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外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국제외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6/R
- 国内刊号: 谷俊朝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1-3个月
1 基本要求 文稿应具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
2 内容要求 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题名、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专家论坛不需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稿件字数可视情况而定。
3 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 具体要求可参照《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
3.1 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3.2 统计学符号 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3.3 关键词 列出关键词3~5个,应针对文章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标引关键词,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上的主题词,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缩写应还原为其全称:关键词词间用“;”隔开。
3.4 正文标题层次与序号 标题层次尽量不超过3层,一般有标题内容才列序号。数字序号后空一格,不用黑点,各层序号采用1,1.1,1.1.1……各级标题上不使用括号及参考文献角码。在一个自然段中需要用小标题时,请用(1)、(2)、(3)接排。
3.5 计量单位和数字 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组合单位中只能用1条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d应写为mg·kg-1·d-1。4×109~6×109不能写成4~6×109,30%~50%不能写成30~50%,37℃±1℃不能写成37±1℃,3 cm×2 cm×5 cm不能写成3×2×5cm3 。
3.6 名词术语 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应用全名。尽量少用缩略语,在首次出现处写出全称,在括号内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
3.7 数字出版信息 标注数字对象标志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DOI可标注于论文首页地脚,以“DOI”作为标志。除转载和消息类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标注DOI,DOI标注于每篇文章首页脚注的第1项。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各期刊编辑部为决定刊载的论文标注DOI。
参照IDF编码方案(美国标准ANSI/NISO Z39.84-2000)规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标注规则如下:“DOI:统一前缀/学会标识.信息资源类型.杂志ISSN××××-××××.年.期.论文流水号”。即:“DOI:10.3760/cma.j.issn. ××××-××××.yyyy.nn.zzz”。
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文献,在期刊印刷版该文首页地脚部位应注明其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3.8 表格 凡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用文字叙述,用文字不易表述清楚的内容可采用表格。表格设计应合理、正确、易懂,不与正文内容重复。表格采用三线式,表上方必须有表序和表题。表内主、谓语项目要明确,表头与表身内容为纵向关系,表中各项上下对齐,数字纵行以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后位数要一致。缺项用“-”表示,数字为零应写出。
3.9 照片 每3张图单独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张照片均应有必要的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特殊染色方法和高、中、低倍数。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并在背面标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说明文字应简短,不应超过50字,所有的图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电子图片采用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应经过剪切后充分显示关键部分。
3.10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文献如能查到DOI号,将DOI号排在文献起止页码的后面。
4 统计学方法 尽可能详细描述,建议补充有关统计研究设计、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等要求。
5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国际外科学杂志影响因子
国际外科学杂志发文量
国际外科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国际外科学杂志官网?
有关期刊的官网网址如下:http://gjwkxzz.yiigle.com。
-
国际外科学杂志影响因子?
以下是有关期刊的影响因子信息:(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0.400,(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0.388。
-
国际外科学杂志是cscd吗?
目前,期刊的级别还没有到CSCD的级别,就是一本统计源核心。
-
国际外科学杂志CN刊号是什么?
据知网查询,期刊的CN刊号为11-5396/R。
-
国际外科学杂志好投吗?
由于该期刊是核心期刊,投稿存在一定的难度,投稿前可以找本站在线老师评价稿件的质量,确保稿件能更快的被收录。
-
国际外科学杂志算国家级期刊吗?
该期刊是由中华医学会举办的,是国家级期刊,同时期刊被科技核心收录。
-
国际外科学杂志是否为统计源期刊?
从万方查询看,期刊是统计源刊物,可以放心的投稿。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肝脏外科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肝脏外科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当前21世纪肝脏外科已由传统粗旷模式逐渐发展为至今的精准模式.精准肝脏外科,甚至精准医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精准理念指导下,肝脏所有疾病,特别是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提高.精准肝切除、精准射频消融、精准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是肝脏外科精准治疗的3大法宝,精准理念必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就肝脏外科精准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推广肝脏外科精准治疗理念.
