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躯体-交感神经反射:一种可用于研究针刺原理的实验模型

    作者:李为民;吴根诚;花冈一雄;佐藤昭夫

    电刺激麻醉大鼠的外周神经传入纤维,如胫神经,可诱发躯体-交感神经反射.这种反射电位可从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如心脏或肾脏交感神经的分支中记录到.躯体-交感神经反射由两部分组成:A-反射,其传导延迟时间短(41±2 ms),由刺激有髓传入纤维而诱发;C-反射,其传导延迟时间长(210±13 ms),由刺激无髓传入纤维而诱发.一般认为,躯体-交感神经A-反射和C-反射分别代表来自躯体外周的不同感觉传入信息成分.

  • 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作者:穆晓红;徐林;许世刚;曹旭;张鹏;郑晨颖;陈江;李小平

    目的:评价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52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 33例(38足),女 19例(26足);年龄6~10岁,平均7.8岁.Ashworsh分级:Ⅲ级34例.Ⅳ级18例;踝阵挛阳性者42例.采用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结果:随访1-3年,平均2.6年,痉挛步态明显改善,畸形均无复发.根据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优32例,良14例,差6例.结论: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分型与术式选择

    作者:栾波;陈艺新;陈克洲;彭少英

    我院自1985年3月~1996年8月共收治84例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4例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3.5~36岁,平均15岁。术前混合畸形状况:双下肢交叉腿、屈膝、马蹄足65例,单下肢屈膝、马蹄内翻足8例,单下肢马蹄足11例。均伴有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为便于手术,我们将足下垂畸形分为动力型畸形和固定型畸形。2 治疗方法根据分型、年龄及肌张力大小,选择手术方法。A术式:为腓肠肌支切断术。窝处横切口,显露胫神经,然后找到支配腓肠肌内、外侧头的两根肌支,并用镊子轻夹神经,可见腓肠肌内、外侧头出现收缩,确认神经分支后切断。2周后开始锻炼。B术式:为腓肠肌腱膜切断滑移法。小腿中下1/3后作切口,显露腓肠肌腱结合部上3cm,腱膜上作倒“V”型切口,背屈踝关节滑移延长,石膏固定6周。C术式:为腓肠肌支加腓肠肌双头切断术。游离并确定胫神经到腓肠肌两个头的分支,切断约1cm,再用血管钳分离腓肠肌二头原位切断。术后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背曲10°,石膏固定3周后功能锻炼。

  • 腓动脉变异及其交通支穿胫神经裂隙1例

    作者:丁银秀;棘怀庆;王效军;马新伟;秦毅

    成年男尸1具.解剖其左下肢时发现左侧腓动脉自小腿骨间膜下方的裂孔穿出后,发出一交通支,自胫神经形成的裂隙中间穿过,并与胫后动脉相交通,其降支直接移行为足背动脉(图1).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例

    作者:刘成惠;梁春荣;邓波;王鑫;刘雨辉;杨珩;李瑞;严家川;王琳;周华东;王延江

    患者女,42岁。因双下肢阵发性痉挛、麻木半月于2013年11月28日入我院。患者10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已治愈。7年前患巨幼细胞型贫血,维生素B12治疗2个月后恢复正常,此后停药。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家属诉其入院前半月反应较迟钝,主要临床症状为双下肢痉挛及麻木,麻木症状逐渐向上蔓延至剑突平面,伴有头昏、行走不稳。病程中无发热、咳嗽,无头痛、腰痛、腹痛腹泻,无束带感,无反复缓解复发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行走不稳,扶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清晰。颅神经正常,剑突平面以下躯干及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左上肢Hoffmann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全脊柱MRI见全脊髓侧索和后束区域对称性长 T2异常信号(图1)。颅脑MRI的T2和Flair序列见双侧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体旁对称性异常信号(图2)。头颈部CTA未见明显颅内外血管异常。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电生理检查:双侧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双侧P100波潜伏期延长),双侧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刺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双侧P40波潜伏期延长),双侧胫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双侧胫神经F波、H反射正常。血清维生素B12降低(80 pmol/L),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补充维生素B12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患者躯干及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较入院时改善,左上肢Hoffmann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出院后患者坚持服用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患者出院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躯干及下肢麻木感觉较前改善。

