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병독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1-3个月
作者投稿编审平台成功后,2个工作日内会收到初审意见,10个工作日内完成同行专家评审。经评审后需要补充或修改的论文稿件,作者应在1个月内尽早将修回稿、修回盲审稿、高清图表以及作者答复意见上传至投稿编审平台;同时将上述文件以电子邮件发送到编辑部信箱。投稿刊登与否由《病毒学报》编委会审议后决定。
论文学术审定通过后接受。出版审定(三审)达到出版标准后进行清样制作。《病毒学报》编辑部会将论文清样、资料版面费通知及稿酬发票等相关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等。作者认真校对之后需在清样首页右上角亲笔签名,在规定时间内发送清样扫描件至编辑部邮箱,并将校对清样签字原件邮寄至编辑部。作者需按时汇款至《病毒学报》编辑部指定的承办单位帐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并注明汇款用途(病毒学报资料版面费)及作者姓名和稿件编号等。作者将汇款单据扫描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病毒学报》编辑部。承办单位收到汇款后将及时开具发票并以快递到付方式寄给作者。
《病毒学报》论文排版清样三校核红后定稿,论文单篇网络首发出版,优先数字出版传播,并编入国内外有关数据库,之后彩色印刷版出版发行。《病毒学报》编辑部将免费寄送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2册当期样刊;若需更多期刊或单行本,请及早申请并承担有关费用。论文发表后,作者稿酬将一次性发放给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第一作者¥100.00元/版;通讯作者¥200.00元/版,不含参考文献版面)。
病毒学报杂志影响因子
病毒学报杂志发文量
病毒学报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病毒学报影响因子多少?
根据知网显示,《病毒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103,综合影响因子为0.927。
-
病毒学报是几级期刊?
目前国家只给科学期刊划分“全国性” 和“地方性”二级,不再使用“一级期刊”或“二级期刊”的概念,所以根据杂志的主办单位,《病毒学报》杂志属于国家级的期刊。
-
病毒学报期刊类别是什么?
杂志是国家级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病毒学报的审稿周期多久?
目前市面上的北大核心期刊审稿周期一般都在3个月-6个月左右,毕竟期刊对文章质量要求很高,审稿周期也会长,如果文章质量高的话,对审稿周期有很大帮助。
-
病毒学报审稿速度快吗?
作为北大核心期刊,审稿速度都不快,毕竟杂志社要保证刊物质量,但是如果文章质量非常高或者基金支持,审稿速度会快很多。
-
病毒学报影响因子排名高吗?
每年影响因子的排名都会发生变化,杂志的影响因子在1.103,分数不是很高,也是很多作者选择的期刊。
-
病毒学报好中吗?
中文核心期刊都存在一定的投稿难度,投稿之前努力提升自己的文章质量是关键,如果对期刊有什么疑惑,也可以直接咨询我们,会帮作者推荐最合适的期刊。
-
病毒学报怎么投综述?
综述发表都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要有自己观点,或者有基金支持,投稿成功率会高一些。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丙型肝炎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导致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系列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然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研发迅速并应用于临床,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但治疗患者比例小,多数HCV患者尚未筛查发现,且尚未有有效预防HCV感染的疫苗,加上公众对HCV的认知度低,预防措施不当,给未来彻底消除肝炎病患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近年来HCV灭活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为采取阻断措施降低医务人员、实验操作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感染HCV的风险提供参考.
