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勤练腿脚防水肿

    作者:黄晟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患上了下肢浅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特别是静脉曲张在站立工作者中发病率很高.这些疾病会造成患者下肢肿胀、乏力,严重的会影响行走,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套预防下肢静脉血流瘀滞的锻炼体操,可以防止下肢静脉瘀血,减轻腿部的肿胀、疼痛等症状.

  • 航空旅行所要考虑的健康问题(二)

    作者:龚震宇;高筱萍;傅亚娟

    大家都知道不活动是导致深部静脉血液凝块形成的因素之一,这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研究表明DVT可发生在长期不活动的情况下,例如在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等长途旅行期间均有可能发生.

  • 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杜辉;袁军;凌晓晨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0年住院治疗.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DVT的13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3例老年DVT患者的年龄为65~96(75.8±7.6)岁,其中男83例(62.41%),女50例(37.59%).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84.96%),其中以左下肢为常见占48.12%,上肢及颈内静脉血栓占15.04%.高血压、动脉硬化及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前3位并发疾病.112例患者(84.21%)应用抗凝治疗,19例(14.29%)接受了溶栓治疗,2例(1.50%)实施了手术取栓术,15例(11.28%)植入了下腔静脉滤器.133例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6例(12.03%),死亡19例(14.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及感染是住院老年患者DVT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DVT主要发生在下肢,但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有增多趋势,增龄及感染是老年患者DVT死亡的高危因素.

  • 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

    作者:余美琴;李俊来;曹晓林;张舜欣;宋丹绯;刘欣;高德伟;曹秀堂;王节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 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 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 mg/L,平均(0.83-±1.09) 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 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 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 服用阿司匹林后自行按摩诱发单侧小腿肿胀1例

    作者:王瑾;崔春兰;俞玲娣;陈跃

    出现一侧性小腿肿胀在老年科病房长期住院患者中较常见,其常见原因有静脉瓣功能不全、淋巴管水肿,起病较急的还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长期卧床和缺少活动与DVT有关;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促进血凝的危险因素[1].临床上一旦出现单侧的下肢肿胀,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DVT的可能性,抗栓治疗随后经验性跟进.然而,不应该忘记一些少见原因所致的可能性.本文报告1例少见的服用阿司匹林后自行按摩致单侧小腿肿胀病例.

  • 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管强;王海东;梁宁;阎新伟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治疗方法亦由于其严重的预后而被更多的临床医师所重视.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对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取股动脉置管溶栓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对策

    作者:王金叶;刘淑香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性19例,女9例,年龄21岁~62岁,病程3.1 h~43 h,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5 d~30 d,左下肢16例,右下肢10例,双下肢2例.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别行内固定术.

  •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秀芳;于文秀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1例经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并发DVT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果: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的患者,在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李艳

    目的:探讨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实施了术前心理护理,高危人群护理,改进手术操作,早期功能锻炼,穿刺部位的选择,药物预防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6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00min,术后均放置引流管,引流量50 ~155ml,住院时间15 ~29d.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DVT,出院后常规随访6~12个月.结论:采取规范的术前护理评估、健康教育,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准确应用抗凝药物,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等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蒋蒸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8月99例ICU患者,随机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予护理常规操作,干预组予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结果.结果:干预组满意状况、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认知水平、配合治疗的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ICU者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好,可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马军峰;孟陆亮;李水花;叶新潮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膝关节置换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将其分为DVT组(n=24)和非DVT组(n=53).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后1、3、7 d,两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1 d,且DVT组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患者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非DVT组患者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筛选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

