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防治策略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

    美国和欧洲约10%~13%的成人患有慢性肾脏病(CKD),而且流行持续增加。2型糖尿病促进CKD的发病及进展,在西方国家约占到50%的新发病例。 CKD的早期知晓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以往肾病常较晚期才被诊断,晚期诊断可能失去保护肾小球滤过率( GFR)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会。目前建议肾小球滤过率的估算值( eGFR )或尿蛋白或尿白蛋白筛查CKD。荟萃分析显示,GFR降低和尿蛋白增高,肾脏和心血管不良预后风险增加[2-3]。重要的是,即使eGFR>60 ml· min-1·(1.73 m2)-1,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大于30 mg/g者肾脏不良预后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似乎eGFR联合CKD各期尿蛋白或尿白蛋白量分级预测肾脏及心血管不良预后更合理[2,4]。

  • CCL17和CCR4与消化系统肿瘤

    作者:孟欣颖;周长宏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小分子肽类物质,分子量在7~12 kDa。根据氨基端两个保守半胱氨酸排列方式的不同,趋化因子目前分为4个亚类,即CXC (α趋化因子)、CC(β趋化因子)、C(γ趋化因子)和CX3C(δ趋化因子)类,X代表两个半胱氨酸间间隔的任意氨基酸及数量[1]。 CCL17,又称为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 thy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 ,TARC),曾被认为是Th2细胞的特异性趋化因子,能将Th2细胞从外周血募集至炎症部位,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CCL17也可以趋化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Treg),使病变局部的免疫调节更加复杂[2]。 CC趋化因子受体4( CC chemokine receptor 4, CCR4)是 CCR 家族受体之一,是CCL17的高亲和力受体。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 CCL17/CCR4不仅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一定作用[3-4]。本文就 CCL17/CCR4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 肺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明英;张成琪

    肺癌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首位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本文就目前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在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现状做全面总结,包括X线、低剂量螺旋CT( LDCT)对肺癌的筛查,CT功能成像( CT灌注成像、CT双能量成像)在鉴别良恶性肺肿块及肺癌分型(如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应用, PET-CT、MRI[脂肪抑制技术、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

  •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建民;朱莉

    冠状动脉变异(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s)是一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总称,可大体分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内部解剖结构异常及冠状动脉终止异常。随着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和冠状动脉介入的广泛应用,CAAs发现率明显增多,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是CAAs的一个亚型,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行或分布异常,即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发生异常,是先天性的冠状动脉解剖上的变异,临床上较少见,一般是由于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的异常发育或是未发育完全而造成的。但AOCA也是容易导致临床事件,尤其是年轻人猝死的一种冠状动脉变异,并且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就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非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血糖管理研究进展

    作者:黄培颖

    在高速的医学发展中,各个专科纵向发展迅速,但横向联系仍较少,医师容易忽略各自专业焦点以外而恰恰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非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高血糖的问题。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已获得广泛重视,但非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高血糖状态却常被忽视,未获得有效管理。与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患者术后高血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更大[1]。国内大多数医院的手术科室,对手术患者在血糖方面的管理,仅限于术前生化常规中空腹血糖及尿常规中尿糖的测定,极少进行术后血糖监测。但实际上许多非糖尿病患者常因手术应激等原因可出现术后血糖升高,有21%~34%的患者在术后72 h内,都未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血糖大于150 mg/dl)[2-3]。如果没有进行多点的血糖监测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则很难判断这些患者是否在围手术期间存在糖代谢异常。近1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开始关注外科非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问题:如2002年Umpierrez等[4]发现高血糖是非糖尿病手术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心外科ICU研究[5]、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的高血糖研究[1]等,术后高血糖的危害已被逐渐认识,并将其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但术后血糖的控制水平到目前为止仍未达成共识,仍需进一步探讨。

  • 骨骼细胞因子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作者:牛秀洁;姜崴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增大。糖尿病是一种糖、脂代谢异常综合征,长期慢性高血糖致骨形成和骨微环境发生整体性的改变,易合并骨代谢异常及骨质疏松。根据文献报道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8.3%~7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的缺乏或作用不足引起体内物质代谢障碍,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被消耗,骨组织内糖蛋白和Ⅰ型胶原合成减少、分解增多,导致骨基质减少有关;其次,胰岛素缺乏引起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抑制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1]。此外,长期高血糖刺激破骨细胞,引起钙磷镁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 PTH)反馈性增生,使溶骨作用增强也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目前研究发现骨骼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分泌一些活性细胞因子。这些因子不仅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而且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骨骼因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祥祥;郭晓霞

    急性心肌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尽管药物治疗、心脏介入治疗等手段可以通过恢复心肌血流的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缓解患者症状,降低近期死亡率,但却不能使坏死的心肌重获新生及血管生成,从而难以完全遏制心力衰竭的终进展,远期死亡率未见明显降低。而心脏移植由于供体来源少,免疫排斥以及高额的手术费,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干细胞移植进行细胞替代治疗---即替换受损的心肌细胞,恢复心肌功能,改善远期预后。早期的临床试验开启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篇章。本文主要针对试验使用的细胞类型的选择、灌注途径、移植时间以及注射细胞数量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作者:于兰;张小涛;韩淑红;张真

    原发性肺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而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原发性肺癌的75%~80%[1],约20%为早期NSCLC(Ⅰ、Ⅱ期)[2]。早期NSCLC的标准治疗是手术治疗,术后Ⅰ、Ⅱ期5年生存率分别是55%~72%,29%~51%[3]。但是部分早期NSCLC患者由于合并严重的内科并发症或者高龄,心肺功能储备不足以及拒绝手术,而失去手术机会。对于这部分患者,放疗提供了可能根治的机会,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模式。既往早期NSCLC一般采用常规分割放疗( con-ventional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CRT)。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立体定向放疗以来,以及随着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技术及其手段的不断完善,应用更加普遍和成熟。

  • 乳腺疾病超声影像学研究新技术及新进展

    作者:贾晓菲;闫国珍

    20世纪5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迄今历时60余年,乳腺超声检查不受乳腺组织类型的限制,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显像清晰、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是临床应用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各种超声新技术,包括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晚近“萤火虫"技术也伴随而生,相继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使超声检查乳腺疾病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增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已成为乳腺疾病检出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之一。

  • 小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维纳;郭艳芹;韩璎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患者有记忆或认知损害,但对日常能力无明显影响,未达到痴呆的程度,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中间状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关于轻度认知障碍发病率的文章提到[1],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为每年51‰~77‰。同时还发现轻度认知障碍是痴呆的高危人群,发展成痴呆的危险性是正常老人的10陪,部分患者是痴呆的前期阶段。

  • 骨肉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红梅;刘伟东;王文波

    肿瘤干细胞( tumor/cancer stem cells )理论认为是肿瘤组织中存在数量极少、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亚群,该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可能是肿瘤启动、生长、转移和复发的根源。肿瘤干细胞可以自我克隆形成子代致瘤性干细胞,同时分化出具有不同表型、非致瘤性的肿瘤细胞,后者经过短暂分化终死亡[1]。40多年前,有学者提出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是肿瘤发生的起源细胞[2]。20世纪60年代,人们从体外克隆培养获得的具有不同筛选标志的骨髓瘤细胞中发现仅0.01%~1.00%的肿瘤细胞可以形成克隆集落[3]。1971年,Park 等[4]在体内利用脾脏进行骨髓瘤细胞培养时,其克隆集落形成概率也与之相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Humburger等[5]发现只有0.02%~0.10%的肺肿瘤、卵巢肿瘤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具有在体外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克隆集落的能力,由此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杨倩;马翔;李华驰;陈大平;冯茂辉;谢伟

    文献报道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在我国,每年有140多万新发癌症患者,死亡100多万。癌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头号杀手。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1]。近二十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2],同时,其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结直肠癌患者在男性占第五位,女性占第六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癌转移,其中尤以肝转移为常见。在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0%~40%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肝转移的发生率亦高达50%,不经治疗的肝转移癌平均生存期为16~18个月,而广泛转移者生存期仅为3~5个月。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筛查结直肠癌的手段主要包括粪便隐血实验、结肠镜和基于血液的生物学标志物检测。虽然这些手段在减少结直肠癌死亡率上贡献颇多,但是仍然有大约70%的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时已属于癌症晚期( UICC Ⅲ/Ⅳ)。在结直肠癌肿瘤发生及转移相关的标志物研究方面,虽然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找到一种敏感度、特异度足够高的,适合于早期诊断的标志物[3-4]。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生及转移机制,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是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发展如此飞速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功能强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突出的就是生物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平台研究及探索癌症发生及转移的机制,寻找结直肠癌发生及转移相关的标志物,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现就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基因组学( genomics )与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两个研究层面,对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当前开展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新型的结直肠癌生物标记物miRNA

    作者:刘伊雯;房静远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上发生率第三的恶性肿瘤[1],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目前,手术治疗是惟一可能根治CRC的方法,如果能够早期诊断,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3%,但CRC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8%[2]。另一方面,CRC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基于肿瘤的TNM分期[3],由于不能从基因层面上鉴别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患者常因治疗不充分或治疗过量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指导CRC的筛查和预后评估是CR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性化治疗的关键。

  • 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杂交策略

    作者:王兵;厉建林;王越;崔文军;赵磊;李阳;李攀峰;吴斐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由栓子导致的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栓子的常见来源有心源性(心房颤动、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房黏液瘤等)和血管源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人工血管内血栓、动脉内操作及动脉内异物等)。近几年因风湿性血管疾病及心房颤动引起的急性动脉栓塞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栓塞和更加复杂疾病模式的患者逐渐增加。

  • 降糖药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桑谊荃;马向华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学会联合发表《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该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及死亡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生长因子、肥胖、高血糖、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不同类型及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与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降糖药与肿瘤的发生风险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关于降糖药的安全性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就目前常用的降糖药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二激肽酶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类似物及受体激动剂与肿瘤关系的临床和体外实验作一综述。

  • 骨肉瘤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和林;赵亚恒;郑丽华;冯建刚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每年全世界的发病率为4/百万,发病高峰在15~19岁[1]。尽管骨肉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骨,但是常见的部位是长骨干骺端,绝大多数患者为单发病灶并且比较隐匿,容易与外伤或生长痛混淆[2],骨肉瘤有高度转移倾向,大约2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发生了肺转移,骨肉瘤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20%,未转移的为65%[3]。转移性骨肉瘤对常规的化疗不敏感并且预后很差。对于转移性骨肉瘤或中晚期患者来讲,手术机会少、风险高,因此非手术治疗包括各种辅助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及减少痛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骨肉瘤辅助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血管栓塞、消融、光动力疗法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侯渊涛;方秀才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 FAPS)是一种少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患者腹痛程度重,部位多不固定,与进食、排便等生理活动不相关,症状持续或近乎持续,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此外,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 FAPS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诊断需要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结构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反复过多的检查一方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系统检查仍然未发现引起腹痛的原因,这无疑给患者和医师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有关FAPS腹痛机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尽管研究资料还很有限,但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另一种FGIDs---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病理生理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一些提示,IBS的腹痛部位多位于下腹和左下腹,腹痛常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属于功能性肠病的范畴。已经认识到肠道动力和内脏高敏感在IBS的腹痛和排便异常等症状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为临床有效治疗IBS提供了可能。同样,对FAPS腹痛产生机制的研究将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制定诊断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 异种煅烧骨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姬烨;闫景龙

    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骨缺损达到一定长度后不能自然愈合,而且不能完全通过人工内固定的方法解决,这一直是骨科修复领域研究的难题。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常用方法,其中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并已被成功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但其容易受到移植物体积和合适的取骨部位及骨量的限制,而且自体骨的取用可能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慢性疼痛及血管神经损伤等[1]。通过人工合成的手段难以制成同时具有理想孔径,又具有良好的孔隙交通率的骨替代材料,从而影响骨组织的改建和修复,且因植骨材料与缺损部位形态吻合困难而不能满足结构重建的要求,有些材料还有毒性反应或细胞黏附率低等缺点,而且制造过程较复杂、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故选择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是骨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异种煅烧骨( sin-tered bone,SB;true bone ceramic,TBC)又称为天然型无机骨,是将动物骨经脱脂脱蛋白等化学方法处理后,再经高温物理煅烧制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 HA)[2],钙磷比值接近人骨,其三维立体结构非常适合新骨的长入,近年来它作为一种具有天然骨结构的骨移植材料受到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及表达在高血压病及心肌肥厚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罗玉梅;马厚勋

    新近发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中的新成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的同源酶,其分子结构极其相近[1]。但其功能上,通过直接对抗ACE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AngⅡ)的作用(即与经典的RAS通路相拮抗)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为此,本文就ACE2及其表达调控在高血压病及心肌重塑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提供线索。

  •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心室同步性评价及再同步化治疗

    作者:富华颖;周长钰;李广平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指射血分数正常(>55%)或保留射血功能(40%~55%)的心力衰竭[1]。既往HFPEF常被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以区别于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即射血分数减低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由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不单存在于HFPEF,在HFREF患者中也广泛存在,所以取消DHF而以HFPEF取代。 HFPEF随人口老龄化而呈增多趋势,作为常见的心力衰竭形式,发病已超过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2]。 HFPEF在老年人更多见(平均年龄73~79岁),女性发病经常高于男性(女性发病占发病者61%~76%,约8%~10%大于80岁的女性存在HFPEF,而在同龄男性中仅有4%~6%受累),另外长期高血压者更常见[3]。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接近HFREF患者[4]。目前HFPEF的治疗仍然凭借经验,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饮食和运动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近期的研究提示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5]。但是对于这种多因素复杂的疾病目前仅有少数已知的有效的治疗。针对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新治疗方法可能是得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4]。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HFREF存在广泛的心室舒缩不同步。

  • 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张筠婷;王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人类危害极大,需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对ACS患者短期预后(30 d 或者院内)有预警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全球ACS事件注册(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研究是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该危险评分及其发展对全球ACS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巨大,指导着我们对ACS患者进行抗栓治疗,然而任何抗栓治疗都存在着出血风险,如何评估强化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这无疑是ACS治疗的又一困惑,基于此,国外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基线评估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CRUSADE评分系统,那么,如何准确预测缺血与出血的风险,这二者权衡利弊,对ACS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AC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microRNA-206在乳腺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韵;庄志刚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一的位置,发病率日益增高。大约75%的患者为激素受体ER-α阳性的乳腺癌,随着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提出和完善,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必不可少,并且能有较好的预后[1]。但是对于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来说,并不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相对提高。近年来,微小RNA( microRNA,miRNA)在肿瘤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那么是否存在相应的miRNA调控激素受体的表达,从而影响乳腺癌的转移途径呢?

