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1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52
- 国内刊号: 1003-537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1-3个月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及综述等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内(按所占版面计)一般不超过6 000字,短篇报道和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1 500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3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
4 文题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
5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
6 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及2-5个关键词。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文稿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其他文稿中、英文摘要不采用4段格式撰写。
7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能2—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词首字母均小写。
8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论著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论著和经验交流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
9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为5︰7,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10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1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
12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23 465.378 97。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5~95%。
13 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标出,不可引用内部资料。参考文献的作者1—3位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每条期刊参考文献均须卷期完整,每条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于文末。格式如下:[期刊] 作者.文题.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格式)年;卷∶起页—迄页.举例:1 项阳,钱学林,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 709-711.2 Buxton AE, Lee KL, Fisher JD,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书籍〕作者.书名.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迄页.举例:1 季钟朴主编.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2—284.2 Hazzard WR, Blass JP, Ettinger WH, et al. Principles of geriatrics medicine and gerontology. 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1999∶867—88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文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怎么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一本全国性中西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权威性还是很高的,晋升副高可以选择该期刊投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好投吗?
投稿难易程度取决于期刊的稿件质量,可以请本站在线老师进行稿件的评估,从而确保稿件的录用率。
-
中国中西医结合期刊重复率要求?
一般核心期刊要求稿件的重复率低于20%左右,重复率越低,创新性强的文章更易被期刊收录。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影响因子?
据知网搜索,期刊的2019版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了1.566,综合影响因子达到了1.169。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如何投稿?
期刊只支持网上投稿,不接受邮箱投稿以及邮寄稿件,投稿需要注意。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审稿周期?
期刊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初审一般为5-10天,外审1-2个月,终审5-10天。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网址为:http://www.cjim.cn,可以直接百度搜索到。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什么级别的 ?
期刊是中文核心刊物,同时被科技核心、CDCD核心、北大核心收录,级别很高。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审稿程序?
期刊的审稿主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初审、外审、终审,投稿需要慢慢的等待。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sci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不是SCI,但是该期刊的英文版被SCI收录。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版面费?
期刊的版面费高低主要是由稿件的字符数决定的,一般一个版面在800-1000元左右,有效的控制文章的字符数可以降低期刊的版面费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刊号?
这个期刊的国内刊号为11-2787/R,国际刊号为1003-5370,邮发代号为2-52。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邮箱?
期刊的投稿邮箱为:cjim@cjim.cn,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期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投稿,可以通过官网进行在线投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回复时间?
期刊初审需要5-10天的时间,外审1-2个月的时间,终审5-10天。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
有关期刊的投稿须知可以登录期刊的官网,点击“本刊稿约”进行查看。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到录用多长时间?
期刊投稿到录用在3-6个月的时间,对于质量高的稿件,录用的速度会快一些。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基于代谢组学针灸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 系统分析基于代谢组学针灸研究领域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7年8月针灸领域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的文献,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数据库:Cochranelibrary、MEDLINE.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 纳入文献67篇,其中英文文献1 1篇,中文文献56篇.文献包括综述类1 1篇(16.42%)、临床试验32篇(47.76%)、动物实验22篇(32.84%)与实验计划2篇(2.99%).涉及疾病19种,以消化系统疾病为研究热点共25篇(包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代谢组学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磁共振技术35篇,检测样本主要为血浆28篇.结论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针灸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才能够更加科学的解释针灸的作用机制,促进针灸的科学发展.
-
粪钙卫蛋白在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粪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在不同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UC病例143例(UC组)及同期非炎症性肠病肠道疾病组108例(对照组).ELISA法测定两组FC浓度.UC组进行临床活动度分级、内镜评分和中医辨证.评估FC与不同证型UC患者临床活动度及内镜评分的相关性,并评价FC诊断不同证型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及内镜黏膜愈合的价值.结果 UC活动期患者FC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P<0.05).在不同证型患者中,脾肾阳虚型FC浓度高,但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与UC临床活动度分级和内镜评分均呈正相关(r=0.670,0.592,P<0.05).在各证型中,热毒炽盛型FC与临床活动度分级相关度高,而脾肾阳虚型FC与内镜评分相关度高.FC判断UC临床活动及黏膜愈合的性能均中等,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和0.839,FC取截断值(cut-off)分别为164 μg/g和154.5 μg/g时,判断临床活动和黏膜愈合的总准确度高.其中,脾肾阳虚型FC判断临床活动和黏膜愈合的价值均高,AUC分别为0.928和0.903.结论 FC浓度可客观反映UC临床疾病活动及内镜黏膜愈合情况,其中在脾肾阳虚型中预测意义大,可协助临床评估和中医药疗效评估.
