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血管外科医师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处方习惯调查

    作者:岳嘉宁;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董智慧;符伟国

    目的:了解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周围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药物处方习惯及其与相关指南的差异。方法对参与2012年第五届中国血管论坛的医生,以问卷的形式,对其临床真实处方习惯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非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防治策略,PAD腔内治疗后的用药方案及全身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情况。结果155份有效问卷覆盖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其中93.5%来自三级甲等医院,80.6%为血管外科专科医生。对非骨科大手术后高危患者VTE的预防,80.0%的医生采用抗凝药物预防;对外科术后VTE的治疗,76.1%的医生采用严格制动,77.4%的医生采用药物抗凝,11.2%的医生用药疗程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指南要求的3个月方案。PAD腔内治疗后,采用单药抗血小板、双药抗血小板或三联抗栓(双抗血小板合并抗凝治疗)方案的比例分别为8.4%、72.3%及11.7%,后两者中有39.2%的医生将终过渡为单药抗血小板方案。40.3%的医生对PAD腔内术后采用终身抗栓治疗。西洛他唑(63.5%)及前列环素衍生物(61.4%)是被调查医生在PAD术后除抗栓药物之外常应用的辅助药物。被调查医生对PAD患者吸烟、血脂、血糖进行主动干预的比例分别为90.2%、80.5%及77.3%。结论我国血管病专科医生对VTE的防治用药选择合理,但用药时限与国际指南有较大偏差。同时,我国PAD腔内治疗术后采用联合抗栓药物比例较高,但终身用药比例较低,该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获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护理分析

    作者:马瑶;董艳芬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这项新技术应用于周围动脉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护理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岁(s=7),卢瑟福分级3~5级.经护理的18例药物涂层球囊术后患者6个月随访未发生死亡和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技术护理发展更利于患者康复.

  • Pantheris斑块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高超;张秀军;李俊海;黄梅

    目前各种血管外科疾病的人数呈现增多趋势,其中因为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下肢外周动脉性疾病(PAD)及其他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CTO)患者占比逐渐增加,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各种斑块切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结合其他治疗下肢动脉性疾病方法,对各种有效的新方法加以介绍,为下肢动脉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临床疗效及再狭窄处理1

    作者:薛冠华;郭相江;谢辉;叶猛;张岚;黄晓钟

    目的:评估股腘动脉长段闭塞(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Ⅱ class D,TASCⅡ D)腔内治疗临床疗效及再狭窄处理。方法总结2012-01至2014-01收治的股腘动脉长段闭塞(TASCⅡ D)腔内治疗病例64例71条肢体,绘制Ⅰ期、辅助、Ⅱ期通畅率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方差分析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3~91岁,平均年龄为(73.6±8.7)岁;病变长度范围在200~500 mm,平均长度为(309.0±58.2)mm,支架平均数目为2.4枚(1~4枚);随访时间范围在7~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1±6.2)个月。所植支架均为裸支架。1、2、3年的Ⅰ期通畅率分别为68%、15%和15%;1、2、3年的辅助通畅率分别为82%、37%和37%;1、2、3年的Ⅱ期通畅率分别为96%、68%和68%。1年的随访中,无大截肢发生。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流出道的数目与支架内再狭窄程度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腔内治疗股腘动脉长段闭塞(TASCⅡ D)中短期临床疗效可以接受,长期随访欠满意;再次腔内治疗可作为再狭窄处理的较好选择。

  • 腔内去交感化对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管张力的影响

    作者:张碧辉;邹英华;范则扬;宋莉;杨敏;牛国晨

    目的 探讨腔内去交感化对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只.对实验组兔行腹主动脉下段腔内射频消融后予去甲肾上腺素负荷,对照组直接给予同等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负荷.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实验兔右后肢皮下血流灌注及温度.对比2组实验兔去甲肾上腺素负荷前(静息状态)与负荷后右后肢皮下血流灌注及皮温变化的差异.结果 分别对2组中各8只实验兔完成实验.实验组右后肢去甲肾上腺素负荷后较负荷前皮下血流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37.19±22.56)%vs(-57.02± 10.12)%,P=0.04].实验组去甲肾上腺素负荷后较负荷前右后肢皮温变化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5±0.50)℃vs(-0.21±1.83)℃,P=0.43].排除对照组温度变化明显异常的2只实验兔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负荷前后皮温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4±0.50)℃vs(-1.14±0.72)℃,P<0.01].结论 腔内去交感化治疗能够降低兔外周血管张力,改善其下肢缺血症状.

