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作者:刘发益;贺石林

    目前,凝血学说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内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Ⅺ(FⅪ)为起点的内在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症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分析

    作者:金佩佩;姜文理;沈立松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特性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参与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上海新华医院收治2例遗传性FⅫ缺陷症患者.经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Ⅻ促凝活性(FⅫ:C)和FⅫ抗原(FⅫ: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2例先证者的F12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直接测序排除多态性,103名健康人做对照.结果2例先证者,分别是34岁男性(先证者-1)和76岁女性(先证者-2),在术前检查时发现凝血时间延长,前者APTT是101s,PT是11.6s,FⅫ:C2%,FⅫ:Ag6%;后者APTT是143s,PT是11.5s,FⅫ:C0.4%,FⅫ:Ag4%;2例先证者的FⅧ:C、FⅨ:C、FⅪ:C和纤维蛋白原(Fg)均在正常范围内,狼疮抗凝物(LAC)检测为阴性;对先证者-1进行F12基因进行检测,发现c.1285C>T(p.Q429stop)的基因纯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该男性的母亲、父亲和儿子在该位点是杂合突变.对先证者-2进行F12基因进行检测,发现c.1556T>C(p.L519P)的纯合错义突变,其2位儿子在该位点为杂合突变.2例家系均发现F1246C/T和619G/C多态性.结论c.1285C>T(p.Q429stop)和c.1556T>C(p.L519P)是导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先证者FⅫ缺乏的原因.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凝血因子Ⅻ基因分析

    作者:谢海啸;王明山;谢耀盛;周武;杨丽红;金艳慧;潘荣杰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 FⅫ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参与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活化aPTT、FⅫ:C和FⅫ:Ag等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Ⅻ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由DNA测序仪进行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以证实.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先证者及胞弟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aPTT79.1s/35 s、aPTT 84.6 s/35 s,大儿子aPTT稍高,为42.1 s/35 s,家系其他成员aPTT正常范围.先证者及胞弟FⅫ:C极度降低,分别为2%、3%,其FⅫ:Ag水平均<1%;胞兄、大儿子和小儿子FⅫ:C明显下降,分别为39%、29%、34%,FⅫ:Ag水平分别为32%、30%、37%.先证者及胞弟FⅫ 1号外显子启动子区46位表现为46T/T型;5号外显子发现5741delc,5742delA,读码框移位,导致Set400Pro;10号外显子发现7142insertC,使得Lys346Gln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此外,家系其他成员:胞兄、大儿子及小儿子发现46T/T和7142insertC;小孙女发现46T/T;侄女、大孙女、二孙女发现46C/T.结论 在该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发现常见的46C/T多态性及exon5区5741delC,5742delA与exon10区7142insertC.5741delC,5742delA及7142insertC与FⅫ水平的降低有关.

  • 凝血因子Ⅻ基因C46T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及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关系

    作者:金艳慧;沈晓露;王明山;徐晓敏;刘媚娜;赵章生;郑加永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第46位核苷酸C/T(C46T)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及FⅫ活性(FⅫ:C)的关系。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203例URSA患者(URSA组)和171例无不良妊娠史的健康妇女(对照组)FⅫ基因C46T多态性,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Ⅻ:C等凝血指标;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分析其与FⅫ:C等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 URSA组和对照组妇女FⅫ基因C46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分别为CC[分别为3.4%(7/203)和4.1%(7/171)]、CT[分别为40.9%(83/203)和26.9%(46/171)]、TT[分别为55.7%(113/203)和69.0%(118/171)]及C[分别为23.9%(97/406)和17.5%(60/342)]、T[分别为76.1%(309/406)和82.5%(282/342)],两组基因型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组CT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高,而TT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低(χ2=7.939,OR=1.884,95%CI为1.210~2.935,P<0.05);T等位基因在URSA组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χ2=4.510,OR=1.475,95%CI为1.029~2.115,P<0.05)。FⅫ:C在URSA组不同基因型(CC、CT、TT)患者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02±13)%、(78±11)%、(59±9)%,携带T等位基因的URSA组患者FⅫ:C明显减低,以TT基因型致FⅫ:C下降为明显。结论 URSA患者的FⅫ基因C46T多态性为T等位基因时可能更易伴发低FⅫ:C,且CT基因型可能与URSA发病有关。

