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运动性肾组织氧化损伤与抗氧化能力

    作者:傅晓龙;刘洪珍

    目的:通过对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作用的综述,以进一步认识抗氧化酶类和非酶类物质清除自由基保护肾组织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9/2005-11与运动性肾组织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酶相关文章,检索词"肾,自由基,抗氧化酶",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章和有关书籍.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3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运动性肾组织氧化损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0多篇,无论研究对象为动物还是患者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0余篇文献按运动形式分类:其中11篇与跑台训练相关,5篇与游泳运动相关,其余与肾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资料综合:20余篇文献共包括800余例实验动物(或患者),说明了剧烈运动可导致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增加,但同时使肾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促使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不断的清除自由基.结论:急性和长期大强度运动确实对肾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抗氧化酶可减少氧化损伤.

  • 对新生儿实施游泳训练的效应

    作者:谭启明;刘会美;邸向瑜

    目的:总结归纳游泳对新生儿生理状态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5-12的关于新生儿游泳的文章,检索词为"新生儿,游泳,护理"等,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收集到17篇相关报道.同时查阅了4本专著.结果:①游泳的早时间是出生后24~48 h,并且是安全可靠的.②适宜的水温是36.5℃,适宜的游泳时间是10~15 min.③新生儿游泳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加快生理性黄疸消退,可以减少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核黄疸的危险性.④环境和水的刺激,可对新生儿进行早期介入干预,有利于开发新生儿大脑潜能,促进新生儿智能早期开发.⑤游泳使新生儿情绪上得到满足,有利于良好情绪的形成,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⑥新生儿期游泳未必能明显影响出院体质量,但能促进生理性体质量下降的尽快恢复.结论:游泳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可以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新生儿康复期的早期干预.新生儿游泳还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一项值得推广的儿童保健活动,可以引入家庭和社区.

    关键词: 新生儿学 游泳 生长
  •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改变

    作者:熊恩富;王维;熊琳;何红晨;伍援朝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免疫测定分析仪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值,ACCESS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值,并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检测结果参照刘忠厚提供的分组方法和国际骨质疏松标准分组,分析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结果:62例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结果分析.①国际骨质疏松分组法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之间的病例差异不显著;按照刘忠厚骨质疏松的三个阶梯分组方法,三组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度疏松与轻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异.②30例绝经女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573,P<0.00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453,P<0.05)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未发现其与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r=-0.349,P>0.05).③27例男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299,P>0.05)、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296,P>0.05)和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r=-0.086,P>0.05)的测定值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存在不敏感性,特别是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因此不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 中国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15年文献分析

    作者:马慧;蔡映云

    目的:了解15年来中国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库1991-01/2005-12在国内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支气管哮喘生活质量的文献,分析文献的性质、应用的生活质量量表、研究内容、作者单位和科室等.结果:①共计55篇文献,其中论著43篇,综述11篇,专家论坛1篇.②应用国人哮喘生命质量量表36次,国外哮喘生活质量量表15次,国外非特异性量表11次,国内非特异性的量表4次.③研究治疗措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15篇,哮喘患者的教育管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12篇,制定、评价或比较哮喘生活质量量表的13篇,其他3篇.结论:①自1991年以来,国内研究哮喘生活质量的文献较多,显示出临床医生已经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始重视患者心理、情感、社会功能的状态.②大多数文献都应用了哮喘专用的量表.

  • 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对患者治疗90 d再住院率的影响

    作者:白小欣;蒋革新;杨时鸿;张新春;潘峰;黄燕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 d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于2003-12/2004-04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收治传统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为传统组.于2004-05/11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收治临床路径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为路径组.采用非同期队列研究比较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 d的再住院率.结果 共纳入患者195例,其中路径组105例,传统组9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路径组患者治疗90 d再住院12例(11.4%),传统组患者再住院15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15,P>0.05).②路径组患者再住院的原因有再发脑卒中1例,脑卒中后并发症1例,慢性疾病急性加重2例,其他急性疾病8例;传统组分别为3,2,2,8例.结论 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90 d内的再住院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能与研究样本量不足及随访时间较短有关,提示为进一步评价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尚需扩大研究样本,延长随访期限.

  • 健康成年群体2 580名肺活量测定

    作者:郜恒友;孙建勋

    目的 对2 58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肺活量测定,了解正常成人肺活量的变化.方法 于2005-09-15/10-25对洛阳地区18~65岁健康人群进行分层,随机整体抽取2 580名进行肺活量的测定.使用江苏产BF-Ⅱ型电动肺活量计进行2次测量,取大值.结果 正常18~65岁男性肺活量是(4.188±0.603)L,女性是(3.165±0.493)L.且不论男女肺活量在18~21岁组高,40岁以后下降较快.结论 所调查人群肺活量高于50年前的全国(平均值)标准.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及时为教材提供新的生理数据.

  • 获得性癫痫失语患者4例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韩秀云;关文雯

    回顾性分析4例Landau-Kleffner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特点.对4例Landau-Kleffner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5~11岁)进行脑电图、CT和MRI检查,西部失语评定判断失语类型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失语征严重程度分级,进行智力筛查,并请耳鼻喉科会诊.4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获得性失语及脑电图异常,CT及MRI未见异常,经耳鼻喉科会诊后排除了"耳聋"的可能性,智力正常,西部失语评定失语的类型为:2例为感觉性失语,2例为运动性失语;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2例为3级,1例为4级,1例为2级.结果说明Landau-Kleffner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 伴巨大发育畸形耳血管瘤的切除与整形治疗

    作者:薛峰;庄洪兴;蒋海越;王淑杰;邹艺辉;李学川;李矫阳

    选择1999-11/2005-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再造中心收治的耳血管瘤患者共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47岁.均为单侧耳血管瘤.患耳均较健侧耳郭明显增大,呈巨大发育畸形.手术结扎瘤体供应血管、切除血管瘤组织,将剩余的耳郭组织按照正常的耳郭形态重新塑形.15例患者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一期手术切除、整形,切口愈合良好,外形满意.仅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经再次手术修复后外形满意,随诊7个月、未再出现复发.对于伴巨大发育畸形的耳血管瘤,不仅需要将病变组织作较彻底的切除,更为重要的是将剩余的耳郭组织依照正常的耳郭形态进行塑形.

  • 循证医学与黄斑囊样水肿非类固醇抗炎药应用的选择

    作者:魏欣;邓应平

    目的 以眼科常见疾病黄斑囊样水肿的药物治疗中非类固醇抗炎药的选择例证循证医学对提高临床水平的优势和用途,说明循证医学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佳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科研的方向;更可为卫生决策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以避免有限的卫生资源的浪费.方法 电子检索Medline 1995-01/2006-01和Cochrane图书馆(2005第3期)关于黄斑囊样水肿治疗的文献,检索词"cystoid macular edema,therapy";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06-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黄斑囊样水肿,治疗".结果 在黄斑囊样水肿的药物治疗中选择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时,使用临床上常用的消炎痛,苯氧布洛芬等对该疾病无效,而酮咯酸氨丁三醇有效.结论 有时传统观念和实际的情况相悖,应该打破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向一切寻找目前佳的证据,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佳的治疗方案和科研的方向,而循证医学将会是大势所趋.

