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凝联合氨茶碱持续泵入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张海丰;苑学;朱秋祥;杜高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心力衰竭(心衰)由于长期缺氧、继发感染、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高血糖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损坏,肺血管收缩,易于形成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及肺血栓栓塞症,使病情进一步加重,预后更差[1]。我院采用抗凝联合氨茶碱持续泵入治疗CPHD心衰,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现报告如下。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及干预治疗研究

    作者:刘效群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该病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的常见病,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TE)常见,约占99%,PTE是重要的、危害较大的发病及致死原因。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收缩及血小板异常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指血浆或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的95%,它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影响脂质代谢及体内的转甲基反应[1],是否能由此推测HHcy能促进或增加PTE的发生目前尚不明确,国外有研究表明PTE与HHcy之间存在相关[2],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我们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来探讨HHcy与PTE是否存在相关性,并通过药物干预治疗HHcy,观察疗效,从而降低HHcy相关性肺栓塞发生的风险,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PTE溶栓治疗的护理

    作者:徐淑芬

    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起病早期(2周内)应用溶栓疗法,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少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室功能,减少严重PTE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溶栓疗法专业性强,所涉及知识广,对护理工作要求也高.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而且要认识和掌握PTE溶栓有关知识,提高观察力,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血小板微粒在肺血栓栓塞症中的作用

    作者:许兰;傅应云

    血小板微粒(PMPs)是血小板或巨核细胞在活化或凋亡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直径小于1μm的微小囊泡,它与促凝作用、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等血栓形成、进展、转归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肺血栓栓塞症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及监测抗凝疗效的新指标.本文对PMPs的形成过程、生物学特性、在肺血栓栓塞症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 在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患者中肺血栓栓塞症的调查

    作者:张言斌;汤春梅;周强;肖海浩;吴桂锋;邹永红;王亢;陈文翰;潘育文

    肺血栓栓塞症(PTE)在国外有较高的发病率,美国每年约有新发PET患者60万例[1],法国PTE的年发病数超过10万例,英国、意大利每年也有较多PTE发病患者[2].

  • 危重症患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分析

    作者:刘建锋

    目的:研究并探讨危重症患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并分析其研究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2年1月18日至2015年1月18日期间收治的32例危重症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以及32例危重症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将6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病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相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症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与危重症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相似的基础疾病,前者多合并肺部疾病,后者多合并留置深静脉导管。

  • 肺血栓栓塞症急诊治疗的研究

    作者:门辉;朱浩;徐继军;胡君

    目的:研究肺血栓栓塞症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抗凝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抗凝治疗,并针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进行一系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总体的临床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体临床有效率为7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肺血栓栓塞患者实施急诊治疗时,采取抗凝联合溶栓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更好,该治疗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 支气管扩张症并肺血栓栓塞症伴咯血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范月平;端瑾

    目的 探究支气管扩张并肺血栓栓塞症伴有咯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并肺血栓栓塞症伴有咯血的4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病例以及疾病治疗中抗凝血与促凝血药物的使用情况,总结疾病治疗方法.结果 19例咯血患者采取促凝血治疗,另外29例为支气管扩张并肺栓塞伴咯血患者其中10例患者药物治疗,另外19例行动脉造影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有效止血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血治疗,而后追加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 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并肺血栓栓塞症伴咯血患者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抗凝血与促凝血药物,平衡两种药物的选用,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

    作者:王艳

    抗凝治疗是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基本方法.本文从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抗凝治疗的主要药物及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过量的处理措施、抗凝治疗的疗程四个方面阐述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

  •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认识及诊治进展

    作者:凌端强;杨涛;郝斌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周围型。MCVT发病隐匿,常被临床所忽视。1965年,Cotton等[1]提出“在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比目鱼肌静脉丛是血栓发生率高的部位”,是较早的关于MCVT的报道。随后,有众多学者提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高发率,并认为MCVT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起源之一[2-7]。尽管这些研究样本较少,研究结论是否可靠值得商榷,但仍意味着人们对MCVT逐渐增加了认识。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lfow imaging,CDFI)的发展, MCVT的检出率得到明显地提高。许多学者研究发现, MCVT可向深静脉蔓延并形成更严重的深静脉血栓,亦是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来源之一,不容忽视[4,8-10]。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

    作者:杨鹏云;党永康;杨柳;姜学超

    目的 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并对DVT与PE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赤峰市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的1443例DVT患者与825例PE患者,对照组选择同医院、同一住院时间、相同性别及年龄构成、排除与实验组患者相同或相似疾病及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成组匹配,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VT与PE患病男女性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96,P<0.05).DVT组与PE组年龄比较,两者在10~29岁、70~89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χ2=28.36,P<0.05).28项单因素分析DVT危险因素中10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似然比推进法分析DVT中有6项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手术、骨折、恶性肿瘤、静脉曲张、卧床、心脏病;26项单因素分析PE危险因素中有10项存在显著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似然比推进法分析PE中有7项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手术、心脏病、卧床.结论 DVT与PE在在年龄分布与性别分布上均有差异,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与PE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不同.

