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含热休克蛋白70和绿色荧光蛋白双顺反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常德;李开龙;潘春晓;郭英华;刘长庭

    目的 构建并鉴定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双顺反子慢病毒表达载体,以探索Hsp70对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人Hsp70连接到含EGFP的慢病毒载体中,包装并收集病毒,感染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细胞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同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mblot)技术检测Hsp70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Hsp70-IRES-EGFP双顺反子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包装病毒感染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发绿色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均表明感染病毒后细胞Hsp70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了Hsp70-IRES-EGFP双顺反子慢病毒载体,为后续研究Hsp70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表达外源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兵;杨爽;方志正

    通过构建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的全长cDNA克隆,来初步探讨将其作为表达载体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利用乙型脑炎病毒作为载体构建嵌合病毒打下基础.利用长片段RT-PCR的方法分两段扩增出乙型脑炎病毒cDNA,通过片段两端的酶切位点,将cDNA依次连接到pACYC184载体.进一步利用分子克隆的手段,在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cDNA的3 '非编码区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ortein,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转录和转染,拯救乙型脑炎病毒和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乙型脑炎嵌合病毒.采用RT-PCR、蚀斑实验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对恢复病毒进行连续6次细胞传代,从病毒生长特性和结构基因稳定性的角度对恢复病毒传代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地扩增并构建得到乙型脑炎病毒的全长cDN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得到了乙型脑炎嵌合病毒rJEV-EGFP全长cDNA,经过体外转录和转染获得了活的rJEV病毒及嵌合病毒rJEV-EGFP,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拯救出的恢复病毒在已传代的代次内稳定性良好,嵌合病毒rJEV-EGFP可稳定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本研究应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并在BHK-21细胞中成功地拯救出了rJEV和rJEV-EGFP活病毒,同时也表明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可以作为载体来表达外源基因.

  • 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小鼠体内跨膜转导

    作者:董晓;王家宁;唐俊明;潘国栋;黄永章;杨建业;曹书芬

    目的 研究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的大分子物质在小鼠体内的跨膜转导能力.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PEP-1-EGFP融合蛋白,分别将500 μg的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通过尾静脉注射入昆明小鼠体内,2 h后麻醉小鼠,PBS充分灌流并取心、脑、肝、脾、肾快速冷冻切片后立即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h后PEP-1-EGFP融合蛋白处理的小鼠大脑、心肌、肝、脾和肾组织里出现均一的明亮绿色荧光,而EGFP蛋白处理的小鼠各脏器内均未见到绿色荧光.结论 细胞穿透肽PEP-1能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穿透小鼠细胞膜并分布于心、脑、肝、脾、肾组织内,为将来用PEP-1介导各种大分子药物跨膜转导进行各种疾病的蛋白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阴道毛滴虫病毒介导的EGFP在阴道毛滴虫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郭瑞娟;李淑红;张西臣;李建华;宫鹏涛;杨举;张国才

    目的 研究阴道毛滴虫病毒(Trichomonas vaginalis virus,TVV)介导外源基因进入阴道毛滴虫体内表达的能力,探索TVV作为双链RNA病毒转染载体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TVV基因组的序列特征,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编码基因替换TVV的全部或部分基因编码区,构建TVV与增强型EGFP编码基因的嵌合体pTVV-EGFP,其体外转录体经电穿孔方法转染携病毒阴道毛滴虫株,RT-PCR及SDS-PAGE方法检测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 电穿孔转染后培养的虫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且续传15代后仍然存在;RT-PCR检测到EGFP的mRNA,SDS-PAGE检测到转染后虫体及培养上清中有分子质量单位为27 ku的蛋白,与已知EGFP的分子质量相符.结论 TVV能成功介导外源性EGFP编码基因在阴道毛滴虫体内表达.

