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倩;韩悦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一种多样化的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起源于胸腺后成熟的T淋巴细胞或NK/T细胞,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5%[1],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即临床和病理特点的多样性, WHO分型中将成熟的T细胞与NK/T细胞分为22个亚型[2],其中重要的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 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AITL)、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ALCL)及NK/T细胞淋巴瘤[1]。 PTCL不同亚型之间临床病理特点、风险因素及治疗手段也不相同,尽管人们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疾病自身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预后仍然比较差,本文就近几年PTCL重要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因素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着重阐述。

  • 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忆;程雷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如合并哮喘则病情更加严重。 AR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传统观点认为,它是由于特应性人群接触环境中的吸入性变应原以及一些食物变应原,导致机体持续过度产生IgE而发病,即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两个阶段[1]:(1)诱导阶段:变应原进入体内→抗原提呈细胞捕获→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特异性IgE分泌增加→IgE 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2)效应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肥大细胞脱颗粒→启动病理过程→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被称为变态反应的初级效应细胞,而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则被称为变态反应的次级效应细胞。只有效应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出组胺、白三烯(leukotrienes,LTs)等生物活性物质才会引起变态反应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对LTs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它在AR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对LTs的生物合成、生物学效应以及LTs调节剂在AR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脂肪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朱晓文;修有成;赵维明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在以往的医学研究领域中,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SCs)一直是成体干细胞中热门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由于其具有来源较少,提取困难,提取过程对患者痛苦较大等诸多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直到2001年,Zuk等[1]通过吸脂手术第一次从人体的脂肪中提取分离并获得了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肌肉、软骨、脂肪、表皮,造血、神经等多种组织的ADSCs。而De Ugarte等[2]发现ADSCs与BMSCs在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细胞衰减、多向分化能力及基因转导能力等方面基本相似。而ADSCs相对BMSCs具有取材方便,难度较小,对患者创伤痛苦较低的优点。因此, ADSCs已成为新的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热点。

  • 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晓琳;任艳;罗晓光;刘立娇;张熙悫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PD)由James Parkinson 于1817年先报道[1]。以行动缓慢,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点。患者常伴有慌张步态,起步困难,冻结,姿势不稳等步态障碍。一项120例步态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帕金森患者占12%[2]。近年来,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70.7/10万人。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全球已有超过400万帕金森病患者[3]。发病1~5年后,致残率为25%,5~9年更高达66%。而致残的主要原因便是步态障碍。此外,Cox生存分析表明,步态障碍与高死亡风险率相关[4-5]。以往对于步态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采用有创性动物实验。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禁锢。本文就DTI在帕金森患者步态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论述。

  • 非诺贝特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云;唐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它所带来的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终末期肾病(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在ESRD中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较高,美国42.8%、德国36.1%、瑞典25%、澳大利亚22%、日本28%,在中国目前比例约为15%[1]。

  • 放射性皮肤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李佳;邢志伟;于程程;姜恩海

    在放射性局部损伤中,多见的是皮肤的损伤。随着原子能事业、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迅速发展,放射性皮肤损伤患病的增加逐渐引起关注和重视。不同于一般的烧伤和创伤,射线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和器官,Ⅲ度以上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常发生感染和溃疡,迁延难愈,终局部组织纤维化和进行性坏死,甚至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并有可能癌变。故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凡;赵春亭

    近年来,蛋白酶体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其主要作用为影响对肿瘤细胞生长至关重要的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黏附、转录和血管生成等[1]。硼替佐米作为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种新药,自2003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以来,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2]。目前,硼替佐米已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Ⅰ类推荐用药使用[3]。然而,它在应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副作用,其中,周围神经病变( 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BIPN)是其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减量甚至停药[4],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作者:褚传莲;杜全林;李延青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 GER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2006年蒙特利尔共识意见对GERD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 GERD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前者包括症状综合征(典型反流症状和反流相关胸痛)和食管损伤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ous,BE)及食管腺癌];后者包括一些已肯定与反流相关的综合征如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喉炎、反流性哮喘及反流性牙侵蚀,同时还包括了一些与反流可能相关的综合征如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根据内镜所见,一般还可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s , NERD )、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及BE三种类型[2]。

  • 核糖开关在逆转细菌耐药性机制中的潜在应用

    作者:刘男男;凌保东

    核糖开关(riboswitch)为一种不需要蛋白质参与,能够直接结合代谢物或其他小分子物质并控制相关基因表达的RNA[1唱3]。目前在三域生物中均发现有核糖开关的存在。随着对其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作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开/关”功能,更是一种具有复杂功能的基因调节器[4唱5]。目前关于细菌核糖开关结构、功能及作为药物靶点等的研究正不断深入,但尚无核糖开关与细菌耐药机制及其逆转耐药性的系统报道,本文就目前研究中核糖开关影响细菌耐药的具体机制,以及核糖开关在耐药机制新策略中的潜在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综合研究打下基础。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晓;田国刚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 POC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围术期死亡率和多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POCD的发生率却未见明显改变。自1955年首次报道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至今,POCD逐渐被关注,并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目前对其定义、诊断、治疗及预防尚存在争论,也缺乏值得推荐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已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但其影响因素仍不明确。现就近年有关的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肝转移癌的微创治疗

    作者:范晴敏;陆正华

    肝脏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血行转移器官之一,其中多数肝转移癌的原发肿瘤来自消化系统,尤以结、直肠多见。目前肝转移癌首选的治疗仍然是手术切除[1-2],肝转移灶可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达30%~50%[3],但是由于病灶多发、散在分布、患者不能耐受等多种原因,仅有10%~20%的患者能获得手术切除[4]。对于各种肝转移癌不宜手术者,如不愿意接受手术、多发结节、肿瘤位置深在紧贴大血管等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者,可采取多种微创治疗。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肝转移癌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化学消融和多种温度消融(如射频、微波、氩氦刀等),复习近几年文献将上述疗法综述如下。

  • 手术后肺栓塞研究进展

    作者:张骏;孙文兵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各种来源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以急性肺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中以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为常见。其发生大多数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脱落有关,二者共同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 ICU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支持

    作者:孟丽娜;张广宇;张玉想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meningitis ,TBM)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以脑膜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脑实质及脑血管亦常受累,属重症肺外结核,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约有30%的TBM患者虽经积极抗结核治疗但仍死亡[1],其中ICU重症TBM患者死亡率可高达43.3%[2],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合并严重感染。重症TB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营养素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增加,非脂肪组织迅速而严重消耗。同时由于神经内分泌改变,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代谢紊乱,长期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使病灶迁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加[3-4]。因此,如何对重症TBM患者早期进行正确的营养评估及有效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武彬彬;胡朝晖

    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大约3%的婴儿有严重的出生缺陷,其中5%~10%将会发展成智力障碍,所以产前诊断是优生优育的必要保障。从20世纪60年代染色体显带技术发展以来,染色体核型分析就成为产前诊断的金标准[1],该技术能够检测到染色体数量变化、平衡/不平衡易位、倒位和显微镜下可见的大片段缺失和重复等问题。但目前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由于分辨率较低不能够检测出少于5 Mb片段的染色体异常;同时,产前染色体(羊水、绒毛染色体)条带较少增加了异常检出的难度;诊断前需要细胞培养的过程延长了出终报告的时间;对于结果的分析也依赖于检验人员的水平(图1A)[2]。以上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高通量自动化分析中对亚显微镜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发现。

  • 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10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锋;李友;赵斌

    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 ADAM)家族为一个包含了三十多个成员的家族,它们在细胞黏附、细胞迁移、白细胞募集、炎症、蛋白水解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1]。 ADAM10为ADAM家族中一员,早从牛的脑髓鞘膜中分离纯化所得,当时被称为哺乳动物整合素金属蛋白[2],其后实验发现其为细胞质髓鞘碱性蛋白酶[3];随后的研究显示 AD-AM10在人的大脑[4]及外周结构[5]均有表达;而在过表达AD-AM10 cDNA的HEK293细胞中首次证实ADAM10具有切割APP的α分泌酶活性[6]。其后,Postina等[7]将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小鼠与ADAM10转基因小鼠杂交,发现小鼠脑内淀粉样斑块明显减少,而α分泌酶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所产生的可溶性片段APPsα增多,杂交小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有所增强;与此相反,ADAM10突变小鼠的APPsα减少,淀粉样斑块增多,学习能力降低[8]。上述结果表明,ADAM10是一种功能性的分泌酶,其对APP的加工可抑制淀粉样斑块的形成。

  • 多功能超声对比剂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洁;徐辉雄

    传统超声对比剂通过显示病变内部微循环灌注,显著提高了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但近年来,单一功能的对比剂已不能满足医学多样化需求。多功能超声对比剂改变了传统超声对比剂单一增强超声成像的模式,它以超声分子成像为核心,综合其他成像技术优势,对病变细胞发生、发展与凋亡进行多种模式在体显示,并利用图像可视化细胞功能及追踪分子过程,在细胞或分子水平直观地反映体内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并且能在分子成像监控下进行靶向治疗,实现了诊断与治疗同步进行。其中,多模态对比剂是一种集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核素显像或光学成像于一体的对比剂,因能实现多种显像模式优势互补而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多功能超声对比剂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主要包括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超声对比剂、多模态超声对比剂、金纳米壳微胶囊( GNS-MCs)、功能化多层碳纳米管( MWCNTs)、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等。

  • 线粒体在尘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概述

    作者:张雁林;赵金垣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引起的以肺组织持续慢性炎症、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又以矽肺为严重。尘肺在我国属于法定职业病,受危害人群数量庞大,截至2005年,全国尘肺病累积病例607570例,现存活病例470089例,而且每年仍有不少新增病例[1-2]。

  • 高血压致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娇姣;李子龙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肾脏是高血压造成相关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其中超过40%的高血压患者有肾脏受累,20%的高血压患者死于肾衰竭。因此,对高血压肾损伤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血压肾损伤的机制众多,早期报道肾入球小动脉的狭窄被认为是肾纤维化的首要原因,剩余的肾单位代偿性地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从而进一步损伤剩余肾单位功能[1-2]。现在研究认为高血压致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蛋白尿,蛋白尿的产生又可反作用于足细胞加重足细胞病变,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硬化[3],导致终末期肾病( 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成为公认的高血压肾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将重点讨论高血压肾损伤中足细胞损伤引发蛋白尿的机制及目前我们的研究进展。

  • 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概况

    作者:刘旭;车路;王海强;孙振;张威林;罗卓荆

    椎间盘退变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目前虽然可以经手术治疗,但是复发率高,预后不良,主要原因是其机制没有被完全阐明。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与很多细胞因子、免疫相关分子、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经会阴前列腺饱和分层穿刺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灰区患者中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彪;陈立军;麦海星;曲楠;赵立;董金凯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饱和分层穿刺法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灰区患者中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对58例怀疑前列腺癌的PSA灰区( PSA 4~10 ng/ml)患者进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饱和分层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术后病理确诊前列腺癌16例,穿刺阳性率27.6%,良性前列腺增生24例(41.4%),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24.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1.7%),前列腺炎3例(5.2%);术后主要并发症:血尿14例(24.1%),急性附睾炎1例(1.7%),无发热、血便、尿痛等并发症。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饱和分层穿刺法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可以提高PSA灰区患者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和β-胶原特殊序列的变化

    作者:杜风丽;王娈;袁鹰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变化,以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代谢及骨转换率特点。方法随机选取46例初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均用甲巯咪唑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测定血清骨钙素( OCN)、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OCN、β-CT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0),治疗前分别增加1.74倍、1.80倍,治疗后分别增加2.26倍、2.16倍;治疗前各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T3水平与OCN浓度呈正相关(P<0.05),FT4水平与OCN、β-CTx浓度呈正相关( P<0.05),血清OCN与β-CTx浓度呈正相关( P<0.01)。治疗早期(2个月)血清OCN、β-CTx水平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骨转换速率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代谢的显著特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骨代谢可能以破骨细胞活动占优势,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早期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较治疗前均增高,但骨形成指标增幅大于骨吸收指标,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早期可能以成骨细胞活动占优势,有利于骨重建。

