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

国际外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국제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6/R
  • 国内刊号: 谷俊朝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ijs@cmaph.org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国际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胰胃吻合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志丰;陆才德

    胰胃吻合术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残端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方法.对其研究主要涉及手术方法、术后胰瘘的发病率及残胰的内外分泌功能及对消化道的影响,并往往与胰肠吻合作对比研究.本文结合胰胃吻合术的应用历史就上述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蛋白质组学与肝细胞癌转移复发预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静;李建生;许戈良;荚卫东;马金良

    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已成为影响癌症患者治疗疗效和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肿瘤临床研究的热点.蛋白质组学在恶性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表达存在差异,可用作筛选肝癌新的肿瘤标志物.临床上通过对肝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进行检测,可以对肝细胞癌早期的诊断、复发及预后进行监测和评估.本文就肝细胞癌相关蛋白质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陈超波;仇毓东;顾盐炎;蔡浩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占胆石症的9.2% ~ 14.3%,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pencholecystectomy choledocholithotomy and T-tube drainage,OC-OCHTD);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EST),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这三种术式各有特点.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后两者为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体现了微创技术的优势,但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需要不断总结和提高.目前,关于后两种微创方法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在诸如手术适应证、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治疗风险、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比较LCBDE和ERCP/EST+ LC,两者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LCBDE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方法.对患者而言,无论哪种手术方案,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才是适合的治疗手段.

  • MDM2抑制剂在泌尿系统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军;徐秀红;田野

    随着MDM2的发现,MDM2-P53相互作用机制的不断阐明和小分子MDM2抑制剂的进展,临床医师发现,应用MDM2抑制剂可阻断MDM2-P53的相互作用,提高P53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MDM2抑制剂在治疗泌尿系统肿瘤时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高杰;于法常;崔凯;张波;李胜

    肿瘤细胞脱落、侵袭并进入血液循环是实现肿瘤转移的初阶段,并为终形成临床转移灶提供可能.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对肿瘤转移机制的了解,可为抗转移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对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技术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上肢远端透析建立自体动静脉瘘的治疗体会

    作者:任昊;戈小虎;管圣;赛力木;方青波;田广磊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行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的治疗体会.方法 总结2007年8月-2011年3月施行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214例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成功率及远期通畅率.结果 214例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取鼻烟窝处头静脉—桡动脉侧侧吻合168例,腕关节近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46例,成功203例(94.8%),失败11例(5.2%),患肢水肿82例,无窃血综合征及心衰发生,1年通畅率为95.2%,2年通畅率为91.3%.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包括术后急性闭塞取栓再通8例,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行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8例、失败l例,慢性闭塞后近端再次吻合5例.结论 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术,以“鼻烟窝”处动静脉造瘘为首选方法,积极处理原有动静脉瘘的闭塞问题,往往可以延长患者自身血管的使用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及临床分析

    作者:单志东;巩鹏;王忠裕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1616例,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比较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A组)与单灶组(B组)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内不同亚组相关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由2002年的8.33%(4/48)逐渐上升至2011年的30.38%(96/316).A组与B组相比有更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5.09% vs25.02%;P =0.000)和腺体外浸润率(20.95%vs 9.04%;P =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P<0.001),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4.05% vs 8.98%;P=0.000).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单灶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浸润;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无差别;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疾病的复发呈正相关.

  • “一日法”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作者:吕云霄;何江;程云霄

    目的 探讨“一日法”在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9月-2012年9月采用“一日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中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56例,手术成功率为98.24%,中转开腹率为1.76%,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合术术后出现腹痛、血淀粉酶升高;另1例患者因胆囊三角部位炎症而中转进腹,术后9d出院.所有患者总胆红素在72 h内降至正常.结论 “一日法”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33例诊治报告

    作者:高国强;吕少诚;史宪杰;梁雨荣;纪文斌;陈永卫;罗英;徐明月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 胰腺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傅成斌;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