  • 参加2003年全国羽毛球锦标赛运动员308名腰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陈扬;艾冬生;王向前;陆建峰;李永波;陈跃;罗维丝

    目的:调查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患病率,分析其发生原因,进一步找出规律,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3-12在珠海参加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的参赛队员308名,分别来自19支省市代表队,均自愿参加调查,排除三级以下运动员.308名羽毛球运动员中男190名,女118名,年龄(20±3)岁.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运动史以及既往外伤史进行调查;由专家组在比赛期间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进行普查性诊断;对个别运动员腰伤情况进行X射线影像检查,以确诊急性腰伤和腰椎、椎间盘等腰伤;对广东、江苏等几个省市队队员及一些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病历进行调查,以进一步确定既往腰伤史.结果:308名羽毛球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发病率:共有165名有腰部急慢性损伤,腰伤患病率为53.6%,其中腰背筋膜炎和椎间盘脱出症的患病率高,分别为38.0%和35.1%.②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发病原因:由技术不当引起的损伤人数占受伤人数的51.1%,另外两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身体情况不良和场地器材的因素,分别占21.6%和14.8%.结论: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患病率高,提示羽毛球对运动员腰部用力要求较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加强腰部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并应及时治疗日常出现的急性损伤,以免形成顽疾,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 世居高原运动员冬训期间一次性血液生化指标值测试

    作者:屈成刚;罗剑敏;刘江颖;李若愚;蔡国梁

    目的:分析世代在高原居住(世居高原)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训练后不同生化指标恢复值的适宜界限.方法:对2004-11/2005-03昆明冬训期间347名云南省省队运动员的身体功能状况进行跟踪测试,男202名,女145名,所有受试对象均知情同意.运动员经过1 d的休息后,以次日晨的测试值定为恢复值.于周日休息后,周一清晨分别采取运动员指血及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其中血红蛋白用上海722分光光度计和瑞士倍肯AC900+红细胞计数仪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用瑞士倍肯AC900+红细胞计数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用德国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睾酮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347名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世居高原运动员训练后不同生化指标恢复值:①全血血红蛋白男运动员不应低于155g/L,女运动员不应低于140g/L.②红细胞男运动员不应低于5.00×1012 L-1,女运动员不应低于4.70×1012 L-1;红细胞压积男运动员不应低于47.0%,女运动员不应低于44.0%.③血清肌酸激酶男运动员不应高于5001 nkat/L,女运动员不应高于3 334 nkat/L.④尿素氮男运动员不应高于6.50 mmol/L,女运动员不应高于6.00 mmol/L.⑤血清睾酮男运动员不应低于21.7 nmol/L,女运动员不应低于1.1 nmol/L.结论:①世居高原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指标的具体恢复值界限可作为对各个运动员监测的参考依据.②男运动员各项指标的恢复值界限均高于女运动员,对于同一队的监测应该区别对待.

  • 秧歌与太极拳对中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比较

    作者:张铁明;谭延敏

    目的:比较分析秧歌和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女性的健身作用.方法:调查于2003-07/2004-01完成,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选取90名女性作为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3组,秧歌组30人,太极拳组31人,对照组29人.首先对秧歌组和太极拳组进行锻炼前的身体测试,然后分别进行自编秧歌和杨式太极拳的锻炼,每周锻炼三四次,1 h/次,持续6个月.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监测各组观察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腹部皮褶厚度、血压、安静心率、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距离、反复横跨步频率、闭目单足立时间、简单反应时间及台阶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秧歌组和太极拳组分别脱落9人和8人.对照组锻炼6个月前后的指标与太极拳、秧歌舞锻炼前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本文不再进行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有2组,秧歌组21人,太极拳组23人.①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自身对照:秧歌组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体质量指数、安静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太极拳组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及安静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台阶指数显著升高(P<0.05).除握力外,两组坐位体前屈距离、反复横跨步频率及闭目单足立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0.01);简单反应时间显著缩短(P<0.05).②锻炼6个月后两组比较:秧歌组的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和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太极拳组(P<0.05),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显著高于太极拳组(P<0.05).与秧歌组相比,锻炼后太极拳组坐位体前屈距离及闭目单足立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但反复横跨步频率显著低于秧歌组(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参加秧歌和太极拳锻炼均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健美体形和减肥的作用.但秧歌在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及下肢的协调与灵敏性方面的锻炼效果明显优于太极拳,但太极拳的平衡能力、柔韧素质明显优于秧歌.

  • 广东粤西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酸性磷酸酶-腺苷脱氨酶-腺苷酸激酶的遗传学特性

    作者:朱齐宁;崔静

    目的:应用红细胞酸性磷酸酶-腺苷脱氨酶-腺苷酸激酶同步电泳分型,从血型遗传学角度对粤西汉族血液中3种酶型的表型分布、基目频率进行调查.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湛江师范学院完成.①血样取自广东湛江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成人120例,3代内无与外族通婚史.②120例汉族健康成人均取耳血一两滴,渗于无菌纱布上,血痕直径1 cm,低温干燥保存,7~14 d内进行血痕表型检测.③基因频率计算采用Hardy-Weinbery平衡计算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种群中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结果:实验血样取自广东湛江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成人1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粤西汉族酸性磷酸酶、腺苷脱氨酶、腺苷酸激酶3种酶型表现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基本吻合(P>0.05),检测的酶型中未发现稀有型、变异型,亦未发现罕见基因.②在粤西汉族群体中,酸性磷酸酶具有中高鉴别能力(积累能力值0.5043),腺苷脱氨酶为低鉴别能力(积累能力值0.292 2),而腺苷酸激酶无鉴别能力(积累能力值0.002 3).结论:粤西汉族人群3种检测酶型中未发现稀有型、变异型,亦未发现罕见基因.符合Hardy-Weinbery遗传平衡定律.

  • 促进糖尿病足坏疽发生的危险因素:15年10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荆丹清;马学毅;尹士男;胡景胜;白桦;孙艳

    目的:分析促发糖尿病足病患者发生足坏疽的主要肇事因素.方法:收集100例1990-01/2005-10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足病患者,按临床表现与检查将其分为3组:A组29例有足凉足疼,B组17例有间歇性跛行,C组54例均有干性和/或湿性足坏疽.比较3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生化指标、炎症反应指标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足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①三组患者血糖控制均很差,C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显著高于A,B两组[(16.9±6.8),(14.6±5.0),(13.1±5.7)mmol/L,P<0.05].②B,C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A组[(3.8±1.3),(3.8±1.4),(3.2±0.6)mmol/L,P<0.05];B组血清钙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23±0.01),(2.0±0.4)mmol/L,P<0.05].③C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白细胞记数)水平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或0.01).④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示B组主要肇事狭窄发生在下肢近端股动脉,而C组却在远端的腘动脉和足背动脉,C组较A,B两组有更广泛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管炎症.⑤A,B,C组截肢(趾)例数分别为0,0,12;因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死亡例数分别为2,1,20.结论:下肢动脉广泛炎症促进了糖尿病足坏疽,导致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增加,餐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是促进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 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分析及其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何萍芬;岳小欣;刘平波;张长辉;陈晓玲

    目的:分析1996/2001郑州市大气单因子污染指数(Pi)与成人(住院)和儿童(门诊)呼吸道感染疾病构成比(Y)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大气污染物中的主要致病污染物及综合污染状况.方法:①用化学分析法测定1996/2001郑州市大气中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评估质量标准按照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进行评价.②2002/2003采用单纯整群抽样法,在郑州市市区多家医院中进行抽样,抽取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郑州市中心医院在1996/2001每月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疾病构成比Y(成人);在郑州市儿童医院进行抽样,抽取了1999年每月呼吸道感染的儿童门诊就诊病例疾病构成比Y(儿童).③用SPSS10.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i和Y的相关性.结果:①1996/2001郑州市大气中各污染物对污染贡献的大小顺序为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②经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与Y有密切线性关系.PSO2与Y存在线性回归方程式:Y(成人)=0.941+1.675 PSO2(P=0.000);Y(儿童)=0.062 46+0.126 PSO2.而PNOx,PTSP均被排除在线性方程式之外.结论:①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中SO2为主要致病(呼吸道感染)因子.②PSO2与Y存在线性回归方程.③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有协同作用.

  • 湖北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3例与健康对照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的多态性

    作者:万静;马业新;熊世熙;肖建民;任江华;曹茂银;涂欣;涂晋文;田金洲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对象:所选对象均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2-06/2005-12住院患者及至门诊体检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共203例,汉族,男129例,女74例,平均年龄(65±11)岁,有1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无病变和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43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3例,对照组:共89例,男56例,女33例,汉族,平均年龄(59±9)岁,为本院例行体检的健康人群.确认各组人群之间无血缘关系.方法:本实验于2002-06/2005-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完成,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89例正常健康人,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结合放射免疫技术、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临床常规生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参与者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及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等.结果: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89例对照组均参与基因多态性分析,得出了不同的基因分布频率.①正常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C等位基因频率为0.78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192,C等位基因频率为0.80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以CC基因型为主,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T等位基因携带者(0R:0.56,95% CI:0.24~0.6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性低于CC基因型(OR=1.92,95% CI:1.09~2.54).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C基因型载脂蛋白B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的置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较少.