  • 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检测在IgA肾病中的意义

    作者:刘林林;陈莹;刘楠;杨爽;王娟;孙立;姚丽;范秋灵;王力宁

    目的探讨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 BAFF)水平对于评估IgA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意义。方法93例肾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被纳入研究,25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根据Lee 氏分级,将 IgA 肾病患者进一步分为三组。血清 BAFF 水平通过 ELISA 进行检测。结果 IgA肾病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Lee氏分级Ⅳ~Ⅴ级的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Lee氏分级为Ⅲ级者,而Lee氏分级Ⅲ级者明显高于Lee氏分级为Ⅰ~Ⅱ级者。血清BAFF水平与IgA肾病的临床预后因子(肾功能、蛋白尿、高血压)以及病理预后预测因子(系膜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管/间质损害)明显相关。结论血清BAFF能够反映IgA肾病疾病严重程度,可望作为预测IgA肾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BAFF可能参与IgA肾病的发病及进展。但我们的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 Apelin 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李立军;刘斌;畅婕

    目的研究Apelin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pelin在45例新鲜结直肠癌及36例正常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pe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4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Apelin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 P>0.05)。结论 Apelin在大肠癌组织以及正常癌旁黏膜组织中普遍表达,且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Apelin的表达与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TNM分期有关。 Apelin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 冠状动脉造影和非体外循环搭桥术间隔时间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作者:张燕;叶楠;程虹;谌贻璞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的间隔时间对术后急性肾损伤( AKI)发生是否具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CAG及择期单纯OPCABG的患者,按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观察时间间隔对AKI的影响。结果1513例患者中AKI发生率28.8%,AKI组院内病死率为5.7%,是非AKI(0.9%)的6倍。 CAG后24 h内行OPCABG的患者AKI发生率高(4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NYHA心功能Ⅲ及Ⅳ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冠状动脉搭桥数≥3支、术中或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低血压时间>30 min、术后呋塞米日大量≥60 mg等因素后显示,CAG后24 h内行OPCABG确能增加AKI发生的风险( OR=2.44,95%CI:1.19~4.99)。结论 CAG与OPCABG之间的间隔时间≤24 h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绝经后妇女盆腔包块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卫炜;丁康;吴楠;尚丽新;靳小英

    目的探讨超声在绝经后妇女盆腔包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30例绝经后妇女盆腔包块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性肿瘤94例(72.3%),恶性肿瘤36例(27.7%),超声对绝经后期盆腔肿物性质的诊断,其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94.8%。良性盆腔肿物诊断符合率为97.8%,恶性为86.1%,超声误诊14例,误诊率10.7%。结论超声诊断绝经后妇女盆腔包块,具有快速、无创、诊断率高等特点,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较为可靠,可作为绝经后妇女盆腔包块首选检查手段。

  • 肺癌患者运动能力的探讨

    作者:操敏;王志茹;孙桂新;邓玲;阮洪云;张国红;邢维祥;李琦

    目的对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探讨。方法对170例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行运动心肺功能的测定。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的VO2%P、VO2/kg、AT、VO2/HR%、METS、HRR、VE、VTex和FEV1.0%降低,VE/VCO2、VE/VO2增高( P<0.05或0.01),中心型组VC%、MVV%降低,周围型组BF、HR降低( P<0.05或0.01),与中心组相比,周围组BR、VC%、MVV%增高, BF、HR降低( P<0.05或0.01)。(2)与运动心电图阴性组相比,运动心电图阳性组的dO2/dW、VO2/HR%、HRR、DY降低,BR增高(P<0.05或0.01)。(3)有无血管侵犯的中心型肺癌患者、静息小气道功能正常组及异常组及肺癌不同病理类型,运动心肺功能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结论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有运动能力降低的趋向,主要表现为终止负荷运动时通气功能、心功能和氧摄取能力降低,其机制可能与分流增加导致通气/血流异常、心肌供血情况有关。肺癌大体及病理类型、小气道功能、是否侵犯血管对其运动能力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肺肿瘤 运动能力
  • 正常胎儿肺动脉及其分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研究

    作者:郭永华

    目的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观察20~34周正常胎儿的肺动脉及其左右分支,通过测量其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观察肺动脉左右分支有无差别。方法入选妊娠20~34周的正常胎儿560例,分别观察胎儿的肺动脉主干内径、血流峰速、频谱持续时间;肺动脉左右分支内径、频谱形态、血流峰速及频谱持续时间。以胎龄2周为一阶段分组,共分为:20~22周、22+~24周、24+~26周、26+~28周、28+~30周、30+~32周、32+~34周7组,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动脉主干内径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68,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286 X-2.510,血流频谱呈单峰,峰值流速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快,频谱持续时间不随胎龄的改变而改变;肺动脉分支内径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与孕周均存在线性相关,右肺动脉与孕周的相关系数r=0.60,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6 X-1.304,左肺动脉与孕周的相关系数r=0.65,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148 X-1.240,血流频谱均呈单向双峰,第一峰值高,持续时间短,第二峰值低,持续时间长,第一峰的峰值流速与肺动脉主干的峰值流速接近,并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快,第二峰的峰值流速不随孕周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峰持续的时间之和小于肺动脉主干频谱的持续时间,分支的频谱形态及持续时间不随孕周改变而改变;主肺动脉内径大于左右分支的内径,右侧分支内径大于左侧分支内径,左右分支的频谱形态、峰值及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胎儿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内径受到孕周的影响,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肺动脉主干的峰值流速与左右分支的前峰峰值流速接近,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快;肺动脉左右分支的频谱呈单向双峰,形成较早,形态固定。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动态观察胎儿肺动脉的解剖特征,并能对其内径、血流频谱等进行测量,是观察胎儿肺循环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

  • 坦索罗辛对肾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作用的研究

    作者:叶烈夫;傅长德;杨泽松;何延瑜;詹汉雄;林玉琴;许庆均;张志刚;黄水通;胡敏雄;叶世华;陈松茂;陈如

    目的评估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肾结石体外震波碎石( ESWL )术后辅助排石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40例单发的非下盏部位的肾结石患者,结石大小6~20 mm,ESWL碎石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包括中成药尿石通丸及司帕沙星,试验组接受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随访2个月。结果试验组(坦索罗辛组)单次ESWL后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石街形成率、肾绞痛发生次数及哌替啶的使用次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0.009,0.000,0.028,0.012,0.002),但两组之间的结石排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5)。按结石大小进行分组分析,结石≥10 mm患者中,坦索罗辛组的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且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石<10 mm者,坦索罗辛组仅结石排出时间与肾绞痛发生次数两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01,0.026)。坦索罗辛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85),且症状轻微,无一例患者因副作用停止治疗。结论坦索罗辛能够促进并加快肾结石单次ESWL术后碎石排出,减少石街形成并降低肾绞痛发生频率及止痛针使用,对于≥10 mm肾结石患者还能够提高结石排净率,用于辅助排石安全有效。

  • 经胸超声指导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栋;张伟华;光雪峰;鲁一兵;戴海龙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指导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小儿PDA的患者123例,100例动静脉法组为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的及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共23例单静脉法为试验组,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两组的封堵成功率、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100%,试验组未使用碘对比剂,手术总时间为(25.0±7.3)min,透视时间为(4.3±1.4)min,X线辐射剂量为(45.0±5.4) mGy,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率为4.34%;对照组使用碘对比剂为(19.7±3.4)ml,手术总时间为(35.0±8.6)min,透视时间为(7.5±1.5)min,X线辐射剂量为(73.0±6.2)mGy,血管并发症发生10例,发生率为10.0%,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好,肺动脉压力正常,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胸超声指导下小儿PDA封堵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在碘对比剂的用量、手术总时间、透视时间、X线辐射剂量及血管并发症方面,无造影单静脉法均优于造影的动静脉法。

  • 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胡烈榛;夏焙;林洲;于红奎;王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术前声像图表现,评价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声像图表现为:(1)胃、十二指肠扩张70例(95.89%);(2)下消化道肠管呈塌瘪状58例(79.45%);(3)肠系膜血管呈螺旋状盘曲52例(71.23%);(4)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位置关系异常14例(19.18%);(5)肠管囊性团块8例(10.96%);(6)肠套叠2例(2.74%)。声像图显示肠系膜血管呈螺旋状盘曲对诊断中肠扭转的敏感性为87.72%、特异性为87.50%,对中肠扭转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6.15%。结论中肠扭转的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肠旋转不良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提高对该病的病理类型及其超声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 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胡范彬;张同梅;高远;李杰;时广利;李宝兰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Pro-GRP)的水平及其阳性率与小细胞肺癌临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连续住院的35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七版肺癌分期进行TNM分期,用ELA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NSE、Pro-GRP水平。结果血清 NSE、Pro-GRP 阳性率分别随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增加而增高(χ2=22.350,P=0.000;χ2=20.931,P=0.000)。两种标记物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一致性较差( Kappa=0.139)。血清NSE、Pro-GRP水平分别随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增加而增高(r=0.317,P=0.000;r=0.243,P=0.000)。但各期离散程度较大,数值重叠。结论血清NSE、Pro-GRP水平和阳性率分别随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增加而提高。

  • 脑出血预后预测模型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判断

    作者:衡卫卫;张馨;徐运

    目的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提出脑出血预后判断模型,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脑出血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30 d后的Rankin指数(mRs),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好组(mRs≤2分)、预后差组( mRs 3~6分);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年龄、糖尿病病史及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否合并肺部感染、Glasgow昏迷指数、NIHSS评分、入院时ADL、入院时饮水试验评分、出血部位、出血体积、是否中线移位。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入院时ADL、NIHSS评分、出血体积与脑出血30 d后预后不良相关;以此构建脑出血功能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脑出血预后不良转归的阳性预测率为86.7%,阴性预测率为78.1%,预测准确率为83.3%。结论年龄、出血体积、幕上出血体积、入院时ADL、NIHSS评分可用于预测脑出血的预后,该预测模型对于脑出血起病后30 d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危重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振松;梁晓宇;何向辉

    目的观察利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 PTGBD)治疗危重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TGBD治疗44例(穿刺组),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治疗44例(手术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ASA分级及合并症,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穿刺组患者在ASA分级、2种以上合并症方面要比手术组患者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手术成功43例,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术后并发胆漏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胆囊床渗血及肝周积液2例,切口脂肪液化坏死延迟愈合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感染2例。穿刺组:44例均穿刺置管成功,术后24~72 h内腹痛缓解,体温降至正常,并发2例胆汁渗漏,1例引流管脱出;死亡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6.8% vs.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龄、危重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急症胆囊切除和PTGBD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PTGBD能迅速缓解症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病情稳定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新 KDIGO 急性肾损伤指南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

    作者:初荣;刘晓静;郑欣;鄂洁;王素霞;杨莉;刘刚

    目的分析2012年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表的急性肾损伤(AKI)和急性肾脏病( AKD)定义在不同类型的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接受肾活检其光镜病理检查超过50%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的患者。根据2012年KDIGO指南AKI/AKD的定义,以血肌酐(Scr)和24 h尿量为指标将入选的患者分为AKI组,非AKI的AKD组,非AKD组和无法分类组。结果 AKD能够识别84.2%的新月体肾炎患者,而AKI仅能识别61.4%的患者。对于不同类型的新月体肾炎,AKI识别抗GBM抗体型高,达9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较肾小球肾炎伴多数新月体形成更易被AKI识别( P=0.002)。不同成分为主的新月体肾炎, AKI/AKD的识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012年KDIGO AKD的定义比AKI更能够早期识别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 深、浅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对人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影响的比较

