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资料属实、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来稿请附电话或手机号码。部队医院来稿要注明地址及邮政编码。如有查询,请注明稿件编号。
2.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角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文题受XX基金资助(基金编号XXXX)”,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3.来稿一律文责自负。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的观点,除非特别声明。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
4.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作者收到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处理意见,说明稿件仍在审阅中,如作者欲投它刊,请及时与本刊联系。
5.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有彩色图片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并酌付稿酬。
6.凡通知确定刊用论著、实验研究的文章,第一作者寄二寸免冠照片1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发文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期刊支持在线投稿,投稿地址为:http://www.zggygjsszz.c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是核心刊物,是科技核心期刊。
该杂志多次在国家卫生部、中华预防医学会及全军医学期刊评比中获奖,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可见期刊的质量还是很好的,可以尝试投稿。
在知网上查看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如下:复合影响因子:1.216,综合影响因子:1.147。
有官网,官网网址为:http://www.zggygjsszz.cn。
期刊目前不是CSCD核心,就是一本科技核心,级别没有CSCD高。
稿件录用后需要收取版面费用,一般版面费在2000元左右,具体还是要看编辑通知。
据查询,该期刊不在B类期刊目录内。
期刊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北京医科大学、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一类学术期刊。
期刊需要收取审稿费用,只有交了审稿费,编辑才会进行审稿,具体审稿费用可以咨询本站在线老师。
有关期刊的投稿要求可以上滑在本站的期刊详情页进行查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的审稿周期一般为3个月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可能还处于审稿状态,退稿要和编辑联系。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与绝经妇女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7-06手术治疗的82例绝经妇女股骨颈骨折,按术后10 d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组.骨量正常组(14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均≥-1.0SD,骨量降低组(37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为-2.5~-1.0 SD,骨质疏松组(31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2.5SD.结果 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骨质疏松组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血清铁蛋白、PI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PIN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降低组,且骨量降低组血清铁蛋白、PINP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明显负相关(P <0.001),PINP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明显负相关(P=0.035);血清铁蛋白与β-CTx呈正相关(P <0.001),血清铁蛋白与PINP无相关性(P =0.138).结论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上升可能是骨量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可能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有一定相关性.
目的 评价专家级青少年股骨外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3-09-2017-11收治8例股骨干骨折,采用专家级青少年股骨外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2~26)个月,所有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骨折均在10周内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一例肢体长度差异超过2 cm,影像学评价未出现旋转、成角畸形及颈干角增大.结论 采用专家级青少年股骨外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选择.
目的 比较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12-2016-12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8例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26例经跗骨窦入路(跗骨窦切口组),32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L形切口组).结果 跗骨窦切口组切口愈合时间较L形切口组短,而且跗骨窦切口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6~2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维持良好.结论 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比较,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切口愈合时间更短,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7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27例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9~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复查X线片显示克氏针均位于骨骺近端,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12周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97.3±1.4)分.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可有效避免骨骺损伤,固定牢靠,术后患儿即刻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86例,按治疗方案分为髌上入路组和髌下入路组,对2组术后胫骨力线、小腿肿胀程度、骨折愈合时间、临床优良率、膝关节疼痛发生率以及术后膝关节HSS评分等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9个月.髌上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少于髌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前术后周径比值为(1.2±0.4),明显小于髌下入路组的(1.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0.598,P=0.034);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9).髌上入路组术后胫骨力线异常发生率与髌下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但是髌上入路组术后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髌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髌上入路组膝关节HSS评分优于髌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 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对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膝前区疼痛发生率更低.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吸引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05-2016-05治疗创伤后胫骨慢性骨髓炎16例,采用病灶清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吸引术,待髓腔内肉芽组织生长红润、良好后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经骨皮质开槽、彻底病灶清除及持续VSD吸引14~28 d,所有患者第一次更换VSD时行创面分泌物培养阴性,创面及髓腔内肉芽新鲜、红润,无脓性分泌物.15例经病灶清除VSD吸引、取髂骨植骨及再次VSD吸引后植骨表面肉芽生长红润,直接予缝合创面;1例因植骨时打压太紧、植骨量太多突出骨皮质表面致血管化困难,植骨表面干燥坏死,经刮除表面坏死骨组织并继续VSD吸引1周后表面肉芽生长红润予缝合伤口.所有创面一期愈合,术后获得随访平均21.6(15~48)个月,骨折均愈合、感染无复发、未发生再骨折.结论 病灶清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吸引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能缩短治疗时间,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分为高隐性失血量组(A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B组),纳入分析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手术人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等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性别比例、BMI及高血压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指标中P<0.05的指标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的OR值>1,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患者、糖尿病、非骨水泥型假体、后外侧入路、低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量多、总出血量多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分析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感染细菌谱及药敏结果,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2-10-2018-06收治的57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对其骨组织感染细菌的构成及相应药敏抗生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13种60株,其中格兰染色为阴性菌8种30株,阳性菌5种30株.