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

国际外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국제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6/R
  • 国内刊号: 谷俊朝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ijs@cmaph.org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国际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樊启明;巩鹏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管癌中常见的类型,解剖部位特殊,手术难度极大.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CA19-9、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也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上述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后的重要预后因素进行总结.

  • 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诊断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凯;陈亚军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病理过程,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种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评估方式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核磁共振成像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胶质瘤患者中癫痫发作影响因素及其与痫性再发的关系

    作者:王振;杨卓;王新军

    目的 分析胶质瘤患者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致痫发作因素与术后痫性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5例胶质瘤患者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伴有癫痫发作组54例,无癫痫发作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对伴有癫痫发作者寻找癫痫病灶并作切除,术后通过电话或患者来院复查进行随访并记录痫性再发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2012年2月-2016年12月.整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胶质瘤患者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以及致痫性发作相关因素与术后痫性再发的关系,对致痫性发作相关因素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致痫性发作相关因素与术后痫性再发之间的关系行x2检验.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瘤周水肿带>2 cm(OR =6.905,95% CI:2.787 ~ 17.106)及肿瘤低病理级别(OR=5.032,95%CI:1.696~14.931)是致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随访发现术后有16例患者(癫痫发作组13例,无癫痫发作组3例)于不同时间出现痫性再发作,水肿带与癫痫发作组和无癫痫发作组患者术后痫性再发有关(x2依次为2.940,3.049,均P <0.05),病理分级与癫痫发作组术后痫性再发有关(x2=4.774,P<0.05),而与无癫痫发作组术后痫性再发无关(x2 =0.060,P >0.05).术前癫痫史与术后痫性再发有关(x2=4.672,P<0.05).结论 瘤周水肿带>2 cm、肿瘤低病理级别是导致胶质瘤患者癫痫发作以及术后痫性再发的危险因素,积极处理相关因素,有望降低癫痫发作,尤其对伴有癫痫发作的胶质瘤患者,应格外关注.

  • 颅内压及脑电双频指数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作者:董伦;汤灿;张恒柱;陈浪;魏民;王杏东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及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颅脑外伤昏迷患者30例,每8h评价患者的GCS评分,记录患者手术治疗后3d内的GCS评分,记录相同时刻的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颅内压值,依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3分≤GCS≤5分),B组10例(5分< GCS≤8分),统计两组患者的21 d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脑电双频指数值和颅内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脑电双频指数值为45.3 ±3.8,颅内压值为(18.6±2.8) mmHg,B组脑电双频指数值为32.2 ±8.2,颅内压值为(33.4±4.6) mmHg,A组21d生存率为55%,B组21 d生存率为30%,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电双频指数值与昏迷程度呈正相关,与颅内压值呈负相关(r =0.532,P <0.05;r =0.521,P <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越重,患者术后颅内压越高,脑电双频指数值越低,其预后越差.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评估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昏迷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的动态变化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的效果评价

    作者:武宏;李志周;陈锋;刘伟

    目的 研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的动态变化,为患者的确诊及预后情况进行监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并监测患者术后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的水平.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随访,随访日期截至2017年1月.结果 TNM分期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在术后嗜铬粒蛋白A的检查中发现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与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应突触素的检查中发现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与8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嗜铬粒蛋白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0%与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应突触素的检查发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0%与8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手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方式,患者远期生存率高,采用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对患者的术后水平进行监测,能有效评估疾病的发展与预后,而突触素对患者的预后无任何评估意义.

