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 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应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简明通顺、数据可靠、结论明确。
2. 论著一般不超过7000字(含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综述及讲座不超过8000字,病例报道以2000~3000 字为宜。中文文题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临床论著、基础研究应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500字以内),其中“背景”为2012年投稿新增内容,为简要的研究背景介绍,并给出3~7个关键词。
3. 文稿内容排列顺序依次(论著类)为:中文文题、作者、作者单位所在地及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文题、作者(国内作者名称用汉语拼音拼写,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氏首字母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如LIN Chengxuan, OUYANG Xiu)、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请尽量选用近5年发表的文献,按文内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于文内引用处依次以右上角码加方括号标注。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 作者(三位作者以内,作者姓名均写出,中间用“,”隔开。三位以上作者,只写出前三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 文题. 刊名(外文缩写按Medline格式), 年份, 卷(期): 起页-止页.
[书籍]作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 起页-止页.
5. 科技名词术语,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名词为准;暂未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6. 图、表:力求少而精,正文和图表内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表格要有表题,一律用“三线表”,主谓语要符合逻辑,位置正确,表内数字纵行要以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后位数要一致。线条图请用绘图纸墨绘,线条均匀,比例恰当;照片应清晰,对比度好。
7. 计量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书写。一个组合单位代号只可用一条斜线,如mg/kg/d应写为mg/(kg·d)。
8. 数字:作为量词的计数、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等)和年、月、日时间均用阿拉伯数字。几个月不应写成几月,如“随访2个月”不能写成“随访2月”。多位数字的书写不用“,”分节。数字相乘表示面积或体积时,每数字后均写单位,如3 cm×4 cm×5 cm,不应写成3×4×5 cm或3×4×5 cm3。
9. 专业名词、术语原则上应写全称,对一些已通用且文中反复出现的简称或略语,应在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及括号注明简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发文量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该期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并不是中华牌杂志。
期刊是科技核心,投稿有一定的难度, 投稿前可以找本站在线老师评估稿件的质量。
有关《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的目录可以下滑在本站期刊详情页中的“杂志分类目录”中进行查看。
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102,综合影响因子为1.009,影响因子还是很高的,同时期刊是核心期刊,可见期刊的质量还是很高的。
以下是有关期刊的影响因子信息:复合影响因子为1.102,综合影响因子为1.009。
期刊的官网网址如下:www.cjbjs.com。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是外科学方向的三类期刊。
期刊的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见刊一般需要6-8个月的时间,需要提前的做好准备。
期刊的投稿网址:www.cjbjs.com,投稿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查同意,并附单位推荐函。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中聚醚醚酮融合器较为常用,术后融合器“沉降”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探讨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率,提供融合器“沉降”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9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2.5)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患者的症状、生活状态及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与评估.结果:本研究3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5.0±5.6)min,术中出血量均<50 ml.术后3个月随访时融合率为94.9%,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100%.无融合器松动、移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融合器“沉降”,沉降发生率为12.8%,其中3例沉降范围为2~3 mm,2例>3mm.根据VAS评分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背痛及上肢疼痛,非沉降组分别为(7.5±-1.3)分、(2.1±0.7)分、(2.1±0.6)分,沉降组分别为(7.4±1.1)分、(1.8±0.8)分、(2.2±0.8)分.两组同时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Robinson评价标准,优19例,良14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在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颈前路减压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术出血量少、临床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但融合器“沉降”发生率较高,虽不影响中期疗效,但应加以关注.
