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秀锦;李小鹰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 老年心房颤动15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丹凤;夏向南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 方法选择1998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65岁,有心房颤动史159例,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71例(44.65%),高血压病37例(23.27%),老年性瓣膜病13例(8.18%).病因不明38例(23.89%).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73.58%).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0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 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168例临床分析

    作者:鲁皖晋;刘小英

    我国目前约有1千万心房颤动(AF)患者,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其5倍的发病率[1]。A F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2]。抗栓治疗是AF管理的重要措施。对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危险分层,对采用不同的抗栓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 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采用危险分层后进行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和治疗效果。

  • 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左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悟棠;孔咏梅;王旭玲

    研究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显著增高,CH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较正常人明显增高.本研究通过测定CHF患者血浆BNP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浓度,探讨BNP及PAI-1与心衰程度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杨剑;周美兰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抗凝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8例PN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208例患者中,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9.23%.血栓栓塞组与非血栓栓塞组在年龄、是否长期卧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近3个月是否有手术史、是否留置静脉管道、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方面均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否长期卧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是否留置静脉管道、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是PNS并发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重视有上述因素的PNS高危患者,并予以预防性抗凝措施,大限度降低并发血栓栓塞的几率.

  • 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赵郑波

    目的:观察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 2017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在住院期间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结果:90例患者中27例进行抗凝治疗(30%);63例(70%)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抗凝治疗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18.33%,且非高龄组抗血小板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非高龄组联合治疗比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多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而较少进行抗凝治疗,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达标率不高.

  • 肺结核致非细菌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李岚;刘海滨

    患者男性,18岁。突发昏迷、抽搐、右侧肢体瘫痪、频繁呕吐2日入院。近半年来进行性消瘦、乏力、盗汗,1个月前因咳嗽、咯黄痰诊断为肺炎,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查体:慢性消耗病容,浅昏迷,瞳孔左>右(0.5cm、0.4cm),左侧光反射消失、视乳头边界模糊。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柔和吹风样杂音,肝脾未触及,压眶右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3.5×109/L,N 0.97,L 0.03,血小板201×109/L。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清亮,白细胞1.0×109/L,蛋白0.5g/L。胸片右肺上叶见一密度增高影,CT示大脑左侧额、颞、顶、枕叶大片低密度影,约10.2cm×5.8cm×5cm,边界不清,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右移。心电图正常。给予脱水、抗感染、溶栓、抗凝等治疗,入院第三天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左心房房间隔部心内膜增厚,数处基底膜暴露,附一带蒂赘生物,表面暗红色,质地松脆,镜检系机化组织和血栓成分;左心室壁内小动脉血栓栓塞及附近心肌灶性坏死。右上肺内动脉血栓栓塞,右下肺背段有一空洞,约4.5cm×1.6cm×1.3cm,腔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壁较厚。镜下见洞壁由结核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周围散在米粒或黄豆大小的灰白色结节,镜检为结核结节。右肺门淋巴结结核并互相融合,抗酸杆菌培养及结核杆菌DNA扩增(+)。肝瘀血,肝右叶动脉栓塞;右肾皮质部见一陈旧性梗塞区。大脑表面血管充血,管周少量出血,弥漫性脑水肿,白质疏松,灰质神经元变性坏死,左侧额、颞、顶、枕尤甚,内囊及附近组织呈片状软化灶,同侧小脑扁桃体有明显压迹,对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心房血栓和栓塞组织行细菌(含抗酸杆菌)培养及结核杆菌DNA扩增均为阴性。病理诊断:1、右肺下叶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伴肺门淋巴结结核;2、左心房心内膜损害,附壁机化血栓,多脏器栓塞(脑、肺、心、肝、肾);3、弥漫性脑水肿,右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左侧大脑内囊、海马部软化。 讨论:本例以脑栓塞起病。病理证实为肺结核、左心房内膜受损、附壁血栓形成。各血栓、栓塞部位无结核感染证据,符合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1]。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又称消耗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变多侵犯心瓣膜闭合缝。本例继发于肺结核,且血栓位于左心房,导致多脏器栓塞,尤以大面积脑栓塞为首发症状,实属罕见。本例有结核中毒症状已半年,未及时诊治,长期慢性消耗导致心内膜炎的发生,教训深刻。

  • 旅行与经济舱综合征

    作者:卜宏磊;薛青山

    [目的]研究经济舱综合征形成的原因与预防方法.[方法]搜集近年国外关于经济仓综合征(ECS)的研究成果,分析旅行中各种因素对ECS形成的影响.[结果]长时间旅行对血栓形成存在一定风险,如同时具有其他高危因素则ECS发病的危险性更高.[结论]旅行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仍以长时间的缺少活动为主要的触发因素.

  • 标志物D-Dimer在血栓栓塞性疾病预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福苏

    目的:探讨标志物D-Dimer在血栓栓塞性疾病预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患者402例,定期检查患者血浆标志物D-Dimer水平,根据随访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结果:VTE组和非VTE组在性别、年龄、D-Dimer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imer水平浓度若明显升高,对VTE风险的预测价值就高,值得临床应用.