  • 跟距骨桥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王洪军;宋兵;张晓红;翟红燕;王少春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跟距骨桥的定位、定性、分型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临床怀疑跟距骨桥的28例患者,共30足,所有患足行X线和CT对照检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内踝肿物、内踝处疼痛或伴内外翻受限、足底麻木,其中22例22足选择手术治疗.结果 以CT作为诊断跟距骨桥的金标准,超声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3%、94.737%、90.909%、94.737%、90.909%,Kappa值=0.856,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术中发现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如胫神经卡压16例、骨桥表面滑膜囊肿11例、踇长屈肌腱受压移位1例,超声均能正确提示.CT仅提示11例骨桥表面滑膜囊肿,而其他并发症未能提示.X线则所有并发症均未提示.结论 与X线和CT相比,高频超声可以明确定位和定性诊断跟距骨桥,并能准确提示胫神经卡压、新生滑膜囊肿、肌腱受压移位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神经阻滞的注射针定位中电刺激强度与针尖-神经干距离及针尖斜面方向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守国;励建安;朱杰;李冰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注射针定位技术的针尖-胫神经干距离与刺激电流强度关系,为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两兰大白兔7只,体重2.5±0.5kg,雌雄不限.兔大腿后外侧纵向切口暴露胫神经干14条,以三维定位仪定位针尖与神经干间距离,分别于针尖-神经干距离为0mm、1mm、2mm、3mm、4mm、5mm处调节刺激器电流(直流电方波输出,波宽0.2ms,频率2Hz)强度,记录诱导靶肌肉收缩的低刺激电流.结果:低电流刺激强度分别为:0.28±0.07mA(0mm)、0.34±0.08mA(1mm)、0.44±0.10mA(2mm)、0.58±0.15mA(3mm)、0.74±0.17mA(4mm)、0.91±0.21mA(5mm).以针尖-神经干距离为自变量X,低电刺激强度均数为应变量Y,直线回归分析示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Y=0.13X+0.22,决定系数r~2=0.974.结论:注射针定位中针尖-神经干距离与刺激电流强度呈线性回归关系,对临床神经阻滞中的注射针定位有指导意义.

  • 兔胫神经阻滞中乙醇扩散的影响因素

    作者:朱杰;励建安;刘守国;李冰

    目的:探讨乙醇推注速度、浓度和容量对乙醇在组织中扩散特征的影响,为溶神经技术的l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54条胫神经干,分为3组.在神经电刺激仪引导下准确定位胫神经干后,注射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标记的乙醇.第Ⅰ组(推注速度组)胫神经18条,分成3个亚组(Ⅰ a、Ⅰ b、Ⅰ C),分别接受以不同推注速度(0.004ml/s;0.01ml/s;0.1ml/s)注射0_3ml无水乙醇.第Ⅱ组(浓度组)胫神经干12条,分成2个亚组(Ⅱa,Ⅱb),分别接受以0.01ml/s推注速度注射0.3ml 50%乙醇和无水乙醇.第Ⅲ组胫神经24条,分成4个亚组(Ⅲa、Ⅲb、Ⅲc、Ⅲd),分别接受以0.01ml/s推注速度注射无水乙醇0.1ml、0.3ml、0.5ml、1.0ml.注射后第10min行16排螺旋CT扫描,计算乙醇扩散体积,并将图像行三维霞建观察乙醇扩散方式.结果:Ⅰ c亚组乙醇扩散体积明显高于Ⅰ a、Ⅰb亚组(P<0.05).乙醇浓度对乙醇扩散体积没有影响(P>0.05).容量组各哑组间比较发现各亚组间乙醇扩散体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醇扩散的形态为纵向,推注速度以及容量显著影响乙醇扩散体积,但是乙醇浓度对扩散体积无影响.

  • 兔乙醇胫神经干阻滞的量效关系研究

    作者:李冰;励建安;朱杰;刘守国

    目的:明确兔乙醇胫神经阻滞的量效关系。方法:新西兰兔24只,胫神经44条,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胫神经无水乙醇阻滞。按注射容量分为4组:0.1ml、0.3ml、0.5ml和1.0ml。分别于阻滞前和阻滞后第1、2、4、7天及2、3、4、5、6、7、8周,记录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实验终止时,取胫神经和注射部位肌肉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损害。结果:小容量0.1ml组CMAP波幅在第1周有所恢复,但第2周作用基本消失(P>0.05),而0.3ml组的作用持续到第8周(P<0.05);大容量组(0.5ml和1.0ml)CMAP波幅降低更明显(P<0.05),但并发症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动物(9/15)因并发症死亡,故实验在第4周终止。前4周CMAP波幅降低,除0.3ml与0.5m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织学示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神经轴索变性;0.5ml和1.0ml组肌肉局灶性结缔组织增生。结论:兔乙醇胫神经干阻滞的理想有效安全容量是0.3ml/点。

