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治疗

    作者:陈正红

    目的 探讨足部软组织缺损合理选择皮瓣的修复方式.方法 临床应用局部皮瓣、带蒂的小腿外侧皮瓣、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内侧皮瓣及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对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共16例.结果 术后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切痂缝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在尽早彻底清创后,根据伤情合理选择不同皮瓣进行修复,均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小腿 修复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泽龙;王培信;庄永

    目的:探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后侧逆行皮瓣,修复足部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结果:2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皮缘小部分水泡,皮瓣薄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供区稳定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操作简易,成活率高,是修复足部中近段及小腿下段的理想方法.

  • 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作者:王汉林;杨永焱;罗军忠;李亚洲

    目的:报道一种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构成、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笔者研制一种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由3对、6根金属杆组成,每根金属杆具有单独的延长、加压功能.利用固定在胫骨、跟骨、跖骨共4根克氏针,将小腿、足部两侧成三角形连接为一体,进行足三维矫形,必要时将固定杆延展至收骨 2004年一月以来,使用该外固定器治疗不同年龄、各种原因引起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脑瘫双侧瘫,结合肢体延长杆进行肢体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双下肢同时延长进行身材增高;去除足横杆、斜拉杆治疗下肢股骨、胫骨骨折,3年来共计180例.效果良好.此外,还治疗膝内翻、膝外翻、踝内翻、踝外翻.结论:多功能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与肢体延长器合用可使肢体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和实施身材增高,去除足横杆、斜拉杆可治疗股骨、胫骨骨折、膝内翻、膝外翻、踝内翻、踝外翻.3年来临床病例证明该外固定安全、可靠、有效,用途广;与I11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相比,患者更舒适,轻便;其结构合理,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适合国内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广泛应用.

  • 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解冰;田竞;刘欣伟;周大鹏;项良碧

    目的:探讨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年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副舟骨融合手术治疗35例(38足)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7.3)岁;病程3~10个月.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测量影像学数据,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对足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除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53.5±14.7)个月.32例(35足)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3.7±2.3)周.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x2=12.14,P<0.01).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9.4±3.5)°vs (8.3±2.7)°,t=0.736,P>0.05],跟骨倾斜角[(17.7±2.2)°vs(18.9±3.4)°,t=0.794,P>0.05],距舟覆盖角[(14.3±3.4)°vs (12.5±4.6)°,t=0.947,P>0.05]及第1跖楔关节高度[(14.8±3.1)mmvs (15.9±2.8) mm,t=0.81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45.6±5.3 vs 82.5±7.4,t=3.21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当副舟骨骨块较大,不伴有僵硬性扁平足时,副舟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手术疗效确实.

  • (足母)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及其附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作者:温建民;佟云;韩凤岳;孙永生;孙卫东;桑志成;胡海威;林新晓;吴夏勃;梁朝

    目的:分析蹲外翻蹲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蹲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足母>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足母>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蹲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蹲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 数字化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吕永革;谭永良;莫金潮;郑锐标;叶定开;吴冬;罗帝林;彭洒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足踝部骨折及脱位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15~49岁)的DR及MSCT资料,并与手术或出院诊断对比,比较两者诊断骨折数量、关节脱位的区别,采用R统计软件Wilcoxon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MSCT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MSCT诊断骨折172处,DR诊断骨折98处,两者在骨折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 081,P<0.05);MSCT诊断关节脱位24例,DR诊断关节脱位16例,两者在关节脱位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1,P<0.05).MSCT纠正DR骨折诊断定位6例.结论:MSCT对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诊断优于DR.DR应首选2个部位的检查.当DR诊断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选择MSCT及多平面重建(MPR)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 足底外侧垫对距下关节接触特征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周恩昌;唐萍;朱传英;刘士明

