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姚曳

    春天放风筝,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不停地移动,可以活动四肢,舒展筋骨;同时,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此外,放风筝时,放眼蓝天,凝视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 针刺部位对肌疲劳的影响

    作者:

    关键词: 针刺 肌疲劳
  • 推拿对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影响及机制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熊英;吴云川;金宏柱;顾一煌

    目的:观察比较运动前、后推拿及自然恢复对一次性离心运动所致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影响,并从氧自由基代谢方面时推拿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地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时间2008年4-7月.将30名健康男性学生按照条件对等原则随机分成运动前推拿组(A)、运动后推拿组(B)和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即C组),每组各10名.A组学生于训练前在左上肢进行30 min推拿,推拿结束5 min后开始训练;B组学生于训练后30 min在左上肢进行30 min推拿,并在此后的3 d内按规定时间继续接受推拿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C组学生仅参加训练,不做任何的准备活动或整理活动,也不接受任何治疗.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及训练后24、48、72 h测定肌肉酸痛程度和持续时间、肌肉大等长收缩力量、臂围、肘关节的屈伸度.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测定安排在训练前1 h、训练后即刻及训练后24、48 h.同时观察酸痛消失的具体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A组和B组酸痛峰值均降低(P<0.01,P<0.05);运动后72 h肘关节屈曲程度的恢复优于C组(P<0.05,P<0.01);运动后48 h的血清CK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1).A组肌肉酸痛持续时间缩短(P<0.01),运动后72 h肌内大等长收缩力量的恢复优于C组(P<0.01);B组在运动后72 h的肘关节伸直程度的恢复优于C组(P<0.01).A、B组的臂围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A、B组在运动后48 h时的血清SOD、MDA和SOD/MDA变化程度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运动前、后推拿能通过改善DOMS过程中氧自由基的代谢水平而分别对DOMS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

    作者:朱清广;房敏;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周楠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痛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 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 kg.分别用BiodexⅢ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案

    作者:邓鑫;王雪;贾志强;东贵荣

    毕某,男,60岁,离退休干部.初诊日期:2005年3月30日.主诉:左侧眼睑下垂,无力抬举,晨轻暮重加重1年余.病史:15年前曾患复视,当时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并激素治疗1.5月后改善,后每疲劳时便觉眼部不适,于1年前因疲劳过度加重,服用中成药肌萎康和拟胆碱药溴吡斯的明,未见好转,特来东贵荣教授处就诊.查左侧眼睑下垂,无力抬举,平视上睑遮挡黑睛大于2/3,无复视,肌疲劳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胸闷食少,舌质暗淡微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弦.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 基于低频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度研究

    作者:王颖;靳静娜;李颖;綦宏志;刘志朋;殷涛

    目的 通过对肌肉疲劳过程中非诱发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和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研究分析,寻找有效评价肌肉疲劳的分析测量方法.方法 对7名受试者进行自主运动和电刺激两种致肌疲劳的实验,并在两组实验中分别记录电刺激诱发与非诱发肌电信号,然后对每组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求取功率谱和近似熵.结果 随着疲劳的产生,两组实验诱发信号的频谱曲线左移效果优于非诱发信号,近似熵分析中电刺激组诱发信号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自主运动组诱发信号则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结论 低频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更适于测量肌疲劳的动态变化.相对于传统功率谱,近似熵分析方法更适于处理电刺激诱发的表面肌电信号.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肌疲劳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孙丽华;谭焰;赵红东;唐冰;乔岩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肌疲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3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为常规治疗+NPPV,Ⅱ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口腔闭合压和膈神经运动传导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和辅助呼吸肌参与,口腔闭合压明显高于健康人,膈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但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低于健康人.治疗第8天,2组患者的症状均改善,Ⅰ组PaCO2降低了(31.0±17.6)mm Hg(1 mm Hg=0.133 kPa),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患者肺功能亦显著改善,而Ⅱ组仅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有增加.Ⅰ组患者的口腔闭合压下降了(2.8±1.0)cm H2O(1 cm H2O=0.098 kPa),Ⅱ组仅下降了(0.3±0.5)cm H2O.Ⅰ组患者的膈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亦较Ⅱ组显著增高.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肌疲劳,应用NPPV能改善气体交换,迅速缓解呼吸肌疲劳.