  •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的诊治进展

    作者:王强修;张珂;林晓燕;许雅丽;李加美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 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是发生于甲状腺的一种罕见肿瘤,主要见于甲状腺内,少数可位于甲状腺外邻近软组织。迄今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可能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1-2]。由于本病临床病史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时也极易与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预后差的肿瘤相混淆。近年来,有关CASTLE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临床及病理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其命名、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等方面予以综述。

  • BRCA1和BRCA2基因外显率研究概况

    作者:杨晓晨;胡震

    大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25%~40%由遗传因素所致,而在这些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乳腺癌中,60%~75%为BRCA1/2胚系突变所致[1-2]。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克隆定位已证实,BRCA1和BRCA2是高外显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在西方,一般人群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7%,但若携带BRCA1/2胚系突变基因,携带者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3]。卵巢癌是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HBOC)综合征的突出表型,约48%和27%的遗传性卵巢癌分别由BRCA1和BRCA2突变所致[4]。 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终生患卵巢癌的风险也显著增高[5]。此外,BRCA1/2胚系突变与其他一些肿瘤如前列腺癌、胰腺癌等风险增高也有关[5]。因而,BRCA1/2基因突变外显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用于评估突变基因携带者患某些肿瘤的风险,从而指导对遗传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通常,外显率指突变携带者到70岁时患某种肿瘤的风险[6]。本文将对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70岁时患乳腺癌、卵巢癌、对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等肿瘤的风险研究作一综述,为遗传咨询双方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 力学应力对肌腱细胞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星;曲彦隆;关策文;宋扬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组织工程化肌腱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与传统肌腱损伤的修复方法相比,解决了自体肌腱移植引起的供区功能缺失和同种异体、异种肌腱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等问题,为肌腱缺损的修复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治疗途径。肌腱细胞作为肌腱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组织工程化肌腱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本文从肌腱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入手,就力学应力作用对肌腱细胞代谢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 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回顾分析

    作者:张瑛

    目的分析免疫抑制剂在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环孢素( CSA)对儿童重型及慢性AA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免疫抑制剂在各年龄段患者中的疗效差异。结果(1)在重型AA(SAA)治疗中,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对SAA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免疫抑制剂(P<0.05),并且CS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TG组(P<0.05);在慢性AA(CAA)的治疗中,CSA组与雄激素治疗组治疗效果均高于ATG组( p<0.05),而CSA组与雄激素治疗组在治疗CAA上没有无明显差异( P>0.05);免疫抑制剂对中、高年龄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低年龄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在儿童、高年龄SAA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CSA在儿童、高年龄组CAA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疗效。

  • 微小 RNA-122和2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丹凤;邢同京;黄俊星;徐祖龙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122和2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细胞癌( HCC )患者(20例)、肝炎肝硬化( LC )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20例)以及正常对照(NC)(20例)血清中miRNA-122和29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NC、LC和ASC组比较,HCC和CHB组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NC比较,LC组患者血清中miR-29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关分析显示,CHB患者血清中miR-29表达与HBV DNA呈正相关;HCC患者血清中miR-29与AFP呈负相关。结论 miR-122的表达升高与CHB的肝损伤及HCC发生有关;miR-29的表达下降与肝纤维化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的炎症损伤和纤维化。

  • 腰椎棘突间撑开融合器治疗早期腰椎退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宋超;李新锋;刘祖德;钟贵彬;劳立峰

    目的通过建立新型腰椎棘突间撑开融合器及腰椎到骶骨( L3~S )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融合器植入前后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该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上的依据。方法根据CT结果建立正常腰骶椎( L3~S )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此模型基础上模拟L4/5椎间盘轻度退变,完成后在退变节段加上撑开融合器。在不同的载荷状态下(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融合器植入前后,分析腰椎的动态稳定性,椎间盘压力,终板压力及小关节载荷等的变化。结果该撑开融合器对于整体腰椎的活动(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无明显影响。它明显减少植入节段终板和髓核的应力以及小关节载荷。屈伸状态时,退变模型L4/5终板及髓核平均压力分别是5.262 MPa、0.1648 MPa,小关节载荷是29.7 N。植入撑开器后数值分别是2.323 MPa、0.0892 MPa和5.4 N。侧弯及轴向旋转也发现一致的结果。对于邻近节段,与退变模型相比,植入撑开器后,L3/4终板和髓核应力均有所减小,但是L3/4,L5/S纤维环的应力有所增加。结论该棘突间撑开融合器对整体腰椎的动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能够卸载植入节段终板、髓核以及小关节的载荷。通过本研究,为新型腰椎棘突间撑开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 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杨春;张肇达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 EN )对维持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2例随机进入EN 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 PN)组,每组21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7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统计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7天, EN组白蛋白为(39.8±4.2) g/L,明显高于PN组的(35.2±4.1)g/L(P=0.001);EN组ALT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01);血糖为(7.2±0.4)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8±0.4)mmol/L(P=0.026);肛门排气时间为(65.3±12.7)h,明显短于PN组的(97.4±9.4)h(P=0.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51±538)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320±1170)元(P=0.000)。 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EN是安全、经济、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乳腺癌患者中 Fn1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洋;王健;米小轶

    目的分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 Fn1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20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Fn14的表达差异。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n14在11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并通过统计学分析Fn14与临床病理因素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的20组配对的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有17组的结果显示Fn14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在113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乳腺癌中,Fn14阳性患者组与Fn14阴性患者组相比,HER2过表达(++/+++)患者比例同比HER2(-/+)患者比例明显增高( P=0.010);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同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 P=0.015);并且TNM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同比Ⅰ期或Ⅱ期的比例也明显增高( P=0.030)。而与患者的年龄( P=0.436)、组织学类型( P=0.421)、组织学分级( P=0.790)、肿瘤大小( P=0.403)、ER ( P=0.637)、PR(P=0.352)及Ki67指数(P=0.071)无关。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Fn14与HER2的表达正相关( r =0.244, P =0.009)。另外,乳腺癌中 Fn14的表达与肿瘤的预后显著相关( Log-rank =4.603,P=0.032)。结论 Fn14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的恶性进展。 Fn14可辅助用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 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渗漏与否对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江晓兵;黄宏伟;张顺聪;姚珍松;杨志东;晋大祥;梁德

    目的利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强化术时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对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确诊为OVCF并行椎体强化术的45例患者(59个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注入骨水泥前后不同时间点凝血四项和纤溶组合的值,术中透视及术后行X线和(或) CT检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渗漏组与非骨水泥渗漏组,分析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异同。结果在所有时间点,渗漏组及非渗漏组患者的APTT、PT、PT-INR、FIB数值、3P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各时间点的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注入骨水泥后,两组的D-Dmier值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渗漏组在骨水泥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的D-Dmier值均要比注入前的D-Dmier值显著增高( P<0.05),与非渗漏组同一时间点的D-Dmier值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 P<0.05),在非渗漏组中,骨水泥注入后3 min的D-Dmier值与注入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骨水泥注入后1 h及3 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注入骨水泥可引起D-Dmier值升高,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加速D-Dmier的升高,并可能加大其升高的幅度,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 肝癌中 Foxd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春艳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Foxd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1例肝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中 Foxd3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可见Foxd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93.5%,29/31),其表达概率要高于正常组织(P<0.05),对Foxd3的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其在肝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P<0.001)。结论肝癌组织中存在着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癌细胞,提示了肝癌干细胞存在的可能。

  • 囊性星形细胞瘤囊壁的影像病理分析及其外科意义

    作者:杨宝;孙异临;甲戈;马振宇;王磊;张伟;张懋植

    目的研究囊性星形细胞瘤囊壁的术前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学分析的相符合率,为外科手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23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囊性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每一例患者均行增强MRI或CT检查,术中将每一例肿瘤囊壁的标本送透射电镜病理诊断,用以观察影像学上增强的瘤壁在电镜下是否有肿瘤细胞浸润,并与其病理学类型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5例患者MRI或CT显示囊壁强化的星形细胞瘤囊壁均有肿瘤细胞浸润,8例MRI或CT显示囊壁未强化的星形细胞瘤囊壁中,3例被肿瘤浸润。结论术前MRI显示囊壁强化的星形细胞瘤应予以全切,而囊壁未见强化肿瘤囊壁,术中应送快速冰冻检查,如无肿瘤细胞浸润,则只切除肿瘤结节,反之连囊壁全部切除。既防止遗漏病灶,又将手术剥离囊壁的人为损伤减小到低,使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更符合个体化、微创化的治疗原则。

  • 产妇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追加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对麻醉平面的影响

    作者:王春林;黄唯;何虹

    目的比较产妇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腔追加生理盐水和利多卡因对腰麻无痛觉平面的影响。方法90例ASAⅠ~Ⅱ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利多卡因组和生理盐水组。蛛网膜下腔注药10 min后,生理盐水组和利多卡因组分别向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8 ml、1.73%碳酸利多卡因8 ml,而空白组则不加药。观察记录自硬膜外注药后不同时间节点的麻醉无痛觉平面,监测用药后20 min内的血压变化,并观察T10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 Bromage为3)。结果生理盐水和利多卡因组麻醉无痛觉平面上升幅度与空白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利多卡因组血压下降>20%需要作升压处理的概率较高,三组间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剖宫产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中,硬膜外腔追加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均能有效扩展无痛觉麻醉平面,而追加生理盐水更为安全。

  • 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钠、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腰椎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比较

    作者:杜伟;刘建青;赵春红;丛琳;王静杰;张剑锋;岳俊伊;沈炳华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预防腰椎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1321例接受腰椎手术治疗,975例符合试验设计需求者入选本次试验。根据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每组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低分子肝素组、物理治疗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钠及物理性措施进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比较三组术后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性事件)和疗效终点事件(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比较安全终点事件和疗效终点事件组间分布情况。结果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与低分子肝素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明显小于物理预防组( P<0.05)。疗效终点组间分布比较:低危组、中危组:主要疗效终点、主要的次要疗效终点和其他疗效终点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危组、极高危组:主要疗效终点、主要的次要疗效终点和其他疗效终点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利伐沙班组小于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小于物理预防组( 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同物理预防组比较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物理预防组( P<0.05)。安全终点组间分布比较:低危组、中危组:严重出血和非严重出血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组较物理预防组有明显增高趋势。高危组、极高危组:严重出血和非严重出血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伐沙班作为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与低分子肝素钠相比服用方便、抗凝效果可靠,能明显减少腰椎术后血栓事件发生。利伐沙班可增加血栓低危和中危风险人群出血事件发生,与物理预防相比不增加血栓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出血风险。建议对于血栓低危和中危人群应用物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血栓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是,由于脊柱解剖部位的差异,脊髓神经和马尾神经对外在压迫的耐受程度不同,利伐沙班能否广泛应用于颈、胸椎术后的抗凝尚需慎重,还需要大宗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 天津地区汉族人血小板膜 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

    作者:王栋梁;孙岩;李新;韩瑞发;王林;王纪佐

    目的本研究了解天津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 IS)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方法对全部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并抽样测序验证。结果首发病例组 ab 35.1%、aa 32.0%、bb 33.0%、a等位基因49.5%、b等位基因50.5%;对照组分别为23.7%、51.1%、25.2%、63.0%、37.0%。 b等位基因频率IS组与对照组分别是55.3%、37.0%,P=0.000。首发组与复发组等位基因比较有显著性,其中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50.5%、64.2%,P=0.023。结论血小板膜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IS发生及复发相关,bb基因型可能是该人群IS的危险因素及复发高危因素,b等位基因可能是该人群IS发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 非小细胞肺癌中整合素链接激酶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作者:于涓瀚;刘洋;张勇;林旭勇;王恩华

    目的探讨整合素链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 MV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例NSCLC及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行抗ILK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对101例NSCLC行抗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MVD计数。结果 ILK在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为阴性表达,而在NSCLC组织中出现胞质或胞质/胞核同时表达,其总的阳性率为65.35%(66/101),与正常肺组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中ILK阳性率[51.16%(22/43)]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组[75.86%(44/58),P=0.010]。Ⅰ、Ⅱ期NSCLC患者ILK阳性率[52.27%(23/44)]显著低于其在Ⅲ、Ⅳ期患者的阳性率[75.44%(43/57),P=0.015]。 NSCLC中,ILK阳性表达组的MVD值显著高于ILK阴性表达组(47.02±7.39 vs.37.11±8.40,t=6.109,P<0.001)。结论 NSCLC组织中ILK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并与NSLCL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MVD相关,提示ILK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形成而促进NSCLC的进展。

  • 胰腺癌中 DE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洋;刘楠;于涓瀚;苗原;王恩华

    目的分析DE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C1以及HIF-1α在68例胰腺管状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胰腺管状腺癌中DEC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DEC1的表达。在68例胰腺管状腺癌中,DEC1的阳性表达与胰腺管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6)、TNM分期(P=0.006)以及HIF-1α(P=0.046)的表达呈负相关。另外,DEC1在高TNM分期的胰腺管状腺癌中出现表达缺失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P<0.001)。结论胰腺管状腺癌中DEC1的表达缺失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TNM分期及不良预后相关。

  • 皮肌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作者:田小兰;张思功;舒晓明;章璐;王国春

    目的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皮肌炎( D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DM患者,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死亡率差异。结果112例DM 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48.2%,常见表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ESS )(31.3%),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10.7%)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6.3%)。与正常组相比,ESS组患者多见合并关节炎和间质性肺疾病(ILD),也常出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t)升高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降低(P 均<0.05),且死亡率明显升高(P =0.006)。甲减组患者合并消化道受累比例、出现蛋白尿比例、IgM升高比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TPOAb)阳性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TG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甲亢组患者血浆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明显升高(P<0.05)。 DM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生率为5.4%,常见类型为桥本甲状腺炎(HT)(3.6%)。结论 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以ESS常见,并且合并ESS的DM患者死亡率更高。 DM伴发AITD不少见,常见类型为HT。

