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干;张盛强;何风春;黎鸣;高群兴;陈东军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本研究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相应体征及MR或CT等影像学资料确诊的LDH,采用规范化非手术治疗,经规范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用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旨在探讨肌电图变化与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之间的相关性,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缩短无谓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瞿群威;熊涛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佳时机.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在急性期开始电针和超短波治疗,B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再加用电针治疗.结果:A组痊愈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8.3%,B组分别为68.3%和91.7%(x2=7.96,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前和发病第8天时异常肌电图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0天时BR波转为正常或轻度异常的例数A组明显多于B组(P<0.05),M波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回升A组也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急性期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佳时机.

  • 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形态学与骨骼肌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李庆雯;石田寅夫;郭义;桝田文八;马东明;李桂兰;王芬;王广军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再生过程中神经组织形态学以及骨骼肌肌电图(EMG)的影响,寻找较适宜的电针参数.方法:构建坐骨神经截断后神经再生室,以5 Hz和100 Hz电针刺激患侧"环跳""足三里"和"三阴交",每次治疗1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时间为20 w.以神经纤维银染以及超微结构观察电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生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Biopac多导电生理仪,测定腓肠肌EMG.结果:电针刺激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形态及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功能的恢复,其中以5 Hz电针组治疗效果佳.结论:电针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重要手段.

  • 电针不同穴位对孕鼠子宫肌电图变化的影响

    作者:陈淑萍;高永辉;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区对孕鼠平滑肌异常电活动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48只Wistar孕鼠(怀孕18~20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三阴交组(n=9),内关组(n=10),合谷组(n=8),三阴交加合谷组(n=11).1.5%氯醛糖和25%乌拉坦混合液腹腔麻醉后,于左侧子宫中段浆膜下放置一对针式不锈钢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切口皮下,记录子宫肌电图.在同一动物上分别给缩宫素和黄体酮造成实验性肌电活动异常加速和减慢的动物模型,分析肌电活动爆发波(快波)和慢波的幅度、频率.对照组不予针刺,其他各组选相应穴位,在每个穴区刺入2根针灸针,电针频率2/15 Hz,强度1~2 mA,持续20 min.结果:与对照组比,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和三阴交组对缩宫素引起的子宫肌电兴奋性变化(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合谷组对快波的幅度也有明显抑制效应;而电针内关组基本上没有明显影响.电针三阴交组及三阴交加合谷组均可减轻黄体酮对子宫肌电的抑制作用(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减低)(P<0.05),而电针合谷组和内关组的作用不明显(P>0.05).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抑制缩宫素的兴奋性效应及解除黄体酮的抑制效应的作用,在电针期间一直明显,而三阴交组仅在电针15~20 min时段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结论:不同穴位电针对子宫异常肌电活动的调节有其相对特异性.

  • 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对颈椎病手术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肌电F波的影响

    作者:谭涛;王世成;张贵娟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配合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和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F波波幅、时限及阈值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均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且治疗组F波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升高明显(P<0.05).结论: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 递增呼气相阻力的呼吸应答及其对人机同步的影响

    作者:郑则广;陈荣昌;王鑫;李寅环;罗群;刘杰;江荣斌;江梅;钟南山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阻力下正常人呼吸力学的改变,了解呼气阻力对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方法9例正常人在呼气阻力分别为0、5、10和15 cm H2O时进行呼气相阻力呼吸运动,观察膈肌肌电图(EMGdi)、胃内压(Pgas)、食管内压(Peso)、跨膈压(Pdi)、口腔压(Pm)和流量(Flow)的动态变化.结果(1) 随着阻力的增加,吸气相Peso和Pm的谷值(NPeso-in和NPm-in)逐渐减低,Pgas的峰值(PPgas-in)没有变化;而呼气相时,Peso、Pm和Pgas的峰值(PPeso-ex、PPm-ex和PPgas-ex)则逐渐增高.(2)吸气前,随着呼气阻力的增加,Peso、Pgas和Pm的基础压力(BPeso、BPgas和BPm)均逐渐升高.(3)在没有阻力或低阻力时,Peso、Pm和Pdi开始时间均迟于EMGdi.随着阻力的增加,这种差值逐渐减少,且在10和15 cm H2O时,Peso和Pm出现时间早于EMGdi;随着阻力的增加,Pgas和Flow出现时间均比EMGdi迟,且Pgas出现时间有延迟的倾向.(4)随着呼气阻力的增加,从吸气峰流速(FPeak-in)、75%峰流速(F75%Peak-in)和25%峰流速(F25%Peak-in)各时刻点与出现呼气流量时刻的时间差逐渐增加,而以Tdif[F25%(Peak-in)](F25%Peak-in时刻点与出现呼气流星时刻的时间差)的延长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呼气阻力时,吸气肌肉和呼气肌肉的活动均增强;当阻力较高时,腹肌的剧烈收缩将引起吸气前Peso和Pm升高,但没有影响吸气流速出现的时间;以峰流速的下降百分值作为吸气-呼气切换参数时,呼气阻力可引起呼气气流的延迟出现.

