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严重冻伤的现状

    作者:张金龙;袁冰;王茂强;付金鑫;王修琪

    冻伤是人体局部或全身处于寒冷、潮湿或有风的环境下,引起机体热量散失过大,体温下降而发生的损伤,国内外根据损伤程度分为Ⅳ度,Ⅰ度和Ⅱ度称为轻度冻伤,损伤仅局限于表皮及真皮层;Ⅲ度和Ⅳ度称为重度冻伤,损伤达皮肤全层或深达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往往造成肢体严重损伤,甚至坏死、截肢等[1-2].

  • 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在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

    作者:芦笛

    目的:研究头颈联合CTA 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IQEnhanc)对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准备行头颈联合CTA 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A 组:采用中螺距0.984,B组采用大螺距1.375,开启IQE.其他扫描参数设置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颈总动脉和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值(ED),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15±0.48和3.4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B组图像明显优于A 组图像.2.A、B两组图像颈总动脉,主动脉CT 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421.52±19.38和419.42±19.27Hu、407.86±15.44和405.56±15.87Hu,11.96±1.49和12.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B两组ED值分别为4.58±1.35和4.06±1.1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管电流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B组剂量低于A 组.结论:在头颈联合CTA 检查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缩短了扫描时间,减少了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得到均匀一致的动脉图像,保证同等管电流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了20%左右.

  •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敏文;孙立军;葛雅丽;江菊芬;白桂芹;赵宏亮

    目的探讨电子束CT及其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显示法(VRT).此外还有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夹层6例,Ⅱ型夹层3例,Ⅲ型夹层12例,不典型夹层4例(3例为Ⅲ乙型,1例为Ⅱ型).所有断层图像均清晰地显示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全貌、内膜片走行及破口位置.结论电子束CT扫描速度快,心电门控可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尤其Ⅱ型夹层有重要价值,结合三维重建的立体直观特点,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 研究与开发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温智勇;齐旭红;康枫;任冰;周全红;毕冬梅

    目的 开发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21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对其中两例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21例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发现冠状动脉管壁钙化59例,软斑块形成27例,其中64例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作者:李斌;刘义军;刘婷;刘静红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肺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接受肺动脉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Ⅳ4组,分别以40、60、80、100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的组间差异,同时比较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差异.结果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在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01).40HU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60HU与80、100HU有显著性差异(P<0.001);80、100HU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主肺动脉干为监测点,40HU监测触发阈值时肺动脉强化CT值大,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 双低剂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在 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作者:林观生;马周鹏;付文兵;邓君启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每组34例.A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用量55 mL,采用iDose4-5迭代重建;B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用量85 mL,行滤波反投影重建.两组均用30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以5.0 mL/s流率注射,并以相同流率追加30 mL生理盐水,其余扫描条件均相同.分析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动脉CT值、噪声、SNR、CNR、CTDIvol、DLP、ED的差异.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差异(P>0.05),A组噪声稍高于B组,不同层面动脉CT值、SNR、CNR均高于B组(P均<0.05);A组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74.15%,碘摄入量减少35.29%.结论 双低剂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行头颈部CTA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中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胡斌;徐文坚;陈海松

    多层螺旋CT( mulil slice spiral CT,MSCT)技术的进步为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临床应用备受关注.特别是64层CT的出现,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心电门控技术及三维后处理技术拓宽了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阐述了CT在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影响因素,并对其现状及进展情况作综述.

  • 共轭采集技术在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

    作者:吕仁锋;谭晓天;骆承龙

    目的 研究头颈联合CTA成像采用64排128层共轭采集技术改善图像z轴分辨率,显示细微结构的能力.方法 连续选取在我院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00例.采用128层40mm的容积数据采集.B组100例,64层40mm的容积数据采集.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由机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计算出有效剂量,计算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7±0.50)分和(3.17±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P<0.05),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②A、B两组图像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4.21 4±1.37和16.48±1.62、10.43±0.57和14.06±1.03、20.79±1.01和24.26±1.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两组图像的ED值分别是(4.02±0.58)mSv和(4.09±0.60)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结论 头颈联合CTA成像中.采用共轭采集技术,在没有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提高Z轴分辨率,清晰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整体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进展

    作者:曹波;张俊祥;倪萍;陈自谦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创性MS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但CCTA的高辐射剂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了多种降低辐射剂量方法.本文将就CCTA技术的发展、CCTA减少辐射剂量的方法、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进行综述.

