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杜远立;梁杰;王万宏;王涛;周才胜;黄鹤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竺湘江;赵勇;王刚祥;宋南炎;徐宏宇;潘科良

    目的:探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足背双切口减压在治疗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26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男22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3岁.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行足背双切口减压,减压后3~10 d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AOFAS),对术后患者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等进行观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6例获随访,时间6~43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30.4±8.0)分提高到术后的(92.5±5.0)分(t=3.13,P<0.01);治疗结果:优21例,良4例,差1例.结论:严重暴力引起的足部骨折、脱位、肿胀、挫伤,早期应密切注意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进行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足趾氧饱和度监测和背侧双切口减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如骨折移位、脱位明显者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 分期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魏杰;陈志明

    目的:根据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分期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分期治疗方法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左侧15例,右侧7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0例.所有患者严密进行临床病情观察,根据其特点,依次分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窗口期(窗口期)、切开减压期(减压期)、软组织评估期(评估期)及骨折终末固定恢复期(恢复期).所有患者切开减压.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分期治疗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筋膜间室综合征,并且能够全程观察患肢软组织情况,避免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误诊、漏诊及误治、失治,是一种便捷、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 早期诊断和治疗塌方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20例

    作者:谢红波;彭子来;刘旭邦;陈炼

    目的:总结20例煤矿事故中塌方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以提高救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减少伤残.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采用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20例,均为男性,年龄23~54岁,平均42岁.所有术前患肢高张力肿胀、剧痛,被动牵拉痛阳性,5例肢端感觉减退或消失,远端血管搏动正常、减弱或消失,5例有肌红蛋白尿、高血钾、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1例少尿.对疗效予以统计并对患肢功能进行伤残等级评定.结果:20例患者,并发患肢感染3例,肾功能损害6例.治愈16例,基本治愈3例,截肢1例.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评定,5级伤残1例,8级伤残2例,10级伤残1例,无等级伤残16例.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不能简单地以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依据,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是减少伤残的关键.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40例治疗分析

    作者:李得春

    我院自2000年5月-2003年10月共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跟骨骨折与足肌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赵雪峰;刘彬轶

    易并发足肌筋膜室综合征.

  • 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

    作者:张功林;章鸣

    急性间隔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并发症,人们对前臂缺血性挛缩和小腿急性间隔综合征比较熟悉,但对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的发生认识不足.已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该症的发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且有一定的死亡率.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 筋膜间隔综合征与脂肪栓塞相关性: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张海鹏;李玉清;张效云;苏峰;杨明川;曾伏虎;朱颖波;董文成

    目的 为研究脂肪栓塞发病机制,分析筋膜间隔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与脂肪栓塞(fat embolism,F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长骨骨折合并CS组与无CS的长骨骨折组的(亚)临床FE(<sub->CFE)的发病率、高甘油三酯(HTG)合并尿酮体(++)阳性率,分析CS对(sub-)CFE发病的优势比(OR)及积差相关系数(r).结果 两组sub-CFE发病率分别为16.22%、9.68%.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x2=20.71,P<0.01);CS对(sub-)CFE、HTG的OR分别为1.94、1.97(CI95>1);r为0.66(tr=4.96,P<0.01).结论 上述结果均提示,CS是(sub-)CFE发病的危险因子,相关呈中度.

  • 负压辅助愈合技术成功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

    作者:赵丽;张海涛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6 岁,因"发作性胸痛3.5 h"于2014年7月21日入急诊科,急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升主动脉内径扩张,可见漂浮内膜片. 主动脉CT造影显示:升主动脉根部至两侧髂动脉开口水平主动脉腔内可见内膜片影(图1~2). 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明确,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紧急"Bentall′s+全弓置换术+支架象鼻术",术中发现心包腔血性积液,升主动脉大直径60 mm,动脉壁呈紫色,无名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开口均受夹层累及.

  • 汶川地震伤致筋膜室综合征发病部位及早期诊疗分析

    作者:杨衡;王军;康斌;王陶;李叶萍;汪利辉

    目的 分析地震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发病部位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所致OCS伤员67例,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8~69岁,平均38.1岁.其中合并胫腓骨折34处,合并股骨骨折9处,合并肱骨骨折4处,合并尺桡骨骨折13处,合并手足骨折各有1处.OCS的发病部位包括小腿41处,大腿25处,手2处,足3处,臀部19处,前臂15处以及上臂10处.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后即时切开减压.结果 全部115处骨OCS中,82处经二期缝合,创口愈合、血供恢复、功能满意,23处经二期缝合、植皮后创面愈合,5处因肢体缺m坏死而截肢,另有2例患者(含5处OCS)死亡.结论 地震中OCS的罕见发病部位比例升高.早期诊断、严密观测、及时切开减压是治疗OCS的重要措施.