背景:目前,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仍是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金标准,但随着假体制造工艺的提高,尤其是小粱金属在关节假体中的应用,逐渐克服了早期非骨水泥型T;A缺点,理论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但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目的:比较非骨水泥钽金属一体化胫骨平台(tantalum monoblock tibial component,TMT)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获得随访的44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选用同系列股骨假体的TKA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其中,234例患者选用TMT,共350个膝关节;206例患者选用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假体,共332个膝关节;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关节活动度、KSS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SF-36评分、术后X线评价、并发症及中短期假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ROM、KSS、VAS、WOMAC、SF-36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MT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发生率较骨水泥组低(P=0.03),术后其他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影像学检查两组均未见>1 mm或进行性发展的透亮线,TMT组术后早期透亮线逐渐消失,展现出良好的骨长人特性;两组胫骨平台β角(胫骨假体内翻角)、δ角(胫骨假体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比较,TMT并未增加TKA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失败率,二者在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应用TMT的患者PJI发生率较低,并展现出良好的骨长入特性,因而理论上可获得更高的长期假体生存率.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困难,治疗方案缺乏共识,因此探寻一种微创且术后疗效佳的髓芯减压术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檀骨加异体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方法:采用髓芯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1例(72髋),年龄22~61岁,平均(40.1±6.9)岁,其中Ⅲc期21髋,Ⅲb期1髋,Ⅱc期49髋,Ⅱb期1髋.术后从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评价疗效.结果:9人15髋失访,终32例57髋纳入研究,其中Ⅲc期16髋,Ⅲb期1髋,Ⅱc期39髋,Ⅱb期1髋,患者随访119~232个月,平均(162.8±6.3)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14髋)功能差,Harris评分(61.3±4.1)分,且已进展到ARCOⅣ期,其中8例(11髋,Ⅲc期4髋、Ⅱc期7髋)因病情进展分别于术后(38.4±7.2)个月及术后(80.4-4.8)个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由术前(71.6±3.2)分提高到术后(91.6±2.8)分(P=0.031),终纳入研究的患髋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为80.7%,优良率为75.4%.结论: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手术损伤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
背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已是临床常用方式,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能否改善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4例(男30例,女54例).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的患者76例,中途因关节面或骨折断端显露不满意而改部分切开旋前方肌治疗8例(计人总例数84例).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复位指标(桡骨高度、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功能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78例(不切开旋前方肌72例,部分切开6例)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左右.手术时间38~72 min,平均50 min;术后累计疼痛时间约18.5 h;疼痛程度(WHO 5级分度)0度10例,1度68例,2度6例;术后次日X线检查示,桡骨掌倾角8°~14°,平均11°,尺偏角16°~22°,平均21.8°,桡骨高度8~13 mm,平均11mm,关节面完全恢复81例,3例关节面有台阶,台阶<2 mm;临床骨折愈合时间6.8~12周,平均约7.9周;术后8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测定为旋前50°~60°,平均57.8°,旋后78°~88°,平均84.5°.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大鱼际部位麻木,无手指屈曲受限,拇指背伸活动受限2例,骨折复位轻度丢失3例.根据Dienst标准评分评价疗效,优66,良12,可6,优良率为94%.结论: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存在优势.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骨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背景:老年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存在着一定争议.目的:探讨Bigliani/Flatow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科采用BF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60~89岁,平均(71.3±8.6)岁.骨折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4例,4部分骨折1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3例.同期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62~75岁,平均(67.4±5.3)岁.骨折分型为3部分骨折12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5例,4部分骨折4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功能,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5个月,平均(27.8±14.2)个月.置换组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95.5±26.3) min,内固定组95~210 min,平均(127.2±38.4)min;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平均(237.4±68.5)ml,内固定组平均(315.3±95.4)ml.按美国肩肘外科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置换组优12例,良6例,中4例,差3例;内固定组优8例,良6例,中4例,差4例.置换组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3例,肱骨头坏死1例.结论:BF半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把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围术期的精心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背景:髌外侧高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髌关节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配合术后电刺激治疗髌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髌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配合术后股内侧斜肌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VAS评分、Lysholm评分,肌肉萎缩的改善,膝关节CT评估髌骨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和髌骨外移度(patellar lateral shift,PLS);同时采用ISOMED 2000等速肌力仪和MEGA6000-T16表面肌电测试仪检测治疗前后屈伸肌力比值和肌电振幅比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6.0%;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1.0)vs(4.3±1.1)分,P<0.05];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1.0±6.2) vs (82.1±6.0)分,P<0.05];两组CA、PTA和PL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CA、PTA、PL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髌上10cm周径明显高于对照组[(45.10±3.24) vs (42.16±3.10) cm,P<0.05];观察组屈伸肌肌力比值、股内侧肌/股直肌肌电振幅比值、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肌电振幅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配合术后电刺激治疗髌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提高髌骨的动力稳定结构,改善髌骨轨迹.
