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本刊是由解剖学专家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创办的跨学科学术期刊,以广大解剖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促进解剖与临床两大学科间的信息交流为宗旨,坚持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面向临床,服务于临床。
1-3个月
稿件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用性,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合理、文字通顺。
1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当报道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地区、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2 基金项目
论文涉及国家或部、省级基金或攻关项目等课题资助,应以中英文双语著录基金项目名称,分别置于中、英文关键词下,并附基金项目证书复印件。
示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2002)
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271269);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 Program)(2013CB532002)
3 题名
力求简明、醒目,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宜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来稿均附英文题名。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4 作者署名及其单位名称
作者姓名按序排列于题名下,投稿前确定排序,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稿件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及其Email地址。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每篇论文均需确定一位通信作者,通信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脚注于稿件首页左下方。
5 摘要
论著和综述类稿件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要素,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约为250个实词。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英文摘要应包括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其单位名称前加“*”。通信作者在单位名称后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样开头,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地址;当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地址间加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例如:
Deng Xuefei*, Tao Wei, Zhu Youyu, Liu Bin, Zhao Hong, Wang Feng, Han Hui.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an Hui, Email:knowou@163.com
6 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常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MRI”应标引为“磁共振成像”。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关键词之间用“; ”分隔。
7 研究设计
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调查设计应介绍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是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类型;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4个基本原则进行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说明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1)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2)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采用斜体排印。(3)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服从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P25,P75)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SNK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1, χ2=4.687, F=6.795等);P值请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方式表达,无需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9 文字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10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
11 图表
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插在相应位置。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数据图及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影像图应标注左右;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如引自他刊,应注明出处并提供该刊同意刊载证明。
12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 数字
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等于或超过4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1组,组间空1/4 汉字空。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 ~95%。百分数的公差应写作50.2%±0.6%,不得写成50.2±0.6%。公差的表示,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 ng/L±18.2 ng /L,可以写作(75.4±18.2)ng/L,不得写作75.4±18.2 ng/L。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 3 cm× 5 cm,而不写成4× 3× 5 cm3。
14 缩略语
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关键词不用缩略语,文中也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或本刊每期公布的常用词汇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
15 志谢
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志谢者本人同意。
16 参考文献
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并于文献题名项后增加标注文献类型标志项目,如期刊文献标注[J]。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对有DOI编码的参考文献,须在文献末尾著录DOI码。有关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请注意参考本刊2018年第1期所引文献的格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发文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杂志目前属于科技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519,如果大家有意向投稿的话可以尝试,较之中文核心期刊,投稿难度会低一些。
杂志目前是双月刊的形式,所以见刊周期相比旬刊月刊类的会更长。
是的
杂志目前是科技核心期刊。
一般科技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大概3个月左右,如果文章质量高,审稿周期也会短很多,另外这本杂志有快速通道,如果文章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联系杂志社加急发表。
http://www.cjac.com.cn/
杂志是科技核心期刊
万方显示,该期刊是统计源核心。
这个期刊是一本统计源科技核心刊物。
