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斯钙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维娜;朱广瑾

    斯钙素(stanniocalcin,STC)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早在硬骨鱼中发现,起着调节钙/磷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在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中发现也存在STC,先后分别命名为STC1和STC2.STC1基因可以产生两种形式的STC:一个是分子量为50kD的多肽,被称作STC50;另一种是一组分子量较大的不同形式的STC,被统称为big STC.STC1和STC2均可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STC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炎症细胞迁移、胚泡着床和子宫的蜕膜化等多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 缺氧骨髓干细胞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佳慧;张楠;乔薇;王勇;王建安

    目的 探讨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P-MSC)对大鼠糖尿病心肌病(DCM)的保护作用.方法 8周雄性SD大鼠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构建糖尿病(DM)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由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并经3~5次传代扩增和纯化.MSC在体外用CM-DiI(2μg/mL)标记20 min.AP-MSC缺氧(氧体积分数<0.5%)3h.STZ注射后4个月,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分别心肌注射150 μL DMEM,5×106 MSC/150μL,或5×106 AP-MSC/150 μL(每组n=10).在STZ注射后3个月及MSC移植后2周,采用心脏超声评价大鼠心功能情况,并在移植后2周,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凋亡相关蛋白和信号通路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来评价三组大鼠的心脏情况.结果 与DMEM相比,MSC特别是AP-MSC增加了DCM大鼠的短轴缩短率(P<0.01),AP-MSC显著增加了DCM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P).AP-MSC组Bcl-2/Bax比值升高(P<0.05 vs.DMEM),被剪切的caspase-3表达低于DMEM和MSC 组(P<0.01).结论 AP-MSC对大鼠DCM具有保护作用,改善了心功能.

  • HSP27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雪松;张雪岩;杨秀娟;郭宏;辛险峰;曾繁荣;左会明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缺氧预处理组和放线菌酮抑制组.MTT法观察处理后各组细胞的活力;DNA ladder、Annexin Ⅴ-FITC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中HSP27、caspase-3的表达.结果缺氧预处理可诱导HSP27产生,明显增加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且降低caspase-3的表达;翻译抑制剂放线菌酮完全阻断了缺氧预处理诱导的HSP27的基因表达,上述细胞保护作用亦被完全取消.结论缺氧预处理诱导的HSP27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HSP27对抗细胞凋亡有关.

  • 蛋白激酶C在肝细胞缺氧预处理中的作用

    作者:单毓强;高毅;王瑜;潘明新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肝细胞缺氧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肝细胞缺氧预处理模型,应用PKC抑制剂白屈菜季铵碱(chelerythrine chloride,CHE)和激动剂豆蔻酸佛波酰乙酯(phoro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通过检测PKC磷酸化活性,细胞存活率,同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研究PKC的作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和缺氧复氧组的PKC磷酸化活性(710.5±78.8)fkat/g比较,缺氧预处理组的PKC磷酸化活性(1823.7±2688.2)fkat/g和PKC激动剂组的PKC磷酸化活性(2541.2±326.5)fkat/g显著增高(P<0.01),肝细胞结构损伤改变较小;和缺氧预处理组比较,PKC抑制剂组相应指标呈相反的变化,PKC磷酸化活性(1 088.0±89.3)fka/g(P<0.01).结论:肝细胞缺氧预处理细胞保护作用中,PKC通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参与心肌缺氧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作者:张梅;黄体钢;王伟;周丽娟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心肌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的模型上,检测预处理后即刻、1 h、6 h和12 h的MAPK活性变化,观察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延迟预处理后及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h)干预后的细胞存活率、LDH的释放、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MAPK活性在预处理后即刻明显增加(P<0.01),在6 h后降至或接近对照水平.与未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相比较,预处理后24h心肌细胞存活率增高[(58.64±5.53)%vs(44.29±4.27)%,P<0.01],LDH[(59.50±11.08)U/L vs(83.17±13.69)U/L,P< 0.01]和MDA含量[(2.33±0.49)nmol/L vs(3.29±0.26)nmol/L,P<0.01]均降低,SOD活性增加[(21.53±3.63)nU/ml vs(12.86±2.68)nU/ml,P<0.01].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消除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结论预处理24 h心肌细胞对再次缺氧/复氧有保护作用,PKC、MAPK均参与心肌细胞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

  • 大鼠肝细胞缺氧预处理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作者:陈炜;吴志勇;邱江峰;张志奇;罗海峰;Joan Rosello-Catafau

    离体培养的肝细胞经缺氧预处理后能耐受长时间缺氧,表明缺血预处理保护肝脏的现象也存在于体外[1].缺氧预处理保护肝细胞是一个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但其确切机制至今仍不明了[1,2].为此,我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缺氧预处理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索缺氧预处理预防肝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

  • 蛋白激酶C参与乳鼠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作者:乌立晖;张宝仁;朱家麟;郝家骅

    近年来发现,心脏自身具有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缺血预处理(IPC)[1],其保护作用的机制迄今不明了.我们的实验,通过建立乳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模型,研究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从蛋白激酶C的角度探讨其在预处理中的保护机制.