-
抗凝药物防治脾切除或联合断流术后门脉系统血栓的研究进展
门脉系统血栓(PVST)是开腹或腹腔镜下脾切除或联合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危害术后患者的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后PVST的形成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在预防和治疗PVST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抗凝药物在防治开腹或腹腔镜下脾切除或联合断流术术后PVST的研究进展,阐述现有抗凝药物的抗凝特性和抗凝治疗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抗凝药物的使用,降低PVST的发生率,改善此类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
-
锌指蛋白GLi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肝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及肝移植,但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由于肝细胞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初期均无特殊表现,确诊时已经处于终末期,失去手术机会.Hh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锌指蛋白GLi作为Hh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锌指蛋白GLi可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从而在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锌指蛋白GLi还与多种肿瘤相关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锌指蛋白GLi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标准方法.近十年来,肝肿瘤的射频消融术逐渐成熟,现已证明其是治疗肝脏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手段,无论是单独或联合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肿瘤的生长,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本文从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机制入手,详细介绍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癌、大肝癌、巨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其术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49例患者中,依据患者情况,39例患者采用R0切除,10例患者采用R1切除.分析患者的总体预后及R0切除率.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比较患者的R0与R1切除的远期预后;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P25,P75)表示.以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结果 49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无死亡患者.R0手术患者为39例,R0切除率为79.6%.通过随访得出,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是(27.0±1.2)个月,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85.6%、34.5%、6.6%,R0切除和R1切除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28.0±6.5)个月和(16.0±0.7)个月,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9.7%、43.5%、8.3%和80.0%、68.6%、0、0.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探讨ERCP在消化道重建胃肠Billroth Ⅱ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消化道重建胃肠BillrothⅡ吻合(胃肠毕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2月-2017年1 1月收治的18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治疗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消化道胃肠毕Ⅱ式吻合术病史进行分组,既往未行消化道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治疗的为正常组(n=167),既往曾行消化道手术的患者行ERCP取石治疗的为重建组(n=22),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消化道正常组手术操作时间为(40.18±11.80) min、ERCP取石成功率为97.60%为(163/167),重建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1.81 ±13.21) min、ERCP取石成功率为81.82%(18/2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105,x2=10.400,P<0.05);消化道正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7% (27/167)、术后住院时间(3.47±1.55)d、住院费用(20 620.69 ±3 117.88)元,重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 (4/22)、术后住院时间(4.18 ±2.08)d、住院费用(22 426.41 ±5 916.30)元,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t=4.204,t=10.828,P>0.05).结论 消化道重建胃肠毕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是安全可行的,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创伤小,值得推广.
-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术(ESBD)与LC+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LC+ ESBD治疗(LC+ ESBD组),54例采用LC+ LCBDE治疗(LC+LCBD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抗生素使用率、结石残余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或等级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LC+ ESB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抗生紊使用率分别为(108.0±23.4) min、(18.0±7.1) ml、(1.83±1.57) d、47.9% (23/48),LC+ LCBDE组患者分别为(169.6±37.8) min、(86.4±37.0)ml、(4.80±2.02)d、87.0% (47/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 ESBD组结石残余率为0,LC+LCBDE组为5.6% (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 ESBD及LC+ LCBDE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但LC+ ESBD组患者全身麻醉时间短,手术的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更加适合于合并有心肺等基础疾病、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
-
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自发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予以神经内镜清除可视的脑室内血肿,后再行脑室外引流(EVD)联合尿激酶纤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EVD联合尿激酶纤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持续发热时间、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例来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在两组共91例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置管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分别为(6.2±1.1)d、5例、(2.8±1.6)d,对照组分别为(7.1±1.3)d、15例、(5.2±2.0)d.观察组的引流管置管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 1~5分的比例分别为5例(12.2%)、5例(12.2%)、10例(24.4%)、14例(34.1%)、7例(17.1%);对照组术后6个月GOS 1 ~5分的比例分别为10例(20.0%)、13例(26.0%)、11例(22.0%)、10例(20.0%)、6例(12%).观察组的术后6个月GO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能减少患者外引流管放置时间,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滞留ICU时间,并能提高患者功能预后.