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医源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14株,革兰氏阴性菌10株;开放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16株,革兰氏阴性菌20株.上述2种类型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31,P=0.292).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青霉素耐药率高,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全部敏感.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主要致病菌,了解慢性骨髓炎细菌分布及药敏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研究距骨自体骨软骨移植联合踝关节牵开治疗Hepple-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2行距骨自体骨软骨移植联合踝关节牵开术治疗的Hepple-Ⅴ期距骨骨软骨损31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踝关节间隙测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32 (26.4±4.5)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91.3±2.1)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5.9±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0).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1.5±1.0)分,明显低于术前的(5.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0).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间隙为(5.7±0.5)mm,明显高于术前(4.1±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P=0.00).25例行内踝截骨显露病变,末次随访时截骨处均已愈合;术后4例出现针道感染,多次换药及抗生素应用后得到愈合,5例诉踝关节僵硬及疼痛,予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及踝关节功能锻炼后有所改善,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 距骨自体骨软骨移植联合踝关节牵开治疗Hepple-V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短期疗效明显,但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目的 观察骨盆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7-06采用骨盆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26例闭合性Tile C型骨盆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8(10~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6~15)个月.参照Matta-Torne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7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2%.采用Majeed评分对术后功能及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1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4.6%.8例合并神经损伤者中6例术后4~8个月均完全恢复;2例术后1年大部分恢复,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 骨盆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后环损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固定可靠的优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股骨干多节段粉碎性骨折利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2利用桥接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多节段粉碎性骨折72例.结果 7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12.8±3.6)个月.术后发生骨不愈合4例,骨关节僵硬3例,其余无钢板断裂及骨感染等情况发生.术后疗效采用Friedman-Vyman系统评价:优42例,良18,可10,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 股骨干多节段骨折采用桥接系统内固定术,比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疗效更好,对预防内固定断裂、提高下肢功能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后踝骨折手术中后踝骨块是否固定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1手术治疗的72例后踝骨折,按照后踝是否固定分为观察组(固定后踝,40例)和对照组(不固定后踝,32例).评估骨折复位评分、愈合时间、临床评分、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影像学骨折复位评分、临床评分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后踝骨折块对后踝骨折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6-03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73例,其中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GIOP)导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GIOP组),与未使用激素的46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GIOP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19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39个月.2组在手术时间(t=0.779,P=0.439)、术中出血量(=0.390,P=0.698)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OP组髋关节功能:优15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24例,良2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7%.GIOP组与对照组比,并发症发生率更高(x2 =5.146,P=0.022),术后髋关节优良率更低(x2 =3.801,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应仔细规划,控制原发病病情,并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恢复髋关节功能.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经手术治疗后再次骨折的医源性原因.方法 对自2016-03-2016-12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再次骨折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评估:动力化失败6例(初次髓内钉治疗),单纯植骨失败4例(初次治疗2例髓内钉,2例钢板);骨折端清理,植骨辅助钢板螺钉固定4例(初次髓内钉治疗,其中2例二次手术时髓内钉予以置换);骨萎缩型骨折不愈合2例(钢板固定),肥大性骨折不愈合12例(髓内钉固定).术中评估:锁定钢板未成功锁定2例;考虑骨折端清理不彻底或者植骨不充分8例;术中拆除内固定物前行应力测试可见不同程度的不稳定12例.结论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术后再次骨折往往存在很多的医源性因素,多与术者的手术操作不当相关.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骨折部位分布情况及解剖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7-12-收治的下肢DVT 1 219例的资料,统计分析血栓不同解剖部位分布情况,比较不同骨折部位所占的比例及血栓的类型分布差异.结果 1 219例静脉血栓中近端静脉血栓25例,远端静脉血栓1 043例,混合血栓151例.血栓发生部位:左下肢495例,右下肢370例,双下肢354例.骨盆髋臼骨折占8.4%,髋部骨折占55.9%,股骨干骨折占7.6%,膝关节周围骨折占17.5%,胫腓骨骨折占5.2%,踝关节周围骨折占5.5%.肌间静脉是所有骨折类型中容易累及的部位,其次为胫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膝关节以上骨折部位容易发生肺栓塞.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高12.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3.95,P<0.05).血栓形成易累及左下肢.结论 不同骨折部位静脉血栓所占比例及解剖分布不同,髋部骨折所占比例高,远端血栓多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男性,左下肢血栓形成多于右下肢.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5-2016-12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软组织缺损42例,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6~24)个月.4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耐用、外观满意,无慢性溃疡;1例因足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远距离转移发生静脉回流障碍致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植皮均愈合,1例术后3d浅层血管栓塞浅层部分坏死,游离植皮愈合.结论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其皮瓣具有质地良好、厚薄适中、耐用、切取简单、血运良好、成活率高的优点.