  • 呼吸肌疲劳与撤机

    作者:黄克武;王辰

    近20年来,随着呼吸生理学及其实验手段的发展,人们已较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呼吸运动动力泵的呼吸肌出现疲劳,特别是吸气肌疲劳,是呼吸衰竭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各种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的疾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神经肌肉疾病等的治疗中,对呼吸肌肌肉功能的评价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儿童膈肌疲劳的诊断研究

    作者:杨运刚;张正霞;胡良冈;严纯雪

    目的分析胸腹非同步呼吸运动,诊断膈肌疲劳.方法采用电阻抗呼吸图仪,观察53例有非同步呼吸运动的患儿胸腹运动曲线是否同步、主波方向是否一致,并计算胸腹运动曲线峰值错位时间与呼吸周期的比值(M值).再以腹部阻抗值为X轴,胸部阻抗值为 Y轴,描绘胸腹呼吸运动曲线二维图和大X值到小X值连线与X轴的夹角α值.并检测动脉血气及监测呼吸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1) 一维图M值和二维图α值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6, P<0.001), 非同步呼吸运动可分为三型:①膈肌疲劳Ⅰ型:一维图呈胸腹部矛盾呼吸运动曲线,M值为(48.1±4.4)%,二维图顺时针方向运行,α值为(138.3±15.0)°;②膈肌疲劳Ⅱ型:一维图呈现胸腹呼吸运动曲线峰值错位,M值为(16.5±4.7)%,二维图为逆时针方向运行,α值为(55.3±10.8)°; ③膈肌疲劳Ⅲ型:一维图呈腹部双峰型曲线,M值为0,二维图呈"8"字型双环,α值为(41.3 ±3.8)°.(2) 动脉血pH、PCO2在Ⅰ型、Ⅱ型与Ⅲ型或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分别<0.001 ),而Ⅲ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 呼吸频率和心率无论在Ⅰ型、Ⅱ型或Ⅲ型均高于对照组(P分别<0.001),且它们相互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 (P分别<0.001).(4)一维图 M值和二维图α值都同动脉血pH存在负相关关系(r=-0.514, -0.497, P均<0.001), 一维图 M值和二维图α值都同PCO2存在正相关关系(r=0.672, 0.625, P<0.001,0. 01).结论 (1) 根据电阻抗呼吸图的特征,可将膈肌疲劳分成三型.(2) 儿童膈肌疲劳的发展是一系列特征性的变化过程.(3) Ⅲ型电阻抗呼吸图的出现是采用各种防治对策,避免恶化为呼吸衰竭的关键时期.

  • 儿童辐辏功能不足一例

    作者:范贵云;刘媛;王莉菲;韩惠芳;安军生

    辐辏功能不足是两眼视线的平行运动正常,但内直肌同时收缩的有关运动表现功能不足[1].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可伴有或完全不合并各种斜视. 临床检查,近点后退远移(10cm以外),且随视标移近外斜倾向增加.同视机检查,辐辏范围很小.主要症状,轻者有眼肌疲劳、眼胀、头痛,特别是近距离工作感到困难;严重者1米以内视物成双,丧失工作学习能力,日常生活亦感困难.其发病原因不完全明了,可能与解剖因素、视力与屈光因素、全身因素等有关.因而在治疗上,一般应积极寻找与发病有关因素,如屈光矫正,全身病的治疗,眼肌训练等,手术效果多不理想.总之,辐辏是一种中枢性功能,病因较多,治疗较难[1].

  • 基于匹配实测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型参数辨识

    作者:李强;杨基海;赵章琰;褚雪忠;陈香;娄智

    目的 通过对仿真与真实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波形匹配以及肌疲劳现象的分析,研究sEMG信号的模型参数辨识问题. 方法 在运动单位仿真的基础上,引入神经激励对运动单位的募集和发放控制特性,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sEMG信号生理学模型.利用调整模型相关生理参数使仿真与真实sEMG信号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波形相匹配的方法,实现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通过调节肌纤维传导速度(MFCV)使仿真与真实sEMG信号的平均频率(MNF)及中值频率(MDF)拟合直线趋势相似的方法,研究肌肉的疲劳现象及其机理. 结果 适当调节sEMG信号模型参数可使仿真信号波形逼近真实sEMG信号波形,各个肌纤维的MFCV在模拟恒力持续收缩过程中减小时,仿真信号的MNF和MDF拟合直线呈下降趋势. 结论 采用模型方法能够实现仿真与真实sEMG信号波形的良好匹配,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肌肉的疲劳过程,可应用于肌电信号相关领域的研究.