    作者:胡金川;江朝光;田亚平;李佳春;高艳红;温新宇;谷峰

    目的比较深、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手术对人红细胞( RBC)、T淋巴细胞免疫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行CPB辅助心脏手术患者18例(深低温7例,浅低温11例),分别于手术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C 表面补体受体1( CR1)、白细胞分化抗原59( CD59)分子及T 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深低温CPB患者体温低点、CPB末时RBC计数较CPB前显著降低(分别P<0.01、P<0.05),而术后3 d、7 d时RBC计数显著增高(分别P<0.05、P<0.01);浅低温CPB患者体温低点、CPB末时RBC计数显著降低( P<0.01),而术后7 d时RBC计数显著增高( P<0.01);体温低点、CPB末、术后1 d、3 d时CR1-GMFIR显著降低(分别P<0.05、P<0.01、P<0.01、P<0.05)。从CPB末开始至术后7 d,各指标均快速回升;术后3~7 d,深低温CPB患者各指标恢复程度均大于浅低温CPB;术后7 d时,深低温CPB组各指标均恢复至达到或超过CPB前水平,而浅低温CPB组CR1-GMFIR远未恢复至CPB前水平。与CPB前比较,深低温CPB患者体温低点、CPB末、术后1 d、术后3 d时CD3+-T细胞百分比和CD4+-T细胞百分比以及体温低点、CPB末时CD4+-T/CD8+-T比值均显著降低( P<0.05或P<0.01);浅低温CPB患者CPB末和术后7 d时LYM计数显著升高(分别P<0.01、P<0.05),而术后1 d时显著降低( P<0.05);体温低点、CPB末、术后1 d时CD3+-T细胞百分比和CD4+-T细胞百分比以及术后3 d时CD3+-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 P<0.05或P<0.01)。 CPB末时,浅低温CPB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较CPB前大幅增加,而深低温CPB患者轻度下降;术后1 d至术后7 d,浅低温CPB患者淋巴细胞计数、CD3+-T细胞百分比和CD4+-T/CD8+-T比值均快速上升;术后7 d时,浅低温CPB组CD3+-T细胞百分比和CD4+-T/CD8+-T比值均明显高于深低温CPB组,仅深、浅低温CPB组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浅低温CPB组CD4+-T/CD8+-T比值恢复并且超过CPB前水平。结论深低温CPB手术对RBC免疫有轻度损害,对T细胞免疫有重度损害;而浅低温CPB手术对RBC免疫损害较重,对T细胞免疫损害较轻。

  • 高血压患者门诊药物治疗血压达标的影响因素

    作者:郭晓碧;王芳

    目的了解现实治疗状况中,对高血压患者在门诊药物治疗中,影响血压控制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12例来本院申请办理医疗保险高血压慢性病门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年限、历史高血压、当前血压、当前用药种类、随诊科室等情况。并统计达标率,分析在各科室或机构就诊患者的达标率;分析达标患者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比例及联用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门诊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2±10.9)岁,男357例,女655例,平均高血压患病时间(11.1±9.7)年,总体达标率34.4%,达标患者主要集中在心血管专科就诊,占71.2%;该人群中以钙离子拮抗剂( CCB )的使用率高,1、2、3级高血压患者的使用率分别为62.1%、88.9%、80.8%;β受体阻滞剂(β-B)次之,分别为37.9%、58.3%、60.3%。1级血压达标患者51.7%单药治疗;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达标患者联合治疗比例增高:2、3级高血压患者分别为76.4%、85.9%;在2种药物组合中,常被选用的联合是CCB和β-B,占44.4%,其次是CCB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占15.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心内科专科随诊、使用CCB是血压达标的独立促进因素( OR和P值分别为:14.49,0.019;1.95,0.005)。既往高收缩压是影响达标的不利因素(OR=0.98,P=0.017)。结论要高血压患者门诊药物治疗血压达标,应该定期在心血管专科门诊随诊以调整治疗方案,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应采取联合治疗,并应用以CC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或不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研究

    作者:谢艳妮;王娈;马瑞欣

    目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伴或不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皮质醇水平有无差异。方法选择PCOS患者109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36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体质指数,进行多毛、痤疮评分;测定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总睾酮、雌二醇、泌乳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8am及4pm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计算LH/FSH比值、游离雄激素指数( FAI)、4pm/8am ACTH比值、4pm/8am皮质醇比值、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型法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和胰岛分泌功能( HOMA-β);并行卵巢超声检查。比较PCOS患者和对照组临床生化特征和ACTH、皮质醇水平的差异;将所有的PCOS患者分为高雄组( FAI≥4.5)和非高雄组( FAI<4.5),比较两组的临床生化特征和ACTH、皮质醇水平。为排除肥胖因素对ACTH、皮质醇结果的影响,又选取了体质指数正常(BMI在18.5~23.9 kg/m2)的PCOS患者与健康对照进行对比。结果(1)PCOS组较对照组LH、LH/FSH、总睾酮、DHEAS、FAI水平显著升高(P<0.01),ACTH-8am、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升高(P<0.05),SH-BG显著降低(P<0.0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雄组较非高雄组总睾酮、FAI水平显著升高(P<0.01),ACTH-8am、ACTH-4pm和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质指数正常的PCOS患者ACTH-8am水平、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质指数正常的高雄组PCOS患者较非高雄组PCOS患者ACTH-8am水平仍显著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OS患者存在血浆ACTH水平异常,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异常更加显著。

  • 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代偿期患者外周血FGF-23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李柱宏;万静芳;张志诚;张滢;李开斌;李开龙

    目的研究基础疾病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脏疾病( CKD)代偿期患者外周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肾内科住院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39例为研究组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7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以下指标检测:根据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和血肌酐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eGFR),检测血清钙( Ca)、磷( P)、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计算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PTH),ELISA法检测外周血FGF23。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3),而血清Ca、P、iPTH处于正常水平,且与对照组血清Ca、P和i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FGF23与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Ca、P、iPTH、eGFR的相关性分析发现,FGF23仅与24 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 P<0.05)、与血清白蛋白负相关( P<0.05),而与 Ca、P、iPTH 和 eGFR 均无相关性( P>0.05)。研究组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膜性肾病(MN)和IgA肾病(IgAN)3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FGF23-C末端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KD2期较CKD1期FGF23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KD肾功能代偿期患者外周血FGF23水平的升高早于Ca和P的变化,且与Ca、P和iPTH的变化无关;外周血FGF23的升高可能作为早期CKD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可成为CKD进展的预警指标。

  • 血清 sST2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紊乱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晨华;沈娟;马晓文;徐旭凌;陈凤玲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可溶性ST2(sST2)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紊乱(LVDD)的诊断价值;比较血清sST2与脑钠肽( BNP)对LVDD诊断价值的优劣。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1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生化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及餐后2 h血清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BNP等)。所有入组病例接受全面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并将病例分为以下三组:正常组23例、松弛受损组31例、伪正常组65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ST2水平。结果(1)松弛受损组、伪正常组血清sST2、BNP水平均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2)血清sST2诊断LVD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置信区间(CI):0.75~0.95,P=0.000]。 BNP曲线下面积为0.696(95%CI:0.58~0.82,P=0.005)。两者联合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860(95%CI:0.78~0.94,P=0.000)。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sST2对LVDD具有诊断价值,其诊断价值优于BNP;血清sST2独立诊断LVDD的价值不劣于两者联合诊断。

  • Capox 方案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转移性结肠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左新年;丁江华;邹国辉

    目的探讨在转移性结肠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 ASA )与 Capox 方案联合时增效作用。方法选择54例无出血倾向的老年转移性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Capox方案组与Capox联合ASA组。28例Capox方案组病例单纯接受化疗:卡培他滨1000 mg·(m2)-1· d-1,d1~14,每日2次,口服,第1~14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3周为1周期。26例Capox联合ASA组接受化疗外,于化疗期及化疗间歇期均持续口服阿司匹林75 mg/d,同时口服奥美拉唑20 mg/d保护胃黏膜。结果(1) Capox+ASA组与Capox组客观有效率(OR)无差异(57.6% vs.46.4%,P>0.05),但Capox +ASA 组疾病控制率(DCR)显著高于Capox组(92.3%vs.67.8%,P<0.05);(2)Capox+ASA组1年、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Ca-pox组(84.6%vs.67.8%;46.2%vs.28.6%,P均<0.05)。(3)毒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与手足综合征等,四者发生率在Capox+ASA组与Capox组无差异( P>0.05)。尽管两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无差别,但Capox+ASA组有低发生率趋势(7.6%vs.14.3%),未观察到消化道出血副作用。结论 Capox联合低剂量ASA治疗老年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可延长生存期、降低毒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 能谱 CT 在手足软组织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伟;张成琪;史浩;邓凯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成像(双能量模式)质量以及在手足软组织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45例手足软组织疾病患者,行能谱CT和MRI检查,选择适宜单能量值(keV),将常规CT混合能量图像转换为单能量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两位影像科专家对能谱CT图像质量和手足软组织病变的能谱CT和MRI图像做出初步分析和对照。结果能谱CT单能量图像噪声指数较常规CT混合能量图像显著减少( P=0.005),能谱CT能清楚显示肌腱的断裂、缺失、受压、黏连,与MR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能谱 CT 在显示腱鞘疾病方面与 MRI 相比,缺乏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能谱CT能够改善图像质量,提供了一种显示手足软组织病变的新的成像方式,为临床提供有力的影像学支持。

  • 具有自动搜索心房滞后功能的起搏器对房性心律失常近期影响研究

    作者:李永东;葛智平;温慧华;徐安杰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搜索心房滞后功能的起搏器对房性心律失常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43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DDD模式下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动态心电图(DCG)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DCG 24 h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阵数增加(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增加(P<0.05)。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0.54(0.41,0.71)vs.0.82(0.65,0.93),P<0.05];DCG 24 h房早次数和房速、房颤阵数明显减少(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减少( P<0.05)。结论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可以明显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安全可靠。

  • 尿蛋白定性分级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预后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晶;贾克刚;刘美静

    目的肾脏病膳食改善(MDRD)方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蛋白定性分级结果联合分析,探讨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术后2年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将行PCI的1201例患者依据eGFR和尿蛋白定性分级结果分组,A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阴性659例;B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阳性(+)269例;C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阳性(++~++++)40例;D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阴性179例;E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阳性(+)33例;F组eGFR<60 ml/min,尿蛋白定性阳性(++~++++)21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生存分析,6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使用Kaplan-Meier法,并用对数秩和分析( Log rank ststistic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校正身高体重指数、吸烟、年龄、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前有无心肌梗死等危险因素后,发现PCI术后2年内,蛋白尿与发生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度( RR )为1.772(95% CI为1.163~2.699,P=0.008);A组与B组,D组与E组组间蛋白尿与心脏事件发生无统计学差异( P>0.05);A组与C组组间蛋白尿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4.117(95%CI为1.817~9.331,P=0.001);D组与F组组间蛋白尿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5.471(95%CI为1.922~15.578,P=0.001);术后2年随访的生存曲线中,发现C组累计生存率低于D组,F组累计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和B、C、D、E组。6组患者的PCI术后生存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6,P=0.043)。结论 eGFR联合尿蛋白对冠心病患者做预后评估更有效;对于鉴定和治疗有心脏事件高发生率的冠心病患者,联合eGFR和尿蛋白定性不同水平进行术前评估,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

  • 超声 BI-RADS 分级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燕;张江宇;马小燕;欧阳春艳;陈文静

    目的探讨超声BI-RADS分级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术前经超声检查发现肿块、并行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514例女性患者乳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其超声BI-RADS分级评估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超声诊断的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恶性肿瘤百分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段乳腺恶性肿瘤的百分率。结果514例患者中,超声诊断恶性肿块132例,其中78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5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超声诊断良性肿块382例,其中8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37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计算得出超声BI-RADS分级对乳腺肿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87.4%、87.9%、59.1%、97.9%。本研究514例患者中,超声2~5级病变者中恶性肿瘤的百分率分别为:0%(0/58)、2.5%(8/322)、27.8%(20/72)、93.5%(58/62)。不同年龄段中,年龄<40岁恶性肿瘤百分率为39.5%,年龄≥40岁恶性肿瘤百分率为60.5%。结论超声BI-RADS分级能够对乳腺肿块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对规范诊断与临床处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 LNA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HBV DNA 的研究

    作者:边立忠;宋广辉;赵素芝;王清

    目的建立一种L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的方法。方法建立L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准确定量检测HBV DNA的方法,以TaqMan探针法为对照,进行LNA针实时PCR的方法学评价。用LNA探针法和TaqMan探针法两种方法检测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品,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普通的TaqMan探针法,L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更高的灵敏度、稳定性、扩增效率和更低的探针浓度。在15例单纯HBsAg (+)标本中,有4例TaqMan探针实时PCR检测为HBV DNA为阴性,LNA探针法检测为阳性( P<0.05)。应用LNA探针法和TaqMan探针法检测35份HBV DNA阳性血清样本,结果表明LNA探针法和TaqMan探针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r=0.9636,P<0.05)。结论 LNA探针实时PCR比TaqMan探针法有更高的灵敏度、稳定性、扩增效率和较低浓度的探针浓度,是一种更为可靠的检测HBV DNA的方法。

