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13例分析

    作者:刘林冲;冯勇强

    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跟骨骨折的75%,其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影响患肢功能.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和(或)跟骨体部骨折块移位、影响足部生物力学的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周忠锋;陈炳前;段海生

    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6例(42侧),根据Sanders分型,分别对Sanders Ⅱ型骨折采用C臂电透下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有限切开复位、Sanders Ⅲ~Ⅳ型行切开复位加植骨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经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总体治疗效果尚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青少年距骨前外侧副关节致疼痛性距跟撞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恩波;赵群;李明磊;刘天婧;李连永;张立军;李祁伟

    目的 探讨距骨前外侧副关节致疼痛性距跟撞击的诊断、治疗和短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4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致疼痛性距跟撞击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3~15岁,BMI为21.8~24.2 kg/m2.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年.纳入标准:①腓骨肌痉挛性僵硬性扁平足,无外伤史,无跗骨联合,跗骨窦区压痛(+).②CT或MRI证实距骨前外侧副关节与距骨后关节表面连续.③MRI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周围距骨和跟骨颈部水肿.3例(4足)均行距骨前外侧副关节切除术,其中1足联合腓骨短肌延长,1足联合腓骨短肌移植至腓骨长肌.结果 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术后疼痛症状消失.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8~76分,提高至术后的79~91分.但患者主观仍感觉患足灵活度欠佳.结论 青少年腓骨肌痉挛性僵硬性平足,尤其合并跗骨窦区疼痛,要考虑距骨前外侧副关节致疼痛性距跟撞击的可能,同时需排除跗骨联合.患足MRI有助于诊断.采用距骨前外侧副关节切除术短期疗效良好.

  • 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儿童跟骨骨折

    作者:仝允辉;杨生民;李文霞;李冠军

    儿童跟骨骨折相对少见,骨折模式与成人相反[1,诊断治疗有其特点.但国内文献少见报导.笔者自1989年6月~1996年9月收治波及距下关节的儿童跟骨骨折11例,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右侧8例,左侧3例;7~10岁3例,11~14岁8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2例;13ohler氏角均小于20°,距跟关节面不平行Gissane氏角增大者10例,距跟关节面匀称压缩1例;跟骨外侧隆起横径增宽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距治疗时间1~7天,平均4天

  • 足底外侧垫对距下关节接触特征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周恩昌;唐萍;朱传英;刘士明

    目的:建立下肢骨骼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此模型分析佩戴不同角度足底外侧垫后距下关节接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正常成人志愿者下肢三维CT数据,在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6.0软件中对相关组织进行重建,并和ProE 5.0中设计出足底外侧垫的计算机模型导入Hyperwork 10.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在ABAQUS 6.9中添加受力状况,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下肢骨骼及足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共95 365个节点、246 238个单元.站立时距下关节的接触特征为后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大于前中关节面,峰值应力集中在后关节面的前外侧部分,平均应力值(3.85±1.03) MPa.与0°模型比较4°、8°、12°和16°模型的前、中、后距下关节的接触面积都相应减小,前者|r|=0.964,P=0.008;后者[r|=0.978,P=0.002,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模型距下关节等效应力均值(3.07±1.14) MPa至(3.85±1.03) MPa,各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0°模型相比,8°模型中前、中关节面等效应力均值显著减小(P<0.05),同时后距下关节面的峰值应力显著增大(P<0.05).在12°模型中峰值应力会在此基础上急剧增大至(10.51±3.53) MPa,与8°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模型中虽然峰值应力略有增大,但与12°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佩戴足底外侧垫后获得的距下关节外翻是以距下后关节面应力集中为代价,选择8°倾斜角在提供适当外翻力矩同时不会造成载荷过度集中,临床上不应盲目增加倾斜角度,以免继发足踝部并发症.

  • 小切口微创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

    作者:谭磊;张力;鲁海江;王景彦

    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迄今仍是难题.我科自1999年2月以来,开展了对该类严重骨折(Paley分型[1]中央塌陷型和粉碎型)的微创手术治疗,采用小切口经自制复位钳整复距跟关节面,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和我院研制的跟距反牵固定器[2]恢复B(o)hler角的方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距下关节前脱位合并距骨颈骨折1例

    作者:陈晓兵;韩乃晋;崔斌昌;李玉宝

    患者李某,男,34岁,农民.2001年8月20日上午11时许,被石块砸伤右踝部,伤后右髁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0.5 h内来院就诊.检查:右小腿下段前侧至踝前皮肤擦伤,右踝部肿胀压痛、畸形,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足趾血运及感觉良好.X线侧位片显示距下关节前脱位,距骨颈骨折.正位片显示距舟关节脱位(见图1).

  • 改良小L形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距下关节炎

    作者:李毅;赵宏谋;梁晓军;刘诚;赵恺;杨杰

    目的:观察改良跟腱旁后外侧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应用改良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22例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2~49岁,平均35.3岁.病程11~32个月,平均21个月.根据Stephens-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6例.通过改良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足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改善程度.结果:1例出现皮缘坏死,无感染、螺钉断裂、植骨吸收及距骨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21例获随访,时间18~46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4个月融合处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改良AOFAS评分由术前32~65分(平均50.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66~92分(平均8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并发距下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恢复足部外形并改善后足功能.