  • 一种考虑肌疲劳因素的肌力预测模型修正方法

    作者:黄耐寒;杨喜东;陈香

    目的 为提高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肌力预测的通用性,探索肌疲劳过程中肌力预测模型的修正方法.方法 分别对肌肉非疲劳状态和疲劳状态下的肌力预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曲线拟合建立非疲劳状态下的肌力预测模型,然后开展恒力和线性上升力两种发力方式的疲劳实验,分析肌疲劳对肌力预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线性上升力疲劳过程,建立肌力预测模型系数与肌疲劳程度的函数关系,后利用疲劳程度对肌力预测模型进行动态修正.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当疲劳程度逐渐加深时修正后的预测误差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本方法可有效用于线性上升力疲劳过程的肌力预测.

  • 便携式实时肌疲劳分析系统研制

    作者:黄鹏;陈香;杨喜东

    目的 针对运动科学领域的需求,开发一套便携式肌疲劳实时分析系统.方法 系统由信号采集端、FPGA信号处理端和结果显示存储端组成.信号采集端由六通道肌电传感器通过Ag-AgCl电极采集人体表面肌电信号,经过1K采样率ADC转化,由C8051F410控制蓝牙2.0模块发送信号到FPGA信号处理端.FPGA信号处理端接收sEMG信号、解析数据、提取活动段、并计算与肌疲劳分析相关的时频域参数.结果显示存储端通过S3C6410控制LCD显示以及SD卡存储.结果 系统实现了六通道sEMG的实时采集以及肌疲劳参数的实时计算、显示和存储.对16位受试者的踢腿运动肌疲劳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结论 研制的肌疲劳实时分析系统具有强大的实时肌疲劳分析功能,同时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可扩展等特点,适用于日常运动疲劳监测.

  • 去负荷肌萎缩对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影响

    作者:李莉;杨明浩;刘红菊;张鹏;李景龙;王璐;范明;陈晓萍

    目的 探讨去负荷引起的小鼠后肢肌肉萎缩后,骨骼肌收缩能力和疲劳度特性的变化.方法 小鼠后肢去负荷14 d、28 d引起骨骼肌萎缩后,采用离体肌肉灌流技术,给予慢肌比目鱼肌和快肌跖肌一定模式的电刺激,观察慢肌和快肌单收缩、强直收缩能力和肌疲劳度等收缩特性的改变.结果 1)去负荷14 d时小鼠后肢比目鱼肌质量明显下降(P<0.01),肌肉萎缩至高峰,之后萎缩减慢,但是快肌萎缩出现地相对较晚;2)离体灌流肌肉的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检测表明,比目鱼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进行性下降,在去负荷后14d时即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快肌跖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改变;3)离体灌流肌肉的肌疲劳度检测发现,虽然后肢快慢肌疲劳程度呈下降趋势,但仅在去负荷28 d时才观察到比目鱼肌的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去负荷肌萎缩后,小鼠后肢骨骼肌快肌和慢肌的单收缩力、强直收缩收缩力进行性降低,且慢肌尤为显著;而肌疲劳度的下降则选择性地在慢肌比目鱼肌中发生.

  • 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徐林新;李二红;彭红艳;王静平;秦文齐;路闯;张楠

    目的:调查某训练基地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演习中1121例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延迟性肌肉酸痛评分法(DOMS)进行疲劳程度分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肌疲劳后疼痛程度,并分析不同专业、季节以及不同军龄、驾乘时间等因素对肌疲劳的影响.结果:坦克乘员肌疲劳总体发生率38.8%,其中,驾驶员组肌疲劳发生率53.3%,非常显著高于车长组的17.4%(P<0.01);1年军龄组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2年军龄组及≥3年军龄组(P<0.01);驾驶员组VAS评分(7.3±2.4)分,非常显著高于车长组(4.7±1.3)分(P<0.01);从事坦克专业驾乘时间<4年组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9年组(P<0.01);7月、9月和1月份演习时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5月和10月(P<0.01).肌疲劳发生率以腰骶部高,为49.5%,下肢低,为9.7%;肌疲劳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占51.5%,中度占37.5%,重度占11.0%.结论:实兵对抗演习中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较高,与军龄、演习季节、乘员专业及从事时间、作业姿势、舱内环境、工作负荷、演习科目等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 作者:

    关键词:
  • 肌疲劳对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作者:王国祥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1)跖屈运动引起比目鱼肌疲劳后,H/Mmax(大H波与大M波振幅比值)下降至运动前的63.07±16.57%(P< 0.01),且运动终止后较长时间仍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2)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Mmax下降至运动前的85.33±10.25%(P<0.01),而后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3)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波阈值与安静时比较明显升高.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受到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也受到类似影响.

