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顺留法保留导管治疗泵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分析

    作者:王振峰;刘增庆;杨笑非;管强;韩锋;梁宁;余宏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临床较为常见.我科在使用全身溶栓的同时,选择新鲜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胫后静脉置入溶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聂中林;高涌;孙勇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 ~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胫后静脉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作者:郑翼德;樊孝文;余永忠;王吉旭;卢勇;徐韶飞

    目的 探讨胫后静脉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23例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溶栓组;B组33例为经皮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C组23例为胫后静脉切开顺行置管溶栓组;D组31例胫后静脉切开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组.4组均用尿激酶泵入溶栓.统计并分析各组患者的患肢置管成功率、置管消耗时间、肿胀缓解度、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B、C、D4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A组:100.0%(23/23);B组:75.8%(25/33),C组:91.3%(21/23);D组:93.5%(29/31),D、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消耗时间分别为(2.0±0.8) min、(47.6±8.4) min、(38.5±5.9) min、(39.2±4.8) min,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肢肿胀缓解度分别为(66.50±19.61)%、(76.19±15.85)%、(76.36±12.59)%、(85.95±12.93)%,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通畅通畅度评分分别为(1.57±0.51)分、(1.29±0.56)分、(1.28±0.57)分、(0.88±0.44)分,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0%(2/23)、16.0%(4/25)、14.29% (3/21)、13.79% (4/29),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28.57%(6/21)、27.78%(5/18)、16% (4/25),D组与A组47.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近、远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溶解血栓,且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和安全,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临床溶栓方法.

  • 巨大卵巢囊肿合并双侧股总静脉漂浮血栓于肾静脉上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一例

    作者:刘存发;张秀军;黄梅;李津凯

    患者女,66岁,高血压病史,双下肢肿胀三年。自觉腹部增大4个月。入院前2个月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于骨科医院行
      胫骨牵引治疗,CT检查(图1)发现腹及盆腔占位性病变,考虑卵巢囊肿,大小约30 cm ×21 cm ×13 cm。骨科医院彩超发现双小
      腿肌间静脉血栓,右腘静脉远端血栓。给予低分子肝素qd抗凝治疗,10 d后复查彩超回报:左股浅、右腘静脉中远段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bid。16 d后彩超回报:左股浅静脉、右腘静脉中远段血栓后部分再通,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改为qd。22 d复查彩超:左股浅静脉近端血栓,右胫后静脉(单只)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再次改为bid。30 d复查彩超:左股浅静脉近端血栓,右胫后静脉(单只)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嘱出院,出院后未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去除骨牵引后患者双下肢仍肿胀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复查彩超:(1)左股浅、腘静脉血栓形成,不全阻塞(考虑左股总静脉漂浮血栓)。(2)右股总、股浅、腘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右股总静脉漂浮血栓)。诊断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双股总静脉漂浮血栓)。 D-Dimer 4.2 mg/L(正常参考值0.1~0.3 mg/L)。考虑患者部分血栓处于急性期。向家属交代血栓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等风险后家属同意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使用Trapease 滤器( Cordis )。完善备皮、碘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术中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颈静脉,导管导丝配合将猪尾巴导管置入下腔静脉行造影发现:L4上缘至L2中段受压明显(图2)。无法于肾静脉下放置滤器。与家属沟通后,同意于肾静脉上放置。终滤器下极置于胸12中段。术后继续低分子肝素bid抗凝治疗,并加用尿激酶30万U bid外周溶栓治疗,治疗10 d后患者双下肢肿胀明显好转,复查彩超双侧无漂浮血栓,右侧股静脉部分再通表现,进一步转至妇产科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术中切除囊肿并抽出囊液3000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两周后复查仅双侧小腿轻度指凹性水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 PTINR)建议其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一年。

