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V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韩轩茂;任景芳;郝斌;曹文东;刘秀娥;侯丽虹;郭志萍;于斌;王学峰;丁秋兰;杨林花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V(Factor V,F V)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 V Cambridge和F V 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 V Asp79His、F V 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V 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V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无关.

  •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丽霞;丁秋兰;吴克雄;胡军;王学锋;东传玲;戴菁;张斌;代静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 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I691-A、G1091-C、AI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 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刘立根;傅启华;王鸿利;周荣富;王文斌;丁秋兰;武文漫;胡翊群;王学锋;王振义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的实验室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1个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研究.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FV基因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通过cDNA测序分析剪切位点突变引起编码序列的变化.结果先证者APTT 123 s,PT 43.4 s,FV:C 1.6%,FV:Ag 7.2%.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第8内含子受点发生AG→GG突变;cDNA分析发现,该突变导致剪切位点前移24 bp,即在编码序列中,于第8外显子和第9外显子间插入了24 bp,插入序列未引起读码框架漂移,使编码的FV蛋白插入了8个氨基酸. 结论先证者为I型遗传性FV缺陷症,第8内含子3′端剪切位点突变,引起编码序列24 bp插入是导致该例先证者发生FV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 活化蛋白C抵抗及因子V Leiden突变与反复自然流产

    作者:王淑兰;高瑞珍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系统.活化蛋白C(APC)通过灭活凝血因子V(FV)来抑制凝血.APC对FV灭活障碍称为活化蛋白C抵抗(APCR).APCR分子基础是FV Leiden(FVL)突变,目前已证实APCR和FVL突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家族性易栓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研究发现遗传性和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和反复自然流产有关.对APCR和FVL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已有成功报道.

  • 哈萨克族人群中FV Leiden突变的研究

    作者:邢颜超;马爱华;程维兴;王文利;陈红;孔江;王冬梅;崔希嘏

    目的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FV Leiden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新疆地区183例(汉族98例;哈萨克族85例)健康个体进行FV Leiden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 哈萨克族人群中检出3例FV Leiden(FV Arg506→Gln)突变杂合子;汉族人群中均无该突变类型。结论 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FV Leiden基因突变,而汉族人群中未检测到该类型突变,FV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静脉血栓(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种族人群的VT致病的分子机制存在差异。

  • 习惯性流产妇女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勇;霍梅;方红辉

    目的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的凝血状态及其与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未妊娠)和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dimer 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APC-R)、狼疮样抗凝物质(LA)、纤溶酶原(PLg)活性,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凝血因子VG1691→A、G1091→C、A1090→G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习惯性流产妇女上述指标中,F1+2、TAT水平明显增高,D-dimer含量和Plg活性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同时LA阳性率达15.6%;而APC-R和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结论习惯性流产妇女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其纤溶系统受损,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R和3种FV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联性.

  • 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和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关系研究

    作者:梁志强;陈尚勤;陈鲜威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和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的方法,对54例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及57例无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进行等位基因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4例脑室内出血组中有6例为基因Leiden突变杂合子(11%),而无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中的57例中只有1例为基因Leiden突变杂合子(1.8%),两组之间差异显著,x2=4.11,P<0.05.结论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携带者患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风险高于无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组.

  • 人血浆凝血因子V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

    作者:谢飞;兰风华;朱忠勇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测定人血浆凝血因子V(FV)抗原含量.方法采用兔抗人FV抗体为包被抗体,FV单抗为检测抗体,首次对中国正常人(n=26)和一个遗传性FV缺乏家系的有关成员血浆中的FV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所建方法线性范围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与FV活性测定有很好的相关性;正常人血浆FV抗原呈偏态分布;FV缺乏家系纯合子血浆FV抗原量只有正常人的2%,证实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FV缺乏症.结论该法是一种较好的FV蛋白定量测定法,可以对FV缺乏症进行辅助诊断和分型.

  • 习惯性流产妇女中凝血因子V基因三种多态性和APC-R、LA的检测

    作者:徐勇;霍梅

    目的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与活化蛋白C抵抗(APC-R)、狼疮抗凝物质(LA)和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未妊娠期)和正常对照妇女的APC-R、L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FV G1691→A、G1091→C、A1090→G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习惯性流产妇女的APC-R和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LA阳性率达15.6%.结论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R和3种FV基因多态性可能关系不大,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

  • FVLeiden和FⅡG20210A与中国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作者:姜剑军;张柏根;张皓

    目的探讨FVLeiden及FⅡ G20210A与中国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DNA测序技术,对经过筛选的62例汉族DVT患者和50例非血栓病正常汉族人进行FVLeiden及 FⅡG20210A分析.结果112例研究对象中未发现FVLeiden及FⅡ G20210A变异.在FV基因1628位发现一单核苷酸多态性G/A,G与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93和0.107.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FVLeiden及 FⅡG20210A可能与中国汉族DVT无相关性,也不存在于正常汉族人.FV1628G/A属中性多态现象,具有种族差异性.

  • 猪凝血因子V的制备及其活性分析

    作者:张强;高学军;马憨悦;钱姗姗

    从猪血浆中制备猪凝血因子V,并分析凝血因子V加速凝血酶原活化的促凝活性.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柠檬酸钡吸附、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制备了猪凝血因子V.经SDS-PAGE检测,猪凝血因子V得以成功制备,收率为每升血浆收90.2 mg,纯度为64.4%.经纤维蛋白凝结实验分析,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猪凝血因子V具有较高的促凝血酶原活化活性.