背景:妇女常缺乏对骨质疏松症的了解,导致一些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可能加快了骨质疏松症的发展.目的:横断面调查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状况及相关行为.方法:2016年4月至8月对本市5个相邻社区进行便利抽取,终确定220名年龄>4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和日常行为.结果:大多数(52.7%)的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和危险因素了解甚少,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女性(69.1%)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如饮食中含钙量低以及食用抑制机体钙吸收的食物和饮料.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示,调查对象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水平与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饮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性(r=0.49、0.21、0.33,P均<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需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特别是饮食中的危险因素,养成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行为习惯.
背景: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因是脊髓和神经被牵拉,随后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和/或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圆锥位置正常,即圆锥位于腰2椎体下缘以上的TCS,但由于这类TCS发病隐匿,诊断困难,常被漏诊误诊.目的:对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发病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对TCS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及时对TCS进行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检索并阅读1956年8月至2017年7月PubMed数据库所有TCS相关英文全文文献,共纳入127篇文献,341例TCS病例,其中记录圆锥位置的有208例.仔细阅读文献,记录TCS患者的基本资料、圆锥位置、临床表现,通过SPSS软件对圆锥位置正常和低位圆锥型TC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TCS病例中记录圆锥位置208例(61.0%),其中圆锥位置正常型36例(17.3%),低位圆锥型172例(82.7%).36例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终丝变性、脊柱裂是前3位病因;172例圆锥低位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椎管内术后、终丝变性是前3位病因.由脊髓纵裂引起的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数明显多于圆锥低位型TCS病例数(P=0.020).二者在脂肪瘤、非脂肪瘤性肿块、酒窝样凹陷、多毛、皮窦、皮赘、皮肤色素沉着、腰骶部尾样结构、疼痛、鞍区感觉异常、下肢功能异常、大小便功能异常及膝反射和肛门反射异常等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圆锥位置正常TCS病例中腰骶部血管瘤病例(11.1%)明显多于圆锥低位TCS病例(0.6%,P=0.003);圆锥低位型TCS下肢感觉异常的病例(44.8%)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9.4%,P=0.005);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亢进的病例(2.3%)明显少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3.9%,P=0.009);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减弱的病例(19.2%)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5.6%)(P=0.047).结论:对于表现为TCS的病例,且圆锥位置正常,但又不存在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退变性疾病的病例,应该高度怀疑TCS的可能性,需要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俯卧位腰椎MRI检查、双下肢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明确是否是圆锥位置正常型TCS.