  • 长途旅行致急性肺栓塞1例

    作者:丁军;任向群;陈静;黄通瑞;李凡;张文君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主因“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5天,咳嗽1天”入院。患者8天前乘长途汽车旅行,每天乘车约2~3小时,5天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左侧肋部疼痛症状,含硝酸甘油后胸痛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1天前出现咳嗽,为干咳,无咳痰、咯血及发热。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胸闷、气短及双下肢水肿渐加重。查体:体温:36.7℃,脉搏11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8/70 mmHg (1mmHg=0.133kPa),颈静脉充盈,两下肺可闻及细湿性罗音,左下肺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11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右肋下4 cm,质中,边缘略钝,轻触痛,双下肢膝关节以下轻度指凹性水肿,左侧较重。化验检查: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75.2%,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200×109/L,C反应蛋白77 mg/L。凝血酶原时间12.8 s,INR 1.16,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76.7%,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9 s,纤维蛋白原时间5.1 s,凝血酶时间17.7 s,D-二聚体31.74 mg/L。动脉血气分析:pH 7.359,二氧化碳分压38 mmHg,氧分压56 mmHg,实际碱剩余-3.9,标准碱剩余-4.4 mmol/L。辅助检查:肺增强CT扫描示:左肺上、下肺动脉栓塞,慢性支气管炎,双肺感染,并右肺支气管扩张,双侧胸膜肥厚并两侧胸腔积液。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左侧小腿胫后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心脏超声:右房稍大47 mm,余腔室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14次/分),逆钟向转位。初步诊断:①急性肺栓塞;②双侧肺炎;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左侧胫后静脉、肌间静脉);④心功能不全;⑤Ⅰ型呼衰;⑥支气管扩张。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ku1/12h皮下注射,疏血通6ml1/日静滴,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抗感染、减慢心率等治疗,低分子肝素使用7d后联合华法林钠片2.5 mg 1/日口服,低分子肝素使用10 d后停药,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值稳定在2~2.5左右。患者症状消失,水肿消退,活动耐力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肺增强CT提示肺动脉栓塞消失,右侧胸腔积液消失,左肺感染有所吸收,右上肺后段支气管扩张好转。2月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大部分再通。超声心动图提示:右房由47 mm缩小至42 mm。半年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全部再通,心脏超声提示右房35 mm。华法林服用半年后停药,2年来随访病情稳定。

  • 创伤性多发性骨内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常青;黄迅悟;郭立新;任永康

    患者男性,27岁.子弹自左小腿内侧上部胫骨后射入,并向下外前方走行25 cm击断腓骨穿出体外,两月后,左足趾渐出现爪状畸形,足底前外侧出现1.0 cm×1.5 cm溃疡反复不愈而入院.查体:左小腿表浅静脉曲张充盈,中部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足底皮肤痛觉减退,以外侧为甚.肌电图示胫神经损伤.诊断:①胫神经损伤(不完全性);②胫后动静脉瘘.并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胫神经纤维断裂1/4,并与比目鱼肌粘连;胫后静脉增粗,在比目鱼肌腱弓下可触及明显震颤.分离见胫后动静脉形成单纯交通孔道样瘘.故行胫神经粘连松解、外膜缝合和胫后动静脉四头结扎术.结扎术后,患肢外侧仍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考虑腓动静脉瘘的可能.为防止肢体坏死,决定二期处理.

  • 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党永康;杨柳;姜学超;赵海涛;郭建全;鲍永涛

    目的 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 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早期超声诊断的重要性

    作者:张慧;张瑞娟;张艳

    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是作为下肢水肿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常规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范围包括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 但是经常忽略小腿肌肉内静脉检查, 血栓好发于小腿的肌间静脉, 若未经及时处理可向腘静脉及其近端静脉扩展, 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研究认为13%的致命性肺栓塞与局限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相关[2],因此, 超声检查患者小腿深静脉血栓, 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 26例重症监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庆艳;程晓趁;王爱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内血栓形成,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困难,严重时会并发肺栓塞,成为ICU患者致死或致残的突出原因.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胡景梅;朱牧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双侧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腘静脉(POV)、胫后静脉(PTV)、内侧腓肠静脉(MGV)下肢静脉内径值情况,CFV、SFV、POV的CDFI值情况.结果 观察组CFV、SFV、POV、PTV、MGV下肢静脉内径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FV、SFV、POV的CDF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可以对扩张的下肢静脉管径、血流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李达;黄小明;张红刚;李保磊

    目的:初步探讨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79例混合型及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围径差以及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经胫后静脉置管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导管平均置放时间为(5.14±1.02)d 。术后静脉通畅率显著改善,置管溶栓术后小腿围径差显著改善,期间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置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张海军;苗永昌;邵华;王刚;夏春咸