  • 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程;王庆贤;周亚斌;赵士猛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距骨后突周围解剖、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5岁男性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以"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和"距骨后突骨折/posterior process fracture of talus"为关键词,检索2017年10月前有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青年男性因车祸伤致右足内翻畸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正侧位X线平片示右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后踝游离骨块,急诊行右距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急诊术后X线片示距骨外旋,CT平扫示距跟关节间隙增宽、距骨后突骨折、足舟骨撕脱骨折,择期行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择期手术后距下关节及距骨后突复位良好,随访6 个月患者踝关节活动可,未诉疼痛.结合文献报道的7 例,共8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男7例、女1例,年龄17~52岁,均表现为伤后足内翻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示距胫关节稳定,足内翻、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后踝存在游离骨折块;治疗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手术方式;距骨后突解剖复位并石膏固定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无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当足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距下关节可发生内侧脱位,同时距骨后突遭受距跟韧带的牵拉暴力形成撕脱骨折.距下关节脱位合并无移位或移位≤2 mm的距骨后突骨折可保守治疗,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移位>2 mm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在关节镜下切除骨折块.

  • 跟距骨桥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王洪军;宋兵;张晓红;翟红燕;王少春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跟距骨桥的定位、定性、分型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临床怀疑跟距骨桥的28例患者,共30足,所有患足行X线和CT对照检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内踝肿物、内踝处疼痛或伴内外翻受限、足底麻木,其中22例22足选择手术治疗.结果 以CT作为诊断跟距骨桥的金标准,超声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3%、94.737%、90.909%、94.737%、90.909%,Kappa值=0.856,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术中发现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如胫神经卡压16例、骨桥表面滑膜囊肿11例、踇长屈肌腱受压移位1例,超声均能正确提示.CT仅提示11例骨桥表面滑膜囊肿,而其他并发症未能提示.X线则所有并发症均未提示.结论 与X线和CT相比,高频超声可以明确定位和定性诊断跟距骨桥,并能准确提示胫神经卡压、新生滑膜囊肿、肌腱受压移位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距下关节截骨缓慢延长治疗陈旧跟骨骨折12例的护理

    作者:张革英;陈静;罗崴

    目的 总结距下关节截骨缓慢延长治疗陈旧跟骨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 做好配合好动关节截骨缓慢延长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对12例距下关节截骨缓慢延长治疗陈旧跟骨骨折术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对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增强了患者自信心,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给予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 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

    作者:杨家顺

    目的 探讨在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因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预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时间等情况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好(P<0.05);观察组术后9、12个月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足与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中,运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手术治疗有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立海;杜晓健;吴俊;张淑艳

    跟骨是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损伤,大部分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跟骨骨折有明显上升趋势,跟骨损伤的程度也不断加重。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我们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开放复位,可塑形钛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94例。并在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随访功能情况,疗效满意。

  • 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文杰;梁晓军;李毅;鹿军;王军伟;宋涛

    目的 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 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 Fastin骨锚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王明海;黄汉伟;洪洋;童文卿

    目的 探讨Fastin骨锚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患者采用Fastin骨锚进行修复重建.对踝关节疼痛、主动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 术后11例踝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3例功能部分受限、偶有疼痛,1例关节例僵硬、疼痛严重行关节融合术.结论 Fastin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 跟骨骨折后距下后关节面应力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振虎;彭阿钦;宋朝晖;孙辉生;刘大朋

    目的 研究载荷条件下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后,所受应力的改变对距下关节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6具包括完整足和胫腓骨远端15~20cm的新鲜标本.剔除皮肤、肌肉和跟腱,保留除外距下关节后方的关节囊部分,保持韧带和关节囊的完整.将压敏片插入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间隙,中立位状态下分别在500 N载荷下,对6具标本的距下关节进行加载,完成完整足的测试.然后模拟原始骨折线用微型摆动锯将跟骨后关节面分为前内和后外2块,接着按解剖复位、后外侧骨折块向跖侧移位2、5、10mm等条件重复上述实验,记录距下后关节面所受应力的改变.结果 完整的距下后关节面承载的平均应力为(1.83±0.56)MPa.跟骨后外侧骨折块向跖侧移位2mm时,后关节面所承载的应力为(2.41±0.84)MPa,较完整跟骨承载应力显著增加(P<0.O1).结论 跟骨距下关节后关节面骨折跖侧移位≥2mm即应手术复位.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作者:刘建国;李贵斌;陈洪瑜;宋华伟;徐莘香

    目的分析影响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46侧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跟骨骨折进行随访,随访结果采用Kerr百分制评分系统评估.结果22例26侧获得随访:手法复位6例,优良率83.4%、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7例,优良率87.5%、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8例优良率90%、切开复位钢板固定1例效果为良.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好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好于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好于手法复位,同时关节内骨折良好疗效的取得在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及跟骨外形长度、宽度的完美恢复.

  • 经后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潘文杰;雷文淼;肖琳;马建兵;孙川

    目的 评价经后外侧入路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9-03-2012-10收治的采用后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7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27例术后获平均20(12~36)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跟骨骨质外露发生.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7例融合处均骨性愈合.距骨跟骨角由术前平均(15.8±3.0)°改善至术后平均(24.8±1.9)°,距骨第1跖骨角由术前平均(16.9±3.2)°改善至术后平均(5.6±1.9)°,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33.9±7.9)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后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距下关节,能在直视下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彻底清理,撑开植骨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恢复足弓,矫正或减轻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有效地改善症状,减少切口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丁浩;王臻

    目的通过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预后,探讨该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6月,对69例78足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采取跟骨外侧手术入路,取自体松质骨植骨距下关节融合.结果58例65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9.8个月.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学会Hindfoot Scores评分:优良率达到87.69%.结论自体松质骨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但不能完全缓解后足疼痛.

  •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路迪生;康两期;丁真奇;练克俭;郭延杰;郭林新;洪加源

    目的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2003年8月,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18例20侧,比较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术后经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足弓恢复正常,Bohler角由术前平均-6.25°恢复至术后平均19.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36.40 mm恢复至术后42.90 mm.结论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即可复位距下关节,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使其达到解剖复位,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186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