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176例临床观察

    作者:梅国胜;黄选玮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176例,以探索治疗此症的有效手段.采取循经远端取穴为主,局部不针或少针并配合独特的操作方法.结果有效率为93.8%.病因病理明确,择经取穴有的,操作得当,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 临床研究">"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谅;欧阳志;李正元;谢媛;刘伍立

    目的:探寻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7例病人随机分成经络-穴区带疗法(CPRT)组16例、常规针刺对照A组15例和卡马西平片对照B组16例,通过观测其肌肉痉挛波的振幅、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评价3种疗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2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振幅和频率改变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2对照组.结论:CPRT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和卡马西平片疗法.

  • 不同针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状态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丽平;周炜;王寅

    目的:研究不同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A组)、体针加头皮针组(B组)、体针加腹针组(C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D组).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B、C、D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A组(P<0.01),以D组疗效佳(P<0.01).结论:综合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 针刺与西药对照治疗颈肌紧张性头痛疗效观察

    作者:徐天舒

    用针刺治疗颈肌紧张性头痛,近期治愈率为55.3%,与服用扶他林组比较,χ2=89.03,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而且针刺组1疗程内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χ2=4.009,P<0.05,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 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作者:江晓霁

    目的:比较火针与毫针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7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9例采用火针治疗,穴取太阳、攒竹、颧NFDA2;对照组48例采用毫针治疗,取穴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4.6%、有效率92.4%,对照组治愈率45.8%、有效率8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火针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且疗效优于毫针针刺.

  • 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炜;王丽平

    目的:探讨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佳针刺组穴配方.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腹针组及体针组各30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腹针组患者痉挛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体针组患者痉挛也有改善,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腹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耳穴治疗习惯性痉挛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宏;张和增

    耳穴和心理疏导治疗习惯性痉挛患儿39例,采用问诊和量表方式调查了发病前的环境因素、教养方式、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发现学习负担过重和受体罚两种因素的百分比普遍高.相关变量分析发现,不良教养方式(受体罚)与其症状的发生和存在有显著正相关.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作者:张自茂;冯崇廉;皮周凯;范小艳;陈惠琼;张洁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 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观察

    作者:王东升;王顺;尚艳杰;崔晓梅

    目的:比较推针手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取合谷、后溪、外关.推针手法组42例,针刺得气后施以推针手法,带力向下插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重插轻提,留针30分钟;常规针刺组38例,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和掌指关节活动度为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30天、6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推针手法组的总有效率81.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7 9%(P<0.05);推针手法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和掌指关节活动度变化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吊针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悦;杨振辉;孙英霞

    目的:观察吊针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50例采用吊针治疗,常规组5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药物组50例采用口服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及常规组有效率同药物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观察组的愈显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针刺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有效,吊针的应用更显著的提高了疗效.

  • 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手痉挛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利春;王志勇;康西忠;贾丽娟

    目的:观察内关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中风患者手部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36例)、慢速捻针组(34例)、快速捻针组(30例)、单纯提插组(35例)和提插捻转组(37例).均取内关穴,每天针刺2次,每次5分钟,并配合康复训练.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FMA)手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手痉挛即刻有效率和治疗8周后有效率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6.7%、55.6%,慢速捻针组为82.4%、85.3%,快速捻针组为96.7%、90.0%,单纯提插组为80.0%、82.9%,提插捻转组为94.6%、91.9%,快速捻针组与提插捻转组疗效优于其他3组(P<0.01).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和FMA评分提插捻转组、快速捻针组均优于其余3组(P<0.05,P<0.01),且提插捻针组和快速捻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有非常肯定的即刻效应,提插捻转手法与快速捻转手法对痉挛的抑制效果佳.

  • 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疗效观察

    作者:雷正权

    选用带有不同极性的磁极针,采取两针(N极针和S极针)相距2~3 mm同时平行刺入面部阿是穴的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结果:治疗后面肌痉挛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每天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90.6%.结论:依据磁极针的特点,采取特殊的刺法,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进而为使用该针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 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对颈椎病手术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肌电F波的影响

    作者:谭涛;王世成;张贵娟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配合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和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F波波幅、时限及阈值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均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且治疗组F波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升高明显(P<0.05).结论: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 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及其与解剖学的关系

    作者:吴炳煌;陈跃;董卫国;吴志常

    目的:探索并研究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疗效与选用面部经穴相关解剖学关系.方法:在总结多年来以浅针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的基础上,根据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特点和肌电图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组合针灸治疗处方.结论:浅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所选用面部经穴与相应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若将两者有机结合,精选穴位进行组方,是浅针减少病人针刺痛苦,又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 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志强;谭吉林

    目的:介绍针灸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对近10年来针灸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而且疗效好、取穴灵活、方法多、无副作用,但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 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作者:刘培强;苗红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应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肌肉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42,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治疗中,电针与康复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肉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 巨刺治疗面肌痉挛40例

    作者:蓝先金;邱晓虎

    面部痉挛是指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地抽搐或跳动.我科近3年来采用巨刺治疗面肌痉挛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病人来源于门诊和住院.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小8岁,大73岁.病程短8天,长1年半.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小10岁,大69岁.

  • 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作者:高智颖

    目的:观察电针跷脉穴对中风偏瘫后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侧上肢均按传统取穴进行针刺,患侧下肢分别针刺跷脉穴(治疗组)和传统穴位(对照组),治疗组下肢接入电针仪,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2.8%;且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跷脉穴对缓解偏瘫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