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

    作者:贝国平;黄烈平;庄满利;顾承萍;李艳华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关系.方法对899例2~7岁入托儿童进行外周血细胞分析、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及HP抗体检测.结果279例儿童感染HP,620例儿童未感染,99例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其中HP感染的缺铁性贫血儿童58例(20.8%),HP未感染的缺铁性贫血儿童41例(6.7%),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39.46,P<0.01).结论HP感染儿童易患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儿童易感染HP,HP感染是造成或加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 螺杆菌属及其致病性研究

    作者:胡守奎;徐建国

    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发现以来,许多新螺杆菌属成员陆续从动物及禽类等体内分离到.其中,有的对人或动物有明确的致病性,有的致病性尚不明确或有潜在的致病性.本研究主要对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新发现的主要螺杆菌及其致病性等作一综述.旨在为防治和研究螺杆菌疾病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 螺杆菌 致病性 研究
  • 奥美拉唑、低剂量四环素及呋喃唑酮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作者:褚惠民;王英;宣蓓;胡燕萍;余亚光;马力力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低剂量四环素及呋喃唑酮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本组155例,消化性溃疡102例,平均年龄44.5岁,均活动期.萎缩性胃炎53例,平均年龄46.6岁.尿素酶、HE染色均阳性列入本组.至少治疗4周以上者,以13C-UBT测试5‰以下者为根除,用x2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55例中消化性溃疡102例,根除93例,占91.2%,溃疡愈合95例,占93.1%.萎缩性胃炎53例,Hp根除50例,占94.3%,病变改善49例,占92.4%.结论本方案疗效甚佳,并显示了成本-效益比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嵌入式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涛;陈坤;王润田;朱益民;丛玉俊;周永年;张洁苹;余海;曹玉信;郑树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1980~1988年参加山东省牟平县高陵镇和浙江岱山县胃癌普检的人群,胃镜活检组织蜡块切片Hp经Warthin Starry(WS)染色,判定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对这些人群随访,病例与对照按照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匹配,实施1:4的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经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和控制混杂因素后,显示Hp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OR=4.4467,95%CT 1.161-17.19),吸烟也与胃癌发生相关.结论本研究以胃组织存在典型Hp作为Hp感染指标,证实Hp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 厦门地区体检人群2012-2014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刘晓楣;叶明理;王卫星;周莉

    目的 筛查厦门地区2012-2014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水平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2014年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医学部健康体检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利用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Hp知晓情况、消化道症状或疾病史、生活方式等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Hp感染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14年,分别筛查1 631、1 766、5 257名体检人员,发现Hp感染水平稳定,感染率分别为48.9%、49.8%、50.5%,且男女Hp感染率(50.2%vs.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 444份,Hp感染率为47.9%.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Hp感染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曾做过Hp检测(OR:0.67,95%CI:0.51~0.88,P=0.004),胃痛、胃胀(OR:2.19,95%CI:1.73~2.78,P<0.001),饮酒(OR:1.38,95%CI:1.11~1.71,P=0.004).Hp感染程度越严重,胃痛胃胀的比例越高,吸烟与饮酒比例也越高,但在感染严重程度高的人群中,吸烟和饮酒率反而下降.结论 厦门地区Hp感染率略低于全国自然人群感染率,但仍达50%.而Hp感染严重程度和胃痛胃胀呈正相关.有各种消化道症状人群的Hp筛查和治疗需得到重视.

  •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辣椒摄取频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侍洪斌;张卿;牛凯军;宋崑;刘莉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与辣椒摄取频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体检人员共914人,其中男性510人,女性404人;询问所有对象辣椒的摄取频度,并采用C13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Hp感染率与辣椒摄取频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将辣椒摄取频度分为≥2次/周、1次/周和<1次/周,Hp的感染率分别为56.08%、49.04%和48.2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摄取频度≥2次/周相比,摄取频度为1次/周和<1次/周的Hp感染率的OR(95%CI)值为:男性摄取频度≥2次/周为1.00(参考值),1次/周为0.57(0.33~0.97),<1次/周为0.69(0.42~1.14);女性摄取频度≥2次/周为1.00(参考值),1次/周为1.01(0.54~1.88),<1次/周为0.71(0.41~1.23).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较高的(≥2次/周)辣椒摄取频度和Hp的感染率相关;但在女性人群中则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 北京地区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玫;汤哲;周英智;蔡玲;汤欣

    目的评价北京地区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Hp)及其亚型(CagA,VacA)感染的血清流行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入户问卷调查了北京不同地区(城区、郊区、山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06名,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Hp CagA、VacA和Ureas抗体.结果老年人群总的Hp感染率为83.4%,Ⅰ型Hp菌株感染率为56.0%;郊区和城区高于山区(P<0.001);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Hp菌株的感染率高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P<0.05);以素食为主的老年人Ⅰ型Hp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以高蛋白饮食为主的老年人(P<0.001).结论Hp在北京地区老年人群中存在着较高的血清流行率,以Ⅰ型Hp菌株感染为主,其亚型分布在年龄、地区和饮食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