  • 供体淋巴细胞在GVHD模型小鼠组织器官中迁移和分布的动态观察

    作者:温宏升;王健民;周虹;夏荣;邱慧颖;高磊;胡晓霞

    本研究应用小鼠GVHD模型探讨异基因T淋巴细胞在移植受体体内的迁移和分布.将C57BL/6的骨髓细胞和转基因荧光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输入经8 Gy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eGFP标记供体淋巴细胞的GVHD小鼠模型;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测GVHD模型中eGFP+细胞的分布;ELISA法检测GVHD靶组织中趋化因子MIP-1d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①输入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第8天后出现GVHD临床及病理表现;②GVHD模型中,受体鼠肝、皮肤、肠、脾、肺、舌有eGFP+细胞浸润;③GVHD小鼠肝、脾eGFP+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④GVHD鼠脾、肝组织中MIP-1α水平升高,脾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肝中MIP-1d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7天.结论:除肝、肠、皮肤外,肺、舌可能也是GVHD靶器官.肝、脾组织中供体淋巴细胞浸润伴随MIP-1α水平的升高.

  • 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TRX-EGFP的构建及其表达

    作者:扈江伟;王军;徐曼;苏永锋;孔维霞;盛红霞;张斌;陈虎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制备人硫氧还蛋白(hTRX)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腺病毒载体Ad-hTRX-EGFP,感染HEK293细胞,为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设计含有Not Ⅰ和EcoR Ⅴ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hTRX,将扩增产物连接到带有EGFP标记的pDC316-mCMV穿梭质粒上,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DC316-hTRX-EG-FP,利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的方法将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的骨架质粒pBHG lox_E1,3Cre和穿梭质粒pDC316-hTRX-EGFP共转染入HEK293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重组质粒pAd-hTRX-EGFP,并在其中包装扩增病毒,用氯化铯高速梯度离心、纯化病毒,测定病毒颗粒数及滴度.采用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感染HEK293细胞的效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细胞表达hTRX蛋白.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CR和Not Ⅰ、EcoR Ⅴ酶切鉴定,证实含有hTRX基因,测序结果和设计片段的序列一致.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达5.558 × 1010pfu/ml.病毒成功感染HEK293细胞,MOI=100时,感染效率达92.25%.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表明,感染后的HEK293细胞高表达hTRX蛋白.结论:应用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含hTR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制备获得高滴度的病毒,能高效感染HEK293细胞并表达目的蛋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ICAM-1-GFP的构建及其与Molt-4细胞的结合

    作者:陈卫华;达万明;高春记

    本研究构建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l-ICAM-1,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细胞株,并检测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及与Molt-4细胞的结合.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钓取ICAM-1全长基因(1622 bp),与pMD18-T载体连接做全自动序列测定.将测序正确的克隆质粒pMD18-T-ICAM-1和表达载体pEGFP-C1分别用HindⅢ和Ⅰ进行双酶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CAM-1全长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l-ICAM-1,质粒经Hind Ⅲ和Sacll双酶切和PCR电泳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CHO细胞,并进行G418筛选.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术检测ICAM-1-GFP的表达及亚细胞的定位,用检测ICAM-1-GFP/CHO细胞与Molt-4细胞的结合能力评价ICAM-1-GFP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得到与ICAM-1全长基因长度一致(1622 bp)的酶切产物;测序分析证实,PCR产物与GenBank上登录的ICAM-1基因(NM_000201)序列完全一致,表明成功地完成了ICAM-1的扩增和表达载体的构建;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的CHO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FACS检测ICAM-1-GFP的荧光转染率为(13±5.5)%,表明ICAM-1-GFP基因进入到CHO细胞并获得了有效表达,成功构建了ICAM-1-GFP/CHO细胞,并且ICAM-1-GFP/CHO细胞能够结合PMA处理的Molt-4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ICAM-1-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ICAM-1-GFP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内稳定表达,ICAM-1-GFP/CHO细胞能与Molt-4细胞结合.这为进一步研究ICAM-1分子的功能打下基础.

  • 慢病毒载体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其分化潜能的研究

    作者:陈慧玲;白海

    本研究探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后的分化能力.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携带EGFP标记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MSC,观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后,应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胰岛素、吲哚美辛、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IBMX、地塞米松)定向诱导分化已转染的MSC为脂肪细胞,苏丹黑染色观察诱导情况.结果表明,转染72小时后的MSC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现弱荧光;经脂肪诱导培养基培养21天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胞浆内形成高度折光性的脂滴,苏丹黑染色呈橘红色,且转染组与未转染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成功应用携带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对MSC进行基因修饰,使转染后的MSC仍具有分化能力,能被诱导为脂肪细胞.MSC可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种靶向性细胞.