  • 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理论与术式

    作者:孙轶博;张洋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脑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病损则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即痉挛型脑瘫.脑性瘫痪又称Little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无法分类型、混合型等类型,其中痉挛型占60%左右,混和型中大部分为痉挛合并手足徐动型.这两型患者约占全部脑瘫病例的2/3左右,外科手术主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患者[1].

  • 铅、锰和正己烷神经损害的肌电图诊断

    作者:李六一;赵保记

    本文就我们近年所见到的铅、锰和正己烷作业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测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2~39岁,平均34.5岁,接触史为1~15 a.其中铅作业者5例(平均工龄8 a),锰作业者2例(工龄均为5 a),正己烷作业1例(工龄为1 a),作业环境中空气有害物质密度不清.8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周围神经改变的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四肢远端麻木,有手套、袜套分布的感觉障碍,肌无力、肌肉有刺痛.锰中毒患者有手指震颤感.正己烷作业者为女性患者,症状重:四肢瘫痪,肌肉有不同程度萎缩,下肢肌力零级.

  • 肌电图检查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应用26例分析

    作者:赵朝晖;靳广书

    目的 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6例四肢运动神经远端、近端多节段检查;F波、H反射及感觉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 每例均有3条以上神经受累;远端潜伏期延长77.9%;MCV减慢70.2%;SCV减慢50%;F波异常率91.3%,H反射异常率100%,神经传导阻滞占84.1%和波形离散占57.7%.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占42.3%.结论 GBS为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早期以神经根和近端神经损害为主:肌电图表现近端损害重、F波、H反射阳性率高.神经电生理检查是GBS早期诊断、分型、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

  • 面神经麻痹56例神经肌电图分析

    作者:宜昕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于病后1周内及2周后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并于3个月后复查.结果 与健侧比较,EMG无动作电位出现,NCV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明显者为面神经严重损害,恢复差;其次为轻,中度损害者,预后较好.结论 神经肌电图的检测为临床评估面神经的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 两种康复运动体式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伸肌对称性改善的效果研究

    作者:杨莹;李东红;樊炜骏;田少飞;房纬

    目的 观察两种康复运动体式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伸肌对称性的影响,筛选针对性更强昀运动体式.方法 选取非特异性腰痛患者4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birddog体式,比较双侧腰部伸肌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差.再将4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拱桥组20例和birddog组20例,并与正常拱桥组比较右侧腰部伸肌激活率(平均振幅比).12周训练后,比较两组MPFs和ODI评分.结果 患者组与正常组MPFs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拱桥组右侧腰部伸肌激活率较正常拱桥组下降(P<0.01);患者birddog组较正常拱桥组升高(P<0.01).训练后,患者birddog组MPFS差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患者拱桥组(P<0.01).结论 腰痛患者腰部伸肌对称性较正常人发生偏移.birddog式较拱桥式可以更有效的激活患侧腰部伸肌,从而改善腰部伸肌对称性,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子宫肌电图和血浆激素的影响