  • 筛查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Markov模型卫生经济学评价

    作者:王倩;金丕焕;林果为;徐三荣;陈洁

    目的评价人群中筛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预防胃癌的干预措施.方法用Markov模型Monte Carlo分析法估计筛查的远期效果和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当根治Hp感染能减少胃癌发生的有效率为50%时,在30~40岁的人群中进行一次性筛查Hp感染并治疗阳性者可减少 16.6%的胃癌发生,每减少一例胃癌的费用为 10 405元(95%CI: 4 238~ 27 727元),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所增加的费用为64元(95%CI: 31~97元),每延长一个生命年所增加的费用为 1 374元(95%CI: 352~ 86 624元).结论筛查Hp感染能减少部分胃癌的发生,在胃癌高发区筛查的效果更好,增量费用效果比较低.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李宁;战淑慧;宣世英;强新

    目的 研究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选取34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例非肝癌手术患者肝组织作对照组.将两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用于螺杆菌属的cDNA-mRNA原位杂交实验.通过定位测定来评价肝组织螺杆菌感染与HCC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螺杆菌属16S rRNA-mRNA,实验组有22例阳性,对照组皆为阴性(P<0.01).进一步用幽门螺杆菌(Hp)和肝螺杆菌(Hh)的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Hp探针杂交结果与螺杆菌属探针杂交结果相符,阳性率为64.71%,而Hh探针杂交结果为阴性.结论 HCC组织中存在Hp感染.

  • 云南省昆明市汉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HLA-DRB1、DQB1免疫遗传学分析

    作者:文革生;黄永坤;郝萍;李海林;戚勤;周丽芳

    目的探讨昆明市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HLA-DRB1、DQB1免疫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35例昆明市汉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组)和37名汉族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HLA-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实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HLA-DRB1*0901、DQB1*03032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7.14%vs.31.08%,x2=13.16,Pc<0.012;5.71%vs.25.68%,x2=10.68,Pc=0.007).其余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结论 HLA-DRB1*0901、DQB1*03032基因可能是昆明汉族儿童抵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基因.

  • 浙江人群幽门螺杆菌cagA/vacA优势基因型和不同基因型混合感染的调查

    作者:陈学军;严杰;毛亚飞;李立伟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Hp)cagA/vacA优势基因型及不同基因型Hp感染、混合感染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窦、胃体双份活检标本均培养出Hp的42例慢性胃炎(CG)和36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56份Hp分离株的cagA基因、vacA基因的信号区(s)和中间区(m)亚型,分析Hp基因型及多株Hp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结果胃窦标本cagA基因的检测中78例患者中有75例(96.2%)为cagA阳性,相应的胃体标本中,76例患者(97.4%)为cagA阳性,有1例(1.3%)患者胃窦、胃体检出cagA状态不一的Hp混合菌株.在胃窦标本的vacA基因分型中,s1a/m1、s1a/m2、s1a/m1b、s1a/m1b-m2 4种vacA基因型在78例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55.1%(43/78)、26.9%(21/78)和1.3%(1/78),多株混合感染为3.8%(3/78);而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前述四种vacA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为6.4%(5/78)、53.8%(42/78)、25.6%(20/78)和3.8%(3/78),多株混合感染为5.1%(4/78).cagA+ s1a/m2和cagA+ s1a/m1b在胃窦标本中占51.3%(40/78)和26.9%(21/78),而在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占52.6%(41/78)和25.6%(20/78).少量胃窦、胃体标本中vacA基因s区和m区不能分型,未发现s1b、s2和m1a型.联合胃窦、胃体标本分析,16例(20.5%)患者中检出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菌株,同一胃内多部位采样比单部位采样者有更高的混合感染检出率.Hp cagA基因、vacA基因型、cagA/vacA基因组合及不同基因型菌株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agA+ s1a/m2是浙江地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中主要的Hp菌株的优势基因型,其次为cagA+ s1a/m1b,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但均与所致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无密切相关.

  • 中国香港地区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型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研究

    作者:尹焱;张建中;王振宇;夏华向;林兆鑫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重要毒力因子vacA,cagA,iceA及插入序列IS在中国香港地区分离菌株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Southern blot方法,对72例证实为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黏膜标本直接进行检测. 结果 72例患者中,69例( 95.8%)感染的Hp菌株为vacA s1c型,3例( 4.2%)为s1a型;23例( 31.9%)为vacA m1b型,46例( 63.9%)为vacA m2型;6例( 8.3%)为混合型. 63.9%(46/72)的患者感染菌株为iceA1型, 29.2%(21/72)为iceA2型.cagA的阳性率为 88.9%(64/72). 结论 Hp毒力因子vacA,cagA和iceA在香港菌株中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未发现特定cagA,vacA和iceA基因型别与DU相关.

