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计算机控制式电针刺激脉冲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检测

    作者:陈玄;郑忠楷;叶笑然;韩静;黄晓卿

    目的 针对目前电针仪输出脉冲频率组成固定而规则度高、普遍产生针感快速减弱或消失的缺陷,研制新型电针刺激脉冲输出装置.方法 以计算机编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制作可通过人机界面精准地控制电脉冲串频率组合的装置.检测该装置输出的一种不规则性脉冲串,以视觉评分法评价和比较此种脉冲串和规则脉冲串刺激志愿者足三里及合谷穴位30min的针感变化.结果 该装置可设置任意多种规则或不规则电脉冲波,且具有储存和复现所输出的刺激波的功能,与规则脉冲刺激波比较,适中度针感明显延长(P<0.05).结论 该装置能够设置、保存和再现电针刺激脉冲,并可输出具有持续电针针感电激脉冲串.

  • 筋骨针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作者:杨春海;郭燕

    筋骨针灸疗法是由针和艾灸组成.进针深度可达筋骨,是一种密排进针法,针感较传统针灸强,进针部位有规律,是一种反阿是穴疗法.对消除疾病所产生的疼痛症状有明显的疗效.我科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运用筋骨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关于建立“针感信息学”的构思

    作者:张兵;蔡昭莲

    “针感”是传统医学中针刺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相互融合,“针感”的概念逐渐广义化、现代化,除了局部感觉、循经感传,还有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器官的活动或反射等延伸内容。与针感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丰富多样又有律可循,生理、病理是产生针感的基础,而人群、病种则承载了针感的多样性。熟知针感知识,对年轻针灸医师提高临床疗效有益,建立“针感信息学”,可以实现针感知识的规范和普及。

  • 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作者:张鹏;林驰;王培;赵珉一;胡妮娟;郝杰;胡尚卿;吴桂雯;朱江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关键词: 得气 针感 试验设计
  • 巨刺阿是穴为主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作者:蔡晓刚

    目的:应用巨刺阿是穴为主治疗肩周炎,观察其疗效.方法:巨刺组患者84例,用2寸毫针针刺健侧阳陵泉穴,待有针感后再用尺寸适宜的毫针针刺与患肩酸困明显处相对应的点(阿是穴),有针感后令患者做前举、外展、划圈等动作,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 min,其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回家后自行功能锻炼.结果:84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40例,未愈16例.结论:巨刺阿是穴对肩周炎症状较轻、痛点明显者效果明显,特别是有明显的即时效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规律研究

    作者:刘菲;杨晓光;李学智;付妮妮;席小芳;任毅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现象的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针灸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527例健康大学生进行体质分析及中医体质分型,并观察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的针刺感觉,对各体质间的针感性质及强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感觉以酸、麻、重、胀、钝痛和循经感传等为主,受试者感受多的是“胀”感,占90.3%,其次是“酸”感,占45.9%;除循经感传外,其他5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出现率高(P<0.05).在平和质人群中体会到的“酸”感强度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更大(P<0.05),而“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和阳虚质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出现的频次没有差异性和特异性.受试者感受到的酸感强度可能是针刺时产生镇痛的原因,提示针刺效应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针刺时需因人施术、因人施治.

  • 针刺得气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作者:张贵锋;黄泳;唐纯志;王淑侠;杨君军;单保慈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封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技术,基于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得气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非穴组、对照组,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非穴针刺、不针刺,以'3 F-FDG为显影剂,运用PET进行脑部扫描,获得志愿者脑功能区萄萄糖代谢变化的图像数据,扫描完毕随即运用针刺感觉量表量化志愿者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所得图像数据分为酸麻胀重感组、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进行比较,数据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 2.0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临床针刺效应:外关穴组6人,5人有酸麻胀重感,视觉模拟评分(VAS) 4.23士1.50;非穴组6人,5人有刺痛感,VAS 5.73士2.40;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成像结果按照P<0.001、相连像素大于10个的统计学标准:酸麻张重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7,13,20,22,39,42,45,主要涉及左顺叶、颜上回等;刺痛感痛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18,19,22,24,25,32,36,40,45,主要涉及左边缘叶、海马回等.结论:针刺腧穴产生的感觉主要以徐和的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针刺非穴产生的感觉以刺痛为主,前者所激活脑区的调控功能与腧穴的主治作用密切相关;得气的关键与愉穴的定位准确度相关;针刺得气是"针刺""腧穴""感觉洲腧穴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 “得气”“气至”“针感”概念之我见