-
戊型肝炎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戊肝有效的办法.本文在回顾戊肝流行病学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目前戊肝疫苗临床研究的进展,对现有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同时对其广泛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人肠道病毒D68研究新进展
人肠道病毒-D68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D组成员,于1962年首次被分离鉴定,2005年以来在全球多个地区频繁暴发,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危害公众健康.目前对EV-D6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其病毒学特征及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近期EV-D68病毒流行的基因特征、感染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与新发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望为EV-D68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抗病毒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
表达2型登革病毒NS1重组麻疹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以麻疹病毒沪-191疫苗株(MVs191)为载体构建表达2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 (DENV2 NS1)的重组麻疹病毒.将编码DENV2 NS1 6×His蛋白的核酸序列用BsiWI和BssHII酶切位点插入至载体pT7-MVF23ATU上,然后构建载体pT7F123 DENV2 NS1 6×His,后构建获得插入了外源基因DENV2 NS1 6×His的载体pT7MVs191-DENV2 NS1 6×His.质粒pT7MVs191-DENV2 NS1 6×His与表达麻疹病毒N、P、L蛋白的辅助质粒共转染BSRT7细胞完成病毒包装后,在Vero细胞内增殖,完成重组病毒的拯救.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传至第4代,基因测序证明重组病毒中成功插入了外源基因DENV2 NS1 6×His;Western Blot、原位免疫荧光反应可检测到重组病毒中麻疹病毒N蛋白及外源抗原DENV2 NS1 6×His的表达;重组病毒增值特性与疫苗株MVs191相似;P1至P4代的重组病毒滴度稳定在6log10 CCID50/mL~6.5log10 CCID50/mL之间;P4代重组病毒免疫家兔,兔抗血清中麻疹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大于1∶160;Western Blot可检测到免疫兔血清中DENV2 NS1的抗体.本文成功构建了以麻疹病毒为载体,表达外源抗原DENV2 NS1的重组病毒,为以麻疹病毒为载体的登革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
大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NS5基因基础上的分型研究
对大理地区2014年流行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非结构蛋白5(Nonstructural protein 5,NS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云南省大理地区流行的HCV基因型或基因亚型.2014年1~10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收集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病人血清,共收集到血清48份;对这些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HCV NS5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27份标本扩增阳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与基因3a型HCV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0.8%~98.3%之间;14株与基因3b型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87.5%~98.6%之间;5株与基因1b型HCV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1%~97.7%之间;3株与基因6n型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2.8%~96.5%之间,表明本次分离到的27株HCV病毒中,5株属于3a型,14株属于3b型,5株属于1b型,3株属于6n型等3个基因型4个基因亚型.以上研究提示大理地区至少存在1b、3a、3b和6n基因亚型HCV流行,但以基因3型(3a、3b)为主要流行HCV基因型或基因亚型.
-
2012~2016年宁夏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中非脊灰肠道病毒病原鉴定分析
对宁夏2012~2016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中分离到的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进行血清型别鉴定和基因特征分析.采用RD和L20B两种细胞对采集自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获得的毒株使用肠道病毒简并引物进行全长VP1区基因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基因型别鉴定和基因系统发生学分析.2012~2016年共收集959份粪便标本,其中采自AFP病例粪便标本426份,密接者粪便标本533份,分离到67株NPEV,除4株未鉴定出型别外,共鉴定出23个肠道病毒血清型,其中A组肠道病毒(EV-A)23株(36.51%),包括7个血清型,以CV-A4(12.69%)、CV-A8(6.35%)和EV-A71(6.35%)为主;B组人肠道病毒(EV-B) 40株(63.5%),包括17个血清型,以CV-B组4、2和3为主,分别占11.11%、9.52%和7.93.%,未鉴定出C组和D组人肠道病毒.宁夏2012~2016年从AFP病例及密接者标本中分离到的NPEV以EV-B组为主要型别,占63.4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别发生了变化.