  •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

    作者:弥伟;郑智;张军;蔡军;尹杰;李建设;张忠涛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65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方式、脉管内癌栓、癌结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4月.结果 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3.1%(41/65),各组淋巴结转移中,以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频次高,转移率分别为45.3%、32.5%、28.8%、22.5%、19.4%和8.2%;肿瘤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0,肿瘤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71.9%(P=0.000);早期癌(T1)和进展期癌(T2 ~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2.5%、69.0%和95.2%(P=0.000);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为45.2%,低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79.4% (P =0.009);33例患者合并脉管内瘤栓,其中28例(84.8%)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 ~45个月,平均18.8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总体生存率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存在生存优势;肿瘤分期对于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但早期肿瘤较进展期肿瘤具有生存优势.结论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相关;其中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率高,因而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及常规清扫第110组淋巴结或清扫纵隔及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对于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者,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晓燕;秦峰;沈世强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52例,按照术前是否行减黄治疗分为两组:减黄组24例,术前行减黄治疗;未减黄组28例,直接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肿瘤复发率,1、3、5年生存率等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电话、门诊检查或住院复查等随访方式,随访时间8 ~ 60个月.结果 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出血、发热、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减黄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8.0±51.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4.2 ±44.2) U/L、总胆红素为(177.5 ±64.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60.2 ±61.9) μmol/L;减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1.2±13.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0.0±12.1) U/L、总胆红素为(93.5±20.7)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76.3±18.1)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前后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随访患者21例,未减黄组随访患者25例,其他失访.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减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但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术前减黄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故不推荐常规术前减黄.

  • 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在肝切除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乔晓斐;荚卫东;万君新;韩梅;汤倩倩;刘凤平;周红

    目的 探讨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在肝切除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2014年12月-2015年8月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治疗的患者共5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早期功能锻炼组)和对照组(传统早期活动组),每组均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病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通气时间.符合正态分析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7.00±2.27)d,少于对照组(9.36±4.58) d(t =3.090,P=0.003);住院费用实验组(28 184.57±8 675.65)元,低于对照组(32 867.26±10 694.11)元(t=2.281,P=0.02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一般并发症发病率低和总体并发症发病率更低;肠道恢复时间实验组(36.56 h)早于对照组(45.24 h)(均P<0.05).结论 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在肝切除患者术后加速康复锻炼应用中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降低一般并发症发病率,加快肠道功能恢复.

  • 小鼠CD4T细胞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的效应分子研究

    作者:田丹;孙广永;刘锴;田月;施文;王天琪;金华;张春盼;张栋

    目的 研究小鼠CD4 T细胞转化的CD4-CD8-双阴性T细胞的功能特点,进一步明确双阴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质谱技术分析了小鼠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基因表达谱.应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验证了细胞活化分子CD44、CD69和OX40的表达水平并应用CFSE染色法验证双阴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 小鼠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表达了与其他成熟CD4 T细胞不同的细胞表型.小鼠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明显高表达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44、CD69和OX40,以及颗粒酶、穿孔素等细胞杀伤相关基因.穿孔素基因敲除的双阴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小鼠CD4 T细胞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是与其他成熟CD4 T细胞不同的T细胞终末分化亚群.小鼠转化的双阴性T细胞高表达细胞活化分子和免疫杀伤类细胞因子,并主要通过穿孔素途径发挥免疫抑制功能.

  • 肝移植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吕少诚;李立新;武峤;郎韧;李先亮;樊华;赵昕;贺强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2016年4月170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结果 本组资料中共有2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其感染发病率为13.53%(23/170).23例患者中共分离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27株,其中腹腔引流液标本中20株,占74.07%(20/27),常见的菌种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9.63%(8/27)、22.22%(6/27)和14.81%(4/27).药敏结果提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甲氧西林类抗生素已经完全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已广泛耐药,耐药率分别为63%(15/24)、63%(15/24)和58% (14/2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烷为敏感,尚未检出耐药菌.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之一.常规预防性抗生素对此类病原菌治疗无效,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可作为治疗首选.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今日观

    作者:麻勇;刘连新;姜洪池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常见类型的胆管癌,占胆管癌总病例数的50%~70%.自1965年,Gerald Klatskin首次定义并将其命名为Klatskin瘤以来,人们对HC的认识逐步深入,外科治疗的方式、理念也经历了较多转变,但由于大部分理念源于观察性研究结论而非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因此目前仍有较多的争议[1].笔者复习新近文献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体会,对相关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王琛;刘永永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胆道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肝总管的恶性肿瘤,早由Klatskin于1965年描述,故亦称为Klatskin肿瘤,是常见的胆管癌类型,占胆管癌发病的60% ~ 70%[1].因其早期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由于肿瘤位于肝门部,容易侵犯临近的肝组织、门静脉及肝动脉,导致外科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手术切除率较低.HC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故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患者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希望的手段.

