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凝血功能四项与 D-二聚体对肺癌化疗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竞伟

    肺癌病死率较高,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佳手术治疗时机,化学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手段。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存在继发于高凝状态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血浆D‐二聚体(D‐dimer )与纤溶活性的改变密切相关,直接反映肿瘤患者病情的变化、预后[2]。有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分析凝血功能四项与D‐二聚体对肺癌化疗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建英;王红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慢性缺氧,致血流高黏、高聚、高凝及微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肺血栓栓塞(PTE)的危险性较高。本文针对COPD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 中国血管外科医师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处方习惯调查

    作者:岳嘉宁;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董智慧;符伟国

    目的:了解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周围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药物处方习惯及其与相关指南的差异。方法对参与2012年第五届中国血管论坛的医生,以问卷的形式,对其临床真实处方习惯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非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防治策略,PAD腔内治疗后的用药方案及全身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情况。结果155份有效问卷覆盖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其中93.5%来自三级甲等医院,80.6%为血管外科专科医生。对非骨科大手术后高危患者VTE的预防,80.0%的医生采用抗凝药物预防;对外科术后VTE的治疗,76.1%的医生采用严格制动,77.4%的医生采用药物抗凝,11.2%的医生用药疗程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指南要求的3个月方案。PAD腔内治疗后,采用单药抗血小板、双药抗血小板或三联抗栓(双抗血小板合并抗凝治疗)方案的比例分别为8.4%、72.3%及11.7%,后两者中有39.2%的医生将终过渡为单药抗血小板方案。40.3%的医生对PAD腔内术后采用终身抗栓治疗。西洛他唑(63.5%)及前列环素衍生物(61.4%)是被调查医生在PAD术后除抗栓药物之外常应用的辅助药物。被调查医生对PAD患者吸烟、血脂、血糖进行主动干预的比例分别为90.2%、80.5%及77.3%。结论我国血管病专科医生对VTE的防治用药选择合理,但用药时限与国际指南有较大偏差。同时,我国PAD腔内治疗术后采用联合抗栓药物比例较高,但终身用药比例较低,该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获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静脉血栓栓塞诊治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张福先

    多年来,临床虽然已在静脉血栓栓塞(VTE)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如:①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有些患者通过正规的抗凝、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而有些患者则治疗效果不理想;②急性DVT形成后,患者是卧床休息?还是离床活动?如果离床活动,何时为好?③在出现同种类型的急性DVT患者中,为何有些会发生肺动脉栓塞(PE),而有些却不会发生?④为何有些急性DVT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后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渡过急性期后,短期内又出现复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难以解释的问题等,值得深入探讨.

  • 前列腺癌患者围术期VTE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

    作者:苏莉莉;袁越;田敏;衣艳凤;刘峰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围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预警策略,以降低术后VTE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调阅山东省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临床诊断匹配为前列腺癌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术后并发VTE患者并分析其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并发VTE与BMI、吸烟、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和麻醉方式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BMI≥24.0 kg/m2、高血压、全麻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 ≥ 24.0 kg/m2、高血压、全麻以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围术期发生 VTE 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术后 VTE 危险因素的认识并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 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研究概述

    作者:孙艳;戴向晨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医院尤其是ICU中更是常见,是造成ICU患者死亡常见的可预防原因之一,患者可能具备多种危险因素,但由于病情严重而忽略了VTE的预防而没有积极治疗,导致发病率的升高.了解VTE的高危因素和预防策略不但能降低其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VTE的高危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ICU中相关的治疗和护理有所帮助.

  • 骨科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护理进展

    作者:李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及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多发于下肢手术或创伤,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形成致命的肺动脉栓塞,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科手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更高.髋关节置换以后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病率为45%~57%,而髋部骨折手术的血栓发病率达36%~60%.

  • 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周杰

    目的:观察妇产科术后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效果,并探讨其预防性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确诊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护理性治疗,随时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期为2~7周.结果:16例患者在平均治疗5周后痊愈.结论: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取得较好预后的效果.

