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永胜;魏宝刚;吕龙;王伟

    目的 通过对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随访,与传统手术病例进行比较,探讨导航辅助手术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7例61膝(导航组),与随机抽取传统手术治疗的60例82膝(传统组)作对照.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术前内外翻畸形均<1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X线资料、软组织平衡变量、术后出血引流量、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全部病例随访时间6~72月,平均34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导航组为80~120 min;传统组为65~100 min,有统计学差异(P <0.05).髋膝踝经线(mFTA):导航组为(0.94±0.96)°,传统组(1.76±1.53)°,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α、β、γ、δ及Q 角,无显著差异(P >0.05),但导航组分布类似于标准正态分布,取值较为集中,极值范围小.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为2°以内;传统组为2~4°,有统计学差异(P <0.05).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为2~4 mm;传统组为5~7 mm,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24 h引流量:导航组为600~850 ml,传统组为550~800 ml,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及OXFORD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红外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截骨精确性,使假体位置安装更精确、软组织平衡更佳,同时降低了假体位置和下肢轴线偏差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广芬;王福斌;黄童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639例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39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1例,感染率为3.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95% CI:1.319(1.146-1.701)]、糖尿病[OR95% CI:2.973(1.667-5.309)]、肥胖[OR95% CI:1.213(1.021-1.659)]、麻醉评分[OR95% CI:2.399(2.186-2.854)]、低蛋白血症[OR95% CI:3.213(1.751-5.895)]、低血红蛋白[OR95% CI:3.024(1.741-5.256)]、手术持续时间[OR95% CI:2.973(1.372-4.301)]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肥胖、麻醉评分、低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手术持续时间均会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短期疗效评价

    作者:李海;蒲育;何敏

    目的 评价一期与分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77岁,平均(50.3±2.1)岁.一期结核病灶清除、人工关节置换(简称“一期”)患者16例;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分期人工关节置换(简称“分期”)患者9例.关节置换术后1、2、3、6、12、18、24个月随访时行髋关节X线摄影(简称“X线摄影”)、CT扫描,同时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假体初始固定、早期生存情况及有无结核复发.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6.7±7.6)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88.2±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45,P<0.001).25例患者随访期间X线摄影显示股骨柄与股骨压配良好,未见股骨柄松动、下沉.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结核复发.结论 一期与分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短期疗效好.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膝关节强直或僵硬

    作者:胡胜平;石仕元;费骏;赖震;马鹏飞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患者10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前充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及结核控制情况,对膝关节结核控制良好,骨缺损不影响假体稳定,无窦道混合感染存在者,行实验室及膝关节MRI、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后继续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评估关节假体稳定性、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knee score,简称“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关节结核的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强直膝3例,僵硬膝7例;其中活动期膝关节结核4例,病程4~9个月;陈旧性膝关节结核6例,病程20~41个月;术后全部获24~41个月随访,平均(35.4±9.6)个月;手术时间90~118 min,平均(102.0±8.5)min;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硬角度15.0°~55.0°,至末次随访,膝关节屈膝角度恢复至95.0°~120.0°,平均(105.0±14.8)°;伸直角度恢复至-5.0°~10.0°,平均(0.5±7.0)°;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46.6±16.2)分,术后恢复至(79.6±9.6)分.至末次随访,全部假体未见松动,结核无复发.结论 在个体化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普通表面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核性膝关节强直或僵硬疗效确定、临床可行,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全肘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姚林明;兰汀隆

