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机磷中毒的主要并发症

    作者:黄岱坤

    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1987年斯里兰卡Senanayake报道首例IMS,迄今已有数10例报道,绝大多数为口服重度中毒患者.中间综合征出现于急性胆碱能危象之后、迟发性神经病之前,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因此称中间综合征.中间综合征发生在急性中毒后2~4天,个别7天之后,4~18天康复,其发生的机理可能与有机磷农药中某些杂质有关.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主要受累肌肉为肢体近端肌肉和屈颈肌,第Ⅲ~Ⅷ对颅神经和X运动支支配的肌肉常累及.

  • 颈性眩晕患者的颈肌锻炼方法

    作者:李中实;石东平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患者 颈肌
  • 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相对峰力矩的影响

    作者:王艳国;严隽陶;房敏;朱燕;孙武权

    目的 探讨正常人和颈椎病患者颈椎后伸和前屈肌群相对峰力矩(PT/BW)的特征以及推拿对其指标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分颈椎病组(52例)和正常对照组(48例),每组按性别、年龄相匹配分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亚组.推拿治疗10次,运用等速肌力测试仪分别在90°/s和150°/s两种角速度对推拿治疗前、第一次推拿后即刻及第10次推拿以后进行PT/BW值评定.结果 正常青中老年三组等速运动前屈和后伸PT/BW有增龄性降低的趋势(P>0.05),颈椎病青年组的前屈和后伸PT/BW和中老年组后伸PT/BW均较同年龄正常组降低(P<0.05),经推拿治疗,青年组在第一次治疗即刻后伸PT/BW和10次后前屈和后伸PT/BW以及中老年组10次治疗后的后伸PT/BW比治疗前增大(P<0.05).结论 正常人颈部肌群肌力存在增龄性减弱,颈椎病青中老年患者颈前屈和后伸肌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降低,推拿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肌力.

  • 中药离子导入与手法治疗颈椎病1000例

    作者:丛新丽;李树祝;傅利民

    我们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颈肌按摩、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弹拨松解和颈椎牵引的方法治疗颈椎病100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家兔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作者:张军;齐越峰;孙树椿

    目的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肌肉的肌张力明显高于对侧及正常组,模型组受牵拉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及正常组.结论颈椎两侧肌肉平衡状态失调可使受牵拉侧颈部肌肉痉挛,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成功建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

  • 颈部肌力测试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曹;周卫

    在受到刺激时,人体骨骼肌产生缩短或(和)张力,藉以完成躯体的运动或(和)抵抗外力,根据肌肉收缩时其两端的张力与负荷(即肌肉产生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的关系及是否产生关节运动、骨骼肌收缩方式,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与后负荷相当,肌肉有明显的缩短或延长,并使关节产生运动,故又称为动力性收缩(Dynamic contraction)[1,2].

    关键词: 肌力测试 颈肌
  • 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房敏;严隽陶

    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一大特征。追溯近年来对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轨迹,发现颈部软组织病变不但贯穿颈椎发病始终,而且是临床多种症状的主导性病因。颈椎骨病变可看作是软组织病变的结果,是颈椎病病程中从属于软组织病变的附属表现。  1 颈部软组织病变的临床意义  1.1 颈部肌群退变为前提维持颈椎动力平衡的肌力是保持姿势的必需条件,而肌群力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头颈姿势的改变。为维持平衡,头颈在屈曲时颈肌拉力增强[1],长期的低头工作易使颈肌过劳,引起颈肌慢性劳损,久之颈肌肌力减弱,致使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2];有研究证实[3],等长收缩时,所有颈部肌肉同时收缩,导致肌肉内小血管萎缩,肌纤维断裂,而大多数颈肌借助于筋膜组织与骨膜融合附着于椎骨上,如处于不良姿势,肌肉起止点部始终受到牵拉,便形成了颈痛等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

  • 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

    作者:朱清广;房敏;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周楠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痛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 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 kg.分别用BiodexⅢ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 针刺与西药对照治疗颈肌紧张性头痛疗效观察