  • 应用 ERIC-PCR 技术分析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型

    作者:王芳;高梦;孙杰;冯洁;伦永志

    目的分析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 ERIC-PCR)基因分型,为临床诊断和防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先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8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获得耐药谱型;再利用ERIC-PCR获得18株肺炎克雷伯菌DNA指纹图谱,通过非加权配对聚类分析( UPGMA)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后探讨肺炎克雷伯菌ERIC-PCR基因型与其耐药性及耐药谱之间的关系。结果1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抗生素呈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达100%。1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抗生素呈现12种耐药模式,并可分为9种基因型。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耐药谱与特定的ERIC-PCR基因型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关联。

  • 半乳糖凝集素3、细胞角蛋白19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南润玲;尚培中;谷化平;曹怀宇;王铁山

    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在甲状腺腺瘤(TA)、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NGWPH)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状况,探讨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Vi-sionTM plus两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alectin-3、CK19和TPO在55例PTC、40例NGWPH和40例TA中的表达状况。结果在55例PTC中,Galectin-3、CK19和TPO阳性率分别为92.73%、96.36%、18.18%。 Galectin-3、CK19在PT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GWPH和TA组( P<0.01);而TPO在PT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NGWPH和T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PTC组中Galectin-3、CK19及TPO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NGWPH和TA组,三种抗体同时表达在PTC与甲状腺良性疾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Galectin-3、CK19和TPO联合检测更有助于PTC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超声心动图评估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围手术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行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思娟;陈国珍;吴兰平;张玉奇

    目的采用M型超声、二维超声(2DE)及实时三维超声(RT3DE)对患有法洛四联症(TOF)的婴幼儿进行左心收缩功能评估及对比研究,探讨各方法对TOF患儿围手术期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估的可行性及局限性,以期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为TOF且年龄小于4周岁的患儿102例(术前54例,术后2~3 d 48例),分别采用M型超声、2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RT3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以及RT3DE全容积重建法测量TOF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以上方法与RT3DE全容积重建法测值的一致性及各方法的重复性。结果2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和RT3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所测LVEF与RT3DE全容积重建法测值一致性较好(R值分别为0.38和0.96,P<0.001),而M型超声测值与RT3DE全容积重建法无显著相关性(P=0.11),进一步将病例分为术前及术后两组发现,术前M型超声测值与RT3DE全容积重建测值一致性较好(R=0.37,P=0.008),而术后M型测值与RT3DE全容积重建测值无显著相关性(P=0.083)。相比全容积重建法,RT3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低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 RT3DE所测左心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和LVEF,三维引导下的Simpson法、二维引导下的Simpson法以及M型超声所测LVEF的观察者内变异分别为(7±4)%,(6±3)%,(4±2)%,(10±7)%,(6±3)%;观察者间变异分别为(15±6)%,(10±5)%,(7±5)%,(14±11)%,(11±4)%。结论 RT3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及RT3DE全容积重建法对TOF围手术期左心室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可行性,2DE引导下的双平面Simpson法次之;而M型超声总体评估效果较差,并主要体现在对TOF术后患儿的心功能评估上。各测量方法重复性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 肺炎克雷伯杆菌101株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济超;陈凯丽;梁国威;刘静;席家宁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减少院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01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标本来源临床科室分布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并对菌株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运用PCR法检测KPC、IMP、VIM及NDM-1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101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标本,来自痰87株,占86.14%;临床科室分布以高干科、神经内科为主各40株,各占39.60%;药敏结果显示我院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为92.08%;其次是头孢替坦和头孢吡肟,敏感率分别为85.15%及80.2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70株,检出率为69.3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其中4株检出KPC-2基因,未检出IMP、VIM及NDM-1耐药基因型。结论在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较高;肺炎克雷伯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能与携带KPC-2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肾上腺皮质癌24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溪;丰琅;张道新;赵继懋

    目的提高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统计肾上腺皮质癌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4岁(22~96岁),无功能性肿瘤12例,功能性肿瘤12例,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2例,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术前均行内分泌功能、超声及CT检查。结果22例经手术治疗,完整肿瘤切除19例,另有3例因分别侵犯肝脏、胃壁及胰腺尾部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病理Ⅰ期4例,Ⅱ期8例,Ⅲ期7例,Ⅳ期5例。随访3~70个月,平均生存23个月,9例存活至今。5例于术后局部复发,2例术后出现脑转移,3例肺转移,2例肝转移,给予联合化疗(顺铂+多柔比星+依托泊苷)后均未达到肿瘤缓解,术后平均生存13个月。结论肾上腺皮质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术后易复发,以根治性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肾上腺皮质癌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 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经导管动脉内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常中飞;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宋鹏

    目的分析比较单纯应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 TACE)与术后辅助TACE治疗肝内胆管癌( ICC)的临床疗效、生存状况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65例接受TACE及术后辅助TACE治疗的ICC患者,其中30例接受TACE治疗( TACE组),35例接受术后辅助TACE治疗(手术-TACE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结果65例ICC患者经TACE或术后辅助TACE 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8~36个月),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0%、13.3%及0,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手术-TACE组35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2.9%及17.1%,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 TACE组与手术-TACE组在生存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8.0 cm、组织学分化程度低、门静脉癌栓形成、CA19-9浓度高、淋巴结转移均是导致ICC患者长期生存率差的因素。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辅助TACE治疗IC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8.0 cm的病灶建议术后辅助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影响

    作者:吴凡;韩柏;韩德五;刘克战;赵楠;邓福栋;单希征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检测入组患者认知功能,分为AD组和健康对照者各40例,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脂多糖( LPS)水平,ELISA法检测TNF-α和Tau蛋白水平。结果 AD患者MMSE、ADAS-Cog分数与对照组比较, MMSE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t=16.473,P<0.001),ADAS-Cog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t=18.067,P<0.001);LPS、TNF-α及 Tau 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t =5.317, P<0.001;t =5.014, P <0.001;t =17.393, P <0.001)。结论 AD患者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可能在A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血清肿瘤标记物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徐风亮;吴鹏;徐日

    目的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与卵巢肿瘤性质、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CA125、CE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E4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选取178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卵巢恶性肿瘤92例(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86例(卵巢良性病变组),所有病例术前、术后随访均有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CEA、HE4检查资料,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分析其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患者血清CA125、CEA、HE4水平与卵巢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卵巢癌高分期组(Ⅲ、Ⅳ期)血清CA125、CEA、HE4水平分别为(423.42±117.35) U/ml、(59.23±19.97) ng/ml、(513.11±221.13)pmol/L,卵巢癌低分期组(Ⅰ、Ⅱ期)分别为(207.19±61.23)U/ml、(36.78±9.41)ng/ml、(263.82±102.43)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卵巢癌组手术后3个月血清CA125、CEA、HE4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卵巢癌低分期组(Ⅰ、Ⅱ期)手术后3个月血清CA125、CEA、HE4水平与卵巢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卵巢癌高分期组(Ⅲ、Ⅳ期)手术后3个月血清CA125、CEA、HE4水平与卵巢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A125、CEA、HE4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4.1%、30.4%、42.4%,三项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高达92.4%,联合检测与各单项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CEA、HE4联合动态检测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主动脉与肺动脉内径比值及相对位置在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价值

    作者:郭永华

    目的以主动脉与肺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内径的比值为线索来寻找胎儿心脏可能存在的缺陷。方法随机选取出生后心脏发育正常的胎儿497例,妊娠期孕龄16周~35+1周,在三血管切面中观察肺动脉与主动脉的位置关系,测量两者的内径,并计算出比值,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算该比值均数的95%可信区间;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检查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2例,观察肺动脉与主动脉的相对位置并计算出两者内径的比值,找出存在异常的病例。结果主肺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比值平均值为1.23,标准差为0.118,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为1.21~1.24。2009~2012年共确诊胎儿心脏先天性缺陷,且主动脉、肺动脉均有发育者62例,在三血管切面中存在的异常的有48例,占77.4%,其中主动脉与肺动脉位置异常的有6例,分别为右心室双出口1例,大动脉转位3例,气管位置异常2例;主肺动脉与主动脉内径比值<1.21的有23例,分别为法洛四联症17例,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主肺动脉与主动脉的比值>1.24的19例,分别为室间隔缺损9例,左心室发育不良3例,主动脉弓离断3例,主动脉弓缩窄4例。结论主动脉与肺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内径比值固定,两者互为参照物,比单纯观察主动脉或肺动脉更容易发现异常,是寻找胎儿心脏畸形的重要线索。

  • 糖尿病患者尾加压素Ⅱ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白琼;阿拉塔;张爱华;王悦;范敏华;唐朝枢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及尿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19例,2型糖尿病患者52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n=17):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21):UAER 20~200μg/min;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DN组,n=14):UAER>200μg/mi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尿UⅡ含量,肾小管损伤标志物选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钙蛋白(NGAL)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尿NGAL以及RBP4水平,尿中上述物质浓度用尿肌酐浓度校正。结果 DN组尿U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A组升高[(281.5±144.3)ng/g creatinine vs.(153.0±66.1)ng/g creatinine,(160.0±50.0)ng/g creatinine, P<0.05]。 DN组血U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65.5±17.7)pg/ml vs.(40.1±13.3)pg/ml,P<0.05]。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尿UⅡ水平与尿lnNGAL及lnRBP4水平呈正相关( r=0.853、0.569, P=0.000),与eGFR负相关( r=-0.435,P=0.008);但血UⅡ水平和尿UⅡ水平并不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尿NGAL与尿UⅡ水平呈独立正相关(β=1.073,P=0.000)。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尿UⅡ水平均升高,两者并无相关性;尿中UⅡ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独立相关。肾内UⅡ水平独立于全身血循环水平,作用靶点可能在肾小管和间质。

  •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27、IL-35蛋白表达及EBI3 mRNA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姝文;王秀敏;李玉娟;宋延枫;张俊花

    目的检测不同病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27、IL-35蛋白及其共同亚基EBI3 mRNA( 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EBI3)的表达。方法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ELISA法检测白癜风患者不同病期、不同分型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清IL-27、IL-35表达水平,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EBI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进展期、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IL-27[(184.11±50.70)pg/ml、(167.74±39.84)pg/ml]和IL-35[(348.69±36.26)pg/ml、(316.01±53.68)pg/ml]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8.66±33.93)pg/ml和(292.44±36.2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IL-27:P=0.000、P=0.003;IL-35:P=0.000、P=0.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I3 mRNA在白癜风患者进展期、稳定期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高11.69、7.48倍;局限型、散发型、肢端型、泛发型白癜风患者血清IL-27[(174.57±43.15)pg/ml、(174.95±53.73)pg/ml、(166.30±27.40)pg/ml、(194.38±59.73)pg/ml]和IL-35[(322.72±65.18) pg/ml、(337.41±50.82) pg/ml、(328.04±33.42) pg/ml、(345.57±79.05) pg/ml ]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各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L-27、IL-35、EBI3可能参与白癜风发病。

  • 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陈文俊;赵桂秋;高昂;姜钊;林静;车成业;姜楠;徐强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52例因真菌性角膜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行角膜板层切削术、B组行角膜板层切削联合羊膜或结膜瓣覆盖术、C组行角膜板层移植术、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每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52例患者中,有148例保留眼球,有139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 A、B、C、D组经各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4%、84.4%、86.4%、92.8%。结论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真菌性角膜炎尤其是高危患者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 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术后残留脑胶质瘤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洪林;陈剑;朱虹;夏怡;肖锋;李永春;张义;李文钢;陶莉

    目的评价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高分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7例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给予适形调强放疗和同步化疗。放疗总剂量50~60 Gy/25~33次;同步化疗采用口服替莫唑胺,尼妥珠单抗用放疗期间每周注射,记录治疗反应,治疗后每3月评价一次疗效。结果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没有Ⅲ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反应多为骨髓抑制(37.8%,14例)、恶心呕吐(8%,3例)、肝功能异常(5.4%,2例)。治疗后评价:1年、2年、3年、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8%、56.76%、29.73%、13.51%和5.41%。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肿瘤病理分级、放疗剂量、后续化疗疗程对OS有影响。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高分级脑胶质瘤,近期疗效较好,副作用和并发症少,值得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口服吗啡即释片用于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滴定治疗