  • Caprini风险模型与九项血栓风险标志物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

    作者:门剑龙;任静;董丽霞;姚朱华;赵文;侯波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与9项血浆血栓风险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价2种方法诊断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设计。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2012年间收治的1066例住院患者,男685例,女381例,年龄19~81岁。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Sysmex CA7000血液凝固仪和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待检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A)、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游离蛋白S含量(FPS: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pt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栓风险标志物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栓标志物水平与Caprini风险模型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aprini风险模型5组间的各项血栓风险标志物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t-PA:A、PAI:A的H值分别为7.530、3.221和4.974,vWF:Ag、FⅦ:A、FⅧ:A、PC:A、FPS:A、AT:A的F值分别为6.395、3.887、4.062、2.905、3.218、5.469,P均<0.01),且与不同分值Caprini风险模型呈显著相关(D-D、vWF:Ag、FⅦ:A、FⅧ:A、PC:A、FPS:Ag、AT:A、t-PA:A、PAI:A的r分别为0.805、0.781、0.433、0.509、-0.244、-0.496、-0.263、0.692,P均<0.01或0.05)。经ROC曲线分析,D-D和vWF:Ag对极高危风险和VTE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其他标志物(D-D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和53.9%、94.7%和51.7%;vWF:Ag分别为71.4%和60.9%、81.3%和61.0%)。极高危组(1组与2组)和血浆D-D水平高于临界值(1024μg/L)的患者在30 d内有更高的VTE累积风险(Log-rankχ2分别为65.092和20.785,P均=0.000)。结论9项血栓风险标志物与Caprini风险分层具有相关性,D-D诊断VTE和Caprini极高危风险的效能优于其他8项指标,血栓标志物能敏感反映患者隐匿性凝血紊乱,且与Caprini风险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互补性。

  • 北京市七所综合医院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认知调查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敏;王勇;黄俊;尹金淑;朱晓瑞

    目的 调查北京市7所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防治认知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2017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7所市属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分为肯定项及否定项,计算肯定项占比,不同专业、职称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 496份. 95%以上的医务人员认同开展院内VTE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但相关专业知识有待提高.不同专业在认知度方面存在差异,且职称越高,认知度越好.对开展VTE防治工作存在顾虑的前3位因素依次为增加工作负担、增加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工作难点排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患者依从性、辅助科室的配合、医生认知度及参与度.结论 医务人员对VTE防控认知仍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完善防治体系,开展科学、规范、经济的防治工作.

  •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标准编制研究

    作者:姚远;毛丽;刘志宇;高远;徐航晨;张晶;刘丽华

    针对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的风险环节,围绕住院患者该疾病防治过程中病种质量管理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标准化的条款制定.结合该病种临床诊疗业务流程,形成疾病评估、疾病预防、疾病诊疗和持续改进4个核心规范部分,包括16个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其实施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要求,以约束医疗行为,为构建我国住院患者VTE防治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探索一条符合医疗质量管理的规范化路径.

  • 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观察比较

    作者:谢锦伟;岳辰;马俊;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通过对大样本的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初次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解剖分布.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1 686例患者,其中THA 928例,TKA 758例.所有患者术前、出院前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术中常规使用抗纤溶药,术后抗凝14 d.统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类型及其解剖分布.结果: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8例,30例出现血栓,27例为孤立性肌间静脉血栓,其次为累及腓静脉或胫后静脉的周围性血栓,无中心型血栓发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8例中,87例出现血栓,81例为周围型血栓,4例为中心型血栓,其余2例为混合型血栓;74例的血栓累及单支静脉,65例累及肌间静脉、4例股静脉、3例胫后静脉、2例浅静脉;13例的血栓累及多支静脉,多累及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中的2支或3支.对比结果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更容易出现中心型血栓及多支静脉受累.结论:在现代血栓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及解剖分布存在差异.

  • 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姜轶山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周围血管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导致肺栓塞,是血液在深静脉内的异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阻塞,静脉血流障碍.近年来人们倾向于将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 VTE).深静脉血栓在急性期者可行手术取栓治疗,但绝大多数可经溶栓及抗凝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溶栓及抗凝治疗仍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 血府逐瘀汤防治肺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45例临床观察

    作者:彭涛;欧阳喻璐;李志丹;朱伟伟;左芬;孙锦茂;童康尔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防治中晚期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肿瘤如放化疗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1d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2个周期,记录两组患者症状积分、KPS评分、凝血酶谱、D2聚体、血常规.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周期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D2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D2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可改善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且未见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适用于门诊防治中晚期肺癌高凝状态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形成.