  • 双源螺旋CT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技术优势

    作者:相法伟;王荣芳;董征;李桂芝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与20例正常肾血管者的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的CT资料,比较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管显示情况及解剖变异.结论: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能精确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以及左肾静脉的直径,为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下肢缺血性疾病侧支循环的研究

    作者:李妮娜

    目的 探讨“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显示下肢缺血性疾病侧支循环的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 27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 27例病例中,22例下肢动脉多处节段性狭窄、闭塞,5例为下肢动脉单处闭塞.下肢CTA显示,下肢动脉局段狭窄、闭塞后,肢体远端主要通过腹部与盆腔的动脉吻合支、髋周围动脉网、膝关节动脉网、小腿肌群动脉侧支及吻合网等进行血供代偿.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 多排螺旋CT小剂量、小造影剂浓度尿路造影技术参数优化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力;吴东辉;谭嘉梦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小辐射剂量及小造影剂浓度在泌尿系统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进行泌尿系统尿路造影技术(CTU)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剂量,管电压120 kV,自动毫安及AIDR,碘造影剂欧乃派克350(药物浓度为碘含量350 mg/ml,剂量1~1.2 ml/kg,总量低于80 ml);B组采用小扫描剂量,管电压80 kV,自动毫安及AIDR,碘造影剂欧乃派克270(药物浓度为碘含量270 mg/ml,剂量1~1.2 ml/kg,总量低于80 ml).比较分析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B组背景对比噪声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T辐射剂量(CTD)、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保证尿路造影质量的基础上应尽量选择小剂量、小浓度的造影剂,以减少对患者带来的额外伤害.

  •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付孝根;赵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PS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结果:21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6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5例,均为叶内型.多层螺旋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婧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云

    目的:探究血管磁共振成像(MRTA)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MRTA技术对患者三叉神经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成像[J].并由影像学医师进行图像观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诊断,后通过手术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确认.结果:经MRTA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其中有3例患者是由肿瘤压迫而导致,另外47例患者被诊断为7例患者与血管压迫无关,10例患者疑似与血管有压迫关系,30例患者确定与血管有压迫关系.与血管压迫有关的40例患者,在责任血管方面,25例患者为小脑上动脉,7例患者为小脑下前动脉,6例患者为小脑上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联合压迫,2例患者为椎动脉.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正确率为95.00%.结论:将MRTA技术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中,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MS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唐璞;刘敏;朱应合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E患者的MSCTPA图像.结果:入组的30例PE患者中,共有138支肺动脉以及肺动脉分支受累,其中肺动脉与分支肺动脉主干栓塞有1支,左、右肺动脉栓塞有5支,叶肺动脉栓塞23支,段肺动脉栓塞67支,亚段肺动脉栓塞42支;P 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附壁型和完全闭塞型;22例患者提示为急性肺动脉栓塞,8例患者为慢性肺动脉栓塞.结论:MSCTPA能及时、准确、直观地显示栓子部位,是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的诊断方法.

  •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

    作者:覃小燕

    先天性心脏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以往超声心动图以及X线平片为临床常用检查方式.其临床诊断率较高,这一点重点体现在心外血管畸形超声检查能力受限方面.多层螺旋CT在诊断多种疾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试剂情况,本文分为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旨意为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其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

    作者:周恒;张华

    目的:讨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经手术验证的主动脉夹层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用标准函数重建图像,层厚1.25mm.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R)等技术.结果:对病变信息的存储为可靠的是原始横轴位图像;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各种不同的显示特点;20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夹层动脉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其后处理技术可以详细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而且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应用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其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

    作者:刘长高

    目的:观察32例脑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中的比较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32例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治疗.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准确率.结果:CTA检出动脉瘤31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6.8%,DSA检出动脉瘤30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3.8%,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 多层CT血管成像对肝前型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鑫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前型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肝前型门脉高压患者25例,均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组.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准确无创的对肝前型门脉高压病因做出诊断,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前型门脉高压的诊断可获得满意的图像.

3695 条记录 1/185 页 « 12345678...1841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