    目的 采用COX风险模型对154例胰腺癌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4月-2008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54例患者生存期为1~ 10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其中6、12、18、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8.4%、29.2%、16.3%、3.7%.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手术方式、综合治疗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胰腺癌患者预后受多个因素影响,TNM分期越晚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越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及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 17-DMAG体外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夏咸军;马芳;张丽军;刘保池

    目的 观察17-二甲胺乙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imethylaminoeth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ein,17-DMAG)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生抑制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CCK-8检测17-DMAG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生的影响;DAPI染色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7-DMAG作用于HT-29细胞24 h后细胞核的形态;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实验分析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17-DMAG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HT-29细胞增生.0.1μmol/L、0.25μmol/L 、0.5μmol/L、1.0μmol/L、2.5μmol/L和0.5μmol/L作用于HT-29细胞24 h后,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14.36±0.95)%、(22.17±1.15)%、(28.45±1.16)%、(35.04±1.58)%、(46.85±2.44)%和(57.19±2.06)%;作用48h后,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20.80±1.17)%、(27.55±0.65)%、(33.33±1.23)%、(46.20±4.76)%、(55.45±4.47)%和(61.75±2.72)%;作用72h,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29.62±2.27)%、(39.19±1.74)%、(44.29±2.00)%、(50.66±2.17)%、(58.84±3.18)%和(70.74±2.65)%.DAPI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与2.5μmol/L的17-DMAG作用HT-29细胞24h,均可见到细胞凋亡的改变.AnnexinV-FITC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HT-29细胞24h的自然总凋亡率(早期+晚期)为(2.72±0.57)%,0.25μmol/L、0.5μmol/L、1.0μmol/L和2.5μmol/L 17-DMAG干预24 h后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5.38±0.46)%、(6.88±0.52)%、(10.44±0.32)%与(17.87±4.66)%,不同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DMAG药物作用HT-29细胞24h,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有增加趋势.结论 17-DMAG体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HT-29细胞增生,诱导其通过Caspase-3途径凋亡.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热点与难点

    作者:金超;窦科峰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在肝总管上段、左右肝管及其汇合处的一种恶性肿瘤.由Klatskin[1]在1965年首次报道,该肿瘤也被称为Klatskin瘤.HC在组织类型上以腺癌居多,少见腺鳞癌、黏液腺癌、鳞状细胞癌等.该病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却占到肝外胆管癌的50% ~ 75%.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而且肿瘤侵袭性强,容易侵犯附近血管、淋巴及肝组织,确诊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因此预后较差.虽然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该肿瘤局部侵袭的特性往往导致手术不能将其完全切除,而且缺乏有效地辅助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比较差,所以在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有效治疗HC,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仍是困扰医师们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 老年反复胆道出血一例分析

    作者:兑丹华;王国良;田飞;魏巍

    胆道出血是由于损伤或感染等原因导致肝内、外胆管与毗邻血管之间形成病理性内瘘、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所致,临床上并非少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和门静脉高压症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本文就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老年反复胆道出血患者,病因疑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病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关键词:
  • 腹腔间皮囊肿误诊为胃底间质瘤一例

    作者:戈伟;余德才;丁义涛

    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反复剑突下不适10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剑突下不适,发作无明显规律性,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嗳气、反酸,无呕血、黑便,无腹痛、腹胀,无眼黄、尿黄等症状.当时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未予重视,未行正规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1个月前患者自觉剑突下不适加重,伴腹泻,2~3次/d,质稀,色黄,量中等,无脓血便,无黑便,无里急后重感,无肛门坠胀感.患者至江苏省中医院就诊,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A级,胃底—贲门下前壁见一半球状隆起,边界清,向腔内突出,大小约2.17cm×2.09cm,考虑胃底间质瘤可能;病理示:(幽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窦小)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至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就诊,门诊拟"胃底间质瘤"收住人院.

    关键词:
  • 医源性胆管损伤一例分析

    作者:林先盛;荚卫东;黄强

    1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d,伴腹腔引流出胆汁20 h"入院.1d前患者因"胆囊结石"在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术野出现胆汁,疑有胆管损伤,未作进一步诊断与处理,仅在Winslow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回病房即发现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样液体,至术后共引流出胆汁样液体约250mL,同时患者出现低热、腹胀,无腹痛、无眼黄和尿黄.考虑为"医源性胆管损伤",遂于术后20 h急诊转入安徽省立医院,门诊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医源性胆管损伤"收住人院.