  •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卫中庆;王永胜;丁留成;黄懿;沈百欣;易超然;孙则禹

    目的通过尿动力学及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糖尿病膀胱( DCP )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无创而有效治疗DCP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及门诊D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按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并进行膀胱训练或留置尿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LGT-1000 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电刺激参数为:电压36~70 V,电脉冲频率25~65 Hz,刺激部位为两侧膀胱角和膀胱前、后壁方位,每次治疗40 min,2次/d,5 d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2 d,共3个疗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做尿动力学全套测定。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残余尿( PVR)及大尿流率、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大容量( PVR/Vmax )的变化,作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处理,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DCP患者经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VR变化值(ΔPVR)为(118.6±33.4)ml,对照组治疗前后ΔPVR为(54.9±14.2)ml,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VR/Vmax[(32.2±11.8)%]与治疗前[(61.0±19.1)%]相比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后PVR/Vmax[(42.6±12.4)%]与治疗前[(55.6±21.1)%]相比,减少不明显(P>0.05)。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大尿流率[(6.7±2.3)ml/s]较治疗前[(3.9±1.3)ml/s]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大尿流率[(5.2±2.5)ml/s]较治疗前[(3.6±1.7)ml/s]增大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逼尿肌压[(17.9±4.6)cm H2O]较治疗前[(11.9±3.3)cm H2O]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大逼尿肌压[(14.4±1.9)cm H2O]较治疗前[(12.1±2.0)cm H2O]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膀胱可有效减少或消除DCP患者的PVR,治疗DCP患者逼尿肌无力,提高了DCP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副作用。

  • 妊娠合并 Graves 病对后代的影响

    作者:王鹂;曹筱佩;阳池娇;莫小庆;李延兵;肖海鹏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Graves病孕妇围产儿并发症以及与甲状腺功能和抗甲状腺药物( anti-thyroid drugs ,ATDs)的关系,并观察对后代的长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既往或妊娠期有Graves病的93例孕妇(病例组)围产儿并发症情况,与无Graves病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分析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状态及ATDs对围产儿的影响,比较两组后代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生长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孕妇死胎、低出生体重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孕妇( P<0.05)。FT4高于正常参考范围上限是病例组孕妇发生死胎(P=0.04,OR=9.33,95% CI=1.11~78.8)、低出生体重儿(P=0.04,OR=9.33,95%CI=1.11~78.79)、先天畸形(P=0.02,OR=7.29,95% CI=1.48~35.92)的危险因素;服ATDs孕妇其围产儿死胎、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孕妇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后代FT3、FT4、TGAb、TPOA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后代。结论妊娠合并Graves病围产儿死胎、低出生体重儿、先天畸形的风险明显增加,Graves病孕妇合理使用ATDs有利于减少围产儿并发症。妊娠合并Graves病孕妇的后代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风险增加。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刘培延;孙蔚莉;刘德林;武渊;王友群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单药组15例,合并其他抗肿瘤药组19例。一线化疗9例,二线及以上化疗25例。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每周期剂量范围为170~28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给药,合并抗肿瘤药按常规给药方法给药,21~28 d为1个周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用药前不予抗过敏预处理,每2个周期评估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3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 ORR)35.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 PFS)为6.1个月。一线治疗患者的ORR明显高于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的疗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66.7% vs.24.0%,P<0.05)。对于既往使用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患者ORR为10.0%,临床获益率达90.0%。主要毒副作用包括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感觉神经病变、肌肉关节痛、疲乏、脱发等。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及联合方案不仅可以用于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也是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的有效解救方案,对既往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患者仍可获益,且毒副作用均可耐受。

  • 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盛文辉;尚琦松;吴兵;王春辉;王自刚;何方生;陈操;韩鹏远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 Cobb 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 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 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 AMA-M2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免疫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晗;徐军;刘佳;郭静霞;谢娜;赵静;陈霖;宋永继;杨丽华;刘爱霞;李伯安;毛远丽

    目的分析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阳性( AMA-M2)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免疫学等实验室诊断特点,推进临床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00例AMA-M2阳性的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AMA、SMA、LKM和PCA等5种自身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7种主要肝抗原:Sp100、PML、gp210、LKM-1、LC-1、SLA/LP和Ro-52。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ALP、γ-GT等生化指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 WBC、RBC、HGB、PLT 和 PT 等血液学指标。结果患者自身抗体检测:ANA荧光模型主要包括核膜型、多核点型、着丝点型和胞浆颗粒型,阳性率分别为70%、52%、43%、3%。荧光模型组合方式包括:多核点型+核膜型、着丝点型+核膜型、着丝点型、多核点型、胞浆颗粒型以及仅AMA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42%、28%、15%、10%、3%、2%,荧光滴度均≥1∶320。SMA、PCA、LKM阳性率均低于5%。患者主要肝抗原为Ro-52、gp210、PML和Sp100,阳性率分别为53%、44%、43%、24%,荧光滴度≥1∶320,而LKM-1、LC-1、SLA/LP阳性率均低于5%。 PML、Sp100及Sp100+PML与gp210的阳性一致率分别为29%、11%、7%。临床血液检测结果显示有41%的患者WBC和RBC降低,53%的患者HGB降低,38%的患者PLT降低,而有42%的患者PT延长。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有96%和93%的患者ALP和γ-GT升高。结论 AMA-M2阳性的PBC患者具有高滴度、特征性自身抗体荧光模型及自身肝抗原,结合临床血液及生化检测结果将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 以骨痛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临床分析:附51例报道

    作者:李益飞;郭剑明;徐磊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3~2010年我院51例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或骨转移瘤病理证实。骨转移通过静脉注射555~925 MBq 99m Tc-MDP后通过SPECT/CT采集分析证实,部分经骨肿瘤切除或骨穿刺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接受大限度雄激素阻断的内分泌治疗。统计其骨转移的部位分布以及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碱性磷酸酶( ALP)和 Gleason 评分对骨转移的预测,分析内分泌治疗对骨痛缓解的有效性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5~85岁,平均(72.5±8.5)岁。初诊时骨转移的发生率为92.2%(47/51)。骨盆转移占21.5%,腰椎转移占29.0%,胸椎转移占15.0%,颈椎转移占3.7%。其中PSA≥20 ng/ml者44例(86.2%),其骨转移率达100%;DRE检查阳性者39例(76.5%);Gleason≥8分者20例(39.2%);cTNM分期≥T3期者39例(76.5%)。经治疗后80%的患者骨痛症状缓解。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7.8%、54.1%。结论中老年男性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要考虑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若患者PSA≥20 ng/ml,DRE触及结节,Gleason≥8分,cTNM分期≥T3期,发生骨转移的机会大。转移以骨盆、腰椎转移率高。内分泌治疗可有效缓解骨痛和转移进展。 PSA与骨转移有关。

  • 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后二线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陶强;龙再明;骆训武

    目的研究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 Hp )失败后二线药物的疗效,提高 Hp 终根除率。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门诊经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常见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患者,经首次根除Hp失败后病例7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50例。 A组250例,首先以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四环素500 mg,bid,治疗7 d;之后再以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阿奇霉素250 mg+呋喃唑酮100 mg,bid,治疗7 d。 B组250例,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阿奇霉素250 mg+呋喃唑酮100 mg,bid,疗程14 d。 C组250例,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四环素500 mg,bid,疗程14 d。结果 A、B、C三组Hp根除率分别为99.0%、86.0%、94.0%。 A组大于B组和C组。结论对于首次根除Hp失败患者,采取PPI+果胶铋+左氧氟沙星(或阿奇霉素)+四环素(或呋喃唑酮)四联14 d疗法有较高的根除率,尤其是A组14 d序贯疗法根除Hp疗效更佳,三组均有用药简单,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易于接受等特点。

  • 肝癌化疗栓塞术前肝动脉能谱 CT 成像中佳单能量的选择

    作者:孙奕波;李铭;毛定彪;白爱国;齐琳;任庆国;高丰;杨艳丽;陆芳;滑炎卿

    目的探讨选择佳对比信噪比( CNR)获得理想keV单能量图像质量以指导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诊断无手术切除指征的肝细胞癌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采用GE Discovaery 750 HDCT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双肾下极。图像后处理采用ADW 4.4工作站和GSI-view软件,在单能量轴位图像上测量佳CNR,并从101个单能量序列中选择满足佳CNR的单能量序列。分别在QC图像、系统默认keV以及利用佳CNR所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上,测量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的对比度和噪声值,由2位长期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利用佳CNR所获得的单能量图像、QC图像以及系统默认选择的单能量图像的轴位图像和MPR、V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以评估利用佳CNR进行后处理的价值。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利用佳CNR所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的得分(4.78±0.44)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图像,系统默认keV图像的得分(4.22±0.68)高于QC图像的得分(3.56±0.5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利用佳CNR得到的keV单能量图像中肝动脉的对比度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但图像噪声也较前述方法高( P<0.05)。结论利用佳CNR技术选取一个佳的keV单能量图像,可获得肝动脉和周围组织佳的对比度,使肝脏动脉显示得更加清晰,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无手术切除指征的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内径的关系:3.0T高场3D-TOF-MRA解剖学分析

    作者:慕青;柳海斌;张宇新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50例来院接受3.0 T 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 t=-2.108, 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 t=2.935, P=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

    作者:赵强;薛芳;徐元杰;何芸;陈耀贵;黄伟光;吴同果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前早期、强化给予阿托伐他汀对对比剂肾病( 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他汀治疗组(对照组,n=60)和强化他汀治疗组(研究组,n=60)。两组患者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或60 mg/d,连续使用7 d,之后以20 mg/d维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3、5、7 d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情况。 CIN定义为:使用对比剂后3 d内SCr较基础水平升高≥25%,或绝对值升高≥0.5 mg/dl。结果(1)对照组与研究组Scr、eGFR水平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Scr 均在PCI术后第2天较术前升高( P<0.05),第3天达峰值,第7天降至正常。两组eGFR在PCI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降低( P<0.05),第2天达谷值;研究组eGFR在第5天恢复至正常,而对照组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2)对照组和研究组CIN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7%vs.3.3%,P=0.675)。亚组分析显示,基础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无CIN发生;对照组和研究组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CIN 发病率分别为23.5%和10%,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383)。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标准水化治疗的基础上,急诊PCI术前短期、强化给予阿托伐他汀可能不能降低CIN的发生风险。

  • P120连环蛋白亚型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 E-cadherin 表达的关系

    作者:于涓瀚;苗原;刘洋;张勇;徐洪涛;王恩华

    目的探讨p120连环蛋白( p120ctn)亚型1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E-cadherin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NSCLC及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120ctn亚型1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120亚型1在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6.0%(15/94),其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6.8%(4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淋巴结转移组中p120ctn亚型1阳性率35.2%(19/54)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组62.5%(25/40,P<0.05)。Ⅰ、Ⅱ期NSCLC患者p120ctn亚型1表达阳性率为40.6%(28/69),显著低于其在Ⅲ、Ⅳ期患者肿瘤细胞的亚型1阳性率[64.0%(16/25), P<0.05]。 E-cadherin 的表达与NSCLC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NSCLC中p120 ctn亚型1的表达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具有相关性( r=0.286,P<0.05)。结论 p120 ctn亚型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并且其表达与NSLCL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p120 ctn亚型1的表达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具有相关性。

  • 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并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海涛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同期化疗并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6例Ⅲ/Ⅳ期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成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并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治疗组)和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放疗第1天同时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直至放疗结束后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对照组在放疗的同时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两组放疗方法相同,采用X线和CT检查比较两组疗效,并且比较两组间毒副反应的差别。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56.5%和47.8%,有效率(CR+PR)分别为91.30%和8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 OS)分别为22.9个月和18.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分别为11.7个月和9.5个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01)。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7.8%和21.7%,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9%、30.4%和13.0%,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01)。毒性反应方面,对照组Ⅱ~Ⅲ度的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较治疗组严重( 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同期化疗并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较单纯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化疗疗效好,可提高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 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及糠酸莫米松乳膏对持续性局限性湿疹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路雪艳;庞艳华;李邻峰

    目的比较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与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持续性局限性湿疹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门诊持续性局限性湿疹患者220例,随机分两组,分别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均治疗4周。达到临床治愈者随访24周,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患者接受4周治疗后,曲安奈德益康唑组痊愈率(100%)高于糠酸莫米松组(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治疗慢性湿疹4周,曲安奈德益康唑组痊愈率与糠酸莫米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636)。曲安奈德益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3%)与糠酸莫米松组(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无严重不良反应。二者总复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9.6% vs.33.8%,χ2=0.289, P=0.591)。结论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疗效优于单方激素糠酸莫米松,在治疗慢性湿疹及预防复发方面二者相当。

  • 改善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胃肠动力不全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艳;高岱佺;宿英英

    目的探讨改善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胃肠动力不全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需经鼻胃管途径予肠内营养的胃肠动力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液输注减速组与药物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肌注]。比较两组72 h内改善胃肠动力不全的疗效、血生化指标、并发症和预后情况。两组治疗无效的患者,床边放置螺旋形鼻肠管,记录放置的成功率。结果共80例患者入组,减速组与药物组各40例,药物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摄入营养液总量、总热量和平均每日摄入总热量达到目标值的例数均明显高于减速组(P<0.05)。药物组治疗有效率(36/40,90.0%)高于减速组(33/40,82.5%),平均治疗起效时间亦短于减速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无效的11例患者,9例(81.8%)成功放置螺旋形鼻肠管。减速组腹胀的发生率高于药物组( P<0.05)。两组患者入组1个月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体重变化以及患者住监护室时间和入组后1个月时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营养液输注减速与胃复安药物均能改善患者胃肠动力不全的症状,后者疗效优于前者,如果上述两种方法无效可采用放置鼻肠管予肠内营养。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栓塞综合征的研究

    作者:李永伟;杨宏志;王拥泽;杨跃武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病例30例,术后第1天给予痰热清治疗,疗程1周,其余处理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症状持续时间、血常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治疗组发热、腹痛、呕吐症状程度均较对照组轻,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腹痛、呕吐持续时间、生活质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术后第7天ALT、AST和总胆红素(TBIL)较术后第2天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AST较术后第2天显著改善( P<0.05),两组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痰热清可改善肝癌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及肝功能,且发热持续时间缩短。

  • 影像引导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刚;陈洁;孙尧;刘强;丛林;荆雪虹;张晶珠

    目的探讨影像引导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早期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临床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SA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治疗组(简称治疗组)(n=27)和常规保守治疗组(简称对照组)(n=29),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钙、血、尿淀粉酶等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体征消失天数、恢复饮食天数、总住院天数等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4% vs.20.7%,P<0.05),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88.9%vs.65.5%,P<0.05)。结论影像引导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是SAP早期治疗中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其用微创的方法达到开腹手术全面探查、充分灌洗引流治疗SAP 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染色质组装因子1,b 亚单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庞绍娟;吴秉毅;孙璨;涂三芳;何颖芝;宋朝阳

