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带血管蒂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外露的体会

    作者:魏瑜周;王建军;李茂树;侯纪寿;顾九君;俞涛源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内固定外露患者13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创面获得Ⅰ期愈合12例,术后小部分创面浅表坏死1例,换药后Ⅱ期愈合.结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带血管蒂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外露疗效满意.

  •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认识及诊治进展

    作者:凌端强;杨涛;郝斌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周围型。MCVT发病隐匿,常被临床所忽视。1965年,Cotton等[1]提出“在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比目鱼肌静脉丛是血栓发生率高的部位”,是较早的关于MCVT的报道。随后,有众多学者提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高发率,并认为MCVT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起源之一[2-7]。尽管这些研究样本较少,研究结论是否可靠值得商榷,但仍意味着人们对MCVT逐渐增加了认识。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lfow imaging,CDFI)的发展, MCVT的检出率得到明显地提高。许多学者研究发现, MCVT可向深静脉蔓延并形成更严重的深静脉血栓,亦是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来源之一,不容忽视[4,8-10]。

  • 两种脾虚证模型对小鼠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全旺;李光月;任艳萍;高云芳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36只ICR小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劳倦过度组及大黄组,每组12只.其中劳倦过度组及大黄组应用大黄泻下法和力竭游泳加剥夺睡眠的方法制备两种脾虚证动物模型;采用m-ATPase酶组织化学方法测定3组小鼠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Iongus,EDL)和比目鱼肌(soleus,SOL)m-ATPase酶活性的变化,计算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比例;PowerLab系统测定EDL和SOL等长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大张力.结果 劳倦过度组及大黄组小鼠的体重、体温与一般健康状况均明显下降;脾脏、胸腺脏器指数亦低于对照组;等长收缩大张力和强直收缩大张力明显下降;EDL和SOL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细胞排列松散;EDL中Ⅰ型肌纤维比例增加,Ⅱ型肌纤维比例降低,SOL中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比例无变化.结论 劳倦过度组及大黄组小鼠的EDL和SOL均出现明显萎缩,劳倦过度组SOL中Ⅰ型肌纤维萎缩更加明显.

  • 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总数、横截面积及其内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作者:王灵战;王立群;孟壮志;王晓平;张丽伟;李迪;刘明晶

    目的 探讨SD大鼠比目鱼肌的形态学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方法 4、18、25和30月龄雄性SD大鼠比目鱼肌各5块,通过HE染色、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比目鱼肌纤维形态、数目、肌肉横截面积及其内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分布特征、横截面积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结果 比目鱼肌内肌纤维形状随年龄增长变得不规则,并伴以肌纤维劈裂和簇聚.30月龄较4月龄大鼠的比目鱼肌纤维总数减少(P<0.05),而且其与其余年龄组大鼠的肌肉横截面积比较亦明显减小(P<0.01).仅4月龄和25月龄大鼠比目鱼肌内慢肌纤维横截面积相比无差别(P>0.05),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则表现为18月龄和25月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30月龄SD大鼠比目鱼肌纤维总数、肌肉横截面积及其内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其他年龄组大鼠相比差异显著,提示在衰老后期骨骼肌功能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

  • 大鼠脊髓横断早期比目鱼肌重量与肌球蛋白重链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范晓华;纪树荣;周红俊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早期比目鱼肌重量及肌球蛋白重链(MHC)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脊髓横断7 d组(ST7)、15 d组(ST15)、30 d组(ST30),各10只,脊髓横断水平T8~T10.分别于横断后7、15、30 d取后肢比目鱼肌称重,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MHC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脊髓横断各组比目鱼肌重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ST15、ST30组比目鱼肌绝对与相对重量均较ST7组下降(P<0.05).对照组比目鱼肌只表达MHC-Ⅰ与MHC-Ⅱa,脊髓横断各组在横断7 d后出现MHC-Ⅱx与MHC-Ⅱb的表达,横断后各时间点MHC-ⅠmRNA的表达持续下调;MHC-Ⅱa与MHC-Ⅱx mRNA的表达持续上调;MHC-Ⅱb mRNA的表达维持在低水平.结论脊髓横断主要在早期影响肌肉的重量;脊髓横断后MHC的表达发生由慢型向快型的转化,MHC随神经肌肉活动的减少表现出可塑性.

  • 制动对兔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形态的影响

    作者:倪国新;成海平;苏力;唐军凯

    目的:比较4周的制动对兔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湿重及两种肌纤维截面面积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差异与制动时间间的关系.方法:将试验动物一侧后肢制动4周后,分别测量两种肌肉的湿重;将肌肉作恒冷箱冰冻横切片,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pH 9.4),测量两种肌纤维的截面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制动4周后两种肌肉的湿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比目鱼肌湿重下降31%,腓肠肌湿重下降29%.比目鱼肌中Ⅰ型纤维的截面面积下降了27%,腓肠肌中Ⅰ型和Ⅱ型纤维的截面面积分别下降了35%和40%.结论:4周的制动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均显著性萎缩,两者的萎缩程度基本相同.