    作者:林驰;马良宵;苑鸿雯;张鹏;齐丹丹;李静;辛思源;胡妮娟;郝杰

    得气、气至、针感,三者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得气和气至均有“针与经气相得”和“经气调和”之意,同时气至还有针前气至和气至病所的涵义.针感包括患者针感和医者手下感.其中,患者针感既包括反映针下得气的,也包括能反映气至气调的,还包括与经气变化无关的针感.因此气至的概念包含得气,而针感的概念与气至和得气均有交叠之处.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得气”,应理解为“针与经气相得”,主要研究方向有文献研究、得气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以及得气的客观量化研究.针感作为体察得气的重要指征,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 针刺得气类评测工具研究现状及应用概述

    作者:郝歆宇;鲁凌云;段多喜;孙路强;魏韬;吴强;陈泰霖;郑倩华;周思远;李瑛

    文章通过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在对现有针刺得气类评测工具的设计及应用相对比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现行得气类评测工具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并对针刺得气、针感、得气的客观化研究及相关评测方法展开讨论.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演变,得气类评测工具虽然已从早期基于疼痛感觉相关的测量逐渐拓展到对与得气相关的情绪、感觉传导等不同内涵变化的关注,但在目前依然缺乏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针刺得气评测丁具的背景下,本文指出得气量表的构建应与临床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得气本身具有多维度复杂性的内涵,从整体结构的设置上完善评价指标的设置,从而为得气在临床治疗中的客观量化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应评测工具的构建提供更加合理的评判方法和参考依据.

  • 从现代科学角度探讨针感与人体生物电

    作者:史智敏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带电体,能释放出巨大的生物电能,生物电现象是一切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电现象,也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生物电就难以维持生命.近几十年,针灸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但关于“针刺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找到“针刺效应”与人体“生物电”的契合点,中医将会更加科学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循经感传”的源流考证

    作者:林驰;郑美凤;黄涛;罗菊芬

    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没有指代循经感传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对该现象的描绘却十分丰富,主要从针感感应和针感传导两方面进行表述,其中得气、气至病所等是高频词.随着现代针灸研究的开展,循经感传现象不再仅是临床实践的现象,更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出现了“经络感传”“针响”“经络传导和感应”“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等专有名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循经感传”这一突出其循经性特征的表述.1978年全国经络研究协作组建议统一使用该名称来表述相关的经络现象,此后该词才逐渐被教材、著作、文献等沿用至今.同时其定义也日臻完善,包含了“刺激穴位-产生得气感-沿经脉传导-被大脑感知”四要素.

  • 多针平行刺治疗腕伸肌筋膜纤维织炎37例

    作者:徐小兵

    1临床资料本组37例,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小21岁,大48岁;病程短1天,长1个半月.外伤闪挫8例,劳损23例,因寒所致6例.其中26例使用伤湿止痛膏,8例服用跌打丸、三七片无效.2治疗方法取患肢手三里、合谷穴,常规消毒,针刺用捻转提插泻法,针感布于前臂.在腕伸肌有摩擦感之压痛区域,15°角卧针平行多针推入浅筋膜,每针相隔1分,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快速捻针,使局部纤维缠在针体上,重度提插,停针候气,待针自解后(一般10~20分钟)出针,不闭其孔,每日1次,5次后观察疗效.