  • 遗传性凝血因子V及Ⅷ联合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汪安友;刘欣;吴竞生;孙自敏

    目的 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及Ⅷ联合缺陷症(F5F8D)患者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 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V活性(FV: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序分析LMAN1及MCFD2基因全外显子序列.结果 患者1的APTT及PT分别为78.7 s、21.1s,FⅧ:C降至23.8%,FV:C为6%;其MCFD2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第242碱基位点腺嘌呤突变为胞嘧啶(A>C),导致氨基酸序列第81位天冬氨酸突变成丙氨酸(Asp81Ala).患者2的APTT及PT分别为78.5 s、19.6s,FⅧ:C及FV:C分别为24.8%、9.6%;其LMAN1基因12号外显子第1456碱基位点存在鸟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纯合缺失(1456delGTG),导致氨基酸序列第486位缬氨酸(Val)缺失.结论 国内首次报道两种新型的MCFD2及LMAN1基因突变,导致两种不同临床表型的遗传性FSF8D.

  • 汉族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V Leiden突变检测

    作者:贺颖;齐华;连建华;郑红;游文凤

    目的; 探讨汉族人FV基因1 691位点多态分布情况及FV Leiden突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的FV Leiden突变,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FV基因第1 691位点的基因型为G/G,全部为野生型,未见突变类型.结论:FV Leiden突变作为汉族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极小.

  • 中国人动脉血栓性疾病与活化蛋白C裂解FV和FVIII基因位点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立凡;倪培华;吴洁敏;胡翊群;应雅韵;康文英;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检测脑血栓(CT)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活化蛋白C(APC)抵抗(APCR)及APC裂解凝血因子V(FV)和凝血因子VIII(FVIII)肽链的基因位点突变.方法: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方法,检测102例CT、46例AMI和105例健康人的APC裂解FV肽链(Arg306、Arg 506、Arg 679和结合部位1 865~1 875 )、裂解FVIII肽链(Arg336、Arg 562和结合部位2 005~2 018)的基因位点.结果:对照组和患者组均未检出FV的突变基因.结论:中国人动脉血栓性疾病患者无APC裂解FV和FVIII肽链的基因突变,患者的APC敏感性的降低可能由其他因素所致.

  • 凝血因子VR2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的分布

    作者:胡燕青;陈方平;解勤之;蹇在伏;王光平;左晓霞

    目的:通过检测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V(coagulation factor V) R2等位基因多态性,探讨R2单体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酶切法对100个脑血栓患者,96个心肌梗塞患者,45个深 静脉血栓患者,80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98个正常对照进行FV R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首次发现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基因型为R2等位基因杂合子.结论:中国汉族人群血栓形成的遗传分子背景与FVHR2等位基因可能没 有相关性.

  • 广东籍汉族妇女抗凝血酶Ⅲ和Factor V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念军;李冰;冯建怀;于滨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III(AT-Ⅲ),凝血因子V (Factor V)基因多态性与广东籍汉族早孕期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67例早孕期广东籍汉族妇女AT-Ⅲ及Factor V基因的突变情况,将其中54例妊娠20周后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13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基因突变检测分别采用DdeI和MnlI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AT Ⅲ DdeI++、Ddel+-及Dde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27.8%和20.4%,对照组则分别为66.7%,25.5%和7.8%.观察组AT Ⅲ Dde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20.6%,P<0.01),AT Ⅲ Ddel--基因型在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中的相对风险率为3.02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Factor V Leiden突变.结论 AT 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东籍汉族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相关,而Factor V Leiden突变与其发病无关.

  • 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与FV Leiden突变的关系

    作者:刘子凡;许治强;陈敦金;林永强;翁惠南;李斯晨

    目的 探讨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技术(PCR-RFLP)对广州地区汉族8例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及50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研究分析.结果 58例研究对象中未发现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结论 FVL突变作为广州地区汉族妇女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较小,广州地区汉族妇女FVL突变率较低.

  • 两例先天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基因突变的鉴定

    作者:曹丽娟;王兆钺;苏雁华;杨海燕;赵小娟;白霞;阮长耿

    目的 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V(FV)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FV活性,ELISA法检测血浆FV的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V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Genebank校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 两例患者血浆FV活性和抗原含量均为2%.病例1在FV基因23外显子G 69969 T的纯合突变,导致G 2107 V;病例2由13外显子双杂合突变所致,其中一突变C 45533 T导致R 740 Ter,另一突变位点G 45366 A导致C 684 Y,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位于13外显子的错义突变位点.分子结构分析表明684 Cys突变Tyr后,不能与603 Cys形成二硫键,影响了A2区β环状结构的形成,导致FV的稳定性降低.结论 FV基因G 69969 T、C 45533 T及G 45366A突变与先天性FV缺乏症有关.

  • 凝血因子V在凝血作用中的双重性

    作者:包承鑫

    凝血因子V(FⅤ)于1947年由Owren发现,为一种FXa的促凝性非酶性辅因子.它是一个由2 1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330ku.由重链和轻链组成,重链区由两个结构相似的A1区和A2区组成,轻链区由A3,C1和C2组成.重链区与轻链区之间由一条B区相连接,其分子结构显示为A1-A2-B-A3-C1-C2.单链FⅤ在凝血酶作用下通过切断A2决定簇末端R709,B决定簇的R1018和末端R 1545三个位点产生成有促凝辅助活性的,双聚体FⅤa.后者即由一条重链(A1和A2决定簇)和一条轻链(A3,C1和C2决定簇)组成,通过钙离子稳定分子.

  • 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作者:宋绿茵;史文静;陈盛强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在中国广东地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遗传发生学中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技术检测50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实验组)和5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结果:习惯性流产组和对照组均无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的存在.结论: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与中国广东地区妇女反复自然流产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