    目的探讨染色质组装因子1,b亚单位(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 1,subunit b,CAF1b)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特异性。方法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蛋白的方法,测定AML细胞株KG1a及正常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ML-CP)、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AF1b的表达情况,利用WinMDI 2.9软件分析流式数据,并行统计分析,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 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KG1a细胞CAF1b的表达率分别为(21.40±2.91)%、(27.87±1.48)%,均明显高于正常人、ITP、ALL、CML-CP、MM患者(P均<0.05)。结论 CAF1b在AML有核细胞中表达特异性增高,提示其可能为AML特异性肿瘤抗原。

  • 生存期超过两年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本科;孙婧华;刘芳;孙秀华

    目的分析生存期超过2年的原发性肝癌( PL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特点,为临床上评估PLC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6~2011年252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肝炎病史、初诊年龄、肿瘤形态、初诊分期、肿瘤大小、多发/单发、Child-Pugh 分级、ECOG评分、AFP数值、首次治疗方式、是否综合治疗。按生存期是否大于2年分两组,对每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资料各因素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治疗对生存期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后对两组资料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找出影响2年生存期的较重要性因素。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生存期大于2年组(研究组)与生存期不足2年组(对照组)临床单因素比较,秩和检验结果如下:性别、初诊时ECOG评分、肝炎病史年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形态、肿瘤大小、肿瘤单发/多发、Child-Pugh分级、AFP值、是否接受综合治疗、首次治疗手段等因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多发/单发、肿瘤形态、肿瘤分期为影响PLC患者2年生存期较为重要的因素( P<0.05)。(3)在研究组中,首次治疗手段对生存期有影响,其中手术治疗对生存期影响较大(P<0.005)。(4)研究组中经过综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6.33个月,未综合治疗中位生存期为27.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9.43个月,经过综合治疗后可平均延长6.9个月( P=0.000)。提示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结论(1)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形态、肿瘤大小、肿瘤多发/单发、Child-Pugh分级、AFP值、是否接受综合治疗、首次治疗手段对PLC患者的生存期均有影响。(2)肿瘤多发/单发、肿瘤形态、肿瘤分期为影响PLC患者预后较为重要的因素。

  •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分析

    作者:赵庆红;石华;李星;杨菁

    目的探讨孕龄期妇女行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对后续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06例体外受精低反应周期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其中不孕原因为宫外孕引起的输卵管因素的占34个周期,根据异位妊娠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异位妊娠化疗组、保守手术组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3组,比较各组的获卵数、优胚数、妊娠率。结果异位妊娠化疗组、保守手术组和患侧输卵管切除组3组间的获卵数、优胚数、妊娠率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是,保守手术治疗组的获卵数、优胚数及妊娠率较高。结论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对体外受精的结局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仍然可能是体外受精周期低反应的一个原因,在对有生育要求的宫外孕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选择对卵巢功能影响小的方式。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有效治疗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特点分析

    作者:于亮;王梅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特点。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经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的5例患者及无效的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两组患者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表型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均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激素使用史, APACHEⅡ评分大于16分、行气管插管(套管)、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大于14 d。两组细菌株均表达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成功组IMP金属酶基因未能扩增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无效组中2株携带IMP金属酶基因,2株IMP金属酶基因PCR产物扩增阴性且整合子扩增产物约1200 bp。治疗有效组不携带IMP金属酶基因且整合子扩增产物约4000 bp。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西环素可有效治疗部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疗效可能与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和整合子结构有关。

  • 靛胭脂染色在高危人群常规大肠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林生;梁丁保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早期发现与诊断直接影响着疗效与预后。临床上仅凭普通内镜,往往很容易造成微小平坦型病变的漏诊,而靛胭脂染色可使病变部位与周围对比增强,能够观察到普通内镜难以察觉的病变,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比常规方法高2~3倍[1]。笔者通过对高危人群的常规大肠镜染色检查,提高了大肠病变的检出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 前颅底重建九例体会

    作者:陆治强;覃礼忠;张群;钱良涛;吴伟;杨华

    国内关于前颅底重建的文献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疾病种类、明确的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重建材料的选择、重建的目的及意义等。外伤、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及前颅底肿瘤手术治疗常造成前颅底结构破坏,导致颅腔与鼻腔鼻窦及口咽部之间屏障及正常解剖破坏,出现脑脊液漏及脑膜炎的发生,颅内容物疝出,增加了手术致残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源于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住院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岁~65岁,平均34岁,外伤6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1例,嗅沟脑膜瘤2例,6例外伤均为前额撞击伤,其中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术前即有脑脊液漏,2例嗅沟脑膜瘤术中损伤了额窦及筛窦,同时伴硬脑膜缺损。脑脊液漏诊断方法:(1)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有清亮液体间断地从鼻腔流出;(2)鼻腔流出液体生化检查符合脑脊液;(3)头颅CT颅底薄层扫描重建发现前颅底多发骨折或缺损,可伴有硬脑膜突入副鼻窦或副鼻窦积液;(4)头颅CT及MRI明确诊断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及前颅底肿瘤。外伤患者确诊脑脊液漏后均接受保守治疗,时间26~58 d,平均36 d,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绝对卧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引流时间平均14 d,脑脊液鼻漏至手术时间4~8周,平均42 d。

  • 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中应用八例分析

    作者:占胜福;占学书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严重者由于长期的心室间分流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而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风险明显增加,甚至可因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而危及生命。传统上,术中过高肺动脉压的处理方法是应用硝普钠、前列腺素E1、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药物扩血管、强心治疗,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迅速缓解[1]。笔者对8例术中顽固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中补充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甲钴胺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祁颖;郝燕燕

    青光眼是一种隐匿性致盲性疾病,目前它的发病率和致盲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1]。关于青光眼的危害,认为是高眼压状态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造成损害。对于青光眼的治疗主要是将眼压降至安全的靶眼压范围。当眼压控制后,如何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进一步凋亡和挽救被高眼压损害功能的神经节细胞,越来越引起眼科临床医师的重视。

  •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三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抗松;廖华;毕红玲

    脑脊液耳漏多由慢性中耳炎、耳及颅脑创伤或手术等引起,而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患者极其少见,多由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引起,以 Mondini 畸形多见。本文报道我科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例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其中3例合并Mondini畸形,1例伴前庭导管扩大畸形。
      一、资料与方法
      1.病历资料:病例1,患者男,19岁,因“发热、头痛四肢无力5 d”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患者自16岁起化脓性脑膜炎共发作4次,均为感冒后出现,经治疗后好转,未留后遗症。入院后查体:颈抵抗,布鲁斯基征和克尼格征阳性,共济运动不配合。行头颅MRI示:(1)脑实质未见异常;(2)左侧乳突、双侧上颌窦、蝶窦炎;左侧鼻甲肥大,遂请我科会诊,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诉左耳自幼听力差,幼时曾出现左耳“流脓水”1次,无耳鸣及眩晕,无鼻腔流水,建议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显示:左侧耳蜗形态异常呈囊状,左侧内听道扩大并与前庭相交通,左中耳内听小骨可见;双侧上颌窦、筛窦内见不规则密度增高影(图1)。遂转入我科,耳科检查:左外耳道通.,鼓膜完整但浑浊,紧张部内陷,标志不清,乳突区无红肿及压痛;右耳无异常。纯音测听:右耳正常,左耳全聋。鼓室导抗图:左侧B型,右侧正常。诊断:先天性内耳畸形伴脑脊液耳漏,Mondini型。

  • 巨细胞动脉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莹莹;张育;王燕茹;魏华;李慧;贾捷婷;孟德芳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影响大到中动脉,尤其是主动脉的分支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炎性疾病。除了累及表浅的颞动脉外,眼部、面部和脊椎动脉也常受累。患者由于血管内膜增生形成动脉壁的炎症和血管闭塞,终导致严重的缺血综合征[1-3]。临床表现可因受累血管不同而表现复杂,早期及时积极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我科近期诊治的一例GCA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 卵巢上皮性癌脑转移的诊断与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璐芳;邵辉

    恶性肿瘤发生脑转移50%以上来源于肺癌,其次是乳腺癌。卵巢上皮性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死亡率高的疾病。 EOC主要通过腹膜和淋巴途径转移,血行转移少见,EOC脑转移罕见,我院20年来发生一例EOC脑转移。由于发生率低,所以对此病认识不足。为了解EOC脑转移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别是由于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用“Brain metastases”“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做关键词,检索Pubmed 2000~2012年的英文文献,用“脑转移”和“卵巢上皮癌”做关键词检索CNKI的中文文献,结合我院病例综合近10年来国内外EOC发生脑转移的文献对其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 不规范抗Hp治疗对唾液测试板及14 C-呼气试验检测方法的影响

    作者:郝庆;宫姣;于昌海;李岩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致病性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抗Hp治疗已被列入相关疾病的诊治指南,但临床实践中抗Hp的治疗仍很不规范,许多患者在正式就诊之前已自行服药一段时间,而服用的这些药物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Hp的生长状态,这给我们进一步检查Hp带来困难,本研究观察了不规范抗Hp治疗后对唾液测试板法(HPU)及14C-呼气试验法(14C-UBT)2种检查方法的影响,报道如下。

  • 咪达唑仑直肠给药治疗婴儿急性惊厥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先红;胡冰;易志刚;黄雪松

    急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热性惊厥为常见,如果惊厥持续5 min以上未能得到缓解,则有可能转化为持续惊厥发作,而婴儿持续惊厥发作时易出现口鼻分泌物堵塞,导致呼吸障碍,缺氧时间长后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因此急性惊厥必须采用积极有效的止惊治疗。目前常用的急救常采取静脉推注或肌注地西泮,前者需进行静脉穿刺,后者止惊效果欠佳,常因此延误抢救时间。近年来,咪达唑仑因其显著的抗惊厥作用而受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青睐,并且有多种给药方法,应用方便且安全,笔者对近三年来在我科住院的165例急性惊厥婴儿,分别采用咪达唑仑直肠给药、静脉推注地西泮及肌注地西泮三种方式治疗急性惊厥发作,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胸部护板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新;王雷

    肋骨骨折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创伤住院患者的4%~12%,占闭合性胸部创伤的55%[1]。在肋骨骨折治疗中,肋骨的固定方法通常分为保守方法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对于无需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由于其胸壁完整性已经破坏,采取简单有效的外固定方法必不可少。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固定方式有宽胶布黏贴、加压棉垫和弹性胸带等。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对62例肋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胸部护板外固定和传统胸带外固定治疗,收到不同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佟淑平;杜闻博;王琪;王莺燕;吕福云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cryptogenicorganizing pneumonia , COP )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 IIP )的7个亚型之一,临床少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甚至可以获得完全缓解。但临床诊断相对困难,下面就我院诊治的20例COP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作一综合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COP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3~83岁,平均61.3岁,病程1~20个月。20例中除伴有席汉综合征及早产(孕28周)各1例外,其余18例均无明确的继发性COP依据。患者短复查间隔时间为3 d,长3.5个月;随访短时间为9个月,长43个月。急性起病5例,并2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余为亚急性或缓慢发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1~3个周。主要症状以咳嗽(20例,其中16例为干咳)为主,乏力(20例)、活动后气急(14例)、呼吸困难(10例),少数患者咳少量白痰(3例),或出现中度发热(8例)、体重减轻(2例)、周身不适(20例)等。20例患者均可闻及爆裂音(velcro音),多出现于两肺中、下部,其中4例有发绀;肺功能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明显减低。

  • 高压氧辅佐药物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新明;张瑛;孟宪勇;张磊;石蔚;杨勇;刘冰柱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人畜共患具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侵袭脊柱引发感染性脊柱炎即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且发病率逐年增高[1-3]。药物治疗是防止本病复发的主要和可靠方法,如何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且减少用药时间、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是我们研究的终目的。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对108例患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者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报道如下。

  • 维生素C防治对比剂肾病的观察分析

    作者:秦军建

    随着近年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发展,含碘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损伤日益增多,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住院患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3位主要原因,因此积极防治CIN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有以水化治疗为代表的多种预防措施,但目前仍无高效而经济的主动防治措施。有研究显示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CIN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2],我们对比分析了维生素C及水化治疗对CIN的防治效果,尝试探讨一种临床上防治CIN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

  • 跟健龙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刁振斌;赵静华;李娜;杨皓凯;翁家鑫

    目前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多数以手术治疗。广泛切开及微创经皮治疗各有其局限性,Assal等[1]于2002年描述了一种应用小切口修复技术进行修复跟腱的诱导器---“跟健龙(Achillon)”,具有充分显露跟腱断端,保护腱周血运的优点。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跟健龙系统进行修复的跟腱断裂的患者22例,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30~58岁,平均39.4岁;右侧17例,左侧5例。9例患者为职业运动员,8例从事体力劳动,5例为办公室人员。受伤之前,12例患者是经常(2~3次/周)进行某种体育活动,6例偶尔(2~3次/月)进行,4例很少进行体育活动(少于每月一次)。20例患者为运动伤(10例打篮球、4例打羽毛球、2例踢足球、2例跑步、1例打排球、1例打乒乓球),2例患者是由于摔倒。所有患者断裂部位位于跟骨结节上方2~8 cm,既往为跟腱陈旧损伤、跟腱开放性断裂或者既往注射过类固醇激素者、或无法完成终随访者被排除。从受伤到手术日期0~8 d,平均2.3 d。术前检查:术前查体均可触及跟后凹陷感,踝关节跖屈力量较健侧减小或不能, Thompson试验、单足提锺试验均为阳性,部分患者术前摄MRI评估跟腱断裂类型。所有患者均采用法国Newdeal SAS 公司生产跟腱缝合导向器(跟健龙Achillon )。

  • 腹腔镜治疗双肾被膜下积液致Page肾一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唐琦;杨恺惟;郝翰;李学松;周利群