-
18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证侯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证侯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计算18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情况,分析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判断中医证型,比较主要体质类型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红细胞、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差异,并记录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果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为主,整体偏颇体质类型分布以阳虚质[47例(26.1%)]、阴虚质[18例(10.0%)]、湿热质[17例(9.4%)]为主.男性偏颇体质以阳虚质[28例(19.7%)]、湿热质[16例(11.3%)]为主,女性以阳虚质[19例(50.0%)]为主.阳虚质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平和体质患者(P<0.05).中医证型以湿瘀互结[51例(28.3%)]、肝郁脾虚[44例(24.4%)]、湿热蕴结[36例(20.0%)]为主.肝郁脾虚组PTA低于气滞血瘀组(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7例)体质以阳虚质[6例(35.3%)]为主,证型以肝郁脾虚[6例(35.3%)]及肝肾阴虚证[5例(29.4%)]为主.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湿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蕴结为常见中医证型.阳虚质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体质类型,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中医证型.
-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77例和治疗组78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48周、72周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并分别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HBV-DNA、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肝硬度值及超声影像学三项(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48周、7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8%(68/78)和92.31% (72/78),高于对照组同期的71.43% (55/77)和77.92% (6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68、6.346,P< 0.05).ALT/AST、TBIL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治疗4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四项:两组治疗48、72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72周与本组治疗48周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72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度值、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治疗组治疗48周和72周、对照组治疗72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72周与本组治疗48周及对照组同期比较明显下降(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TV,且安全性好.
-
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高脂喂养结合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以验证该造模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3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喂养组15只和高脂喂养组20只,分别予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再将大鼠重新编号,普通喂养组随机分为正常组1 0只和普通模型组5只,高脂喂养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高脂模型组10只,其中两个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完成24 h后进行Zea Longa评分以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继续喂养1周后,采血检测血脂四项(TC、TG、LDL-C、HDL-C)及凝血功能(APTT、PT、FIB)水平,取脑计算脑系数及制作脑组织病理切片,以评价模型的建立和病理生理特点.结果 经过4周的喂养,与普通喂养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组大鼠日平均饮食量及饮水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10天、20天后,高脂喂养组大鼠体重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喂养4周后,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造模后,模型组左侧肢体偏瘫,右侧面瘫症状明显,行走呈逆时针追尾状,甚或往健侧倾倒,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身体蜷缩,舌质紫暗.与正常组、普通模型组比较,高脂模型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APTT、PT值显著降低(P<0.05),高脂模型组脑系数值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脂模型组PT值降低(P <0.05)、脑系数升高(P<0.05).两模型组间APTT、PT、FIB及Zea Long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在SD大鼠体内可以成功建立病证结合的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解析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 (1)采用NAFLD模型和NAFLD合病肠炎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对照饲料)、NAFLD组(24只,高脂饲料)、NAFLD合病肠炎组[24只,高脂饲料及0.5%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至造模20周末,NAFLD组再分为高脂组(12只)和高脂+祛湿化瘀方组(12只);NAFLD合病肠炎组再分为高脂+DSS组(12只)和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祛湿化瘀方灌胃给药4周.(2)采用1% DSS饮水12周诱导的慢性大肠炎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DSS组(12只)、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造模8周后,予祛湿化瘀方干预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和结肠病理,透射电镜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油红O染色、肝组织甘油三酯(TG)检测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TG、游离脂肪酸、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ZO-1、Occludin mRNA表达.结果 在NAFLD及NAFLD合病肠炎模型中,高脂组和高脂+ DSS组肝组织病变明显,肝组织TG、血清ALT、AST、LB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P<0.01);高脂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不明显,高脂+DSS组则可见明显病变,高脂组和高脂+ DSS组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均可见明显病变,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肝组织病变、结肠超微结构改善,血清ALT、AST、LBP及肝组织TG显著下降(P <0.05,P<0.01),结肠组织ZO-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较高脂+ DSS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改善,Occludin mRNA表达明显恢复(P<0.05).在慢性大肠炎模型中,DSS组小鼠结肠HE染色及超微结构病变明显,病理积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血清LBP升高(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下降(P<0.05);祛湿化瘀方干预后,结肠病变改善,病理积分、血清LBP下降(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 祛湿化瘀方能够保护NAFLD小鼠肠黏膜,该作用与其防治NAFLD有关.