    目的 分析肘关节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疗效,探讨叉状成形术在肘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48例成人全肘关节结核患者,其中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的20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治疗(融合术组),2015年8至2018年2月的28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患肘关节在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以评估患肘与前臂功能(运动、稳定性、疼痛、日常生活功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5.5)个月.45例患者均一期治愈,3例患者术后切口未闭合经局部换药,二次手术清创后闭合.融合术组关节活动度均由术前的屈伸(7.8±6.8)°和旋转(5.5±5.1)°降低到术后12个月时的0°(t=5.111、4.81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由术前的(7.3±1.4)分和(7.3±5.0)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0±1.0)分和(17.5±4.7)分(t=21.642、5.832,P值均<0.001).成形术组关节活动度分别由术前的屈伸(8.8±6.9)°和旋转(6.4±5.9)°提高到术后12个月时的(58.8±15.4)°和(37.0±11.8)°(t=16.733、11.56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5±1.2)分和(6.3±4.8)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1±0.9)分和(20.5±3.9)分(t=22.055、13.587,P值均<0.001).成形术组术后12个月时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均明显优于融合术组(t=20.222,P<0.001;t=16.560,P<0.001;t=2.424,P=0.037);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076).结论 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术后行叉状成形术在改善患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更有利于治疗成人晚期全肘关节结核.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高延伟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常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显性失血不符的现象,这是由于隐性失血所导致的。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可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易被忽视。目前对于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 塞来昔布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涛;郭开今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于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为因OA行TKA手术的42例患者施行围术期镇痛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PCIA至术后72小时,A组术前3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日至术后5天,B组口服药改为维生素C 0.1,2次/日.记录两组术后1天、2天、3天PCIA药物用量、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药物不良反应例数.结果:A组较B组术后静息痛与运动痛VAS评分低(P<0.05);PCIA药物用量少(P<0.05);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PCIA可减轻TKA患者术后疼痛,减少PCIA药物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

  • 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临床探讨

    作者:高朝友

    目的:探讨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9髋)行后外侧微创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治疗,运用传统器械,根据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假体位置评估.切口长度9.5±3.0cm,其中男15例(19髋),女16例(20髋),年龄58±8.1岁,体重60±22.2kg.结果:手术时间43±11分/髋,出血量380±82ml;1例前倾角稍小,但不影响功能;所有患者随访48~60个月,功能良好;Harris评分:术前40.2±8.0分,术后85.4±9.0分,术前术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不用专用器械也能获得良好疗效,切口长度主要取决于体重指数.

  • 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胡元斌;顾永强;严勋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置换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1例34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进行3.5年(9月~6年)随访,术前术后均进行HHS(Harris Hip Score)评分和X线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HH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5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86分(P<0.01).疗效优7髋(20.6%),疗效良19髋(55.9%),疗效中7髋(20.6%),疗效差1髋(2.9%).术后并发症中,假体松动为4例(11.8%),早期感染为1例(2.9%),无后期感染,股骨干骨折1例(2.9%).结论: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随访时间较短,远期效果尚不能肯定.

  • 开窗减压植骨后应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效果

    作者:毛玉江;吴新宝;黄雷;周力;伊辰;刘洪波;危杰

    目的 分析应用经股骨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的手术方法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观察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的标准术式治疗的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7±9.8)(15~38)岁.其中6例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1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单侧).参照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标准:Ⅱ期2例,Ⅲ期4例,Ⅳ期1例.结果 随访1~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外固定架耐受良好,未发生严重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患者术后6个月通过调整外固定架恢复关节间隙,并于术后12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术前存在轻度至中度疼痛的6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7例患者均未见股骨头形态明显改变.3例患者术后12个月CT示坏死股骨头有一定修复.结论 经股骨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可行,患者通常可以耐受外固定架带来的不适,治疗期间股骨头坏死均无进展.

  • 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吕艳伟;段芳芳;王立芳;李东航;封胜杰;杨琪;田伟

    目的 了解我国大陆地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10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OVID平台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纳入报告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研究,提取相关信息,采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加权合并ACDR术后24个月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0.4%,术后72个月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29.0%.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在术后短期内较低,但在术后远期较高.