    肾被膜下积液是指肾纤维膜与肾脏实质之间积液(多为积血或积尿),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肾脏实质受压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此现象被称为Page肾,由Irwin Page于1939年首先报道[1]。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5月收治的1例双肾被膜下积液致Page肾患者资料及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历资料:患者女,23岁。2011年10月休息时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查血压160/110 mm Hg (既往基础血压约100/60 mm Hg ),服用利血平降压效果不佳。腹部超声及CT示双肾被膜下积液(图1)。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肖谜;左丽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 NHL占85%~90%,远高于欧美国家。近三十年来NHL的发病率增长了一倍,达到20万人[1]。目前常规采用CHOP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其远期生存率达35%~40%[2],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终复发或初始治疗即无效,成为复发或难治性NHL。复发是指化疗2周期以上达到完全缓解(CR),并且持续应用至6~8周期后停药,停药至少1个月后复发。难治是指:(1)在治疗的任何时间都未达到CR;(2)在治疗过程中或达到部分缓解(PR)后疾病进展;(3)在达到CR的第1个月内早期复发。目前复发性及难治性NHL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尚无标准方案。作者对21例复发或难治性NHL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 GDP )方案化疗,收到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海华;张尤亮;农鲜丽;李菓

    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内镜消融疗法,其在内镜介入治疗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在消化道疾病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内镜下APC治疗消化道多种类型病变16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内窥镜室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内镜下APC治疗消化道多种类型病变166例,男98例,女68例,年龄18~76岁,平均47.5岁。病变类型胃肠道广基、扁平息肉及息肉残基89例(其中贲门息肉1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35例,Barrett食管20例,消化道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18例,食管乳头状瘤3例,低位直肠高分化腺癌致肠腔狭窄1例。

  • 培美曲塞/顺铂一线治疗以脉络膜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彭丽君;乔贵宾;曾伟生

    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确诊后的5年生存率不容乐观,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肺癌。患者多死于肺癌引起的全身转移,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血行转移以肺、肝、脑、骨、肾上腺为常见,眼内转移临床并不多见,国际报道的仅有30例[1],其中常见的部位为脉络膜,通常为多病灶和双侧转移。对于女性患者,原发癌多来自乳腺癌,其次是肺癌、原发灶不明肿瘤或胃肠道肿瘤,男性患者原发癌主要是肺癌,其次是肾癌、前列腺癌,其他如食管癌、胰腺癌、甲状腺癌等。目前多采用放疗、手术、经瞳孔热疗和玻璃体内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脉络膜转移单独采用化疗临床报道很少。

  • 超声实时辅助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减压复位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杜少龙;杨物鹏;丰乃奇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人员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很多都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约占胸腰段骨折的30%~60%[1]),给患者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中,骨折块突入椎管常为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通常采用手术的方法恢复椎体高度和使突入椎管的骨折块复位。目前,手术的方法常选择经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

  • 基于红外生物效应技术综合治疗严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华;张丽;詹启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75%的妇女至少一生会发生一次,临床表现重者称为严重VVC[1]。目前,严重VVC临床治疗大多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相对于单纯性VVC延长疗程的办法,但给药后症状往往不能迅速缓解且停药后部分疗效不十分理想,有些患者为此多次就医,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给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综合治疗严重VVC的临床观察,寻找一种治疗该病更为有效的办法,并得到了满意效果。

  • 大口径胰肠吻合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

    作者:张家耀;张勇;李锦貌;张建;丁俊;石乔;廖康恕

    胰管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胰腺疾病,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不超过1%,且与慢性胰腺炎关系密切,慢性胰腺炎患者90%伴有胰管结石[1]。近年来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胰管结石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 chronic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with pancreatolithiasis , CPCP)发生率虽不高但常引起严重后果,如腹痛反复发作、进行性胰腺功能损害,甚至诱发胰腺癌等。目前,国内外对该病治疗尚没有一个规范的治疗方案,胰管结石的手术亦未形成一固定术式。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全胰管切开取石加大口径胰腺空肠Roux-en-Y侧侧吻合术治疗12例胰管结石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子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二例

    作者:程慧;张蓓;谢永;刘洋;成杰

    例1,患者女,64岁,因绝经5年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伴发热3个月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效果欠佳,彩色超声示宫体增大,盆腔CT示宫颈、宫体增大,拟诊宫颈癌,入我院放疗科,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宫颈活检病理提示宫颈慢性炎症伴息肉样变,遂转入我科,入科检查:T 36.9℃, P 80次/min, R 22次/min, BP 118/82 mm Hg,神志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妇检:老年性外阴,外阴左侧大阴唇下段见直径约3 cm囊肿,阴道.,黏膜光滑,宫颈肥大,质硬,表面未见明显糜烂及溃疡,宫体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质硬,边界清,活动度欠佳,双侧附件未及。三合诊:宫颈膨大,宫体边缘近骨盆壁。经阴道超声:子宫大小约103 mm ×73 mm ×86 mm,肌层回声减弱不均,内膜单层5 mm,宫腔分离10 mm(图1)。于8月14日行宫腔诊刮术,术后病理:镜下观察: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细胞中等偏大,核呈圆形、椭圆形,泡状核,染色质粗,部分细胞可见多个核仁,靠近核膜,核膜厚。瘤细胞胞质少,嗜双色性或嗜碱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CD20(图2 A )、CD79α、Ki-67、Bcl-6、Mum-1、Pax-5(图2B)阳性;CD10、CD3、CD43、CK18、EMA、结蛋白、CA125、抑制素、突触素、HMB45阴性;Ki-67阳性指数≥80%。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入血液科行胸部CT提示:右侧胸膜结节,右肺上叶、下叶多发斑点、结节状高密度影,纵隔小淋巴结;全身淋巴结显像( ECT )提示左侧髂总、腹股沟区数枚融合,腋窝一枚,颈部数枚,右侧腹股沟数枚淋巴结增大伴代谢异常活跃。诊断为“大B细胞淋巴瘤Ⅲ期”,给予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给予出院。

  • 全脏器反位伴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消融治疗一例

    作者:孙爱学;钱国军

    患者男,57岁,因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末次TACE后7月余,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2007年7月11日在全麻+硬膜外麻醉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Ⅱ、Ⅲ段),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2007年8月23日在我院行预防性TACE。此后患者自诉在当地医院行7次TACE,每次均因CT示有活动灶,末次时间2012年1月,其余时间不详。术后恢复可,定期复查,于2012年8月15日外院复查上腹部MRI(图1)示:肝癌介入治疗后改变,肝右叶2个异常强化信号,大约3.1 cm,考虑2个癌性病灶,建议定期复查;腹部全脏器扭转。进一步查PET-CT示:肝癌术后及介入治疗后,肝右叶2个结节, FDG未见明显摄取增高,结合外院MR增强考虑2个结节型肝细胞癌,仍有肿瘤活性,目前未见明确远处转移征象;内脏左右反转;左肺下叶背段小结节。因此入院。入院后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侧0.5 cm处,肝上界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心电图示:窦性
      反位[1]之后陆续有全脏器反位合并各种疾病行各种手术治疗报道,但尚未见有全脏器反位伴原发性肝癌行消融治疗的报道。脏器反位分完全性脏器反位和部分性脏器反位。其原因大体分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DNA分子内核苷酸序列组合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纤毛运动障碍[2]。完全性脏器反位为罕见先天畸形,发病率约1∶8000~1∶6000[3]。部分性脏器反位发病率<1∶100000[4],常伴有其他复杂畸形。脏器反位若无其他心血管或脏器本身畸形,脏器功能多正常,一般无临床症状。当伴有某一脏器疾病时,临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与正常人相反,呈镜影人表现。因此在临床接诊时,需考虑这一情况可能,以防误诊、漏诊。本例患者在术前已确诊全脏器反位,需采取仔细术前准备、反向思维、谨慎手术处理以克服惯性思维和因反位带来的别扭感。主要步骤如下:(1)为克服因反位带来的操作不便,手术者与第一助手互换位置,超声机置于术者对侧。(2)为使超声图像
      心动过缓,右位心;胸部X线片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内脏反位。完善相关检查后,查无禁忌后,于8月28日在局麻下行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损毁肝癌术( PMCT)。术中患者取平卧位,鼻导管吸氧,反贴心电监护电极,术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开通静脉通路,右手置于头架上常规皮肤消毒两次,铺无菌巾单,主刀站在患者右侧,第一助手站在患者左侧,超声机置于患者左侧,探头反置,超声探及肝Ⅵ段近肾脏处一个大小约3.10 cm ×3.00 cm、肝Ⅵ段近包膜下一个大小约2.14 cm ×1.56 cm略低回声区,分别行PMCT+经皮酒精注射疗法(PEIT)。手术操作顺利,麻醉满意。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主诉,腹带加压包扎胸腹部后,安返病房。术后复查肝脏CT (图2)示:全脏器反位;肝癌行综合治疗术后;右下胸膜增厚。术后恢复尚可,无特殊不适主诉,于术后第2天出院。

  • 先天性肾小管酸中毒伴发乙状结肠扭转一例

    作者:倪中凯;朱家胜

    患者女,40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0 h入院,该患者7岁时因乏力来院,经检查为先天性肾小管酸中毒,常年服用枸橼酸钾,自诉发病前曾服食冬枣,排便站立后急性起病,查体:腹膨隆不明显,疼痛时偶见肠型,左下腹肌紧张明显,局部压痛及反跳痛疑似阳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检未触及明显肿块及狭窄,门诊X线片提示:肠梗阻。超声示:肠管扩张积气。 CT提示:结肠及部分小肠明显扩张积气,左下腹可见同侧同平面双肠影伴系膜区漩涡样改变,结肠内有大量粪便(图1)。 ECG提示:心率56次/min,窦性心律,T波高尖。大便常规:隐血(+)。尿常规:pH 5.5。血常规:WBC 11.4×109/L, NE 82.3%, HGB 102 g/L。生化:K+2.85 mmol/L,Na+132.4 mmol/L,肝肾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之间,拟诊为乙状结肠扭转,有肠绞窄坏死可能,但患者存在顽固性低血钾,心率过缓且心电图提示:T波高尖,急会诊肾内科及麻醉科,会诊讨论意见予补钾维持中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探查腹腔中等量淡黄色腹水,乙状结肠扭转,形成闭袢性肠梗阻,肠管高度扩张,血运尚可,并积有大量粪便(图2),决定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系膜缩短固定术(丝线间断缝合乙状结肠系膜,将系膜基底缩短加宽,将乙状结肠置回右髂窝),顺行挤压由肛门排出肠内容物并行灌洗术,术后予补液补钾,对症处理,术后3d自行排便,术后8d拆线痊愈出院。

  • 皮肤转移癌二例

    作者:杨静;冯文莉;奚志琴;张谨宇

    病例1,女,62岁。因左阴阜、左下肢萎缩性红斑6个月,于2011年12月28日到门诊就诊。患者6个月来于左阴阜、左下肢出现散在红斑,米粒至钱币大小,边缘境界较清,皮疹逐渐增多,红斑融合成片,红斑周围皮肤出现萎缩,皮肤表皮变薄,色变暗,但仍局限在左阴阜及左下肢。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半年来未接受任何治疗。既往史:3年前发现卵巢黏液癌,已手术切除。家族史无特殊记载。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较消瘦,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图1):左阴阜及左下肢米粒至钱币大小红斑,部分融合成片,红斑周围皮肤变薄萎缩,未见糜烂、溃疡。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心电图均正常,腹部CT提示左卵巢切除术后。皮肤组织病理(图2,3):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大量瘤组织,瘤细胞异形性明显,弥漫性片、块状分布,或形成少量不规则腺样结构,核分裂象多,胞质内黏液很少。病理提示转移性黏液癌。患者随后入肿瘤医院进一步化疗治疗,目前一般情况好,继续随访中。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胸一例

    作者:桑洪军;耿晓倩

    患者女,73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律服用药物治疗,无不良嗜好。因活动后胸痛1个月,加重3d入院,入院时体检:血压166/90 mm Hg,心率64次/min,心律规整,心音无异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时心电图示V3~V5导联导联ST段略压低。胸痛发作时复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T改变,V3~V6导联导联ST段较前明显压低。考虑诊断冠心病。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前降支管壁不规则,血流通.,回旋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约90%~95%,中段狭窄约80%。右冠近中段弥漫性狭窄约80%~85%,开口狭窄约80%。考虑靶病变为回旋支,在回旋支置入2.75 mm ×24 mm及2.75 mm ×18 mm的乐普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患者自觉背部不适不能耐受,心率及血压无变化,行心电图检查与之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主动脉夹层及心包积液,复查心肌生化标志物无升高,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次日患者仍感背部不适,查体发现右肺呼吸音偏低,遂行胸腹主动脉增强CT扫描结果提示:(1)纵隔及右侧胸膜腔血肿、积液并右肺下叶局部压缩不张;(2)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胸腔穿刺抽出血性不凝液体约340 ml,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由术前129 g/L 降至97 g/L。因增强CT 未发现明显出血点,不能排除是否继续出血,故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就诊。

  • 以室内传导阻滞为表现局麻药中毒一例

    作者:段静辉;李东兴;陈永学;汪江东

    患者女,47岁,1年前单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6 cm ×8 cm,半年来自觉尿频,每日小便10多次,夜间小便2次,有尿不净感,偶有尿急、尿痛、腰酸。近日自觉下腹部包块逐渐增大,尿频加重。超声检查报告:多发子宫肌瘤,大9.5 cm×9.2cm×8.0 cm,为求治疗入院,患者以往有胃病史6年,高血压病史5年,轻度贫血,未曾正规用药。体温36.5℃,脉搏68次/min,血压160/100 mm Hg,神清,子宫如孕12周大小,血红蛋白81 g/L,血小板120×109/L,白蛋白29 g/L,凝血因子检测PT 14 s,APTT 29 s。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心脏超声检查报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 ASA评分Ⅱ级;次日,选择在两点式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准备手术。于T11~12、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分别向头、向尾置管3 cm,分别注入试验量2%的利多卡因3 ml、0.5%布比卡因5 ml,观察5 min,无腰麻征后,分别注入1.5%利多卡因+0.15%丁卡因10 ml、0.5%布比卡因5 ml,15 min 后阻滞效果满意,手术开始,但这时多功能监护仪屏幕心电图波形出现偶发宽大畸形的QRS波,无提前发生,也无代偿间歇,心律规整,血压及心率正常,患者无不适主诉,急请心内科医师会诊,考虑为室性早搏,建议50 mg利多卡因,入壶后5 min,心电图波形宽大畸形的QRS波增加,继续追加利多卡因100 mg后5 min后监护仪心电波形全部为宽大畸形的QRS波,此时平均动脉压为58 mm Hg。立即联系心电图室做全导联心电图,经分析是室内传导阻滞,并非室
      性早搏。此时利多卡因硬膜外加静脉的总量为375 mg,丁卡因为15 mg,布比卡因为50 mg,考虑是局麻药中毒所致,建议停止推管内继续追加酰胺类的局麻药,并给以镇静药物咪达唑仑3 mg,手术继续,术中镇痛、镇静良好,未继续追加任何药物,顺利结束。局麻药物注药后90 min心电图波形恢复正常,安返病房,继续监护治疗,7d后如期出院。