  • 融合型B细胞淋巴瘤独特型DNA疫苗表达质粒的构建

    作者:王福旭;张颜;赵冰;潘崚;张学军;罗建民;董作仁

    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淋巴瘤病人自身免疫球蛋白独特型可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用于独特型疫苗.为探究带有细胞因子的融合型独特型肿瘤疫苗是否会提高免疫效果,制备小鼠B细胞型淋巴瘤细胞的独特型单链可变区片段,与免疫佐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3融合,同时融合报告基因EGFP,构建融合型独特型淋巴瘤DNA疫苗.用RT-PCR法扩增BALB/c小鼠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的Ig VH和Ig VL基因,重组PCR法将编码(Gly4Ser)3的核苷酸片段连接两基因,制备scFv片段.用相同PCR方法,选用1段编码NDAQAPKS连接肽连接趋化因子MCP3基因与scFv片段.获得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将scFv和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并在融合基因的下游插入报告基因EGFP,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e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果表明,成功扩增A20细胞的lg VH和Ig VL基因片段及scFv-EGFP、MCP3-scFv-EGFP融合基因片段;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制备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c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论:成功构建带有鼠源scFv片段、趋化因子MCP3和EGFP融合的独特型抗B细胞淋巴瘤疫苗表达质粒pTARGET/McP3-scFv-EGFP和pTARGET/scFv-EGFP.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的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的体内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 含不同启动子的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载体转染大鼠心肌细胞表达效率的差异

    作者:纪伟宁;杨毅宁;马依彤;陈邦党;向阳;刘芬;李晓梅;陈铀;于子翔

    9型腺相关病毒( AAV9)作为基因治疗心脏疾病的佳载体之一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但影响AAV9转导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载体上的启动子和受体细胞是否合适是直接影响到目的基因的转录效率和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分别选用含CMV启动子和CBA启动子的rAAV9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心肌细胞,比较两个启动子在心肌细胞的转录活性以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从而为AAV9携带靶基因高效转染心肌细胞以及应用于心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资料.

  • 葡萄球菌蛋白A"ZZ"与EGFP的融合表达及活性测定

    作者:唐金宝;宋淑亮;吉爱国;朱鹏

    目的 将EGFP基因与葡萄球菌蛋白A(SPA)基因的ZZ结构域重组,尝试以融合标记的方式构建一种新型免疫亲和试剂.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EGFP基因重组至pEZZ18质粒,构建原核分泌表达载体pEZZ-EGFP,通过竞争EILSA和荧光光谱测定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ProZZ-EGFP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pEZZ-EGFP在E.coli HB101中正确表达,所表达融合蛋白具有与哺乳动物IgG抗体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和EGFP的荧光活性.结论 ProZZ-EGFP融合蛋白有ZZ结构域(SPA)和EGFP二者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荧光测定中可作为一种通用亲和试剂.

  • 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EGFP标记的HPV-16L1病毒样颗粒

    作者:杨军;王一理;司履生

    目的 制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病毒样颗粒,为研究HPV-16L1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一种方法.方法 采用Xbal+HindⅢ双酶切pGEM-T-HPV-16质粒,获得HPV-16L1基因片段,用PCR法从pEGFP质粒中扩增EGFP基因片段,NcoⅠ+SalⅠ双酶切,依次克隆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获得重组pFB-EGFP-HPV-16L1转移载体;在DH1OBac内通过转座子Tn7的介导,获得重组Ac-EGFP-HPV-16L1杆状病毒;感染Sf-9昆虫细胞;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确定融合蛋白的荧光特性及细胞学定位;利用Western blot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样颗粒(VLP)的形成;利用小鼠红细胞凝集试验及凝集抑制试验分析生物学活性.结果 重组pFB-EGFP-HPV-16L1辅助表达载体及重组杆状病毒中EGFP-HPV-16L1融合基因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感染重组杆状病毒Ac-EGFP-HPV-16L1的Sf-9细胞核内可见耀眼的绿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证实EGFP-HPV-16L1融合蛋白主要位于Sf-9细胞核内;Western blot证实EGFP-HPV-16L1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83×103,与理论值一致;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感染重组Ac-EGFP-HPV-16L1杆状病毒的Sf-9细胞核内和裂解上清内均可发现大量形态均一的VLP形成;小鼠红细胞凝集试验证实EGFP-HPV-16L1融合蛋白可引起小鼠红细胞凝集,且可被抗HPV-16L1单克隆抗体抑制.结论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EGFP标记的HPV-16L1蛋白既能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具有构象依赖性生物学活性,又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有可能用于HPV-16L1蛋白的生物行为研究,并实时可视化追踪其在宿主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 分枝杆菌膜锚定表达载体的构建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作者:王鑫;范小勇;马辉;曲勍;朱越雄