  •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作者:贾睿博;詹晓蓉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下肢血管病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超声多普勒检查能较早地发现病变,而踝臂指数也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方便可行和可靠的检测指标。本文综述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危害性、危险因素及评估方法,以早期识别,针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王玉琦;岳嘉宁;符伟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lleral arterial disen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 糖尿病患者中的周围动脉疾病(上)

    作者:美国糖尿病协会;徐赫男

    序言周围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闭塞的疾病.PAD不仅是下肢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通常伴随着有症状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尽管PAD在普通人群中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但关于糖尿病人群中PAD的评估和治疗还不太清楚,而且涉及到一些特殊问题.目前,关于同时存在糖尿病和PAD患者的诊疗指南尚未确立.

  • 预防糖尿病足应从0级开始!

    作者:袁群

    糖尿病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属于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4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

  • 踝肱指数在周围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石波;庄百溪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常见病,大约占总人口数12%~14%的人群受到累及,但同时大部分PAD患者是无症状的,因而未能早期发现和接受有效的治疗[1].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是诊断PAD一种有效、无创的手段[2].同时,ABI异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率的强有力预测因子[3].ABI的临床应用价值正逐步得到认可.近年来,国内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ABI可以作为PAD的初筛、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病变进展的监测、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但同时ABI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正被逐步认识,现对ABI在PA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浆网膜素-1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洁;邸阜生

    目的 探讨T2DM合并周围动脉疾病(PAD)患者血浆网膜素-1水平与炎症因子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 方法 114例T2DM患者分为T2DM+PAD组和单纯T2DM组,各57例.另选正常对照者(NGT)68名.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浆网膜素-1水平、炎症指标及代谢参数,并对各变量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血浆网膜素-1水平在NGT组、T2DM、T2DM+PAD组逐渐降低(P<0.01).血浆网膜素-1水平与TNF-α、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PG、HbA1 c、TC呈负相关(r=-0.338、-0.225、-0.219、-0.263、-0.342、-0.235、-0.334,P<0.05或P<0.01),与踝肱指数(ABI)及HDL-C呈正相关(r=0.444、0.358,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NF-α、HbA1 c和TC是血浆网膜素-1独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网膜素-1、TNF-α、IL-6及HbA1c是T2DM患者发生PAD的影响因素. 结论 T2DM合并PAD与网膜素-1降低相关,网膜素-1表达可能会受到炎症因子的影响.

  • 落实全民科技健康行动计划开展钠钾平衡研究刻不容缓(上)

    作者:王青;万秋山;刘力生

    一、全球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与挑战高血压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当今全球高血压患病率为25%,预计到2025年,可升至60%[1].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卒中、周围动脉疾病、和心脏衰竭等) 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引起60%的卒中和50%的冠心病[2],并且冠心病始发于收缩压/舒张压为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3].

  • 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异常率及其危险因素

    作者:李翔;王玉珍;肖婷;刘彦君;杨小平;许樟荣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中正常、低和高踝肱指数(ABI)的发生率和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10年6月进行ABI测定的3924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及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单变量和Logistic回归判断异常ABI的危险因素.结果 93.1%(3653例)患者ABI在正常范围,5.2%(206例)患者ABI值<0.9,1.7%(65例)患者ABI值≥1.3.≥65岁患者中ABI值<0.9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患者(12.2% vs 3.6%,P<0.001).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脑血管疾病是< 65岁患者低ABI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总胆固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脑血管疾病是≥65岁患者低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则与< 65岁患者高ABI有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异常ABI的比例较高,应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强化干预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预后.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血糖管理

    作者:叶益聪;张抒扬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个包括了13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增加1.18倍(95%CI1.10~1.26)[1].ARIC研究[2]对189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超过10年的随访发现HbA1c水平和周围动脉疾病发病呈正相关性.Haffner等[3]在一个随访了7年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30.2%,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再发冠心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18.8%).