  • 以右侧胸痛、呕吐为主要原因就诊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

    作者:章臻翊;李晓行;罗说明;邵芬;章婷;郭隽;周智广

    患者男,40岁,湖南省石门县人,因“呕吐、胸痛伴气促1 d”于2011年10月16日22∶30第一次入院。患者于2011年10月15日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3次,均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样液体,非喷射性,未予处理,10月16日上午开始出现右侧胸部疼痛,疼痛性质难以描述,疼痛逐渐加重,难以忍受,无放射痛,深吸气时感疼痛加重,意识逐渐转为模糊,当天晚上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查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示轻度脂肪肝,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右心房增大,随后收入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周出现多尿、多饮症状,食欲减退,体重由70 kg降至60 kg。既往有泌尿系结石病史,起病前无药物过敏史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诊断:胸痛查因:肺动脉栓塞?右膈下脓肿?主动脉夹层?入院体格检查:T 36.2℃, P 118次/min, R 30次/min, BP 110/76 mm Hg,身高168 cm,体重60 kg,体重指数21.3 kg/m2,意识模糊,急性痛苦病容,呼吸深快,球结膜充血,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右侧前胸壁压痛,心率118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右侧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不肿,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查尿糖+++,尿酮体++,查血糖40.07 mmol/L,血β-羟丁酸9.49 mmol/L (参考值0.03~0.3 mmol/L ),血常规:WBC 31.20×109/L, N 27.6×109/L,血 Na+132.0 mmol/L, K+5.82 mmol/L,Cl-91.1 mmol/L,肾功能BUN 12.22 mmol/L,Cr 189.8μmol/L,心肌酶学:LDH 273 U/L(参考值135~225.0 U/L),CK 79.6 U/L(参考值0~190 U/L),CK-MB 38.8 U/L(参考值0~40 U/L),D-二聚体15.8μg/ml(参考值0~1μg/ml);血气:pH 6.993, PCO28.2 mm Hg, PO2128 mm Hg, HCO3-2.0 mmol/L,BE -27.4 mmol/L,血淀粉酶55 U/L (参考值0~140 U/L),HbA1c 8.9%(HPLC法,3.9%~6.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均阴性;空腹 C 肽97.82 pmol/L(参考值223.4~746.2 pmol/L),餐后2 h C肽60.66 pmol/L。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以补液、胰岛素降糖、纠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巴氯芬在破伤风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作者:霍凌波;申路平;程惠民;牛敏;郭鹏

    患者男,45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在当地诊所考虑为腰腿痛,给予对症、止痛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于入院前1 d,突发上腹部疼痛,疼痛剧烈,为刀割样痛,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后疼痛逐渐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无缓解。无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为求诊治来我院,行腹部CT示:右肾高密度灶。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85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强迫体位,痛苦面容,查体合作。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剑突下为著,肝浊音界缩小,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穿孔?(2)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后经12 h保守治疗腹痛无缓解,且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广泛扩张,肠胀气明显,阑尾长约6 cm,直径0.8 cm,阑尾充血、水肿、化脓,阑尾周围少量脓性渗液,遂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患者逐渐出现间断抽搐,阵发性痉挛,后出现持续的全身肌肉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症状。再次追问病史,家属回忆10 d前患者右足有锈钉刺伤史,且无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治疗。查看患者右脚掌前方有一结痂,无明显压痛及波动感。结合患者病史、体征符合破伤风诊断。给予隔离、避光、安静、心电监护,同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甲硝唑及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治疗,并适量给予地西泮镇静。考虑患者伤口已愈合,未行局部清创。后患者全身痉挛性抽搐症状逐渐减少,但全身肌张力增高无法缓解。给予巴氯芬5 mg、3次/d、口服;3 d后将剂量增至5 mg、q 6 h。患者肌张力增高现象逐渐由肢体远端向躯干方向出现缓解,1周左右肢体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3周后逐渐将巴
      氯芬减量(每3 d总量减少5 mg),直至停药未见复发。3个月随访无异常。

  • 家族性面肌痉挛二例

    作者:党圆圆;戴宜武

    例1,患者女,47岁,因右侧面部不自主抽搐8年于2011-10-25入院,诊断:右面肌痉挛。行MR检查(图1),于2011-10-31在全麻下行右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刺激及侧方扩散情况。镜下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部形成血管袢(图2),在血管压迫明显处垫Teflon棉,电生理提示侧方扩散消失。术后面部抽搐消失,未见复发。

  •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假性腹膜炎一例

    作者:沙永亮;杨吉义;周学武;彭雷;郗琦;杨冬

    患儿女,7岁。因腹痛、呕吐1 d于2012年1月18日急诊入院。入院前1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和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门诊超声提示肠间隙多发低回声结节,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2.11×109/L。入院体检:急性病容,神志恍惚,烦躁,轻度脱水貌。 T 37.5℃, P 95次/min, R 35次/min, BP 93/75 mm Hg,自主呼吸深快,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全腹肌紧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移动性浊音阴性,肝浊音界正常,听诊肠鸣音正常。初步诊断为“腹痛待查,急性腹膜炎”。9h后患儿病情加重,神情淡漠,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再次追问病史,患儿家属述患儿近1年来多饮、多食、多尿,急查空腹血糖35.7 mmol/L,酮体阳性(+++),尿糖阳性(++++), pH 7.25,PCO28 mm Hg,K+2.7 mmol/L,诊断为“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立即给予胰岛素、纠酸、扩容等抢救治疗,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腹痛及腹肌紧张消失,于入院后2周好转出院。

  • 超低位直肠癌在新辅助治疗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一例

    作者:吴元玉;范恩学;曹宏;王率;贾国梁

    患者男,54岁,因脓血便6个月于2010年11月17日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自行胰岛素治疗,控制良好。一般状态尚可,轻度贫血,排便困难,直肠指诊距肛门3 cm处可触及环形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肠腔狭窄,退出指套带血。结肠镜检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1月12日)示距肛门2.5~9 cm处可见增生性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质脆,见图1。盆腔CT示直肠下段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变窄,膀胱充盈尚可,未见明显异常肿块影,前列腺及精囊腺影显示完整,盆壁两侧未见明显软组织结节影,盆腔未见积液影,见图2。 CEA水平正常。病理学结果:(直肠)中分化腺癌。胸部正位片及腹部彩超未见远处转移。临床诊断为直肠癌。临床分期T2 N0 M0。

  • 卡维地洛致药源性急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池添雨;张玫

    患者男,32岁,因“突发上腹痛1 d”入院(2012年1月12日)。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大汗、乏力,腹痛膝胸位可缓解;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淀粉酶325 U/L、脂肪酶884 IU/L、HGB 150 g/L;CT平扫加强化示胰腺肿胀,胰腺周围间隙液性渗出,双肾前筋膜增厚。考虑“急性胰腺炎”收入院。既往:确诊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4个月,规律服用卡维地洛37.5 mg/d,间断应用培哚普利4 mg bid、螺内酯20 mg/d。否认胆囊结石及酗酒史。入院查体:T 36.5℃, P 76次/min,R 21次/min,BP 150/96 mm Hg;急性病容,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腹膨隆,中上腹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存在,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ALT 36 IU/L、GGT 211 IU/L、Glu 6.16 mmol/L、TG 2.34 mmol/L、ALB 38.56 g/L、Ca 1.84 mmol/L;WBC 12.69×109/L,NEUT 9.52×109/L,HGB 146 g/L,PLT 464×109/L;大便、小便常规正常;CRP 8.62 mg/dl;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立位腹部X线平片示多发小气液平;心脏彩超示左心扩大、左心室壁肥厚,EF 53%;MRCP示胰腺体积增大、饱满,胰腺周围可见液性渗出,双肾前筋膜增厚,胆汁淤滞,未见胆囊结石及胰胆管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十二指肠病变。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重症)”,经液体复苏、脂肪乳、氨基酸营养支持、奥美拉唑抑酸、头孢米诺钠联合奥硝唑预防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乌司他丁抑制胰酶活性、胃肠减压、降压利尿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平稳。14 d后复查血淀粉酶、脂肪酶、血常规及胰腺CT正常出院。患者此次急性胰腺炎已排除酗酒、暴饮暴食、高脂血症、胆源性、胰源性或十二指肠疾病等常见发病原因,未明确病因。出院后患者继续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急性腹痛,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支持“急性胰腺炎(轻症)”,再次入住我院,经上述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综合上述情况,在除外其他常见胰腺炎诱因后,考虑患者为卡维地洛导致反复发作的药源性急性胰腺炎( drug-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DIAP);建议患者停用卡维地洛,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胰腺炎。

  • 肺内畸胎瘤一例

    作者:汤茂功;顾建军

    患者男,41岁,农民,反复间断咯血15年,大咯血2 d 于2011年2月16日入院。患者15年前出现少量咯血, X线胸片发现左上肺阴影,诊断肺脓肿,治疗0.5个月,咯血停止。此后每半年至1年发生咯血,每次持续7~10 d,总咯血量100~200 ml,每次均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咯血消失。平素一般情况好,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无乏力、纳差、盗汗等。本次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咯血,初2~3 d每日20~30口,近2 d每日咯血300~400 ml,,院外治疗无效,诊断肺结核转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肺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查体:T 36℃,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37/80 mm Hg。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唇无紫绀,呼吸平稳,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100次/min,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辅检:WBC 9.19×109/L,HB 105 g/L,血小板150×109/L,大小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阴性,血糖7.72 mmol/L,血钾4.0 mmol/L,血钠135 mmol/L,血氯95 mmol/L,血钙2.2 mmol/L,血磷0.9 mmol/L。结核抗体阴性,痰涂片找抗酸杆菌6次阴性,抗HIV阴性,肿瘤相关抗原检查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治疗,垂体后叶素、血凝酶、氨甲环酸、奥美拉唑、HRZ、左氧氟沙星抗结核抗感染,2月22日咯血消失,全身情况好转。胸部CT(2011年2月25日,图1)示左肺上叶前段见磨玻璃影及团块状实变影,内见含气支气管影及多发性小透亮区,其边缘见多个点状钙化,气管支气管开口通.,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未见积液。3月16日胸部CT复查肺部病灶无变化(图2),继续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又发生大咯血,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观察:左肺叶标本,14 cm ×8 cm ×5 cm,切面见一肿块,直径4 cm,囊实性,囊内见
      皮脂毛发。病理诊断:囊性成熟性畸胎瘤(图3)。

  • 子宫肌壁间单纯性囊肿一例

    作者:陈永利;任青;肖彬

    患者女,38岁,已婚。“发现卵巢囊肿一年余”于2012年6月1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19岁初潮,3/30 d,量中,色暗红,无痛经。末次月经2012年6月3日,经期经量如常。患者于2011年3月孕检时发现卵巢囊肿,约5.4 cm ×4.4 cm大小,后多次复查卵巢囊肿未见缩小,期间无任何症状。于外院就诊行消炎药与洗剂治疗1年(具体不详)。2012年5月31日来我院复查彩超提示右侧附件囊性包块(图1),门诊检查后以“附件包块待查:卵巢囊肿”收入院。患者病后无特殊症状。既往史:既往有肾结石病史1年余,孕5产2,顺产2胎,人流2次,引产1次,余无特殊。入院查体:T 36.7℃,P 82次/min,R 20次/min, BP 100/60 mm Hg。腹软,未触及包块,无压痛,无反跳痛。妇检: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见多量白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有接触性出血;宫体:前位,质中,活动;附件:右侧附件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囊性,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入院积极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囊肿剥除术。术中探查见:盆腔内少量淡红色积液,双附件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子宫稍大,右后壁明显突出一囊性包块,约6 cm ×5 cm ×5.0 cm大小,囊性感明显,纵行切开囊壁,壁薄,见囊液清亮,内有少量白色块状物,抽吸囊液、冲洗囊腔,剥除部分囊壁,因囊壁剥除困难,剩余囊壁电凝破坏,检查创面无渗血,冲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放出腹腔气体,关腹术毕。术后标本予患者家属过目后,标本送病检。病理报告:子宫肌壁间单纯性囊肿(图2)。

  • 成功救治特重度电烧伤患儿一例

    作者:潘浩斌;蔡晨;徐庆连

    患儿男,12岁,因玩捉迷藏,躲进电压为6000 V的高压变电柜,导致全身多处高压电烧伤,伤后1h被送至我科,入院时有明显畏寒、口渴,途中未补液,查体:体温37.1℃,心率150次/min,呼吸促,24次/min,血压因四肢烧伤无法测量,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冰凉,足背动脉搏动不可触及,小便未解。专科检查:创面分布于全身多处,主要位于躯干四肢及臀部(头面颈双手及双足未烧伤), TBSA 61%,大部分为焦痂样,基底以蜡黄为主,部分创面呈炭化表现,弹性减退至消失不等(图1),右上臂外侧可见4 cm ×4 cm皮肤缺损,肌肉外翻。入院诊断:(1)全身多处电烧伤61%Ⅱ~Ⅲ(深Ⅱ8%,Ⅲ50%);(2)烧伤休克。入院后立即给予股静脉置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及保留导尿等处理,引出酱油样小便,急诊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WBC 47.83×109/L,N%83%,PLT 460×109/L;电解质:K 3.3 mmol/L,Na、Ca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能:TPR 50.4 g/L, ALB 25.1 g/L;心肌酶谱:CPK 6469 U/L, LDH 2886 U/L。制订治疗方案:早期积极补液纠正休克,调解机体内环境紊乱,保护脏器功能,第一个24 h总入量为6150 ml,其中血浆为850 ml,在快速补液的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治
      肾小管堵塞以保护肾脏功能。严密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和尿量。 CPK异常增高提示有心肌损伤,应用果糖、泮托拉唑以保护脏器功能。入院2h后,休克症状缓解,及时给予清创,右上肢、双下肢行切开减压,磺胺嘧啶银保护创面。鼓励患儿进食少量流质及口服谷氨酰胺以保护胃肠道功能。入院第5天,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呼吸平稳,心率120次/min,心音有力,肢端温,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下肢35%切痂、自体Meek皮片移植及右上肢扩创VSD负压吸引术,取头部及双足背刃厚皮5.5%,按1∶6制成Meek皮,有效封闭双下肢创面;术中见右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及旋后肌部分坏死,色泽晦暗,予清除后行VSD负压吸引术。术后急查血常规:WBC 11.19×109/L,N%91.4%,RBC 2.78×1012/L,HGB 72 g/L,PLT 70×109/L;电解质:Ca 1.85 mmol/L;肝功能:TPR 32.5 g/L,ALB 16.9 g/L,提示患者有明显贫血、低蛋白血症,予及时纠正,抗生素改用泰能加强抗感染治疗,入院第6天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4 U,皮下注射,qd,鱼油脂肪乳10 g,静滴,qd,连续使用1周。伤后1周,去除中心静脉插管,静脉导管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术后第3天换药见Meek敷料干燥(图2),VSD引流
      通.良好,术后第5天停用泰能,改为美洛西林舒巴坦,逐渐降低抗生素档次。入院第20天行躯干前侧、大腿根部等多处20%切削痂、右上肢VSD去除Meek自体皮移植术(供皮区仍然使用头皮);入院第33天,行双臀部肉芽创面大张自体皮移植术(供皮区为背部),术后经换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皮片成活良好(图3)。入院第38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肌酶谱,基本正常,入院第42天创面痊愈出院,出院100 d随访,患儿各大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图4)。