  • 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术后退行性颈椎病再手术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段芳芳;吕艳伟;王立芳;李东航;曾成;田伟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治疗退行性颈椎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率.方法 2016年10月利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等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多个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特征和再手术发生情况等信息,采用Stata 12.0对纳入文献中不同随访时间的再手术发生率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31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8篇,类试验6篇,病例系列17篇,共1105例研究对象.报告随访12,24,36,48,60和72个月再手术发生情况的文献分别有10、13、4、4、3、3.合并分析结果显示,CDR术后12,24,36,48,60和72个月再手术发生率分别为1.3%(95%CI:0.1% ~2.5%),1.2%(95%CI:0.3% ~2.2%),1.0%(95%CI:-0.5% ~2.6%),1.5%(95%CI:-0.3% ~3.3%),1.7%(95%CI:-0.3% ~4.1%),4.8%(95%CI:0.5% ~9.2%).结论 中国大陆人群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CDR后再手术的发生率较低,再手术主要发生在CDR术后1年内,随后至术后第6年再手术的发生率有轻度升高.

  • 中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王立芳;吕艳伟;段芳芳;李东航;田伟

    目的 探讨我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CDR)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特征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等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位骨化发生率的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54篇,其中病例系列39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类试验9篇,共包括1732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R术后6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2.7%(95%CI:0.5% ~4.9%),12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3.4%(95%CI:1.9% ~4.8%),24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8.3%(95%CI:5.3% ~11.2%),36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11.2%(95%CI:6.0% ~6.5%).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ACDR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异位骨化发生率逐渐升高.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血清钴铬离子浓度与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作者:顾建明;冯啸;宫丽华;丁宜;周一新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翻修术患者外周血血清钴铬离子水平与假体周围组织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相关病变(ALVAL)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且除髋关节假体外不携带其他含钴铬材料的内植物,术前血清钴、铬离子浓度高于梅奥诊所参考标准的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其中右侧髋关节10例,左侧7例.术中取假体周围组织行病理检查,按Campbell-ALVAL评分系统评分,通过SPSS软件分析金属离子水平与ALVAL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3.8±3.2)kg/m2.摩擦界面为金属-金属(MOM)5例,金属-聚乙烯(MOP)12例.病理Campbell-ALVAL评分4分1例,5分1例,6分6例,7分7例,8分1例,9分1例,MOP组和MOM组术前金属离子水平与ALVAL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9﹑0.26,P>0.05);而钴和铬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836,P<0.001).结论 ALVAL的诊断仍以镜下病理检查为诊断依据,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前的血清钴铬离子升高可以提示ALVAL的存在,钴和铬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其钴和铬离子浓度高低与ALVAL均无相关.这表明金属离子水平并不是ALVAL的独立作用机制,也不适合单独作为ALVAL的预测指标及翻修手术适应证选择.

  • 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分析

    作者:唐杞衡;周一新;宋洋;尹星华;杨德金;边涛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158例病历资料.通过分析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记录,确定膝关节翻修原因.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2年内进行的翻修为早期翻修,2年后进行的翻修为晚期翻修.结果 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有:假体周围感染(41.6%)、假体松动(24.8%)和不稳定(9.9%).聚乙烯磨损(3.1%)不是膝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早期翻修的常见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61.1%)、僵直(12.5%)和不稳定(8.3%),晚期翻修的常见原因是假体松动(41.6%)、假体周围感染(25.8%)和不稳定(11.2%).结论 膝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常见的早期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而常见的晚期翻修原因是假体松动.应该重视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假体周围感染的防治.