  • 踝肱指数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明海;于振海;张曙光;李光新;秦士勇;王坤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在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 arterial disease,PAD)中为常见,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动脉病之一.血管造影一直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且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盐酸沙格雷酯早期干预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瑞鹏;张卫华;戴毅;龙延滨;都庆国;毛志军;高增战

    目的 观察盐酸沙格雷酯(安步乐克)在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163例(共219条肢体)患者,口服安步乐克300 mg/日(分3次),共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踝肱指数的变化,以了解安步乐克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服药前后的跛行距离[(200~300)m vs(500~800)m]、平均透皮组织氧分压(62.5mmHg vs 65.4 mmHg)及踝肱指数(0.7~0.9 vs0.8~0.9)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步乐克在周围动脉疾病的早期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症状.

  •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尹朝霞;史作霞;许京娟;王青;杨明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疾病(PAD)的患病率及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病程超过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420例,以踝臂指数(ABI)≤0.90定义为有PAD,评价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危险因素对PAD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PAD患病率为16.4%(69/420),PAD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病程较长、HDL-C偏低,有高的UAER、hs-CRP和纤维蛋白原,Logistic回归可见年龄、UAER、hs-CRP、纤维蛋白原均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PAD患病率在年龄<50岁、50~70岁和>70岁时分别为4.7%(2/43)、12.9%(27/209)和23.8%(40/168),在hs-CRP<1 mg/L、1~3 mg/L和>3 mg/L时分别为7.9%(14/177)、9.3%(11/118)和35.2%(44/125),在UAER正常、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时分别为9.7%(30/310)、34.4%(33/96)和42.9%(6/14),在纤维蛋白原≤4 g/L和>4 g/L时分别为12.1%(43/356)和40.6%(26/6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AD的患病率较高,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也参与PAD的发生.

  • 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伟浩;张韬;刘运峰;张永保;李清乐;张小明;沈晨阳

    目的 总结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lsevier、EBSCO、Spring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纳入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ISR病变文献.根据斑块切除手段的不同将入组病例分为机械斑块切除和激光斑块切除两组进行亚组分析.终点事件包括远端栓塞、严重动脉壁损伤、6个月和12个月一期通畅率及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结果 终纳入文献9篇,总样本量为620例患者.腔内斑块切除术后远端栓塞发生率为4.2%,95%可信区间(CI)为1.7%~6.7%;严重动脉壁损伤发生率为1.9%(95%CI:0.9%~3.0%);机械斑块切除远端栓塞发生率为2.0%,低于激光斑块切除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21.66,P=0.010).斑块切除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和免于TVR率分别为63.0% (95% CI:55.5% ~ 70.6%)及80.4%(95% CI:70.5%~ 90.3%),12个月一期通畅率和免于TVR率分别为43.5% (95% CI:32.2% ~54.9%)和58.0% (95% CI:52.1% ~63.9%);机械斑块切除组6个月免于TVR率为77.9%,低于激光斑块切除组的80.8%(Q=13.49,P=0.009).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终点结果稳定;Begg法检验发现12个月免于TVR率存在发表偏倚.对3个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表明,球囊斑块切除技术与普通球囊6个月免于T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为1.34(95% CI:0.86~2.07,P=0.196).结论 激光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能减少中短期的血运再重建发生,但远端栓塞发生率较高.在减少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血运再重建方面,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技术与普通球囊相比没有优势.

  • 周围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储媛媛;王春梅;李伟

    周围动脉疾病(PAD)指发生在心、脑动脉以外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好发于下肢.PAD属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ASCVD),是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特别是冠心病发病、死亡的强指示剂[1].多项指南已将包括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PAD定义为冠心病等的危症[2],但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缓慢,病人不易察觉.对PAD病人的调查显示,尽管血管功能已明显受损,但病人症状差异很大或无症状.事实上,仅有1/3病人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1],所以造成PAD被忽视且未被系统治疗.明确下肢动脉疾病并针对危险因素给予强化治疗和随访,不仅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同时也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3].为此,选择在我院住院的50岁及以上住院病人1 350例进行PAD危险因素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 周围动脉疾病相关指南解读

    作者:王冬清;岳嘉宁;符伟国

    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准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减轻病痛、提高保肢率。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的优点,因而应用趋于广泛,但也仍存争议。基于循证医学研究发布的临床治疗指南可为临床医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