    作者:闵婕;师弘;康艳霞;李娜;张贺龙

    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国际疼痛学会已经确定癌痛是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并将癌痛列为继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消除疼痛成为了基本人权。疼痛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有1/4初次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伴有疼痛,1/3在治疗中出现疼痛,而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3/4患者并发癌痛[2-5]。疼痛成为了癌症患者为恐惧的症状之一,减轻疼痛成为肿瘤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面对的大挑战。

  • 美罗培南治疗高海拔地区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烽;杨玉兴;贾成文;范瑞芳

    兰州地区属高海拔地区,老年人易继发重症肺炎,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研究观察了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美平)治疗40例老年高海拔重症肺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65~88岁[平均(78±8)岁],病原体来源: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SCAP )17例,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23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5例]。患者均有基础病变,包括COPD、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 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观察

    作者:罗中伶;张立新;朱国平;香淦媚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率达3.85%~16.54%[1-3]。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很多,但术后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的原因,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之一[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是我科近年来设计并采用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并与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飞亚;姚林;李学松;周利群

    阴茎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首先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开放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治疗阴茎癌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1],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较大,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淋巴漏、淋巴囊肿、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2-3],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近来,有学者报道了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4-5].笔者对1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手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芳;殷文点;廉海容;蔡礼鸣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肿瘤[1],国外学者Gridellli等[2]研究报道5年生存率仅为10%~15%,其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大约占80%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被认为是目前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3]。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不能手术的96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研究培美曲塞、吉西他滨、紫杉醇等分别联合顺铂三种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化疗周期结束后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现汇总如下。

  • 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雷红林;张博然;高翔羽

    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 anticonvulsant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也称伴有嗜酸细胞增多及全身症状的药物相关性皮疹( drug related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 DRESS),是一种特异性体质反应综合征,多系统病变,具有潜在致命性;属于迟发型全身性过敏反应,多由含苯环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如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 , CBZ )、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PB)、苯妥英钠(phenytoin,PHT)、扑痫酮/去氧苯巴比妥(primidone,PMD)、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等,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及血药浓度无关[1-2]。1950年,Chaiken等[3]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报道了该综合征,当时他们称之为“Dilantin sensitivity (苯妥英钠过敏)”。1988年, Shear 等[4]首次称之为“AHS”。其发病率估计为1/10000~1/1000[1],但考虑到漏诊及漏报的病例,其发病率可能更高[2,5]。在不同种族之间,发病率有很大不同: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5-6]。死亡率估计约为10%~20%[1]。鉴于以下两个原因:(1)正确及时地诊断治疗该病,主要有赖于对该病的认识程度;(2)近年来发现, HLA-B*1502基因与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的严重皮肤大疱反应强烈相关[7-13],因此我们介绍2例AHS并文献复习如下。

  • 妊娠相关胃癌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鑫;谢凌铎;谢海艇;傅卫

    妊娠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0.1%[1],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妊娠期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增高,妊娠期常见的恶性肿瘤依次为:黑色素瘤、乳腺癌、宫颈癌、淋巴瘤、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泌尿生殖道恶性肿瘤[2]。大部分妊娠相关胃癌在初次诊治时被诊断为妊娠相关消化系统症状,日本报道的137例妊娠相关胃癌在诊断时大部分已是进展期,在治疗上给外科医师带来极大困难[3]。现结合我院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病例来分析妊娠相关胃癌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早期诊断措施。

  • 儿童长QT综合征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淼;张建江;史佩佩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组以QT间期延长、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反复晕厥、抽搐甚至心源性猝死为特征的综合征[1]。 LQTS是一种潜在致死性心脏离子通道病,部分无前驱症状,常被误诊为心悸、神经心源性晕厥和癫痫等,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表现为晕厥前兆或症状明显的晕厥反复发作,具有家庭倾向,但部分病例可无家族史。 Schwartz 等[2]报道首发晕厥后,1年内病死率高达20%,10年内病死率接近50%,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2例确诊病例报道如下。

  • 腹腔镜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飞亚;姚林;李学松;周利群

    阴茎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首先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开放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治疗阴茎癌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1],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较大,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淋巴漏、淋巴囊肿、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2-3],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近来,有学者报道了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4-5]。笔者对1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手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常中飞;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宋鹏;孙红梅;王燕;阎洁羽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95%为腺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1]。 ICC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与HCC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2]。由于ICC起病隐匿,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预后较差。目前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ICC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由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证实、行TACE介入治疗30例ICC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早期牙隐裂的全冠修复治疗及其疗效观察

    作者:关丽娜;赵堂民

    牙隐裂( cracked tooth/incompletely fractured tooth )是由于牙体硬组织出现细微裂纹引起的非龋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常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终可累及牙髓引发牙髓炎甚至牙齿完全折裂,因此成为导致牙齿缺失的第三大因素[1]。尽早诊断和完善的综合治疗是减少牙隐裂所致牙齿缺失的有效手段,作者对近几年在我科就诊的早期牙隐裂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行预防性全冠修复,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作一回顾总结并报道如下。

  • 低浓度次氯酸钠联合乙二胺四乙酸凝胶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洪;何静

    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清理成形、化学消毒及根管充填三大步骤,任何一个步骤不够完善都会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根管清理是根管预备成形中的一个关键,单纯进行机械预备不能彻底清洁根管壁,必须使用化学药物辅助预备联合冲洗根管才能达到清洁的效果。临床上多使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进行交替冲洗根管,清洁效果不理想,笔者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凝胶辅助根管预备以及使用1%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固定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的影响

    作者:董晓娟;王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 Gn-RH)激动剂方案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超促排卵方案,但是GnRH激动剂方案存在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发生率高等缺点,给临床应用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可以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2]。20世纪末,GnRH拮抗剂开始逐步在临床进行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GnRH拮抗剂的使用比例不断提高,并且有取代GnRH激动剂的趋势[3-4],但是国内对于GnRH拮抗剂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对50例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症患者采用GnRH拮抗剂固定方案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 肠内营养混悬液在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克军;黄洪;储辉;刘峰;李新军;葛晓敏;张海兵

    颌骨骨折常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水肿,加之疼痛等原因,患者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而且上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也常需要经口内切口入路,更增加了患者术后进食的难度,降低了患者进食的意愿[1]。相反地,此类患者经历了创伤和手术的双重打击,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较高。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弥补创伤和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消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 泌尿系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穿刺孔转移和肾区种植转移一例

    作者:王志鹏;林俊;田野

    患者女,48岁,2009年10月12日体检发现镜下血尿。既往因慢性间质性肾炎于2006年11月23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常规服用三联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A+强的松片+吗替麦考酚酯)。超声提示:右肾盂内3.5 cm ×2.8 cm低回声占位,其可见血流信号;膀胱右侧输尿管口探及1.7 cm ×1.2 cm高回声占位,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CT提示右原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平扫CT值约40 HU,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值约92 HU。右输尿管全程腔可见散在多发可见小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有强化。膀胱右侧壁及后壁可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大者约1.1 cm ×2.1 cm ×1.5 cm,平扫CT约45 HU,增强后约88 HU。考虑为肾移植术后新发尿路移行细胞癌。行膀胱镜检,活检证实为尿路乳头状移行细胞癌Ⅱ级,局限于固有层。明确诊断后于2009年10月21日行腹腔镜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为肾盂、输尿管乳头状移行细胞癌Ⅱ级,癌瘤接近肾实质,输尿管癌瘤灶状浸润固有层,并紧邻输尿管断端,断端黏膜未见癌残留。术后诊断:(1)肾盂恶性肿瘤(pT1N0M0);(2)输尿管恶性肿瘤(pT1N0M0);(3)同种异体肾移植状态。术后常规行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2010年2月10日因右下背侧腹壁皮下软组织结节伴疼痛就诊,行CT提示右下背侧腹壁皮下高密度软组织结节(3.6 cm ×3.6 cm)及右肾区强化结节(1.0 cm ×0.8 cm),肿物穿刺活检证实为转移癌(乳头状移行细胞癌)。考虑为腹腔镜穿刺孔肿瘤转移、右肾区种植转移,行X线铅模放疗1次,放疗后体表肿物消失。2011年1月24日复查CT提示:右肾区软组织占位(4.7 cm ×5.3 cm)、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行三维适形放疗3次。2011年8月5日复查CT提示右肾区软组织占位(2.2 cm ×3.6 cm),较2011年1月24日明显变小。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较前片未见明显变化。患者于外院继续行放疗。2011年10月20日复查CT提示右肾区软组织占位(3.1 cm ×1.0 cm )、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均明显变小。继续外院放疗。2012年6月6日复查CT提示右肾区术后改变,较前未见明显变化,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较前明显变小。

  • CT诊断巨大肝血管瘤一例

    作者:谭书德;李恩春;赵潇

    患者女,70岁。患者2年前出现右上腹胀,腹痛,呈隐痛、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腹泻等不适。行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提示原发性肝癌。两年来未进行任何治疗,也无明显不适症状。近期自觉包块逐渐增大,并出现大便干燥、便血入院。查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3 cm。血常规:RBC 3.42×1012/L ↓、Hb 99.00 g/L↓,提示贫血。 CT检查应用GE公司16排Brightspeed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采用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旋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后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扫描(延迟到30 min)。 CT所见肝脏右叶显著增大变形;肝右叶内巨大低密度肿块较2年前稍增大,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现约230 mm ×123 mm ×260 mm;其内密度不均匀,肝右后叶内片状更低密度灶较2年前有扩大,边缘不规则,CT值约16 HU;肝左叶受压左移,右肾受压下移(图1)。增强后动脉期团块内可见多发不规则斑状及小片状明显强化灶,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组织接近动脉密度(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区域不断增大逐渐向中心延伸;经多期延迟,强化区呈持续强化;肝右叶后段内原更低密度区在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图3,4)。

  • 胃间质瘤腹腔内破裂大出血一例

    作者:赫嵘;李勤涛;贾哲;丁振昊;张珂;穆毅

    患者男,80岁,因腹痛12 h急诊就诊。查体:神志清,反应迟钝,重度贫血貌,心率120次/min,血压79/53 mm Hg。腹饱满,伴肌紧张,全腹压痛(+),右下腹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既往无肝病病史。抗休克同时行CT平扫提示:肝左外叶下段脏面外生性肿物,约5 cm ×5 cm,密度不均,腹腔积液(图1A,1B)。术前初步诊断肝左外叶肿瘤破裂出血,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中腹腔积血约2000 ml,大量血凝块集中于左肝下,肝表面光滑,肿瘤位于肝左外叶与胃前壁间,约5 cm ×6 cm,清理血凝块后,见肿瘤由胃体前壁向腹腔内外生性生长并破裂出血,肿瘤来源与肝脏等周围脏器无关(图1C)。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切除组织标本见:胃体前壁近大弯侧肿瘤呈圆形,边界清楚,直径约5 cm,肿瘤向浆膜外突出生长,并破裂出血,其周围胃壁组织质地略硬,肿瘤部位胃黏膜完整未受侵犯,肿瘤实质自黏膜下层向浆膜生长,并突出浆膜,肿瘤剖面见肿瘤实质呈灰褐色细腻鱼肉样。肿瘤周围胃壁组织增厚,质地硬,胃壁组织结构层次尚清楚(图1D,1E)。术后病理:胃体部梭形细胞肿瘤,肿瘤浆膜面破裂出血,肿瘤未破坏胃黏膜层及黏膜肌层,核分裂象<5个/50 HPF。 CD117(+),DOG-1(+),诊断胃间质瘤(图1F)。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4 d出院,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续疗效正在随访观察中。

  • 超声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一例

    作者:牛卫东;由方伟

    患者女,36岁。2年前曾行右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手术,于2012年6月4日因腹胀明显来院就诊。患者表现为腹围渐进性增大、消瘦、乏力等症状。查体:腹部膨隆,柔韧感,叩诊呈浊音,腹水征不明显。超声检查:腹腔内见大量杂乱回声,下至盆腔,上达肝间隙,分布不均匀,深处11.5 cm,部分呈絮状、团块状,中等偏高回声,欠均匀,无流动性,加压探头可见絮状回声变形,减压探头恢复原状,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图1);部分呈囊性结节回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整,囊内透声差;部分呈网状回声,由分隔及小的囊性回声组成(图2);部分呈液性回声,为弥散的点状高回声,加压探头或改变体位可移动;肝间隙可见“结节样”改变,肝被膜受压变形,嵌入肝实质(图3);肝实质无异常表现;部分腹膜增厚增强,部分增厚区见囊性结节,内部透声差,突入腹腔;肠管后移,移动性、蠕动性差。超声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手术:腹腔内见大量灰白色胶冻样物及部分血性腹水,约3000 ml,内脏表面见大量胶冻样物,腹膜增厚,腹腔黏连。病理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