  •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

    作者:刘东霞;华琦;郭金成;刘荣坤;杨峥

    目的:分析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 Gly15Gly(T45G)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具备代谢综合征所有组分者156例,另外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3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签订知情同意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调查对象脂联素基因Gly15Gly的基因型,比较丽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按年龄、性别进一步分组,分析两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调查对象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纳入代谢综合征组调查对象156例,正常对照组133例,均成功进行了目的基因的扩增,无脱落.①两组调查对象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正常对照组的TT,T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39.8%和8.3%;代谢综合征组分别为46.8%,42.3%和10.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8%,28.2%;代谢综合征组分别为67.9%,32.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两组调查对象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进一步按照年龄、性别分组后,差异也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多态性可能与代谢综合征无明显相关性.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苏珂;龙艳;于健;周燕;周素娴;胡永玲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加之高血压、肥胖因素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群的差异,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11/2005-1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防治中心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以是否合并有高血压为标准分为两组,即高血压组120例,肥胖者(体质量指数25 kg/m2)68例,非肥胖者(体质量指数<25 kg/m2)52例;非高血压组120例,肥胖者62例,非肥胖者58例;另纳入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以上3组患者的空腹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空腹和馒头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脂联素水平变化,并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观察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参与观察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及健康者5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及餐后2 h血糖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体质量指数、瘦素、肿瘤坏死因子、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1);肥胖者均低于非肥胖者(P<0.05~0.01).③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中,脂联素与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胰岛素、三酰甘油、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独立正相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收缩压;2型糖尿病非高血压组中,脂联素与空腹血糖、胰岛素、三酰甘油、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独立正相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三酰甘油.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合并高血压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更低,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独立正相关,脂联素水平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沈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王旭

    目的:分析沈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01/2005-01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2 016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按月份统计脑卒中发病情况,观察其分布特征;用脑卒中的旬发病数分别与上一旬、本旬的7种气象因素(旬平均气压,旬高气压,旬低气压,旬平均气温,旬平均相对湿度,旬降水量,旬平均风速)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结果:①脑卒中发病与平均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呈正相关(r=0.326~0.342,P<0.01),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上一旬:r=-0.350,本旬:r=-0.384,P<0.05).②2 016例患者中1,11,12月份发病者分别占总数的10.10%,10.40%,10.30%,多于其他月份.结论:①沈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压和气温相关.②脑卒中发病呈现不同的季节性,1,11,12月份多发.

  • 高原移居者出现高原病症状时的血生化改变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郭玉新;张西洲;高亮;李彬;王伟;哈振德

    目的:分析慢性高原病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及血清酶等血生化的变化.方法:于2003-03/2005-08选择移居海拔4 300m 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慢性高原病患者87名,为慢性高原病组,其余236名为无慢性高原病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用ACCUTETD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以血红蛋白(18 g<血红蛋白<21 g,记0分,血红蛋白≥21 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慢性高原病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纳入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无慢性高原病组比较慢性高原病组较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差异显著(P<0.05),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尿酸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差异显著(P<0.01),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高原病引起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异常,提示多脏器损伤.

    关键词: 高原病 酶类
  • 吸烟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作者:盛晓东;贾恩志;杨志健;袁彪;朱铁兵;王连生;陈波;曹克将;马文珠

    背景:吸烟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心血管疾病的确切机机制及吸烟量和心血管危险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有待研究.目的:分析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设计:回顾性调查及对比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4-04/2005-04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00例疑似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既往有胸痛病史或/及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者.②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排除标准:①变异性心绞痛.②手术前2周内有感染、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Killp分级Ⅱ级以上).③肝功能异常、血管疾病(需强的松治疗的大动脉炎).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失常.纳入患者中,男370例,年龄42~76岁,平均(61±11)岁;女1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1±12)岁.本实验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每位患者签署同意书.方法:①对纳入500例疑似及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吸烟习惯调查,依据吸烟与否将患者分为吸烟组(n=254)和不吸烟两组(n=246).②对所有患者进行人体测量(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的测量),检测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③应用国际上通行的Gensini's评分系统(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冠心病严重程度是狭窄血管功能改变及其累及灌注心肌范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冠脉管腔直径明显减小比远端损伤得分更高)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④对吸烟组患者吸烟量和Gensini's评分、人体测量、白细胞计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Gensini's评分结果.②吸烟组患者吸烟量和Gensini's评分、人体测量、白细胞计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结果:①吸烟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与Gensini's评分明显高于非吸烟组患者(P<0.05~0.01).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组患者的吸烟总数、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与Gensini's评分显著相关(r=0.109,0.100,0.135,0.139,P<0.05~0.01).结论: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相关,并且炎症反应可能是这种相关关系的机制之一.

  • 烟台市成年人体质量指数抽样调查

    作者:孙闽君;曹在池;史祝梅

    目的:分析成年人体质量指数指标与体质的关系.方法:于2004-09/2005-01,在烟台市APE休闲广场抽取成年人997人,男644人,年龄20~59岁;女353人,年龄20~54岁.研究对象年龄分段依据<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使用体能测试系统采集身高、体质量及其他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参照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评价>.亚洲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分类新标准:体质量指数<18.5 kg/m2为体质量偏低,体质量指数18.5~22.9 kg/m2为正常体质量,体质量指数23~24.9 kg/m2为超重,体质量指数25~29.9 kg/m2为Ⅰ度肥胖(中度),体质量指数≥30 kg/m2为Ⅱ度肥胖(重度).参考此标准合并Ⅰ度肥胖和Ⅱ度肥胖(即体质量指数≥25 kg/m2为肥胖)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组体质量指数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纳入成年人99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成年人体质量指数男性平均为23.7 kg/m2,女性平均为21.8 kg/m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各年龄段男女之间比较,除50~54岁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但到35岁以后,这种差距明显缩小.②体质量偏低和正常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超重和肥胖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③女性体质量偏低和体质量正常的比例都远高于男性,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女性肥胖者的比例比男性低19.4%.④在相关性显著的所有指标中,血压与体质量指数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结论:①烟台市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均值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均随年龄增长基本是逐步上升趋势.②烟台市成年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体质量超标.③体质量指数对大部分身体功能和体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质量超标对某些相关体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质量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 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1 060人体脂分布类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聚集程度的关系

    作者:祁双宝;成守金;许风清

    目的:调查焦作煤业集团公司45岁以上高级知识分子体脂分布类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关系.方法:于2005-07-01/09-30对焦作煤业集团45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教授)的知识分子1 060人进行调查分析.按照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统一设计的规格进行调查与统计,测量并记录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根据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将调查对象体脂分布类型划分为外周型非超重组、外周型超重组、中心型非超重组、中心型超重组4组.调查对象空腹12 h抽取静脉血,采用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其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纳入调查对象1 06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男764人,平均年龄(56.1±7.8)岁,女296人,平均年龄(54.5±9.2)岁.①不同体脂分布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比较: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以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中心型超重组明显高于外周型非超重组和外周型超重组(t=2.35~9.67,P<0.05~0.01);中心型非超重组、中心型超重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外周型非超重组(t=2.49~9.67,P<0.05~0.01).②不同体脂分布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聚集程度结果分析:即使同在非超重组,中心型非超重组的2,3,4级危险因素聚集程度也明显高于外周型非超重组(χ2=58.58,25.63,19.56,P均<0.01).③体脂分布类型比较:男性人群外周型非超重组、外周型超重组、中心型非超重组、中心型超重组体脂分布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8.6%,25.6%,29.7%,36.1%,女性人群外周型非超重组、外周型超重组、中心型非超重组、中心型超重组体脂分布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5.2%,24.1%,23.8%,16.9%.④不同性别人群体质量超重率比较:男性人群超重率明显高于女性(χ2=84.16,P<0.01),中心型体脂分布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102.6,P<0.01).结论:体脂分布类型与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聚集程度关系密切,体脂中心分布程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

  • 人体成分与血脂水平及肾脏功能的关系

    作者:曾强;孙晓楠;王秀明;吴红梅

    目的:分析人体成分与机体血糖、血脂及肾脏功能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体检并接受人体成分检测的受试者924名,除外有严重心脏、肾脏、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病史者.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测定人体成分(主要包括体脂、水分、去脂肪量、蛋白质、肌肉量、无机质等),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血糖、血脂及肌酐水平.采用SPSS 11.0对人体成分测定结果分别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肌酐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建立多因素的回归方程.结果:924名受试者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人体成分分析结果与血糖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②体脂、体内水分、肌肉量、蛋白质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正向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现负向相关(P<0.05).进一步剔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后,人体成分仍然与三酰甘油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P<0.05),并得到了3个回归方程,显示体脂水平与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正向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负向相关;蛋白质水平对于机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较大,机体水分与3种血脂成分均为正向相关关系,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大.③人体成分的测定结果与血肌酐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人体成分与血脂水平(尤其是三酰甘油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关系密切,具有预测性,通过纳入上述因素建立回归方程能够对于机体血脂水平、肾功能水平作出更完善的评价.