-
偏痛汤1号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GE2/TN 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偏痛汤1号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和外周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l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d,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干预神经源炎性痛敏性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琥珀酸舒马普坦)对照组[9.72 mg/(kg·d)]、偏痛汤对照组[5 mg/(kg·d)],偏痛汤1号高、中、低剂量组[20、10、5 mg/(kg·d)],每组6只,各组连续灌胃7d.末次给药1h后,给予大鼠10 mg/kg硝酸甘油颈部皮下注射,正常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ELISA检测CGRP、PGE2 、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挠头、爬笼、咬尾次数均增多(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耳红出现时间延迟、咬尾次数减少(P <0.05,P<0.01).阳性药对照组和偏痛汤1号低剂量组挠头次数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硬脑膜CGRP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P=0.658),血浆CGRP蛋白、硬脑膜及血浆PGE2、TNFα蛋白表达上调(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偏痛汤1号高、低剂量组硬脑膜CGRP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P=0.658,P=0.266),阳性药对照组、偏痛汤1号中剂量组血浆CGRP蛋白表达下调(P<0.05),偏痛汤1号中剂量组硬脑膜PGE2蛋白表达下调(P<0.05),阳性药对照组、偏痛汤1号低剂量组硬脑膜TNF-α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阳性药对照组、偏痛汤对照组血浆TNF-α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偏痛汤1号抑制神经源炎性痛敏性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CGRPPGE2/TNF-α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肝豆扶木汤对TX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肝豆扶木汤(Gandou Fumu Decoction,GDFMD)对Wilson病肝纤维化模型TX(toxic milk)小鼠TGF-β1/Sm ad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和青霉胺组,每组12只,另设正常组12只.GDFMD高、中、低剂量组按31.2、15.6、7.8g生药/kg进行灌胃,青霉胺组按0.1 g/kg(0.2 mL/10 g)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采用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 in,ALB)含量;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Smad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活力升高,ALB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高、中剂量组和青霉胺组ALT、AST活力降低,ALB含量升高(P<0.01),GDFMD低剂量组AST活力降低,ALB含量升高(P<0.05).(2)模型组可见肝纤维化特征性病理表现,备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1、Smad2、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高、中剂量组和青霉胺组TGF-β1、Smad2、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 <0.05,P<0.01),GDFMD低剂量组TGF-β31 mRNA和蛋白、Smad2蛋白表达降低,Smad7蛋白升高(P <0.05,P<0.01).结论 GDFMD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有关.
-
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TRAF3/NF-κB信号途径的影响
目的 观察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关节滑膜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3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3,TRA F3)、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及踝关节病理的影响,探讨该方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免疫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CIA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藤莓汤大、中、小剂量组,每组各6只,另设正常组6只.正常组与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0 mL/(kg·d)灌胃,阳性对照组予来氟米特1.87 mg/(kg·d)灌胃,藤莓汤大、中、小剂量组分别按照含生药量28、14、7 g/(kg·d)藤莓汤制剂灌胃,连续干预12周.分别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ELISA技术检测TRAF3、IL-23、IL-17、NF-κB、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光镜观察踝关节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RAF3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IL-23、IL-17、NF-κB及TN F-α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藤莓汤中剂量组TRAF3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 <0.01,P<0.05),藤莓汤大、中剂量组IL-23、NF-κB、IL-17、TNF-α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藤莓汤小剂量组NF-κB、IL-17、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藤莓汤各剂量组CIA大鼠踝关节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藤莓汤改善CIA模型大鼠滑膜免疫炎性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调节TRAF3/NF-κB信号通路相关.
-
ICU获得性肌无力防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获益,从各种危重疾病中存活下来.随之而来的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也日渐增高.据国外文献报告,ICU-AW的发生率占ICU患者中的39%~40%[1].ICU-AW是指在ICU治疗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除了急性危重疾病或其治疗手段之外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广泛性肌无力.患者常出现与其病因无关的双侧对称性肢体无力,并且随着患者在ICU治疗时间的延长,其发病率显著增加[2].ICU-AW的恢复通常需要几周或几个月,一部分患者在ICU出院后肌无力状态可持续达2年以上.ICU-AW的持续时间及其严重程度增加了患者第一年内的死亡风险[3].