  • 健康成人延迟性肌肉酸痛31P-MR波谱及其与肌酸激酶、酸痛指数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希海;陈超;卢昊宁;孟帆;李飞;王子文;富聪聪;夏丽莹;富西湖

    目的 分析健康志愿者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31P-MRS影像特征,及其与肌酸激酶(CK)、酸痛指数相关性.方法 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运用短距离重复跑运动模式进行训练以获得DOMS模型,且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1、2、3、5、7d对右侧股四头肌进行31 P-MRS扫描、血清学CK浓度检查、肌肉酸痛指数评分,分别测量31P-MRS无机磷酸盐(Pi)、磷酸肌酸(PCr)和三磷酸腺苷(ATP)峰下面积,并计算Pi/PCr、PCr/ATP、Pi/ATP比值.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各指标不同时间上的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31P-MRS测量结果与CK值、酸痛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名健康志愿者右侧股四头肌31P-MRS检查显示Pi峰下面积、Pi/PCr在运动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运动后1~2 d达到大值(分别为0.33 ±0.04、0.27±0.03),两者在时间上有一致性.PCr及ATP峰下面积在运动后即刻较运动前明显下降,在运动后1d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分别为0.28±0.05、1.22 ±0.04).CK在运动后即刻轻度增高,运动后1d血清中CK[(577±223) U/L]明显增高达到峰值,运动后2 d[(483 ±229) U/L]逐渐下降但仍明显高于运动前水平[(86±30) U/L],运动后7dCK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Pi峰下面积及Pi/PCr与CK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1、0.614,P值均<0.01).PCr峰下面积、ATP峰下面积与CK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4、0.188,P值均>0.05).Pi峰下面积、Pi/PCr、Pi/ATP与酸痛指数相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2、0.758,0.616,P值均<0.05).结论 31P-MRS能够有效评估DOMS后骨骼肌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31P-MRS与血清学指标、肌肉酸痛指数能够对DOMS进行综合评价,十分有助于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 应用近红外血氧测定研究咬合垫对咬肌疲劳疼痛的影响

    作者:姜婷;黄冬旭

    目的:应用近红外血氧检测方法,连续即时地测定患者戴用咬合垫前、后持续强力咬牙时咬肌内的血氧含量,并和咬肌疲劳和疼痛发生的主观感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肌疼痛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测的关联,进一步探讨咬合垫是否能延迟持续负荷时肌疲劳及疼痛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双侧咬肌肌电活动协调的健康青年男性25人,按戴用咬合垫的种类不同分成以下5组:(1)空白对照,(2)1.5 mm厚软质咬合垫,(3)2 mm厚硬质咬合垫,(4)4 mm厚硬质咬合垫,(5)假性咬合垫.在大咬合力的30%时持续强力咬牙并应用近红外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连续测定咬肌血氧变化,记录咬肌出现疲劳和疼痛的时间,并和血氧变化比较探讨其相关性.在咬合垫戴用即刻、戴用1周、戴用2周、摘下即刻、摘下1周、摘下5周重复以上检查.结果:测得的咬肌疲劳出现时间、咬肌疼痛出现时间、疼痛耐受时间的可重复性高,3次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氧含量变化曲线中存在曲率的突变点,又称"拐点",而这一点和咬肌疼痛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时间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戴用前相比,所有咬合垫组戴用1周内疲劳和疼痛出现时点均提前,1.5 mm软质咬合垫组戴用2周后疲劳和疼痛出现时点分别延迟2.75 s和8.0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质咬合垫组没有显示对疲劳和疼痛的延迟作用.结论:近红外血氧测定可以连续无损地监测咬肌代谢情况,有望成为能反映咬肌疲劳疼痛出现时点的有效手段;软质咬合垫有助于延迟持续咬牙时咬肌的疲劳和疼痛出现时间.

  • 高原汽车驾驶员腰背肌中值频谱斜率的动态观察

    作者:于红;吴闻文;梁红英;侯树勋;孙菲;何丽华;王生

    目的:连续对驾驶员长途驾驶后,腰背肌等长收缩时中值频谱斜率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以此对腰背肌的疲劳进行评价.方法: 连续 5 d 使用Sorensen法对 8 名男性高原货物卡车驾驶员(平均年龄 29 6 岁)进行长途驾驶后腰背肌等长收缩的耐力测试,并通过体表电极对腰背肌中值频谱(MF)的变化进行记录.把 8 位驾驶员每天测量的MF之斜率合并,动态观察总体MF斜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 本组 8 位受试者总体MF斜率与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 83,P<0 05).该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地区连续长途驾驶,其腰背肌耐力疲劳逐步累积.结论: 本研究尝试性地通过中值频谱斜率动态变化的规律对肌肉的疲劳进行评价,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