  • 双针疗法加中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作者:李国杰;王洪英

    脑血栓形成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主要发病部位多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后动脉.常见病因多数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低血压等.血栓栓塞的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生肿胀、缺血、坏死和软化,坏死组织液化后形成囊腔,后形成瘢痕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确立了"中风"病名,其特点是: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歪,语言困难,昏不识人,并且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我科采用双针疗法加中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其疗效非常显著,现将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 洛丁新和倍他乐克联合治疗扩心心衰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洪浩;胡静涛;张晓璐

    尽管近10年高血压得到了有效治疗,冠心病的诊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心衰的发病率仍有增高的趋势,而扩张型心肌病则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病因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遗传性、病毒性、免疫性、酒精性,临床表现则表现为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和猝死.2008年3月~2010年5月应用洛丁新和倍他乐克联合治疗扩心心衰患者30例,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缺血性脑梗塞的纤维溶栓治疗

    作者:胡道予

    缺血性脑梗塞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栓塞引起的疾病.预后差,神经功能恢复亦差,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如有椎动脉梗塞1/3患者在发病早期即为不可救治,表现为昏迷,脑性强直、死亡.

  •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桂香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特发性心肌病,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1].在我国发病率13/10万本病死亡率极高,5年生存率40%,10年生存率22%.预后极差,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病疾病.本病病因迄今不明,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明显时方来就诊.常反复发作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可出现血栓栓塞,偶有猝死发生.患者住院时间均较长,思想负担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DCM患者的护理十分必要.收治扩张性心肌病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总结

    作者:姜海侠

    射频消融(RFCA)是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因其具有损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引起心律失常之折返还,使环路因受热而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从而消除参与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达到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但它属创伤性治疗方法,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血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或相关部分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施行RFCA患者20例,现将手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和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 口服避孕药致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作者:周德兰;李瑛;韩素萍

    复方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 OC) 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合剂, 除避孕外, 还具有调节月经周期, 降低卵巢癌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等一系列作用.20世纪60年代早期, 数例服用OC的妇女发生血栓栓塞的病例报告, 使OC与发生血栓栓塞的关系引起广泛注意并进行研究.中国有关这方面的病例报告并不多见.本院在应用过程中发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

  • 心脏影像学参数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林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在心房形成血栓,病情严重者可以引发血栓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脏影像学的相关参数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为基于心脏影像学参数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由于心脏超声的应用为广泛,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心脏超声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提供参考.

  • 急性肺栓塞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媛华;郭晓娟;翟振国;王锋;王辰;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研究课题组

    目的 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选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454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和/或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或直接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急性PTE.比较PTE有DVT与PTE无DVT的两组患者,筛选出PTE中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有DVT和无DVT患者,进行性别、年龄、BMI及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和肿瘤等比较,除糖尿病外(χ2=4.481,P=0.034),其余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VT的体征包括下肢水肿、静脉炎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下肢水肿(OR=2.255;95%CI:1.493~3.408)、静脉炎(OR=2.380;95%CI:1.426~3.973)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OR=3.834;95%CI:2.561~5.738)是DVT的独立判断因素.结论 下肢水肿、静脉炎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是DVT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检查DVT的体征,尤其应注意测量双下肢周径.

  • 静脉曲张与肺栓塞有关联吗

    作者:房未山

    临床上80%以上肺栓塞属于血栓栓塞,其中下肢静脉系统和盆腔静脉的血栓占95%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可以堵塞肺动脉和其主要分支.临床上表现显著,易导致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甚至猝死.来自小腿肌肉静脉丛的小血栓,一般不会严重地侵扰肺循环,但偶尔也能产生致死性肺栓塞.临床上来医院急救的肺栓塞患者不在少数.

  • 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警及多模式预防

    作者:阮朝阳;何永清;曾强华;张纲;项昶;朱群威

    目的:探讨采用多模式方式对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根据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2组,低风险组112例,男47例,女65例;年龄42~88岁,平均(72.40±13.29)岁;高风险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65~84岁,平均(78.50±12.76)岁.2组入院后即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高风险组术后第1天予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低风险组术后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连续14d;在出院前24 h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例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在低风险组,而高风险组未发现肺栓塞.低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6例,高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选取例数较多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比较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血肿及胃肠出血病例数.低风险组分别是(538.10±390.20) ml,(30±19) g/L,0例,1例;高风险组分别是(585.95±403.96)ml,(32±20)g/L,1例,1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的疗效与低分子肝素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无明显差别,但在降低出血性并发症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作为髋部骨折术后常规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方法.

  • 血友病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个性化预防血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佳飞;储小兵;庄汝杰;周莉;金红婷;吴承亮;肖鲁伟;童培建

    目的:观察血友病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个性化预防血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3年10月,11例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共手术14次,其中包括1例双膝计1次,左膝6次,右膝5次,髋关节2次.11例均为男性,年龄23~57岁,平均(36.1±11.0)岁,平均体重(64.1±8.9) kg.术前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准确诊断和分型,评估关节功能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出现的风险,围手术期动态监测患者FactorⅧ:C、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结合术前风险评估,术后根据检测结果个性化调整替代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拜科奇)剂量进行预防血栓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发病率.同时将患者分为术后远端关节活动组和非活动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凝血类各项指标和出院时间.结果:根据术后FactorⅧ:C,凝血类和血常规检查动态调整替代疗法预防血栓,纳入研究11例均未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早期指导肢体远端关节活动患者术后短期内APTT高于非活动组,D-2聚体低于非活动组,术后出院时间短于非活动组.结论:血友病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由于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出血,但并不意味着此类患者无术后血栓形成风险,根据动态检测调整替代药物剂量,完成个性化术后预防血栓、止血和凝血因子代替治疗的平衡,同时配合术后肢体远端功能,可以大大降低血栓风险,并且缩短出院时间.

916 条记录 1/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