  • 男性乳头溢液一例

    作者:雷双根;杨世昕;雷秋模;谢春伟;余小芬

    患者男,35岁,已婚,自由职业。因发现左乳肿块5年,左乳头溢液1年于2012年5月18日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疫水接触史,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 Hg。双乳不对称,左乳大于右乳,双乳皮肤未见异常,左乳中央触及一增厚腺块组织,大小约2.5 cm ×2 cm ×2 cm,质地实,边界不清,活动度欠佳,未与皮肤黏连,挤压左乳见暗红色血性液体自一乳管溢出。双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超声示:脂肪肝,胆囊、胰腺、脾脏、双肾未见明显异常。乳腺红外线热像扫描检查提示(图1):左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左乳腺炎性肿块?乳腺钼靶摄影报告(图2):左乳不规则块影,考虑为导管扩张及乳头状瘤可能大。乳腺彩超显示(图3):左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左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考虑左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血型:A型,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蛋白电泳、凝血四项、甲乙丙型肝炎、HIV、梅毒抗体结果均正常。术前诊断为左乳导管内乳头状瘤、左乳男性乳腺发育。于2012年5月21
      日在静脉麻醉下行左乳腺皮下腺体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可。病理报告(图4):左乳乳腺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特点:大体见病变的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内含血性液体。导管腔内可见质地软而脆的乳头状物形成。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导管上皮和间质构成,可见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丰富,排列紧密、部分区域增生较活跃。

  • 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作者:侯宝军;李淑婷;李思颉;曾宪伟;季泰令;吉训明

    患者女,45岁,右利手。2011年10月9日因“看杂志转动颈部时,突发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来我院就诊,患者急性发病,不能讲话,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站立,既往发病前1个月有感染发热、颈部承重病史。查体:血压120/80 mm Hg,神志清,完全性运动失语,偏瘫步态;颅神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无不自主运动,双侧病理征(-)。头颅MRI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灶(图1)。给予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予活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程中无新发症状,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等症状逐渐改善,言语不利情况恢复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2011年10月13日行头颈CTA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闭塞,近端呈瘤样突起,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瘤(图2)。给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后复查头颈CTA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夹层动脉瘤(图3)。2012年4月27日再次入我院,入院前查PT-INR值2.13,口服华法林7.5 mg/d。入院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波利维75 mg/d常规术前药物准备5 d,行右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 WALLSTENT 7-40),术前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夹层动脉瘤(图4);术后造影见狭窄明显改善,动脉瘤消失,血流通.(图5),术后复查血管超声支架术后血流通.。术后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术后3d体检:左侧肢体肌力Ⅴ级,予出院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

  •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三例

    作者:史晓敏;王美玲;冯珍如

    患者1,女,22岁,主因“停经36+1周,发现胎儿偏小1 d”于2011年6月23日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面部红斑、脱发、膝关节痛,查WBC 3.25×109/L,尿蛋白(+),抗dsDNA抗体1∶10(+),补体C30.46 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硫酸羟氯喹片200 mg bid和醋酸泼尼松片40 mg qd渐减量口服1年后,面部红斑消退,膝关节痛缓解,复查WBC 5.21×109/L,尿蛋白(-),抗dsDNA抗体(-),补体C30.76 g/L。患者5年来坚持服用硫酸羟氯喹片200 mg bid,醋酸泼尼松片10 mg qd,病情平稳。怀孕后监测WBC (3.65~4.66)×109/L,尿蛋白(-),抗dsDNA抗体(-),补体C30.96 g/L。孕36周超声示“宫内活胎,头位,脐带绕颈2周”收入院。入院后查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114 IU/ml[酶联免疫吸附法(EIA)],补体C31.09 g/L,补体C40.32 g/L。入院1周后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一男婴,Apgar评分1 min和5 min均为10分,术毕安返。术后患者神清,未诉不适,查抗dsDNA抗体(-)( IIF),<100 IU/ml( EIA),补体C31.12 g/L,补体C40.43 g/L。于7月5日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未诉不适,查抗 dsDNA 抗体(-)(IIF),<100 IU/ml(EIA),补体C31.05 g/L。

  • 双侧大脑半球脑栓塞一例

    作者:胡东东

    患者男,70岁,因“发现神志不清1 h”于2012年5月30日19时30分入院。患者入院前1 h家属发现其倒在公交站台旁,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口吐白沫,未见四肢抽搐,无呕吐,家属联系120送入我院急诊救治。急诊查体血压170/100 mm Hg,神志昏迷,双瞳等大,直径5.0 mm,光反射迟钝。急诊查头颅CT示(图1):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右顶部软组织肿胀;可见大脑沟回消失。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平均心室率106次/min;ST段下移。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故收入ICU加强治疗。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房颤动病史十余年,未系统治疗,平时不服用阿司匹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ICU时查体:体温38.4℃,脉搏7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63/101 mm Hg,指脉氧99%。神志昏迷,GCS评分4分,呼吸促,呼吸节律不规则,头颅五官无畸形,右枕部有一皮下血肿,2 cm ×3 cm大小,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5 mm,对光反射迟钝,双眼球水平震颤。颈无抵抗,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77次/min,律不齐,心房颤动律,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上肢内旋,双下肢肌力零级,肌张力高。角膜反射、提睾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入院时诊断:昏迷原因待查:脑栓塞?脑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入院后即给予严密生命体征监护,考虑患者深度昏迷,呼吸不规则,有呕吐误吸风险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氧供,加强气道管理,保证气道通.。监测血压变化,在循环稳定基础下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置入胃管,泮托拉唑制酸,预防应激性溃疡。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内环境稳定。应用呼吸机后查血气分析示:pH 7.47, PO2144 mm Hg,PCO235 mm Hg,BE 2.1 mmol/L,Lac 1.5 mmol/L, K+4.3 mmol/L,Na+137 mmol/L,iCa+1.06 mmol/L,Hct 41%, Glu 5.5 mmol/L。患者5月31日凌晨三点左右出现双瞳不等大,右侧直径3.0 mm,左侧直径3.5 mm,光反射迟钝。立即加用甘露醇250 ml脱水降颅压。复查头颅CT提示(图2):两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HMCAS );蛛网
      膜下腔出血。肺部CT示支气管病变伴两下肺斑片影,右上肺小结节影,心脏增大,主动脉硬化,两侧少量胸腔积液。治疗上加强脱水降颅压治疗,脑外科会诊后建议行去骨瓣减压术。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家属表示拒绝手术。患者病情继续恶化,5月31日5时许出现双瞳散大,直径5.0 mm,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存在,强烈疼痛刺激下上肢有内旋动作,双下肢肌张力不高,较前明显下降。双侧巴氏征阳性。双侧颈内动脉彩超:未探及斑块影。随后患者出现尿量增多,每小时达500 ml,循环恶化,血压下降,暂停甘露醇脱水,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2~0.3μg· kg-1· min-1持续静脉泵入,控制血压在(120~170)/(90~110)mm Hg,心率70~100次/min,考虑存在中枢性尿崩症,神经源性休克。2012年6月2日上午患者深昏迷,GCS评分3分,各种生理反射均消失,无自主呼吸,呼吸机支持保证氧供。去甲肾上腺素0.4~0.55μg· kg-1· min-1静脉泵入,血压波动于(105~177)/(70~80) mm Hg。动脉血气示:pH 7.4, PO2117 mm Hg, PCO247 mm Hg,BE 3.4 mmol/L, Lac 1.3 mmol/L, K+4.2 mmol/L, Na+159 mmol/L,iCa+1.17 mmol/L,Hct 43%,Glu 8.5 mmol/L,出现高血钠,病情危重,后经家属要求,签字后自动出院。

  • 宫颈鳞癌并子宫内膜腺癌双癌一例

    作者:吕跃峰

    患者女,50岁,因“白带异常伴阴道瘙痒半年”于2009-02-25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带增多,色黄,有异味,伴外阴瘙痒,偶尔出现同房后有血性白带;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稍增多,无痛经。于2009-02-21在我院行电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提示:CINⅢ级。月经史及生育史:13岁,4/(28~30) d,末次月经2009-03-01,平时月经规律,经量中,无痛经;G4 P3 A1。1989年行输卵管结扎术。既往史否认特殊。妇科检查:宫颈:肥大,重度黏膜外翻,伴接触性出血;宫体:前位,稍大,质中;双侧附件稍增厚,无明显压痛。三合诊:双侧宫旁组织未及明显增厚。2009-02-21盆腔超声提示:前位子宫,宫体切面径大小为7.6 cm ×6.6 cm ×5.0 cm,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居中,厚0.6 cm。入院诊断:CINⅢ级。于2009-03-12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及家属要求同时切除双附件)。手术中切口及手术创面血管异常丰富,无腹水,盆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手术后剖视标本,见子宫内膜稍厚,约1 cm,肉眼未见明显异常;宫颈重度黏膜外翻,宫颈管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病检提示:(1)子宫颈鳞癌,间质浸润深度2 mm,宽度5 mm;(2)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肌层浸润;(3)双侧输卵管和卵巢无明显异常。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1)雌激素受体(ER):阳性;(2)孕酮受体(PgR):阳性;(3)C-erbB-2蛋白:阴性;(4)Ki-67:阴性;(5)肺耐药相关蛋白(LRP):阴性;(6)P53:阴性;(7)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π):阳性。术后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经处理后1个月余伤口愈合。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作者:杨雪春;黄斌

    患者男,37岁。主因“腹泻、腹痛6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排便7~8次,水样便,未见明显脓血,伴有轻微腹痛,恶心及呕吐,无呕血,无发热,无咳嗽及咳痰,无胸憋及气喘,无心悸及胸闷,无夜间睡眠憋醒史,小便正常,夜尿无增多。四肢无浮肿及活动受限,食欲差,发病以来体重减轻近10 kg,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腹泻持续存在。近2个月来,腹泻次数较前增多,10余次/d,遂转入我院内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结核、肝炎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98次/min,血压90/60 mm Hg。贫血貌,体型消瘦,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提示:WBC 19.8×109/L,HGB 99 g/L,PLT 225×109/L,嗜酸粒细胞0.53。血沉104 mm/1 h。生化全项提示:白蛋白30.2 g/L,乳酸脱氢酶281 U/L,α-羟丁酸脱氢酶192 U/L,钾离子3.2 mmol/L,C-反应蛋白40.98 mg/L。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未见异常。巨细胞病毒抗体IgG(+),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50、CA724、CA242均未见异常。结核杆菌抗体(-)。大便常规提示:WBC 4个/HP,RBC 4个/HP,便潜血(+),便找阿米巴滋养体未见,连续3次便培养无真菌、沙门菌、志贺菌生长。胸部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心电图、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图1,2):回肠黏膜充血,颜色变浅,绒毛存在,全大肠黏膜充血、水肿、肥厚,有密集圆形半圆形结节状隆起伴有部分肠黏膜糜烂,分别于回肠末端、结肠多肠段取检。病理示(图3,4):黏膜慢性炎,伴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依据胃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报告并结合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贫血,体重下降,消瘦等临床症状。初步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按其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分为弥漫型,黏膜型[1]。治疗上给予地塞米松10 mg入壶qd、盐酸西替利嗪10 mg口服qd联合治疗2周,并配合营养支持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经治疗,患者腹痛消失,
      腹泻明显好转,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患者拒绝再次行内镜检查。出院后改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20 mg qd,每10 d减5 mg至停药,并嘱其门诊复诊。

  • 厄贝沙坦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国宾;何若冲;刘忠保;韩建立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胰腺炎( AP)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P组,AP组分为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组。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淀粉酶(AMY)水平,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红细胞(FITC-RBC)技术及微循环观测系统观察大鼠胰腺微循环血液流速。结果随着病变的进展,AP组胰腺炎病理由水肿向出血坏死发展,AngⅡ、AMY同步上升,胰腺局部组织血液流速降低。中剂量厄贝沙坦干预组则胰腺炎病理改变减轻,胰腺局部组织血液流速改善,且血浆 AngⅡ、AMY 水平低于模型组,其他剂量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AP时胰腺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甘石青黛膏对大鼠湿疹模型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孙占学;张丰川;李元文

    目的观察甘石青黛膏对大鼠湿疹模型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中药甘石青黛膏干预,并与安慰剂(白凡士林膏)对比,采用TUNEL法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湿疹模型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角质形成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是空白组大鼠皮肤在实验0 d和14 d均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两者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安慰剂组大鼠皮损干预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干预后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甘石青黛膏组大鼠皮损干预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与安慰剂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安慰剂组和甘石青黛膏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00),后者优于前者。结论甘石青黛膏对大鼠湿疹模型皮损具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促进角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凋亡作用。