  • 带状疱疹致滑车神经损害一例

    作者:李妍;徐薇;赵俊英

    患者女,55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8 d,出皮疹6 d 入院。患者入院前8d因劳累头皮正中及左侧头面部疼痛,疼痛为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每次持续数秒。6d前左前额红肿,出现水疱,随后皮疹迅速蔓延至左侧头面部,左侧头面部及颈部疼痛明显,水疱逐渐增多,左眼周红肿。为进一步诊治,门诊入院。入院后给予肌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支,静脉点滴阿昔洛韦500 mg tid,肌注VitB1、甲钴胺注射液,外用酞丁安软膏治疗。入院1d后,左眼出现复视,向左上方斜视时视物清,平视及其他方向视物不清。请眼科会诊,眼科查体:双眼球运动无受限,左结膜轻度充血,双角膜透明,小瞳孔下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经复视像检查,诊断为左上斜肌不全麻痹?左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凝胶治疗,并建议继续给予VitB1、甲钴胺治疗。入院17 d,原有皮疹基本消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斑。左眼周红肿消失,左结膜无充血。左眼仍有复视,向左上方斜视时视力清,平视及其他方向视物不清。为明确诊断,请神经内科会诊,考虑为滑车神经麻痹致左上斜肌不全麻痹,建议继续给予VitB1、VitB12治疗。遂出院治疗。出院诊断:带状疱疹、结膜炎、滑车神经损害。出院后继续口服 VitB110 mg tid、甲钴胺500μg tid。目前患者随访中。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Gilbert综合征一例

    作者:胡中杰;刘颖;仇丽霞;聂巍;范作鹏

    患者男,55岁。主因“反复乏力、尿黄2年,加重伴食欲减退1个月”于2011年6月27日收入我院肝病科。患者于2009年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腹部超声提示“弥漫性肝病表现”,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病”,给予茵莲清肝、联苯双酯等治疗1年余,疗效欠佳,遂于2011年1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76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1 U/L,碱性磷酸酶(ALP)262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338 U/L,自身抗体指标不详,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给予熊去氧胆酸、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等治疗,患者ALT、AST、γ-GT等指标均较前下降,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熊去氧胆酸治疗。但患者于2011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尿色加深,伴食欲减退,食量减少1/3,并出现尿色加深,就诊于我院门诊,实验室检查 ALT 47 U/L、TBIL 58.3μmol/L、DBIL 5.9μmol/L、DBIL/TBIL 0.10、γ-GT 132 U/L、ALP 156 U/L。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 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一例

    作者:赵猛;杨本强;段阳

    患者男,36岁,3周前因乏力、盗汗、胸闷、气短、咳嗽,偶有少量白色泡沫痰、低热持续数月,近来加重来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查体:体温38.5℃,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听诊肺部闻及湿啰音,心脏听诊无特殊。门诊诊断为肺部感染,收入呼吸科病房。经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及卡铂芬净等抗真菌药治疗1周后症状加重,高体温达39.5℃。转入我院呼吸科ICU继续治疗。住院期间行血液HIV抗体检测为阳性,经我市疾控中心复查确诊为HIV阳性。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银染色提示卡氏肺囊虫存在,遂诊断为艾滋病( AIDS )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门诊胸部X线平片显示:双肺大片模糊影,密度较高,呈弥漫性分布。胸部CT检查:双肺见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呈地图样改变,两侧基本对称,胸膜下可见弓形间隙(月弓征),纵隔窗无明显异常所见(图1,2)。抗炎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双肺内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依然存在,且无消退趋势;双肺下叶病灶范围明显增大,局部存在小片肺实变,并可见小叶间隔明显增厚表现;纵隔窗依然无异常所见(图3,4)。

  • 脑型脂肪栓塞二例

    作者:王盛标;李云峰;段智;雷小保

    例1,男,27岁,因车祸外伤1 h于2012年7月23日入院,查体:T 36.4℃,P 80次/min,R 20次/min,BP 106/66 mm Hg, SpO299%,神志清,急性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 mm,对光反射灵敏,面颌部多处损害,口唇重度撕裂伤,右侧颈部内侧可见一长约6 cm、深4 cm伤口,出血明显,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左侧下肢木板固定,伤口敷料渗血明显,小腿肿胀明显,足背动脉波动不明显,皮温低,无发绀。 X线:左侧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 CT:头颅挫裂伤。诊断为多发伤:急性颅脑外伤;左胫腓骨骨折;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2012年7月24日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躁动,伴发热,血氧饱和度下降,CT提示脑肿胀加重,双侧肺弥漫性斑片状影,临床考虑脑挫伤后脑水肿,急性肺损伤( ALI),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继续限制液体量。患者持续发热,高体温39℃,调整抗生素无效,7月25日起患者胸前部、腰背部出现针尖状皮疹,贫血,复查CT及进行头颅MRI检查(图1),考虑脂肪栓塞综合征( fat embolism syn-drome,FES)并脑型脂肪栓塞(cerebral fat embolism,CFE),予以镇静、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左侧下肢制动,白蛋白、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静脉注射,患者病情逐步缓解,5 d后呼吸状态好转停镇静药物清醒后撤机拔管,10 d后手术骨折固定。1个月后随访,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 圆斑蝰蛇咬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展正;刘荣;李锦银;李欣;曹赞锋;林俊敏;彭翔;李平;曾量波;梁子敬

    患者男,38岁,厨师,因左手示指被圆斑蝰蛇咬伤4 d于2012年6月5日18时由外院转入。患者于2012年6月1日11时许被蛇咬伤左手示指,当时左上肢肿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排黑便、血尿,无气促,到当地医院就诊,核对图谱为圆斑蝰蛇,先后予局部封闭、清创,14时使用抗蝮蛇毒血清9000 U,起病第2天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逐渐上升,伴皮下淤斑、全身水肿、气促逐渐加重,并出现神志改变,先后予输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血液滤过、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未能缓解,起病第4天X线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及右侧水平裂叶间积液,未除外肺水肿可能。凝血四项示PT 20.2 s,INR 1.6,APTT 103 s,纤维蛋白原2.4 g/L。起病第5天血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0%,血红蛋白82 g/L,血小板12×109/L,血尿素氮15.4 mmol/L,血肌酐337μmol/L,为进一步救治,转至我院。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6/85 mm Hg。急性病容,神志欠清,呼之能应,对答欠佳。双眼睑水肿,双侧球结膜严重充血。左示指肿胀,腹侧呈黑色,咬伤处皮肤已行“十”字切开,切口各长约1.5 cm。背部、右上腹部、右下肢、阴囊可见大片皮下淤斑、肿胀。入院诊断:(1)左示指远端指间关节蝰蛇咬伤(危重型);(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肾、血液)。

  • Lafora病一例

    作者:石建雄;武冬;姚鹏程

    患者女,23岁,未婚。主诉“发作性抽搐7年”。2000年初,患者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持笔时掉笔,每日发作1~3次。同年9月前往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癫痫,给予德巴金0.25 g、氯硝西泮1 mg,每日均2次,此后无发作,生活学习情况正常,后自行停德巴金。2001年5月,强直-阵挛发作一次,将德巴金加至早0.5 g,晚0.25 g口服,发作次数减少。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有时不认识家门,生活能自理。曾改用中药治疗致发作频繁。2001年10月在北京某医院,诊断“肌阵挛癫痫,慢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给予托吡酯25 mg、丙戊酸钠0.4 g、氯硝西泮2 mg,每日2次。住院30 d,病情缓解。一年后智能进一步下降,休学在家。于2006年10月出现走路不稳,右侧肢体频繁电击样抽动,每日20~30次,且易激惹,有恐惧感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2月住我科。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一叔叔有全面性癫痫病史已治愈。

  • 间质部妊娠误诊一例

    作者:韩世超;朱金明

    患者女,23岁,孕2产1。因停经45 d,阴道少量流血6 d于2012年10月8日入院。末次月经2012年8月24日,停经38 d时自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6 d前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2012年10月5日于我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左侧宫角可见长圆形妊娠囊,大小约1.5 cm ×1.0 cm,囊内可见胚芽及心管搏动,与内膜似见延续。2012年10月10日查血 HCG 3952 mIU/ml,考虑患者妊娠囊与宫腔内膜有延续,故于2012年10月10日在短时静脉麻醉超声引导下行吸宫术,术中在超声引导下探针无法与妊娠囊相接触,以5号管压力400 mm Hg吸宫吸管无法探及妊娠囊,仅吸出少许蜕膜组织,且提示探针与妊娠囊距离>1 cm,妊娠囊与四周肌层关系密切,距浆膜层0.2~0.3 cm。鉴于术中情况故考虑诊断为左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于术后当日(2012年10月10日)给予全身应用甲氨蝶呤50 mg (1 mg/kg)肌肉注射,用药3 d后复查血HCG 593.3 mIU/ml,复查超声提示:左侧输卵管间质部见混合回声,周边见环状血流包绕,约1.3 cm ×1.2 cm,内见液性暗区,未见胚芽、胎心。用药后第8天复查血HCG 165.1 mIU/ml,复查超声提示:未见异常。用药后第10天复查血HCG 55.49 mIU/ml。考虑患者已无异位妊娠包块,无阴道流血,血HCG下降明显,故嘱其门诊随诊定期复查血HCG。

  • CT诊断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一例

    作者:董莘

    患者男,23岁,因发热、腰痛1周,咯痰带血2 d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1℃,脉搏81次/min,血压68/110 mm Hg,呼吸23次/min。心肺听诊无异常。双肾叩击痛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7.9×109/L,红细胞3.79×1012/L,血红蛋白106 g/L。动脉血气:pH 7.4,PCO235.5 mm Hg,PO257.2 mm Hg,HCO321.8 mmol/L。血沉30 mm/1 h,尿液分析:pH 6.5,潜血(+),葡萄糖(-),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蛋白(++)。血液生化:尿素氮37.5 mmol/L,肌酐366 mmol/L, C 反应蛋白134 mg/L,IgG 14.2 g/L,IgM 0.8 g/L,ANCA(-)。胸部CT(图1)示双肺广泛气腔实变影,边缘呈磨玻璃样改变,以双肺下叶背侧明显,提示肺出血综合征。随后检查血清抗基膜抗体血清滴度1∶2。经超声引导下肾活检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沿肾小球基底膜有IgG和C3呈线型沉积。证实了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的诊断。该患者被实施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治疗,症状和生化指标得到部分缓解。