  • 缺氧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性新生鼠脑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作者:郑湘榕;杨于嘉;贾延劼;刘杰波

    经缺氧预处理( HPC)的脑组织能对随后的严重缺氧缺血耐受性明显增强.离体研究表明[1],HPC可以增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耐缺氧能力,同时可以减少缺氧-复氧后的神经元凋亡;整体动物研究表明,新生大鼠缺氧预处理可以减轻随后严重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损伤[2],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可能是HPC过程适应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缺氧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介质.为此,我们推测,HPC保护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诱导的凋亡有关.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3],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HIF-1α基因表达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那么,新生大鼠HPC是否可以减少缺氧缺血后HIF-1α的表达,减少其后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如Ninteen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 (NiP3)的转录,从而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的神经元凋亡?

  • 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神经干细胞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雷延成;吴世政;张淑坤;侯倩;才鼎;肖宗宇;陈晓娟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source neural stem cels of bone marrow,BMSCs- NSCs)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预处理组和常氧组,每组各36只,缺氧预处理组造模前3 d进行低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两组均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每组分为3个亚组(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分别梗死灶同侧尾状核内立体定向移植BMSCs-NSCs+BDNF、BMSCs-NSCs和DMEM/F12培养基。移植后3 d、7 d、14 d、21 d、28 d、35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每个时间点每组取2只大鼠,断头取脑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阳性细胞的迁移路径,行CD133、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兔抗微管蛋白(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半乳糖神经酰胺(Galactosylceramidase,Galc)免疫荧光染色,了解骨髓源性神经球分化情况。结果常氧BMSCs-NSCs+BDNF组、常氧BMSCs-NSCs组、缺氧预处理BMSCs-NSCs+BDNF组、缺氧预处理BMSCs-NSCs组7 d、14 d、21 d、28 d和35 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3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移植3 d时缺氧预处理对照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P=0.040);移植7 d时缺氧预处理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常氧BMSCs-NSCs+BDNF组(P=0.031)。无论缺氧预处理组还是常氧组,BMSCs-NSCs+BDNF组CD133、Nestin、MAP-2、β-tubul in、GFAP、Galc免疫荧光染色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均P<0.001);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移植组各检测指标IO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大鼠缺氧预处理后BMSCs-NSCs联合BDNF立体定向移植可显著提高BMSCs-NSCs的效果。缺氧预处理并不能促进外源性BMSCs-NSCs分化,但却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参与缺氧预处理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超英;李玲;赵嘉;魏欢;李娜;王莹;陶玉倩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参与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缺氧预处理组、预处理+缺氧组、单纯缺氧组.通过噻唑蓝细胞活力测定及DAPI核染色法判定细胞的损伤程度;MitoSOX荧光染色法测定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含量;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SIRT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的共刺激因子-1a(PGC-1α)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添加重组SIRT3蛋白探讨其与PGC-1α及MnSOD的关系.结果 缺氧后细胞的活性减少达51 0%,而预处理+缺氧组细胞的活力回升至74 7%,4组间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P<0.01).预处理+缺氧组活性氧簇含量较缺氧组下降,4组细胞间活性氧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328,P<0.01).4组间SIRT3、PGC-1α及MnSOD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1.765、302.694、160.480,P均<0.01),缺氧预处理及缺氧刺激均可上调3种蛋白的表达,预处理+缺氧组较缺氧组蛋白表达的增加更明显.添加重组SIRT3蛋白后能上调SIRT3、PGC-1α及MnSOD的蛋白表达,模拟缺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产生细胞保护作用,缺氧预处理后SIRT3可能通过PGC-1α上调MnSOD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簇的生成,进而发挥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 缺氧预处理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预防

    作者:王玉;李华凤;杨沛;蒲劲松;刘彦娜;邓文骞;左天香

    目的 了解缺氧预处理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是否有预防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将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部悬吊组(SUS)及缺氧预处理+尾部悬吊(HCP+SUS)组.首先,对HCP+SUS组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处理完成后,将SUS及HCP+SUS组大鼠尾部悬吊2周.试验结束处死3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 结果 尾部悬吊2周后,SUS组大鼠双后肢比目鱼肌湿重明显低于CON及HCP+SUS组(P<0.01).与SUS组相比,HCP+SUS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 缺氧预处理激活AMPK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汝舟;余志斌;张琳