    作者:徐天舒

    用针刺治疗颈肌紧张性头痛,近期治愈率为55.3%,与服用扶他林组比较,χ2=89.03,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而且针刺组1疗程内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χ2=4.009,P<0.05,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葛成永

    痉挛性斜颈是以颈肌不自主痉挛造成斜颈为主症的一类疾患.其起病缓慢,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从西医的角度观察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运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病变肌肉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运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以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将笔者运用BTXA与针灸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39例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 超声诊断颈部鱼骨并脓肿1例

    作者:彭于东

    患者男,44岁.因右侧颈部发现包块2周余伴压痛来我院检查,彩超检查发现右侧颈部肌层内一大小为0.5 cm×0.3 cm的不规则低回声团,内可见一大小为0.3 cm×0.05 cm的强回声带,一端锐利,另一端较钝,尖端朝向颈部外侧(图1),该团块距气管2.3 cm,周边可见数个较小低回声团,其中一个大小为1.4 cm×0.5 cm.追问病史,患者自诉1月前吃鱼(黄颡鱼,俗称黄姑)时感觉鱼刺卡在喉咙,后在我院行喉镜检查未发现异常,1周后自觉右侧颈部逐渐肿大,现出现明显肿块,有压痛,故来检查,了解病史后仔细辨认团块内强回声带形似鱼骨,遂提示右侧颈部肌层内低回声团(脓肿可能)并强回声带(鱼骨可能),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该患者后在我院行穿刺抽出脓液约2 ml,然后行右颈部深异物脓肿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颈肌层内一直径3 cm的囊性包块,内可见一长约3 cm的粗鱼骨.

  • 32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底组织缺损的护理

    作者:沈万琴;方荣凤

    报告了32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肿瘤术后口底组织缺损的护理.术前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仔细检查口腔卫生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理,注意保护供区皮肤.术后给予正确的体位,防止牵拉、扭转肌皮瓣;给予充分、合理的营养支持,采用口腔冲洗等方法预防皮瓣感染;密切观察负压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保持引流管通畅;认真观察有无窒息、血管危象等并发症.本组发生窒息2例、血管危象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除1例肌皮瓣远端坏死、肉芽组织生长而行二次修整术外,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

  • 儿童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六例分析

    作者:战永才;王宪华;王萍;于美平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是急性有机磷中毒经救治于急性胆碱能神经危象消失后1~4d,以部分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屈颈肌、四肢近端肌肉和呼吸肌的肌力减弱或麻痹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我们15年中收治该病患儿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肩胛舌骨肌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国元;崔顺九;崔志刚

    目的阐明肩胛舌骨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2003年收治的19例肩胛舌骨肌综合征的诊治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例肩胛舌骨肌综合征患者(18例成人,1例2岁婴儿)中左侧肿块12例,右侧肿块7例,未见双侧同时肿块.18例成人采用分离松解肌肉之粘连,同时行肩胛舌骨肌下腹切断或/和部分切除(其中1例行下腹全程切除)的治疗方法,全部治愈.得到随访的14例未见复发.1例婴儿采取观察方式.结论对肩胛舌骨肌综合征患者,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就会减少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手段,通过手术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颈肌 肌骨骼肌病
  • 气管壁缺损的胸锁乳突肌锁骨瓣修复

    作者:陈飞;梁传余;王力红;李彬;刘世喜;叶惠平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锁骨瓣在修复气管壁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3年11月~2004年5月间采用胸锁乳突肌锁骨瓣治疗的气管离断伤及狭窄共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1~59岁,中位年龄41岁.其中气管完全离断4例,缺失的气管段短为3.8 cm,长为5.7 cm;气管狭窄5例,气管狭窄部位2~5环2例;3~7环1例;4~7环2例.结果术后皮下气肿2例,气管内肉芽生长3例,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拔除"T"形管,拔"T"形管后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8例发音正常,1例轻微声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重建气管腔均完全上皮化并无明显狭窄.结论胸锁乳突肌锁骨瓣有良好血液供应,手术简便,在同一术野操作,远期疗效好,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气管狭窄修复重建材料.