  • 应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武勇;王岩;赖良鹏;杨磊

    目的 探讨应用斯堪的纳维亚踝关节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术(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STAR治疗的35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调查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影像学检查和多项影像学测量指标评价人工踝关节假体的位置、力线以及异位骨化和邻近关节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为(60.0±9.0)岁,BMI为(25.3±1.5)kg/m2.术后随访(107.5±30.6)个月.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46.8±3.8)分和(77.0±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8±0.7)分和(3.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ROM分别为(33.7±7.3)°和(42.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1.4%(32/35).结论 应用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阎凯;马驰;韩骁;何达;田伟

    目的 对比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CADR和ACDF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NDI评分、Odom评分以及颈椎局部和整体的活动度.CADR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48.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29个月.ACDF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1个月.2组一般资料和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JOA评分和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根据Odom评分,77.8%的CADR患者和89.7%的ACDF患者获得了很好或较好的结果.2组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NDI评分以及Odo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CDF组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颈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减低.CA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较术前虽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CADR的临床效果与ACDF相当,并且能够保持颈椎的活动度,长期随访结果安全可靠.

  •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微生物学分析

    作者:邵宏翊;郭宇;周一新;郑汉龙

    目的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PJI中较为常见,本研究旨在探讨PJI细菌学的种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行人工关节PJI的89例患者的住院及门诊就诊记录资料.男29例,女60例,年龄(51.6±14.1)岁.其中,髋关节PJI 43例,膝关节PJI 46例.通过调查细菌检出结果,分析引起PJI的细菌种类及比例.结果 共89例患者因人工关节PJI接受了翻修手术,67例患者检出细菌阳性结果74份.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63份(85.1%),革兰氏阴性细菌8份(10.8%),真菌3份(4.1%).在革兰氏阳性细菌中,葡萄球菌共52份,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共检出29份,占整个葡萄球菌的55.8%.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已成为引起人工PJI的主要细菌,粪肠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真菌也会引起PJI,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应规范采集并送检微生物学标本,尽可能地提高细菌检出率,明确病原学诊断和抗菌药的使用依据.

  • 人工髋关节置换可疑不良事件的报告分析

    作者:张竞;唐杞衡;邵宏翊;刘文斐

    目的 通过对人工髋关节不良事件的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不良事件监测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跟踪随访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78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将其中的127例可疑不良事件报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前瞻性入组8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7例发生可疑不良事件,总可疑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46%,平均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在不良事件信息收集过程中有5例患者未填写随访表(即在前瞻库中不良事件有信息,但未填写随访表),共发现不良事件122例,其中疼痛发生率高,为112例,下肢肌力弱、纠正步态、弹响、假体周围骨折、伤口脂肪液化、血栓各发生1例,红肿及下肢不等长各发生2例.112例疼痛患者中,轻微疼痛所占比例高,为73.8%.重度疼痛低,为0.8%.结论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痛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要谨慎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有效预防疼痛,术后做好康复训练及健康指导,有效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应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提高其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认知,及时发现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提高医疗产品的安全性.

  • 组配式髌股关节置换联合内侧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双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

    作者:郭盛杰;杨德金;邵弘翊;唐浩;周一新

    目的 探讨组配式髌股关节置换联合内侧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双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收治的行髌股关节联合内侧单髁置换治疗的膝关节双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共13例(15膝),其中男8例(10膝),女5例(5膝);年龄(54.0±5.6)(40~71)岁;体质量指数(BMI) (26.0±1.7)(20.5~28.7) kg/m2.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改良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 (KSS)方法对相关指挥进行评估.各项指标的术前和术后均值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 (14.0±2.0)(12~17)个月.未出现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翻修、假体松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假体脱位等需要再次入院的严重并发症.VAS由术前 (5.8±1.0)分降至末次随访 (1.7±1.3)分(t=10.020, P=0.000).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9.0±13.0)°增加至末次随访(128.0±7.0)°(t=-4.104, P=0.001).改良WOMAC评分由术前(58.4±10.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2.4±6.2)分(t=-12.433,P=0.000).KSS临床评分由术前 (66.9±11.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 (90.6±8.3)分(t=-8.585,P=0.000);KSS功能评分由术前(59.7±9.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85.0±15.4)分(t=-5.399, P=0.000).结论 组配式髌股关节置换联合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双间室骨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长期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4004 条记录 1/201 页 « 12345678...20020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