  • 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空泡毒素基因的变异及其表达活性分析

    作者:陈学军;沈月芳;严杰

    目的了解浙江地区消化性溃疡(PU)和慢性胃炎(CG)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vacA基因的变异及其空泡毒素表达情况.方法从70株Hp中选择部分菌株测定其vacA基因的s区和m区核苷酸序列.用细胞培养的方法检测Hp菌株的空泡毒性.结果6株s1a型Hp菌株的s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s1a型60190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3 2%~98.3%,4株m2型Hp菌株的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m2型87-203株核苷酸序列之间相似性为93.8%~97.6%.1株m1b型Hp菌株的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m1型60190株相应序列相似性为87.3%,与m2型87-203株相应序列之间相似性为71.7%.所有5株s1a/m1型Hp对HeLa、RK-13和SGC-7901三种细胞均有明显的空泡毒作用;仅27.9%(12/43)的sla/m2型菌株对HeLa细胞表现为空泡毒作用,但分别有65.1%(28/43)和62.8%(27/43)的菌株对RK-13细胞和SGC-7901细胞有空泡毒作用.所有s1a/m1b和s1a/m1b-m2型Hp菌株对三种细胞均有明显的空泡毒作用,以RK-13细胞计,81.0%(17/21)的s1a/m1b型Hp菌株和1株s1a/m1b-m2型有空泡毒性.PU组感染的Hp菌株空泡毒性(84.4%)强于CG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浙江地区患者感染的Hp菌株vacA基因变异主要在于m区.vacA基因空泡毒性的表达在HeLa细胞中低毒性的s1a/m2型菌株在RK-13和SGC-7901细胞中仍有较高的空泡毒性.m1b型Hp空泡毒性强度介于m1和m2型之间.PU患者感染的Hp菌株其空泡毒性明显强于CG组.

  • 富硒蒜对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沙鼠腺胃慢性胃炎的疗效

    作者:谷连坤;周萍;周静;王儒明;杨文婕;邓大君

    目的 研究富硒蒜对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沙鼠腺胃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幽门螺杆菌TN2菌株,对雄性长爪沙鼠灌胃5次(1次/4 d),诱发雄性长爪沙鼠慢性胃炎模型,灌胃结束后6个月,将沙鼠按整笼分组法分为6组,包括4个剂量富硒蒜组(4.70、1.5、0.47、0.15g·kg-1·d-1)、1个抗生素三联化疗阳性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停药4周后处死.进行一般症状观察和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 富硒蒜灌胃等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异常;幽门螺杆菌灌胃可诱发沙鼠慢性(萎缩性)胃炎(tAG)、轻度上皮异型增生(DYS)和胃上皮内瘤(GIN)病变.空白对照组(n=13)动物77%发生CAG,38.5%伴上皮异型增生或胃上皮内瘤(DYS/GIN);化疗阳性对照组(n=15)动物40%发生CAG(治愈率48%,X2=3.88,P<0.049),26.7%伴DYS/GIN(治愈率31%);富硒蒜各组(n=21~27)动物腺胃CAG的发生率(38.7%~16.7%)和DYS/GIN发生率(14.3%~11.1%)明显下降,治愈率明显上升(CAG为50%~78%;DYS/GIN为62.9%~71.2%),存在剂效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4.86;P=0.002~0.028).结论 富硒蒜能够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沙鼠CAG,同时阻断DYS/GIN的发生.

  •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郭智成;许卓睿;厉有名;季峰;王丽君;陈坤

    目的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4~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561例,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用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50.21%,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辣的食物.

  •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郭智成;许卓睿;厉有名;季峰;王丽君;陈坤

    目的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4~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561例,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用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50.21%,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辣的食物.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中海;张骏;杨迪;章建华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易侵犯胃黏膜的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体内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调控骨的吸收或转化,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骨质疏松.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可能引起血清雌激素、维生素B12等的降低,后两者可能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及治疗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应用可能会影响肠道钙的吸收,降低血钙以及增加骨折风险,胃切除术可能导致骨代谢障碍.

  •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

    作者:宋京英;王文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H2受体拮抗剂二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H2受体拮抗剂二联治疗组及H2受体拮抗剂为主的三联法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疗效基本一致(P>0.05),而治疗组症状消失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H2受体拮抗剂二联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症状缓解快、不良反应出现率低等优点.

  • 穴位埋线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荨麻疹

    作者:杨新利;贾庆岭;刘彭华;靳文军;周燕;王丽霞;高欣光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致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组(A组)31例,穴位埋线组(B组)30例和药物联合穴位埋线组(C组)31例.A组给予口服抗组胺、抗HP感染药物治疗;B组于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位行埋线治疗;C组给予穴位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药物同A组,穴位埋线同B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疗效、复发率及HP的转阴率.结果:A、B、C组愈显率分别为61.3%(19/31)、53.3%(16/30)、90.3%(28/31),复发率分别为27.3%(3/11)、33.3%(3/9)、5.9%(1/17),HP转阴率分别为31.3%(10/31)、26.7%(9/30)、77.4%(24/31),C组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均优于A、B两组(均P<0.01,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药物治疗HP感染的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针刺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焦伟;杜云波

    为探讨针刺在根除HP感染方面的作用,依据诊断指标,把100例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HP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对照组中西医常规联合用药,治疗组中西医药物治疗完全同对照组,同时辨证加用针刺疗法.一疗程结束且均停药4周后,按原法复检HP,统计两组HP清除率及总有效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论:治疗组疗法较之对照组可明显提高患者HP清除率.

1664 条记录 1/84 页 « 12345678...83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