  • 跟下神经临床解剖学观察

    作者:孙晓伟

    目的 探讨跟下神经和足跟疼痛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探讨选择我校16具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其中男性9具,女性7具,共32侧下肢.从小腿内侧中上1/3处开始,在胫骨内后缘把小腿三头肌分开,充分暴露胫后血管和神经,直到足底.观察跟下神经的起自部位、走行和支配情况等.结果 跟下神经,主要起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此神经较细,神经起始处平均横径为1.3±0.4mm,多以单支出现.本研究中,起自胫神经分叉处的有10侧,占31.2%;起自足底外侧神经有16侧,占50.0%;其余6侧起自胫神经,占18.8%.跟下神经起自部位性别差异,男性跟下神经起自部位发生情况和女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下神经发出的前后分支在拇展肌与足底方肌之间可能同时或者分别被卡压,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此类情况.

  • 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的超声特征

    作者:孙冬梅;王艳滨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跗管处胫神经的超声特征,为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31例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23例,并选择同期22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内踝水平的胫神经行超声检查,比较各组胫神经的左右径、前后内径、截面积和血流情况。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组胫神经双侧左右径及内径增大,且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胫神经超声主要表现为神经束回声减低、筛网状结构模糊和神经外膜增厚、不平整,与毗邻组织分界不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及对照组胫神经血流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跗管处胫神经的超声特征为神经束回声减低、筛网状结构模糊和神经外膜增厚、不平整,与毗邻组织分界不清,为评估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

  • 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和预后

    作者:任继鑫;刘树清;刘智;李京生

    目的 了解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概率、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1999年7月~2007年8月收治208例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31例,手术治疗13例,非手术治疗18例.结果 手术治疗的13例中8例有胫神经损伤表现,术前胫神经平均分为3.54分(按照LSUHSC评分),3例术后有恢复,4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未恢复,术后胫神经评分平均为4.77分.13例术前腓总神经平均分为2.23分,术后6例有恢复,2例恢复正常,5例没有恢复,术后腓总神经平均分为2.69分.非手术治疗的18例中14例有胫神经损伤,术前胫神经平均分为3.67分,13例有恢复,12例完全恢复正常,术后胫神经平均分为4.89分.非手术治疗病人都有腓总神经损伤,治疗前腓总神经平均分2.39分,治疗后13例有恢复,3例恢复正常,5例没有恢复,术后腓总神经平均分为3.39分.统计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没有明显差异(P=0.206).胫神经恢复好于腓总神经(P<0.01).结论 髋臼骨折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其中腓总神经分支损伤更多见、更严重,无论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恢复都比胫神经差;坐骨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优于非手术治疗.

  • 创伤性多发性骨内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常青;黄迅悟;郭立新;任永康

    患者男性,27岁.子弹自左小腿内侧上部胫骨后射入,并向下外前方走行25 cm击断腓骨穿出体外,两月后,左足趾渐出现爪状畸形,足底前外侧出现1.0 cm×1.5 cm溃疡反复不愈而入院.查体:左小腿表浅静脉曲张充盈,中部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足底皮肤痛觉减退,以外侧为甚.肌电图示胫神经损伤.诊断:①胫神经损伤(不完全性);②胫后动静脉瘘.并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胫神经纤维断裂1/4,并与比目鱼肌粘连;胫后静脉增粗,在比目鱼肌腱弓下可触及明显震颤.分离见胫后动静脉形成单纯交通孔道样瘘.故行胫神经粘连松解、外膜缝合和胫后动静脉四头结扎术.结扎术后,患肢外侧仍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考虑腓动静脉瘘的可能.为防止肢体坏死,决定二期处理.

  •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技术

    作者:宋畅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粗大的神经结构,自梨状股下孔出骨盆后,行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行至大腿后方,在腘窝处潜行,并分支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足手术和膝以下的下肢手术。单独应用坐骨神经阻滞可为除小腿和足内侧面以外的所有膝部以下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1]。小腿和足内侧面为隐神经的感觉分布区,而隐神经是股神经的分支。当将坐骨神经阻滞与腹股沟血管旁“3合1”阻滞联合应用时,则适用于所有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手术后疼痛治疗。

  • 距下关节骨突致不典型踝管综合征二例报告

    作者:高维涛;姚建华;王仁润

    踝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在内踝后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卡压而产生的临床征候群.在多种致病因素中,距下关节骨突形成致胫神经拉伸紧张而仅产生小腿症状的不典型踝管综合征比较少见,现报告2例.