  • 壳寡糖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 IL-1β诱导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春;刘世清;张弩;余铃;陈子健;廖琦;杨越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壳寡糖对软骨细胞增殖及IL-1β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从8周龄SD大鼠乳鼠膝关节分离、培养原代软骨细胞,鉴定后选用第2代软骨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壳寡糖培养48 h,通过CCK-8细胞计数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IL-1β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处理,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及核分裂象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比例,并通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CCK-8检测结果表明壳寡糖作用软骨细胞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软骨细胞增殖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壳寡糖不仅扭转了细胞活力和增殖活性的下降,而且改善了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核染色质的损害,同时对软骨细胞凋亡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一定浓度的壳寡糖对软骨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壳寡糖能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 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异丙酚对脂多糖引起的人单核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陈绪贵;张良清;古妙宁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所致人单核细胞(THP1)损伤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分为对照组,1μg/ml LPS刺激组( L组),1μg/ml LPS加50μmol/L异丙酚组( L+P组),双向电泳分离三组THP1细胞中全部蛋白质,选择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用Western blot对部分蛋白进行验证。结果经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发现9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有显著差异,经质谱分析得到4个蛋白质点的鉴定,即Stathmin 1、泛素-蛋白连接酶(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N)、(Chain A,I113t Mutant Of Human So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6(programmed cell death 6)。结论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THP1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初步鉴定了部分与异丙酚保护LPS所致THP1细胞损伤作用相关的蛋白,为进一步了解异丙酚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 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 NF-κB 表达

    作者:常晓;金建云;唐成和;曹银利;尚云;石计朋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缺血后NF-κB表达及神经胶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 WM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予缺氧缺血后6 h、12 h、24 h、72 h、7 d处死,对其脑组织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脑组织NF-κB的表达,TUNEL法测定胶质细胞凋亡。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均可见NF-κB表达,实验组同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组神经胶质细胞凋亡6h开始表达,72h达到峰值,7d细胞凋亡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6h、12h、24h、72h、7d五个观察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3)二者相关性分析示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 WMD新生大鼠中NF-κB的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参与缺氧缺血后WMD的病理生理过程。

  • 沉默MEF2C基因对髓母细胞瘤Daoy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作者:付鹏;赵立军;孙鹏;刘广丽;刘兴田

    目的探讨抑制人MEF2C基因后对髓母细胞瘤Daoy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作用。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扰组。对照组 Daoy 细胞培养感染阴性慢病毒液,干扰组 Daoy 细胞培养感染MEF2C-RNAi慢病毒液。光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大体形态,然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同时将两组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背部皮下,观察裸鼠成瘤情况以及肿瘤组织的光镜下结构和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干扰组Daoy细胞生长较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种植裸鼠后成瘤重量较对照组轻;光镜下显示对照组瘤组织细胞较干扰组瘤组织细胞排列密集;电镜下显示干扰组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结论沉默MEF2 C基因可以引起异染色质减少、凋亡小体形成,影响细胞的形态结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为其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apelin 对实验性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作者:沈妍;韩流;鲍红光

    目的观察apelin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5),MCT组(n=15),apelin组(n=15)。 MCT组和apelin组一次性腹腔注射MCT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正常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pelin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Pyr1]apelin-13(0.2 mg/kg),MCT组和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采用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处死大鼠后取心脏称量右心室(RV)与左心室(LV)加室间隔(S)质量的比值[RV/( LV+S)],取肺组织匀浆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结果4周后,MC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PAP、RV/(LV+S)均显著增高[(28.8±3.56)mm Hg vs.(18.3±2.87) mm Hg,(39.05±2.35)×10-2 vs.(25.19±2.12)×10-2,P<0.01],并且肺组织IL-6、TNF-α含量也升高[(729.8±31.03)pg/ml vs.(55.02±3.39)pg/ml,(1202.28±90.15)pg/ml vs.(40.12±10.58)pg/ml,P<0.01]。 apelin组的相关指标与MCT组相比明显降低[mPAP(21.7±4.59)mm Hg vs.(28.8±3.56)mm Hg, RV/(LV+S)(28.79±3.12)×10-2 vs.(39.05±2.35)×10-2,IL-6(168.7±24.52)pg/ml vs.(729.8±31.03)pg/ml,TNF-α(371.02±43.12)pg/ml vs.(1202.28±90.15)pg/ml,P<0.01]。大鼠mPAP与肺组织匀浆中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apelin可以减轻MCT诱发的肺动脉高压,该作用可能与抑制某些前炎症因子有关。

  • 酒精依赖对大鼠边缘系统不同位置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绍辉;梁树立;李首春;赵明;黎君友;于晓曼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对大鼠边缘系统的不同位置的谷氨酸( glutamic acid,Glu)、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γ-氨基丁酸(GABA)、丙氨酸(alanine,Ala)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氨基酸受影响明显的部位。方法利用6%的酒精含量的纯净水作为惟一饮用来源持续喂养25只大鼠4周,然后进行突然戒断筛选出形成酒精依赖的大鼠15只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5只大鼠利用饮用水进行同期喂养作为对照组。断头取脑后选择左侧海马、扣带回、伏隔核和双侧杏仁核、丘脑前核组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部位的氨基酸递质含量变化,并分析Glu/GABA 的比值变化。结果4周后实验组酒精戒断评分在12分以上者占88%,戒断症状出现在停止饮用酒精饮料后11~27 h。实验组杏仁核和丘脑前核的4种氨基酸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海马部位实验组两种抑制性氨基酸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扣带回的GABA、Asp和伏隔核的Glu、Asp与Al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海马和杏仁核Glu/GABA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提高( P<0.05)。结论酒精依赖大鼠多个部位的氨基酸含量下降,其中海马和杏仁核的Glu/GABA增高,兴奋性相对增强。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化及对犬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吕鹏飞;刘正;赵栋;薛涛;张光武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及对犬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使用含有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的培养基诱导其成骨、成软骨、成脂肪三系分化后进行染色鉴定,并将经丝裂霉素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植物凝集素刺激下的犬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5 d后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良好,呈长梭形,形态均一,使用成骨、成软骨和成脂培养基分别诱导分化后碱性磷酸酶( ALP)染色、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茜素红染色、亚甲基蓝染色和油红O染色分别呈阳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犬外周血T淋巴细胞混合组吸光度值较单纯犬外周血T淋巴细胞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够抑制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创伤组织及骨组织修复的种子细胞。

  • 肾癌常见亚型的生物学特性和 CT 特征

    作者:杨培谦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实质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成人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所有恶性肿瘤的3%[1]。近30年来肾癌的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2],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男性肾癌发病率的排名位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11位,女性位居第15位;发达国家肾癌的发病率高,男性排名第6位、女性排名第11位;我国男性肾癌的发病率排名第12位,女性排名第17位[3]。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重新制定了泌尿系肿瘤病理学检查标准,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 CCRCC )、多房囊性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 PRCC )、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Bellini集合管癌、Xp11易位性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细胞癌、髓样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未分类细胞癌,共10种亚型[4]。由于新的病理学分类可较好体现肾癌各亚型独自的生物学行为,越来越多的泌尿外科医生希望术前预判肾癌亚型,这将有助于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以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旨在简要阐述肾癌常见亚型的生物学特性和CT特征,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星;胡志全

    膀胱癌在我国是泌尿系统常见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90%的膀胱肿瘤为移行细胞癌,其中约1/4的膀胱癌初发或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而术前诊断为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术后病检提示有将近1/4的病例有淋巴结转移,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radical cystectomy,RC)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可作为治疗的金标准[1-3]。若未行任何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年死亡率高达85%;而行 RC 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3%~57%[4-5]。 RC结合PLND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预后,而且有可能延长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近期研究[6-9]发现,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更能改善预后,可能是由于较早地切除检测不出的微转移灶。 SWOG-8710研究发现淋巴结清扫数量≥10个较MVAC (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新辅助治疗预后更好[10]。鉴于此,扩大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成为治疗的趋势,本文就RC联合PLND进行叙述。

  • 阴茎阴囊 Paget 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单勇;陈其;王忠

    Paget 病又称湿疹样癌,是由James Paget 于1874年首次描述的,故称之为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大汗腺丰富部位的皮肤癌性疾病。其常发生的部位是乳房,而其他如阴囊、阴茎、外阴、肛周、腹股沟、阴阜、腋窝和脐窝等部位也多有报道。阴茎阴囊Paget病属于乳房外皮肤Paget病范围,发病机制有以下三种学说[1]:(1)表皮内的Paget细胞起源于下方的汗腺癌,沿汗腺腺管分泌至表皮;(2)由表皮细胞直接恶变而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皮原位癌,进而侵及下方的汗腺及邻近器官;(3)由一种尚不清楚的癌基因突变引起,其产生多中心的上皮组织致癌效应,作用于表皮可致Paget病,作用于其他上皮产生汗腺癌或内脏器官肿瘤。

  • 男性尿道肿瘤

    作者:杨长海;李江

    男性尿道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多由上尿路如膀胱癌、肾癌种植于尿道,后尿道常见;而原发尿道癌好发于球部尿道或球膜部尿道,其次为阴茎部尿道,国内病例报道多属晚期,预后不好,因此要提高警惕,早发现以求根治。本文主要介绍原发性尿道肿瘤,其主要分为尿路上皮肿瘤和非尿路上皮肿瘤。
      一、尿路上皮肿瘤
      1.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尿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尿道良性肿瘤,两性均可发生。好发年龄为30~50岁。多见于舟状窝,组织学上为多个含纤维轴心组织的乳头,表面被覆鳞状上皮。应与尖锐湿疣相鉴别,治疗上可以采取激光烧灼或手术切除。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

    作者:周哲;张祥华

    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 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BPH患者日趋增多。由于BPH是一种临床进展性疾病,因此部分BPH患者终需要外科治疗解决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BPH的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临床治疗。现就不同治疗方式的对象选择以及面临的问题予以阐述。

  • 我国膀胱癌诊治指南解读

    作者:易善红

    世界范围膀胱癌患者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30余万例,目前位列人体常见肿瘤的第7位,肿瘤死亡排位第8,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从欧美的诊疗指南以及我国的诊疗指南的制订特点来看,循证医学已被充分地认识和贯彻。从临床细微的症状入手,分步骤、先简后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所在。针对肿瘤疾病的诊治原则应当是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强调及早进行膀胱镜活检及术后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活检。早期治疗方案则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膀胱灌注以及放化疗为辅的联合治疗措施。

  • 前列腺癌:从早期发现到手术治疗

    作者:孙晓文

    一、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及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
      2008年,全球约有89.9万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和25.8万前列腺癌死亡病例,分别位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和死亡率的第六位[1]。随着世界人口总数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重,预计2030年时,前列腺癌的年新发病例数可达170万,因前列腺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可达49.9万[1]。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差异很大,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前列腺癌发病率高的地区,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地区是低发病率地区。2002年,中国前列腺癌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虽然地区间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较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多数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也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2000年的发病率更是达到了7.7/10万,超过膀胱肿瘤,位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第一位[3]。

  • 肾癌体积与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关系

    作者:龚宇

    肾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1)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罹患人群呈现年轻化;(3)肿瘤体积出现小型化:70%肾癌诊断时直径<7 cm (cT1)。上述变化主要归结于两点:(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健康体检的普及;(2)相关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有效地实现了肾癌诊断的前移。

  • 腹腔镜微创治疗肾癌的进展

    作者:韩修武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而腹腔镜的应用引起了肾癌治疗的革命性变化,腹腔镜手术方式已成为肾癌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且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疗效。本文主要对腹腔镜微创治疗肾癌的进展作一介绍。

  • 局限性低危前列腺癌的主动监测

    作者:林卓远;钟惟德

    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 )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局限性低危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现在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特别是随着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 PSA )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在临床早期得到诊断,其中相当一部分前列腺癌体积小、对生命威胁小,拥有较低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很可能将终身罹患前列腺癌却死于其他原因[2]。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生存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但有趣的是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在各国各地之间的差异却相对小得多[3-4],在美国,尽管男性的前列腺癌患病率为17%,但是死于前列腺癌的却只有大概3%,这就表明了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的早期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来说更有价值[5-6]。因此,如何安全而有效地分辨出哪些前列腺癌患者即使不接受过度治疗也将不太可能因此死亡,避免过度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 雌激素受体α基因 Xba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易感性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刘源;李燕;孙月池;石桂秀

    目的基因因素为骨关节炎发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研究指出雌激素受体α( ERα)基因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易感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ERα基因Xba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对ERα基因XbaⅠ位点A/G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易感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相关文献8篇,包含骨关节炎患者2587例,对照组2318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与A等位基因( OR=0.939,95%CI 0.746~1.182,P=0.593)、基因型GG与AA+AG( OR=1.097,95%CI 0.887~1.357, P=0.394)、基因型AA与GG+AG ( OR=1.14,95% CI 0.798~1.627, P=0.472)、基因型AG与AA+GG ( OR=1.008,95%CI 0.803~1.265,P=0.945)人群发生骨关节炎的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证据尚不能证明ERα基因Xba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关节炎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 23G 与 20G 玻璃体手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罗灵;闫洪欣;赵军;石圆圆;高福林;郭慧玲;麻南

    目的综合评价23 G玻璃体手术与传统的20 G玻璃体手术术中和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差异。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两者视网膜脱离发生是否有差异。结果23 G组与20 G组发生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比值比为0.31(95% CI:0.22~0.45),合并效应统计值Z=6.20,P<0.00001。结论在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并发症的概率方面,23 G微创玻璃体手术优于传统20 G手术。

  • 联合运用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李伟冬;贾林;江舒曼;黄耀星

    目的系统评价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82年6月30日至2012年6月30日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 WANFANG)、Pubmed数据库及Cochrane 图书馆,查找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的656例患者。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帕罗西汀、舍曲林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结果显示:(1)抗抑郁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症状缓解率(84.23%)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药物(55.60%)(RR=1.51,95%CI:1.36~1.69,P<0.05)。(2)抗抑郁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RR=1.642,95%CI:0.747~3.606,P>0.05]。结论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且安全,并优于其他西药。另因欠缺确切数据,故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各分型疗效、生存质量效果的专项统计。

  • 慢性丙型肝炎感染的新疗法:一项来自临床试验证据的系统综述

    作者:曾庆贺;张凯宇;王峰

    一、背景
      1.目前治疗靶点:虽然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RIB)作为标准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治疗已有多年,但AASLD新的指南建议对于HCV 基因型1的患者可加用NS3/NS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oceprevir或Telaprevir作为“佳的治疗”。
      在宿主基因中IL-28B有不同多态性的患者可有不同的持久病毒学应答(SVR)率。因此,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的患者SVR率是其等位基因为T患者的2倍。然而,在感染基因型2和3的HCV患者中IL-28并不是很重要。
      2.新疗法:超过40个用于HCV治疗的新方案正处于临床试验中。目前进行研究的有四个主要领域:(1)基于临床观察研究的药物应用;(2)改善和修饰利巴韦林或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3)修饰宿主应答;(4)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的开发。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