-
CRIM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丰富跨膜成骨蛋白调控因子1(CRIM1)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CRIM1表达水平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的术后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病理学标本,石蜡切片包埋,并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指标:(1)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RIM1蛋白及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达情况;(2)肝癌组织中CRIM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RIM1及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达水平情况,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灰度值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RIM1蛋白表达情况,根据组化评分将其分为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并用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CRIM1蛋白的不同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后通过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CRIM1与肝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RIM1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15±0.03、0.80±0.04,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0±0.05、0.56±0.06,两者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组织(t =14.21、4.69,P<0.05),而波形蛋白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分别为0.74±0.08、0.45±0.06,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2.87,P<0.05).免疫组化进一步验证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RIM1表达水平,114例患者中肝癌组织中,46例CRIM1蛋白高表达,68例CRIM1蛋白低表达,CRIM1的表达与患者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有无症状具有关联(r=-0.43、-0.34、-0.24,x2 =9.38、5.25、8.12,P<0.05).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表明,CRIM1高表达与低表达两者生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在肝癌中CRIM1的表达与肿瘤EMT过程呈负关联,CRIM1有望成为判断肝癌预后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miR-939-5p调控USP22基因表达对肝癌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939-5p对泛素特异肽酶22(USP2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对肝癌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MHCC-97H、SMMC-7721、BEL-7404和Huh7)和正常肝细胞株LO2中miR-939-5p的表达.以表达量低的肝癌细胞为实验对象,转染miR-939-5p(实验组)或miR-NC(对照组).qPCR检测miR-939-5p的转染效率.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增殖实验检测miR-939-5p对肝癌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变化.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939-5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939-5p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表达miR-939-5p后靶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肝癌细胞株中miR-939-5p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肝细胞(P<0.01),SMMC-7721细胞中miR-939-5p的表达低(P<0.01).miR-939-5p可有效转染进入SMMC-7721细胞内[(1.01±0.07)比(20.12±1.27),P<0.01].高表达miR-939-5p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增殖能力(P<0.05).USP22基因可能为miR-939-5p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R-939-5p能与USP22 mRNA的3'-UTR特异性结合(P<0.01).高表达miR-939-5p后USP22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降低(P<0.01).结论 miR-939-5p在肝癌细胞株中表达降低,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其分子机制为靶向干扰USP22基因的表达.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1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52例(腹腔镜组),开腹肝切除术164例;根据倾向性评分临配比法,在164例开腹肝切除术病例中选取52例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指标有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肿瘤学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评价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26.1±67.5) min、(49.2±15.5) mm、(14.3±4.9) mm、(34.1±18.1) min和(227.0±55.7) min、(49.4±16.6) mm、(14.6±4.0)mm、(38.2±16.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5(50~1200) ml、11.5%、15.4%、(4.8±0.9)d、3(2 ~5)d、(11.9±3.5)d和375(100 ~2 000) ml、19.2%、23.1%、(5.9±0.8)d、4(3~5)d、(14.9±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率7.7%(4/52).腹腔镜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4%、83.7%,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71.2%;开腹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70.8%,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脏储备功能、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00,P<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部分选择性肝癌病例近期疗效优于开腹切除术,远期疗效与开腹相当,且能实现术中出血的预防及有效控制.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能有效控制混杂偏倚,对临床研究有较高价值.