期刊被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探讨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病理诊断1例下肢腓总神经鞘内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络数据库以"成人"和"肌纤维瘤"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7月之前有关成人肌纤维瘤的相关文献,共纳入3篇4例发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断过程,总结该病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文1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合文献报道5例,共6例发生在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男2例、女4例,年龄38~71岁;多以皮下境界清楚、缓慢生长的肿块为临床表现,其中1例肿块位于腓总神经鞘内,1例表面皮肤形成溃疡;6例病例组织学均呈特征性双相结构表现;免疫组织化学都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表达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CD34,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 发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病理学具有双相结构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需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
目的 探讨单半径全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患者伸膝装置功能改善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50例、男10例,年龄53~79岁.60例患者均行TKA治疗,其中使用单半径假体(Triathlon假体)30例(30膝)为观察组,使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30例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的增加值,评估伸膝装置功能;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和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疼痛发生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5(4.2±1.2)年,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较术前增加(3.30±4.08)mm、对照组增加(1.58±2.64)mm,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观察组A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膝前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半径膝关节假体TKA治疗中、重度骨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可靠,术后伸膝装置功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AACS)行早期置管减压治疗过程中,腹水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2例MA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5~74(56.44±4.46)岁.肝癌6例,胃癌2例,结肠癌1例,直肠癌2例,胰腺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6例,宫颈癌2例,癌性腹水未找到原发灶1例;其中合并腹腔内转移癌6例.患者均行早期腹腔减压治疗,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测量记录腹水引流前、每引流500 mL及引流完毕时腹腔压力,并同步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情况,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腹腔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的相关性.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置管减压治疗,腹水减压引流时间3~6(4.32±0.54)h.引流腹水量4000~6900(5260±610)mL.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与腹水引流前比较:引流量≥1500 mL时,腹腔压力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流量≥1000 mL时,各观察点心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腹腔引流量的逐渐增加,腹腔引流量与心率、呼吸有相关性(r=0.952、0.888,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心率=-0.00457 X腹腔引流量(mL)+119.0,^Y呼吸=-0.00343 X腹腔引流量(mL)+35.8.减压治疗后24 h内,19例心率、血压、呼吸平稳;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再次增加,其中2例经补液升压治疗血压、心率恢复正常,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早期置管减压治疗MAACS是安全的,随着腹腔引流量的增加,心率、呼吸逐渐下降,血压维持平稳,在减压后24 h内仍需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变化情况.
目的 探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芜湖市中医院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的12例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4~46(27.75±10.14)岁.所有患者术中髌骨侧采用2枚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关节镜下调节张力后股骨侧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术后定期进行随访,主观评价髌股关节摩擦感、髌骨异常活动、髌骨外推试验及外推恐惧试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检测,影像学(X线片及CT)评估测量骨道位置,采用Lysholm、Tegner和Kujala主观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均无髌骨再脱位、髌骨错动,0°位和屈膝30°位髌骨外推试验和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为(66.00±4.71)分、末次随访为(92.67±3.23)分,Tegner评分术前为(3.33±0.89)分、末次随访为(5.33±0.78)分,Kujala主观评分术前为(53.67±3.23)分、末次随访为(91.50±2.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48、32.176、89.350,P值均<0.01).结论 对于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6岁和9岁.均采用分阶段手术治疗,术后在脊柱X线正、侧位片上,通过观察患儿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改善情况、冠状面Cobb角的改善情况、肩部平衡的改善情况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男一期手术后Cobb角从术前78°改善到术后40°,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6 cm;二期手术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5 cm,术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术后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2 cm;术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1 cm.患儿女一期手术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53°改善到术后11°、腰弯Cobb角改善到21°,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平衡,术后1年腰弯Cobb角增大到30°、冠状面出现失衡、C7铅垂线(C7 PL)至骶骨中垂线(CSVL)距离为8 cm;二期术后半年腰弯Cobb角改善到3°、C7 PL至CSVL距离改善为4 cm,术后1年腰弯Cobb角进一步改善到1°、C7 PL至CSVL距离改善到3 cm.2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性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可操作性强、风险小、临床疗效好.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应用鼻内自体材料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52(41.6±12.5)岁.缺损部位位于筛窦顶壁4例、筛板3例,位于额窦顶、蝶窦顶、额隐窝各1例.颅底骨质缺损周径小于10 mm者6例、10~20 mm者4例.通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初步判断颅底缺损部位,按照不同部位颅底缺损的大小及脑脊液鼻漏的严重程度,采用鼻内镜下不同的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其中6例应用自体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4例应用自体中鼻甲黏膜瓣.