    作者:孙洪喜;孙桂霞;李香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子宫肌电图和血浆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要求PCEA的初产妇20例作为观察组,20例要求正常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在五个时间段记录子宫电信号、血浆激素和疼痛程度。T1:实施PCEA治疗前30 min内;T2:PCEA后30~60 min;T3:PCEA后60~90 min;T4:PCEA后120~150 min;T5:第二产程。结果在T2~T4阶段,观察组肌电图参数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在T5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第一产程[(465.1±87.5)min]和第二产程时间[(52.5±21.2)min]均比对照组的第一产程[(346.4±84.3)min]和第二产程时间[(30.3±16.7)min]长(P<0.05);T2~T5阶段,观察组初产妇血浆皮质醇浓度和疼痛程度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前列腺素E(PGE)和催产素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可明显降低自然分娩初产妇的疼痛程度和应激水平,在第一产程对子宫收缩具有暂时性抑制作用。

  • 儿童瞬目反射正常值测定及在Bell麻痹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穗晶;程传虎;刘红英;陈惠灵;邱金华

    目的 研究儿童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表面电极直接刺激眶上神经,诱发BR.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短潜伏期(R1),在双侧眼轮匝肌记录长潜伏期(R2、R2′).对20名(40侧)健康儿童和32例Bell麻痹患儿进行BR测试.结果 BR潜伏期的健康儿童R1平均值为(10.2±0.6)ms,R2和R2′分别为(29.1±1.7)ms和(29.2±1.6)ms.患儿组患侧BR各波潜伏期延长,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为Bell麻痹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神经危重症患者床旁肌电图检查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郁;吴敏仪;林镇洲;姬仲;吴永明;潘速跃;王胜男

    目的 探讨神经危重症患者床旁肌电图检查对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危重症病房(NCU)住院、且住NCU时间超过3 d的58例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床旁肌电图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直接肌肉刺激.对超过两个肢体共计3条及以上运动和/或感觉神经传导出现异常定义为多发神经传导异常,并进行分组后病因分析、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点的比较.结果48.3%(28/58)患者呈多发神经传导异常,为多发神经传导异常组,其余30例患者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多发神经传导异常组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12 ± 5)分vs.(16 ± 6)分]、在院高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值[4(3,6)分vs. 7(4,11)分]、脓毒症[11/30 vs. 21/28]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30 vs. 10/28]均更高,预后情况中机械通气时间[0(0,4)d vs. 6(0,16)d]、ICU住院时间[8(5,13)d vs. 14(7,20)d]均更长,出院后30 d [4(3,4)分vs. 5(5,6)分]及90 d [3.0(2.0,4.0)分vs. 6.0(4.2,6.0)分]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值、30 d(2/30 vs. 12/28)及90 d(4/30 vs. 15/28)病死情况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发神经传导异常是出院后30 d及90 d病死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多发神经传导异常患者电生理特点显示与其他病因组(14例)比较,危重病性神经肌病(CIPNM)组(14例)运动神经传导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形的比例更高(6/90 vs. 15/87),而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占比均更低(58/83 vs. 28/81、29/37 vs. 14/37、29/44 vs. 14/44;P均<0.05).结论 神经危重症患者常存在周围神经肌肉病变,且病因复杂多样,床旁肌电图检查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的病因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且对神经危重症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F波在糖尿病亚临床神经病变诊断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魏亚芬;刘永丹;卢冲;李晶鑫;殷萍;臧召霞;朴钟源

    目的:研究F波在糖尿病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分为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各20例,另选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参数主要包括:F波传导速度(Fev)、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出现率(Fpresent)、F波短潜伏期(Flmin)。结果在正中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对照组Flmin (20.17±1.80)ms、Flmean(22.28±1.15)、Fchd(2.75±1.03)显著低于无症状组Flmin(21.44±2.23)ms、Flmean(23.33±2.23)、Fchd (5.38±3.50),在Fpresent上,对照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对照组Flmean(45.28±1.15)、Flmin(43.17±1.80)、Fchd(3.75±1.03)显著低于无症状组Flmean(49.33±2.23)、Flmin(45.44±2.33)、Fchd(7.38±3.50),在Fpresent上,对照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方面,有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诊断DPN方面,F波是较为敏感的指标,有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