  • 深圳市中高层职业人群腰臀比值和体质量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作者:朱翠凤;卞苏环;刘颜;叶敏;陈恒娇;吴远;张献共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中高层职业人群腰臀比值、体质量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于2004-09/2005-08选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特诊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深圳市企事业单位中高层职业人群1 515例,分别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测,并按腰臀比值、体质量指数进行分层分析其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相关性.将观察对象按腰臀比值分为向心性肥胖[≥0.90(男),≥0.85(女)]和正常体型[<0.90(男),<0.85(女)],按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23)、超重(23~24)和肥胖(≥25)3类.结果:受检者肥胖的患病率为27.9%,超重的患病率为21.6%,向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为24.8%,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55.25%,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0.69%,高血糖的患病率为7.92%,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3.07%.向心性肥胖和外周肥胖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和正常体质量者.向心性肥胖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外周肥胖.向心性肥胖与外周肥胖都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呈正相关(r=0.597,0.531,P=0.000).结论:深圳市中高层职业人群以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表现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高脂血症值得关注.向心性肥胖比外周性肥胖危险性更大.腰臀比值与体质量指数都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维持正常的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值,可有效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所诱发的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 丙酸睾丸酮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海萍;刘贤;阎文静;赵仁亮;丛志强

    目的:观察丙酸睾丸酮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疗效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选择1987-01/2002-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丛集性头痛患者64例为治疗组.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13~65岁,平均(36.78±10.28)岁.同期选取健康查体者49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20~59岁,平均(35.49±9.64)岁.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给予丙酸睾丸酮治疗,25 mg/d,肌注,1次/d,治疗7~10 d,疗效不明显者继续一个疗程,剂量改用12.5 mg/d.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每7天随访1次,共3次,记录每周丛集性头痛周内的发作次数.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睾酮和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中2例患者未按照方案用药,3例患者随访不足1月而排除,终59例进入结果分析,男47例,女12例.对照组4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作次数比较:患者在丙酸睾丸酮治疗前发作(8.50±3.78)次/周,应用丙酸睾丸酮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后分别发作(5.06±3.59),(1.50±2.80),(0.71±2.05)次,(F=81.379,P<0.01),呈现每周递减趋势.②发作指数比较:应用丙酸睾丸酮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后明显低于基线期(0.723,0.214,0.103,1.214,F=0.467~31.057,P<0.01).③血清睾酮水平比较:男性,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高于治疗前(7.40±2.6,7.51±2.10,6.06±2.35,F=5.017,P<0.01);女性,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前(0.98±0.18,1.07±0.14,0.48±0.12,F=58.931,P<0.01).④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前(4.22±1.09,4.33±0.81,3.86±0.88,F=2.789~71.936,P<0.05).结论:丙酸睾丸酮可通过提高丛集性头痛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而治疗丛集性头痛,且疗效显著.

  • 深吸气联合骨骼肌收缩对脑灌注的影响

    作者:薛建设;郭晓波;刘颖;吴一丹;缪秋菊

    目的:探讨深吸气联合全身骨骼肌收缩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于2002-05/2003-06选择在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健康体检的男性军人32名,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量深吸气联合骨骼肌收缩时颈动脉收缩峰1流速、收缩峰2流速、舒张峰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脑血流量、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等参数.结果:纳入受试者3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深吸气骨骼肌收缩状态时收缩晚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平均流速和血流量在颈总动脉较安静状态时分别提高了41%,31%,23%,26%;在颈内动脉较安静状态时分别提高了23%,31%,24%,25%.②深吸气骨骼肌收缩状态时血管阻力指数和血管搏动指数在颈总动脉较安静状态时降低了7%,26%;在颈内动脉降低了8%,24%.③平均流速和血流量有相关性(颈总动脉r=0.69,P<0.05;颈内动脉r=0.72,P<0.01).④深吸气骨骼肌收缩状态时收缩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与安静状态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深吸气联合骨骼肌收缩动作主要影响并增大收缩晚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和平均流速指标,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供血.

  • 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下滑膜刨削术后膝关节功能1年随访

    作者:郑鹏;佟智慧;金日龙;王奇;史广强;董重

    背景:关节镜下清理术作为一种微创、可重复的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但作为关节镜清理术标准步骤之一的滑膜刨削术,其作用近来遭到质疑.目的:探讨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中滑膜刨削术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对照分析.单位:抚顺市中心医院骨科.对象:于1997-02/2000-12抚顺市中心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时行滑膜刨削术65例,资料完整并且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32例,为滑膜刨削术组;2001-01/2003-11抚顺市中心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时未行滑膜刨削术48例,资料完整并且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方法:手术以滑膜刨削术作为干预因素进行分组,采用关节冲洗,游离体摘除,骨赘清除,半月板修整,软骨刨削,滑膜刨削术与不进行滑膜刨削术或局部滑膜刨削术对照行疗效分析.两组病例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骨关节炎评定标准于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评定,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结果:纳入患者6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两组病例具可比性,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27,P=0.899).滑膜刨削术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显著(t=9.547,P<0.001),术后引流量多.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滑膜刨削术组、对照组分别为(4.6±1.1),(2.8±1.4)分,t=6.206,P<0.001],随访1年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滑膜刨削术组、对照组分别为(77.6±11.9),(79.0±10.3)分,t=0.562,P=0.576].结论:滑膜刨削术不能增加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的近期疗效,相反其施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术后反应重,不应在关节清理术中常规使用.

  • 早期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膝过伸和偏瘫步态的防治作用

    作者:高圣海;倪朝民;韩瑞;李踔;武行华

    目的:观察早期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过伸和偏瘫步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1-11-27/2005-02-28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100例,年龄40~80岁,病程不超过3周,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入组顺序随机分成2组,即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还需接受早期分离和抗阻运动训练,训练强度为1次/d,45~60min/次,5次/周,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患者站立和运动过程中有无膝过伸和偏瘫步态,进行计数,显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显效即为膝过伸症状和偏瘫步态显著改善.结果:康复组、对照组分别死亡1例和2例,康复组失访1例,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与对照组均为48例.康复组患者的膝过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8%,45.8%(χ2=6.75,<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0%,31.8%(P<0.05)];康复组偏瘫步态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1%,54.2%(χ2=7.29,P<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1.5%,26.9%(P<0.05)].结论:早期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过伸和偏瘫步态.

  • 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陈立杰;王岩

    目的: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假性延髓麻痹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筛选出预测指标,以指导早期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4-05/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假性延髓麻痹的患者12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脑卒中次数、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检查(血压、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假性延髓麻痹类型、偏瘫程度、合并感染、合并电解质紊乱、头CT或MRI病灶数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疾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入院后正规治疗20 d,第21天评价短期预后.显效为假性延髓麻痹症状基本消失,能顺利进食流质食物;好转为能顺利进食固体食物,但进食流质食物仍有呛咳.短期预后好为显效和好转的患者,短期预后差为无变化、恶化和死亡的患者.结果:患者12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单因素分析结果:短期预后好组患者84例,短期预后差组患者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有7个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包括年龄、脑卒中次数、假性延髓麻痹类型、偏瘫程度、合并感染、合并电解质紊乱、CT或MRI病灶数.②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合并感染、完全性假性延髓麻痹、年龄大、CT或MRI病灶数多、合并电解质紊乱是短期预后差的具有预测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的年龄、假性延髓麻痹类型、合并感染、合并电解质紊乱、CT或MRI病灶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假性延髓麻痹短期预后的发展趋势.对有此趋势的患者应早期干预、充分救治.