-
中国六省市12例水痘-带状疱疹患者病毒糖蛋白E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为了解我国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主要中和抗原糖蛋白E(GlycoproteinE,gE)的基因特征,选取2007~2015年在北京(1例)、上海(5例)、吉林(2例)、青海(1例)、广东(2例)、四川(1例)等六个省市收集到的VZV疑似感染者的疱疹液或咽拭子标本共12份.提取样本DNA,采用PCR扩增病毒基因组ORF22的特异片段筛选阳性样本并鉴定基因型别.用PCR扩增VZV阳性样本及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BK)和进口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lRix-1)的gE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采用BioEdit、MEGA 5.0软件,将本次所测VZV阳性样本的gE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VZV所有基因型野毒株及疫苗株的gE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份VZV标本均为阳性样本,且均为Clade 2基因型.本次所测所有样本仅在115 926位点上存在C119T的碱基突变,并导致第40位氨基酸从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T40I),但此突变也发生在已报道的所有疫苗株及除了Clade 1外的其它基因型野毒株中,这个突变并没有基因型别以及毒力特异性.对GenBank数据库中VZV毒株的gE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除115 926位点外,所有Clade 5型野毒株在116 869位点均存在T→G的同义突变;所有疫苗株中,1 002/2 008株在117 566位上还存在G1759A的碱基突变,从而导致第587位氨基酸从缬氨酸变为蛋氨酸(V587M).本研究发现VZV的gE基因高度保守、抗原性稳定,丰富了我国VZV gE糖蛋白基因的本底资料,为后续VZV的相关基础研究与疫苗的研发及效果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
2013~2014年我国4省急性呼吸道感染人腺病毒4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我国流行HAdV-4的基因特征以及分子进化规律,为HAdV-4在我国的疫情监测与防控以及疫苗研发提供科学数据,本研究通过对2013~2014年间在陕西、云南、吉林和山东4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鼻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得到的HAdV-4毒株,分别进行Penton base,Hexon和Fiber三个靶基因的序列测定,同时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所有我国及全球流行HAdV-4病毒株的上述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基因特征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全球HAdV-4病毒株可划分两个进化分支(HAdV-4p和HAdV-4a),我国自2008年至今流行的HAdV-4病毒株属于HAdV-4a进化分支,与全球优势流行株一致;HAdV-4p和HAdV-4a进化分支病毒株的三个基因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保守性和稳定性,核苷酸和氨基酸突变主要与不同进化分支密切相关;HAdV-4基于三个基因的估算进化速率分别为3.73×10-5碱基替代/位点/年,1.86×10-5碱基替代/位点/年和4.09×10-5碱基替代/位点/年;基于Fiber基因估算的近共同祖先(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tMRCA)结果显示,HAdV-4起源于1771年,其中HAdV-4p和HAdV-4a可分别追溯至1933年和1962年.为了进一步积累并完善上述HAdV病毒学监测数据,我国急需建立长期有效的HAdV监测体系.
-
新疆伊犁州蝙蝠的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
新疆幅员辽阔,是我国大的省份,同时也是多种人兽共患病的自然疫源地.作为很多人兽共患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在新疆的地理分布、种类和数量等背景资料目前尚不清楚,其携带的病毒多样性数据更为欠缺.为了掌握新疆伊犁州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本底情况,本研究在2个地点采集了122只蝙蝠样品.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这些蝙蝠携带18个科的病毒,包括噬菌体、昆虫病毒、脊椎动物病毒等.根据病毒宏基因组学结果,挑选冠状病毒、圆环病毒、星状病毒、副肠孤病毒等进行特异性PCR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1.3%~10.5%,其中星状病毒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和猪源星状病毒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提示可能发生跨种传播;而副肠孤病毒则是首次从蝙蝠中发现.本研究首次开展了新疆伊犁州蝙蝠病毒组研究,为了解新疆伊犁州蝙蝠携带病毒的多样性和本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
鲤浮肿病毒和锦鲤疱疹病毒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为了建立可同时检测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和锦鲤疱疹病毒(Kio herpesvirus,KH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CEV P4a基因保守序列,对英国环境、渔业水产养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cience,CEFAS)设计合成的引物序列进行优化,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用FAM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根据KHV ORF7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筛选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用VIC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CEV和KHV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其它水生动物病毒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对CEV和KHV的检测限均为15拷贝数/μL;组内重复与组间重复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3%.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可用于CEV和KHV的快速检测.
