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鍉针循经感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析

    作者:谢佳更;王顺

    目的::观察电鍉针循经感传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0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电鍉针非经非穴,观察组采用电鍉针循经感传手法,治疗1次/d,约30 min/次,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四周,治疗第2周、第4周时比较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天数、McGill疼痛评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2周后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McGill疼痛评分、明显减少、头痛天数较治疗前缩短,此时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述治疗继续改善,此时观察组改善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电鍉针循经感传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具有明显持续效应,这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BDNF有关。

  • 穴位刺激和心脏病灶产生的传入信号在脊髓内跨节段整合作用的研究

    作者:燕平;朱忠春;郭慧颖;林文注

    目的:探讨建立"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为研究经络实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甘氨酸抑制剂士的宁,提高脊髓兴奋功能,观察针刺发生的传导性脊髓场电位与病灶兴奋的传入冲动在脊髓内的重叠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刺激心脏前仅能从L4和L6记录到SEP,而刺激心脏后SEP还可在T3和少数C7记录到.皮下注射士的宁后,SEP能够从每例动物的C7中记录到,并且随着传导性SEP到达C7,动物的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对照组针刺"足三里"后可在L4和C6记录到SEP,皮下注射士的宁后,SEP也可在T3记录到.结论:士的宁背景下的传导性SEP可做为"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

  • 逆向电刺激大鼠背侧皮神经对相邻脊髓节段Aδ类传入纤维机械感受特性的影响

    作者:孙启新;赵晏;张世红;史文春;王会生

    目的:分析循经分布的Aδ类初级传入纤维在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中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和意义,从而探讨外周神经参与经络活动的机制.方法:自近中端断离循足太阳膀胱经分布的胸9至胸12脊神经背侧皮支,在其中一支上施加逆向电刺激,以相邻脊髓节段的一支上Aδ类单位放电为指征,测定单位的适应特性、机械感受阈值、感受野形状和面积、感受野的敏感点数及其位置、传导速度等机械感受特性.在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上施加逆向电刺激后,观察上述各种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结果:在67只大鼠上观察了90个Aδ类初级传入纤维的机械感受特性和跨节段刺激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快适应和慢适应单位分别占31.1%和68.9%,适应时程为20.82±2.51 sec(n=90).机械感受阈值0.21±0.03 mN.平均感受野面积17.76±3.40 mm2,感受野内敏感点数为1.79±0.11个,77.3%(n=88)的敏感点循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二直行脉之间分布.逆向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背侧皮支后(0.45 mA,0.1 ms,20 Hz,持续10 sec),71.9%(n=64)的单位感受野增大,全部单位感受野均值增大为71.98±13.07 mm2,显著大于对照,P<0.001.每个感受野内平均敏感点数显著增至3.08±0.25个,P<0.01.71.7%(n=60)的单位机械阈值下降,均值降至0.12±0.04 mN,显著小于电刺激前,P<0.001.这些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大多出现于相同的Aδ纤维群中:都具有慢的传导速度、低的机械阈值、大的感受野和慢适应特性.结论:循经分布的Aδ类机械感受纤维可被相邻脊髓节段上的皮神经逆向电刺激所激活,表明在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前提下,两相邻皮节传入神经的外周末梢间产生了信息传递,即相邻脊髓节段的末梢之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Aδ类纤维参与了这一过程.记录单位的分布及其反应特征均具有循经性,这可能是中医学经络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 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对大鼠C类机械感受单位传入放电的影响

    作者:张世红;赵晏;孙启新;史文春;王会生

    为确定参与外周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信息传递的纤维类别,实验采用在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的方法,观察了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对C类机械感受单位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发现,87.5%(35/40)的慢适应和50%(5/10)的快适应C类机械感受单位在刺激后90 sec内放电频率显著增加,以30 sec内放电增加为显著(P<0.001).对机械刺激后放电越长的单位以及慢适应单位更容易被跨节段电刺激激活.感觉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与其对跨节段电刺激的反应无关.结果提示,C类纤维参与了外周神经末梢之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这可能是循经感传发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

  • 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

    作者:陈波;郭义;赵雪;刘阳阳;李忠正;李迎红;郭永明

    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核苷酸,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外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维持、DNA和RNA合成等.针刺信号传导过程中,ATP可影响针刺效应,针刺可改变ATP、ATP酶在相关靶器官或中枢系统的含量,ATP在针刺效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俊岭;陈振荣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②经脉-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00年度经络研究进展

    作者:刘俊岭;陈振荣;胡翔龙;荣培晶

    本文综述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2000年度的工作进展.过去的一年中,经络研究在循经感传的中枢及外周机制、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等方面围绕各自提出的假说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①针刺引起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等信息可沿着肌肉的长轴双向跨神经节段传递,Aδ和C类神经纤维介导此传递过程,并受交感活动的影响;支配穴位区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针刺穴位可引起大脑皮层体觉区及运动区磁共振反应,促使皮层功能活动的同步化.②心包经、心经和心脏在脊神经节和脊髓背角有特异性会聚,在脊髓内由颈部背角到胸部的侧角等可通过交感节前神经元与心脏联系;脊神经节及脊髓内的CGRP等神经肽、阿片肽受体以及外周血液中单胺类递质等均参与其联系过程.针刺胃经经穴可特异性地调节胃肠功能活动,外周血液、胃内及延脑极后区内胃肠肽的水平;胸部脊髓背角是胃经穴位电针和胃扩张信息汇聚和整和的部位.③沿经脉循行线特异性出现的高温带或低温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现象,高温带的产生与该处组织能量代谢的旺盛、皮肤微循环的增强有关.针刺胃经穴位时在其循行线上和胃内出现含蛋白质的液晶颗粒;经脉循行线具有低流阻特点,组织液的定向流动受动脉压、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对国内外古代和现代经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研究.