术后定期行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1~2.5 h,术中出血20~50 mL,住院时间7~14 d.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理征均阴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均低于1.7 mmol/L,术前头痛症状消失.出院前鼻内镜检查术区,无一例修补材料坏死、脱落.出院后6个月随访,均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利用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治疗脑脊液鼻漏安全、可行,术中取材方便、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根据薄层增强扫描数据制作的鞍区占位性病变3D打印模型在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和术中指导手术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鞍区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0~75岁;垂体腺瘤13例,鞍结节脑膜瘤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各1例.将CTA、MRI薄层扫描数据输入Mimic软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分析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建立手术入路并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方案.临床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3例、开颅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例、开颅手术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1例,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参考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 3D打印模型上,13例垂体腺瘤在经鼻蝶入路视角下,可清晰显示鞍底隆突的形态、蝶窦的大小、气化分型、蝶窦分隔情况和蝶窦后壁形态,还可观察侧壁的骨性隆突;根据影像和3D模型观察结果进行适当地鞍底开窗,外侧缘不累及颈内动脉,上缘达到前海绵间窦,下方显露充分.1例鞍结节脑膜瘤及1例动脉瘤患者病变均与前床突关系密切,术中所见与3D打印模型所见一致.15例患者临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血管及重要脑组织结构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周围骨质、血管的关系,为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并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于复发性肝癌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17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37~79(51.3±7.6)岁,复发时间3~39(15.3±6.8)个月,既往均明确诊断肝癌,复发病灶直径1.3~3.5(2.5±0.6)cm,位于原发灶Cantile线对侧12例、同侧3例、双侧2例.观察并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360(130±40)min,术中出血50~800(165±45)mL,术后引流量为35~160(70±20)mL/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5 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2.4±0.6)d,住院时间3~14(7.5±1.7)d,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胆漏、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肝内复发4例,其中术后3个月复发l例、术后8个月复发2例、术后14个月复发1例,其余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腹壁穿刺孔种植性转移等.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短期随访效果良好,用于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是可行的;但应谨慎选择,严格把握适应证.
目的 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的75例尾状叶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均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并应用术前三维重建模型模拟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对比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计算全肝体积、模拟切除肝体积、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统计全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模拟切除肝体积263.89 mL(33.76,1650.85),剩余功能性肝体积1189.67 mL(529.79,1859.72).行单独尾状叶肿瘤切除27例,左半肝+尾状叶切除6例,部分右肝(Ⅵ、Ⅶ段)+尾状叶切除14例,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0例,中肝叶(Ⅳ、Ⅴ、Ⅷ段)+尾状叶切除8例.7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数25(0,62)min,出血量300(100,3600)mL,手术时间198(116,388)min,输血11例,输血量600(200,3000)mL.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空气栓塞.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Ⅰ类并发症1例,经剖腹探查止血后顺利恢复,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有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规划,可使术者更准确地掌握切除范围,规避主要血管,控制术中出血,以及维持术后肝功能.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95%CI 0.08~0.73,P=0.02)、术后感染率(RR=6.15,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95%CI 1.72~9.73,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95%CI-0.60~2.75,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95%CI-0.03~0.62,P=0.08)及术后VAS(WMD=0.13,95%CI,-0.62~0.88;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目的 总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以及LncRN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谷歌学术、EMBASE等数据库上,以"长链非编码RNA,下咽癌/下咽鳞状细胞癌""β-连环蛋白,下咽癌/下咽鳞状细胞癌""LncRNA,tumor""LncRNA,Hypopharyngeal carcinoma/HSCC""Wnt/β-catenin,EMT""Wnt/β-catenin or/and EMT,Hypopharyngeal carcinoma/HSCC"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5月国内外针对LncRNA及其在HSCC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共检索到文献3297篇,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42篇.总结LncRNA对肿瘤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LncRNA和Wnt通路在H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LncRNA广泛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等生理或病理过程,在生物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Wn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LncRNAs与mRNA结合促进了HSCC的发生发展,LncRNA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HSCC的转移及复发.结论 LncRNA与许多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SCC的发生发展受LncRNA的调控,LncRNA通过Wnt信号通路在HSCC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解剖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3月—2016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健康体检成人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30~65岁.