  • 汶川地震伤致挤压综合征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

    作者:康鹏德;裴福兴;屠重棋;王光林;张晖;宋跃明;付平;康焰;孔清泉;刘立岷;杨天府;刘雷;方跃;罗传兴;刘洋;金晓东;陶冶;薛欣盛;黄富国

    目的 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挤压综合征(CS)的治疗结果,为指导类似灾难性事件中挤压伤、cs的救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2008年5月12口汶川地震后所致49例合并急性肾脏功能衰竭(ARF)的cS患者,致伤原因均为地震中被重物砸伤;受挤压时间4~102 h,平均24.7 h.男27例,女22例;年龄6.8~76.0岁,平均31.8岁.平均累计肢体1.5肢.49例存在ARF,血Cr平均365.6μmol/L(169~842 μmol/L),CK平均64 022 U/L(34 571~76 836 U/L),均出现肌红蛋白尿,39例合并有高钾血症(血钾5.23~6.38 mmoL/L).所有患者均予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补液、利尿、碱化尿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输血、改善低蛋白血症、预防或治疗创面感染治,扩创换药、扩创缝合.结果 CRRT治疗49例,肾脏功能在11~37 d恢复.高钾血症均在入院后当天纠正.CK在人院后13~45 d恢复正常.无1例死亡.骨筋膜间室切开减压30例52肢,截肢35例45肢.5例因感染、肢体坏死行二次截肢手术.24例创而经换药、扩创或植皮愈合,8处创面(4例)因感染、组织坏死或创面过大等原因未愈合,均为长时间(>20 d)接受CRRT治疗患者,并合并有其他系统、器官损伤.结论 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有效的早期局部和全身治疗,是成功治疗CS,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CS时创面愈合与长时间CRRT治疗之间的协调,是目前部分尚存创而患者治疗的难点.

  • 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全部坏死并感染的肢体保留术式介绍

    作者:韩凤山;王光楠;平娟;张宏伟;姜波

    目的探索全部去除小腿感染坏死肌肉和肌间血管,仅保留小腿皮肤筋膜、胫骨时,踝足延时成活的影响因素以及重建动脉循环对避免足坏死或缺血挛缩的作用.方法对1例左小腿肌肉及肌间血管坏死并感染患者,在全部去除小腿肌肉、骨间膜、肌间血管和腓骨,仅以小腿皮肤筋膜包绕胫骨连接踝足,术中发现踝关节水平下胫后动脉内无血栓,并有微量暗红色血液外溢,一期经踝行健侧胫后动脉转位与患肢胫后动脉吻合,二期进行健侧胫后动脉长段分离,向患侧转位,完成患肢腘动脉直接向足和小腿的动脉供血.结果术后7个月患足基本恢复了触痛觉,患肢皮温、皮色正常,足部肌肉及关节无挛缩畸形,可平稳站立,可持拐行走.结论当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因坏死感染被全部去除时,小腿皮肤、深浅筋膜组织与胫骨内血供系统之间形成的网状侧支循环,能为患足提供微量供血,延缓足的坏死或缺血挛缩;对此类患者进行动脉血运重建,可使伤肢获得良好的成活效果.

  • 肢体硬度测量对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作用

    作者:王志刚;张伯勋;刘郑生;王兵

    目的:通过对肢体肿胀硬度的测量,探求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无创性诊断方法.方法:用706代血浆注入6条狗的胫前外侧筋膜间室内,使其压力上升而建立筋膜间室综合征模型,测定狗后腿的组织压和肢体硬度.结果:随着组织压的升高,肢体硬度逐渐增加.肢体硬度与组织压呈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452+0.344X.结论:通过测量肢体硬度可以推算出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其优点是无创伤,可长时间、连续监测.