  •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董桂香

    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因子X Ⅱ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1 D-二聚体的形成机理当机体发生凝血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从a链到β链依次脱去多肽,形成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在因子Ⅻ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并使活化的纤溶酶裂解而产生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括r链相联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脑脊液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钱海红;冯冬梅;郑学军;赵建清;阮海玲;王翠兰;张万森;张斌

    D-二聚体(D-dimer)是因子Ⅻ作用后交联纤维蛋白裂解产生的片断,既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是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标志物[1],而正常人脑脊液(CSF)中D-dimer为阴性.系统性红班狼疮(SLE)患者CSF中D-dimer含量情况及血清D-dimer和CSF中D-dimer相互间变化规律报道较少.

  • 抗凝血酶Ⅲ与肾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芦泽源;王锋;汪年松

    抗凝血酶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丝氨酸的蛋白酶抑制剂。它与肾损伤及其相关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针对抗凝血酶Ⅲ缺乏所导致的肾损害和抗凝血酶Ⅲ对某些肾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以便为了解这一相关研究,以及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 如何鉴别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作者:陈纯;李文益

    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出血有以下4类原因: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加速损耗;蛋白分解作用加速;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除因子Ⅳ(Ca2+)和因子Ⅻ外,其它任何一种血浆凝血因子异常都可以引起出血.其特点是以肌肉、关节出血多见,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而皮肤、黏膜出血罕见.因子Ⅳ下降达到引起出血症状水平之前,心血管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早已出现严重障碍.因子Ⅻ缺乏临床上无出血现象.单独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则同时累及多种凝血因子.

  • 静脉血栓患者FⅫ C46T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张桂荣;于艳辉;陈光;吴山力;曲成刚;赵文光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C46T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联性.方法:应用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87例静脉血栓患者和129例健康对照的FⅫ基因外显子C46T基因型及其频数分布,采用多元Logistic非条件回归方法分析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C46T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结果:在研究人群中存在有FⅫ 46C/C、C/T、T/T 3种基因型,静脉血栓患者中的FⅫ 46C/C基因型频数分布(6.90%)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65%).经多元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FⅫ 46C/C基因型与深静脉血栓无关联性(χ2=1.036,P=0.309,OR=1.86,95%CI:0.57~6.12).结论:不能确定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C46T基因多态性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形成与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C46T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有待于深入研究.

  • 原发性纤溶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鸿利;张利伟;丁秋兰;王学锋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primary hyper-fibrinolysis).简称原发性纤溶症(primary:fibrinolysis)是指在某些原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激肽释放酶、活化因子Ⅻ(FⅫa)增多或纤溶系统抑制物(PAI、α2-AP、TAFI)减少,引起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的一种出血综合征.

  • 因子Ⅻ的生理与病理意义再认识

    作者:贺蓉;贺石林

    Ratnoff等于1955年观察到患者John Hageman在术前检查中,全血与血浆凝固时明显延长.随后发现这是由于该患者缺乏一种当时未知的凝血因子,于是命名为Hageman因子,后来正式命名因子Ⅻ(facforⅫ,FⅫ).1961年发现活化的FⅫ(FⅫa)可以激活因子Ⅺ(FⅪ),进而引起凝血反应.在此基础上,Ratnoff和Davie于1964年提出凝血瀑布学说.并将体内凝血过程依启动环节不同而分为两个途径.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Ⅻ缺乏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

    作者:曹海霞;朱婵艳;张敏红;汪保灿;陈梅梅;徐雷鸣;范建高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岁.因"3d内呕血约2000 ml"于2012年9月12日入院,患儿3d前突发呕鲜红色血液,共10余次,量较大,共约2000 ml,有乏力,当时未解大便,无晕厥、胸闷、心悸,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67 g/L,予以对症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转我院.既往无黑便、呕血及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3 100 g.出生后无青紫,APGAR评分10分.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小儿.无手术、外伤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相关遗传代谢性疾病家族史.患儿有一哥哥,21岁,身体健康.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