-
江西省2009~201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研究
分析2009~2017年江西省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特征,并探讨其流行趋势,为下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9~2017年江西省HFMD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本省肠道病毒分离株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进行基因特征分析.2009~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病例数为373966例,平均年报告发病率为92.33/10万.HFM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夏季主高峰和秋冬季的次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比例上升,占了实验室诊断病例的44.10%,而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A71型感染占绝对优势.对34株江西省HFMD的EV-A71分离株VP1编码区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江西省的EV-A71均属于C4基因亚型的C4a进化分支.对27株江西省HFMD的CV-A16分离株VP1编码区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江西省的CV-A16均属于B1基因亚型.HFMD防控工作的重点在于针对小年龄组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应进一步开展其他肠道病毒的分型检测,了解其病原构成,提早预防.进一步加快针对EV-A71感染疫苗的使用和推广,以尽量减少HFMD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降低疾病的负担.
-
2012~2016年新疆柯萨奇病毒A6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新疆手足口病相关的柯萨奇病毒A6 (Coxsackievirus A6,CV-A6)毒株VP1区基因特征.2012~2016年从新疆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分离到75株CV-A6,对75株CV-A6采用RT-PCR方法扩增VP1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应用MEGA5.05和BioEdit7.1.9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75株新疆CV-A6毒株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9%~100%,与原型株(Gdula)同源性为81.4%~82.5%;71株D3亚型株与D3代表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1%~99.6%;4株D2亚型株与D2代表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6%~96.5%.进化树图分析显示,新疆CV-A6毒株均属于D基因型,其中绝大多数(71/75)处于D3分支,属于D3亚型,2012~2016年具有分布;少数(4/75)处于D2分支,属于D2亚型,只分离于2013~2014年.新疆CV-A6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多个不同的小分支,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CV-A6毒株分别与国内一些地区的毒株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说明新疆CV-A6毒株的传播链和基因型分布与内地CV-A6相同,与内地的CV-A6共进化的.加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相关病原的分子特征研究对手足口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
两株西藏CV-B3的全基因组特征及溯源分析
肠道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婴幼儿急性传染病的病毒,它引起的疾病包括急性弛缓性麻痹、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和心肌炎等,甚至死亡.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是引起急性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并且也经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暴发.本研究对在西藏自治区分离的两株CV-B3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原型株相比,核苷酸相似性仅为80.6%.通过系统进化分析,中国大陆流行的CV-B3可以分为三个传播链(lineage1~3),从20世纪lineage1便开始在中国传播,现在倾向于消失,目前lineage2和lineage3替代lineage1成为主要的传播链,现在在中国大陆地区传播.本研究的两株CV-B3也被发现可能与江苏省的一株CV-B5(2009-148-4株)在P3编码区发生了重组,且大似然进化树的拓扑结构的改变也印证这一重组事件的可能性.频繁的重组活动为肠道病毒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基因材料,这也成为肠道病毒频繁暴发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分析了西藏两株CV-B3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阐明了CV-B3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模式,为CV-B3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
纪念流感百年史,设立“世界流感日”,应对流感大流行
始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了全世界数千万人的死亡.而之后百年间的数次流感大流行以及每年的季节性流感流行始终威胁着人类健康.2018年11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牵头,联合Yoshihiro Kawaoka院士、Mark yon Itzstein院士、Kwok-Yung Yuen院士和刘磊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30余家国内外相关单位和机构,在中国深圳召开的“亚太流感防控学术大会——暨1918大流感百年纪念”中共同倡议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世界流感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发来视频致辞;知名专家Eliora Z.Ron博士、侯云德院士、Robert G.Webster院士及来自WHO的五个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代表等发表演讲.“世界流感日”的设立,将提高公众、研究机构和全球政府对流感防控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对流感防控的支持;并推动流感防控中的科学创新和基础研究.
-
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进展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由病毒的一个或几个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在形态上类似于病毒的颗粒,无核酸和感染性.近年来,国内外在禽流感VLPs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目前,已有H1N1、H3N2、H5N1、H5N3、H7N1、H7N9和H9N2等多种亚型禽流感VLPs包装成功的研究报道.禽流感VLPs作为疫苗安全性好,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并且不同亚型间可提供交叉免疫保护,因此在禽流感新型疫苗创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禽流感VLP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新型禽流感疫苗研发和防控等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T细胞免疫研究
2013年春季,我国首次出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随后H7N9禽流感病毒相继引发了五波流行,在病人中导致较多的重症感染,死亡率接近40%,成为近来的关注热点之一.本文对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T细胞免疫特征进行了系统综述,尤其是对H7N9禽流感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及康复后的T细胞免疫特征、健康人群对H7N9的预存T细胞免疫、以及H7N9禽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交叉T细胞免疫特点等方面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了解禽流感病毒的T细胞免疫特征和研发新型流感疫苗提供科学参考.