在基于MRA重建的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观察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走行.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x2检验比较健康人群基底动脉弯曲在椎动脉优势、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变异间的分布差异性.结果 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中,104例(65.0%)基底动脉右侧凸弯,56例(35.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基底动脉右侧凸弯型占比多于左侧凸弯型.104例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中84例(80.8%)为左优型椎动脉,56例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中23例(41.1%)为右优型椎动脉,不同基底动脉弯曲类型间左优型与右优型椎动脉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不伴左侧椎动脉优势型20例中,双侧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13例(65.0%)、对称者7例(35.0%),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8例(40.0%)、偏右2例(10.0%)、居中10例(50.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不伴右侧椎动脉优势型33例中,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23例(69.7%)、对称者10例(30.3%),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13例(39.4%)、偏右6例(18.2%)、居中14例(42.4%),两组间双侧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的健康成人多伴发椎动脉优势变异;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椎动脉优势可能是引发基底动脉弯曲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 WI呈等、低信号,T2 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子宫交叉捆绑术(CBS)治疗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iPPH)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105例剖宫产术后iP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3组,其中28例行子宫交叉捆绑术治疗(CBS组),47例行子宫前后壁缝线加压B-lynch缝合术(BLS组),30例行子宫宫腔内Bakri球囊压迫术(BBC组).观察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输血量、疗效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CBS、BLS和BBC三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8±197)mL、(1764.6±346)mL和(1952.4±2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28,P<0.01);CBS组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比值高于BLS、B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520,P<0.01);CBS组的术后2 h和24 h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低于BLS、B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BS、BLS、BBC组治疗方式产后止血有效率分别为100.0%(28/28)、95.7%(45/47)、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533,P<0.01).CBS、BLS、BB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4%(4/28)、21.3%(10/47)、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8,P<0.05).CBS组术后1例肠粘连;BLS组2例肠粘连,1例肠穿孔;BBC组1例肠坏死.抗感染、引流及换药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02例,失访3例,随访3~67个月,平均33.5个月.全部病例除BLS组1例因术后再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外,其余病例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与传统的BLS和BBC手术相比,CBS手术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CBS术后并发症低发生率低于BLS和BBC.
目的 探讨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诊断及定位中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4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2~18岁.患者均行口腔全景片检查发现埋伏多生牙,再行CBCT定位多生牙;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手术方案,并按照预定方案实施多生牙拔除术.以手术为金标准,评价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诊断及定位的准确率.结果 本组51例患儿术前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检出数目以及定位均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其中42例多生牙位于腭侧者采用腭侧入路手术切口,8例位于唇侧者采用唇侧入路手术切口,1例位于颌骨中央者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切口,51例均顺利拔除多生牙.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随访1~3个月,局部伤口瘢痕均较轻,并软化.结论 口腔全景片能帮助发现埋伏多生牙,CBCT能清晰显示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创伤,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患者3例为研究对象,导入患者术前CTA与MR薄层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制作颅底肿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观察肿瘤与颅底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入路,进而按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行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行头颅CT及MR检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例均顺利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进而打印出1:1实体模型.实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避免损伤相应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2例前颅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1例听神经瘤镜下全切.患者术后无明显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时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利于术前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指导术中的显微操作,减少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血管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患儿男,9岁,2012年秋季,无明显诱因下发热、头痛、呕吐、嗜睡,就诊于当地医院. 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蛋白升高,未做听力学检查和颞骨CT检查;诊断为"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男,27岁,全身多处皮下肿块伴右肩疼痛1年,慢性肾炎21年,尿毒症5年,行血液透析4年,1年前出现右肩关节、双侧肘关节、右足背肿块,并逐渐增大伴疼痛.
患者女,50岁,已婚. 2012年6月24日因"左乳交界性叶状肿瘤术后4 月余,复发1 月余"入住东阳市人民医院.患者4个月前在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左乳房肿块区段切除手术治疗,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左乳)交界性叶状肿瘤,上、下、内、外及基底切缘均阴性.