目的 探讨分析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1治疗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40例,20例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组),20例行微创插板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组).结果 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比钢板组更短(t =-6.91,P<0.001),且髓内钉组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早于钢板组(=-8.998,P<0.001),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的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P=0.035);2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至术后半年改良HSS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上,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微创插板锁定钢板内固定都能获得满意的固定和骨折愈合效果,但前者术前等待时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下地负重时间早,更有助于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康复.
目的 观察快速破坏性髋关节骨关节炎(RDHO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与普通髋关节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方法 纳入自2009-09-2016-12采用髋部后外侧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2例RDHOA、普通髋关节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患者,统计分析术中出血量等相关资料.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RDHOA组手术时间(75±35)min,HOA组手术时间为(73±27)min,ONFH组手术时间为(75±31)min,FNF组手术时间为(72±22)min,上述4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6±175)、(228±169)、(275±146)、(242±135)ml,各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骨关节炎虽然病因未明,但其相关病理改变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尚无明显影响.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12-2017-03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松解治疗GMC患者26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5~70 min,平均48.6 min.2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8~16)个月.其中1例出现臀部创面积液,经积极对症处理痊愈,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疗效依据GMC患肢功能评价方法判定:优1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 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臀肌挛缩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超薄皮瓣移植修复踝足部创伤性难治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10-2016-10收治踝足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28例,通过合理选择供皮瓣,将修复踝足部创面的皮瓣的形状和结构及转位进行改良,扩大了供皮瓣面积和修复范围,加快了皮瓣血运重建.结果 本组1例交腿皮瓣移植术后蒂部受扯压,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移植术后蒂部受压均导致皮瓣边缘少许皮肤坏死,局部修整或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成活,无皮瓣下感染,远位移植皮瓣早断蒂时间为术后5~15 d,平均12d,全部创面修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5年,皮瓣质地柔软,色泽红润,皮毛柔软,部分皮瓣表现细长且黑,皮瓣不臃肿,无压疮或溃烂,无带感觉皮瓣或远位移植皮瓣约1年感觉基本恢复.结论 经改良超薄皮瓣可供面积大、皮瓣转位灵活、修复范围广、远位移植断蒂早、疗程缩短、皮瓣性状好、能更有效地修复踝足难治性创面.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6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结果 20例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8(24~41)个月.术后3个月时截骨部位均愈合,其中14例在术后2个月内愈合.未发生感染、腓总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矫正度10°~18°(15.6±2.0)°.术后疼痛VAS评分、HSS评分、KSS功能评分、KSS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术后24个月各指标较术后3个月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手术部分优化了传统胫骨高位截骨术,其优势在于避免或减少了截骨处不愈合、延迟愈合.
目的 探讨采用胫骨近端双平面开放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6采用胫骨近端双平面开放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的3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0~29)个月.3例术后出现切口皮肤部分脂肪液化,经换药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内翻均矫正,无矫正度数丢失.胫骨平台后倾角无明显变化,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截骨区愈合时间平均6(4~11)个月.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平均89.5°(88.6°~92.0°),膝关节屈曲平均119°(110°~130°),疼痛VAS评分平均1.4(1.1~1.9)分.结论 胫骨近端双平面开放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安全、有效,不仅可以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炎进展,而且可使退变的关节软骨得到修复.