  • 食管膈肌肌电和跨膈肌压评估人体呼吸中枢驱动的敏感度

    作者:刘智达;邱志辉;谭康新;肖思畅;刘妙芳;罗远明

    目的 探讨采用食管膈肌肌电和跨膈肌压评估人体呼吸中枢驱动敏感度的差别.方法 研究对象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10名健康受试者,男4名,女6名;年龄22 ~ 34岁,平均(26 ±4)岁.采用膈肌功能检测导管记录受试者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时的跨膈肌压和膈肌肌电,开始吸人7%的二氧化碳,直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或因呼吸困难不能耐受为止.大呼吸中枢驱动的吸气动作包括:(1)通过鼻子进行用力快吸气(Sniff动作);(2)在功能残气位做大用力吸气至肺总量(TLC动作);(3)在功能残气位阻断气流后做大用力吸气(MIP动作).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或斜率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受试者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过程中,跨膈肌压和膈肌肌电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而增高,膈肌肌电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关系数(r值为0.83 ~0.98,均P<0.01)显著大于跨膈肌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关系数(r值为0.48~0.96,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1,P<0.05);膈肌肌电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线性相关斜率(16.3 ~32.5)显著高于跨膈肌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线性相关斜率(0.4~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0,P<0.01).做TLC动作时的膈肌肌电值[(211 ±48)μV]显著大于做MIP和Sniff动作时的膈肌肌电值[(161±48)μV和(145±37)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1,P<0.05);做TLC动作时的跨膈肌压[(58±27)cm H2O,1 cm H2O=0.098 kPa]显著低于MIP和Sniff动作时的跨膈肌压[(92±32)cm H2O和(95±2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5,P<0.05).结论 食管膈肌肌电在反映人体呼吸中枢驱动方面较跨膈肌压更敏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炎性反应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作者:吴庆庆;周少雄;李琛;刘鑫鑫;李妍妍;梁健球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炎性反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126例糖尿病患者按神经自觉症状和肌电图检查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70例)和DPN组56例,所有患者测血浆Hcy浓度、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肌酐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水平,分析Hcy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浆Hcy、hs-CRP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SDM组(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浆Hcy、hs-CRP、TNF-α水平与DPN相关,在控制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因素后,Hcy仍然为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Hcy血症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炎性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重神经损伤有关.

  • 电生理检测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兴华;王志传;戚晓昆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成年期隐匿起病、散发的、快速进展的累及神经系统多个功能解剖部位的变性疾病,以中老年居多.其临床表现按运动症候主要分2个类型:(1)以帕金森样症候为主要表现的MSA-P型;(2)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MSA-C型.实际上很多MSA患者以非运动症候首发,如尿便障碍、性功能障碍、汗腺分泌异常等自主神经症状.在2008年美国神经病学研究所提供的MSA诊断标准共识中,拟诊及可能的MSA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主要包括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且自主神经症状是首要的诊断依据,不难看出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对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 连枷腿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桑秋凌;赵丹;陈加俊;刘晓阳

    目的 探讨连枷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特点,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1例连枷腿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检查、颈腰椎核磁、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同时复习相关病例和文献,进行连枷腿综合征临床特点的分析. 结果 本病以非对称双下肢远端肌无力萎缩缓慢起病,向下肢近端进展,球部受累较轻.电生理见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波幅下降超过48%,甚至消失;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达球、颈、胸和腰骶四个区域.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异常升高. 结论 有关连枷腿综合征的研究较少,临床容易误诊,分析其特点有助于医生早期正确诊断该病并判断预后.

  • 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表面肌电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荣丽;谢斌;王宁华

    目前关于帕金森病(PD)患者肌肉运动功能的表面肌电(sEMG)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的研究亦较少,且结论尚存在一定差异[1-4],进一步了解我国PD患者和健康人群肌肉运动时sEMG特征的差异对PD的辅助诊断、肌肉功能状态的客观定量评价、药物和康复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比较了北京地区中老年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不同负荷水平下肱二头肌分别进行等长和等张收缩时sEMG线性特征(振幅和频率)的差异,旨在为临床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

408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