目的 探索适用于国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PPFF)内固定的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的设计.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首次行THA治疗的9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远端1/2股骨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的小和大垂直距离.(2)选取20具股骨标本,测量股骨标本长度和周径.将20具股骨标本植入股骨假体,建立股骨假体模型;对其中5具标本模型进行宝石能谱CT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后方股骨外皮质、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前方股骨外皮质间垂直距离,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和远端1/2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测量股骨中段侧方的弧度.(3)依据90例患者和5具股骨假体模型的测量数据设计并数字化定制LCP.采用定制LCP固定5具股骨假体模型,通过大体和影像学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调整可能与假体接触的锁定螺钉的角度;再采用调整后的LCP固定10具股骨假体模型,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确定LCP的设计方案.结果 (1)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测量结果: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小(11.26±3.58)mm,大(17.97±6.94)mm;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9.18±2.32)mm,大(14.22±3.10)mm.(2)20具股骨标本的股骨长度为(41.67±0.24)cm,周径为(9.19±0.74)cm.股骨假体模型CT测量结果: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12.36±3.24)mm;假体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和股骨前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8.14±1.21)mm.假体近、远端1/2与股骨外皮质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分别为(69.20±4.53)mm和(57.31±3.82)mm.(3)LCP设计方案:LCP与假体近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后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后,向后内方向;与假体远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前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的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前,向前内方向.采用设计、定制LCP固定股骨假体模型,LCP与股骨侧方弧度一致,锁定螺钉在股骨假体的后方或前方均实现双层皮质固定,角度合适.结论 根据国人资料设计、定制LCP,在股骨假体模型上获得有效的固定空间,为THA后PPFF的处理提供可行方案,但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新西兰兔桡骨标本的扭转力学特性,为制备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及评价骨组织工程材料提供生物力学参考依据.方法 15只雄性新西兰兔按月龄分为3月龄组、6月龄组、9月龄组,每组5只.各组实验动物经空气栓塞处死,取其双侧桡骨标本,每组10侧.标本置于模具内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填充、包埋、固定后,将标本两端装于扭转试验机的夹头内,以5°/min的速度对标本施加扭矩,直至标本破坏,测量各组大扭矩、大扭转角度、大扭转切应力值,同时观察桡骨断口形貌.结果 3月龄组兔桡骨标本的大扭矩、大扭转角度和大扭转切应力分别为(292.23±41.71)Nmm、18.93° ±2.67°、(10.67±0.79)MPa;6月龄组分别为(741.92±66.65)Nmm、11.95° ±4.02°、(17.85±1.33)MPa;9月龄组分别为(747.77±65.96)Nmm、10.19° ±3.16°、(18.10±1.25)MPa.其中,3月龄组兔桡骨标本的大扭矩、大扭转切应力均明显小于6月龄组和9月龄组,而大扭转角度明显大于6月龄组和9月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月龄组和9月龄组比较,大扭矩、大扭转角度、大扭转切应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月龄组5侧桡骨标本断口为螺旋状,1侧仅出现裂纹,其余4侧表现为青枝骨折;而6月龄组和9月龄组桡骨标本断口均为螺旋状.结论 不同月龄新西兰兔桡骨的扭转力学特性存在差异,当月龄增加到6个月以后,其扭转力学特性趋于稳定.