  • 肺血栓栓塞症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分析

    作者:周志敏;胡军杰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学有两个重要进展,D-二聚体(D-dimer,D-D)是其中之一,D-D作为一种实验检查项目,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凝血系统被启动,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实验指标.为此,本文对PTE患者血浆中D-D、PT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急诊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

    作者:廖伟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危险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酶缺乏等.常以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PTE主要由继发性因素所导致,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心肺疾病,如房颤、慢性心功能不全;肥胖;吸烟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得到普遍重视;长途乘飞机或乘车旅行;恶性肿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常见.

  • 肺栓塞概述

    作者:王正斌

    基本定义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PTE为PE的常见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PE即指PTE.肺梗死(PI)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多发于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并发症.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共属于VTE.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秀云

    结合文献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病因病机、辅助检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病因病机Arbustini等发现,CTEPH患者的血管斑块内富含机化的和新鲜的血栓物质,还有来自红细胞膜的糖蛋白,而其他肺动脉高压的斑块内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肺动脉血管重构、肺动脉内皮功能不全在肺动脉高压(PAH)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管壁扩张和血管的完整性丧失,内皮细胞、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其中有多种影响血管活性的物质参与,如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内皮素-1等.它们除了影响血管的紧张性外,更重要的是促进血管重构.

  • 探析呼吸内科医生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包国林

    目的 对呼吸内科医生在诊断肺血栓栓塞症(PTE)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解.方法 对内蒙古地区12家综合医院1996年至2008年PTE住院病例作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对呼吸内科与其他科室PTE占同期住院病例的比例以及不同时期PTE病例占住院病例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1996年至2008年12家医院呼吸内科PTE占同期住院病例的比例1.56‰,高于其他科室0.04‰.呼吸内科2003年至2008年PTE占住院病例比例2.44‰比1996年至2002年的0.08‰增加了3220.23%.1996年-2002年和2003年至2008年呼吸内科PTE占住院病例比例均高于其他科室同期PTE占住院病例比例分别为0.005‰和0.06‰.结论 在近几年,呼吸内科医生对PTE的诊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

    作者:马万红

    目的 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0年5月-2013年9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28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aCO2二氧化碳分压)明显较低,但对比两组患者的PaO2(动脉血氧分压)、D-dimer(血浆D-二聚体)、SPAP(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PaCO2比较低,临床鉴别时应充分注意.

  • 右心功能不全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预后价值及临床预后模型的建立

    作者:朱玲;王辰;杨媛华;吴雅峰;翟振国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不全(RVD)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预后价值,并建立临床预后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选520例急性PTE住院患者,观察入院后14 d及3个月的病情发展情况,评价RVD及其他临床特征对PTE的预后价值.结果 248例(47.7%)患者出现RVD,血压正常伴有RVD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伴RVD组(分别为2.0%和0.4%,P<0.01).住院第14天随访,血压正常伴有RVD组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不伴RVD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6.6%和9.9%,P<0.001).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发病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住院14 d病情转归以及肺动脉收缩压是PTE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和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判断预后的佳分界点分别是0.67和60 mm Hg.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漏判率和误判率较低.结论 RVD是决定PTE预后的关键因素,将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拟合效果好.

  • 纤维蛋白原β链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翟振国;王辰;杨媛华;庞宝森;肖白;刘艳梅;毛燕玲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基因β链启动子区域-455G/A、-148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PTE患者101例;对照组为与PTE患者来自相同地区汉族人群,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101人.应用碘化钾-氯仿-异丙醇法提取基因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aeⅢ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β-455G/A、-148C/T多态性位点.结果(1)健康对照人群纤维蛋白原-455位点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931、0.069,-148位点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分别为0.777、0.223,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455G基因AA、GA、GG基因型在PTE病例组分布为3(3.0%)、33(32.7%)、65(64.4%),在对照组分布为1(1%)、12(11.9%)、88(87.1%),x2=14.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C基因TT、CT、CC的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5 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193、0.169,两组比较x2=13.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 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β-455G/A基因多态性与PTE的关系,相对于GG基因型而言,GA杂合型与GA+AA均能显著增加PTE发生的危险性,OR值(95%CI)分别为3.723(1.786~7.759)、3.749(1.842~7.630),P<0.05.在β-148C/T基因多态性中,相对于CC基因型而言,CT+TT、TT、CT基因型都没有显著增加个体PTE发生的危险.结论纤维蛋白原β链启动子区域-455G/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E有关,GA杂合型与GA+AA型与PTE发生显著相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与PTE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β-148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E无关.

  • 肺血栓栓塞症6例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吴国丽;朱玉坤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2010年收治的6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病例中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伴癫痫1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1例、肺心病1例.结论 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非特异性,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可作为确诊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844 条记录 1/43 页 « 12345678...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