  • 坐站能力强化训练与比目鱼肌牵伸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云萍;李长江;付祯;刘陈陈;阿丽玛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张力过高,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所致.许多患者出现踝阵挛、小腿三头肌挛缩、足下垂等,与肌肉纤维与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而且和废用和制动有关[1].严重的肌痉挛可以影响和阻碍患者的功能和活动,造成患者起坐、行走困难,平衡能力降低,是康复治疗中常要面对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评价坐站能力强化训练结合简易比目鱼肌牵伸器在针对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及对患者坐站能力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 以原发比目鱼肌为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作者:李珍红;吴新淮;李兵;赵永华;王智琴

    患者女,46岁,因左小腿肿胀2个月伴皮肤破溃高热20天入院.外科检查:左小腿高度凹陷性水肿,外侧皮肤散在数枚核桃大小溃疡面,可见黑痂附着,少量渗血,周边发红,皮温较对侧高,无明显压痛,左小腿后侧肌肉质硬.骨髓检查无异常.X线平片未见左胫腓骨骨膜浸润.MRI平扫所见:左侧比目鱼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呈梭形明显肿胀,以比目鱼肌为著;其中比目鱼肌内侧肌束信号呈高(图1、2).上述肌间隙清晰,但较正常变窄,脂肪间隙尚存在,肌内可见流空的血管.Gd-DTPA增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比目鱼肌中度不均匀强化(图3).诊断为左小腿部分伸肌群占位,淋巴瘤可能性大.活检病理:鼻外NK-T细胞淋巴瘤.

  •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的超声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杨华;高树熹;刘守君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探讨其好发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患者102例,病变小腿134条.对小腿后部、后侧部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统计肌间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比较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肌间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测量并比较肌间曲张静脉的内径和长度.结果 134条肌间静脉曲张的小腿中,肌间静脉曲张发生于比目鱼肌内者129条,占96.27%;发生于腓肠肌内者11条,占8.21%.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曲张的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8.11±3.02)mm及(6.95±1.73)mm(P<0.05).结论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易发于比目鱼肌,与其解剖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 创伤性多发性骨内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常青;黄迅悟;郭立新;任永康

    患者男性,27岁.子弹自左小腿内侧上部胫骨后射入,并向下外前方走行25 cm击断腓骨穿出体外,两月后,左足趾渐出现爪状畸形,足底前外侧出现1.0 cm×1.5 cm溃疡反复不愈而入院.查体:左小腿表浅静脉曲张充盈,中部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足底皮肤痛觉减退,以外侧为甚.肌电图示胫神经损伤.诊断:①胫神经损伤(不完全性);②胫后动静脉瘘.并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胫神经纤维断裂1/4,并与比目鱼肌粘连;胫后静脉增粗,在比目鱼肌腱弓下可触及明显震颤.分离见胫后动静脉形成单纯交通孔道样瘘.故行胫神经粘连松解、外膜缝合和胫后动静脉四头结扎术.结扎术后,患肢外侧仍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考虑腓动静脉瘘的可能.为防止肢体坏死,决定二期处理.

  • 网球腿的MRI诊断

    作者:冉华;赵尚开;李修明

    传统观念把跖肌腱的损伤称为网球腿,但跖肌腱为人体一条萎缩的肌肉,在临床及MRI影像上很难单独对他的损伤做出诊断,且跖肌腱的损伤常合并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损伤,因此现代医学把跖肌腱及腓肠肌、比目鱼肌的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称为网球腿。现将网球腿的MRI影像学表现作一些探讨,以对临床及治疗提供一些帮助,报告如下。

  • B超测量小腿三头肌厚度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康复评价

    作者:盖洁;李晓捷

    目的:探讨超声评定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对轻中度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复疗效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康复评价手段.方法:选取30名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轻中度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进行痉挛肌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15例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使用改良Ashworth(MAS)评定、足印法步态分析、B超测定比目鱼肌(SoL)厚度与腓肠肌中部(GMM)厚度.结果:(1)治疗1.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MAS分值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分析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SoL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GMM值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MAS分值明显降低(P<0.05);步态分析值明显增加,(P<0.01);SoL值明显增加(P<0.01);GMM值明显增加(P<0.01).(3)2组比较:治疗前2组的MAS分值、步态分析值、SoL值、GMM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的MAS分值、步态分析值、SoL值、GMM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5个月、治疗3个月后步态分析值分别与SoL值、GMM值具有相关性(步行足长/立位足长比与SoL值r=0.623,P<0.01;步行足长/立位足长比与GMM值r=0.418,P<0.01).结论:B超可以通过反映局部肌肉厚度变化,为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 尾吊对大鼠比目鱼肌中ERK1/2磷酸化状态的影响

    作者:袁明;姜世忠;李志利;汪德生

    目的观察尾吊模拟失重后大鼠比目鱼肌中ERK1/2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拟失重效应,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游离的大鼠比目鱼肌中总的ERK1/2含量和其磷酸化状态的变化.结果 7 d和14 d尾吊模拟失重后,大鼠比目鱼肌内总ERK1/2的含量没有发生改变.而ERK1磷酸化状态在7 d和14 d模拟失重后均显著降低.ERK2的磷酸化状态在尾吊7 d后显著下降,而在14 d尾吊后其下降程度却未达显著性.结论尾吊模拟失重后可降低大鼠比目鱼肌内ERK1/2的磷酸化状态.

