常的 IgA 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作者:刘擘;曾玉纯;李劲高;徐安平;宛霞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与高血压、蛋白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了264例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记录活检前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eGFR、血脂等临床资料及活检后病理资料。分别比较伴不同血脂异常类型的I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IgA肾病伴高胆固醇血症者较胆固醇正常者更易于合并高血压(43.5% vs.25.7%,P=0.015),eGFR[(62.56±21.00) ml·min-1·(1.73 m2)-1 vs.(74.76±19.20)ml·min-1·(1.73 m2)-1,P<0.001]及血白蛋白水平[(34.12±9.22)g/L vs.(40.74±3.27)g/L,P<0.001]更低,24 h尿蛋白量[1.57(0.47~3.84)g/24 h vs.0.28(0.11~0.70)g/24 h,P<0.001]更多。而IgA肾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则较甘油三酯正常者更容易倾向为男性(46.3% vs.29.5%,P=0.019),年龄更大[(38.6±12.3)岁 vs.(34.3±11.9)岁, P=0.017],也易发生高血压(46.3% vs.24.3%,P=0.001),24 h尿蛋白量[0.69(0.26~2.16)g/24 h vs.0.30(0.11~0.77)g/24 h,P=0.001]亦更大,并易发生肾间质纤维化(70.4% vs.45.7%,P=0.001)及肾小动脉病变(31.5% vs 18.6%,P=0.038)。血脂异常与肾脏病理Hass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胆固醇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加重IgA肾病的临床指标。而且,高甘油三酯血症是IgA肾病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 α受体阻滞剂辅助输尿管上段结石排出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邓青富;朱永生;粟宏伟;裴利军;王娟

    目的:评估α1受体阻滞剂对7 mm以下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辅助药物排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纳入研究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接受黄体酮肌肉注射20 mg/d,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00 mg/d,肾石通丸4.0 g/d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0.4 mg/d治疗。每周随访一次,到结石排出为止共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排出率、排出时间、肾绞痛的缓解率、需要住院观察的病例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结石直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排石率为50%(31/62),B组排石率显著高于A组[54.84%(17/31)vs.45.16%(14/31)],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结石平均排出时间为(11±4.2)d,A组为(15±3.4)d,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肾绞痛缓解率为77.42%(24/31),A组为58.06%(18/31),两组在肾绞痛的缓解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因出现尿路感染、肾绞痛加剧、肾积水加重等情况而住院进一步治疗的人数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为8例,占25.81%(8/31),B组为3例,占9.68%(3/31)。结论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辅助药物排石,提高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减轻肾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降低住院率。

  • 病理分期对新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阿娜尔古丽·阿布都热合曼;吾甫尔·吾拉木;丁剑冰;迪丽努尔·阿西木

    目的:探讨病理分期对新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新辅助治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52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生存状况。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各亚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并用 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的3年DFS 为84.3%。T、N 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局部浸润因素、术前 CEA、CA19-9水平的各亚组之间的3年 DF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局部浸润因素和术前 CEA水平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仍然推荐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 N 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局部浸润因素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 不同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比较

    作者:景小博;司文腾;程富礼

    目的:比较不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探讨骨不愈合的有效补救方法。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C-DCP 组29例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LCP 组30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LC-DCP手术时间为(73.38±11.57)min,短于 LCP 组的(86.21±13.24)min(P<0.05);LC-DCP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低于 LCP 组的30.00%(P<0.05);LCP 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52±2.07)周,短于 LC-DCP 组的(15.76±2.51)周(P<0.05);LCP 组 Mayo 肘关节评分、Neer 肩关节评分分别为(92.73±5.31)分、(91.26±3.76)分,均高于 LC-DCP 组的(89.89±4.26)分、(88.82±3.27)分(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优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同时可加快肩肘功能的恢复,但其手术时间较长,而且并发症较多,临床应结合骨不愈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接骨板治疗。