  • 颈椎颈髓损伤后外科干预时间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肖艳秋;王岩松;姚猛;齐华;高磊

    背景:脊髓损伤后决定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损伤当时外力的大小和脊髓受压的时间.前者不能改变,而对于后者却可以通过尽早解除脊髓压迫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比较颈椎颈髓损伤后72 h内与10~14 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及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对象:选择1998-04/2001-0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入院的颈椎脊髓外伤患者32例.严格按随机交替原则被分为早期手术组(损伤后72 h内)16例,男10例,女6例;择期手术组(损伤后10~14 d内)16例,男12例,女4例.方法:早期手术组于入院后72 h内手术;择期手术组于入院后10~14 d内手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个月的Frankel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标准).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感觉评分及运动评分情况.②两组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结果.结果:①早期手术组感觉评分的改善程度(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42.6±20.2,19.2±19.1,P<0.01).②早期手术组运动评分的改善程度(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39.7±17.8,17.3±18.6,P<0.01).③早期手术组Frankel分级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1).结论:急性颈椎颈髓损伤患者在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其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优于10~14 d内行手术者.因此,颈椎颈髓损伤后为了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应早期进行外科干预.

  • 微量泵持续预扩张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踝部软组织缺损及重建皮瓣感觉功能7例

    作者:祁强

    目的:探讨小腿中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式.方法:①选取2002-06/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其中车祸引起小腿中下端软组织缺损5例,外伤后瘢痕溃疡2例,均可见胫腓骨外露.缺损面积3.2 cm×4.5 cm~5.7 cm×6.8 cm.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及胫前部缺损4例,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桥式转位修复胫前缺损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部缺损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外踝足跟部缺损1例.皮瓣面积为5.0 cm×8.0 cm~7.0 cm×9.0 cm.③设计要点:依据创面部位、形状选择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小腿后正中线中点向外踝与跟腱中点之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 cm.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腓骨小头前缘与外踝尖前缘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 cm.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隐神经、大隐静脉走向相同,轴心点为内踝上3.0~5.0 cm.④以轴心线为中心于小腿中近部置入定向柱形扩张器(200~250 mL).隔天开绐微量泵持续冲水,0.5~1.0 mL/h,以观察皮瓣无明显苍白为准,一般需14~21 d.完成扩张行皮瓣转位时,将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显微镜下作端侧吻合.置冲洗管及负压引流管于皮瓣下,术中及术后冲洗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及有效抗菌药物.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1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完成1年随访,中途无脱落.①术后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皮瓣血运良好,均未出现肤色青紫现象,苍白改变,无皮瓣异常肿胀,皮纹消失.术后负压引流通畅,2周后待引流液低于10 mL/d且无明显感染时拨管.创面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供区留下线形瘢痕.②随访1年结果:皮瓣外观不臃肿,有弹性,色泽接近正常,创面无破溃.拆除内固定钢板后骨折已愈合,未出现继发性感染.两点辨别觉为2.0~3.0 cm.能负重步行、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供区线形瘢痕不明显.结论:微量泵持续预扩张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在改善骨折及深部组织愈合的同时能够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兼顾供区修复符合现代创伤修复理念,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岳修勤;钟世镇;原林;丁自海;秦元旭;宋树叶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1/1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对照组各19例.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6横突向尾侧1.5 cm处穿刺,注入10g/L利多卡因10 mL,每日一侧,交替进行,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于阻滞前及阻滞后1,3,5,7 d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Ⅰ,以>0.10μg/L为心肌受到损伤.应用目测类比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估患者的镇痛情况.并于1周后用改良巴氏评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0分为无生活自理能力,5~45分为有部分生活自理能力,50~95分为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精神状态,共有14个项目,满分为42分.0~13分为轻度焦虑,14~27分为中度焦虑,27~42分为重度焦虑.结果:3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星状神经节阻滞1 d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目测类比评分也明显低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②星状神经节阻滞组肌钙蛋白Ⅰ与阻滞前比较无明显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值(P<0.05).③1周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58%生活自理,32%基本自理,5%部分自理,5%丧失自理;对照组37%生活自理,16%基本自理,37%部分自理,10%丧失自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星状神经节阻滞组79%的患者轻度焦虑,10.5%中度焦虑,10.5%重度焦虑;对照组轻度焦虑为16%,47%中度焦虑,37%重度焦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焦虑状态.

  •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椎动脉形态与颈椎骨质增生的价值

    作者:喻忠;王黎明;桂鉴超;姚京东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的临床应用特征:拉张力强度大并适于早期主动活动及预防粘连

    作者:李炳万;郭建平;崔树森;李锐;张开治

    目的:观察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990-12/2005-12在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手外科就诊且有随访观察的屈指深肌腱断裂伤患者102例,按采用的肌腱修复方法分为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75例和改良式Kessler组27例.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共修复手指肌腱183条,改良式Kessler法共修复手指肌腱58条.术后用石膏托将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固定于减张位约3周.麻醉失效后随即在医生的监督下行主动伸、屈运动,每天两三次,5~10回/次,指尖运动幅度为1~3 cm.解除外固定后逐渐增大运动幅度.疗效判定按照美国手外科学会TAM标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并记录术后肌腱断裂发生率.结果:随访5个月~3年,平均14个月.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疗效优于改良式Kessler法(P<0.05),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优、良、可、差分别为95,59,20,9条,优良率为89.6%;改良式Kessler法组优、良、可、差分别为24,19,11,5条,优良率为74.1%.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肌腱断裂发生低于改良式Kessler法组[分别为3条(1.6%),5条(9.4%),P<0.05].结论: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是修复屈指深肌腱断裂较好的方法.

  • 口腔负压对咽炎的干预效应及对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影响

    作者:李荣;车建斌;张健;牧晓鸿;刘艳凯

    背景:咽部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促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发病学基础,而负压治疗能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改善炎症靶器官的微循环.目的:观察口腔负压对慢性咽炎患者的症状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设计:随机单盲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2002-01/09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慢性咽炎患者65例;病程1~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36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2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2例).方法:应用Hices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5 min),1次/d,时间固定,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 min/次,但不给负压.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积分值低说明微循环状态良好.②治疗3个疗程后的咽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负压治疗1个疗程后,1/3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个疗程结束后,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咽侧索增厚等增生性形态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外,症状及咽部黏膜充血体征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为89%.②负压使治疗组慢性咽炎患者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836±0.242降低至1.941±0.165(P<0.01).结论:口腔负压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慢性咽炎的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关键词: 咽炎 微循环 口腔
  •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袁昆雄;董红娟;初红;卢祖能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 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

    作者:冯传波;高建华;刘红梅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 U/侧,11~13 mm注射80 U/侧,>13 mm注射100 U/侧.每侧咬肌分3~5点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 50~100 U,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两三个月内行B超检查,测量咬肌厚度及形态变化.结果:纳入患者1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例患者注射后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注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咬肌松弛状态下分别为(0.780 0±0.114 0),(1.090 7±0.162 1)cm;咬肌收缩状态分别为(0.964 3±0.177 4),(1.505 0±0.119 5)cm,P<0.001].咬肌松弛状态下平均缩小28.6%,咬肌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35.9%.②患者接受注射治疗一两周后,咬合力量减弱或消失,2~4周后可见咬肌缩小,效果明显出现在注射后4周~3个月,三四个月后咬肌力量及体积逐渐恢复,6个月后尽管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咬肌体积的恢复各不相同.15例患者中对注射后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满意13例(86.7%),基本满意2例(13.3%).结论: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 瘦素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冯友梅;陈庆;周洁;陈娟;曾和松