  • 胫神经缩窄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

    作者:王世杰;陈国强;修波;左焕琮

    目的 探讨胫神经缩窄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矫正内翻马蹄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方法 25例患者,其中脑瘫患者15例,其他患者10例.术前明确诊断病因,详细分析挛缩肌肉及神经支配,在显微镜下行胫神经缩窄术.术中神经电刺激定位运动神经和诱发肌电图监测.结果 行胫神经缩窄术37例次,术后功能改善36肢.踝关节增加10°~45°背屈,改善率97%.内翻足26例,22足改善,改善率85%.37足中术后足底位置正常(足底完全着地)9例(24%),尚不正常4例(11%).25例患者中,术后随意运动功能改善21例(84%),其中显著改善5例(20%).4例无效均为脑瘫患者.结论 胫神经缩窄术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矫正内翻马蹄足,改善下肢运动的有效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

    作者:陈发春;徐萍;汪同祖;邓光清;叶斌;李舸;程钢

    1应用解剖腓肠内侧皮神经在腘窝内起自胫神经,主干在深筋膜深面随小隐静脉下行,至小腿中段以下方穿出深筋膜,后有发自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加入,吻合成腓肠神经,继续伴小隐静脉下行经外踝后方至足部,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和小趾外侧的皮肤[1].

  • 利用弃肢组织移植修复对侧小腿组织缺损一例

    作者:吴红军;李金晟;杨庆民;丛海波;翟建国

    患者男,35岁,被电机绞伤双下肢致右小腿离断,左踝部开放粉碎骨折2 h入院.检查:右小腿自胫骨平台水平离断,膝部撕脱皮肤与远端肢体相连,胫神经自近端抽脱约20 cm,胫骨平台粉碎骨折,右小腿中下段及足尚保持完整;左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骨折,部分胫骨缺损,小腿下段内侧皮肤挫伤、缺损,足趾活动及血运良好.

  • 基于肌内神经分布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尖足畸形

    作者:向俊璐;刘圆圆;魏巍;李岚;王东;周文智

    目的 探讨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性脑性瘫痪(CP)尖足畸形患儿的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47例痉挛性CP尖足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3).2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粗大运动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另给予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治疗,所有患儿均共计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时,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2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疗效评价结果组间及组内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得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11)号],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Ⅱ级、Ⅲ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SS及GMFM分值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患儿CSS及GMFM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CSS分值分别为(10.5±1.9)分、(7.6±1.7)分、(7.0±1.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9±1.7)分、(8.6±1.6)分、(8.2±1.8)分;而GMFM分值分别为(66.7±9.5)分、(79.6±10.1)分、(90.2±10.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9.1±8.8)分、(73.1±11.2)分、(81.5±12.6)分,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2.662,P=0.011;t=-2.022,P=0.049;t=-2.374,P=0.022;GMFM分值:t=6.588,P<0.001;t=2.086,P=0.043;t=2.532,P=0.015).③CSS及GMFM分值组内比较:治疗1、3、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CSS分值均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2.1±1.7)分,GMFM分值均分别高于治疗前的(49.5±7.9)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11.632、-26.432、-32.111,GMFM分值:t=9.091、14.159、17.352;均为P<0.001);治疗1个月时,对照组患儿CSS及GMFM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对照组患儿CSS分值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2.0±1.6)分,GMFM分值分别高于治疗前的(48.5±8.5)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18.247、-17.109,GMFM分值:t=10.366、11.723;均为P<0.001).结论 在常规粗大运动功能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基础上,联合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疗法,治疗痉挛性CP尖足畸形患儿起效更早,能进一步缓解肢体痉挛、减轻下肢尖足异常程度、提高下肢运动能力.

  • 窝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一例

    作者:胡挺;徐焕龙

    患者男性,39岁.因右窝部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行肿块切除术后20 d就治本科.术前体检:右窝部肿块17cm×6cm,质地较硬,无压痛,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术前MRI提示右窝内偏外侧有17.9cm×6.9cm×9.0cm软组织肿块,考虑可能为滑膜肉瘤.经切取活检病理诊断为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 OF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Vim(++)、S-100(-)、GFAP(-)、Actin(-),认为是低度恶性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于2000年3月29日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窝肿瘤无包膜,边界不清.肿瘤上极侵至皮下脂肪内,达大腿中下段部位,下极位于胫骨上端后缘;大小18cm×10cm×6cm;前部与关节囊相连,腓总神经横穿肿瘤中心,胫神经及动脉、静脉位于肿瘤内侧缘与瘤体粘连.术中小心剥离胫神经、动脉和静脉,分离瘤体前、内、上和下缘,切除腓神经6cm,瘤体分段切除.术后3周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期间患肢回流不畅导致肿胀疼痛,给予消肿止痛治疗疗效不显著,患者中途(DT30Gy)放弃放射治疗.

13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