  •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范文君;许为青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与前庭功能的关系逐步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查,并在一部分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病中发挥了协助诊断及评估病情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历史、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 223 300例眩晕病人颈肌、颅骨振动诱发眼震的诊断价值

    作者:

  • 前庭诱发肌电位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叶意;蒋涛

    前庭诱发肌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是由强声刺激在收缩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记录到的短潜伏期双向(p13-n23)肌电图(EMG).目前有人将其译成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但我们认为,前庭诱发肌电位的译法更符合中文习惯,也与其它电生理测试方法的译法一致.VEMPs可用于测试前庭一颈肌反射通路.目前,对VEMPs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临床应用的各个参数的设置也有了更多的比较和研究,VEMPs被证明是临床用于评价前庭功能的可靠的电生理测试手段.本文将对前庭诱发肌电位的原理,尤其是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介绍.

  • 量化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对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博琛;梁勇;刘小龙;赵靖;刘友利;李衍菲;张威;李琦

    目的 测试不同头位状态下的胸锁乳突肌肌电和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分析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与cVEMP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量化后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对cVEMP的影响.方法 选取无耳疾史、听力和前庭功能正常、经cVEMP测试波形分化良好的健康青年人30名(60耳),分别记录在不同向对侧偏向头位(与矢状位呈90°、60°、45°和30°)下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和cVEMP,分析量化后的表面肌电与cVEMP振幅和潜伏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VEMP的P1和N1的总体潜伏期分别为(12.50±2.39)ms和(19.79±3.16)ms,不同头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6和0.52,P值分别为0.46和0.67).不同头位下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6.63,P<0.01),cVEMP的P1-N1振幅随头位及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变化而变化,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F=55.47,P<0.01).将多次不同肌电下记录到的cVEMP振幅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进行线性拟合模型检验,拟合函数为Y=0.769X(r2 =0.591,校正r2=9.590).结论 cVEMP的潜伏期与胸锁乳突肌肌电大小无关,而cVEMP振幅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存在明显的正线性相关.选择合适的头位记录cVEMP,特别是量化肌电与振幅的关系,将有利于增强cVEMP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空军飞行人员颈肌强度分析

    作者:夏凌;陈小萍;李交杰;季思菊

    目的 测量空军飞行人员颈部肌群强度,分析不同机种飞行员颈肌强度的差异及其与航空动力学环境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颈肌训练器对200名空军飞行人员颈部前、后、左、右侧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个方向测试10次,记录10次中大肌力及10次大肌力的均值.按机种及年龄分组,比较不同组间飞行人员颈肌群大肌力、平均大肌力.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 高性能战斗机组后伸,左、右侧屈肌群大肌力及大肌力均值高,分别为(216.6±68.6)N、(133.7±34.4)N、(154.8±50.5)N及(160.4±47.7)N、(101.6±28.6)N、(118.4±29.7)N;普通歼击机组前屈肌群大肌力及大肌力均值高,分别为(121.4±28.5)N和(85.2±15.7) N;教练机组后伸,左、右侧屈肌群大肌力及大肌力均值低,分别为(156.9±55.9)N、(101.9±43.3)N、(122.4±52.7)N和(110.8±42.6)N、(75.7±31.9)N、(82.3±30.5);预警机组前屈肌群大肌力低,为(98.3±24.7)N;运输机组前屈肌群大肌力均值低,为(71.0±22.0)N.高性能战斗机组与普通歼击机组颈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岁年龄组颈肌肌群大肌力及大肌力均值与>35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各机种飞行人员颈肌强度值普遍不高,且机种间差别不大,为防止高G值引起的颈部损伤,空军飞行人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需要加强颈肌强度训练.

9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