  • 远道针刺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面神经炎52例

    作者:肖晓华;于青;陈美华

    面神经炎又名"贝耳氏麻痹",主要引起面部肌肉周围性瘫痪等功能障碍.现本病之针灸临床治疗多为面部针刺加电针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面部大部分常用腧穴,如迎香、水沟、四白等,针感疼痛,患者多难以接受.且面部,尤其是眼周毛细血管丰富,针刺极易引起青紫、血肿,早期于面部针刺有加重面神经炎水肿、诱发面肌痉挛之弊.为此,笔者根据"病在近者远取之""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原穴、合穴、皮部等相关理论,对面神经炎从急性期开始即行手足阳明经远道针刺,配合局部中药面膜涂敷治疗,远针近药,穴药并举,疗效满意,对部分顽固性面瘫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000年来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如下.

  • 前后缪刺治疗腰痛382例

    作者:吴卫华;袁丽芳

    笔者采用彭静山氏前后缪刺针法治疗各种腰痛382例,针感不强而疗效卓著.特报道与同道共勉.1临床资料腰痛患者共382例,男244例,女138例;年龄18~73岁;病程0.5天~25年.急性腰扭伤186例,慢性腰肌劳损59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92例,棘上韧带损伤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排除内科、妇科及骨折引起的腰痛,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明确诊断,且须有明显的反应点,每个反应点不大于1 cm2.

  • 郄上穴注射治疗乳汁淤积性乳腺炎

    作者:崔志欣;高睿心;鲍淑琴

    全组共计83例病人,年龄23~36岁;产后5~180天发病.2例经产妇,其余均为初产妇.病变部位:71例为外上象限,余为其它象限.病变处明显触痛,肤色微红肿胀呈肿块样,张力增高.体温在38℃左右,偶有寒战.取穴:令患者伸肘仰掌,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中上1/3交界处的两筋之间,按之有酸痛感处是郄上穴.方法:穴位处局部用碘酒、酒精消毒,或用磺伏亦可.用5 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4 ml,垂直刺入郄上穴,深约2 cm,当强刺激得气,针感向上臂传导时,快速推药完毕.隔日注射1次.

  • 与《针刺梁丘穴治疗胃肠痉挛》一文作者商榷

    作者:杨爱平

    拜读夏晓红<针刺梁丘穴治疗胃肠痉挛>(见<中国针灸>2002年第1期41页)后获益匪浅,但笔者对夏文中没有提到的患者针感问题有所体会,提出管见与之商榷.

  • 环跳穴肌沟定位法

    作者:吴佳霓;刘志顺

    按照目前《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取穴,针刺环跳不仅要深剌,还需反复改变针刺角度做不同方向提插,部分病例才能达到触电样针感至足部,这也必然加大了损伤坐骨神经干的风险.笔者临床取环跳穴采用肌沟定位法,针刺浅而刺激轻,极易获得至足针感,可代替标准定位法.

  • 单刺鸠尾致全身荨麻疹1例

    作者:姚会艳;吕霞

    杜×,男,22岁.近1月来剑突下持续性憋闷,偶有气短,无其他明显不适,未做任何治疗.近日上述症状加重,查舌脉如常,辨证为中焦气机不畅,治疗以局部任脉鸠尾穴调畅气机.故用22号1寸毫针向下斜刺0.5寸,患者自觉针感较强并向腹部放射,当留针至20分钟左右时患者自觉穴周皮肤有刺痒感,沿身体向上部、头部及双下肢蔓延.

  • 浅议"气至而有效"

    作者:张权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 “环跳穴针感”的研究及思考

    作者:白洁净;韩君英;朱丹;张晓庆;徐修竹;武九龙;张建斌

    以环跳穴为切入点,就各医家在进行针刺中产生不同针感所进行的操作方式作一梳理,以全新的视角分析针刺穴位后针感的类型、传导方向及影响针感的各种因素.认为应从腧穴定位、患者体位、操作方法和针感的类型、传导路线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加以注意.

    关键词: 环跳 针感 操作方法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