    目的 构建分枝杆菌膜锚定表达载体,并分析外源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亚细胞定位.方法 在分枝杆菌胞内表达载体pMFA42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人工合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相对分子质量(Mr)为19×103的脂蛋白膜分泌信号序列,将其插入高效的突变型 furA基因启动子(pfurAma)下游构建新型的分枝杆菌膜锚定表达载体pMFA42M.PCR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编码基因,亚克隆至上述两种载体中并电转化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分别获得重组EGFP融合表达菌株和膜锚定表达菌株;接着将Mtb主要保护性抗原Ag85A及其嵌合抗原Ag856A2的编码基因亚克隆入膜锚定表达载体pMFA42M中构建Mtb抗原-EGFP融合表达菌株;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表面标记技术来分析目标抗原的表达水平及其亚细胞定位,并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重组EGFP融合表达菌株在体外和感染巨噬细胞后的荧光强度.结果 通过引入Mtb 19×103脂蛋白膜分泌信号,在高效pfurAma启动子的驱动下,成功地构建了分枝杆菌膜锚定表达载体.利用EGFP作为标签抗原,通过Western blot、荧光显微观察和流式细胞表面标记等技术均证实了外源目标抗原可在分枝杆菌中高水平表达并定位至细胞膜上.结论 本研究为重组BCG和分枝杆菌膜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膜锚定表达载体,所构建的EGFP重组表达菌株亦可作为一种模式示踪菌为细胞吞噬和动物免疫中的细菌定植和移位分析提供新思路.

  • 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研究

    作者:武强;李露斯;范文辉;杨忠

    目的:探索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体外培养,探讨NSCs作为基因靶细胞,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NSCs的可行性.方法:胚胎小鼠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无血清细胞培养,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技术鉴定.NucleofectorTM转染仪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导入NSCs,用G418筛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挑选EGFP表达强的克隆,并做免疫荧光鉴定及诱导分化细胞的鉴定.结果:从胚胎小鼠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表达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的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后能高效表达,且不影响其增殖、分化能力.结论: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能够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培养;神经干细胞可直接作为基因靶细胞;转染EGFP的神经干细胞表达稳定且对NSCs的增殖和分化无明显影响.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对兔视网膜的转染效率

    作者:程娟;顾胜利;徐斐燕;陈亚青

    目的 探讨在不同能量超声和一定剂量微泡作用下,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质粒对兔视网膜转染的效率、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质粒组(A组)、质粒+微泡组(B组)、质粒+超声照射组①(C组)、质粒+超声照射组②(D组)、质粒+微泡+超声照射组①(E组)、质粒+微泡+超声照射组②(F组).将1 ml pEGFP-C1质粒与1 ml SonoVue微泡造影剂混合,由耳缘静脉注入,分别用0.5、1.0 W/cm2超声波辐照眼球.转染7天后行视网膜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质粒、微泡及超声照射对视网膜有无损害,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C1质粒表达情况.结果 光镜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质粒、微泡及超声照射对视网膜无损害.A~D组均可见少量绿色荧光表达(P均>0.05),E、F组的荧光表达较强,明显高于其他4组(P均<0.05),E、F组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一定能量的超声照射下,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提高携带EGFP质粒在兔视网膜的转染效率.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骨骼肌