    作者:陈平平;银锐;卢瑞春;王晓亮;孙臻;张伟

    目的 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筛选中的有效性,探讨依据Caprini风险评分预防DVT发生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青岛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268例脑卒中患者中确诊的212例DVT患者作为DVT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时期入院的212例未发生DVT的脑卒中患者作为无栓组.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风险评分、DVT危险度分级,并分析评分及危险度分级与实际发生DVT的相关关系.结果 DVT组患者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无栓组[(7.7±2.5)比(4.8±2.4),P<0.001].DVT患者中,极高危患者所占比例多(120例,57.1%)、其次为高危(47例,22.2%),高危及以上者合计占79.3%;无栓组中,低危所占比例多(61例,28.8%)、其次为高危(60例,28.3%)、低为极高危(42例,19.8%),两组构成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Caprini量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体质指数≥25kg/m2)、下肢水肿(<1个月)、年龄(≥60岁)、需长期卧床(>72h)、DVT/肺血栓栓塞症疾病史、血栓家族史等6个危险因素是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Caprini危险度分级与DVT发病风险关系分析显示:极高危和高危的脑卒中患者是DVT发病的高危人群,DVT的发病风险分别为低危患者的12.756倍和2.136倍.结论 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病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双源CT在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海林;王利伟;陈谦;殷信道;施万印;王薇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1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资料.双源CT检查采用双能量扫描法和自动电流跟踪技术.分别计算单一压迫和双重压迫的髂静脉受压程度,观察双重压迫的CT和DSA表现并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在31例患者中观察到单一和双重压迫的比例分别为67.7%(n=21)和32.3%(n=10),左髂总静脉在大压迫处的平均直径单一压迫为(3.21±1.06)mm,双重压迫为(2.91±1.39)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重压迫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沿着左髂总静脉上面的长段压迫,另一种是近髂外静脉开口处的纵向压迫.单一和双重压迫的受压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57).结论 双重压迫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不少见,CT血管成像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 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

    作者:余焱楚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用于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将90例于本院行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与对照组的8.89%相比明显更低(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保障手术效果,进一步促进术后康复,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 感应压力泵对预防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作者:郭忠华

    目的 探讨感应压力泵对预防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们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3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术后返回病房后立即使用感应压力泵按摩双下肢,每次60分钟,每12小时一次.对照组病人每2小时给予翻身一次,按摩活动双下肢一次.结果 实验组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为2例,对照组为11例,P<0.05.结论 在临床上普外科腹腔镜手术后给予感应压力泵治疗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结合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张雯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结合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干预,比较两组D-二聚体浓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两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观察组D-二聚体浓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结合护理干预可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肢体疼痛、肿胀.

  • 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启武;王锋

    目的 分析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79例接受下肢创伤性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发生DVT者为DVT组(n=30),术后未发生DVT者为非DVT组(n=249).对可能引起DVT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79例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了DVT,DVT发生率为10.7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糖尿病、既往血栓史、无踝泵练习是引起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DVT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是引起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DVT的高危因素(OR=3.106,P<0.05),踝泵练习是保护因素(OR=0.513,P<0.05).结论 年龄≥60岁、糖尿病、既往血栓史是引起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具有危险因素患者的术后监护,踝泵练习为保护因素,故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防止DVT的发生.

  •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规律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雷霆;张堃

    目的 研究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分布情况及时间规律,分析中医药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医院骨科收治的11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丸),每组58例.分析患者DVT分布情况及发生时间规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多发性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高达68.18%,且明显高于其他骨折类型(P<0.05).伤后3~4 d及治疗后1~2 d患者DVT发生率均较高,分别达到9.48%和12.93%,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7.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83%(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Fg水平及D/F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伤后3~4 d及治疗后1~2 d易发生DVT,其中以多发骨折患者的发生率高.中医药活血化瘀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程度,降低DVT的发生率.

  • 风险管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

    作者:张烨;王宏艳;朱慧;刘晓云

    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我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对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高龄、肥胖、制动、糖尿病、血栓既往史及激素替代治疗是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险管理可有效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利于患者康复.

  • 机械预防与弹力袜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春娟;辛颖

    目的 比较机械预防与弹力袜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20例脑卒中高危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2例采用机械预防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B组78例穿戴弹力袜并进行常规护理;C组70例仅给于常规护理.患者出院后1个月行彩超检查检测各组DVT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DVT发生率分别为8.33%(6/72)、20.51%(14/78)、34.29%(24/70),A、B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预防护理与弹力袜护理干预均可显著降低脑卒中高危患者DVT发生率,两者效果均比常规护理显著,具有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195 条记录 1/110 页 « 12345678...1091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