目的 探讨骨代谢4项(N-端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β-胶原序列、25-羟基维生素D3)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跟骨定量超声检测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3组,骨质正常组43例,骨量减少组49例,骨质疏松组54例,并检测3组血清骨代谢4项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N-端骨钙素水平比较,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β-胶原序列水平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质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端骨钙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82,P<0.05),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r=-0.84,P<0.05)、β-胶原序列(r =-0.79,P<0.05)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而25-羟基维生素D3与骨密度无相关性(r=0.46,P>0.05).结论 N-端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β-胶原序列是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测指标,也是评估骨代谢、骨转换的理想指标,而25-羟基维生素D3仅是反映体内钙磷代谢的调节指标.
目的 比较后外侧单纯T形钢板与后外侧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8例(应用T形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14例(应用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DeCoster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HSS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和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情况采用DeCoster评分标准评估:对照组优8例,可4例,差2例;观察组优10例,可6例,差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P>0.05).对照组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2例,关节僵硬1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35.7%;观察组骨折不愈合1例,关节僵硬1例,螺钉松动1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9,P>0.05).结论 采用后外侧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诊治的15例成人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5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组),5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5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组).结果 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8~22)个月.骨折均愈合,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6±0.3)个月,锁定钢板组为(5.2±0.4)个月,外固定架组为(8.2±0.5)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固定失败.结论 交锁髓内钉、锁定钢板、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均具有可行性,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中规范手术操作,术后进行良好的康复锻炼.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Omnispan系统与FAST-fix 360°系统缝合修复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02于关节镜下缝合修复的124例内外侧半月板损伤,62例术中采用FAST-fix 360°缝合系统(A组),62例术中采用Omnispan缝合系统(B组).结果 1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7(12~2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关节无交锁症状,McMurray试验为阴性.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Omnispan缝合系统与FAST-fix 360°缝合系统治疗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安全性相近.
目的 评价分析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足拇外翻的手术技术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56例(62足)轻中度足拇外翻行第1跖骨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拇内收肌腱切断、籽骨悬韧带松解+外侧关节囊松解)手术,术后疗效采用美国足踝AOFAS评分评价,记录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VA)与第1、2跖骨间夹角(IMA)角度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籽骨位置变化.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13(10~17)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HVA角度为(10.51±4.26)°,与术前的(29.43±5.26)o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01).末次随访时IMA角度为(6.81±2.31)o,与术前的(13.16±2.30)°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4,P=0.001).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为(88.20±6.5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30±1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01).末次随访时胫骨籽骨位置变化,不正常位置组(Ⅴ~Ⅶ级)的比例为6/62,与术前的31/62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7,P<0.001).患者无临床复发症状.结论 采用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可以去除拇外翻致畸因素,恢复跖趾关节匹配性,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目的 探讨后内侧入路双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7-04采用后内侧入路双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的7例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20~100ml,平均55 ml;切口长度5~~8 cm,平均6.5 cm.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3~20)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6.3(88~100)分.结论 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双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以有效显露骨折区域,直视下复位骨折并获得稳定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同时又能满足患儿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疗效满意.