    关键词:
  • 先天性胆囊缺如合并分裂型右后肝管变异一例

    作者:崔占昆;邰升;鲁首男;符稳

    先天性胆囊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gallbladder,CAGB)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发病率为0.01% ~0.075%[1],合并分裂型右后肝管变异者则更加罕见,该病由于术前诊断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而导致不必要的手术以及术中探查造成胆管损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7年4月收治1例CAGB合并分裂型右后肝管变异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急性阑尾炎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2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宝亮;黄容海;贾哲;张珂;赫嵘;鲁岩;郭立民;王杨;李勤涛;张维;蒋力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因HIV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功能受损,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发生感染及肿瘤的几率升高[1],其中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感染,甚至高于HIV感染合并的机会性感染[2-3].急性阑尾炎起病急、发展快、易坏疽穿孔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或者弥漫性腹膜炎.HIV感染患者由于低细胞免疫状态、诊断治疗不及时等原因更易并发急性阑尾炎进而造成炎症扩散.本文总结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合并HIV感染并行阑尾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并复习文献,以指导治疗.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精准外科诊疗进展

    作者:修典荣;王行雁

    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是复杂和困难的,而精准外科的理念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地面对这一挑战.精准外科的内涵是应用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患者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诊断与评估,制订精准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涵盖了疾病评估、治疗规划、手术实施、术后康复与综合治疗,精准外科是肝门部胆管癌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精准评估及手术技巧

    作者:张东;耿智敏;王林

    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解剖关系复杂、易侵犯周围血管及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导致手术切除率及长期生存率均较低[1].其生长及转移特点为:(1)纵向生长,沿胆管黏膜下层纵向肝侧及十二指肠侧生长;(2)横向浸润,向胆管周围及邻近结构的浸润性生长,累及肝门部重要血管结构及肝组织;(3)淋巴转移,易出现区域性淋巴转移.近年来为提高肝门部胆管癌R0切除率,开展了联合半肝、肝三叶切除、围肝门切除及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根治术式,其预后较前显著改善[2].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准确判断及提高手术技巧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R0切除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薛荣泉;夏医君;希龙夫

    根据癌肿生长部位的不同,可将胆管癌分为上段、中段、下段.上段胆管癌称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肝总管及汇合部的恶性肿瘤,Klatskin教授在1965年首先报道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被称Klatskin瘤,占胆管癌的58% ~75%[1].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丁向民;蒋国庆;柏斗胜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临床上为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肝内、外胆管癌的50%以上.采用非接触切除技术,实施尽可能包括肝门非解剖式整块切除、半肝及尾状叶切除,以及门静脉切除重建,可使HC患者获得长期存活机会[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肝门部解剖学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的进步,围手术期管理的改进,HC手术成功率明显提升[2],然而HC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很高.预防手术并发症和改善手术结果是肝胆外科医师追求的方向,本文就HC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摘译)

    作者:谷俊朝

    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坏死的预后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umor Necrosis in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德国] Atanasov G,Schierle K,Hau HM,et al.Ann Surg Oncol,2017,24 (2):518-525.DOI:10.1245/s10434-016-5472-0.背景 已经有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和瘤周纤维化在选定的实体瘤中具有预后价值.然而,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肿瘤进程和预后的影响还不明确.方法分析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肿瘤标本(n=47)的坏死形成和瘤周纤维化的程度.组织学评估肿瘤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和患者的生存相关联.使用Univariate Kaplan Meier分析和逐步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关键词:
国际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