  • 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分析

    作者:郑书军;梁素敏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伴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白内障患者74例78眼(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非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66例69眼(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力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1周、1个月时的矫正视力情况明显好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各黄斑区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厚(P<0.05),而对照组术后各黄斑区厚度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中心凹区和内环区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黄斑外环区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囊性水肿型渗漏发生率为26.92%,局限性渗漏发生率为19.23%,弥漫性渗漏发生率为14.10%,总渗漏发生率为60.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术后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增加,且易发生黄斑水肿,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 困难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探讨

    作者:刘书强;梁志宏;赵象文

    目的:探讨阑尾根部坏疽、阑尾周围脓肿、盲肠后位阑尾、既往腹部手术后阑尾周围粘连等困难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行229例困难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其中阑尾根部坏疽87例,阑尾周围脓肿31例,盲肠后位阑尾49例,既往腹部手术后阑尾周围粘连62例。结果无死亡病例,4例阑尾周围脓肿行中转开腹,切口感染2例,切口换药后愈合。3例出现腹腔局限性脓肿,2例经抗生素治疗后脓肿吸收,1例脓腔较大行穿刺引流后好转。无粪漏发生。结论对于阑尾根部坏疽、阑尾周围脓肿、盲肠后位阑尾、既往腹部手术后阑尾周围粘连等困难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手术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规范操作,注意手术技巧,绝大部分均可在腹腔镜下安全完成。

  • 高场3D-MRCP 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邓绍强;杜勇;杨汉丰

    梗阻性黄疸是胆胰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胆道良性狭窄、胆道及胰腺恶性肿瘤及胆道结石,少见原因,如十二指肠乳头癌等[1]。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梗阻部位、性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作为胰胆管非创伤性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成像快,定位准确,多角度观察的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旨在研究M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

  • 慢性心力衰竭并低钠血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林岭;罗永全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确诊“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高血压性心脏病”4年,因心力衰竭反复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病程中,患者不规律服药并逐渐出现劳动耐力下降,体重增加、少尿并顽固性水肿、低钠血症等利尿剂抵抗表现,肾功能基本正常。2014-10-09,患者再次因“气促加重伴恶心、呕吐”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80/60 mmHg,体重72.5 kg(4年前46 kg)。神志清楚,皮肤色黑,巩膜黄染,口唇发绀,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肝颈征(+)。双下肺可闻及中量湿鸣。心界左下扩大,心率92次/min,律不齐,S1强弱不等,心尖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Ⅲ°水肿。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肝功示谷丙转氨酶49 U/L,谷草转氨酶82 U/L,总蛋白59 g/L,白蛋白29 g/L,总胆红素139.7μmol/L,直接胆红素94.7μmol/L;肾功能示血尿素15.39 mmol/L,肌酐88.9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60.7 ml/min,血尿酸863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 mmol/L;血电解质示血钾3.89 mmol/L,血钠121.9 mmol/L,血氯80.3 mmol/L。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大,LVEF 38%。诊断: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大,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给予限水、增加钠盐摄入(咸菜、盐胶囊等)、减轻水钠潴留:呋塞米120 mg iv q12 h+呋塞米80 mg po tid+氢氯噻嗪50 mg po bid+螺内酯40 mg po bid;改善心脏重构:依那普利2.5 mg po bid;强心、改善利尿剂抵抗及补钠:地高辛0.125 mg po bid,0.9% NS 250 ml+多巴胺60 mg+多巴酚丁胺120 mg+呋塞米120 mg+10%氯化钠30 ml ivgtt qd 并间断给予毛花苷 C、甘露醇、人血白蛋白等治疗后,患者尿量虽维持在3000~4000 ml/d,但气促及体重均无明显改善且暂停补钠后反复出现低钠
      血症。后期通过健康教育并嘱严格限水(<1000 ml/d)后,患者症状改善,水肿消退,于2014-12-31病情好转出院。