    目的:建立下肢骨骼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此模型分析佩戴不同角度足底外侧垫后距下关节接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正常成人志愿者下肢三维CT数据,在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6.0软件中对相关组织进行重建,并和ProE 5.0中设计出足底外侧垫的计算机模型导入Hyperwork 10.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在ABAQUS 6.9中添加受力状况,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下肢骨骼及足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共95 365个节点、246 238个单元.站立时距下关节的接触特征为后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大于前中关节面,峰值应力集中在后关节面的前外侧部分,平均应力值(3.85±1.03) MPa.与0°模型比较4°、8°、12°和16°模型的前、中、后距下关节的接触面积都相应减小,前者|r|=0.964,P=0.008;后者[r|=0.978,P=0.002,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模型距下关节等效应力均值(3.07±1.14) MPa至(3.85±1.03) MPa,各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0°模型相比,8°模型中前、中关节面等效应力均值显著减小(P<0.05),同时后距下关节面的峰值应力显著增大(P<0.05).在12°模型中峰值应力会在此基础上急剧增大至(10.51±3.53) MPa,与8°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模型中虽然峰值应力略有增大,但与12°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佩戴足底外侧垫后获得的距下关节外翻是以距下后关节面应力集中为代价,选择8°倾斜角在提供适当外翻力矩同时不会造成载荷过度集中,临床上不应盲目增加倾斜角度,以免继发足踝部并发症.

  • 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13例的疗效分析

    作者:许桦;毕大卫;马海涛;王辉;陈亿民;杨育生;祖罡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Lisfranc关节损伤13例14足,男9例,女4例;年龄18~61岁,平均42岁.Myerson分型:A型1足,B型9足,C型4足.所有患者在伤后22 d内接受手术,手术采用切开复位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1例开放性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术前、术后摄X线正斜或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根据AOFAS足评分,优8足,良4足,中2足.X线片示12例获得解剖复位,所有患者骨性愈合1例出现皮肤切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开放性骨折皮肤回植后出现坏死,行皮瓣修复后愈合.其余病例未见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Lisfrancs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前软组织损伤的评估、术中骨折复位及术后复位的维持可影响临床结果.

  • 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永东;覃茂林;黎绍杰;邱盛春

    目的:评价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利用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皮肤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8岁,平均37.5岁。足背软组织缺损10例,踝部软组织缺损2例。缺损面积大11 cm×9 cm,小8 cm×5 cm。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3个月。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皮瓣除轻度肿胀外,无溃疡等发生。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具有血供可靠、切取简单安全、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等优点。

  •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竺湘江;赵勇;王刚祥;宋南炎;徐宏宇;潘科良

    目的:探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足背双切口减压在治疗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26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男22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3岁.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行足背双切口减压,减压后3~10 d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AOFAS),对术后患者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等进行观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6例获随访,时间6~43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30.4±8.0)分提高到术后的(92.5±5.0)分(t=3.13,P<0.01);治疗结果:优21例,良4例,差1例.结论:严重暴力引起的足部骨折、脱位、肿胀、挫伤,早期应密切注意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进行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足趾氧饱和度监测和背侧双切口减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如骨折移位、脱位明显者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 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卓巍;秦骥

    严重的小腿创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局部血循环差,周围软组织较少,修复困难.采用游离皮瓣移植需牺牲1条主要血管,是一种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且风险相对较大的手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1].自1997年4月-2006年2月我院采用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

    作者:池雷霆;李程;张东;李智;黄波;张廷玖;庾明;王枰稀

    目的:观察及评价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患者23例25足,全部采用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8~35岁,平均14.6岁;病程6个月~12年.主要症状是跑步或行走后足疼痛,多为间歇性,查体足舟骨粗隆处异常突起伴压痛,X线或CT检查发现副舟骨存在.治疗是以足副舟骨为中心做一长约2 cm弧形切口,剖开或部分切断胫后肌腱,暴露出副舟骨并切除,明显突起的舟骨隆突部分咬除和修整,胫后肌腱均予修复.术后佩戴内翻位支具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2周后逐渐弃拐负重,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有残留症状者结合理疗和足弓垫支撑垫等处理措施.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活动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1足,大部分缓解4足(其中3足合并轻度扁平足,1足合并陈旧扭伤).平均住院5 d,无切口感染,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对胫后肌腱损伤小,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术后无须长时间制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临床疗效较好,特别适合无扁平足及陈旧足外伤患者.