-
临床路径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在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路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2月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根据围手术期是否行ERAS分为研究组(n=45),对照组(n=49).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临床路径完成率及正负性变异率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3±1.2)d、(63.1±24.3) min、(9.4±3.9) ml、(7.1±1.5)d、1例,对照组分别为(3.2±1.5)d、(68.4±25.4) min、(9.5±2.9) ml、(8.4±1.8)d、2例;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正性变异率分别为(2.9±0.8)d、(9 407.2±500.9)元、64.4%(29/45),对照组分别为(4.5±1.1)d、(10 594.9±792.3)元、36.7% (18/4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施行临床路径过程中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可缩短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增加临床路径正性变异率,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番茄红素的作用及对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番茄红素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对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扬州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的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上腹部正中纵行切口进腹腔,分离肝门后即缝合关腹;治疗组:造模后予以番茄红素(10 mg/kg)溶解于药用玉米油中(2 ml/kg),采取腹腔注射的方法,于手术60 min前注入;对照组:造模后予腹腔注射与治疗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抑制组:造模后予以番茄红素(10 mg/kg)+3-甲基腺嘌(3-ma) (15 mg/kg)也以相同注射方式注射腹腔内.每组各20只.对照组、治疗组、抑制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6、12、24 h予以取材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假手术组也各取相同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相关细胞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中Beclin-1;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Newman-Keuls方法.结果 假手术组1、6、12、24 h的血清ALT分别为(39.81±13.54)、(39.65±14.24)、(39.61±13.68)、(38.72±12.85) U/L,对照组1、6、12、24h的血清ALT分别为(128.43±33.49)、(637.26 ±89.53)、(289.76±43.59)、(124.26 ±35.32) U/L,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清ALT在1、6、12、24h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1、6、12、24 h的血清ALT分别为(73.26 ±23.24)、(419.27 ±56.49)、(196.23±26.23)、(79.76±20.43) U/L,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血清ALT水平在1、6、12、24h均显著降低(P<0.05).抑制组1、6、12、24h的血清ALT分别为(142.59 ±42.86)、(592.45±48.36)、(268.23±42.36)、(131.23 ±24.36) U/L,与治疗组相比,抑制组的血清ALT水平在1、6、12、24h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缺血再灌注后1、6、12、24h,血清AST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番茄红素降低了缺血再灌注后1、6、12、24h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治疗组较对照组肝细胞损伤情况明显减轻.番茄红素可以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的上升.抑制自噬的药物3-ma具有对抗番茄红素降低Beclin-1表达的效应.结论 番茄红素预处理可通过促进肝细胞自噬保护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
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影像设备的更新,医学理念与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现代医学理念逐步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而现代外科模式也逐步由传统外科模式向精准外科模式转变.肝脏外科学在此背景下也将跨入精准肝脏外科学的时代,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也将带来肝脏外科学的变革[1].近年来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在肝脏外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正是体现了精准肝脏外科的理念.现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及个人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简述ICG-FI在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和现状.
关键词: -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进展
结直肠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癌转移的好发部位,行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5年内有14.5%的患者发生肝脏转移[1].而结直肠癌初次诊断时肝转移也颇为常见,15% ~ 25%的患者存在同时性肝转移[1].目前由于手术技术和化疗药物的发展,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rcinoma liver metastasis,CRCLM)手术切除后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35% ~58%,因而CRCLM不再是手术的禁忌证[2].近10年以来,CRCLM的手术治疗在国内也成为热点,笔者单位多年来开展CRCLM的腹腔镜手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将结合文献就腹腔镜肝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在CRCLM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
探讨精准肝外科理念与技术认知上的一些误区
肝切除术是肝脏良恶性疾病常用甚至唯一的治疗方法.在精准肝外科时代,一些新的理念与技术已经作为标准手段运用于肝脏外科临床,如术前乃至术中各肝段及肝内重要脉管与病灶解剖关系的可视化、预留肝体积的精确测定、借助各种新型能量工具进行精细的肝组织离断等.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这些新理念与技术的应用无疑显著提高了病灶切除的准确性和彻底性,降低了术后残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与任何新的临床理念或技术一样,精准肝外科理念与技术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指征,需要实践者根据临床实际背景全面领会它的内涵要义并加以灵活运用.当前,精准肝外科的理念与技术已得到众多的肝外科医师的广泛认同,但在临床实践中,片面理解或机械地照搬精准肝外科的某些概念或做法进而导致风险-收益比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后果的例子仍时有发生.如何将精准肝外科理念及技术与临床实际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陷入对精准肝外科理念与技术认知上的误区,从而使患者获得大收益,是每个肝外科医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
未知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2个月内2月12号在国际外科学上投的稿件,3月2号送外审,12号退修,之后又历经一次的修改,于4月20号被收录,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投稿后一个月通过编辑内审,之后送外审,一个多月返修,专家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修改后返回,一个月左右被录用,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投稿后一周送外审,两个月左右返修,给出的审稿意见对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帮助,提交修改稿件后,两天被收录,整个流程还是很顺利的,推荐大家投稿。
国际外科学这个期刊还是很有认可度,权威性很高,我身边的很多人在期刊上投过稿件,投稿到录用历时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也在期刊上投过两次稿件。第一次投稿是在博士期间,三个多月的时间被收录,近期又投了一篇文章,已经两个月的时间了,一个审稿专家返回了意见,还有一个专家拒审,又送审了其他的专家,现在还在等待结果中,期待,希望可以被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