  •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H反射变化的改善作用

    作者:杨威;樊小力;张浩;宋新爱;李强

    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尾吊大鼠与肌梭兴奋性传入有关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的变化,并探讨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能否对这种兴奋性的变化产生影响.方法 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对比目鱼肌施加机械正弦波振动(100 Hz,0.3 mm).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记录比目鱼肌肌电图.结果 尾吊和高频正弦波振动均不影响H反射幅值在刺激强度增加时的变化趋势.尾吊14d后,大鼠大运动反应(Mmax)和Hmax与Mmax之比(Hmax/Mmax)明显减小,而在尾吊期间给予高频振动后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模拟失重状态下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可引起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可以提高模拟失重条件下脊髓仅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 4 h/d站立可防止4周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萎缩

    作者:孙标;冯汉忠;张立藩;王云英

    目的依据比目鱼肌湿重、不同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及比例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异构体比例的变化,评价4 h/d站立是否可防止模拟失重下比目鱼肌的萎缩.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CON),尾部悬吊4周组(TS)及尾部悬吊+4 h/d站立组(TS+STD4).4周后,取双侧肾上腺及比目鱼肌(soleus, SOL),称取湿重.左侧SOL行冰冻切片,ATP酶钙钴法染色以观察骨骼肌肌纤维种类及横截面积.右侧SOL行组织匀浆,在70 V、4℃下,于8%凝胶上电泳28 h,考马斯亮蓝染色,用Scion image软件对MHC条带进行光密度容积的测量,得出不同MHC异构体的比例.结果 4周模拟失重导致双侧后肢骨骼肌SOL的湿重、Ⅰ型与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Ⅰ型肌纤维比例及MHC Ⅰ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4 h/d间断性站立可完全防止比目鱼肌上述指标的变化,与CON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每日4 h站立可完全防止模拟失重大鼠SOL萎缩.

  • 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唐斌;樊小力;吴苏娣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7 d,14 d组以及对照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的自发放电及对动-静式(ramp-and -hold)牵拉反应特性的改变.结果模拟失重7 d组大鼠肌梭自发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对动-静式牵拉反应性下降.14 d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模拟失重可致肌梭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明显的改变,并随模拟失重时间延长而加重.

  • 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钙结合蛋白D-28K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吴苏娣;樊小力;唐斌

    目的检查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钙结合蛋白D-28K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CaBP-LI)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所致肌梭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过氧化酶反应ABC法观察尾吊7 d、14 d与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CaBP-LI的差别.结果梭外肌纤维和神经纤维不显示CaBP免疫反应性.每个肌梭都有某些梭内肌纤维上发现CaBP-LI.悬吊14 d后,梭内肌纤维的CaBP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结论模拟失重可致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CaBP免疫反应性发生改变,可能与肌梭的退行性改变有关.

  • 100 Hz正弦波振动对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

    作者:任俊蝉;樊小力;宋新艾;李强

    目的探讨100 Hz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用振动仪实施100 Hz正弦波刺激,利用从背根分离神经细束并记录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方法,7 d后观察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 1)吊尾7 d后,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P<0.05).2)吊尾加100 Hz正弦波振动7 d后,与单纯吊尾组相比肌梭的传入放电明显增多(P<0.05). 结论 100 Hz正弦波振动可选择性兴奋肌梭,使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明显增多.

  • 缺氧预处理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预防

    作者:王玉;李华凤;杨沛;蒲劲松;刘彦娜;邓文骞;左天香

    目的 了解缺氧预处理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是否有预防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将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部悬吊组(SUS)及缺氧预处理+尾部悬吊(HCP+SUS)组.首先,对HCP+SUS组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处理完成后,将SUS及HCP+SUS组大鼠尾部悬吊2周.试验结束处死3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 结果 尾部悬吊2周后,SUS组大鼠双后肢比目鱼肌湿重明显低于CON及HCP+SUS组(P<0.01).与SUS组相比,HCP+SUS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 高频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威;樊小力;吴苏娣;宋新爱

    目的观察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高频正弦波振动大鼠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变化.结果尾部悬吊7 d后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中快缩型MHC的表达均有所增加,而在吊尾期间给予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后梭内、外肌快缩型MHC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HC表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10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