-
H7N9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变异的研究进展
2018年是自1918年H1N1“西班牙流感”首次流感大流行以来第100周年.与近代历史上致命的大流行有关的流感,一般由人畜共患流感病毒引起,通过累积变异跨越动物-人类屏障,导致人类流感,临床表现可以从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到多器官功能障碍.H7N9禽流感病毒跨越动物——人类屏障在中国已引起五波流感大流行,死亡率较高.目前仅存在有限的人传人,但如果它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无疑将引发新的大流行.因此,本综述系统地阐述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结构、流行病学情况、病毒变异及感染传播的可能发病机制.
-
2013~2017年中国大陆流行的A(H3N2)亚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分析
为了解我国大陆流行的A(H3N2)亚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本文对2013年至2017年分离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07株流感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耐药检测.4907株A(H3N2)亚型流感毒株均对Oseltamivir敏感,检测到7株(0.14%)对Zanamivir敏感性降低的毒株,其中2014年6株,检测的IC50值与参考IC50值(0.28nM)相比有24.03~49.21倍升高,序列分析发现6株毒株在NA基因上均有Q136K的变异;2017年l株,在NA基因上有Q136Q/K的混合变异,检测的IC50值与参考IC50值(0.31nM)相比有10.90倍的升高.上述检测毒株均来自MDCK细胞病毒分离培养物,由于未获得原始呼吸道咽拭子样本的序列,尚不能排除是细胞传代导致的Q136K位点突变.因此,上述监测数据表明2013~2017年我国大陆流行的A(H3N2)亚型流感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依然敏感,本研究为临床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流感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及其重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江苏省流感住院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2016年第1周至2018年13周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19个哨点医院采集住院肺炎监测病例呼吸道标本检测流感病毒,描述流感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2017年流感阳性和阴性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分析流感肺炎病例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流感肺炎重症危险因素.共采集住院肺炎监测病例呼吸道标本3 203份,检出333例(10.39%)流感病毒阳性,其中A(H1N1)124份,A(H3N2) 61份,A(H7N9) 25份,B型Victoria系86份,B型Yamagata系37份,季节性流感中有7例(2.27%)死亡.流感肺炎以冬春季为主,兼有夏季流行峰.学龄儿童肺炎病例中流感病毒B型Victoria系阳性检出率高,60岁及以上患者则A型流感检出率高.流感肺炎临床表现咽痛(x2 =35.726,P<0.001)、咳痰(x2=23.379,P<0.001)、呼吸困难(x2=10.553,P=0.001)的比例高于非流感组.年龄(RR=1.015,95%CI:1.000~1.030)、患有免疫系统疾病(RR=7.519,95%CI:1.586~35.644)、超重(RR=3.641,95%CI:1.702~7.789)、感染甲型流感病毒(RR=4.780,95%CI:1.185~19.290)是流感肺炎重症的危险因素.住院肺炎病例中流感呈季节性流行,重症和病死率较高.感染甲型流感、高龄、超重和存在免疫基础疾病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应针对重点人群推广流感疫苗接种,对可疑患者采取早诊早治.