  • 分子成像在静脉血栓栓塞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申镐源;张春丽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该疾病很难被确诊.此外,治疗DVT的副作用明显,因此正确诊断静脉血栓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成像在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分子成像的靶点、示踪剂及其用于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介入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徐文杰;黄乾鑫;徐浩;祖茂衡;顾玉明;魏宁;张庆桥

    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 IVC)畸形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双IVC 畸形合并 VTE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置入滤器5枚,其中2例滤器置于总IVC,2例置于左IVC,1例置于右IVC。术中出现IVC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术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导管溶栓治疗5~12 d(平均7 d)血栓均完全溶解,滤器留置6~14 d后成功取出。无出血、滤器倾斜或移位等并发症。5例患者均获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胃癌复发;其余患者无血栓复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IVC及下肢深静脉血流均通畅。结论对于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根据血栓部位、双IVC走行及交通血管情况,采用可回收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安全,效果可靠。

  • ML合并VT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表现特点

    作者:程燕洁;谢辉;郭树霞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血液科门诊收治的ML合并VTE患者60例作为ML+VTE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确诊为ML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学流变学、凝血功能等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作为ML+VTE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作为ML+VTE组中81.67%集中在ⅢB-Ⅳ期,66.67%确诊ML时已出现VTE的症状,85.00%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10.00%合并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5.00%同时合并DVT和PE;56.67%的血栓主要集中在上肢和颈部静脉.合并DVT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9.02%,合并PE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4.29%,同时合并DVT和PE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650,P<0.001);ML+VTE组患者血小板数及其聚集反应强度、D-二聚体、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刚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TT、血沉、变形指数以及动脉血管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L合并VT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易向血栓状态发展;患者中以DVT为多见,常好发于上肢和颈部静脉,以晚期患者居多.

  •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V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韩轩茂;任景芳;郝斌;曹文东;刘秀娥;侯丽虹;郭志萍;于斌;王学峰;丁秋兰;杨林花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V(Factor V,F V)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 V Cambridge和F V 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 V Asp79His、F V 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V 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V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无关.

  • 组织因子启动子-1208I/D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来晓炜;杨林花;刘秀娥;张媛;冯建军;陈剑芳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因子启动子-1208 I/D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对96例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14例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和59例健康人进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基因启动子序列-120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基因变异为18 bp碱基的插入,存在D/D、I/D、I/1三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分别为D/D型67.8%,I/D型25.4%,I/I型6.8%,DVT组分别为D/D 62.5%,I/D 29.8%,I/I 8.3%,PE组分别为D/D 57.1%,I/D 35.7%,L/17.1%;D等位基因频率和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80.5%、19.5%,DVT组分别为77.1%、22.9%,PE组分别为75.0%、25.0%.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F启动子-1208 I/D基因多态性与VTE的发病没有显著相关性,该基因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VTE的易感基因.TF基因多态性有待深入研究.

  • 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和预防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惠;马渝;文玉明;鲁力

    目的 评估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ICU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防措施的临床现况,探讨重症患者预防VTE的合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ICU 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共276例ICU治疗时间超过48 h病例.通过简化Caprini评分评估入ICU当天和第7天重症患者VTE风险及内科、外科、创伤亚组重症患者VTE风险.分析重症患者VTE风险与年龄、性别、GCS及APACHEⅡ评分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具有VTE非低危风险的重症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情况及其原因.结果 本中心ICU重症患者入ICU当天和第7天的简化Caprini评分分别为(8.71±4.90)和(9.24±5.30),简化Caprini评分与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r=0.397,P=0.027).超过90%重症患者是VTE的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外科及创伤的重症患者简化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内科重症患者(14.02±2.01),(14.5±1.29) vs.(6.55±3.98),P<0.01.在VTE高危患者中,早期(48 h内)采取预防措施的只有18.28%(机械预防13.43%,药物预防5.22%),即使在7d后也仅有25.83%(机械预防11.92%,药物预防16.56%).结论 重症患者是院内VTE的极高危人群,VTE风险与重症患者病情密切相关,VTE风险可能贯穿ICU治疗过程始终,故应将动态VTE风险及出血风险评价纳入重症患者的常规评估项目,制定合理的VTE预防策略.

489 条记录 1/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