目的 探讨硫酸寡糖复合物(PI-88)对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结肠癌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溶媒组和药物组;对照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药物组细胞给予5μL的0.5 mol/L的PI-88,溶媒组给予细胞5μ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细胞处理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距离;Transwell小室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数量与侵袭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SW620细胞迁移距离(35.49±6.89)μm小于对照组(216.75±21.43)μm、溶媒组(227.52±17.7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SW620细胞迁移数目(226±37)个和侵袭数目(89±11)个均少于对照组(875±93、321±28)个和溶媒组(843±116、331±4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PHA、VEGF、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溶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I-88具有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88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HPA、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的效率.方法 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出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过程中潜在的发挥活性作用的miRNAs.培养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LNCAP细胞(对照组)及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C4-2组)、PC-3细胞(PC-3组)、DU-145细胞(DU-145组),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s,比较各组细胞mi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依据筛选流程,共选出9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分别为miR-1、miR-122、miR-218、miR-145、miR-155、miR-210、miR-197、miR-346、let-7b.采用qPCR检测这9个miRNAs,结果显示,7个miRNAs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在不同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细胞中,miR-210、miR-197、miR-346、miR-218均明显高表达,而miR-122、miR-145、let-7b均明显低表达.结论 采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其具体转化过程还需进一步证实.
目的 探讨人体距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自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标本库中,纳入年龄>40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具,取其右侧距骨.以距骨颈基底部为界将距骨分为距骨头颈和距骨体两部分,并将距骨头颈部纵向平分为内、外两部分,将距骨体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平分为前、后两部分和内、外两部分.用慢速锯沿距骨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骨皮质和骨松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本研究共制备18个骨组织切片,测量180个位点.三具标本距骨总体骨硬度为(36.70±5.77)HV.距骨头颈部硬度为(37.68±5.22)HV,距骨体硬度为(36.20±5.99)HV,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4,P>0.05);距骨头颈部内侧硬度为(38.60±5.17)HV,略高于其外侧的(36.76±5.19)HV,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6,P>0.05).距骨体内侧硬度为(37.78±5.23)HV,高于外侧的(34.63±6.32)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1,P<0.01);距骨体前、后两部位硬度值分别为(36.38±5.50)HV和(36.03±6.49)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5,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应用维氏硬度方法分析人体距骨维氏硬度的分布规律:距骨头颈部与体部硬度无明显差异,距骨体内侧骨硬度大于外侧,是匹配内侧的高应力的结果,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目的 探讨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0岁(性别不限)、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3具,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软组织.用高精慢速锯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头3个节段,垂直于其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试样,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跖、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在跖骨头和跖骨基底标本测量松质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选取45个骨骼区域,共制备45个骨组织试样,测量900个位点.跖骨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为(36.35±7.43)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大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头和跖骨基底,分别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31,P<0.01),而跖骨跖侧、背侧、内侧、外侧的硬度分别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体跖骨显微维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间的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师在该部位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正确选择钢板放置的位置,置钉的密度和方向等,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还可为未来设计硬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生理特点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钉、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3 04 |
2001 | 01 02 03 |
投稿后半个月返修,修改返回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收到了录用通知,速度还是很快的。编辑的态度很好,期间帮我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很感谢,希望期刊发展的越来越好。
投稿后十天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说是初审通过了,之后经历了两次的修改,然后就被收录了,说是在近几期上发表,效率很快,推荐大家投稿。
我是8月中旬的时候投的稿件,十天左右返回审稿意见,修改上传后,第二天了就被录用了,前后一个月左右,效率还是很高的,大家有文章的话可以试着投稿。
我是于4月9日投的稿件,13号送外审,修改后25号被录用,效率还是很高的,审稿专家和编辑都很认真负责,处理速度很快,很感谢他们指导我修改文章,让我的文章有了质的提升。
投稿半个月左右收到审稿意见,之后历经三次的修改,然后被期刊录用,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审稿专家审稿认真,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给出的意见很有参考价值,对文章修改帮助很大,大家有合适的文章可以尝试投稿。
审稿速度很快,投稿第二天内审就过了,之后交审稿费送外审,三周后返回外审结果,专家给出了很详细中肯的审稿意见,历经两次修改被录用,前后花费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效率很高,值得称赞。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我的文章是有关临床研究的,编辑工作认真负责,虽然稿件积压的比较多,但是编辑可以及时的处理,工作十分敬业,有问必回,有时候很晚还会商讨文章的细节,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