    背景: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研究显示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了一定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瘦素对鼠源性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并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变化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5-04/2006-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及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实验室完成.将培养的RAW264.7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μg/L)、Ikappa B激酶抑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瓶,重复实验3次.方法:将鼠源性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以1×109 L-1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待RAW264.7细胞生长至80%时,换用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继续培养24 h后,将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 μg/L)及空白对照组,瘦素孵育4 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分别孵育1,3,6和9 h后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将RAW264.7细胞分为以下4组:空白对照组、I kappa B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S1145(10 μmol/L)处理组、瘦素(50μg/L)处理组、瘦素(50μg/L)+PS1145(10 μmol/L)组,各组孵育时间均为6 h,分别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分泌的影响.②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③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对瘦素诱导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①RAW264.7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瘦素处理后,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呈瘦素剂量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组达峰值.②蛋白水平的表达呈瘦素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6 h即可达峰值.③核转录因子κB的活性亦与瘦素浓度正相关,50μg/L瘦素处理6 h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高(P<0.05).④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可部分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论:瘦素可直接促进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和分泌,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瘦素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有关.这可能是瘦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 糖尿病患者硝化酪氨酸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作者:张慧娟;刘晓民;杜柏岩;王月影;杜馥曼;马丽芳;苏影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硝化酪氨酸、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以及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的关系.方法:于2004-10/2005-03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自愿参加调查研究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采用高压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硝化酪氨酸,采用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析硝化酪氨酸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55例和正常对照组5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硝化酪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8.6±15.2),(59.0±8.7)nmol/L,P<0.01].②2型糖尿病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0.8±0.1),(1.2±0.1)mkat/L,P<0.05].③为平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对硝化酪氨酸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等因素为协变量,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组硝化酪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硝化酪氨酸与空腹血糖正相关(r=.63,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r=-0.54,P<0.01).血清硝化酪氨酸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硝化酪氨酸水平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结果表明糖尿病时发生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

  •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马来酸罗格列酮干预的影响

    作者:李书国;周敬群;胡斌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6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2只Wistar大鼠以高热量饮食喂养1个月后(体质量约230g)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n=6)、马来酸罗格列酮组(n=12)、格列齐特组(n=12)及糖尿病未治疗组(n=12).后3组大鼠以33.3 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大鼠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2 mg/kg,格列齐特组给予格列齐特25 mg/kg,均为灌胃给药,1次/d,其他2组不干预.造模后所有大鼠为普通饮食喂养,给药12周后断颈处死大鼠.应用投射电镜评价各组心肌重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检测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3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均存在明显的心肌重构,但马来酸罗格列酮组病变较轻.②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和mRNA水平:马来酸罗格列酮组、格列齐特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马来酸罗格列酮组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肌重构,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有关.

  • 低浓度和高浓度1,6-二磷酸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β损伤胰岛细胞的影响

    作者:郑倩;黄丹丹;曹弟勇;敬华娥;蓝海涛;刘华;刘红

    背景:一定浓度1,6-二磷酸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的胰岛具有保护作用,低浓度和高浓度的1,6-二磷酸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的胰岛具有不同的作用.目的:探讨低浓度和高浓度1,6-二磷酸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β损伤胰岛细胞的影响.设计: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川北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7/2006-02在川北医学院外科肿瘤实验室和风湿免疫中心完成.选择出生1~3 d的Wistar大鼠20只.方法:取鼠的胰腺,收集胰岛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β+1,25,50 mmol/L 1,6-二磷酸果糖组.应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分泌量;用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采用Fura-2荧光检测技术测定各组[Ca2+]i.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胰岛细胞活性,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分泌量,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Ca2+]i浓度.结果:①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β+1,25,50 mmol/L1,6-二磷酸果糖组胰岛细胞活性(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16±0:012,0.129±0.008,0.125±0.015,0.120±0.016,0.252±0.020,P<0.01);1,6-二磷酸果糖浓度过低(1 mmol/L)或过高(25,50 mmol/L)时胰岛细胞活性(A值)与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β+1,25,50 mmol/L 1,6-二磷酸果糖组胰岛细胞基础分泌胰岛素量和葡萄糖刺激分泌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7.00±22.21),(230.83±11.58),(225.16±12.46),(220.50±15.63),(425.67±16.85)mIU/L;(90.17±6.11),(96.62±8.64),(87.66±8.24),(85.46±9.59),(204.50±10.78)mIU/L,P<0.01],而低、高浓度1,6-二磷酸果糖组与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与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32.07±25.34),(144.86±12.17)μkat/L;(457.64±19.29),(84.67±10.23)μmol/L,P<0.01],白细胞介素1β+1,25,50 mmol/L 1,6-二磷酸果糖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与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④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胰岛细胞[Ca2+]i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8.50±26.28),(73.42±1.79)nmol/L,P<0.01].1,25,50 mmol/L 1,6-二磷酸果糖组加入白细胞介素1β作用后的胰岛细胞[Ca2+]i浓度明显低于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组[分别为(152.72±11.86),(216.39±15.32),(233.61±21.76),(328.50±26.28)nmol/L,P<0.01].结论:低浓度和高浓度1,6-二磷酸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β损伤的胰岛细胞不具有保护作用.

  • 药物干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冬云;刘涛;刘国树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25.4),(125.1±29.6)mm Hg;(87.4±36.1),(78.3±35.2)mm 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2.1),(6.0±2.4),(7.8±3.1)cm/s;0.68±0.56,0.67±0.49,0.95±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2.8),(9.6±2.7),(8.6±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8),(8.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人体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鲍缦夕;邹大进;鲁谨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不同状态下人体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分析影响脂联素水平的因素.方法:①选择2005-03/2006-0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9例,男26例,女43例.均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甲状腺肿伴或不伴血管杂音、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素减低.选择同期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血清促甲状腺素均增高、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减低.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男15名,女15名.以上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测量纳入对象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及体脂百分比(女性=1.2×体质量指数+0.23×年龄-5.4;男性=1.2×体质量指数+0.23×年龄-16.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用自动生化发光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素水平.③用协方差分析对两个样本均数做显著性检验,用直线回归方程做两因素间直线相关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做显著性因素分析.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9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32例、健康者3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脂联素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明显高于同性别的健康者(女性P<0.01,男性P<0.0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明显低于健康男性,男性则与健康男性相近(女性P<0.01,男性P>0.05);男性均明显低于女性(P<0.01).②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0.47,P<0.0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呈显著正相关(r=0.417,0.324,P<0.01,0.05),与促甲状腺素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内调整了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的影响后,游离甲状腺素是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的影响因素.结论:①甲状腺不同功能状态下血清脂联素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可促进脂联素的产生.②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可影响到体内脂联素的水平,且以游离甲状腺素影响为明显.

  • 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王佐岩;孙丽杰;崔鸣;冯新恒;周春燕;陈凤荣

    目的:观察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PF级近交系SD雄性大鼠95只,鼠龄6周,体质量(250±26)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8)、载体治疗组(n=24)、基因治疗组(n=23).②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前降支下穿线而未进行结扎.模型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载体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载体质粒50μg.基因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50μg血管生成素1质粒.③术后3,7,14,28 d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外源血管生成素1 mRNA和蛋白激酶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中因死亡等原因脱失15只,共有80只进入结果分析,各检测时间点各组分别为5只.①心肌组织内外源血管生成素1 mRNA表达:术后3,7,14,28 d,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治疗组均未见表达,基因治疗组均有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后28 d仍有表达.②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术后3,7,14,28 d,基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③心肌组织内蛋白激酶B mRNA表达:术后3,7,14和28 d,基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1),而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心脏功能:术后7,14,28 d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基因治疗组(P<0.05~0.01).而基因治疗组术后7,14和28 d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基因心肌内注射可能通过直接抑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血管结构异常

    作者:廖瑜;江卫;周军

    背景: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但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报道.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3-08/2004-05在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及2004-10/2005-05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7例.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主动脉弓造影.数字减影机从多角度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71%(39/55)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占11%(6/55);后循环病变占60%(33/55),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体组织中的高度表达及其致病作用

    作者:马中;边杰芳;王岭;Joerg.Heckenkamp

    背景:人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目的: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定位表达,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对象:组织标本选择2002-05/2003-02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56~81岁;随机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手术患者15例及其他非血管手术患者10例为对照.方法:同样条件下切取上述患者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硬化动脉管壁和正常动脉管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20例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并与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病变管壁、10例非血管疾病(正常动脉)管壁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学表达进行对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3种不同动脉血管条件下的组织定位表达结果及表达水平.结果:①腹主动脉瘤动脉壁中富含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9颗粒,其阳性表达率达95%(19/20).②正常动脉管壁组织未检测到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血管壁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颗粒,其阳性表达率为26.7%(4/15).③与正常动脉管壁和下肢动脉硬化血管壁相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腹主动脉瘤瘤体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主动脉瘤体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高表达,促进主动脉中层细胞外基质崩解进而导致动脉弹性下降、动脉扩张及进一步的瘤体形成,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不同浓度咪唑斯汀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潘虎;郝飞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咪唑斯汀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验证其对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将0,50,100和150μL的咪唑斯汀和皮肤组织体外共同培养,同时加入组胺、花生四烯酸等致炎刺激物,培养24 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上述药物作用后皮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趋化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的含量,观察不同药物对其影响的情况.结果:①各组间的目的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β-肌动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β-肌动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β-肌动蛋白及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β-肌动蛋白的检测值相差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目的基因与内参灰度比值分别为1.370±0.002 5,1.301±0.007 0,0.205±0.001 6,0.555±0.000 8;1.043±0.003 5,1.005±0.008 0,0.155±0.002 0,0.393±0.001 0;0.680±0.0020,0.705±0.004 0,0.105±0.001 0,0.285±0.000 3;0.350±0.003 0,0.525±0.000 3,0.060±0.002 0,0.215±0.000 3,前三个指标P<0.01).②培养上清液中各组间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三种细胞因子的测定值相差非常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分别为(302.105±7.085),(395.645±10.124),(205.879±12.354)μg/L;(251.124±10.520),(324.124±9.755),(142.347±9.017)μg/L;(198.645±7.332),(257.386±12.586),(112.540±7.846)μg/L;(135.683±6.531),(185.237±5.752),(89.232±11.579)μg/L,P<0.01].结论:咪唑斯汀能明显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构建及在大鼠脊髓内的表达