    目的 探讨缺氧预处理(HPC)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缺氧/复氧(H/R)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H/R模型.将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R组、HPC组、H/R+A-769662(AMPK激动剂)组及HPC+Compound C(AMPK抑制剂)组.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二氢乙啶(DHE)染色法及ATP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及AT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及caspase-3激活水平;采用Fluo-3AM染色法观察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CCK-8测定结果显示,与H/R组比较,HPC组与H/R+A-769662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HPC组比较,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DHE染色结果显示,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ROS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与HPC组比较,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ROS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ATP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HPC组比较,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ATP含量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明显提高(P<0.01),而H/R组及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H/R组及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caspase-3激活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caspase-3激活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Fluo-3AM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R组与HPC+Compound C组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明显增加(P<0.01);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明显减少(P<0.01);与HPC组比较,HPC+Compound C组细胞内游离Ca2+明显增加(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H/R组比较,HPC组及H/R+A-769662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P<0.05);与HPC组比较,HPC+Compound C组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H/R可导致心肌细胞ROS生成增加,ATP产生减少,细胞内游离Ca2+增加,进而激活caspase-3,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而HPC通过激活AMPK,可以减少细胞ROS的产生,保证H/R后细胞的能量供应,防止心肌细胞凋亡,进而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

  • 短期低压与常压缺氧预处理对小鼠急性高空缺氧所致协调运动能力下降防护作用的比较

    作者:杨静;程九华;吕强;白云刚;焦博;蒋敏;刘焕;马进

    目的 比较短期低压缺氧预处理(hypobaric hypoxic preconditioning,HHPC)与常压缺氧预处理(normobaric hypoxic preconditioning,NHPC)对小鼠急性高空缺氧暴露所导致的协调运动能力下降的保护效应.方法 48只雄性昆明小鼠按体质量区组随机划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低压缺氧预处理组(HHPC组)和常压缺氧预处理组(NHPC组),分别采用小动物低压舱与低氧混合气法模拟5000 m高空缺氧环境进行缺氧预处理,4 h/d,连续7 d.7 d后分别在地面条件和低压舱5000 m急性暴露时进行衣架实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HIF-1α蛋白表达定位与变化.结果 ①衣架实验得分、从衣架上掉落的潜伏时间显示,暴露高度(地面条件和5000 m急性高空)、不同的缺氧预处理方式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到达水平部末端的潜伏时间提示暴露高度有显著性影响,而不同的缺氧预处理方式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CON相比,HHPC、NHPC组脑组织HIF-1α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且NHPC组增加比HHPC组更为明显(P<0.05).③免疫组化蛋白定位显示,HIF-1α蛋白棕黄色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大脑皮质,阳性细胞数量NHPC组>HHPC组,而HHPC组>CON组.结论 5000 m急性高空缺氧可明显降低各组小鼠的协调运动能力;HHPC、NHPC均能对小鼠急性高空缺氧暴露所致的协调运动能力下降产生防护效应,但NHPC组比HHPC组在急性高空缺氧暴露时表现出更好的运动协调能力,其保护效应的差异可能与NHPC脑皮质HIF-1α表达水平相关.

  • 缺氧预处理对预防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作者:王玉;李华凤;杨沛;左天香;邓文骞

    目的:了解缺氧预处理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60只健康、体重150~200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IB)、缺氧预处理+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HCP)三组,每组20只.HCP组大鼠连续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每天处理的方法为:氧浓度10%,每次处理30分钟,间隔5分钟,连续处理5次.缺氧预处理完成后,将IB及HCP组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周.实验结束处死三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于比目鱼肌中段切取部分肌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取部分比目鱼肌匀浆液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周后,IB组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纤维截面积明显低于CON组及HCP组.与IB组相比,HCP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作者:安立新;王保国;彭宇明;袁芳;孙梅珍

    目的 观察停通气缺氧预处理(HPC)对脑出血(ICH)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血肿周围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18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60~290 g,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60只)、脑出血组(I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P组,60只).所有大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维库溴胺机械控制通气.P组进行停通气1 min、复通气5 min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其他2组未做处理,仅进行机械通气.所有大鼠机械通气1 h后,拔出气管导管.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 Μl自体不凝血注入P组和I组动物的尾状核中,S组注入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在ICH后6 h、24 h、48 h和72 h各时间点,从存活鼠中随机抽取10只大鼠记录神经行为学(NDS)评分和Rosenberg评分,其中5只连续切片进行HIF-1α免疫组化染色;另5只大鼠活杀后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肿周围组织中NO质量摩尔浓度和NOS酶活性.结果 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在ICH后 6 h、24 h和48 h均优于I组(P<0.05).Rosenberg评分P组在6 h为3.9±1.5,优于I组的5.4±1.5(P<0.01).P组和I组的HIF-1α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在24 h HIF-1α阳性细胞数为(6.0±0.8)个,明显低于I组[(11.4±1.8)个,P<0.01].NO质量摩尔浓度和NOS酶活力在ICH后也显著增加,其中P组NO质量摩尔浓度在24 h的变化明显轻于I组(P<0.01).结论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的表达,抑制脑组织中NO质量摩尔浓度和NOS酶活性增加有关.