脊髓疝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分为特发性脊髓疝、创伤后脊髓疝和医源性脊髓疝.其中创伤后脊髓疝和医源性脊髓疝病因明确.本文主要对特发性脊髓疝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作一综述,为特发性脊髓疝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髌骨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常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髌骨不稳的原因较多,且有多种方案治疗髌骨不稳,如胫骨结节止点内移、外侧髌韧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股骨滑车成形术等.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在维持髌骨稳定方面起主要作用,是髌骨静力性稳定机制中重要的结构.研究证明,在治疗髌骨不稳的术式中,MPFL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本文综合学习了相关文献,对MPFL重建术的手术技巧、优缺点进行了概括,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为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低温快速成型技术(LDM)是一种3D打印支架成型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可用于制备新型的多孔支架.目的:采用LDM制备新型3D打印PLCL/Col多孔复合支架.方法:采用新溶剂系统六氟异丙醇/1,4-二氧六环(HFTP/DIO)同时溶解天然材料Ⅰ型胶原蛋白(Col)和合成材料左旋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CL),配置的溶液被LDM打印成PLCL/Col复合材料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支架形貌结构,红外光谱检测支架组分,并对其进行初步力学观测.结果:通过形态结构表征证实3D打印复合支架有规则的相互连通的一级大孔隙,并且在所打印的线条内还有微米级的次级孔隙.虽然所打印支架有收缩,但其孔径尺寸较大,孔隙率均在85%左右.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实Col的存在,证实所打印支架为复合材料支架.初步的力学观测表明所打印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形变恢复能力.结论:所制备新型3D打印多孔PLCL/Col支架有良好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用于组织缺损修复的潜能.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炎症紧密相关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病.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和比较AS韧带组织体外原位(in situ)、2D细胞贴壁体外(in vitro)及3D水凝胶体外培养模型,旨在探索更适合模拟AS韧带体外的培养模型.方法:AS髋关节韧带组织取自我科4例重度AS拟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平均年龄(44.0-4.1)岁.髋关节组织块常规消化获得单细胞,并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抗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IFC)鉴定检查.对上述髋关节韧带组织与成纤维细胞分别行组织块原位、体外2D贴壁和3D海藻酸盐水凝胶法培养,重组腺病毒(rAd)5-1acZ转染上述标本14d后,分别采用大体观察、HE染色、Hoechst 33258实验、X-ga1染色、抗β-g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对细胞形态与增殖能力、病毒转染效率和致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等进行检测.结果:第2代AS髋关节韧带细胞抗vimentin IFC检测均出现明显的红色荧光,结果阳性,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rAd5-1acZ转染上述3种模型14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并计数单位面积下的细胞数、Hoechst 33258检测细胞DNA含量和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功能提示,3种模型中以2D平面的细胞增殖效率和致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能力强(F=12.21、14.91、282.67、350.18,P<0.05或0.01)、但细胞“去分化”现象亦明显,而AS韧带组织原位培养和成纤维细胞3D海藻酸盐水凝胶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增殖效率和致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能力相似(t=1.37、0.71、1.44、1.83,P>0.05),细胞形态前后无明显变化.抗β-g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数/光镜下的总细胞数得出rAd-1acZ转染3种模型效率相似,分别为65.84%、72.26%和75.39%(F=0.873,P>0.05).结论:韧带组织原位培养和成纤维细胞3D水凝胶培养能更好地模拟AS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内生存环境,且rAd5-1acZ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转染以上模型.本实验结果为建立有效的AS韧带体外培养及基因修饰模型提供实验基础.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其中脊柱术后并发肺栓塞较为少见,临床上对其认识相对不足,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报告腰椎多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合并多发肺栓塞的患者1例,旨在对脊柱手术诱发血栓的原因、治疗、预防进行相应讨论和思考.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r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 ~ 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1].
合并严重骨缺损的膝关节翻修是关节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涉及骨缺损修复、假体选择、软组织再平衡、膝关节功能重建、初期及远期稳定性获得等多个问题.精准全面的术前评估为手术策略制定,完善术前准备和精准手术实施提供有力保障.1 临床资料患者,女,74岁,因“双膝关节置换术后6年,左膝疼痛2年”人院.现病史:患者6年前因双膝骨关节炎于当地医院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4个月恢复无痛正常行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疼痛,行走时明显,伴间歇性肿胀,右膝正常.当地医院X线片示,左股骨内侧髁骨溶解表现,股骨假体外侧移位(图1A),双能X线检查示骨质疏松,予阿仑膦酸钠、钙尔奇骨化三醇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嘱减少负重.但患者疼痛逐渐加重,发展为行走困难,以及夜间静息性疼痛伴肿胀.来院后拍摄X线片示,右膝假体位置正常,左膝假体明显移位(图1B、C),遂人院拟行膝关节置换翻修术.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