  • 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

    作者:赵晏;孙启新;张世红;贾军;曹东元;郭媛

    目的:研究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多种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资料.方法:在大鼠足太阳膀胱经上刺激一个穴位的支配神经,用电生理学方法在相邻节段或者相隔多个节段的穴位支配神经上观察放电数的变化.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模型上,使用辣椒素损伤肽能神经,并应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A(NKA)的激动剂和NK-1受体、H1受体拮抗剂观察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首次证实了模拟穴位刺激可引起沿经脉线的跨节段信息传递,这种跨节段信息传递现象符合人体循经感传的特性,可能是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用辣椒素处理破坏肽能神经纤维后,跨节段信息传递明显减少.SP、NKA和CGRP均使跨节段信息传递易化,三种神经肽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为:SP>CGRP>NKA.应用NK-1受体阻断剂wIN51,708、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则可使跨节段信息传递减少.结论:SP、CGRP、NKA、组织胺等,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介导外周跨节段的信息传递.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促进这种信息传递.提示循经感传是由多种递质和受体介导的,并且可以从经脉线上直接采集电信号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指标.

  • 对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作者:王毅;蒋大宗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络实质至今未能有统一认识的主要原因,认为把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脏腑相关问题,根据人体神经系统的特点,把经穴-脏腑相关问题进一步分解成和脊神经有关的以及和脑神经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使经络实质研究问题简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较容易进行,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态度.

  • 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观察

    作者:吴宝华;胡翔龙;许金森;杨广印;李来兴;黎宝娇;陈捷;陈麟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q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 中年人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琦;谭亚芹

    目的:探讨中年人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年人243例,对其进行体质判定,并予以循经感传测定,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步探讨中年群体中与循经感传出现有关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9种体质的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特禀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中年人群中平和质(P=0.001)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正向影响.结论:体质可能是影响PSC出现的因素之一,平和质为PSC现象出现的易感体质,临床可利用其提高循经感传出现率,从而提高针刺疗效,此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 建国以来"经络的实质”研究概况

    作者:赵平平

    建国以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中医特别是经络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1964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了针灸经络研究所.特别是当针刺麻醉成功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之后,1986年"十四经的循经感传、循行路线的检测及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七五”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1990年"经络的研究”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国家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随后又被列入"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为此,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研究、解释中医的经络,提出了涉及人体五大系统的24种假说和五大经络现象,概况如下.

  • 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许金森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在理论上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并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文章从循经感传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经脉循行线理化特性的研究3个方面对目前经络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以期对今后的经络研究有所帮助.

  • “循经感传”的源流考证

    作者:林驰;郑美凤;黄涛;罗菊芬

    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没有指代循经感传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对该现象的描绘却十分丰富,主要从针感感应和针感传导两方面进行表述,其中得气、气至病所等是高频词.随着现代针灸研究的开展,循经感传现象不再仅是临床实践的现象,更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出现了“经络感传”“针响”“经络传导和感应”“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等专有名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循经感传”这一突出其循经性特征的表述.1978年全国经络研究协作组建议统一使用该名称来表述相关的经络现象,此后该词才逐渐被教材、著作、文献等沿用至今.同时其定义也日臻完善,包含了“刺激穴位-产生得气感-沿经脉传导-被大脑感知”四要素.

  • 临床研究">"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谅;欧阳志;李正元;谢媛;刘伍立

    目的:探寻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7例病人随机分成经络-穴区带疗法(CPRT)组16例、常规针刺对照A组15例和卡马西平片对照B组16例,通过观测其肌肉痉挛波的振幅、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评价3种疗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2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振幅和频率改变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2对照组.结论:CPRT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和卡马西平片疗法.

  •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作者:何兴伟;王柏阳;黄建华;周珊玲;黄小彬;吴建华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作者:谢浩然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 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作者:柏芳芳;谭亚芹;苗茂;翟伟;王琦;刘亮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与不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0名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26例)、中年组(243例)、老年组(27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质判定,并予以循经感传测定.观察比较各组的体质分布情况、循经感传出现及感传程度情况,并用Logis 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各组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受试者的9种体质分布: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构成比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及感传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人群的9种体质的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特禀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而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组的不同体质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分布趋势和整体人群相对一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平和质(P=0.025)、特禀质(P=0.018)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而血瘀质(P=0.043)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负向影响.青年组气虚质(P=0.025)、痰湿质(P=0.019)、血瘀质(P=0.012)、气郁质(P=0.035)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负向影响;中年组平和质(P=0.001)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正向影响;老年组平和质(P=0.006)、阴虚质(P=0.004)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出现情况与不同的中医体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可利用其提高循经感传出现率,从而提高针刺疗效.

  •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机理的临床研究

    作者:阮传亮;张永树;黄聪阳;苏稼夫;庄垂加;武志鹏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 神经—骨骼肌的继发性兴奋——"循经感传"机制研究(Ⅰ)

    作者:朱兵;贲卉;徐卫东;荣培晶;李宇清

    方法:用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组织和后肢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腓肠肌、趾长伸肌-胫前肌.结果: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腓肠肌纤维兴奋过程中的去极化电位形成的综合电流能刺激穿越该肌的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兴奋反应.结论:由于外周神经中还包含有传入的感觉神经,即可能引起该神经感受野出现继发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和运动反应可能涉及到中医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的机制.

11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