    目的:评价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72例病程<14 d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4例常规溶栓、抗凝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B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常规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C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导管内丹参酮注射液灌注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C组和A组治疗后3 d、7 d和14 d各时间段双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愈率高。结论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外周溶栓和单纯置管溶栓。

  • 双下腔静脉变异一例

    作者:邓恒森;辛前有;冯亚飞

    患者男,55岁,主因突发左下肢肿胀2d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好.左下肢肿胀,皮肤张力高,颜色青紫,皮温低,压痛(+),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膝关节活动受限,余未见异常.左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股总、股深静脉起始段血栓形成,左侧大隐静脉大腿段不全血栓形成;左侧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极其缓慢;左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下肢动脉血流流速减低.下腔静脉、髂静脉CT造影示:双侧髂内、髂外静脉汇合形成左右髂总静脉,向上延续形成左右下腔静脉,左侧下腔静脉在肾静脉水平与左侧肾静脉汇合后,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向右上方斜行,与右侧下腔静脉汇合,沿脊柱两侧走行;左右下腔静脉管径分别约1.6,1.7 cm,其管壁上光滑,管腔显影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充盈缺损.

  • 脑出血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作者:董璐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形成脑内血肿[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月国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2].我科于2011 年9 月18 日收治1 例脑出血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吻合口组织结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海;王正东;颜南;姜海波;李崇杰;魏侃

    目的 观察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后吻合口处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缝接处血管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15只兔分3组:A组为完全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B组为部分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C组为完全离断小腿应用传统的胫后动脉缝接胫后动脉对照组,3组均结扎胫前动脉,保留胫前静脉等未动脉化的静脉及缝接其它离断软组织.术后28d麻醉下切取各组动静脉血管吻合口及其近、远端各5mm长血管和周围组织制成观察标本,经HE、免疫组化、墨汁灌注等方法处理后进行光、电镜观测.结果 A组动脉化的静脉壁中膜平滑肌较B组的多,而呈圆形内皮细胞核均较B组少.A组吻合口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较B组少,较C组多.结论 动脉化的静脉壁主要结构成分与结缔组织增生程度有相应一致的变化关系.

  • 自制木支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吴丽君;温大翠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指下肢筋膜内形成的静脉血栓,包括小腿深静咏(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LEDV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下肢活动障碍,甚至使其丧失劳动力;当栓子脱落时,还可造成肺栓塞(PE),成为患者致死或致残的突出原因.因此,增强对LEDVT发生情况的认识,明确发病机制以及参与发病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早期干预,对减少L EDVT、PE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求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和水肿[2].工作中,可用棉枕或其他物品抬高患肢.棉枕的新旧和高低不能统一,直接影响患肢抬高的高度,若达不到要求的理想高度,就可能影响静脉回流,并影响治疗效果,这是困扰临床护理人员的一大难题.从2010年1月至今,我科收治了320例LEDVT患者,我们采用自制木支架抬高患肢,解决了这一难题,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将改良方法介绍如下:

  • 妇科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游红霞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苗;龚会凌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的发展,其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外周血管疾病诊断上.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因其脱落后易并发肺动脉栓塞,引起肺梗塞,导致患者死亡[1],故深为临床医生重视,现已列入相关住院病人常规检查.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6个主要部位中的2个分别是小腿肌肉内静脉和胫后静脉[3].本文对彩超诊断小腿静脉(包括深浅静脉)血栓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对小腿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作者:李静;屠洪斌

    恶性肿瘤因其在我国的高死亡率而一直备受关注,而静脉血栓栓塞也由于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在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同时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据报道其发生率可以达到1~11%[1],下肢深静脉血栓(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2] .临床上,患者可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未能及早预防、发现及治疗,则可能导致患者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残疾,据统计约半数的LDVT患者会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从而导致病死率升至15~20%.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发生LDVT的危险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减少和避免LDVT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现对晚期肿瘤并发LDVT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 超声引导下胫后静脉穿刺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文增;杨京卫;刘荣红;孟繁杰;曹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胫后静脉穿刺在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行导管接触性溶栓( CDT )治疗,均行超声引导下患肢胫后静脉穿刺术。结果37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溶栓、抗凝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超声引导下胫后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简便、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