  •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超微结构和IL-6含量的影响

    作者:安立新;王保国;孙异临;孙梅珍

    目的 观察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脑出血(ICH)后大鼠血肿周围区超微结构以及脑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Ⅰ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P组,60只).每组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控制通气.P组进行停通气1 min、复通气5 min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所有大鼠机械通气1h后.拔出气管导管,然后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μl自体不凝血注入尾状核中.在脑出血后6、24、48和72 h电镜下观察血肿周边区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含量.结果 电镜观察可见:Ⅰ组血肿周围组织注血后6 h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24h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加重,神经元固缩,72h部分神经元出现坏死崩解:P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损害轻于Ⅰ组,电镜评分在48h明显优于Ⅰ组(P<0.01).脑组织匀浆中IL-6的含量随脑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ICH后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两组比较,ICH后6h时.Ⅰ组IL-6含量显著低于P组,P<0.01.结论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可增加脑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IL-6的含量,减轻血肿周围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 ERK1/2参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佟雨红;张琳;付鹏

    近年来,随着休克治疗的进步及动脉搭桥术、溶栓治疗的推广应用,使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能够重新得到血流再灌注。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在接受反复多次短暂缺血刺激后,心肌细胞自身对后续缺血刺激的耐受能力增强,导致不可逆心肌损伤的时间延长,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有效措施,也称缺血预处理[1]。目前多项研究已证实,晚期缺血预适应(IPC)对心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揭示缺血预适应的具体作用机制成为现实。 IPC 的多种分子机制中,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发挥的功能值得我们注意。有研究发现,在体内体外的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发现MAPK 家族(P38、JNK1/2、ERK1/2)均能被激活[2~4]。而心肌缺血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心肌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坏死或暂时功能受损,因此我院通过离体实验,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应用MTT法等实验方法观察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影响,通过阻断实验进一步验证ERK1/2是否参与缺氧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 心脏预处理模型研究

    作者:李妙龄;曾晓荣

    心脏预处理能刺激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已得到众多实验研究的肯定[1],其效应表现在它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肌顿抑程度、减慢能量代谢及降低超微结构的破坏等.只要给心脏一个非特异性的外界损伤性刺激,即可诱发心肌产生适应性的、内源性的调控保护,即心脏启动预处理保护是非特异性的.因此预处理诱导心脏内源性保护效应模式多种多样,有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2,3]、快速起搏预处理、缺氧预处理及药物预处理(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 PPC)[3]等,其中IPC和PPC研究较多[4-6].建立一种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的预处理模型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本人就预处理模型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下列两大类成熟的预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 应重视缺血缺氧预处理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华凤;刘进

    缺血缺氧(缺血/氧)性损伤是指氧供下降或氧耗量增加引起的细胞代谢,继而使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缺血与缺氧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缺氧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缺血/氧概指缺血与缺氧两种刺激.缺血/氧常发生于心脑血管意外、器官移植、胎儿宫内窘迫等,因此,对其病理生理及其保护措施的研究长期吸引着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关注.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预处理"概念:在细胞或器官经历数次短暂亚致死性缺血/氧以后,再经历长时间的严重缺血/氧,可以明显减轻其损害作用.

  • 缺氧、缺血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对Slit2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玉云;王晓鹤;黄晓慧;马学玲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诱导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神经导向因子Slit2表达的变化,证实缺氧、缺血诱导可促使其表达增加,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雄性SD大鼠1只,鼠龄4~6周龄,体质量在120~160 9,清洁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用10%胎牛血清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至第3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3代细胞通过缺氧预处理不同时间(12、24、48 h)进行分组,缺氧预处理后进行缺血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lit2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氧预处理组缺血培养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及Slit2蛋白表达形态.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成功;缺氧预处理后BMSC对缺血耐受能力增强,缺氧预处理48 h组细胞存活率较高(80%);ELISA结果显示,缺氧预处理24h组Slit2分泌水平是(422.66±24.42) ng/L,缺氧后缺血培养24 hSlit2分泌水平是(521.10±20.16) ng/L;与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Slit2分泌水平[(279.63±14.91) ng/L,(326.70±14.85) 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缺氧预处理组BMSC较正常对照组BMSC细胞形态大,且荧光强度增强.结论 当缺氧、缺血诱导后,BMSC分泌Slit2增加,为进一步体内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