  • 口腔、乳腺及宫颈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刘小五;李凯

    患者女,46岁,2010年11月进食时感口腔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口腔溃疡”,给予抗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10年12月小便后发现便池中有类似脓性黏稠分泌物,偶见淡血丝,未就诊。2011年1月18日于左侧乳房扪及核桃大小的包块,无疼痛。1月25日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妇检:见宫颈呈菜花状增生,直径为7 cm,行宫颈活检示:考虑宫颈淋巴瘤,建议进一步检查。行乳腺X线检查示左乳包块考虑肿瘤性病变,不排除恶性可能。2011年1月31日患者于我院妇产科就诊,查血常规提示:RBC 3.28×1012/L、WBC 5.22×109/L、N 67.9%、L 24.5%、Hb 111 g/L、PLT 217×109/L。查体:右侧上颚可见一4 cm ×3 cm 大小的溃疡,边缘肿胀隆起,中心凹陷,左乳可触及多个包块,较大的直径约4 cm ×5 cm,质略硬,活动差,右乳未见异常。妇检示:宫颈增大,可见一个约5 cm ×6 cm大小的包块,色暗红,质硬,触之易出血。行左侧乳腺包块切除术,术中剥离出两个约4 cm ×5 cm及2 cm ×2.5 cm的包块,病检示:(左乳)切片内可见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镜下改变,结合临床多考虑“B细胞源性恶性淋巴瘤”可能。后将标本送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支持“淋巴瘤”诊断,但未能具体分型。行阴道镜检查示:宫颈见菜花样增生,质硬,宫颈多点活检不除外淋巴瘤可能。2月10日患者转入血液科,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给予CHOP方案化疗2次,患者口腔溃疡凹陷及周边隆起基本平复,乳腺包块完全消散,宫颈包块较前缩小。4月1日患者乳腺包块标本送金域检验所检查,诊断:(左)乳腺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瘤细胞CD15(+)、CD43(+)、CD68(±)、MPO (+)、Ki67(4+,80%)、Vimentin(+)、CD45RO 部分(+)、CK (-)、CD2(-)、CD(-)、CD8(-)、CD20(-)、CD56(-)、CD79a (-)、CD99(-)、TDT(-)、TIA (-)、Perforin (-)。溶菌酶(±)。4月7日患者于左髋部出现鸡蛋大小一包块,超声检查示:左髋部见一40 mm ×20 mm ×31 mm大小实性包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患者“粒细胞肉瘤”诊断明确,先后给予盆腔放疗1次及DA、HA、MA方案反复交替化疗多次,患者口腔凹陷及周边隆起完全平复,乳腺及宫颈肿块消失,左髋部包块缩小,多次行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至2012年2月患者因个人原因停止化疗。2012年4月,患者双侧乳房再次出现多个核桃大小的包块,并进行性增大,伴头晕、乏力、食欲缺乏及发热。5月中旬,患者于口腔右上颚出现一1 cm ×3 cm大小的包块,局部牙龈增生显著。5月29日于我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苍白,可见散在出血点及淤斑,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2 cm ×2.5 cm的肿大淋巴结。下牙床牙龈及上牙床右侧牙龈显著增生,右上颚可见一1 cm ×3 cm大小的肿块,外观呈紫褐色,质地韧,表面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触之有轻微痛感且易出血。双侧乳房均可触及多个约4 cm ×5 cm大小的包块,质硬,无压痛。左髋关节下方可触及一个约3 cm ×4 cm大小的包块。查血常规示:WBC 22.3×109/L、N 32.7%、L 33.6%、Hb 87 g/L、PLT 10×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原始细胞62%。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极度活跃,退化细胞少见。粒细胞系统占0.888,原始粒细胞约占0.872,全片约见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少见。化学染色:POX(++)。免疫分型:MPO(+)、CD68(-)、CD13(-)、CD14(-)、CD2(-)、CD3(-)、CD7(-)、CD10(-)、CD19(-)、CD20(-)、CD22(-)、CD41(-)、HLA (-) DR (-)。意见:结合免疫分型,诊断急性白血病(倾向髓系)。结合骨髓检查,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诊断明确,拟给予DA方案化疗。后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6月底死亡。

  •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杨蕾;吴雪松;许永杰;车向临;周晓春;梁会泽

    患者女,67岁,因右大腿包块红肿3个月,破溃1个月而收住我院。查体:右大腿前面可见范围6 cm ×5 cm皮肤溃疡,溃疡面高出皮肤约0.5 cm,溃疡面周围有数个直径0.5~1.5 cm大小不等红肿包块,周围无明显充血。超声检查:右大腿根部皮下可见两个不均质偏低回声区,大小分别约为3.1 cm ×1.0 cm,1.5 cm ×0.7 cm,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检查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并记录到动脉样频谱,其下方可见一不均质高回声团,测量范围受限,大前后径约3.5 cm,周边回声减低,包块内回声强弱不等(图1A),低回声区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图1B),彩色多普勒检查周边可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大腿皮下多发不均质包块,恶性不除外。患者在局麻下行右大腿多发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提示:右大腿小肿物真皮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不除外淋巴瘤,右大腿肿物凝固性坏死。术后石蜡切片结果提示:右大腿皮肤组织部分溃疡及凝固性坏死,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中弥漫性致密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等细胞浸润(图2A),肿瘤细胞呈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有散在多量小淋巴细胞,间质血管丰富(图2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增生细胞:Bcl-2(部分+), CD3(+), CD5(-), CD20(+), CD10(少量),CD68(部分阳性),Ki-67(+,约30%~40%),CD30(部分+),CD138(部分+), CD79(+), Bcl-6(-), CD21(-), CD56(部分弱+),ALK(-),MPO(部分+),Mum-1(+)。

  • 重症银屑病型关节炎治疗前后的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杨蕾;吕世超;刘建军;胡秀玉;吴雪松;梁会泽

    患者男,43岁,因全身红斑、全身脱屑35年,关节疼痛10 d收住我院。入院前采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大于3个月,关节肿痛缓解不明显,病情控制不佳;入院后诊断为重症银屑病型关节炎,应用益赛普进行治疗,每周2次,皮下注射,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和严重程度明显好转,ESR、CRP明显下降。治疗后初2周患者关节疼痛开始减轻,4周后关节红肿疼痛消失;治疗3周后皮损开始减轻,12周所有患者皮损基本消退。

  • 阳离子脂质体微泡与声诺维对大鼠颈动脉造影和 SR-BⅠ基因转染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芮蒙杰;徐宇虹;胡兵

    目的制备一种能高效载基因的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对比剂,与商用超声对比剂声诺维( SonoVue )对比分析其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和携基因转染效率等,旨在提供一种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基因载体。方法采用冻干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微泡,观察其外观、形态、平均粒径、pH、电位等。与SonoVue对比观察大鼠颈动脉显影效果。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1)空白对照组;(2)单纯质粒组;(3)质粒+超声+声诺维组;(4)质粒+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5)质粒+超声+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超声参数设定为:频率1 MHz;占空比50%;强度2.0 W/cm2;时间15 min。于实验干预后2 d处死各组大鼠,取其颈动脉组织。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SR-BⅠ蛋白的表达。结果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532~5.16μm,平均粒径1.17μm,pH为7.34,电位(8.10±0.8)mV。造影结果显示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对大鼠颈动脉显影时间较SonoVue明显延长。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质粒+超声+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的SR-BⅠ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0.05)。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制备方法简便,与SonoVue相比,体内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弥补了对比剂体内显影时间不足的缺陷,可望成为体内长时间实时动态检测的基因载体。超声联合阳离子脂质体微泡能够介导SR-BⅠ基因在颈动脉内高效表达,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基因转染途径。

  • mir-181 a对滋养细胞HTR-8/SVneo功能的影响

    作者:延佳佳;朱晓明;尹国武;任东青;杨烨;苗霞;栾丽霞

    目的 MicroRNAs在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mir-181 a对人滋养细胞 HTR-8/SVneo 凋亡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 mir-181 a 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对人滋养细胞HTR-8/SVneo分别进行过表达与抑制mir-181 a,应用RT-PCR检测mir-181 a mRNA的表达。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RT-PCR显示过表达组和抑制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转染有效。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181 a实验组细胞凋亡能力增加,抑制组细胞凋亡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r-181 a能促进人滋养细胞HTR-8/SVneo的凋亡,有望作为子痫前期的治疗靶点。

  • 雷帕霉素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自噬及创面早期加深的影响

    作者:肖孟景;李利根;李晨曦;胡泉;马丽;张海军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自噬的表达及对烧伤创面早期加深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背部深Ⅱ度烧伤,治疗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溶媒,观察两组烫伤后6 h、1 d、2 d、3 d创面组织自噬体,自噬标志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及变化;TUNEL法检测创面凋亡;同时检测烧伤后创面局部多普勒血流(LDF)值,创面组织中IL-8、Na-K-ATP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变化,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创面组织坏死及加深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电镜下可见自噬体增多,LC3、Beclin-1表达明显增高,创面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创面LDF值及Na-K-ATP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升高,IL-8、MPO活性和MD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创面深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雷帕霉素使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自噬增强,抑制烧伤创面早期加深。

  • 自体脂肪干细胞复合不同初始浓度诱导支架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作者:杜明昌;刘宪民;祖启明;邬波;柳椰;刘松波;马旭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 ADSCs)复合不同初始浓度支架在体内、外向软骨细胞分化和一期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高、低两个不同初始浓度的Ⅰ型胶原缓释支架( A、B支架)。在制备膝关节7 mm ×7 mm正方形软骨缺损的同时,一期获取足量ADSCs,同支架复合后,一期植入缺损部位。实验动物术后2、4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同时获取ADSCs后,体外传至第3代,体外培养6周,观察ADSCs复合不同初始浓度诱导支架向软骨分化的能力。结果细胞支架在体外培养3周后检测发现:A支架细胞复合体的Ⅱ型胶原和 Aggrecan的表达明显高于B支架细胞复合体( P<0.05)。动物实验发现:术后2个月A支架组关节面平整,白色膜状物覆盖缺损部位,边缘有部分透明软骨修复,B支架边缘有类透明软骨组织出现,缺损边缘修复高度接近周围软骨水平,由边缘向缺损中心逐步凹陷。术后4个月A支架组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表面平整,以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 HE染色显示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组织形态相近。 B支架组缺损处修复组织表面不整,呈浅凹状。缺损边缘修复高度接近周围软骨水平,与周围组织边界仔细辨认可区分。 HE染色显示缺损中央部位为不规则的透明软骨组织形成。结论体外及动物实验均表明ADSCs复合在高诱导浓度的细胞支架上成软骨效果较好,说明体内细胞因子TGF-β2及IGF-1诱导ADSCs向软骨分化存在量效关系。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对兔软骨细胞立体三维培养的作用

    作者:李明征;刘兴龙;王国栋;鞠晓燕;刘元富;杨彪炳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转化生长因子β2( TGF-β2)单独及联合应用对立体培养软骨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和表型、黏多糖含量及Ⅱ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取兔第二代软骨细胞于藻酸钙凝珠中,分别加入IGF-Ⅰ、TGF-β2及IGF-Ⅰ+TGF F-β2进行立体培养。 HE、甲苯胺蓝染色测软骨细胞形态、胞外基质变化;阿尔新蓝法测黏多糖;免疫组化法测Ⅱ型胶原及表型;Woessner法测Ⅱ型胶原含量。结果细胞形态及表型的维持、增殖速度、黏多糖及Ⅱ型胶原含量, IGF-Ⅰ+TGF-β2组明显优于其他组,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GF-Ⅰ与TGF-β2联合应用起协同作用,能够显著促进黏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分泌,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及软骨细胞形态及表型的维持。

  • 丹参酮ⅡA 磺酸钠治疗火器伤致豚鼠急性肺损伤与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娟;吴升;郝建;李树雯;李鲁欢;钱钧;王丽君;尤飞;江庆;沈亚伟

    目的用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磺酸钠( STS)注射液对火器伤诱导豚鼠急性肺损伤( ALI)与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STS对ALI保护作用。方法60只豚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 N)、模型组(A)、生理盐水对照组(P)、低剂量STS治疗组(L)、中剂量STS治疗组(M)、高剂量STS治疗组(H),每组10只。通过高温气体给A、P、L、M、H组豚鼠吸入,制作完成豚鼠ALI动物模型;造模30 min后,再把不同剂量STS分别注射L、M、H组豚鼠腹腔内进行药物干预,P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对照组;观察12 h后,记录致豚鼠ALI时的动脉血气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处死豚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值( W/D),在光镜下对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及时记录其病理变化的情况。结果病理学检查:实验第12小时对照组豚鼠肺泡结构清晰,肺泡壁薄,肺泡内未见水肿液;损伤组第12小时无法分辨肺泡结构,肺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出血、水肿、透明膜形成;丹参酮ⅡA组实验第12小时肺泡结构仍存在,但肺泡间隔增厚,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肺泡腔内见少量渗液。实验第12小时L、M、H组血清TNF-α、IL-8和NF-κB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A组( P<0.01),丹参酮组L、M、H组豚鼠第12小时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 P<0.01);L、M、H三组两两比较, M与H组豚鼠实验第12小时血清TNF-α、IL-8、NF-κB水平、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但均较L组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STS注射液对火器伤诱导豚鼠ALI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中STS中剂量保护作用明显,值得在ALI中推广应用。

  • Xpert MTB/RIF 试验对肺外结核诊断价值的M eta 分析

    作者:贾留群;龙虹羽;胡倩婧;文富强

    目的系统评价Xpert MTB/RIF试验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关于Xpert MTB/RIF试验诊断肺外结核诊断价值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对纳入的文献,采用QUADAS进行质量评价,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8篇,合并敏感度为0.78(95%CI:0.75~0.81),合并特异度为0.99(95%CI:0.99~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44.41(95% CI:11.05~178.53),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22(95%CI:0.12~0.40),合并诊断优势比为293.44(95% CI:71.34~1206.93), SROC 曲线下面积为0.9639。结论 Xpert MTB/RIF试验对肺外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在确定诊断方面。