  • 乌司他丁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 Ac-H3K9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刘锐;王树明;胡森;曹卫红;李宗瑜;赵增凯;盛志勇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乙酰化组蛋白H3赖氨酸9(Ac-H3K9)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烫伤组和乌司他丁组(n=40),采用80℃水浴浸泡背部15 s、双下肢15 s、腹部8 s,两组动物均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大鼠模型。烫伤后即刻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乌司他丁40000 U/kg。各组分别于烫伤后4 h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细胞中Ac-H3K9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烫伤组伤后4 h CK-MB[(1571.8±251.4)U/L]相比,烫伤后4 h乌司他丁组为(938.3±140.7)U/L,显著降低(P<0.05);伤后4 h乌司他丁组Ac-H3K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对致死性烫伤大鼠早期的心肌损害早期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能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Ac-H3K9的表达有关。

  • Wistar 大鼠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兆艳;梁冰;刘金凤;姜美娟;张伟

    目的:建立肺孢子虫感染大鼠动物模型,并研究肺孢子虫感染引起的大鼠肺脏、肝脏及脾脏组织病理变化,为肺孢子虫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雌性 Wistar 大鼠54只,分成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37只,给予腹股沟皮下地塞米松注射,1 mg/次,2次/周;对照组大鼠17只,给予腹股沟皮下生理盐水注射,0.2 ml/次,2次/周。两组均给予含1 mg/ml 盐酸四环素水溶液喂养。第8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解剖,取肺、肝及脾组织观察组织大体改变,制作肺、肝、脾印片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模型建立效果及肺肝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瑞士-姬姆萨染色证实,实验组37例肺组织印片中35例发现肺孢子虫包囊,占94.6%,肝脏及脾脏印片均未查见肺孢子虫包囊。病理检查发现肺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泡沫样渗出物、肺泡间质增宽、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部分小血管周围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呈袖套样外观,少量肺泡腔扩张及肺组织实变;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可见肺泡壁及肺泡腔渗出物中呈中心点状深染黑色包囊。肝小叶基本正常,肝细胞水肿变性占56.8%,汇管区及中央静脉旁炎细胞浸润达97.3%;脾脏红髓白髓清晰可见,红髓髓窦内可见红细胞,白髓内可见多核巨细胞。对照组中,肺脏、肝脏无明显病理变化,脾脏组织红髓髓窦内也可见红细胞,与实验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连续8周糖皮质激素注射可成功诱导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检出率高达94.6%;糖皮质激素相关免疫低下与肺孢子虫感染发生密切相关;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肺脏及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该模型可作为肺孢子虫致病机制及其他研究的平台。

  • RNA 干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宫颈癌 Caski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作者:张素玉;吴素慧;李慧

    目的:通过 RNA 干扰技术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宫颈癌 Caski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作用。方法通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Genesil-1-MIF siRNA,转染宫颈癌 Caski 细胞(Caski-pGenesil-MIF siRNA 组),同时设空载体转染组(Caski-pGenesil-1组)和空白对照组(Caski 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Caski 细胞中 MIF mRNA 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并检测转染前后 Caski 细胞中 EMT 相关指标E-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变化。结果 pGenesil-1-MIF siRNA 转染 Caski 细胞后 MIF mRNA 的表达量减少,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 干扰抑制 MIF 基因表达后,与对照组相比,pGenesil-1-MIF siRNA 组 Caski 细胞上皮标记物 E-cadherin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间叶标记物 Vimentin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抑制 MIF基因表达可抑制宫颈癌 Caski 细胞发生 EMT 的能力。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大鼠视网膜 Müller 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曲虹;厉泉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传代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组为N组(正常对照),G组(25 mmol/L葡萄糖), E1G组(1×104 IU/L rhEPO+25 mmol/L葡萄糖),E2G组(2×104 IU/L rhEPO+25 mmol/L葡萄糖), E4G组(4×104 IU/L rhEPO+25 mmol/L葡萄糖),MTT比色法比较五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力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G组、E1G组、E2G组、E4G组细胞活力均低于N组,E1G组、E2G组、E4G组细胞活力高于G组,E4G组高于E2G组,E2G组高于E1G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显示G组caspase-3表达高于N组,rhEPO干预各组caspase-3表达均低于G组,并随EPO干预浓度增高表达降低,但均高于N组。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有保护作用。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视网膜 Müller细胞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曲虹;厉泉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传代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N组(正常对照)、C50、C100、C150、C200、C300组(氯化钴浓度50,100,150,200,300μmol/L),MTT检测不同浓度氯化钴对Müller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制作低氧损伤的氯化钴浓度。然后再分组为N组(正常对照),C组(200μmol/L氯化钴),E1C组(1×104 IU/L rhEPO+200μmol/L氯化钴),E2C组(2×104 IU/L rhEPO+200μmol/L氯化钴),E4C组(4×104 IU/LrhEPO+200μmol/L氯化钴),MTT比色法比较五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氯化钴浓度低于200μmol/L时,细胞活力不受氯化钴浓度的影响。从200μmol/L开始,细胞活力随氯化钴浓度增高而下降。E1C、E2C、E4C组细胞活力均高于C组,E4C组高于E2C组和E1C组,C组低于N组。Western blot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结果显示,C组低于N组,EPO干预各组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并随EPO浓度增高表达增高,但均低于N组。结论 EPO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低氧损伤有保护作用。