    关键词:
  • 胰腺癌—胰腺炎—胆胰管导管内黏液腺瘤一例分析

    作者:施宝民;陈泉宁;经巍;林锐;周德华;彭康胜

    胆管及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黏液腺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属于胆胰肿瘤的少见类型[1].以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胆管或者胰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并发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胰腺炎.发生于胆管内者,也有临床学者称之为黏胆症.由于以往对本病认识不多,报道甚少[2-5].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此类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现报道1例同时合并胆管和胰管的黏液腺瘤患者.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刘占兵;周洋;杨尹默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上段、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称为Klatskin肿瘤[1].因肝门部胆管呈多极分叉状生长,并与门静脉、肝动脉紧贴毗邻伴行,加之胆管癌多呈浸润性生长,故HCC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目前认为切缘阴性的根治性手术仍是HCC患者可能获得长期存活的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如何根治性切除HCC依然是胆道外科医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
  • 微创外科发展与肝胆管结石治疗模式改变

    作者:陈积圣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流行于亚洲、尤其是在中日朝韩等国,颇具"地域特色"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理改变复杂多变并呈连锁反应状特点:(1)胆管炎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常和慢性增生性胆管炎、慢性肉芽肿性胆管炎三者混存;(2)炎症性胆管狭窄及扩张形成(24.2%~62.7%).狭窄呈环形节段分布,近端胆管扩张内充满色素类结石或胆泥;(3)继发性肝脏病变:肝脏呈不对称性增大(萎缩增生复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胆源性门脉高压症;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强毒力多发性的胆源性肝脓肿(4.9%);胆砂性血栓;(4)胆管癌发病率为9%~17.5%,腺瘤样增生发病率高达38%[1].

    关键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妥当处理胆囊动脉的原则和技巧

    作者:孙文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ctectomy,LC)是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等胆囊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LC成功与否,有两大关键步骤[1]:一是在准确辨认肝门部胆道结构(包括胆总管、肝总管以及变异肝管)的前提下对胆囊管和胆囊壶腹进行分离、结扎和离断;二是对胆囊动脉进行妥当处理.相比而言,肝门部胆道结构较粗,位置相对固定,容易辨认和分离;而胆囊动脉较细,变异情况更为繁多,更容易损伤,引起出血及其相关并发症.术中胆囊动脉出血是难以处理的问题,是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2];术后胆囊动脉出血更是能够导致休克和死亡[3-5].

    关键词:
  • 胆囊结石微创治疗探讨

    作者:张磊;刘保池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胆囊结石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炎症发作、胆道梗阻和癌症形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胆囊结石微创外科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高危患者易耐受等优点.近年来微创治疗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且不断有新的微创治疗技术诞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常规方法.本文就胆囊结石微创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 肝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中联合脏器和血管切除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光文

    肝门胆管癌因肿瘤发生部位的解剖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门板等重要脏器,同时其生物学特性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跳跃性生长特点,向上极易侵犯肝脏和重大血管,致使手术切除的难度明显增加.近年来,随着肝切除技术及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联合肝脏和血管切除使得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提高.近国外文献[1-3]报道根治性切除率已达34.8%(16%~64%),国内报道[4]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也有13.6%~31.0%,但手术安全性及围手术期病死率受到外科医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就联合半肝切除手术和血管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适应证和如何规避围手术期风险作一个人经验总结.

    关键词:
  • 拔T管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与管控

    作者:韩晓玉;吕云福

    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T管是一种引流感染的胆汁,减轻胆道压力,防止胆汁渗漏和胆管狭窄,也利于取净胆管内残余结石的常用方法.但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时有发生,国外发病率为0.8%,国内发病率为0.97%~5.6%[1],若治疗不当,可致患者死亡.2000年6月-201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患者6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原因与管控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 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摘译)

    作者:

    关键词:
国际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