目的 评价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2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的15例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截骨手术前先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截骨端采用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固定.结果 15例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14例截骨处骨性愈合,1例因术中截骨合页处骨皮质断裂而延迟至术后6个月愈合.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骨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膝外翻角较术前明显矫正,术后2年膝关节功能KOO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术后截骨处不愈合、内固定物刺激并发症较少,而且手术不影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目的 总结小腿复杂开放性骨折分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2009-04-2016-04收治GustiloⅢ型小腿开放性骨折25例,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5例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在一期手术后,1例因感染危及生命行截肢术,1例因足部发生缺血坏死行截肢术.保肢的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2~48)个月.11例GustiloⅢa型开放性骨折采用植皮封闭创面,11例Ⅲb、1例Ⅲc型开放性骨折采用皮瓣封闭创面,创面封闭手术均一次成功,后期无感染发生.固定则采取外固定方式,23例终都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对于Gustilo Ⅲ型小腿开放性骨折,分期处理效果较好,既有利于生命安全,也有利于避免感染,有利于骨折愈合.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内踝骨折者予2枚空心钉固定,腓骨中下段骨折用弹性髓内钉或者钢板内固定,用1或2枚空心钉从前向后固定后外侧较大的Volkmann骨折块.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8~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22周,平均17周.术后未发生皮肤坏死、伤口裂开、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愈合等问题.术后疗效按AO-FOS踝与足评分标准评估:优17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 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髌骨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不稳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3-01采用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无骨性结构异常的髌骨不稳症47例,术前及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12~30)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未再发生髌骨脱位,恐惧试验阴性,髌骨轴位X线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44例,髌骨轻度半脱位3例,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95.32±4.21)分,与术前(56.66±5.7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12,P<0.001).结论 髌骨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无骨性结构异常的髌骨不稳症疗效确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直接固定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自2014-01-2016-05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5~2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86(80~120)min.住院时间平均11(9~15)d.所有切口一期愈合.所有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2~16)周,无骨不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Kofoed踝关节评分平均91(72~100)分,其中优1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 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均可获得良好的显露,并可同时处理内踝骨折、关节面的塌陷和压缩,近期疗效满意.
目的 探讨3D打印三角骨块导板在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3诊治的13例儿童DDH,术前所有患儿均行骨盆CT断层扫描,并将数据导人Mimics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参照正常髋臼前倾角和髋臼指数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前模拟,设计并3D打印维持截骨端稳定所需的三角骨块导板.术中用导板获取骨块,旋转截骨远端.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7(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儿双髋活动未见明显受限,未出现股骨头再脱位、股骨髋臼撞击征、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0.4±0.8)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髋臼前倾角、髋臼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三角骨块导板辅助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DDH可获得满意效果,术者可提前评估矫正后的髋臼前倾角、髋臼指数,便于制定手术方案,避免术中透视无法评估髋臼前倾角和术中主要依靠术者经验等局限性.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外科Apgar评分对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3-01-2017-05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将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纳入谵妄组,未发生谵妄的患者纳入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外科Apgar评分预测术后谵妄的ROC曲线.结果 49例(31.0%)术后出现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男性、高外科Apgar评分者谵妄发生率低.ROC分析结果发现,外科Apgar评分预测术后谵妄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628,临界值为6分,外科Apgar评分≤6分预测术后谵妄的敏感度为0.55(95%CI为0.40~0.69),特异性为0.63(95%CI为0.54~0.72).结论 术中低外科Apgar评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Apgar评分≤6分对于术后谵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2诊治的30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HS组100例,PFNA组120例,InterTan组80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0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FNA组、InterTan组手术时间比DHS组长,而InterTan组手术时间比PFNA组更长;PFNA组、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比DHS组少,且PFNA组术中出血量比In-terTan组更少;PFNA组、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DHS组短,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内固定,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可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更有利于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是目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是否优于PFNA内固定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侧严重骨缺损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8-03完成的7例(7髋)髋臼侧严重骨缺损全髋关节翻修术,手术全程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包括术前规划、假体设计制作和髋臼重建.2例PaproskyⅢB型骨缺损采用加强环联合大体积植骨重建髋臼侧,5例PaproskyⅡB、ⅢA型骨缺损采用臼杯-垫块复合体重建髋臼侧.结果 7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显示髋关节旋转中心基本解剖重建,与术前计算机设计方案的三个维度对比误差<0.3 cm.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9(21~69)周.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断裂移位及髋关节脱位,髋臼假体周围无进行性透亮线等松动或可疑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3±6.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定制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3D打印个性化假体形态与骨缺损匹配后可获得假体初始稳定,其表面骨小梁多孔结构设计对于假体远期生物学固定有着较好的预期.