关键词: -
三七粉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主要大动脉的管腔狭窄,是全球范围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1].尽管采用强化药物治疗和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但由ICAS所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仍然较高[2].我国传统药物三七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减少高脂血症动物主动脉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起到稳定斑块作用[3].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三七粉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
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领域,自分型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应用以来,在规范化、客观化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已陷于多重困境.探索其原因,由于该辨证模式有悖“划分”的逻辑学规则.鉴于此,本文推荐在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倡导的“谨守病机,分期论治”基础上建立的“分期辨证”模式.即在疾病不同时期,根据主要病机立法组方,根据次要病机、兼夹病机随症加减.从契合逻辑学规则、临床应用、科学探索等方面看,这种分期辨证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
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18年11月9-10日在重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从事活血化瘀临床和基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次年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承办.史大卓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徐浩教授任秘书长,徐晓玉教授、赵英强教授、陆曙教授、林谦教授等担任大会副主席,大会特邀史大卓教授、沈剑刚教授、郭淑贞教授、王东教授为大会作主题报告.本次年会上成立了专委会下属的内分泌、中药药理两个专家委员会,为活血化瘀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
第14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暨2018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第14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暨2018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学术会议”于2018年10月11-13日在江苏镇江召开.会议期间,专家委员会对“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及“重症肌无力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449篇学术论文,内容涵盖脑血管病、心身疾病、认知障碍、神经系统变性、神经免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肌肉疾病、癫痫、头痛、眩晕、疼痛、周围神经病、康复等多个领域.会议采取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讲座及论文交流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关键词: -
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西结合过程中,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
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名黑色素斑一肠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唇颊黏膜和四肢末端等部位黑色素斑点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率为1/20万,其中40% ~ 50%有家族史,主要由染色体19p13.3上的LKB1/STK1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突变导致,BRG1、STRAD-a、M025-a也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关[1].当息肉较大时易并发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加之PJS患者肿瘤的发病风险较健康人高15倍,不仅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而且胃肠道以外肿瘤的发病风险亦显著提高[2].由于PJS发病率极低,但恶变程度高,所以临床上应引起重视.现将1例PJS患者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动物实验《ARRIVE声明》报告国际规范及促进结果利用的建议与思考
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表,然而从动物实验结果有效地转换到临床试验还需要大量研究证据.动物实验研究的实施、报告、评估不充分是动物实验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2010年国际上发表了动物实验结果报告规范,即《ARRIVE声明》.该声明由20个条目组成,细化了其中11项.ARRIVE声明提供了发表动物实验所需信息详细列表.实验研究人员、稿件评审专家与杂志编辑可从前期研究方案注册与是否按照ARRIVE声明报告来进行质量控制与判断.以动物实验结果为前提的临床试验开展前应对动物实验进行整体性的系统综述,评审专家亦可以从是否进行动物实验的系统综述作为启动临床试验的重要依据之一.
-
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神经环路进行中医肝郁证研究的思路分析
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
从现代生物学认识上火
1 背景上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轻微但易反复的疾病,包括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燥咽干、鼻衄、目赤,并可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症状,多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辛热药食等所诱发.从现代医学看,上火既包括了一些亚健康的状态,也包含了头面部某些器官皮肤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如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等等.
关键词: -
赖新生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小儿耳聋的临床经验
赖新生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近年在成熟系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创“通元法”[1,2],其含通元针法与中药处方,强调“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以调和脏腑阴阳.笔者跟师学习,现摘其医案,探析赖老治疗小儿耳聋临床经验.1 小儿耳聋从五脏论古今医家们对于该病大多从五脏分脏论治[3-5],赖老认为小儿稚阴稚阳,耳聋不可从单一脏腑阴阳论治,一脏虚损必引起他脏失调,故本病应从五脏整体论治.
关键词: -
国际视野特色鲜明——读《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自2008年起建立起以中医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的全方位和深度合作,受到了中国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和认可.2012年获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立项(中医药传统与现代证据评价),2013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依托双方,建立“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对29个中医优先研究领域的中医药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与严格评价、出版中英文的《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与其他中医类循证医学图书相比,该套丛书的大亮点是秉承国际通用原则、兼顾中医药特色与发展阶段、创新性地运用了中医整体证据方法,其特点如下.
关键词: -
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临床应用共识(2018)
1 背景2012年全球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三位,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1,2].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为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二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42.6%和45.0%[3].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
未知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第一次在核心期刊上投稿,审稿三天返回意见,对文字进行了修改,小修,之后送外审,一个半月返回修改意见,小修后返回,一周后被收录,效率很高,值得称赞。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投稿后两个月要求修改,提出了一些意见,实验部分几乎要重新写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改,参照专家给出的意见,大修后被收录,结果还是比较改好的,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很开心。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1月投的稿件,3底返修,编辑处理稿件的效率还是很高的,期间审稿专家审稿耽误了点时间,有一个专家拒审了,又找了其他的专家审稿,两个专家对文章的创新性还是比较肯定的,大修后返回,两周后被录用,整体而言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3月初交的审稿费用,二十几天返回意见,6月底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整个流程还是很规范的,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很中肯,电话咨询编辑时,编辑也会及时的回答,很有耐心,推荐投稿。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第一次投稿,没有挂基金项目,1月底投的稿件,一周后送外审,3月中旬退修,花了20天的时间修改,上传后,一周被收录,前后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结果未知选择周期:2个月左右返回审稿意见,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建议修改后重审,参照专家给出的意见逐一进行了修改,提交返回后,两小时就被退稿了,还是比较疑惑的,是已经再次审稿了还是没有送审,感觉核心期刊还是比较难中的。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编辑认真负责,对于文章的细节部分修改的很仔细,审稿两个月返回修改,对文章格式、摘要修改后返回,很快就被录用了,这次的投稿经历还是很好的。
1月19日投的稿件,历经两次退修,对文章的格式、摘要进行修改,4月被收录,整体而言速度还是很快的,编辑态度很好,认真负责,会及时的回复邮件,有时候下班了还在修改稿件,很敬业,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