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黄宏伟;张营;蔡雨;赵民

    下肢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该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机体恢复。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手术患者麻醉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麻醉方法更多地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这种麻醉方法虽然能够满足手术需要,但是部分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影响患者治疗预后[1]。近年来,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麻醉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这种麻醉因其各项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2]。为了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其临床的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康复床强化训练在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刘磊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床强化训练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脑中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即数字表将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加用康复床强化训练.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下肢负重、平衡能力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负重、平衡能力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中风偏瘫患者实施一般临床治疗及康复床强化训练,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 MOTOmed下肢训练系统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益民;丁玉莲;覃蓉

    目的 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所有患儿均参加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方案进行配合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CS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CMFM)评估其效果.结果 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MF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几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晓飞

    目的 探究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法,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电针疗法相比,温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琴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恶性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给予有效的全程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治疗。

  •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步行训练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利;潘黎;苟慧;白定群

    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所致的步行障碍是影响该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步态训练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肌力、肌张力及运动模式来改善患者异常步态,而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给予患者高强度、重复性及针对性的下肢步态训练,使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重塑,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中各种疾病后下肢训练的相关文献的阅读,可总结出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肌肉功能的恢复、步态的训练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应用强化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瘫患者62例临床观察

    作者:田秀芬;张凤英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远比下肢功能的恢复困难和缓慢,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严重地影响患者回归.

  • 针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唐永;罗晓云;黄松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AO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ET-1、NO、hs-CRP水平,观察,2组治疗前后大行走距离及ABI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96%(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肢端皮色积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ET-1、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ABI及观察组的大行走距离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可有效缓解TAO患者症状,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下肢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治疗.

  •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作者:何可;张泓;吴清明;严杰;石章娥;戴思佳;李丹丹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 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 腰麻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布比卡因浓度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马卫东;张光顺;张道林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剖富产术后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加入不同浓度布比卡因镇痛对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 一次性麻醉包行针内针法腰硬联合麻醉,L34 硬膜外穿刺到位后插入腰麻针,脑脊液回抽通畅后注入0.5%布比卡因1ml 然后插入导管5cm并牢固固定.接一次性输注泵持续泵注镇痛药,药液加入芬太尼0.4mg 和适量布比卡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按照2m1/h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泵注.结论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连续输注芬太尼止痛,复合布比卡因浓度控制在0.1%以下为宜.即可保留局麻药对镇痛药的协同作用,又能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电针阳明经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炘;谭峰;段传志;方美凤;黄彪;龙霄翱;罗斌

    目的 观察电针阳明经穴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及瘫痪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阳明经穴;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AC-1含量的变化,并采用简化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法评估电针对ACI患者瘫痪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进行参考值测定.结果 在急性期,ACI患者PAC-1水平较健康人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早期存在血小板活化.电针阳明经穴对PAC-1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改善ACI患者瘫痪下肢功能恢复的程度,推测电针阳明经穴在ACI早期主要通过调控PAC-1水平,从而延缓ACI患者病情进展,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

  • 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在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月萱;郑林林;吴海燕

    目的 探讨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出院时、术后4周及12周的疼痛评分、Oswestry腰背和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及腰痛疗效评分.结果 手术前及术后12周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4周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59±0.56),(1.01±0.34)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2.04±0.70),(1.98±0.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98,2.63;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Oswestry腰背、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及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在出院时、术后4周、术后12周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7,3.39,3.47;P<0.05);JOA腰痛疗效评分在出院时、术后4周、术后12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04,6.18,5.91;P <0.05).结论 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采用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更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

  •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秦大伟;郭天龙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提出的促进技术,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前后两组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但训练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 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金星;崔贵祥;朱士文;郑舒畅;吴士杰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下肢瘫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针刺和促进技术治疗,Ⅱ组应用针刺治疗,Ⅲ组应用促进技术治疗,Ⅳ组应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 治疗10周后,各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Ⅰ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1),Ⅰ、Ⅱ、Ⅲ组明显优于Ⅳ组(P<0.01),Ⅱ、Ⅲ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功能重建:智能化康复手段

    作者:高峰;杜良杰;李建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脊髓损伤患者重建下肢功能提供了新的手段,如脑-机接口技术、神经假体、康复机器人、减重步行训练等.在临床实践中,上述康复手段的优点和缺点日益凸显,其结合应用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应根据智能化的特点及患者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手段.

  • 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测定:自由步行与大步行速度的比较

    作者:瓮长水;毕胜;谢远见;于增志;秦茵

    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自由与大步行速度在评定功能恢复结果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和10m大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移动类项目测量综合移动能力.对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与临床评定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53,P<0.001);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综合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42-0.834,P<0.001);但自由步行速度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更高(r=0.787-0.834,P<0.001).结论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都能够反映功能恢复结果,但是自由步行速度测定方法更实用、更安全和更敏感.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建强;孙晓敏;龚艳菲;叶宏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 脑卒中偏瘫下肢的康复训练

    作者:石中嫣;常冬梅;陈立嘉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患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行走困难,因此,需通过下肢的康复训练恢复其功能性活动.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王盛强;肖峰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 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盛;王翔;王彤;顾昭华

    目的:探讨一种渐进性全身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垂直振动组.垂直振动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站在垂直振动平台,不开启振动治疗.一天1次,每次15min,每周5天,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侧下肢肌张力(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Fugl-Meyer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结果:治疗前垂直振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5),下肢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Fugl-Meyer下肢评分的差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评分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差值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3周全身垂直振动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的下肢功能无显著改善,但能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222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