    作者:付长峰;刘一;张绍昆;宋之明;赵松;张新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分析pcDNA3.1-hIGF-1体内转基因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4只/组.②聚合酶链法从人的肝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cDNA,然后定向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酶切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插入质粒的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序列.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应用直接注射法将阳离子脂质体和pcDNA3.1-hIGF1混合后转染至大鼠胸段脊髓组织中;模型对照组注射等剂量pcDNA3.1和阳离子脂质体混合液.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1周后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聚合酶链反应片段鉴定结果:琼脂糖电泳显示,扩增带大小与预期的人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DNA相同.②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酶切鉴定显示,重组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1-hIGF-1所含的IGF-1 cDNA序列和插入方向均正确.③基因转染后各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基因转染1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脊髓组织内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48.2±5.3,29.3±4.2,23.8±8.3,P<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cDNA3.1-hIGF1体内转基因的方法是可行的.

  • 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表达与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

    作者:冯媛;刘敏;张苗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分离、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于不含血清的F12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即2.5%腹透液加入1×10-7,1×10-6,1×10-5,1×10-4,0 mol/L阿托伐他汀,其中0 mol/L阿托伐他汀为对照组,刺激腹膜间皮细胞,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腹膜间皮细胞的CD40 mRNA的表达.结果:①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呈多边形、菱形、椭圆形,大小不等.细胞融合后,呈典型的鹅卵石状上皮细胞形态.传代后用抗大鼠角蛋白和抗Ⅷ因子抗体检测相关抗原,结果抗角蛋白阳性,抗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加入1×10-7,1×10-6,1×10-5,1×10-4 mol/L阿托伐他汀后腹膜间皮细胞的CD40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247±0.084,0.180±0.060,0.106±0.052,0.025±0.023,0.319±0.10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腹膜间皮细胞细胞CD40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前列腺周围结构的解剖组织学特征

    作者:顾新伟;肖新民;丁自海;罗顺文;徐亚文;钟世镇

    目的:阐明前列腺周围结构的解剖组织学特征以指导前列腺癌根治术.方法:取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2004-01/2006-01的26例正常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标本和珠江医院和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2004-01/2006-01的45例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Denonvillier筋膜、盆侧筋膜、前列腺包膜、前纤维肌肉基质和神经血管束及相互关系.结果:①Denonvillier筋膜与前列腺包膜在前列腺后面正中融合者正常组和前列腺癌根治组分别有25例(96%,25/26),44例(98%,44/45).在前列腺后面两侧,所有标本Denonvillier筋膜与前列腺包膜分离.②14例(54%,14/26)正常组和前列腺癌根治组25例(56%,25/45)标本盆侧筋膜在侧面和前列腺包膜由脂肪组织隔开,12例(46%,12/26)正常组和前列腺癌根治组20例(44%,20/45)结合.③50%正常组和前列腺癌根治组的神经血管束定位于后外侧,并形成确定的束.④所有标本都可看到从前列腺包膜至前纤维肌肉基质有平滑肌移行.在正常组23例(89%,23/26)和前列腺癌根治组41例(91%,41/45)标本中,在前列腺前面看不到前列腺包膜,在正常组3例(11%,3/26)和前列腺癌根治组4例(9%,4/45)标本中可以分辨出前列腺包膜和前纤维肌肉基质.在正常组24例(92%,24/26)和前列腺癌根治组36例(80%,36/45)标本的前面和侧面的外面区域覆盖着盆侧筋膜.结论:Denonvillier筋膜、前列腺包膜、神经血管束、盆侧筋膜和前纤维肌肉基质关系密切,结构相互间关系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变异.

  • 饮食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健康SD大鼠肾脏的影响

    作者:冯建勋;李红艳;田建伟

    目的:观察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与糖的醛基之间非酶性糖化反应的终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健康SD大鼠肾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南方医科大学肾内科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分组及干预:选用健康雄性SD大白鼠40只,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喂饲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喂饲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②高、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大鼠饲料的制作:普通大鼠饲料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大鼠饲料加工方法:新鲜烤制的面包,取面包皮在烤箱烤180℃,2 h,90℃,22 h后,与普通大鼠饲料1:1混合压制成颗粒饲料;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大鼠饲料:新鲜烤制的面包,取面包芯室温自然风干后与普通大鼠饲料1:1混合后压制成颗粒饲料.③标本收集:分两批分别于干预后第2,3个月处死,收集24 h尿液、腹主动脉抽血、留取部分肾组织.④检测指标: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功能、血脂、血糖及白蛋白水平;肾组织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和PAS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匀浆羧甲基赖氨酸含量自高于后第2个月即开始增加,至第3个月显著高于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大鼠(血清:16.1,7.8μg/L;肾组织匀浆:31.3,14.2μg/g;P<0.01)②至干预后第3个月,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54.54,11.51 mg/24 h,P<0.01).③干预后第3个月肾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表现为肾小球PAS阳性染色面积占整个肾小球面积之比值增大,显著高于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饲料组(肾小球体积:1.59×106,1.02×106 mm3,P<0.05;系膜基质:0.87,0.53,P<0.05).结论: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食物加重健康SD大鼠血循环和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潴留程度,增加肾组织损害,在肾小球肥大和硬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长期食用富含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食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

  • 维生素C与维生素E的联合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

    作者:朱长林;张文彬;孙鹏;周启立;敬小青;刘霞;侯文敏

    目的:观察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对小鼠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主要于2004-04/2005-10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部分实验在日本千叶大学完成.选择雌性清洁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①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0.3 mL.②联合维生素组:每天灌胃0.3 mL生理盐水内含维生素E 0.3 mg、维生素C 1.5 mg.③免疫抑制组:小鼠每5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6 mg(30 mg/kg),共4次,制备免疫功能低下模型.④免疫抑制+维生素C组:每天灌胃0.3 mL生理盐水内含维生素C 1.5 mg.⑤免疫抑制+维生素E组:每天灌胃0.3 mL生理盐水内含维生素E0.3 mg.⑥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每天灌胃0.3 mL生理盐水内含维生素E 0.3 mg、维生素C 1.5 mg.后4组小鼠均制备免疫功能低下模型,方法同免疫抑制组.连续给药20 d后,麻醉小鼠断尾取血,处死后取其脾脏、肝脏及肌肉.通过测定小鼠刀豆蛋白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计算刺激指数,刺激指数与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成正比)、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反应活性、天然杀伤细胞活性(酶标仪49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A),杀伤活性=(A实验组-A总自然释放)/(A正常对照组-A总自然释放)×100%)、血清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肝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活性等指标,评估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免疫抑制组有1只小鼠在给药第17天死亡.①各组小鼠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比较:免疫抑制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9.2%,100%,P<0.01),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105.2%,P<0.01).②各组小鼠天然杀伤细胞活性比较: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小鼠的天然杀伤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P<0.01).③各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生成率比较:免疫抑制+维生素E组及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均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P<0.01).④各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血清、肝脏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1).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免疫抑制+联合维生素组显著高于免疫抑制组(P<0.01).结论: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用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