  • 低剂量西罗莫司协同CD4+CD25+ T-reg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江卫;刘紫麟;叶鹏程;罗雅军;符致明;魏寿江

    目的:我们通过体外诱导、扩增并分选出CD4+CD25+ T-reg回输入受体大鼠,并协同低剂量西罗莫司去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探讨CD4+CD25+ T-reg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急性排斥组(DA→LEW)、免疫耐受组(LEW→DA)、低剂量西罗莫司(0.1 mg·kg-1·d-1)和CD4+CD25+ T-reg协同作用组(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应用HE染色法观察移植肝术后7 d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CD4+CD25+Foxp3+ T-reg细胞亚群在各组大鼠移植肝脏、外周血总单核细胞数中所占的百分比。RT-PCR检测术后7 d移植肝脏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对比排斥组,能够长期存活,获得免疫耐受(P<0.05)。实验组移植肝脏中CD4+CD25+Foxp3+ T-reg细胞亚群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组(P<0.001),且在移植肝脏中,实验组Foxp3 mRNA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01)。实验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高于排斥组(P<0.001)。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体外扩增诱导成熟的受体大鼠CD4+CD25+T-reg细胞分离收集,然后回输受体协同低剂量的西罗莫司能够成功地诱导了长期肝移植免疫耐受。从而为临床应用CD4+CD25+ T-reg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理论实验依据。

  • 谷胱甘肽-S-转移酶 P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易感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王曼;高峰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和筛选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95% CI),并评价其发表偏倚,运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实际纳入文献6篇,共包括121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38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403例,进行Meta分析和关联性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UC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05,OR=1.76,95% CI 1.00~3.08;GG vs.(GA+AA):P=0.03,OR=1.52,95% CI 1.05~2.21;G vs. A:P=0.03, OR=1.59,95% CI 1.04~2.45。我们根据种族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00001, OR=2.20,95% CI 1.79~2.71;GG vs.(GA+AA):P<0.00001,OR=1.82,95% CI 1.51~2.20;G vs. A:P<0.00001,OR=1.89,95% CI 1.66~2.17。我们共检索到2篇欧洲人群GSTP1基因多态性与CD关系的研究,其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92,OR=1.03,95% CI 0.59~1.81;GG vs.(GA+AA):P=0.53,OR=1.40,95% CI 0.49~4.00;G vs. A:P=0.75,OR=1.09,95% CI 0.66~1.79。结论 GST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UC的危险因素,其与中国汉族人群UC关系尚缺乏相关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UC和CD的发病风险可能无明显关联。

  • 清晰肝切除

    作者:周存才;张峰

    出血仍是肝脏外科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决定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生命,同时决定外科医生的荣辱和自信;胃肠外科早已进入清晰时代,作为“同室兄弟”的肝脏外科也应跨入清晰时代;“清晰”是精细外科的基本要求,也是精准肝切除的前提。为此,笔者提出清晰肝切除的概念,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探讨如何实现清晰肝切除。