  • 建立筋膜间室综合征模型的新方法

    作者:王志刚;张伯勋;刘郑生

    目的:建立一种更符合临床的筋膜间室综合征动物模型,以便于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法:用宽度和犬小腿肌腹长度相当的袖带包绕小腿,然后充气使实验肢体全长受压、缺血.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I组:袖带充气至40 kPa,压迫8 h;Ⅱ组:袖带充气至80 kPa,压迫8 h.结果:动态监测组织压并对神经、肌肉行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动物肢体胫前筋膜间室内组织压远远超过4.0 kPa,神经、肌肉发生不可逆变性、坏死.结论:用充气袖带压迫法建立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白跃宏;孙天胜;欧阳颀;杨远滨;张龙海;常红星;李放

    目的探讨由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慢性腰痛患者经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诊断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3岁.慢性腰痛时间2~42年,平均27年.采用微创方法行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术后进行腰、腹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下腰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5°±0.5°和7°±0.7°(P<0.05).术前腰骶部骨筋膜间隔内压在静息、运动中和运动后6min以内分别为(10.4±0.9)、(187.1±11.16)和(13.2±13)mm Hg,术后分别为(6.8±0.8)、(162.3±12.35)和(7.1±0.6)mm Hg(t值分别为2.035、2.320、3.211,P<0.05或0.01).竖脊肌病理改变为退行性变、灶状萎缩和坏死,电镜表现为散在性的骨骼肌纤维排列紊乱,多处骨骼肌纤维变性.超声多普勒结果表明腰骶部骨骼肌内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较术前分别增加(0.17±0.02)kHz和(0.09±0.01)kHz(P<0.05).结论应用临床检查及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的慢性腰痛是可靠的.治疗上可采用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

  • 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许辉;贾连顺;陈雄生;谭军;叶晓建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10月~1999年6月,利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对9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9例间室内平均压力达46mmHg(30~55mmHg),均经足后内侧入路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后继续监测全足各筋膜间室内压力,1例足部严重碾压伤者,术后跖骨间肌筋膜间室内压力仍为40mmHg,故再次行前足背侧入路减压.9例患者术后1周以刃厚皮片覆盖伤口,2周后待减压创口愈合经外侧入路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18~35个月),2例行走或站立过久时足跟及踝部有轻度疼痛,其中1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有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是诊断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惟一可靠的方法,治疗方案以足后内侧切口进行减压疗效较好.

  • 应用皮肤牵张带延期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

    作者:卫小春;张志强;王东;马全平

    目的观察应用皮肤牵张带延期直接缝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效果。方法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切开减压术导致皮肤缺损患者21例,年龄7~36岁,小腿皮肤缺损17例、前臂皮肤缺损3例、足部皮肤缺损1例。缺损区小5cm×15cm,大11cm×28cm,合并骨外露和肌腱外露者各1例。于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后第4~7d放置皮肤牵张带,此后3~7d天待牵拉至两侧皮缘靠近时延期缝合伤口,2周后拆线。结果21例患者,20例伤口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1例在放置皮肤牵张带之前伤口红肿,有较多分泌物,置皮肤牵张带2d后分泌物仍较多,故拆除3根硅胶带,伤口引流,遗留2cm×5cm创面,经换药、小块游离皮片植皮后伤口愈合。2例合并骨外露和肌腱外露者伤口愈合良好。随访3~15个月,患肢远端关节活动自如,无肌肉挛缩现象。结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使用皮肤牵张带延期缝合伤口,安全、有效。其优点:(1)操作方法简便、快速,病程短,费用相对较低;(2)无需游离皮片植皮,愈合后形成线状瘢痕,局部皮肤质量较好,对美观影响小;(3)同样适用于伴骨外露和肌腱外露者,可避免施行皮瓣转移覆盖手术。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

    作者:裴代平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对前臂或小腿骨折者,先行手法闭合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或行跟骨牵引,将患肢置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流灌注,应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每6~8h1次.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观察2组肿胀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治愈时间及筋膜切开减压手术率.结果 治疗组肿胀疼痛开始缓解时间(3.03±1.07)h,治愈时间(6.37±2.67)d,筋膜切开减压手术率11.90%,对照组肿胀疼痛开始缓解时间(4.12±1.14)h,治愈时间(9.12±3.06)d,筋膜切开减压手术率42.8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愈时间,减少手术例数.

  • 右股骨髁上骨折并发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高参;陈星宇

    1 病例资料男,10岁.因右股骨髁上骨折行皮肤牵引固定后患肢疼痛4天入院.患儿4天前从3米高处摔下致右膝伤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股骨髁上骨折,给予右下肢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疼痛逐步加重,转我院.专科检查:右大腿下段及右小腿肿胀明显并广泛淤斑,张力稍高,右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消失,皮温较低.右股骨髁上环形挤压痛(+),纵叩痛(+),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扭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吴长青;华英

    1 病例资料男,46岁.因左小腿扭伤后肿痛12小时入院.患者下楼梯时不慎扭伤左小腿,伤部迅速肿胀,坚硬如石块,呈持续性胀痛.追问病史,患者6岁时曾在某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长期口服泼尼松15 mg/d,未行脾切除术.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