  • 钻孔减压术后骨内高压兔骨内压和骨髓血液流变学变化

    作者:唐毓金;陆敏安;潘生才

    背景:临床上许多骨科疾病与骨内压异常增高有关,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性关节炎等,采用经皮骨穿刺等方法,可降低骨内压,使临床症状立即缓解.分析钻孔减压术后骨内压和骨髓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进一步认识骨内压的发生和发展.目的:观察钻孔减压术后骨内高压兔骨内压和骨髓血流流变学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5-03/12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3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2.16±0.35)k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①动物分组及造模:30只兔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只.两组兔制作成右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实验组行胫骨上端钻孔减压术.②胫骨上端骨内压测量:动物麻醉后,将测压针在右胫骨结节上方约0.5 cm内侧平坦面刺入骨髓腔内,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于减压术前及术后第2天测量2组骨内压.③骨髓内血液流变学测量:实验组于钻孔减压术前和术后第2天,抽取骨髓血,采用血液仪R80(椎板式)Version 5.0测量血液流变学数值.主要观察指标:右胫骨上端钻孔减压术前后骨内压测量值和骨髓血液流变学数值.结果:3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内压测量结果:实验组右胫骨上端钻孔减压术后骨内压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接近正常值非固定侧骨内压值(2.50±0.39)kPa,实验组钻孔减压术后骨内压值明显低于钻孔减压术前(P<0.01).②骨髓内血液流变学测量结果:实验组钻孔减压术后胫骨上端骨髓内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全血低切还原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钻孔减压术前(P<0.05或0.01),而钻孔减压术前后骨髓内红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压积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右胫骨上端钻孔减压术可明显降低骨内压,稀释骨髓内血液,降低血液黏度.

  • 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征

    作者:王克利;路来金;宫旭;丰波

    目的:观察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征,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研究室完成.通过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男16侧,女4侧,左右各半,家属知情同意).①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后,分别测量肱桡肌的肌腹、肌腱的长度、宽度、厚度.②解剖并测量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观测上述组3组血管的起止、走行、外径、长度及进入肱桡肌的位置.③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沿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向肌内解剖,观察上述肌支在肱桡肌内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肱桡肌形态:肱桡肌是前臂桡侧表浅的肌肉,起于肱骨外上髁上方及外侧肌间隔,止于桡骨茎突基底,为一长而扁的梭形肌.②肱桡肌营养血管:肱桡肌由桡动脉发出的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直接肌支等供血.③肱桡肌肌内显微解剖:桡侧副动脉主要营养肱桡肌的中上部,其肌内分支与远侧桡侧返动脉发出的肌内分支在肱桡肌内形成广泛吻合,并具有明显吻合弓,同时其肌皮动脉在肱桡肌表面垂直穿出,供应其表面皮肤血运;桡侧返动脉是营养肱桡肌中下部的的主要血管,分为升支、横支及降支,在肌内除与桡侧副动脉分支有广泛吻合并发出皮支外,还与远侧的桡动脉肌支有广泛的吻合,在肌内形成明显的吻合弓,相互代偿,重叠供血.结论:①解剖学观测发现肱桡肌具有多重血供,其主要血管在肌内有广泛吻合,重叠供血,相互代偿,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奠定了解剖学基础.②设计了以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肱桡肌肌支为蒂的逆行肱桡肌皮瓣,为前臂和腕部软组织修复及肌肉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在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章凯;尹庆水;艾福志;夏虹;吴增晖;王智运;麦小红

    背景:对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需减压内固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寰枢椎前路固定方法,用于先天性疾患、外伤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在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2003-01/2005-11因陈旧性齿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6~59岁,平均47岁;受伤时间4.5~36个月,平均19个月;Frank分级:C级6例,D级3例,E级3例.方法:对1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患者Frank分级.②术后内固定物是否有松动.结果:①术后4周Frank分级:原为C级的6例患者中4例改进为E级,2例改进为D级;原为D级的3例患者均改进为E级;原为E级的患者分级无改变.②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避免了前路减压术后再行后路融合固定手术,避免在搬动、翻身过程中,因寰枢椎极度不稳可能对脊髓造成的致命的损伤.

  • 银杏黄酮对骨骼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作者:谢伟;杨永亮;梁莉;杨盛昌

    目的:分析银杏黄酮对大鼠背斜方肌微动脉血液循环、腓肠肌收缩能力及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完成.银杏黄酮由桂林思特新技术公司天然植物制品厂生产,银杏黄酮含量24%,银杏内酯含量6%,符合国际标准.①大鼠背斜方肌微动脉血液循环的观察: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银杏黄酮2.0,3.0,4.0 g/L浓度组,10只/组.各组大鼠均制备游离肌肉标本,游离面固定于特制灌流盒上,用林格氏液灌流,连续观察管径为15~20 μm的横向微动脉30 min,分别于观察处滴注0.1g/L的去甲肾上腺素障碍液50 μL.当血管出现收缩时,银杏黄酮2.0,3.0,4.0g/L浓度组分别滴注对应的银杏黄酮溶液1 mL,空白对照组则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测量微动脉血管口径的变化以及血管流态的变化.②大鼠腓肠肌肌肉收缩的观察:所选动物的基本情况及分组与背斜方肌微动脉血液循环观察实验相同,共36只大鼠,9只/组.麻醉后于腓肠肌跟腱处结扎剪断,将悬浮电极尖端插入腓肠肌内,通过生理刺激器以1次/s、电压0.8 V分别给予各组腓肠肌标本以连续刺激,至肌肉停止收缩时停止刺激,作为肌肉疲劳时间.然后银杏黄酮2.0,3.0,4.0g/L浓度组分别注射相应浓度的银杏黄酮溶液1 mL,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 min后继续给予刺激,记录肌肉收缩的情况及肌肉疲劳后恢复正常状态的时间.③运动实验:选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对照组、安静服药组、单纯训练组、服药训练组,15只/组.安静服药组、服药训练组每天早晚各灌胃给药1次,剂量为2.4 mL/kg体质量;安静对照组、单纯训练组每天灌予等量的白开水.单纯训练组、服药训练组小鼠每天在规格为100cm×50 cm×80 cm的透明玻璃泳池内进行1次尾部负重游泳训练,30 min/次,6 d为1个周期,然后休息1 d,共训练6周;安静对照组、安静服药组小鼠每天进行15 min的无负重游泳适应性训练.各组小鼠第5周进行爬绳实验,测量静止耐力.第6周进行力竭性游泳实验.结果:背斜方肌微动脉血液循环的观察实验选用SD大鼠40只,腓肠肌肌肉收缩的观察实验选用SD大鼠36只,运动实验选用昆明种小白鼠60只,3个实验各自独立,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银杏黄酮对微动脉血管口径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而给药5 min后,银杏黄酮各浓度组微动脉血管口径均明显增大(P<0.05或0.01).②银杏黄酮对微动脉血管流态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银杏黄酮各浓度组微动脉血管流态3级评定、血流停止时间和血流恢复正常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③银杏黄酮对腓肠肌肉收缩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银杏黄酮各浓度组肌肉疲劳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但肌肉疲劳恢复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④各组小鼠爬绳及负重游泳能力的比较:安静服药组小鼠的爬绳静止时间明显长于安静对照组(P<0.05),服药训练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显著强于单纯训练组(P<0.01).结论:银杏黄酮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和缩短肌肉疲劳的恢复等功效,在运动训练的协同作用下,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

  • 核心结合因子α1在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唐尤超;汤炜;林和平;汤井利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将48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制成相同的骨折模型,采用克氏针行髓腔内固定.②于骨折术后7,14,21,28 d分批处死动物,采用X射线、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达情况.结果:①X射线显示胫骨骨折断端无移位.②组织学切片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同时见纤维性骨痂和软骨性骨痂形成.③核心结合因子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在增殖的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中见强阳性反应,从第21天起,核心结合因子α1染色阳性细胞数及阳性反应程度明显下降,7,14,21,28 d各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568±0.013,0.534±0.016,0.313±0.011,0.277±0.008.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量较高,第21天及28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下调,各时间点基因表达的相对强度均值分别为1.935±0.231,2.103±0.264,0.956±0.045,0.527±0.038.结论:在SD大鼠胫骨骨折髓腔内内固定模型中,骨愈合主要表现为二期愈合方式,核心结合因子α1集中表达在骨痂形成的早期,说明核心结合因子α1是骨折愈合的启动调节因子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