-
2013~2017年我国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情况分析
本实验室在2013年至2017年间对国内部分活禽市场和养殖场进行了定期的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监测,共分离到116株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包括109株低致病性毒株和7株高致病性毒株.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季节分布明显,分离地广泛并且分离率逐年提升.根据对表面蛋白基因HA和NA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7N9亚型禽流感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较高,总体仍处于A/duck/ Zhejiang/12/2011 (H7N3)分支内.遗传发生树提示HA基因随时间推移不断进化,高致病性毒株起源于2015年.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同分支之间存在着抗原差异,并且始终保留着人和禽双受体结合特性.动物感染传播实验提示我们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方式虽局限于接触传播,但传播效率非常高.因此,为了有效控制H7N9禽流感对我国养禽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持续威胁,加强国内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
非洲猪瘟病毒核酸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核酸检测技术在非洲猪瘟的诊断和监测中应用普遍,是国际兽医组织和我国指定的检测技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ASFV) VP72基因是其核酸检测的通用靶基因,参照GenBank中AFSV Georgia 2007毒株VP72基因序列,体外合成VP72全基因片段,克隆于pMD20-T载体,经工艺研究,研制了ASFV核酸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样品均匀、稳定,满足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为评价我国各级兽医实验室对非洲猪瘟的核酸检测能力,组织实施了能力验证计划《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CNCA-17-A03).将能力验证样品编号后下发给参试实验室,共有20个省、市的30家实验室参试,结果显示所有实验室均获得满意结果.同时,能力验证计划中也发现存在缺乏荧光PCR国家标准,核酸标准样品供应不足等问题.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国家标准,并尽快研制非洲猪瘟(AFS)核酸有证标准样品.
-
中国首例非洲猪瘟诊断研究
针对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剖检变化、病原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诊断研究.流行特点上,发病猪主要以育肥泔水猪为主,和国外报道的家猪非洲猪瘟流行特点相似;临床表现以高热、呕吐、皮肤发绀为典型,可有便秘或腹泻,粪便带有粘液或便血等症状;剖检以脾脏显著肿大、发黑变脆为典型特征,并伴心、肾、膀胱、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出血;电镜观察肝脾组织悬液上清可见大小180~200nm具有多层囊膜结构的病毒颗粒;定性诊断目前以PCR和实时PCR较为可靠.综上认为,临床表现对于非洲猪瘟病例排查具有重要意义;剖检变化尽管不十分特异,但可以缩小排查范围,对确立初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完成上述初步诊断基础上,应尽快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完成确诊.
-
流感和流感大流行应对:我们如何能打赢这场防控战
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严重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时值1918流感大流行一百年,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尽管我们在流感疫苗、药物以及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只有不断强化监测能力,加快通用疫苗的研发,方可在流感大流行的应对中取得主动权.
-
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欧洲野猪后引起的烈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100%.病毒针对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逃逸是造成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策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ASFV编码表达多种免疫逃逸蛋白以拮抗宿主免疫反应.已往研究对ASFV编码免疫逃逸蛋白进行了诸多报道,但是对其具体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概括总结已有ASFV免疫逃逸蛋白在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期为后续基因缺失疫苗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相关借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4 |
-
未知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最近刚被录用了一篇文章,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建议投稿后半个月可以打电话发邮件给编辑,咨询稿件信息,这样可以缩短审稿时间,同时建议大家可以在线投稿,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稿件状态。文章有一定的新意,内容丰富,还是很好中的,大家可以投稿试试。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第一次投稿,12月初交完审稿费,二十几天就返回了审稿意见,历经两次的修改,2月底收到了录用通知,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个人觉得审稿流程还是很规范的,专家给出了很多详细中肯的意见,编辑也能及时的处理问题,希望期刊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3月26日投的稿件,4月中旬返修,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修改,5月底就进入了编辑加工状态,之后就被收录了,感觉速度还是很快的,专家也指出了很多的意见,对我修改帮助很大,很感谢,祝大家投稿顺利。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6月6日返回审稿意见,建议大修,两个专家给出的意见还是很有价值的,对文章修改帮助很大。专家审稿很仔细,对文章中不好的语句都进行了标注,论文结构上也给出了修改建议,修改后送复审,之后被收录,还会很开心的。
6月底外审返回,专家和编辑给出的审稿意见了很细致中肯,修改后送终审,8月中旬被录用,期间和编辑沟通时,编辑也很有耐心,不厌其烦的帮我解决问题,很敬业,大家有文章的话可以投稿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