    关键词: 疼痛 外科手术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谭斌;陆文林

    严重的小腿外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软组织较少,修复比较困难.传统采用胫后动脉岛状瓣或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但两种皮瓣各有优缺点[1].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多层螺旋CT足踝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冬亮;金晶;谷水君;祝莹;徐斌;邵华;韩琦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提示足踝部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必要性,以期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31例足踝部外伤病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足踝部疼痛,局部肿胀,压痛点固定,压痛明显,活动受限.31例X线检查均阴性,因临床高度怀疑骨折而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螺旋CT检查发现11例骨折,共累及17处.单发骨折6例,多发骨折5例.单发骨折中,外踝骨折1例,距骨骨折1例,足舟骨骨折1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跟骨骨折2例;多发骨折中,内、外踝骨折1例,内踝、跟骨、距骨骨折l例,距骨、足舟骨骨折1例,足第1、2楔骨骨折1例,第2、3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结论:足踝部外伤后X线片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可明显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及司法鉴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郑继会;马杰;苑娜;胡思斌;赵均福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4岁;左足11例,右足8例.切取皮瓣面积大30 cm×18 cm,小18 cm×9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缘坏死,换药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显微外科原位修复治疗游离皮肤剥脱伤62例

    作者:张全旺;安小青

    手足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尤其是手外伤,不仅要考虑到其功能的恢复,还要考虑到其美学效果.如何有效地修复手足部软组织损伤,大限度恢复手足部功能及美学效果,减少继发损伤,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根据手足部独特的解剖特点,原位修复仍然为较好治疗方案.2002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显微外科原位修复的方法治疗手足部完全游离皮肤剥脱伤62例,现报告如下.

  • 甲及甲床部分切除术治疗女性足(足母)趾复发性嵌甲

    作者:李庆霖;刘俊志;李惠斌

    嵌甲合并感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足部疾病,多见于足部(足母)趾,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趾甲护理不当及外伤等,导致趾甲向深部勾状生长,长人甲皱襞并嵌入甲沟内,使甲沟消失,引起甲畸形[1].同时局部多合并有感染,因局部引流不畅,常导致感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年来由于女性对足部趾甲美容及护理不当或不正确的修剪趾甲,经常穿高跟鞋等原因,使足部嵌甲合并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关键词: 嵌甲 外科手术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贾新路;张云飞;程国良;李海清;马金柱;王大伟

    近年来,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区、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已成为临床上常用术式,效果良好.但常存在蒂部臃肿、卡压致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切取面积大时,在皮瓣蒂部的远端常出现静脉危象导致皮瓣部分坏死.

  • 骨桥切除治疗成人非关节炎性跟距骨桥的疗效观察

    作者:解冰;闫硕;张浩;王源伟;田竞

    目的:探讨骨桥单纯切除治疗成人非关节炎性跟距骨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12例(15足)非关节炎性跟距骨桥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继发性骨桥,其中男9例(11足),女3例(4足);年龄18~33岁,平均(26.6±3.3)岁.根据Rozansky分型:Ⅰ型4例(6足),Ⅱ型3例(3足),Ⅲ型2例(2足),Ⅳ型1例(1足),Ⅴ型2例(3足).记录术后并发症、复发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8.7±18.3)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或皮肤坏死、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发生.术后13足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重返工作岗位.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行骨桥切除.术后1年VAS评分2.1±0.8与术前8.2±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3,P<0.01),术后1年AOFAS评分82.7±7.2,与术前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7,P<0.01),其中优1例,良10例,可1例.结论:对于非关节炎性跟距骨桥成人患者,骨桥切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满意.

  • 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治疗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

    作者:王兴国;王伟;王军;葛建忠

    目的:评价应用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对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治疗疗效.方法: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左侧42例.右侧11例.合并皮肤缺损并窦道形成的51倒,仅皮肤缺损的2例.脊柱裂致神经功能障碍48例,其他方面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5例.所有病例经过术前中药创面浸泡,创面周围皮肤按摩松解,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及必要的Ⅱ期的缩创缝合.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5年(1-12年),骨髓炎复发3例,又在原部位出现皮肤缺损9例.结论:应用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对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有较好的疗效.可一定程度避免皮瓣移植、植骨及截肢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585 条记录 1/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