  • 戊酸雌二醇对自然更年期 Sprague-Dawley大鼠乳腺的影响

    作者:张俊丽;阮祥燕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对Sprague-Dawley(SD)大鼠乳腺的影响。方法选取15月龄更年期大鼠,连续戊酸雌二醇0.21 mg/kg灌胃给药14周作为雌激素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4周作为对照组,每组20只,14周后主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取乳腺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乳腺形态学改变,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ER、PR、PCNA、Ki67、Bcl-2、CerbB-2表达情况。结果乳腺腺体数目在雌激素组有减少趋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乳腺组织雌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ER的表达未见有差异;乳腺组织PR表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NA、Ki67、Bcl-2、CerbB-2的表达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PCNA及Ki67与ER表达呈正相关,CerbB-2与PCNA及Ki67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常用剂量戊酸雌二醇不增加乳腺癌风险。联合检测ER、PCNA及Ki67、CerbB-2对预测乳腺癌风险有意义。

  • 磁共振成像在大鼠炎性肠病模型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任莹;Laura Jean Pisani

    目的研究大鼠炎性肠病模型的MRI表现以及应用MRI监测柳氮磺胺吡啶( SASP)疗效的可行性。方法20只炎性肠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SASP或对照剂灌肠。在诱导结肠炎前、后不同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腹部MRI扫描,测量相近层面结肠壁厚度。后一次MRI检查后处死大鼠并对结肠炎病理分级。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结肠壁厚度比例及两组大鼠结肠炎病理分级。结果非治疗组大鼠各时间点肠壁均明显厚于诱导前,而诱导后各时间点的肠壁厚度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时间点的肠壁厚度显著减低。治疗组炎症分级高于非治疗组,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SASP治疗大鼠炎性肠病的疗效进行监测。

  • 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修复骨缺损及对假体-骨界面整合的影响

    作者:贺金晓;王英振;夏长所;王昌耀;周瑜;沐菊;赫天;梁晔

    目的构建假体周围骨缺损模型,将慢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后植入假体周围,观察其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5~3.5 kg,于两侧股骨髁间造成纵向骨缺损,植入光滑钛合金假体后保持骨假体周围2 mm骨缺损,共48侧,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右侧)各24侧,采用压缩植骨技术,重建股骨髁假体周围骨缺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双基因组)、单纯胶原/羟基磷灰石(细胞组),打压紧密并完全覆盖植入体。于术后4、8、12周时麻醉法分别处死8只兔子,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形态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测定评估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作用。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实验组X线表现无显著差别,假体周围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3388±0.7206,0.6845±0.7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假体骨接触率均为0;术后8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有新骨形成,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6468±0.7852,1.1824±0.0800,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5.93±0.60)%,(23.35±3.76)%,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12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为骨组织,组织学所见植入体周围为连续性骨接触,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1.4419±0.1021,2.7622±0.1802,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15.27±2.34)%,(39.76±1.85)%,假体结合强度与假体骨接触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及假体骨界面骨接触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术后8周与4周比较,术后12周与8周比较,数值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假体周围骨缺损,可促进假体周围新骨形成,提高假体-骨界面骨整合,改善假体稳定性。

  • 两株副溶血弧菌标准株的肠毒性及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比较

    作者:马立芝;郭李平;王立祥;王凤林;刘亚华;赵志兵;张广州;周冬生;邱业峰

    目的评价两株副溶血弧菌标准株在肠毒性、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上的毒力差异。方法通过兔回肠袢实验、Raw264细胞毒性实验和兔红细胞溶血实验比较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 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和环境分离株S251(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的毒力表型差异。结果 S251株产生的肠积液量、对Raw264细胞的细胞毒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12.37±1.07) ml vs.(1.50±1.50)ml;(35.69±3.07)%vs.(14.07±0.91)%],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S251株对兔红细胞的相对溶血活性明显弱于RIMD2210633株,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这与基因预测结果相符。结论 S251株的肠毒性、Raw264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该两株菌可作为后续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研究的模式菌株。

  • 幼鼠肠炎后前扣带回皮质NR2A和NR2B表达变化

    作者:黄俊景;蒋瑾瑾;周霖

    目的检测肠道炎症后内脏高敏感幼鼠中枢前扣带回皮质( ACC )区域NMDA受体亚基NR2A、NR2B的表达变化。方法以芥子油结肠灌注建立炎症后内脏痛觉过敏幼鼠模型,分别于生后第15、22、36天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CC区域NR2A、NR2B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组第15、22、36天ACC区域NR2A的免疫荧光IOD值分别为24.34±2.12、26.37±2.03、27.95±1.97,NR2B为12.93±0.87、14.76±0.92、16.21±1.14,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2)实验组第15、22、36天ACC区域NR2A的蛋白电泳灰度值分别为0.86±0.05、0.91±0.04、0.93±0.06,NR2B 为1.53±0.11、1.68±0.10、1.74±0.13,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肠道炎症后大脑ACC处NR2A、NR2B表达发生变化,该变化可能在炎症后内脏高敏感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张杏林;张三元;苏焕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醋酸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选32只雌性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醋酸丙氨瑞林干预组(20μg/kg、40μg/kg、80μg/kg),不同剂量醋酸丙氨瑞林组均采取肌肉注射方式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裸鼠,将移植瘤完整取出,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中TGF-β1、Smad2/3、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对照组、低、中、高剂量醋酸丙氨瑞林组中移植瘤生长曲线斜率依次减小,生长速度依次减慢。低、中、高剂量醋酸丙氨瑞林抑瘤率分别为(13.03±5.4)%、(26.42±7.3)%、(43.27±6.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醋酸丙氨瑞林浓度的升高,各干预组TGF-β1、Smad2/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醋酸丙氨瑞林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慢病毒载体介导 GFP 基因转染犬脂肪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营;傅强;邓晨亮;赵仁淹;刘伟

    目的研究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犬脂肪干细胞(ADSCs)的理想条件,检测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能力。方法酶消化法获取ADSCs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慢病毒载体介导GFP以50、100、150和200的感染复数( MOI)作用24 h转染ADSCs,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检测荧光强度和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对ADSCs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将转染ADSCs经成肌诱导后,免疫荧光检测成肌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蛋白(desm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90、CD44、CD105表达均为阳性,CD34、CD45表达均为阴性,MOI为50、100、150和200,转染效率分别为75.88%、90.99%、97.42%和99.17%。 MOI为150时,转染对ADSCs增殖无明显影响。病毒转染ADSCs经成肌诱导分化后,表达desmin和α-SMA阳性。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GFP能高效标记ADSCs,且标记后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 辣椒素抑制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南;张兆伟;孙刚

    目的探讨辣椒素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 T3 M4细胞裸鼠移植瘤化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耐药胰腺癌T3M4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N组(生理盐水组),G组(吉西他滨,125 mg/kg),C组(辣椒素,20 mg/kg),G+C组(联合用药,吉西他滨80 mg/kg,辣椒素20 mg/kg )。各组给药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3 d一次,共8次。实验过程中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因子Ki-67、多药耐药蛋白P-gp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结果末次用药1周后G+C组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小于其他各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和G+C组的NF-κB和P-g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N组和G组。 G+C组Ki-67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RT-PCR结果显示C组MDR1和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和G组,G+C组NF-κB和MDR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和G组。结论辣椒素可以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MDR1基因表达,有效地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T3 M4细胞移植瘤的化疗作用。

  • TLR4信号转导途径在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周颖;张建荣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转导途径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来氟米特对该途径的影响及对MSPGN的干预作用。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n=12);B组:模型组(n=12);C组:来氟米特2 mg· kg-1· d-1组(n=12);D组:来氟米特5 mg· kg-1· d-1组(n=12)。各组大鼠均于实验4、8、12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水平;HE、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系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TLR4、NF-κB、细胞因子IL-6、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TLR4、NF-κB、IL-6、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C、D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水平、肾组织系膜增生程度、TLR4、NF-κB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A组(P<0.05),而C、D组的水平则明显低于B组(P<0.05)。且与C组相比,D组上述指标明显减低( P<0.05)。结论 MSPGN的发生可能与TLR4信号转导途径活化诱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来氟米特可通过抑制该途径对MSPGN起干预作用。

  • 重视肾血管性高血压

    作者:赵卫红;鲁星妍

    肾血管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5%,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其余少见病因有大动脉炎、肾肿瘤等[1],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占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年轻患者尤其是女性,大动脉炎和纤维肌性结构不良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而中年以上患者伴有其他诸如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时,多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可致心、脑、肾等多种靶器官损害,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病变进展。即使严重的肾血管疾病患者,病初的数年内,血压和肾功能可完全正常,随后可出现进展性高血压。临床需充分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合理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血管扩张术的时机,以降低血压,从而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心肾综合征临床诊断与监测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杨叶猗;肖力;刘伏友;孙林

    心肾综合征( CRS )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而导致的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临床综合征。 Ronco等[1-2]将CRS分为5个亚型:Ⅰ型:急性CRS,即急性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AKI);Ⅱ型:慢性CRS,是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的过程;Ⅲ型:急性肾心综合征,指急性缺血性肾功能障碍导致的急性心脏功能受损;Ⅳ型:慢性肾心综合征,即慢性肾功能不全造成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损害情况;Ⅴ型:继发性CRS,指在心肾功能不全中出现的全身系统事件的情况。在美国,30%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 HF )患者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史(血清肌酐水平>2 mg/dl )[3]。 Smith等[4]进行了文献荟萃,分析了16个中心共80098例HF患者与肾功能损害和病死率的关联,发现63%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轻度肾功能不全,其中20%有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而肾小球滤过率( GFR)每下降10 ml/min,死亡率增加7%。我国一项临床调查中发现,66例肾性高血压发生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64例次,抢救成功252例次,成功率95.4%[5]。提示CRS是一种临床常见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有关CRS临床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重视,现简介如下。

  • 钙磷代谢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心血管疾病

    作者:孟婷;周巧玲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肾脏病( CKD )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常见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伴随着CKD的进展,心血管疾病逐渐出现并随病程进展而发展。现有研究认为CKD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危险因素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龄、吸烟、糖尿病和脂代谢异常外,钙磷代谢异常也与CKD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导致CK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

  • 心肾代谢综合征

    作者:程庆砾;张建荣

    心肾代谢综合征( cardiorenal metabolic syndrome )是指一组以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代谢性脂质紊乱(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增多)、白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 )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其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关键问题是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各组分(如肥胖、糖代谢紊乱、脂代谢异常及血压异常等)对心肾功能的影响。MS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可达20%~40%,而在一些特殊的人群,如2型糖尿病患者中, MS发病率高达50%以上[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动的明显下降, MS的发病率在我国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也迅速增多。我院曾报道,在中老年干部人群的体检中, MS检出率在2008年为22.34%,2009年迅速上升至40.69%,增加18.35%[3]。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及其诊治

    作者:魏培丹;余毅

    心血管疾病( CVD )是慢性肾脏病( CKD )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高龄透析患者死于CVD,其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0~30倍[1]。临床研究提示40%~60%的CKD 3~5期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钙化,而 CKD 5期患者的钙化率高达80%~90%[2]。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3],CKD 5期患者在发生心血管事件之前即有广泛的血管钙化,其血管和瓣膜钙化程度较普通人群更加严重。血管钙化已成为 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充分认识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管钙化,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CKD患者CVD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性心力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肾内科治疗

    作者:谌贻璞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ADHF)导致急性肾损伤( AKI)被称为Ⅰ型心肾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4%~45%[1],我们统计安贞医院的发生率为32.2%。ADHF患者发生AKI后,将会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再住院率及死亡率[1]。我院资料显示,发生 AKI 的ADHF患者死亡率较未发生者高8倍。因此,对ADHF-AKI应该高度关注,认真防治。

  • CethrinTM(赛生灵):一种新的治疗脊髓损伤试验药物

    作者:陈琳;Lisa McKerracher;Fan Yang;黄红云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78000新发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 SCI)患者,其中大约一半是颈段损伤,导致一个巨大的健康诊疗、护理、康复、卫生保健负担。目前尚缺乏处理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药物,而损伤后的及时治疗,对减少神经创伤后的不可逆细胞死亡至关重要。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