目的 分析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6-12诊治的13例(14髋)股骨头骨骺滑脱,9髋稳定股骨头骨骺滑脱,5髋为不稳定股骨头骨骺滑脱.6髋行闭合复位原位空心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8髋经髋前外侧Smith-Petersen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其中1例因严重股骨头骨骺滑脱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附加髂骨骨移植与股骨颈重建术.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1~8)年.术后早期1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髋发生软骨溶解.末次随访时2髋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患者术后髋部疼痛及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30.0±5.6)分提升至(86.0±7.3)分.结论 对存在明显滑脱风险及稳定股骨头骨骺滑脱患者应提前采取干预性措施,避免其发展成为不稳定股骨头骨骺滑脱.只要选择正确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后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目的 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1拟行TKA手术治疗的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15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观察组),15例进行常规手术操作(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下肢力线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摄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假体在位.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3D打印截骨导板进行截骨操作可缩短截骨时间,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同时患者术后可以恢复更好的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
目的 评价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4-12-2017-07诊治的210例老年髋部骨折,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3层,每层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03例,将氨甲环酸按15 mg/kg剂量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于切开皮肤前15 min内静脉滴注完,3h后再予以同等剂量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次.对照组107例予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评价疗效指标: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总输血量、输血比例.安全性指标:血栓事件,术后6周内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总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输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失血量和输血量.虽然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是合并血栓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是否使用氨甲环酸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研究快速康复外科与传统方法在THA手术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04.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3篇文献,共l 294例,观察组637例,对照组6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快速康复外科在THA手术中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VSA评分,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缩短首次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较高的结局指标研究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在THA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有效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Erdheim-Cheste病(ECD)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非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发病机制目前不详,目前已知是一群CD68(+)、CD1a(-)、S-100(±)为特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在全身各个器官浸润所致,在这些患者首发症状为骨痛,多数患者伴有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肾脏、乳腺受累[2-3].笔者于2015-03收Erdheim-Chester病侵犯股骨颈1例,报道如下.
胫骨平台骨折是下肢常见骨折之一,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但近年来老年人群发病呈递增趋势[1].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机制复杂,但大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手术仍是目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效的方法.因此,术前骨折准确诊断、精确分型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胫骨平台骨折分类系统繁多,有价值的分类方法不仅要求分类全面、易于记忆,更要能够帮助诊断、指导治疗、判定预后.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有Schatzker分型、AO/OTA分型、Hohl-Moore分型、三柱分型,前3种分型以X线片为参考,综合考虑了骨折的形态特征、病理生理因素及治疗方法.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CT为参考的三柱分型逐渐成熟,可在三维CT基础上直观立体地评估胫骨平台骨折,为平台骨折的诊断提供了全新的诊断策略和立体思维.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4 05 06 |
9月初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上投的稿件,10月10号返修,送审了两个审稿专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针对这些意见逐条进行修改,一个月后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整个流程还是很顺利的。
8月份投的稿件,半个月左右送外审,一个月返修,参照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一进行修改后,11月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第一次被核心期刊收录,很开心。
6月5号投的稿件,7月25号退修,8月25号提交修改稿件,9月21号收到录用通知书,前后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快的,希望期刊可以越来越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的审稿速度还是很快的,投稿到录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经修改后文章有了很大的提升,推荐大家投稿。
个人感觉审稿速度很快,我是2月中旬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上投的文章,3月初返回了审稿结果,历经两次的修改被收录,前后历时多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
9月26日在期刊上投的稿件,10月27号返回审稿意见,给出的修改意见都很中肯,11月中旬修改返回,20号又修改了一次,12月下旬被收录,编辑和审稿专家都很专业认真,给了我很多的指导,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之后有文章还会再来的。
我的整个投稿流程还是比较艰难的,初审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历经四次的退修,才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很庆幸最后稿件被收录了,还是很开心的。
去年11月16号投的稿件,12月6号收到退修,之后于12月22号有历经一次的修改,1月14号被收录,编辑校稿很仔细,很多细节问题都会进行标注,每次咨询时态度也很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很感谢。
9月初投的稿件,一个月左右外审返修,建议修改后录用,历经两次的修改被收录,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
投稿后两个月左右返回信息,建议小修后收录,审稿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都很中肯,对文章的理解很透彻,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还是很感谢的。
9月1日投的稿件,一周内审,之后送外审,一个月左右返回了审稿结果,送审了三个审稿专家,一个专家认为文章的创新性不强,拒稿了,一个专家拒审,还有一个专家建议修改文章,提供了中肯的意见,编辑最后还是拒收了稿件,自己还是需要努力的。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今年10月20号投的稿件,11月15号收到审稿意见,经修改后于12于23号录用,前后历时两个月的时间,速度还是很快的,大家有合适的文章可以投稿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