    作者:劳翼;修建成;黄劭;谢昌联;陈向辉;黄武锋;吴爵非;宾建平;查道刚;刘伊丽

    目的 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验.选择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白蛋白微泡相混合,以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的方法 对大鼠骨骼肌行基因转染,转染7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在大鼠脊斜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P+M组大鼠脊斜肌组织中均未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U组可见少量微弱绿色荧光,荧光强度较P和P+M组明显增强(P<0.05),P+U+M组可见明显特异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强度约为P、P+M组的10倍,P+U组的3倍(P<0.05);P+U+M组转染率为(42.72±10.07)%较之P+U组(13.62±6.17)%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裂造成的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血管内基因成功跨越内膜屏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燕;周希瑗;王志刚;李兴升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目的 奠定基础.方法 将30只Long-evans大鼠分为6组,第1组仅以0.5 W/cm2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2组于尾静脉输入适当剂量的微泡造影剂,并立即以相同能量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3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第4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并以超声辐照大鼠眼球,第5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与微泡,第6组尾静脉输入质粒、微泡,并用超声辐照眼球.转染2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结果 超声微泡介导的EGFP质粒对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一定能量和时间的超声波辐照,及适当浓度的微泡,对大鼠视网膜脉络膜无明显损伤.结论 利用低频率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击碎携带EGFP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有效地提高EGFP质粒在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

  • 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K562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检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效果评价

    作者:杨道锋;朱慧芬;梁智辉;刘红云;刁智娟;刘静;沈关心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稳定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电穿孔法将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转入K562细胞,经G418筛选后进行克隆,获得EGFP阳性表达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10名健康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结果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得到1株稳定表达EGFP的K562细胞,转染EGFP对细胞生长无影响,10名健康人外周血NK细胞对转染EGFP的细胞及未转染细胞的杀伤活性无差异(P>0.05);表达EGFP的K562细胞在效靶比为40:1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2和4 h时的NK细胞杀伤率分别为(21.5±1.3)%和(23.7±1.5)%,二者无差异(P>0.05);而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培养4 h的NK细胞对K562和EGFP-K562的杀伤率[分别为(23.6±2.3)%和(23.7±2.3)%]均高于2 h的杀伤率[(18.0±1.1)%和(18.2±1.3)%,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表达EGFP的K562细胞株,将该细胞株作为靶细胞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活性时,无需预先染色和标记靶细胞,且操作简便、省时、稳定、可靠.

  • DNA聚合酶β过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军;路静;宋谦;崔自由;赵国强;黄幼田;杨洪艳;赵继敏;董子明

    目的:观察过表达的DNA聚合酶β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系的影响.方法:运用PCR方法,从质粒pcDNA3.1-polβ中扩增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DNA聚合酶β基因,作为目的片段,定向克隆至pEGFP-C3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获得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polβ.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的pEGFP-C3-polβ转染EC9706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定位,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结果:DNA序列分析证实了重组载体中的DNA聚合酶β序列正确,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野生型的DNA聚合酶β表达以细胞核为主,突变型的DNA聚合酶β则表达在整个细胞中,明显与野生型的DNA聚合酶β的核定位不同.而且,野生型的细胞生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野生型的还能抑制EC9706细胞的生长和使S期细胞减少(22.11±0.12 vs 44.86±0.03,P<0.05),而突变型的则不能促进EC9706细胞的生长,S期细胞增殖不明显(P>0.05).结论:过表达的野生型食管癌DNA聚合酶β可以降低EC9706细胞的增殖.

  • 人FUT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岳丽玲;樊丽;刘吉成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pEGFP-C1-FUT3真核表达载体,分析其在细胞系MDA-MB-231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扩增FUT3全长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将FUT3亚克隆至pEGFP-C1表达载体并酶切鉴定.利用脂质体将重组真核表达栽体pEGFP-C1-FUT3转染入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FUT3的表选.结果:成功获得人全长FUT3基因并构建了真核表达栽体pEGFP-C1-FUT3,体外转染MDA-MB-231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出高水平表达的FUT3.结论:成功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FUT3真核表达载体,并在MDA-MB-231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FUT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

212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