  • CT 灌注成像在肝癌 TACE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林

    肝细胞癌(HCC)是慢性肝病患者中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对于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癌 TACE 治疗反应的评价是决定治疗成功和指导后续治疗的关键。CT 灌注成像能够精确提供正常肝脏组织和局部病变的微循环信息,可以用于肝癌 TACE 治疗的评价。本文主要阐述 CT 灌注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肝癌 TACE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经验和进展

    作者:许春海;孟冬梅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公认,可以使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恢复,还可以使患者有效地过渡到肝脏移植,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3种,包括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浆灌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白蛋白透析、血浆胆红素吸附和生物型人工肝等。目前常应用的方法有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浆胆红素吸附,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机械性的方法祛除肝衰竭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及代谢产物,补充部分活性物质,纠正凝血物质缺乏,使患者内环境改善,利于肝细胞再生,病情恢复。

    关键词: 人工 肝功能衰竭
  • 肝硬化病理学亚分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占卿;冯艳玲

    打破肝硬化作为慢性肝病的终阶段的单一病理框架,重构肝硬化多个阶段、多种方式动态演变的病理学亚分类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初步研究提示,肝脏组织学参数纤维隔厚度、结节大小和基于纤维隔厚度、结节大小的 La?nnec 亚分期系统、Kumar 亚分类系统以及基于数字图像分析的胶原面积比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同病因和大样本基础上,以疾病发展和回归为参照,探索和验证肝硬化病理学亚分类及其相关组织学参数的有效性,应当是今后肝硬化病理学亚分类研究的主流方向。

  •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病的治疗

    作者:刘凌;高献书;张敏;马茗微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点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 相关骨病是 MM 常见的合并症。约70%~80%的 MM 患者初诊时即检出骨损害。MM 相关骨病的治疗包括双膦酸盐、放射治疗、药物、外科手术等措施。

  • 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斌;张进;郜璐璐;宋飞鹏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亦是临床上致畸率、致残率很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现,影像诊断学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作用越发突显。文章阐述了目前临床和科研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研究趋势。

  • 肥胖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鲍晓雪;王娜;李玉坤

    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与骨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是复杂的,近来自流行病学和动物研究的数据表明:脂肪堆积对骨密度不利。肥胖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骨代谢,由于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起源于共同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肥胖能增强脂肪细胞分化并促进脂肪积累,进而减少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肥胖与慢性炎症有关,在肥胖患者中,循环血液和组织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增加,从而通过修饰NF-κB(RANK)/RANKL/骨保护通路的受体活性,而增进破骨细胞活性并加速骨吸收。此外,肥胖患者中脂肪细胞分泌瘦素过多和(或)脂联素生成过少可能直接影响骨形成或通过上调促炎细胞因子而间接影响骨吸收。另外,高脂摄入可能干预肠道钙吸收而降低成骨可利用的钙量。本篇叙述了肥胖对骨代谢影响的作用机制,阐明脂肪和骨代谢之间在分子水平的关系,有助于开发预防或治疗肥胖和骨质疏松的治疗性药剂。

  •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刘彬;陈齐军;曾文真;杨潘杰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逐年增高,亟待提高诊治水平。近年来,CHF 的诊断、分期有了新的观点;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基础的多药物联合应用,大大降低了 CFH 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心脏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机械循环支持等非药物治疗,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干细胞移植等为 CHF 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对 CHF 的诊断、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新的发展及国内外新指南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治进展

    作者:许福生;刘方刚;祁伟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主要发生在青壮年,膝关节是主要的发病部位,疼痛、关节渗出是主要的临床症状,MRI 检查对诊断及治疗非常有帮助,终确诊依赖病理诊断。滑膜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影响因素

    作者:陈莹;王瑾;刘超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发心力衰竭的发生。近年有关 CHF 患者血脂水平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血脂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成负相关。CHF 患者的血脂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血脂水平使更多心力衰竭患者从中收益?本文将对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水平与影响因素做一简要综述。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